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闊天空210501932
-
2 # 蘇霸賽壓錦
曹操、曹丕、曹睿三個人的能力都是大幅遞減的。曹丕曹睿以及後面的皇帝,更換的較為頻繁,政治資本不斷較少,而且曹丕稱帝的一個交易九品中正制,讓其他的家族不斷增強,尤其是司馬家。曹睿的早逝,讓曹家皇室很多的事情都沒有完成,遏制其他家族的命脈,曹真、曹休都是病故的,曹家的很多優秀的將軍先後病故,此強彼弱,這事一樣的道理。曹睿不死,司馬家篡位只能推遲。
-
3 # 高盼明
曹睿是誰?曹丕的兒子,曹操的孫子。曹睿在15歲就非常得志了,那一年他獲得了爵位,在23歲的時候就是一國之君,看了電視劇虎嘯龍吟的曹睿,其實跟歷史上的曹睿還是有些不一樣的,雖然他並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功績,但是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對魏國也是戰戰兢兢,對長輩不管是心裡爽不爽,起碼他表面上是尊敬的!
曹睿的能力和曹丕比起來自然是還差上一些,跟曹操自然根本上就沒得比,曹睿雖然在位得時間不長,但是他在位得時期,還是抵擋了他國得來犯,並且平定了鮮卑和公孫淵,對魏國也算是有些交代吧!在政治上他唯一做得比較好得就是減少了很多死刑,犯大罪者,只要有心悔改,曹睿都會給其機會!曹睿這一生應該是很多普通皇帝裡面的一位。
曹睿活久一點也只能是延長司馬家族的代魏,司馬家族代魏的根源上就在於士族和曹氏宗親,曹操在世時期,宗親把控軍事,士族把控政治。互相平衡。可是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比較好,很多宗親都是站在曹植這邊的,曹丕的上臺也就變相的導致了曹丕需要壓制宗親,這和曹操在世時,剛好是反著來的,後來宗親這邊最有威望的就剩下曹爽了,士族在朝堂的勢力越來越大!
所以說,代魏的根本問題就是宗親和士族的勢力上,帝王只要平衡兩邊,令兩邊都不得亂來,並且在平衡的過程中,讓他們為你所用即可!沒有司馬家族代魏,也會有士族其他家族代魏。
博君一言,笑談古今,智慧歷史,你我共享!
-
4 # 奇思妙想觀歷史
司馬家篡位,其實就是士族與曹氏宗親的一場PK。
在曹操時期,宗親勢力明顯強於士族,這不用多說。
但是,曹丕上位後,重用司馬懿,並且用九品中正制,埋下禍根。雖然提拔了許多士族,對於國家有利,但是關鍵在於士族的首領是司馬懿、陳群等,再加上曹丕對其的支援,與對宗親的打壓,導致士族力量不斷增強,一度沒有太多話語權。而且曹丕沒有意識到士族領袖對士族的影響力,以及強力壓制,沒有緩和二者的矛盾,禍根慎重。
在曹睿時期,曹睿能力不強,但從政事來說是一位合格的君王。可問題在於:
1、和曹丕一樣,曹睿也活的很短;
2、曹氏宗親人才斷層,沒啥有用的人,非曹氏宗親的人才全都依附司馬懿去了;
3、蜀國侵擾不斷,曹氏沒有能抗衡諸葛亮的,司馬懿在抵抗蜀國的同時,不斷增強對兵權的掌握。
在內憂外患下,曹睿只能不斷倚重司馬懿,最後騎虎難下,再加上曹爽的愚蠢導致悲劇出現。
如果,曹丕、曹睿能活的久,司馬家族篡位的風險會降低,但是如果曹氏一直都沒有人才,最終還是會敗給士族。
-
5 # 糙小哥
曹叡對於權力懂得收放自如,劉禪卻選擇全依賴諸葛,誰站在諸葛的位置都會選擇北伐,劉備從無到有蜀漢,輪到諸葛,如果只是守成,沒半點進步,第一,死了如何面對劉備,第二,是人都想有作為,第三,蜀漢各路人馬如何能服他聽他,守成守久了,一直寸功未取,劉備的託孤命令能鎮的住蜀漢各派的人多久,只有北伐,不成功有個死而後已,成功則可以對權力再進一步,雖然諸葛在世不會篡,也還能壓得住手下,但諸葛一死,諸葛的兒子篡是必須的,就算諸葛的兒子不篡,手下的老臣也會逼著他黃袍加身。曹操就是例子,司馬懿也是這樣,曹叡起碼在權力方面的把握還是挺到位的,就算曹家沒有特別牛的元帥,也是讓特別牛的外人領曹家精銳先去啃鬆了,馬上讓曹家的人去接手,防止外人做大。
-
6 # 飛天琴羅
我很想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要是說曹操>曹丕>曹睿的話,這些人肯定是隻看演義,沒看歷史的。
曹睿能力和曹丕比起來怎麼樣?有過之而無不及。
“小始皇”曹睿啊,大兄弟。曹叡二十三歲即位,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然而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安於享樂。
曹丕在位的時候,最主要是攘外安內,處理了一下內部政務,然後抵禦了一次吳國的進攻。
曹丕在位期間,諸葛亮是沒有進行北伐的。曹丕死後諸葛亮才北伐的。
換而言之,曹睿在位期間,是東征東吳,西扛蜀漢,北滅公孫淵。
在他曹叡登基不久,就遇到內外敵人的攻擊,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 到青龍二年(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235年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為燕王。此年,曹叡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牛金、胡遵等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遼東。
而歷史人物對於曹睿的評價也是十分凌厲。
劉曄: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陸遜: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鍾會: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
閻纘: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兢兢慎罰,事父以孝,父沒,事母以謹,聞於天下,於今稱之。
王沈: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陳壽: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
孫盛:聞之長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裴松之:魏明帝一時明主。
司馬光:漢主壽常慕漢武,魏明之為人。 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簡功能,屏絕浮偽。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郭威:漢高祖為義帝發喪,魏明帝正禪陵尊號,一時達禮,千古所稱。
曹睿無論在軍事,政治,哪怕連御人方面都是極其出色,如果說曹睿不如曹丕的,真的要好好回去看下歷史。
北伐戰爭是從曹睿時候才到白熱化階段。不要被《三國演義》所影響。本來羅貫中都會尊劉的
-
7 # 九州歷史
當時人的評價最為客觀。
曹丕能文能武,只是出身好、年輕時沒經歷過困難。他著作《典論》,是三曹之一;他劍術超群,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曹丕畢竟是曹操從20多個兒子中選出來的,應該是很優秀的。劉備臨終託孤,特意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可見對曹丕評價很高。
曾經與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打了一輩子的孫權,有一次給諸葛瑾寫信說:“陸遜表奏,認為曹丕已死,被曹氏毒害的百姓一定會望風瓦解,實際上卻很平靜。聽說曹叡選拔賢才,輕徭薄賦,放寬刑罰,取悅百姓,北方的禍患將會比曹操時期更深。我的觀點卻不是:曹操除了殺戮過度是個汙點,再加上離間百姓骨肉有點殘忍,除此之外,曹操駕馭眾將,自古少有,曹丕與其父曹操相比,肯定是不及的。如今的曹叡不如其父曹丕,就像曹丕不如曹操一樣……”裴松之在評價孫權這段話時認為,孫權對曹叡的評價過低,但卻對曹丕的評價沒說什麼,應該也是認可的。
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曹丕不如曹操,曹叡不如曹丕。
-
8 # 天飛鶴
從執政角度看,曹丕和曹叡不分伯仲。但是從身後事的安排而言,曹睿就差曹丕太多了。一個帝王,身後事沒有安排好,這是相當減分的。
一.魏文帝曹丕: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曹丕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文治上,曹丕登基後,接收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在史學上備受爭議。但是站在當時的背景看,這個制度的產生並非什麼交易,也非曹丕一時興起,更像是在特定環境下對現實情況的大整合。漢代的舉察制早已崩壞,地方選拔人才存在過多的營私舞弊現象,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是對漢代舉察制度崩壞後選官制度的重新規範化和具體化。雖然這一制度有很大弊端,但在亂世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天下十三州,曹魏佔其九。透過選才制度的正規化,曹魏帝國將選才權力收歸中央,迅速籠絡儲備了天下九州大量的人才。最初,在評定品級的時候,家世只是作為參考,但是後來家世越來越重要,終於在後世晉朝形成了“上品無寒門”的狀況。但曹丕在三國亂世背景下開啟的這一制度,對魏國還是起到了積極地作用。
這裡再提一下士族。後漢至魏計程車族,只是一股政治力量。士族擁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名望,很少有實權。魏國的政治制度,絕非東晉時代計程車族門閥政治。舉個例子,漢末望族弘農楊氏,四世三公,名滿天下,但是多為虛職,為天下敬仰,但不掌實權。這種為天下望的清流名士家族,更多的是靠“經史文化、道德情操”入仕,但你要說他有顛覆政權的影響力,需要曹丕用九品中正制與其交換才能登基,這就是謬論了。後漢政治,就是宦官與外戚的政治。二者倒臺後,就是軍閥政治。士族,只是依附於軍閥的存在。還是弘農楊氏,在後世西晉時期,出現了“三楊擅權”,權傾天下的情況,但是“三楊”走的確是外戚的道路。名滿天下的弘農楊氏,掌握了實權靠的不是自己的經史傳家的世家身份,而是外戚身份。至於士族在東晉時期坐大,形成聞名天下的南方僑姓,更多的是因為東晉君權旁落的緣故。
另外,鑑於尚書檯權力過大,曹丕分設中書省分尚書的權力,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為後世三省制的雛形。重開太學,傳播儒學經典,為亂世之中重開盛世做出了鋪墊。經濟上,曹丕繼續屯田政策,並提倡節儉,為曹魏積攢了大量的家底,奠定了曹睿時期魏國可以同時以一敵二的基礎。
武功上,曹丕實現了曹操都沒完成的事情,成功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解除臧霸兵權,結束了曹魏在青徐一代的羈縻統治,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同時,招降孟達,收復了上庸三郡,當然,這個是羈縻統治。孟達基本屬於獨立小王國。
曹丕在武功上最受爭議的就是三路伐吳。曹丕在位期間,季漢皇帝劉備夷陵慘敗,蜀漢元氣大傷,無力北伐,只能自保。吳國也損失慘重,且成為了魏國名義上的附庸國。坐觀成敗的魏國,此時可以說獨霸天下。但是吳蜀各有天險,君臣一心,均非亡國之象。且諸葛亮執政後,吳蜀重歸於好,魏國再次回到了以一敵二的態勢。曹丕藉口孫權不派太子當人質,三路伐吳,魏國區域性雖有大勝,但是均沒有什麼整體的進展,怏怏而回。總的來看,此時的魏國,沒有拿下吳國的實力,天時地利人和均不佔優勢,伐吳並非高明之策。
