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腳成都
-
2 # 桑立冬
我看網路小說一般下載到手機上看,因為不求思考,不求領悟,只看劇情。
而經典的書則是看紙質版,首先方便回看;其次方便做筆記;再者,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狀態、不同的年齡看一本書的感覺也不一樣,領悟也有不同;還有給紙質書做個性書籤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把喜歡的作者的書買回來擺在書架上也是一種享受。
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或於書店尋一本愛看的書,或於陽臺上喝著茶看著雜誌,或於草坪上徜徉在思想的海洋,豈不美哉?
總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紙質書不會漸行漸少 ,而會以更優的質量,更好的思想傳於人們指間。
-
3 # 豆半邊
為什麼?因為紙質的書比在網上看的體驗好,你在手機上或者電腦上看書,估計看的時間長了對眼睛不好,而且越看越不想看了。
當然也許這是對大部分人來說的吧!我個人就是這種情況,我在手機上或者電腦上看,估計看上半個小時就感覺很困,非常想睡覺,但是紙質的不一樣,我有時就一看就是兩三個小時,而且越看越起勁。這是一點吧,還有就是我認為不管未來科技如何發展,也許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在移動瑞看書比較便捷,但是紙質書的地位不會被削弱,反而會被加強。
紙質書不但閱讀體驗比在網上好之外,還有一個在移動端無法複製的原因,那就是紙質書本身的價值,那一股由時間醞釀的書香味,是移動端無法替你的,這也是大部分人喜歡看紙質書的原因。再說了我們每個人從小接觸的第一本讀物肯定是紙質的,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紙質書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的一個習慣,就像吃飯一樣,你不可能不喜歡吃飯吧!一個道理,看紙質書目前來說在我們這一代,還有以後的多少代中是不會消失的,既然不會消失,就會有人喜歡。
現在有很多人就是不喜歡在網上看書,他們喜歡一本書,一杯茶,一個躺椅,一個溫馨的午後,這種閒情逸致的氛圍。在移動端看書這種氛圍就會被減弱,乃至一點都沒有。尤其是對那些年齡越來越大,時間也越來越多的人來說,紙質書的閱讀才會豐富他們得生活,讓他們覺得生活非常充實。
-
4 # 中小學英語精修
現在還是很多人看紙質的書。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想一下,現在動不動就用手機,或者是pad看新聞的人,多數都是年輕的人。很多的中年人或者老年人,他們習慣的都是看紙質的書。中老年人看不慣那些年輕的人,動不動就是拿著手機來看。以前不是出過這樣一個事情,就是一個老爺爺,非常的憤怒,就是因為一到家庭聚會的時候,所有的中年人和和年輕人都拿著手機在那裡看。這樣的家庭聚會,一點溫情都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很悲哀的。然後我們看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多少個是不近視的。以前近視我們就怪電視機。但是現在罪魁禍首就是手機跟電腦。其實手機對眼睛的傷害是非常的大的。再過一段時間,如果整個社會都可以流行起來,返樸歸真,要求所有的年輕人都看紙質的書的話,那才叫一個大的變革。總有一天,整個社會去到了一個臨界點。就是近視的人或者深度近視的人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必須強制去防近視的時候,那整個社會都會要求看紙質的書。