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憶童年美好的回憶
-
2 # 秦王諞古今
1 、19世紀-20世紀初這個時間段整個世界都處於大變革轉型時期,農業文明被工業文明所取代,資本主義又取代了封建主義,工業革命的普及改變了經濟力量政治力量階級力量的對比,引發了西方各國秩序的重新調整,隨著英國法國德國這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確定了憲法終結了帝制這樣一種落後的政治制度,西方世界的人們普遍對自由 民主 法治充滿期待與信任。
2、 由於西方各國對當時的清朝進行侵略,西方的民主 自由 人權 法治等觀念也傳播到了清朝,深深的影響了清朝的一些進步官員和知識分子,並且清朝也搞過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還派了一些留學生去學習西方的工業技術醫學科學等等,這些留學生在接觸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後,深感清朝的腐朽沒落,並漸漸的萌發了推翻滿清帝制的想法,最後有留日的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徹底的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
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向前的,不管是慈禧還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它的走向,落後的制度終將被更先進的制度替代。慈禧只不過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
3 # 郭靖看黃蓉
鴉片戰爭後,國力衰弱,是主因。慈禧一個人,決定不了歷史的必然。外國強權的盤剝,內部反清的浪潮,內外夾攻,清朝已經是昨日黃花,必然滅亡。不能歸咎於一個女人。
-
4 # 沙埤
我認為不是,就算沒有慈禧,按照慈禧還沒掌權時候的清朝的發展趨勢,滅亡是遲早的事情。而且,一個朝代的的滅亡,不僅僅是一個女人掌權就可以決定的,它的衰落,還有其他的諸多因素。
乾隆曾經說過:“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這種天朝上國的思想一直縈繞在統治者的腦海裡,認為我國不需要要與外界交流,不需要通商,也不需要向外界學習。但是他忽略了這個世界是發展的,是不斷向前的,天朝夢終究還是被大炮一聲響給打碎了。
都說教育是民族發展的基石。在清朝,隨著八股取士,文字獄的實行,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在宋朝就發明的火藥,在清朝依舊是拿來放鞭炮,用來驅邪趕妖,在軍事上的用處不大。當洋人拿著槍來攻打的時候,清政府還是拿著長矛大刀,閉著眼睛大喊:衝啊。這,是人才的沒落,導致科技的落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維護統治的作用,但是也由於閉關鎖國,錯失了與外界經濟發展交流的機會。當英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從手工生產變成機器生產的時候。清政府關心的依然是今天收了多少賦稅,老百姓注重的依舊是手工生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英國生產的東西銷售不出去,中國那麼大的銷售市場,他又怎麼可能會放過。當英國使者過來談判時,用了句“地大物博,無所不有”打發了使者。談判失敗,軟的不行那就只能來硬的。在1840,虎門銷煙打響了第一炮,雖然打開了大門,畢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還是很頑強的,英國雖然打開了市場,但是沒有人買,導致商品滯銷。那麼英國肯定需要更大的市場。1842年,發動了鴉片戰爭,又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還割地,這個時候,清朝就已經開始走向沒落了。
而慈禧是在19世紀六十年代才開始掌權的,這個時候的清皇朝,已經被殖民主義用大炮打得頭破血流了,滅亡是遲早的事情。當然,清朝的滅亡,慈禧她也有“助力”,把用來買大炮的錢用來搞她的大壽。最終由於炮彈的質量不過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所以,清朝的滅亡不是慈禧一個人搞沒的。
-
5 # 結伴窮遊
在美國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他們認為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她不僅在上上世紀後半葉統治了大清帝國,她的統治推遲了大清帝國的滅亡,她還把中國政治家們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諸實踐了。和滿族的其他婦女相比,她可謂鶴立雞群、出類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婦女相比,她同樣毫不遜色。就性格的堅強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比都不差。我們不由自主地欽佩這個女人,她小時候在家裡幫母親幹雜活,後來被選入宮做了貴人。她是一個皇帝的生母、一個皇帝的妻子。她立了一個皇帝,她還廢了一個皇帝,她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而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一個婦女沒有任何權力的國度。
