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網上不少人推薦《烏合之眾》,有看過《烏合之眾》的朋友嗎?這本書怎麼樣?你怎麼評價?
6
回覆列表
  • 1 # 雙魚小君

    《烏合之眾》作者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自1894年始,寫下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以本書最為著名;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響的,也是這本並不很厚的《烏合之眾》。作者論述在傳統社會因素毀滅、工業時代鉅變的基礎上,“群體的時代”已經到來。書中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觀點新穎,語言生動,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佳作。

    本書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是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本書還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 本書被翻譯成近二十種語言,至今仍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

    作者簡介

    勒龐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著有《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戰爭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其中以《烏合之眾》最著名。

    1、 勒龐的《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創始人 弗洛伊德

    2、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 奧爾波特

    3、勒龐的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

    ——美國社會學家 墨頓

    4、勒龐最早有效闡明瞭“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的實相,從而“給予作為古典民主學說和關於革命的民主神話基礎的人性畫面沉重一擊”。

    ——美國創新理論大師熊彼特

  • 2 # 趙小明心理團隊

    小明是中國首位給研究生開設網際網路心理學的老師。

    ~~上課的其中一本書就是《烏合之眾》。

    科學的心理學創立100多年來。基本都是研究個體心理學特徵的。人類一百多年來,對群體心理學的研究極少。《烏合之眾》是僅有的群體心理學的著作。它的價值在哪呢?

    在人類進入網際網路之前,無論是社會中的人,還是自然狀態的人。僅僅組成的是小部落小群體。一個人所能夠處理的熟人關係不會超過150個。

    但是網際網路時代首次讓一個人,從個體時代進入到群體時代。這就意味著,人類100多年以來創立的所有心理學理論正在失效。

    群體心理學與個體心理學對人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個體中的人性理論研究最深的,主要為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的精神分析。

    而群體心理學目前人類只有勒龐一個人著作的這本《烏合之眾》。

    這本100年前寫的書所描寫的群體心理效應,恰好是網際網路時代人的真實寫照。

    網際網路時代人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由過去的強聯絡變成弱聯絡。重要他人的概念不復存在。

    第二,人的情感模型由過去的,人與人移情效應,正在轉化為與寵物的移情,並快速地發展成人與機器的移情。現在是認識人越多,越來越喜歡狗。以後將會是認識人越多,越喜歡充氣娃娃。

    第三,人們由個體組成群體之後。群體盲思與群體智慧並存。究竟未來,人們會毀滅自己,還是智慧疊加。勒龐的《烏合之眾》似乎更傾向於群體盲思。

    最後,提醒大家,這本書被小明,羅斯福,丘吉爾,希特勒,魯迅,蔣介石隆重推薦。

  • 3 # 逃課的小壞

    我看過這本書,覺得寫得確實很好,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就簡單說一點吧,就是它說明了我們。一旦加入到群體中就會失去一些理智,失去最基本的判斷,盲從。而且這適用於所有人,不管你多厲害,什麼地位。記得裡面印象最深的證明。說道,一個小女孩被水淹死了,母親來看。因為周邊都是她女兒的相關衣物,別人也這麼說給她聽。於是就相信了,自己連最基本的判斷,分辨自己女兒的能力都沒了。事後回憶說,應該可以判斷出來的。所以你看,在群體中有很多現象都會不同於一個人時。

    也許在獨立做一件事的時候是這種結果,那很可能在群體中就會變成不一樣的決定。這是很有可能的。

  • 4 # 紙影

    勒龐《烏合之眾》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

    群體心理

    群體的一般特徵

    聚整合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閃念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產生,或不可能變成行動。

    究其原因,首先形成群體的個人會感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同時也不必承擔責任。第二個原因是傳染的現象。第三個原因,也是重要的原因,易於接受暗示的表現。

    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

    群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

    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最初的提示,透過相互傳染的過程,會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頭腦,進入大腦的念頭很容易變成行動。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

    群體情緒的誇張和單純:群體中的個人類似於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緻的區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群體情緒的簡單和誇張所造成的後果是,它全然不知懷疑和不確定性為何物。

    群體的觀念、推理和想像力

    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是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並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群體形象化的想像力不但強大而活躍,並且非常敏感。一個人、一件事或一次性事故在他們頭腦中喚起的形象,全都栩栩如生。

    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形象、詞語和套話

    一些經過藝術化處理之後的詞語或套話,有著神奇的力量,能夠在群體心中掀起可怕的風暴,反過來說,它們也能平息風暴。

    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這些首領可以分成明顯不同的兩類。一類包括那些充滿活力,但只一時擁有堅強意志的人。和他們相比,另一類人更為罕見,他們意志力更持久。

    前一種人一身蠻勇,在領導突然決定的暴動、帶領群眾冒死犯難、讓新兵一夜之間變成英雄這些事情中,他們特別派的上用場。不過這類領袖的活力不能持久,很難延續到使它發揮作用的興奮事件之後,

    而另一類領袖,即那些能夠持續保持意志力的人,儘管不那麼光彩奪目,其影響力卻要大得多。

    領袖的動員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

    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

    但是,如果沒有不斷地重複斷言——而且要儘可能措辭不變——它仍不會產生真正的影響。得到斷言的事情,是透過不斷重複才能在頭腦中生根,並且這種方式最終能夠使人把它當做得到證實的真理接受下來。廣告所以有令人吃驚的威力,原因就在這裡。如果我們成千上百次聽到,X牌巧克力是最棒的巧克力,我們就會以為自己聽到四面八方都在這樣說,最終我們會確信事實就是如此。

    各種觀念、感情情緒和信念,在群眾中都具有病菌一樣強大的傳染力。傳染的威力甚大,它不但能迫使個人接受某些意見,而且能讓他接受一些感情模式。

    名望

    利用斷言、重複和傳染進行普及的觀念,因環境而獲得了巨大的威力,這時它們就會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即所謂的名望。享有名望的人、觀念或物品,會在傳染的作用下,立刻受到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模仿,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情或表達思想的模式。成功是通往名望的主要臺階,其證據就是成功一旦消失,名望幾乎也總是隨之消失。

  • 5 # 小玉個人品牌諮詢師

    《烏合之眾》的觀點真的是很犀利,能夠分析得鞭辟入裡,入木三分。

    書中認為:有群體的地方,就有領袖。群體永遠都在渴望強權。這種強權就是英雄,就是領袖。

    那麼,如何成為領袖呢?回答是:只有最極端的人,才能成為領袖。

    而這種極端的標準就是最容易興奮的、半癲狂者、神經有毛病的以及一切處於瘋子邊緣的人。可以說,這樣的領袖也是缺乏理性的,或者說,這也正是群體的特徵之一,他們的到來只為個體尋找統治的藉口?

