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銳度何老師

    不可能。

    幾十年來,斯大林的名聲不是很好。被很多人罵殘暴、沒人性、惡毒,殺了很多人。但這事咱們還得拆開了看。斯大林的兇狠絕大多數的時候,是用在自己人身上。他搞肅反,清除競爭對手,搞特務統治,在烏克蘭搞饑荒,逼農民交出糧食,鎮壓反抗......直接或者間接的害死了很多人。但他害的絕大多數都是自己人,自己家的同志,自己家的將士,自己家的人民。

    仔細的看一下斯大林的作為,我們會發現,他對外是很軟的。

    他跟德國打過,也跟日本打過。但他都是被侵略的一方。只不過他後來贏了,又打到了人家家裡。蘇德戰爭之前,斯大林對德國是極其的敬畏,一直在配合希特勒。德軍向蘇聯發動進攻的同時,蘇聯履行合同,賣給德國的各種戰略物資依然在火車上,在向德國運送。

    斯大林一直在極力避免刺激德國,避免兩國開戰。而且戰前他也做了一些準備,把前沿的一些工廠向後方搬,採取的是一種防禦,被動挨打的態度。

    遠東在諾門坎和日本打了一仗。也是日本先惹事,先打的蘇聯。蘇軍打敗日軍以後,沒有繼續擴大戰果,見好就收,沒有對日本進行反擊。

    二戰之前,列寧的時期,蘇聯就和波蘭打過。也是波蘭先動手,後來蘇軍反擊到波蘭境內。最後波蘭在首都城下絕地反擊,又打跑了蘇軍。這場戰爭斯大林也參與了,甚至是導致蘇軍失敗的主要領導人。

    很多時候,蘇聯、斯大林都是被逼還手的。

    他主動去“侵略”別人的時候不多,只打了一次芬蘭。斯大林親自指導了入侵芬蘭戰爭,蘇軍損失100萬。

    這是當時蘇聯難得的一次侵略其他國家,兵對兵,將對將,1國對1國的那種。問題是當時蘇聯是2億人口的大國,芬蘭是人口300萬的小國。芬蘭傷亡2萬5千人,蘇聯100萬。

    之後,德國夥同蘇聯前後夾擊,瓜分了波蘭。斯大林依舊是聯手強國,倆大國打一個小國,才有勇氣對外國發動入侵。

    一個打芬蘭都要死傷100多萬人的蘇聯,他敢單槍匹馬,主動挑起戰爭,入侵波蘭甚至德國,挑戰英國、法國、美國嗎?不可能的。

    二戰結束,蘇聯佔領柏林,斯大林手下幾百萬鐵甲雄獅,那時候,是蘇聯實力的巔峰。但是,朝鮮戰爭開始,美軍直接仁川登陸,打了進來。即便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在地面跟美軍交手的時候,斯大林依然沒有勇氣站出來,光明正大的直接跟美國為敵。哪怕他只出空軍,也不敢。

    他只能派飛機過來,冒充中朝部隊,在鴨綠江附近打一下。

    斯大林對外膽子很小。

    對內狠的,對外一定會軟。欺軟的一定是怕硬。對自己人下手越重的,對外人下手就越輕。對好人下手越狠的,對無賴暴徒流氓就越寬容。這是鐵律。

    斯大林、蘇聯是怎樣對自己老百姓的,怎樣對自己將軍的,怎樣對不同意見的......他們自己心裡最清楚。

    希特勒,德國橫踢亂咬,總是侵略別的國家,那也得有前提:他自己的族群足夠團結。不管怎樣,他們對自己人還是不錯的。希特勒那麼熱衷的為德國效力,那麼熱愛他的德意志民族,那也得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這個民族的:善待。

    如果他從小被德國官員欺負,被德意志商人詐騙,被德意志老闆剋扣工資,被德意志老師謾罵,被德意志警察栽贓陷害......那他還會愛他的德意志嗎?當然不會了。再執著的人,再忠誠的人,再耿直的人也不會愛了。對不對?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的情勢極其危險。為了擋住德軍的進攻,斯大林啟用朱可夫,讓他來指揮部隊。這就是個例子。如果打仗,想打勝仗,斯大林,乃至我國古代,就像宋朝,統治者都得把權利、軍隊交給將軍。

    而這對斯大林而言,對於趙構而言,都是極其危險的事。

    怎樣才能把權利、軍隊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裡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不打仗。給德國輸送資源,給金國進貢是小事。把權利給大將,把軍隊給別人,這是要命的大事。

    德國閃擊法國,發動不列顛戰役,當時德軍的主力全在法國西邊。蘇聯就在德國背後,而當時德國在蘇聯方向基本上就是敞開門戶。蘇聯在這個方向有300萬的部隊,但他不敢打。把部隊給將軍,萬一誰心懷不滿,帶兩個師回頭殺進莫斯科,這是斯大林不敢冒的險。肅反得罪多少人自己心裡沒數嗎?

