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北小河書房

    毛姆是以高更的生活經歷為參考,創造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這個角色的,這點大家現在都很清楚了。原書成書於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全歐洲迎來新秩序和希望的時代。當時的毛姆45歲,正值創作巔峰期,《月亮與六便士》是他在全盛期寫下的傑作,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

    和《刀鋒》一樣,在《月亮與六便士》裡毛姆探討了獨特的個體與世俗的價值觀之間的關係,他精明地運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交叉,把觀眾與他的角色拉開一段審慎的距離,用簡潔流暢的文辭,對他筆下的人物既不貶抑也不過分褒揚,使人保持在熱情與冷靜的中間地帶,對每一種情感的描述都不至於過度誇張。

    毛姆曾經說過:“一個藝術家——畫家也好,詩人也好,音樂家也好,用他的崇高的或者美麗的作品把世界裝點起來,滿足了人們的審美意識,但這也同人類的性本能不無相似的地方,都有其粗野狂暴的一面。在把作品奉獻給世人的同時,藝術家也把他個人的偉大才能呈現到你眼前。探索一個藝術家的秘密頗有些閱讀偵探小說的迷人勁兒。這個奧秘同大自然極其相似,其妙處就在於無法找到答案。”

    他對歐洲當代風氣的描述和把握可謂精準到如同一把手術刀,尤其是文化藝術圈中的種種現象,而這些敏銳的觀察與思考即使拿到現代也同樣受用,他出於精神飽滿而表現的一種謙遜裡也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意味。當他發現這個永恆的議題之後,他並未急於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向讀者丟擲了這個人類社會中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至於最精確的答案,恐怕我們只有像斯特克里德或船長一樣窮盡一生去尋找或證明了。

  • 2 # 湖南紫凌

    這本書我理解為:作者想說的是生活和藝術或者情趣有時候是一體兩面,但又相輔相成,有時候我們為了所謂的藝術精神嚮往而忽略了自己的肉體是否能與之追隨,就如同主人公為了所謂的精神追求和藝術追求放棄了一直陪伴自己的妻子家庭,義無反顧的去了巴黎學繪畫,而他這種義無反顧和完全不顧及十幾年的夫妻情分說到底他覺得他養了妻子10幾年,認為早就夠夠的了,生活中不是有更多這樣血淋淋的例子嗎?不管妻子付出再多為家庭孩子犧牲再多,只要經濟依賴男人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後來去了巴黎遇到了另外的女人以及再後來機緣巧合去了一個島上與一個土著女人走到生命盡頭,儘管在這期間繪畫的創作達到頂峰骨子裡仍舊有著恐懼,所以我的感覺是不管是看到天上月亮的美麗當時的浪漫,還是低頭撿起地上六便士的庸俗,無非也是人性的高尚和低俗的提現罷了。。。。

  • 3 # 濛濛噠噠

    如今的年輕人過得太慘了。

    儘管已經開始邊熬夜邊喝枸杞朋克養生,給自己貼上了“中年”“禿頭”“肥宅”等一堆標籤,外界卻依然沒有放過我們。追星吃瓜被說不務正業,不想結婚是沒有責任感,頻繁跳槽則是吃不了苦。

    之前有個段子說,不要隨便罵年輕人,因為他們會辭職的。

    年輕人之所以頻繁辭職,與責任感或者是否能吃苦關係並不大。這其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因為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同時又在意他人的眼光,無法從現有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期盼新的環境能帶來轉變。現實卻是令人失望的迴圈,彷彿被囿於永遠的土撥鼠之日。於是年輕人只能日復一日重複著迷茫與焦慮。當下最流行的就是販賣焦慮情緒,畢竟那些在社交媒體上喊著喪的同齡人,現實中比誰都拼命。好像只有自己的人生毫無規劃,一切都來不及了。但人生不是一場考試,沒有標準答案。

    講一個你可能聽過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位證券經紀人,他兒女雙全,家庭美滿,擁有著在旁人眼中成功的人生。然而他人到中年後的某一天,卻忽然丟下工作,拋妻棄子,只留下一封信便不見蹤影。正當所有人都疑心這個渣男有了外遇時,事情的真相令他們大吃一驚——平時表現得毫無藝術修養的他,居然是去追尋自己的繪畫夢想。對於這個年齡的人來說,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他再也沒有回來。他先是奔赴巴黎,後來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上與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繪畫,最後死於疾病。他醉心於創作的後半生始終窮困潦倒,死後作品才漸漸被人們賞識。這個故事就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對我來說,《月亮和六便士》更像是一本教科書。毛姆以第一人稱自白、敘述、假設、旁觀等各種角度手法闡釋了自己的觀點,讓我受益匪淺,也感到羞愧。作品告訴我:“選擇其他各行各業,即使不出眾也沒有關係,可以舒舒服服地過日子,但是藝術創作,完全是另一回事。”為什麼我們的藝術圈充斥著“功成名就”後其作品價值卻與其“名望”日成反比的“藝術家”們?那些創作的“初心”到底去了哪裡?那些遠離時代人心、隔絕生命體溫,不訴觀眾共鳴、只做燒錢機器的作品,觸目皆是!斯特里克蘭德不是完人,他卻讓我看到了另一種最純粹理想的創作狀態,在他的世界裡,只有毫無雜念的執著。然而現實中,我們有太多的羈絆需要去揹負,有太多的虛偽需要去抗拒,那種一輩子只為一個夢的奢侈願望,為了永不被歲月磨蝕和折舊的激情與信念——讓人“羨慕嫉妒恨”。

