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閒聊

    明朝在我國曆史上存在了276年,一共有過16位皇帝,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這兩人是父子倆。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都備受人們的讚譽。而朱棣則是靠自己的能力從侄子手中硬生生將皇位奪下,因此他的皇位來得不算光彩,這也是他被後人詬病的一點。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當皇帝這件事上,他們兩人可以說是不分伯仲,文治武功都值得後人讚歎。那麼他們誰才算得上是大明的第一明君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清朝皇帝喜愛南巡,康熙帝的一生中也曾有6次南巡的經歷,但是其中的5次他都去了同一個地方——明孝陵,這裡安葬著明朝開國鼻祖朱元璋,並且康熙帝每次去的時候都要行“三拜九叩”的君臣大禮。這樣的事情不得不讓人稱奇,要知道康熙帝才是當時的天子,他為什麼要對前朝的皇帝如此尊敬呢?

    其一,為了籠絡人心。清朝是滿人的天下,而明朝則是漢人當家作主,為了讓大多數的漢人更服從於自己的統治,這樣的做法是很有必要的。

    其二,在康熙帝的心中對朱元璋確實是十分欽佩的。1699年,這位皇帝曾親自寫下“治隆唐宋”4個大字,並將刻著這4個字的石碑立在朱元璋的皇陵中。可見在這位清朝皇帝心中,朱元璋的功勳已經超過宋唐。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朱元璋的功績勝過了自己的兒子朱棣呢?並不見得。

    在清朝編撰的《明史》中,關於朱棣的功績,曾用了這樣的詞語“遠邁漢唐”。我們都知道,史書都是勝利者所編寫的,清史中會這樣稱讚朱棣的功績,這也是經過清朝皇帝認可。那麼“治隆唐宋”和“遠邁漢唐”究竟哪個更強呢?

    首先我們說說朱元璋,“治隆唐宋”是康熙帝對他的評價。康熙在南巡之時,每次路過南京都會被當地的繁華景象所震撼,這使得他不由的感慨,這裡比宋唐還要繁榮。

    很多人應該瞭解過,南京是大明的首都,屬於天時地利的魚米之鄉,千百年來都是富庶之地,而朱元璋登基後更是大力促成當地的發展。因此,如果僅僅說這一帶比宋唐還要繁榮還是可信的。不過要是與整個宋唐相比,那就差多了,歷史上宋唐之繁榮是後世都難以企及的。

    接著我們說說朱棣,清史上評價他“遠邁漢唐”,其實也是過譽之辭。要論起疆域遼闊,朱棣治理下的國土面積可以和漢唐時期相比,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所指的,應該是皇權實際所控制的疆土面積。

    漢唐時期,我國的疆域面積極大,但是在西域邊疆地帶,皇權的威懾力量是很小的。當地的部落、民族基本上都是自己割據一方就開始稱王稱霸,有著自己的領導人和軍事力量。

    在這一點上,明朝就完全不一樣了。

    朱棣是一位非常驍勇的皇帝,他的一生總曾經有5次親政到達蒙古遠征,次次都率領幾十萬的大軍,雖然不是每一次都取勝,但是卻使得邊疆地帶對他是聞風喪膽。而且要論起真正的勢力,還是大明王朝遠勝於邊關部落、民族,就連蒙古大軍面對朱棣的軍馬都一樣心驚膽戰,一路落荒而逃。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位時,國力十分強盛,不僅敢和周邊打仗,而且還支援“雙線作戰”,也就是說,這位皇帝可以一邊打越南,一邊進攻蒙古,而且還都可以取得勝利。

    在朱棣掌權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讓後世稱讚至今的事情,那就是——鄭和下西洋。他用這種方法來宣揚國威,使西方很多國家都知道了中國的強大。只不過,這樣的局面也只存在於朱棣在位的時候。在那以後,明朝的皇帝沒有幾個是拿得出手的,這也導致了國家越來越衰敗。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治隆唐宋”和“遠邁漢唐”雖然都有些過度美化的成分,但是朱元璋和朱棣還是能擔當得起的。那麼這兩位皇帝究竟誰更加厲害呢?

    總結: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他的能力是不需要質疑的。而朱棣在位時的文治武功也完全稱得上是少見的明君,完全不輸給自己的父親。

    究竟誰更勝一籌,就看大家的心中怎麼想的?你有什麼觀點呢?

  • 2 # 一年又一年106420656

    我覺得是朱棣,史稱明成祖,有三點:1是將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成為經濟政治文化中心,2:編譯了著名的永樂大典,3:鄭和下西洋繁榮了經濟促進了對外貿易加強了對外友好往來,同時朱棣也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能征善戰的皇帝,最後病死在北征途中,[左上]

  • 3 # 真誠地看著你

    朱棣的成就比朱元璋強,但是他是在朱元璋打下的基礎上達成的成就。兩人都是有為君主,你非要比個誰第一?那我問你:朱棣自己敢跟朱元璋比嗎?