    斯大林,蘇聯,當時的主要任務還是維護自己政權的穩定。沒有對外發動侵略,跟強國硬剛的勇氣。斯大林也比較聰明,發展其他國家,然後讓這些國家在外圍,保護蘇聯。即便是打起來,也讓這些國家先在一線抵抗一下,為他做緩衝。

  • 2 # 立志成蟲

    蘇聯發動二戰的可能性很低,爆發二戰最根本的原因是1929年—1932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又稱“大蕭條”,為了扭轉經濟崩潰的頹勢用的辦法不一樣,比如美國有“羅斯福新政”,而德意日用的是“傳統辦法”,對外侵略擴張,轉嫁禍水。而當時的蘇聯因為國家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跟西方不一樣,而且長期被封鎖孤立所以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相對很小。但是蘇聯抓住了機會,趁著經濟危機的時候抄底,購買機器引進技術甚至直接聘請外國的專家工程師和工人來蘇聯,以德國造和德國人最多。蘇德關係日益密切,蘇聯逐漸完善了工業化為後來的反法西斯戰爭打下了堅定的工業製造基礎。儘管蘇聯對侵略擴張同樣貪婪兇殘,可是實力不夠,否則在1932年以前法國德國等國經濟大崩盤的時候發動戰爭西歐諸國可能涼涼了。自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蘇聯一直被封鎖孤立,西方甚至還扶植“白俄”代理人的方式進行武裝干涉,引發蘇聯建立初期的內戰,可蘇聯沒垮掉。實際上蘇聯和西方已經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對峙,西方也沒那個實力幹掉蘇聯的國家政權,西方諸國和蘇聯的國家領導人判斷準確。除了希特勒那個瘋子發動戰爭。這不二戰結束後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冷戰時代來臨了,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只是“冷戰”

  • 3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戰前期,蘇聯並不是一個立場光彩的國家,蘇聯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一個盟友。

    蘇聯這個國家一直表現出一種攻擊性,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針對波蘭的軍事行動中,蘇聯參與了,並和納粹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

    蘇聯還向芬蘭發起了進攻。

    儘管蘇聯在前期表現出了邪惡的一面,但它仍然不會發動二戰。

    首先,蘇聯只是想要趁著國際形勢一團亂的時候,渾水摸魚,撈點好處。

    最關鍵的一點,蘇聯後來國內經濟政策出現嚴重問題,國內政局不穩,斯大林當時已經開始進行黨內清洗。

    也就是說蘇聯在納粹德國發動二戰的時候,國內已經陷入了動盪,統治當局為了鞏固自身權力,正在國內展開清洗,當時的蘇聯人心惶惶。

    而恰恰是二戰,是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挽救了斯大林政府。

    當有外敵入侵的時候,內部矛盾再大,都一致對外。

    正是蘇德戰爭,轉移了蘇聯國內矛盾。

    德軍發起閃電戰的時候,蘇聯軍中,可以派遣的大將都寥寥無幾了,可見蘇聯內部鬥爭的激烈。

    所以,無月的觀點是,如果納粹德國不發起二戰,不發起蘇德戰爭,斯大林政府很可能陷入動盪,蘇聯很可能會在隨後的幾年裡解體,而斯大林政府也不會這麼長久,而會提前倒臺。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4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不會,蘇聯沒有這個戰爭訴求。

    德國之所以要打,除了報當年的一箭之仇,更主要的是德國的經濟需要依靠戰爭來推動。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德國當時的國家生存模式,是拿出自己僅有的一點種糧把自己餵飽以後,再拿起刀槍去別的人家搶劫。”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騰飛,但是這個騰飛的方式有點意思,是從大規模興建公共基礎建設和迅速擴充軍備兩個方面進行的。

    這些方式雖然有效,但是並不長久,軍備建設總有到達飽和的那一天,想要源源不斷的發展,就必須發動戰爭,消耗軍備的同時從佔領區掠奪各種生產資源。

    歷史原因加上現實原因使德國必須要發動戰爭。

    而蘇聯則不需要,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是全球性的,但是不包括蘇聯,蘇聯反而藉著這次經濟危機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進了大量人才,迅速完成工業化。從經濟方面,蘇聯沒有發動戰爭的需求。

    不過蘇聯想要擴張想要稱霸歐洲這一點是真的,但是如果蘇聯這麼做,歐洲各國勢必會擰成一股繩,即使爆發戰爭也是歐洲區域戰爭,不會擴大到世界。

    而德國就不行了,德國要打,一定會打法國,德法一起糾紛,英國就會摻和進來。然後以美國的尿性就又要去發財了。德法英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局勢註定只要打,那就是世界大戰。

  • 5 # 狼君歷史

    如果沒有希特勒,在歐洲戰場上發動二戰的國家依舊會是德國,蘇聯絕對不會取代納粹德國的位置。蘇聯作為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本就處在被世界各帝國主義虎視眈眈,欲除之而後快的境地,在當時的環境中,蘇聯不可能主動挑起戰爭。

    還有要考慮二戰爆發的原因,那就是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破壞,尤其是對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破壞力就更加巨大。新興國家的代表,美國、德國、日本,都將對外擴張作為了緩解危機的政策。

    美國自從誕生之初,地處美洲,天高皇帝遠,傳統資本主義強國基本上不再與美國在美洲交手,畢竟鞭長莫及。沒有了競爭對手,美國在美洲就擴張的很順利,沒有使用武力手段,就輕鬆的控制了中美和南美,保證自己擁有廣闊的市場。

    日本所處的亞太地區,也早已經被英美法荷等傳統帝國主義國家瓜分,而且也是經營多年。就剩下一個中國還能讓日本有機會分一杯羹,為了打破危機,走出困局,日本也就將目標盯上了當時內外交困的中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

    德國是最慘的那個,美國出生在新手村,日本充其量是個困難,而德國出生就是煉獄,周圍列強林立。想從周邊下手創造殖民地已無可能,周圍的能觸及的殖民地,早就被瓜分乾淨,要想自己擁有殖民地,只能從老列強國家手裡搶。

    本身就沒有發展環境,可是其他列強還不給德國留活路,想法擠壓德國。面對世界經濟大危機,英法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殖民地,制定相關的政策維護經濟穩定。比如英國聯合殖民地各處制定的帝國關稅特惠制,擺明了就是不給其他國家留活路。

    相較於經濟危機帶來的國家發展受阻,民族自尊心的受損,才是德國發動二戰的導火索。一戰德國戰敗,依舊是英法美等國聯合所屬殖民地,對德國搞貿易禁運,使德國經濟崩潰,德國不是敗於戰爭,而是敗於經濟。

