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塵雜談

    現代的中式旗袍是一種形成於民國時期的民族服飾。旗袍最簡單的特點就是右衽大襟、立領盤扣、側擺開叉。那麼旗袍為何是上身修身下身開叉的設計?有些人說這是設計者的個人愛好,是一種“奇技淫巧”,那當然是不對的。我總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時代背景

    中式旗袍,是一種融合中國古代傳統服飾和西方新興服飾的中西結合產物。現代旗袍的款式基本與民國時期相同,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兩千年來一直是“上衣下裳”,穿袍服一直是男性的專利。民國時期,女權解放,開始效仿男人穿長袍,後來結合西洋的理念,誕生了女式長袍,也就是“旗袍”。上身更加貼合女人的曲線,下身保留了男士長袍開叉的款式。

    二、實用性

    旗袍作為民國時期中國的國家禮服,肯定是要襯托東方女性的美。上身修身是為了更好的襯托女士的曲線,開叉也更能秀出女人的性感美又不失風雅,也是作為國家禮服的基本要求。而且旗袍下身開叉,也更加方便行動。旗袍的材質多為絲綢,缺乏彈性,若無開叉將會極大影響穿著的行動能力。

    三、思想解放

    民國時期正式正式女子思想獨立和女權解放的鬥爭時期,中西文化開始大面積交流,中國女性也開始接受並學習西方開放的思想。這種思想鬥爭正式透過剪短髮和穿新服飾開始的,當時的女人不再學習保守刻板的傳統,而更願意接受西方開放自由的思想,開始變得原意展現女人的形體美,也不介意了露臂露腿,所以旗袍這種流行服飾必然要符合人們的需求,修身和開叉是必然的。

    旗袍如今依然可以稱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是一種最能展現中國女性美的民族服飾。

  • 2 # 珞珈山的貓

    旗袍之魅力,美在完美的體現了東方女性的完美身材和優雅氣質!

    那麼關於旗袍的前世今生有著哪些故事呢?

    旗袍真正誕生至今僅有百年,形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正處於文化和科學變革時期,中國人正從封建社會的陰影中慢慢走出,女性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靈感來源於中國滿族傳統服飾結合西方現代裙子的特點應運而生。當然設計師則是中國漢族設計師們。因此中國漢族文化和傳統在旗袍身上得到了十分的體現。一件神奇的服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誕生了!

    旗袍的特點可以概括起來十二個字:右衽大襟,立領盤扣,側擺開叉。

    這十二個字大家看到了,其中最後四個便是題目中寫到的側面開叉。為何非要開叉到大腿間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女性權利解放,參與社會活動!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開始進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國都和土地上。女性越來越多的開始了爭取女權獨立的鬥爭,到了民國時期,上層社會的女性已經徹底的改變了曾經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歷史形象,開始積極地讀書學習,外出做事,參與社會各項事務,更是破除了裹腳、束胸等傳統的歧視女性的封建行為。自然傳統的服飾也必須要變革。

    因此,旗袍的出現很快的受到了這些新時代女性的歡迎,這些經常需要出門參與社會事務的新女性,對於穿著的要求,不僅要體現自己的完美身材,更要大步流星,不再扭扭捏捏故作病態,因此,在這樣的消費群體需求下,旗袍在設計的過程中選擇了“側擺開叉”。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滿足女性更好的走路。

    男性的包容,社會的需要!

    為何這樣的設計在民國能夠出現,還是因為此時的中國對於傳統的封建思想開始反思,開始拋棄,社會對於這樣的服裝表現出了很大的包容,而不是責備和指點,因為這樣的設計倘若早出現50年,怕是會被罵做“蕩婦”,甚至被浸了豬籠。而在1920年之後的中國,社會早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上的男性對於這樣的服飾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支援和喜愛。一直到今天,社會上的男性群體們依然對於穿旗袍的美女表現出很高的關注度和回頭率。這就是旗袍的魅力!

    你喜歡旗袍這種集合了中西文化的服飾嗎?

