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宮殿君

    其實古裝劇都說了是“劇”,是一種藝術形式,因此關於它裡面的細節,真的沒必要去深究,所謂“藝術高於生活”嘛,但小君覺得,有的時候這編劇和導演真是“高的有點離譜”,有點“沒文化”了:

    “一兩銀子買一個饅頭,你信嗎?”

    咱們在古裝劇裡經常會看見這樣一個情節:

    “小二,這是一兩銀子,給拿兩個饅頭!”

    哦,我滴個神吶,一兩銀子真的只能買兩饅頭嗎?小君找了很多資料,給大家大致羅列下,古時候的一兩銀子按照購買力的話,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所以,不論哪個朝代,一兩銀子買一個饅頭都是瞎扯,你見過一百元的饅頭嗎,也許有吧。

    “皇帝上朝在太和殿?”

    在古裝劇裡,咱們最常看見的就是皇帝在太和殿(金鑾殿)裡上朝,殊不知,這也是錯的,明清兩朝皇帝上朝地點不太一樣,但無一例外的都會選擇在“門”裡上朝:

    (乾清門)

    他們一般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則會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是在養心殿。

    而太和殿一般是關閉的,除了舉行重大典禮,如新皇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等外,這裡一般不搞朝會。

    “所有的妃嬪都可以自稱本宮嗎?”

    在看清宮劇時,咱們一定會注意到,幾乎所有的妃嬪都會用“本宮”自稱,殊不知,這也是錯的,因為只有當你是一宮之主時才能稱為“本宮”,其他妃子是不可以自稱的。

    “還有這些吃的!”

    古裝劇裡關於吃的食物也是被誤用的,估計編劇導演覺得這東西沒啥人會注意,因此就開始濫用。比如紅薯,這可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明之前中國人可不知道這東西。

    還有諸如番茄,土豆,辣椒,玉米也都是在明朝才傳入中國的,不知道在明之前,四川人吃不吃辣呢?

  • 2 # 壞太陽吖

    最忍不了的就是抱拳或者拱手禮時,哪個手在內哪個在外不分。科普下,拱手禮與其相似的禮儀稱作揖,是中國古代開始的,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女子行拱手禮時則正好反過來,這是因為男子以左為尊,女子以右為尊。拱手禮之核心動作便是“拱手”。 《爾雅·釋詁》郭璞注曰:“兩手合持為拱。 ”即雙手相交而握。 具體如何握;十指是否互有交叉;哪隻手在外;男子和女子行拱手禮手型是否相同;中國古禮有吉凶之別,拱手禮又以何為吉凶之別。 這些細節在中國傳統社會都有較為嚴格的規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手部》曰:“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 兇拜反是。 九拜必皆拱手”。 據此記載可以得知,行拱手禮時,一般右手在內,左手在外;中國古人以左為敬,所以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重。 若遇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 女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內,右手在外,若遇喪事行禮,反之。

    兩手相握置於何位? 有拱手齊眉; 有拱手置前胸。前者兩手相握,雙臂前伸如環抱,舉手過額,此乃“帝揖”。在中國傳統社會用於祭祀,後被用來向皇室行禮。 後者雙手正對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平臂行禮。兩者共通之處在於皆是兩手相合,向上舉。《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拱,兩手相合,臂的前部上舉。 ” 並未對具體拱手位作統一的約定,但日常行拱手禮置胸前居多。

  • 3 # 西北北喲

    我就講三點吧。

    第一,《甄嬛傳》彈古琴

    很多人認為《甄嬛傳》已經制作的很不錯了,不論是置景還是禮儀動作都已經很講究了,已經很良心了。其實不然,古琴的演奏是窄左寬右,窄頭在左手邊而寬頭在右手邊,但是甄嬛娘娘是反著彈的。

    第二,《甄嬛傳》作揖

    《甄嬛傳》中,一位太監給主子請安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錯誤的,人們把這種手勢稱為“兇拜”,一般用於弔喪,正確的手勢應該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

    第三,《還珠格格》“吉祥”

    大家熟知的《還珠格格》給大家灌輸了很多錯誤的歷史知識。劇中不管阿哥格格還是太監宮女,只要遇到了身份尊貴的皇帝皇后太后嬪妃,都要說吉祥,這如果真的擱在古代是要進宗人府,受滿清十大酷刑的!“吉祥”是宮裡的宮女見著太監時才說的話,李公公吉祥~但你對著皇帝說吉祥,是大不敬等於找死!

