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各類育兒網站上都非常重視隔代養育的問題,很多專家為頭疼老人看孩子的家長們各種支招。隔代教育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如果老人不參與孩子的教育,我們的孩子就會更好嗎?
15
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隔代教養衝突這是中國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研究表明:中國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們的隔代教養來進行的。我相信這個話題在中國會持續存在很久。這是我們的一個文化現象。既然我們不能避開它,不如好好面對。

    就這位家長談到的問題,我認為重點不在於老人的行為如何,也不是讓不讓老人參與的問題(要說孩子到底受到了來自隔代撫養怎樣的負面影響有多大,一點優勢也沒有嗎?)我們只能去考慮:在有老人幫著帶孩子的情況下,怎麼更好地帶。

    其實大人更應該看到老人帶孩子的一些優勢,以及自身能做些什麼,使老人育兒朝著更好的方面發展,這其中父母最應該明確的就是這個過程中傳遞的焦慮情緒——它來自於父母本身。

    老人帶孩子,確實寵溺會多一些,而是爺爺奶奶會“揹著”“瞞著”父母做一些讓孩子高興,但父母不接受的事。表面看來,是雙方的教養觀點不一致導致,細究起來,更像是媽媽和老人在進行一場“孩子爭奪”戰。而且在這場爭奪戰中,父母(特別是媽媽)有著明顯的失控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決隔代教養過程中的衝突。畢竟,全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

    我能給出的建議是:

    第一個,媽媽需要體會下自己的焦慮來自何處。

    在隔代教養關係中,通常最不舒服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也許媽媽可以試試,跟孩子立更加靈活的規矩,而不要太多的“你必須”、“你應該”、“你只能”。若媽媽立規矩,不是基於尊重孩子需要,而是源自自己的控制慾,那麼我認為,爺爺奶奶的存在反倒能夠起到緩衝作用。對孩子倒是好事。

    第二個,如果媽媽夠好,爺爺奶奶真不好,也沒那麼要緊。

    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天然聯絡,是誰也取代不了的。沒人有能力去和一位母親競爭她的孩子。只要媽媽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裡,能夠做到情緒平和,能夠看見孩子的需要,並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和恰當的滿足,那麼,孩子的核心人格就會是有能量的,且有自己的邊界和分寸。這樣的孩子長大,不怕他沒規矩。

    第三個,如果一個家庭裡永遠只有一個統一的聲音,比如大家都只聽媽媽的,完全照著媽媽說的做,其實想想也挺可怕的。

    我們至少要讓孩子看到,對於一件事情可能有很多維度的看法,孩子的思維發展一定是從一個單一維度發展成一個雙向的維度,再發展成多維度的。

    譬如說,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對一個人的判斷,就是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就是一個單一的維度。再長大一點的時候,他可能就能意識到這個好人也可能做壞事,這個壞人也可能做好事。再長大一點的時候他會發現,還有一些人他的動機可能是好的,我是想做一個好事,但是結果變成壞事了,那這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呢?

    孩子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在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前提是什麼?他可以看到、聽到、感覺到,更多的、不同的聲音。他只有接收到這樣的資訊,他才能慢慢意識到,原來這件事情還可以那樣去看,原來那件事情還可以那樣去理解,那麼他的思維發展的維度就會越來越豐富。

    我也承認,老人家身上的確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也曾經為這些問題發過愁。我的應對辦法是,我不去指望他們能夠改變。寧願花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具包容性,也不期待別人來配合自己。所以,在隔代教養的衝突中,媽媽的態度和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很關鍵。

    最後,我想再講講另外一位媽媽的例子。

    因為孩子在媽媽的高質量陪伴下,早早就知道了,媽媽愛我。媽媽一直都會在,不會丟棄我。所以,任何別人開得玩笑話,他都不會信。你看,千樹萬樹,都不如媽媽的這個根。

    具體,我來談談隔代衝突的解決辦法:

    1、確立第一責任人,最好是媽媽當第一責任人

    確定孩子教養的第一個責任人,這個責任人是穩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養觀點的不一致。我建議這個家庭的第一責任人由母親來承擔,再或者父親來承擔,而不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