以前說過一個可能性,就是說有沒有可能整個學校給每一個學生配一部pad或者配一臺手機。但這是沒什麼可能的,就算可以實現的話,也是害了學生。因為就算成績最好的學生給她拿著一臺手機,整天在玩的話都沒有一個說把手機當成是一個學習的工具,都是玩的多。所以鑑於這個情況的話,有些中年跟老年的人還是喜歡拿著他們的書本在那裡讀。一個原因是他們還沒有完全接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這或許不是一件壞事。第二個原因,他們還是鍾情於,普通的書本。所謂的健康閱讀就是這樣來的。
-
5 # 噠噠噠噠_我來了
個人喜好吧,我也喜歡看紙質的書,第一,翻書時的感覺很好很真實;第二,我喜歡聞紙張和油墨的味道,那是知識的味道;第三,我看紙質書比較能進入狀態,電子書看一會眼睛就疼
-
6 # 君莫思量我
從大學起我就有定期購書的習慣,每月大概三五本,出門旅行也會帶著當時最愛的書,等飛機或者在火車上看。也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喜歡逛文具店,喜歡買手帳和日記本。可能我天生對於文字和紙張就中意。
我喜歡看紙質書,因為每一本書的封面設計,字型排列,紙張質感,隨贈書籤,都會帶給我不同的體驗。我喜歡邊看邊拿著筆畫著自己喜歡的句子,偶爾會寫下一兩行感想。紙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留下歲月的痕跡,會發黃,你的筆跡也會逐漸消退,多年後,看到當時感同身受的句子,拿著當年喜愛的書籍,自然能回憶起往昔,多美。
閒時隨意拿起一本書,重溫故事,也別有一番風味。哪怕是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刻,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你從中也能看到不同的自己。比如,多日後,你看到當時自己有感而發的筆跡,大概會漠然或者心酸,都是故事。
所以看紙質書,於我而言並非堅持,只是愛好,我很享受這種感覺。
-
7 # ATK看世界
先介紹幾本有趣的紙質書,都是不能被電子書複製的。1.第一反應就是《忒休斯之船》,堪稱紙質書的文藝復興,完全顛覆傳統書籍,更是向電子書宣戰。製作精良不說,全書包含23個附件及多種顏色的手寫筆記,加上泛黃的紙質,微微發黴的味道(居然可以仿造出來味道),感覺像在讀一本從讀書館借來的舊書。全書一共23個附件,包含照片、明信片、信件、報紙、羅盤甚至還有餐廳紙巾,採用不同材質,對應文章內容中的劇情邏輯,為故事中的推理提供蛛絲馬跡的線索。拆開信的感覺與開啟報紙的感覺應該是電子書所不能達到的吧。全書一共23個附件,包含照片、明信片、信件、報紙、羅盤甚至還有餐廳紙巾,採用不同材質,對應文章內容中的劇情邏輯,為故事中的推理提供蛛絲馬跡的線索。拆開信的感覺與開啟報紙的感覺應該是電子書所不能達到的吧。書的空白處佈滿了純手寫的筆記,不同的人物的筆記用不同的顏色標出,包括墨水的深淺程度和汙漬剮蹭等,非常逼真的閱讀體驗。書的空白處佈滿了純手寫的筆記,不同的人物的筆記用不同的顏色標出,包括墨水的深淺程度和汙漬剮蹭等,非常逼真的閱讀體驗。並且讀起來十分燒腦,非常新奇的閱讀體驗。並且讀起來十分燒腦,非常新奇的閱讀體驗。2. 《做了這本書》非常棒的動手讀書體驗裡面有各種新奇的小活動,可以做成一本手工特輯。裡面有各種新奇的小活動,可以做成一本手工特輯。比如玩線頭比如玩線頭比如拿筆戳洞比如拿筆戳洞還有撒咖啡,做縫紉,粘頭髮,等等等等,這些恐怕也是電子書做不到的。還有撒咖啡,做縫紉,粘頭髮,等等等等,這些恐怕也是電子書做不到的。3.《不裁》,需要自己裁邊的紙質書,採用毛邊本的裝訂,保留原始的質感。4. 立體童話書。再比如說這種可以翻開的童話書再比如說這種可以翻開的童話書5. 可以吃的食譜書,書頁是由義大利麵做成,書頁裡還有醬汁和乳酪,自己煮一下就變成義大利麵了,這個好像有點跑題了。