  • 4 # 雲在青山雨在田

    聽見狄仁傑說“收隊”,瞬間笑噴了。

    還有,菸草和馬鈴薯,玉米,辣椒是美洲的物產。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在這之前國人的辛辣調料用的是茱萸。

    還有,物品中帶“番”字和“西”的多是產自西域。帶“胡”字的,如胡椒,胡琴,多產自阿拉伯地區。而帶“洋”字的,多從海上來。

    桌子和椅子是宋朝以後興起的,每次看電視劇,漢唐的時候坐在高桌後面都很想笑。

  • 5 # 無憫之嘆

    其實以前就說過類似的,現在又翻出來好奇怪,那就再說多幾條好了…

    "奉天承運皇帝召曰"因為是沒標點符號的,所以自然有人會弄錯,正確的應該是6 2分而不是4 4分,"奉天承運皇帝"這種說法適用於明清,在元之前各有叫法,至於"召曰"好比我們現在公文的形式,召是說召告天下,也有敕曰是指皇帝對某一官員說教評價之類的。

    官員之間除非地位相差懸殊,年齡也相差1~2輩,否則不可能互稱"x大人",因為大人一直都有長輩的意思,互道姓+官職是常見的,如果關係很近很好也會稱呼xx兄(表字+兄)。

    番茄 茄子 土豆等外來蔬果各種穿越,我記得好像除了葡萄比較早傳入中國,其他的絕大多數蔬果都比較晚,中國本地產蔬果貌似有菘(大白菜),韭菜之類的…(我tm也記不住啊)

    爸媽的叫法各朝各代甚至各地都不同,編劇們大筆一揮比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容易多了,都叫爹孃也省事了,甚至有些劇裡面沒什麼文化的農民和獵戶的人設也說著"父親母親,孩兒回來了",我也是醉了。

  • 6 # 下雨天147577587

    這提問簡直戳中我槽點了!

    昨天陪家裡人看《思美人》,氣死我了!

    1、屈原 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是屈原先人搬遷至“屈”這個地方後,以它為姓(也有說法是楚王特賜的),正式的叫法應該為:羋平,古人的“字”除非是特別親特別親的人,否則是不會告訴別人的,而“屈”姓是楚國漸漸沒落後才出現在幕前的。

    2、動不動就叫誰誰誰“X君”,這個稱呼不是誰都能擔的起好麼?楚王可以被稱為“君”,屈原你爹就不行了知道嗎?你爹的身份不夠格

    君是諸侯分封的,有五等爵位(公、侯可以是五百里甚至個更多、男、子、侯,君(侯)可以在自己的采邑裡收稅周王室分封的,一千戶左右。到戰國諸侯都稱王),就封十萬戶,這些采邑的統治者。

    3、這個算是我個人無法容忍的了:馬鐙。 馬鐙出現在什麼時候呢?兩晉時期,準確點說是秦朝中後期就有了,不過不咋地,冶金技術做不到大量生產,只能供應軍隊,公候都沒那個能力和膽量弄來私用。

    4、衣服顏色太鮮,喜服穿紅色,頭飾用金子?!

