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似水流年12
-
2 # 全面世界
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發現者說:照相、攝像、攝影就是對現實物質世界的虛擬技術。虛擬技術,就是把真實現實,變為假人、假山、假水、……等假相。人的大腦,有攝像、攝像,編輯,剪接的功能,也就有了虛擬功能了!如人的每天活動成像,睡夢成像,都是虛擬技術的成果。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人,虛擬的頭腦技術是人的特殊天賦。虛擬可以轉化為現實。人的一切真實的創新成果,都透過人的虛擬技術轉化而來。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觀念看得清楚。
-
3 # 梁勇10866
據說:人死後就會進入到現實的世界中,你不妨試試。在這裡只有死了的人才能真正知道!至於那些又活過來的,其實是沒有死成,所以提供的線索都是幻覺!而真正死了的,肯定會進入另一個世界,但他永遠沒機會告訴這個世界的人了!
-
4 # 大尾巴狼飛呀飛
世界有可能是虛擬的,有時候感覺就是一個遊戲。比如各種預言,如果預言是真,那麼現在的社會就應該是一個遊戲,否則不可能預言,不管有啥特異功能或是其他未知技術,別做夢什麼時空穿梭,不可能的,否則歷史就如同小孩的圖畫,誰來了都想改改,塗抹到最後不是純黑就是紙破。而人類的技術或是科技突破性進步不是太正常,比如特斯拉發明到數量和所用的時間就詭異,我們的中醫也是詭異,在古代那種技術,怎麼找到學位和經脈的?現代人都沒辦法吧?還有每種藥物的測試,應該是一個複雜的排列組合問題,古代不會有那麼多人給你進行排列組合的做實驗的,所以很多疑點。如果是一個遊戲就完全能解釋了。
-
5 # 極客貓gg
請不要隨便下“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這樣的標籤,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都標籤化才是真正的唯心主義。。。世界是不是虛擬的這個是在嚴肅探討的一件事,尤其隨著計算機科學,軟體應用的發展還有基因科技的深入探究,我們這些生物基本都是類似計算機自動控制機那樣執行的。我們按DNA的程式碼藍圖聚集鈣質形成骨骼,分化構建形成各種細胞,生產各種蛋白質和酶,我們物質上的變化是DNA程式碼決定的,這個是科學。。。如果一定要說軟體是“唯物”的,那這才是唯心之語。。。事實上唯XX都是不能完整表達宇宙的實質。。。因為很顯然,DNA和RNA這樣的軟體程式碼是自然存在的,但其精巧與系統性不可能是蛋白質及核糖隨機形成的。。。只能描述為宇宙從無始以來就是軟硬體共存的,互相影響的,而且人類現在還沒有了解到DNA程式碼的主程式邏輯,但是軟體與硬體互相影響的這種共通性是普遍存在的。。。意思是隻要軟體架構相同,跑在不同的硬體上能起到類似的複雜生態環境。。。講現實的例子就是人們現在已經開始部分把現實的生活場景搬到矽片製作的計算機上去,要不就不會有人花幾萬塊去買一把00111100這樣的數碼所代表的“屠龍寶刀”了。。。也許在未來有了能自我維護,自我設計的計算機生態系統,那就是另外一個世界裡的生命了,說實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也許人們會發現,生命的軟體架構才是根本,硬體只是表達和維護而已。。。
-
6 # 牟志法918
道法無邊於變化無規無常!一切事物都由因果而生!一切有無都是相對而論!論了半天道!好象道可逆天?!否也!
