回覆列表
  • 1 # 天曉之羽

    禮部尚書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所以禮部尚書既要飽讀詩書,又要品德高尚,還要能服眾,否則怎麼品評天下才子。禮儀和祭祀在古代都是大事,一定要辦事嚴謹一絲不苟的人來執行,祭祀禮儀繁雜,一般人根本弄不清楚。而且主持祭祀的人,還要有威望,有德行。古人講究天人感應,要是找一個平平的人去主持祭祀,老天會不高興的,說不定還會降下災難。宴餐在古代也是有講究的,該上什麼菜,怎麼個上菜流程都是有規矩的,主持宴餐也需要找個明白人。所以禮部尚書的人選,必須要找這樣的人。而這樣的人如果在禮部尚書的任上幹了好多年,而且在這中間還能極少犯錯誤,並且得到大家的認可。那就是說這個人符合做丞相的條件,可以把丞相這個位置交給他。再加上禮部是清水衙門,又和其他幾部來往不多,所以禮部尚書成了丞相以後不會偏向哪個部門,做事會一碗水端平的。因此說清水衙門的禮部尚書是儲相的第一人選。

  • 2 # 四川達州人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祀還是第一位,史上因為祭祀禮儀與程式出錯導致官員甚至君王下課的事極多,所以禮部從來都是極其重要的機構,位列各部之首。

    而禮部其實並非什麼清水衙門。

    禮部的職責主要有三大項。1、祭祀與慶典禮儀。2、主持全國科舉。3、外交與理藩朝貢。這哪一項都是油水豐厚的。

  • 3 # 蕭老陀

    這是為了權力的平衡

    古代六部一般是指,工,刑,兵,吏,戶,禮

    工部是管理工匠和建設任務的

    刑部是管理法律和治安的

    兵部就是管軍隊建設和訓練

    吏部就是組織部,管官員升遷降免的

    戶部是財務部,管稅收和物資

    禮部其實是宣傳和教育口

    這樣一看

    工部管建設和工匠,這裡油水有多大看看現在搞工程就知道

    刑部是法律和治安,古時候要貪贓枉法基本上都要走刑部的路子

    兵部也有油水,兵甲器械的採購,吃空餉,喝兵血聽過嗎?

    吏部不說了,古往今來第一部!

    戶部就是管錢的,還怕沒錢?

    禮部就很寒酸了,宣傳和教育很難有啥收入

    也就考試的時候漏題啊內定啊啥的

    但這裡也容易出紕漏,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那為什麼禮部尚書往往能先入閣(明代)或者進軍機處(清代)呢?

    主要是權力過渡和古人三觀

    權力過渡

    其他幾個部門權力都很大,作用的範圍也很大,

    但禮部可以說其實權相對其他部門來說可有可無

    那麼如果說某個大臣要進“政治局”了

    不能讓他在原有的強力部門留有太多的痕跡

    帶著這些部門的印記進入政治局

    官場上最怕的是什麼?老領導嘛

    搞點什麼事兒,早就升了七八級的老領導一個電話打過來

    那到底誰說了算?

    所以把他放在清水衙門過渡一年

    原來部門領導換人了,可以和老領導頂牛啊

    古人三觀

    古代中國那是很講究面子的

    你要進政治局當宰相了

    那必須有三方人員的肯定

    第一就是皇帝

    第二是同僚

    第三不是老百姓,是老天爺!

    禮部幹嘛的?祭天啊

    你要當宰相,皇帝和同僚已經同意了

    你先去禮部坐個年把,只要不地震,不洪水,不打雷劈皇帝房子

    你就算是得了老天爺的同意

    就可以來當宰相了

    那是相當迷信

    不過也和過去人們的三觀有關係

    你能做大官,那必須是氣運加身的龍傲天

    這就是對你氣運的考驗

    要是你運氣不好碰到了

    你能力再強也是白搭

    符合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命運觀

    碰到那“遁去的一”也是符合天道輪迴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個人理解

  • 4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首先禮部並不是清水衙門。

    只說禮部的其中一項工作內容——鴻臚寺。就可以證明禮部衙門有錢的很。

    何謂鴻臚寺?

    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覆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贊百官行禮。——《明·職官志三》

    外吏朝覲,諸蕃入貢,歸禮部衙門掌管呢!

    眾所周知,古代的番邦入貢其實是在做外貿生意。

    番邦帶進來的貨物要經過禮部衙門的手,皇帝“賞賜”的貨物也要經過禮部衙門呀!這一進一出,清官也會被掛一身油水的。

    何來清水衙門之說?