不過,有一點他說對了,那就是100多年前的清朝,的確是個婦女沒有任何權力的國度。正因為如此,慈禧太后才顯得那樣的突出與另類,她不僅讓當時的男人們感到狼狽不堪,也讓後來的男人們感到義憤填膺甚至惱羞成怒。
慈禧的上臺,正是大清國風雨飄搖的危難之時,英法聯軍洗劫北京,太平軍佔據半壁江山,捻軍等起義軍不斷起事,帝國幾無寧日。國事如此焦頭爛額,估計這也折了咸豐皇帝的壽,結果咸豐一死,便剩下孤兒寡母,咸豐的子嗣不旺,31歲的他只有載淳這一個兒子,由此皇位繼承人毫無爭議,慈禧太后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太后。
慈禧太后只是以一個女人的身份在管理這個國家,而之所以要這個女人出面,主要是因為這個國家總是皇帝太小或者根本就不成器,這對於一個積習千年的皇權社會來說,是何等的糟糕與背運,又是何等的艱鉅與難堪。歷史將慈禧太后推上了前臺,在深刻而無奈的現實面前,她別無選擇。
不可否認,慈禧太后不是什麼政治家,她的政績也不怎麼光彩照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那簡直就是禍國殃民、遺患無窮。但是,歷史選擇了慈禧太后,而且對於她個人來說,她成功了,因為她以一個女人的智力與才能,在近半個世紀的統治裡保住了這個不斷下墜的王朝,沒有在她手裡斷送江山,但對整個國家發展而言,慈禧太后毋庸置疑地失敗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就一定做得比她更好,因為歷史證明,後來的很多人做得比她更壞。
-
6 # 粵睇粵爽癮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是最後的一個封建帝制王朝。清朝由開始到沒落期間都有不同的爭論,只說慈禧太后搞沒清朝,其實不能指向一個人身上。觀察中國史上每一個王朝都有一個規律就是由初創—興盛—衰落—滅亡,而清朝也不例外逃不出個規律。搞到清朝的滅亡慈禧太后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原因有如下幾點
1.閉門鎖國搞到當時科技落後:由於長期堅持封建主義制度搞到經濟發展不起來,由其到了清末,中國科技比起東洋西洋等列強國家落後很多。 2.當時經濟跟不上:滿清貴族入關後照搬以前王朝的封建制度時,而西歐那些國家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和大肆發展工商教育。特別是在清朝中後期,由於鴉片戰爭失敗,西方列強國家用鴉片瘋狂地掠奪中國白銀,而實際上等於一步一步在掏空中國的經濟。 3.政策上規劃不好:清政府在發動戰爭時,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科技落後下沒有高階的武器,就輕易地發動了戰爭,並且在作戰時並不堅定,就這樣讓那些侵略者有了很大的機會打敗你,又加上早期滿漢之間的關係搞不好也得不到民心,這些就成了滿清一大弱點。 總得來說搞到清朝滅亡不能指向慈禧太后一人。清朝也有輝煌興盛的時候。
-
7 # 趣說古今事
馬哲的觀點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
歷史上某個重要的人物或許對推動歷史程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它絕不是關鍵因素。關鍵在於時代改變了,社會改變了,所以歷史也要跟著改變!
慈禧太后在清末可以算的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掌握了清末的統治大權。但若說是慈禧一手把清朝搞滅亡了,這恐怕有點誇張了。
為什麼?因為清朝滅亡其根本在於社會改變了!
根據《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的觀點,一個王朝的覆滅是在許許多多發生的不經意的事情中埋下了禍根,而也正是這些個事情慢慢地把社會改變了。
清朝的覆滅也是如此。清朝的覆滅不是說因為慈禧個人的享受和腐敗而導致的,同樣也是無數事情的疊加造成的!
比如說,清朝入關後優待旗人的政策,使得清朝的財政壓力變得很大。這些個政策不僅消磨了旗人的鬥志,也激化了階級矛盾和各種矛盾。
再比如說,清朝大搞文字獄,徹底把百姓的思想固化,成為了沒有思想的軀殼,成了只知道四書五經的書呆子。
還有就是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清朝喪失了緊跟世界先進國家的最好機會。也正是因此清朝錯過了一次工業革命,錯過了太多太多的先進技術。清朝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上大多的歐洲國家了。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正是以上的點點滴滴的事情積累下來之後,註定了清朝覆滅的結局。而慈禧的作用像是化學中的催化劑的作用,有了催化劑可以大大加速化學反應的產生,但沒有催化劑,化學反應也依然會發生,只不過慢些罷了。
所以,慈禧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但要是說清朝是她搞沒了,她確實也沒那麼大的作用。畢竟大勢將傾之下,不是一個人所能影響的!