-
7 # 大乘擺度重升
世界是客觀的,是主觀能動性的反映,客觀必須建立在主觀意義之上才成立。
沒有主觀,就沒有客觀的意義。主觀與客觀的概念定義來自佛教。
主是意識的本體,意識本體之性是能所所能,能所所能性之用為顯,顯之相為客觀。主觀之對相是客觀。客觀的一切,為無常緣相,為世界。世界是主觀能動性的全貌反映之緣相。之所以稱之為緣相,即是生滅不實假相,即客觀世界萬有之相,皆是因緣和合,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虛擬的。這是單純唯物論角度層次而論,證實說明客觀世界的虛擬性。
另外,觀世界的角度不同,客觀事物在主觀方面的反應結果,也不相同,所以從主觀唯心論角度,證實說明,客觀世界的並非一成不變,是虛擬的。
另外,從現代科學角度,客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相,從宏觀到微觀世界,是無限可分的,如有機至無機,從細胞一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量子,還有更微細的不明因子等。這是從科學角度而言,客觀世界的虛擬性。
另外從佛教大乘金剛經及金山心經中,僅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金剛心經),以自在心,觀照客觀世界一切,皆是心生萬有顯,心定萬顯空!這是宗教角度說明證實客觀世界的虛擬性。
以上四個方面,從主觀客觀,從唯心唯物論,從科學宏觀微觀,由入世至出世宗教不同角度層次,分別證實說明了"客觀世界的虛擬性"
回答完畢
-
8 # 傳世經典原油哥
世界不是虛擬的,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世界是虛擬的,那麼所謂的搶劫盜竊之類的,所有的財產犯罪都沒有意義了,即使是殺人也不至於是犯罪,因為你殺的是個虛假的東西嘛。
-
9 # 人物雙關論
一個人的底層世界是建立在慾望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人類的世界是:先有慾望,後有物質;先有想法,後有行動;先有精神,後有物質;先有虛擬,後有現實。
如果沿著這條脈絡走下去,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就不是“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人之初,性本惡”;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就不是“心即理,致良知,知悟合一”,而是“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
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以物的存在為前提的。它們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人的認識問題,而是物的規律問題。
可見,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其實是由兩個部分所構成的:一個是虛擬的世界,一個是現實的世界;一個是遊戲的世界,一個是演戲的世界。
在中國人的心中,同時存在著兩個截然相反的世界:一個是以心學為靈魂的“心即理”世界;一個是以科學為皮囊的“物即理”世界。
而在西方人的眼中,人理是包含在物理之中的,即,哲學,既是人性的體現,也是物性的呈現。
所以,西方人眼中只有一個以哲學為基礎的“神即理”世界。
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認為,任何人或物,都有一種被驅動的意志,萬物都是有意志的。
康德之前的哲學,大多研究的只是人對世界的感知和表象,即研究的是萬物的“本體”,或者叫“人自體”。
只有到了康德時代,才由他提出了“物自體”的定義。所以,康德扔在彼岸的那個“物自體”其實就是意志。
可見,所謂“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誌物並非是什麼“物”與“心”,而是“意志”。即,認識意志的存在與否,才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區別的唯一標準。
如果我們把“心”替換成“人”的話,那就可以表述為:“人”具有陰陽性,“物”具有虛實性。
認識到了人與物之間分別存在這樣的特性,這個世界可就不僅是完全是“換了人間”,而且也是完全“換了物間”。
“智慧科學”是一門雙向選擇學,它向人類揭示了世界的兩個面目:即,一方面,你可以享受科學給人類所帶來的創造力,從而使人類的生存更加便捷和愉悅;另一方面,你可能承受智慧給人類所帶來的造力,從而使人類的生活更加焦慮和恐懼。
(末完待續,摘自《智慧科學的虛學原理》作者 胡寶鋼)
-
10 # 東方白542
誰說“世界是虛擬的”?
這樣,把他弄到懸崖邊,叫他往下跳,一定把他嚇出尿;把他弄到高樓頂,叫他住下跳,他會連連說“不要”;把他弄到屠宰場,拿把尖刀頂他喉,他會嚇得如豬叫。問他世界存在否?“虛擬”與“命”誰重要?
-
11 # 使用者8286429662244佚
世界是虛擬的,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這個世界。但含糊不清,非常籠統。沒有客觀的反映出這個世界,如果再說自然界就沒有任何意義。
-
12 # 本真未央
這種只有至真至誠至善之人才能見到的境界。
因人心向惡背善之故,故今人竟以為謬,將先賢為魔。足見人道將滅,人心向惡則自招魔。又是一場大劫,自尋死路且以為樂,可憐,可嘆,可悲!