(以上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我是分割線---------------------其實以上這些都是噱頭,為了說明紙質書可以帶來和電子版完全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比如禮拜六下午三點,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剛剛好落在你手中的書上,整個人都慵懶著,本是隨意翻翻,不想讀著讀著卻又精神起來,起身找一支筆,圈圈畫畫,再泡上一壺茶,一個下午就這麼悄然過去了。再者,不同的書用不同的材質,不同的紙張搭配不同的內容,壓凹、雕花、條紋、燙印,去觸控,去聞,去體驗,去感受自己內心和作者的共鳴,就像錢鍾書先生說的: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和嗅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器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如顏色可以有溫度,聲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氣味可以鋒芒。讀書本來就是需要沉下心來做的一件事,那麼著急幹什麼。
-
8 # 藝文工坊
堅持看紙質書。
首先,紙質書可以隨時看,看到後面可輕鬆翻頁回憶前面的段落,電子書要找尋前面看過的比較麻煩。
再者,紙質書可以直接在上面做筆記勾畫,當然電子書也有做筆記劃線功能,但是它是一個平面的,打字記錄想法終究沒有在紙上直接寫快,而且還要擔心丟失的問題。
其次,我看名著喜歡看紙質書,覺得油墨香散發著學者的氣息,看著心裡踏實,因為紙質書一般會校正,問題相對較少,但紙質書可能會有亂碼,錯字,丟失段落等問題,總害怕自己看的電子版會與原作有差距。
-
9 # 故禾
我一直堅持看紙質書。
我覺得雖然現在的電子書興起了,紙質書並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現在選擇電子書的人的很多,其實選擇的方式也體現著現代人的特點——追求快、使用、效率,淺閱讀慢慢變成一種新常態。電子書是文字的另一個承載方式,但是現在很多人選擇的應該還是紙質書。有人喜歡高科技式的樣式,隨求量,會選擇電子書,有人喜歡深閱讀,或者這部分人電子書和紙質書都會看,但是當他們選擇看《詩經》、《史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這些古典文學的時候,往往更傾向於紙質書,因為對於這些文學著作,我們秉承著敬畏之心,所以也許是這些有年代感一點的紙張才能承受這份歷史的厚重感。
一定程度上說,將文字以紙質的方式呈現,是最能表現文字本身張力的方式,而電子書對於凸顯文字的張力可能會少很多。
電子書能模仿紙質書的樣式,能模仿出紙質書的形,模仿不了它的神。不同的書有不同的樣子,但是在電子螢幕上只有一個,拿著電子書,你不感知《西廂記》有多厚,也嗅不到紙張的書香氣。而且隨著書本的年份越久,紙的油墨香氣會變化,紙張會慢慢泛黃,紙質書會展現它自身獨特的魅力,讓人們覺得它們是有靈魂的。所以,有人說,喜歡紙質書是一種情懷。
在一個是覺得看紙質書給人的感覺總是比電子書深刻。
最近看了餘華的《活著》。《活著》 也不過是大概十八萬字,這本書不是和厚,也不大。我卻幾次讀哭,(只能說我不是一個聰明的讀者……)讀完後有著挺深的印象。