      那麼,當我們覺得累的時候,就抬頭看看那個月亮吧。我相信,每個人的頭頂都有一個月亮,它會守護著你,照亮你來時和前行的方向。

  • 4 # 北貝雲飛揚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

    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這是一個願意為夢想放棄一切的人,他理應得到生活的饋贈,但沒有,沒有人會在意他是誰,認識他的人除了猜疑和嘲諷他,沒有人會認真地停下來看看他的畫。

    直到他死後,他的天賦才被世界認可。

    事實上,他只能去畫畫,不是為了成功,而是內心的驅動,因為他畫畫的時候並無快感,他的靈魂備受折磨,他說自己“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只有把一切畫出來,他的心才可以得到片刻的平靜和喘息。

    所以,每當有人評價說《月亮和六便士》是一個關於理想和現實的故事時,我都不以為然,這分明講述的是一個天才畫家從眾人中間脫離,並一點點找到自己,重新做回自己的故事。這

    其中的勇氣和糾結,不值一提,更可貴的是,他走出人群后的那股冷漠,就像他從未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一樣。

    這個世界上看到六便士的人很多,看到月亮的卻寥寥無幾。

  • 5 # 群音之下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他原本在證券交易所工作,在周圍人的眼中是一個無趣、沉悶、乏味、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忽然有一天他毫無徵兆的離開了家,去到了巴黎。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因為有了新的人而拋棄現下的生活,然而當“我”受斯特里克蘭夫人所託去巴黎尋找時,發現其實斯特里克蘭到巴黎只是為了畫畫,而非眾人所猜測。在巴黎,德克·斯特洛夫是斯特里克蘭的忠實擁護者,認為斯特里克蘭是個畫畫的天才,在斯特里克蘭生病命懸一線的時候,把他帶到了自己家裡悉心照顧,然而,斯特洛夫夫人竟然愛上了斯特里克蘭,最後,為了成全斯特洛夫夫人和斯特里克蘭,德克·斯特洛夫離開了家回了阿姆斯特丹,後來,斯特里克蘭也離開了,斯特洛夫夫人自殺了。斯特里克蘭離開巴黎到達馬賽,最後到達塔希提島。在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和阿塔結了婚,傾盡心血的作了一幅壁畫,但在麻風病命懸一線之時,他囑咐阿塔將其燒燬。

    第一次看這個故事時,我感覺非常荒唐,無法理解主人公拋妻棄子去實現個人夢想的行為,但在第二次看的時候,我忽然理解了這一行為,藝術源於生活,其實在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為了夢想而拋棄平凡、拋棄安逸、拋棄榮華富貴的人,這一類人或許被視為異類,但實際上,如果生活中沒有這類人,每個人都滿足於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對枯燥乏味的生活環境安之若素,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沒有一絲波瀾,更無法掀起驚濤駭浪,這是多麼可怕啊。

    我想,作者寫下這本書是為了讚揚斯特里克蘭的勇氣,鼓勵大家追求心中所想,追尋更有價值的人生,不要平凡的泯於眾生。“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那些選擇月亮的勇士在人群中是渺小而孤立的,或許他們會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被他人嘲笑,被認為是特立獨行的,逆著社會的主流前行。儘管如此,但還是有人放棄一切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月亮,這需要的巨大的勇氣。

    在看了此書後,我曾暗自發誓,我定要成為那個不被六便士牽絆,勇敢追尋月亮的人,即使被視為特立獨行的怪物。但在我填志願時,我感受到了排除各種牽絆的困難之大,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那樣孤注一擲的行為,背後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氣。我一直想到外省讀大學,希望到達一個全新的城市,認識一些素未謀面的同學,瞭解許多曾經陌生的東西……然而,在各種外界的擔憂和問題面前,我還是屈服於現實,留在了本省,也似乎讀懂了那句“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但我依舊抱有希望,我相信:普通的生活其實和理想是可以相容的,即使我不出省,我依然可以認識新事物新朋友,這並不妨礙我去追尋我的月亮。大多數的我們不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沒有極大的勇氣拋棄一切,沒有極高的天賦去成為一個非常成功且對他人影響深重的人。但我想說:找到一個熱愛的興趣,一份嚮往的職業,一個喜歡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讓自己的生活充實有趣,這便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月亮,這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月亮是同樣的崇高而偉大。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閃暈、被生活的日常擊昏,忘記了心中的理想,那個屬於自己的月亮,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頭上思考生活時,對現狀感到恍惚,對未來感到迷茫,而後環顧四周,心生悲涼,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滿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尋那個屬於我的月亮。