    ①春秋戰國的衣服依舊以黑色(玄色)為主,穿豔色系的人都是些“不大正經”的人,所以床毯、枕頭、國君、公侯將相統統穿的紅豔豔/黃豔豔/紫豔豔/藍豔豔……呵呵

    ②能用金子做頭飾,還大片大片的?秦國最強的時候都沒幾個有這種氣魄好麼。戰國時期的飾品主要以銅銀為主,金子很少,還是冶金技術的問題,金銀銅的成色都不怎麼樣,有點錢的用銅頭飾,公卿用銀飾,王族用金銀的和少數銅的。

    5、還有些髮型啊,衣服樣式之類明眼可以看出來的就不講了

  • 7 # 看鑑

    每天電視上都在古裝劇,大家在思考劇情走向的同時也開始關心裡面的場景細節,但是穿幫鏡頭好找,不和史實的場景你卻未必能一眼看出!你印象中的清朝是這樣的、這樣的、這樣的、其實這只是電視劇中的清朝,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你看的電視劇有多不靠譜。

    還記得曾經每年暑假都會播出的還珠格格嗎?小燕子那一聲聲皇阿瑪,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裡盤旋,其實機智的我,只憑這一聲皇阿瑪,就已發現小燕子不是親生的,因為皇是漢語用詞,阿瑪是滿語音譯來的,清朝為了保持用語的統一,不會出現皇阿瑪這樣滿漢並用的詞彙,皇子和公主應該叫皇上,汗阿瑪或者皇父。

    如果你穿越回清朝,估計一集都活不過去,因為你見到皇上、后妃肯定會說皇上吉祥,娘娘吉祥,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被拉下去直接砍了,因為這一句吉祥就已經犯下了大不敬之罪。吉祥在清朝其實是太監見面時常用的問候語,你跟皇上說太監問候語,不砍你砍誰?見到君主的正確請安語應該是,給娘娘請安,祝娘娘萬福金安,新技能gey。

    清朝宮廷劇裡面的四爺、八爺讓無數少女為之痴迷,要是真能穿越估計早就回到清朝找四爺、八爺了,但如果他們的髮型換成這樣你還會愛他們嗎?其實清朝早期的男子,腦袋四周的頭髮都要被剃掉,只留頭頂中心的一小撮,面積也就銅錢大小,編成的辮子細的可以穿過銅錢孔,短短的像老鼠尾巴,所以也叫金錢鼠尾辮,到了清朝後期男子的髮型才和電視裡一樣,成了前面剃光,後面蓄髮的陰陽頭,知道真相的你眼淚掉了麼?

    甄嬛傳講述了果郡王在宮中見到甄嬛一見傾心,從相愛再到悲劇收場的故事,但事實上這個悲劇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因為他們根本見不到面。在清朝,后妃在宮中除了皇帝和太監見不到任何男人,就連參加宴會都是男女分開舉行的,甚至皇帝想見太后,太妃也是有嚴格規定的,當然生母除外,想在宮中相見只有男女年齡都超過50歲才有可能。甄嬛和果郡王如果50歲才見面估計也就只能讓他們的孫子孫女相愛了。

    您常見的清宮劇發行是這樣的,叫做大拉翅,但是大拉翅其實是清朝晚期才出現的髮型,據傳是慈禧發明的,清朝前期的滿族女子一般都很節儉,根本不會發明出需要很多珠寶裝飾的大拉翅髮型。

    現在很多人反感奴才這個詞,其實漢族的你回到清朝根本沒有自稱奴才的機會,因為奴才在清朝是一種滿族主僕間的自家稱呼,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清朝皇帝讓滿族官員自稱奴才,明罵暗愛,說明親近,你個漢人還想自稱奴才跟皇上套近乎?門都沒有。

    你印象中的清朝只有在電視劇和電影裡才會出現,穿越,你真的想好了嗎?

  • 8 # 2017南風知我意

    電視劇是一種娛樂形式,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引導受眾,教育受眾的作用,許多電視劇不仔細考究,出現了許多常識性的錯誤。比如下面的這個圖出自電視劇《活色生香》,我們可以看到,女主角滅酒精燈居然用嘴吹!化學老師教過我們,酒精燈要用燈帽蓋滅,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用嘴吹酒精燈是萬萬不行的。還有就是在臺詞上十分的不考究,比如下面這位兄臺,父母在他出生前就死了,他簡直是生物學上的奇蹟啊,讓我們為編劇的智慧鼓掌

  • 9 # 錢品聚

    前幾天看了一部國產古裝劇,裡面有個小丫鬟,大概劇情是,丫鬟送別自家王爺,卻突然想起來一件事兒,於是就衝王爺喊:

    “誒,那個,王爺!”