魔道興時,有聖人出則新開世界,無則盡矣。
-
13 # 淡淡一掬水
“世界是虛擬的”這個唯心主義的論調根本站不住腳。如果世界是虛擬的,你為什麼不虛擬一個和平的中東而讓中東戰亂不斷?為什麼不讓敘利亞戰爭馬上停止?如果世界是虛擬的,為什麼不把火星虛擬得近一點虛擬到那麼遠發射的飛行器以每秒幾十公里速度飛行還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如果世界是虛擬的為什麼美國在太陽系裡有幾十個飛行器在飛行,非得到各個行星的軌道上才能觀測他的真貌而你不給他一個虛擬一個真相出來?如果世界是虛擬的你為什麼不虛擬一個簽證和綠卡出來還用經過許多複雜手續才能入住美國?如果世界是虛擬的,拿針扎你一下你哭爹喊娘地叫喚疼?餓你三天,你是真餓還是假餓?然後再回答世界是不是虛擬的深入思考一下:虛擬的概念從何而來?沒有實物,何以見證虛有?世界上,有虛有的東西嗎?如果說有,那就是人的思維、人的思想,往擴大里說就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有意識。意識它看不見,但是意識對於生命認識世界有絕對的關係。沒有意識的生命無法認識世界。這就使得有些人無限誇大意識的作用。但人類沒有出現以前,物質世界早就存在於那裡了。人類才出現了幾十萬年。人類出現以前地球早就出現了,生命的出現才有6億多年。而地球已經有46億年了。是以誰的意識虛擬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現實的而是虛擬的嗎?“世界是虛擬的”這個觀念很容易走上虛無主義。不能使人真實地認識世界。“時髦潮流和“量子糾纏論”,給了這種“世界是虛擬論”提供了一個藉口。但大談量子力學就纏論的人,沒有幾個真正懂得量子力學。只是覺得給自己的有神論找到了一個新根據。
-
14 # 資料完善度低
你這樣提問,說明你沒整懂啥是唯物主義,啥是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並不否定“物質存在的客觀實在性”,否則“唯心主義”不會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回去熟讀唯物主義哲學十遍,應該能不在問這類問題。
就是“神學”,如”基督教”丶“佛教”也不否定“世界的物質性”,否則,哪來”上帝”創造了世界,“基督教”讓你”贖啥罪”?救啥贖?”佛教”的”緣”又從何而來,從何而去?又哪來的“色”(即“”質礙”也即物質也),那來的“空”?不是搞笑麼?
唯心主義,只是強調人的主觀意識的作用。比如,有人在嚴刑拷打下其意志不改丶信仰不變,這就是主觀意志;而有人,大多數人卻經不住物質利益的誘惑而腐敗丶墮落,而叛變投敵當叛徒丶漢奸。
所以,唯心主義並不虛化世界,而是“意志決定”論者。砍頭只當風吹帽;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等等,都是“主觀意志力”的體現,你就當真麼?哈哈哈哈哈!!!
-
15 # 6006198504
沒有心你怎知物,你能思考,你和腦殘人一樣了,說虛幻,生命的存在不象山河大地那樣持久,你的長輩都會隨時間離你而去。
-
16 # 蛩嗚齋主
也能夠證明,我們常說的人生如夢就是,一個人生下來睜眼所見到的一切雖然是真實存在,但是人一死就不見了,不見了對這個死了的人來說就是沒了,就等於一場虛幻。所以有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你在全都在包括你自己,你不在實際上你看見的一切包括你自己等於全都不存在了,從這個意義說世界就是虛擬的,人生就是個夢境,雖然說主觀唯心點但是也完全說得通。
-
17 # 以心為鏡
過去了那麼多的人和事,如今在哪裡?現在的一切人和事,將來又會在哪裡?轉來轉去不離剎那生滅的心念、慾望。沒有心(心念)的運轉,一切都不會現起,也不會存在。“是法住法位,世界相常住”。因為有個萬法的源頭如來藏的永恆存在,眾生的心的慾念執著不止,造作業行不止,萬法就會一直運轉下去。