    領袖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權威,是因為群體的奴性心態。也就是說,群體甘願被統治,甘願被強權,而他們這樣做的唯一意義,就在於為自己尋找出路,就是讓他們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 6 # 柯基不是豬

    初次拜讀勒龐的《烏合之眾》,著實讓我大吃一驚。勒龐用刻薄、狠辣的文筆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所謂的“群體”,他幾乎是用清一色的貶義詞來形容群體,初讀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也讓人覺得勒龐的這本書帶著太過明顯的偏見,可是後來細細想來,勒龐所描繪的“烏合之眾”並非全無道理,雖然他跟他所描繪的“群體”一樣的有些偏激和絕對,但至少在今日之中國,仍然存在這樣的“烏合之眾”,勒龐的這本書對於我們如何看待群體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我們常常說人多力量大,這與勒龐的觀點並不矛盾,只不過勒龐說的是群眾那具有毀滅性的力量。勒龐在第一卷中就描繪了他所認為的群體的特徵,他在書中將群體的特徵描述為衝動偏激、失去自我人格、感情誇張與狂暴、專橫而保守,而且容易輕易被煽動,他甚至將群體中的個體比作野蠻人,認為個體一旦融入了群體,不論這個個體多麼的睿智、理性,只要進入群體,便會被群體所挾持,變得智商低下、不具備思考能力、為所欲為,個體所有的品質都將不復存在。勒龐的這種說法未免太過於絕對,也許是時代文明的侷限,勒龐在分析群體時,忽視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個體的差異性,人生而不同,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隨波逐流,融入群體之後便會完全喪失自我,個人意志也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擁有獨立思考和自省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能明確自己的價值觀,便不會輕易被群體所裹挾,而且,社會情境不同,不是所有的群體都是他所描繪的那樣不堪。勒龐在分析群體時,用詞太過絕對,而且不留餘地,完完全全將群體描繪成一群殘暴和沒頭腦的白痴,也難怪譯者將這本書譯名為“烏合之眾”,從某種意義上講,勒龐是一個絕對的精英主義者,主張少數精英治國。

    雖然勒龐的觀點有失偏頗,但並非完全無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社會仍然充斥著這樣一群盲目、衝動和偏激的“烏合之眾”。在當今社會發生的一些群體性事件中,或多或少都能在勒龐的《烏合之眾》中找到一些影子。比如我常常聽到一些人自我調侃是哪個明星的腦殘粉,或者被他人攻擊為腦殘粉,在我看來,腦殘粉這個詞不是調侃,也不是侮辱,它更接近於一種事實的描述,尤其是中國當下火爆的小鮮肉市場,帶動著產生了眾多的粉絲群體,在這些粉絲群體中,有一部分粉絲極度痴迷偶像、舉止狂熱,他們有自己的粉絲群,應援會,有著一個帶頭的“領袖”指揮他們,他們被粉絲群體所裹挾,甚至喪失了自己的人格,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他們極力維護著自己的偶像,不顧是非對錯,在慫恿之下還可能產生攻擊行為,他們不能容忍任何人發表對自己偶像的負面評價,所以在網路世界中常常發生歇斯底里的粉絲掐架事件,一次又一次的霸佔微博熱搜,這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描繪的那樣,“個人可以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他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唯命是從,會做出一些同他性格和習慣極為矛盾的舉動。”

  • 7 # 一二三翻

    初讀烏合之眾,是在高三的語文課上。那時候一心想讀社會學,想去研究人和人所處的社會和社會中的人。被年過半百的語文老師課上一句:“群體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異質的群體中間,又會因為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勾起了興趣,老師講到了勒龐和他的《烏合之眾》,第二天之,這封面簡單的書就躺在了我的書桌上。高三的摘抄本中,留下了許多書中在我看來重新整理我認知的觀點。

    再讀烏合之眾,是在大一下學期,初入傳播學的大門,腦子裡模模糊糊有了多級傳播,議程設定,群體意見領袖的概念。在老師的推薦下,再次打開了《烏合之眾》,還是一樣的封面,高三時做的記號和批註還在。但重讀此書,關注點又發生了轉變,那些曾經在我心裡新奇有趣,鋒芒畢露的觀點此刻漸漸露出了馬腳,但匆匆看過一遍,許多疑惑還是在心中一閃而過。這次憲法學又迎來了讀書筆記,我想重讀烏合之眾,這一次不再做勒龐的讀者和推崇著,而是希望為自己曾經的疑惑找到答案,與勒龐進行一場博弈。

    一. 研究的兩個起點

    勒龐的研究在後世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究的便是他對於“群體心理”的研究。而他關於群裡的研究總結起來有兩個起點。

    首先是引發傳統社會進入現代轉型的主要原因——傳統的宗教,政治及社會信仰的毀滅,和技術發明給工業生產帶來的鉅變。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崛起對傳統的宗教和陳舊的政治體制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使得舊社會的根基逐漸倒塌,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改變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這種改變反映在西方文明的發展程序中,主要體現在市民階級的興起,也就是所謂“群眾”的崛起,回顧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這種群眾的崛起似乎如同命運一般無可逃避。因此,勒龐認為,“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並且,這個時代觀念變遷最突出的特點們就是民主和社會主義觀念的廣泛普及,這讓保守主義和精英主義立場的勒龐感到恐懼。

    其次,激勵勒龐討論群體心理的另一個出發點,或許會令人不齒。勒龐認為,遺傳賦予不同種族中的每個個體以某些共同的特徵,這些特徵構成了這個種族的稟賦。勒龐關於“種族特性”的強調可以說是影響深遠。我們從中國近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頻頻提及的“國民性中可以窺得。(這裡的“國民性”與勒龐所說的“genius of race”的含義相似)時至今日,在我們有關民族生存的討論中,勒龐的思想還餘韻猶存。烏合之眾的譯者馮克利在本書的序中提到,勒龐的這種思想起源於19世紀“科學人類學”大發展的種族主義,其中有一種最極端的表現——戈賓諾的“靈肉統一論”,它力求在人種的生理解剖學特徵和精神現象之間尋找一致性,繼而把它擴充套件到用於解釋不同民族之間文化藝術和社會政治制度等各個方面差異。勒龐也受到了這種觀念的影響,接受了決定了各民族命運的神秘主義種族概念,因此他也被一些學者看作為種族主義者。

