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呂春秋

    這活蝙蝠俠幹不了,蜘蛛俠也幹不了。孔子跟顏回有本事沒機會,管仲有本事有機會可惜人亡政息。明朝最猛的張居正加王陽明,也才幹了一半。懂他的人古往今來只有黃沾的那曲,誰是大英雄!

  • 2 # 中自然

    這四句話說的是天人合一人的境界,是功德圓滿修行者的境界。在這樣境界中的修行者,唯有靈知在,肉體融虛空,自己已與天地同體(為天地立心;而腦海中每一個念民的出現都讓他當體即空,使其處在安寧之境(為生民立命)。這是繼承聖人老子的絕學而內修的結果(為往聖繼絕學),才使以後的萬世念民走上太平的道路(為萬世開太平)。一孔見供參考。

  • 3 # 建章君

    這是儒者繼承先賢精神的自命,是一種擔當,如孔子所言“仁者無敵於師”,孟子所言“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後世有如嶽武穆抗金及文天祥之《正氣歌》,無一不是“為天地立心”的最好詮例。天地需要有正氣,人間需要有正道,道在人心,如果國家與社會中士無所守,沒有楷則,人心不正,則天下大亂。學習孔孟者,須以正氣為本,為社會道德之上與下負責,讓天下皆知天地有大道,人世有倫常,不可混同鳥獸而無求也。所以”為天地立心“,就是在為全社會作出自覺的道德表率;不能一邊以儒者自命,另一邊卻又男盜女娼,將全社會的價值觀推入虛無主義的境地。

    儒者不僅應口言道德,行為示範,而且還應深入大眾,去了解民眾疾苦,為百姓的命運負責。儒是一種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應當學習孔孟的教育精神,去教育普羅大眾認識道德,認識禮義,幫助大眾“自強不息”成為君子以改變自我命運。這就是“為生民立命”。

    儒者應當明白“非道弘人,人能弘道”,透過學習通達往聖所倡導的大道並不是為了用來給自己謀利或添光加彩的;倒過來,所有領受“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道學”的,應當自命自擔,不能令聖學斷絕,而應努力紹續,為中華文化之光的綿延不斷而奮鬥不已。這是所謂的“為往聖繼絕學”。

    華夏先秦古道,是充滿了強大和平意志的奮鬥哲學,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懷抱“天下為公”的社會大同的理想的,目的是為了令全天下皆行仁政,“以民為本”,要令天下人從此無戰爭。這種理想常被人嘲笑,但卻歷經艱難而常存,也是符合人們心靈深處的呼喚的。像如今的全球,正是有了中國這樣一個歷經磨難,卻始終依然懷抱強大的和平意志,具有古老的和平文化傳統的國家的崛起,才使全球的和平與發展面目為之一新。這就是真正的在“為萬世開太平”。

  • 4 # 履述君

    第一句“為天地立心”。目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認為天地沒有心,但人有心,因而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發展人的思維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規律。這是一種誤解。

    首先,“天地”一詞並不專指自然界。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傾向於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天地”有“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間社會,故“天地”一詞的確切涵義要根據文字的上下語境加以研判。在“四為句”的語境中,“天地”應當指人間社會,而不是指自然界。有時張載把指稱社會的“天地”也稱作“天下”,故“為天地立心”也可以稱作“為天下立心”。 其次,“為天地立心”的“心”有別於“天地之心”的“心”。“天地之心”一語見於《周易·復卦》。

    張載是著名的易學家,他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這裡的“天地”,是指自然界。顯然,“天地之心”指天地創生萬物的力量,其中似乎體現出天地的一種心意。但應注意,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無需人來“立”,否則將不恰當地誇大人的力量。據此,張載“為天地立心”的“心”,一定是不同於“天地”生物之“心”的另一類“心”。對此,當時的二程兄弟看得很清楚,說張載《西銘》“立心,便達得天德”,認為《西銘》是要為社會確立精神價值。 其實,“為天地立心”的“心”,正是指人的精神價值,進而“為天地立心”就是要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禮、樂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張載在其著作《經學理窟》的《氣質》、《義理》以及《正蒙》的《誠明》等篇中,對“立心”的涵義、方法等內容有不少具體的論述,如果視而不見,對“立心”的理解就會脫離張載本人的言說脈絡,流於臆解。歸納張載的看法,所謂“立心”就是“立天理”(仁孝之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樂於接受仁、孝、禮、樂等道德倫理價值。如此看來,“為天地立心”的意涵很清楚,其重點既不在自然觀,也不在認識論,而在精神價值論。