-
18 # 費惡潑嘞
題主這個問題太大,黑格爾透過整部《精神現象學》陳述的精神自身的辯證運動才表明了知性所認以為真的不同認識階段中各種物件都僅僅是變幻不居的現象,而自身能動的內在於萬事萬物中的理念才是真實地當前存在的。
考慮到篇幅有限,且讀者的耐心也有限,只能摘錄第二章知覺(事物和幻覺)的部分段落和大家分享...即使如此 篇幅還是有點長。
一, 意識對待知覺的第一種態度
直接的感覺還沒有認識到它自己的真理,因為它的真理是共相,而它想要認識的是意謂著的這一個。反之,知覺把對它存在著的東西認作是普遍性的東西。知覺的兩個方面知覺者和被知覺者(物件)中作為簡單一方面的物件是主要的,是本質,不管它被知覺或不被知覺都是無差別的;但是知覺者的認識過程不是經常的,可以有知覺,也可以沒有知覺,所以它是非主要的。
在知覺中,物件被表明為它自身是具有許多特質的事物。在這裡感覺成分仍然存在著,但是已經不象在感性確定性那裡,作為被意謂的個別東西,而是作為共相或者作為特質而存在著,或更確切地說,是作為具有普遍性的直接的感性特質而存在著。這樣就建立起眾多這樣的特質,它們是自己與自己相關聯,相互間是不相干的,每一個都是獨立的,每一個都不受對方束縛的。所有這些眾多特質又都集合於一個這裡和現在,亦即我們叫做事物一般或純粹本質的東西;"這裡和現在"或純粹本質作為單純的普遍性又是同這些特質區別開的,並且是不相連屬的;這裡和現在毋寧是一種抽象的普遍的媒介,在這媒介裡所有這些特質都取得存在,就象在一個單純的統一里,互相貫穿,但是又互不相干涉。譬如,鹽是一個單純的這裡,並且同時又是多方面的;它是白的並且又是鹹的,又有立方的形狀,又有一定的重量等等。所有這些眾多的特質都存在於這一個簡單的這裡,它們並且在這裡互相貫穿起來;沒有一種特質具有異於另一種特質的另一個這裡,而每一種特質隨便在何處都同別的特質一樣存在於同一這裡之中;在這種貫穿在一起的情況下,它們又彼此互不相影響;鹽的白色不影響或改變鹽的方形,鹽的白色和立方形兩者又不影響或改變鹽的鹹味,既然由於每一特質本身都是簡單的自我關聯,它們互不干擾對方,它們彼此間只是透過那漫無差別的又聯絡起來。這個"又"就是那把它們那樣互不相干地聯在一起的媒介——事物一般。
在上述關係裡,只有那肯定的普遍性的特性才被觀察到併發揮出來。不過另一方面事物性是透過單一才被規定為有獨立存在的事物的,單一是否定性的環節,它是以單純的方式自己與自己相關聯並排斥對方 ,因此事物不能僅僅作為一個又,一個對諸多特質漫無差別地對待的普遍媒介而存在。這些眾多特質如果是絕對彼此互不相干,那麼它們就不是透過它們相互間的區別被規定了的,但是當它們因相互間有了區別而彼此處於對立排斥的關係時,它們就不能在它們的媒介裡集合在一起。因而對這些特質加以區別規定的過程實際上就落在這種媒介之外,而落在作為認識主體的我身上。
所以,意識在知覺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僅不過是矛盾之發展罷了。1)首先我所認取的物件呈現為一個純粹的單一體;但是我又將覺察到,那物件的特質卻是普遍的,這樣一來,它就超出了個別性。那客觀實在的最初的存在作為一個單一的東西因此並不是它的真實存在;既然物件是真實的,那麼不真實性就應屬於主體方面,而認識便是錯誤的。2)由於特質的普遍性我必須把客觀實在毋寧認作一般的共同體(諸多特質的集合體)。3)現在我進一步知覺到特質是被規定了的,與他物相對立的,並且排斥他物的。因此,當我把它規定為和他物的一種共同體或者把它規定為連續體時,我對於客觀實在的認識事實上是不正確的,而且由於特質的規定性,我分割開這連續體,並把它設定為排他的單一體。4)但在分割開的單一體上面,我發現許多這樣的特質,它們彼此互不影響,並且是互不相干;因此當我把物件看成一個排他的東西時,我對它的知覺並不是正確的,反之物件正如它從前只是一般的連續體,所以現在它只是一個普遍的共同的媒介,在這種媒介之中諸多特質作為感性的普遍性而存在著,5)每一個特質孤立存在,並且作為特定的物質而排斥他物。