    能打贏卻投降了,投降後還被周邊各國各種欺負,德國人民當然不服,一直在尋找著機會報復,顛覆其他列強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希特勒為代表的極端政黨,能夠獲得德國人民的支援。希特勒就是一個逢時的人物,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其他德國人站起來反抗。

    而蘇聯卻有著與德國截然不同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首先就是兩者的政治制度不同,德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就意味著德國想要發展,就需要擁有廣闊的市場,當國內的市場的達到飽和的時候,就必然要擴充海外市場。不擴充套件市場的結果就是國家發展受阻,導致內部各種矛盾激化。

    蘇聯當時剛剛建國不久,雖然外部環境險象叢生,但由於剛剛建國百廢待興,加之內部執行的又是社會主義制度,國內市場尚不能滿足,就更不用冒著危險去爭奪海外市場了。當時的蘇聯正在風風火火的社會主義建設,最大的矛盾就是解決人民對生活的需求。

    所以兩個國家面對的社會環境不同,內部存在的矛盾也不同,蘇聯相較於德國,根本沒有迫切發動戰爭的內外因素,自己就能過的挺好,為什麼要發動戰爭?雖然蘇聯在當時也發動了一些戰爭,但都是出於戰略考量,與德國的要求依舊是不同的。

  • 6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如果從本質上來說其實蘇聯和德國是一樣的,入侵性很強的國家。

    其實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進而表現出來的就是掠奪,從而爆發戰爭。德國發起二戰的直接原因就是一戰的結果,導致德國失去了太多的東西,領土,尊嚴。根本原因還是前面說的經濟,其實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都已經是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時候也只有戰爭才能解救德國,希特勒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機會上臺。希特勒的上臺也正迎合了德國人的心理。

    德國發起戰爭目的就是要重新洗牌,其實戰爭的本質本來就是掠奪資源。德國發起二戰就是要重新洗牌,瓜分世界。

    其實蘇聯和德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蘇聯人的侵略性,擴張性不言而喻。德國當時在入侵西歐,而蘇聯呢?幾乎是佔領了整個東歐,中歐部分地區,還有半爾幹半島,比德國來說更加的貪婪,如果從侵略,戰爭的角度來說,那麼德國和蘇聯沒什麼區別,當時蘇聯入侵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並協助侵略波蘭之後為了保證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的安全而對芬蘭宣戰(蘇芬戰爭),又佔領了羅馬利亞,保加利亞等等,直接導致這些國家倒向了法西斯陣營。

    從這裡可以看到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的話,其實蘇聯也不會放過德國的。當時歐洲大陸上也就只有德國和蘇聯兩個了,其他的要麼實力太弱小保持中立,要麼就是被他們兩個侵佔了。

    但是如果沒有德國的話,蘇聯也是很難引起全球範圍內的戰爭的,蘇聯的入侵戰爭其實付出的代價是非常大的,這個對於蘇聯人的打擊是非常大的,蘇芬戰爭期間,蘇聯派出了120萬軍隊,當時芬蘭所有的軍隊加起來還不夠蘇聯的零頭,但是蘇聯陣亡了37萬人,芬蘭只有兩萬人的代價,雖然結果是蘇聯獲勝了,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其實蘇聯每一次的進攻,付出的代價都太大了,所以說蘇聯很難像德國那樣發起全面的入侵戰爭,畢竟實力不夠。

    雖然說蘇聯沒有發起二戰的實力,但是蘇聯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和二戰時期德國一樣的。

  • 7 # 歷史緯度

    蘇聯成為二戰的發動國的可能性比較小,但的確是有這種可能性。因為雖然蘇聯有對外擴張的意識和對外擴張的實力,甚至當時的國際環境相對有利於蘇聯,但相比德國來說蘇聯缺乏對外擴張的經濟動力。戰爭會首先從哪裡發動呢?從經濟狀況最惡劣的強國開始發動。二戰之前,納粹德國和社會主義蘇聯兩國中哪一國所面臨的經濟狀況更為惡劣一些?當然是納粹德國。所以,納粹德國就算沒有希特勒,也會出現類似於希特勒的領導人物,最終首先發動戰爭的仍然會是納粹德國。從大機率上講,蘇聯不會取代納粹德國二戰的發動國的位置。不是領導人選擇國家的道路,而是國家利益選擇國家的道路;不是人決定歷史的發展,而是歷史的發展選擇人。

    如果沒有希特勒或希特勒式的人物晚一些出現在納粹德國,那麼蘇聯的確有發動戰爭的微小可能,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蘇聯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其文化傳統決定了其有發動戰爭的意識。

    十月革命後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在蘇俄的基礎上建立了蘇聯。蘇聯是許多國家的聯合,其中以俄羅斯為主;也就是說蘇聯的主流文化就是俄羅斯文化,確切的說是沙俄文化。沙俄統治文化的主體是什麼?大國沙文主義。

    沙俄有強烈的對外擴張的慾望和傳統,蘇俄和蘇聯也繼承了沙俄時期強烈的對外擴張的慾望和傳統。這從沙俄強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就可以看出,這從蘇聯建立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歸還中國的領土就可以看出。所以,蘇聯雖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並沒有和平的傳統。因此,發動擴張式的戰爭對斯大林和蘇聯來說是沒有什麼心理障礙的。

    從蘇聯和德國瓜分波蘭就可以看出,蘇聯並不在乎正義與否,蘇聯覺得對自己有利就會發生戰爭。

    第二,蘇聯有發動對外擴張式的戰爭的能力,蘇聯當時的工業生產能力為其擴張式的戰爭提供了底氣。

    戰爭打的是工業生產能力,工業生產能力強大的國家必然是一個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必然有發動戰爭且勝利信心。蘇聯是這樣的國家嗎?當然是的。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極其強大,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強大的機械化軍隊。據資料記載,蘇聯當時能夠每月生產坦克1500輛還多,而當時的德國每月只能生產坦克300多輛。僅從坦克的生產能力上講,蘇聯發動對外戰爭的底氣就比德國要充足。