-
8 # 天涯雲水間
清朝之亡是不可扭轉的歷史程序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296年。
清朝最盛時,一度國土面積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1820年),而GDP佔世界總量的33%(同期最強大的英國只有5.2%),人口約3.6億,並且沒有之前朝代頭疼的強大外族之患。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清朝都應該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更長的朝代。
可誰想,不足百年後,清朝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內部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之下滅亡。
為什麼清朝會滅亡?1、制度原因。
整個清朝,從制度上基本延續明朝,但對明朝制度的改進卻一直進行。
明朝是漢族政權,而清朝時滿人政權,前期清朝的內閣和六部都是兩位頭腦,一位滿人,一位漢人,但滿人始終掌握著決策權,漢人基本上形同虛設。雍正朝的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張廷玉和鄂爾泰,同為內閣之首,但鄂爾泰有決策重大事項的權力,而張廷玉更多的是襄助和作為雍正帝的文字秘書。
而漢族武將更是受到打壓,清朝前期(乾隆之前),真正取得帶兵之權的只有年羹堯和嶽鍾琪,但年羹堯是雍正帝的包衣奴才,屬滿洲鑲白旗,嚴格意義上來說,已經不能算是漢人。而嶽鍾琪雖在年之後掌兵,有平定青海、西藏、準格爾的天大軍功,但因為“曾靜案”被雍正猜疑,削奪軍權,後再也沒有回覆到昔日榮光。
這種用人制度一直到清末也未改變,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這“晚清四大名臣”儘管功高蓋世,為清廷鞠躬盡瘁,但始終在統治者那裡備受猜疑,而軍國大事仍是信任慶王奕劻、榮祿等滿人。
這種制度下,漢族的積極性永遠受到打壓和禁錮。
2、國家體制原因。
清朝時,同時代的西方已經處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絕佳時期,科技、文化、思想、制度都在突飛猛進,對資源的需求驅使他們將目光放到全世界,而當時清朝統治的中國成了他們眼中最肥的那塊肉。這是因為西方對中國巨大貿易逆差,導致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而中國的茶葉、絲綢等資源又是西方人眼中的香饃饃。
當時的清朝,閉關鎖國已經百年以上,資訊的不對稱讓統治者還在做著“老大帝國”的春秋大夢。除了人口和經濟總量以外,其他無論是哪個方面,清朝都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而落後的結果就是“捱打”。
所以,我們從鴉片戰爭以後的一百年,始終逃不脫捱打的命運。這在根本上是國家體制的落後。
3、清朝統治群體不作為。
作為與中國情況類似的還有一個國家是日本。日本自幕府初期也學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鴉片戰爭13年後,即1853年,日本被美國的四艘“黑船”敲開了國門,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簽訂了《神奈川條約》,開放通商口岸,這一幕像極了當時的清朝。
不同的是,以明治天皇為核心的“倒幕派”先是打敗幕府,回收政權,接著全盤接受西方制度和思想的衝擊,對內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建立戶籍到平民取姓,從大興教育到
殖產興業,都進行了全面改革,使日本快速走上了資本主義強國之路。
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日本從被壓迫到來壓迫中國,這就是改革的力量。
同時期的清朝統治群體在幹什麼呢?
再搞“辛酉政變”,再搞“百日維新”,卻從來沒有踏踏實實地去考慮整個社會體制應該的走向。
綜上所述,清朝之亡,與個人無關,但是作為統治群體的代表,慈禧太后應該承擔其歷史責任。#文史知識局# -
9 # 青春的那點事
慈禧是個什麼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慈禧或許就是一個苟且偷安的人,一個窮奢極侈的人,一個用國家命運討好侵略者的人,慈禧,就是一個徹頭徹尾賣國賊。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她就沒有想過讓國家富強,讓中國人不再受外國人欺凌,就沒有想過報仇雪恨嗎?她想過,她何嘗不想,要是有一天,大清毀在了自己手上,她又有何臉面去見死去的丈夫,兒子,祖宗啊。
慈禧的功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她不惜打破大清自立國以來兩百多年從不重用漢臣的潛規則,因為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實在是挑不出能夠肩負國家重任的能臣了,正因為慈禧的這個決定,才湧現出了一大批晚清能臣,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等。
也正因為慈禧的這個決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才能在後來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回民起義,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在大清最有可能滅亡的時候把大清從鬼門關給救了回來。於大清王朝來說,慈禧的這一系列抉擇,這一系列的勝利,慈禧功不可沒。