  • 3 # 藤樹先生

    現在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旗袍是從滿清服飾變化過來的。其實不然,至今,它的定義和產生都是十分有爭議的。

    在中國服飾史上,旗袍產生的時間有四種說法:第一:從清朝滿族婦女旗衣變化來的;第二:源於先秦兩漢的深衣,滿族的旗衣就是繼承的深衣,旗袍是在旗衣的影響下產生的;第三:旗袍雖然可以遠追到周朝,但是跟清朝旗衣沒有關係;第四:是中國傳統服飾的西化。在臺灣,研究者甚至提倡將旗袍改名為祺袍,區別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

    旗袍我們應該都知道,它是非常修身的,充分展示了東方女性的知性美。上面很修身的下面開叉,為啥會開叉呢?旗袍流行的時間是在20世紀民國時期,那個時候上海的女性,都以身穿旗袍為榮。旗袍也充分的符合那個時代的特性。女性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女性為了自由,也開始穿袍衣。要知道,清朝以前都是隻有男性穿袍,女性都是穿裙。民國女權運動的展開,更多的女性也就紛紛開始穿袍。男性同胞也開始支援,喜愛這種服飾。

    民國才女張愛玲是非常喜愛旗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民國女性照片也基本都是旗袍,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文化特性。

    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也是旗袍的狂烈熱愛者。宋美齡的旗袍數量非常巨大的,令人咂舌。她甚至擁有一個除了節假日,365天都在為她做衣服的裁縫師傅張瑞香。他的做工非常了得,也十分受寵於宋美齡。

    旗袍開叉的原因就是它方便,上面十分地修身,下面如果不開叉,女性行動就會十分不便。開叉就能讓女性靈活地參加社會活動。民國時期,各行各業湧現出來的優秀女性已經能充分證實這一點。

    旗袍可能在很多人眼裡都是比較妖豔的,就自認為這種服飾是低俗的。其實,旗袍充分的展示了東方女性的美,是種知性、優雅的美,是不同於西方禮服的美。在當今認可度也非常的高,領導人夫人出席各種國際活動也是身著旗袍,充滿著東方魅力。而且,旗袍還影響了越南,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也是受到了旗袍的影響。所以說,旗袍不是什麼“奇技淫巧”,而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體現。

  • 4 # 鬱金香137652766

    旗袍從滿清改良以來到民國-再到現代基本是體現中華民族女性穿著的風彩。一件好的旗袍更能體現女性的身體線條和審美感,這是其它服飾不能 替代的服裝。流行到現在也是長盛不衰,遠遠流傳下去,旗袍的兩邊開叉更能修飾旗袍服裝的魅力,讓人浮想聯篇,忽影忽現的美感。

  • 5 # 狩獵者的日誌

    要想把滿洲文明進一步美化,文字語言、服裝肯定是少不了的。

    滿清能夠順順利利的統治中國將近三百來年,在民族服飾文化與國人的髮型上做得非常的好。然而呢?卻偏偏在文字語言上做得不好,滿語普及不下去了。

    一個民族的文明想要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字語言不行了,必須要從服裝設計入手。

    自古以來的每個朝代,都不可能將永遠的保持強盛不衰。這一點,作為一個來自東北漁牧政權的大清王朝來說,它們之所以能夠順順利利的入主中原,和平穩定的統治中國長達數百餘年,純屬是偶然的。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服飾改良早就心知肚明瞭。

    一個滿洲文明想要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佔據在中國的歷史服飾文化上屹立不倒。滿語、滿文推廣不下去了。既然滿服:旗袍、馬褂辮子裝/唐裝之所以能夠順順利利的推廣完好,安然無恙。其中肯定得全部國人的熱烈歡迎。在國家的民族服飾文化上做手腳圓滿成功,清朝統治者和民國獨裁者興喜萬分,笑不攏眼。這樣即使清朝被推翻了、民國被推翻了,但是滿洲文明的滿服:旗袍文化成為中國歷史服飾文化的核心,依然還在。

    當然,清朝、民國……的這種滿族服飾髮型對我們來說,強迫我們男人剃髮留辮,女人纏足裹腳,男女老少統一穿滿族服飾,剃留滿族的髮型。金錢鼠尾陰陽頭豬尾巴與辣雞蜈蚣殭屍服,當然是一種淫技奇巧的了。尤其是女人的,不是纏足裹腳就是枝頭賣騷。假借崇洋媚外,實則歌頌滿洲。

  • 6 # 美搭記

    首先給個肯定的否定回答:並不是哦~

    說起旗袍的上修身、下開叉設計,咱們先了解下旗袍的起源:

    袁傑英、包銘新教授在《中國旗袍》中的觀點,旗袍起源自幾千年前的西周、前秦兩漢時期的麻布窄形筒裝或深衣;