  • 4 # 老曹電影

    毫無疑問,當然是朱元璋,朱元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和尚到大明的皇帝,上演了真正的鹹魚翻身了,建立大明後,精明的手段控制著大明政權的平衡,可以說,主要朱元璋在世,大明沒有一個可以匹敵的敵人。朱棣雖然也不差,但比起朱元璋來,還是差得遠。朱棣比朱元璋好的地方就是功臣殺得比較少

  • 5 # 森林裡的螞蟻

    看明史,可以說朱元璋啥也沒有,開創了大明王朝,從投奔湯和,開始一步一步得打拼,殺罰覺斷,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唯一一位,身邊一重武將,還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得劉伯溫,真是懷疑人生呀

  • 6 # 幻中詩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倆對大明王朝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朱棣讓明朝走上了巔峰。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他們兩人可以說是不分伯仲,文治武功都值得後人讚歎。都能稱的上大明王朝的明君。

  • 7 # 遊學行者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一個人能從社會最底層一直爬到社會的最頂端,中間跨越了無數的階層,跨越了無數的困難。其中的艱辛與困苦可想而知。沒有特殊的才能,沒有堅韌的毅力,沒有良好的運氣是不可能的,到達這個目標的。

    第二個朱元璋取得的成就非常高。他是從外族統治的元朝手中,奪回了漢人的統治權,避免了漢文明的進一步被傷害,把外族統治了三四百年的北方地區重新迴歸到漢人的統治。

    重新開創了漢人統治的基業,讓漢民族的主體文化,能夠得以完整的繼續下去,重新成為東亞這塊大陸上的主體文化,這份功勞完全可以和漢高祖、唐太宗相比,光這一點就功不可沒。

  • 8 # 思寧六月說

    朱元璋和朱棣

    父與子,都是比較厲害的君主。

    朱元璋大明王朝奠基者。

    朱元璋在位時候

    朱元璋宣佈廢除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州按察使司,分擔行中書省的職責,三個機構互相制約,直屬皇帝領導。

    朱元璋為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治,實行了一系列嚴厲的措施,頒佈了一系列的法律,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他同時組織了遍佈各地的特務組織,對當時和後來都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在歷代封建帝王中,朱元璋還是一個比較有作為和成就較為突出的歷史人物。

    朱棣,朱元璋的兒子。

    推行削藩,加強君權.

    恢復錦衣衛,開設東廠

    設立內閣

    完善文官制度,重視科舉制度,能大力提拔和使用人才。

    論其重要性。個人覺得朱元璋對大明王朝更為重要。論明君的話各有千秋

  • 9 # 聽白處

    朱元璋

    就朱元璋的歷史功績來說,大的方面即為政權的取得、鞏固與發展。

    1368年,隨著元大都的被攻佔,朱元璋和他的追隨者們,一舉完成了身份上的轉變,成功洗白,以一群叛亂者的身份打破內有階級的桎梏,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新主人。

    朱元璋在大的方面其歷史功績有這麼幾條

    創業

    1.建立一個文官政府,設計具體的政治圖景。

    2.建立一個可以在和平年代良好執行的軍事制度。

    3.取得天下人的認可,獲取政權合法性。

    4.對邊境地區,如逃入大漠的北元進行戰爭,鞏固國家的邊防。

    5.設計司法制度。

    6.賞有功之臣。

    以上種種舉措,皆屬於創業和鞏固明政權的基本盤。

    其次就是對政權的發展

    1.征服雲南,第一次將雲南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

    2.打擊全國各地的叛亂,穩定地方政局。

    3.清算功臣,同樣是為了政權的穩定和連續。

    4.恢復科舉制,擴大取仕的途徑。

    5.建立開中制。

    6.攥修《元史》。

    7.整理戶籍,訂立戶帖制度。

    8.設計藩王制度。

    9.註疏《道德經》。

    10.處理貪官,整頓吏治。

    11.加強中央集權。

    朱棣

    在正確認識朱棣的歷史功績之前,我們必須先注意幾個思維上的盲點

    一、朱棣的歷史功績,有部分是建立在朱元璋的工作成果之上,所以,自然而然地,父親的光環就會蓋住兒子的光環,在這種情況下,朱棣依然有著不輸其父的歷史評價,這便說明了朱棣的工作的確乾的很好。

    三、人們對第二代創業者的要求是什麼?做的比上一代好,人們會說,你和你父親一樣;做的不出彩,和上一代伯仲之間,差不太多,人們肯定會不滿意,可見,朱棣做的確實比我們意料之內的還要好。