    至於說禮部尚書被當做儲相第一首選,卻也是實至名歸。

    諸如領兵打仗的兵部,審判犯人的刑部,考核官員的吏部,修建工程的工部,還有管戶籍的戶部,這些部門管的事情,於一個丞相來說,都是一些小事情。

    做丞相的對這些小事情,只需要知道一個結果,一般不會去過問其具體過程的。

    國之大事,在祭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左傳·成公十三年》

    所謂“祭"者,換算成現代語言就是意識形態工作;所謂“戎”者,當然是武裝力量的工作了。

    做丞相的要管就是這些大事,對於祭和戎這種“國之大事”,一般來說,丞相從來不敢掉以輕心的。

    而,禮部尚書一直在協助丞相和皇帝管理“國之大事”嘛!他不是儲相誰又應該是儲相?

  • 5 # 晉風優品

    封建社會中,最主要核心的中央職能部門,從隋唐開始,就以禮部,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為主了,當然大多時候六部之上還有類似丞相或宰相處皇帝之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按照幹部序列的管理,基本從六部產生閣老,那麼誰能最終晉升呢?這要從這六部的重要性來看,不論何時,職級相等,權利影響力重要性肯定不同,最早從武則天皇帝開始,將六部對照“天,地,春,夏,秋,冬”,具體來說,天官:天下第一部,吏部,主管官員考核任免懲處;地官:戶部,主管錢糧財政,人口;春官:禮部,主管祭祀教化(多在春季祭天),外交,教育;夏官:兵部,主管軍隊招募訓練,秋官:刑部,主管司法治安(如秋後問斬);冬官,工部,主管水利土建(冬天農閒服徭役居多)。這種劃分,從職權來看,是有道理的,俗話說“破家的知縣滅門的知府”更何況是管理知縣知府的吏部呢。所以吏部最牛,但是具體道入閣,則禮部往往更有優勢!因為首先封建社會特別重視禮儀教化,“忠君”“孝道”是兩個社會價值的基石,也就是“德”為先,作為主管戶部的尚書一般都是同時期的道德模範,教化楷模。其次,出身問題,禮部尚書一般都是三甲進士出身,長期在思想中樞翰林院工作,其他部門尚書則不一定。最後,還有個大家忽略的問題,禮部尚書往往兼認太子或皇子的老師,比如大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張廷玉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就歷經進士翰林,禮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雍正朝終任禮部尚書,從而入閣。並在雍正,乾隆兩朝加太子太保。所以禮部尚書比其他尚書入閣具有較大的優勢。

  • 6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題主這事,咱的從這政府部門的六個衙門口說起,畢竟沒個底,再怎麼聊他沒個依憑不是。

    六部

    六部的說法,吏、戶、禮、兵、刑、工其實在周代的時候已經有了,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可不是蓋的,這麼早就已經給你分開了。

    秦漢以前,您要是想做這六個部門的頭,這身份可就是九卿了,這可是皇帝下邊最有權勢的九個人,地位不可謂不高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樂了:“這老梁不識數咋的啦?六部這是六個人,您這九卿不會也是六個人吧?”

    六和九,俺能分的清,您聽過三省六部嗎?這不就是三加六等於九嗎?

    所以六部的上邊還有三省不是,您這一加可不就是九卿嗎?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這六個部門他劃分的職能和後邊所謂的三省六部,還是有點區別的。畢竟任何的制度在建立之初僅僅是個大體的框架,在實際使用中,還得進行修修補補對其進行完善,但總的來說變化不是很大。

    在這裡咱說明一句,歷史上隋朝之前,對這三省六部的最高長官的名字都不一樣,但職能都差不離,那麼為了統一標準,說的明白,咱就用三省六部的說法說這事,大傢伙別糊塗。

    那麼這三省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就這三大佬相當於宰相了。

    那麼六部又是咋分的呢?這六個人全部歸攏到尚書省裡邊,全部歸一個人管理。

    瞅到這裡估計大傢伙會疑惑:“這傢伙這六個人就已經了不得了,這一股腦歸一個人管理,這尚書省是不是要牛掰到爆表呀!這就是宰相中的老大啊!真真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啊!”

    啊!如果按照一般的常識來說,確實是這麼個理,但您要記住了,他們最上邊還有個皇帝。

    以上最終解釋權歸皇帝所有,他可擁有一票否決權,傻眼了吧!

    尚書省這麼大的體量,皇帝能沒有危機感嗎?其實門下省和中書省他們的出現就是為了分化尚書省的權利,說的再直白一點,其他倆家的存在就是為了擠壓尚書省的生存空間的。

    所以尚書省壓根就不是這三個人裡的老大,他是排老末的,皇帝最不願意倚重的就是這位,歷史上這位那是被其他兩位壓著打的,典型鬥地主裡邊那扣著瓜皮帽的地主老財。

    其他倆位,不僅聯合,還能隨時召喚強力外援——皇帝,進行必要的加油助陣。所以尚書省大領導是最可憐的一位好不啦!