    歐洲局勢甚至世界局勢如何才能保持平衡呢?當蘇聯強大的時候,歐洲也應該保持強大。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強大起來了,歐洲卻陷入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泥潭之中。社會主義蘇聯和資本主義歐洲強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就加大了蘇聯對外進行戰爭的可能性。或者有人會說,強大並不等於戰爭,蘇聯強大了也不會進攻歐洲。實際上,蘇聯強大了一定會進攻歐洲。

    為什麼蘇聯強大了一定會進攻歐洲?因為歐洲帝國主義國家一直想滅亡蘇聯,歐洲讓蘇聯有一種朝生夕死的不安全感。面臨著危險的國際環境的蘇聯會怎麼辦?當然會想盡一切辦法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這所謂一切的辦法當然包括戰爭。從國際局勢上講,二戰前的蘇聯的確具備發動戰爭的良好時機。當蘇聯具備了強大的工業實力,並建立了強大的軍隊以後,毫無疑問會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發動針對力量削弱的歐洲的戰爭。

    蘇聯有發動戰爭的實力和意識,但實力沒有發動戰爭的根本動力,蘇聯發動二戰的機率非常小。

    蘇聯的確有發動戰爭的意識和實力,但蘇聯缺乏發動戰爭的經濟動力和經濟壓力。所以,首先發動戰爭的仍然會是納粹德國,因為納粹德國具備發動戰爭的根本性的經濟因素。

    縱觀兩次世界大戰,我們推知戰爭發生的根本因素在於經濟。當世界經濟發展處於良好狀態時,世界格局就是和平的;當世界經濟發展處於混亂狀態時,世界就會陷入戰爭之中。二戰前,納粹德國的經濟陷入了混亂之中,所以納粹德國發動了二戰。二戰前,社會主義蘇聯的經濟有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呢?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因為蘇聯實行的是完全區別於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

    二戰開始之前,在斯大林模式的引導下,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短短的十年間變成了世界第二。然而,蘇聯的發展時間畢竟太短,不可能解決經濟發展的所有問題。實際上,重工業發達的蘇聯在農業和輕農業方面是比較落後的。所以,蘇聯當時最主要的任務還是發展經濟,而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具備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說到底,蘇聯經濟的發展不允許其發動對外的侵略戰爭,斯大林也絕不願意人為地爭斷第三個五年計劃。

    德國發動二戰的目的是掠奪資金原料和市場,是為了轉移德國國內的經濟矛盾。蘇聯呢?蘇聯想不想對外進行掠奪?蘇聯當時的確有資金的壓力,但斯大林的權力鬥爭導致的國內環境的不穩定使其不能對外擴張。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固然加強了其權威,但也的確削弱了軍隊的實力。蘇芬戰爭的巨大損失絕對會讓斯大林慎重考慮對外擴張的問題。

    國家利益決定國家的走向,無意識的歷史潮流會為國家利益選擇符合當時國家國情的領導人。

    納粹德國發動戰爭是為了德國國家的利益,蘇聯的反納粹戰爭是為了保護蘇聯的國家利益。就算納粹德國當時沒有出現希特勒,德國的國家利益也會推動德國的歷史選擇一個類似於希特勒的領導人。所以,納粹德國首先發動二戰是必然的,是納粹德國經濟發展的要求,是歷史的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 8 # 當朝大學士

    完全沒可能!

    題主怕是還有一點不明白,德國發動二戰是必然的,而希特勒只是一個代言人,沒有希特勒,或許就會出現“東特勒”、“南特勒”、“北特勒”,這一些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就像晚晴政府的倒臺,很多人把這件事歸根於慈禧腐朽統治,大謬。就算不是慈禧執政,清政府也必亡,這就是歷史發展與歷史選擇。

    德國必定會成為二戰發起者

    一戰結束後的德國魏瑪政府接受了《凡爾賽和約》,一度強盛的軍事強國瞬間淪為階下囚,經濟重點區域被佔領,軍事權利被限制,還要賠償天價的戰爭賠款。國外商品蜂擁而入,國內製造業卻滿目瘡痍。德國的經濟被國外把控著,利益被國外分割著,民族尊嚴被國外踐踏著。此時,聰明的猶太財團還變著法兒的壓榨著德國人民,火上澆油。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德國物價居高不下,收入卻低的可憐,民怨沸騰。魏瑪政府採取了向國外貸款額方式,勉強支撐著經濟運作,德國的經濟卻沒有全方位的增長。尤其是魏瑪政府向戰勝國卑躬屈膝的態度,使得德意志民族自尊被踩在了腳底下。

    這也就是希特勒能夠帶領著納粹黨上臺的根本原因。此時的德國需要的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希特勒與他的納粹黨 帶來的軍國主義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對外態度的強硬使得德國民眾重拾希望,對內的一系列經濟改革與措施使得失業率大幅下跌,經濟開始復甦。可以說,當時的德國需要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希特勒這一類人。

    在多種因素以及經濟大蕭條的刺激之下,大量產品無法銷售,經濟泡沫嚴重。應對國際性的金融危機,能走的路有兩條,一是對內改革,二是對外擴張。希特勒利用德意志的民族情緒,選擇了後者,發動了二戰。

