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谷大粒

    李善長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隨葬品”。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是六公爵之首,其他五位公爵分別為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和鄧愈,朱元璋盛讚“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時年五十七。事實上,李善長影響力仍十分大,在濠地有守墳戶一百五十家、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此後還管理著十四萬江南遷徙農戶。

    洪武九年(1376年),其子李祺娶臨安公主,這也是此後李善長倖存一脈。

    李善長是因為胡惟庸案第二次擴散而遭殃的,所以有必要介紹胡惟庸一下。

    胡惟庸同為淮西集團一員,事實上是李善長所扶持的新的淮西集團首領。

    胡惟庸乃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女親家,在弟弟百般遊說下,李善長選擇了默許,且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這看似並沒有錯,兩不相幫,然而這才是真正的大錯特錯。對於皇帝來說,默許他人的反叛而不揭發就是背叛,李善長算是被拉下水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任期內遍植朋黨、打擊異己、獨斷專行且不向朱元璋請示被舉報謀反,案發即遭株連九族。此次事件後,宰相制度被徹底廢除,皇權更加集中。

    然而李善長始終是朱元璋的一根刺,不僅僅因為他的背叛,更因為他是淮西勳貴集團的前老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胡惟庸案發十年後仍繼續發酵,李善長便由此打上了“謀反”、“通倭”、“通虜”等罪名,全門七十來口遭殺戮。這第二次還包括了幾十家權臣勳貴,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李善長——已經七十六的老人。

    胡惟庸案前後十年,誅殺者高達兩萬餘,謀反或許真有其事,但皇權加強才是本質。

    李善長是因為“謀反”“通敵”罪名處刑的,然而作為開國第一功臣,有這個必要嘛,且已經是六七十歲老者。因此,罪名就需要製造了,這也是第一屆錦衣衛誕生的理由。錦衣衛初設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其目的便是為了擴大胡惟庸案打擊面以徹底清除淮西勳貴集團,鞏固皇權地位。

    朱元璋曾因李善長、駙馬李祺在其生病期間不加探望而處罰,也曾因李善長不為弟弟李存義免死之事表示感激而怨懟,但真正下定決心“法辦”還是為了消除威脅。

    李善長是作為淮西勳貴集團的 “隨葬品”而死的,即使其已經退休多年,聲望在威脅也就在,這是朱元璋所不願的。

  • 2 # 漢安愛樂樓主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都是在李善長身上找原因,我認為是隔靴搔癢而已。個人以為,應從皇帝身上、從專制制度上找答案。我的看法是,朱元璋之類的專制統治者在成就帝業後,對任何功臣都是猜忌的。象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是最客氣的方式對待功臣。而劉邦、朱元璋等為了後世子孫“江山永固”而大殺功臣,在歷史上有一拼。要殺功臣,還需要理由嗎?各位應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道理吧。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李善長被誅,表面上是因為受了胡惟庸之案的牽連,實質上是因為他過度膨脹,毫無感恩之心,朱元璋對他已經仁至義盡,他對朱元璋卻沒盡到臣子的本分,換言之,朱元璋對他的好,沒換回他應有的忠誠。

    朱元璋也是個凡人,感情也會受傷,同時也是出於現實的考慮,擔心再出一個胡惟庸,於是狠下心腸,誅殺了李家七十餘人。滿門抄斬算不上,因為朱元璋的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這一支免於株連。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建立明朝的過程中,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視他為可以與蕭何比肩之人,登基後給了他極大權柄,洪武三年讓他擔任百官之首的左丞相,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並進爵韓國公,還和他成了兒女親家。

    同樣立下大功的劉伯溫,只因不是朱元璋的安徽老鄉而走不進大明頂級權力中心,只得了個誠意伯的爵位。

    和他比起來,李善長無疑幸運得多,一個臣子能達到的頂點,皇帝老鄉朱元璋都讓他達到了,再進一步就只能當皇帝了。

    但李善長是怎麼回報朱元璋的呢?

    他退休前,為了在朝中繼續擁有影響力,培養了同為濠州定遠人的胡惟庸,推薦他為左丞相。朱元璋一方面欣賞胡惟庸的才幹,另一方面也是相信李善長的眼光,同意胡惟庸接任左丞相之職。

    後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胡惟庸打算謀反,因事情洩露而於洪武十三年被誅殺。

    其實到這一步,都怪不了李善長,他雖然識人不清,但誰也不敢保證自己這一輩子就不會看錯人。看錯一個胡惟庸,算不得大錯。

    估計朱元璋也是這麼想的,所以雖然殺了很多和胡惟庸有關的官員,卻放過了李善長。要知道滿朝文武中,就數李善長和胡惟庸關係親近,胡惟庸的官途少不了他的保駕護航,兩家還是姻親。

    但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外甥丁斌因受某事株連,即將發配邊疆。李善長數次要求朱元璋赦免其罪,態度很不好,朱元璋本就因他越來越驕橫而不滿,聞言大怒,將丁斌下獄。

    丁斌為了脫罪,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黨羽,參與過謀逆之事。

    其實洪武十八年李存義和兒子李佑就被告發了,李佑娶了胡惟庸的侄女,要說他和胡惟庸之事無關是不可能的,但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下詔免他們死罪,安置在崇明。

    這種處置已經夠寬大了,李善長卻還覺得不夠,對朱元璋漸起怨憤之心。他對朱元璋的輕慢態度,也受了此事的影響。

    朱元璋也很火大,以前能放過李存義父子,現在不打算放過了。抓了他們下獄,兩人供出,胡惟庸企圖謀反時,曾找到李善長和盤托出自己的計劃,邀約李善長參與。李善長雖然沒答應,卻也沒告發。

    他一個深受皇帝信任的朝廷重臣,明知有人打算推翻皇帝,他卻不告發!這叫什麼?這叫包庇罪!再一想,為什麼他不參與不告發?因為他在淡定旁觀,如果胡惟庸成功,憑著以前的關係他能再次掌權,如果胡惟庸不成功,他也沒什麼損失。這比直接參與謀反還要噁心。

    朱元璋不傻,想到這些年對李善長的好,簡直如同一腔好意餵了狗,打算大辦李善長,將他抓了起來。

    此時,朝中很多大臣為李善長求情。如果說朱元璋之前只是感情受傷的話,現在是理智上察覺不妥了。朝中任何龐大的勢力,都不利於皇權的集中。

    當時皇太子朱標還活著,他秉性仁弱,主張施仁政,朱元璋擔心他壓不住開國元老,早有為他清掃障礙的想法,沒毛病的大臣都能挑出錯來,像李善長這樣明顯有不臣之心的更不能放過。

    總之,李善長雖然早早辭職歸鄉,卻沒有遠離權力,透過門生弟子、親朋好友繼續影響著朝中局勢,這種大臣對中央政權是有弊無利的,朱元璋又是位眼裡揉不得沙子的鐵腕帝王,李善長就只能有這樣的結局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 4 # 小小嬴政

    李善長是個朱元璋手下的功臣,明朝的開國元勳,但凡開國功臣都有一些功勞,而且在對自己的認識上存在誤區,覺得自己是個功臣,而且和皇帝並肩作戰多年互相很瞭解,也很親密,所在日常生活和為官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出不規矩的跡象。

    古人說“世異則事異”,當初大家都是造反的人,誰都是朝廷通緝的要犯,所以大家抱團取暖,誰也不嫌棄誰,互相之間那真是親如兄弟。

    要知道這時候身處草野,而且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外部的壓力迫使他們坦誠相見,毫無芥蒂的在一起摸爬滾打。

    隨著時間的推移,造反事業越來越大,很多人還是依然故我,還把自己當成草頭王,還把朱元璋當自己的弟兄,仗還沒打完,敵人還沒有消滅完,所以朱元璋就繼續當帶頭大哥,和弟兄們也不計較。

    直到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形勢就完全變了。

    朱元璋已經是富有四海的皇帝了,至高無上,無比尊貴,這時候那些跟著他打江山的人,已經有了警惕了,但是李善長卻沒有,依然還是覺得自己就是皇帝的兄弟,而且是開國功臣,有什麼話不能說呢?有什麼事不能做呢?

