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總探長
-
2 # herloo
一、軍事實力對比遠遠落後元軍
崖山海戰爆發於1279年二月初六日,事實上,在戰爭爆發前,南宋流亡朝廷從上到下都已經厭倦了這種亡命生涯,尤其是領土越來越少,實力越來越弱。
1276年,蒲壽庚在泉州發動叛變,屠殺南宋宗室及兩淮精銳宋軍上萬人。
蒲壽庚投降後,製造了600艘海船,並全部交給元軍。
至此以後,元軍海上軍事實力一下子實現了從無到有。
不久之後,宋軍在廣東井澳十字門一帶與元軍大戰,結果慘敗,損失過半。
1277年,南宋行朝在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城南)設立行宮,但由於長期流亡於海上,且幾乎沒有控制區域,其實已經失去了軍事能力。
1278年,年僅十歲的南宋端宗皇帝因墜水染病而崩之後,很多大臣就想就此散夥放棄無勞的抵抗。
崖山海戰爆發前,丞相陳宜中去占城借兵,至此一去不復返。另一個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全軍覆沒,本人戰敗被俘。
事實上對於當時的元朝來說,南宋僅僅相當於一個游擊隊,對於任何的軍事威脅,所以,忽必烈最終只派張弘範率領蒙古軍千人和揚州水陸軍兩萬人前往討伐。
二、南宋方面所犯的戰術錯誤
1、自斷退路。
身為宋軍統帥的張世傑非常悲觀,崖山,屹立於大海之中,南北縱橫二百多里,東西兩條長山之間對峙,下面夾著海水,地勢易守難攻。
戰鬥前,有人建議張世傑說,南宋應該搶佔兩座山之間的出海口,這樣即便不勝,還可以繼續撤退。
然而,張世傑認為長期在海上流浪,已經讓所有人精疲力竭,軍隊離心離德,一旦失去崖山,恐怕就要全軍潰散。
於是說,“連年累月的在海上逃命,何時才是個盡頭啊,我們要在此地與元軍決一死戰。”
所以放棄了搶佔出海口的計劃。
此外,張世傑下令部下將山上的行宮和營房全部焚燬,全部人員撤退到海上集結,結果元軍完成合圍後,宋軍打柴、取水的道路全被封堵,只能啃乾糧,或者等海水退潮時汲取淡水飲用,有計程車兵忍耐不住飢渴去飲海水,結果喝了之後就嘔吐洩肚不止,戰鬥力也愈發下降。
2、被動防守。
張世傑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水軍統帥,從來沒有領會到控制制海權的意義,也不明白水戰和陸戰根本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
就戰艦數量而言,張世傑有船1200餘艘,其中很多是大型海船。元軍方面,總共只有四百二十艘,大艦更不如宋軍。此時如果集合所有力量與一處與元軍決戰,完全可以有勝利的希望,反觀張世傑卻分兵四路被元軍逐個擊破,喪失最後的機會。
3、沒有利用民間力量。
崖山海戰前,南宋方面有自發前來勤王的數千艘烏蜑船,這些沿海漁民只是出於一腔忠勇前來參與抗敵,但是本身並不會打仗。
可是張世傑既不知道組織這些漁民充分發揮他們的力量,又不能保護他們免遭敵軍襲擊。
於是元軍乘著夜色悄悄出動,將數千艘忠勇的漁民攻殺靡遺。
4、南宋君臣內部的相互奪權
即使南宋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很多人依然改不了爭權奪利的毛病,比如丞相文天祥幾次要求登船回到皇帝身邊,而以張世傑為首的官員害怕文天祥在皇帝身邊對自己的地位產生威脅所以全部拒絕。而張世傑又是一個不善打仗的將領,註定了海上小朝廷的結局。
不過,由於雷州半島,廣西等地早已失陷,即使張世傑能夠在戰鬥中擊敗元軍,最終也無法挽救南宋行朝的命運。
為什麼會出現十萬軍民集體投海殉國?我認為有兩點:
1.這主要取決於當時所處的時代,那個年代特別是在宋朝以理學統治民眾的思想。南宋偏安時期,皇權苟安。但是包括朱熹一大批人在世,都希望北上中原,再加上皇權希望在苟安之時,加強自己的統治,因此,就需要儒家思想更好地為自己服務。同時,儒家思想之中的“忠孝仁義”“忠君”等思想又影響著希望北上中原的人,他們以此為武器對苟安派進行理論攻擊。久而久之,這種思想就成為了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與今天的民族觀念、國家觀念大為不同,是“家國天下”的集中體現,由己及家的一種體現。沒有朱熹思想的澆灌就不會有崖山海戰。
2.傳統氣節觀的影響。氣節觀一直是儒家思想灌輸的。特別是北宋時期,北宋時期的皇權有目的的對儒家進行了改造,使其更扶助皇權。因為,相對來說,宋朝開創了“千年文官”治國的時代,縱觀宋朝及其以後的歷史,整個社會普遍存在文臣不畏死的局面,再加上仗義死節忠君報國思想對民間的統治,十萬軍民的跳崖結局也可想而知。所以在歷史上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
3 # 路遙lgy
南宋末年,兇悍的元軍勢如破竹南下。陸秀夫與張世傑擁立端宗在福州稱帝。可是元軍很快就打到了福州,陸秀夫與張世傑只好帶著端宗等大臣乘船逃亡廣州。宋端宗身體不支,病死在廣州碸風(廣州雷州灣的小島)。
無奈之下,陸秀夫與張世傑又立端宗的弟弟為皇帝,即“衛王”。衛王命陸秀夫為左丞相管文事,命張世傑為樞密使管軍事。兩人認為碸風不安全,便護衛衛王攜帶軍民到了崖山。
陸秀夫與張世傑在崖山上,修築工事,招兵買馬,訓練士兵打算長期抗擊元軍。不料元軍大將張弘範很快攻到了崖山,他命令包圍崖山,並切斷宋軍取水和砍柴的道路,封鎖海口。
由於崖山也是一個小島,平時的供給都是靠大陸和海南島的輸送,被元軍切斷線後,宋軍沒有淡水,只能強忍著喝海水,但是喝海水致使多人病倒。張世傑試圖帶軍攻打新會,幾次都沒有成功。
1279年初,元軍在張弘範的帶領下開始攻打崖山。由於軍民多數有病,很快戰敗,元軍登上崖山。陸秀夫與張世傑保護著衛王和其母親楊太妃,乘上早準備的船撤退。
元軍緊追不捨,衝散了陸秀夫他們的船隊,陸秀夫眼見元軍就在眼前,他不願成為元軍俘虜,給八歲的衛王趙昺行君臣之禮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隨後,陸秀夫揹著衛王跳海自盡。
崖山上有軍民近十萬,但多是百姓,因無水無糧病倒多數,難以抵抗元軍,見到陸秀夫與衛王跳海,便紛紛跳海而亡。張世傑與楊太妃乘的船也遭遇颶風翻到海里,全部喪命於海中。
陸秀夫與張世傑包括文天祥,被稱為“宋末三傑”。也有很多人疑問陸秀夫為何跳海,為何不到海南或是臺灣呢?也有人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總之,崖山一役給中華民族的文明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
4 # 紅藩
瞭解過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崖山海戰是直接關係到南宋的生死存亡,最後宋朝和元朝之間決戰也是歷史上元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最後宋軍全部身亡,當時的主將揹著南宋的小皇帝跳海自盡了,隨後也有數十萬的軍民一起跟著跳海殉國。歷史上像這種朝代更迭過程中,軍民一起滅亡這麼多人是不多的。
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有一點想不通,宋朝的軍隊當時有10萬人,而元朝的軍隊只有2萬,為什麼不敢還擊卻紛紛去跳海呢?難道連一點抵抗的決心都沒有,直接讓元軍坐享其成嗎?
明明知道只有2萬人的情況下,宋軍都不敢與援軍進行對抗,根本原因是陸秀夫怕小皇帝落到元軍手裡,不知道他們會幹些什麼,也是為了保住大宋國所謂的顏面。遇到困難連抵抗的心都沒有,就直接認為已經失敗了,這就註定要失敗。
另外,不得不提負責此次戰役的元朝將軍,他深知宋軍的作戰規範。於是命令軍隊把宋軍的三都給包圍,當時宋軍的守將是張世傑整日都在思考如何擊退敵人。他為了避免士兵逃亡,把所有的宮殿和房屋都燒了,還用一根大繩子把所有的船都連在了一起。
在元軍使用火攻的時候,他在船上塗了泥巴,但是這個方法並沒有奏效。加上元軍封鎖了海灣,斷絕了宋軍的糧食和道路,以至於最後很多士兵渴了喝海水,真正到了彈盡糧絕。元軍也派人來勸降,但是都沒有成功。
宋軍在最開始的攻擊中就一連損失7艘戰船,加上元軍的火攻,宋軍最後無路可走。陸秀夫看到無法幫助皇帝突圍,就自己帶著皇帝跳海了,所有跟隨他計程車兵看到這一幕也跟跳了下去。
-
5 # 歷史指間沙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中國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此戰宋軍大敗,南宋就此亡國!!!
△崖山海戰
一:為什麼會爆發崖山海戰?