    第二句“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裡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也涉及不同的命運觀問題。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生只能消極地聽憑命運的擺佈。史稱,張載“喜論命”,他繼承思孟學派的“天命”觀和“正命”觀,並作了新的發揮。張載區分了人的兩種不同命運:一種是“求”而不能“得”的,也就是不可控的,主要指死生、富貴等;另一種則是“求”而能“得”的,也就是可控的,主要指道德、精神等。張載積極主張“順受其正”,“修身”以“立命”。就是說,只要透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做到“命立”而“心誠”,確立有意義的人生。因此,“為生民立命”就是要教育民眾,使他們自覺地對自己的命運方向做出選擇,以確立生活的精神價值和意義。

    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往聖”,也稱“去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在張載的語境中具體指孔子和孟子。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也就是所謂“道統”。宋代理學家普遍認為,儒家學統或道統自孟子之後便“學絕道喪”,完全中斷了,所以要努力加以恢復。張載繼承“絕學”,著書立說,卻並非照搬前聖,而是力求創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容是“六經之所未載,聖人之所不言”的。

    第四句“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至北宋時期,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為朝廷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張載不侷限於當代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邃的視野關注“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 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和理學家的問題關切。趙宋統治者總結前朝長期分裂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二程兄弟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 總之,“四為句”涉及精神價值、生命意義、學統傳承、社會理想等多方面的內容。這可以視作張載一生抱負和理想的概括,同時它也是當時知識分子精神追求和社會擔當的心聲。

    我們可以把張載的“四為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 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 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 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 5 # 三維觀時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北宋大家張載的名言。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由於其言簡意宏,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詞並不專指自然界。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傾向於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個人和人間社會。張載把社會涵義的“天地”,也稱作“天下”。其次,張載並沒有否認“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復卦》的術語,張載作為著名的易學家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顯然,在天地能夠生成萬物這一意義上,張載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無需人來“立”,否則將不恰當地誇大人的能力。其實,“為天地立心”是指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張載對“立心”的涵義、方法等內容有集中的論述,如果視而不見,對“立心”的理解則易流於臆斷。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正蒙·誠明》)依據這些資料來看,“為天地立心”的涵義很清楚,其重點不在認識論,而在價值論。

    其次“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史稱,張載“喜論命”。“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只能聽憑命運的擺佈。然而張載卻認為,只要透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

    第三,“為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理學家普遍認為,儒家學統自孟子之後就中絕了,所以要努力恢復。張載繼承“絕學”,卻並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創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容是六經所未載,前聖所未言的。

    第四、“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張載不侷限於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是他的不同凡響之處。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趙宋統治者總結國家長期分裂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總之,“四為句”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

  • 6 # 囧囧無聲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健一套人類社會的制度。在這套制度中,百姓生活幸福。這套制度要繼承發展於往聖的學說。這套制度要能保證長久的人間和平。

  • 7 # 九風

    揠苗助長,指的就是這個事,儒家瞧啥都不順眼,非得按他們的觀念去改變別人,刻意雕琢,事實是他們自己心中疙瘩太多,背逆自然,一切不思議,天地何心可立,生民亦不可思議,有何命可立,聖人無學,妙契於心,心生法生,心法亦不可思議,有何絕學可繼,萬世一念,太平自平,有何可開?打掉儒者妄想,各適其意,天下自太平

  • 8 # 吟楓苑人

    用現代的思想理念來理解、發揚張載老先生的四句話,也是完全正確的,確是傳之千秋的名言。以上諸位多有論述發揮,十分敬佩。

    我的理解直白一點:

    天地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天、地大自然,乃至宇宙,我們要對自然界和宇宙的存在和發展,不斷深入的觀察、探索、研究,從而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世界觀,引導人類向更高階的境界發展,逐步解開宇宙之謎,成為“天地”之主人……這就是“為天地立心”的意思。

    “為生民立命”者,就是為天下老百姓的自由解放、幸福生活而樹立使命,即以天下為己任,窮盡畢生精力奮鬥不息,作為自已畢生的責職!

