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艮八宮屬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句是經典。意思是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的兄弟,望月懷思,覺得故鄉的月亮更圓更明。

  • 2 # 俏花旦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邊塞,秋天,思鄉,懷人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訊息。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老是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註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戍,駐防。

    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訊息。

    長:一直,老是。

    達:到。

    況乃:何況是。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讀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老是不能送到,更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 3 # 言角度
    杜甫與月夜憶舍弟

    全詩如下: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杜甫看著戍樓上行人斷絕,邊塞又傳來孤雁的悲鳴,在這白露來臨的節氣裡,想起故鄉明亮的皓月,親朋離散,不知去向,兄弟千里,戰亂相隔,音訊全無,書信不達,寂寂地望向窗外,以前還能送點書信到洛陽,或許家人還有收到的機會,如今受到頻繁的戰事怕是洛陽也到不了啊。

    面對如此情景,杜甫揮筆而就,寫下這首思家思弟之詩,一邊感嘆家國天下,一邊思念親朋故地。杜甫心裡難受啊。一個在自己為難之時可以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感慨的人,對世事,對國家的災難又哪裡可以忘懷呢?

    月夜憶舍弟名句及理解

    這首詩中的名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句詩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很多不知道這首詩的人也知道這句詩,所以從這首詩裡選出一句名句的話,只能是這一句了。

    從前面的講述中我想這句詩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就是白露節氣到了的時節,故鄉的月亮是最明亮的。從字面含義裡我們可以看出,杜甫想家了,白露之後,孟秋去,仲秋來。秋風漸盛,天氣日涼。落葉飄飄,讓人遐思,再這樣的環境下,難免感傷,加上時年戰亂不止,杜甫身在秦州,家弟音訊幾何完全未知,故鄉明月也無從瞭望,悲從中來,涼意心生。

    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很多時間都在流離失所,飽受戰亂之苦。可見他對於戰爭是很憎恨的,對於國家和平是很嚮往的。在其詩中不乏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樣的存在。同理這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也一樣。除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在,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迫切希望戰亂平息,恢復通行自由的局面。

  • 4 # 下班後瑜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至今仍是人們表達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最常用的名句。

    (一)古詩原文、譯文及賞析

    1. 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2.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訊息。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老是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3.賞析

    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

    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二)名句及解釋

    1. 名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2.解釋:

    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裡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

    3.深度理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杜甫對月夜的描寫。意思是說,今夜是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還是覺得故鄉的月亮更明。月亮這一特殊的意象,在古詩詞中所寄託的情感多種多樣,比如張九齡就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表達的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

    (2)但杜甫卻在這裡肯定的說故鄉的月亮更明,這是為什麼呢?結合詩境來看,可以得知杜甫前一句所說的“露從今夜白”,其實是含蓄地表露了杜甫對分散在各地的弟弟的關心,而“月是故鄉明”,一方面突出了杜甫對故鄉的感懷,另一方面實則還是對各位弟弟的關心,因為只有以前在故鄉的時候,他們兄弟才能相聚在一起。

    (3)這是香菱所說的"似乎無理,竟是有理有情"的。千百年來,這兩句飽含深情的詩句,不知感動了多少華人,至今仍是人們表達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最常用的名句,也是白露時節最能想起的詩句。

    (三)作者和創作背景

    1. 作者

    唐代大詩人杜甫。

    2. 背景

    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 5 # 絕詩妙句言汗青

    《月夜憶舍弟》中最經典的一句就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首詩是杜甫於安史之亂爆發後在秦州所作,當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他由於戰爭的阻隔,音信不通,他只好借這首詩表達自己對幾個弟弟的憂慮和思念,全詩如下: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來人往,邊塞秋天寒冷的夜裡,傳來了孤雁的哀鳴。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亮啊。雖然有很多兄弟,但我們各在一方,如今戰亂連他們的訊息都打探不到,一封家書寄往了洛陽城,但始終沒有送到,何況戰亂頻繁,到現在依然沒有停止。

    不難發現,全詩上下皆瀰漫著悲、涼、憂的感情,秋天本來就是個蕭瑟的季節,夜裡的寒風吹過,讓人更加的淒涼,前方戰事連綿不休,今夜又逢白露節令,怎能不激起作者的思鄉思人之情?