    所以說,不管當時是誰執政,對外擴張的條件是絕對成熟的。強大的軍工、民族情緒、軍國主義,這就是培養侵略者的溫床。

    蘇聯或許會掠奪領土,但是沒有必要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蘇聯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由一個全新的階級領導的。在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陷入金融危機恐慌時,蘇聯憑藉著其獨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平穩的執行著經濟,機會沒有收到影響。這也使得西方國家開始考慮國家管控的好處,後來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而出現的凱恩斯主義就強調國家對經濟的調控,這就是得益於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

    此時的蘇聯成為了西方饑民眼中的天堂,幾乎是全世界都在痛苦煎熬,只有蘇聯能獨善其身。蘇聯將社會主義推向了全世界,成為了最傑出的代言人。此時樹立一個完美的形象,讓“萬國來朝”豈不美哉?為什麼要發動戰爭讓全世界同仇敵愾?再者說,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是供嚴重大於需,供銷脫節。蘇聯又不是傻,自己發動戰爭讓資本主義國家消耗過剩商品,幫他們渡過難關自己還要背罵名。看著他們在痛苦中掙扎,它不香嘛?

    因為這個題目,有人就開始對斯大林本人評頭論足。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無知的表現,作為一個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運走向。不像是我們,做錯事道歉就完事了。領導人做錯事,造成的可是不可逆傷害。斯大林不主動發起戰爭,是他那時候的領導班子共同的決定,是深思熟慮過後的抉擇。

    結束語:對待歷史一定要擦亮眼睛,要時時刻刻明白,你能想到的,領導人肯定能想到,但是你想不到的,他們也必須想到。這就是為什麼“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身居高位,如履薄冰,稍有不慎,是難挽回。所以千萬不要把無知當作真理,那樣只會鬧笑話。

    【文 / 楚南青史君】

  • 9 # 世界史圖鑑

    歷史事件的發生有其特定的時代性和歷史性,如果把二戰的發起全部歸罪於希特勒。那麼也證明你對歷史根本不瞭解,沒錯德國確實是二戰的發動國。但是二戰的發動並非因為德國,而是根源於國家博弈。二戰爆發,根源不在德國

    如果根源在德國那麼假設德國消失,二戰便不會爆發。如果根源不在德國,而在於當時的國家博弈,那麼即便沒有德國,戰爭遲早也會打起來的,或者說各國的擴張不會因為德國的存在與否,而存在和消失。實際上後者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二戰的爆發是必然的,並非因為德國的存在與否,而是否發動,只不過對於我們這一條歷史線索而言是德國率先發動的戰爭。

    其實在當時各國對世界的瓜分,才是二戰爆發的根源。老牌帝國主義與新興的帝國主義之間對世界利益的分配不平衡,導致雙方甚至多方之間的矛盾糾紛日益深入。再加上金融危機,再加上各國都存在著民族矛盾問題,只不過歷史和時代選擇了德國這個具體的國家拉開了二戰的序幕而已。對於法西斯的歷史定性是後世和戰爭結束以後的事。在當時德國的這一套路,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模仿,並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因為德國的這一些發展經濟鞏固國防的政策確實比原有的西方自由主義政策更有效,更能在金融危機之中穩定國家財政和社會問題,只不過德國做的最徹底。因此也最具實力發動這場戰爭。

    蘇聯與其相似性

    那麼把視覺放大,我們就會發現在戰爭爆發之前,其實各國都在極力爭奪世界領導權,地區霸權以及殖民地,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它看來自己確實是維護世界和平。只要所有的國家都加入社會主義大陣營,那麼就算是紅色政權走遍天下,也就消除了戰爭。但是這在別人看來,與西方國家的侵略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當時主張侵略擴張的國家也都是這一套說辭,八九不離十。最終也並沒有解放人類,並沒有解放被收編的那些國家,反而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種族問題導致了大分裂。

    雖然不能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去解讀歷史,但是這也證明了蘇聯模式無法使被收編的國家獲得解放。那麼在收編東歐各國的過程中蘇聯就真的理直氣壯嗎?

    最關鍵的就是沒有德國,蘇聯能不能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我不知道,甚至認為不可能。但是蘇聯的擴張一定不會比現有的我們所知道的更文明保守。在德國發動二戰以後,蘇聯就緊追著德國的步伐,與德國瓜分整個東歐,蘇聯在這其實早有準備。一直在等德國動手,以謀取自己向歐洲擴張的國家利益,這不僅僅是蘇聯包括之前的沙俄和現在的俄羅斯都是如此。俄國的擴張首要便是歐洲,只有擴張不了才會向東看,所以不論蘇聯是否能夠解放全人類,歐洲都一直對這個東歐大陸國家保持警惕。

    不論你是否解放全人類,不論你是擴張還是解放,當你的軍隊以及政治外交,全部傾注於歐洲的時候,必然引起盟友非盟友,帝國非帝國的聯合抵抗和阻擊。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要想不發生戰略誤判,不發生戰爭,其實很困難。而且蘇聯在當時已經形成個人崇拜,斯大林對內部的清洗絲毫不亞於希特勒對德國內部的清洗。在這種變了質的社會之下巔峰時期的斯大林在國內的地位和權利與希特勒在德國國內的地位和權利究竟有什麼實質性的不同嗎?