再後來由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領導了洋務運動,發展近代工業,向國外派遣大量留學生,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購置先進的軍事武器裝備,增強陸軍戰鬥能力,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大清國彷彿越走越好,甚至還出現了同光中興。在後來的中法戰爭中,大清還取得了鎮南關大捷。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慈禧痛定思痛,廣泛採納各級官員意見,廢除女子纏足,廢除科舉制度,新建女子學校,建立新式陸軍,甚至不惜放下手中的權利,讓大清向君主立憲制過渡,只是,人民積怨已久,不想再等了。
慈禧的過慈禧為了大清的穩定富強做了這麼多努力,是為了什麼?她是為了四萬萬同胞嗎?不是,她只是為了維繫滿清的統治,至於當時的四萬萬同胞,慈禧可能就沒替他們想太多了,不然的話,清末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農民起義軍。慈禧不知道是被列強打怕了還是怎麼的,中法戰爭在取得鎮南關勝利臺灣尚未丟失的情況下主動議和,失去了越南的宗主國權利。慈禧太后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居然還剋扣海軍軍費,或許是認為大清的水師亞洲第一,日本不敢開戰,可是她算錯了,戰後,大清的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了。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慈禧還相信義和團真的有刀槍不入的功夫,向世界宣戰,只是她又錯了,或許是她老了,老糊塗了吧。
-
10 # 若磐齋
這個問題其實就有點問題,對於一個持續幾百年的封建王朝來說,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滅亡一個朝代的,況且慈禧也並不是只有過錯沒有功勞的。
就慈禧而言,她在位期間,打破傳統上滿人至上觀念,因時而變,透過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地主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結束了戰亂局面。透過支援洋務運動而帶來晚清經濟復甦的較好局面,即“同治中興”。在這個階段,由於北洋水師的建立以及近代化兵工廠的建設,使清帝國在國際舞臺上有了一定的威懾能力,放慢了帝國主義武裝入侵的步伐,在外交上開始與各國正常交往。從某種意義上說,慈禧有效延續了滿清的國祚。
甲午前夕,慈禧為賀壽挪用軍費修建頤和園,導致北洋水師缺乏建設養護,致使甲午慘敗,但還沒有到亡國的地步,而是間接導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的崛起,維新派目的是想延續清朝,振興中華,實行君主立憲制。本質上是為了尊崇光緒帝效法日本明治維新。這也不是促使滿清滅亡的主要因素。後來戊戌變法失敗,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出賣主權,甘願做帝國主義的傀儡,但是帝國主義自知無法統治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的國家,已經選定清政府為其代理人,這樣在國際政治上,滿清政府其實更沒有滅亡的理由,慈禧依然能夠藉助帝國主義勉強維護清帝國名義上的統治。
個人認為清朝滅亡是制度與思想上的落後。封建主義的體制與思想在受到西學東漸的衝擊下,部分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對清帝國失去信心,夢想像西方一樣構築民主國家。西方制度文化書籍的傳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為清帝國掘好了墳墓。於是滿清末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多次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而在清朝末年袁世凱等人在全國推行的新軍由於學習了西方思想,反抗和革命意識加劇,這隻清朝培養的軍隊開始對清王朝產生反感,最終和革命黨人一道反過來把清帝國推翻了。
放在晚清,是封建王朝氣數已盡,在西方近代思想的引導下,封建帝國已經沒有生存的土壤,這在當時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我們今天這個新時代,我們應該要警惕西方意識形態的輸入,以及文化入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維護我們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安全。
-
11 # 豐噠雜談
不是,慈禧太后延遲了清朝的覆滅,這段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讓中國不至於淪落到殖民地國家,內亂不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
12 # 夢迴紅樓醉一場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無冕女皇在面臨近代化列強的侵襲時候,慈禧穩定大清數十年,最終沒有徹底地淪為殖民地,應該說是做出一定貢獻的。
慈禧執政時,連續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繼位,都沒有行使過執政之權。她去世後僅三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中華大地上結束了長達兩千餘年的集權帝制,中國從此沒有了皇帝。
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
她的成功在於在男人統治的世界上,奪得了本應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並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業。