    首聯烘托了氛圍,頸聯述說了原由,尾聯寄託了願望,似乎只有頷聯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實際上,頷聯的作用才是最大的。頷聯點明瞭白露時節的寒冷,交代了深夜時分的惆悵,“月是故鄉明”,誰不知道月亮是同一個月亮?作者如此一說只不過是為了述說自己對親友和故鄉的思念罷了。

    由起初的寫景,到後來的抒情,頷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月光本屬於靜景,卻最容易勾起思念。詩人透過描寫“月”來承接自己因景而生的情,過渡自然,行雲流暢,不僅準確的表達出了自己的愁思,還讓詩作的意境再上一個臺階,讓這淒冷的月夜多了一份滋味。

    不得不說杜甫對字句的把握在整個盛唐都可以是數一數二的,這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也讓這首詩成為了不朽的佳話。

  • 6 # 伊沭陽

    《月夜憶舍弟》裡的名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這首詩是唐代詩聖杜甫在遭逢戰亂,流離失所與親人失去聯絡後,一個人孤苦在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心境下寫出的一首五言律詩。

    全詩如下: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義:

    戍邊的城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阻斷了回鄉之人的腳步;入秋的邊關已經滿目蒼痍,只聞得遠處落單大雁的孤鳴。

    今晚正是白露節呀,更加懷念家裡親人(詩人四個分散的弟弟),看著天上的月亮,身邊卻不再是當年的情景,怎麼都覺得還是家鄉的月亮更明亮,這裡的月亮更昏暗。

    我的四個兄弟,你們在哪呀?因為戰亂大家現在都離散得天隔一方,我現在已經無法打聽到兄弟到底是生是死的訊息了。

    就算我想寄些書信問一下親人們的近況也不知要送到哪裡去,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斷,很不太平呀。

    全詩首尾相應,烘托戰爭的氛圍,控訴戰爭的離別,表達相思無處安放的孤獨與哀傷。託物以詠懷,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情感真摯,格調沉鬱。

    全詩最有名的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頷聯點題輝映《月夜…》,既寫了景,也點明瞭時令。那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月光慘淡,強烈的畫面代入感令人頓生寒意。其實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是這個客觀的實景,因為詩人的主觀情感,愣是把普天之下同一輪的明月,偏要不容置疑的說成是不如自己故鄉的月亮更明亮。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微妙的戀鄉心理,突出了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露…白"與"月…明"對仗工整,言辭簡練,以物抒情,朗朗上口,自是流傳甚廣,成為名句。

  • 7 # 村姑看世界

    《月夜憶舍弟》是“詩聖”杜甫的五言律詩,乃乾元二年,詩人逃亡到泰州寫的作品。

    全詩如下: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其中的名句是“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兩句。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從今夜就進入了

    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這兩句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村姑有以下兩點見解:

    一、巧妙的顛倒句式給“露”“月”賦予了靈氣

    這兩句既是寫景,也點明瞭時令。如果按照正常語序應該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如

    此一來,讀著就少了一份矯健的力量感,則不得不佩服詩人神奇的用詞功力。

    提到白露,不自覺就會想起《詩經》裡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白露”節氣

    有什麼特徵呢?《月令七十二候 · 集解》解釋為:“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

    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從這天開始,溼氣加重,天氣變冷,變冷就更思念家

    鄉的溫暖,懷念家鄉的明月。

    無怪乎王得臣誇讚杜甫:“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

    二、深切的思鄉情懷寄予詩人憂國憂民的哀思

    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之後,時局動盪,到處民不聊生、妻離子散。山東、河南等地都處