曹丕在位僅僅七年,他的一切政策基本都在搶時間。最後就是託孤了。曹叡身為長子,卻一直沒有被立為太子,可見,曹丕對繼承人是有遲疑的。但是,在自己意外英年早逝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國賴長君”。22歲的曹叡被立為皇太子,鎮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輔政。這一安排,為後來魏國度過危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魏明帝曹叡:英果天子,守成之君黃初七年(226年),曹叡登基。22歲的曹叡,沒有像曹丕一樣,早早接受接班人的教育,也沒有自己的潛邸舊人,他所依靠的都是父親留下的班底。然而,接班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在文帝時代一直保持守勢的吳蜀二國蠢蠢欲動。曹叡執政的前8年,曹魏一直在戰爭中度過。稍有不慎,就有崩盤的趨勢。
繼位當年,孫權便兵起江夏郡。後又進攻襄陽郡。雖然被打退,但對這位年輕的皇帝而言,這兩次戰爭只是小考驗。
太和元年(227年),西平郡麴英反叛,被郝邵、鹿磐平定。羈縻統治下的新城太守孟達再次叛亂,被驃騎將軍司馬懿討平。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歸漢,曹叡派曹真、張郃等人拒敵,並第一次御駕親征,坐鎮前漢舊都長安。隨後,馬謖被張郃大破於街亭,漢軍撤退回到漢中。九月,大司馬曹休與東吳大將陸遜在石亭開戰,魏軍敗北。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為了維持穩定,曹叡承認謀奪了叔叔公孫恭位置的公孫淵為新任遼東太守,曹魏繼續羈縻統治遼東。
太和四年(230年),曹叡報復性下詔,曹真、司馬懿伐蜀,無功而返。
太和五年(231年)正月,諸葛亮率蜀軍進犯天水一帶,七月,蜀軍自動回撤。
青龍元年(233年),鮮卑、匈奴相繼叛亂。秦朗、司馬懿分別平叛。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不久,諸葛亮病逝,蜀漢軍退。同時,孫權亦大舉北犯,曹叡再次御駕親征東吳,到達戰場之前,孫權已敗走。
可以說,青龍二年以前的曹叡,是英果的曹叡。和其父曹丕不同,少年的曹丕就在軍營中鍛鍊,徵張繡之役,少年曹丕可以在亂軍中獨自逃脫。而曹叡,作為沒上過戰場的青年人,這八年在軍事上的成就,超越了其父曹丕。曹叡善於御人,幾位輔臣在這八年地獄外侮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曹叡卻奪回了權力,輔政大臣形同虛設。不得不佩服曹叡的帝王之術。
之後,由於邊境形式逐漸轉好,曹叡開始了大修宮殿、沉迷女色,有昏庸的趨勢。但是,曹叡的文治武功勢頭依舊呈現上升趨勢。早在太和四年,曹叡就下詔:“世之質文,隨教而變。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趣,不由典謨。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又傳令太傅三公,將文帝所著《典論》一書刻在石碑上,立於宗廟門外。體現了自己對文治的重視。青龍四年,曹叡又詔令設定崇文觀,徵召天下善於撰屬的人進觀。景初二年(238年),曹叡令司馬懿出兵征討遼東,徹底將遼東納入曹魏的實際統治。曹魏進入全勝階段。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曹叡病逝,魏明帝時代戛然而止。曹叡能詩文,善樂府,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並稱魏之“三祖”。當然,通常認為,文學成就不如曹操、曹丕。十二年的執政期,政策大多繼承延續曹丕時代。可以說,曹叡文治武功都與其父相當。但曹叡的英年早逝,及託孤不當,導致曹魏國運急轉直下。
三:曹叡的託孤失誤曹叡十二年執政期,可以說唯一的失誤,就是自己沉迷於女色,沒有給帝國培養個合格的繼承人,自己又英年早逝。結果,託孤又出現了大意外。
曹芳是曹叡養子,在曹叡彌留之際,年僅八歲。無奈也好,不甘也罷,後漢故事歷歷在目,託孤成了曹叡心頭頭等大事。最初,曹叡的託孤名單是誰呢?
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曹肇、夏侯獻、秦朗、曹爽輔政。這個陣容,真的跟曹丕的雙士族+雙宗親的託孤陣容沒法比。曹真曹休身經百戰,司馬懿陳群士族精英。而曹叡的五人陣容呢?
曹宇,曹操的小兒子,曹衝同母弟,之前並無任何執政經驗。他斷然拒絕了大將軍之位。這一支在壓制宗王的曹魏比較特殊,曹丕系與其關係較為親密。而且燕王曹宇一家與司馬家關係也極好,司馬師廢曹芳時,第一個考慮繼位的居然是曹衝之弟,曹宇之兄,彭城王曹據。由於曹據是當時郭太后叔叔輩的,被郭太后斷然拒絕。高貴鄉公被司馬昭廢掉時,司馬昭立的又是燕王曹宇之子曹奐。其中關係,耐人尋味。
曹肇,前大司馬曹休之子。曹爽,前大將軍曹真之子。秦朗,曹操養子。夏侯獻,出身無詳細記載,但是姓夏侯,曹魏宗親無疑。這四人,分領禁軍,出入禁中。總之,這五人名單,都是曹氏宗族,且毫無執政經驗,基本撐不起曹魏大局。尤其,曹肇還是曹叡的玩伴:
《魏略》:“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 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可以看出,首批輔政大臣名單極其不理想。這樣的組合,就算沒有司馬家後來的擅權,政壇註定也不會穩定。這時候,影響曹魏未來走勢的關鍵人物出現了。曹魏前三代,詔書多出自劉放、孫資之手。然而,這二人與夏侯獻、曹肇是政敵。在得知自己即將輔政的訊息後,夏侯獻、曹肇就放話將來要讓劉放、孫資好看。在曹宇推辭之際,劉放、孫資抓住機會,向彌留之際的曹叡建言。不知道曹叡是不是糊塗了,放棄了自己最信任的夏侯獻、曹肇,輔政大臣變成了兩人:曹爽、司馬懿。曹爽執政。天塌了。
司馬懿,在曹叡時代的戰爭中,聲望如日中天,本身又是士族,所以在朝中被看做是士族領袖。曹爽是無論如何壓制不住司馬懿的。而且,輔政大臣只有兩人,這個權力平衡太容易被打破了。曹叡的這個權力設計,跟其父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曹爽在輔政不久,就開啟了作死之路。曹魏士族,本非鐵板一塊。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乘機削去司馬懿的軍權。同時晉升蔣濟為太尉,趁機免去蔣濟原執掌禁衛大權的領軍將軍一職,改任命其二弟曹羲為中領軍,又廢除禁軍五營中的中壘、中堅兩營校尉,把兩營兵眾交由曹羲直接統領。另以曹訓為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曹彥為散騎常侍,曹爽兄弟於是完全掌握京師禁軍。他的表弟夏侯玄則被任命為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舉用軍隊武官。掌權計程車族老臣被得罪了個遍。尤其是對蔣濟的排擠,是極為致命的。以蔣濟為首計程車族,逐漸團結在了司馬懿的周圍,暗中對抗曹爽。
而曹爽的心腹是誰呢?何晏、鄧颺、李勝、丁謐,均為浮誇不實之人。丁謐、何晏、鄧颺被封為尚書,架空尚書檯。由何晏負責選拔官員,任用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控制京城內外權柄。同時,在這些心腹的建議下,曹爽實際囚禁了郭太后。從而將郭太后也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軍權、政權一把抓,說曹爽擅權,真是一點不冤枉。
單獨說說何晏,後漢大將軍何進之孫,由於曹操對人妻的執著,收其母為妾,何宴也成了曹操養子,為曹操喜愛。美資顏,娶曹操女金鄉公主。為人浮誇,曹丕、曹叡都不喜歡他。曹叡更是隻授予他閒職。從文化角度上說,何宴是有才華的,其喜好老莊,著有《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之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玄學影響深遠,波及後來的東晉及南四朝。玄學崛起至成為主流,就是從曹爽執政開始的,何宴、夏侯玄等皆號“正始名士”。曹爽引入玄學,有的學者就認為,是從側面對傳統儒學世家士族的打壓。根本上,還是想收攏權力。後世東晉江左僑姓世家大族均由儒入玄,這也為後來南方士族的墮落埋下了伏筆。總之,何宴等談玄名士,並不是做實事的人。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曹爽得罪過的蔣濟幫助司馬懿維持了京城秩序。蔣濟只是反曹爽不反魏國,同時也低估了司馬懿的野心。受司馬懿矇騙,為司馬懿擔保不取曹爽性命,使得曹爽輕信司馬懿,交出了權力,被滅三族。蔣濟也鬱鬱而終。而曹魏從此進入了司馬家時代。
綜上,曹叡多繼承發展了曹丕的政治軍事制度,年少登基體現了非常的政治手腕和軍事素質。在文治武功上與其父曹丕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但是從身後事的安排一項看,曹叡的安排對曹魏帝國的毀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點,曹丕完勝。所以,曹丕在執政能力上還是強於曹叡的。
-
9 # 湘浦凡夫
“三曹”前人有定評,陳壽作志松之訓。《典論·論文》開首例,評價人物講分寸。“文人相輕”古有之,曹丕敢於持公論。文韜武略不及父,但比曹睿勝三分。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丕是曹魏政權的開國之君,開創了延續45年的曹魏政權,曹丕在位僅6年,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各項基本政治制度,比如九品中正制,比如以法律規定宦官不能涉政,曹睿是曹魏政權的第二位皇帝,23歲即位,36歲去世,在位13年,成功抵禦了蜀漢諸葛亮的進攻,延續了曹魏政權的強大。
如果要比較兩個帝王的能力,需要從以下五個指標來比較:
一、治國能力:曹丕85分,曹睿82分
曹丕是開國之君,一般來說開國之君要面對的情況比守成之君要複雜得多,曹丕在治國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逼迫漢獻帝禪讓,雖然是曹操早就安排好的流程,但這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同時開國之君在一個新朝代建立之初會奠定各項政治制度。
曹丕
曹丕主要制定了三項政治制度:1、嚴禁宦官干政。2、嚴禁皇族干政。3、九品中正制。這三項制度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這是曹丕吸取了東漢滅亡的經驗和教訓,只有加強中央集權,才能避免東漢末年中央無法控制地方的局面,這在當時是有一定政治意義的。
曹睿即位後,基本上蕭規曹隨繼承了曹丕的各項政治制度,同時增加一些新的法律,但是曹睿有個缺點,就是喜歡營建宮殿,勞農傷財,這一點曹丕做得比曹睿要好,曹丕生活簡樸,基本繼承了曹操的部分生活習慣。
曹丕的長處是:沉穩,能夠團結各個階層,各種勢力,換取政治支援,缺點是:有點好大喜功,看不清政治形勢。比如曹丕就不能清楚地分辯出孫權在襄樊之戰期間和夷陵之戰期間欺騙他的手段,尤其是在夷陵之戰不能準確分清形勢,沒有坐收更大漁翁之利,擴大政治優勢,浪費了一次絕佳的統一機會,僅僅接收了蜀漢黃權投降的一萬人,這是因小失大。
曹丕稱帝
曹睿的長處是:聰明,在政治上很快上手,並能駕馭整個國家。缺點是:有點獨斷專行。曹睿23歲即位沒多久,就把曹丕給他設定的四大輔政大臣拋開,自己親政,並且沒有過大的過失,但是曹睿在治國上過於獨斷專行,有時會不顧大臣強行反對執意做一件事,比如大規模興建宮殿。另外,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曾建議曹睿率軍南下攻蜀,這本是一次好機會,但被曹睿浪費了。
