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紋章指尖
-
2 # 朱三順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中國大陸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2007年4月)統計分析顯示:王姓為現代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華人口總數的7.25%。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單姓之一,但極為罕見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上諫,反遭到紂王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所以就以“王”為姓,被稱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歷史至今已經有約3100年了。經歷了從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期間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了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根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定都於鎬,歷史上稱為西周。傳二十一世至周靈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國都在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也被稱為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為直諫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當時的人們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就以“王”為姓。傳到第八代孫王錯拜了魏國將軍,姬姓王氏又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的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了躲避戰亂,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了最為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體。姬姓王氏至少已經歷了2600年的歷史。在中國,90%的有家譜的王姓都源於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還可以被細分為三個分支:
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他的裔孫畢萬做了晉國的司徒,功高位重,被封於魏,戰國時,魏國、南韓、趙國三方瓜分了晉國。後裔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時代的“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國滅了魏國以後,魏無忌的孫子魏卑子逃到山東泰山,漢朝初年,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被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便稱其為“王家”,從此便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了。
第二分支源於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在位51年(前770年-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駕崩之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即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臨猗王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700年的歷史了。
第三分支源於週考王(前441年-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舊址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他的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歷史上稱其為西周桓公。周朝滅亡以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於王城而改姓王,後被稱為王城王氏,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400年的歷史了。
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氏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被秦國所滅之後,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被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姓王。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封土為活動區域,有2300年的歷史了。
“王姓”中融入了大量的遊牧民族、非漢族血液,還有許多後來改姓或賜姓王的,比較著名的有:
漢朝時候的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候的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的烏丸人、隋唐時期西域月支國的胡人、唐朝回鶻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中的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党項人、元朝的蒙古人、清朝時滿州八旗的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
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和經過通婚等,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
-
3 # 娓娓道者
姓王的,在我們的國家算是第一大姓氏,是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約佔現在全華人口總數的7.25%。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上諫,反遭到紂王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所以就以“王”為姓,被稱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歷史至今已經有約3100年了。經歷了從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期間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了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根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定都於鎬,歷史上稱為西周。傳二十一世至周靈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國都在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也被稱為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為直諫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當時的人們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就以“王”為姓。傳到第八代孫王錯拜了魏國將軍,姬姓王氏又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的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了躲避戰亂,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了最為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體。姬姓王氏至少已經歷了2600年的歷史。在中國,90%的有家譜的王姓都源於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還可以被細分為三個分支:
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他的裔孫畢萬做了晉國的司徒,功高位重,被封於魏,戰國時,魏國、南韓、趙國三方瓜分了晉國。後裔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時代的“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國滅了魏國以後,魏無忌的孫子魏卑子逃到山東泰山,漢朝初年,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被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便稱其為“王家”,從此便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了。
第二分支源於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在位51年(前770年-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駕崩之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即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臨猗王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700年的歷史了。
第三分支源於週考王(前441年-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舊址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他的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歷史上稱其為西周桓公。周朝滅亡以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於王城而改姓王,後被稱為王城王氏,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400年的歷史了。
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氏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被秦國所滅之後,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被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姓王。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封土為活動區域,有2300年的歷史了。
-
4 # 南方亮視點眼鏡
王姓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公佈的官方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為全國第一大姓。[1]
在中國,截至2014年,東部地區佔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佔了王姓人口23.5%,東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2]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主要源流
1、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4] [5] 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兩大王姓望族。[6]
始祖姬晉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7] [8]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9] 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6]
部分源流
1、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10] 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6] [7]
王字演變
2、源出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11] [12] [13]
3、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14]
4、出自少數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數民族的血液,少數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15] 南北朝時高麗人,[16] 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17] 契丹人,[18] 金朝時女真人,[19] [20] 北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少數民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中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21]
遷徙傳播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隋朝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朝永樂年間,這支王姓開始進入臺灣地區。[6]
人口分佈
古代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華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佔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6]
王姓在2017年最新姓氏排名中居首
明朝時期,王姓大約有620萬人,約佔全華人口的6.7%,仍為第一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東,這三省王姓大約佔王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佈於江西和山西,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發展,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這個比率已經降了一半。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魯豫晉冀陝兩大塊王姓人口聚集地區。[6]
當代
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468萬人,大約佔全華人口的7.1%。[1] 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佈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
王姓分佈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王姓分佈很廣,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長江以北其他地區、青海東部、新疆北部、雲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佈比例為4.4--8.8%,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6.3%,大約36%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6]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郡望共有21個,分別是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東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東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陽郡,中山郡、陳留郡、章武郡、東萊郡、河東郡、金城郡、海漢郡、長沙郡、堂邑郡、河南郡。[6]