於是我所知覺的簡單的和真實的東西也就不是一個普遍的媒介或事物一般,而是孤立的個別的特質了,而這種個別的特質卻既不從屬於一個單一體,也不和他物有聯絡,因而不是一個特定的、有規定性的特質,作為這種純粹的自我關聯它只能是一般的感性的存在。現在那以感性存在為物件的意識也僅僅是一種意謂,這就是說,意識已完全脫離了知覺而仍然退回到它自身了。不過感性存在和意謂本身又將過渡到知覺;於是我又退回到開始的地方,並且又繞同樣的一個大圈子。
二,意識對待知覺的第二種態度
意識重繞一次這樣一個圈子時的方式和上一次卻不一樣。因為它認識到知覺的結果和真理即是它的解體,即是從知覺的真理回返到它自身(即感覺)。這樣一來,意識就明確了,它的知覺的性質主要地不是一個簡單的純粹的認識,而是在它的認識裡同時從真實超出來,回返到意識自身,但這種回返卻改變了真實。現在意識認識到,在知覺過程中的錯誤或非真理性乃落在意識自身之內。有了這種認識,意識就區別開在知覺中它的認識的真理性和非真理性,糾正其非真理性,並且只要意識能夠擔負起糾正錯誤的責任,那麼,真理性,作為知覺的真理性無疑地就會落在意識之內。因此意識不再僅僅知覺(物件),而它又意識到它自己回返到自身,亦即意識到它自己的反思,而且把這種反思和單純的認識本身區別開。
所以首先我將覺察到事物作為單一體,並且以這種真的規定性把它固定下來。如果在知覺的過程中,有某種東西出現和它相矛盾,那麼我就認為這是由於我的反思。現在在知覺中又出現許多不同的特質,這些特質看來是事物的特質。但是事物是單一體,一有這樣的多樣性,它就停止其為單一體了,於是我們就意識到,這種多樣性是落在我們之內。所以事實上這物由我們的眼睛看來只是白的,由我們的舌頭嘗來又是鹹的,由我們的觸覺感到,又是立方形的。這些方面的整個多樣性我們不是從事物得來,而是從我們得來。我們發現這諸多特質彼此不同,由於它們接觸到我們的器官彼此不同,譬如,眼睛就完全不同於舌頭。這樣看來,我們才是這些環節在其中相互分離、各自獨立著的那種共同的媒介。由於我們看出來使我們具有共同媒介這一特性的,乃是我們的反思,我們就保持住事物的自我等同性、及其作為單一體的真理性。
意識當作是屬於它的這些不同的方面,就它們處在共同媒介中看來,是各自獨立的,是具有特殊的規定性的。但是,白只是與黑等等相對立,事物之所以是單一體正由於它與他物相對立,它排斥他物乃是由於它的規定性。所以事物本身是自在自為地具有規定性的。事物具有特質,透過這些特質它們把它們和別的東西區別開。由於事物的特質是事物自己特有的質,或者事物本身具有的規定性,所以它有諸多的特質。因為首先事物是真實的,它是本身自在的;凡是在它之內的,都是在它之內作為它自己的本質,而不是為了別的東西。因此第二,那些被規定的特質並不僅是為他物的、為了別的東西而存在的,而是存在於它自身內;它們是在事物內的被規定的特質,只因為它們是諸多的相互有差別的特質。第三,當它們這樣在事物內時,它們是自在自為的並且彼此互不相干的。由此可見,真正講來,那白的,並且又是立方的、又是鹹的東西就是事物本身,或者說,事物就是又的集合體,或者說,事物就是那共同的媒介,在其中那諸多特質彼此相外地持存著,彼此互不干擾、互不取消。這樣看事物就是把事物看成真實的。
在這種知覺的認識過程裡,意識同時覺察到,它自己又回返到它自己,亦即它自己又反思它自己,並且覺察到,在知覺中那與"又"相對立的環節出現了。而這個環節就是事物和它自身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從自身中排斥了差別性。因此統一性就是意識必須算作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事物自身是諸多不同的和獨立的特性之持存。所以關於事物我們可以說:它是白的,它又是立方形的,並且又是鹹的等等。但是把這些特質設定為"一"只是屬於意識的活動,而意識又不讓這些特質在事物中混而為一。歸根到底,意識作出一種區別,透過各種區別,一方面它把諸多特質相互區別開,另一方面它又把事物看成諸多特質的集合體。可以很切當地說,事物的統一性最初是由意識這樣擔負起來的,即那被稱為特質的東西被意識表象為"自由 的物質"。在這種方式下,事物就被提高為真正的集合體,而既然被認作一種物質或質料的集合體,那末事物就不是單一體,而成為僅僅集合或包括諸多特質的一種外殼。