    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認為,旗袍是中式袍服馬甲+西式裙裝結合而成,象徵新時代的流行風尚,較早接受旗袍的群體,是都市中受西方思想影響較深,反封建追求男女平等的新女性與學生群體等。

    而旗袍的立體剪裁,穿上能讓女性身形曲線優美、體態婀娜,在愛美天性&新思想新追求的共同催化下,就成了當時的流行服飾啦~

    從時髦女郎、姐妹淘,到學生、教師大家都愛穿。

  • 7 # zhangwanhe

    說那麼多廢話幹什麼?就是一點:旗袍像一個貼身的筒子,裹在身體上,下邊不開叉,怎麼走路?開叉的高度,至少要到膝蓋與胯骨中間或更高,否則不能邁步。一步裙在細一點,就邁不開腿了,一個道理。

  • 8 # 有書共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奇技淫巧”的意思:是指過於奇巧,讓人著迷,卻又無益的技藝與製品。那旗袍上身修身,下身為什麼要開叉?

    是一種“奇技淫巧”嗎?

    第一,根據中華歷史服飾的演變,人類生活實踐總結出的經驗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庭中的一員,也是擁有很悠久的歷史的,它是在袍服的基礎上進化而來的。

    而袍服式樣歷代都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襉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

    後來袍服開始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和遊牧民族,為了方便運動,他們把又寬又大的袍服進行了改造。

    上面都較為緊窄合體,而下袍開叉則是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就是旗袍的雛形。

    尤其是經常可以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皇太極大喊:我們的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

    所以不難理解,旗袍為什麼會開叉了,是為了方便騎馬射箭打江山。

    還有一點就是方便隨時上廁所,所以長袍開叉勢在必行,這是社會活動中,人們透過實踐得出來結論。

    第二,政治環境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旗袍的變化反映了女性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一下,旗袍泛指旗人所穿的長袍,這些長袍都有一個特點,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

    袍身上多繡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看起來十分繁瑣。

    後來隨著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社會服飾觀念也跟著的變更,受西方服飾的影響,旗袍逐漸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

    此時的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開始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

    後來出現的改良旗袍在結構上吸取了西式的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幷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更加修身顯身材,而開叉也是一種女性解放的標誌。

    總括而言,有書君認為,旗袍上面修身,下面開叉是為了便於活動和如廁,同時也是女性思想獨立和女權解放的標誌。

    所以,開叉並不是奇技淫巧,而是中華服飾經典文化的一種傳承和思想的解放的標誌,具有現實意義。

    旗袍作為國粹一直與時俱進,融合了時代元素,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展!

  • 9 # 狂言無忌心自清

    不懂別瞎說,旗袍最經典的設計就是這個開叉。它拯救了旗袍在女人衣服中地位。沒有這個開叉,旗袍估計就會被扔進衣服堆裡,淘汰了。

    看看和它同時期的馬褂,現在尷尬的地位,你就知道這個開叉對於旗袍是多麼重要。現在也成了旗袍的標誌。看看各種改良旗袍,各處都改了,就是開叉留著,什麼衣服是旗袍?開叉的!就是!

  • 10 # 狗子家的陳二狗

    上上下下看了一遍,說什麼的都有,但都沒有說到重點,題主問的是為啥開叉,你們瞎幾把扯什麼呢?為了瀏覽量嗎?不開叉怎麼走路?只是為了方便走路開個叉而已。你們就是那一群博士在研究一滴水多高掉下來會砸死人。

  • 11 # 醉墨

    我就說兩點:

    1.全保住還能走路不?

    2.好不好看?誘不誘惑?

    如果你也認同,那就是進化趨勢!

  • 12 # 倩倩時尚圈Fs

    旗袍有“東方女裝代表”的美譽!是清末的產物,根據當時旗人的服飾而命名!她是根據女士的身材而修身設計,尺寸恰到好處,旨在展現女性曼妙的身姿曲線,所以臀部以下變窄,為了不影響行動走路,所以在兩側設計了開叉!

    第二點設計開叉的原因,就是便於穿著,因為臀部下面比上面細!

    還有一點人性化的設計,就是為了便於如廁,俗話說人有三急嘛!這三點原因的開叉設計真是旗袍的精髓所在,不僅體現了東方女性的美麗妖嬈,而且也給生活帶來了便利!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古代服裝設計大師的水平真是NumberOne,水品一點也不遜色與現代大師啊! 所謂“美人兮在東方,美衣兮亦在東方”!