  • 6 # 詩詞分享與學習

    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已讀過許久了,但仍然感受很深。

    首先,這部小說帶有明顯的傳記小說的痕跡,但結構巧妙,均是透過作者與接觸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朋友們的談話,或作者直接參與主人公生活這樣的方式來推進情節的。它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與小說不同的是,中年以後學畫畫的高更獲得了屬於他的榮譽,一家團圓。而斯特里克蘭本來過著優渥的生活卻拋妻棄子遠走他鄉,源於原型人物,卻自出機杼,抒發自己的想法,有人說這樣的出走,是作者本人為了滿足自己虛擬的滿足。

    其次,小說主旨有深意。僅從名稱來看,月亮在天上,需要人抬頭仰望,代表理想。而六便士是人們生活需要的金錢,代表現實生活。許多人一輩子為了六便士而活,可曾抬頭看過月亮和星空。斯特里克蘭的不平凡在於,他在四十歲時,竟然打破習慣,衝破藩籬,為了自己的理想毅然決然的與過去決裂,走得那樣義無反顧,那樣不近情理。小說中,作者問主人公,有想過自己的前途嗎?斯特里克蘭的回答讓人叫絕,他說:“我告訴你我必須要畫畫,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一個人落到水裡,他如何游泳,姿勢好看難看根本沒有關係,他必須掙扎出水,否則就會被淹死。”

    這段話是斯特里克蘭最真實的心聲,也是他在面對中年危機時的一次自我拯救。他在現實與藝術追求之間,聽從了自己內心的召喚,選擇了後者,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理想的遵從,這樣的人生,死而無憾。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做不到主人公這樣,因為有太多的羈絆,太多的利益得失,太多的牽掛,面對理想,我們總是捨不得放下,一切都想掌控在手,最後可能一事無成。

    主人公在世俗的眼光裡是失敗者,但他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毛姆曾對成功下了這樣的定義:“取決於你對生活賦予了什麼意義,取決於你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取決於你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作為中年人,讀完小說,不免掩卷深思。可以說,這本小說是為中年人而寫,面對中年危機,我們應該怎麼做?縱然可能做不到主人公那樣的程度,我們又可以做到怎樣的程度呢?

    毛姆的偉大在於,面對一個恆久的命題,給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答案,且激勵著千千萬萬中年人,給他們的人生選擇提供了參考。

  • 7 # 紅韻love

    生活達到他所認為的滿意度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不滿足於現有的生活狀態想要追求精神層次更高些的東西,靈魂出口。

  • 8 # 一文思索

    冷酷無情的天才畫家

    藝術苦旅與世俗生活的衝突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成型於1919年。正如作者在這本小說的書名中所展示的,藝術的理想就像天上的月亮遙不可及,只有甘於捨棄世俗生活的舒適、過著“六便士“的苦難生活,才能最終達到藝術的彼岸。

    以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為原型的思特里克蘭德像著了魔一樣受“神諭”的召喚,捨棄了優厚的工作和溫馨的家庭,不辭而別去了巴黎,只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繪畫。在他貧病交加、奄奄一息時一位崇拜他而自身平庸的畫家施特略夫將他接到自己家裡調養,把他從死神那裡拉回來,而他卻和施特略夫的夫人勃朗什私奔,隨後又將這個可憐的女人拋棄並對她的自殺毫無痛惜之情。思特里克蘭德的冷酷無情可見一斑,可以說毫無常人應該具有的道德底線和起碼的同情之心。埃塔是他離開法國來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島後娶的土著女孩。這位善良的女孩陪伴他在島上度過著原始而貧窮的生活,直至他死於麻風病。

    親情、愛情、友情、金錢,這些常人趨之若鶩的東西,在思特里克蘭德那裡全然毫無價值,不屑一顧。貧窮、疾病、孤獨,這些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在他那裡可以相伴終身。這樣一個不可理喻的人,卻給世人留下了大量價值連城、驚世駭俗的繪畫作品。由此可見,真正的藝術家是用他的生命和靈魂在創作。只有遠離世俗生活,全身心投入,才能創作出傑出的作品。藝術的苦旅與世俗的舒適不可兼得。

  • 9 # 譚子在這裡

    如何評價《月亮與六便士》?