    只有專制和獨裁國家才有領袖,民主和法治的國家只有領導人。

    如果這句話沒有問題的話。德國和蘇聯雖不能說其核心思想是相同的,但至少對於周邊國家而言,並沒有什麼兩樣,尤其是東歐系列國家跟誰都是被吞併,跟誰都是被瓜分。最終總結一句話就是即便沒有德國二戰也會爆發,蘇聯倒不一定是發動二戰的國家,但至少蘇聯的對外擴張以及所謂的對外解放,一定會造成其它國家的戰略誤判,導致矛盾升級。而戰爭的導火索,依然也會使巴爾幹半島,大戰的主戰場也依然會在歐洲。

    只不過法西斯會被另一個名詞所代替,而在戰後世界又會有另一套說辭去概括這段歷史的特定時間。而且二戰的性質是分階段的,在二戰籌備時期,西歐國家禍水東引,東歐國家被蘇德瓜分,完全是帝國主義的一場分贓和重新劃分實力範圍。在爆發之初是赤裸裸的帝國主義戰爭,沒有誰是正義的。只是到了戰爭後期在籌備了聯合軍,其中的勝利者自然也是正義的。

    而加入正義的一方,這會極力的掩飾自己當初與法西斯的種種交易,不論是蘇聯美國還是歐洲,其他國家都是如此。說起來這只不過是國家利益問題。在當初都與法西斯國家進行或多或少的合作。後來發現利益相違背而反目成仇而已,這種反目成仇各個大國依然維護的是自己的利益。

  • 10 # 叢中笑6603

    我的觀點是不會,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如下:

    一,蘇聯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二,條件不具備,蘇聯儘管兵力人數不少,但裝備落後,而且更重要的是軍事科學理論落後。

    三,牽涉面廣,不敢冒然行動。蘇聯知道,如果他發動對波蘭等國的戰爭,德國,英國和法國必然會採取行動,對蘇宣戰,這樣,弄不好幾條戰線作戰,蘇軍會很被動。

    四,蘇聯經濟實力不允許,當時的蘇聯在歐洲不屬於先進發達的國家,對開戰,國家的承擔力度不夠,經不起長期作戰的負擔。

  • 11 # 戰鬥機解說家

    以武裝力量進攻他國,這種事情說好難聽點叫侵略,說好聽點呢?可以叫解放。

    對於以“全世界無產階級”為己任的蘇聯政府,他們當然不會坐視西歐國家與他的人民被資本家們盤剝。20世紀30年代蘇聯大規模擴軍加速完成軍隊現代化的目標不言而喻。

    一方面,自蘇聯誕生開始,歐洲國家就試圖透過武力介入的方式將這個政權扼殺在萌芽之中,所以蘇聯為了保護自己當然需要擴軍。

    另一方面,當資本家統治的西歐地區虛弱的時候,蘇聯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自己的威脅,當然也會對歐洲國家動武。

    但是要注意,蘇聯不會急於動武!

    與德國那種債券隨便發,騙錢造坦克,需要以戰養戰的情況不同。蘇聯當時正處於一個國家實力的穩步上升期。由於20世紀20年代末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歐美地區也有不少資本和人才流向蘇聯,經歷了數個五年計劃的蘇聯,建立起了全面的工業體系。而烏克蘭饑荒結束之後,透過集體農莊蘇聯終於解決了週期性的饑荒問題。

    更重要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讓全世界的人們都把目光聚焦在了蘇聯身上。

    1935年,甚至美國共產黨人都走上游行慶祝勞動節。

    20世紀30年代末的蘇聯以及社會主義這面旗幟,正是一副興興向榮的樣子。

    而此時的德國呢?

    希特勒上臺之後的德國一直都在擴軍!要知道,雖然蘇聯也在擴軍,但是多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經濟一直保持著極高的發展速度。而德國可不是!希特勒上臺以後的德國沒有大規模的產業升級與調整,但是德國軍隊的軍費卻水漲船高。

    這些錢是哪來的呢?

    我舉個例子,二戰前德國曾發行過一種債券,叫做“梅福券”。

    這種債券由政府作為軍費支付給軍火商,然後軍火商拿著這個券去銀行換錢,最後不計入國家財政支出。

    簡單地說:“軍隊的軍費憑空印,通貨膨脹不要怕!”

    截止1938年,德國軍費的45%,都是靠梅福券給的。

    不僅如此,國家主導的,以吸收民間資本補充軍費為目的的各種債券在德國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所以如果你把德國看做一臺機器,那麼這臺機器已經無法獨立運轉了,它必須要吸入戰爭的潤滑油才可以運轉下去。因為在入侵波蘭前夕,德國政府已經付不起利息了。德國政府即將破產而國家信用將隨之崩潰,就像後來蘇聯解體後一段時間裡的俄羅斯一樣。

    換而言之,如果德國不發起二戰,緊接著就是德國馬克全面貶值,然後德國進出口企業大批倒閉,德國經濟全面崩潰。

    此時的蘇聯,絕對不會放過那個摁死德國的機會。

    畢竟早在希特勒上臺的時候,他就鼓吹要向東搶奪蘇聯的土地。

    1936年德,日,意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訊息蘇共高層人盡皆知,希特勒帶領下的德國早就把自己推到了蘇聯的對立面。蘇德之間這一戰不可避免,只是說在現實世界中,德國先對英法開戰才讓蘇聯成為了同盟國,從而引發了世界大戰。

  • 12 # 風的遠方z

    二戰的爆發和一戰的爆發成因是一樣的,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爆發,經濟大蕭條的結果。而資本主義國家在以往的任何階段都是透過殖民和戰爭的方式來獲取資本的積累、商品的市場和原材料的供應。二戰從本質上說是一戰的延續。而蘇聯在當時正透過計劃經濟獲得蓬勃發展的時期。所以,二戰不可能由蘇聯發起,只能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產生。

  • 13 # 軍武小咖

    我認為如果沒有希特勒,蘇聯也沒有發動二戰的能力。在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之前,蘇聯國內動盪,導致了大量蘇聯優秀指揮官死亡,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出現大幅度下降。