    進一步嬌正、鞏固並發展了政權

    我們知道,明朝只有兩個治世,一個是朱元璋的洪武之治,一個就是朱棣開創的建文、永樂、洪熙和宣德之治了,對於朱棣開創的這一局面,我們為什麼不分開來講,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一時期的政策內容幾乎是連貫、相似的,而人們又把朱棣稱為明朝的第二位創業者,其主要原因則是因為朱棣為鞏固自已的政權,對建文帝一系列的政治遺產作出了否定的動作,主要舉措亦包括恢復洪武時期的制度。(引自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201頁)

    具體來說就是

    1.擴充帝國的版圖(陸地+海洋(夭折了))。

    2.創立一個新的軍事貴族,靖難勳貴。

    3.嬌正建文帝的某些政策。

    4.在上一步的基礎上,發展了很多順應歷史潮流的相關政策。

    5.建立新的內閣。

    6.重建舊有的制度體系,恢復洪武朝的部分政策。

    7.建立東廠,恢復錦衣衛的秘密警察職能。

    8.編攥《永樂大典》,編寫《太祖實錄》。

    9.遷都,使北京城承擔舊都的戰略地位與戰略責任。

    10.改革了藩王制度,削掉了藩王的軍權,使其正式地成為了“圈養的豬”。

    11.改革軍事制度。

    12.改革公務員薪資政策。

    13.創立海陸兼運政策。

    14.修復大運河,重開漕運。

    15.創立民運制。

    16.在外交層面採取擴張主義,發展與多個國家的朝貢關係。

    17.擴大貿易。

    拋去朱元璋創使人的身份不談,朱棣真的不比朱元璋差,從某些方面來講,朱棣開創性的一面遠比朱元璋要多,但偌要算上朱元璋創使人的身份,其肯定是大明第一明君,就好像朱元璋是巨人,朱元璋的後代們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奮鬥的“牛頓”,在這種情況下,不論他的後代們做出多大的成就,朱元璋本身都要佔據一席之位的。

    參考文獻:劍橋中國明代史

  • 10 # xuxuxudaye

    朱元璋推翻元朝,趕走蒙古人。內擊敗所有的軍閥,統一了中國。建立王朝以後,心繫天下,心繫百姓。懲貪官治汙吏,殺驕兵悍將,再大的功勞也必需遵紀守法。明朝的官員總的來講還不富有,就像劉伯溫這些重臣日子都清貧。這些一切的一切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的很難很難。朱棣在我心中是個小人,跟他父親沒有可比之處。

  • 11 # 含謨吐英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歷代出身最低的皇帝,他從窮苦百姓到一代帝王,中間經歷了許多滄桑,早年經歷了父母雙亡,投軍後一直在連年征戰,登上皇位後一直為了鞏固皇權而奮鬥,總體他在位期間政治上比較開明,各項律令都能有效開展,人民賦稅大大減輕,實行大規模的屯田和移民政策,最重要的一點是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工作,他也比較尊重人才,設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他本人也非常酷愛讀書,常常卷不離手,在位期間人們稱“洪武之治”。朱棣與朱元璋對比,有過而無不及,首先朱棣雄才大略非常人能比,透過“靖難之役”從侄兒手裡接過了大明江山,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 12 # 大漢史談

    大明太、成二祖可謂是中華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這點可以說絕無異議,但是要比誰更偉大,也許人人的看法都不同!今天我用自己的看法將兩人對比一下!

    第一,出身。

    太祖朱元璋布衣,幼時家境平困,曾為生活所迫出家當過和尚,後投奔郭子興帳下,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其中的艱難和險阻可想而知。

    成祖朱棣皇室,可謂是含著金鑰匙來到人間,雖說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也不平躺,可是比起其父還是有優勢的。

    在這點上可以說朱元璋要強些。

    第二,軍事。

    對於朱元璋,不能否認他的一生極具傳奇性,祖上幾代人皆為農民,從下沒怎麼讀過書,甚至當過和尚跟乞丐,但是他卻在此經歷中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掌握了行軍之道,以一介布衣成就千秋大業。對於他的軍事才能,我們的開國元首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僅次於李世民。

    相比之下,透過“靖難之戰”取得皇位的朱棣雖然少了點分量,但作為“馬上天子”的朱棣在軍事方面遠超他的父親。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五徵漠北,設定都指揮使管理遼東,在漢人的皇帝中,有沙漠征戰經驗的只有朱棣一人,保衛了國家的統一以及長城以內的國家安定;南征安南,解決了太祖時期遺留下來的少數民族問題。而且還有大名鼎鼎的鄭和七下西洋,揚大明國威於海外。

    在這點上雖說太祖用武功打下了江山,但是成祖在此基礎上開疆擴土,揚威海外,其雄才大略可以說更勝太祖!