二、軍事能力:曹丕80分,曹睿85分
曹丕在位的6年間,曾經三次攻打東吳,但是每一次都是無功而返,沒有獲得更大的勝利,這樣的軍事行動還不如不要發動,看上去更是曹丕為了孫權的欺騙而發動的復仇之戰,要知道一次軍事行動花費極大,尤其是十幾萬軍隊規模的,會導致大量的消耗。
曹睿
雖然曹丕在夷陵之戰中看出劉備會失敗,但劉備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八百里連營,而是放棄水軍和在山森中紮營,並且曹丕在整個夷陵之戰表現失誤,錯失一次統一良機,如果曹丕聽從劉曄的建議,聯合蜀漢一起攻打東吳,那三國早就統一了,因為只要蜀漢與東吳分裂或不和,曹魏就能統一,尤其是蜀漢與東吳發生戰爭的期間,曹丕居然什麼也沒做,讓人失望。
反觀曹睿,在整個諸葛亮北伐期間,指揮得當,尤其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睿當機立斷,立即命令張郃從荊州軍區趕往隴右,並在街亭擊敗了蜀將馬謖,這成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的關鍵節點,並且曹睿以皇帝身份還坐鎮長安,這可是靠近前線的二線,這就是曹睿的指揮,在整個諸葛亮北伐期間,曹睿表現可圈可點。
曹魏政權的外在威脅基本上都是在曹睿時代終結的,比如鮮卑首領軻比能有統一鮮卑為禍曹魏的跡象,但卻被刺殺而死,導致鮮卑重新陷入分裂,無法威脅到曹魏,比如遼東公孫氏割據政權,也是在曹睿時代平定的,蜀漢諸葛亮歷次北伐也是在曹睿的領導下無功而返,東吳政權數次北伐也是毫無進展,這個時候的曹魏其實是曹丕建國以來最強大的時候。
曹睿
因此,比較起來,曹睿略勝一遜,當然有時勢的原因,但是能力也不容忽視。
三、識人、用人能力:曹丕85分,曹睿85分
關於識人和用人能力,曹丕與曹睿不相上下,曹丕即位後重用了賢臣,比如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等人,算得上是曹丕時代最重要的四個人,還成為曹丕的託孤重臣,這種託孤結構也是保證曹魏宗室居主導地位,是合理的。
曹睿在世時,杜絕浮誇之風,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都不能得到重用,比如鄧颺、李勝、何晏等人,在曹睿在位時都得不到重用,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才能不足的人,卻在曹爽當政時得到重用,所以曹爽很快被這幫人帶偏了,導致覆滅,從之就能看出曹睿的識人用人眼光還是不錯的。
雖然曹睿時代過於重用司馬懿,並在託孤時以司馬懿為輔臣,導致了曹魏政權被司馬氏奪取,曹睿有重要的責任,但是在當時曹氏宗能人才凋零的情況下,根本找不到一個可以充當大任的人才,曹睿重用司馬懿也是一種無可奈何,因為沒人可用,因此曹睿與曹丕的用人識人能力是相當的。
曹丕
四、文學才能:曹丕90分,曹睿85分
在文學上,曹丕是建安三曹之一,曹丕的文學才能雖然不如曹操和曹植,但是比起曹睿上還是強一些,曹丕擅長詩歌和散文,現存的七言詩,曹丕是最早的一個,曹丕的《燕歌行二首》還進入了樂府歌詞流傳至今,詩詞優美,委婉動情,曹丕還是建安文學實際上的領袖,帶動並影響了建安文學的發展。
曹睿當然也有文學才能,擅長詩歌,還建立了專門的文學機構崇文觀,但是比起曹丕來,曹睿還是差了一些,在文學才能上,曹睿不如曹丕,這也是公認的。
五、雄心壯志:曹丕85分,曹睿80分
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但曹丕在位時,確實是把統一天下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三次發動徵吳之戰,可惜沒有任何戰果,相信如果給曹丕多幾年時間,他一定會更有作為,曹丕在位時,非常勤政,有曹操的幾分風範,只可惜命太短。
曹睿與司馬懿
曹睿當然也有雄心壯志,但是,他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就開始表現出享樂,不僅大興土木宮殿,而且還不聽大臣勸諫,大興土木修宮殿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皇帝享樂,三國尚未統一,曹睿就開始享樂了,這不是喪失鬥志了嗎?
而且曹睿36歲就去世,這與他最後五年的表面有關,諸葛亮234年去世後,曹睿開始享樂,然後239年曹睿就突然得了疾病,一個月內就去世了,曹睿的死很可能與他生前最後五年的酒色傷身有關,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好,沒有一個成年的親生兒子活下來,又去世得早,36歲就去世了,導致曹睿去世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晚年沉迷享樂。
把上面五項指標綜合比起來,你會發現曹丕比曹睿能力稍微強了一點,但也不是很多,只能是稍強。
-
11 # 文史學徒夢九霄
就個人能力而言曹睿是遠遠高於曹丕的,當然曹睿和曹操比還是要差點,但是所處的環境不同,曹氏三代政權中只能說曹睿和曹操相比是各有千秋,曹操的貢獻和人格魅力要高於曹睿,如果曹睿沒有早逝的話,司馬家族未必能篡權。
一、武略之才曹睿即位的時候,劉曄就對他有所評價,說他是“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意思就是曹睿是秦皇,漢武那樣的人物,就是才幹比這倆稍微差點。
當然劉曄多少有些拍馬屁的嫌疑,但是曹睿的文韜武略在他執政的時候也確實顯露無疑,孫權攻擊江夏的時候,有人請求發兵救援文聘,但是曹睿卻說,孫權現在和文聘屬於僵持狀態,況且東吳擅長水戰,一下岸就不行了,現在的情況對持之中,孫權不久肯定退兵,結果正如曹睿所料。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是想趁著曹丕新亡,欺負下年輕的曹睿,結果按照史書真正的記載,魏軍是按照曹睿的部署,將蜀軍徹底擊敗,可見曹睿是真正的初生牛犢不怕虎,還真不遜於二十一歲親政的秦始皇和二十五歲登基的漢武帝。
二、用人之才,經濟之才曹睿在對抗諸葛亮北伐上的用人,可以和秦始皇用王翦,漢武帝用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曹睿用的是誰?他根據當時的國家情況重點使用了司馬懿,張郃,曹真。
司馬懿不用多說了,一個也基本被妖魔化的歷史人物,相反張郃和曹真放在當時那絕對是世之良將,而且在權利平衡上面曹睿的做法絲毫不比同期的諸葛亮孫權差,可謂不分上下。
此外曹睿恢復了曹丕廢除的五銖錢,讓以物易物這種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情況得以改善,這和秦始皇統一貨幣,漢武帝多次幣改的作用異曲同工。
三、文采輸曹丕,私心太大曹睿如果真有不如他老爹曹丕的,個人認為最大的方面就是文采,要知道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學的發起者,相對於曹操和曹植,曹丕的傳世之作可能少點,但是曹丕的文學才華絲毫不比曹操和曹植差,不過是曹操和曹植的光芒太大,把曹丕有所遮蓋罷了。
此外曹丕心眼太小,對曹洪的沒收財產差點殺之就是證明,萬幸曹睿時候對曹洪有有所補償,在這點上曹睿要好於他老爹。
但是曹丕起碼把繼承人的選擇放在了利於曹魏政權的統治上,而且用九品中正制徹底把士族拉到了自己這邊,雖然九品中正制的危害也不小,但是當時的曹丕卻是為魏國的政權延續做了很好的規劃。
這點上曹睿要差點,他去世太早,明明可以在自己的兄弟當中選擇繼承人,但是為了自己身後事之後的名聲,沒有從江山社稷出發,選擇了養子曹芳,這下才給了司馬家族有機可乘的機會,最後丟了曹魏江山。
總結:單論個人能力,有著稍遜秦皇漢武的曹睿肯定高於曹丕,但是文采上曹睿比不上曹丕,此外在對江山社稷的託付上面,曹睿考慮了太多自己的想法,沒有以曹魏政權為主,這點上和曹丕還是有所差距,也正是自己的私心讓曹魏政權在他死後慢慢的落入了司馬家族的手中。
-
12 # 國之利刃—志恆
曹丕與曹睿是曹魏集團,第一位帝王與第二位帝王,兩位帝王在處世風格上,並不是太過於一樣,曹丕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在很多方面都比曹睿要強,但是在另一些方面上,他又比曹睿差很多,二人在一些事情上還比較一樣,題主這裡提問的是曹睿與曹丕的能力如何?
那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詳細的分析!
1、魄力與膽識曹丕在承繼魏王大位後,不久後就將漢獻帝趕下了臺,很多人認為曹操是曹魏集團的開創者,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是很嚴謹。原因是曹操一直都是東漢末年人,他在世的時候,一直都是魏王,從來沒有去進皇帝位,他把一切都鋪好了,剩下的路,自然是要靠後人來走。
曹丕在繼承魏王位子後,平日裡這個性格看似膽小的人,竟然直接逼漢獻帝退位,若是不退位他願意用另一種方式來解決這件事情。這就是曹丕的魄力,曹丕繼魏王位的時候,曹植與曹彰就十分不爽,認為曹丕沒有資格坐這個位子,他自己命令許褚去處理這件事情。
二人只能是乖乖的聽從,新魏王的調遣,曹丕如此魄力,縱觀整個三國的第二代,或許也只有孫權能與他比肩,劉禪比起曹丕那簡直是差的太遠了。更別說曹睿,在魄力這方面他比起自己的老子曹丕真的不是差的一星半點。
接著我們來說膽識,膽識的話曹睿並不輸曹丕,曹丕在這一點上比不上曹睿。想當年劉備伐吳的時候,曹丕當時沒有任何出兵的打算,在兩國交手完畢後,自己才命令大將軍曹真出兵,這無疑是一件能夠展現出曹丕沒有膽識的事情。
曹睿可不一樣了,在孔明北伐的時候,他並沒有絲毫的慌張,他並不害怕孔明,他認為曹魏現如今雖不適合出兵,可是在防守這一方面,曹魏強過蜀漢太多,這件事情也是逐漸的讓人看出了,曹睿根本不是一個綿陽,曹操、曹丕、曹睿最起碼是英豪。
曹睿曾率兵在長安,親自指揮兵馬與孔明交手。雙方在一陣廝殺過後,孔明是大敗而歸,蜀漢北伐之路此後也變得越來越艱辛。曹睿在位的時間僅僅十多年,可是數次抵擋孔明北伐,他的膽識也是遠超老子曹丕。
2、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方面曹丕可以說不輸自己的老子曹操,他廢棄了先前的察舉制,而後改用九品中正制,這項改革的結果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雖然這只是為了籠絡士族的一種手法,甚至還讓司馬家族在曹魏中後期被司馬家族篡權,都是由於這個九品中正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曹丕沒有其他選擇。在籠絡士族與更好選拔人才上,他毫無疑問的選擇了前者,這並不是曹丕的錯誤,當時天下大亂,不籠絡士族在很多方面都不好辦,加上曹魏的情況還比較複雜,曹操留下一大堆爛攤子,曹丕是需要去收拾的。
別看曹丕只在位幾年,可是他為曹魏集團打下了結實的基礎,不然司馬氏即使是奪權後,他們憑什麼平定其他兩國呢?還不是因為基礎打的好嗎?在籠絡住勢力龐大計程車族集團後,國家的整體實力也會不斷的提升。反觀曹睿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不過這與諸葛丞相也是有著一定關係的,孔明接二連三的北伐,根本沒有給曹睿在政治上施展的空間,我們可以從一組資料中說明這件事情,孔明與姜維的北伐,幾乎是沒兩年一次,曹睿在位13年,他哪裡有經濟去修政治呢?軍事上,孔明給他找的事情就是數不勝數。
總結:曹丕與曹睿的能力,只能說一些方面誰比誰強,另一些方面誰比誰強。人無完人,誰都不可能將事情做得十全十美,相信這是人盡皆知的一件事情,那麼對於這件事情,大家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
1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曹叡是曹魏政權第二任皇帝,其父曹丕則是第一任。曹操雖是真正的奠基人,卻未稱帝,“魏武帝”之號是曹丕登基後追尊的。
那麼,曹叡的能力與曹丕相比如何呢?
