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醬父
-
2 # 小城庸人
第一:當時的形勢有利於漢而不利於楚:劉邦已經佔領了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的全部地區,以及四川貴州湖北安徽的部分地區,而項羽只掌控著江蘇的蘇北,以及河南滎陽城及東面的小部分土地。
更重要的是,漢軍的背後就是自己的封國,糧草可源源不斷供應,楚軍卻遠離封國蘇北,深陷漢軍包圍圈,糧草供應不濟,隨時有糧斷身死的危險。
第二:雙方實力相差實在是太大了,項羽率10多萬疲憊之師撤退,韓信加上各路諸侯一共率將近60多萬精銳之軍追擊,而且是包圍偷襲。
但是韓信實際上用的是自己的30萬親信部隊。
韓信將這三十萬大軍分成三部:一部自率之,直接向項王挑戰;一部由大將孔熙率領,埋伏在左;一路由大將陳賀率領,埋伏在右。除去韓信三十萬,漢王還自將十萬卒為後軍,周勃與陳武兩支預備隊則安排在最後。總計投入戰場共四十多萬漢軍,其規模宏闊,兵力集中,前強後弱,兩翼靈活,開合有度,攻守自如,呈三層梯隊縱深部署, 堪稱完美無瑕的戰陣。
另外,這三重大軍,也各自有多重梯隊,層層列列,綿綿密密,滴水不漏。
項羽的作戰衝擊力,宇內是第一,古今也是第一,所以韓信針對這點,佈置了超長縱深多層梯隊的變態級防禦戰陣,防的就是楚軍超級變態的直線衝擊力。
好在韓信佈置的戰陣並非普通戰陣,可沒那麼容易被衝潰,因為潰了一層還有一層,層層疊疊,多線結陣,是對付衝擊騎兵的最佳武器,是消耗項羽那沖天漫地之威勢的最好辦法。但項羽畢竟是項羽,連番衝擊之後,漢軍的數層梯隊終被一一突破,韓信於是命令全軍退卻,項羽大喜,連忙奮力追擊,想憑藉此役來提升楚軍計程車氣。
現在終於要考驗韓信高超的指揮能力了,如今正是楚軍搏命的時刻,漢軍卻在這個時候撤退,退著退著一旦止不住,陣型發生混亂,陣腳崩潰,漢軍全軍都會陷入滅頂之災。
但漢軍並沒有如項羽期待般崩潰,反而由於楚軍恃勇輕進,戰線拉長,步騎前後脫節了。
原來,這一切都是韓信事先安排好的戰術計劃。
事實上,就在韓信所部向後退卻的時候,左右兩翼的孔、陳漢軍已開始從兩翼迂迴殺到了楚軍的側背,成功的將楚軍騎兵與步兵分割兩半,韓信適時再指揮後卻的漢軍返身殺回,穿插包圍,各個擊破。在古兵法《六韜》(又稱《姜太公兵法》或《黃石公兵法》,即當年黃石公贈予張良之書)之中,詳細記載了這種打法,即“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烏雲之陣,備其前後。所謂烏雲者,烏散而云合,變化無窮者也。”
戰局至此,勝負已經沒有懸念了,項王陷埋伏,楚軍被夾擊,敵眾我寡,前後難顧,衝也衝不起來,聚也聚不到一塊,如入烏雲之中,只能各自為戰,分路突圍。
結果一戰下來,只有項王與兩萬最精銳的楚軍衝出重圍撤回楚營,其他八萬楚軍全滅。
不過,楚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強大,漢軍也為此損兵十多萬,這些全都是韓信從齊國帶來的子弟兵。漢王只是在後面看好戲而已,他的嫡系部隊毫髮無損。
沒有多倍以上的兵力,任何人都不可能打贏項羽,韓信和項羽的唯一一次交鋒,用自己的的30萬人,打項羽的10萬人,自己還損失了10萬多人,如果一對一勝負難料!
