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楚商聯合會

    落葉歸根的意思是,字面上理解,就是一棵樹的落葉,腐爛了後還是會被該樹吸收的,再次和樹融為一體.用來說明一些鄉土情結,在外的遊子終會回到故鄉,此外,傳統裡,客死異鄉是悲慘的,有條件的話,總是要送回故鄉安葬.

    總之,就是說,戀故鄉,鄉土情結.

  • 2 # 忠耳人

    個人感覺三個意思:

    1字面上理解落葉歸根屬於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規律。

    2比喻人到了晚年末年都想回最開始的地方。

    3我覺得是一種因果輪迴吧,因為根有營養所以長出了葉子,因為葉子的下落又給跟增添了養分。這就好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3 # 深谷之音

    表面意思,就是秋天到了,樹葉黃了,飄零落地,淪為泥土。

    引申意義,就是年紀到了,遊子老了,無論貧富,返回故土,鄉音無改鬢毛衰。

  • 4 # 城市科普

    樓主你好,容我來回答一下落葉歸根的意思

    第一個意思:比如有好的歸宿

    第二個意思:指在異地想回家鄉生活發展

    第三個意思:人死了,葬在故鄉

    因為家鄉是人出生的與成長的地方。太多的童年回憶在這裡,所有很多人在外面打拼到老了都會想念家鄉,要回到家鄉去。

  • 5 # V思維視覺

    落葉歸根

    (成語釋義)

    落葉歸根是指飄落的枯葉,掉在樹根旁,變成肥料滋養樹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他鄉的人,終要回到本鄉。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示例

    明·王世楨《鳴鳳記》第三十八出:“落葉歸根,豐城劍回”;餘亞飛《落葉歸根》:“拔地巨槐衝碧漢,相承一脈密分枝;樹身即使高千丈,落葉歸根也有期”。

    用法

    【近義詞】:故土難離、解甲歸田。

    【反義詞】:流離失所、離鄉背井、四海為家。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分句。

    有根的人,才會期待落葉歸根---意思是人在故鄉外,思想的根在故鄉,才更期待

    迴歸。

    海外打拼的人,祖國是根,異鄉漂泊的人,故鄉是根。

    落叫歸根,人老思鄉是人之常情,期待迴歸故里也是必然。

  • 6 # 馬火蟻

    字面意思是樹葉從樹根生髮出來,凋落後,最終還是回到樹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故鄉。

    遠在海外的中華赤子常用“葉落歸根”來表示思念故土之情。

    “葉落歸根”是中華民族崇拜祖先的表現,使中華文化千古傳承不斷續。

    “葉落歸根”的傳承使中華民族民間歸宗認祖、光宗耀祖的文化一直深入人心,激勵一代代炎黃子孫奮發向上,立萬揚名!也使不同族群的人都有了共同的嚮往一一回歸祖國!

    “葉落歸根”也使中華民族“化作春泥更護花”精神代代相傳,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犧牲自己保護幼小的精神讓世人歎服!

  • 7 # 等待日出的麋鹿

    落葉歸根首先是一種自然現象,春芽夏花秋實冬藏,樹木完成了這一歲的迴圈,嚴冬到來,落葉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化入塵土碾成泥,變成了樹木的養份,孕育來年的春花秋實。

    其次吶,落葉歸根這一自然現象又被人們抒於了豐富的人文情懷——祖國情懷、遊子情、故鄉的情懷、反哺的情懷……

    草木有四季,人生有生死,大自然象一面鏡子一樣,以萬物的規跡啟示著我們人類向前行進。

  • 8 # 第一工場

    理解落葉歸根的含義,總是不由自主地思念自己的親人和故土,想那些記憶中經年不變的往事,總覺得即使在沒有完全吃透其內涵時,仍舊可以感受到其中強烈的歸宿和依賴之情。對於兒時的那些經歷,留戀它們似乎也正因為和故鄉那裡的“根”聯絡在一起。

    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除了需要心靈、感情的歸宿之外,還必須找到一個時空的落腳點。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己生活過的地方,感情積澱的地方無疑是其最好的選擇。對於一個一生沒有遠離故鄉的人來說,故土就必然地成為了他的最佳選擇。漂泊他國異鄉的人,對祖國和家鄉的懷念也是落葉求根的最終情感歸宿。 