這麼說吧,曹家祖孫三代,一代不如一代。據說曹叡小時候,長得俊美非凡,還有過目不忘之能,曹操很是喜歡,說“我基於爾三世矣”,意思是有了你,我曹家的基業可以繼承三代了。
結果不幸言中,曹家基業果然僅延續了三代,之後就被司馬家控制了。
咱們先來聊一聊政治方面。除了正式篡漢之外,曹丕的一大政績是確立九品中正制,這項措施成功地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援,並將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弊端也很大,助長了士族的氣焰,使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多年後,司馬家立晉代魏,過程如此順利,就是有士族在其中權衡利弊。或者說,司馬家本就是當時數一數二計程車族。這事情以其說是重臣篡位,不如說是士族奪權。
因而魏晉時期,門閥林立,中央政權受制於地方士族,士族與庶族之間、士族與朝廷之間,矛盾都很嚴重。可以說曹家和司馬家,都是既享受了士族的利益,也承受了士族的煩惱。
再來看曹叡,由於曹丕時期放出去的權太多,他在位期間一直忙著集中皇權,對制衡之道玩得很溜,即位不久就使幾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
具體操作是這樣,藉由戰事,多次將開國元老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使他們停留在都城的時間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這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成功收攬權柄掌握大權。
曹叡在位時,就連早有異心的司馬懿都是很乖的,沒敢表露出一絲一豪的野心,其他大臣更沒別的想法。
但是,曹叡雖然精通權術,卻也沒有太大的政權建樹。
軍事方面,曹叡也遜於曹丕。曹操活著時,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歸順曹家,但還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曹操死後,兩地有士兵發生暴亂,曹丕以攻吳為幌子調動兵馬,火速平定兵亂,徹底解決隱患,使青、徐兩州真正歸屬魏國。
不過,曹丕攻吳倒也不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真切切親征三次,都沒有達成預期的目的。
蜀漢這一邊,曹丕也沒有閒著,曾在襄樊之戰後,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漢宜都太守孟達,大破劉備義子劉封,收復了被蜀漢奪去的上庸三郡。
不管怎樣,曹丕在軍事上還是屬於銳意進取那一種。曹叡卻有點保守,雖然也打仗,更多時候卻是被動防禦。
即位沒多久,孫權就進攻魏國所佔的江夏、襄陽等地,孟達也叛了,還有蜀漢持續進行的北伐,給魏國邊境造成很大的壓力。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為燕王。
針對這些情況,曹叡做出了相應的處理。但除了平定遼東,對東吳和蜀漢的作戰,曹魏都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只是沒敗而已。
總之,曹叡的能力比曹丕略差一點,但也不多,兩人伯仲之間吧,全都沒有曹操的霸氣和謀略。兩人進行比較時,還需要考慮到,曹叡所處的政治環境比曹丕輕鬆很多,沒有曹丕那麼複雜,難度本來應該更低。
-
14 # 天麼
感覺是曹丕牛一點,因為他在文學上是三曹之一,雖然比不上曹植和曹操,但較之曹睿勝出不止一丁點。當然,那是因為曹丕文學地位重要,並不是說曹睿的文學水平差,相反,曹睿也算是個大文豪,只是相對於曹植、曹操和曹丕有所不及而已。
不過,兩人要比的能力最主要應該是做皇帝,而不是文才。
論管理國家的能力,曹丕和曹睿其實也沒有明顯的差距,只不過曹睿更喜歡享樂,而曹丕很節儉。曹睿在位期間多次修建行宮,大臣勸說也沒用。從這一點上,我認為曹丕稍勝一籌,可惜曹丕在位僅六年,還未完成他做皇帝該做的重要事情,就是統一三國。當年,劉備因關羽被東吳害死,出兵攻打東吳,如果曹丕抓緊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極有可能坐收漁翁之利,等兩國打得元氣大傷時,曹魏絕對有機會統一三國,不知是不是曹丕害怕諸葛亮的陰謀詭計而不敢輕易發兵。
反正,曹丕因此失去了最佳的良機。在三國之中,曹魏的整體實力遠超蜀漢和東吳,如果將三國總體實力合為十分,那曹魏肯定佔五分,而東吳佔三分,蜀漢僅得兩分。東吳所佔的地方雖大,但南部在那個時候是荒涼之地,人口不多,曹魏不同,佔據的是中原地帶,在當時是最主要的地盤。
曹操沒能統一三國,曹丕也沒做到,曹睿同樣如此。在這一點上,曹丕和曹睿屬於五五開,不能說誰的能力更強。
如果上戰場,親自帶兵打仗的話,那肯定是曹丕強於曹睿,畢竟,曹丕曾跟隨曹操打過許多次大戰,又有曹操留下來的頂級謀士武將,到了曹睿之後,那些謀士武將便少了許多,有的是因為年紀老了,有的是戰死了,反正,曹魏在實力上,曹丕時期要強於曹睿時期。
-
15 # 貓圖怪談
曹睿的能力其實是比曹丕強的。但如果把文學成就也算到能力裡頭,那曹睿就不如曹丕了。
曹丕任上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東吳,因為這個時候的蜀漢並沒有對曹丕產生什麼威脅。曹丕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劉備正發動軍隊去打東吳,搞得孫權都慫了向曹丕稱藩。這個時候曹丕手下謀士劉曄建議曹丕趁機消滅東吳。這本來就是曹丕統一天下的大好機會,曹丕卻猶豫錯過了。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東吳已經打敗劉備,曹丕再也沒有這種機會了。
然後曹丕再次去征討東吳,已經是為了除掉臧霸而使的假道伐虢之計,沒有真正去打東吳,只是操練了一番水軍就撤退了。不過這招還是有用,臧霸乖乖卸去兵權回都城養老,這也算是曹丕最大的軍事成就了。
曹睿面臨的局面比曹丕要差,曹丕時期諸葛亮為了收拾劉備打東吳留下的爛攤子,先是去平定南中,然後又休養生息,等到曹丕死了之後才北伐。與此同時東吳也在諸葛亮配合下北伐,曹睿常常面臨雙線作戰。曹睿一個人是應付不過來的,所以西邊為了防備諸葛亮,常設一個統軍都督,以前是曹真,後來就是司馬懿了。
在他的治下,蜀國北伐五次全部沒造成大危害,對東吳的防禦也很成功,死之前他還能平定遼東,是很了不起的功績了。
他最大的問題是諸葛亮死後就驕奢淫逸大興宮室放飛自我了,不僅耗費民力,還把自己身體玩垮了,導致他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如果他能多活三十年,還按照他早期的施政方針兢兢業業,不僅司馬懿沒有機會篡權,他一統天下都是有可能的。
最後我們說文學成就,曹丕的中國文學史上是具有一定地位的,曹睿,卻沒有在文學史上有什麼地位,曹丕大大高於曹睿。加上這塊領域,曹丕就比曹睿強了吧。
-
16 # 歷史簡單說
個人觀點認為,曹睿的能力是要超過曹丕的,但比起曹操來說,還是不如的。而如果不是曹睿死得早,壽命只有三十六歲,繼位的曹芳只有八歲,那麼司馬家是不可能篡位成功的。那我們分別來說說曹丕與曹睿都有哪些作為吧。
先來說曹丕,曹丕最大的作為自然就是稱帝,不過,說實話,曹丕的稱帝,也是水到渠成,是曹操都把路都鋪好了,然後再讓曹丕來走最後一步,畢竟曹操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死的,而曹丕十一月就受漢獻帝禪讓稱帝了。
有的人說,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有各種原因不稱帝,畢竟條件不成熟呀,比如有人反對呀之類的。但是有這種觀點的人,都忘了一個客觀事實,曹丕是曹操死的當年就稱帝了,而曹丕難道比曹操更有能力,更能稱帝嗎?
顯然不是,曹操只是不想走最後一步而已,曹操自己都說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周文王就是讓周武王去完成他的理想的。而曹操說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讓曹丕是稱帝就好了,這樣史書上就寫,曹操可沒稱帝,稱帝的可是曹丕。
曹丕聽了陳群的意見,實施了九品中正制,替換了漢朝的察舉制,雖然九品中正制會綜合門閥與才能,但在實際的施行中,卻只看門閥,這個就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而後面代表士族力量的司馬家代替了曹魏家,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而我們再來說曹叡,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涼州三郡,南安,天水,安定望風而降,是曹睿親自坐鎮長安,派遣張郃率軍五萬在街亭打敗了馬謖,派曹真在箕谷打敗了趙雲,諸葛亮唯一的大敗,就是在曹睿的指揮下的。
另外,曹睿派司馬懿抵禦諸葛亮,司馬懿採取了堅守的策略,曹睿還配合司馬懿派辛毗持使節令眾將不得出戰,最終將諸葛亮熬死。
公元233年,曹睿又派司馬懿平定了遼東,要知道遼東這地方可是連曹操和曹丕都沒辦法拿下的,當然曹操北征烏丸三郡的時候,就沒有繼續攻打遼東的公孫家。
-
17 # 京華新媒體
曹(睿)叡是曹丕的兒子,曹操的孫子。他的能力比父親曹丕要差一些,比他爺爺曹操更差。從他生前的表現來看,即使他不早逝,再多活幾年也無法阻止司馬懿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曹魏政權,也不可能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要從他爺爺曹操說起。
曹操唯才是舉,埋下了司馬家族篡位的禍根。曹操雄才大略,心繫天下,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名副其實的大英雄。
曹操迎歸漢獻帝到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殺呂布,滅二袁,逐劉備,大殺四方,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當時全國總共12個州,曹操死前,佔了9州之多,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加一塊才有3州之地,可以說,曹操透過一生的南征北戰,東討西殺,成為當時天下最大的雄主。
他的兒子曹丕和孫子曹叡只是繼承了曹操的基業,並無多大變化。因此,從開拓疆土方面來看,二人都跟曹操沒法比。
在人才方面,曹操更是唯才是舉,網路了天下大部分人才,劉備和孫權所有人才加一塊也不及曹操。但是,唯才是舉的優點是可以儘量多的網路天下英才,缺點就是這些英才裡有些人的品行和忠誠度是個問題。
曹操惜才愛才最有名的兩個案例,就是對關羽和司馬懿兩個人態度。
關羽是劉備的拜把子兄弟,他與張飛一起,早年跟隨劉備,忠心耿耿,三個人食則同席、寢則同榻,這種關係路人皆知,曹操焉能不知?