    第三,政治。

    太祖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如:實行分封制,在各戰略要地立王,以“外衛邊陲,內資夾輔”;建立衛所制度,由中央牢牢控制軍事指揮權;廢中書省及丞相,自統六部,以加強皇權;普查戶口,建立黃冊制度,丈量土地,編制魚鱗圖冊,控制全國人力財賦;勸農桑,興修水利,減輕租賦,與民休息;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設錦衣衛,“更置都察院”,頒佈制定大明律,興黨獄,誅殺勳貴功臣,強化專制統治。總體來說太祖經過十餘年的戎馬征戰,建立起統一的明王朝後,推行了一系列緩和矛盾,強化集權統治的政策,為明朝的社會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成祖“靖難”後,勵精圖治,他把恢復發展農業生產發在首位,第一道詔書就是免去山東、河北、河南被戰爭蹂躪的州縣三年賦役。六下江南,體察民情,關心社會經濟發展,興修水利,制定軍屯制。完善內閣制度,整肅吏治,重用人才,組織編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成祖這一系列的措施促進了社會的安定,文化的發展,文明的傳播,可謂是一位功勳卓著的帝王。

    在這點上雖說兩人對內政的治理是不相伯仲,但是考慮到洪武年間,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許寸板下海”的祖訓,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國人對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本來是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物件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明太祖“嚴交通外藩之禁”,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而朱棣能夠因時制宜,採取適合當時形式的措施,並且可以違背祖訓,可見其魄力和政治遠見。這點上應該強於太祖。

    第四,勤政。

    康熙帝作為清朝的皇帝,也是位千古明君。而他對朱元璋和朱棣分別有不同的評價,對朱元璋的評價是:治隆唐宋,對朱棣的評價是:遠邁漢唐 。

    “治隆唐宋”,唐宋是封建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康熙認為朱元璋治理下的明朝遠比唐宋更繁榮。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從小過著被壓迫的日子,因此能夠體恤民情。朱元璋登基後,在勤於政事上可以排在前列。太祖的勤政是世人皆知,是中國歷史一個少有的勤政皇帝,他體力充沛,精力過人,事必親躬,無遺鉅細,幾乎從不知道休息。此外,朱元璋還是一個歷史上少有的簡樸皇帝,他的簡樸並非出於吝嗇,而是出於愛惜民力的真誠。

    “遠邁漢唐 ”,康熙帝認為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明朝超過了漢代和唐代,而兩個朝代是歷史上非常輝煌的時期,所以說康熙給朱棣的評價是非常高。成祖雖說比不上太祖事必親躬,無遺鉅細,但也是一位很勤勞的皇帝,而且生於帝王之家的他,身上絲毫沒有浮華之風,為了治理好江山,成祖時刻也不敢忘記“天下初定,對百姓要在安養生息亡”的太祖祖訓,所以他很注意百姓的休養生息。有資料記載,朱棣時期,糧食充足到吃不完的程度,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成祖在生活上也非常的簡樸,有一次和幾個大臣議事,他的內衣袖子既破又爛,露出袍外,大臣都很驚訝。他說:“我雖擁有天下,就算一天換十件新衣,也有。但是,人在福中要惜福,懂得節省。記得過去母親身為皇后,還是親自縫補舊衣服穿,我實在不敢忘記過去。”

    從這點上來看,兩者是不相仲伯。

    第五,文化。

    太祖和成祖都實行八股取仕,大興文字獄,不得不說最大程度的加強了對民眾的思想控制,禁錮了人民的創造力,因此,這點上,兩人譭譽參半。

    所以,總體上來看,出身上太祖佔優勢,軍事上成祖佔優勢,政治上成祖佔優勢,勤政上,文化上兩人不相仲伯,比較下來,個人認為還是明太祖朱棣強一點。

    參考文獻:《明史》

  • 13 # 開心侃史

    明太祖和明成祖父子二人都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傑出的帝王,在我心目中都可以稱為“千古一帝”。那麼誰才是大明第一明君呢?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現在從兩個人的文治武功來比較一下。

    朱元璋出身微末,是古代史上得為最正的兩位皇帝之一。

    政治改革:透過“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加強皇權;反腐倡廉,在位31年發動6次大規模反貪行動,殺掉貪官汙吏15萬餘人;廉潔勤政,據記載,朱元璋平均每天批閱奏摺達200多件,是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

    民生經濟:朱元璋出身貧窮,在位期間多為百姓考慮。元末戰亂民不聊生,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與民休息、減輕徭役;興修水利,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員必須上報;發起移民,將山西、浙江等人口多的地區移民到中原人口少的地區;開墾土地,下令凡是開墾的荒地由開墾人所有,並且幾年內不需要繳稅;建立養老政策,家中有70歲以上老人可以免除一個人的服役;建立免費的醫院、養老院、公墓和福利房等。

    軍事行動: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南略定遠建立自己的勢力,擊敗張士誠、陳友諒一統江南,隨後建立大明。期間多次親自指揮戰鬥,是不可多得的帥才。8次北伐殘元,確定了大明的疆域。