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解讀崖山海戰爆發的起因和發展經過。
鹹淳九年(1273年)襄樊之戰中元軍大破宋軍。元軍乘勝迅速南下,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朝廷向元軍求和不成,宋度宗的次子宋恭帝(時年5歲)及眾臣投降元軍,南宋首都臨安淪為元軍之手。
△宋恭宗御容
△宋恭帝降元
宋度宗的妃子——楊淑妃,不願投降元軍,在其兄(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其子(趙昰)和宋度宗的另外一個兒子(趙昺)出逃臨安,並在金華與抗元派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人會合後,一邊繼續組織軍民抗元,一邊向南方戰略撤退。
德祐二年(1276年)趙昰在福州被擁立為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楊淑妃為楊太后,趙昺被加封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南宋流亡朝廷成立。
△宋端宗御容
元朝得知南宋小朝廷成立後,加緊了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流亡朝廷被迫轉移泉州,並受阻。最後只好轉戰廣東。
景炎三年(1278年)4月宋端宗病死。由7歲的弟弟——衛王趙昺,在岡州(今廣東湛江硇洲島)即皇帝位,是為宋末宗,改元“祥興”。趙昺繼位後在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的護衛下,輾轉逃到崖山,並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距今新會城南約50多公里,東有崖山,西有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也稱崖門)
△宋末宗御容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隨後元將李恆也帶領軍隊加入到了攻打趙昺朝廷的戰鬥。祥興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晚,宋元兩軍在銀洲湖海面上爆發了最後的存亡決戰——崖山海戰。崖山海戰南宋戰敗,陸秀夫揹著宋帝趙昺跳海自盡,10萬南宋軍民或戰死、或投海,壯烈殉國。宋朝就此亡國!
△陸秀夫負帝殉海像
二:崖山海戰,南宋戰敗後,為什麼會有10萬宋朝軍民跳海自殺?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跳海自盡,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為什麼會有10萬南宋軍民選擇跳海自盡,本人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兩宋三百多年,“與士大夫共天下”,深入人心。在社會開放、自由、繁榮的環境裡,養成了宋人堅貞不屈的民族性格。因為宋人的民族氣節,所以才有十萬軍民集體投海殉國的壯舉。
2、面對版圖橫跨亞歐大陸的元朝,南宋拼死抵抗了其五十多年。並且在一些大戰中給過蒙軍重創。元軍也曾多次對戰後的宋朝軍民進行屠城,蒙軍是一定要殺盡南宋朝廷血脈的。為此儘管有人也會想到投降,但是他們更明白,投降後也許會死的更慘。
3、崖山海戰戰敗時,陸秀夫揹著皇帝率先投海自盡。抗元中堅丞相和皇帝帶頭跳海,影響很大,也很強烈!很多人感覺皇帝和丞相都死了,個人再無前途可望,還是投海自殺吧,投海自殺還算是做了大宋的忠臣。最後人人相傳,10萬軍民都選擇了投海殉國。
4、南宋10萬跳海軍民,並不是崖山周邊之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南宋首都臨安追隨端帝南逃的,南逃期間,蒙古兵圍追堵截,南宋軍民早已疲憊不堪。再加上目睹崖山海戰之慘敗,更是身心憔悴,選擇跳海也就成了一種解脫。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
6 # 天香引
香山島一役,南宋小朝廷在戰鬥中減員不少,在颶風中損失更大,首相陳宜中率領的800艘戰船全都翻了,落湯雞陳宜中受夠了,他再不想漂來蕩去,死去活來。他提議大夥兒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過海外陸地生活吧。
陳宜中熱情高漲,說他去給大夥兒打前站,先去占城探路,就走了。這是他在歷史中出現的最後一幕,當他的船開遠了,有人才想起來,這人從前就逃跑過。陳宜中逃跑一個月後,小朝廷的船隊到達了井澳,他們再次遭遇了颶風,大約十分之四的船翻了,同等比例的人淹死。這些船裡就有宋端宗趙昰的船,趙昰本人連淹帶嚇得了重病,在次年的四月病死。
接連翻船,連帶死皇帝,讓所有的人心驚肉跳,“群臣多欲散去”。關鍵時,陸秀夫站了出來——“度宗皇帝有一子尚在,將置其何地。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備,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立國?!”他的話喚醒了一直都堅定存在的南宋忠義之心,能一路追隨直到現在的,都是難忘故國、絕不屈膝異族的忠勇剛烈之人,誰願意沉淪滅亡,成亡國之人呢?
眾人立趙昺為帝,是為帝昺,改元祥興。楊太后繼續垂簾聽政,張世傑任樞密使主管軍事,陸秀夫任首相,他每天親自書寫《大學章句》,為年僅8歲的帝昺上課。
且行且戰,臨近東亞大陸的最南端,張世傑屢敗之餘決定開闢基地。最初他選擇的是雷州(今屬廣東),大致相當於雷州半島一帶。1278年五六月間,張世傑遣將與元軍爭雷州,這座之前一直是北宋發配重案罪官的城市成了小朝廷的噩夢,敗績再一次降臨,現實逼迫他們繼續向南逃跑。
終於到了崖山! 崖山,它位於今天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五十千米處的崖門鎮。銀州湖水由這裡出海,海面上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環抱,延伸入海,闊僅裡許,故稱之為“崖門”。門內是天然的避風良港,每天潮起,可乘潮出戰;潮落,可據險而守。從地勢上看,是絕佳的戰略要地。
張世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這裡,立即命令士兵上岸,造行營30間,建軍屋3000間,做出了長期駐守的打算。追擊的元軍很配合,隔了大約半年之後,在1279年的年初正月間,從潮陽(今屬廣東)由海路趕到了崖山。領軍的是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幾天之後,副帥、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李恆也從廣州率領120艘戰船趕到。這樣,元軍整體軍力水陸兩軍共3萬左右,戰船大約400艘。
崖門內,張世傑擁有戰船近千艘,兵力達20萬以上。兩相對比,南宋的優勢是壓倒性的,沒有理由再失敗,何況搶先佔據崖門,坐擁天險,元軍的水師只能漂在海面上,種種優勢都在預示,南宋如果抓住機會獲得大勝,不僅不會滅亡,反而會藉機在南中國站住腳跟,哪怕只是兩廣一隅之地,至少也是五代時南漢的根基。
可這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參照,不為人知的是,南宋20萬大軍之中,存在著大量的宮女、內侍、官員家屬、軍兵家屬,以及大量的文官。除去這些非戰鬥人員,宋軍的戰力不過幾萬人而已。這也是之前屢戰屢敗、不斷逃亡的原因所在。更重要的是,張世傑的心變得煩躁。他不再像從前一樣,開戰之前做兩手準備,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連續敗連續逃,讓他受夠了。
張世傑放棄了崖山海戰中獨一無二的最關鍵地段——崖門。他把1000餘艘戰船背山面海圍成方陣,以大索勾連,四周圍起樓柵,其結構像陸地上的城郭一樣。帝昺的座艦就居於這座方陣正中間。他決定以堂堂正正之師,與元軍決一死戰。元軍水師非常歡迎他這麼做,非常配合地集結了全部實力與之對陣。元軍水師發現張世傑又把戰艦綁在一起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對面的宋軍主帥是俺們的臥底嗎?!四年前焦山水戰時,張世傑只是將10船連成一舫,這回居然是1000多艘綁成一座大城,這要是不放一把空前的大火的話,真是枉費了張世傑的好心。
這些煩人事是沒法干擾到張世傑的,再一次綁船並不是他失憶了,忘了之前的慘痛教訓,而是他早有準備。為了防火,他讓士兵們挖了海量的爛泥上船,都厚厚地塗在船外板上,再用長木杆做阻擋,防止敵船來撞。為了生存,他還在船上準備了足夠所有人吃半年的糧食。
做完了這些,張世傑非常確信已經萬無一失了,他可以直面戰爭,等待勝利,或者持久的對峙。這兩樣他都沒等到,勝利、失敗暫時還看不出來,宋軍很快就發現了一個致命的新問題。元軍水師在張世傑放棄崖門背山面海時,第一時間搶佔了崖門,掐斷了宋軍重回岸上的可能。張世傑給船隊上的20多萬人準備了半年的糧食,卻沒辦法準備哪怕一個月的淡水!他每天都得派人回崖門內取淡水,取燒水做飯的木柴,這些都在元軍搶佔崖門之後丟掉了。
僅僅10天過後,宋軍淡水供應就出了問題,南中國海上熾烈的太陽下,口渴難耐的宋軍士兵只好從海中提起一桶桶的海水勉強喝下去,結果誰都知道,那就跟喝毒藥一樣,他們開始上吐下瀉。宋軍的戰鬥力銳減,並且只會越來越減。這時元軍才開始了擊。
元軍在崖山西山頭上架起大炮轟擊船陣中間帝昺的御艦,幾炮之後御艦上迅速做出反應,張起了巨型布簾遮擋炮石。效果相當地好,據記載巨石擊中布簾,御艦巋然不動。這算是非常規攻擊方式,有可能是宋軍船陣的選擇地點非常欠抽,居然離主動放棄的崖門不太遠。不奏效之後,張弘範決定用火攻。
一艘艘滿載著柴草的小船被點燃,直衝南宋的船陣。宋軍水兵用長杆抵住火船,不使其靠攏。偶有漏網的,塗滿了溼泥的船外板還真的頂用,火焰沒法立即燃起,隨即被南宋水兵用海水澆滅。元軍根本不必擔心宋軍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攻。1000餘艘木質戰船綁在一起,得用什麼樣的發動機才能推得動? 一座不動的船城,不知道有什麼樣的攻擊力!