    為什麼?第一,媽媽的成長性,爸爸的成長性肯定遠遠高於我們的爺爺和奶奶,第二,這個世界上只有母親可以無條件地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變。

    面對隔代教養衝突,很多時候,只有媽媽可以做這種改變。委屈嗎?有的時候真的是委屈。也過媽媽跟我溝通交流這種問題的時候,常常是大哭。可是,我想跟媽媽說的是,如果你們想讓這個家庭穩定、和諧,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你就要勇敢的出來做這個第一個責任人。為什麼我不讓爸爸出來做,因為爸爸成長性遠遠差於媽媽。

    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那天,我在廚房收拾碗筷的時候,開心跑過來跟我說,媽媽辛苦啦!我知道,這其實是開心的爺爺奶奶對我的認同。這樣的話,因為老人說了,開心才學得會。所以,隔代教養中的衝突,並非是不可解決的,我們只是需要方法。

    實際上我的婆婆剛開始的時候也不接納我。為什麼?她會埋怨我不是個稱職的媳婦兒。

    後來我瞭解了一下她的成長曆史我就會明白她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她年輕時是村花,長得很漂亮,各個勞動技能都能得第一。內心裡本是很有成就感和虛榮感的。結婚以後呢?她開始生病,一直病了20年。在生病的過程中,她丈夫,我的公公,不離不棄地照顧她——這也是我選擇她兒子的一個原因。

    這是任何一個母親的本能。

    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麼做?說話、講道理都沒有用。我從那時候開始,事無鉅細去關心我的婆婆和公公,啥事都想著他們,遇到好看的好吃的我就買給他們,時不時的我還跟他們講講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問題,請他們給我一些建議。

    人同樣是需要你給他肯定和成就的。而且我的婆婆以前又是一個優秀、偏於強勢的女人。所以我就經常問婆婆:媽,你看我這麼做對嗎?

    對。她不理解沒有關係,但是你需要讓她感到她被尊重。

    當我做了一系列改變的時候,家庭氣氛在發生了變化。

    現在,只要我老公跟我鬧脾氣,婆婆一定訓他。婆婆會說:小羅夠不容易的,你別跟人家鬧脾氣了。我們之間的關係就這樣開始慢慢地改變了。

    3、遇到問題,父母和老人要溝通,但儘量少帶負面情緒去溝通

    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情緒出來,就不可能好好說話。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

    可以先讓自己的情緒壓一壓,然後再跟老人說:媽媽,我覺得你這樣子可能不太好。咱們換一種方式說會更好,具體換怎樣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細講講。

    很多時候,我們越親,就越不注重溝通,就覺得直說OK。但實際上,越親的人,就越在乎你對他是不是足夠的尊重和關注。

    4、兩代人之間可以爭論,但最好不要爭吵

    爭論是讓孩子可以看到各個方面的資訊。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這樣想的,爺爺奶奶是那樣想的。他看的東西越多,聽的東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對事物會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開闊。

    如果孩子永遠只活在一種聲音裡,只知道人生的一種可能,在一個單一通道里成長,比如我們現在只用成績作為孩子好壞的衡量標準時,孩子就一定出問題。

    相反,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做這個事情,還可以做那個事情。換種方式,我還能做得很好,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很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麼我覺得我好,自信是什麼,我覺得我能。對吧?這個孩子覺得自己好,就覺得我行,你說他願不願意去做別的事情,他一定願意做,只要他感興趣的事情。

    但是,爭吵的話,就會引發家庭氛圍的緊張,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穩定。家庭中的緊張情緒,一定會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就是我提到過的:軀體化反應。

    5、帶著老人學習;適當藉助權威的支援

    有時候,爺爺奶奶只是沒有意識,或者是不知道要這樣做,所以他才會犯一些錯誤。

    另外,可以藉助權威,因為父母直接跟老人說,老人不一定聽。何況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方式本身也存在問題。但是藉助權威就不一樣。可以多帶老人去聽講座。我的靜觀育兒脫口秀,其實也可以下載下來,在老人們休息的時候,陪他們一起看看。因為這些脫口秀都是結合孩子們成長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見問題,給出的一些實際建議。