    咋說呢?權利這玩意,向來就是個危險物品,是個人就喜歡擱裡邊跳,他還越跳越起勁,這跳著跳著,那圈養起來的野心按都按不住。

    這不後來發展到最後,用來制約尚書省的中書省和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他們也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

    皇帝自己另起爐灶,另起鍋,弄出一個類似於秘書部門的衙門口來處理政務。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內閣制,就這裡邊的官,有時候是一個,最多的時候是七個,人數不等,這就得看皇帝本人的喜好了。

    你都不知道就這內閣裡邊的官,最開始的時候撐死了也就正五品,和那三省六部動不動就是三品,二品的沒法比。他們這幫人見了這三省六部的官,這都得低頭哈腰的行禮才成。

    畢竟你這內閣是皇帝感覺你不錯,進行了特別的提拔,挨著皇帝近了一點而已。

    所以從這裡看的話,其實三省開頭有一定的許可權,而且挺大的,這不後來受到了皇帝的猜忌,這壓根就成了個擺設,那就是說從古到今,真真有實權的一直都是六部。

    那麼後來皇帝想把權利進行分散,這就有了內閣,清朝的時候是所謂的軍機處,雖然名都不一樣,但說道根子上其實都一樣。

    那麼這內閣雖然沒有頂著宰相的字號,其實已經擁有了宰相的權利,咱可以叫他實權宰相。至於那三省長官,雖然頂著宰相的字,但壓根就沒權利,他們的權利都擱到了六部尚書的手裡邊了。

    所以他這制度是這麼個形式。

    題主的問題是禮部是清水衙門,他還是宰相的第一人選,為嘛會這樣呢?

    有了上面的底,咱再聊這事就簡單了。

    話說禮部您可真真的看走眼了,這就不是啥清水衙門。咱先看看他的職責。

    他管理禮儀,祭祀,宴請這三個職能聽起來確實不咋地。但是後面三個可就了不得了,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

    這三個當中別的不說,單單說著科舉這就了不得,從隋朝開始,整個朝堂上的官,一大半這都是從科舉裡走出來的學子。

    您瞅電視劇裡邊那些個當官的為嘛見到禮部尚書,袖子這麼一攏,一臉嚴肅自稱學生呢?

    這幫人就是從人家手底下出來的。

    所以人家的隱形的影響力很大的。

    再有你別看那禮儀,祭祀,宴請這些個事似乎不咋地。但您要記住了咱大華夏是一個禮儀之邦,這方方面面的禮儀都融入了生活當中了,你沒感覺是正常的,但皇帝是有感覺的。

    您要當宰相,首先這德就不能虧,還得讓大傢伙服你,你光憑嘴上說這不成啊。這禮那裡能看的最為全面,當然是您在這禮儀上邊表現表現,讓大傢伙集中起來瞅瞅。

    條條框框你這都得給人家畫出道道來才成,那麼經過禮儀,祭祀,以及宴請這些個事情的薰陶,這道德水準那是更上一個臺階啊!別人也看的清楚明白。

    說啥話辦啥事,您這就有根有源啦。

    如果你能在禮部尚書這位置上呆三五年,在這一過程中沒出現啥毛病,這基本上就得到了大傢伙的認可。

    所以禮部尚書這段時間,這就相當公示期,當然他這公示期有點長,他還不讓你閒著,讓大傢伙從各個方面去考察你。

    畢竟最開始的時候,宰相的位子那還是有實權的,這麼大的權利落到一個品行不端的人手裡邊,皇帝不三思而行能成嗎?

    而且您也注意到了,這禮部尚書這位置和其他五個部門沒有一點交差,唯一有那麼一點打擦邊球的就是吏部,畢竟大部分的官員都是從禮部的手上走過去的,但這任命官員的事又不歸他管。

    所以禮部尚書成為宰相的第一候選人,這就水到渠成了,當然明以後也沒啥宰相不宰相的了。六部和內閣基本上就形成了一個對峙的局面。

  • 7 # 澳古說歷史

    “儲相”之稱源於明朝。《明史·選舉志》載:“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

    由上可知,禮部尚書從來都不是儲相的第一人選。真正算是儲相第一人選的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自明天順年間後,非翰林不得入內閣,當時內閣首輔多從翰林院詞臣中選拔,而翰林院的詞臣又多從庶吉士選出。