    從勒龐的研究起點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勒龐關於群體心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所處時代和個人偏好的影響,因此書中的很多言論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偏激,但這並不影響他對於群體心理研究的貢獻和對後世的影響。

    二.《烏合之眾》中的偏見

    1.關於群體

    在烏合之眾中,我們經常可以讀到勒龐關於群體的描述,這些描述往往是負面的,並且勒龐總是用一些誇張的語言去描繪一幅可怕的景象從而去表現自己對於群體心理的刻畫。通讀此書,我們能夠體會到最多的便是群體心理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勒龐認為,當個體融入群體時,個體的行為特徵將被淹沒,取而代之的是構成該群體的新的行為特徵。群體具有感性,盲目,易變,低智商化,情緒化,極端化等特點,且無論構成該群體的個人是多麼高尚聰明,一旦進入群體,個人的這些品質將不復存在。並且,勒龐毫不留情地揭下群體的面具,指出群體=白痴。

    2.關於性別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讀到這樣的話 “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群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階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 每次看到這樣的句子,我都會想象,如果勒龐生活在現代社會,是一個微博上的大V,如果他發表了這樣的言論,會遭受如何的網路暴力,但考慮到勒龐所處的時代,女性接受教育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很少,家庭生活中也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缺乏主見容易盲從的情況也許真的會比較多一些。但勒龐並未在其論述中考慮到這一因素,而是不加分析簡單地在自己的論述中把性別當做原因來使用,這顯然是一種偏見。

    3.關於種族

    在第一部分關於勒龐研究起點的討論中,我們說到勒龐受到19世紀戈賓諾的影響,有種族主義的傾向。根據勒龐自己的觀察,他得出了盎格魯-撒克遜人比拉丁民族更嚴謹理性的結論。在他看來,拉丁民族是比較荒唐和愚昧的。並且勒龐還提出:“遺傳賦予不同種族中的每個個體以某些共同的特徵,這些特徵構成了這個種族的稟賦”但我認為,一個民族的傳統確實對人的影響很大,但是這種影響並不是在基因裡的。傳統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一個民族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但是“基因論”未免有些言過其實,我們也能拿出不少的例子佐證,比如文化同源的朝鮮和韓國,東德和西德。

    二. 疑惑與反駁——群體意見領袖及其說服方法

    烏合之眾的第二卷中,談到群體的意見與信念,其中有關於群體意見領袖和說服方法的論述。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產生質疑。在這裡,我想就自己的疑惑點進行思考和反駁。每個人的思想和觀念總會受到他所處時代的影響,勒龐和他的每一個讀者都不例外。生活在網路時代,結合網路時代的獨有特徵,關於群體意見領袖,我與勒龐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群體的意見與信念-勒龐的論述】

    1.“死抱著傳統觀念不放,極其頑固地反對變革傳統觀念的,正是群體。有地產的群體更是如此。我堅持認為群體具有保守主義精神,並且指出,最狂暴的反叛最終也只會造成一些嘴皮子上的變化。”

    “最不受懷疑的偶像,並不住在廟堂之上,也不是宮廷裡那些最專制的暴君,他們轉瞬之間就可以被人打碎。支配著我們內心最深處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見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開一切反叛,只能在數百年的時間裡慢慢地被磨損”

    (傳統對群體心態的威力)

    2. “一個民族並沒有真正改變其各種制度的能力。毫無疑問,以暴力革命為代價,它可以改變其名稱,但是其本質依然如故。名稱不過是些無用的符號,歷史學家在深入到事物的深層時,很少需要留意它們。正是因為如此,英國這個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仍然生活在君主制的統治下,而經常表現得十分囂張的最具壓迫性的專制主義,卻是存在於那些原屬西班牙的美洲共和國,儘管它們都有共和制的憲法。決定著各民族命運的是他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

    (制度和政府都是種族的產物)

    3.“例如,對集權制的優點和缺點,可以專注於哲學上的考究。但是,當我們看到,一個由不同種族構成的國民用了一千年時間來維護這種集權制;當我們看到, 一場目的在於摧毀過去一切制度的大革命也不的不尊重這種集權制,甚至使它進一步強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該承認它是迫切需要的產物,承認它是這個民族的生存條件。”

    【疑惑與反駁】

    勒龐曾經說:“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並且,群體似乎是西方社會發生變革的產物。宗教思想統治的崩塌,政治制度的改變,社會信仰的毀滅,科學技術的進步,衝擊著傳統的宗教和陳舊的政治體制,促進了“群眾”的崛起。我們甚至可以說,“群體”是社會變革的產物。但勒龐為了在第二卷的敘述中提到:“死抱著傳統觀念不放,極其頑固地反對變革傳統觀念的,正是群體。”這兩處所提及的群體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他們所代指的是同一個“群體”嗎?在此,我認為勒龐在此書中提到的群體是帶有時間區間的群體,我們即將進入的“群體”的時代所指的群體,指的是在社會變革影響下思想發生轉變的群體。而死抱著傳統觀念不放的群體,特別是擁有地產的群體或許指的是改革中的保守派。其實這樣思考也存在狹隘性,也存在著以偏概全的問題。畢竟我們無法確定推動社會變革的究竟是少部分人還是足以構成群體的大部分人,也無從得知,在社會發生轉變的時候,我們所說的人們思想的轉變波及範圍究竟是多少,具有民主意識的“群體”究竟是真的意識到了變革對於自己生活的影響,還是在後來的史書中被扣上了“民主意識覺醒”而不自知。

    【群體意見領袖及其說服方法-勒龐的論述】

    “大多數人,尤其是群眾中的大多數人,除了自己的行業之外,對任何問題都沒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領袖的作用就是充當他們的引路人。”

    “群眾領袖握有非常專制的權威。”

    “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

    “作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

    【疑惑與反駁】

    我將以“社交平臺上的意見領袖”為例,提出我的疑惑和反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眾媒體早已不再是統治者用來強化人民意志的工具,而是逐漸成為了公眾發聲的平臺。微博(下皆指新浪微博)作為一個一種透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資訊的廣播式的社交網路平臺,正以幾何級數的加速度迅猛發展,並且日益成為資訊時代的主要傳播渠道之一。微博所具有的特性,在分散,下放資訊傳播權的同時,也在加劇資訊傳播權的集中,造成微博傳播的中心化,其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特性也使得微博資訊和意見流日益為微博意見領袖所掌控和引領的傾向,正是我們所提到的“意見領袖”。