慈禧當時入宮的秀女何止千百,獨有慈禧脫穎而出,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運大清國脈於她的股掌之上,並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
慈禧又是失敗的,慈禧所處的歷史時代,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已經完成,慈禧的作為,無法改變中國落後命運,她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
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她也進行了眾多改革,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禁止婦女纏足等。
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
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
13 # 嘚嘚說史
一提到慈禧太后,人們往往將其定義為“禍國殃民、嗜權如命、狠毒兇殘、工於心計、愚昧跋扈、頑固保守”的一代誤國妖后。由此,國人對她幾乎沒有好評,都是唾棄。慈禧太后在後人眼中就是一個垂簾聽政,將皇帝作為自己,極度奢華、專制狠毒的傀儡。在清末晚期,更是為了自己的權益不惜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就因為這樣來看,清朝的滅亡真的怨慈禧嗎?其實,她只是佔據了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思想的落後,以及後期的閉關鎖國和自認為“天朝上國”的美夢。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她在國家治理上其實是有一些手段的,比如:在慈禧鞏固好自己地位後,撤掉將其捧上位的奕訢;在接見外國使臣時,也能讓其大倒口水,是大臣汗顏。但是她也有一些問題,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說法“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其實拿清朝末年財政制度說,算是一口無底洞:慈禧修建頤和園白銀,是挪用的海軍費用,頤和園這些東西就是為了供在慈禧個人享樂的。就算不用在修建頤和園,也會用在慈禧其他方面的享樂上。就在慈禧太后執政期間,由於列強國家的不斷侵略,清政府的無力抵抗,迫使慈禧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其實清朝從乾隆末年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俗話說“盛極必衰”,清朝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孫三代,就已經進入清朝最鼎盛時期,到了乾隆末年清朝逐漸走向衰落。是因為乾隆釋出閉關鎖國後,清朝斷絕任何人的來往,不知其他國家的動態,更不知道也工業革命的到來。
當其他國家工業革命之後,國力已經遠超過了清朝,而工業國家為了工業發展的原材料,走上了掠奪道路,而閉關鎖國的清朝就成為了掠奪的物件。清朝晚期雖然國力大不如以前,當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前,還是在猶豫不決,怕清政府像以前那樣國力雄厚,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出乎意料,英國只用了幾千海軍就擊敗了清朝,這就算是告訴了那些蠢蠢欲動的西方列強,清政府不像以前那麼強大了。
所以清朝滅亡不是慈禧一人所導致的,而是清朝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慈禧是把清朝踢到懸崖底下的最後一腳。
-
14 # 任兄文史匯
慈禧:大清的救國者亦是晚清的送葬者
清朝的結束標誌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在任兄看來,清朝的滅亡綜合各因素而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在當時,清朝的滅亡已是定勢。
慈禧這一人物,從中發揮的作用,無非是救國與為大清送葬。而單方面來說清朝是慈禧搞沒的,任兄覺得太過片面了。
為什麼說慈禧是清王朝的“救國者”?在慈禧還是懿貴妃的時候,由於咸豐皇帝體弱多病,那時慈禧便已替咸豐帝批閱奏章,咸豐帝還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為後來慈禧掌權打下來一定的基礎。
慈禧當政時期,也是做過對清朝有利的事情的。當時慈禧重用漢人官員,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包括後來想要復帝的袁世凱,這些人在當時都是有一定能力的官員。
我們所熟知的“洋務運動”就是慈禧任用漢臣開展的,同時洋務運動的影響在當時還是比較大的。洋務運動為發展近代化工業奠定了基礎,是近代化工業的開端。
垂簾聽政的執政初期,慈禧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頓了吏治。同時又在西方列強的支援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當時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
同時慈禧前前後後還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建設教育事業等對清朝有利的事情。
為什麼說慈禧是清王朝的“送葬者”?咸豐皇帝在臨終前為同治皇帝留下了八位大臣,讓八位大臣輔佐同治皇帝治理國家。誰知,慈禧聯合恭親王等人奪權,並將載垣、端華、肅順三位大臣處死,讓清朝損失了人才。