    6、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至少做好分工

    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很容易出現衝突。我就犯過這樣的一個錯誤。最後,我也崩潰了,我老公也崩潰了,老人也是。

    媽媽護女兒,婆婆護兒子,很自然,掐起來就沒法兒了。解決辦法就是,能不同時帶孩子,就不同時帶。不得已必須要一起相處,那就的要做好分工。比如奶奶負責孩子餵養,姥姥負責家裡的家務等。

    7、丈夫一定要在這個中間發揮很積極的作用

    觀察下,你會發現,如果這個家庭裡的爸爸是一個積極捲入到孩子教養中的爸爸,那麼,這個家庭中的成員,爸爸媽媽和老人們,相處的更好。

    我的親身體驗:有一段的時候,開心爸爸比較忙。那會兒剛好開心在學說話。我就教她喊爸爸,但她就是不喊。

    我就告訴開心爸,你跟她多玩玩,她就叫了。他於是做出改變,開始跟開心多一些時間玩耍,於是開心很快就叫爸爸了。而且,他一旦在這個過程去專心體會,就會發現他的爸爸媽媽在教育的過程中存現的一些問題。於是不用我說,他自己就會去跟他的爸爸媽媽去溝通。

    而他和自己爸媽溝通,自然比我溝通更方便。

    8、孩子怕這三件事,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這三個錯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嘮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別的怕嘮叨,但是你會發現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嘮叨。

    第二件事情叫責備,就是很多時候孩子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你不應該這麼做你不能這麼做。剛開始孩子一定會說不。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內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個事情,叫比較。我們習慣性地去頂住別人家孩子如何,常常無意識地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那個孩子怎樣怎樣。這從某種角度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尤其上了學以後,大人們尤其喜歡跟自己孩子說:你看,人家孩子怎麼能考那麼多分呢?

    其實,有人統計了1977年高考到現在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個成為企業家,沒有一個成為科學家,沒有一個在某個行業成為領軍的人物。為什麼?因為他們只會學習,只會記,像個機器。而在心理、其他自我方面的發展,是有著很大欠缺。

    總之,隔代教養衝突的解決,不能單靠家庭中某一個人。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而我們的目標又都是一致的,所以,為了更好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擔該自己承擔的那一部分。

  • 2 # 82601284

    4.還有一點就是怎麼讀懂小孩子的心,不要認為孩子聽不懂你說的什麼,其實現在的小孩子很聰明的,她們不像我們小時候,接觸的知識面窄,只要你找到方式方法是可以跟孩子溝通的。

    有一次我記得我的孩子當時3歲不到的樣子,那天家裡辦喜酒,結束之後我看到我的孩子在玩工業酒精,當時嚇的我,趕快跑過去,帶她去洗手,然後我就告訴她,不能玩酒精,那個是有毒的,弄到嘴巴肚子會很疼的,你一定要記得,這個是這種瓶子裝的,不能玩,而且這個容易著火,你看到電視上面那個小朋友玩火,燒成什麼樣子,現在一直在醫院住院,還很疼,我當時特意找的電視給他的輕度燒傷。孩子就記住了。從此之後,孩子從來不去玩燃料酒精。每次看到了,就說爸爸那個燃料酒精是有毒的,你要小心一點哦。從這件事我看到了,如果能真心的跟孩子溝通還是可以讓孩子明白的。如果按照很多人都是去打孩子,我覺得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得找方法。

    5.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做什麼一定要注意身體力行,孩子看你怎麼做,他也學怎麼樣。

  • 3 # 蘭心伊悅1

    因 為平時的工作比較忙,休息的時間也是比較少的。所以我家孩子也是婆婆和公公幫著帶的。

    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真的會有很多的不同的觀點,所有的傳統的養育的方法,老人都知道,比如剛出生的時候給孩子綁腿啊,生後幾天給孩子擠乳頭啊……這也許真 的是最傳統的習慣 了,好在我們都是現代人,跟老公商量,這樣的方法已經不科學了,不要這樣,他跟他的媽媽溝通。我家孩子避免了這樣的事情。