    但我們能夠發現,微博的意見領袖正呈現出與以往意見領袖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 意見領袖的集聚性:與傳統單一意見領袖控制群體所不同的是,現在人們往往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上處於不同意見領袖的意見控制。形形色色,數量繁多的意見領袖積聚於微博這一個平臺,是微博時代意見領袖的典型特徵。無論是精英型意見領袖還是傳統媒體出身的意見領袖,或者是草根意見領袖,都齊聚在微博。微博的名人營銷戰略,尤其是名人實名認證標籤,造成了微博意見領袖的大集聚,加“v”的意見領袖,成為了粉絲競相追逐,關注的物件。同時,微博還不斷催生出新的意見領袖。

    2. 領袖的下移和群體的上升:微博表達的技術限制,迅速拉平了經營與草根的鴻溝。140字元的空間裡不足以表達精英的深度,道德優勢也無法體現。在微博世界中,大眾圍築的輿論力量會形成巨大的話語能量,會擠壓思想的獨立空間。並且,微博的典型即興寫作性使其追求短平快和靈光乍現,而不在意思維的系統性,周延性和深度考慮。這種即興寫作使得微博更多的關注話題的熱度和銳度,使微博更易於成為輿論表達的工具而不是思想的載體。

    3. 接著就是意見領袖的圈群化:與勒龐書中所述具有專制色彩的意見領袖不同,微博意見領袖的關注圈和粉絲圈同時還有頗具影響力的其他的意見領袖,且他們之間常常關係密切,互動頻繁,一個意見領袖的資訊和意見常常被其他意見領袖轉發評論,使得資訊大範圍擴散傳播。

    4. 最後就是與勒龐觀點相左的,意見領袖的跨界化。傳統的意見領袖理論認為,大多數意見領袖只活躍於某一專業領域。而群體”除了自己的行業之外,對任何問題都沒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領袖的作用就是充當他們的引路人。“但在微博中,首先,意見領袖可以輕易的跨出自己的專業領域,極大的解放了專業限制,現在很多意見領袖為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也傾向於跨界發言。而曾經被認為是”除了自己的行業,對任何問題都沒有清楚而合理想法“的群體,實際上在微博中也實現了”跨界“,一個熱點事件下,發表評論的絕大部分可能都並非行業內的人,而大家也會藉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個人的情感認知對事件作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

    但在說服方法上,微博意見領袖依然基本遵循“斷言,重複,傳染”,但因為其職能由單一的思想控制向輿情參與者轉變,在某些方面有所變化。

    最重要的是“斷言”,微博意見領袖在輿情事件中,首先扮演“釋出資訊,成為輿論始發地”的作用。這就要求意見領袖是輿情利益相關方或者當事方。這同時也要求其釋出的內容具有合理性,真實性,客觀性,而不是“作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

  • 8 # 土土愛吐槽

    這本書的經典之處在於,書中所描述的群體那些愚蠢無知、衝動易怒的特點在現在的網路輿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幼兒園事件中,政府在面對一群情緒化的民眾時,政府的公告顯得蒼白無力,儘管這就是真相,但民眾只相信他們認為是正確的,只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群體激奮使他們不再具有理性,堅持以一種偏執的態度看待整個案件。

    其次,書中還說道,群體中的人認為自己可以對殘暴行為不負責任,除了群體是個‘無名氏’外,很可能還因為他更強烈地意識到自己要為一個‘更崇高的事業負責’。

    現在網民們普遍有一種樸素正義感,他們用一種看似正義卻極具煽動性的言論去帶動民眾的情緒。但事實上,他們依據的事實本身就是錯誤的或者是未經證實的,但他們對此堅信不疑,認為自己能夠代表群眾發聲、為群眾伸張正義,結果卻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最後,書中還提到,在暗示和互相傳染的推動下,真相很容易遭到歪曲,一些捕風捉影、道聽途說,會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頭腦,並立刻變成一個既成的事實,這就是所謂的陰謀論。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民眾得知一些資訊的渠道有限,事實本身模糊不清,如果這時有人給他們傳達一些暗示,而這些暗示又恰巧與他們頭腦中的某個觀念不謀而合,他們將會從此對此事深信不疑。

    所以,《烏合之眾》這本書值得一讀,尤其是在這個充斥著網路暴力的時代,如何理性的思考、不隨波逐流、不被沒有依據、極端情緒化的言論帶偏,閱讀這本書,就會帶給我們答案。

  • 9 # 醉酒沙漠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下了《烏合之眾》,書中的很多觀點放到現在,我們都覺得很適用。很多人覺驚訝於原來西方領先我們這麼多,不,是我們落後於西方這麼多。作者提出了群體的概念,特徵。盲目聚集,走在大街上的人群不能稱之為群體。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思想,必須具有共同的思想聚合,為了共同的目的,信仰,才能稱之為群體。一旦這些要素具備,那麼群體就會跨越空間而形成。群體的特徵:個人個性消失,容易為了共同的目的做出更好或更壞的行為,容易走極端,容易被蠱惑。如何影響群體,那就是“三板斧”:斷言、反覆、傳染。這並不是一部嚴格的學術著作,書中也大量運用了斷言、反覆等形式來說明一些觀點。書中有幾處用中國來舉例說明一些問題,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是做為落後愚昧的一方。群體的力量強大之處在於,會讓個人失去理性,盲目堅信自己所謂正確的信仰,而做出極端之事。可惜,法律審判是以理性為準則。制定越來越多的法律法規,表面看起來是越來越公平,實際是強行限制那些曾經完全自由的行為和事務,強迫人們去做過去可做可不做的事,犧牲了個人的自由。讀完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後不能一直講道理,因為面對群體時,更容易受感性蠱惑。

  • 10 # 胖大叔成長日記

    即使有的時候我們明知道一件事情是錯的,我們也會想把它說成對的,也就是因為我們為了不得罪他人而自主選擇的一項愚行。

    ——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Solomon Asch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於1895年寫就的一本書,自出版以來刊印多次。

    據說希特勒、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都深受其內容影響。刊印不計其數,還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範圍內發行。

    這本書自傳到國內以來,就引發風暴,不僅業內好評不斷,還跨界的影響了無數的年輕人。商業大咖馬雲、馬化騰、王健林也曾多次推薦此書。

    作為暢銷書來說,這個成績斐然,足以讓勒龐本人名揚世界。

    《烏合之眾》這本書與其他心理學大部頭著作相比,完全不像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更像是一本散文集或短篇小說——因為它很薄、很小,只有短短的三卷內容。