    於戰亂之中,杜甫幾個兄弟流離失所,天各一方。而且,古時候通訊落後,弟兄們都失

    去了聯絡,彼此都不知道是死是活。這個時候,杜甫開始思念弟弟和家鄉。

    白露節的夜晚,月光盈盈,逃亡在外更覺寒冷。月亮真的是故鄉的明亮一些嗎?其實都

    是一樣的,只不過寄託了詩人思鄉的情結,就顯得故鄉的月亮格外明亮。

    雖然,這只是詩人的主觀看法,詩人還那麼篤定地不容置疑,詩裡行間滲透著詩人對戰

    爭的痛恨和對國家人民命運的憂慮。

    寒冷的月夜裡,是詩人痛徹心扉的吶喊,悽楚沉鬱,無聲又無奈。

    作為現實主義的代表,杜甫大部分的詩都是悲涼的,悲涼如他所處的時代。

  • 8 # 花生會閱讀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人使用以幻作真,以主觀作客觀的表達技巧,展現神奇莫測的手法,表達對故鄉的感懷。1.以幻作真,以主觀作客觀。無論是詩人杜甫生活的時代還是現代,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地球上,面對同一個月亮。詩人非常肯定的認為,家鄉的月亮更為明亮,明顯是他內心的活動,與客觀事實是不相符合的。

    正是這種主觀和客觀的高度結合,突出了他對家鄉的思念,把這種思念之情發揮到極致。

    2.煉句分析,語序顛倒,深化語言魅力。

    【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翻譯】從今晚開始,就進入了白露節氣,心裡覺得還是故鄉的月亮最明亮。

    按照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這麼一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詩人使用巧妙的手法將語序顛倒了,達到了一種超乎尋常的語言表達效果。

    3.精讀全詩,深入情感。

    本詩的杜甫,在安史之亂中,他顛沛流離,備嘗艱辛,遭受著困難,憂國憂民,感慨也非常多。與此同時,杜甫的幾個弟弟分散了,因為戰爭,無法團聚和回家,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他的強烈的思鄉的孤獨、悽清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4.藝術成就。

    《月夜憶舍弟》作為杜甫的一首邊塞的思鄉懷人的詩。不論是表達技巧的運用,還是流傳程度,對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9 # 星花木蘭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的這篇《月夜憶舍弟》名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首詩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意境賞析

      這首詩首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詩人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老是不能送到,更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 10 # 袁君保

    《月夜憶舍弟》這首古詩名句是什麼?怎麼理解?

    .一、杜甫原詩:

    .月夜憶舍弟

    .

    戌鼓斷人行,邊秋一聲雁。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二、譯文:

    .

    戌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行人的往來,

    邊塞秋天裡只聽到孤雁在悽慘鳴叫。

    今夜正是白露月兒還是故鄉的明亮。

    有兄弟卻被分散沒家無法打聽生死,

    寄往洛陽的家書常難送達戰亂未停。

    .

    .三、此詩名句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四、怎樣理解

    .

    .詩聖杜甫《月夜憶舍弟》這首詩寫於乾元二年秋,即"安史之亂″之時,河南、山東等地烽火連天,雞犬不寧,民不聊生,詩人與弟弟們在這一帶被迫分散,生死未卜。正如詩人曾作過描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由於戰事阻隔,家人之間,音信不通,而引起詩人強烈的憂慮與思念。身在異鄉,戌鼓雁聲,白露秋月,不由得使詩人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目睹國家山河破碎,越發思念不知生死的弟弟,深為國而憂,常為家而痛。《月夜憶舍弟》這首詩正是詩人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古代詩人寫思鄉念親的詩作不少,而超凡脫俗之作極少。杜甫是現實主義之愛國詩人,在這方面優於李白。杜甫的詩篇愛國憂民情深深,深受華人喜愛。杜甫的詩篇具有通俗易懂、質樸無華的藝術特點,對後世詩歌創作影響深遠。

    .這首詩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流傳千古,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句名詩,堪稱不朽之詩句,詩中經典。詩人匠心獨運,於平凡中見神奇,於質樸中見爾雅,於抒情中見精髓。白霹節氣交代寫作時間,時令節氣不由得使人產生秋風瀟瑟淒涼之感,天下月亮本是一樣,而詩人卻強調說"月是故鄉明″,別出心裁,既點明題目"月夜″,又突出詩人思鄉念弟之情,還是故鄉月亮更加明亮啊,同時進一步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與愛民思想,反映了詩人迫切希望平息戰亂、恢復通訊、實現太平的強烈願望。

  • 11 # 蒲公英壹號

    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是很典型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見景生情,情無止休。