張弘範決定再一次勸降,他早有準備,隨船帶來了張世傑的外甥。該外甥三次進入船陣勸降,張世傑不為所動,回答得鐵骨錚錚——“我知道投降能活命,且能富貴,但忠義之志決不動搖!”1279年二月初六,元軍發起了總攻。那一天烏雲密佈,海浪洶湧,大海現出了它狂暴的一面。元軍水師兵分三路,從東、南、北三面向崖山外的宋軍船城進攻。張世傑率眾力戰,從黎明時分直到黃昏降臨,歷經漲潮、退潮兩個時段,士兵和船陣先後崩潰了。
士兵們疲勞飢渴上吐下瀉,加上一整天的劇烈戰鬥,早已不可支撐。看似堅固的船城只能防守無法反擊,永遠立於不勝之地,解體只是遲早而已。元軍摧毀了宋軍外圍的七艘大艦,突入船城內部,到這地步,張世傑才下令砍斷大索,各船逃生。這讓當時的海面亂成了一鍋粥,張世傑本人居然無法接近他最應該保護的物件——帝昺。當時黃昏降臨,暮色四合,風雨大作,張世傑遙遙望見帝昺的御艦,礙於形勢,他沒法親自去接,只好派人駕小船過去。
操船者不顧一切地在無數激烈交戰中的戰船間划行,奇蹟一樣地接近了御艦,並且爬了上去。可是無論他說什麼,御艦上都不同意。宰相陸秀夫唯恐來人是元軍假冒的,斷然拒絕把帝昺交給來人帶走。這種擔憂絕對是有必要的,亡國在即,無數可恥的投降者挖空心思想找進身之階,此時帝昺無疑是最好的投降禮物,怎麼能隨便就交出去?
接應者無奈,只好退走。遠處停在外圍的張世傑無奈,只好率領十餘艘戰船,保著楊太后,順著退潮的海水揚帆遠逃。帝昺的御艦孤零零地被圍在戰場中央,無論怎樣都沒法脫離了!當是時,或死或降,別無他路。陸秀夫在黑夜中決定以死殉國,他仗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都驅入海中。陸秀夫轉身望向年僅8歲的宋帝趙昺,他抱起了帝昺,對這個孩子說——“國事至此,陛下應為國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被辱!”說完,他緊緊抱住他的皇帝,縱身跳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海。宋帝國至此終於滅亡,不管它是否軟弱,不管它是否屈辱,它的最後一位皇帝和宰相,以世間最決絕的方式為它畫上了句號。
崖山之役,南宋全軍覆滅。據載,第二天凌晨,“浮屍出於海十餘萬至此,流亡小朝廷全體覆滅。這其中除了戰敗的宋軍外,就是那些宮女、內侍、官員家屬、軍兵家屬,以及大量的文官由於沒吃的、沒喝的又沒武器,出去戰鬥也是給蒙古人送人頭,被他們殘忍殺害。在這種沒有希望的情況之下,很多駐紮在崖山地區的宋人,在極度絕望中,走向了跳海自殺的道路。
一家一姓的天下歷經319年之後,註定了元氣盡喪,國家肯定無人。當是時,處上位者註定了只是些或庸碌無才,或無恥貪婪之輩,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所爭者,只是滅亡的方式。
-
7 # 舟舟說歷史
崖山海戰為什麼會發生?
金朝被南宋背叛,和蒙古一起合力攻打金,公元1234年,金朝滅亡。
一開始蒙古還不打算攻打宋朝,後來宋朝北伐想收復失地。蒙古就生氣了,想要報復。於是兵分多路攻打南宋。蒙哥和忽必烈各率大軍攻打南宋。蒙哥在釣魚城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最後蒙哥在攻打釣魚城的時候死去了。
此時,阿里不哥在內蒙古打算在蒙古繼承汗位。而忽必烈在另一條戰線上於是放棄攻打南宋。轉而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讓宋朝又多存在了十幾年。忽必烈最終奪得了汗位。
公元1267年,忽必烈攻打南宋的襄樊。1271年在攻打襄陽的時候忽必烈建立大元。最後利用了西域的回回炮終於把守了六年之久的襄陽城攻破了。就這樣南宋逃離行都臨安(臨安一直不是首都,只是一個行都。南宋一直把開封當成首都,想奪回來。),逃往廣東。最後逃亡到崖山,10萬多的軍民一起在崖山跳了海,南宋滅亡。
為什麼十萬多的軍民一起跳海?
1 忽必烈的軍隊雖然只有兩萬人,但是個個都是精英悍將。而宋朝的軍隊雖有十萬之多,但全是烏合之眾,有婦女,農民,老人,小孩這些缺乏戰鬥能力的。
2 宋朝計程車大夫風氣形成了宋朝人民不屈的意志。他們不想被元軍侮辱。
3丞相陸秀夫報著小皇帝一起跳海了,剩下的軍民自然也就跟隨了。
-
8 # 江心倒影
南宋崖山海戰是宋朝保留火種的決戰,演繹了震撼無比的歷史悲歌,展現了華人的氣節。崖山海戰的發生的原因是複雜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廷內部腐化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解決是不可能的),是一系列的愚蠢行為(從北宋開始)導致的最後結果。宋朝是一個武力積弱的王朝,但文化和經濟高度發達,理學興盛。雖然小人奸臣很多,但君子賢臣也很多。崖山之戰,可以說是君子賢臣的悲歌也是讚歌。崖山海戰,10萬人葬身大海是有多種原因的,戰術不善導致被殺的,自殺殉國的,看到家人死去失去希望跳海的都有,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他們都不怕死。要想具體瞭解崖山海戰爆發的前因和軍民抱著必死之心堅守到最後的深刻人性可以回到歷史的現場。我總結了南宋流亡朝廷的簡史,下面會給出詳細的答案。
1、福州繼位
1276年,福州城裡。
看著兒子趙昰在一群忠貞大臣的簇擁下,舉行了稱帝的加冕儀式,楊淑妃悲喜交加,準確來說是悲多於喜。雖然兒子登上宋帝國帝位,自己也貴為楊太后了,但是元兵的追擊並未停止,自己帶著兒子南逃,只不過是盡力想為趙氏皇族保留一片生存的空間。對於年紀尙輕的楊太后來說,這樣的重擔大到讓人近乎崩潰。念及從臨安城出逃之前,太皇太后的囑託,楊太后知道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咬緊牙關,依靠一眾大臣和軍民慢慢尋找出路了。
元軍兵臨南宋國都臨安之時,太皇太后謝道清知道大宋無力迴天,便向元求和,元軍不允,只好攜年僅五歲的的宋恭帝出城投降。謝道清深知元軍的殘暴,自己投降後,趙氏皇族的血脈可能會被元軍暑戮而盡。為此,她留了一手,在投降之前,便派國舅楊亮節率殿前禁軍護送楊淑妃及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望南而去。
南宋朝廷於臨安城投降楊亮節護送二王一行人等乘著夜色出城。一部分禁軍在前頭開路,中軍護著皇室成員以及宮女太監,然後跟著一大批士大夫和他們的家眷,再往後還有一批能工巧匠和他們的親屬跟在隊伍後面。一共五六萬人。這群流亡的隊伍在婺州(金華)與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抗元派大臣會合後,繼續組織義軍,一時間響應者雲集,軍民共計20萬人。這些都抗元愛國之士,日夜思念的都是忠君愛國、報效朝廷。
在來到溫州之前的逃亡路上,楊淑妃做主,將楊亮節之女許配給江鈺為妻。江鈺是江萬里(丞相)的侄兒。一年之前,元兵破饒州,江萬里與其子,毅然率家人投止水殉國,共計180餘口。當時,江鈺的妻兒也在其中。
當江鈺這對夫妻還未來得及享受新婚燕爾之際,他們在婺州(金華)遭受到元軍的攻擊,結果江鈺在陣中戰死。得知江鈺的死訊之後,新娘毅然決然自殺殉國殉夫。
由此可見,這群人都是如何忠烈,令人欽佩。
20萬人,浩浩蕩蕩來到福州。福州,雖然比不上臨安繁華和富庶,但是也是一座歷史名城,貿易重鎮,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是一個適合做臨時都城的地方。於是,群臣決議在這裡扶立新的皇帝。宋端宗即位,改元景炎。
2、理想與現實
一眾大臣裡,文天祥也在其中。文天祥是堅定的抗元派,去年之時,他就已散盡家財,募得一支人馬,入衛臨安。朋友勸說他元軍勢不可擋,他率領的不過是烏合之眾,沒有必要驅羊入虎口。文天祥說:“我也知道希望渺茫,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了。到了危急的時候, 向天下徵兵求救, 而沒有一個人一匹馬願意應戰, 我最痛恨的就是這樣的事。所以我唯有不考慮自己的力量,只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殉國,這樣天下忠義之士才聽到我的行為,而跟我一起揭幹而起,有道義的人會出謀劃策, 人多了才會有效果, 這樣大宋江山還可以保住。”
文天祥輾轉於東南抗元正月,元軍兵臨臨安之時,朝廷派文天祥等人去元軍議和,文天祥與元朝宰相伯顏據理力爭。伯顏惱怒,將文天祥拘捕,並準備送回燕京。就在北上途中,文天祥僥倖逃脫。得知二王南逃之後,他輾轉多地、歷經波折,才趕到福州城內。縱使意外不斷,並沒有消磨文天祥抗元的決心。
登基儀式完結之後,一眾核心大臣開始討論戰略方針。文天祥認為可以利用海洋北上先行收復江浙,但是陳宜中堅決反對,認為如果軍事不利,應該繼續南下,躲避元軍鋒芒。陳宜中當時全面負責流亡政府工作。在陳宜中的排擠下,文天祥只好率兵入南劍州(福建南平),牽制元軍,為朝廷創造生存空間。後出江西戰鬥,不敵而退保廣東。1278年12月在五坡嶺(廣東海豐北)被忽然而至的元軍俘虜。
3、朝廷內鬥