    可是,就是這短短的三卷內容,卻是勒龐二十年如一日研究大眾心理學的成果。很多幹貨,就算是對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折射意義。

    這本書在短短三卷內,細緻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我們也曾迷茫、失落,甚至盲從、不知所措,甚至變得焦躁,情緒化,很容易被煽動。所以,讀《烏合之眾》,與其說是瞭解大眾心理學的一般特徵,不如說是和自己的荒誕、情緒作鬥爭的過程。

    1. 烏合之眾:你為何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著名作家王小波有本書,叫做《沉默的大多數》,“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雖然原因讓人同情,但放棄理性總是軟弱的行徑。”

    “赤裸裸地談利害,就接近於理智。 信仰是重要的,但要從屬於理性。”

    不得不說,王小波的思考總是犀利而又直擊要害。總是能夠把一個現象背後的本質抽絲剝繭般的呈現在你的面前。

    可是,王小波畢竟是少數,你不是王小波,我也不是。我們都是“沉默的大多數”。

    那麼,你是如何變成沉默的大多數的呢?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給出了答案:有意識的人格消失,無意識的人格得勢。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公司通知,今年的高溫補貼全員取消,你會生氣嗎?

    你肯定會生氣,好幾千塊錢對於每個公司的職員來說,都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可是,生氣之後呢?你可能沉默著,被迫接受。

    因為,大多數人都在默默生氣,都在沉默。當沒有人挑頭進行反抗的時候,大多數人只會默默接受。

    如此,你就已經淪為了“沉默的大多數”,因為你的潛意識告訴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假設領導宣佈,今年只有你的高溫補貼不會發放,且沒有明確原因!那上面的情況也不會發生,你會因此奔走不息、尋找原因、討要說法,最後,甚至可能以辭職來彰顯自己的氣憤。

    假設有人挑頭說要向公司索要說法,你很可能積極迴應,並致力於反抗,並最終拿到公司補貼。

    如果沒人挑頭,這一切,都將不存在,你只會沉默吃虧。

    《烏合之眾》中對於群體中情緒傳染的情況描述十分詳盡:一旦群體中某種情緒被引燃,那很容易傳染到每個個體身上,並付諸於行動。

    如上案列,如果你的主管、領導對此並不吱聲,那向來底層的大多數人也會沉默等待,或者放棄。

    這就是情緒的力量,也是身在群體中的你,身不由己的參與到群體情緒傳染中的最終結果。

    就這樣,你慢慢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2. 烏合之眾:你是如何變得不理智的

    2012年9月,21歲的河南泥瓦工蔡洋,在西安打工的他,捲入了喊聲整天的抗日遊行隊伍中,大概半小時後,群情激奮的遊行隊伍圍住了一輛豐田卡羅拉,已經熱血上頭的蔡洋惡魔一般舉起手中冰冷的U形鎖,對著車主的頭部狠狠砸下……

    車主5級傷殘,蔡洋被捕入獄。

    蔡洋自始至終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對的,這是“愛國”。

    今天看來,這就是個笑話,“俠客島”對此評價為:哄孩子的陰謀論!

    某保險公司早會,領導帶著大家喊口號,“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行!”

    一群人烏泱烏泱離開辦公室,鬥志昂揚去馬路上掃街,“你需要保險嗎?”

    聽說公司要年底裁員了,你忐忑不安,最終給始終也看不上的主管領導送去了幾條煙幾瓶酒,最終得知:公司根本就沒有裁員計劃!

    部門聚餐,大家舉杯慶祝,你發現除了你之外大家似乎都喝完了杯中酒。滴酒不沾的你咬咬牙,一口氣喝乾了酒。

    是不是這些場景都很熟悉呢?沒錯,這些案例中都我們的影子。

    可是,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普通的泥瓦工怎麼就突然變成暴徒了呢?完全經不起推敲的謊言,為什麼就鋪天蓋地並大多數人信以為真呢?明明想好辭職的為什麼就跟著大家去掃街了呢?明明看不上的主管領導,為什麼要送禮呢?明明滴酒不沾為何還是喝乾了酒呢?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也給出了答案:這些事後想來“腦C“的行為,都是由群體心理導致的!

    群體無意識”,是《烏合之眾》中最基本的觀點。而在上述的案例中,這一表現尤為明顯。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

    其底層邏輯是“從眾心理“,但在這種邏輯之下,還會演變為個人行動,演變為群體行動——群體無意識,但執行力非常高!

    尤其是當這一群體有了共同的目標之後,不管這個目標是否理性、是否正確,那達不到這個目標,群體誓不罷休。

    如同最開始的泥瓦工蔡洋,在披著“愛國“的外衣下,其實行使的是暴徒的行徑。

    再比如保險公司的“雞血早會“,你也許會被領導煽動,由最開始的”堅定今天辭職“的心理轉變為”也許我可以試試看“的心理。

    一向自詡為“理性“、”聰慧“、”睿智“的你,還敢說在這些場景下你也是如此的嗎?

    那這是什麼原因呢?

    情緒!

    說白了,這就是情緒感染的力量。

    尤其是當你身處某個群體中,當你逐漸變得無意識的到時候,掌握話語權的人往往能夠透過自己的情緒力量的傳染來引導你的心理活動或行動路徑。

    而這種現象在群體的背景下又被無限放大。

    於是,你喪失了意識,喪失了理智。

    你的目標逐漸和群體的目標趨於一致,比如共同的業績任務,比如放棄高溫補貼,比如喝下一杯酒……

    3. 烏合之眾:情緒大於理性的時代,你該如何好好工作?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的這句話放在當今社會,更是赤裸裸的展露出了他最本質的意思。

    網路時代,人們的情緒似乎更加飽滿、複雜。並且,網路的快速便捷使得情緒的傳遞更為方便直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為密切。