  • 9 # 凌雲志841

    落葉歸根顧明思意,是樹到了秋天將飄落片片黃葉歸根而化著泥土,同時也指在外的人兒天涯飄泊到了夕陽歲月或是暮年,將要回到家鄉或是出生地養老或迴歸大自然,

    在這裡我把我寫的感概簡摘一段分享給網友,感概:40年前腳踏著兩腿泥濘從農村的風雨飄遙中走來,一路風塵一路歌風風火火走過青春年華,走過兩眸露痕兩鬢霜,從大自然中走來吸收著鄉村農土氣息的清香,而今將回歸大自然以塵歸塵土歸土,這是物資不滅定律,那一片秋風黃葉隨風飄落而歸根,這是最終的歸宿,那怕是乞丐是朕歸宿是不分貴賤都是一樣的而歸塵土,那股嫋嫋青煙隨風飄散在廣袤的宇宙中,而他的靈魂將以永生。

  • 10 # 木易一心

    原意是樹葉是從樹根發出來長到樹上面的,秋冬枯黃凋落後最終還是回到樹根去,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文人用作作客他鄉的人最終會回到本鄉本土,“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故土難離,解甲歸田。還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老了就希望兒女能將他的骨灰埋在故國故土,愛國愛家,也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成語:(九九歸一,落葉歸根;落葉歸根,百川歸海;落葉歸根,狐死首丘。)

  • 11 # Aurora1

    落葉歸根有兩種解釋:

    表面意思就是樹葉落下來,最終會聚集在根部,滋養樹木。

    還能表達年輕時出門闖蕩,年老時或死亡後,要回到自己的家鄉。

  • 12 # 嘉哥64

    落葉歸根!本質上就是輪迴的意思!塵歸塵!土歸土,古人知道葉落地腐爛會變成肥料滋養萬物,更知將枯枝葉禾梗放火燒成灰,肥力更會速效,最古老有智慧的中國先人強調人死入土為安!安息化掉做肥吧!不要變鬼出來搞搞陣嚇人

    葉落歸根四個字後來演化為人死返鄉歸葬的國家民族情義結文化了,說得好聽,時勢變化,過幾十年,你在異國他鄉逝世死掉,就由不得你了,在別的國家生活方式會改變,又娶當地女人做老婆,慢慢什麼都面目全非!

    我太公同爺爺是墨西哥華僑,娶當地女人,早變種,我在海南島做知青的五叔死好命,七九年申請去了墨西哥,後來繼承了遺產又返來廣州娶老婆,好些吧,太公亞爺兩父子的種樣不三不四,看照片!

    葉落歸根是一種民族國家主義文化,講得好聽,普通人生活在異國他鄉由不得你的,但你如果有本事賺到錢,能自如回中國走動投資生活終老,那又另當別論,一百年前的廣州華僑回廣州投資做生意革命救國就是一個最好歷史例見了!

    小人物小生意只能客死他鄉了!看看我太公同阿爺的墳墓照片!多滄寂!

  • 13 # 關中博雅齋

    總之就是說:戀故鄉鄉土情結

    落葉歸根的意思是,字面上理解,就是一棵樹的落葉,腐爛了後還是會被該樹吸收的,再次和樹融為一體。

    用來說明一些鄉土情結,在外的遊子終會回到故鄉,此外,傳統裡,客死異鄉是悲慘的,有條件的話,總是要送回故鄉安葬。

  • 14 # 日新的小書房

    1. 落葉歸根的字面意思是對一個自然現象的描述,葉子掉落之後散落到樹的根部。

     

    2. 我們經常用落葉歸根這個詞來形容旅居海外或者遠走他鄉的客人,在年老時返回故鄉。年輕的生命,就像生長在大樹各個頂端的葉子,恣意追隨自己的夢想,享受著陽光的浸潤雨露的澆灌,自由自在隨風飄擺,它們遠離深深紮在泥土裡的樹根。然而每個秋日來臨,秋風吹起的時候,哪怕是生長在最頂端的樹葉,都會紛紛飄落樹下,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根是葉最好的歸處,也是葉子最終命運的歸宿。

     