    皇帝就是要保持尊貴和神秘以及高高在上才能產生權威,才能臣服萬邦,可是李善長並不理解朱元璋的心思,還是像當年造反時一樣對待朱元璋,這讓朱元璋很不舒服。

    朱元璋把女兒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朱元璋生病了,李善長和他兒子都沒有問候過,這令朱元璋很生氣,於是對李善長小小的懲戒了一下,但是李善長並不悔改。

    宰相胡惟庸是李善長推薦的,但是胡惟庸企圖造反,李善長是知道的但是他並不舉報,這不是大逆不道?朱元璋對李善長那麼好,也換不來李善長的忠誠,所以朱元璋要對李善長下手。

    再說了朱元璋得了天下,他肯定想要把皇位永遠傳下去,為了保證皇位順利交接,這些大功臣都必須制服,否則就是後世皇帝的隱患。

    這些開國功臣都有很大的而影響力,都有豐富的鬥爭經驗,而且手裡都掌握著巨大的權力,朱元璋的子孫肯定不是這些飽戰之士的對手。這些人老老實實還可以保住一條老命,膽敢亂說亂動就會被朱元璋趕盡殺絕。

    可是李善長不但不老實,還在很多事情上和朱元璋作對,朱元璋弄死他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給南京的百姓降罪,然後強迫這些人遷往西部地區,李善長的一個親戚丁斌在其中,李善長為其求情。朱元璋懷疑有問題,對丁斌嚴刑拷問,結果這個人供述了李善長和胡惟庸同謀造反的事情。

    於是朱元璋就順理成章的殺了李善長全家七十多口,七十六歲的李善長也沒能倖免,李善長還拿出免罪的丹書鐵券,但是這不能免謀反大罪。

    李善長的死就是一場自作孽,不可活的話劇,李善長依仗功勞竟然敢和朱元璋唱對臺戲,還要謀反,這是對形勢嚴重誤判的結果。

    明朝建立以後,這些功臣其實就是皇帝心中最大的隱患,這些人的作用不大了,但是危害越來越大了,隨時有可能翻天。朱元璋必須嚴密監視,隨時準備除掉這些人,可是李善長對自己的處境認識並不清楚,還一再觸犯朱元璋的底線,最後惹來了殺身滅族之禍,就很正常了。

  • 5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導言

    李善長之死,是明代一樁政治冤案,這是朱元璋加強皇權,廢除相權的“欲加之罪”,當然,這裡面也有著朱元璋病態嗜殺心理的影響。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發生了左丞相胡惟庸案。這個案子發展到洪武二十三年五月,朱元璋以李善長為逆首,為了肅清逆黨,連坐誅殺者三萬餘人。

    “帝手招條例其罪,傅著獄辭,為《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

    “株連蔓引,迄數年未靖雲。”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而十年之後才牽連到了李善長,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所致?·如果僅僅從胡惟庸案本身來解釋李善長之死,則無法解釋李善長為何在十年之後才獲罪,所以要解釋這個現象,就不得不探討“胡案”的發生以及李善長之死的真正原因。

    一、明初政局主要文臣集團主要功臣處境

    在明代開國文臣集團中,宋濂、劉基和李善長處於領袖地位,而三個人情況有所不同。

    宋濂為人最為低調,很少直接在明太祖面前說別人壞話,也不會洩露跟朱元璋的談話,而且他還是文壇領袖,十分清高,主修《元史》以及國史、教育太子以及大臣子弟。從目前的史料來看,宋濂在政壇上沒幾乎沒有政敵和黨羽。因此從理論上講,宋濂對朱元璋是沒有威脅的。

    儘管如此,朱元璋仍對他加以監視,而宋濂本人的仕途也曾接連遭受打擊:

    是月(洪武三年二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

    以宋濂的涵養,恐怕不太可能犯“失朝參”和“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這類錯誤,所以這很可能是朱元璋對他的有意打壓。

    如此低調和謹慎的宋濂,他是怎麼死的?

    (宋濂)孫宋慎坐通胡惟庸誅,(朱元璋)並怒濂,欲死之。

    這個記錄出自《國榷》,認為宋濂是被孫子宋慎牽連,而宋濂早就在洪武十年致仕急流勇退了。退休了,朱元璋也沒有放過他,特命他去茂州(四川汶川)居住,山高水遠,宋濂才到了夔州就死了。

    與宋濂相比,劉基為人就比較高調一些。

    某一天,朱元璋問劉基:“我朝文章,何人為首?”劉基對當以宋濂為第一,朱元璋又問那麼誰第二呢?劉基回答說:“則臣不敢多讓。

    劉基這種當仁不讓的性格,註定了他不會像宋濂那樣謹慎,也不會早早遠離政壇,這也就使得他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比宋濂更慘。

    李善長早在朱元璋創業初期,就掌握了人事大權,不僅經常協調武將之間的關係,甚至還推薦了宋濂。由此可見,李善長在開國功臣中的人脈關係十分深厚,而他的地位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

    “孤以布衣起兵,與李相國里居最密邇,徐相國及他大將軍亦不過百里,不自意吾鄉人鹹在廷肱股。”

    朱元璋說這番話雖然是在拉攏整個淮西功臣集團,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其言外之意:地位如此之高如徐達者,在他的描述中是”“亦不過百里”,而對李善長的描述卻是“最密邇”。

    如此描述表現的是朱元璋對李善長的重視,甚至是一種忌憚!

    李善長功勞最大,人脈最廣,淮泗集團的首腦,朱元璋自然不敢從正面打擊他,所以從側面操作:

    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參議李飲兵,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

    李善長居左丞相之高位,又貴為太師、韓國公。李飲冰和楊希聖兩個參議,既沒有地位又沒有資歷,居然敢“稍侵善長權”,如果沒有朱元璋的支援,他們很難有這樣的膽量。

    從以上三人在明初政局中處境,不難看出,朱元璋對開國功臣集團,是不懷好意的,是要打壓乃至於處之而後快的,也正是朱元璋的這種心理,才會有了後來的李善長致仕、胡惟庸案爆發,十年後李善長之死。

    二、李善長致仕後的政局與胡惟庸之死

    從李善長致仕到胡惟庸案爆發,相隔整整九年時間。這麼長的時間裡,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對李善長下手?

    原因在於,,此時明朝還沒有完成對全國的統一,如果此時對居頭號功臣的李善長痛下殺手,不僅會讓剩下的功臣寒心,而且不利於新政權的穩定。所以,在這段時間裡,兩人相安無事,是不是還有友好舉動,朱元璋賞賜田地物品,任命李善長的親屬為官,徵召李善長共議軍國大事,同時還跟李善長聯姻,把長公主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長子。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此刻對李善長還沒有殺心,如果想要幹掉他,沒有必要拿長女的幸福來做籌碼。

    不過,雙方並沒有就此歡歡喜喜,和諧融洽。李善長致仕後,汪廣洋任右丞相,胡惟庸擔任左丞相。朱元璋提拔這兩個人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用來對付李善長淮泗集團的。比如汪廣洋曾和陳寧一起彈劾李善長“狎寵自恣”。

    當然,朱元璋在要求文臣的新貴們為自己服務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讓他們互相牽制,汪廣洋的遭遇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他的資歷、能力和功勞根本無法同李善長、劉基等人相提並論,卻受封為忠勤伯,食祿數量比劉基還高,這就是朱元璋制衡政策的體現,可惜能力不行的汪廣洋最終辜負了朱元璋的希望,即沒有起到對付李善長的作用,且在丞相位置上也沒牽制住胡惟庸,最終在胡惟庸案爆發前夕被處死。朱元璋的工具人結局及時這麼慘,除了死,沒有其他結果。

    胡惟庸比之汪廣洋野心大,悟性也高,但他依然逃脫不了工具人的命運,他結黨營私,想要組建自己的勢力,實際上朱元璋故意縱容,為的也是直接廢除丞相,把千年以來的相權掃進垃圾堆。胡惟庸案,實質上,就是朱元璋廢相權需要,另外也是幹掉李善長的伏筆。

    三、李善長之死

    朱元璋有意提拔胡惟庸是非常高明的一招,雖然胡惟庸勾結李善長謀反一事純屬子虛烏有,但他們之間的關係的確比較密切:

    丞相胡惟庸初為寧國知縣,以善長薦,擢太常少卿。後為丞相,因相往來。而善長弟存義子祐,惟庸從女婿也。

    憲數言李善長無大才,胡惟庸謂善長曰:“楊憲為相,我等淮人不得為大官也。”

    胡惟庸發跡很可能得到了李善長的幫助,他與李善長既是遠親,又同屬淮泗集團。因此朱元璋才會坐視胡惟庸與李善長的往來,這樣就能使他能夠借打擊胡惟庸而將李善長拉下水。

    果然,在胡惟庸死後不久,群臣請求誅殺李善長及其同黨陸仲亨等人,但被朱元璋以念舊情作為理由拒絕。由此可知,此時,朱元對李善長還沒有下殺心,或者時機還不成熟。

    之後,朱元璋曾多次委派李善長之子處理賑災事宜,並給予李善長父子各種賞賜,陸仲亨的兒子也成為了駙馬,這正是朱元璋向李善長示好的表現,而李善長也曾主動向朱元表示和好的意願。包括交還欽賜的儀仗人戶,上表請求明太祖在天壽聖節接受百官朝賀等。

    如時期照此發展,大概兩人還能和平相處下去,然而,李善長卻做出了不合時宜的舉動:

    (洪武三十三年)四月,京民坐罪應徙邊者,善長數請免其私親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給事胡惟庸家,因言存義等往交通惟庸狀。