-
3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韓信和項羽的首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交手,就是在垓下之戰。這場戰役是漢軍對楚軍的圍殲戰,此戰之後,項羽烏江自刎,劉邦一統天下,稱帝建立西漢政權。
01.劉邦違背停戰協議,對項羽的楚軍,發動最後一次的大決戰: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一直相持不下,最終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劉邦,鴻溝以東歸項羽。劉邦同意了項羽的停戰請求,項羽為了表示停戰的誠意,放回了劉邦的家人劉太公和呂雉。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歸漢王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歲,乃歸而別去。”
達成停戰協議後,項羽就帶著楚軍後撤了。這個時候,劉邦本來也打算撤軍,但是張良等人建議劉邦,應該趁著對方兵少糧缺的時候,消滅項羽的楚軍。劉邦聽從了張良等人的建議,下令追擊項羽的楚軍。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劉邦本來的打算是,等韓信、彭越一起合圍項羽的楚軍,沒想到的是,韓信和彭越沒有來。項羽又率軍回擊劉邦的漢軍,劉邦因此退守,等待韓信他們的支援。
劉邦再一次聽從張良等人的建議,安撫各路諸侯,允諾功成之後,定有重賞。這才使得韓信、彭越等各路諸侯,率領軍隊至垓下,與劉邦一起圍殲項羽的楚軍。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
02.垓下之戰的具體過程:垓下之戰的對戰雙方,一邊是劉邦以及各路諸侯聯軍,總計兵力在30萬以上,一邊是項羽的楚軍,總計兵力在10萬左右。
劉邦一方的陣型排布為:韓信率領30萬人在最前方,孔將軍在左側,費將軍在右側,劉邦等大部隊在後方。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
垓下之戰的第一階段:韓信率領的30萬人,主動對項羽的10萬楚軍,發動正面衝鋒。不知道是項羽的楚軍,真的很能打,還是韓信故意使詐。總之,第一次交鋒,韓信的軍隊大敗,項羽的楚軍乘勢追擊。
垓下之戰的第二階段:漢軍陣型中的左側和右側大軍,完成了對項羽楚軍的戰略迂迴包抄。再加上韓信原本撤退的軍隊,又再一次引軍回擊項羽的楚軍。一時間,項羽的楚軍,陷入漢軍的包圍之中。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垓下之戰的第三階段:項羽最終只率領800精騎突圍而出,漢軍於是對項羽的殘餘軍隊,進行追擊圍剿。項羽在烏江邊上自刎,垓下之戰結束。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至此,楚漢爭霸戰爭宣告結束,劉邦一統天下,稱帝建立西漢政權。
03.總結:韓信和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到底誰更厲害一點,是無法透過垓下之戰去得到結論的。因為垓下之戰,只是韓信和項羽的首次,也是最後一次交手。
從相關的文獻記載來看,韓信在垓下之戰,先退後進的行為,無法判斷韓信是故意為之,還是真的被項羽的楚軍,打得被迫敗退。
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韓信故意不敵項羽,誘使項羽的楚軍追擊,深陷包圍圈之中的可能性,比較大一點。
參考文獻:《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 -
4 #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鴻溝和議:公元前203年,彭越對楚兵發動騷擾斷其糧道,項羽率領軍隊回擊。雙方互有不利。於是楚漢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建的運河為界 劃分天下。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向楚地撤軍,劉邦也向西撤軍。
劉邦背約:正在實施鴻溝和議之際,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發動偷襲。劉邦採納二人建議。
垓下之圍:起初韓信,彭越不肯出兵擊項羽,結果劉邦在故陵被項羽打敗。劉邦聽從張良建議,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古城,以與彭越。這樣韓、彭盡數揮軍南下。韓信親率三十萬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同時命令劉賈、英布自淮地北上。周脖、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這樣五路大軍同時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圍攻,項羽被迫退到垓下。
四面楚歌:漢軍夜間高歌楚歌,楚軍莫不以為漢軍已盡得楚地,乃士氣低落。
霸王別姬:項羽眼見大勢已去,與愛妾虞姬慷慨悲歌,飲酒作別。隨後虞姬自刎。
烏江自刎:項羽趁夜率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天明漢軍得知項羽突圍,項羽渡過淮水,行至陰陵因迷路被漢軍追上。項羽奮力搏殺再次突圍,至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婉謝亭長的相助,自刎於烏江周邊。一代梟雄至此謝幕。
-
5 # 夏雨風
韓信北線作戰,一路連克魏丶代丶趙丶燕,直下齊地,齊王田廣求救於項羽,項羽派龍且率部救援,在濰水一戰中計全軍覆沒。
濰水一戰根本扭轉了楚漢形勢,項羽從此無力滅漢了,陷於被動防禦狀態。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廣漢與項羽相持不下,楚軍雖已斷糧,而劉邦未能及時調來韓信丶彭越等軍,雙方訂立"鴻溝和議"。不久劉邦背棄盟約,調來韓信丶彭越丶英布等5路大軍,合計70萬,從西丶北丶西南、東北向楚軍合圍。項羽一路敗退,最後十萬楚軍退守垓下。
劉邦將30萬大軍交韓信主攻,陳賀丶孔熙分率左丶右軍,劉邦大軍隨後接應,周勃押後軍。項羽幾次突圍都無功而返,人員傷亡慘重。
韓信將俘虜派到前沿一個個呼喚老鄉:“小六子,孩子他爹,孩子想你了!“"阿田,老婆小橋在家等你了""阿炳,老孃盼你養老啊“…
白天叫了,晚上四面響起楚歌:阿妹想哥哥,
阿母念孩兒…楚軍士氣低落丶軍心渙散,不時有人開小差。面對一盤散沙,項羽與心愛虞姬告別,帶著昔日江東八百子弟兵,開啟城門,想殺出一條血路。項羽雖猛不復當年豪壯,江東兵雖勇已無昔日風采,面對層層壓上的漢軍,項羽且戰且走,渾身傷痕累累,最後一人殺出重圍。路上遇一農人問路,指向沼澤地,
身後漢軍齊刷刷壓上來,江中心一亭長撐船過來:楚霸王,快上來,待日東山再起!
項羽哭泣:出來八千,回來無一,我項羽無顏回江東!
項羽將寶馬送上小船,仰天長嘆:天要亡我!