    3. 根為葉的生長提供了全部給養,就像家之於子女,祖國之於遊子。而落葉歸根,化作養料重新滋養大地,也象徵了葉對根的回報。家是我們成長的沃土,也是避風的港灣。在城市中日日奔波忙碌,昔日的雄心壯志被現實擊打的千瘡百孔,每當感到疲沓無力的時候,只要回趟家,吃頓老孃做的熟悉的飯菜,飯桌上嘮嘮家常理短,聽聽老爹的提點囑咐,全身就像充滿了電,瞬間有用不完的力量,所有愁思都瞬間煙消雲散,這就是家對子女的滋養,也是每一個在外漂泊,疲憊不堪的靈魂的最終歸宿。而每一名子女回報父母最好的方式便是成為獨立、自由、積極、健康的個體,用實際行動去滋養父母守護年老的父母,讓他們擁有快樂幸福的晚年,就像葉子重新回到泥土中,滋養著深埋在土裡的樹根一樣。

  • 15 # 杜象應

    落葉歸根,是自然現象,但它富含人生哲理。其存在意義,值得人們深究並理解。

    “落葉歸根”的出處:

    01:“落葉歸根”一詞語,最早出現於歷史上的《荀子.致仁篇》裡:“水深而回,樹落糞土。”其義淺顯,即“葉落歸根”是為“糞土”。

    02:《漢書.翼奉傳》的注裡有記載曰:“木落歸本,水落歸末。”這裡的“本”即“根”處也。

    03: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原本原義,皆自然現象。

    04:詩人陸放翁乾脆借用“葉落歸根”作詩成佳句為:“雲閒望岀軸,葉落喜歸根。”點睛之筆,乃神情具備,不失為妙語連珠。

    “落葉歸根”有幾個意思?

    01:自然現象。世上之樹木,春來芽開,盛夏茂長,形成了一片片綠葉,件隨著母枝成長。它一生沒有被夏日驕陽烤焦,卻奈何不了秋風的掃蕩,終於在面黃肌瘦的時刻,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而墜入根旁。

    雖然說貌似是風無情,但也有葉兒的使命暗傷。想經久不衰而長長,但季節轉換、或者是因果迴圈都免不了奉獻一場。

    這就是“葉落歸根”的輝煌,也是情願肝斷的淒涼。

    02:人生現象。世道中人,在忙於度命中繁延一場,是人及樹,可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一切的過程像及了“葉落歸根”,帶著一份理想去奮鬥,不管自身獲得的收入大小,最終迴歸到原地方。說是照顧兒女子孫,不如說是了卻一個願望。

    這裡面雖然涉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無不是負重前行,爭取到了那些許的榮光,如葉兒般青青,再滋生長長。然身體不康,遠行不了只好壓底故鄉。

    曾幾何時,“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就是“落葉歸根”的企盼!家鄉好,好在不論它是個窮地方。

    03:存在著哲理。落葉歸根,是物之所歸,也是週而復始的鐵律法則,人、事、物都守垣並踐行這種說是有點天理的道道。正可謂“水深而回”,就說明水流到一地方,形成了一個大潭,想輕易地順流而下就難乎其難了,只能靜下心來、要麼迴流。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沒有一個不遵從此“落葉歸根”的哲理。人是高階動物,富有感情思維,也決然無法背棄。年輕時闖闖蕩蕩,東南西北都能走,想不到老來清醒還還鄉。

    所以說,事物的發展有定數,不隨人之初的盲動而忘了老來時的歸途。於事於物,含有深刻的道理。

    至此,要如何理解“葉落歸根”,你知曉了它的幾個意思,就能在主觀能動性上加以決斷了。“落葉歸根”,是物候變化的結果,也是人類總結得岀的思維定勢。某些方面作一種比喻,簡言之:事物有一定的歸宿,人也一樣,在外的人也終歸故土。

  • 16 # 天睛970

    葉落歸根,相信大家肯定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大意就是指的一個人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原點。大家發現沒有我們中國古代的官員退休之後,基本都是選擇了告老還鄉,也就是葉落歸根。而我們現代人則不同,有本事的人自然都是選擇在自己奮鬥的城市中過完下半身,而更多的則是回到了自己老家養老。