    很明顯,李善長援救自己被“胡案”牽連的黨羽激怒了朱元璋,從而導致了自己的煞神之禍。發生這種事情,很可能是兩人之間關係的緩和使得李善長放鬆了警惕,不自覺地動用了自己的政治資源,從而觸犯了朱元璋的忌諱,最終落得個“肅清餘黨,榜功臣五十七人”的結局。

    而也是這一年,全國基本統一和政局趨於穩定,因此朱元璋不必再投鼠忌器,於是便痛下殺手,用血腥的方式解決了這場長達二十年之久的鬥爭。

    結語

    朱元璋從一開始就試圖建立絕對君權,但在權力的執行商卻受制於行政官僚。君主雖然掌握著對官員個人的生死大權,但在某種程度上對整個官僚機構卻不可能完全掌握。所以作為開國功臣之首的李善長,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朱元璋的對立面,而也是這個原因,李善長在致仕之後跟朱元璋抗衡了十九年之久,期間兩人還能保持相當長時間的友好關係。

  • 6 # 劇透歷史

    李善長,濠州定遠(安徽定遠縣)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鄉,也是大明朝的開國功臣,而且在文官中是領袖級別的存在,對朱元璋的決策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354年,朱元璋率軍攻下滁州,李善長見朱元璋的軍隊軍紀嚴明,認定此人是能幹大事,於是前往投奔。這一年,朱元璋26歲,李善長40歲。

    朱元璋正愁身邊武將有餘文士不足,見李善長這麼個頗有聲望的文人來加入陣營,很是高興,把軍隊所有的文史書籍全部一股腦兒地交給了他。

    此後,朱元璋每逢出征,都是李善長在後方坐鎮,憑藉出色的才幹掌管後勤、統籌軍需,保證後方穩定,免除前方作戰的後顧之憂。朱元璋十分滿意,曾說:

    “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朱元璋把李善長比作蕭何,可見他在整個軍政集權中的重要性。等到後來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政權,李善長也就順理成章地被任命為左丞相,又封宣國公爵位,享盡殊榮。

    然而,正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李善長百官之首的地位儘管風光無限,但也是個十分扎眼的風口,甚至會成為朱元璋忌憚的物件。

    歷史又輪迴到開國功臣兔死狗烹的劇目,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7歲的李善長被問罪下獄,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被滿門抄斬。

    表面原因,是李善長參與了胡惟庸謀反一案。

    李善長位居帝國決策最高層,處於權力爭鬥的漩渦中心,有些事已經是身不由己。尤其在他年邁體弱後,對手底下的人逐漸失去了約束力。

    有一年,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他的部下想建造府宅,竟然打著老領導李善長的名號,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來衛士三百人當建築工。

    朱元璋知道後,對李善長頓時警惕起來,你想想看,在天子腳下調兵,這是什麼行為?而且還是在李善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借到了兵,那就更證明李善長的影響力是多麼大了!

    此後的胡惟庸案,又牽連到了李善長的一個親戚丁斌。李善長也不知道是犯了什麼糊塗,敏感關頭不急著撇清自己的關係,反而腆著老臉跑去朱元璋跟前為親戚求情。

    估計是李善長真跟胡惟庸有瓜葛,因為之後丁斌供出了李存義,李存義又招出胡惟庸企圖謀反,曾派他暗地裡勸說拉攏李善長。李善長如果不是心裡有鬼,何必趟這趟渾水從開始就去保丁斌呢?

    之後,又有人告發李善長,說藍玉在捕魚兒海時,曾經抓到過胡惟庸私通北元的使者,但是沒有上報,李善長知道這件事後,給壓了下來也沒有上報。

    更有李善長的奴僕盧仲謙等,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互相賄贈,經常竊竊私語,像是密謀著什麼。

    這麼多的黑材料彙集在一起,讓朱元璋隱隱覺得李善長與胡惟庸有著脫不開的干係。不管真有其事也好,牽強附會也罷,李善長是黃泥巴掉進了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在胡惟庸的案子上,朱元璋為何在證據鏈不完整的情況下,就先入為主地用懷疑的目光,想當然地認定李善長參與謀反了呢?

    要說清這裡面的緣由,就得擺清楚朱元璋和李善長的位置,一個皇帝,一個丞相,兩者的身份註定他們必然要陷入皇權與相權的鬥爭。

    在歷史上,自打丞相制度建立開始,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就成了皇帝又拉又打的物件。朝堂之上除了擁有絕對權力的皇帝外,還有一股十分強大的政治力量,那就是以丞相或宰相為代表的相權。

    當皇權強勢時,丞相是皇帝手裡的工具,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利用宰相楊國忠,來打壓和牽制以太子為首的東宮勢力;

    但是,當皇權衰弱式微時,相權又很有可能喧賓奪主,聯合百官的力量來壓制皇權,故而皇帝十分警惕相權的膨脹擴大。據《史記》記載:

    “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

    就連統一六國自信心爆棚的秦始皇,看到丞相李斯車馬隨從多了點,都要在心裡犯嘀咕擔憂,足見皇權與相權兩者之間關係的極度微妙,稍一刺激就能埋下鬥爭的伏筆。

    所以,從這一方面說,李善長也是皇權與相權鬥爭的犧牲品。

    再加上又趕上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一門心思為孫子朱允炆掃清道路的敏感時期,李善長作為朝中淮西集團的領袖,在朝中有巨大的聲望,手下門生故吏無數,勢力遍佈全國,很容易會被朱元璋看成威脅朱允炆皇權的那根刺。

    儘管當時李善長已經從丞相的位置上退下來多年,但是影響力仍然在那裡。面對這樣一個人物,朱元璋肯定是夜不能寐,如果李善長真有玩弄權術的想法,憑朱允炆這個二十歲不到的毛頭小子,絕對不是他的對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李善長雖然勞苦功高,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在朱元璋眼裡,只要他擁有造反的能力,就是一種威脅,就是一種罪過,至於他是不是真的有造反之心,已經不重要了。

    因此,朱元璋不僅一次性地清洗了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開國功臣勢力,而且還在制度上徹底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給後世的皇帝培植出一塊更容易集權的土壤。

  • 7 # 北派說書人

    1390年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全家70餘口人被朝廷斬殺,那年李善長73歲。一個已經退休多年的老頭子到底幹了什麼,讓朱元璋不顧情誼斬殺全家呢?

    根據史料記載,大明朝的開國功臣很多,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被封高位的有40多位。其中有公爵25位,伯爵12位,而這40多位開國功臣裡面,明確記載被殺的就有近30位。那個李善長又是為什麼被殺呢?

    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丞相,被後世人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和徐達、劉伯溫他們比肩。被朱元璋稱為“再世蕭何”,可見他的地位和才華有多高。很多影視劇作為了美化劉伯溫,很多時候都刻意醜化了李善長,歷史上的李善長不僅通曉古今,還善於言辭,很多時候都是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對於李善長明朝的張廷玉對他做過評價,“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大概意思就是看著外表老實忠厚,實際他內心非常刻薄。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後,大擺宴席,大封功臣。李善長在所有開國功臣排第一,光免死金牌就兩塊。

    朱元璋授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就這麼一位戰功赫赫的人物,晚年盡然不保了。主要原因是:一、他威脅到了皇權,二、他自己找死。

    李善長參與了黨爭,這是大忌。一開始只是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為首的兩大黨派的爭鬥,到後來他們的爭鬥威脅到了皇權。後來李善長告老還鄉了,但是他的勢力並沒有在朝堂上撤下來,他想透過扶植胡惟庸,來遙控朝政。1380年胡惟庸因為謀反被殺,牽連甚廣,但是李善長卻全身而退。1385年,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是胡惟庸的黨羽,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免他們一死,但是李善長並沒有感激朱元璋,因此朱元璋懷恨在心。李善長對於胡惟庸他們的謀反行徑,不僅沒有勸阻,反而說出了“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的話,這不是自己找死麼,後來李善長的親戚丁斌告發了他,說他雖然沒有參與胡惟庸的謀反,但是他動了謀反的念頭。朱元璋本就對李善長積怨已久,再加上他自己非要找死,朱元璋最終下旨誅殺了他全家老小。

    與其說是朱元璋想要他死,不如說他是他自己非要作死。儘管他退居高位,安守本分,但是他太不瞭解朱元璋了,也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 8 # 囈語君

    首先,李善長並沒有早早辭職還鄉,而是因病休養,隨後病癒後,又再次走上了朝堂。

    其次,李善長滿門被滅,原因就是他自己把自己作死的,都已經念過古稀,還主動觸碰到朱元璋的底線。徹底斷絕了與朱元璋的私誼,僭越君臣紅線,導致了滿門被屠。

    李善長的從官之路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在朱元璋佔據滁州時,與之相識,自此開始追隨朱元璋左右。

    太祖略地滁陽.....嘗從容問曰:“四方戰鬥,何時定乎?”對曰:“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稱善。