可是曹操就是喜愛關羽,在徐州打敗劉備後,關羽無奈之下投降了曹操。
曹操並沒有因為關羽跟劉備關係密切而殺掉和為難關羽,而是加以重用。關羽解白馬之圍、殺了袁紹手下的大將顏良後,曹操馬上為關羽請功,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關羽立功後,不辭而別,去投奔大哥劉備。曹操手下大將紛紛要求領兵去追殺關羽,如果曹操同意,關羽之命休矣!
曹操對關羽的不辭而別,不僅沒有責備和派人追殺,反而很欽佩和欣賞關羽的忠義之心。曹操藉此機會,要求手下人要像關羽學習,像關羽效忠劉備那樣,效忠他曹操。
司馬懿更是如此。曹操聞聽司馬懿有大才,很早就派人請司馬懿入朝。司馬懿看不上曹操,就裝病騙過了曹操。
曹操知道了,並沒有為難司馬懿,後來還是讓人去請,只不過說了一句話,如果司馬懿再不入朝侍奉君王,就要採取極端措施,司馬懿沒辦法,只得出山輔佐曹操。
曹操心胸寬廣,海納百川。雖說他也殺過邊讓、楊修等名士,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對手下的大部分文臣武將還是特別重用,人盡其才的。
他知道司馬懿鷹視狼顧,是一個很棘手的人,但是他確實愛惜司馬懿的才華,況且司馬懿跟曹丕關係特別好,曹操在臨死前告誡曹丕,要防範司馬懿,不可賦予兵權,以免司馬懿日後干預曹氏內政。
曹操重用曹氏宗親,牢牢控制著包括司馬家族在內的其他士族勢力,從這個角度看,曹操遠勝曹丕和曹叡。
但是,曹操的唯才是舉讓司馬懿等一些對曹魏政權不夠忠心的人也進了曹營,對以後曹魏政權被顛覆埋下了禍根。
曹丕時期建立的九品中正製為司馬家族篡位創造了條件。曹丕比起曹操差了不少。他在位不管是開疆拓土,還是招攬人才方面,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地盤還是曹操打下的地盤,他只不過在這個地盤上廢了漢獻帝,自己登基當了皇帝而已。人才也基本都是曹操留給他的人才,沒有開發什麼新的有用之才。
曹丕在人才的使用上,聽從陳群的建議,搞了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就是從士族裡選拔人才進入朝堂,拉攏士族力量來遏制曹氏宗親的權力。這一點跟曹操有很大出入。
正是因為九品中正制,導致了曹氏宗親的勢力日漸衰落,而以司馬家族為代表計程車族勢力日漸強大。
曹丕臨終託孤曹休、曹真、陳群和司馬懿,那時候的曹氏宗親尚可與士族力量分庭抗爭,但是也為以後司馬家族篡位創造了條件。
曹叡臨終託孤失當,士族力量全面超越曹氏宗親,江山也被司馬家族奪走。曹叡登基後不久,代表曹氏宗親的曹休和曹真兩個大將軍相繼病逝,讓有軍事才華的司馬懿等士族脫穎而出。
曹叡在世時被西蜀和東吳輪番攻打,疲於應付。好不容易等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他認為自己終於可以喘口氣,天下無事,於是就放開了手腳,拼命吃喝玩樂,比他的父親曹丕更是變本加厲。而且他還好男風,導致他36歲就死了。死前竟然沒有一個兒子,不得不領養了曹芳為太子。
這時候曹氏宗親的勢力只剩下曹真的兒子曹爽以及夏侯玄等人,曹氏宗親人才凋零。
反觀司馬家族,人才輩出。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再加上司馬孚等,都是身經百戰的人才或者朝堂重臣。
像其他士族力量,如陳群和蔣濟、還有郭淮等都是司馬懿的同盟軍或者下屬,這時候的曹氏宗親,已經不是司馬家族和其他士族的對手。
曹叡死前託孤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本來曹叡是想託孤曹氏宗親的曹宇和曹爽等四人,沒想到被代表士族力量的近臣孫資、劉放一頓忽悠,病的稀裡糊塗的曹叡,又改了主意,把本來沒有進入托孤名單的司馬懿召回京城,讓他和曹爽做了託孤大臣。
曹爽哪裡是老奸巨猾司馬懿之對手。司馬懿瞞天過海,在曹叡死後十年的公元249年,趁曹爽帶著親信和皇帝曹芳出城到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的時候,發動高平陵政變,直接幹掉了曹爽和他的追隨者,還夷了他們的三族。司馬家族掌控了曹魏的軍政大權。這時候蔣濟和陳群的兒子陳泰等士族力量全部都是支援司馬家族的。
綜上所述,曹丕當皇帝的時候還能在曹操的地盤上以魏代漢,做了皇帝,至少在名分上比曹操的魏王更進了一步,同時也有力的保證了政權牢牢控制下自己和曹氏宗親手裡。臨終安排也無不妥。
可是九品中正制慢慢開始發揮作用。曹操在世時曹氏宗親佔有絕對優勢。而到了曹丕託孤時,曹氏宗親和士族力量之間打成了平手。
到了曹叡臨終託孤,居然讓近臣孫資、劉放給忽悠,託孤給了司馬懿和曹爽。
結果可想而知,司馬家族就是憑藉司馬懿的這個託孤大臣的身份,最後奪取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司馬炎篡魏立晉也就順理成章。
因為經過高平陵政變後,曹氏宗親幾乎被清洗乾淨,就連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都投降了蜀漢,魏國哪裡還有曹氏宗親的影子?
其他像諸葛誕等忠於曹魏的人,也都被司馬家族一一剿滅。
曹魏政權被更迭,曹操有小錯(任人唯才,不講品德),曹丕有中錯(九品中正制,提高其他士族的勢力壓制曹氏宗親),曹叡有大錯(託孤給司馬懿,讓司馬家族持續做大)。
正是因為曹叡的臨終託孤出了大問題,最後導致司馬家族一家獨大,奪了曹魏的江山。
所以,曹丕不如曹操,曹叡不如曹丕。
-
18 # 常棣tandy
可以肯定的說曹丕、曹睿才能自然不能和曹操相比擬。但是曹丕和曹睿的能力我們不妨分述之。
一、曹丕繼位前的政治傾向曹丕主要是一代封建帝王,而不僅僅是個普通的文人學士。因此,其思想、行為方式的通達,必然更多地影響到他的政治傾向和統治“作風”。發生在建安十四年(209)的田疇辭封事件?,第一次較為明確地表露了曹丕的政治傾向。
田疇,右北平無終人,曾為幽州牧劉虞從事,年少知名。曹操北征烏丸,田疇為嚮導立功。曹操論功,封疇亭侯,邑500戶,疇固辭不受。其後曹操徵荊州還,“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因而提出以前爵封疇。
田疇上書以死自誓,絕不肯受。由此引發出如何處理田疇辭封事的朝廷爭議。
《三國志》卷一一《田疇傳》記載:
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太祖(曹操)重其事,依違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疇同於子文辭祿,申胥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亦以為可聽。
曹操堅持加封田疇,固然因其功勞很大,更重要的是要維護“以庸制祿”的原則,不願因一人而“虧王法大制”。這是一種法治態度,強調的是國家制度的統一性和嚴肅性。“有司”彈劾田疇,建議“免官加刑”,正是秉承曹操旨意。曹丕以“世子”身份參與議論,他把田疇辭封與古人的高義行為相提並論,建議勿奪其志而優獎其節操。
這個意見得到了荀彧、鍾繇的支援。這是曹操集團內部有關治國之策的一次政見交鋒。《田疇傳》注引《魏書》摘要載錄了曹丕等人的議論。曹丕謂“免官加刑,於法為重”,希望在執法方面打些折扣;而荀或認為“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期於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聖人因而成之”,更從“聖人”之治的觀點出發,要求成全田疇之志。就曹丕而言,他未必像荀彧那樣從“聖人”之治的角度看問題,但他不贊成依法處置田疇,表現出通達的政治態度,而這正是對曹操厲行法治的偏違與背離。
從另一方面說,田疇辭封反映的是東漢時期盛行的名士行為,這類行為受到世家大族的讚賞,曹丕與大族出身的荀彧、鍾繇觀點接近,說明其“慕通達”是符合大族志趣、利益的。
以上議“田疇辭封”,都發生在曹丕即位稱帝之前,說明他在有關國家大政方針的問題上已經呈現出廢弛名教、容忍個性自由,以及背離法治、放任世家大族的傾向,正是其“慕通達”在政治方面的最初內容。循此線索,我們可以對曹丕在位期間的主要施政措施作進一步考察。
二、曹丕繼位後的政治作為大凡帝王統治國家,主要在於確立治國方略和選馭將相,即以何方略治理國家,以何準則選馭將相。曹丕也不例外,當他篡漢登基後,首先考慮的就是確立一套適應新形勢的統治思想。
《三國志》卷二《文帝紀》注引《魏書》稱:“(文帝)常嘉漢文帝之為君,寬仁玄默,務欲以德化民,有賢聖之風”;並曾撰著《太宗論》,褒讚漢文帝有“大人之量”。看來,曹丕決意做一個“寬仁玄默”的守成之君,採取比較寬鬆的統治方式;進一步說,他力圖採取“寬仁玄默”的治國方略,即在新形勢下實施“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
但是,曹丕繼承曹操的基業,是個政治上成熟的守成之君,曹操成功的法治之術,他不會也不能貿然廢棄;而曹操“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教令,為他在新形勢下實現由“賞功能”到“尚德行”的政治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
因此,曹丕統治時期,實際上一面因循法治,一面積極倡導儒教。最高治國方略與實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脫節,以及實際政策措施存在儒法矛盾,給曹丕施政造成了困難。
還在曹丕稱魏王的那幾個月裡,就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全面推行九品官人法。據近人研究,這項制度實際萌芽於曹操統治的建安年間,本意是使選舉“核之鄉閭”,同時有加強中央對地方輿論控制的意圖。
曹丕在位期間,“儒雅並進”,而先前那些以“事能”進用的官員,大多“冗散里巷”。他倡導儒學,下詔封孔子後代孔羨為宗聖侯,奉孔子祀;令魯郡修復舊廟,“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黃初五年,又恢復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他還把崇儒的政治傾向貫徹到吏治之中,曾按官吏是否持有“儒術”劃界,分別稱作“駁吏”、“純吏”。曹丕所做的這些,表明他致力於恢復一個崇尚德行的治平之世。然而,他這樣做的實際情形和效果又如何呢?