    朱棣透過靖難之役推翻朱允炆的統治,這一點一直為後人詬病。

    政治改革:完善文官制度,設立內閣雛形,伺候200多年大明一直延續內閣制度;重視檢查機構,設立分遣御史、東廠,恢復錦衣衛。

    民生經濟:疏通運河,保證了北京物資的需求;完善軍屯制和民屯制,保證了軍隊需求的同時,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

    軍事行動:朱棣親自指揮了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登基後南征安南,將安南納入大明疆域;六次北伐五次親征,使蒙古諸部聞朱棣而逃。是古代史上最善於永兵的皇帝之一。

    朱棣派遣鄭和六下西洋,展現大明的富強,並且實施不掠奪、不爭搶、合作共贏的政策從心底裡政府世界各國,引萬國來朝。修《永樂大典》,將明朝以前的歷史、醫藥、農學等歸類,為後人留下巨大的財富。朱元璋和朱棣二人相比較,只能說是各有千秋,更加難得的是兩位終其一生都是明君,在明初有這兩位明君是天下百姓的福音,撫慰暴力留下的傷口。

    如果非要有一個結果,我認為朱元璋勝出朱棣一籌:

    1、朱元璋出身低,年少時斗大的字不認識一升,所有的軍事策略、治國策略都是後期自己透過學習得到的;朱棣雖然出生於戰亂時期,但後來朱元璋稱帝以後,他也有專門的老師進行教育。兩者相比較,高下立判。

    2、朱元璋治國多為百姓考慮,並且立國之初,民不聊生,想要恢復生產力難度較大;朱棣登基時,雖然經歷4年戰亂不是國富民強,但是也不至於國庫空虛,特別是江南地區並未受到戰亂的洗禮。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白手治國,朱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無論孰強孰弱,兩人一個開創“洪武之治”、一個開創“永樂盛世”,都是一代明君。

  • 14 # 魏青衣

    朱棣與朱元璋,這對父子中間雖然隔了一個朱允炆,但大明江山一般意義上就是由這兩個人開創的,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根基,朱棣將大明江山開闊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大明在朱棣的手上,進入了鼎盛時期。

    說起來,朱棣也算是朱元璋眾多兒子中與朱元璋最為相像的一個了,雖然相像,但朱元璋更看好的繼承人選是長子朱標而不是朱棣。

    若是要說一下兩人之中到底誰才是大明第一明君,則需要從兩人的功績分析一下。

    首先的一個問題,不得不提一下的,這兩個人雖然都是大明的明主,但這兩個人卻又都算不上什麼好人,朱元璋給後世留下的印象是殘暴,而朱棣雖然沒有朱元璋那麼暴虐,但也有一些朱元璋的傾向,萬萬比不得唐太宗,唐玄宗這些明君。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建立者,這可是純粹的草根崛起,眾所周知,朱元璋曾經做過放牛娃,為了生計討過飯,做過和尚,算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但朱元璋卻能夠在討元群雄中強勢崛起,成為最終的勝利者,能力方面,自然是不會差的。

    而朱棣,卻是生活在朱元璋的庇護之下,儘管朱棣並非朱元璋的長子,並非大明王朝的法定繼承人,但朱棣卻是燕王,有資源,有人脈,比之朱元璋從草根崛起不知要強上多少倍,這也註定了,朱棣在出身方面,其實是開了些掛的。

    出身上朱棣差了點,文治武功上,朱棣又強上一些。

    在南征北戰上,朱棣卻要勝過朱元璋些許,朱棣在位期間,鄭和七下西洋,南討越南,北征蒙古,保了萬世之太平。反觀朱元璋,因為出身差,自幼並未習得兵法要術,後來的戰術經驗都是從實戰中得來的,因此在南征北戰上,朱棣絕對是要勝過朱元璋一籌的。

    處理內政方面,兩者之間其實差不了多少,朱元璋是個勤政的皇帝,在位期間基本上事無鉅細,全部自己親自過目,而朱棣也差不了太多,與此同時,這兩位還都是崇尚勤儉節約的皇帝,不得不說,這兩父子在這點上的確是挺相似的。

    文治武功,或許朱元璋略輸一籌,但不要忘記了,朱元璋可是草根出身,自古至今,真正草根出身的皇帝實在不多,朱元璋算一個,背靠著豪門,與草根出身,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想必不用說大家也都懂,就放到現在來說,莫不說成為億萬富翁,即使是想要突破階級壁壘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何況,朱元璋做到的是從無到有,建立起來了整個大明江山呢。

  • 15 # 野史也是史

    朱元璋是開創大明基業、一統天下的開國之君,是為明君;朱棣是繼承祖業、開創盛世的守成之君,同樣也是明君。太祖、成祖父子二人誰才是大明第一明君?