    而古代可以說任何的官員退休之後都會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當然了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葉落歸根”的觀念對其影響非常的大,當然了皇帝其實也不允許你呆在工作的地方養老。

    葉落歸根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自古都是一個極其重視家庭觀念的人,死後必須要葬在自己的祖宗墳地上,而且對自己故鄉的感情其實是最為深厚的,無論年輕時候混得多麼的輝煌,老了之後還是會非常想葉落歸根,畢竟這才是自己出身的地方,也是最有感情的地方。

    另外退休的官員可以回老家當鄉村賢達這一類的人士,這種人並非是官員,而是當地一些有名望的人才可以配得上鄉村賢達的稱號。而鄉村賢達其實大部分都是當地的貴族、要麼就是退休的官員等人,這樣的人才有資格讓當地百姓們信服,為此很多退休的官員也很喜歡這份工作,畢竟能發揮餘熱,而且也能滿足自己個人的虛榮心。

    還有就是回到老家養老還能照顧自己的家人,畢竟留在工作的地方生活,需要耗費非常多的財力,而回到老家則不一樣,物價也會便宜很多。

    當然最重要的則是這些退休的官員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永遠繁盛下去,比如他們會拿出錢來大量購買土地和房產,這樣就能給自己的子孫後代造福,讓他們永遠的讓這個家族昌盛下去。

  • 17 # 令書

    我相信,費孝通先生的行《鄉土中國》是對這一問題最好的回答。

    土性中國人: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費孝通

    ①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時至今日,中國社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也已經今非昔比。但有些承襲千年,深埋骨血的印記無論多遠,無論多久,依舊烙印在每個中國人身上。

    想要了解中國人,必先了解中國社會,而理解作為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鄉土社會”是理解中國社會的前提。

    費孝通先生所著《鄉土中國》,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是他透過對細微處見真知的觀察,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受益匪淺,這是因為無論中國社會如何變化,中國人依舊具有“土性”,這裡的“土性”並非貶義,而是對中國人流傳固守的一些東西的最好比喻。

    ②探索

    費孝通先生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想,他精於探索的精神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

    向未知領域進軍,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無意識投身於某一事業時產生的副產品。這一點與弗蘭克爾的想法不謀而合。

    如果在向未知領域進軍前就硬性要求必須解決什麼問題,這是不切實際的。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兩種問題。

    費孝通先生全書都在探索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為什麼鄉村裡人們鄰里鄉親,互相幫扶?為什麼城市裡人們形同陌路,各自安好?

    “隔膜”無論是在鄉村,還是在城市,都存在。只不過,存在的方式有所不同。

    鄉村裡更多的是“村與村”,“集體與集體”之間的隔膜。而在城市裡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原因在於我們所處社會的差異:鄉村處於“熟悉社會”,而城市處於“陌生社會”。

    什麼是熟悉?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裡陶煉出來的結果。

    ④界限

    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裡的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社會於個人恰到好處相容。不用人教,人在這種社會中自然而然就能懂得界限。

    中國鄉土社會對比西方社會,我認為關於“界限”的理解差異巨大。

    舉個例子,天空下雨。在鄉土社會中人們會想,天空下雨是為了灌溉莊稼,而莊稼也需要天空下雨。這是人們在自己的範圍內去了解手段與目的二者間的個別關聯。但是如果在西方社會里,人們會去探尋公式抽象出的某種通用的真理。

    再舉個例子,鄉土社會中,對於同一個詞在生活環境不同的人的面前會有不同的解釋,而這些解釋都是允許的,並不要求某些必須一致的統一。

    今天的陌生人社會與西方社會更像些,大體上都是追求某種抽象出的真理,這就使得鄉土社會中靈活性的一面逐步喪失。

    想想看,一個小村子,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每家的小孩幾乎都是被所有人看著長大的,村裡的人,就算有不認識的,那也能從大家口中或多或少對他有個心理上的刻畫。但是村與村間的流動性顯然沒有這麼高。

    要搞懂“村與村”之間的隔膜,就要先了解為什麼中國人要選擇群居方式。在鄉土社會中,中國人並沒有在生產力方面進一步進行明確分工,但是依舊選擇以群居的方式生活。這是有原因的,小農經營、互相合作、互相保護、繼承積累等等。