    “為往聖繼絕學”,就是要繼承中華民族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歷史文化傳統,精神道德傳承,理想奮鬥追求……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燦爛文明之花。讓中華文明發揚光大於全世界!

    “為萬世開太平”,就是要為中華民族、為天下百姓開創永遠幸福安康的太平生活,乃至千年萬代而不輟。

    拙見勿笑2017.9.12.

  • 9 # a吳定律

    這四句話是古人對歷代歷朝讀書人的要求1中華兒女都要有這一偉大的志向如果沒有這樣遠大的志向就不配為讀書人\讀書人的目的就是以天下為公:為國為民作貢獻為天"地立心就是人的一生上對得走天下對得起地有天地父母之說:首先要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父母就是兒女的天國家`人民是天"我們的後丶或者代就是地人的一生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一個小家一個大家必須把小家大家放在心上:丶為小家大家謀利蓋`…為生民立命我們的命

  • 10 # 雕刻歷史

    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為天地確立最高的本體,為民眾確立生命的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但這四句話的深刻內涵要結合宋代理學的背景來理解。

    張載和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並稱“北宋五子”,開創了宋明理學中的“關學”一派,他本人在哲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本體論和辯證法姑且不論,他的境界論倒是和這四句話有密切關聯。在張載的哲學體系中,“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也就是人之性都是源於同一本性,即氣之本性。人們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就會泛愛一切人和物。他說:“惟大人為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在一篇著名的文章——《西銘》中,他進一步發揮了這種人生境界。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我們耳熟能詳的“民胞物與”最早就是出自這裡。

    簡單來講,張載的哲學基調認為,天地之間的所有人和物都是和我息息相關、相感相通的,沒有一個個體是孤立存在的,而且個體生命的意義也只有融入天地之間才能被確立,個體有限的生命在這個意義上也就變成了無限。所以,為天地、為生民、為往聖、為萬世的使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為每個人是人類族群中的一份子,是宇宙大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張載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宋代理學所要達到的共同目標,也是他們人生的理想境界。這四句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和取向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 11 # 凌崖的江湖

    1、天地無言,雖有心但無從為人所理解,故需要有人來將其闡明發揚出來,用人類的語言來告知人們天地之“心”為何。

    2、生民有命,卻不知自悟、自立,民吾同胞,故需要有人來進行教化、引導,幫助其立命!

    3、往聖之學便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學,可如果無人繼承,便將成為絕學,這是從感情色彩上來講,不忍往聖之學斷絕掉;另一方面,聖賢之道本自博大精微,欲繼承必要下一番極為刻苦的功夫才行,一般人實在擔不起來,所以這一句話自我砥礪的意味也是很濃的。

    4、天下紛亂更迭,遭殃的是生民百姓,那麼,有沒有可致萬世太平之道?如果有,那又是什麼?上下求索,捨我其誰?

    這四句教,其實包含了整個的時空觀,前兩句是空間的概念,後兩句則是時間的概念。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其實也是包含了整個的時空概念,非常的浩渺蒼茫,只是到了最後作者卻不禁“涕下”了,因為他感覺到了無盡的孤獨。

    可到了張載先生這裡則完全不同了,他一字一句吟出的,都是和《登幽州臺歌》完全相反的意向與感情色彩!

    天地之心,吾可感可立;

    生民乃吾同胞、吾絕不孤獨!

    往聖之道,吾有繼絕之義務;

    以後之萬世萬代,吾均有一份為其砥定天下太平之道的責任!

  • 12 # 從煙火聲裡醒來

    天精地秀孕育人類,猶父母與兒女之類也!好的兒女應該想父母之所想,念父母之所念,為天地立心,意思是使人知道天的想法。知道了天的想法,人活著就有了規矩,不至於為天所棄性命不保,知道上天想法又教導給人的,就是我們稱為聖人的那些人,我們應該好好的傳承這些智慧,使人類能夠和睦相處不再有戰爭!