    尬,尬的我一臉懵逼。

    丫鬟的意思我明白,是有事兒想告訴王爺,讓他先別急著走。

    可這畫風大變的“那個”,是怎麼回事兒?

    真正的歷史裡,但凡是丫鬟或者僕人,對主子說話的時候,能這麼叫嗎?

    試想一下那種情景:

    “那個,主人!”

    “那個,娘娘!”

    “那個,皇上!”

    尬,我只能說太尬了。。。

    這撲面而來的濃濃日漫風,搞得我哭笑不得。

    我是真不明白現在的古裝劇到底怎麼了?

    有些用良心拍的,好歹還能看看,起碼說話文縐縐的,讓人感覺像那麼回事兒。

    可有些連臺詞都不走心了,直接用偶像劇裡那一套,各種甜膩倒牙的詞兒,讓人常常看完只剩一臉懵逼。

    還有更誇張的,比如說。。。

    還比如說。。

    根本就非常的違和,試問拍古裝劇,能不能從真實歷史出發,用心的調整下臺詞,避免出現不符合年代語感的臺詞,真的很難嗎?

    硬生生用現代人的腦殘對話,去套古人的日常用語,最終得到的效果,其實不倫不類,讓人看上一會兒就尷尬。

    還有很多關於禮儀的細節,什麼情況下該用什麼詞,根本就沒人考究,直接拿現代劇的感覺去寫臺詞,就像前兩年,國內某知名女演員的戲,我記得有一集裡,竟然還說了一個“寶寶”。。

    當時看到女主說這句話,我直接就醉了。。

    所以,我不要求別的,只希望下次再看到一些古裝劇時,能多加一些符合故事年代的臺詞,或者日常用語。

    還有各種穿幫的小細節,就不再贅述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大家也覺得那種對白,真的很尷尬。。。

  • 10 # 巴塞電影

    古裝劇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劇種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古裝劇登上熒屏,有像《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這樣的歷史正劇,有像《戲說乾隆》、《鐵齒銅牙紀曉嵐》這樣的戲說劇,有像《武林外傳》、《龍門鏢局》這樣的古裝情景喜劇,有像《西遊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古裝奇幻劇,也有像《琅琊榜》、《錦繡未央》這樣的古裝架空劇。

    除了奇幻和架空劇外,其他的對於歷史細節準確性的要求還是挺高的,也最考驗編劇、導演、服裝、道具、化妝等工作人員的功力,因為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素養高的觀眾有能力發現任何一點細微的錯誤。

    比如由馬可扮演屈原的電視劇《思美人》,其中屈原的父親有一句臺詞是“我們屈家世代忠良”。這句臺詞就被觀眾指出錯誤,生於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其實姓羋。編劇寫了一部72集的電視劇來講述屈原一生,結果連人家姓什麼都沒搞清楚。

    再比如宮廷劇中經常能聽到宮女、太監見到皇上、妃嬪時問候“吉祥”,其實“吉祥”在清朝是宮女見到太監時說的話,對皇帝、貴妃說這話是大逆不道,要受刑的。

    還有太監每次宣讀聖旨時的第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句話的正確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不斷句,“奉天承運皇帝”這個稱號是明太祖首先使用的,因為皇帝是天子,在聖旨上“皇帝”二字必須與“天”對齊,所以就換行頂格與“天”同排了,也導致很多人斷句出錯。迄今為止,筆者還未在哪部古裝劇中聽到正確的斷句。

  • 11 # 輕起舞

    現在的古裝劇怨不得沒有收視率,都不符合那個時代的風格,讓觀眾怎麼能看下去,要拍好一部古裝電視劇不光時代背景要符合,更重要的是語言風格更不能齣戲,那會讓觀眾看了很尷尬的,更入不了戲,也就沒有想看的慾望了,我建議各位導演多學學早些年拍的古裝劇,比如康熙王朝,三國演義等等,這些正劇既符合歷史又不會出戲,觀眾百看不厭,這才是現在導演們應該借鑑的。