烏江自刎了。
韓信十面埋伏丶四面楚歌,最後才將西楚霸王逼上絕路。
劉邦後來總結會上大讚韓信率百萬大軍戰必勝丶攻必克,軍功第一,與張良丶蕭何並列三傑。
-
6 # 香茗史館
作為楚漢爭霸之戰的終極之戰,垓下之戰的結果直接決定了天下的歸屬,最終項羽烏江自刎,劉邦登基稱帝。那麼,一向以正面作戰見長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之戰中被韓信打的幾乎全軍覆沒呢?事實上,在撤往垓下途中,項羽已經接連受挫,後路被斷的他撤往垓下已經是強弩之末,再加上漢軍的絕對優勢兵力,他的戰敗已經不可避免。
垓下之戰以前,局勢對項羽已經極為不利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八月,項羽與劉邦結束了長達兩年的對峙,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事實上,此時的局勢對於項羽已經極為不利。
△垓下之戰前局勢
1、天下大勢層面。在雙方在滎陽對峙早期,劉邦和項羽可以說是勢均力敵,項羽甚至佔據著一定的上風,然而隨著兩年的經營,到“鴻溝和議”時,劉邦已經透過軍事征服和外交遊說等方式,先後攻佔魏地、代地、趙地、齊地,降伏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從而掌控了天下絕大部分土地,並從東部和北部對項羽的控制區實現了半包圍,而項羽的勢力則毫無發展。可以說,此時的戰略天平已經完全倒向了劉邦。
2、軍隊戰力層面。滎陽對峙期間,楚軍雖然在正面戰場上長期佔據著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軍隊戰鬥力卻是在持續下降。對於劉邦來說,他的背後是自己直接佔據的廣大地域,在蕭何的經營之下,糧草兵員源源不斷,這使得他的軍隊戰鬥力始終較為均衡。反觀項羽方面,由於其遠離自己的控制地區,補給線不僅比劉邦更遠,而且長期遭受彭越的騷擾和阻截,在後勤補給、軍隊士氣等方面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這也是他被迫主動議和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從滎陽對峙到垓下之戰,由於劉邦和項羽的此消彼長,戰爭天平已經一步步倒向了劉邦,其實在垓下戰爭爆發的那一刻,便幾乎已經註定了項羽的失敗。
項羽撤退途中接連受挫,退路被斷的項羽只得撤往垓下“鴻溝和議”之後,項羽率兵東撤,劉邦則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撕毀協議率兵追擊,同時令齊王韓信、梁王彭越盡數揮軍南下,又令劉賈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對項羽展開合擊。簡單介紹一下整個追擊過程:
△劉邦追擊項羽路線
項羽撤退至陽夏後,被劉邦大軍追殺,項羽戰敗,楚國大將周將軍被俘,項羽被迫退至固陵,並留鍾離眜駐守固陵保證後路安全,劉邦追擊至固陵,被斷後的鐘離眜擊敗,不得不暫時停止追擊,項羽得到了短暫的喘息之機。
劉邦見追擊受阻,於是命令劉賈渡過淮河,攻佔壽春,阻斷項羽逃回會稽的歸路。同時,派人策反楚國大司馬周殷,周殷隨即叛楚,幫助劉賈、英布攻佔九江。
△向南退路已斷的項羽只得向東撤退
與此同時,灌嬰、靳歙等人已經攻破楚都彭城,並率領騎兵向固陵挺進,與劉邦在固陵東邊頤鄉會合。項羽得知灌嬰、靳歙等率領漢軍東來後為防自己被包圍,只得向南退守至陳縣,集結剩餘兵力意圖做最後決戰。
漢五年(前203年)十月(注:秦紀年以十月為歲首),劉邦率軍再敗楚軍於陳下,楚將靈常、陳公利幾降漢,項羽只得繼續撤退,意圖退往會稽,但由於向南退路已經被劉賈、周殷、英布截斷,最終只得向東撤往垓下,而劉邦追擊的同時,劉賈、周殷、英布同時率軍向垓下挺進。
△項羽大勢已去,韓信、彭越出兵
與此同時,韓信、彭越見項羽大勢已去,也只得率軍前往與劉邦會合。至此,五路大軍盡皆會合於垓下,面對處於絕對優勢的漢軍,項羽已經很難翻盤。
五路大軍合擊項羽,垓下戰敗項羽烏江自刎漢五年(前203年)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率領殘餘的十萬疲憊之師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十二月,韓信、彭越、英布與劉邦會合,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兵力大約七十萬的漢軍,已經處在了絕對優勢。
△垓下交戰示意圖