明帝時傅嘏著文稱:
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鄉之舉,其選才之職,專任吏部。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敘。
傅嘏說的是當時情況,但淵源卻在黃初。按他的說法,九品官人法創立後,從來就沒有在恢復鄉舉裡選的基礎上施行,吏部掌握的“品狀”、“薄伐”,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人才的實才和德行。如此選舉,不但人才良莠不齊,也無法做到崇尚德行,獎勵風俗。另據史載,太學自初立至明帝朝,鮮有成就,“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看來,曹丕崇儒,也有名少實,更談不上由此達成名教之治。
按照曹丕的設想,官員在出據州郡之前,都要先歷散騎,以便親聆教誨,知治民“指歸”,從而普遍提高州郡長吏“宰官治民”的素質。又據史籍記載,“是時,散騎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選”。因此,這個構想的實質,一方面是加強對地方州郡的控制,一方面是促成刺史、郡守的儒士化,仍然屬儒法並用的基調。可是,以天下州郡之多,這個構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充滿了浪漫色彩。這是一則充分反映曹丕施政特色的例項。
以曹氏、夏侯氏宗族為核心的“譙沛人”,是曹操創業過程中的一支骨幹力量,他們主要是掌管軍事,在軍隊中擁有強大勢力。繼續倚仗曹氏、夏侯氏宗族等誰沛人,是曹丕的一項基本政策。
延康元年(220)曹丕即王位及稱帝(改元黃初)之後,拜夏侯惇為大將軍,居武職之首;曹仁為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曹真為鎮西將軍,都督雍、涼州諸軍事;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都督關中;曹休為鎮南將軍,都督諸軍事;夏侯尚為徵南將軍,都督南方諸軍事,分處方面之任;許褚為武衛將軍,都督中軍宿衛禁兵。
以上授職大體遵循著曹操唯才是用的原則,但也存在問題。比如,夏侯“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僅因年少時與曹丕親密,就被授以方面重任。夏侯尚因與曹丕親善而結為“布衣之交”,除被授予重任外,還特見寵待。
曹丕曾賜夏侯尚手詔雲:“卿腹心重將,特當任使。恩施足死,惠愛可懷。作威作福,殺人活人。”被蔣濟稱為“見亡國之語”。曹丕對夏侯楙不因材授職,對夏侯尚以“作威作福,殺人活人”相縱容,都表現了通達不羈、背離法治的一面。
構成統治集團核心的另一部分人主要是曹丕為太子時的知交。陳群、司馬懿、吳質、朱鑠都是曹丕的心腹親信。陳群是潁川荀、鍾、陳三個大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荀彧的女婿。荀彧、荀攸去世後,陳群進位魏侍中領漢丞相東西曹,成為“潁川集團”的後進領袖。
《三國志》卷二二《陳群傳》稱:“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禮。”在此之前或同時,曹丕與荀彧、荀攸、鍾繇等都深相結納。曹丕稱帝后,陳群實際居宰輔職任;從曹操、曹丕與潁川集團的關係演變看,這種安排無疑是曹操聯合潁川集團政策的延續。
司馬懿等人的情況則不同。司馬懿最初拒絕曹操辟召,後勉強出仕,但未受重用。司馬懿發跡緣於他親附曹丕。據上引資料,他任太子中庶子時,“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所謂“大謀奇策”,王鳴盛認為就是“篡漢陰謀”,說明他因參與篡漢密謀而深得曹丕信重。曹丕稱帝后,司馬懿位望日隆,與陳群對掌朝政。此外,吳質官至振威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居方面之任;朱鑠官至中領軍,為中軍主將,都受到重用。
在曹丕與其東宮“四友”的關係中,反映出背離名教又不遵奉法治的傾向,而他對司馬懿信重的程度,尤其引人注目。
黃初五年、六年,曹丕兩次南征孫吳,授命司馬懿鎮守許昌,錄尚書事。黃初七年,曹丕去世前,遺詔司馬懿與曹真、陳群輔政,並詔太子:“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確定了司馬懿的顧命大臣地位,從而奠定了司馬氏勢力發展的權力基礎。
如果說曹真、陳群的元勳地位是自曹操以來倚仗譙沛人、聯合潁川集團政策的產物,那麼,司馬懿的崛起完全是曹丕寵信的結果,更何況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並無任何重大作為。正因如此,明帝時高堂隆上疏提到“黃初之際”,猶有凜然之意,他提出“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建議對前朝的失誤採取補救措施。
總之,在選拔將相、組成統治集團核心這類重大決策方面,曹丕存在著超出法治、名教的“通達”傾向。“
東漢政權的瓦解宣告了名教之治的崩潰,各種治世救弊的社會思潮應時而生。建安年間的當權者曹操從現實政治出發,實行“名法之治”。
他以強有力的措施,“破浮華交會之徒”,“整齊風俗”,“重豪強兼併之法”,“唯才是舉”,透過這些手段,強化了集權統治。不過,曹操本人也知道,他的這套做法不可能長久堅持下去,因此,他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雙重準則,一旦時勢變化,一切都將回復到以前的老路上去。
曹操當權時,曹丕已經參與政事,他對曹操的所作所為和這個時代的矛盾是清楚的。當他篡漢登基後,實現由“賞功能”到“尚德行”的政治轉變,已是勢所必然。但是,曹操的一些法治措施,既然行之已久、並正在發揮作用,自然不能遽然徹底廢棄;而名教之治業已崩潰,客觀上不可能立即恢復,況且,曹丕以漢臣篡漢,違反名教的忠君之義,主觀上也不便倡導名教。曹丕以“寬仁玄默”、尊奉黃老為最高宗旨,實際上有調和儒、法,混一統治思想的意圖。
三、曹睿的政治作為《三國志》卷三《明帝紀》注引《世語》載,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召見侍中劉曄,交談盡日;劉曄出見眾人,稱明帝“秦始皇、漢孝武之侍,才具微不及耳”。劉曄素以知人著稱,其看法應當有一定的道理。
無獨有偶,陳壽為明帝作評雲:“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明帝營造“宮館”,乃是“追秦皇、漢武”。對照劉曄、陳壽的看法,兩人都是把魏明帝視作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的君主。秦皇、漢武皆師心自用,專制用權,秦始皇尤其以嚴刑峻法著稱,稽諸史實,魏明帝是否也有類似的舉措呢?
明帝本紀注引《魏書》稱其未即位前,“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這就預示著他登基後有可能採取法治方針。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太和三年(229)十月,明帝改平望觀為聽訟觀,他常說“獄者,天下之性命也”,每至決斷大獄,常親臨觀中聆聽。青龍二年(234)二月,為避免鞭刑過重而致人死命,明帝下詔“減鞭杖之制,著於令”。同年十二月,“詔有司刪定大辟,減死罪”。
明帝再三申明寬刑少獄的宗旨,強調“往者按大辟之條,多所蠲除”“而郡國蔽獄,一歲之中尚過數百”,即天下死罪情況依然深重;他要求有關部門“議獄緩死,務從寬簡”,並責成自廷尉以下的各級獄官親自審理死罪案,甚至於他本人也準備介入死罪案的審理事務,力圖透過各個環節減少死刑。以上都是明帝在刑獄方面重視並改善法治的表現。
自秦漢以來,律令相承,累有增益,以至律文繁複,歧互叢生,加上漢儒章句解釋達十餘家之多,議罪時也用作參考,從而給量罪定刑造成許多弊端。明帝為此下詔,規定議罪時“但用鄭氏(鄭玄)章句,不得雜用餘家”。
以後又下詔改定刑制,令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邵(劉劭)等“刪約舊科,傍採漢律,定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凡所定增十三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於正律九篇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矣”。透過上述努力,使曹魏王朝的法治條件大為改善。
明帝頗重吏治,體察下情。他曾“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又曾駕車到尚書省,擬案行文書。在選拔任用官吏方面,明帝注重實際才能,抑黜浮華,主張“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他授命劉劭作《都官考課》,擬實施考績之法,對百官加以督導;雖然事未施行,卻反映了他依法管理官吏的思想。
本紀注引《魏書》稱明帝“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譫毀之端”,應該是實情。此外,在管理軍將及邊郡長吏方面,明帝繼承了前代的成法並有所發展。
大凡任法者必兼用權術,權、法作為重要的統治手段,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魏明帝強化集權統治,專制用權,情況相當突出。文帝曹丕去世前,深恐太子曹睿不能獨立處理政事,遺詔由重臣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等輔政。
明帝即位後,將以上四人“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並不受其掣肘。他還對前朝的用人任事做法作了調整。安西將軍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太和二年被徵還為尚書。振威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吳質為文帝寵臣,此人“估威肆行”,太和四年被徵還為侍中。
明帝初即位時的朝政形勢,曾受到敵國君臣的關注,吳主孫權與陸遜、諸葛謹等議事時說到:“聞任陳長文(陳群)、曹子丹(曹真)輩,或文人諸生,或宗室戚臣,寧能御雄才虎將以制天下乎?……今睿幼弱,隨人東西,此曹等輩,必當因此弄巧行態,阿黨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讒並起,更相陷懟,轉成嫌貳。一爾已往,群下爭利,主幼不御,其為敗也焉得久乎?”
