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養生男人699

    低階的追求享受是物質身體之知覺,高階的追求享受是心靈精神之情感,下士者安居樂業,中士者安貧樂道,上士者安所樂死,

  • 2 # 明貞

    道即先天情懷,早已湮滅顏回那時尚好,人性沒象現在這樣徹底物性物慾化,人尚尊重有才德而貧窮之人。

    前些日子出了個沈巍有才華又執著,不也好多人嘲笑他?人物質生活較之以前豐富的多,精神境界卻降低了,這是偽道德後天命運之造化,人若德才兼備物質和精神層次同步提高,怎好奴役控制?

    顏回的境界現代人體會不了,也無法體會。

  • 3 # 老牛吃黃連

    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是古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孔子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唯回與我也。”普通人追求高官厚祿和金銀珠寶,以慾望的滿足為樂。殊不知,人心不足蛇吞象,慾望哪有窮盡時!所以絕嗜禁慾,所以除累。老子說,知足之足,足矣。知足方可常樂,不然就沒有真正的快樂。顏回雖然窮困潦倒,但悟得大道,得到孔子的真傳,故得到孔子的高度評價,得以配享文廟,享受後人敬仰膜拜。我輩還是凡人,在現實的得失中喜怒哀樂,難有一刻的安寧,有快樂也是得之樂,而不是安貧之樂。所以無法做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見人賢,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我相信王陽明的說法,人皆可為聖賢。我們要堅定自己向聖賢學習的心念,隨時隨地謹言慎行,此生不到,他生還會求,生生不休!

  • 4 # 申卜元

    顏回《安貧樂道》這句成語的意思

    是安於貧窮的境遇,樂於奉行自己

    信仰、道德準則。是舊時士大夫所

    主張的為人處事之道。

    安貧:安於貧困,樂道:是指儒家

    所信奉的道德,後引申為人生的理

    想、信念、準則。

    安於貧窮,仍樂於堅守信仰。形容

    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寧

    願處於貧困惡劣環境而奮鬥。我們

    要堅定自己向聖賢學習的信念,持

    之以恆,隨時隨地謹言慎行。為實

    現理想而做出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

    力,最終為實現偉大的中華夢想而

    奮鬥!

    雖說,我們今天在改革開放的新形

    勢下,物質生活豐富多彩了,仍需

    堅苦奮鬥。不能夠安於享樂,安於

    現狀。堅持改革開放的信念不動搖,

    我們大家都對顏回之樂多一點的了

    解,相信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美滿了。

  • 5 # 牛仔故事

    顏回“安平樂道”,他的樂在何處?

    顏回是古代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後世被尊稱為“復聖”。顏回的樂在何處?我認為,其樂在以下幾點。

    一,樂在好學。

    顏回為人謙遜好學。顏回十三歲入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學業。孔子曾誇讚:“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二、樂在以舜為志,追求“王道”政治理想。

    顏回很讚賞舜“無為而治”。《孟子·滕文公》(上)記其語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顏回與舜、稷“同道”,後來儒家倡導以“民”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與顏回是一致的。顏回既與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當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爾志”時,子路答以:“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撼。”而顏回則以“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相答。所謂無施勞,即不以勞苦之事加於民,是愛民之政。《史記·孔子世家》也記述顏回語:“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顏回注重志氣、追求真理大道並以之為樂的精神,與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實乃同一旨趣。

    三、樂在做學問。

    顏回一生雖沒有入仕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但他紮紮實實做過講學,並透過自己講學授徒,傳授過儒學六經。又隨孔子周遊列國,在講學外,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特別是《易》,是參與的主要整理人之一。孔子在顏回對《易》所作整理的基礎上,又經過“韋編三絕”的辛勞,才給後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經》。而顏回透過協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也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形成了儒家的一個宗派——顏氏之儒。

    四、樂在安貧吃苦

    顏回窮居陋巷,生活條件極差。《兗州府志》曾記載:“顏子故居,在滋陽縣署前小巷(今兗州城內文廟小學),相傳即顏子陋巷也。”“城南八里,有顏子廓外田名曰陋地。”《縣誌》記載:顏子“邑人,久祀學宮,並有陋巷遺蹟”。顏回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身居茅屋陋巷,用竹筒子當碗盛飯,用瓢喝水,但他人窮志不窮,安於其樂。故《論語·雍也》記述孔子之言,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對顏回的最真實評價。