  • 12 # 遙望燕園

    電視劇《大風歌》裡的皇太后張嫣竟然管前少帝劉恭叫「少帝」。

    這是不對的,雖然劉恭在史書上被稱為「前少帝」,但在劉恭還是皇帝的時候,包括皇太后張嫣在內的所有人,都只能管劉恭叫「皇帝」或「陛下」,不能管他叫「少帝」。

    類似電視劇《大風歌》中這種,把史書中的稱呼直接搬到熒屏上的,不勝列舉。製作較為嚴謹的歷史劇《康熙王朝》中,一口一個「我孝莊」,能把人嚇死!

    孝莊皇太后竟能提前預知自己死後的諡號,好神奇,跟曹叡一樣神奇啊。據說曹叡活著的時候,開玩笑似的給自己上諡號為「烈祖」,但我們並沒有看到或聽說,孝莊皇太后在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定諡號的記載。

    電視劇《大風歌》裡把劉邦演得非常地英明神武,去擒韓信的計策,是劉邦自己想到的;被圍白登山時給單于閼氏送禮的計策,也是劉邦想到的。

    編劇這麼設計,讓陳平很委屈啊!原本是陳平給劉邦出的奇計,竟然被劉邦據為己有。

    陳平無奈,只好去搶其他人的功勞,在打匈奴那段情節中,陳平果斷地搶了婁敬的功勞。在歷史記載中,勸劉邦不要打匈奴的,是婁敬,但到電視劇《大風歌》中,硬生生地變成了陳平。

    在這部電視劇中,陳平不但搶了婁敬的功勞,還夥同陸賈、灌嬰、呂后等搶了季布的功勞。

    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匈奴單于冒頓寫信侮辱呂后時,樊噲號稱要帶十萬兵馬掃平匈奴,直接被季布斥責!季布聲稱樊噲在欺君,當斬!你們沒看錯,說話者是季布,是項羽手下幾大猛將之一!

    這部電視劇中,如此亂安情節的事,比比皆是,比如把張良兒子張闢強的事強行安到陸賈身上。

    有些處理,我能理解,比如為了降低觀眾識別角色的難度,婁敬、季布、張闢強等編劇認為不重要的人物就不用出場了。

    但因為他們曾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提出過決定歷史走向的意見或建議,這些意見或建議還得照實地寫進電視劇中,所以只能移花接木到別的其他歷史人物的身上。

    從創作的角度來說,這麼做是可以的,但從歷史的角度說,這麼做是錯的,你會讓沒有相應歷史知識的人誤認為,歷史原本就是這樣。——況且,這種歷史劇的觀影人群,大抵是沒有相應歷史知識的,所以這樣的電視劇就是誤導人。

    有些處理,我根本就不能理解。像我前面提到的,把陳平的戲安在劉邦身上,這是什麼腦回路?

    魯迅曾評價《三國演義》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套用一下就是,《大風歌》狀劉邦多智而近諸葛。

    我不明白電視劇的編創人員為什麼要塑造一個如此背離劉邦歷史形象的角色,這樣塑造,會讓人很齣戲的,也會讓有相應的歷史知識的關中認為編劇是不讀書的二傻子。

    參考資料:電視劇《大風歌》;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匈奴列傳》、《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 13 # 君不語其銘有之

    沒文化的情節還是挺多的,不過也都是細枝末節,反正看的時候也只是一個熱鬧而已。最明顯的莫過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電視劇裡面但凡是皇帝下旨的時候都會這麼念,但實際上斷句的方式就錯了“奉天承運皇帝,......”這樣才對,而昭曰的意思是昭告天下是給所有人聽的,不是什麼時候都用這個詞的,還有用制曰和敕曰的。

    電視劇裡面清朝的陰陽頭是最搞笑的錯誤,本來應該是細細的一根辮子甚至能穿過銅錢的孔,結果被美化成半個頭的辮子,實際上這種髮型是到清朝後期的時候才出現的。火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錯誤也很多,她們的旗頭上都帶著一朵大大的花,實際上那是慈禧發明的髮飾,而小燕子設定的背景是乾隆時期的。還有電視劇裡面經常出現的就是食物穿越,平時我們吃的番茄、土豆、玉米,是明朝才進入中國的。所以看到這些食物的時候可能是道具馬虎了。‍‍‍‍

  • 14 # 懶懶也

    自己不經常的去看古裝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部抗日劇,手撕鬼子特效簡直閃瞎了我的狗眼。

    若說古裝劇的話,你相信杯子裡面的水會跑到自己嘴裡嘛!!