    在朱元璋為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時,李善長任帥府都事。

    朱元璋為江南行中書省平章時,李善長任參議。

    在朱元璋為吳王時,李善長為右相國。

    待天下統一後,任李善長為左丞相,封李善長為宣國公。

    朱元璋即位後,朱元璋設定東宮官屬,以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參與決定軍國大事,其他仍然如故。

    至此,李善長達到了一個巔峰,權勢日重。而因為其性格“外寬和,內多忮刻”,在朝內打擊異己,逐造成劉基主動辭職歸鄉,因此引來了朱元璋的不滿。與朱元璋的關係也陷入到了一定的緊張局面。在洪武四年,“以疾致仕,賜臨濠地若干頃,置守冢戶百五十,給佃戶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因病請辭,獲得朱元璋應允,自此歸家養病。其養病恐為藉口,與朱元璋之間的矛盾才是辭職的原因。

    洪武五年,病癒。朱元璋“命董建臨濠宮殿。徙江南富民十四萬田濠州,以善長經理之,留濠者數年”。

    洪武九年,李善長之子迎娶朱元璋之女,被封為駙馬。但因朱元璋生病期間,長期不去探望,被御史彈劾,遭到了朱元璋的懲罰:“坐削歲祿千八百石。尋命與曹國公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事,督圜丘工”。同年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作亂,最終失敗。雖然胡惟庸與李善長的之弟存在姻親關係,但是他並未受到波及。

    洪武十八年,有人狀告其弟及子參與胡惟庸叛亂,受到波及,其弟李存義父子,使用免死詔,得以免死,安置到了崇明。但李善長並沒有因此而心懷感恩之心,故不被朱元璋所喜,後逐關係逐漸疏遠。

    洪武二十三年,受到李存義與胡惟庸案,受到波及,因供詞牽涉到他,朱元璋大怒,遂下令將其七十餘口滿門抄斬。

    所以,我們從李善長的經歷來看,李善長雖然是開國的功臣,但並沒有徹底地遠離朝堂。就算在其斬首前,七十七歲的李善長依舊在朝內任職。據載:“善長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檢下。嘗欲營第,從信國公湯和假衛卒三百人,和密以聞。”意思就是因為年老,不能約束部下,所以說,李善長在七十七歲時,依舊在朝堂任職,辭職故鄉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李善長的取死之道

    李善長在朱元璋早期,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受到朱元璋器重。在建國之初,隱約成為了開國第一大功臣。封為韓國公,子孫世襲。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時候,就曾說:“李善長雖然沒有率軍征戰的汗馬功勞,然而長期跟隨我,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該進封國公。”並將他比作朱元璋的“蕭何”,足見朱元璋對他的重視程度。

    但是,隨著李善長的功成名就,面對權利依舊沉迷其中。因其性格“長外寬和,內多忮刻”,故在朝堂之中與劉基發生爭執,導致劉基憤然辭職歸鄉。並且還滋生了乖張跋扈的行為,故被朱元璋不喜。所以矛盾就此展開,在洪武四年,因病辭職,受到朱元璋准許。

    因此,在李善長心中,可能就對朱元璋產生了怨言,隨著他的門生胡惟庸叛亂,外加他的弟侄參與其中,雖然得到了免死詔的赦免,但是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態度卻淡之漠然。君臣關係可謂是降到了冰點,但是朱元璋對於這個“老頑固”,也並沒有動殺心,依舊選擇了包容的心態。

    但是,朱元璋對於功勳老臣的容忍,也是有一個極限。隨著李善長的年邁,雖然在朝堂中依舊存在很大的影響,但是畢竟已經古稀之年。就算長壽一點,又能有幾年呢?所以,在沒有原因的情況下,朱元璋著實沒有必要,來處置這麼一個往日的功臣,就算再不喜,忍忍也就過了。

    而錯就錯在,李善長雖然年邁,卻選擇了倚老賣老。在洪武二十三年,因多次檢驗軍旅之事,徹底惹怒了朱元璋。

    據載:嘗欲營第,從信國公湯和假衛卒三百人,和密以聞。四月,京民坐罪應徙邊者,善長數請免其私親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給事惟庸家,因言存義等往時交通惟庸狀。命逮存義父子鞫之,詞連善長,雲:“惟庸有反謀,使存義陰說善長。善長驚叱曰:‘爾言何為者!審爾,九族皆滅!’已,又使善長故人楊文裕說之雲:‘事成當以淮西地封為王。’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惟庸乃自往說善長,猶不許。居久之,惟庸復遣存義進說,善長嘆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或又告善長雲:“將軍藍玉出塞,至捕魚兒海,獲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績,善長匿不以聞。”於是御史交章劾善長。而善長奴盧仲謙等,亦告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獄具,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

    讓朱元璋氣憤的大概就是兩件事:

    1)因為在明朝,軍隊徵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罪犯充邊。因為士兵在明朝的地位相對是比較低的,充邊計程車兵,很多都死在半路,所以一般人是不想選擇去當兵的。而恰巧胡惟庸謀逆的時候,有一個私兵叫丁斌,而他不知與李善長到底是什麼關係,在流放他的時候。李善長竟然多次請求赦免,這讓朱元璋暴怒,而暴怒的原因大概有兩點:君無戲言的權威性及中央軍事集權的獨立性。而這兩點都是 朱元璋的底線,而李善長依舊死磕,作為朱元璋不暴怒才怪。

    2)李善長在明知胡惟庸及弟弟、侄子造反的情況下,竟然選擇了隱瞞不報。在帝王和親情之間,選擇了中立。在政治立場上蛇鼠兩端,視為不忠,屬於大逆不道。更何況還是開國功臣,更是罪不容恕。而無論從私誼還是李善長的立場,都讓朱元璋感到了失望。最大程度上的憤怒大概就是“識人不明”吧。

    當然,這都是表面的事情,但如果從明朝軍隊的架構來看的話。李善長最大的罪過並不是什麼隱瞞不報,最大的原因,是他觸碰到了軍權,觸碰到了朱元璋的底線--府部相制的原則。文臣無權干涉任何軍旅內部之事,就算是兵部都無權干涉在職兵冊,這是都衛的秘密,也是帝王的秘密。

    而更可怖的是,在府部相制、京衛互制的制約下,李善長為何還能調動三百兵衛,在一無軍令,二無印符的情況下,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親軍或者五府兵。這是鐵的紀律也是不容觸碰的逆鱗,這恐怕才是朱元璋動殺心的誘因,後續的清查也許只是一個藉口而已。

    ENT

  • 9 # 燕雲十六州123

    如果說回家之後仍然被殺,說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非常重。李善長但是他並沒有擺脫對朝廷的掌控,功成身退。胡惟庸仍然是他的黨派。因此,當胡惟庸被判定為謀反,李善長因為舉薦必定受其禍害。

  • 10 # 春風雕藝

    ①皇上是個高危行業,誰當上誰睡不著覺。

    ②李善長也有冒犯朱元璋的地方,沒有做到臣子的樣子。

    ④封建制度害死無數人。

  • 11 # 冰山來客44421363

    李善長並非真心功成身退、早早辭職歸鄉,而是作為淮西集團的首領,他和劉伯溫明爭暗鬥,又選定和培養胡惟庸作為淮西集團的首領接班人,獨攬相權,威脅皇權,臥塌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 12 # 平楠說史

    雖然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但依然對淮西集團有著很強的影響力,朱元璋除之而後快。

    朱元璋的心頭病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曾透過一系列為政舉措,恢復大明人口、促進百姓生產。明朝經濟一片大好的同時,朱元璋卻有了一塊心病——明廷內部的鬥爭變得愈演愈烈。

    當時朝中大臣基本分為三派:

    一、由朱元璋老鄉組成的淮西集團。

    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

    三、中立的官員。

    這其中,由朱元璋老鄉組成的淮西集團,領頭人正是李善長。除了李善長以外淮西集團成員還包括:郭英、湯和、周德興以及故去的常遇春,當然也包括後來的胡惟庸。因藍玉的姐夫是常遇春,所以藍玉也算是淮西集團成員,淮西集團勢力可見龐大。

    表裡不一的李善長

    因朱元璋感念李善長既是自己的老鄉,又曾鞍前馬後的勞頓,所以朱元璋便任命李善長為大明第一任丞相。

    作為朱元璋打天下時的第一功臣,當時李善長主要負責後勤事務,幫助朱元璋處理政務。

    從李善長所為來看,外表敦厚,心胸狹隘的評價毫不為過。所有反對李善長,和淮西集團作對的人,都會遭到李善長的報復。

    可想而知,淮西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是朱元璋不願意見到的。在朱元璋的刻意扶持下,朝中出現了淮西集團的對頭,劉伯溫率領的浙東集團。