漢五年(前202年)一月,楚漢雙方展開決戰,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正面迎戰項羽,侯孔藂率軍為左翼,費侯陳賀率軍為右翼,劉邦則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則在劉邦軍後待命。
韓信首先親率漢軍發動進攻,初戰受挫,韓信後退。楚軍追擊韓信時受到左右兩翼漢軍的夾擊,雙方陷入混戰之中,此時韓信整軍回身再戰,楚軍受到三面夾擊,一場大戰之後楚軍戰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夜間 ,雙方各自回營休戰。漢軍採取心理戰攻勢,命人高唱楚歌,此舉導致項羽的疲憊之師士氣降到了極點,項羽見大勢已去後只得趁夜率領八百精騎突圍南逃,在漢軍的追擊下,最終於烏江自刎。
-
7 # 歷史拾趣
項羽和韓信 ,一個是力能扛鼎、霸氣沖天的王者,一個是料敵先機、用兵如神的兵仙。 秦朝滅亡後的那幾年,與其說是楚漢的帝王之爭,不如說是項羽和韓信的精彩對決。 一場垓下之戰,最終為這段歷史畫上有力的句號。
垓下之戰中,劉邦調集六十萬大軍,以韓信為統帥,打敗了項羽,殲滅十萬楚軍,兵敗之後項羽走投無路,在烏江邊自刎,項羽戰敗,是否就說明其軍事才能不如韓信,其實不然。
垓下之圍的前奏:濰水之戰定戰局起初,劉邦集團是一路出擊。就是劉邦帶著一眾沛豐將領,直接殺到了西楚彭城,趁項羽一個不注意,端了項羽老家。彭城一戰,劉邦被項羽教訓得極為慘重,不僅仗打敗了,而且還打丟了媳婦和老爹。於是劉邦集團立即改為兩路出擊。
一路是劉邦軍團,與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拉鋸對戰。一路是韓信軍團,掃蕩魏趙齊燕等北方諸侯。而垓下決戰之前,劉邦集團已經發成為四路作戰。劉邦和韓信各引一路,不變。
此外,還增加了彭越一路,背後擾楚而漸成勢力;再有英布一路,兵回九江,也有所發展。儘管如此,楚霸王還是楚霸王,天下英雄還是無可奈何。
成皋滎陽之戰,首先是劉邦扛不住了,被困滎陽劉邦不得不向項羽求和。但是霸王項羽不同意:劉邦你給我在滎陽城好好守著,看我怎麼攻進去。彭越撓楚,確實有奇效。但是,抵不過楚霸王的一個回馬槍,直接平了梁地,彭越也就不敢囂張了。英布叛楚,確實為劉邦爭取了幾個月的時間。
怎奈項羽太彪悍,仍舊一個回馬槍,九江國滅國,英布成流寇。而真正改變戰局的是韓信一路,濰水之戰一舉消滅龍且部20萬楚國精銳。
此戰後,戰局大勢已定。齊地韓信軍團,不僅再無羈絆、可全力對楚,而且實力大增,成為楚漢戰局中的最強軍團。在濰水之戰的鼓舞下,彭越部、英布部也嗅到了勝利的味道,於是立即彪悍起來。彭越平了梁地,英布與劉賈不僅平了九江而且還直殺到楚地。得知龍且部戰敗,“項羽恐,乃與漢王約”。濰水之戰,讓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都害怕了,立即與劉邦簽署了停戰協約。
垓下之圍成形:百萬大軍聚垓下劉邦不是項羽,他可不會沽名釣譽,必須要做的就是“宜將勝勇追窮寇”。鴻溝停戰的筆墨還未乾,劉邦便揮軍殺向項羽。固陵之戰爆發,但此戰是個玩笑。被追殺的項羽,回首一掏,就再一次教訓了劉邦該如何做人。
而且,更為弔詭的是:兵困糧乏的項羽軍還把兵精糧足的劉邦部圍困在了固陵。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劉邦採納張良計,趕緊求援,而且是裂土封王、以利招援:韓信、彭越,你們這兩個傢伙趕緊過來會戰,齊國、梁國的疆界都給你們劃定了,打完這一仗,大家就都富貴了。於是,韓彭皆報曰:請今進兵。
關鍵是一個“今”字,現在就進兵、現在就打、現在就要團滅項羽。非獨韓信、彭越兩路,九江王英布和劉賈的人馬,也趕來湊熱鬧。既然有此重賞,誰都要過來分一杯羹,來晚了可就沒了。於是,垓下之圍的盛況便得以成形:
第一兵團:韓信的齊國兵
韓信率三十萬齊國兵團,先南下楚地,略下邳、佔沛留、定彭城,而後西進至頤鄉與劉邦會師。
彭城已下,則固陵之圍自解,於是項羽兵向東南,撤入垓下。
第二兵團:彭越的梁國兵
無主之時,便擁兵一萬;兩年後,彭越部便發展到三萬;投靠劉邦參與楚漢爭霸,而且佔據梁地,蓋世英雄彭越豈能還是幾萬兵。固陵戰敗的劉邦,就招呼了兩路援軍,一路韓信、一路彭越。可見,彭越部的分量是極重的。
第三兵團:英布、劉賈的九江兵
史料中沒有具體數字,相關論文資料,推測大體有十萬兵。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劉賈和英布自帶的2萬兵;入九江後英布招攬的舊部;楚大司馬周殷投降所率的九江兵。所以,這一路,10萬兵馬,是可以採信的。
中央兵團:劉邦的關中秦兵