    如弘治朝內閣首輔李東陽、正德朝內閣首輔楊廷和、嘉靖朝內閣首輔翟鑾、嘉靖朝內閣首輔嚴嵩、嘉靖朝內閣首輔高拱、萬曆朝內閣首輔張居正、萬曆朝內閣首輔張四維、萬曆朝內閣首輔張位、萬曆朝內閣首輔朱賡、萬曆朝內閣首輔方從哲、天啟朝內閣首輔葉向高、天啟朝內閣首輔顧秉謙、崇禎朝內閣首輔溫體仁等等,以上這些全為庶吉士出身。

    由此,從庶吉士在內閣首輔所佔的比例來看,就可知,庶吉士作為儲相第一首選的說法實為不虛。

    那這裡就有人問,庶吉士到底是幹嘛的?為何從這裡能走出明代那麼多的內閣首輔人物呢?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庶吉士”那一二事。

    明代“庶吉士”選拔始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據黃佐的《翰林記·庶吉士銓法》所載:“庶吉士之選始自洪武十八年乙丑。上以諸進士未更事,欲優待之,俾觀政於諸司,俟諳練然後任之。其在本院、承敕監等近侍衙門者,採《書經》‘庶常吉士’之義,俱改稱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諸司者仍稱進士雲”。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為了鍛鍊新進進士的政務處理能力,於是就讓他們前往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名曰“觀政”。在翰林院、承敕監、中書署等近侍衙門觀政的進士就叫“庶吉士” ,而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觀政的進士則稱“觀政進士”。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洪武時期,庶吉士是從進士中選拔而出,主要是服務於翰林院、承敕監等近侍衙門。所謂“近侍衙門”,就是專門服務於皇帝,隨侍皇帝的衙門,這些衙門的官員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職位、權力普通不大,但對皇帝的影響特別大,多為皇帝親信之臣。

    其實,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大概明白為何明代的內閣首輔多為庶吉士出身,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待在皇帝身邊的時間長,為皇帝所熟知,所信賴,而內閣首輔執掌帝國中樞,若是有異心,則勢必會威脅到皇帝的統治,因此這個職位若不是皇帝信任的臣子,一般是做不了的。而此時,曾長時期陪伴在皇帝左右的,才學又很高的庶吉士自然就成了內閣首輔首選物件。

    當然,在洪武時期,對於庶吉士的選拔並不是經常性的,從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明朝一共開了六次科舉,但只有二次科舉進行了庶吉士的選拔,一次就是在洪武十八年,另一次則是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這一年解縉、黃金華等被選為“中書庶吉士”,也就是在中書署觀政的庶吉士。除了以上兩次,之後的四次皆無庶吉士產生。

    明代對於庶吉士的選拔和培養真正開始成制度化的,是在永樂二年(1404年)。這一年,朱棣“覆命於第二甲擇文學優等楊相等五十人及善書者湯流等十人,俱為翰林院庶吉士”,從二甲進士中選出六十餘位才學過人,及善書法者為庶吉士,進翰林院學習,此稱為“館選”。自此明代選出的庶吉士,不再前往中書署、承敕監等近侍衙門,僅前往翰林院學習。

    同時,自永樂始,一般情況下,庶吉士會在翰林院學習三年,由翰林學士負責教導,任教習(後改為禮、吏兩部侍郎二人兼任),三年後“其留者,二甲授編修,三甲授檢討;不得留者,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考核合格者,二甲授翰林院編修,三甲授翰林院檢討,不合格者授六科給事中、監察御史,或州縣官,此稱為“散館”。

    當然,在明中期前,明代的“庶吉士制度”還不是很完備,存在些稍許的隨意性。如,當時新進士必須透過“館選”考試,成績優異者才能成為庶吉士,但對於何時“館選”,明廷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或間科一選,或連科屢選,或數科不選,或合三科同選,初無定限”,就是有時正常選,有時不選,有時卻是同年多次選拔,如從永樂二年(1404年)到正統元年(1436年),明廷除每科必選庶吉士外,有時還會一科多選,如永樂二年兩次“館選”,宣德八年三次“館選”。

    再如,對於是哪個衙門來負責庶吉士的選拔,明中期前亦也是反反覆覆,“或內閣自選,或禮部選送,或會吏部同選”,或內閣負責,或禮部負責,或吏部負責。同時,對於何種人能夠做庶吉士,明中期前亦也無硬性規定,“或限年歲,或拘地方,或採譽望,或就廷試卷中查取,或別出題考試,亦無定製”。此外,對於每次錄取庶吉士的人數,明廷亦也是無定額的,有時僅一人,有時卻是幾十人,如永樂十三年選拔了六十二人為庶吉士,可在宣德二年卻僅選拔邢恭一人為庶吉士。