  • 13 # 迷海孤航

    旗袍本是男性長衫演變,是民國時期宣揚男女平等的一種產物。它的出現相當於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吶喊,是一種新女性對保守思想的挑戰。

    既然要挑戰就要猛烈一點,這種大開衩的旗袍也的確狠狠的撞擊了一下當時的社會,有文學作品描述當時某個頑固守舊鄉下的鄉紳進了一趟城,看到大街上突然冒出眾多身著旗袍的摩登女郎返家後被刺激致死的故事。所以這種設計突出了女性的線條美,是一種很好的服飾。至於你講的奇技淫巧,估計你不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把詞語的意思想得下流了

  • 14 # 魔女心經

    在旗袍黃金年代的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旗袍樣式多種多樣,開叉不是必須的,開叉高度也不盡相同。這裡就當今大眾意識中的旗袍——民國時的海派旗袍,和現代旗袍這兩大類旗袍簡單說一旗袍開叉這回事兒。

    1、民國時期旗袍的典型代表——海派旗袍

    民國旗袍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旗袍起源說裡面有彼時女子為尋求思想獨立和女權解放,而出現效仿男子穿左右兩開禊男子長袍的舉動。

    思想解放潮再牛,絕大部分女性還是更喜歡穿貼合身形的旗袍,因為,更顯女性身材魅力。旗袍修身,還要保證行走活動方便,在裙襬兩側開叉上多下功夫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請原諒鄧麗君的這配圖有點誇張,還不是典型的海派旗袍)

    張曼玉在電影《花樣年華》中的這件中長款旗袍,非常緊身,開叉只到膝蓋,並不適合大步流星地行走,如果沒有開叉,行走更不方便。

    30年代至40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時期,旗袍樣式多種多樣,長度從膝蓋到及地各不相等,領型有高中低和無領幾種分別,袖子樣式 多種多樣,裙襬肥瘦也不盡相同,而開叉也不是旗袍所必須的元素。從民國時期的畫報中可以發現,為了方便行走,低開叉旗袍的下襬較為寬鬆。

    開叉高度到膝蓋的旗袍,裙襬更修身,開叉恰到好處,既顯女性身體特徵,又不失端莊。章子怡所穿的旗袍就是典型的海派旗袍。

    外交官顧維鈞第三任太太、南洋富商黃仲涵之女、時尚名媛黃蕙蘭,身著的旗袍也是非常標準的海派旗袍樣式之一。美過《VOGUE》評選她為20世紀20~40年代中國“最佳著裝女性”,身穿旗袍穿梭於國際政治交際舞臺上。

    20世紀30年代,隨著西方高跟鞋傳入中國,愛美之人穿高跟鞋搭配旗袍,大眾發現高跟鞋不僅讓穿旗袍之人增加了美感,也讓女性身材顯得更纖瘦修長、婀娜多姿。

    漸漸地旗袍搭配高跟鞋之風盛行,而高跟鞋一度改變了旗袍的流行風格,裙襬漸漸加長,開叉越來越高。不過,即便再高,也併為達到民國時期畫報裡面的那種高度,只是到臀部下方的大腿中部,相比到膝蓋的開叉,多了幾分性感妖嬈。

    至於當今部分影視作品裡面的復古旗袍,旗袍開叉著實用力過猛。

    2、民國旗袍新演繹——當代旗袍

    修身、側開叉、衣領與衣襟風格拘謹是民國旗袍典型的特徵,總體上並不是適合現代日常生活穿著。現代設計們以民國典型的海派旗袍為設計基礎,再加入現代審美元素,形成現代旗袍,一種在大眾看起來並不像“旗袍”的旗袍。

    趙雅芝所穿的這件就是改良過後的旗袍,上半身是削肩樣式,背後拉鍊代替右衽,下半身是禮服樣式中的魚尾造型。

    各大時尚品牌借鑑海派旗袍元素,重新演繹的現代旗袍,其中既有國外一線時尚品牌,也有國內品牌。

    2004年鞏俐在戛納電影節紅毯身著YSL by Tom Ford 2004秋冬系列改良版旗袍,風格非常符合鞏皇。

    其實,旗袍也可以不用像旗袍黃金年代的海派旗袍那樣注重顯示女性曲線,李宇春在2107戛納電影節紅毯上所穿的Gucci刺繡高開叉旗袍,和在衛視春晚上穿的無開叉旗袍中的棉袍,大概,李宇春讓大眾對現代旗袍有了新的認識。

  • 15 # 煙霧中回首曾經的過往

    上面是為了束身,體現胸部豐滿。而下面必須開叉,否則怎麼體現美腿?!比如,蓋樓房,為什麼樓頂必須密封,而窗戶必然開窗,這是一個道理。至於,西方的晚禮服,和雷車皮衣,這就是另外一個慨唸了!