福貴因為年輕時的狂妄,將家產揮霍殆盡,淪為貧農,開始了艱苦的人生,因為貧窮 為了讓小兒子讀書,被迫把女兒賣掉,幾經周折,在一次送女兒“回”家的時候反悔了,餘華寫得很簡單,就是轉身而已,卻字字入心,也許福貴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在那個年代,賣兒賣女的很多,那個年代的人為了生存所飽受的苦難就更多了,好在福貴有個好妻子一對好兒女,我以為雖然生活貧苦點 但還是快樂的 但是後來因為小兒子為了給某領導妻子輸血,活活抽乾了兒子的血,可能因為是紙質書,文字都是可以被觸控,被更真實地感知的,所以看到這裡我很憤慨,為了領導的性命可以犧牲一個13歲孩子的性命!實在諷刺又讓人心痛,事實上放在現在又何以見得這種受人鄙視的行經已被剷除 只是內容不同罷了,失去了兒子,只剩下啞巴女兒和妻子的福貴 因為女兒幸福慢慢地走出痛苦,誰知道最後女兒難產死了,妻子隨之,再後來是女婿發生意外,最後甚至是五歲的外甥……我以為福貴就要活不下去了 因為這樣的結局我覺得實在太具戲劇性,怎麼會有如此悲慘的人啊,很多人同情福貴,最後福貴還是平靜地生活下去,和他的老黃牛 有感於書中的經歷而是情節,我開始有點明白這本書為什麼要叫活著 為了生存而活著 不管怎樣還是要活著,這就是活著 ……
我想這就是紙質書能給我們的來自文字的張力。
-
10 # 新新媒介
看紙質書還是更有讀書的感覺,電子屏看書還是有點不舒服。
我一般在家會讀紙質書,只有在人多的地方等人、乘車的時候才會看手機裡的電子書。
紙質書、電子書各有各的優點,但對紙質書那種情節,還是挺難釋懷的~
-
11 # 符號帝國
紙質書自帶“儀式感”的加持,無可取代
應該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看電子書心裡總是很趕,總像是在和誰比賽,總想快些再快些把它看完。因為電子資訊量太大,總給人一種急迫的壓力,就像一個人調進深不見底的海洋裡,你拼命奮臂游泳,只是為了不被很快淹沒掉。
而且電子書看了累眼睛,尤其是在手機上,電腦螢幕和專業的電子閱讀器會好一些,但是依然找不到那種讀書的感覺。反正我是隻要看見別人捧著螢幕,或者自己看電子書,哪怕讀的是專業論文,也總有“沒幹正事”奇怪的愧疚感。
電子書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作批註,做筆記都不方便,拿在手裡也沒有質感。而紙質書就完全沒有這些問題。翻開書頁,一股油墨的清香馬上會把你帶入一種高尚的氣氛,哪怕讀的是小說,都覺得多了幾分神聖。
紙質書有一種壓縮的靈氣在裡面,你一開啟它就散發出來,就像是與作者在做靈魂對話,而且摸在手裡很踏實。平整的稜角,沉甸甸又不會構成負擔的恰巧的重量感。
總之,紙書是自帶儀式感的加持的,對於我個人而言,只有紙質書才是書,它無可取代。
再從閱讀的深度上講,紙質書是在用眼、鼻、身、意四種系統在吸取和感受資訊,自然閱讀體驗不同。
1.
眼:眼睛。眼睛看著跳入眼簾的一個個文字,因為有油墨的構成,這種文字是“真實存在的”,而電子書只是一種電子點陣的虛擬呈現,雖然也能顯現字型,但是感受必然是有區別的。
2.
鼻:鼻子可以嗅到來自紙頁和油墨的味道,雖然它與內容無關,但是會營造出一種“在場”的氛圍,讓人的神經和它建立起一種篤定的聯絡。這也是電子書做不到的。因為電子螢幕無處不在,只是形狀和大小的不同而已。
3.
身:身體的感覺。書拿在手裡有切實的質感和重量,人的身體就會和它多一種維度的連結。專業的電子閱讀器雖然也有重量,但是它的重量不是內容本身的載體,而是電子顯示的硬體,也就是說,硬體的目的不是提供書本的內容,而是為了實現電子顯示。至於是打遊戲或者點菜都可以。可是紙質書就只能承載文字內容。
4.
意:思想,意念。人看書時有記憶有思考,這可能是電子書與紙質書唯一的共同點。
不知道別人什麼感受,總之在我,看電子書總覺得不是在看書~~~
-
12 # 門前流水幾前燈
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現如今,電子閱讀成為大多數人的首選,由於電子閱讀的資訊量大,攜帶方便等優點,成為現如今愛好閱讀者的首選,然而,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有優點,那一定就有缺點,長期觀看電子產品,會影響到視力等身體問題。