歷朝歷代,文人士大夫都喜歡內鬥。即便在南宋王朝飄搖之際,這個流亡小政權也很不團結,真是朝廷不倒,內鬥不息。在排擠完文天祥之後,陳宜中因與陸秀夫起矛盾,又暗中使人彈劾陸秀夫,將陸秀夫免職,下放到潮汕。後在張世傑的責難之下,陳宜中才急忙召回了陸秀夫。而楊亮節因為是外戚的原因,受眾人歧視,備受排擠。
沒有團結的核心團隊,流亡政府根本無力抵檔元軍的進攻。
4、最強跑路黨
在流亡朝廷內,可以說不是所有人都是堅決的抗元派,還一派叫跑路派。這一派對抗元沒有信心,但又不願意投降。這一派以宰相陳宜中為首。
陳宜中畫像陳宜中在做太學生的時候,為人正直不阿,曾與同學聯名攻擊當時的權臣丁大全,從而成為當時著名的學生運動領袖。丁大全下臺後陳宜中開始上位。1275年7月,宋軍兵敗焦山。太學生劉九皋上書陳列陳宜於其中的過失數十條。陳宜中得知後怒氣攻心,丟下官印就跑了。9月,謝道清寫信給陳宜中的母親,讓她的母親做陳宜中的思想工作,陳宜中才願意回朝。
陳宜中回來不久後又開始了第二次跑路。時間在1276年正月,當時元兵進逼臨安,謝太后本來要派陳宜中去和元朝宰相伯顏議和,但發現他人不見了,原來是跑回老家溫州去了,在海上躲了起來。直到後來二王奔至溫州時,才又跑了回來。後來改派文天祥去議和,就是上文說的被伯顏拘留那件事。
可以看出,陳宜中是一個受儒家思想影響,同時又特別愛惜名聲的人,他不恥於降元,但他又特別的膽小愛命,還特別留戀權利,因此他是典型的跑路黨。
跑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第三次。陳宜中後來還繼續跑,都跑到國外去了。後文再仔細講。
5、忠貞與叛降
雖然朝廷內部矛盾重重,但是為大宋盡忠的各地將領還是很多的。比如,淮南的李庭芝、湖南的李芾、東川的張鈺和廣西的馬墅都演繹了可歌可泣的抵抗,與部下壯烈殉國。
有人英勇就義,有人則開城投降。宋端宗即位後不久,元軍進逼福州城,知福州府王剛中便迫不及待開城投降。
流亡部隊唯有棄城出逃,到達泉州。泉州的舶司,阿拉伯裔蒲壽庚,早有降元之意,夥同當地豪強,擁兵作亂,屠殺軍民數千人,欲盡誅宋朝宗室以便向元朝請賞。
海上流亡宋部隊唯有撤離泉州。
在安排好宋端宗撤離出泉州,進入海上之後,張世傑率領陳吊眼、許夫人等畲族義軍一起攻打蒲壽庚,久攻不下,元軍馳援,宋軍只好撤退。
張世傑畫像張世傑,作為小朝廷的大將,一直有元朝的人來招降,但都被他一一拒絕。張世傑一直認為大宋還有翻盤的機會,因為自己手握重兵數萬,加下其他將領計程車兵,總兵數近十萬,朝廷還有巨量錢帛,而且還有不少州縣依舊沒有降元,各地有議軍自發抗元,比如一起攻打蒲壽庚的陳吊眼和許夫人。
張世傑早年在金國觸犯法律而南奔大宋,大宋對自己有再造之恩,故心裡早有與大宋共存亡的決心。
6、顛沛流離
陳世杰從泉州回海上之後,便率領眾人輾轉至潮州、惠州、井澳(大橫琴島)等地。在井澳時與元軍進行了一場大海戰,結果損失慘重。無奈之下,流亡的軍民於1278年初遷到雷州的硇州島。
此時的陳宜中表示他可以向占城(越南南部)去借兵,如果借不到也可以讓占城國王庇護宋皇室,讓他們去避難。因此,陳宜中便踏上了去往占城的路途。結果這一走,便留在了占城。不過後來占城被元朝攻佔時,他依然沒有投降,逃到暹羅去了。雖然是最強跑路黨,但陳宜中至死未降元這一點倒是值得讚許的地方。
四月,年僅9歲的宋端宗駕崩,衛王趙昺即位,改年號祥興。
宋端宗畫像去年12月,颱風來襲,船隊被吹得東倒西歪,退守井澳的宋端宗墮入海中,後來救起,但從此染病不起。一直撐到第二年四月才撒手人寰。
經歷了與元軍六個月的作戰,張世傑認為硇州島已不能久居,遂遷於崖山島上。崖山位於廣東新會市南部,因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像一個門口,所以又叫崖門。
7、崖山激戰
即便是在如此絕境之下,宋軍民還是沒有離散之心,尚有兵力十萬,錢帛數十船。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逾二萬元軍在張弘範的率領下進抵崖門,當他觀察到崖門出入海口都沒有宋軍的佈防,而將所有船艦聚集在崖門,並以鐵鏈相連時,不禁又驚又喜,因為因為他不確定張世傑是不是腦抽風了,如果是這樣佈防的話,真是自縛手腳,張世傑的葫蘆裡到底賣的到底是什麼藥?
崖門戰場人有時真的是在哪裡跌倒還是會在那裡再次跌倒。1275年的焦山之戰宋軍就是以鐵索連船,結果慘敗。張世傑並不是有什麼奇謀妙計,只是再次跳到原來的坑裡。
平心而論,張世傑雖然有一顆忠貞不屈的的愛國之心,但是他缺乏足夠的戰略眼光。崖門地形本是易守難關,卻硬生生讓自己的軍隊完全喪失了機動性,人數近十萬的軍隊成為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而對方的人數僅僅兩萬多。可以看出張世傑有背水一戰的意圖,但沒學到背水一戰的真諦。韓信當年背水一戰時,有分兵出去以作援軍,張世傑不僅沒有分兵,反而自廢武功。
宋軍被南北夾擊佔了出海口之後,張弘範將宋軍汲水、打柴的線路全部給封死了。宋軍只能啃乾糧、喝海水,喝完不少人嘔吐腹洩,戰鬥力喪失一大半。
一個風雨大作的早晨,張弘範組織元軍發起最後的總攻,張弘範由出海口攻入,李恆由入海口改入,宋軍南北受敵,宋軍陣腳大亂。張世傑令人砍斷鐵索,率十餘艦保護著楊太后突圍而出。張世傑另外火Superb出小船去接困在中軍的小皇帝。當時風雨交加,混亂異常,陸秀夫看見來接應的人不是平時熟悉的衛兵,害怕元軍趁亂假冒,便斷然拒絕。
主將突圍 ,軍隊失去了主心骨,宋軍潰不成軍,元軍將宋朝所有軍民包圍住。這一幕,早在陸秀夫心中預演過,他早有決斷,他先將自己妻兒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天亡趙宋,陛下當為國捐軀,想當年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說完便背起趙昺,從容縱身躍入大浪滔天的海里。眼見及此,眾多將士,已無心戀戰,紛紛跳海而亡。一眾家眷,頓時崩潰,失去再生存下去的勇氣,也接連投海自盡。
陸秀夫與宋少帝逃出去不久的楊太后接到趙昺的死訊,不禁悲慟:“我艱難負重到此,只是希望趙氏血脈不斷。現如今,天命如此,還有什麼可說的?”說完便跳入海中。
風雨天過後,南海上的天空特別藍。黃昏之時,夕陽如血,幽幽地映照著海面。海面上飄蕩著十萬浮屍。
8、歸宿
張世傑後來將楊太后的屍體葬在了海邊。
崖山戰鬥前,元朝還派人來勸降。張世傑迴應道:“我知道投降了,不僅能夠生存而且能夠富貴,但是我為國而死的志向是不勇動搖的。”
張世傑本想護送楊太后突圍後再尋趙氏後人以圖再舉,無奈楊太后已輕生。一日夜裡,颶風襲來,心灰意冷的張世傑捧香敬天,故意墮海而亡。
崖山之敗深深刺痛了文天祥的心,更讓人難過的是文天祥親眼目睹了這一悲壯慘烈的過程。當時元軍將文天祥押赴到崖山,希望他可以招降張世傑,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張弘範一再要求他寫封書信,最後文天祥轉而寫了一首後世傳誦的《過零丁洋》以明志。
文天祥之志贏取崖山之戰後,元軍大擺慶功宴,張弘範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之位。”
文天祥聞之而大慟:“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後來在被押解回燕京的路上絕食八天而未死。這時,他想通了,宋朝還有眾多遺老遺少看著自己,作為他們的精神寄託,如果自殺,其他人恐怕也沒有生存下去的勇氣。唯有——
被殺
——才是自己的歸宿。
1282年,小人作祟,讓忽必烈起了殺文天祥之心。元廷官員問文天祥還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我深受宋朝恩德,身為宰相,不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文天祥死後,他的妻子歐陽氏給他收屍時,發現一篇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的心聲代表了以他和陸秀夫為首的抗元派共同的信念,是帝國餘暉裡最讓人心碎也最有感召力的生命之歌。
這是不朽的精神力量,崖山之後有中國。
-
9 # 深藍妖火
南宋這最後一戰,可以說是相當的慘烈了。雖然說國家即將滅亡,但是南宋的將士們卻仍是死戰不退。他們做到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
在襄陽城被元軍攻破以後,元軍在1276年成功逼近南宋首都臨安。當時年僅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求和不成,沒辦法只能投降,南宋就此宣告滅亡
南宋雖然宣告滅亡,但是南宋軍民的抵抗決心,並沒有因為朝廷的正式投降而消亡。
當時宋度宗的楊淑妃,在楊亮節的保護之下,成功地帶著她的兩個兒子逃了出來。並且在金華與張世傑、陳宜中、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會和後,接著就開始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 ,並且封趙昺副元帥,組成了一個逃亡小朝廷。