    五、樂在行善積德。

    顏回為人很謙遜善良,並素以德行著稱。成了孔子弟子後,他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顏回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但可惜的是,顏回四十歲時勞累過度死去。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對他的早逝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可見,顏回在孔子心中的德行人品那是評價最高了。

  • 6 # 諸子詮釋

    既然說他是安貧樂道了,他在樂什麼?他在樂道呀。

    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這個道是什麼道?這個道啊!其實就是孔顏樂處。因為程子年輕的時候,曾經跟隨周子學習。周敦頤一直讓程頤和程顥去追問這個孔顏樂處是什麼?

    這個樂的就是孔子的道。天道的壯美與遼闊,這個弘毅精神的豁達,還有這個仁愛之心。以及天命的使命擔當。但是回雖然很樂於這個,但他一直沒有去實踐。所以後來朱熹說回像一個潔身自愛的楊朱。

    但是回一直被認為是復聖。孔子也認為他是最優秀的學生。

  • 7 # 笑彌勒1688

    安於貧困,樂於堅持職業道德操守。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這是古代儒家士大夫們樂觀積極向上精神的具體體現。

  • 8 # 風過無痕攝有痕

    顏回“安貧樂道”,他的樂在何處?

    孔子曾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家境極其貧困,但內心卻快樂無比,這樣的精神連孔子都不禁讚歎、折服。那麼,顏回又樂在何處呢?

    生活就像萬花筒,它能呈現什麼樣的色彩與紋飾,在於持筒之人掌握萬花筒的角度,得見生活萬花筒之最精彩圖樣的人,必定是生活姿態超凡之人、創意之人。華人最優秀的特質就是過著純真而智慧的心靈生活,具有強大的思想與理性的力量。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崇高的理想,貧賤不能移,能過清苦的生活而且自得其樂,有著極高的人生境界,支撐的力量靠的是人格與修養,靠的是一種信念、氣節、精神,於此,我們彷彿觸控到《論語》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心靈最深處的秘密,頓悟進而洞悉它的真諦,走進我們文化紮根的沃土。

    一、樂在追求精神,精神高於物質

    安貧樂道中的“道”代表精神追求,顏回的意思是“精神追求高於物質追求”,兩者能兼得最好,不能兼得需要取捨時,“精神”重於“物質”。學會享受如山水般充滿詩意與智慧的心靈生活,就會有無窮樂趣,感覺人生很嗨喲,很有意義。歡樂時能放浪形骸,挫折時能順其自然,做事時能專心致志,忘情時能能忘乎所以,不委屈自己,不計較別人,這恐怕就類似顏回曠達而歡樂的人生。

    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面對名利和低階趣味的生活時,要無所求,而對待事業和人生,就要孜孜不倦地追求,這就是陳伯崖所說的“人到無求品自高”。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如同九月霜。人心一旦被物慾牽制,就會有煩惱的牽纏,就會迷失在名利的漩渦中。釋迦牟尼原是一個國家的太子,能讓他享盡天下的富貴榮華,但他卻追求的是純真的人生,以及內心的覺性。當他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以後,生活是清苦的,要靠乞食生存,但內心卻是快樂的,因為他頓悟了人生、斟破了宇宙、明確了度人的願景,這種大道頓悟的精神追求,不僅錦衣玉食比不了,黃金美玉也比不了,就連江山社稷也可拋棄!