    從父子二人的廟號來看,能稱為“祖”的皇帝,通常都是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朱棣原本的廟號為“太宗”,後來嘉靖帝將其改為“成祖”,與朱元璋並列。

    嘉靖之所以改朱棣的廟號,並非是出於對朱棣功績的肯定,而是為父親騰出位置。但事實上,朱棣的文治武功完全配得上“成祖”的稱號,是萬世不祧之君。

    朱元璋是大明的開國君主,他的傳奇事蹟大家都耳熟能詳。少年時給地主放過牛,當過和尚,也討過飯,白手起家,最終成就帝王之業,受到世人無限欽佩。

    用典過重及殺人如麻,是朱元璋一生飽受世人詬病之處。朱棣則是智勇雙全,透過清君側手段從侄子手中獲得皇權,一生的文治武功堪比朱元璋,讓人佩服。

    朱棣與朱元璋一樣,也有受人詬病的地方。他一生都在致力於抹去侄子朱允炆的一切印記,為自己繼承帝位的合法性在奮鬥,以至於對反對他的人殺伐過重。

    無論是功業還是被人詬病之處,朱元璋與朱棣表現的都很相似。這二人是有明一朝,被世人公認為明君的帝王。下面從文治、武功兩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兩人。

    在文治方面,朱棣更勝一籌

    朱元璋結束了蒙元近百年來對中原的統治,一舉收復了丟失三百年的燕雲十六州。在治國方面,朱元璋被稱為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三十一載,日勤不怠。

    朱元璋一生嫉惡如仇,尤其痛恨貪官汙吏,一生當政都在重典治貪,一舉扭轉元末時的歪風邪氣。他在賦稅和戶籍方面的改革,實實在在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朱元璋建立的六部三級行政體系,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提高了行政效率。這一行政架構,被後世沿用了五百多年,保證了明朝社會體系的穩定與有效。

    透過朱元璋的不懈治理,大明開啟了盛世“洪武之治”。康熙皇帝曾留下江南,五次前往明孝陵三叩九拜,他親書“治隆唐宋”四個字,來形容朱元璋功績。

    再看朱棣的文治,朱棣雖是守成之君,但他的文治絕對不差朱元璋。朱棣即位後,進一步改革機構,設定內閣,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維護了西南邊境穩定。

    又於東北置奴兒干都司,西北置哈密衛,西南置宣慰司,維護了大明版圖的完整。永樂年間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既能揚大明國威,又能互通有無。

    還有後人津津樂道的《永樂大典》,這是朱棣雄才偉略的再現。在朱棣的治理下,大明王朝接著出現了永樂盛世。《明史》中形容朱棣的功績是“遠邁漢唐”。

    由此可見,朱棣在文治方面的能力是要略強於朱元璋的。

    在武功方面,朱元璋更勝一籌

    朱元璋白手起家,依靠淮西二十四將硬生生的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打下了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這是一段傳奇,是一段發生在朱元璋身上,無人超越的傳奇。

    元末時期,天下群雄四起,天災戰亂不斷,朱元璋投身到起義軍中,很快成長起來。當時王保保的元軍、陳友諒軍及張士誠軍,哪個都是朱元璋望塵莫及的。

    就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智勇雙全的朱元璋,一一將這些強敵擊敗,一舉將勢力強大的元軍趕到漠北。這種軍事才能和武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且後無來者的。

    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又先後平定了西南、西北、遼東等地,實現全國統一。偉人曾對朱元璋做過評價,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朱棣在武功方面的造詣,同樣是非凡的,但是比起朱元璋的軍事傳奇來說,朱棣是要略遜一籌的。朱棣能贏下靖難之役,除了運氣外,自然是其靠軍事才能。

    朱棣被稱為“馬上皇帝”,一生五次親征漠北,足見其軍事才能是卓越的。《明史》中將朱棣說成“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將其軍事才能與朱元璋相提並論。

    朱棣雖然軍事才能卓越,但與朱元璋造就的軍事傳奇,還是有些差距的。

    總結: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倆,誰才是大明第一明君?在我看來,兩人在文治武功方面各有千秋,不可一概而論。但從開創王朝角度來講,朱元璋是一枝獨秀。

    當然了,對於這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答案。你們又覺得如何,誰才是大明第一明君?