    而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限制,村與村之間的流動性並沒有那麼強烈。每個村的生活都富於地方性,人們各自都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形成獨具特色的熟人社會。進而形成以集團為單位的隔膜。

    對比今天,根據熟悉的解釋,我們生活中真正熟悉的人並沒有鄉土社會中那麼多。熟人圈子,我們比鄉土社會里是縮小了的。我們也不需要互相保護等因素來進行群居,那這種隔膜就會在人與人之間出現。

    處於熟悉與陌生這兩種不同的社會中,人們的觀念也會不同。就拿“信用”來說,熟悉社會中人們往往互相更為信任,這種信任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在熟悉社會,我對你已經有了很深入的瞭解,你是什麼樣的人我心裡有桿秤。但是在如今的陌生人社會,我們往往需要白紙黑字訂下契約。我對你不瞭解,當然會擔心。

    ⑤文字

    首先,我們對於價值判斷,不能僅僅基於一方的理解,就像“愚”這個字不能代表“能力”。如果我們說鄉下人“愚”,那更多的是我們從“城裡人”的角度去看,他們或許不會用許多現代化的東西,或許對文字一竅不通······但這不能是我們判斷別人的理由,不能說他沒有這個能力學會。如果有人說這是“愚”的話,那插秧種苗、耕田犁地這些農活,“城裡人”也沒幾個懂的,是不是“鄉下人”也可以說城裡人“愚”?所以千萬別用自己單方面的角度去對別人做出一個自以為客觀的判斷。

    文字是有侷限的: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而之所以會出現文字的筆法等技巧,都是為了能夠儘可能減少文字“走樣”,儘可能傳達準確的意思。但文字傳達始終是“間接”,這始終比不上直接對話的準確。眼神、肌肉動作等等是文字替代不了的。有時僅瞥一下就能讓人準確瞭解意思。

    費孝通先生認為,在鄉土社會,有話可以當面說明白,不必求助於文字。

    文字的作用,就是為了幫助人們記憶。人要學習就離不開記憶。學的方法是“習”。習是指反覆地做,靠時間中的磨練,使一個人慣於一種新的做法。學習必須打破個人今昔之隔,架起時間的橋樑——記憶。什麼是“記憶”?“記”帶有在當前為了將來有用而加以認取的意思。“憶”是為了當前有關而回想到過去經驗。“記”往往很難預測將來有用,更多的是為了當前的需要,為了實用,為了生活。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人們更專注於眼下的生活,更注重實用性。人們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為什麼我們今天有這麼多寶貴的經驗?就是因為鄉土社會中人們專注於記憶實用性,每一代都注重積累。

    為什麼說當今中國人,依舊是“土性中國人”。原因在於,人“當前”的生活必須有著“過去”所傳下來的方法。人要學習一套已經有的方法,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而這種方法源自於社會。每個人的“當前”都包含著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鄉土社會里形成的文化,經過文字的記載,記憶的傳承,如今到了我們這裡,有些固守的東西是不變的,這就形成“土性中國人”。

    ⑥差序

    中國人對於個人與公家之間的關係,人與我的關係上存在矛盾。“群己、人我”之間的界限究竟要怎麼劃分。

    對比西方社會,費孝通先生舉了很貼切的比喻:

    西方社會很像我們在田裡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紮,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裡都屬於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形成團體格局,團體格局互相界限很清楚。

    中國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絡。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舉個例子,對於“家”的定義,中國人與西方人都有不同的觀點,而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人的界限很不明確。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只有他和他太太就不會用“家庭”。而在中國,“家”這個字確是伸縮自如。“家裡的”、“家門”、“自家人”能夠有多種含義,甚至可以因時因地伸縮自如。這也符合中國人的鄉土本色,並不追求某一具體抽象的真理。

    在中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漣漪的中心,而各種漣漪間交叉互連,形成網,我們又成為這個大網上的某個節點。但在這張大網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認為中心。

    在處理社交關係中,中國人也深受鄉土社會的影響,更喜歡攀關係、講交情。不像歐美喜歡講權利和義務。舉個例子,在我們社會里,朋友之間搶著買單,意思事要對方欠自己一筆人情,像是一筆投資。而西方社會卻更喜歡講清楚,該誰買單誰買單。