堂號
總堂號:太原堂
分堂號: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義堂,世賢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兩儀堂,利文堂,佑啟堂,尚德堂,佩傳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後堂,衍白堂,敘倫堂,冠南堂,素風堂,振趾堂,挹淵堂,恩義堂,恩榮堂,務本堂,梓蔭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敘堂,淮澤堂,斯美堂,敬愛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經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敦睦堂,敦義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蔭堂,槐德堂,嗣槐堂,愛敬堂,義德堂,源遠堂,嘉會堂,輔德堂,齊壽堂,谷詒堂,餘德堂,餘慶堂,燕翼堂,燕譽堂,樹德堂,興仁堂,篤行堂,篤倫堂,篤親堂,錫類堂,親愛堂,環慶堂,禮基堂,雙柏堂,鎮楚堂,彝敘堂,懷德堂,繼周堂,繼蘭堂,聽槐堂(共90個)[6]
三槐堂
宗祠對聯
門楣
太原垂徽 三槐世第 清節流芳 四傑傳芳
四言通用聯
暖舒柳岸;瑞溢槐堂。
全聯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槐堂世瑞;珠樹家珍。
上聯典指北宋·王佑。下聯典指唐·王勃。
輞川書畫;沂國方嚴。
上聯典出唐·王維,工詩善畫,晚年居藍田輞川。下聯典出宋·王曾,封沂國公,處政方嚴。
明妃青冢;金母瑤池。
上聯典指西漢·王昭君。下聯典指神話傳說西王母。
太原望族;東晉名家。
上聯典指東晉·王敦。下聯典指東晉·王導。
三槐世澤;兩晉家聲。
王氏族譜
上聯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於庭院植槐樹三株,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時稱“三槐王氏”。下聯典出東晉·王導,位至丞相,其子孫世代簪纓。
家傳烏巷;古繼青箱。
上聯典自東晉·王彪之精通經學,熟諳江左舊事,所錄儀規藏於青箱,世代相傳,人稱“王氏青箱學”。下聯典自東晉·王氏望族聚居建康烏衣巷。
求鯉世澤;愛鵝家聲。
上聯典出漢·王祥,有臥冰求鯉侍母的故事,舊時列為“二十四孝”之一。下聯典出東晉·王羲之性愛鵝,為山陰道士寫《道德經》以換鵝。
陽明學術;逸少風流。
此聯為王姓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明王守仁,於故鄉陽明洞中講學,世稱“陽明先生”。下聯典指東晉·王羲之,字逸少,有“東床坦腹”的故事。
臥冰躍鯉;朝闕飛鳧。
上聯典自漢·王祥,曾臥冰求鯉侍母。下聯典自東漢·王子喬每朝闕,來去無蹤,憑雙鳧飛來,時人稱其“仙吏”。
五言通用聯
一經傳舊德;五字耀英才。
清代吏部員外郎、書法家王澍聯。
槐階培世德;烏巷煥家聲。
劉墉親筆山東高密城律王氏老祠堂對聯。
七言通用聯
蘭亭一集家聲遠;槐樹三株世澤長。
上聯典指東晉·王羲之書法為古今之冠,《蘭亭序》帖影響深遠。下聯典指北宋·王佑。
碧紗籠護詩人草;金帶圍開宰相花。
上聯典出唐·王播,顯達為相後,寺僧以碧紗籠護其孤貧寄食時題於寺壁之舊作。下聯典出宋·韓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陳昇之均在,金帶圍一出四枝,後四人先後為相。
黃槐綠竹栽新院;紫燕紅鵝說舊家。
王羲之
上聯典指北宋·王佑、王獻之。下聯典指東晉·王謝、王羲之。
千里荷花開世界;一杯美酒對湖山。
上聯集自出唐代詩人王灣詩句。下聯集自宋代詩人王庭珪詩句。
對聯喜貼右軍墨;春意樂賦摩詰詩。
上聯典出晉代王羲之,世稱王右軍。下聯典出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
秋水落霞驚四座;桐花棲鳳報群賢。
上聯典出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下聯典出清代詩人、刑部尚書王士禎。
傳家節操同松竹;報國功勳並斗山。
採用王氏節義堂聯。上聯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節操。下聯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不少人為國為民建過功、立過業,有鬥嶽般的功勳。
黃槐青箱千秋秀,紫氣紅鵝萬年春。
——當代理財家王少峰撰深圳新居上德堂聯。
上聯典自王佑、王導、王安石、王陽明、王夫之等,比喻王氏家族禮義傳家,詩書教子,人才濟濟,尤善整章建制;下聯典自軒轅黃帝、王羲之、王獻之等,說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遠流長。
家譜文獻
譜名
編者及編撰方式
藏地
太原王氏會通世譜十三卷首一卷
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刻本
北京圖書館
郎琊三槐王氏宗譜
王梁修纂,清道光間槐清堂刻本一冊
北京圖書館
展開全部
字輩排行
地域
字輩
安徽績溪
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驌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安徽蕪湖
學必啟泰國之儒宗元裕繼昌兆德厚志承賢景運開定邦強
展開全部
姓氏名望
《華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王姓歷代名人2360名,佔總名人數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5.89%,排在第一位。[6]
歷史上,王姓皇后多達36位。這樣累代帝后之族,在中華姓氏中僅此一姓。王家的36位皇后是西漢至明朝12個王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位皇帝及4位太子、6位王爺、15位公主的生母。
此外,王姓在東漢至隋唐末年,還有92位宰相,其中西漢2人、曹魏1人、西晉3人、東晉22人、南朝宋19人、齊15人、梁及後梁23人、陳11人、北魏4人、唐朝4人。
-
5 # 秦腔名段
中國百家姓是非常豐富多樣、文化博大精深。王姓距今有三千多年曆史。
王姓是中國的第一大姓,其人口將近一億,其起源也最為複雜。從漢代以來,王姓有至少21個著名望族,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數千年來繁衍萬代人才輩出,可以稱是古萬世王族。
王姓源出周朝的姬姓。周靈王的兒子即太子晉,稱王子晉,因為值諫而被廢為平民。但是其子--宗敬仍然在朝中擔任司徒一職,那時因為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於是族人就因此以王為氏。到了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到了秦末漢初,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以上便是王姓的最早起源。
在百家姓排名中,在1~25位的排名如下(王姓排名第四位):
李 張 馮 王 劉 楊 陳 黃 趙 周 吳徐 鄭 馬 朱 胡 郭 何 高 林 羅 孫 梁 謝 宋。
回覆列表
王姓是中國的第一大姓,其人口將近一億,其起源也最為複雜。從漢代以來,王姓有至少21個著名望族,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數千年來繁衍萬代人才輩出,可以稱是古萬世王族。
王姓源出周朝的姬姓。周靈王的兒子即太子晉,稱王子晉,因為值諫而被廢為平民。但是其子--宗敬仍然在朝中擔任司徒一職,那時因為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於是族人就因此以王為氏。到了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到了秦末漢初,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以上便是王姓的最早起源。現在算起,王性大約有250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