    首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已經點出了戰爭使人困守一地,無法遠走,大雁從空中飛過,似乎在叫人寫信寄給家人。“雁”在古詩中一般代表著書信往來,但在這種情況下書信難以到達目的地。

    不管是“邊秋”還是“秋邊”都很能引發聯想,蕭瑟的秋季,天空暗淡,一陣風吹過,陣陣涼意襲來,遙望天與山、與水相接的地方,望不盡、歸家路。

    頸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極其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幅明月白露圖,月光明亮,天氣淒寒,心情極為低落無助。這明明是普通的寫景,卻極為微妙地加入了主觀情感,突出了對家鄉親友的思戀之情。

    頷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開始寫自己真正想念的是舍弟,在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恓惶不安,家人離散,與無家之人何異,寫得傷心斷腸,感人至深。

    尾聯“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書信本來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更何況是兩相交兵混亂的時期,這與首聯相互印照,自己與舍弟都離散開來,生死難料,如果互通音信也算還能有個慰藉,但如今卻是書信斷絕,令人無限心憂難耐。

  • 12 # 心佳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詩人杜甫在秦州寫的一首詩,當時安史之亂,整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非常擔心、思念著弟弟們。

    月夜憶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首聯寫的是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了。秋天的邊塞傳來孤雁的哀鳴,真是一片淒涼的景象。

    頷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全詩的名句。那是在一個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偏感覺故鄉的月亮最明。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正是“月是故鄉明”的感懷,引出了後面的詩句,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訊息。寄回去的家書老是不能送到,戰亂頻繁還一直沒有停止。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安史之亂中,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的詩人顛沛流離,正是白露的夜晚,看著天上的明月,想到了自己的故鄉,戰亂的人們不都是像自己一樣備嘗艱辛嗎?此時的弟弟們到底怎麼樣了呢?真是既懷家愁,又憂國難,傷心斷腸。

    家已不存,生死難卜,這首詩真實、深刻,實在是感人至深。

  • 13 # 陽蕾6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這句詩寫的不是景,而是情!古人在時序交替時,常常有思親懷鄉的情緒。露水固然是白的,而月亮卻彷彿黯淡無光,它怎麼就不如故鄉的月色那樣皎潔?那樣明亮呢?天下的月色都一樣,但是,故鄉意味著團圓,意味著歡樂。而此時的詩人,身處異地,內心焦慮不安,那夜色不就像他那灰濛濛的心嗎?遊子的心也棲慌起來,他覺得露水是那樣刺眼。

  • 14 # 巴爾魯克種羊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的這首詩,一句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最是廣為流傳,是啊!秋天到了,那夜空中的月亮,還是故鄉的最為明亮。

    邊塞蕭索,戰事激烈,打仗親兄弟,同生共死。白露到,月高掛。我那兄弟卻不知去向如何,很久沒有訊息了。這該死的戰亂,寫給老家的信也是一直沒能送達。

    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戰爭的慘烈不是文字能寫的清楚,那是隻要想到,就忍不住會流淚的回憶。所有的倫理,道德,和生命在戰爭面前輕如鴻毛。那殘酷歲月裡閃著光,照耀出人性光輝的是愛。如同瑞恩最後在墓地的總結,我是一個好人,我沒有辜負我的一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現在更多被用來抒發遊子對故鄉的思念,我本人卻更喜歡第一句: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正如安史之亂中的杜甫,顛沛流離,卻又憂國憂民。

  • 15 # 三鄉傳奇

    你好!古詩詞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簡單的語句富含無情無盡的意境,我們一起分享這首詩吧!

    杜甫是這首詩的作者,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被後人尊稱為“詩聖”,他的詩被後人稱為“史詩”。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安史之亂時期,安史之亂是唐朝有盛轉衰的標誌,雙方共有將近100萬人參戰,30多萬人在這場叛亂中失去生命。杜甫親眼目睹了老百姓在這場戰亂中遭受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慘境遇,以詩詞的形式記錄了當時社會的混亂狀況,《月夜憶舍弟》是其中一首。我們看一下這首詩: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戰爭中,攻佔雙方的戰鼓響個不停,阻斷了來來往往的行人,戰場上天空中的大雁鳴叫聲響徹天空,像兄弟在戰爭中失散,猶如這大雁一樣,鳴叫聲令人心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這首詩的名句,今天是白露節,雖然這裡也能看到月亮,但是哪有故鄉明月那樣的明亮,那樣的令人神往!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每一個老百姓都受到戰亂的禍害,杜甫的四個弟弟都被參與到戰亂中,山東、河南等都是戰場,天各一方,不知道他們在哪裡?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已經失去了生命?