    當然,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同的觀點,現在可以直接向婆婆指出,我們共同商量。覺得他們 帶的也不錯。也是有很多的好處 的。畢竟自己帶孩子也是有很多的不足的。互相提醒也很好。都是為了孩子麼。

  • 4 # 桃媽的自我修養

    我覺得有這個可能性。因為身邊我所見到的老人寵溺孩子、護短的實在太多太多了。有的孩子父母為了順著老人,甚至在孩子面前都沒有權威。老人參與進孩子的教育有時候確實會讓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教育時有難以進行下去的時候。但是不可否認也有老人參與其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的情況。那麼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結論應該改一下,我們的孩子會變得更好,不只在於老人參不參加教育,更重要的是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並找到適合的方式方法。

  • 5 # 糯米麻麻Coco

    隔代教育問題,要一分為二,有弊端但是也有很多好處。老人帶孩子比我們年輕媽媽更細心,更有耐心,生活上能照顧得更好。最好的模式我覺得就是不要跟老人在一起住,白天老人幫帶著,晚上自己帶,這樣既解決啦媽媽上班的問題,有解決了老人退休賦閒在家無聊的煩惱。老人參與孩子的教育到底好不好,我覺得還是要看老人和年輕父母之間的關係處的如何,我覺得是爺爺奶奶和父母都要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科學育兒知識,那麼一起培養一個孩子,我們的孩子會更好的。

  • 6 # 十八線mama

    不見得,我認為現在很多的養育和教育問題,其實本質上是跟老人參不參與教育沒有什麼關係,無非就是一個度的把控的問題。有很多老人他身上有很多年輕人並不具備的品質,透過和老人潛移默化的接觸過程中,這些品質也會潛移默化的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對孩子有一個正面的積極的影響。當然,可能會有一些老人不能更新自己的育兒理念和知識,溺愛孩子等等,但是其實孩子本身出現的成長過程當中的問題,還是需要父母來負主導的責任的。

  • 7 # 美羊媽咪

    誰說的,有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照樣有出息,像我們這代人大多數都是老人帶大的,不是也有好多事業有成的嗎?反而有些父母帶出來的孩子真叫一個慘不忍睹,有許多報道那些性格孤僻,有不良嗜好的,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的,這就是所謂父母教出來的“好孩子”?這重點是看老人與父母之間怎麼教育的。

  • 8 # 小奇奇媽媽

    隔代教育的出現,我覺得跟中國的文化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福利還不是那麼的完善。首先就是爸爸媽媽的產假,那是比較短的。所以老人帶孩子一方面能減輕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的壓力。

    另一方面還可以給年輕人一定的經濟支援和生活上的幫助。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至少煮飯煮菜這些事不要自己做,然後一些家務活大多是老人包乾。所以老人帶孩子並不是一無是處。

    其實困擾我們的是老人和我們的育兒觀念不一樣。這是文化背景等多重作用的結果。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很難去改變他們的那種觀念。

    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兒那就要咬緊牙關,再苦再累也要堅持,時時刻刻給自己前進的動力。而且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孩子,這樣子是會好一些。

  • 9 # 諾言的微笑

    這不一定。有的老人對孩子管教還是挺嚴厲的,我家孩子學象棋班上有個同學的外婆,除了衣食住行外,孩子上學放學的接送,興趣班的接送,以及監督孩子學習、練習,有一次,孩子練小提琴發脾氣不想練了,他的外婆就拿起條子收拾了一次,孩子就乖乖的練了。這樣的老人帶孩子,家長就很放心,不怕老人溺愛孩子。

    有的家長本來就很懶散 自己做事都無原則,不讓老人參與帶孩子,他也未必能將孩子帶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畫好處那麼多,怎樣更好地引導孩子愛上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