    告老還鄉的李善長及其繼任者

    告老還鄉並非李善長心有所願,只是其深知朱元璋並非心胸寬廣的君主,眼見浙東集團與淮西集團間的爭鬥愈演愈烈,告老還鄉純屬無奈之舉。

    最好的例證,就是李善長在告老還鄉的同時,還向朱元璋舉薦了自己的繼任者——胡惟庸。

    朱元璋是樂於使用胡惟庸的。因為貪財、攬權的胡惟庸想要繼續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就必須得到朱元璋的支援。

    貪婪的胡惟庸替朱元璋除掉大批功臣武將。甚至其率領的淮西集團戰勝了劉伯溫率領的浙東集團,使明朝又迎來了淮西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而這一切正是朱元璋所盼的。

    朱元璋一邊利用胡惟庸和淮西集團,幫助自己剷除功臣武將,一邊又利用劉伯溫和浙東集團來制衡淮西集團。

    劉伯溫身死後,浙東集團失勢,而朱元璋也開始對貪婪的胡惟庸和淮西集團下手了。

    一個關鍵人物

    浙東集團失勢後,雖然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但李善長依然對淮西集團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處理完功臣武將的朱元璋,隨即給胡惟庸定下了謀反大罪。按大明法律,犯下謀反之罪的人,將被誅三族,李善長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也就是說李善長和胡惟庸是聯姻的關係。而李善長的侄子,也在夷滅之列。

    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赦免了李善長侄子。但李善長面對如此恩情,卻沒有向朱元璋表示感謝。這就讓朱元璋覺得,告老還鄉的李善長是在倚老賣老,殺心由此而起。

    朱元璋一直在刻意栽培一個人——藍玉。藍玉的外甥女是太子朱標的王妃,可以算是皇親國戚,但依然沒能逃掉朱元璋的猜忌。

    不久之後藍玉案爆發,而這也終於讓朱元璋下定決心誅殺李善長。

    藍玉和李善長被殺的原因與太子朱標的早逝脫不了干係。朱標病逝以後,朱元璋想將皇位傳給性格懦弱的皇孫朱允炆,但問題出現了。

    朱允炆的生母,並非藍玉的外甥女。朱元璋可以縱容藍玉驕狂,是因為血脈關係讓藍玉成為了朱標的天然盟友。但朱標死後,一切就都變了。朱允炆和藍玉沒有血脈關係,為孫子除掉藍玉勢在必行。

    藍玉案爆發時,李善長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提前知道藍玉陰謀的李善長,既沒有上報給朱元璋,也沒有在藍玉被處死時出面求情。事不關己?不可能!

    藍玉案牽連一萬五千餘人,雖然李善長早早告老還鄉而躲過了此劫。但依然改變不了一個事實——藍玉是淮西集團一員,而李善長曾是淮西集團的首領。

    題外話

    藍玉剛被處死時,七十七歲的李善長,竟然讓老鄉湯和調兵給自家修繕莊園。

    藍玉案還未結束,李善長就讓淮西集團成員湯和調兵。此舉給朱元璋發出了一個訊號,告老還鄉的李善長依然在控制著淮西集團。

    藍玉處死時,沒有出面求情的李善長,在朱元璋眼裡就變成了一個善於隱忍的人。這樣的李善長留不得,因此朱元璋便降旨滅了李善長滿門。

  • 13 # 冰峰icepeak

    李善長是安徽定遠人。史載“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可見李善長是一個讀書人。所以他應該讀過范蠡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並深諳其中道理,但是自己卻因此而不得善終,唯一的解釋就是,在追逐權力的路上,人性是如此的貪婪,最終被貪婪吞噬。

    1354年七月,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州)。在行軍途中,李善長來到軍門求見,朱元璋早就聽說李善長,很禮貌的接見了他,雙方在交流的過程中頓覺相見恨晚。朱元璋問:如今亂世,先生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我平定天下嗎?

    李善長回答:如今天下大亂,群雄峰起,有如秦末亂世,你應該向劉邦學習三點: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劉邦憑藉著三點,用了五年時間就成就了帝王之業。只要您能夠效仿劉邦,將來也一定能夠成就帝王之業。

    可以說,李善長的這番話對於朱元璋而言,猶如三國諸葛亮的隆中對。亦由此可見,李善長從一開始就處在權力核心的位置。

    後來,朱元璋任吳王期間,李善長擔任右丞相(仿元朝例,右為大),成為僅次於朱元璋的二號人物。在這個位置上,李善長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朱元璋的統治區域出現一派兵強馬壯、經濟繁榮的景象。後來改革官制,不再像元朝那樣以右為大,改以左為大,李善長也理所當然的被調整為左丞相。

    對於朱元璋而言,李善長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臣子,在長期反元的鬥爭中與李善長建立起的友誼並不比其他將領少,同時,對於這個長自己十四歲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充滿的是敬重與感激。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冊封皇后、太子等一系列帝國大事中,李善長擔當了大禮使的重要角色。朱元璋甚至還讓李善長擔任太子朱標的太師。

    一系列的事件表明,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對於李善長而言,這種無以復加的信任,是仕途坦蕩的保證,卻也是掘墓危險的開始。

    大明初定,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南韓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朱元璋還賜給李善長“免死鐵劵”“爾免二死,子免一死”。在朱元璋封公的六個人(其餘五個是)中,李善長名列第一。李善長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漢代的蕭何,其風光成都在洪武功臣中絕對是首屈一指。在長期的官場生涯中,李善長也形成了自己盤根錯節的淮西官僚集團。

    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在悄然轉換自己的角色,由一名軍事統帥向帝國的領袖轉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深知權力的來之不易,他如同一個老農民守護自家院子一樣,勤勤懇懇的守護著龐大帝國的每一個角落,生怕一絲權力被竊走。

    洪武三年,李善長達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頂峰。老對手劉基的離退使得李善長在朝堂之上一家獨大,成為僅次於朱元璋的二把手。加上又是皇帝的同鄉,李善長在朝堂上的權勢已經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其親友勢力遍佈朝堂內外。

    月盈則虧。居安思危。當達到的頂峰的那一刻,李善長最應該考慮的就是如何平穩的走下來,如何能夠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面對李善長一樣的老臣,朱元璋心中應該也是複雜的。一方面,這些老臣確實好用,併為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另一方面,他們功高震主,是最有可能威脅皇家統治的人。這種心態,我們從朱元璋對李善長說過的一段話中可以看出:人心之一,極艱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百事皆廢,所以常自檢點。凡事必求至當。今每遇齋戒,必思齊整心志,對越神明。就是說,作為一個臣子,要做到時時檢點自己,不能隨著性子亂來,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如果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可能前功盡棄。

    李善長不可能聽不出來這句話的弦外之音。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以患病為由向朱元璋遞交了辭職報告。在李善長看來,自己退休應該是帝國的一件大事,皇上不可能輕易的批准。辭職的舉動更像是一場作秀,表明自己並不眷戀地位和權力。

    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順勢批准了他的請求。李善長致仕的訊息震驚朝野,在滿朝文武看來,就在兩個月前,李善長才剛剛被奉為國公,現在卻要回家養老,著實令人眼花繚亂。

    李善長就這樣退休回到老家安徽定遠。朝廷賞賜土地若干,賞給一百五十戶人家為他守田,佃戶一千五百家,依仗衛士二十戶。對於一個退休的老人而言,這樣的物質應該算得上是不錯了,如果李善長能夠在此刻開始安安分分的養老,或許能夠得以善終,但他沒有。

    就在李善長回鄉的第二年,清冷的歲月讓曾經執迷權力的他寂寞難耐,這種精神上的寂寞不是物質能夠彌補的。昨日還是帝國首屈一指的權臣,如今卻如同一個普通的老農民一樣在田間地頭度過晚年,空有滿腔如少年般的熱血,卻無用武之地。

    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的李善長,連著向朱元璋發了幾道奏疏。其內容大致一樣:自己病已經好了,身體恢復的也不錯,還能夠為帝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如果朱元璋要用李善長,當年就不會同意李善長致仕,如果不用李善長,那就不是幾道奏疏能夠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李善長的勢力已經遍佈朝野,再加上要重回權力中樞的這封信,這讓異常神經敏感的朱元璋不得不聯想到謀逆二字。

    作為答覆,朱元璋安排李善長主持安徽鳳陽主修宮殿。朱元璋這樣做,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讓李善長遠離權力中心。

    洪武九年,朱元璋將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淇,並封李淇為駙馬都尉。李善長奉命進京主持婚禮。昨日左丞相,今日皇家親。此等榮耀,李善長應當滿足。他此時應該明白,自己已經沒有機會再去染指帝國中樞權力。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同鄉找到李善長,這個人就是胡惟庸。談笑之間,李善長深深喜歡上了這個精明能幹的年輕人。不久,胡惟庸將女兒嫁給李善長弟弟的二兒子李佑。李、胡關係更近一步。憑著滿腹才華和精明能幹,以及李善長的運作下,胡惟庸短短几年時間就成為朝廷上炙手可熱的人物。