    明代的“庶吉士制度”真正被完善,是在弘治四年(1491年),在大學士徐溥的建議,明廷正式確立“一次開科,一次選用”的制度,即科舉舉行一次,庶吉士就選拔一次。

    同時,弘治朝還確立了負責選拔庶吉士的衙門,“令新進士錄平日所作論、策、詩、賦、序、記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禮部,送翰林考訂。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許投試翰林院。擇其詞藻文理可取者,按號行取。禮部以糊名試卷,偕閣臣出題考試於東閣,試卷與所投之文相稱,即收預選”,即規定了日後的庶吉士選拔由內閣、吏部、禮部一同負責。

    此外,對於每年可錄取的庶吉士的數量,弘治朝亦有定額,“每科所選不過二十人”,即每科最多不能超過20位庶吉士。

    自弘治朝後,庶吉士的選拔雖然依舊有些變動,但大體如弘治朝所定的那般。當然,對於庶吉士的選拔,終明一朝,雖多有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明廷對於庶吉士的要求是“始終如一”的嚴格,非文學優等者不得為庶吉士。

    即使被選為庶吉士,在三年的時間中,作為天下文人翹楚的庶吉士依然是被嚴格要求,時翰林院“設會簿,稽勤惰,唯以嚴聲厲色督責之”,專設有“會簿”一職,負責檢查庶吉士的學習情況,一旦有鬆懈、偷懶的時候,會簿必定會嚴厲斥責,且當時庶吉士不但要受到會簿的監督,還要受到館長(“推一年長者為館長,總挈諸務”)的監督。此外,庶吉士在三年的學習中,每月都須交“詩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俱揭帖,開列名氏”發翰林院“立案”,以此來作為日後“散館”時授職依據。

    當然,庶吉士雖在選拔,及學習時被朝廷嚴格要求,但一旦被選為庶吉士,只要他情商夠高,他的前途將是一片光明,畢竟庶吉士可是被明人稱為“儲相”的存在。

    首先,庶吉士在學習期間,其授課老師多為翰林院、詹事府、吏、禮二部的高官,這對於庶吉士以後的仕途肯定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眾所周知,封建時代,官員是極重鄉誼和門生關係,而當時,在翰林院學習的庶吉士自然就是這些高官的門生,如此,這便為庶吉士以後政途的發展敞開了便利的大門。再是,庶吉士在學習期間,不但要學習,有時候還要負責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之責。想想看,作為皇帝的近臣,日日陪伴在皇帝身邊的臣子,只要稍微有能力,他鐵定是能被重用的。

    因此,正是因為庶吉士這個職位能為人帶來無窮無盡的好處,更是能比他人更容易成為朝中重臣的條件,比如“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當時南京和北京禮部尚書、禮部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三鼎甲和庶吉士出身不可任;再如權力大升遷又快的科道官員“新科進士皆不得與”,“御史必試職一年始實授,唯庶吉士否”,此外,庶吉士最誘人的就是有了進入內閣資歷,一旦進入內閣,就是全天下最有權勢的官員。

    由此,庶吉士雖然不容易當,也不容易混,但還是讓天下讀書人為之趨之若鶩,更甚者,有時候在有些人眼裡,庶吉士比狀元、榜眼、探花都要更有誘惑力。

  • 8 # 是阿維啊

    禮部,掌管五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有名的清水衙門,不過這個清水衙門背後所代表的東西,絕不是清水兩個字可以概括的,要不然禮部尚書也不會成為儲相所在。

    古代升官最講究的就是名望兩字,古人為官,將名比利看得更加重要,禮部則是獲得名望最方便的地方。

    從周朝開始,中國人就十分講究禮儀與祭祀,這兩項似乎是歷朝各代的頭等大事,國可亡,家可滅,禮不能喪。

    其次,宰相之位十分重要,必須出身乾淨。

    這種乾淨不是指身上的汙垢,而是指一個人的名望及其仕途升遷的過程。除了禮部,吏部,戶部,工部,刑部,兵部這幾個部門似乎都無法做到真正的乾淨。

    尤其是戶部和吏部,一個管錢糧,一個掌功名,這裡面的油水有多少,值得深究。和珅曾經就既當過戶部尚書,也當過吏部尚書。

    因此雖然禮部號稱是清水衙門,但這背後的東西可不僅僅是清水兩個字可以概括的。

  • 9 # 歷史大良造

    六部之上為宰相,最為憋屈的禮部至始至終都是宰相的熱門首選,其實也是有點道理的。

    在清朝時期,民間喜歡用“富貴威武貧賤”六個字來指代六部。

    而“富貴威武貧賤”對應的正是“戶吏刑兵禮工”。

    戶部掌管天下錢糧,因此象徵著富;吏部掌管著全國大大小小官吏的升降、調動、封勳等事務,所以遇到的貴人比較多;刑部堂審時候衙門的衙役例行大喊威武,的確挺威風八面的;兵部呢,負責戰事刀槍糧秣,因得武字提名;禮部,掌管全國的禮儀教化,一清水衙門,貧乃家常便飯;工部掌管各種各樣的工程、工匠、交通等事務,打交道的都是社會上的勞動人民,而且古代工匠做的都是賤業,工部也無奈和賤字掛上了鉤。