吳國胡綜還因吳質“頗見猜疑”的傳聞,偽為吳質作降文三條。然而,正如裴松之所說,“魏明帝一時明主,政自己出,孫權此論,竟為無徵”。胡綜的偽降文,亦未對曹魏政局產生影響。列明帝用權,頗為注重裁抑臣下和維護自身地位。《太平御覽》引《傅子》載:“魏明帝疑三公袞冕之服似天子,減其採章。”
據本紀載,景初元年(237)六月,“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鹹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武)[斌]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廟,親盡迭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制”。這種“逆制祖宗”、“豫自尊顯”的做法,因違背傳統禮制而遭到後人譴責,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明帝師心自用、自我尊大的一面。
四、曹睿政治之失魏明帝在運用權、法實施統治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失誤。以下我們對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方面略作考察。
首先,修治宮室,極盡奢華。
太和六年(232),明帝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這是他修治宮室之始。青龍三年(235),明帝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又欲平北芒,令於其上作臺觀,望見孟津,因辛毗勸諫而止。由於崇華殿火災,復立崇華殿,更名為九龍。其時“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雖不能聽,常優容之”。
其次,用法峻急,率意而行。
《三國志》卷二四《高柔傳》載:“是時,殺禁地鹿者身死,財產沒官,有能覺告者厚加賞賜。”又任用校事,“喜發舉,數有以輕微而致大辟者”。“景初間,宮室盛興,民失農業,期信不敦,刑殺倉卒”,王肅為此特意上疏勸諫。明帝“又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色者內之掖庭”,太子舍人張茂上書規諫,明帝置之不理。上述兩個方面,都是明帝專制用權而擾亂民生之弊政。
再次,在統御百官方面,明帝寵信近侍,疏遠大臣。
文帝在位時,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共掌機密。明帝即位後,更加寵任劉、孫二人。據史載,“時中書監劉放、令孫資見信於主,制斷時政,大臣莫不交好”。蔣濟為此上疏,剖析寵信“近習”的危害,指出“人君猶不可悉天下事以適己明,當有所付”,即應當將權力適當下放給大臣。明帝雖然褒獎蔣濟“忠誠”,似乎並未接受其勸告。
這裡需要指出,明帝是按照“料簡功能”的一貫原則來任用、駕馭大臣的。冗從僕射畢軌推薦辛毗代王思為尚書僕射,明帝不從,因為辛毗雖然“亮直”,卻不及王思能“效力”。陳群以司空錄尚書事,侍中吳質對明帝稱“陳群從容之士,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明帝深表贊同,發切詔督責陳群。
陳群歷任曹操、曹丕,累當重任,雖說是“從容之士”,短於事功,但在群臣中深孚眾望,必定有其過人之處。明帝僅以“功能”一項標準看待他,自然失之偏頗;而以陳群的聲望,發切詔責之,更有失君臣和諧之道。
從另一方面說,明帝統治後期,司馬懿專擅疆場,主持對蜀戰事並率軍討平遼東,也是因為司馬懿擅長用兵,而明帝堅持“料簡功能”的用人原則使然。但是,當時明帝已對司馬懿是不是“社稷之臣”產生懷疑,卻不考慮對其權勢有所裁抑,而是任其發展,視其坐大。這不能不說是明帝昧於形勢,用權不足。
最後,在維護皇權方面的失誤。
以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為代表的曹氏、夏侯氏宗族是曹操創業過程中的一支骨幹力量,以後形成為曹魏王朝的重要支柱。明帝即位後,繼承了這份遺產。但是,曹休、曹真在太和二年(228)、五年相繼去世後,曹魏王朝的權力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親皇室勢力對軍權的控制極大減弱。
客觀形勢要求明帝作出必要的反應。太和五年八月,明帝下詔,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領嫡子一人朝聘,始開解除宗室禁錮之端。太和六年二月,改封諸侯王,以郡為國。這表明明帝已經注意到曹休、曹真過世後親皇室勢力削弱的現狀,試圖有所舉措。
後來,明帝又詔孫資雲:“吾年稍長,又歷觀書傳中,皆嘆息無所不念。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明帝所說的“親人”,主要是指上述曹氏、夏侯氏宗族;至於宗室,他仍存有疑慮。實際上,明帝確實在這方面有所安排。
當他病重時,最初擬定的輔政班子中,以燕王曹宇為首,有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曹宇是曹操之子,他被明帝授予輔政重任,事出倉促;一旦劉放、孫資搬出“藩王不得輔政”的“先帝詔敕”,明帝便將他罷免。
其餘四人中,夏侯獻、曹爽、曹肇都屬曹氏、夏侯氏宗族,秦朗則是曹操的“假子”,都佔據著中軍要職。然而,仔細考究,明帝在培植親皇室勢力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相當不夠的。他在位期間,宗室王公“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禁防壅隔,同於囹圄”的情況並無實質性變化。
這顯然是承曹操、曹丕創制著令之餘緒,不願因諸侯預政而敗壞朝綱,事既出於“公心”,我們當然不宜過分指責。
但是,在發揮曹氏、夏侯氏宗族的匡輔作用方面,明帝是可以有更大作為的。查《三國志》卷九《諸夏侯曹傳》,曹氏、夏侯氏宗族子弟中,具文武才略者頗不乏人,如果有選擇地加以培植,授以重任,應該能形成相當勢力,拱衛皇室。
再就上述佔據中軍要職的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等而言,除秦朗曾在青龍元年(233)率軍出擊鮮卑外,其餘三人都不曾有領兵作戰的經歷,因而很難形成持久有效的權勢。各種情況表明,明帝在親皇室勢力明顯削弱的形勢下,雖然認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卻不敢大膽決策,著力扶植親信勢力,表現出權謀不足的缺陷。
魏明帝在處理統治集團上層關係,維護皇權方面的失誤較為顯著。當他病重,擬定輔政班子時,這方面的弊病便徹底暴露出來。在確定輔政班子的全過程中,除了劉放、孫資等近臣,夏侯獻、曹爽、曹肇等曹氏、夏侯氏宗族子弟外,竟無一位大臣參與,而明帝改變初衷,最終確定以曹爽、司馬懿輔政,則完全是劉放、孫資一手操縱的。
明帝親近侍、疏大臣的弊端,在此關鍵時刻看得最為清楚。待到明帝去世,齊王繼位,魏室衰微之勢已是積重難返,終於被司馬懿遷移政鼎。後人批評明帝“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是中肯的。
對比以上兩個方面,我們也更加相信,魏室之亡並非由其政治腐敗而喪失民心,實是統治集團上層權力鬥爭的結果。
由此,綜合各方面,曹睿在能力上要比曹丕強一些,但是瑕不掩瑜,我們不能否認,曹睿在身後事安排上的缺陷直接導致魏亡。
(正文完)
-
19 # 元哥說歷史
魏文帝曹丕,華夏曆史長河中的三國時期開創者。魏明帝曹睿,三國時期魏國政權的第二位繼承者。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曹丕與曹睿除卻父子身份外,其實更像是一種創業者與繼承者的關係。歷史上關於曹丕與曹睿的能力之分一直是議論不清,有人說曹丕遠勝曹睿,有人說曹睿遠勝曹丕。
那麼,這兩類觀點中哪一類更符合事實呢?
在筆者個人看來,我們現代的歷史愛好者,如果要對某個歷史觀點下結論,那麼就必然得考慮得全面一些。因為我們是後來者,所以看得要比經歷者更多,更細緻。
因而,對於魏文帝曹丕與魏明帝曹睿誰的能力更強些這個問題,筆者個人的觀點是曹丕略勝於曹睿(筆者會透過打分的形式來證明這個觀點),原因有如下四點:
其一,治國理政方面,曹丕95分,曹睿93分曹丕作為曹魏政權的開創者,他所面臨的時局複雜情況是要遠遠高於曹睿所面臨的。別的不說,起碼內部有東漢勢力的支持者,外部有蜀漢東吳政權的敵對者,對於他的仇恨是要遠高於後繼之君的曹睿。畢竟當時所有的勢力都是在名義上臣服於東漢王朝的漢獻帝劉協,而非他這個曹魏政權的魏明帝曹丕。
曹丕的治國理政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嚴禁宦官干政,這點主要是吸取了東漢由盛轉衰的關鍵元素;
第二個是防止皇族干政,這點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理由為當時還處於亂世,只有皇帝擁有絕對權力,才能保證政策上的令行禁止;
第三個是九品中正制,這點相比前兩點可以說是曹丕最大的作為,理由是九品中正製為漢朝察舉制與唐朝科舉制的過渡項,而且就當時而言,絕對是最有效也最快捷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方法。
此外,曹丕因為和曹操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經歷,再加上本人也確實受過很多苦難,所以他在政治上成熟穩重,生活上節儉淳樸。可以說,曹丕基本上對之前已經實施了很久的規章制度並沒有做出太大的改變,也沒有因為個人喜好而任命或使用一些只會溜鬚怕馬的佞臣,所以他本人在國政處理上還是很厲害的。
反觀曹睿,作為擁有明字諡號的一代帝王,他很非常聰明,而且在政治上也擁有很高的覺悟。但是,相比他的父親曹丕而言,他個人實在是有些獨斷專行,囂張跋扈。比如曹睿在繼位後不到一年,便直接將曹丕安排給他的四位輔政大臣全部拋開,並且對外聲稱,魏國所有的政令都必須出自他一人之口!
除此之外,曹睿本人也完全沒有遺傳曹操與曹丕的節儉性格,他在位期間不但主張奢侈之風,而且更是浪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來修建毫無必要的亭臺樓閣。
甚至於,根據史料《三國志》記載,有一次諸葛亮北伐失敗,曹睿本可以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他卻強行要求前線的將士來替他押運並保護建造亭臺樓閣的石料和木料,從而坐視諸葛亮在兵敗之後,安然無恙地退回漢中。
其二,軍事及用人方面,曹丕89分,曹睿88分魏文帝曹丕在位共6年,一共有過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可惜的是,三次皆以失敗告終。誠然,曹丕在位期間,魏國可以絲毫不在乎這種失敗所帶來的後果,以及可以完全無視這種失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軍事行動在古代是非常複雜且繁瑣的,雖然這些失敗的軍事行動沒有對魏國造成太大影響,但毫無疑問,它絕對是損耗了魏國的很多民力。
魏明帝曹睿在位共13年,從來沒有主動發起過對蜀漢或東吳的軍事行動。但是,他在位期間一共受到過,以東吳和蜀漢為首共計11次以上的軍事入侵,且曹睿全部都取得了勝利。
單從這軍事來看,曹睿確實是要略高於曹丕,但小標題既然提到了軍事及用人兩方面,所以我們還得往後再看一看。
曹丕在位期間的人事任用,主要還是以當年曹操留下的官員為基本骨幹,如滿寵,程昱等。但除此之外,曹丕還大量啟用了很多,當年並不被曹操所特別看重的宗室及其他官員,如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這四位也是留給曹睿的輔政大臣)等。
前文提到,曹丕在位期間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而這九品中正制除了能為國家選拔人才外,也能為皇帝本人選拔人才,比如大名鼎鼎的鄧艾和鍾會就是九品中正制所選拔出來的典型人物。
曹睿相比曹丕而言,他更多的是講究一個物盡其用,比如他知道司馬懿雖然很危險,但依然多次讓他領兵在外並制衡宗室大臣。又比如他知道李勝,何晏等人雖然可以被引為親信,但卻依然不肯重用他們,原因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能力。
很多人都說曹睿不會用人,例如他後期所任用的司馬懿與曹爽。但這裡筆者想說一句,站在曹睿的角度,他並沒有做錯什麼,原因是曹魏當年的宗室凋零許久,唯一可用的也就只有曹爽一人而已。而且司馬懿雖然危險,但年齡已經太大了,所以就算他有想法也是很難實現(我們看歷史是開了上帝視角,而曹睿並沒有)。
最後,關於“魏文帝曹丕與魏明帝曹睿相比,誰的能力更強些,原因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筆者個人的答案是曹丕的能力略強於曹睿。原因有以下兩點,其一是曹丕在治國理政方面以緩步穩妥優於曹睿的獨斷專行,其二是曹丕在軍事及用人方面,以功過均等優於曹睿的過大於功(主要是沒選對輔政大臣)。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四庫全書》等。
-
20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要評價曹叡和曹丕,其實從他們二人的諡號中,就能看出一絲端倪。曹叡廟號烈祖,諡號明帝,而曹丕廟號世祖,諡號為文,人稱魏文帝。二人諡號,一個是“明”,一個是“文”,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也就是說,站在當時人的角度來看,其實曹叡比曹丕的能力是要更強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看看曹叡比曹丕強在哪裡?