    直至1380年,御史中丞塗節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謀殺劉基,接著再告胡惟庸謀反。很快,在朱元璋的示意下,審查結果出來了,胡惟庸“謀反屬實”,同時,御史中丞塗節和御史大夫陳寧作為胡黨嫡系難辭其咎,一併問斬。朱元璋借題發揮,不斷擴大胡惟庸案,直至1390年,牽扯到胡惟庸案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其中連坐、死罪、黥面、流放的人有數萬人之多,朝中文官幾乎洗劫一空。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

    即便是此時,如果李善長能夠看清時務,安安分分的吧自己擺在一名老農民的位置上,應該還能夠留下一條命。可惜,他沒有。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定遠老家房子的一段牆體倒塌,李善長給曾經戰友湯和寫了一封信,借用三百名士兵修葺倒塌牆體。就在300名士兵出發的同時,湯和為了自保,一封發往京城的告密信也同時發出。在洪武年間這樣的高壓政治態勢下,尤其是對於“謀反”尤其敏感的情況下,不論以什麼名義借用三百名士兵,都屬於容易令人產生聯想的行為,更何況,借用士兵的人是曾經的朝廷重臣,很容易讓人將這種行為與謀逆聯想在一起。

    不久後,李善長的一個遠房親戚丁斌犯罪被流放。丁夫人找到李善長痛哭一番,請求解決兒子。李善長應該是出於長者的心態給朱元璋寫了一封信,大意是,懇請陛下看在老臣當年微弱之功的份上,給丁斌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封信,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朱元璋立即派左都御史詹徽徹查丁斌案。從朱元璋隻言片語的交代中,詹徽揣摩到了聖意。

    很快,丁斌供出李善長謀反,其中有兩個細節足以致死李善長。其一,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與胡惟庸共同謀反。其二,胡惟庸曾經找過李善長“共謀大事”,李善長說,我已經老了,“汝等自為之”。等於是默許了胡惟庸謀反。

    1390年春天,李善長因參與胡惟庸謀反,賜死。夷滅三族。

    毫無疑問,李善長的死是一起冤案。正應了那句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至於為什麼死、有什麼作案動機、案件取證是否真實等等,都不重要。

  • 14 # 太嗯了

    李善長成了丞相之後,雖然享盡榮華富貴,但他本人愈發膨脹起來,妄自尊大,甚至有人只是無意間冒犯了他的權威,他也毫無寬恕之心,非要定罪或貶黜才行,一時間朝野人人自危。登基後第四年,李善請辭。但李善長離職後卻不願離開京城,恃功而驕。朱元璋雖然將公主許配於他的兒子,但他的兒子做了皇家駙馬後,卻連主動問安都不願意,還要皇帝主動宣他進宮問安。

    李善長辭職後,朱元璋命胡惟庸為右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扶植,善於心機,假公濟私,凡事以李善長為尊,此時的朱元璋已起了除胡之心。不久後,朱元璋以謀反罪順利除掉了胡惟庸,朱元璋藉此機會,誓要將其他胡黨中人全數殲滅,但由於李善長求情,同是胡黨人士的李存義父子僥倖被免了死罪,但必須拘禁於崇明島不得出。李善長得知後,也不謝恩,反而找當地的官員徵用了三百兵士用來擴建自己的府邸。當地的官員覺得此事實在不妥,就將此事稟告給了朱元璋。李善長擅自借用兵士以作私用,朱元璋沒發作,但記住了這一筆賬。

    不久,李善長突然上書,請求太祖皇帝赦免一名叫丁斌的犯人。朱元璋本就多疑善猜忌,他細想其中必有蹊蹺,便對丁斌進行了拷問,丁斌禁不住酷刑拷打,從實招了李存義乃是胡黨人士。朱元璋氣得重新把李存義下獄,李存義咬出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有牽連。朱元璋得知李善長早知胡惟庸有謀逆之心,但卻從不曾稟告上告,謀逆之心昭然可揭。朱元璋大怒,認為他實在是大逆不道,叛國欺君,其罪可誅。

    於是朱元璋立馬下旨,將李善長妻女弟侄家共七十多口人通通誅殺,但朱元璋看在公主的面子上,僅留下了兩位男丁。即使李善長拿出了免死的鐵券丹書,也只是塊無用的廢鐵罷了。一代開國功臣落得如此這般結局,不得不說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了。

  • 15 # Zh上善若水W

    歷史上評價多認為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再世蕭何”,是陪伴朱元璋最久、最忠誠的文臣,這的確是基於歷史事實的。當我們開啟《明史》的《太祖本紀》,會發現李善長是第一個出現在其中的文人名字。

    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一起革命的人了,也是朱元璋的同鄉。雖然李善長在歷史中記載不是很多,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成就,但是作為幕後英雄的他,卻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了不少功勞,曾把朱元璋的團隊,管理的非常有好。因此無論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大明開國初期,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朱元璋不僅把他封為第一功臣,還給了他最高的政治待遇——中書省左丞相,可見朱元璋是非常認可李善長的。

    但是,隨著大明朝的發展,朱元璋卻越來越討厭這個曾經和自己打天下的人了。

    在南京建都以後,隨著全國性的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大明朝迎來了全國性的由戰亂走向和平建設的大好形勢,同時統治階層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李善長與朱元璋的關係即相權與皇權之間的衝突也逐漸明化。這裡面既有朱元璋這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猜忌著稱的強勢皇帝方面的原因,也有李善長個人性格和為人處世方面的原因。因此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在早年,剛開始的時候,李善長的才華和能力都非常強,非常使人佩服的,他多謀善斷,勇於擔當,這對於忙於戰爭與統一大業的朱元璋來說,正是求之不得的。但等到朱元璋打下了天下,生活也逐漸和平的時候,對於已經沒有戰事忙亂的帝王朱元璋來說,李善長的迅速、果斷、幹練等優點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難以容忍的缺點,那就是對皇權對朱元璋的藐視和抵抗。

    原因二:朱元璋,在中國歷史是出了名的疑心非常重的強勢皇帝,就和曹操一樣。由於他童年和少年時代極度的卑微,飽受了人們的鄙視;在成年以後他就表現出極度的自尊,當登上皇帝這個位置後,他的這種心態更是得到了增長,加上對歷代相權與皇權相爭經驗與教訓的借鑑,朱元璋為了保護他朱家的基業,想讓朱家萬世永存,當然會表現出對相權的討厭甚至是反感,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原因三:李善長不僅有才華,但是李善長也十分的貪婪,什麼都想要,而是隻要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他都幹。所以這麼貪婪的一個人,是不可能被皇帝看中的,所以是一起打天下的老鄉,也不能讓你如此的貪婪,雖然不能殺你,但是可以不待見你,討厭你。這也是朱元璋越來越討厭李善長的原因之一。

    就這樣,朱元璋和李善長兩人的關係越來越不好,也不能再繼續合作下去了。所以最後,朱元璋滅了李善長家族,甚至還廢除了宰相制度,此時的朱元璋是一位誰對朱家有威脅誰就得死的人了,時刻保證自己的家族,時刻樹立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 16 # 西門不帶刀

    李善長,必須得死。洪武四大案中,有兩案(胡惟庸案與藍玉案)與他都有關聯,任何一個帝王念舊情可以放過他一次,但怎麼可能放過他兩次呢?更況且李善長的手伸到了軍隊??

    先說洪武四大案

    第一:胡惟庸案(結黨擅權,陰謀造反)

    第二:空印案(朝廷文書先蓋章,再填資料)

    第三:郭桓案(戶部侍郎郭桓,營私舞弊,倒賣官糧)

    第四:藍玉案(明太祖以藍玉謀反為藉口,大肆誅殺功臣)

    我們接著說李善長與胡惟庸案的關係

    胡惟庸是經過李善長推薦,逐步做成了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二人既有師生之宜又有知遇之恩。

    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後來胡惟庸陰謀造反,按規矩應該被夷三族(父族母族子族),也就是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他的兒子按道理也應該被殺掉的。但明太祖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下令免死,這已經是一個天大的恩情了。李善長卻沒有表示感恩。這就伏下了殺機。

    我們在說李善長與藍玉案的關係。

    藍玉是繼徐達,湯和,常遇春之後,大明朝初期唯一的一個帥級人物。本來這樣一個帥才朱元璋準備留這給他的兒子太子朱標的。而藍玉和朱標的關係也是非常鐵的。

    但問題就出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這導致了朱元璋不得不殺掉藍玉。因為下一任皇帝朱允文是個孩子,無法來制約這些驕兵悍將。

    藍玉案,影響甚廣。朱元璋本著寧可錯殺1000,絕不放過一人方針,先後殺了一個公爵,13個侯爵,兩個伯爵,被牽連的有15,000多人。而李善長再次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他事先知道這個事兒,但是他沒有向皇帝舉報。就衝這一條就大逆不道。殺他是應該的。

    最後真正讓朱元璋動了殺心的是李善長將手伸到了軍隊

    李善長在77歲的時候,幹了一件蠢事:他因為要修繕自己的莊園,為了省幾個銀子(或是其他目的),他竟然說動湯和,讓湯和派了300人的軍隊來給他幹這個事。這就是逆龍鱗!也是李善長被殺的直接原因。

    我們如果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會呈現以下結果:李善長確有治國之才,但當他的政治才能與湯和的軍事才能相結合,那可能會謀反,也可能不謀反。但我不確定你會不會謀反的時候,我肯定會按照你會謀反這個結果來處理。這也就是三體裡面說的猜疑鏈。

    於是李善長必死。

  • 17 # 一貳一橙

    李善長被賜死一事,相傳是因為他和之前的宰相胡惟庸有謀反的嫌疑,而且不止他一人被殺,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人也被全部斬首,只有他的兒子李祺,因為是朱元璋女婿而免罪,和公主一起被逐出京城了。

    這樣來看,李善長倒真的是罪無可恕,誰讓他要謀反呢?可仔細想來,此案確實疑竇叢生,必須翻案的。

    朱元璋殺李善長始末,李善長真的要謀反嗎?