    可以看出,六部之中,禮部是最最貧瘠的,啥油水都和它沒關係,也就沒啥大權。

    要錢沒錢,要人脈沒人脈,要技術沒技術,想要動粗也沒有幫手,妥妥的一個清水衙門。

    然而就是因為它“一無所有”,宰相之位卻對它另眼相看,垂憐已久。

    畢竟“禮”字當頭,象徵著治國御民之楷模,上到君臣禮儀、國祀祭典,小到教化黎民百姓。

    具體來說呢,全國的學校事務歸禮部管,科舉考試歸禮部管,各國的外交事宜、翻譯書籍歸禮部管……但凡和“禮儀”相關的,禮部責無旁貸。

    話又說回來了,禮部雖然是最清貧的,但人家畢竟也是最博才多學的,最懂禮儀的,在官場上雖然不和其他各部時常走動,不去和誰站隊也誰不會得罪,但是講起道理來,禮部估計是最恨的,什麼“之乎者也”能從白天說到通宵!

    所以能坐上禮部尚書這個位置的,必定是德高望重的,學識淵博的人物。

    其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古代,君王行的都是儒家的仁政仁德,從漢朝到清朝,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禮作為儒家的規矩,也是帝王的規矩。

    禮部雖然權力不大,但是一直走在國家禮教的前沿,君王從禮部首選宰相之位,一來是對儒家的重視,二來也是為了平衡各方的權力。

    作為清水衙門的禮部,想來在大爭之世的古代,只能從“最勝任宰相”之中找到一絲的滿足吧!

  • 10 # 魏青衣

    吏戶禮兵邢工,六部制度佔據了封建王朝的半壁江山,六部之中,禮部尚書看似無足輕重,但實際上,禮部尚書卻也是宰相的熱門人員。

    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古往今來,不同朝代,宰相的職能不盡相同,但實際上,不管在哪個朝代,只要是有宰相的朝代,亦或是雖名不為宰相,權卻更勝宰相的朝代,宰相都是百官之首。皇權至高無上,而宰相也是對皇權影響最大的人之一,宰相賢良,則百姓安居樂業,宰相貪墨,則天下更易混亂不堪。

    宰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何,宰相的人員,偏偏最可能是有著清水衙門之稱的禮部?

    看一下六部職能。

    吏部,總的來講就是專門負責安排各類官員貶謫與升遷的一個部門,可以說是各級官員命門所在,吏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戶部,說白了就是負責徵稅的部門,政府開銷,收稅,均由戶部負責,戶部的職能如此。

    禮部,負責主持各類祭奠,可以說是封建禮教的代表,宮內權貴去世,也有禮部負責主持祭祀。

    兵部掌管軍國大事,負責出謀劃策,指揮前線作戰,安排前線換防等事宜,當然,兵部的職能在各個朝代也不盡相同,畢竟,這個職位太重要了。

    刑部重刑,可以說,刑部正是負責審閱全國各地各種案件的部門,雖然不同朝代刑部的只能多少有些偏差,但刑卻一直是負責處理各類案件的一個部門。

    工部,相對來說,工部的地位就比較低下,工部的職業也主要是負責興建各類宮殿,在古代,奇技淫巧受到文人雅士的排斥,認為這是低賤的行業,因此,工部地位一般也比較低。

    六部之中,也只有禮部尚書,必須選取德高望重之人,禮部尚書主持各類與禮制有關的活動,各個部門的尚書,自然都要選取各個領域的卓越之人,禮部尚書的人選自然也是如此,只有禮部尚書,才最有可能是那個不貪墨,不結黨營私,對皇權威脅最小的人。

    宰相的選取至關重要,或許宰相的才華必不可少,但宰相的人品更是一切的基礎,因此,禮部尚書也是最適合最宰相的人選。

    為帝王者,必須懂得縱橫之術,懂得御臣之道,雖說皇權的威嚴深入人心,但真的為帝王者,必須要小心方方面面的各色人事,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

  • 11 # 在天的那邊山的那邊

    六部的排序是吏、戶、禮、刑、兵、工。一般禮部尚書是清流領袖,負責的工作又容易與讀書人打交道,另外古代祭祀是頭等大事,不是我們現在可比。

  • 12 # DD

    掌管科舉取士的禮部是清水衙門?難道非得逢年過節收點紅包才是好衙門…在古代,禮儀、祭祀、學政、科舉本就是天大的事,透過科舉考試,禮部尚書可謂是門生故吏遍天下,這樣的人不當儲相誰來當?