在元軍一路乘勝追擊下,這個逃亡小朝廷一邊想著逃跑,一邊還在重新組織著抗元的工作。沒過多久,年僅7歲的趙昰就登基成為皇帝,他們一路逃跑跑到了福州。然而屁股還沒坐熱呢,僅僅兩年時間之後,福州也淪陷了。這個流亡的小朝廷只能逃亡到泉州。
當時張世傑準備借船,然而卻遭到了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的拒絕。這些完蛋的玩意當時早就已經準備好了要投降,最後沒辦法,張世傑只能奪船,然後出海開往廣州。
但是,成功奪船並沒有改變什麼,此時的南宋,大概真的是氣數已盡了。他們出海就遭遇了颱風,帝舟傾覆,年幼的宋端宗(趙昰)差點溺死,好不容易被救了上來,也因此得了重病,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趙昰死後,他七歲的弟弟趙昺繼承他哥哥登基,也就是宋少帝了。當時的這個小朝廷已經無處可逃,所以最後只能逃到了崖山。他們準備以此作為據點,繼續抵抗元朝。在這期間,文天祥率領的部隊,在贛州這一帶阻擊蒙軍的進攻,曾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中路蒙軍源源不斷地進行增援,很快就打敗了文天祥的小分隊。文天祥一邊戰鬥一邊後退的,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被元軍給抓住了。
祥興二年(1279),元軍大將張弘範率領大批軍隊,進攻崖山的南宋小朝廷。崖山一戰,正式拉開序幕。
當時宋軍雖然說有20萬軍馬,但其中有十多萬都是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小宮女,太監這些人,都是非專業打仗選手。而敵軍元軍當時兵力大概在10萬以上,戰船也有數百艘那樣。在這場戰役打響之前,有人提建議說應該先佔領了樓海灣出口,然後保護向西的撤退路線。但是當時張世傑為了防止士兵們逃跑,否決了這個建議,並下令放火燒光了陸地上的所有據點。把上千的宋船用繩索一字型給連了起來,護衛小皇帝的龍舟放在了中間。
戰鬥打響以後,元軍用小船裝滿了茅草和油脂等易燃物品,乘風想要放火燒掉宋軍的船。但是宋軍也不是傻子,早就想到了他們會用火攻擊,所以他們對火攻早就做好了防備。他們在船身的外層塗滿了淤泥,並且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竿,以抵抗元軍的火攻快船。
元軍看進攻這麼多次都沒成功,於是改變了戰術,開始圍困宋軍。元水師封鎖整個海灣,斷絕了宋軍汲水以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只能被迫吃乾糧,十多日靠捕撈魚來充飢,淡水開始缺乏。在這種對於宋軍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張世傑為了擺脫這種困局,決定首先發起進攻,他當時以6萬的兵士,向元軍海灣封鎖線發起進攻。
雙方就在珠江的入海口海灣外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激戰了數日以後,宋軍損失慘重,卻沒能打破元軍的封鎖。
與此同時,文天祥也被元軍計程車兵押送到崖山,元臣李恆當時以死威脅文天祥,讓他寫下書信勸張世傑投降,這個時候文天祥豪邁了揮筆寫下了那首我們上學時候學習的那是千古名詩《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的這股英雄氣節,千古長存,流芳百世!
李恆一看讓文天祥勸降不成,只得讓張弘範對幾乎沒有什麼威脅力的宋軍,發起了全面的進攻。
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當時大海上煙霧瀰漫,張弘範決定兵分四路,以奏樂為總進攻的訊號。他們在總攻之前,元北軍的軍隊乘著漲潮之際,佯裝進攻,假裝被宋軍擊敗。而當元軍當奏樂進行總攻時,宋軍則還因之前的小勝,以為元軍不會再發起進攻,以為蒙古人正在宴會,所以防備變得鬆懈了。
就在這個時候,張弘範水師進行了正面的進攻。他們用帆布做隱蔽,把預先埋伏好的的伏兵船放在霧雨天氣的掩護下行駛進宋船。當兩邊船艦即將接近的時候,元軍就撤下帆布。這個時候,突然出現的元軍艦船,讓還不知道發生什麼情況的宋軍陣腳大亂。一瞬間七十多艘大船就被衝破,四個方向的元軍軍隊深深地重創了宋軍軍隊。
很快,宋軍的中央旗艦,就已經在敵弓箭射殺的範圍之內。
在這一戰裡,作為主將的張世傑早在陷入被圍的局面時,已經就心存退意了。他最開始的時候,將所有人集中在船上打算孤注一擲。但是元軍當時火攻不成,反而不急於速戰速決,反而轉變戰略開始封鎖宋軍,斷水源。
發動突圍戰不成功,本來就是甕中之鱉了,失敗本來就是註定的了。當元軍迫近小皇帝的船艦的時候,張世傑就知道,是時候該撤了。或許他們可以撤退到占城那裡去,繼續進行抵抗。但是,當時有一個人不想在逃了,這個人就是陸秀夫。
他從襄陽到臨安,又從臨安來到福州,又在從福州逃亡到了泉州,最後從泉州逃到崖山,神州陸沉,他卻總是看不到驅逐元寇的希望。他當時四目望去,只看到了戰火瀰漫,不是說抵抗沒有意義,而是他們再逃還能逃到哪裡去呢?
天下這麼大,但自己的故土難離,即便離開了以後,就算能苟且地保全自己的性命,等安穩下來之後,又有多少人還會繼續的抵抗元朝呢?
是時候以身殉國了。
於是陸秀夫揹著年幼的小皇帝,慷慨赴義,投向大海。在他跳河死了以後,十數萬的軍民,戰死的戰死,自殺的自殺,沒有一個投降的。張世傑聽到這個訊息以後,本來打算以楊太后的名義,再找他們趙宋的宗室繼續抵抗元朝。但是楊太后聽到了小皇帝死訊以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奔赴大海自殺。張世傑雖然帶著殘部成功從戰場撤退,但不久之後,他也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根本看不到希望了。
一君死了,又立一君,現在又死了。他之所以還能活著,是希望看到敵兵撤退,能夠再次擁立趙氏。然而事到如今,已經沒有再來抵抗的趙氏子孫了。於是,張世傑在大風雨之中,選擇了自溺,死於平章山下。
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八,文天祥這位南宋最後的抵抗者,拒絕了忽必烈的最後一次以宰相官位的勸降,被押赴刑場。文天祥從容地對屠夫說:“我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了!”然後文天祥堅持要求面向象徵南宋的南面跪下磕了一個頭,慷慨赴義。
至此,南宋徹底成為歷史。
-
10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看到宋俺腦子裡一準想到的就是那個,撅著屁股到處給人家磕頭的宋江,腦仁疼。明明有著氣吞山河的能力,就是喜歡跪地上求和。
“咱別打了,咱籤個字,你要啥東西?儘管說,咱拿就是了!”一臉的獻媚,哎!
難道宋就沒有一幫子硬骨頭嗎?咋沒有,硬的嘎嘣響,一口鋼牙咬上去,都能蹦他一臉的鐵渣子。
岳飛咱就不說了,辛棄疾這可是可以總攬全域性的大將之才,給一個機會,大放異彩,進武廟那都不帶差的。
您比方說,和尚義端帶著金印要投降金人就為了給自己謀劃一個前程,結果辛棄疾單人獨馬,一傢伙追上去,手起刀落刷刷兩下把對方那腦殼子,咣嘰一下就給剁了下來,拎著這人的腦瓜子,帶著金印就回去了。
當然這隻能說是辛棄疾武功高強。
說真格的,這都算小意思,當年一個叫張安國的人把義軍首領耿京殺了,帶著數萬大兵投了金人,同樣是為了給自己謀劃個前程,結果被辛棄疾帶著五十個人打上門去,直接在大營裡造到這貨,二話不說抓了,就帶了回去,順道還帶回去一支軍隊。
這叫啥?叫胸有謀略,膽大心細。
結果老將軍,被朝廷是提溜上來,又踹下去,提溜上來,又踹下去。
嚇唬金人的時候,就拎出來,金人走了,就被罷免,來了又拎出來,哎,整個就是……俺不想用詞來形容,糟心啊!
一個可以很牛叉的將軍,卻被硬生生的逼成了一個詩人,讓外人聽過去那就是可笑,吧嗒到咱嘴巴里頭那就是可悲。
文人當政,太軟了。
當然俺不是說文人當政不好,畢竟武人當道天下也是要亂的。宋結束的五代十國,其根本原因就是武人當道。
武人當道是把刀,文人當政是刀鞘,但咱刀鞘該拔的時候,還要拔的,不然就會像宋一樣,安居一偶,無法成為一個大統一王朝,骨頭都自己給碾碎了,站不起來的。
最終就迎來了這個崖山之戰。
崖山之戰的結果就是,皇帝跳了海,十萬人民跟著一塊跳了海,大海之上滿滿的屍體,燃燒沉沒的戰船,何止是淒涼。
這種悲涼的畫面上卻有一個叫張弘範的漢人,踩著戰船扶著鬍鬚得意洋洋。這還不夠,這張弘範臨了跑到崖山上整了一個石刻,打算名流千古,“鎮國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意氣風發的如同上將軍碾死了螞蟻一樣的開心。
一個王朝啊,被一個讓蒙古人都看不起的三等人給滅了,說出去都是有精神頭的,三等人滅一王朝啊!他們一等人和二等人都沒有辦到的事。
要知道按照《元典章》蒙古人這樣的一等人殺一個漢人,也就打五十七板子而已,給死者家屬整點燒埋銀子錢就好了,而漢人殺死一個蒙古人,立馬就是死刑啊!