  • 16 # 時間闡史

    不割地 ,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後人對於明朝的評價還是極高的。對於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這都是靠太祖朱元璋和太祖朱棣南征北伐打出來的。對於這對父子皇帝,都可以說是雄才偉略的一代能君。但是如果非要評選出大明第一明君,在我心中這個位置是屬於朱棣的。

    朱元璋,安徽鳳陽人,自稱淮右布衣。這個他還真不是謙虛,往上查三代祖上都是農民,比布衣還要布衣。後自學成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沒造反之前給地主家放過牛,當過和尚,信奉明教。對,這個明教就是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寫這麼多朱元璋的悲慘經歷就是要體現他當時能當皇帝,建立明朝是多麼厲害!對比之前幾個朝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才算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也就漢朝劉邦和他有一拼。

    朱棣,朱元璋第七子,朱棣出生時局勢已定,朱元璋祭告太廟,把自己北渡長江之後生的7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今長子名為標……七子名棣。洪武三年,十歲的朱棣受封燕王。封地在今北京。這也是後來朱棣成帝后遷都北京的一個原因。

    明朝初年北方形勢動盪,朱元璋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實力最強。朱棣在此段時間內跟隨大軍多次征戰,體察民情。打下了軍事基礎,鍛鍊了軍事能力。在以後與侄子朱允炆的帝位爭奪戰中打下先機

    從軍事看,朱元璋一生經歷過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戰鬥,打倒了如陳友諒,張士誠等同時期反抗元朝的起義軍,最終擊敗元軍,建立明朝。朱元璋後八次北伐元,取得勝利。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奪得皇位,後也親征北伐,極為神勇。

    在文化上,朱元璋雖自稱淮右不衣,但極為尊敬儒生文人。

    :專修禮賢館接待他們。聘請當時大儒宋濂給皇子講學。

    :設立國子監為國取材,八股取仕。

    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在永樂年間,命翰林院大學士解縉主編,歷時六年編修完成《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可以說涵蓋了當時所有的典籍,包含了軍事,農業,文化,哲學等等,被譽為中國古 代的百科全書。

    在外交上,高麗大將李成桂發動政變,建立李朝後,上書朱元璋請求賜名。朱元璋賜名:朝鮮。並與朝鮮保持穩定關係。與日本和泰國都有往來。

    朱棣時期,命鄭和七次下西洋,廣結鄰邦。第六次回朝時,船上有16國使臣。到朱棣時期明朝的實力極為強盛,但是七次下西洋從未恃強凌弱,這才是大國風範。

    同時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勤勉的皇帝,也注重對於農民的調養生息,輕搖賦稅。這樣看來,朱元璋和朱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文化上,做的都極為出色,那麼我為什麼更推崇朱棣為明朝第一明君呢?

    一:相對於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後期都不得善終,可以說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朱棣的時期的功臣大多得以善終。除方孝孺被夷九族之外,並未大開殺戒。仁厚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

    二:國際影響力,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推崇和平建交,擴大了明朝的國際影響力。提現了大國風範。所謂先人栽樹,後人乘涼,朱棣更加開明優秀的原因也是因為朱元璋給設立了規矩,朱棣更加發揚。

    但創業艱難,守業更難,所以朱棣當的起明朝第一明君。

  • 17 # 寒武紀的寒冷

    有一種說法:明朝只有一個皇帝,這個皇帝就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這個說法雖然有點絕對,但明太祖朱元璋對於明朝的意義,絕不僅僅限於建立明朝。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巡視江南,決定再度親往祭奠明太祖在南京的孝陵。隨行的大學士們上奏,說前兩次下江南,皇上皆親自往孝陵祭奠,事不可三,此次由大臣代行即可。但是,這個意見被康熙皇帝駁回:“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清朝的康熙皇帝可謂明太祖的知音。

    康熙的這種態度,當然是出自對前代開國帝王的崇敬,不知是否也受其父順治皇帝的影響。順治十年(1653),順治帝和內院的范文程、寧完我、陳名夏等人讀《資治通鑑》,突然發問,中國帝王,自漢高祖以下,何帝為優?眾人推舉漢高、漢文、漢光武、宋太祖、明太祖諸帝,其中,又推唐太宗為最優 。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人的“共識”。沒想到當時年僅16歲的順治發表了不同意見:“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為什麼這樣說?“洪武所定條例章程,規畫周詳” 。

    順治、康熙父子二人對明太祖的推崇,既是因為朱元璋赤手空拳,建立起諾大的家業,更是因為他一手設計的國家制度,不僅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基業,而且因為“規畫周詳”,為清朝所繼承,故有“清承明制”之說,猶如“漢承秦制”。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規畫周詳”,既是指具體的措施,更是指立國的精神。

    明太祖朱元璋活了71歲,在位31年,有足夠多的時間,在借鑑秦漢、隋唐、宋元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設計他的國家制度。明朝的國家制度,既對是秦漢以來國家制度的延續和發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朱元璋在這個過程中的貢獻,是確定了“以內製外、內外相制”,“以下制上、上下相維”的全方位制衡原則,確保國家機器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能對皇權的至高無上構成威脅。也有兩個要點:一,廢除宰相制度;二,打造內廷宦官和外廷文官兩套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的“雙軌制”政治體制。