長期與項羽對峙成皋,所以劉邦所率的中央兵團,其規模至少是十萬。屢得蕭何的關中秦兵補充,所以,劉邦兵團的人數應該在二十萬左右。總計劉邦集團的兵力:韓信30萬、彭越10萬、英布劉賈10萬,劉邦20萬,計70萬。有的資料給出了具體數字,是66萬。但如此大規模的兵團作戰,具體數字是很難統計的。
所以,只能做大體估算。而項羽兵團,雖然兵困糧乏,但總兵力大約在10萬上下。兩相總計,垓下決戰,雙方總兵力大體是80萬。在加上一些後勤部隊,80萬人前方打仗,至少得有幾十萬人轉運糧草吧。至少,關中坐鎮的蕭何蕭相國得忙起來。所以,垓下之戰,是百萬規模的大決戰,不算誇張。
垓下之圍:以多戰少當真不容易垓下之圍形成,最費腦筋的不是項羽,而是劉邦。項羽要做的很簡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剩一個打字了。他要思考是如何找到一個突破口,然後全力攻殺。接下來,就可以再次上演一遍三萬破五十六萬的彭城之戰。
劉邦集團則要解決很多問題:
一是誰當主帥,這幾十萬大軍擺在這裡了,誰組織這些人去打仗。劉邦是沒有能力點這幾十萬兵了。二是誰做先鋒,總得有人先上,而且先上的最危險,因為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三是該怎麼打,一起衝過去就砍,那不是打仗而是打群架,別說對付項羽,就是對付一般的領兵將軍,這也等同自殺。項羽再困難,幾十萬支弓箭還是準備好了,你胡亂衝一個試試。四是要打多久,以前是項羽缺糧,現在輪到劉邦了,幾十萬大軍的糧食問題咋解決。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史記》簡略,而《漢書》則更是簡略,基本上就沒提韓信什麼事。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垓下決戰的端倪:兵仙韓信親自組織垓下決戰,擔當幾十萬大軍的統帥。劉邦點兵不過十萬,他的組織能力駕馭不了幾十萬大軍。
而且,非獨劉邦,即便是整個劉邦集團,都公認韓信是最能打仗的。所以,韓信統兵,將心兵心能穩。韓信兵團堪當大軍先鋒,因為其他三路都不行。大軍先鋒必須贏,贏了其他各部才敢漸次推進、攻殺項羽。先鋒部隊要是輸了,彭城之敗便會再次上演。
所以先鋒很重要,必須一戰定乾坤。劉邦部幹不了,因為固陵戰敗猶在,而且跟項羽交手,劉邦就沒贏過。彭越部和英布劉賈部,滿編也就10萬,而且內部成分複雜,別說啃項羽,就是啃劉邦都費勁。所以,只能韓信兵團上。剛剛戰勝龍且部,而且略定楚地彭城,韓信部是得勝之師,所以士氣正盛。打了魏趙代齊的韓信軍團,久經戰陣、未遭大傷,所以老兵老將最多。
劉邦的騎兵軍團灌嬰部,此時也在韓信部,所以韓信軍團兵種齊全。無論是士氣還是將士還是兵種,韓信軍團都是漢軍精銳。於是,精銳就要幹精銳該乾的事情,就要成為全軍的刀鋒。誰當統帥、誰當頭陣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也就容易多了。這時候,劉邦退場而韓信上場,垓下決戰正式上演。
垓下之圍:多中心佈局的五兵陣劉邦集團70萬,項羽軍團10萬,漢楚軍力比是7:1。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按照孫子兵法打可以嗎?不可以。春秋之時,戰爭規模也就是幾萬人。在這個經驗基礎上寫成的《孫子兵法》,無法適用於這種百萬規模的大陣仗。不是孫武不行,而是戰爭的規模已經超越了孫武的認知。十個人圍一個人,能圍得密不透風;一千個人圍十個人,也能圍個風雨不透;十萬圍一千,就肯定有能跑出去的。
而70萬圍10萬,那就非常費勁了。因為戰場的幅員就得上百平方公里,這個時候資訊怎麼溝通、兵力怎麼調配、指揮又怎麼協調。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包圍戰不僅打不成,而且很容易被人家打成擊潰戰。明清薩爾滸之戰,就是例子,幾萬清軍擊潰了十幾萬的明軍。那麼韓信是怎麼組織垓下之戰的?韓信擺下了一個多中心佈局的五兵陣,由包圍戰變成陣列戰,再由陣列戰變成消耗戰。
首先,韓信明確這不是包圍戰,而是正面的陣殺野戰。韓信在部署上,就沒有四面包圍。原因是他不怕項羽帶著十萬大軍跑。項羽敢跑,就意味著楚軍已被擊潰。所以,你敢跑,我就敢追。以整建制、整集團的大軍追擊你十萬潰軍,這仗怎麼打怎麼贏。
其次,韓信獨創了五兵陣。彭越一路、英布劉賈一路,乾脆就別上了,全作預備隊,擺在楚軍側面,以壯聲勢。不是韓信不想用,而是沒法用,他再牛也擺弄不了這麼多人。所以,堪當進攻主力的就是韓信部和劉邦部。
韓信三十萬大軍,一分為三;劉邦二十萬大軍,一分而為二。
第一陣:韓信居中進攻,正面對敵。
第二陣:孔將軍孔聚居左,左路包抄。
第三陣:費將軍,即費侯陳賀,居右,從右路包抄。