只不過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張弘範在他看來滅了宋之後的第二年,就嘎嘣脆的死掉了,據說是身體好好的,元皇帝還給他接風洗塵,別人蹲外頭吃飯,他能獨享內殿和皇帝吃飯,這頓吃,吃完了,就生了一場大病,跟著這氣沒倒騰過來。
嘎嘣死了,死之前還把自己的鎧甲寶劍交給兒子,祝福兒子好好幹。
兒子這輩藉著他的這份功勞吃的好喝的好,官員亨通啊!
但到了孫子輩就扯淡了,因為元發生了一次內亂,他這孫子殺了好幾百蒙古人,您說這能有個好?
人家老王爺額森特帶著大軍路國他們家門口,順手把他的孫子全宰了,女眷呢?當然不能浪費了,最後也死了,就留了一個孫女,因為長的實在是漂亮,實在是水靈,畢竟書香門第,還是武將世家,這底蘊就擺在這裡,氣質這塊拿捏的死死的,和普通的漂亮不一樣的,哭那樣子都帶著韻味,聲音都不錯,所以被老王爺撈回去做了妾,算是留了一根獨苗吧!
哎呀!不知道張弘範的棺材蓋子按住了沒?要知道他在元朝的功勞那是大大的。
為此他還做過很多詩,其中有一首,挺來勁的,說什麼:
磨劍劍石石鼎裂,飲馬長江江水竭。我軍百萬戰袍紅,盡是江南兒女血!
何等豪氣啊!文采槓槓的,提到科舉咋也是個秀才的底子。到了後世有人將他在崖山的題字塞了一個字,變成了宋鎮國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高,實在是高。
但也只能如此了,哎!有人說他做了他該做的事,也就那樣吧,是非功過有人說的。
說了這麼多,似乎就和崖山之戰粘了一點邊,其實這些事何嘗不是崖山之戰敗亡的根本原因。
不思進取的宋,沒能及時的收回該收回的土地,過渡壓制武將的發展,最終覆滅。
張弘範這類人都是出生在那片土地上的,要是早拿回來,還有這事?歷史上也許就不會出現什麼張弘範不張弘範之類的。
拿回燕雲十六州,整個防禦體系都是全面的,打不進來的。
蒙古人強盛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撐過去了,也就煙消雲散了。
接下來,咱把崖山之戰這事,給大傢伙捋捋。1271年,元朝開始建立,第二年這就想著一統天下,所以轉臉就發兵南下攻打南宋。
這個時間點上的南宋是啥德性呢?有個賈似道,類似於秦檜那種的東西,對著皇帝滿嘴跑火車,比那穿天猴玩的都溜,對外咣嘰就能直接跪地上,天天的喊:“和平!和平!”
就這貨,後來被一個氣惱的縣丞給剁了腦殼。
咱接著說。
結果人家蒙古人從襄陽這嘎達進攻,宋牢牢的頂住了六年的進攻,沒吃的,沒援軍,六年啊!
為嘛沒有援軍,為嘛沒有糧草呢?
說起來都讓人覺的不可思議,就是這賈似道皇帝的國舅爺爺,你看都掛著爺爺倆字,牛啊,把這訊息捂了六年,整整六年啊,朝堂居然沒有一個知道的。
牛叉吧!奇聞錄裡頭也應該寫上一筆,太牛了!
襄陽破了之後,元軍就直接蹦到了臨安,這地算是南宋的首都了,也就是現在的杭州。一幫子醉生夢死的官員,咔嚓一下夢醒了,哆哆嗦嗦的猜到襄陽破了,這利索勁別提了,其實這還用猜嗎?
咣嘰一下,宋又跪地上求和,你看前頭打了六年,不想想辦法,這打到眼跟前又上演靖康之恥那會的一幕,有時候咱真就整不明白。
當時五歲的皇帝宋恭帝被人拿走了,當然也沒上演什麼靖康之恥啥的,十九歲那年給了點賞賜,讓他去了西藏當一個普普通通的僧人,後來因為寫了一首不該寫的詩,被砍了。
這不,宋這頭,又立了一個七歲的皇帝,這就是宋端宗。都打到這地步了,元已經不可能接受什麼咣嘰一下跪地上求和的事了,你就是把膝蓋跪的細碎,他們也不接受的。
所以抵抗是必須的,第二年福州就完了,宋端宗就跑泉州,他們就想去海上避避難,於是就到泉州的市舶司這頭弄船。
結果一個阿拉伯商人蒲壽庚拒絕了。為嘛一個做生意的能拒絕呢?要怪也只能怪宋自己沒有那眼珠子。
阿拉伯人跑你這裡住著,一準都是經商的,這貨的祖上特別的會做生意。
南宋一瞅,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啊,賞個官坐坐吧,所以就有了這麼一茬。海防這塊都是人家說了算。
其實官商一結合那有個不賺錢的,這又給了官,那更加是賺錢的買賣。
咱接著說。
本來嗎?人家又不是啥漢人,你這都完蛋了,樹都要到了,人家當然得換一顆大樹,拿這事人家和元表功。
宋他就不想想五胡亂華是咋回事?當然宋有著像賈似道這樣的人那是如過江之鯽啊,數都數不過來,他們雖然有時候讀點書,但不認識那道理。
幸好這姓蒲的沒把這些人抓起來,這些人只能接著南下去了。
當然崖山海戰的時候,這貨那是出人出錢出船玩命的打宋,宋被滅他也是有一份功勞的。打這之後,他只要知道那頭有宋的宗室,那是不遠萬里都要去打,原因就是他拒絕了借船的事,南宋抄了一點他的財產。
當然後來因為這事,他那也是加官進爵,後人也是不錯的,只不過到了大明王朝建立的時候,老朱痛恨這麼個東西,蒲家直接被釘到了恥辱柱上了。
你都不知道,就這麼個東西,家族輝煌了不到一百年,瞅著明朝不錯,元朝要完蛋了,於是要再來一次背主求榮的事,咣嘰老朱把他們這算盤給砸了,算盤珠子都滾到下水道里頭去了,男的全踢到邊疆喝西北風,女的您知道。
沒底線的東西,誰要你啊!滾!那會只要是姓蒲的世代都是這樣的,都不帶抬頭的,想進入官場,姥姥!別說門了,連窗戶老朱都給他封了。他們家世代只配做這個。
再往後宋端宗因為落水生病就死了,然後七歲的衛王成為了新皇帝。
在陸戰的時候,張弘範的部將生擒了文天祥,這意味著南宋路上力量徹底覆滅。
再往後就是崖山海戰,不合時宜的戰法,他們居然用鐵鏈將戰船都連線了起來。
估計宋領頭的沒聽過赤壁之戰的故事,而張弘範恰恰聽過,一個火攻啥都沒有了。
大勢已去,陸秀夫揹著少帝投海自盡,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了。少帝的屍體被元軍找到了,他們拿到了玉璽,交給了張弘範,回頭再找屍體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據說被當地百姓安葬了。
-
11 # 江湖小曉生
因為陸秀夫沒有擺好自己的職場位置,而文天祥、張世傑的能力又帶不動南宋,所以最後才會出現崖山海戰十萬軍民跳海的悲慘局面。
早年陸秀夫帶著小皇帝逃到福建的時候,本來打算搶船渡海。渡海其實有很多選擇,當時南宋宰相陳宜中已經跑路到了越南占城,因為他跟張世傑不和,所以南宋小朝廷,居然放棄了渡海前往占城的想法。
現在你知道了吧?其實崖山海戰的悲劇,蒙元大軍只是外部因素。真正導致崖山海戰慘劇的,還是南宋小朝廷內部的問題。
一、陸秀夫忙得不可開交,可就是不知道制定大政方針。當時陳宜中死活不肯回來,而張世傑也死活不肯去占城。那麼留給南宋小朝廷的生路還有幾條呢?其實遠渡重洋是最好的選擇,海外除了占城,還有臺灣,還有呂宋,甚至還有更遠的馬六甲。
手裡還有幾萬兵馬,外加十多萬百姓,陸秀夫完全可以找一個海外群島安置百姓,重振旗鼓。可是陸秀夫這個時候在忙些什麼呢?
1、思想宣傳工作。他需要給南宋小朝廷鼓舞士氣,也就是洗腦式的宣傳。因為當時大家都很洩氣,元朝大軍實在是太猛了,完全扛不住啊!
再加上前面兩位小皇帝一個投降,一個病死,這第三位還是個小皇帝,未免人心惶惶,沒有主心骨。所以陸秀夫整天給大家唸叨著:古代人手裡有一支軍隊都能完成中興事業,我們現在有幾萬大軍,除非老天爺不幫忙,否則咱們怎麼可能滅亡呢?
2、心靈輔導工作。此外陸秀夫縱然再忙,每天還要給大家宣講《大學章句》,這又是啥目的呢?還不是為了讓大家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地輔佐宋末帝嘛!
3、文學創作工作。當時陸秀夫在海上漂著的時候,還不忘寫了一本書,將有關前面兩位皇帝的事情給記錄下來。你說說看,作為當時南宋的掌舵人,你搞這麼多虛頭巴腦的玩意兒幹什麼?