    由於中國人的這種社交關係,會出現許多問題,攀關係、講交情,很難說清這東西到底是個什麼,到底什麼是個具體的界限。

    說回個人與公家。相較於西方社會的權責分明,中國對於“己——家——國——天下”是一種雙向推的推浪形式。如果考慮犧牲方向,“己→天下”如果是公的,根據這種雙向的互推關係,那“天下→己”也應該是公的,至少不能說是私的。這種表現在中外有著明顯的表現。公和私只能說是相對而言。

    “團體格局”中,團體是一束人和人的關係,是一個控制各個人行為的力量,是一種組成分子生活所依賴的物件,是先於任何個人而又不能脫離個人的共同意志。團體由個人構成,但個人要臣服於團體的管制。

    漣漪般形成的網路關係,形成自我主義。鑑於我們沒有團隊這種體系,我們一切都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由於中國人對於界限問題不清楚,對於這個漣漪的每一個波紋都不能很好掌控,最好著手的地方就只有自己。“不克群,專克己”成為群體與個人相安無事的重要推手。

    ⑦家庭與家族

    “家庭”與“家族”是不同的。家庭這概念在人類學上有明確的界說:這是個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

    一夫一妻一子與三代同堂的結構是不同的。

    “大家庭”與“小家庭”的區別不在於人數,而在於結構。“小家族”與“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區別只是數量。

    中國人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從許多家族式企業就能看到,事業做大了,兄弟伯叔全都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裡。舉個例子,賈家的大觀園裡,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後來更多了,什麼寶琴、岫煙,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這其實就是個事業組織。

    但是做事業就要講效率,講效率就要講紀律。真正的紀律是排斥私情的,但在許多家族企業中,紀律的得不到貫徹實施,導致效率降低。這又回到鄉土社會中界限不明的問題。當紀律與關係發生衝突時,由於界限不明,很難做到公正對待。

    因此,錢的問題上就儘量不要牽扯到親戚,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費孝通先生舉了個真例項子:我常常看見隔壁鄰舍大家老遠地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換清楚之後,又老遠地揹回來。他們何必到街集上去跑這一趟呢,在門前不是就可以交換的麼?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為在門前是鄰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當場算清是陌生人間的行為,不能牽涉到其他社會關係。

    對比西方社會與鄉土社會。我們能看到,在西方,夫妻間的關係是主軸,孩子是個配角,長大後便離開。而在鄉土社會中,父子間的關係是主軸,夫妻間關係成為配軸。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中國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兩性間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向西方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導致同性與同性,同級與同級間的感情交流。鄉土社會中,兩性間求”同努力很少。尤其是還較為保守的中國人,夫妻間的感情往往很難表露出來,但是人的感情總得發洩出來,那男人與男人,女人與女人就成為各自最好的傾訴夥伴。“不願同日生,但願同日死”的同性間結義性的組織,多少代表了同性之間感情交流程度已經較深。

    細分析中國家庭關係為什麼有時看起來感情淡漠?其實這不是淡漠,只是不願表達,“我愛你”在西方家庭中最常用的語言要想在在中國家庭中實施起來這是很難的。

    其實,看似的感情淡漠是穩定的社會關係的一種表示。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瞭解。正是這種看似不外顯的感情,使得中國家庭更為親密,這種親密感覺是無言的,持續地。

    Oswald Spengler 在《西方陸沉論》裡說西方曾有兩種文化模式,一種是亞普羅式的:宇宙是有完善的秩序,這個秩序超乎人力,人要做的就是去接受它,維持它。另一種是浮士德式:把衝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把前途看成無盡的創造過程,不斷的變。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徵,是把感情的激動,不斷的變,作為生命的主脈。

    現代社會與鄉土社會在感情定向上存在差別。現代社會是浮士德式的,鄉土社會式亞普羅式的。

    對於兩性間的關係:浮士德式把兩性戀愛看成是進入生育關係的手段是不對的。現代的戀愛觀認為,戀愛和友誼不同,戀愛需要不斷探索追尋,是不以實用為目的。戀愛的持續倚於推陳出新,不斷克服阻礙,不斷髮現阻礙,要得到的是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這是在創造新的社會關係。而鄉土社會中是不需要創造新的社會關係的。鄉土社會所求的是穩定,亞普羅式的穩定。

    為什麼鄉土社會要出現“男女有別”?