第四陣:劉邦坐定中央大帳,既是督軍又是主力。
第五陣:絳侯周勃、將軍柴武,在劉邦後,作為大軍預備隊。
第三,五兵陣的目的就是要打成消耗戰。
五兵陣專克項羽的重點突破,要把可能形成的重點突破變成消耗戰。項羽用兵,以兵形勢勝,玩得就是重點突破而後追亡逐北。而五陣列兵,就是要擺出一個大縱深的中心:韓信——劉邦——周勃和柴武裝。這個重兵加精兵的大縱深中心,項羽再勇、楚兵再精,也突破不了。
所以,只能打成消耗戰。五兵陣是五個中心、也就沒有中心,任何重點突破也只能變成消耗戰。五陣部陳,皆是強陣,每一陣皆有主將、皆有強兵,所以也都是中心。攻破一陣,還有一陣;一陣被潰,他陣不破。而且,項羽也就十萬兵,殺破一陣,也自損半數,所以,攻其一點、不計其餘的打法,佔不到便宜,到最後還是得打成消耗戰。
第四,五兵陣能夠減輕指揮和協調的壓力。
戰場之機,稍縱即逝。所以,指揮很重要,協調很重要。得根據戰場形勢佈置兵力,得根據敵人變化妥善應對。但是,幾十萬規模的大軍團作戰,在冷兵器時代,也就真得無法指揮協調了。協調不了就不要協調,指揮不了也就不要指揮。於是,五兵陣的設定,就是由韓信一人指揮變成韓、劉、周、孔、 陳五人指揮,由指揮50萬大軍作戰,變成五人各自指揮本部人馬作戰。
垓下之圍:四面楚歌聲垓下之戰的全過程:先是,韓信與項羽交戰,不利,韓信後撤而項羽強攻,以求重點突破而潰漢全軍。而後,孔將軍和費將軍兩路側翼包抄進攻,打破了項羽部的彪悍進軍。再後,韓信乘項羽部作戰失利而組織了第二波進攻,擊敗項羽。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起兵,野戰對陣從無敗績,一直都是一鼓作氣而所向披靡。垓下大敗,也就成了項羽的人生終點。項羽兵敗而困守垓下,劉邦幾路大軍重重包圍。於是,四面楚歌聲,加速了垓下決戰。
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韓信的五兵陣消耗了項羽軍團的有生力量,而垓下之歌瓦解了楚兵鬥志。至於,四面楚歌是誰的計策?大多說是張良,但也有人認為卻是韓信。首先,項羽已經戰敗,所以四面楚歌已經不是什麼奇計,因為它只能加速戰局而不是扭轉戰局。張良沒必要再錦上添花。
其次,韓信是最接近戰火的人,所以他最瞭解戰事、最瞭解楚兵,而後方的張良籌謀形勢可以,而籌謀戰術則未必神算。第三,韓信是楚人,所以做四面楚歌之計,他的知識儲備和經歷既往是足夠支援的。第四,韓信用兵,擅長的就是揣摩士卒心理。背水一戰,他就算到了自己的那些散亂之兵不會死戰,所以必須把他們置於死地。而四面楚歌也是揣摩士卒心理的計策,所以韓信是最有發言權的。
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帶八百騎兵逃亡,而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所以,斬首八萬說,應該是整個垓下之戰的戰果,而非灌嬰戰果。因此,斬首八萬,應該是韓信的功勞。單不說在兵力上,韓信有60萬大軍,遠勝於項羽的10萬大軍,是其6倍,其實在鴻溝議和之後,劉邦看佔據優勢,就違背約定追擊項羽的軍隊,項羽兵少糧盡,離開滎陽向南敗退,剛到陽夏被劉邦軍隊打敗之後,項羽軍隊撤到固陵。
在固陵劉邦和項羽對峙了一個月,劉邦調集漢軍各路人馬集結,項羽知道被包圍後,留下鍾離昧守固陵,項羽率軍退到陳下,在陳下又被劉邦軍隊擊敗,此時的項羽已經是窮途末路。
陽夏之戰、固陵之戰、陳下之戰,項羽的軍隊一路敗退,最後撤到垓下,垓下之戰,劉邦與劉賈、周殷、英布、韓信、彭越等各路人馬匯合,集齊了六十萬大軍,可以說,不管此戰的統帥是誰,項羽都是必敗無疑,劉邦為了消減韓信的兵力,才讓韓信率軍做主力,自己的嫡系部隊坐鎮後軍。
楚漢戰爭,主要是項羽和劉邦的對決,所以正確來說,項羽是被劉邦打敗的,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戰敗,不能說其軍事才能弱,鉅鹿之戰,項羽帶領五萬楚軍擊敗四十萬秦朝大軍,使秦朝主力盡失,扭轉整個戰局,奠定了秦朝的滅亡。
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率領五十六萬諸侯聯軍佔領彭城,被項羽率領三萬軍隊擊敗,劉邦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只能率領殘部退到滎陽,使蕭何將關中的老弱病殘部隊和未滿兵役年齡的人,全部發兵到滎陽,劉邦才能得以穩住局面,在這些戰役中,都顯示出了項羽卓越的軍事才能。
-
8 # 菜九段的酒
韓信在垓下是戰敗
八卦楚漢:垓下之戰是劉邦的頑皮之作嗎
菜子八卦韓信假史突發奇想,史料中韓信指揮的垓下決戰,會不會是劉邦出於頑皮而臨時安排的一場戲,但讓韓信演砸了?
