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胃家小賴

    認同!父母是還有的老師!你怎麼教!他怎麼學!所以呢!一定要做自己做好的表現!他才會聽話!

    像這樣!教他!他就會聽話

  • 2 # 小黃鴨的爽歪歪日常

    在孩子眼中,父母是超人,無所不能。作為父母,想辦法變成超人,成為孩子心中的英雄,榜樣。

    對於孩兒而言,我們不單單是養育者,更是教育者。而怎麼教育,就成了父母們的必修課。

    你的教養方式是怎樣的呢?

    不久前,我發現之前酷愛洗澡的寶寶,現在對洗澡很是抗拒。蹲在澡盆前玩水還行,一旦說要給他脫衣服,他就表現非常不願意。儘管他還不怎麼開口說話,但表情和動作已經說明了他的意思。

    起初,我總對他說:寶寶,我們要做一個講衛生的好寶寶,玩了一天了,你聞聞你身上汗味兒,再不洗澡,就要臭啦。你最近怎麼這麼不乖啊。經過幾次說教後,寶寶還是不情願的進了澡盆,洗了澡。

    後來仔細想想,是有那麼兩次洗澡的時候,在把寶寶放進澡盆後,寶寶說了句“燙”。我用手試了試水溫後,說“不燙啊,媽媽已經試過了啊,不燙的。快進來。”說完,便一把把他按在了水盆裡。

    我相信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有很多的家長和我的做法一樣。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就是被這樣對待的。摔倒了,想哭,卻被告知“不疼不疼,別哭了,媽媽給你揉揉就不疼了”;被別人搶走了心愛的玩具,不高興時卻告訴我們“沒事的,給小朋友玩一玩,要學會分享”;就這樣,我們的情緒被忽略,不被允許表達,慢慢的,我們學會了隱藏,甚至我們也說不清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長大後,我們照顧不了自己的情緒,也識別不了他人的情緒。

    再又一次給寶寶洗澡的時候,我放好了水,對他說“水已經放好了,用手手去試一下,燙不燙啊,如果燙,就要說出來,”見他把手放在水裡試了試,衝我笑了笑,便玩起玩具來,

    玩了一會兒,我便又對他說:寶寶,我們脫衣服,進澡盆玩吧!這次他並沒有抗拒,乖乖的舉起手來,讓我給他脫衣服。在抱他進澡盆的時候,我先把他的腳放進水裡劃了兩下,又向他確認,水燙不燙。他已經迫不及待的要進去玩了。

    孩子的行為直觀的反應著你的家庭教育。

    是靠著那些代際傳遞下來的,片段式的,碎片化的所謂的養育經驗?

    還是在潛心研究學習一些教育方法,自己先做出改變,從而來影響孩子的。

    事實上,很多家庭的教育都是在裸奔,沒有理論依據。大量的家長覺得說,以前他們那樣對我,我就習慣性地這樣對他,所以就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就像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孩子的問題在家長,家長的問題在童年。

    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孩子重蹈覆轍,重演一次你的人生,那麼你就應該反思一下,他需要的是什麼?

  • 3 # 雪雪的糕

    我表態,認同,但不全部認同。

    第一,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教育的成敗個人,家長,教師,環境多少都有聯絡。

    第二,有些人天生聰明,文靜,甚至家長不需要引導,他(她)都會很自覺。而有些人相反,但我相信上行下效。比如好學的父母,努力的父母,愛讀書的書的父母,這種品質在孩子身上肯定有所反射。

    第三,童年是一個奠基的時代,至關重要,甚至決定將來的發展和走向。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張弛有度是很重要的,因為人都有獨立的思想,哪怕是小孩子。

  • 4 # 赫然美護膚小課堂

    呵呵,我認同你個鬼。

    照你這邏輯,人類都沒辦法進步了。

    家長如果真的能認識到問題和重視問題。那麼孩子的問題將不是問題。

  • 5 # 張家倆千金日常

    我結合兩個例子回答一下,一個是我的童年經歷,另一個是我對我孩子的方法!希望大家看一下影片。

    教育孩子是現場直播,不能刪了重來,父母要科學育兒,因材施教,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 6 # 幸福米樂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沒有錯但是孩子他總得要學會長大,學會獨立,學會擔當。

    孩子的問題在家長,家長的問題在童年,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父母要做好,孩子要服從,相互學習著成長,進步。

  • 7 # 園丁梁Sir

    父母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孩子獲得快樂,幫助他擁有幸福的生活,但你們不知道的是自己如何經常傷害孩子的,你們的壓制比引導更為頻繁。因為你們也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對此問題,我的看法是:

    家長在自己童年經歷中受到的傷害和父母對自己的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了成年後家庭生活中的各種衝突,包括對孩子的教育。

    01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連鎖反應?

    據我分析,有6個原因:

    原因一:我們作為父母,從來沒有從自己父母那裡學來在現在AI時代(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中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原因很明顯,過去的時代和現在很大的不同。

    原因二:我們從上一代學到那樣的教育方式,自己這一代又沒有徹底的自我的學習,那很容易就沿用上一代的權威、嚴厲和逼迫式的老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原因三:教育方式的貧乏,導致我們只能用豐富的物質來滿足孩子,而在精神世界卻一片荒蕪,這和我們曾經的成長環境極其相似。

    原因四:我們成年人的感受都很模糊,因為我們幾乎沒被我們的父母這麼重視過,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感受也是模糊的。比如說,當孩子哭了,我們會習慣性的說,別哭,哭不是好孩子。請問我們還記得自己哭的感覺嗎?哭能咽回去嗎?咽回去就不痛苦了嗎?將心比心。

    原因五:今天的兒童教育已經成為一項崇高的使命,成為一門藝術。但父母們卻遠沒有為此準備好,成為一個好的教育者。比如說,父母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更無法理解行為背後的目的。

    原因六:按照現在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我們成年人面對問題時的看法和行為——個人邏輯,在我們的童年時期已經完成了。所以有種說法,我們開車行進在人生路上,掌握方向盤的卻是一個5歲的孩童。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孩子必然不會成為天使,但是你們始終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

    02

    問題已經存在著,那怎麼辦呢?

    建議一:做一個成長型的新知家長,多看書,多學習。別再用落後現在時代幾十年的老方法教育孩子,否則就OUT了。

    建議二: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傾聽孩子,感受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

    建議三:和孩子建立良好、平等的親子關係,可以逐漸消除來自於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

    建議四:父母要學習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行為所反映出的你自己的性格和感情。

    建議五:我們要遠離自己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愛是最純粹的,最不求回報的,也是最不需要為孩子未來幾十年後負責任的愛,這種愛裡有風險。

    03

    總結

    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我們父母對待童年時的我們的方式,所以如果能夠覺察到這一點,那就要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用鼓勵代替收買(恩)和威脅(威)。

    很多事實已經證明老方法已經不靈了,我們不是已經體驗過了嗎。社會變了,別在“刻舟求劍”了。

    最後,我想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薇姬·索爾茲的一段話,來作為今天話題的結束:

    大多數當代父母都在驕縱和壓制之間搖擺不定,因而對子女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我們不能因父母能力不足而責怪他們。沒有人教過他們應該怎麼;他們本身就是這些困惑和衝突的受害者。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獨特觀點(第58篇)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以我70後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經驗和你一起,我們共同進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個有溫度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4個月了,想喝點孕婦奶粉補充營養,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