  • 13 # 利生9846

    昭示天地光明普照長養萬物之仁愛本心,

    構建人生自覺覺他成己成物之精神家園,

    傳承先賢惟精惟一內聖外王之文化道統,

    開創萬代文明富強和諧幸福之太平盛世。

  • 14 # 知秋一葉146653600

    這四句話通俗易懂,是有地位者才可施展的豪言壯志,非我們小民之心胸。那此大Ⅴ大家,長篇大論圍觀者眾萬,非我們所發表的,因為所關注者甚少,故棄之。

  • 15 # 神悅創

    只能說儒家太自大了,天地自有執行規律,何必要一凡人來立心;生民的命運拿握在自己手中“從來都沒有救世主”,何必要儒家來假仁假義地冒充救世主,再說儒家本就有窮濟之說,自身都難保何來救人?前二條做不到後面的二條更是扯淡,拿個周禮來當最高教條就是聖人,歷朝歷代儒家當權後就是由治而亂的開始,還開萬世太平。儒家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反正吹牛不違法,與土匪的“替天行道”一樣一樣的無恥。

  • 16 # 86635456555

    中國讀書人從古至今的志向就是“仁”!特別是儒家提倡“仁者愛人”!

    孟子繼孔子之後提出“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幼”,就是說不僅關愛自已和自己的家人也關愛別人和別人的家人。當生與死發生衝突時,捨生而取義,對後世影響很大。

    宋代理學以朱熹張載為代表又把濡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甚至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即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開闢永久和平的社會願景。

  • 17 # 蓋世神算

    為天地默默不邀功則人忘天地的這種社會現象立賞罰分明的決心,替淘生活奔波勞碌的人民安身立命(以努力),為過去聖人弘揚正氣於人間,為將來萬代的人開拓太平的社會生存環境。

    為天地立心,是感天地默然則屈功的不平而要立“功必表彰過必責罰”的決心。天地生人容物,格局端正含正氣,大功於人類而人類卻忘天地而自舞,張載要啟用人們的敬畏感恩的意識,決心持賞罰分明的正道。

    為生民立命,憐民疾苦欲安天下。

    為往聖繼正氣浩然的絕學。這句才是中心代表思想。

  • 18 # 談者無語

    如何解讀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需要知道張載張橫渠的這四句話實際上有三個版本:

    版本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版本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前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版本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們今天流傳的實際上是第三個版本,這個版本也是三個版本中氣魄最大、立意最高的一個版本,也很可能是後人加工過度的一個版本。

    立道、立極、立命哪個對?

    “立道”二字可以追溯到《論語》中“本立道生”一句,意為萬民指明修身養性的根本之道;“立極”有數層含義但不見於儒家經典,有樹立最高標準之意,似不通;“立命”今指修身養性以奉天命,有為萬民規劃其命運之意,或教其領受天命。

    從立道、立極、立命,可以看到其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廣,口氣也越來越大,而所立的物件也越來越崇高。

    我們無從追究張載先生當時到底寫了是立道、立極還是立命,但我個人認為從孔子的言論“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來看,孔子強調的是“知天命”,而非“立天命”。

    “立命”見與《孟子·盡心上》:“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這裡說的是: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的到來),這就是立命的方法。與孔子的“知天命”相比,孟子的“立天命”強調的是“不因為外界的變化而自我努力奮進”,偏重於“以我為主”,而不太追究“天命”的吉凶禍福。

    小結:從立道、立極、立命,我們看到了儒家思想順天應命,越來越強調個人的主觀意志,趨向於實現個人的精神追求為目標的“立命”。這既是儒家思想的一種進步和發展,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拔高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將儒家的思想導向“形而上”,不能不認為是一種美麗的遺憾。

    去聖、前聖、往聖哪個才是聖?