當時漢軍完全可以全殲已經受到重創的楚軍,因為劉邦的遊戲,也因為韓信不給力,讓楚軍突圍了。須知,楚漢決戰的關鍵性戰役是陳下之戰,楚軍在那裡受到重創,垓下之戰只是從陳下決戰突圍出來退到垓下(河南鹿邑不是安徽靈璧)的楚軍,試圖藉助有利地形,再與漢軍搏一把——正宗的負隅頑抗。這才發生了史料記錄到的韓信指揮的戰爭場面。
楚漢最後一戰的記載相當混亂。原因可能是因為司馬遷想安置張良獻計召韓信、彭越參戰的不實史料,把真實的歷史搞亂了。簡言之,張良獻計召韓信、彭越參戰不是真實的歷史場景,而是編造的故事。與劉邦約和後,項羽就按計劃向淮南方向退卻,豈知劉邦的約和是假的,根本不存在臨時毀約,他早就在項羽退卻的路上安排了圍殲場所——策反了楚軍退卻中繼站的陳公利幾與令尹靈常,韓信、灌嬰也提前抵達垓下的所在地鹿邑完成集結嚴陣以待,待項羽大軍退卻到陳下時,原先在陳的韓信等漢軍與反叛的楚軍,加上劉邦等尾隨漢軍一起發力,將項羽楚軍擊潰。整個決戰根本不存在固陵失敗及失敗後召韓信、彭越參戰諸事。因為如果韓信遠在齊國,臨時招來,路途至少要半月以上,楚軍早就跑沒影子了。所以在劉邦的佈局中,韓信早就抵達預設戰場,而且可能是以撤軍的名行包抄之實。
但為了安置那個編造,使那個子虛烏有的計謀得以成行,就必須淡化陳下漢軍大勝的記錄。漢軍大勝楚軍於陳下記錄還是比較明顯的——《樊酈滕灌列傳》記:樊噲“項羽引而東。從高祖擊項籍,下陽夏,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圍項籍於陳,大破之,屠胡陵”;灌嬰“從擊項籍軍於陳下,破之”。《傅靳蒯成列傳》記:靳歙“還擊項籍陳下,破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這方面的記錄也都是最後一戰:“(陽義侯靈常)以荊令尹漢王五年初從。擊鍾離眛及陳公利幾破之” 。(宣曲侯丁義)“為郎騎破鍾離眛軍固陵”。(汾陽侯靳彊)“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眛”。
史料中的陳下、陽夏、固陵,基本上是一個地方,都在今天的河南太康、周口一帶,緊鄰垓下的河南鹿邑。楚軍在如此規模失敗的基礎上是絕無反敗為勝可能了。但楚軍也沒有就此覆滅,項羽還是從漢軍重圍中殺出,對自己的失敗心有不甘,就在垓下準備作困獸之鬥。於是就發生了人們期盼的項羽、韓信直接交戰的場面。
本來在當時不會出現這樣的機會,劉項對決,哪裡輪到韓信指揮?劉邦為項羽佈下了天羅地網,各種大軍及各種軍事行動調配得井然有序,終於將勁敵項羽徹底打垮。項羽畢竟是頂級軍事天才,在漢軍的伏擊圈中不僅沒有在戰場上被全殲,反而在突圍後迅速集結,擺開陣勢再決高下。佔盡優勢的漢軍要粉碎楚軍的垂死掙扎應該不費吹灰之力,此時估計劉邦童心萌動,想看一下,讓韓信與他的老東家老領導幹一架是什麼樣子。所以臨時決定或者說臨時安排韓信指揮被記錄到的垓下之戰。這不是劉邦在弄險,主要是因為穩操勝券,老對手項羽根本沒有翻盤的可能了,所以不妨讓韓信試試手,讓這一對老上下級交戰一下,奚落一下項羽這個老對手。
項羽當時是敗軍之師,又缺乏糧草與休整,儘管如此,韓信並沒有在戰場上佔到便宜,而是讓項羽突圍出去了。史料中記載到的大敗,實際上是把陳下的失敗移植到垓下了。項羽的十萬人馬,到最後在靈璧還有八萬,如果算上突圍掉隊的、逃跑的,十萬人馬在垓下戰場沒有什麼折損。如果不是劉邦在邊上押陣,韓信可能會被打得慘敗。只不過項羽也不敢戀戰,能再次突圍出去就很僥倖了。根據項羽最後的部隊規模,項羽的突圍是很成功的。如果是劉邦指揮,項羽的損失應該要大很多,甚至可能連突圍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韓信沒有取勝,估計韓信在面對項羽的時候信心不足,被項羽直接從正面突破了。不過事後劉邦也沒有追究韓信的責任,因為項羽這塊硬骨頭,韓信啃不下來很正常,無足多怪,劉邦自己不是也有用人不當的責任嘛?所以以韓信項羽發生過的實際交戰為參照,猜測項羽、韓信誰的軍事能力更強的爭論可以休矣。
附記:
唯一史料。《高祖本紀》記此戰曰:“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這個記載有誤,此戰非決勝。決定性戰事已經在陳下完成,此前楚軍已經大敗於陳下了。此戰估計在“淮陰先合。不利。卻”的情況下,項羽就一鼓作氣順勢突圍了。
提示一下,項羽韓信交戰的那個地方叫垓下,霸王別姬、項羽出逃的那個地方被誤記為垓下,實際上不是垓下。因為一支部隊不可能戰於此、敗於此、再駐紮於此。霸王別姬那個垓下,距淮陰侯指揮作戰的那個垓下相距好幾百裡。霸王別姬在安徽靈璧,垓下之戰在河南鹿邑。
再提示一下,項羽與漢約鴻溝為界,但劃給他的鴻溝以東有大量漢軍,需要撤向鴻溝以西,在完成西撤前,項羽應該退到淮南避讓等待。誰知不僅陳之楚軍被漢軍策反了,淮南的楚軍也讓漢給策反了。項羽突圍後,淮南也去不成了,只好盲目向東撤退。彭城也在漢軍控制下,項羽最終的棄軍逃跑只好選擇向江南方向,最後戰死在烏江邊,在菜子生活的江西——長江以西。