同時在慈禧執政期間,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等,一味的忍讓,步步後退,換來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清王朝蒙羞。
甲午戰爭時期,當時軍備充足的清朝可以拖垮軍資窮盡的日本,從而為清政府爭取到一定的權利。可當時慈禧卻因小失大,擔心持久戰會讓滿清政府失去對全國的統治,進而簽訂馬關條約,以保自己的統治權威。
我們都知道《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要賠款各國白銀4.5億兩。按理來說,清朝這時候應該開源節流以賠款,可慈禧不,依舊奢靡享樂,奢靡之風不見收斂。賠償的銀兩靠剝削老百姓等下層人民,民不聊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清朝的滅亡離不開歷史因素要知道,在慈禧掌權的時候,之前已經經歷了好幾代帝王,慈禧接過手的國家也已經千瘡百孔。
國庫早已經不像以往帝王那樣充足,官吏貪汙腐敗現象嚴重,再加上農民起義運動和西方列強的入侵,慈禧是既要攘外又要安內。
還有讓清朝落後世界的“閉關鎖國”政策,那時清朝在技術、器物、制度、思想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世界。這樣清朝軍隊與西方列強戰鬥,無非是以卵擊石,哪有勝率可言。
這些原因都是清王朝滅亡的因素,不管換做是誰統治掌權,都很難挽回局面。所以任兄覺得,單單說是慈禧搞沒了清王朝,太片面了!我想這個鍋,慈禧也不會背。
-
15 # 香秀樹的知識空間
清朝自乾隆帝揮霍後就已經出現衰弱跡象,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更是直接抽空這個東方大國的地基,雖然有同光中興和戊戌變法,也無異於是勉強為大清續命幾年,而慈禧太后雖然也有著一顆挽救大清祖宗江山的初心,但由於理念腐朽成為推到大清的一個小小的力量。
雖然慈禧太后被民間野史妖魔化成無惡不作的人,但是我們透過她的荒政來推測她的初衷
1 太后生辰與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的軍費被挪去為太后慶生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慈禧作為大清最高層領導,甚至皇帝都可以為她下跪,她自然會把自己的形象和國家相聯絡,彼時倫敦世博會的盛況已經傳入慈禧的耳朵,而遠在不列顛的維多利亞女王在水晶宮的榮耀、大英帝國的榮耀是慈禧可望不可即的,她覺得只有自己的面子得到滿足,大清的面子也會得到滿足,自然就會在洋人的面前站起來。
2 戊戌六君子和妖后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結局以譚嗣同等六人的犧牲而悲慘結束,然而在這背後大家選擇性的忘記了維新派的弊端:政令上午剛傳達到全國下午又有了修改,科舉在一夕之間被廢,無數寒窗苦讀四書五經的學子前路被堵,康有為欲聘請伊藤博文做政治顧問。這幾條如果是隱去維新派的名字換做某官員就可以被翻譯為:朝令夕改,不顧民生,引狼入室。妥妥地漢奸帽子,慈禧作為深諳封建帝制的人,自然懂得民眾不懂這些,如果維新派真的成為國家的主宰,農民起義是必然發生的。英美民主運動是自下而上的,反過來的大清自然會遭遇滅國,依照當時的中國,只有流血的革命才可以換來啟蒙,慈禧誤打誤撞成為了推動中國近現代革命的女人。
本回答並沒有為慈禧或清王朝洗白,但如果說慈禧是否搞垮了大清,或許這個問題是自慈禧“嫁”給大清那天起就已經註定的。
-
16 # 紅藍白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憑個人一已之力搞掉一個朝代的還真沒有,所以說清朝不可能是慈禧太后一人搞沒的,清朝的滅亡有著複雜而又多樣的原因。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生於公元1835年,卒於公元1908年,咸豐帝的嬪妃,同治帝的生母,光諸帝的嬸子兼大姨,宣統皇帝溥儀的奶奶。
1852年入宮,1861年首次垂簾聽政(和東太后慈安一起),在其生命的74年裡,歷經五帝,把持朝政近50年,這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實際統治年代最久的女性,沒有之一。
朝代的每次更替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清朝雖然不是慈禧太后搞沒的,但清朝的滅亡卻和慈禧太后有著莫大的關係,我個人認為慈禧太后在清朝的滅亡上至少要擔一半的責任。
一、專權獨斷,數年把持朝政
慈禧太后自入宮到病逝,近57年,在咸豐身邊九年,頭九年的宮中“磨礪”,讓她的心計、手段得以成長和施展,隨後的近48年間,三次垂簾聽政,先是發動“辛酉政變”,逮捕八大臣,判處二親王,正式登上晚清政治舞臺,隨後鉗制同治,“帝后相爭”時期,屢佔上風,再後來,獨斷專行立載湉(光緒),“甲申易樞”罷奕訢,緊接著又發動“戊戌政變”,囚禁皇帝,殺“六君子”,就在死的前一天,還任命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立三歲小兒溥儀為帝,是為“宣統”。近五十年來,“老佛爺”從未大權旁落,這樣的大清焉有不倒之理。
二、挪用軍費,哪管民不聊生
為慶自己六十大壽,繕修頤和園,不惜挪用海軍軍費。因為此事還留下一句“懟人”名言:你今天讓我不高興,我讓你一輩子不高興!另外,從上到親王,下到知縣,無不借為太后“慶生”之事橫徵暴斂,搜刮民脂民膏,是年又恰逢“用午中日戰爭”,說當時的中國赤地千里、餓殍遍野有點誇張,但勞苦大眾流離失所、賣兒販女者比比皆是,階級矛盾持續高漲。這樣的大清那有不倒之理。
三、生活奢靡,國庫幾乎成空
慈禧太后的奢侈靡費的生活向來為世人話病,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奢侈、浪費程度無不令人咋舌且出離憤怒。
衣,去東北奉天祭祀,乘坐的火車專列有一整節車廂都是太后的“衣帽間”,光各式衣服就2000套,鞋子幾十雙。
食,對於一頓飯動輒一百多道精美名菜,大家早己司空見慣,她平常的一頓飯所花費用就是當時普通的人家一年的吃喝花銷,就連平常乘專列去天津巡遊一下,就帶了40個灶,幾百號人,佔了滿滿兩車廂。
住,期間大興土木,花費無度,總繕修頤和園前前後後就花了大約3000萬兩百銀!