    在我看來,《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可以用三個字來總結評價,那就是理想化。理想化的故事,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都被作者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月亮與六便士》的男主人公身上。

    《月亮和六便士》裡的男主人公名叫斯特里克蘭,人到中年,本來在一個在證券交易所工作。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每天的生活雖說波瀾不驚,但卻也閒適自在。就像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一樣,過著普通平淡的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大機率會繼續下去。

    但就當你以為他會一直這樣甘於平凡地度過一生時,他突然拋妻棄子,獨自一人跑到巴黎去學畫畫了。

    斯特里克蘭歷經各種離奇遭際,最後來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並且選擇和當地的一名土著姑娘結婚生子。然而沒想到,當初懷抱著要成為畫家的他,居然真的創作出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作品。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他被突如其來的絕症和雙目失明擊倒。在臨死之前,面對自己未完成的畫作,他囑咐妻子放一把大火燒掉......

    在他的生命終結之前被毀掉的這幅畫的原型,是1897年高更在塔希提島創作的鉅作,名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

    這幅作品以大自然為背景,畫面的每一處都被人物、植物、動物填滿了,給人一種侷促不安的緊張感。

    但這樣原始的畫面背後,其實代表的正是斯特里克蘭精神世界的嚮往和追求,也是作者毛姆安插在斯特里克蘭心中的“精神圖騰”。

    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理解斯特里克蘭這個人物的“理想化”呢?為什麼已到中年的他,還要選擇換一種人生去過呢?

    我想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只有把斯特里克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單薄的故事裡的角色來看,我們才能進一步去理解他的選擇和掙扎。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裡,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構成的。而斯特里克蘭的選擇正好對應了這三個層次。

    1、 本我:

    這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含了我們的基本需求,比如:飢、渴、性。

    斯特里克蘭和布蘭奇的愛情,是本我的選擇。因為當布蘭奇發現斯特里克蘭不愛她,從而選擇絕望自殺時,斯特里克蘭很清醒地回答說:

    “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怕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女人,當我的慾望滿足了,我就會去忙別的事情。”

    斯特里克蘭對布蘭奇的愛情不過是建立在本我的慾望之上,而當本我的慾望改變時,這種愛就不復存在了。

    2、 自我

    自我是指在本我的慾望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滿足時,人格就會懂得自我調配,去不斷在現實中尋求能夠滿足的情況。

    正是因為斯特里克蘭的本我需求改變,他不再甘於原來的生活,所以他拋棄妻小,遠赴巴黎學畫。而這樣離經叛道的行為背後,不過是他為了滿足內心萌生的自我的慾望,那就是對繪畫的熱愛,和對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

    3、 超我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最高層次。是個體在社會化中逐漸形成的人格,一方面它代表著自我理想,另一方面又會超脫理想本身,達到一種無人、無我、無世界的境界。

    在小說的末尾,身患麻風病且雙目失明的斯特里克蘭,囑咐妻子一定要燒掉自己最得意的那幅壁畫。這個行為非常具有爭議,但從超我來看,燒畫的行為正是斯特里克蘭情感的集中體現。他已經達到了他想要達到的境界,那用大火讓這幅傑作付之一炬,象徵著他精神的涅槃。

    這幅最偉大的作品在別人看來是這幅壁畫,但其實在斯特里克蘭內心,是他的精神追求,對藝術的極致嚮往,一幅畫不過是外在表現罷了。

    所以斯特里克蘭已經完成了他的精神性追問,那把畫燒掉,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的損失。

    面對月亮和六便士,我們到底追求的是什麼?

    除了斯特里克蘭,這是千千萬萬個我們都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既無法割捨身邊的“六便士”,又執著追求“虛幻的月亮”,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是有著無法避免的衝突。

    有的人也許找到了答案,有的人窮極一生都還在尋找。

    但無論如何,就算滿地都是六便士,也別忘了抬頭看看月亮。

  • 10 # 雷地文化

    人比較喜歡極致的東西,並且喜歡這樣的人有他的故事但是卻沒有這個人的存在,這本書把這一點極致發揮到了頂點。

    看著玩可以,但是合上書之後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東西,其實他參考的就是易經的乾卦

    與坤卦

    可以給我們最好的提醒就是凡事不可過,過將萬劫不復。

  • 11 # 海倫的浮世繪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當代文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書中以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為原型,講述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忽然有一天,放棄在證券交易所工作的優厚收入和溫馨的家庭,毫無徵兆的離開了家去到巴黎,只為追求畫畫的藝術夢想。後來又離開法國來到南太平洋的原始的塔西提島,娶了土著女孩,在島上度過著原始而貧窮的生活,直至他死於麻風病。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親情、愛情、友情、金錢,這些常人趨之若鶩的東西,在思特里克蘭德那裡全然毫無價值,不屑一顧。貧窮、疾病、孤獨,這些常人避之不及的東西,在他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卻可以終身忍受。