    “寄書常未達,況乃未休兵”,給弟弟們寫的信常常沒有送到,因為不知道他們在哪裡?不知道他們的生死?戰爭沒有結束,老百姓繼續遭受戰亂的欺凌。

    這首詩的名句是“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特別是“月是故鄉明”被人們經常傳誦,比喻遠離故鄉的遊子,在月夜思念家鄉的情節。哪裡的月亮都比不上故鄉的明月,“月是家鄉明,水是故鄉甜”就是這層意思!

  • 16 # 納蘭若磬

    杜甫的這首詩,名句當然是“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大致意思是:從今夜起就要進入白露氣節,頭上的明月還是故鄉的明亮。當然,要全面理解詩句的含義,就得回到詩人創作時的大背景。詩人為何而作?為何而感?當我們真正融入歷史的創作背景,站在詩人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就不難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情感。那我們現在,就先看看全詩的內容吧。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全詩大意說的是:戍樓上敲擊出的鼓聲瑟瑟淒涼像斷絕了行人,秋夜的邊塞寂靜悲涼不時傳來了幾聲孤雁的哀鳴。從今夜起就要進入白露氣節,頭上的明月還是故鄉的明亮。家裡的兄弟因為戰亂都離散各地,彼此的資訊已經無法打聽到。寄往老家的家書總是不能按時送達,更何況一直戰亂不休。

    詩人創作的大環境,正值大唐的“安史之亂”,各地紛亂四起,民不聊生。杜甫逃難至秦州一帶。在這夜晚,他目睹了戍樓敲擊的鼓聲中斷絕的行人,還聽到了孤雁的悲鳴,讓原本就悲涼的秋夜,多了幾分寒意。他想起了在戰亂中離散的家人,杳無音信,寄往老家的家書更是遙遙無期。國破家散,此情此景,怎不讓人柔腸寸斷,苦楚萬分。詩人的思念之情愈發濃烈,感人至深。

    作為全詩的點睛之筆“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讀起來讓人共鳴,親切。是的,從今夜起,往後的日子就要進入白露節氣了,今晚的月亮特別明亮,而故鄉的月亮想必更加明亮吧。而月亮不就只有一個麼,為何會有另一個月亮。不得不說,月亮的溫潤形象,讓詩人的心情有所平緩。之所以,故鄉的月亮比較明亮,那是詩人把內心的心聲,都寄往了月亮。有著心聲的月亮,在詩人心中就越發明亮。“月是故鄉明”放到當今,也是字字催心。

  • 17 # 驍爻侯

    這首古詩的全文如下: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呢,其實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杜甫素有詩聖的美譽,所以此詩的水準自然不用多言。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這首詩的原文意思如下:

    戍樓上響起了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天季節的邊境迴盪著孤雁的哀鳴。

    今天已經是二十節氣之一的白露了,月亮還是覺得家鄉的更加明亮啊。

    雖然有兄弟但都是卻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訊息了。

    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

    看了以上內容,你覺得哪句該是名句呢?

    一直以來其實,絕大多數且已是公認的名句都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句。

    當然我個人覺得除了這句之外,其他幾句也都可以當做名句,只是名有高低而已。

  • 18 # 絳珠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這首詩中的名句。記得在背誦這首詩的時候我最先記住的就是這句。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流寓於秦州(今甘肅天水),兄弟散居河南山東等地,故作詩懷念。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判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處於戰亂之中。由於戰爭阻隔書信不通,引起了詩人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生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首聯和頜聯描繪了一幅配有音樂的邊塞秋景圖:戍鼓,孤雁,明月。音樂:戍鼓聲,孤雁哀鳴聲。這幅圖呈現出戰爭激烈頻繁的氣氛,邊塞破敗荒涼的悽慘景象,音樂聲令畫面愈發冷落和沉寂,看到和聽到這些不禁想起分散的兄弟和故鄉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露跟月對,這兩個字是表宇宙中的字,白跟明對,這兩個字是表顏色中的字,正常詞序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且朗朗上口。頸聯和尾聯順流而下,寫兄弟因戰亂各分東西,流離失所,生死難卜,這份思念傷心腸斷感人至深。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在白露夜的月亮下,思緒萬千,戰爭讓人民背井離鄉居無定所,瀰漫在空氣中的烽煙暗淡了月亮讓它失去了光茫。詩人厭惡戰爭,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