  • 16 # 江南俗士1972

    旗袍,中華文化最美的印記。

    旗袍起源於民國,是漢族裁縫借鑑、吸收、融合了旗裝、西洋裙裝等部分元素而創造的漢族女性服裝。

    旗袍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和美學理論。旗袍靠身、開衩。靠身,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女性的婀娜曲線;開衩,能夠解放服裝對人體的束縛,不影響行動。旗袍最令人叫絕的是,一方面把女性身軀包裹嚴實,另一方面又開衩,在行走之間展示女性身材之美,若隱若現、令人神往。

    旗袍誕生後,迅速得到了漢族各階層女性的青睞。宋氏三姐妹、張愛玲、鄧麗君都是旗袍的粉絲。改革開放後,旗袍成了國家指定的女性外交禮儀服裝,領導人夫人出國訪問,經常身著旗袍,盡顯中華文化之魅力。

    當然,旗袍對穿著者的要求很高,沒有一副好身材,很難顯示出旗袍的魅力。同時,旗袍對穿著者的氣質,也十分挑剔。一些洋模特,儘管身材超級棒,但穿上旗袍,總感覺彆扭。最適合穿旗袍的是江南水鄉的女性,煙雨江南、旗袍美女、婀娜身姿,那是心都會醉的景緻。

    至於網路上某些不學無術的底層屌絲,把旗袍汙衊為滿服,甚至用下流的眼光看待旗袍,只能進一步證明他們的猥瑣。

  • 17 # 甲乙丙丁戊

    旗袍本身就是近代文明思想解放又充滿了中國元素的產物,至於為什麼要修身,將女性身體之美展現出來,之前的衣服基本上是套裝,將女性的身體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絲毫無法展示自己的魅力,對於一個思想開放的愛美的女性來說怎麼會喜歡呢,至於為什麼要開叉,最重要的是為了行走的方便,旗袍緊身後,如果不開叉的話會給自己行動帶來很多不便,那樣的衣服也不會有女性的喜歡的,開叉後不僅解決了上述問題,而且將女性身體的含蓄,婉約,朦朧的美感展現出來,女性白嫩的大腿時隱時現的展露出來,給人一種浮想聯翩,乍隱還現的感覺,令人充滿無限遐想。

    也讓女性變得更加嫵媚性感引人注目又不失端莊典雅,對於一個愛美之人誰不喜歡呢?

    至於是不是“奇技淫巧”其實根本算不上,無論是哪種設計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這也是旗袍發展的必然趨勢。

  • 18 # 鴻鵠迎罡

    旗袍,漢服,中山裝是從我國本土誕生,並一直流傳至今的傳統服飾,在目前,深受男女老幼的喜愛。尤其旗袍,是現代女性的最愛,能把女性天造地設的玲瓏曲線襯托出來,愛美女性穿上旗袍,完全變身為一道移動的美麗風景,走到哪裡,都是那麼地引人關注。

    旗袍在現代能流行起來,是因為民國那些才女推動起來的。像張愛玲,林徽因,許廣平,蔣碧薇,蕭紅,潘玉良,陸小曼,周璇,阮玲玉,等等,這些集智慧與美麗的女性,要麼是作家,要麼是畫家,要麼是明星,本身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她們都喜歡穿著各種款式的旗袍行走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迅速引起了一股時尚,然後被普通女性模仿,逐漸讓旗袍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

    能凸顯女性魅力的旗袍為什麼在下襬採取開叉的設計?說起來,主要是還是體現實用性和方便性。

    一是讓女性在行走起來變得方便一些,尤其在快速行走時不至於被下襬絆倒。

    旗袍屬於緊身型連衣,如果下襬不分叉,行走起來只能用小碎步行走,無法跨出較大的步伐,那樣行走起來極不方便,還得小心翼翼擔心被絆倒。若下襬兩邊開叉,行走起來就沒有自我束縛的顧慮。