    月亮,代表遙遠的神聖的夢想;便士,表示世俗生活的牽絆。毛姆在書中表達了一種藝術苦旅與世俗生活的衝突,面對這種衝突時,該如何選擇的問題。

    那些選擇月亮的勇士在人群中是渺小而孤立的,或許他們會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被他人嘲笑,被認為是特立獨行的,逆著社會的主流前行。儘管如此,但還是有人放棄一切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月亮,這需要的巨大的勇氣。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認為“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並不矛盾,在腳踏實地的奮鬥中抱有仰望星空的夢想,以現實的物質基礎來哺育心中的夢想。過著普通的生活,並不妨礙我們去追尋心中的月亮。

    找到一個熱愛的興趣,一份嚮往的職業,一個喜歡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讓自己的生活充實有趣,這便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月亮。這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的月亮是同樣的崇高而偉大。

  • 12 # 拾七先生

    終於一口氣讀完了,無數次的想看,無數次的找理由沒有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次看小說,最關心的不再是故事怎樣怎樣,而開始感慨這樣寫,這樣構造,作者真心太牛逼。前段時間重溫完《玩笑》,米蘭昆德拉一如既往喜歡用N個第一人稱寫完一本小說。再看《月亮和六便士》,用一個作者的口吻簡單的寫完了思特里克蘭德一生,斷斷續續,卻留給讀者更多的遐想和思考。一千個哈姆雷特,躍然紙上,帶給每一個人不一樣的感受。

    一、是否有魔鬼抓住你的靈魂?“我懷疑他的靈魂裡是否深埋著某種創作本能,那種本能雖然受他的生活環境所抑制,卻像腫瘤在活體器官中膨脹那樣頑強地生長著,最終控制了他整個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採取行動。”“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很多時候都在想,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夠看清自己內心所想所盼,心之所至。我們所過的生活,我們所成為的人,到底是靈魂的決定還是外界的推動。我成為了別人眼中的人還是自己心中的人。太難了,生活在人群當中,不得不重視別人的看法與評價,不得不在心中住在起一個衛兵,當有其他想法蹦出來與普世價值相違背,衛兵本能的將其砍掉。可惜,抽刀斷水,也許你不明白到底有什麼不對,卻始終覺得意難平。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又有什麼區別。可惜,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夢想吧。如果沒有夢想,那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明白到底想要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想成為怎樣的人。太多的束縛,太多的需求,太多的逃避,最後我們就這樣走完了一生。我突然想起了順治,江山在手,說走就走。我突然想起了明熹宗,萬千河山,只愛木工。連最至高無上的權利,都阻擋不了內心的渴望。尼采為什麼會瘋梵高為什麼會割掉耳朵王爾德為什麼要坐牢海明威為什麼要自殺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怎樣的驅動,才能不要六便士,賞著月光,衣衫襤褸,包不果腹。可惜,我們還是被六便士所困,抬頭看見月光,低頭撿起了六便士。未經檢討的生命不值得活,所以為了捍衛靈魂,蘇格拉底拒絕越獄。如果有一樣東西,能夠讓你像伽利略捍衛日心說一樣,能夠像普希金一樣與丹特斯決鬥,能夠像肖斯塔科維奇一樣一生都在等待槍斃,能找到這樣值得堅守的東西,內心的渴望與滿足,已經遠遠大於對物質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是否有魔鬼抓住了你的靈魂?讓你只能俯首稱臣。那些命中註定的狂熱,對抗衛兵的勇氣,最終讓你內心安寧。熱愛音樂與畫畫,熱愛舞蹈與表演,熱愛寫作與詩歌,熱愛足球與賽車……所有的熱愛,在你做這件事情,在你投入於這件事情之中,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報酬,而是否有所認可與收穫,都應當處之泰然。思特里克蘭德為什麼會燒掉那副驚世之作的屋子,因為最豐腴的愉悅感,已經在創作的時候產生了,任他人看不看,又與我何干?

    2、 愛情之所以為愛情“但是說到底,這種感情是什麼呢?它只不過是對有保障的生活的滿足,對擁有家資的驕傲,對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對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們秉性善良、喜愛虛榮,因此便認為這種感情極富於精神價值。但是在衝動的熱情前面,這種感情是毫無防衛能力的。”感情與感覺,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缺少哪一面,都無法投入。到底是感情難亦或是感覺難?感覺易在不需努力,感覺難在不受控制。感情易在日久生情,感情難在小心經營。有感覺無感情,最終不過是,開始時適逢其會,分開時天各一方。有感情無感覺,最終不過是,在一起心意難平,分開又決議難定。我實在是不會相信思特里克蘭德會狂熱的愛上誰。他最狂熱的愛,都留給了他的月亮。愛塔的愛與勃朗什·施特略夫有什麼區別?難道勃朗什·施特略夫最終可以為之一死,不能說明她深愛?只能說,這一份深愛並非對方所想要。愛他,瞭解他,接受他。愛塔能夠做到完完全全的接受,接受你愛畫畫遠甚於愛我,接受你暴虐的性情,接受你無休無止的繪畫……愛很容易,接受卻很難。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愛上了我們的幻想,所以當真人與幻想不一致,就開始企圖改變真人。愛情之所以為愛情。我想,是感覺來了的時候,你們恰到好處,你們彼此舒適不彆扭,你們彼此相愛不認為有犧牲,你們彼此前進步調一致。突然想到了鄭伊健與梁詠琪,那一曲《天使與海豚》,都以為感情會戰勝距離,卻不知道,我們所想要,不過是在一起舒適。