    宰相制度的被廢除,既是明朝國家權力結構的重大變化,也是中國古代國家權力結構的重大變化。明太祖對自己的這一改革進行總結: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朱元璋的這段話,後來被列入《皇明祖訓》的“甲令”。但是,將秦朝的二世而亡歸之於“始置丞相”,不免危言聳聽,果真如此,繼往開來的漢代也就不會設宰相了。但在當時,明太祖的任何決策,都可以是“國家意志”,廢除宰相制度的要害是:取締文官系統的首腦,以各部門或各權力系統的相互制衡作為維護皇權的基本手段或方針,這是對皇帝集權、中央各部門分權,中央集權、地方各部門分權的明朝國家權力結構的基本原則的法律規定。

    在明太祖精心設計的明朝國家權力結構中,除外廷的文官、武官系統外,還有兩股極為重要的力量,其一是內廷的宦官系統,其二是諸王系統。雖然有記載說明太祖曾經立有禁令,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干預政務,但洪武時期,十二監、四司、八局,宦官二十四衙門的設定,以及宦官的出使、視軍、偵刺,已經顯示出與外廷相抗衡的“以內製外”的態勢,並最終形成明朝國家權力結構中的內廷宦官系統與外廷文官系統的雙軌制權力體系,實質上是透過宦官系統對文官系統進行制裁。而從洪武三年開始分三批共封的二十三個諸侯王,少者領兵三千,多者統軍近兩萬,不僅足以挾制各省都司,而且負有在緊要關頭起兵“靖難”的“以外製內”的責任,至少最初的願望如此。

    因此,明朝的國家權力就其結構來說,可劃分為兩大叢集。其一是中央到地方的行政、軍事及監察等權力機關,這是用以治理國家、管理民眾、鎮壓反抗、抵禦外侮,即主要用以維護國家穩定的權力體系。其二則是內廷宦官和外地諸王,這是專門制文官、武將以維繫朱明王室的權力體系,宦官的態勢是以內製外,諸王的態勢則是以外製內。

    與此同時,由六科十三道組成的明代言官系統,體制上屬於文官,職能上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是明太祖“以下制上、上下相維”治國理念的產物,擁有站在傳統道德和國家利益的雙重立場上,對一切社會問題和官場弊病進行揭露和抨擊的法律權力。明朝的文官系統、宦官系統、武官系統、諸王系統,以及一切所謂“皇親國戚”,都在他們的監督之中。作為皇帝的“耳目”,“六科十三道”可以對任何的違法、違紀行為“風聞言事”。

    所以,雖然有幾個時段明朝出了幾位權力比較大的宦官,所以也有“宦官專權”之說。但是,明朝的宦官,“參政”是全方位的,而他們的“專權”,卻是可控制的。所以,明朝的宦官,如劉瑾、如魏忠賢,權力再大,只要皇帝三天不接見,立即身首異處。

  • 18 # 小科歷史

    朱元璋與朱棣,兩個都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大清成立之後,朱元璋被康熙評為“治隆唐宋”,朱棣則被《明史》評為“遠邁漢唐”。漢唐是盛世,大宋雖然也是盛世,可是宋朝的版圖,要遠遠的小於漢唐。從這個角度,朱棣是比朱元璋更強的明君。嘉靖皇帝,因為接的是他哥正德帝的皇位,所以提高了祖先朱棣的諡號,由明太宗,改為明成祖,使其地位與朱元璋平起平坐。

    朱元璋西滅陳友諒、東除張士誠,北伐大元,十六載而成帝業。建明之後,他又厲行節儉,重農業,勤政愛民,早起晚睡,使得社會安定,經濟復甦,軍事強大,開創了“洪武之治”!

    朱棣原本是燕王,因為建文帝削藩,他不得不反對,打到南京,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寓意“永世安樂”。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寓意“洪大的武功”,朱允炆年號是“建文”,建成文治。朱棣的年號最大氣,他希望大明的百姓子民永世安樂。朱棣派鄭和下南洋,加強與外國的聯絡,對外友好,形成了萬邦來朝的良好局面。對內又五徵漠北,六下安南,開疆土拓,不輸於朱元璋。朱棣遷都北京,建立新的皇宮,成了今天舉世聞名的故宮,又啟用夏元吉,三楊等名臣,重用解縉、姚廣孝等人修書“永樂大典”,建立了永樂盛世。

    朱元璋擅殺功臣,這點是最讓人詬病的。朱棣奪位之後,只殺掉了忠於建文帝的臣子,卻沒殺一個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從這個看,他比朱元璋強太多了。

    朱元璋分封諸王,造成了建文時期的內亂,卻使得朱棣脫穎而出,不幸中的大幸,朱棣則能更好的帶領大明走向富強。

    朱元璋是明君,朱棣是明君中的明君,父子兩人都是大明王朝赫赫有名的皇帝,在我看來,朱棣更勝其父一籌。

    對此,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寫作業,家長需要陪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