    蘇聯和日本在諾門罕地區打了一仗,裝備著飛機坦克的蘇聯軍隊,憑藉著4倍的人數優勢擊敗了日軍,戰後蘇軍的死傷人數竟然比日軍高出來了近一萬人。

    在諾門罕之戰時期,日軍的裝備水平仍然處於一戰時期,假如德國沒有突然崛起,蘇聯肯定不會停止國內運動,那麼不需要其他國家出手,蘇聯就已經“自廢武功”了。從二戰前蘇聯的工業產值和軍事實力來看,當時的蘇聯並不具備發動世界大戰的能力。德國能夠發動世界大戰,主要是因為蘇聯和英法等國各懷鬼胎,縱容了德國的發展壯大。

    蘇聯和所有西方國家的關係都不好,如果沒有希特勒的威脅,蘇聯向東擴張的可能性非常低。英法兩國之所以縱容蘇聯和德國擴張,主要就是為了讓他們自相殘殺,假如沒有了希特勒的威脅,英法兩國就會把精力都用於對付蘇聯。到時候德國和美國肯定也會幫助英法兩國,蘇聯不僅沒有擴張的機會,反而可能會被這些西方國家群起圍毆。

    蘇聯能夠成為世界第二大國,主要是因為德國打垮了英法兩國,蘇聯在二戰中成長起來,成為了軍事大國和工業大國。如果沒有希特勒的入侵行動,蘇聯的大清洗可能會持續下去,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發展速度都會放緩。實際上希特勒發動二戰,就是一次世界強國的重新洗牌,在這次洗牌行動中,英法德三國都是輸家,美國和蘇聯則是最大的贏家。假如沒有希特勒發動二戰,蘇聯很難有實力發動戰爭,也很難能夠成為超級大國。

  • 14 # 臭嘴侃天下

    蘇德兩國同屬法西斯陣營,都有擴張的國策,斯大林因為看到有個同樣有野心的希特勒,就故意讓他衝在前面自己爭取撿便宜,沒有希特勒蘇聯當然就自己動手掀起戰火了,後來兩國因分贓不均打起內訌才給了盟國各個擊破的機會,先是1945年拉攏蘇聯幹趴德國,再透過冷戰在1991年搞掉已經孤立無援的蘇聯,可見這兩國也沒啥見識,為爭小便宜弄得兩敗俱傷,讓敵人笑納勝利果實

  • 15 # 小學丶數學課代表

    不會,二戰根源不是因為希特勒,是因為德國工業水平達到當時頂峰,社會經濟與工業水平不同步,導致社會矛盾也達到爆發點,二戰只是德國為緩和矛盾同時轉移矛盾爆發的,目的就是掠奪社會資源。蘇聯當時工業化水平還達不到這個臨界點,所以只能在德國爆發。美國地理位置決定著戰爭不會在美國起爆,周邊沒有工業化環繞競爭,還擁有南美洲這個大牧場,所以社會矛盾還沒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 16 # 參謀次長

    不會。首先蘇聯從她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幾乎處在全世界的敵視中。而且蘇維埃政府從上一任政權接手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其現代化程度在歐洲幾乎處於末流水平,列寧為了儘快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解決國內堆集如山的各項問題,不得不向周邊國家如德國,波蘭等割讓領土。自從斯大林從列寧手中接過政權後,蘇聯開啟了斯大林模式以取代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並利用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收購了大量西方國家的工業設施,大量引進西方國家尤其是德國的科技人才,重點發展重工業和軍工產業,為蘇聯從農業國迅速轉變為工業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止三十年代末,蘇聯經過了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其工業產值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至少在這段時期內,斯大林並沒有對外擴張的想法。

    斯大林在鞏固政權期間,於30年代中期至蘇德戰爭暴發初期因列寧格勒州黨委第一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案而發動了著名的大清洗運動,在此期間,共有130萬人被判刑,其中超過68萬人被槍決,大批蘇聯黨政軍及科技領域的精英人物被清除,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和布留赫爾元帥(加侖將軍)為首的蘇聯軍官團有4萬餘人被清洗,其中1萬5千人被槍決,蘇軍各級指揮人員的損失遠遠地超過了歷史上和後來發生的任何一場戰爭,這直接導致了蘇軍在整場蘇德戰爭期間傷亡極其慘烈的嚴重後果。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段時期內斯大林正忙於內部的整肅,並沒有對外部事務過多地關注,否則對軍事並不外行的他不可能自毀長城。

    即使斯大林在如願以償地確立了其新沙皇的地位之後,在面對幾乎全世界的敵視之下,也根本不敢對外用兵,更不用說發動世界大戰。此時的蘇聯帝國在以英法美為首的西方社會的全面制裁和封鎖下,己經在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拉開了距離,即使在俄國人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領域也是如此,從後來的西方援蘇專案中可以看出,蘇聯在先進機床和高辛烷值航空燃料還有電解鋁等專案中存在著嚴重的短板,這其中尤為關鍵的是機床產業,蘇聯正是在二戰中得到三萬多臺西方援助的先進機床後才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了T一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波波莎衝鋒槍和米格及伊爾系列戰鬥機的。在納粹德國入侵蘇聯之前,斯大林一直在出口礦產品和農產品以換取西方國家尤其是德國的先進工業品及其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有外匯資金。如果不是希特勒打斷了這一程序,這一過程將是極其漫長的。就以機床產業為例,二戰結束後在該領域內又一次與西方先進水平拉開了差距,現在俄國軍工產業中使用的是他們之前根本看不上的日本馬紮克機床。更何況當時斯大林要面對擁有歐洲第一陸軍和世界第四海軍的法國,擁有世界第二海軍的英國,更不用說綜合國力遙遙領先的美國!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整體戰略方針是防禦型的,即使在後來的冷戰期間也是如此。事實上,正是希特勒發動的二戰使得斯大林產生了警覺並採取了一系列的防範措施,如國家主要工業體系遷往烏拉爾山脈以東,在軍內逐步減小肅反力度,將軍隊沿西部邊界地區梯次部署以警戒風頭正旺的德國,等等。斯大林開疆拓土的野心正是被希特勒的積極進取和西方的隔岸觀火所激發出來的,他在二戰前夕要求和英法組成防禦同盟,遭冷遇後又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在副署密約中取得了波蘭,芬蘭,羅馬尼亞及波羅的海三國的部分領土作為戰略緩衝,其實質仍是戰略防禦型的。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當時並不具備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動機和必要條件。令納粹耿耿於懷的是《凡爾賽和約》幾乎剝奪了德國作為世界強國的一切條件,而蘇聯在海外既無殖民地損失,且列寧時代所廢除的沙俄外債也被西方所預設。更何況蘇聯與德國不同,蘇聯擁有遼闊的疆域和豐富的資源。儘管俄國有部分領土於一戰後被割讓給鄰國,但斯大林面對整個西方社會的敵視也斷不敢更無必要以發動世界大戰的方式來奪回這些故土。還有,希特勒發動二戰所依仗的是英法美出於禍水東引為目的的縱容和慫勇以及自身強大的工業和科技實力,而這兩樣正是斯大林所缺乏的。事實上,蘇聯在冷戰期間的咄咄逼人正是在享受了二戰勝利的巨大戰爭紅利之後才形成的,然而又是這一點最終拖垮了整個赤色帝國,可以說蘇聯從她成立到滅亡的七十年歲月裡,既無必要更無實力來發動世界大戰。