    最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胡惟庸謀反案是在洪武十二年(1380年)正月,李善長被殺則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而李善長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退休回家養老了。一個不問世事長達二十年的老頭,還能謀反嗎?

    再者謀反也是要有動機的,像胡惟庸謀反可以說他是為了權力和地位,但李善長早在開國之初就和徐達一起封為特等公,任左丞相,兒子李祺娶了朱元璋女兒臨安公主。可以說李善長此時已經是享受到了一位臣子能夠享受的所有榮譽了,他又何必跟著胡惟庸這個小弟去謀反呢?

    最後一點也和前朝那個被誣陷謀反的人一樣:李善長作為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人,他最有能力謀反的時候不是應該在反元的時候嗎?難道韓信、周亞夫、李善長這些人,真的要在天下穩定的時候來謀反,以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嗎?不可能的事嘛。

    所以李善長被滿門抄斬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他謀反,他也沒可能謀反。朱元璋殺李善長的原因只有一個:完全廢除丞相制度,實現皇權的高度集中。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和劉伯溫一起商討如何重組中央機構,意思就是如何處理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兩人商討來商討去,最終決定李善長、徐達留任左右丞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接任左右丞。(明初最高權力機關為左右丞相和左右丞)

    之後李善長和徐達接連退休,由楊憲和汪廣洋頂上,胡惟庸後備。這幾個人都是沒有什麼政治資本的“白身”,雖有才能但難以服眾,把他們扶起來可以起到很好的互相制約作用。之後這三人也同樣死於朱元璋手中,處死胡惟庸後,朱元璋宣佈正式廢除宰相制度,以後誰敢議論復立宰相者處凌遲處死極刑。

    李善長受“胡惟庸案”被逮捕,可審來審去都找不出李善長有確實的謀反罪狀。其實這時候的李善長只要上表和朱元璋說說,服個軟就行了。因為胡惟庸案到此也差不多了結了,廢除宰相制度也得到了執行。李善長只能算是這場風波里的一個小插曲,朱元璋根本不用殺他。

    可問題就是李善長這人脖子硬得很,完全不願對老戰友朱元璋服軟,就算朱元璋特意下詔免了李善長死罪,可李善長卻始終連個“謝”字都不說,而且免罪回家的數年後,還為了擴建府邸向湯和借了三百士兵幫忙。(這一點更證明了李善長城府不深,心胸坦蕩,他根本就沒謀反,又何必畏首畏尾的)

    這一下就激怒了朱元璋,他意識到:李善長樹大根深,即使已經閒居在家但依舊能呼風喚雨,這樣的人不殺不行,不殺不足以“正紀綱”(朱元璋建國之策)。所以李善長才會在退休回家二十年後以謀反罪被殺。因為如果不是謀反,則不能把李善長和胡惟庸連起來,也不能達到滿門抄斬的懲罰程度了。

  • 18 # 悅天使

    可以說朱李二人的矛盾鬥爭體現了整個帝國初期的政治脈絡。整個洪武時代朱元璋所關注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清除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

    李善長本是朱元璋的鄉誼。李善長雖然有志官場,奈何天賦不高,無法在科舉中勝出。李善長到了不惑之年依然一事無成,但長期的隱忍早已使得李善長內心波瀾不驚。到了天下大亂的時刻,李善長或許是意識到他的機會來了,他選擇了朱元璋。他為什麼選擇了朱元璋?有的說辭是他看中了朱元璋,但我想更合理的原因大概是他無法在其他諸侯那裡找到位置。

    李善長的淮西人身份和處事穩重的特點很快就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他開始替朱元璋打理內務,總管錢糧、賦稅、田土、人口。他能夠把每一件事情處理得天衣無縫,令朱元璋無後顧之憂。李善長具備的是經世濟用之才,但經天緯地之才在王朝的開創過程中並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李善長的淮西身份和非士子身份使他能夠跟朱元璋的武將打成一片,從而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淮西集團。無論這個集團看起來多麼鬆散,它都是那麼牢不可破。這個集團成就了一代帝王,也束縛了一代帝王。

    大明開國後,李善長被任命為中書省左丞相,位居人臣第一。從這裡可以看出李善長的功勞與威望。朱元璋跟李善長的關係從何時開始微妙我們無從所知,但李善長位列中樞後無疑使這種關係變得更加微妙。

    歷史上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一直都存在。從漢代至宋代,皇帝們都是採取提高內侍或其他平行機構的地位來削弱相權。到了元代,相權又有所加強。明初承元制,中書省總攬一切權力,且中書省的級別高於當時的大都督府和御史臺。由於擔任右丞相的徐達常年在外,帝國的權力就集中在了李善長的手裡。這是制度的結果,不是個人的結果。只要制度在那裡,皇權被抑制已是必然。此時的朱元璋已經開始產生不快,但統一帝國的戰爭仍在繼續,朱元璋只好將削弱相權的事情先放一放。

    李善長坐上了這個位置後,開始培植淮西勢力。這樣一來眾人紛紛走李善長的門路,甚至到了後期,面對朱元璋的嗜殺猜疑,文臣武將也去早已致仕的李善長那裡傾訴心腸。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

    雖然明初李善長已經位列人臣第一,但朱元璋已經對李善長顯示出了一定程度的冷漠。這種冷漠當事人當然是清楚的,此時,李善長已經敏感地意識到自己該離開廟堂了。洪武三年(1370年),在外領兵打仗的將軍們都回來了,按例封賞晉爵,坐鎮後方的李善長也被封為南韓公,位列將軍們之上。從這個微妙的舉動我們可以看出洪武皇帝已經忌憚李善長了。一個令帝王忌憚的人終將離死亡不遠。相反,一個令君主不斷欺負的人卻有著大好的前程。

    李善長終於明白皇帝要趕他走了,但他在臨走前把胡惟庸安插進了中書省。這表明他並不想徹底離開廟堂,他想退居幕後遙控一切。

    我想這個時刻洪武已經動了殺機。李善長到底缺乏處理複雜而微妙的政治哲學問題的智慧,他的悲劇是自己造成的。

    10年的時間,皇帝雖然不斷地處罰不符合他的標準的官吏,但手中的刀始終沒有向李善長揮去。他在忌憚,他在等待。10年後皇帝的這把刀終於砍倒了胡惟庸,也砍向了李善長。接下來又是一個10年,大批李善長的人馬因為各種原因遭到誅殺。到了最後時刻洪武皇帝仍在猶豫,那就是對李善長的最終處理問題。我們看到了一個皇帝20年的隱忍,我們看到了一個皇帝抉擇的痛苦。畢竟對方在帝國的建立中立下了不朽功勳,畢竟對方在皇帝創業時期就陪伴在皇帝身邊。

    此時的李善長已經是風燭殘年,此時的朱元璋也是風燭殘年。朱元璋不知道李善長會不會死在他的前面,朱元璋看到的是李善長依然有著影響力和號召力,朱元璋看到的是在他的重壓下越來越多的人內心向那個忠厚的長者靠近,朱元璋看到的是即使李善長死後他的後代依然具備號召力。朱元璋閉上了眼睛,心想,還是你死吧,你死了,我才放心。

    人們都知道“功高震主”,但卻不知道“功高未必震主”;人們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但卻不知道“狡兔死,走狗未必烹”。

    中國士子既講入世,也講出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此乃人生之最高境界。唐朝李泌是這方面的代表。李泌7歲時即被玄宗召入宮中作詩,後來因作詩諷刺楊國忠、安祿山而被貶。安史之亂爆發後,李泌主動去向剛剛繼位的唐肅宗陳述治亂方略,深得肅宗賞識。肅宗本想授予李泌官職,但李泌只願意以一個賓客的身份參與朝廷決策。李泌在收復長安、洛陽等方面立下功勞,後來卻遭宦官李輔國嫉妒,為了避禍,李泌退出朝廷爭鬥的漩渦,隱居衡山。唐德宗在奉天時,又召李泌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縱觀李泌一生,歷仕三朝,實際地位和作用相當於宰相,這給他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極好機會。但他能審時度勢,當朝廷出現危機時他再度出山,一旦功成又隱退保身,可見李泌是聰明的,政治觀是成熟的,他將中國古代那種士子之心發揮到了極致。他在年輕的時候寫過一首詩:“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氣連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這首詩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寫照。