    可是這樣的事情的的確確是真的在電視劇中出現過,在下佩服佩服!

    不知道各位記不記得在神鵰俠侶裡面有人逼迫楊過把玉女心經交出來,要不然就要殺害孩子,如果交出來絕對不碰孩子一條頭髮,劇情的反轉絕對想不到,機智的楊過看著孩子說了一句“他根本沒有頭髮....”

    抖個小機靈,收起你準備打我的手✧*。٩(ˊωˋ*)و✧*。

  • 15 # 是阿維啊

    中國的影視劇,尤其是古裝劇,絕大多數簡直是智障的代名詞。這些影視劇不僅不能表現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反而有各種低階錯誤,給人以誤導。我僅列出最簡單的兩點,來表現古裝劇的沒文化。

    第一:所有聖旨純胡來。

    中國的古裝劇,不管什麼朝代,不管什麼事情,聖旨開頭就是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首先,這句話的斷句就有問題,應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有時候也會變得白話一點,即“奉天承運的皇帝”。只不過,古代人寫文案,遇到天、皇帝等字眼要空一格,這才引起了整個誤會。

    而且這句話並不是每朝每代都能用的,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才真正確定的。明太祖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與臣下誥敕命中首稱「奉天承運皇帝」。而聖旨上因為皇帝是“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要平齊。皇帝換行頂格寫和天同排,於是誤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第二:一見皇帝就下跪。

    在清朝以前,中國並沒有向皇帝磕頭的規定,而且那時候磕頭,是向逝去的先人、先皇、天神的大禮,一般不對活人。三拜九叩,也是滿人從關外帶來的習俗,之前只有三叩九拜,即磕個頭,起身作揖三下,如此三次。

    清代以前,大臣、百姓見皇帝,在正式場合,比如大型的禮儀慶典上接受賞賜,或者大臣有罪過受到召見,大臣有所請求的時候,也只是跪拜(下跪俯首)而已,並不用磕頭。在大朝儀的時候,大臣需要對著大殿跪拜叩首數次,以示對國家禮儀的尊重,而不針對皇帝。

    雖然說,電視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並不一定要還原歷史,但是還是希望拍古裝劇的編劇能夠多用點心去研究所拍的歷史,更好的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

  • 16 # 61向日葵

    首先,我自己就被電視劇誤導了好久,小時候看的《還珠格格》,裡面小燕子,紫薇都叫格格,我就一直以為,皇帝的女兒都叫格格,以至於後來看其他清宮劇,有叫公主的,我還很不大適應 在就是,裡面的旗頭,我小的時候還自己做過旗頭,真的好喜歡,可是後來接觸清歷史多了,才發現,那個時候是沒有旗頭的,都是到了慈禧那個時候才有

    還有,皇帝的聖旨,一般太監唸的時候,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可實際,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陸貞傳奇》中的陸貞,歷史上的人物是干預朝政,謀殺大臣,實在與我看到的人物太不一樣了

    《至尊紅顏》如果歷史上的武則天,真的像裡面演的那樣,我估計她都活不過第3級,在那樣一個環境,和朝代中,能當上女皇,真像電視裡演的,我真不知道她是怎麼個死法

    最重要的是,古代女人不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麼?真的要是這樣,那現在的電視劇,還演個什麼勁啊,所以啊,我們也就抱著娛樂的態度,真的不好太較真啊!

    以上電視劇都是本人小時候特別喜歡的,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跟大家說說對我的誤導,不喜勿噴!