政治能力曹丕是曹叡的父親,他們二人分別是曹魏的第一和第二任皇帝,按理說,開國皇帝一般都是文治武功超強之人,比其他幾代都會稍微厲害點,不過,曹丕這裡倒是有點不一樣。曹丕之所以會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其實最大的功勞是他的父親曹操!曹魏那麼大的地盤,基本都是曹操打下來的,曹丕是繼承了曹操的遺產,所以才能發展壯大。而曹魏之所以能夠取代東漢,也是因為曹丕對士族進行了妥協。
曹操時代,是一個和士族對抗的時代,曹操大力選拔寒門人才,目的就是為了對抗當時的士族,可以說曹操一生都在為此奮鬥,當時的曹操,對很多寒門人士來說,是非常友好的。而曹操去世後,曹丕直接改變了曹操的政治主張,為了篡奪東漢,建立曹魏帝國,曹丕向士族做出了妥協,發明了九品中正制。這個九品中正製為何會遭到眾人詬病呢,我們來看看他究竟是什麼意思?
九品中正制指的是朝廷設定“中正”這個職位,專門負責選舉各地官員,上報給朝廷。其中大中正負責州里的選拔,小中正負責郡裡的選拔。朝廷規定,選拔的人才分為九等,俗稱九品,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評判這些人才的標準,則是透過家庭出身和背景、個人品德等因素來決定。粗看之下,似乎這些都是有法可依,非常公正,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九品的評判標準逐漸變成了主要看家世,個人品德倒是其次了,因為個人品德這東西,沒有具體的標準,不好評判,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主要是看家世,這就造成了能評上品級的,大多是出身良好計程車族子弟。
發展到後面,甚至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這對於整個朝廷來說,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雖然士族子弟確實有很多優秀人才,但是寒門之中優秀人才也不少,而九品中正制無形之中直接堵死了寒門人才的當大官的夢想,以至於朝廷上層全都是士族之人,這些人互相之間關係頗深,很容易制約皇權,這也是曹魏最終被司馬家篡奪的一大原因。
曹丕的這個九品中正制,粗看不錯,實際上真正實施起來有很大的弊端,可以說,正是因為曹丕搞得這一套選拔制度,使得曹魏江山很快就滅亡了。當然了,除了向士族低頭脫險,曹丕在打壓皇族權力上,做得也是非常過火。曹操之所以強大,除了很多外姓大將相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家、夏侯家的宗親人才很多,但是由於曹丕稱帝,防備宗族,使得宗族人才急劇減少,可以看到曹丕時期最出名的那些大將,很多都是曹操時代培養出來的,而曹丕一瞎搞,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曹叡、曹芳時代,曹家缺少了很多的精英人才,沒法和士族對抗,最終被以司馬懿為首計程車族擊敗,淪為傀儡。可以說,雖然曹丕建立了曹魏,但他也給曹魏埋下了亡國之禍。
說完曹丕,我們再看他的兒子曹叡。由於曹叡是曹丕的兒子,所以曹丕的很多策略曹叡都是一直沿用的,不敢改變。在古代,孝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這麼一句話“祖制不可違”,講的就是類似的意思。曹丕作為開國皇帝,他的策略曹叡是不好改變的。但是透過曹叡對國內的掌控,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他對士族的掌控力是要超過曹丕的。
曹丕去世後,給曹叡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這幾人可都是老江湖了,處事非常老辣,一般的手段對他們根本沒啥用,結果曹叡登基後,果斷處置,很快就成功的奪回了大權。曹叡是怎麼操作的呢?非常巧妙,他直接以軍國大事為由,將曹真、曹休和司馬懿給外放到了邊疆地帶,讓他們去帶兵打仗,這樣的話他們就遠離了朝堂,遠離了權力中樞。三人雖為顧命大臣,但遠離朝堂,也就無法干擾到曹叡了,而剩下的陳群比較好對付,就這樣曹叡很快地就奪回了大權,拿回了屬於自己的皇權。
看看曹叡的操作,人家的這套陽謀可真的是厲害,即便你知道他這樣做的目的,但是人家做的冠冕堂皇、無可指摘,你只能遵從。也正是因為曹叡在登基之後顯示出了強大手段,讓眾人看到了他的能力,所以終曹叡一朝,都沒咋出過權臣,大權全都在曹叡手中緊握,那些士族都被壓得死死的,不敢反抗。而後期威風八面的司馬懿,在曹叡面前,乖得就跟個小貓一樣。
綜合曹叡和曹丕的政治手腕來看,很明顯,曹叡是要強於他的父親曹丕的,這也是為何大家在給曹叡的諡號時,給的是個“明”字,而曹丕是個“文”字。
戰略能力作為皇帝,尤其是天下未統一的皇帝,戰略能力、戰略眼光尤其重要。而就這方面對比來看,曹叡的表現也是要強於曹丕的。曹丕這個人,長期跟隨曹操歷練,能力還是不錯的,不過他缺乏了他父親曹操的超強戰略眼光。雖然他一直有一統天下之志,但在操作過程中他卻屢次碰壁,而事實上,曹丕在位期間,其實是有一統天下的機會的,只不過他沒有抓住!
當時孫權偷襲荊州,惹怒劉備,雖然劉備按捺住了脾氣,沒有立刻跟孫權死磕,但兩人的樑子算是正式結下了,只要劉備還有一口氣在,肯定是會討伐東吳的,而劉備討伐東吳之機,就是曹丕最佳的伐吳之機!在魏蜀吳三方陣營中,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漢最弱,吳國相對於蜀漢,人口更多、軍隊更多,更有戰爭潛力,所以對於曹魏來說,吳國其實是曹魏一統天下之路中的最大絆腳石,只要滅了東吳,蜀漢其實相對來說很好打。然而當劉備伐吳之時,曹丕卻拒絕了眾人的建議,他選擇了坐岸觀火。
《傅子》:孫權遣使求降,帝以問曄。曄對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乎?”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權為吳王。
當時的劉曄極力勸說曹丕出兵滅吳,但是曹丕戰略眼光不足,拒絕了這個提議,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而曹丕拒絕的理由其實有兩個。一是孫權已經稱臣投降了,二是蜀漢和東吳都是曹魏的對手,他們兩個鷸蚌相爭,曹丕想要漁翁得利,等到他們分出勝負,兵疲將乏之後再出兵。
曹丕的第一個理由其實大家都看得懂,估計八九歲的小孩都知道,孫權肯定是假意投降的,曹丕不傻,他應該也是知道的,所以他的第一個理由只是故意說出來的。他真正不出兵的原因就是想看到孫劉兩家打得頭破血流,他最後再出手收拾殘局。曹丕的這個決策之所以錯了,其實主要是因為他沒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如果曹魏不是天下第一強的勢力,為求自保,他確實是可以採取這種坐岸觀火的策略。但是現在曹魏是第一大勢力,而東吳是老二,兩人的關係不可能調和,不管怎樣,老大都需要出手對付老二,而現在老三幫著老大出手一起打老二,這不是最佳的形勢嗎?老三幫忙牽制著老二的部分主力,這就意味著作為老大的曹魏,只需要對付部分東吳主力即可,這可是很划得來的啊。如果等老二和老三分出勝負,老大將需要對抗老二的全部主力,這不就虧大了嗎?
總的來看,曹丕沒有配合劉備一起出兵,攻打東吳,應該算是非常遺憾了,如果雙方真的夾擊東吳,說不定曹丕真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只可惜,曹丕的戰略能力不足,錯失了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我們再來看曹叡,當他面對諸葛亮北伐時,他表現如何?
夷陵之戰過後,蜀漢精銳盡喪,國力損失嚴重,於是曹魏上下一致認為蜀漢暫時是沒有對外作戰能力的,所以曹魏放鬆了對蜀漢的防備,將大部分兵力集中於對付東吳的前線,結果誰也沒料到,諸葛亮能力這麼強,短短數年便恢復了蜀漢國力,而且開始率軍北伐,攻佔雍涼。當時的隴右有五個郡,結果其中三個郡直接宣佈投降諸葛亮,形勢對曹魏非常不利。得知這個訊息後的曹叡,立馬著手安排反擊。他先是從大的方面分析戰局,認為蜀漢國弱民少,並不是魏國的對手,主動挑起戰爭必敗無疑。這話自然是安撫眾人所說的了,接著曹叡立馬奔赴關中,他親自坐鎮長安,指揮眾將反擊蜀漢。
在曹叡的激勵和調遣下,最終曹魏成功的抵擋住了諸葛亮的進攻,並最終將諸葛亮趕回了蜀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實是機會最大的一次,因為這一次曹魏防備很弱。而曹叡戰略能力很強,立馬意識到諸葛亮的戰略意圖,所以親赴長安坐鎮,激勵眾將,一定不能讓諸葛亮攻佔涼州,真讓諸葛亮把隴右給拿下來了,那蜀漢對關中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這一戰後,曹叡多次加強對蜀漢的防備,成功的擋住了蜀漢一波又一波的進攻,最終成功的把諸葛亮給熬趴下了。
從戰略能力來看,很明顯,曹叡是要強於曹丕的。雖然曹叡沒有長期在軍中磨鍊,但是他的戰略能力,對戰局的敏感度都遠超常人。當聽到諸葛亮進攻隴右時,要是換作一般的皇帝,估計也就是立馬調兵遣將救援,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做到親自跑到長安去坐鎮!
結語綜合政治水平和戰略能力這兩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曹叡其實是要強於曹丕的。雖然曹丕是曹叡的父親,但曹叡這個當兒子的在皇位上其實做得比曹丕更好。事實上,本文認為,如果曹丕和曹叡的位置互換,曹丕不一定會幹得有曹叡那麼好,而曹叡肯定會比曹丕幹得更加出色。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傅子》)
回覆列表
曹睿,子承父業,並無建樹,執政時有曹真,曹休兩位輔佐,雖未開疆擴土,但大權也未旁落,二人離世後不得不重用司馬懿應戰諸葛亮。其帝王之才遜於其父。
和其祖曹操相比,簡直望塵莫及。曹操雄才偉略,知人善任,一代梟雄。
曹操,曹丕父子在世,司馬懿腑首稱臣,不敢有非份之想。但曹睿後期,司馬懿掌管西涼重兵以後,老謀深算的司馬父子已是尾大不掉,但曹睿也是無耐之舉,別無選擇。
曹睿若不英年早逝,司馬懿絕不敢有不臣之心。只能用養蜀制蜀的雙重謀略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