    3、 我們都註定孤獨“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侷限於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裡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裡’這類話。”時常覺得,語言真的是太過孤獨與蒼白。我萬千思緒,滿腹惆悵,感慨滿滿,卻在動嘴的時候無話可說。正因如此,我們太希望有一個人,他能知我所思所想,他能解我所憂所愁,他能明白我的欲說還休,他能解開我的言下之意。彼此能夠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酒逢知己,交談甚歡……所以這個世界有了詩歌、有了小說、有了音樂、有了繪畫……他們都用另外一種方式,將情感寄託,在幾百上千後,仍然能夠慰藉心靈。伯牙與子期,錢鍾書與楊絳,為何能夠豔羨眾人。只因知音難尋,摯友難存。更何況,志同道合之人是你枕邊之人,可遇而不可求。既然可遇而不可求,那就莫強求。人生在世,總是要靠些運氣。既然註定孤獨,那就坦然之。知心中所求,自作伴,常作樂。

    4、 高尚與卑劣“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亞伯拉罕沒有性格?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會在發現別的生活方式更有意義之後,只經過半個小時的考慮,就毅然拋棄原本蒸蒸日上的事業。而事後從來不懊悔突然踏出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從來不認為追名逐利比追求安寧更為卑劣。也從來不認為葛朗臺就真的是人生悲劇。有人追求至高無上的榮耀,有人追求世外桃源的平靜有人追求紙醉金迷的奢華,有人追求粗茶淡飯的安穩有人追求夜夜笙歌的華麗,有人追求一茶一酒的簡易有人追求後宮三千的快感,有人追求一世一雙人的滿足有人迷戀於物質,有人迷戀於書畫有人迷戀於賭博,有人迷戀於健身有人迷戀於花花世界,有人迷戀於承歡膝下……這所有的追求與迷戀,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優劣之選?恐怕這才是最大的傲慢與偏見。世俗的價值體系,對太多的事情劃定了對錯。但每一個人的人生是自己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不過是選擇與捨棄而已。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思特里克蘭德的勇氣,這勇氣,包含著對自己一直道德體系的拋棄,包含著對他們責任的否定,包含著對別人傷害的不屑,這種內心的糾結,遠遠大於了物質的貧瘠。相對而言,亞伯拉罕的選擇更為簡單,只是遵從內心,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都不值一提而已。一生默默耕耘的老者,未踏出山莊一步一生飄飄蕩蕩的智者,思想與身體同遊又有什麼高尚與卑劣?我沒看過山那邊的風景,所以我甘居一隅我看過山那邊的風景,所以我願意爬山涉水我看過山那邊的風景,所以我甘願駐地停留無知而無畏,知之而無畏,是否真有所區別?我思故我在,未感知,未存在。羅素曾說,幸福源於通向幸福權利的選擇有多少。然,只有一條道路,難道那就不是他的幸福?子非魚,勿定論。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對自己理想生活驕傲,對別人不嫉妒不懷恨。這樣,挺好!

  • 13 # 金劉小梅

    文章講述了一個事業有成的銀行家查爾斯,本來應該過著人人羨慕的中年生活的時候,突然有一天,“突發奇想”地離開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成功事業、自己熟悉的家鄉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

    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再加上疾病的折磨,他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和折磨打到,反而愈加堅信了他對於繪畫夢想的追求、對於繪畫事業的執著,越發的堅信自己總有一天會獲得成功,越發的堅信自己總有一天會畫出駭世驚俗的著作。就像查爾斯所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當時,在回家的路途上看的這本書,當初看完之後感觸挺大,也挺觸動我的。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即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

    對啊,我們每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是孤獨的,也註定是孤獨的。這份孤獨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我們死亡。如何戰勝這種孤獨,如何暫時的將這種孤獨靜音呢?尋找那份靈魂深處渴望的慾望,遵從這份慾望,堅持不懈的去實現。就像查爾斯聽到了靈魂深處的呼喚,不顧一切的捨棄現在擁有的一切,遵從內心的聲音和呼喚,開始自己的創作,瘋狂的創作,用自己的生命來進行創作,用自己的靈魂創作,最終得到了受到萬人敬仰的作品。