    二、樂在追求真理,真理高於富貴

    顏回追求的道,是儒家的倫理,是治國的道理,也是他認可的濟世達人的真理。他願意堅守這個真理,直到有一天能有機會一展抱負。但如果要用他認可的真理換取物質時,他寧可安貧。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也。在中國歷史上有數不盡的仁人志士和風流人物,因志趣而喜,為真理而樂,為奮鬥而歡。譚嗣同矢之不渝地追求變法,變法失敗,即將被捕時,領頭人康有為逃亡日本,朋友勸譚嗣同也逃,而譚嗣同選擇以死徇真理,並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名詩,含笑上刑場!俄羅斯歷史上發生過“十二月黨人”起義的故事,貴族革命組織的貴族軍官們因為追求他們心中的真理而失敗而被處死或流放,他們的妻子則自願拋棄貴族生活,跟隨自己的丈夫到西伯利亞服苦役,情願過著長期流放的生活,在她們身上所折射的追求真理的堅定和閃光的人性之美,將穿越時空,亙古長青。

    三、樂在追求自由,自由高於折節

    一個人只有拋開名韁利鎖和低階趣味的困擾,去追求高尚的事業和完美的的人生,才能胸懷磊落,大展宏圖,有所作為。陸游對待有求與無求的人生態度,堪稱後人的典範。他為官秉持“憂民懷凜凜,謀己恥營營”的高潔操守,出仕30年“不殖一金產”,辭官引退後“身雜老農間”,生活貧困,卻仍然“足跡不踏權門”,不為己事求人。而陶淵明而是把追求自由的快樂表現得淋漓盡到,不僅發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世紀宣言,而且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什麼樣的富貴能比自由還可貴?

    四、富足的生活態度為幸福做加減法

    富足的生活態度是懂得知足常樂,是不被貧念綁架心靈的灑脫,是有舍有得的生活智慧。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後來的先哲們都提倡“知足知止”,人生的快樂不在於他得到了多少,而在於他是否懂得享受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知足的人,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知足不是自滿和自負,而是知榮辱,樂自然。知足者能理智的認識到無止境的慾望和痛苦,能理智的壓抑一些無法實現的慾望,而在能實現的慾望內,不忘初心,盡心竭力的奮鬥,心平氣和的享受獨得之樂。富足的生活態度為生命打開了另一扇門,生活中會有所得失,關鍵是我們要有樂觀的心態,一拿一放最簡單,但可以敵過全部擁有的滿足。

    安貧樂道未必不思進取,君子憂道不憂貧。安貧樂道的人不會因貧困而感受悲壯、厭世、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感受的是豁達、通透、激勵、勤奮。

    安貧樂道給後人的啟示,就是多有一份吃苦精神,知足常樂,少有一些唯功利是圖的慾望,怨天尤人。心境自在,美好自在,快樂自在。

  • 9 # 靜靜地觀魚

    “安貪樂道”應該是順序錯了,應該寫成“樂道安貧”。試想一下誰會安貧呢?人對窮無所謂?,因為窮的原因而去鑽研“道”?如果按這個羅輯的話,要想樂道必須先窮,富和“道”,是無緣的。所以這個羅輯是荒謬的。

    而反過來說“樂道而安貧”,則很容易解釋得通了,因為愛好鑽研學問,沉浸於這種高階精神享受之中,從而達到對外物的一切物質享受要求極低,甚至乎略的境界或地步。

    很顯然以上的這種境界極受文人推祟,雖然我個人也極推祟這種境界,但是想一想,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叫做貪,難道對精神的追求就不是貪嗎?同樣是貪,那為什麼追求精神享受就受人尊重,而追求物質享受則受人唾棄呢?

    大概是追求精神享受的結果是可以與人分享的,而追求物質享受的結果是自私的,無法與人分享,因此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有天地之差。

    當一個人在一門心思追求精神享受時,他所產生的結果是開放形的,他願意更多的人知道理解支援自己的思想成果。

    一切的科研工作者大多都有此心。他願意自己的成果被最多數的人接受而廢寢忘食,雖說這何曾不是一種貪念,然而這種貪念卻實實在在推動了科技的進步,造福了人類,故,人們對他們這種貪念表示理解,雖然在同行之間也偶有互相攻許的情況,但並不改變利於他人的結果。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為了求道而刻意抵制外界物質的引誘,以達到心靜,從而得道。就象和尚老道那種。為了得道,定了很多戒律,再不行就躲到深山老林中,反正是眼不見心不煩就對了,這樣就假裝沒有了。我覺得這種把腦袋蒙起來假裝看不見的狀況與視而不見的狀況不能同日而語。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唸經甚至是一種受罪,遠遠達不到“安貧樂道”那種“樂”的瀟灑與享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還有買紙質書的習慣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