    網際網路是一張大網,將每個人都羅列其中。

    簡言之,這是個最好的時代,讓人們的溝通更加實際、快捷。可是,這也是個最壞的時代,因為網路的便捷,情緒的傳染也將成倍數的增加。

    舉例說明,五十年前我們下班後從不會談論公司的任何長短,也從不說領導的好壞。原因是,我們無處可說。面對家人,抱怨幾句,就已經足夠了。

    但現在不一樣,幾乎每個人的手機上都會有幾個公司同事群,甚至還有同事私下裡拉群,避開了領導。

    一旦有人在群裡抱怨,那立馬會有其他人隨聲附和,一起抱怨。從領導的不公說到公司的獎勵機制缺失再到生活的艱難。

    不管你是不是剛剛給自己打了雞血,喝了雞湯。

    這只是一種最簡單的情況,大到整個社會資訊和情緒的傳遞,小到朋友同事之間的資訊情緒傳遞,你總是會防不可防、避無可避。

    而這個情緒大於理性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匆匆忙忙,總容易受到情緒的傳染和波及

    那麼,你還好嗎?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一個人足夠有主見,那他就不會受群體情緒、心理的影響。

    可事實是,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身處在群體之中,既做不到蘇軾那種“遺世獨立“,也做不到喬布斯的那種”創造時代“,我們都是平凡的大多數。

    身處群體,受群體情緒的感染和衝擊,自然無可避免,縱然你多麼有主見,在群體力量之下,總會有所偏悖。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其實很簡單:既然沒法避免,那就進行利用。

    比如工作和學習,對於個人而言,就該打雞血一般的向前衝向前衝,有目標有結果,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達成自己的工作層次。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情願受群體情緒的感染。為什麼圖書館學習氛圍好?因為進入圖書館的人總是學習的,你會很自覺的融入其中。為什麼自己在家不能好好學習,總想犯懶躺著或者刷抖音呢?因為你“理性“,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這樣,我們能否把學習地點放在圖書館呢?以此來提高學習的效率。

    再比如面對網路謠言,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專業評判必不可少。前幾天網上盛傳“南方大水,幾千萬同胞受害“,並配有洪水圖片。

    乍一看似乎很是真實,但是單獨搜尋國內官方媒體新聞平臺你會發現,南方的確水災,但沒那麼大。同時,其中配圖並非南方洪水的。

    謠言不攻自破!

    所以說,面對資訊的索取以及群體的力量,理性的分析和專業的評判是必要而實際的。如果你自己沒法判斷,那就藉助專業的人的力量。

    好的留下,壞的摒棄。

    其實,作為群體的一員,不需要你有多麼的理性,也不需要你多麼牴觸群體的身份和心理。相反的,積極使用並因勢利導,把握屬於自己的增長點和增長機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向上。

    這才是正解!

    4. 總結

    《烏合之眾》是一本神奇的書,它能夠讓你洞悉到群體的力量,更能夠明白你為何憤怒、為何開心、為何沮喪、為何悲傷。

    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對於工作、生活、寫作、溝通,這本書都能夠指導你找到最合適的方式。

    雖然這本書是一本非典型性的心理學書籍,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其實是一本認知拓展書籍。

    當然,很多人在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反應是恐慌,認為自己會淪落成為無意識群體的一員,進而做出一些匪夷所思,本非我願的事情。

    其實,群體的力量和情緒的感染的確存在,但勒龐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依託於法國大革命後資本階層的認知,還是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錯誤的。

    面對任何事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認知、理解並加以應用。這本書也是如此,對於好的方面,如同圖書館學習效率高一樣,我們需要加以利用甚至擴大化使用;對於壞的方面,比如無意識犯罪,須平時防微杜漸並有正確的認識。如果自己沒法正確認識,不妨藉助於他人專業的力量!

    我是胖大叔,一個有趣的職場胖子。

  • 11 # 深度讀書了嗎

    寫《烏合之眾》的古斯塔夫·勒龐一位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同時也是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裡”之稱。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依德評價說:勒龐的《大眾心理學研究》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

    《烏合之眾》描寫的是一個大眾心理學,一群理智的人在一起,居然會更不理智

    一群人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個性將會消失,形成一種新的集體心理,而集體心理又容易受人暗示和輕信別人所說的話。就跟你去旅遊一樣,會有一個導遊,導遊就是那個領袖。導遊會告訴你,哪裡好玩,哪裡可以吃好吃的。這時候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的時候,是極具缺乏安全感的,同時在群體中又是喪失了理智的,只要導遊說一句話暗示一下:這個東西不錯,很多人來了這個地方都買一個回去送人。群體中只要有一個人,去購買了這件物品。大家都很容易輕信導遊說的話,慢慢的大家都買了,就剩下你一個人沒有買,這時候,你不會去進行購買嗎?你會購買的,因為你處於一個群體中。

    假如是一個聰明的人,上了985、211的大學,考上了博士。但是在生活面前,你的理智將會瞬間蕩然無存,在群體中你的個性將會消失,你的理智將被剝奪,及其容易接受別人的暗示和輕鬆別人的話,你的學歷在群體的心理面前顯得如此的單薄。

    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的能力,但是群體並不具備這種能力。一個人的時候,常常可以獨自思考一些問題。但是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特別是當一個群體中出現一個權威比你大的人,這時候這個群體將會喪失了思考的能力,而你將會聽從這個權威人士的話。這是由人類的本能所決定的,一切群體動物都有服從頭領的本能需要。在營銷方面,這個本能也一直被人所使用。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電視上在賣藥品的人都是穿著白衣服寫著某某醫院的主治醫生。一旦穿上白色衣服,他就代表了權威性,人們就很容易服從他。尤其是處於一個群體的時候,更是如此,服從權威也是人類的本能。

    理智是什麼?百度百科上解釋理智是理性和智慧的結合。一個群體是有理智的,不過這時候群體的理智是低的,就像一群猴子,真正的理智就存在猴王身上的,而不存在整個群體的人裡。而這時候的理智就顯得低了,一群人的在一起顯示出來的理智卻是一個人的理智。人類往往是聰明的,但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往往又是不夠聰明的。

    難道,我們人就是這樣,無法改變嗎?並不是,我們還可以“慎獨”。群體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我們一個人是處在無數的群體當中的,總有一個群體中你是那個理智的人。總是有人害怕獨處,怕自己不合群。但,只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你才是自己,才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烏合之眾》講的就是這樣的大眾心理學。羅素·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熱愛生活。”

    希望你是一個有英雄主義的人,也希望你仍然熱愛生活!