對於本人而言,可能是自己小小的愛好原因,比較喜歡收集一些書籍,也比較喜歡紙張的味道,所以個人更喜歡看紙質書籍。一杯茶,一本書,我想這就已經事一種享受了。對於個人而言,閱讀紙質書籍更有感覺吧,這樣才會給我閱讀的真正體驗,也會讓我能夠沉下氣的閱讀。由於電子閱讀不能像紙質書籍一樣給我更真實的感覺,所以閱讀電子書籍會讓我沉不住氣,沒有足夠的耐心去閱讀過長的文章。因此,個人覺得,紙質書籍更好一些,雖然電子閱讀內容豐富,可以有時候,認真閱讀一本書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13 # 元谷元
回答是肯定的,尤其是開始寫自媒體之後,更加註重閱讀紙質書,主要是讀十幾二十幾年前出版的紙質書,這些書印製質量不是很好,但是內容很紮實,文筆也好,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認真態度和學術水準,每次閱讀都有收穫。
-
14 # 學姐愛設計
堅持啊,因為喜歡翻開書的感覺♡
喜歡在閒暇的時光裡翻開一本書,淡淡的墨香和著剛沏好的茶,若再有點陽光微微撒下清風徐來,想想就覺得甚是美好吶。
我認為這是電子書所體會不到的感覺,那種悠悠的清閒的時光是紙質所特有的。
在紙質的書上勾畫喜歡的句子,在本子上記錄感想。就算我高中時買的書籍,現在依舊可以回到家裡翻翻看看,看見當初自己看這本書時自己的想法,而如今自己的想法,就這感覺就彷彿是自己透過一本書在跟自己對話。
而手機上,解除安裝一個軟體後就再也找不到之前的東西了,電子的時效性還是太強,節奏還是太快,不適合珍藏,只能淺嘗。♡
-
15 # 魔法士
雖然電子書的攜帶、閱讀更方便,但我個人還是更喜歡紙質書。原因如下:
第一, 紙質書的包裝是一種特色。
每類書、每本書都有不同的裝訂和包裝風格,封面、紙質、字號大小、字型、排版等等都構成了這本書的特殊性,和其他書不同。在這方面各種電子書就比較趨同了,每本書內容的呈現方式都類似。包裝這些帶設計感的東西不能很好的表現出來,減少了一些趣味。
第二, 閱讀感受。
紙質書拿在手裡會有更踏實的感覺,怎麼說呢,可能是一種物質、真實的觸感。包括做閱讀標記感悟方面,紙質書可以直接在相應內容附近寫下自己的感悟並被以一種更明確清晰的存在方式保留下來。電子書的批註雖然方便但在閱讀體驗上沒有紙質版好。第三,用眼。
現有的研究發現,讀屏造成的眼疲勞程度超過讀書,對需要高度注意力的深層閱讀來說,更是如此。專注的閱讀(如研讀)比瀏覽更需要眼力注視,所以更容易使閱讀者覺得“累”。個人體驗感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比紙質書閱讀眼睛更易疲勞。
第四, 工具書類。
但毫無疑問的是電子版的工具書,比如漢語詞典、牛津詞典等確實能發揮出紙質版無可比擬的優勢。
-
16 # 例外狀態
閱讀的一個很大樂趣就是“隨便翻翻”,魯迅說過的“隨便翻翻”可不是電子書那種瀏覽的快感可以相比,這或許是隻有翻閱紙質書才會有的樂趣。
事實上,電子書和紙質書並不存在截然對立的狀況。電子書確實給閱讀方式和工具帶來了一種革新,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中,電子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不用像以前那樣要找材料還必須去翻紙質書,現在關於數字人文的研究,似乎已經成為學術界的一個大熱點。這就是工具革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去正視這種變化,既不盲從,也不盲視。
我覺得電子書最大的好處還在於儲存了人類的知識,不會再像古代人那樣擔心自己所寫的東西,會因材質或工具的磨蝕而消失。不過人類儲存知識的能力如此頑強,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就像人的記憶,總會有遺忘,遺忘也是人的生命本質之一。電子書的強制儲存,或許也構成了某種知識壓力。比如你可能在電腦裡儲存了幾個G的電子書,人文社科天文地理養生玄幻等等,無所不包,但真正能花時間去“讀”的書又有幾本呢?