    去聖、前聖、往聖也伴隨著語言文字組織的隨意化、口語化,向書面化、崇高化的提煉和提升。

    “去聖”實際上和“前聖”的含義差不多,都是指以前的“聖”,只是“前聖”更加書面化和標準化;

    “往聖”的含義就更大了,往聖即象徵著之前的所有“聖人”,而“去聖”和“前聖”可能只是指某一位之前的聖人而已,所以從範圍和規模上來說,“往聖”涵蓋的範圍更大,氣魄也更大。

    張載自己的解釋

    張載在《詩書》一篇中說:“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所以張載要“為天地立心”,這是強調的“有”,即儒家學說中的“有為”。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主張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是強調“無”,即道家學說中的“無為”。

    我們不懷疑張載的宏大氣魄和願景,但是希望大家能同樣記住道家的格言:“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今譯:天行有常,有專門的生殺賞罰謂之“司殺者殺”,就好像是鬼斧神工的大匠斫(工匠)。那些(自不量力)而代替大匠斫去操斧鋸的人,很少有不傷到自己的手的。

    老子為何不“立心、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老子的高明之處是,“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生殺予奪,這是天地之間最高的權力和自然的意志,符合道的,就繼續生存發展,不符合道的就隨之停滯消亡。聖人從天道而觀人道,於是制定刑罰,春夏用生賞,秋冬用刑罰,即便是這樣,還不能完全做到真正的大公無私,因為人的心是很難做到無私無慾的,所以統治者在對民眾執行天命的時候,就好象在拙劣的模仿大工匠砍削木料那樣,多少都會傷到自己的手的。

    人不應妄以己心代天心,即使老子這樣的聖賢尚不敢如此,張載在千年之後的言論,恐怕也是值得大家仔細思索的。

    有為,難;無為,更難;知有為而守無為,難中之難。

  • 19 # 無知先生

    此句被後世所有儒家學子奉為儒學入門發心立志的共志!

    我們解讀這句話,這句話之外其實隱含了幾個問題,問題就是:

    你為什麼而讀書?你為什麼而學儒?你活著是為了什麼?

    從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就能決定了你的一輩子人生!

    這幾個問題,儒家說立志,佛家叫發心。

    《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佛家學佛的佛弟子的發心,只有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學佛者才能稱之為“佛門弟子”,才能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而不是整天念念佛就能夠稱為“佛門弟子”的!

    同樣,只有真正立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大志的學儒者,才能稱為真正的“儒門弟子”!

    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只有深切地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才能把自己人生的道路走好!

    《大學》裡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論語》裡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立志”就是這個“本”!

    就好比我們坐火車、坐高鐵,只有明確了我們的終點,我們才能夠坐上正確的列車!不然我們如果要去哈爾濱,卻坐上去海南的車,最終只會南轅北轍!所以是“事有終始”而不是“事有始終”!先有終點才有起點!只有知道了這個先後,才會“近道矣”!

    那我們怎麼樣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只有當我們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當成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的時候,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繼承和弘揚!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這個國家每當出現大問題的時候,比如一個朝代結束了,其實不怕,幾十年以後這個後生小子鐵肩擔起道義,一個新的朝代就起來了。可是如果我們的文化絕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文脈絕了、精神斷了,我們就要亡國了。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了。

    所以,一個民族的魂脈就在這裡!就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裡!

  • 20 # 平凡285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張載這四句話,就是一個意思:以天下為己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有多個版本,但是核心的義理都是一致的。

    所謂“為天地”、“為生民”、“為往聖”、“為萬世”並不是在強調去為了一個什麼什麼才去做這些事情,而是在強調一種如同孔子、孟子、荀子一般,真正的大儒所應該具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天地之心在於道,“為天地立心”意思是建立錨定天地的社會治理體系;

    生民之命在於德,“為生民立命”的意思是以符合道德的社會治理體系統御天下百姓;

    往聖絕學在大儒,“為往聖繼絕學”的意思是繼承華夏正統的思想文化;

    萬世太平為大同,“為萬世開太平”的意思是以華夏思想統御天下,使得天下大同,長治久安。

    這是真正的經世致用的華夏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下太多債,沒辦法透過上班還清,又看清自己創業的能力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