  • 13 # 歷史小知

    額 朋友想了半天都沒想到你提問的出處,怕不是你有什麼誤解吧!

    首先,儲相一詞是本是專門形容庶吉士的

    《明史》記載:“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

    原因在於明朝科舉後對中舉進士的工作安排

    明朝科舉結束後進士並不會直接充任實職,而是被安排到六部及翰林院學習

    進入六部的進士稱為觀政進士,而進入翰林院者稱為庶吉士。

    並且由於翰林院為國家儲備人才之所,因此能入翰林者為一甲、二甲進士以及年輕但才華出眾的三甲進士。

    英宗時期文人集團掌權,對官員的文化要求作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原來不是翰林出身的也可以入閣為相,但到了這時文人掌權規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由此就有了上面《明史》的記載。

    或許是對明史的斷章取義,或許是從結果上說確實是禮部尚書入閣為相者比較多

    這就要提到明朝對官員選拔的另一項規定,即:

    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就像前面提到的翰林本是優中選人數稀疏,並且還規定了非翰林不得入內閣。

    因此如果一個翰林走上禮部尚書崗位,當他遇到其他非翰林出身的尚書時,其就成了唯一的入閣人選。

  • 14 # 氣吞萬里如猴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其中,祭祀是第一位的,禮部的主要職能就是祭祀。它主管的是意識形態,是精神凝聚,是維護政權的正統性合法性。它相當於西方國家祭司、牧首、毛拉。你說,還有什麼比禮部更重要的呢?[我想靜靜]

  • 15 # 澤儒天下

    清水衙門看你怎麼理解?先來看看禮部的具體管理職權。

    六部是指吏戶禮兵刑工,那麼六部尚書中地位最尊貴的是哪部尚書呢?可能大多數人會認為,吏部尚書的地位最尊貴。因為吏部尚書負責管理全國四品以下官員的考察、評判、升降和任留,手握人事大權,號稱“太宰”、“天官”。巔峰時的吏部尚書,甚至能和內閣首輔大臣平起平坐,可見其權力之大。但是,以吏部尚書的煊赫權勢,仍無法比擬禮部尚書的尊貴地位。

    眾所周知,禮部的主要職能是掌管全國禮儀制度、教育事務、科舉考試和同藩屬外國往來之事,也就是說禮部負責著國家的禮法、教育和外交。若比較實際權力,禮部是不如吏部和戶部甚至其他部門的。但比起地位來說,禮部尚書卻是最尊貴的。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禮部掌握著全國禮法制度的制定權、執行權和解釋權。在理學盛行的明代社會,禮法是維持國家統治和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禮部尚書的首要職責便是保證禮法制度的順利實施,小到衣帽的制式、出行的方式,中到房屋的規制、節烈的表彰,大到國家的祭祀儀式、皇帝的登基喪葬,都是禮部尚書的職權範圍。在明代那樣等級森嚴的社會里,連衣帽的布料、顏色、圖案甚至褶皺都有明確的規定,一旦違反,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嚴重的甚至會被判處謀反,株連親友。從皇帝到平民,都必須遵守禮法制度,禮部尚書在禮法方面毫無疑問是最權威的,因此禮部尚書的地位必然極其清貴。

    其次,禮部掌管著全國的教育,禮部尚書必然會出任三年一次的會試主考。一旦考試結束完成閱卷,無論之前是否有過教學過程,甚至不論是否相識,所有取中的進士,都將成為禮部尚書的學生,禮部尚書也將成為本科會試取中進士的座師。在講究天地君親師的封建社會,師生關係就好比父子關係,而一旦確定師生關係,座師必須保護提拔學生,學生必須維護聽從座師,這既是一種上下連結的方法,又是一種勢力發展的方式。也就是說,禮部尚書可能個人力量有限,但是他身後必定有一群學生弟子。這群弟子緊緊依靠著自己的座師,在座師的提拔下不斷進步,是朝廷的未來棟樑;另外,這些弟子的背後也有各自的勢力網,彼此纏連在一起,組成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的支援下,禮部尚書的地位也水漲船高。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禮部尚書是入閣的遷帷之階。擔任禮部尚書,熟悉國家禮儀,就是為入內閣做準備,因此禮部尚書又有“儲相”之稱。一般情況下能擔任禮部尚書的,都是或者聖眷深厚或者官聲斐然或者實力雄厚或者兼而有之的幫派大佬,是官場上炙手可熱的紅人。這份儲相的氣勢,為禮部尚書的江湖地位做了最好的註解。