本文字基於菜子以下的研究而作:
●《千古誰識戰垓下》
附:楚漢決戰史料彙集鬥
●**劉邦在下一盤很大的棋2**
附:華人最不認真——天下到底幾垓下(終極版)
●子虛烏有漢三傑
《淮陰侯列傳考察報告》正式出版作《拷古筆記——淮陰侯韓信歷史真相大揭秘》)
菜九段包括楚漢戰爭在內的秦楚之際研究盡在菜子學院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 知乎
-
9 # 如史如畫
垓下,今安徽宿州,當時韓信就是在此地把項羽剿滅的。
話說劉邦出爾反爾追擊項羽後,被項羽反擊,劉邦慘敗退守固陵。劉邦對韓信,彭越,英布三人加封之後,這三人立刻動身去為劉邦增兵。
韓信接到指示後,率領三十萬大軍首先南下把彭城攻滅,從東面向項羽進發。彭越率領幾萬軍隊從梁地南下,與劉邦合併。英布和漢將劉賈合兵十萬,從淮北出發,攻擊楚地的西南方。就在這時,楚營的大司馬周殷也叛變了,和英布等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伐楚。劉邦也得到了關中的資助軍二十萬,這些人會師於垓下,漢軍共計七十多萬。
劉邦命令韓信為全軍統帥,韓信以三十萬大軍為先鋒,左右兩翼共十幾萬軍隊包抄,英布劉賈抄後路,彭越在外部圍困,然後劉邦率十幾萬士兵鎮守漢軍中部,周勃斷後。項羽這邊,他一開始採用的是突擊,直搗劉邦指揮中心,這是他的一貫作戰風格。
可是沒想到,項羽殺得太兇,跑得太快,以至於楚軍騎兵部隊和步兵部隊拉開了很長的距離。步兵部隊被漢軍包圍,項羽想回救,卻遭到韓信猛攻。項羽立刻回師退守營寨,於是楚軍的步兵被圍剿了,死傷大半。
項羽只剩幾萬騎兵,夜晚,韓信命人在楚營唱起了楚歌。楚軍思鄉,於是逃的逃,投的投,幾萬軍隊只剩下了八百餘騎。項羽帶領這些騎兵退到了陰陵,迷路了,問一個農夫該怎麼走,農夫說向左,項羽聽了,其實是向右。
項羽慘遭漢軍埋伏,退到了烏江,烏江亭長勸說項羽渡河,讓他計劃東山再起。項羽不肯,與漢軍做了最後的生死搏鬥,最後殺得只剩項羽一人,項羽自刎而死。
-
10 # 戶外探險專家黑俠
劉邦將30萬大軍交韓信主攻,陳賀丶孔熙分率左丶右軍,劉邦大軍隨後接應,周勃押後軍。項羽幾次突圍都無功而返,人員傷亡慘重。
韓信將俘虜派到前沿一個個呼喚老鄉:“小六子,孩子他爹,孩子想你了!“"阿田,老婆小橋在家等你了""阿炳,老孃盼你養老啊“…
白天叫了,晚上四面響起楚歌:阿妹想哥哥,
阿母念孩兒…楚軍士氣低落丶軍心渙散,不時有人開小差。面對一盤散沙,項羽與心愛虞姬告別,帶著昔日江東八百子弟兵,開啟城門,想殺出一條血路。項羽雖猛不復當年豪壯,江東兵雖勇已無昔日風采,面對層層壓上的漢軍,項羽且戰且走,渾身傷痕累累,最後一人殺出重圍。路上遇一農人問路,指向沼澤地,
回覆列表
項羽退至垓下時,楚軍約十萬人。而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各路漢軍總共六十餘萬。漢軍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鑑於韓信曾有平定三秦之戰和平齊之戰的經驗,劉邦決定將這六十萬大軍的指揮權都交予韓信統一排程,畢其功於此戰。完成對楚軍的全面合圍的漢軍,開始一步步縮小包圍圈,退無可退的項羽只能主動出擊,楚漢最後的決戰爆發。韓信終於要和項羽決一勝負了。這場本該精彩的對決卻很快呈現出一面倒的趨勢。原因很簡單,項羽之卒不過十萬,且糧食後援全數斷絕,已是強弩之末;而漢軍僅韓信部就有足足三十萬。以多敵少,雖勝之不武,但韓信明白,如果沒有數倍兵力,任何人也無法在野戰中正面擊敗項羽。鑑於項羽勇猛的衝鋒式作戰風格及其滴水不漏的戰陣打法,韓信決定只使用直屬自己的三十萬大軍與項王正面對決。
韓信將這三十萬大軍分成三部:一部親自率之,直接迎戰項羽;一部由大將孔熙率領,埋伏在左翼;一路由大將陳賀率領,埋伏在右翼。除去韓信三十萬,劉邦還自將十萬卒為後軍,周勃與陳武兩支預備隊則安排在最後。最終,投入戰場的漢軍總計四十多萬,他們呈三層梯隊縱深部署,其中各自內部亦有多重梯隊,分工明確,最終,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此時,楚軍已損失八萬,只留項羽與兩萬精銳楚軍。而漢軍也為此損兵十多萬,他們都是韓信從齊國帶來的兵將,漢王的嫡系部隊則毫髮無損。避免不必要的傷亡,韓信打算對項羽圍而不攻,耗其士氣,竭其糧草,讓楚軍不戰而潰。最終,項羽兵少食盡,最後楚歌響起,楚卒思鄉,大多散亡。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在烏江決戰中,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之後的結局眾人皆知,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最後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