    像穿和服的女性,走路都是小碎步,就是因為下襬過於窄小,限制了步子的跨度。

    二是為了展示女性的修長腿部,體現女性的獨特魅力。

    有句俗話常說,美不美,看長腿。尤其在現代,年輕女性大多喜歡穿短裙或短褲,就是為了展示自己的長腿,期許得到更多的矚目和讚美。

    在過去,女性愛美的天性跟現代人都是相同的,在經過新文化運動後,女性對自我魅力的訴求更加在意,喜歡向人們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設計師在設計旗袍時,為完成女性願望,就逐漸在旗袍下襬開了叉,到現在,這種形式完全固定了下來。

  • 19 # 劉聲90883005

    我很坦率地講,高開叉旗袍是對觀眾有害的,茅盾小說巜子夜》說起過,老爺子在初到上海,看到黃包車上高開叉旗袍的女郎,當場一命嗚呼的。是一種極端厲害的殺器。

  • 20 # 北洋海軍炮手

    搞笑,既然是奇技淫巧,民國政府又怎麼會把旗袍定為禮服。哦,對了,這裡先科普一下,旗袍的正式名稱是女士禮服,旗袍那是老百姓沒文化的叫法。

    言歸正傳,既然旗袍是奇技淫巧,那麼我國女外交官在女式正裝之外,又為何會穿旗袍呢?實際上,旗袍來自於明清漢族命婦長袍,是命婦長袍的改良版。因為在古典時代,只有漢族男子才可以穿長袍,漢族婦女沒有穿長袍的資格,只有被朝廷授予命婦稱號的漢族婦女才可以穿長袍,清朝也是如此。只不過,清朝八旗婦女可以穿長袍。

    但是清朝滅亡後,新社會新氣象,過去的那點糟粕也要被清楚。現在有據可查的是,旗袍是上海市的青年婦女根據漢族命婦長袍再結合西方立體裁剪的工藝創造的,屬於中西合璧的產物。不過有意思的事,江浙軍閥孫傳芳還一度禁止婦女穿旗袍,因為歷朝歷代只有男人才能穿長袍,女人穿長袍那不就成了男人。下圖分別是明清漢族命婦畫像,可見兩者穿的長袍沒啥差別。但是蛋白質們不服,說好的旗袍是源自於滿族的服裝呢?如果總結一下漢族長袍的特徵,主要是以下五點:立領、佈扣、斜襟、大袖、寬袍。如果對比滿族女袍,那麼滿族女袍明顯不具備漢族長袍的的特徵。滿族女袍,不好意思,傳錯圖了,下面這個才是。清初孝莊皇后畫像,如果對比明清漢族命婦長袍會發現,滿族長袍無領,而漢族長袍有個立領;滿族長袍是窄袖,袖口還有馬蹄袖作為裝飾,而漢族長袍則是大袖。吐槽:那麼大的袖子也不怕當掃把用。

    而且,漢族長袍的特徵還影響了滿族長袍,比如說立領,回到上面那張圖,因為滿族長袍和馬褂、馬甲(馬褂原是明軍軍服,在清朝成為流行服裝)都是無領的,所以滿族婦女一度圍個圍脖當領子用。

    好了,那麼漢族命婦長袍哪來的?其實就是漢族男子長袍的翻版而已。比如,照片中的清朝男子穿著長袍,如果和命婦長袍對比沒啥大區別,只不過不再是寬袍大袖而已。而長袍的一大特徵就是兩邊開裾,所以命婦長袍自然也兩邊開裾。這一特徵自然也被旗袍所繼承。只不過,早期的旗袍並不像今天那樣開衩開的那麼高,只是開到了膝蓋。這是抗戰時期在美國華僑為支援中國抗日救亡運動而進行的募捐遊行,圖中婦女們穿的旗袍開衩也不高。

    更何況,旗袍還是婦女解放的標誌,因為婦女可以和男人一樣也可以穿長袍,所以民國才把旗袍定為國家禮服,並定名女式禮服。

    同樣,共和國的女性官員以及國家領導人的夫人一般也會穿旗袍出席各項外事活動,實際上共和國早期領導人就提議外交官夫人們的服裝以旗袍為主,共和國外交部更是提倡女外交官在外事場合穿旗袍。這位是共和國著名外交官任小萍,在我國駐外使館任大使期間多次穿旗袍出席外事活動。

    所以,漢服黨就不要抹黑旗袍啦。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易經》到底有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