  • 17 # 琪杜歌

    當然不會,二戰爆發最大的誘因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但是蘇聯幾乎是當時全世界受那次經濟危機影響最低的國家了

  • 18 # 青言論史

    這一點可以確定——蘇聯主觀上不太能成為全世界戰爭的策源地,但是他們也確實在希特勒發動的戰爭之中分了一杯羹。

    二戰的兩大策源地——日本和德國,之所以會發動戰爭,其背後都有著很深刻的原因,那就是經濟問題。這和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干係甚大。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且在《凡爾賽和約》上吃了不少虧。面對新一輪經濟危機,德國根本沒有辦法應對。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有一條路——否認《凡爾賽和約》,並尋找新的經濟突破口。

    這個經濟突破口其實很簡單——透過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復甦經濟。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甚至是蘇聯都是如此。但是隻有德國走上了納粹的道路,原因很簡單——在民意凋敝了二十年以後,能最大程度團結德國民意的武器就是民粹主義。而民粹主義很容易地就演變成了納粹主義。

    在這種條件下,德國透過政府幹預,催生出了大批的軍械,這些武器成為了日後二戰中的中堅力量。而拉動德國國內經濟、轉移國內矛盾的,也正是大規模的武器訂單。

    但是蘇聯不存在這個問題。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蘇聯的經濟模式基本屬於自給自足的體制,對世界全球化的依賴性不強,因此他們的經濟模式雖然也是大規模國家干預經濟、甚至是國家直接掌控經濟,卻沒有那麼迫切地發動戰爭的想法,因為彼時蘇聯國內的矛盾還不明顯。甚至,由於“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蘇聯模式反而被認為是最正確的選擇。

    但是這並不代表蘇聯就對土地沒有渴望。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後,蘇聯也迅速出兵,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的土地;不久,蘇聯又出兵芬蘭,展現了他們對北歐土地的訴求。

    說到底,蘇聯這個國家,雖然沒有短時間內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慾望,卻有逐步蠶食整個世界的野心。有關這一點,我們早就領教過了。

  • 19 # 等待黎明的一千零一夜

    提這樣的問題是很蠢的,首先德國發動戰爭的關鍵原因是為了雪恥,凡爾賽條約對德華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納粹即是借煽動民族仇恨上臺。蘇聯剛經過大清洗,重要軍事將領十之八九被處決,況且無論是納粹還是英法美都對自己持敵對態度,怎麼去發動戰爭?

    不要以為俄羅斯人好戰就會不顧代價的去侵略,這樣一個出過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列賓、普希金、彼得大帝且自建國以來沒有被任何人征服過的民族是可怕的,智慧的。

  • 20 # 望舒信芳

    首先說明任何在戰爭中犯下反人類罪的人都該下地獄!

    希特勒替全歐洲背了大鍋(包括屠殺猶太人),他是直接發動者不假,但是最根本的發動動機本來就是蘇聯何談它會不會發動?先不說意識形態上的事明白人會明白不明白的說了也白搭。就戰爭前期的戰略物資惡魔斯大林給他希特勒小兄弟多少援助?寧可餓死幾百萬人也把糧食運輸到德蘇邊境然後轉車去德國。它根本目的就是讓歐洲大戰它好趁機扶持傀儡奪權,這不是yy這是事實!西方當時政治家綏靖是真,但是明白蘇聯意圖也是真,不願意打仗也是真,所以用政治手段敷衍希特勒的胃口妄圖以德國為界擋住蘇聯侵略,但是這幫老政治家大多是貴族,思維方式保留的是傳統榮譽至上的觀念,說白了就是我們放下榮譽滿足你希特勒了,這還不夠給你面子?但是他們根本不懂一個下士,甚至是從小到大一直徘徊在底層的希特勒這個瘋子的想法,這種人上臺除了謊言就是毀滅,偏偏老天給了他一張牛逼的嘴!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啥籤?附加的瓜分波蘭條約為啥籤?戰後蘇聯侵佔的波蘭領土為啥不還? 為啥發動入侵芬蘭的侵略戰爭?(讓人家兩萬多軍隊打那個逼樣,最後百萬大軍人海戰才拿下芬蘭,蘇聯軍隊戰鬥力之低讓全世界都歎為觀止!)所以希特勒不發動戰爭,蘇聯也一直想方設法且做著準備要發動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前總統朴槿惠遭遇今天的下場,你認為是偶然還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