    我是深度讀書(ID:shendudushu),一週和一個陌生人聊天,一週讀一本書

  • 12 # 歌海

    它顛覆了人們通常對群體的認識,將群體的特點剖析得淋漓盡致,讓人先是驚異,後是佩服。

    作者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它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

    個人覺得對群裡的心裡瞭解是做好營銷的必修課。

    情緒,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種感情反應。

    比如說場景營銷,又比如會銷,諸如此類,種種、

    而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三個顯著特質,分別是低智力化、自信心爆棚、情緒化。這三個特質同樣似乎在社交網路時代被一一驗證,尤其是“情緒化”。

    此書的閱讀者不少有的說這本書不是嚴格的學術著作,但是影響很大,有些觀點很正確,有些要謹慎對待,畢竟是百年前之作。

    營銷人值得一看。

  • 13 # 楚澤平

    弗洛伊德:“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的心態。”

    《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的奠基之作。深刻影響了弗洛伊德、榮格、托克維爾等學者,和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政治人物。2010年,法國《世界報》與弗拉馬裡翁出版社聯合推出了“改變世界的20本書”,其中就有《烏合之眾》。

    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

    作者勒龐,以法國大革命作背景思考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他透過對種種群體行為的分析發現,即使一個個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一旦他們加入某個受崇蠱惑的群體,就變成了烏合之眾中的一員,——“他們就如同發生化學反應一樣變成了一群瘋狂和無惡不作的傢伙,而且他們在一種“歷史使命感”感召下,並沒有任何關於犯罪的意識。”

    勒龐認為,在群體之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他首次闡明瞭社會心理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研究了群體特徵和種族特徵的不同之處,指出了群眾運動的性質,分析了領袖與群眾、民主與獨裁的關係,書中的許多觀點都20世紀的歷史裡得到了驗證——懂得群體心理學,“就像擁有一道強光,照亮了許多歷史現象與經濟現象。沒有它,那些現象就很難看清”。時至今日,《烏合之眾》依然具有強烈的當代感。

    下面總結幾點《烏合之眾》經典語錄。

    1.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2.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3.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4.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5.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6,在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因為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群體能夠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事實上,早在他們的獨立意識喪失之前,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就已被群體所同化。

  • 14 # 文化學者R

    感謝邀請,個人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普通人讀。這本書是思想屆的鉅著,道出了人類群體特徵的本質——愚昧。而且詳細闡述了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影響聯絡。就《烏合之眾》書內容本身和寫作、翻譯來說,是很不錯的一本經典作品。看完之後相信你對人群、國家、宗教會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我之所以說不適合普通人讀,一是說內容比較抽象、宏觀,二是內容談論的層面不是普通人所需求的。這樣的書讀多了會把人讀壞。

    讀懂容易,用心即可。但請用心篩選自己即將閱讀的內容。

  • 15 # 博庫圖書館

    “這是一本不通俗不討喜卻值得細讀的好書”

    文:idiot111

    “這是一本不通俗、不討喜卻值得細細品讀的好書。”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剛翻開《烏合之眾》第一卷時,裡邊絮絮叨叨、略顯累贅的結論性話語和缺少推論、也難以引起共鳴的舉例總會讓人讀起來舉步維艱,只想罵娘。

    可越往後讀,卻越能感覺到王境澤真香警告的威力之強:

    因為聯絡現實,書中關於傳統、教育、群體意識的許多觀點確實對當下頻頻爆出的諸多社會熱點有很好的引導、警醒作用——它能一大嘴巴子狠狠抽醒許多裝睡或被迫裝睡的人。

    群體意識:我們都是烏合之眾

    書本序言中說,“在這一本書裡,我們將研究群體心理”。

    可有意思的是,英文原名“The Crowd”(直譯應當是“群體”)的這本書,卻在眾多譯者的翻譯中呈現為“烏合之眾”,這樣看來,勒龐對“群體心理”的褒貶色彩可以說是很明顯了。

    “烏合之眾”一詞出自《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兩千多年前的管仲說的很直白:人們剛聚在一期的時候還是很可以的,但時間一久就變成了一群王八蛋!

    那這本《烏合之眾》自然也逃不過批判群體心理的大方向了。

    首先,勒龐先知般地寫道:“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在之前的時代裡,民眾的聲音不受重視,可到了當下,民主、大眾傳媒等的出現,讓民眾逐漸從各個階層進入政治生活。

    觀察當下的網路時代,勒龐100多年前的這個結論顯然是超前適用的,從“崔永元手撕娛樂圈”、“長春長生疫苗事件”到“溫州女孩滴滴遇害案”,熱門事件中群體的網路呼聲確實推進了相關制度規則的修正。

    然後筆調一轉,勒龐開始分析群體心理。

    他說,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說理與論證戰勝不了群體,他們只被情感驅動。

    他說,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他們不僅衝動而且多變,為了某種信念或動機,可以成為殘暴不仁的劊子手,也可以慷慨赴義,為了信仰的勝利不惜血流成河。

    他還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不同時代的群體,總會重複著同樣的烏合之眾的故事。

    教育心理:年輕人不能只會死記硬背

    在研究“產生群體信念與主張”的間接因素中,勒龐分析了“教育”的意義。

    他承認當時最具主導意義的觀念是,“教育能大大地改變人,最後肯定能使人趨於完善,甚至讓他們變得平等”。這與現如今的境況何其相似乃爾?

    工人不想再做工人,農民不想再做農民,而大多數地位卑賤的中產階級,除了讀書上大學吃國家公務員這碗飯以外,不想讓他們的子女從事任何別的工作。

    同樣被不幸言中的還有另外一段話:

    “方向正確的教育,如果不能提高道德水平,至少能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不幸的是,拉丁民族把自己的教育制度建立在十分錯誤的原則上......即認為背誦教材就可以提高智力。於是,大家都拼命多背誦,從小學到博士或到考大中學教師資格證書,年輕人只會背書,而在判斷力和創造力方面卻沒有絲毫的訓練。”

    想想我們的寄宿制學校教育:

    繁重的功課、人為的訓練和填鴨式的教學,不考慮接下來的日子,不考慮學生終將成年和其作人的功能,也不考慮身處其中必須加以適應或提前學會適應的社會,只通過每年六七月份的分數競賽將孩子們劃分為三六九等。

    形形色色的考試年復一年地重複著,甚至貫穿我們的一生,對許多人來說,學會考試比學會知識、學會技能、學會創新更加重要。

    傳統意識:驅動人們行動的,是傳統

    而在事關“傳統”的問題中,勒龐的論斷依舊敏銳驚豔。

    他說,傳統代表著過去的觀念、需求和感情。它是種族精神的綜合,對我們影響巨大。

    他還說,驅使人們行動的,是傳統,尤其是當他們結群以後......沒有傳統,就沒有民族的靈魂,也不可能有文明。

    從辛亥革命到1966的文化大革命,我們的歷史上曾經受過將近一個世紀的、有強度的對傳統文化的絞殺式破壞。但是,華夏傳統是絞殺不掉的,怎麼弄也沒把這些文化弄死,反而是一些引進的東西到中國之後不倫不類。