    全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呼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哀傷真摯感人。

  • 19 # 九日文談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是杜甫《月夜憶舍弟》詩中的千古名句。

    杜甫寓居秦州三個月,這是他一生中至為艱難的時光,戰事紛擾,朝廷無望,生計犯愁,五味雜陳,望月思手足。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杜甫時年四十八歲。三月間,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立秋後,放棄官職,向西到達秦州,四個弟弟中,只有小弟一人隨行。

    此時,安史之亂還未平息,另外三個弟弟分散在處於戰亂之中的山東、河南,音信全無。心繫家國的杜甫,失望,憂傷,擔心,湧上心頭,睹物思人,信筆寫下《月夜憶舍弟》一詩。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樓上又響起宵禁的更鼓,老百姓便不能隨意行走,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秋天的邊塞,不時傳來一陣孤雁的哀叫聲。今天是白露佳節,深秋的露水寒意濃濃,讓我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這裡月亮太清冷,還是家鄉的月亮清明啊。

    三個弟弟因戰爭與我離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在,居無定所,行蹤不定,怎麼知道他們的生死呢。寄去詢問的書信,道路阻隔,老是無法送達,更何況現在戰事不斷,還沒有停止用兵。

    這首詩層次分明,一氣呵成,句句不離“憶”字,戍鼓、雁聲、寒露、明月都勾起詩人對弟弟的思念。同時,詩人對家愁國難的悽楚之感,對家人的擔憂和戰亂的無奈,盡顯無疑。

  • 20 # 再學二十年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

    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的那一年九月,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所作。

    當時,安祿山、史思明引兵南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這一區域,由於音信不能相通,在憂慮和思念下,才寫出了這首詩。

    譯文

    街上傳來宵禁的鼓聲,也傳來秋天邊塞的大雁孤鳴。轉眼就到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在故鄉看上去更明亮。弟兄幾人都分散地居住在各地,現在,已經無法打探他們的訊息。更是連寄信都無法到達,戰亂看來還是沒有結束。

    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其曾擔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又尊稱他為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的詩,在內容上,大多反映當時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是描述民間疾苦,抒發他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情懷,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李白被後人尊為“詩仙”,杜甫被尊為“詩聖”。

    杜甫被保留下來的詩詞,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賞析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部分,前面四句,寫的是思鄉,後面描寫對弟弟們的牽掛。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思鄉詩可以以景物開頭,描寫景物,引起作者的思鄉之情,例如李白的《靜夜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光落在井欄前面的空地上,就像一層霜,抬頭看看天上的明月,低下頭就想到了故鄉。

    詩給人的感覺猶如一幅畫一般,展現在我們面前。

    而本詩卻以聲音開頭: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作者獨闢蹊徑,用聲音,把我們引入到詩中來,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讀這四句詩時,彷彿就能聽到一聲聲的更鼓,和遠處的雁鳴,想想現在的時節,再抬頭看看月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一幅畫擺在面前,我們還需要想象,而鼓聲、雁鳴卻直接把我們拉到場景中。

    這也是本詩的精彩所在。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後四句詩,簡單的敘述,對弟弟的牽掛,樸實無華的兄弟之情也躍然紙上。

    通詩從思鄉轉到親情,毫無拖沓,又不顯突兀、阻塞,完全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在欣賞這首詩的時候,也就明白為何尊杜甫為“詩聖”了。

    總結

    杜甫這首《月夜憶舍弟》詩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雖然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但也離不開詩人創造的意境。拋開詩人創造的意境,去欣賞“名句”,就如同買櫝還珠一般,雖然這個“櫝”也是珍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零基礎能學會做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