    如果李善長能夠徹底、乾淨地離開廟堂,結局也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 19 # 闡釋君

    韓信死後民間傳言,韓信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個蕭何左右了戰神的命運,劉邦在私下曾說自己能奪得天下最大的功勞在蕭何,因為蕭何主管後方,是錢糧大總管。可見蕭何的能力與地位,而李善長是被,太祖親口說可以與蕭何想比的人物。但與蕭何相比李善長的結局卻是悽慘太多。

    李善長到底是不是冤枉的,這個話題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他恃寵而驕,目中無人冒犯太祖,最有應得,有人說他是勢力龐大影響皇權統治,等等。在我看來說冤枉是對的,說有過錯也是對的,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君臣離心,還有李善長沒有探清楚朱元璋的底限。所以死也不冤,畢竟自古有的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事情,但罪不及子女可憐了一家七十餘口。我一向內心敬佩太祖但在這件事上,太祖的暴戾實屬大錯。下面是我對整件事的觀點。

    李善長對於朱元璋奪得天下的重要性堪比漢高祖之蕭何 關內侯鄂君曰道:“在楚漢戰爭中,陛下有好幾次都是全軍潰敗,隻身逃脫,全靠蕭何從關中派出軍隊來補充。有時,就是沒有陛下的命令,蕭何一次也派遣幾萬人,正好補充了陛下的急需。不僅是士兵,就是軍糧也全靠蕭何轉漕關中,才保證了供應。這些都是創立漢家天下流傳後世的大功勞,怎麼能把像曹參等人只是一時的戰功列在萬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見,蕭何應排第一,曹參第二。 ” 鄂君的這番議論,正中劉邦下懷,於是順水推舟,把蕭何排為第一,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 並封了蕭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並加封蕭何二千戶。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食邑萬戶

    這是漢朝開國後對於蕭何的加封,我們看一下李善長的加封,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太祖說道:“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 於是授他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南韓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當時被封公者,有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可見其對於朱元璋的重要性,甚至按照常遇春的經歷,李善長如果安然終老都是可以死後封王的。

    雖然李善長和朱元璋之間沒有像蕭何和劉邦那般有深厚的青年友誼,但李善長作為最早跟隨朱元璋的謀臣,幫助朱元璋鞍前馬後,穩住後方,提供錢糧,安排人才,調節各部門關係,是一位十分稱職的CEO,特別是朱元璋在被郭子興壓迫的時候,郭子興要招攬李善長,而李堅定的留在朱元璋身邊,可以說是真愛,文史記載李善長擅長法家,有推演預言的能力,或許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是真正能奪得天下的雄主。但他算的清別人,卻算不清自己的結局。

    開國後君臣之間逐漸離心,溫馨的外表下是互相心理上的忍耐

    史料記載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愛嫉妒,待人苛刻。常常有人因為小事得罪了他,李善長就鬧到皇帝那要求罷免,而皇帝還必須要給李善長面子,一次兩次是容忍,一直這樣可就是煩人了,在胡惟庸案發生後,和胡惟庸有關係的都被處罰,唯獨李善長沒有受到牽連,這是太祖對於李善長的良苦用心,但在李善長眼裡卻是我功勞在此,你朱重八能不敬我?

    太祖選擇第二次容忍,在李善長因病回家休養時扔然給與極大榮耀。善長因病辭官歸居,太祖賜臨濠地若干頃,設定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一年後,李善長病癒,太祖便命他負責修建臨濠宮殿,將江南富民十四萬遷徙濠州耕種,讓李善長管理他們,留在濠州數年。這可是房地產改造裡面油水巨大。

    但估計在李善長眼裡我堂堂丞相,你讓我蓋房子,估計這也是二人賭氣的開始。

    朱元璋的步步忍讓換來的卻是失望

    可能是因為卻是讓如此功臣做著建築小活心理愧疚,太祖以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為駙馬都尉。初定婚禮,公主嚴修婦道。李家受寵顯赫,時人極為羨慕。但李善長並沒有因此就消氣依然在賭氣中甚至於朱元璋生病都沒有去看望,這在古代兼職是極大的不敬 ,有人告發朱元璋就簡單的懲罰了一下,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而對於動著抄家滅門的朱元璋來說已經是給與極大的恩情了。隨後更是不久又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事,監督圜丘之工程。此時距離李善長獲罪還有十四年。可見朱元璋也不想 殺李善長。

    忍無可忍終於爆發,滅滿門,丹書鐵券,世襲罔替成為笑話

    李善長一手提拔出來的胡惟庸被定罪為叛逆,這樣的大罪,作為引路人的李善長並沒有被牽連這在現在看簡直是不可思議,或者朱元璋看來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並沒有理由參與,或者他不想君臣關係走到最壞的哪一步,

    但隨後發現李善長的弟弟居然有參與其中,而李善長居然還和胡惟庸關係很好提前知道胡惟庸懷有二心,太祖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居然還沒有殺李存義父子只是監禁不得不說太祖此時還在忍耐,或者是還在等等李善長能主動找自己說個清楚,但李善長還是不知感恩。

    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借用士兵蓋房子事件居然成為絆倒這個龐大家族的火藥引子。最後我們都知道,李善長一家被滅門除了和公主所生的兩個孩子外沒有任何倖免。

    只能說李善長的才華可比蕭何到做人藝術上卻天壤之別。朱元璋之兇狠尚且給與李善長數次機會,但是他自己不懂得退卻,假如能放下身份早些認錯或許就不是這般模樣。他自己可以死,可憐那一門老小。

  • 20 # 月輪皎皎

    在老朱的心目中,除了妻子馬皇后和兒子朱彪,後來還有一個皇孫朱允炆是自己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是外人,都是準犯罪嫌疑人,所以殺誰都不意外。

    老朱本來就是個狠角色,殺人如麻,但是由於妻子馬皇后的阻止還能做到刀下留人。況且太子朱彪年富力強,在軍中和朝中都很有威望,大臣都很服他,老朱也不用太擔心,但是等到朱彪年紀輕輕卻突然暴斃之後,朱元璋的心態就變了,孫子朱允炆並沒有可以馭下的威望和經驗,登基之後會不會被這些大臣處處掣肘甚至推翻,老朱的心裡一直在打鼓。不如干脆把這些功臣殺掉,讓自己的兒子們扶保孫子,這樣大家都是為了朱家的江山肯定盡心盡力啊,老朱 的算盤打得特別響。

    而李善長真是功臣中的功臣,當年朱元璋和義父郭子興鬧矛盾,郭子興要來挖牆腳李善長都不為所動,堅決輔佐朱元璋,在朱元璋征戰在外的時候,李善長帶著極少的兵力在家留守,元軍來襲,李善長用這點兵硬是把元軍給打的落花流水狼狽而逃,朱元璋手下將士鬧矛盾也是李善長去調節,朱元璋對他很是倚重。

    等到了大明建立,李善長被封為宣國公、左丞相,國家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才能定奪,授予他丹書鐵券,詔書裡面把他比喻成大漢朝的蕭何,但事實證明拿到這張免死鐵券的人是都要被殺死的。

    而大名鼎鼎的胡維庸就是李善長推薦的,李善長弟弟的孫子還是胡維庸的侄女婿,可謂關係親密。但是在胡維庸被殺之後,李善長並未被牽連,但是後來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維庸的黨羽,朱元璋大怒,把李善長遷徙到崇明。李善長回到老家之後想蓋個房子,於是和湯和借了300軍兵,湯和很不夠意思,表面答應了借兵,暗地裡卻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很生氣,竟然認為這是李善長要造反。後來李存義父子下獄,嚴刑拷打之下供述出一個細節,說當年胡維庸想要謀反就去勸說李善長,李善長不置可否,只是說:我老了,管不了那麼多了,你們好自為之吧。朱元璋一聽勃然大怒,他認為李善長聽到造反的話不報告,是首鼠兩端遷延觀望,雖然沒有造反之實,也是有造反之心的。於是李善長一家被全部處斬,這一年李善長已經76歲了。

    後來有人上書朱元璋為李善長喊冤,朱元璋竟然沒有怪罪這個人。我私下覺得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在冤枉李善長,但是他就是存了心這麼做的,李善長這麼才華出眾,都有蕭何的能耐,那要是他想輔佐別人,別人不也有和自己爭天下的資本了嗎?況且李善長在功臣之中威信頗高,殺了他就可以讓功臣群龍無首,任自己擺弄。

    所以我覺得無論李善長是做官還是辭官,他都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因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做飯的男生會很討女生喜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