    所以現在,我們喊出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口號,我們開始意識到只有迴歸長久積澱而成的深層次傳統,才能從中尋找到現代人安身立命的座標。

    與此同時,勒龐還指出群體對病態傳統的病態性堅守。

    “最堅決地捍衛傳統思想、頑固反對變化的恰恰是群體,尤其是分等級的那類群體。我曾經強調,群體思想保守,指出最強烈的反抗也只獲得了名號的改變。”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亦復如是。

    它的哺育者康有為及其同黨們,既希望變法能流淌著堯舜周孔古老而神聖的血脈,又試圖讓它吮吸西洋現代文明的乳汁,可歸根究底,它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傳統皇權”。最後,構建在真偽參半地基之上的維新大廈只能轟然坍塌。

    “最可怕的偶像並不在廟堂裡,也不是宮殿中那些最專制的暴君。這些人一下子就可以消滅,但統治我們思想的那些看不見的主人,任何反抗對他們來說都不起作用。”

    想想前段時間橫行網路的“蕩婦羞辱”。

    都8012年了,病態的傳統男女性別衝突依舊是許多社會人無法跨越的鴻溝。

    PS:

    勒龐的這本《烏合之眾》,愛者如雲,厭者如織,始愛後厭始厭後愛者更是如鯽,可獨獨缺少對它無所謂的人。

    你只要讀了,就會對它產生強烈的愛或恨——要麼膜拜到抄斷筆,要麼鄙夷到捏斷鼻。

    而對我來說,借用書友@peony的一句話作讀書總結:

    看《烏合之眾》最大的收穫就是,讓自己學會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做冷漠看客,也不要人云亦云。

    -END-

    作者簡介:idiot111,專注於博庫購書讀書數載的不知名投稿人和閱讀者。

  • 16 # 足跡中國

    最近剛看完,我本人覺得,這本書整體是一本好書,絕對值得一看,但是書中還是有一些觀點上的瑕疵,這需要自己判斷,去其糟粕,學其精華。

  • 17 # 新概念傳媒宋晨聲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其中最引人深思的十句話是這樣寫的。

    1.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3.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5.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6.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7.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8.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9.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10.數量,即是正義。

  • 18 # 夜雨忌日

    思想上的衝擊是有的,同時解刨了群眾心理,還有關於一些信仰的問題,會有一種得到解答的感覺。

    看過後應該有那麼一點獨立思考真好的感覺,而不會被太多的資訊左右自己,跟隨如今網路時代的爆發而隨波逐流。

    建議看完後可以看一下狂熱分子 群氓之族 ,俗稱的洗腦三部曲關於集體,群眾,族群,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思考的重要性。(自己的購買截圖而已)

  • 19 # 蔣軍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

    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專門解析群體心理的經典名著(還有一本是《想象的共同體》),它將群體的特點剖析得淋漓盡致。

    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社群運營者必看書目!

    15條觀點摘錄

    1、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

    2、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

    3、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法律上或者道德上。但是,群體則不然,群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4、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5、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6、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

    7、誇大其詞,不斷重複,言之鑿鑿,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是說服群眾的不二法門。

    8、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

    9、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

    10、到了一定的時候 ,我們不會記得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人是誰 ,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 ,廣告能有令人吃驚的威力 ,這就是原因。

    11、群體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從。他們如此甘願聽從別人的意志,以至於只要有人自稱是它們的主人,他們就會本能地聽命於他。

    12、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13、對群體來說,也許最不合理的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14、我們可曾瞭解在人類歷史上起重大作用的偉人們的真實生活?比如赫拉克利特、佛陀、耶穌或穆罕默德很可能不知道。其實,他們的真實生活如何,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我們想了解的,是民間傳說所創造的偉人。群體感到激動人心的,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而不是真正的英雄本人。

    15、一件事情,最能打動群體的總是其中最美好、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那部分。

    社群是營銷轉化和裂變的解決方案。

    構建社群,塑造社群亞文化和價值觀,開發種子使用者,運營,沉澱、流量轉化,快速引入招商資源並滾動複製。

    2019,為企業量身定製年度顧問服務

    網際網路營銷是一項大工程,系統而龐雜,但沒關係,蔣老師在2019年,徵集3家(對,只有3個名額,先到先得!)對網際網路轉型升級有烈需求的中小企業或者創業型小微企業(具備一定的產品、團隊及資源基礎),由蔣老師親自擔任企業品牌營銷及網際網路戰略轉型升級顧問,輔導企業的品牌營銷及網際網路營銷升級落地!

    深知精準營銷:提供網際網路精準營銷策劃運營,品牌IP化構建,場景化產品策劃,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設計,營銷運營,資源匯入及專案落地,快速實現銷售轉化。

  • 20 # 讀旅世界

    我之前一直強調人應該尋求自我,但我不知道如何去說服那些沉迷在網際網路中各種社群的人兒,直到看到《烏合之眾》這本書才恍然大悟:

    “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如果‘整個世界’指的是群體,那就根本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整個世界要比伏爾泰更聰明,倒不妨說伏爾泰比整個世界更聰明。”

    也就是說,群體的出現,個性的消失。活在群體中,隨波逐流是常態,做自己是變態。

    隨大流走很可能是安全的,因為法不責眾;而追求個性,容易被踢出人群中去。但誰都不想被排斥的,因為活在人際關係中人更難產生幸福感。

    但你也別忘了!烏合之眾是愚蠢的。真正的聰明人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所以,這本書的價值就體現這這裡。《烏合之眾》指出群體中人們的愚蠢行為,旨在喚醒人們的尋找個性。

    不過,人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兩極分化的,但我認為不能以一分為二的視角來看這本書。不可否認,每一位作者都是偏見的,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也如此。

    《烏合之眾》這本書大量的觀點是偏激的,沒有科學依據的。但這本書出於100多年前,勒龐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而創作的。由於時代背景不同,書中有些令人難以理解的的說法是情有可原的。

    所以,我認為評這本書不能以現代眼光來評價它。反過來,我很佩服作者的預見之明。尤其是把“烏合之眾”放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再合適不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二婚女人和我結婚之後,該不該讓她的前夫來看孩子?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