又是思想宣傳工作,又是心靈輔導工作,又是文學創作工作,這是一個宰相該做的事情嗎?你的工作是要給南宋謀劃出一條生路,而不是整天像個宣傳幹事一樣,忙得不可開交。
要知道,出路對當時的南宋來說至關重要。其實十多萬人,並不需要立刻中興大業,而是希望找個安穩的地方度日罷了。很顯然陸秀夫沒有這方面的才能和心思,才會莫名其妙地把大軍帶到了崖山這麼個死衚衕裡。
二、選址失敗,導致南宋走入了死衚衕。崖山海戰後期的畫面實在是太慘烈,為啥大家寧可選擇跳海,也不願意出海呢?其實不是不想出海,他們經歷了好幾次的突圍,基本全部宣佈失敗。
就算張世傑本人可以逃出去,那也是無濟於事的。因為陸秀夫、宋末帝還有大軍百姓都無法成功突圍,因此南宋大軍駐紮在崖山,那就是走進了死衚衕。
別以為蒙元只擅長陸戰,他們早在攻打金國的時候,就已經訓練了一批強有力的水軍力量。因此蒙元張弘範的部隊觀察了崖山地形以後,迅速採取了兩面圍堵的方針,將南宋小朝廷死死地包圍了起來,你說這不是死衚衕是什麼?
想要出海就必須要從狹窄的出海口裡鑽出去,可這一點似乎異常艱難,因為蒙元的水軍死死地堵住了出海口。
那麼為啥會選擇崖山這地方作為避風港呢?那就要問問張世傑老兄了。當時南宋小朝廷從福州逃到了泉州,搶了泉州市舶司蒲壽庚的船後,帶著大軍和百姓毅然選擇出海。
由於個人恩怨,越南占城是肯定去不成了,當時陳宜中曾經建議帶宋端宗去占城,可惜張世傑不肯去。結果宋端宗的大船遭到了颱風的襲擊,導致船翻了。
宋端宗不久去世了,這才讓宋末帝勉強上臺。颱風實在是太可怕了,他們第一次見識到了海上強有力的對手,因此船隊是怎麼走的呢?
他們居然是沿著海岸線逃跑的!這就很神奇了啊,因為蒙元大軍可以在岸上一眼就看到南宋大軍逃竄的跡象,那不是暴露了嘛!
到了崖山以後,張世傑的神操作更讓人心碎,他居然學習曹操的鐵索連舟,將大船都捆在一起。這直接導致了後來大家無法在紛亂中逃出去。
張世傑在關鍵時刻,倒是斬斷了十幾條船的鐵鏈,自己衝出了包圍圈。可陸秀夫抱著小皇帝,只好眼睜睜地目送張世傑的離開。在絕望中,陸秀夫選擇跳海,估摸著很可能以為張世傑背棄了他們。
唯一的軍事統帥,都有逃竄的現象,你說陸秀夫還指望個啥啊!文天祥此前已經被抓了,陸秀夫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
三、十多萬軍民跳海,那絕對是氣節的表現。別以為南宋一直被動挨打就很窩囊,南宋是非常有氣節的一個王朝。早年就有岳飛、韓世忠這樣的人所帶領的抗金隊伍。
到了南宋末年,這十多萬軍民緊緊跟著風雨飄搖中的南宋小朝廷,這難道不是一種氣節的體現嗎?
這些人大多數都是陸地上的人,壓根就不習慣海上的風雨飄搖。但是他們忍住了內心的害怕,依舊誓死相隨,實在是令人感動。
可惜等到陸秀夫帶著小皇帝跳海以後,南宋軍民們最後的那點希望也都破滅了。這個時候留給他們的似乎只剩下了一條路,那就是投降。但是他們沒有投降,而是選擇一起跳海,何其哀哉!何其壯哉!不禁讓人感到淚目。
總結:南宋後期沒有一位傑出的領導者。總的來說,南宋之所以走入死衚衕,那是因為領導者的水平實在是太有限了。文天祥的氣節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指揮軍隊的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這種人在和平時期,絕對是一位好宰相,可在南宋那個時期,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陸秀夫是一位好宰相,可惜他的能力也太平庸,連大政方針都拿不出來,走一步算一步,這算怎麼回事呢?至於張世傑,是南宋後期最傑出的名將,可惜他的傑出,主要體現在氣節上,真正拉到戰場上,表現也只是一般,沒有匡扶宇宙之才。
參考資料:《宋史》
-
12 # 味哎兒
戰爭可以用一個人的一生做比方。一個人一生有幼壯老的時期,幼與老時期是最弱的,只有壯年時候是最強大的。
當一個人群或者一個國家戰爭的時候也是這樣,只有壯年的時候才可以打得勝仗,其它兩個時期全是敗仗。
因此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正處於都是壯年時期,誰也打不過誰了。這就是僵局,僵持階段。
如果一個國家處於幼年和老年的時候,那麼壯年的那個國家就侵入弱國了。
大道理是這樣的,具體的則不是。
當一個國家出現了一個可訓練打勝仗的軍隊的人,那麼這個國家就是一個強壯的國家。沒有出現一個可以訓練打勝仗人,只有打敗仗的人,那個國家就是個弱國家。
事實上每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強弱是有評價的。所以春秋戰國時候,六國聯合抗秦。並且派人去刺殺秦嬴政,可見他們知道秦國的強大和吞併力的。
人們對秦國的強大有評價。就是軍功分封制,是秦國計程車兵赤膊上陣.勇猛無比.成虎狼之師。因為秦國計程車兵以割敵方耳朵數量為軍功記功標準,升官與分田地憑的是軍功。因此一個家族,派一兩個人去打仗,割敵方的耳朵就可以分得田畝,割的多就可以升官了,從而有了很強計程車氣。
而其他六國仍然是保衛貴族榮耀而戰的戰士。有軍功是貴族的與戰士沒什麼關係,從而士兵的戰鬥士氣並不高。
這就是秦國計程車兵,可以透過戰爭獲得軍功獲得田地和社會地位,而其他各國並沒有這樣的激勵機制。
因此國家的強弱就立刻分判出來了。
宋朝初期,棄武從文。當北方遊牧民攻擊宋朝的時候,就沒有人能打勝仗了。特別是岳飛時期還殺了名將,再也沒有能打勝仗的人了。
另一個原因是將軍元帥是戰爭打出來的,不可以用紙質的考試方式考出來的。戰國時期的趙括就是考試考出來的將軍,大敗而被坑了40萬兵士。
另一個原因是北方遊牧民族打一個地方就得一個地方的官兒,他們是有戰鬥力和戰鬥目標的。宋朝人就是丟個地方丟個頭,跑得快的可活命。勝敗已定了。
事實上元朝也是這樣的,他們計程車兵是跑馬圈地的。也就是每個士兵用馬蹄子劃出自己所佔的土地,就歸他自己了。所以元朝計程車兵相當兇猛的。
事實上李自成也是這樣的,他率領的農民軍也是佔了哪個地方,就當哪個地方的官兒了。清朝是由李自成的農民軍打敗的。並不是滿軍打敗的。滿軍加吳三桂打敗的是李自成的軍隊,才得到了中國天下。
這就是李自成的軍隊,都去當官了,成為分散各處的守衛土地者。這是不能和滿清軍隊傾全國之力,攻擊一點的兵力優勢相抗衡。
宋朝時期的戰爭有屠城一說。就是功城勝利的一方,把守衛城市的一方,那裡的人全部殺盡。
所以崖山之戰的居民都跳海了。跳海有兩種表示,一是不受這一刀的殺戮可榮耀的死去‘;一是氣節的儲存,不受敵人屈辱,寧死不投降。
戰爭的勝敗關鍵是士兵知道為什麼打仗。因為將軍排兵佈陣以後,仗打敗打勝全由士兵拼不拼命決定。排兵佈陣以後的將軍就無奈了,只有等在那裡,看士兵拼命的結果出現。士兵殺敗敵方士兵,將軍就帶來了,得勝之時回朝了。士兵被敵方士兵打敗了,將軍就戰敗逃回本朝了。
所以戰爭不是小說中說的那樣,將軍與將軍騎馬對著殺,士兵立旁邊站著看。這樣的戰爭用不著士兵了,還什麼30萬 50萬的兵幹什麼?。
-
13 # 讀書悟道
崖山海戰是宋元之間的最後一戰,此戰結束後,趙宋王朝的統治徹底畫上了句號,綿延了300多年的大宋、苟活了150年的南宋,退出了歷史舞臺。每每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那一刻,最痛苦的莫過於最後一任帝王。但是南宋在滅亡的最後一刻,最能體會那種失國之痛的人恐怕就是這寧願跳海也不願投降的10萬軍民。
崖山海戰崖山位於今天的廣東新會南八十里的海中,與奇石相對,周圍潮汐湍急,船隻航行艱難,是一處據險而守的天然堡壘。因此南宋行朝(一般指帝王出京後臨時居住的官署或住宅)選擇了此地。
當時的歷史歷背景是,北方的蒙古一族勢力龐大,成吉思漢先後統一了西夏、遼國和金國。他去世後,其孫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隨後便著手攻打南宋。元軍一路南下,在襄樊大破宋軍,直逼南宋都城臨安,五歲皇帝趙㬎被迫投降。
臨安失守,楊淑妃和國舅楊亮節護衛著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往金華,與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一眾南宋大臣會合。
1278年3月,經歷了一百多天的海上顛簸之後,逃亡的一行人終於為自己找到了一個落腳點--碙州,然而宋端宗趙昺突然病亡,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隨從的官兵顯然已經看到了這個“海上朝廷”的壽命已盡,為了避免與行朝同歸於盡,他們紛紛要求自尋生路。這時陸秀夫挺身而出,動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舍,成功遊說了一眾官兵,鼓動眾人立趙昺為帝。
在危難時刻,陸秀夫接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力挽狂瀾,共撐危局。6月,將行朝轉移至崖山。
船隊在崖山靠岸後,張世傑、陸秀夫在島上建造了三十間行宮,軍屋三千間,以供君臣大將休息,隨從的二十萬大軍則留在船上生活,為隨時發生的戰爭趕製兵器,修造艦船。
元朝大將張弘範向元世祖上報說,如果不迅速消滅流竄的南宋小朝廷,恐怕給宋人以喘息機會。於是,元世祖令張弘範領精兵兩萬,分水陸兩路南下攻打駐守在潮州的文天祥。
文天祥駐守在海豐的一座荒嶺上,兵少勢孤,很快便被張弘範攻下,文天祥被俘。