    我們,在這個忙碌到不能呼吸的現代社會里面,也應該適當的抬起頭看看天空,而不是一味的低頭行走,這樣,總有一天,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走到了哪裡。適當的聽取自己內心的呼喚、停下來看看自己能否在閒暇之餘實現自己內心的呼喚、滿足內心的渴求。讓自己像一個人活著,而不是一個完成工作的行屍走肉。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 14 # 牧羊人呀

    《月亮與六便士》:譯者還原了迷人的冷靜

    毛姆的冷靜很迷人。譯者詹森還原了這種迷人。

    一部第三人稱小說。必讀本之一。

    這個版本來自萬卷出版公司。翻譯忠於原著,文字並不驚豔。令人驚豔的是毛姆對人性和美的洞察。

    六便士是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月亮代指理想。

    故事男主角斯特里克蘭的原型是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保羅·高更。這“三大”中,有一個是問自己弟弟借了一輩子錢的梵高同志。那年頭大師輩出,且都有點瘋。梵高同志割自己的耳朵送情人的事不必贅述,斯特里克蘭也不是省油的燈——妥妥的渣男。他接受好友的收留並且泡走了好友的妻子。有意思是,他的好友對他的仰慕之情卻並未此減少。私以為這樣的劇情是不太“弗羅裡達”的。“弗羅裡達”的藝術家劇情可以把這樣的指令碼發展成三人美好生活記。

    毛姆借文中的第三人稱、斯特里克蘭、施特勒夫的眼和嘴表述了自己對藝術、美的認知。

    藝術=美。

    對美的認知高度越高,就越“大師”。

    大師們對美有一種根深蒂固、無可撼動的信仰。

    天分是祖師爺賞飯吃,要靠點運氣。

    假使你有幸擁有這種運氣且已經明確認知其所在,務必傾盡全力。

    毛姆對斯特里克蘭的刻畫一部分來自語言,一部分來自第三人的觀察描述。

    語言:

    “我的老兄,你居然以為我在意你對我的看法嗎?”

    “我為什麼要痛心?”他問道。

    “那個傻瓜小個子樂於助人。這是他的生活方式。”

    “她本是羅馬一個貴族家裡的家庭教師,那家的少爺誘姦了她。她還以為那個男的會娶她為妻,不料人家一腳把她踢出門外。她有孕在身,打算自殺。施特勒夫發現了,就娶了她。”

    第三人:

    程度一如他自己靈魂之真切誠實。美之於他堪比上帝之於信徒,一睹天顏使他誠惶誠恐。

    我彷彿被帶進了一個價值標準改變了的世界。

    我覺得對於戀愛,他過於高大也,也過於渺小。

    斯特里克蘭不是個討喜的傢伙。他是個偉大的傢伙。請注意,我沒有使用“但是”這個轉折詞,因為討喜和偉大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邏輯。

    施特勒夫:

    那幅畫。它是件藝術品。我不能碰它。我害怕了。

    懂得美的人卻不具備創造美的能力。美高於老婆。前者是施特勒夫的滑稽與悲涼。後者是藝術追隨者的選擇。

    而真正精彩的可能還是毛姆藉助第三人表述的,對女性的認知:

    為了愛情,女人動不動就自尋短見,不過她們通常會加小心別死成了。這通常是個姿態,想引起所愛之人的憐憫或恐懼。

    女人對單方面愛她的男人所能表現的殘忍,全天下都無以過之。她對他沒有友好,甚至沒有寬容,有的只是毫無理智的惱怒。

    先前我印象中她對施特勒夫的愛,不過是男人的愛憐和生活的安逸引起的女性反應,而大多順女人將其誤認為愛情,這是一種可以被任何物件激起的感情,就像藤蔓可以依附在任何書上一樣。當他促使姑娘嫁給追求者,一心以為愛情將隨著婚姻而來,時速之間也承認了它的力量。他是一種情感,其構成不外乎衣食無憂而滿足,為擁有財產而得意,為被人需要而快樂,為丈夫孩子而欣喜,只是出於可愛的虛榮,女人們將其視為精神價值。

    女人的頭腦太簡單了。愛情,總是愛情。她們以為男人離開就是因為想要別的女人。你是不是以為我也應當是這麼個傻瓜,要做已經為一個女人做過了的事?