如果我們試回顧一下,什麼是意識以前算作屬於自己的東西,什麼是意識現在算作屬於自己的東西;什麼是意識以前認為屬於事物的東西,什麼是意識現在認為屬於事物的東西,那末我們就會看出,意識以交 替的方式,時而把它自身時而又把事物認作這兩方面:時而認作純粹的、不包含眾多的單一體,時而又認作一個消融為諸多獨立的質料或特質的集合體。透過各種比較於是意識就發現:不僅它自己對真理的認識裡,包含著向外把握與返回自身這兩個不同環節,而且毋寧真理或事物也以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其自身。因而我們就獲得這樣的經驗,事物以一定的方式對那認識的意識呈現其自身,但是同時透過呈現其自身給意識的方式,它就返回到它自身,換句話說,事物在它自身中就有一個包含對立面的真理性。
三,意識對待知覺的第三種態度
於是意識又超出對待知覺的這個第二種態度,這種態度認為事物是真正地自身等同的,而認意識自身為自身等同的反面,為脫離自身等同的事物而返回到自身的主觀性。而現在對於意識來說,物件就是這整個運動,這個運動以前被認為一部分屬於物件,一部分屬於意識。事物是單一體,它是回返到自身的;它是自為的,但它又是為他的,這就是說,不僅對他物說,它是一個他物,即對它自己說,它也是一個他物。因此事物是自為的,但又是為他的,它有雙重的不同的存在,但是它又是單一體。但是它的單一性與它這種多樣性相矛盾;因此意識又必須把事物之被設定為單一體,歸因於自己,並且把這單一體的設定與事物劃分開。
不過統一性也屬於事物本身象意識所經驗到的那樣。事物本質上是返回到自身的。因此,那一個又一個的集合或者那各不相干的差別固然同樣可以既出現於事物中也出現於統一性中,但是由於作為一個又一個的集合的事物與統一性畢竟是不同的,所以它們就不出現於同一事物中,而出現於不同的事物中。一般客觀存在中所包含的〔統一與差別〕的矛盾就被分配給兩個物件上。因此事物誠然是自在自為的、自身等同的,但是這種自己和自己的統一將會為別的事物所打破;這樣事物的統一性就保持住了,而同時事物以外的他物和意識以外的他物也保持住了。
現在雖說客觀存在的矛盾這樣被分配給不同的事物,不過那孤立的個別事物本身仍然是有區別的,因而不同的事物被設定為自為的。事物之間相互的衝突是設定為這樣的,即每一事物不是不同於自身,而只是不同於他物。每一事物本身被規定為一個異於他物的東西,在它裡面包含有與他物的本質的差別,但是這種與他物的本質差別卻不會是它自身中的對立,而毋寧對它乃是簡單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構成了使得它與他物相區別的本質的特性。事實上由於差別性是在事物之內,所以差別性必然是事物內部諸多特質的真實區別。但是因為規定性構成事物的本質,由於本質,事物才是自為的,並與他物相區別,所以另外那些諸多的特質就是非本質的。因此事物的統一性的意義無疑地包含著兩方面的限制,而這兩方面限制卻帶有不相等的價值,透過這種限制因而這個對立就不會成為事物本身真實的對立;但是當事物透過它自身的絕對區別而處於對立狀況時,它便設定為與一個外在於它的他物相對立。當然那另外的多樣的特質在事物內也仍然是很必要的,所以它們是不能從事物裡排除去的,不過它們對於事物乃是非本質的。
構成事物的本質的特性並把事物從一切他物區別開的這個規定性現在被認定為這樣的,即:由於規定性事物便與他物相對立,但是即在與他物的對立中事物才會自為地儲存住自己。不過事物之所以為事物或者事物之所以是一個自為的存在著的單一體,只因它與他物沒有對立的關係;因為一陷入這種對立的關係,毋寧就和他物建立了聯絡,而和他物有了聯絡就是自為存在的終止。正由於這種絕對特性和它與他物的對立,它才與他物發生關係,而且它本質上就是這個關係,而且僅僅是這個關係,但是發生關係就是它的獨立自在之否定,因而毋寧可以說,事物透過它自己的本質的特性而趨於毀滅。