1279年1月,張弘範大舉進攻崖山。宋將張世傑深知此時計程車兵們軍心渙散,於是下令焚燬島上行宮,全部人馬登舟生活,然後又將千條戰船連結在一起,在四周高築樓柵,並將幼帝趙昺安置在船的中央,其意在詔示全軍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張弘範見宋軍艦船相連,遂採用了赤壁之戰的戰術,乘風放火,妄圖也來個“火燒曹營”。不料張世傑早有準備,艦船上已塗抹了厚厚的溼泥,並綁上長木伸向前方,元軍的火船根本無法靠近。
無奈之下,張弘範來了個釜底抽薪,增兵佔據海口,將宋軍圍困在海中,切斷了宋軍的淡水補給,導致宋軍將士只能用海水解渴,不少士兵病倒,戰鬥力銳減。
2月6日,元軍對宋軍發起了總攻,張弘範令李恆控制崖山北部,他的船在南面,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南北夾攻。
元軍的一路舟師,先對宋軍進行了試探性的攻擊,目的在於暴露宋軍的強弱虛實。幾經較量,雙方沒有分出勝負,到了中午,張弘範以鼓樂迷惑了張世傑,導致張世傑對元軍放鬆了警惕,張世傑以為那鼓樂聲是元軍官兵在飲酒作樂,未加戒備。
之後,元軍從南北兩面同時殺過來,宋軍腹背受敵,倉促迎戰。宋軍由於連續海上勞頓,士卒體力大都衰竭,又突然遭遇猛攻,士氣難以振作,整個防線徹底瓦解。
混亂之中,陸秀夫身背幼帝趙昺跳海身亡。張世傑見宋朝大勢已去,最後也跳入海中,以身殉國。
至此,崖山海戰結束。
那麼十萬軍民投海,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據史料載,這場海戰的參戰人數有50萬之多,其中南襟佔到20萬左右。丞相陸秀夫背趙昺跳海後,南流亡政府的君臣八百餘人均跳海自盡。隨行軍民得知君主已亡,大宋再無君可立,也緊追皇帝和丞相的步伐,相繼跳海殉國。崖山之戰後,海上浮屍十萬,場面十分悲壯。當時宋朝的多數社會精英也有不少選擇投海自盡,或者流亡海外。
崖山之戰的影響不少人應該聽過“崖山之後無中國”這一說,雖然有點誇張,但宋朝的滅亡的確對中國文明的程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不可否認,蒙古人的崛起,最終促成了中國更大規模的統一,元朝的建立結束了宋、遼、夏、金等多極政權並立的局面。元朝建立的多民族國家,基本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遼闊版圖。從這個意義上講,成吉思漢的確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但宋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宋代從960到1279年共319年,北宋佔了167年,南宋佔了152年。雖然宋朝對外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但對內治理卻是比較成功的。
宋代的經濟、文化、科技之強,人才之盛,與漢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唐朝鼎盛時期1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也只有17座,但是北宋末年同規模的城市竟達到52座。兩宋首都汴梁和臨安,人口更是超過了百萬。
南宋中後期佔世界人口15%左右的國家,經濟總量已佔到全球的75%以上。鋼鐵業、商業貿易都很發達,貨幣流通,火藥發明,天文時鐘,指南針,水利設施等都一一顯現。中國首次出現了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禁不住感嘆:“公元960年宋代開始,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方化由此展開。”,法國學者謝和耐也曾這樣說:“在宋代,尤其是在13世紀,透出了中國的近代曙光。”
宋之前的中國,被日本等東亞諸國視為正統的儒家文化國度,是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文化中心。他們認可這樣的中國老師,日本的僧侶和上層社會都以熟讀唐詩宋詞為榮,貴族書寫都用漢字,以表示自己的正宗學識。
12世紀開始,隨著航海和氣象技術的進步,更是促進了中日雙方的文化和貿易交流。但是這一切也在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後戛然而止。
崖山海戰後,南宋的覆滅徹底中斷了中國向先進文明進發的腳步,而且遊牧民族在之前對宋朝的多次打擊,本身對文明的程序已產生破壞影響。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市民社會的教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由此被斷送,中國社會文明從此轉向衰落,被世界主流文化遠遠地甩在了後邊。
崖山之戰後宋朝的滅亡,有學者認為,絕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標誌著古典意義中華文明的衰敗與隕落,因此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一說。
宋元之間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雙方文明水平最懸殊的戰爭。一個是正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文明,一個是剛剛走出原始時期的遊牧民族,戰爭的結果是先進文明被落後的遊牧民族所取代。
有人說,宋以後,那個自信開放寬容的民族不見了,那個商業發達、文思泉湧的社會不見了,中國文化的中心地位不見了。
可見,崖山之戰的影響之深遠。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如果南宋沒有在崖山展開決戰,而是保留實力,退兵到海南島,退到臺灣去,再伺機尋找復明的機會,或許歷史的文明還有補救。
但往事如風,誰可追?
回覆列表
崖山海戰是南宋戰史中最為悲情的一幕。
崖山海戰的前奏可以追溯到蒙古的襄樊戰役,這場戰役幾乎已經決定了南宋未來的命運。襄樊前線是南宋王朝最為依仗的軍事防禦區,它可謂捍衛著蒙古大軍南下的咽喉要道。
只不過,蒙古大軍耗費六年的時間,還是沖垮了南宋的襄樊軍事防禦區。
南宋的襄樊軍事防禦區被蒙古大軍攻破之後,蒙古軍開始迅速南下,直接突入到了長江防線中。(襄樊攻堅戰中,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大軍改成為“元軍”)。
南宋王朝即將迎來了關乎自己國運的第二個重要戰役。
---陽邏堡戰役。
這場戰役直接決定這南宋長江防線的重要突破口。
元將伯顏統領大軍南下之後,將大軍駐紮在了蔡店,想要尋找突破口,在南宋的長江防線上撕開一道口子。伯顏大軍抵達長江北岸之後,南宋防禦嚴密,元朝大軍無法順利進入長江,頗為犯難。
最終,伯顏開始集結大軍直撲漢陽。
漢陽為宋將夏貴駐守,兵力雄厚。當所有將注意力放在漢陽之後,伯顏帳下部將阿剌罕突然率領一支騎兵北上突襲沙蕪口,順利得手。沙蕪口的佔據,讓元朝大軍在長江北岸的江口有了一處穩定的據點,他們可以以此為跳板,進入長江。
只不過,在沙蕪口的東翼還有一個重要的據點。
---陽邏堡。
這處據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盯死準備渡江的元朝大軍,伯顏想要帶領大軍安然進入長江,首要的任務便是拔掉這顆釘子。
為此,伯顏開始將大軍分兵兩路:
張弘範、阿爾哈雅引重兵攻打陽邏堡
阿術以奇兵偷偷渡江,攻打長江南岸的青山磯
阿術的奇兵抵達青山磯之後,迅速拿下據點,在江岸搭建浮橋,讓大量援兵進抵長江南岸。元軍已經渡江的訊息傳到了陽邏堡,宋將夏貴立馬引兵後撤,後下部將王達帶領八千士兵死守陽邏堡。
這一戰,王達以及八千將士全部戰死,南宋長江防線成功撕開缺口。
其實,南宋在長江防線上防衛相當嚴密,漢陽、江州、太平州、建康、鎮江都屯集了重兵,只是當時的守將大多為無能之輩,並無法承擔起守衛家國的重任。陽邏堡戰役之後,附近守軍相繼開始投降,元軍將戰線直接推進到了安慶。
接下來便是南宋亡國之際的第三大戰役。
---丁家洲戰役。
丁家洲戰役充滿了屈辱,南宋權臣賈似道在此地屯集了13萬大軍,元軍開始進攻之後,丁家洲守將孫虎臣率先逃離戰場,賈似道、夏貴相繼也遠離戰場,南宋13萬大軍葬身於此。
一時間,整個長江兩岸的興隆府、無為、和州、建康、太平州、興國府或棄城而逃,或投降元軍。
南宋的長江防線不僅被攻破,就連長江兩岸的據點也宣告覆滅。
此戰之後,伯顏再度下令三路大軍全面衝向南宋國都臨安。
南宋下詔投降,將傳國玉璽上交元朝,結束了南宋對於江南的統治。
只不過,南宋朝臣陳宜中,廣王、益王相繼逃出了臨安,重建了南宋最後的一個微弱小朝廷。
南宋小朝廷自福州建立之後,開始不斷南下逃亡,他們一路沿著漳州、潮州、惠州,終於在崖山停了下來。
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的地方可以逃了。
宋將張世傑為了防止元朝大軍攻克崖山,下令將所有的戰船全部靠山排列,以河灘淤泥塗抹船身,構成了一道船體城壕。
張弘範圍攻多日,宋軍因為缺水開始體力不支,他下令三路同時進攻,攻破船體城壕,結束了崖山戰役。
宋將陸秀夫抱著年僅八歲的趙昺跳入大海,崖山十萬將士見此情景全部跳海。
那一刻,可謂是讓人心酸的一刻。
他不僅僅意味著南宋真正的滅亡,也意味天下黎民百姓的心從那一刻起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