    其實,透過對“男女有別”關係的安排,達到使男女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從而不對社會關係構成威脅。起到穩固社會的作用。

    ⑨禮與法

    法治是說社會上人和人的關係是根據法律來維持的。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鄉土社會中的禮是一個判斷的標準,並不是只有看似的講求文明,它也可以處置人的生私等等。是否合於禮是判斷行為對與否的標準。

    禮與法都是為了規範人,但它們的實施是不同的。法是依靠國家強制力執行,而禮是依靠承襲的傳統,很多人生下來就接觸到的傳統,沒有想過懷疑的傳統,人人從生下來對它就有著敬畏感。大家都認為它有效,就不用去問理由,(這是否又印證了鄉土社會並不追求抽象統一的標準,注重的是目的和手段間直接的聯絡?)

    禮治在表面上看去好似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禮是從內外兩方面對人加以約束,而法律僅僅是從外部對人約束。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在鄉土社會中,法治秩序與禮治秩序存在矛盾。作者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一位兼司法官的縣長曾和我談到過很多例子。有個人因妻子偷了漢子打傷了姦夫。在鄉間這是理直氣壯的。但是和姦沒有罪,何況又沒有證據,歐打卻有罪。這該怎麼判?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鄉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壞事絕不會到衙門裡來。這些憑藉一點法律知識的敗類,卻會在鄉間為非作惡起來,法律還要去保護他。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實。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禮治秩序,但並沒有有效建立法治秩序。

    ⑩慾望與需要

    慾望——緊張——動作——滿足——愉快,是人類行為的過程。

    人類的行為是有動機的,而人類對於自己的行為是可以控制的,要這樣做就這樣做,不要這樣做就不這樣做,也就是所謂意志。

    在鄉土社會人可以靠慾望去行事,而在現代社會中慾望並不能作人們行為的指導了,發生“需要”,因之有“計劃”。從慾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以上僅僅是我對於《鄉土中國》的想法。

    當初費孝通先生也是懷著開拓進取的探索精神寫下此書,我們不得不為那股闖勁所觸動。

    我想,我們只有透過對中國鄉土本色的瞭解,才能更更好的瞭解中國人!

  • 18 # 石丞子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俗人老李覺得落葉歸根有三層意思。

    自然現象

    秋風瑟縮,落葉飄零。而終,歸於跟下,腐化成肥,滋養根系,再為繁茂。

    情感境界

    天下游子,根在故土。心願,榮歸故里,行走鄉路,重溫鄉音,了卻鄉愁。

    佛學意識

    飄來飄去,循途而歸。輪迴,葉由根生,根有葉養,幾度枯榮,無止無休。

    小結

    葉在自然,根在自然,一切皆遵循自然。

  • 19 # 論鑑

    感謝邀請回答"葉落歸根"幾層含義……一,葉落歸根成語出處"葉落歸根"這個成語出自宋代。最早出自宋代釋道源所做佛教書記《景德傳燈錄》第五卷。六祖慧能涅磐時,答眾約:"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在文章裡作謂語、賓語、定語用。後來陸游乾脆把這句話納入詩中"雲閒望出軸,葉落喜歸根"。二,葉落歸根的字面意

    葉子落了,最終還會和生長養育自己的大樹融為一體,回到最初的懷抱。

  • 20 # 洎水藍

    我把它歸納為5個意思。

    1、落葉,名詞。歸根,動詞。這兩個詞的組合,表示了一種去向。

    2、這個詞表示一種自然現象。

    秋風蕭蕭,落葉凋零。從樹上飄落後,落葉在土壤裡腐爛,最終又返回到了樹根裡。因此說落葉歸根

    3、比喻海外華人的一種愛國主義情懷。落葉不會遠離大樹而去,相反,它們落在樹的周圍來滋養大樹的根基,樹根象徵著祖國母親。愛國主義意味著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它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感。

    4、家鄉是生命的搖籃,記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比喻漂泊在外的遊子終歸回到故鄉的戀鄉之情。

    5、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落葉歸根是人心靈的歸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著名導演痛批觀眾看盜版:寧願花30塊錢買一杯奶茶,卻不願進影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