  • 17 # 不叫獸

    古裝劇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劇種,每個季節都有大量的古裝劇上線,有像古裝喜劇《武林外傳》,也有像《琅琊版》唐朝古裝劇《武媚娘傳奇》。

    在咱們的《武林外傳》這部劇中,有段臺詞是

    “一兩銀子買一個饅頭”

    或者是

    “小二,這是一兩銀子,拿兩個饅頭過來”

    突然我就特別的好奇去找個個朝代一兩銀子是現在的多少匯率

    一搜不說 我覺得這饅頭一定是金子做的

    在清朝中晚時期一兩銀子價值150-220人民幣

    明朝中期價值600-800元人民幣

    北宋朝中期更高 價值600-1300元

    在唐朝時期更是價值2000-4000元

    換句話說就是

    "小二,這是200元,給我拿兩個饅頭過來"

  • 18 # handsome汐丶

    1.稱呼細節:《康熙王朝》中孝莊皇太后竟然能預知自己死後的諡號一口一個“我孝莊”

    2.人物細節:《大風歌》在歷史記載中,勸劉邦不要打匈奴的,是婁敬,但到電視劇中,硬生生地變成了陳平。

  • 19 # 膠片易燃

    要說古裝劇中沒文化的細節,那可就多了。有的神劇,真的是胡亂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版的《封神榜》。那哪是封神榜啊,簡直就是神經榜,讓人哭笑不得。

    劇中,為了表現紂王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安排了妲己給紂王喂葡萄這個橋段。看得多了,很多人一想到荒淫無道的皇帝,腦海中就會自動冒出喂葡萄的畫面。

    然而,葡萄是西方人的水果,漢朝的時候才引入中國的啊!到了這部《封神榜》裡,直接讓紂王吃到了幾百年之後才能吃到的水果,牛逼牛逼!

    至於裡面的人物造型,更加是一塌糊塗。這部劇雖然是上海電視臺拍的,但是美術團隊之類的都是從香港請過來的。要說這幫香港來的工作人員,也是真的不負責任,這部劇裡的人物造型,簡直貽笑大方。比如這位金吒兄弟:

    是不是很熟悉?你敢說,這玩意兒不是照抄的《聖鬥士星矢》?

    還有我們的哪吒小兄弟

    還有那一想起就讓人紅著臉躲避的妲己和紂王,你們的衣服是不是穿的有點太暴露啊喂!這是商朝人該有的作風嗎?

    真是讓人感到羞恥啊……

  • 20 # 曉娛

    首先先說說最普遍的錢的問題,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某個大臣立功被皇上封賞,動不動就是賞銀千兩,然後一個太監拿著一個平底托盤,上面鋪上一層兩層的銀元寶,意思這就是賞賜了。實際上一千兩銀子有多重呢?10兩銀子是一斤,1000兩銀子就是100斤。銀子的密度有多大?能壓縮到這麼小?並且一個太監就能輕鬆舉起托盤嗎?如此神人想必是個武功高手。

    再說說銀子的花銷,那些電視劇中富家公子小姐在外吃個飯在大館子一花就是上百兩白銀,要知道一兩銀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間能買150斤左右的大米,夠貧民一家三口吃一年。可能是在下孤落寡聞,歷朝歷代都有滿漢全席這種超豪華宴請,隨便花個上百兩也不是什麼難事兒。

    還有胳膊對著胳膊輸血治療這種狗血的情節,一個受傷缺血了,另一個割破自己的胳膊給受傷的人輸血,就是兩個被割破的手腕貼在一起。這種情況難道不是兩個人一起失血過多嗎?正常人流一會血只要不是大動脈自己就會停止流血的不是嗎,真傷了大動脈那必須倆人一起上天了。

    再說說皇上的龍袍,不是每個朝代的皇上都身著黃色的龍袍的。也不是所有宮殿器物全部是金燦燦的,好像不這樣就顯不出富貴一般。實際上歷朝歷代的皇帝穿著都有著嚴格的禮服制度,並且不同的場合服裝的顏色款式也各不相同。既然身為皇上,最起碼自己的衣服可以自己定,所以還是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來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兒墊錢幫同學列印資料,同學又不要了。我該插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