    不管是禮法的權威,利益共同體的代言人還是儲相的氣勢,就像鼎的三隻腳,撐起了禮部尚書的江湖地位。雖然禮部尚書的實際權力可能比不過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的油水比不過戶部尚書,但是在六部當中,論地位的尊貴,禮部尚書卻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 16 # 文科老生

    類似於意識形態,外交,科舉教育考試的統管。如果說,管錢管兵是管事的具體事務,那麼禮部,其實是帝國的根基和門面的合體,當然是最尊貴的權力了。

  • 17 # 神編劇

    禮部的最大作用可不是教育外交考試,是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思想的重要部門!

    所以想要進內閣當首輔第一要點是意識形態價值觀,做到這點要比別的尚書要難!很多歷史上有名的權臣,寵臣都沒有當禮部尚書!因為你不但要有皇帝信任,還要有士族的支援!是士族和皇權的中間人!

  • 18 # 髙子淵

    首頁六部按排名是 吏、禮、兵、戶、邢、工;也有說法是把兵部排第二,總之吏部是老大,掌管天下所有官員的升遷,吏部尚書號稱大宰冢或者天官。在明代成化以前,內閣更多的是做皇帝秘書的工作,地位雖隆,但不至於碾壓六部。但成化後,尤其弘治三閣老輔政,內閣威權日重,漸漸凌駕於六部之上,吏部尚書是唯一可以與內閣一較長短的九卿。可以翻一下之後內閣大學士的名單,幾乎很少有從吏部尚書遷內閣閣臣的,本身吏部尚書與內閣閣臣地位相當(除開首輔),而且皇帝需要用吏部尚書來制衡內閣,假如這個大臣從吏部尚書遷內閣大學士,由於之前掌管吏部門生故吏遍佈,那可以肯定這個人權勢滔天、一呼百應,明代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內閣對皇帝是有制約的,這個大佬遞上去的票擬不合皇帝心意只能留中不發了,皇帝不想給自己找個權臣,所以這是其一。

    第二點是因為內閣是皇帝的秘書處,閣臣的名單必須是從翰林院出來的才有資格,而翰林院走的是清貴路線,必須是殿試二甲排前的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才能進翰林院,並且翰林院是在禮部的編制裡,這一點非常重要。然後他們是不會去六部當官的,去六部當官被認為是俗務。他們大部分的進階路線是在翰林院熬個十幾二十年,中間有機會成為太子的老師,熬到翰林掌院或者翰林學士之後轉遷禮部侍郎然後升遷禮部尚書,因為是帝師的緣故,所以很多在禮部侍郎的位置上就入閣了,大部分閣臣都是走的這個路線,因為閣臣需要廷推,明代是文官集團是最講究規矩的。

    綜合以上兩點禮部尚書是儲相的第一首選。

  • 19 # 金絲布鞋

    首選和清水沒關係。有關係的是,禮部尚書懂儀式,事事冠冕堂皇,汙點少。關鍵是會社交,會辦事。八面玲瓏,上下忽悠。選丞相,不能搞個不會辦事不看眼色的二愣子吧。

  • 20 # ai陽光ai世界

    禮部尚書是儲相第一首選,這和有沒有油水沒有一丁點關係,主要原因是禮部的作用。

    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後為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掌管五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長官為禮部尚書,其後歷代相沿不改。隋至宋屬尚書省,元屬中書省,明、清為獨立機構,直接聽命於皇帝。隋置尚書一人。

    這樣說可能凸顯不了禮部的重要性,可以這樣來講:就因為一個“禮”字,才有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沒有斷層就因為這個“禮”!

    禮不是狹隘的等級制度劃分,禮是告訴你人類社會每個角色該如何抉擇該怎麼做人,如何不犯錯誤,社會如何穩定。不越禮不失禮我們的生活工作才會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轉,時至今日我們的外交政策國家治理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禮”。離開了禮,做人做事就會像現在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樣特沒譜!凡是作奸犯科的人都是心中沒有“禮”不信不重視“禮”!

    “禮”是小到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甚至是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則,越禮就是挑戰既定的規則,禮部當然是國家運轉規則的制定者,因此禮部尚書當然是儲相的第一人選!

    再者古人科舉選拔優秀人才都會放到翰林院繼續讀書編史,沒有人會主動追求油水大的部門,“清”恰恰是真正讀書人的畢生追求!!!國家的規則制定者首腦機關也必須要“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臘魚醃製好後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