行,慈禧太后養尊處優,出行人數眾多不說,出門必有車。出近門有馬車,驕廂寬綽,足可以乘坐五、六個人,造價50萬兩白銀,出遠門有專列,全車16節車廂,全身明黃色,車上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造價確實不菲。
慈禧太后死後,隨葬品更時堆積如山,各式珠寶、玉石、佛珠、珊瑚、瑪瑙等寶物琳琅滿目,數不勝數。據人統計,這些物品折和上億兩白銀!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皇宮,人們檢查國庫時,發現裡面空空如也,如同廢墟,這樣的大清豈有不倒之理。
清朝的滅亡之鍋完全甩在慈禧太后身上,倒是有點有失公允,但做為清朝晚期唯一掌握實權的“話事人”,慈禧太后的種種做法卻是加速了大清的倒臺,這是毋庸置疑的。
-
17 # 文文情感故事
小編認為有慈禧的一部分原因:實際上,這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慈溪確實有這麼大的能力。在實際執政時期,它保持了清朝的統治,因此,死後,清朝陷入混亂,整個國家被摧毀。其次,慈溪留下的政治格局過於脆弱,這是清代國家滅亡的重要原因。從今天的人們的角度來看,慈禧太后是清末最大的老派,是一所穩定而寬容的分子。例如,光緒皇帝被廢除,1898年的改革運動被廢除,1898年的六位紳士被殺以阻礙新政。實際上,從當時封建社會ideas廢思想的歷史背景來看,慈禧太后可以說,儘管她當時沒有勇氣打破衰敗的框架,但她仍然保持著清朝的統治。王朝在最大程度上衰敗了框架並通過了新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自助。當然,宋安之不是慈禧太后的粉飾。慈禧太后雖然是一所古老的學校,但並不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唯一途徑洋務運動清末新政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援,否則她不同意新政的實施?雖然有清末新政,全部來自清朝第二次鴉片戰爭並且八國聯軍侵華後,中國採取了補救措施,但至少表明,清朝的統治者並沒有被治癒。
慈禧老太后
甚至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參與了1898年的改革運動,起初並沒有表示支援,但也是默契的。然而,改良主義者不僅觸動了舊派的利益,而且還想圍攻花園,所以慈禧太后出來清理並廢除了新政。只是,與選擇技術強國相比,慈禧太后將自己的統治放在首位。
統治放在首位
慈禧太后的統治確實是輝煌的,定居於清朝。太平天國將來,當中央法院衰敗,地方州長的權重越來越大時,慈禧太后可以利用大火的政治手段來區分湖南軍事體系,然後維持地方州長與中央法院之間的關係。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技巧。
非常強大的技巧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慈禧太后逝世三年後,慈禧太后分崩離析。確實與慈禧太后的死有關。因對於當慈禧太后還活著時,她可以利用自己的陰謀來維持帝國統治並控制地方的權重州長,而慈禧太后去世後,繼承人就不會這樣做了。 ,並且無法抑制暗潮洶湧的混亂。情勢中,清朝自然分崩離析。當然,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留下的政治格局非常脆弱,這也是清朝失去祖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繼承人
因對於慈禧太后死後,清末已經風雨場合。但是慈禧太后對於了自己的利益才三歲Yi儀對於皇帝,對於什麼非要立多年的繁榮的載豐對於攝政王,又立年僅三歲的Yi儀對於皇帝呢?
一是萬一自己渡過這個難關,可以再活幾年,在這種幼帝格局下方便再度垂簾聽政,而且攝政王載豐也容易控制。
第二個是即使你死了龍宇太后、攝政王載豐、幼帝Yi儀都是自己派系的人,不至於死後清算自己。
畢竟,古代政治中的事後清算也很可怕,例如間接費用順治清朝皇帝多爾貢多少不可能,結果死後被順治帝剝奪一切榮耀,連墓都給挖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47年,自然害怕死後有人清算她,所以壓根沒有考慮當時清朝處於風雨的情況,只考慮到自己的身後之事。
結果到了1911年
結果到了1911年,清朝面對亡國危機,Yi儀這個六歲小兒什麼也幹不了,攝政王載豐沒什麼能力,直接罷工回家,大權都在慈禧太后的侄女龍宇太后之手。偏偏龍宇太后不是慈禧太后,沒有那般強大的政治手腕,被袁世凱在欺騙的幌子下,清朝的國左結束了。
清朝的國左結束了。
所以說慈禧太后這個人很是矛盾,雖然她是守舊集團的代言人,但在腐朽的框架之內,對外面對西方列強的衝擊,對內面對太平天國平定以後地方督撫日益權重中央朝廷式微的局面,是最大程度上靠著自己爐火純青的政治手段維繫著清朝的統治,雖然阻礙了歷史的進步,但以清朝的角度來看,是最大程度上延續了清朝的統治時間。
安排的政治格局
但最後時刻安排的政治格局,以自己的利益為先,結果卻一手釀成清朝之亡國,還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最後再說一下,本文章並非洗白慈禧太后,畢竟慈禧太后阻礙當時的歷史發展是毋庸置疑的。但客觀來說,慈禧太后還是有著可圈可點的地方,並非是那麼罪大惡極的,畢竟很多歷史人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
慈禧太后
即使慈溪再活十年,清朝也將最終滅亡,因為時代在發展,封建帝制是一種老式的形式。在新時代的巨浪面前,更不用說慈禧太后,小莊太后了。復活是無法挽救的。
復活是無法挽救的。