事實上,就它自身演變的結果看,物件本應是一個本質的特質,這個本質的特質構成它的簡單的自為存在,但在這種簡單的自為存在裡卻又具有多樣性在它自身內,這些多樣的特質誠然是必要的,不過不構成本質的規定性。但是這乃是僅僅存在於字面上的一種區別。那非本質的卻同時又據說是必要的,實無異於取消了它自身,換言之,也可以叫做自身的否定。這樣一來,那分隔自為的存在和為他的存在之最後一個"只因"(或條件)就完全撤消了。毋寧就一個、而且同一個角度看來,物件是它自身的反面:它是自為的,只因它為他物,它為他物,只因它是自為的。它是自為的,它自己返回到自己,它是單一體;但是這種自為、返回自己、單一體是和它的反面,和為他物而存在是分不開的,因而只是被設定為被揚棄的環節;換句語說,這種自為存在與那最初被認作僅僅是非本質的一面即與他物發生關係乃同樣是非本質的。
透過這種過程,物件在那據說是構成它的本質的規定性中同樣是被揚棄了,正如它在它的感性存在中成為一個被揚棄之物一樣。從感性的存在出發物件成為一個共相;但是這個共相由於是從感性的東西出來的,本質上受到感性的東西的制約,因此一般講來,它並不是真正自身等同的共性,而是受到一個對立面的感染的共性,因而這種共性就被分離為個別性和普遍性、諸多特質的同一和自由 物質的並存兩極端。這些純粹的規定性似乎表示了本質特性,但是它們只是一個帶有為他存在的自為存在;但是為他存在與自為存在既然兩者本質上都是在一個統一體中,那麼現在那無條件的、絕對的共性就出現了,在這裡意識才真正地進入知性的領域。
這樣,感覺的個別性就消失在直接確定性的辯證運動中,而成為共性,但只是感覺的共性。意謂的階段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知覺。知覺把物件認作自在之物,或者把物件認作共相一般。因此在知覺裡,個別性表現為真實的個別性,表現為單一體之自在存在或者為返回到自己本身的存在。但是它還是一個被制約的自為存在,在它旁邊還出現了另一個自為存在同它並列,——一個與個別性相對立並受到個別性制約的普遍性;不過這兩個矛盾著的極端,不僅是彼此並列,而乃是在一個統一體中,或者同樣的意思,兩極端的共同體——自為存在——一般地是帶著有對立面的,這就是說,它同時又不是一個自為存在。知覺玩弄了一點詭辯伎倆想要來拯救它這兩個環節使不陷入相互矛盾,並且想要透過作出兩種看法的區別,和用"又"或"只因"等語詞,把這兩個環節保留並固定下來,最後想要透過區別開非本質的一面和與它相對立的本質的一面以把握真理。不過這些救急的辦法不唯不能解除知覺認識中的幻覺,毋寧正表明它自身是虛幻的。知覺透過這種邏輯〔辯證發展〕所獲得的真理,正證明其自身即使從同一個角度來看,也是與預期相反的結果——因而這種真理是以無差別性和無規定性的普遍性為其本質的。
個別性、與個別性相對立的普遍性、與非本質的成分聯絡著的本質、以及雖非本質但同時卻又是必要的一種非本質的東西——所有這些空泛抽象的東西都是些力量,這些力量的交 互作用或相互轉化,就構成知覺的知性,亦即通常所謂人的健康理智。這種健康理智總是把自己認作堅實而有真實內容的意識,但在知覺階段卻只是這些抽象觀念的相互轉化;當它自以為它是最豐富時,而一般它總是最貧乏。當它被這些抽象虛妄的觀念所播弄,由這一個觀念被迫而轉到另一個觀念時,它便憑藉它的詭辯伎倆努力交 替地時而堅持並肯定這一觀念,時而又堅持並肯定正相反對的那一觀念,它自己處處與真理作對,它反而以為哲學僅僅是從事於這類"思想的東西",或僅僅是觀念的玩弄。事實上哲學確是在從事於"思想的東西"的研究,並且認識到它們是純粹本質、是絕對的力量和因素;不過哲學也同時認識到它們的規定性(侷限性),因而成為它們的主人,而那個知覺的理智卻把它們當作真理,並且被它們驅使著由一個錯誤到另一個錯誤。