紙質書的“隨便翻翻”的好處,可能只有家中有一定量的藏書之後,才會體會到其益處。因為在書架上隨便抽出一本書,翻閱一個小時的快樂,是電子書的機械感難以對比的。紙質書總會還是有一種親和力,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像你在書店翻閱某本書,這是一種有場景的閱讀,是社會化的,可能電子書缺少的是這種場景。
-
17 # 大嫻子3
紙質書能帶給我讀書的味道~
現在生活節奏太快,太多的人選擇便捷的方式讀書,比如現在很火的kindle,很方便,也保護眼睛。可是我覺得還是紙質書最吸引我,讀書時,似乎可以讓我能夠更容易體味到作者的情感。紙質書有讀書的感覺,隨著書一頁頁被翻看,我覺得能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其實也是個人喜好,只要想讀書,不分方式,只是我個人更偏愛捧著書讀~
-
18 # 阿無推文掃文札記
會問這種問題,想必是不怎麼愛書的。紙質書給人的感覺和電子書是完全不同的,閱讀器發展得再高階也無法取代紙質書。
我看電子書是比較多的,但極愛的書即使看過電子版,也一定要買一本實體書回來,就算它比電子書貴、它不便攜、它會髒會舊。
電子書的模擬翻頁效果哪怕做出3d效果,也無法替代真正翻書的感覺。紙質書比電子書有溫度、有厚重感、有儀式感,更能給人閱讀的感覺。同樣是看一本書,紙質書比電子書更能讓人靜下心來,更能讓人讀進去。
而且將喜歡的書買回來,珍而重之擺在書架上,和在手機、閱讀器上輕巧地按下收藏,那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
19 # 歐陽芊雙
其實作為一個愛讀書的人,我不太在意知識獲取的媒介,紙質書也好,電子書也罷,最終目的是獲取知識,所以並沒有完全偏向於哪一種。
對於為什麼沒有拋棄紙質書,就我個人而言有以下幾個原因:
1、紙質書更方便做精讀因為很多書籍我都是需要反覆精讀的,這樣在紙質書上翻來翻去會比電子書方便很多。同時在紙質書上做筆記,多數會採用手寫的方式,而手寫這個動作會加深我們的記憶。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書中的知識。
2、紙質書有更直觀的感受其實這就和人民幣是一個道理,1萬塊錢放在銀行卡里就只是數字,花掉也沒多大感覺。但是放在手上,會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觸感,每花掉一張都會產生心頭的記憶。
而紙質書也是同樣的道理,無論你的kindle裡面,iPad裡面,APP裡面儲存了多少書籍,都不會有太大感覺,但是一摞書擺在你面前的時候,讀完了會更有成就感,擁有了也會更有滿足感。
3、紙質書更值得收藏書讀的多了,總有些會留下自己的記憶,除了經典書籍以外,那些給你帶來更大影響和改變的書籍更值得收藏。因為他們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你成長的記錄。
當然,我是一個不排斥電子書的人,無論是哪種介質我都同時接受。不要因為覺得紙質書好就覺得電子書就一無是處,同樣也不要因為電子書的便利,就看不起讀紙質書的人。
人們往往就是因為這種人為設限的思考方式,導致自己失去了很多成長的機會。讀書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只要讀了,有收穫了就好。
-
20 # 沙漠一舟2000
謝謝邀請,隨著時代的變化,科技革命給人們帶來了種種便利,衝擊了傳統事物。電子書的出現使紙質書受到衝擊,但我仍然認為,紙質書應該持有它的堅固地位,它給人以極大的便利,所需知識信手拈來,而且具有收藏價值,而電子書對人的眼睛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回覆列表
紙質書當然值得閱讀,儘管電子書流行,但我們的深度閱讀,還是依賴於紙質閱讀。
我們看到的電子書,儘管在數量上已經不少,但並不能滿足一個真正的閱讀者。尤其是一個研究者,比如地方文化的書,在電子書上就很欠缺,尤其是小地方文史、地理、詩詞等類的書,一般電子閱讀平臺就沒有,而這多依靠紙質書閱讀。
此外,做學術研究,是依靠網上流行的txt之類的圖書嗎?很顯然不大可能,單就知識而言,有可能錯誤百出。比如古文類書,不同的編撰者在識字斷句上也有差異,如何選擇最好的版本就很關鍵。做學問,拿著錯誤的電子書,豈能得出客觀、正確的結論呢?
在未來,紙質書閱讀依然是重點,至少在最近幾十年裡,紙質書不會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消失掉的——紙質書將精品化、藝術化,甚至是藝術品,閱讀紙質書也就是高雅的事。
電子書無疑可以區域性解決我們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但也僅此而已。只是一味強調電子書的重要性,而忽略掉兩者的融合與差異,就難免得出的結論,不大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