於德令透過清朝的法國部長聯絡了在法國遠方的同學,並請她幫助購買染髮劑並運回中國。收到染髮劑後,經過幾天的梳理,慈禧太后的白髮恢復為黑色,這使慈禧太后喜出望外。慈溪的頭髮染成黑色後,她對攝影的態度也從180度改變,從抗拒到熱情,她拍了許多照片,為子孫後代提供了看到慈禧太后的真實面貌的機會。
從抗拒到熱情
-
18 # 千年歷史千面遊
這個問題,其實答案與你的體面剛好相反,如果不是有慈禧太后,清朝很可能早就完了。當然,如果早一點完的話,對於中國倒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下面我們來分析:
第一點:慈禧重用漢臣,調解了滿漢矛盾。慈禧太后上臺是因為辛酉政變。當時肅順等顧命大臣把持朝政,意欲架空皇帝。而慈禧與奕訢緊密聯合,除掉了顧命大臣。在肅順把持朝政時期,確實也有一些漢人的大臣得到提拔,但是主要的權利還是攥在滿族大臣手中。慈禧上臺之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得到了更多的權利。以曾國藩為例,咸豐在世時處處受到鉗制,連個督撫之位也不捨得給他,這種做法讓曾國藩在七八年時間中得不到施展之地。而慈禧執政期間,曾國藩連續升官,繼咸豐十年授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寧國軍務、徽州軍務之後,又被慈禧授予奉命督辦四省軍務,並在上諭中一再強調:“江浙等軍務,朕唯曾國藩是賴。”倚重之情溢於言表,弄得曾國藩自己都有點誠惶誠恐。他在給湖廣總督官文的信中如此說:“接十月十八日諭旨,令弟兼辦浙江軍務,有節制四省字樣。位太高,權太重,才太短,時太艱,皇悚之至……”正是這種信任與重用,使得太平軍得以很快被剿滅。而在此次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一大批漢臣,也被重視和提拔。
第二點:慈禧比較重視洋務,緩解了中國生產力結構的矛盾慈禧太后執政時期,大清也在世界的工業大潮影響下,和國內外持續不斷地戰爭威脅下,開始了洋務運動。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李鴻章、左宗棠等官僚,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戰,希望可以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為大清所用。慈禧很支援,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用於購買武器彈藥,更提出“應認真學習洋人制造火器之法”,給洋務派以更多的鼓勵。所以在此時,不管是軍工還是民間工業,以及採礦業,都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是,慈禧本人因為生活奢侈,浪費了大量資材,影響了洋務運動的正常發展也是事實。所以,她本人對於洋務運動的態度也是複雜的。但是如果可以想象一下的話,當時的滿人還有誰比慈禧更有眼光和魄力在開展洋務運動?那時的滿人已經爛透了,除了自己斂財,已經啥都不行了。所以說,慈禧對洋務運動的推進還是有功勞的。
第三點:掐滅戊戌變法,保證滿清統治這一點雖然是對整個中國犯下的罪行,但是對滿清的統治卻有著很大作用。如果戊戌變法成功,那皇帝便會把很大權力下放給變法派,大清國就會面臨著利益再分配問題。這個問題誰最不想面對?無疑就是已經徹底腐朽的滿清貴族們,以他們的影響力,很有可能造成滿族的內亂。而且,變法派的全盤西化,有可能造成君主立憲,皇帝的地位被架空。也就是說,不管變法成功與否,大清都不再是大清。所以,戊戌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會失敗。慈禧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動手阻止變法,緩解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維持了大清的統一。
第四點:雖然比較噁心,但是慈禧的外交策略確實保證了中外關係。大清國的外交環境是有史以來最差的,相信大家都有共識。兩次鴉片戰爭,已經讓中華上國的臉面蕩然無存。面對這種局勢,慈禧也曾經想過要硬氣起來,她鼓勵興辦洋務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後來義和團事件發生,慈禧暗中支援,導致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攜光緒帝出逃,清朝和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這次事變中,慈禧看到了中外軍隊戰鬥力的差距和漢人掌控武裝力量的不可靠,最終決定服軟,“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句屈辱的口號被提了出來。這其中也有無奈,以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確實沒法阻擋西方列強的進攻。如果硬碰硬的話,肯定還是失敗。如果由於列強的進攻導致
總結一下:慈禧重用漢臣,支援洋務,確實起到了中興國家的作用。如果沒有她的各項舉措,以大清當時的狀況而言,恐怕早就已經分崩離析了。所以說,大清不但不是慈禧搞沒的,反倒是因為她而多享受了幾十年國祚。但是,她的守舊與屈辱的外交,傷害了整個中華民族,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她無疑是有罪的。
回覆列表
清朝是在慈禧執政期間敗落的、她雖然有政治頭腦但她卻目光短淺、故步自封、剛愎自用、最終把清朝推向了毀滅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