它自己沒有意識到有那麼一些單純的本質特性支配著它,而它總是以為它所涉及的是完全堅實的材料和內容,正如感性確定性不知道它自己的本質是空泛抽象的純有一樣。但是事實上知覺的理智透過一切的材料和內容並且尋來尋去,所依據的也就是這些抽象的東西。它們就是它聯結和支配一切材料和內容的原則,只有它們才被意識當作感性事物的本質(這本質是規定感性事物對意識的關係的),並且它們是知覺的運動和知覺所包含的真理在其中得以進行的媒介。這個過程,亦即對於真理的規定和對於這種規定的揚棄經常迴圈往復的過程,真正講來,構成了知覺的理智或者那自以為在真理中運動的意識之日常的、經常的生活和活動。在這個過程裡,它立即毫不停頓地導至對於一切的本質特性或規定性皆同等予以揚棄的後果,但是在每一個別的時段裡只是這一個規定性被意識到作為真理,而在另一個別的時段裡,又以另一個正相反對的規定性作為真理。知覺的理智誠然也懷疑過這些規定性的非本質性;為了把它們從這種威脅著的危險中拯救出來,它就採取了詭辯的辦法,把它剛才認作不真的東西,現在卻肯定它們是真的。真正講來,這些不真的東西的本性要迫使那知覺的理智去做的,乃在於把這種種對立觀念加以結合,並因而把它們加以揚棄,如:普遍性和個別性的觀念、雜多和單一的觀念、與一個非本質的東西必然相聯絡著的本質性和一種具有必要性的非本質的東西的觀念,——以上種種對立的虛妄不實的觀念其本性就要求知覺的理智把它們加以結合,從而把它們加以揚棄,然而它卻不這樣做,它卻求助於語詞的限制和不同角度的看法,或者憑藉把一個觀念算作屬於意識自身,以便把另一觀念分離開,把它當作包含真理。
但是這些抽象觀念的本性由於自身的辯證法就把它們自己結合起來了。而所謂健康的理智卻剝奪了抽象觀念自身結合起來的辯證法,這個辯證法曾經迫使知覺的理智迴圈往復地在諸對立的抽象觀念之間繞圈子。當健康的理智想要透過這樣的方式給予那些抽象觀念以真理性時,它時而把抽象觀念的不真算作由於自身〔認識上的錯誤〕,但時而又把幻覺說成是由於那不可靠和不確定的事物的假相,並且有時又把本質的東西和那非本質的卻又是必要的東西分別開,而堅持前者為它們的真理以與後者對立,——當理智這樣作時,它並沒有獲得關於那些抽象觀念的真理,但它卻證明了它自身的非真理性。
-
19 # 嶽芳玲
首先你要弄明白什麼才是虛擬的。
虛擬的東西是摸不著的,比如說鏡子裡面的世界,雖然很精彩,但是那是虛擬的,如果沒有現實世界的變化,鏡子裡面的東西都不會變化。
我們的世界是實實在在的,你可以摸到自己的臉,自己的身子,你也可以摸到石頭,金子,鋼鐵,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如果你認為他們都是虛擬的,那隻能說明是你的認知出了問題。
-
20 # 蕭小全
唯心主義是指不切實際的幻想。許多客觀存在的事實,目前無法認識。比如,發現地球一百公里高的地方,存在另外一個地球空間世界,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包裹地球的地球,跟凡人世界一樣,有紅白喜事,文明和科技比凡人高出很多,也許就是盤古開天地的天。上面的人拿一雙外表與凡間鞋一樣的鞋,給凡人穿上,就可以騰雲駕霧,速度很快,沒有噴火噴氣,哪來的動力?凡人就像水中魚,又瞎又聾,不知道岸上的世界。天上的手機號碼比凡間的多一位數,就算撥通電話,也聽不見對方講話。
回覆列表
如何證明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呢?上帝不存在,那如何證明他不存在呢?
邏輯上講,這就是自己製造一個謬誤,然後試圖證明其謬誤,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這樣的問題該你自己回答。
不是存在的事情才能證明其對錯嗎?根本就不存在,如何證明其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