    毛姆關於女人和愛情的偏見堪稱精彩、迷人,不過請勿過分沉淪,因為毛姆畢生的摯愛可是他的男朋友而不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偏見,好作家總有能力為自己的偏見做上等背書。

    生活毫無意義,但生活有美。斯特里克蘭的幸福都是如此偉大:可以為之放棄一切的,就是你今生意義之所在。而絕大多數人一生找尋也尋不得。

    天才的稀有與庸人的遍及。

    可千萬別以為我擁有或者讚賞那種苦哈哈、窮兮兮,憤世嫉俗的藝術靈魂。

    我:一邊和一位先生大談特談理想與美,一邊抬高價碼,言之鑿鑿要求對方提升每月支付給我的薪酬。

    我一邊抖著腿敲下這些字,一邊為牙齒上粘著的煙燻雞肉和生菜苦惱。沒有人知道我點一杯果汁只是為了方便含著水剔牙……事實上,我著迷於複雜,並擁持一種怪誕。這個女人確實庸俗與倫常,但確實愛所有美的存在。

  • 15 # 南喬舊友

    作為一名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生活在倫敦,有一個可愛的女孩,一個也許和他長得十分相像的兒子,還有一個賢惠的妻子。雖然生活算不上大富大貴,但幸福美滿。

    斯特里克蘭在人們的眼中,並不出眾,長相粗獷,性格平和,他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到了退休的年齡,便在家養老,看著兒子女兒結婚生子,過著老有所依的生活,最後體面的離開這個世界。在不知道什麼時候便會消失的墓碑之上,刻下自己的墓誌銘:這裡長眠著這一位平和的老人,他叫斯特里克蘭。

    這似乎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命運,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奔波在偌大城市的某個角落裡。到了適當的年齡,找一個合適的人結婚、生子,然後悄無聲息的老去。最後在一塊小小的石碑之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如果斯特里克蘭選擇了這樣的生活,那麼這本被人一遍又一遍翻閱的經典小說,或許早就已經在時間的浪潮之中劃為一堆廢紙。斷然不可能成為經典之作。毛姆更是不願意耗費精力去寫這樣的一本小說。他筆下的斯特里克蘭要走的是一條與旁人不一樣的路,他需要斯特里克蘭這樣一個人,來衝破捆綁在人們身上的那層厚厚的枷鎖。他需要將一個人們不願正視的事實,撕碎然後再放在人們的眼前,去刺痛那些被慾望所麻痺的人。

    於是他大筆一揮,那個原本應該按部就班,按照人們預想的生活軌跡去生活的斯特里克蘭突然消失在了眾人的眼中。

    是的,已經是不惑之年的斯特里克蘭,拋妻棄子,離家出走。等人們找到他的時候,他從一間破爛不堪,散發著陣陣異味的房子裡走了出來。

    他從家去往巴黎,再從巴黎前往孤島—塔希提島。他並非想尋歡作樂,而是用所剩不多的生命去追尋年少時的夢想,畫畫是他終其一生想要追尋的那個“月亮”。

    他說: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他在接近生命尾聲的時刻,終於鼓起勇氣,去尋找那個真正的自己。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仰頭看向了月亮。這是我真正被這本書吸引的地方。

    當夢想和現實衝突的時候,我們大多數都會臣服於現實之下。在麵包和理想的面前,往往都是麵包佔據了上風。好像隨著年齡的漸漸成長,我們再也無法像年少時那樣為了夢想放下所有顧慮。少了那份毅然決然的信念。有些時候,總是想不明白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而活著。

    有人說,人大多數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別人而活。不是為了自己所愛的人,就是為了自己所恨的。

    我們有時候將太多的條條框框框在了我們生命的四周,蜷縮在一起的身子,無論以怎樣的一種方式,都無法舒適的伸展開來,感到悶,感到煩惱,但卻依然沒有勇氣將那些纏繞著我們的東西撕開,致使我們終究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個真正的自己。

    生活有很多種,無論我們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去生活,都是合情合理的。有的人喜歡夏天的荷花,有的人欣賞冬天的臘梅,有的人沉迷於春天的氣息,有的人瘋狂於秋天的落葉。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方式去生活,都希望那是你最想用整個生命去成全的生活。

    只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人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我們都不是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為了謀生而生活。為了那份體面,我們都放棄了月亮,奔向了六便士。

    讀完這本書,我是很迷茫的,“六便士”和“月亮”,究竟哪一個更為重要。後來漸漸明白,其實無論是“六便士”也好,還是“月亮”也好,當你心中真正想要什麼,你便可以在書中看見什麼。

    最重要的,是你能夠在你追尋它們的時候,不要忘記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的。

    當年世界著名畫家保羅·高更面對這樣的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作畫,即便最後葬身荒島。

    當年大師李叔同,面對這樣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出家,皈依佛道。

    他們都是尊從本心的,他們都是在生活之中,尋找到真正的那個我的。

    或許他們的選擇在某種意義上是不負責任,是自私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為了讓他們遵循世俗,而放棄做回真正的自己的機會,對他們而言更是一種摧殘。

    正如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面所說的那樣: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生命很多時候都不能用對與錯,是與非,成與敗來簡單形容。“六便士”與“月亮”之間,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選擇到那個平衡點,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把握此心,抬頭仰望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啤酒醉了,喝點醋可不可以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