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己一言

    我個人淺見:

    1.日本海軍密碼被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情報處破譯。美國海軍密碼為夏衛夷土著塔瓦霍部落語音<請參看美影《風語者》>。

    2.海戰之後,發生戰損,從軍事裝備快速即時補充能力而言,日美存在天差地別。

    3.日美海軍的建軍思想不同,美國更早更快地認識到航空母艦將成為海戰中的決戰決勝利器這一新軍事變革發展方向,而日本仍秉持傳統堅船大炮論<巨型戰列艦之大和號/武藏號>。

  • 2 # 毒刺劍客

    謝邀。日軍的戰術素養是眾所周知的,日軍單兵素質高,作戰勇敢,但是日本一直就缺乏大戰略家,抗日戰爭是如此,太平洋戰爭也是如此,東京被轟炸,就派飛機回去保衛本土上空安全,缺石油就去偷襲珍珠港,佔領石油產區,日本基本上就是眼前需要什麼就努力得到什麼,不往遠處看,所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是如此,攻下島嶼,就把陸軍往島上一放完事,而且日本的電報密碼被美軍破譯,日軍幹什麼美軍都知道,所以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可以這麼說,瘸子挑戰壯漢,雖然很勇敢,但難免失敗的命運。

  • 3 # 偉心透明20轉好

    日本挑事,惹事,心操,滿腦子的侵略,滿腦子的打。而美國人相對日本,屬是成熟稱爹的國家。美國人就是日本的親爹,日本是永遠拜倒的。

  • 4 # 嘟嘟嘟雄起丫

    謝邀。由於日本在情報和偵察能力上都弱於美國海軍,所以每次海戰時美海軍都能在區域性形成優勢兵力並以突襲形態進入戰場,日軍就似被人捆著打,失敗是必然結局。另外,美國的航母和艦載機效能逐漸超越日本海軍,海軍兵源充足單兵素質也不輸日本。特別是飛行員能力和高階將領的戰略眼光都優於日本。隨著戰爭的深入,日本無法得到資源補充消耗,以上這些不利因素進一步放大。體現到戰場上就成了怎麼打都是輸的狀況。

  • 5 # 凌雲333

    二戰前,美國航母的中堅力量是約克城級三艘約克城、企業、大黃蜂,另有3艘輕型航母和戰力有限的2艘列剋星敦級改裝航母,經過1942年的四次航母大戰後作戰主力只剩下傳奇航母企業號。

    二戰前,日本航母的中堅力量是偷襲珍珠港的六艘航母蒼龍、飛龍、翔鶴、瑞鶴、赤城、加賀。

    由於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四艘主力航母,再加上連續四次航母大戰損失大量優秀飛行員,失去了戰略優勢。對於美國憑藉著雄厚的國力,在1944年大量戰力更強的埃塞克斯級航母服役徹底扭轉了實力對比,形成了一邊倒的美軍優勢。

    二戰爆發前夕,日本聯合艦隊是太平洋上實力最強的海軍艦隊。1941年日美開戰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擁有戰艦254艘、總噸位106.8萬噸,加上開戰後新建的383艘、噸位達85.8萬噸。日本海軍戰爭期間擁有戰艦637艘、總噸位193萬噸。

    二戰開始時美國海軍是345艘143萬噸。包括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其中太平洋艦隊為戰列艦9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67艘、潛艇12艘。

    日本海軍總兵力236艘119萬噸,超過條約規定的相當於美國60%,而接近80%,包括

    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

    英國海軍總兵力130萬噸,包括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

    二戰爆發前夕,日本擁有世界上第三大海軍艦隊,同時也是太平洋海面上實力最強的艦隊。曾經妄圖憑藉偷襲珍珠港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成為太平洋上的霸主。然而,偷襲珍珠港雖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了美軍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及188架美國戰機被摧毀,造成了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並沒有取得期望的戰果,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裝置、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航空母艦當時一艘也不在港內。似乎這更是一個圈套,促成了美國對日宣戰。

    X

    赤城號航母

    戰爭並不簡單是武器裝備的較量,更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由於日本不過是個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的島國,不管是從資源儲備還是工業生產跟當時的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不在一個層次。

    1941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美國是2000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

    580萬噸,年產彈藥可達50萬噸,美國產鋼3300多萬噸,是日本的近6倍。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援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

    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

    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如果日本不能利用閃電戰一舉擊潰美國,那將會陷入長期的消耗戰必敗無疑。就像日本當時宣揚的要在三個月內滅掉中國,結果淞滬一戰後日本沒有實現狂妄的野心,陷入了跟中國長期作戰的泥潭。

    對於軍工企業,日本跟美國無法匹敵。在美國未參戰時,美國一直源源不斷的給參戰國輸送軍火,其軍工產業一直在高速運轉。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美國一直在根據戰爭需要對飛機進行更新換代。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鬥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藥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藥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藥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鬥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準軍事人員。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徵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二戰中日本死亡軍人約186萬,平民約66萬。日本在二戰中損失10艘戰列艦、20艘航空母艦、38艘巡洋艦、115艘驅逐艦、119艘潛艇、合計水面軍艦183艘總噸位約32萬噸,不足戰前的1/6。對於日本空軍,基本上損失殆盡。

  • 6 # 真誠地看著你

    不說什麼戰略戰術了,從日本的通訊密碼洩露還不自知就已經註定了日本聯合艦隊失敗的命運。以中途島為例,美國人知道日本人的航母就在那裡,它的偵查機可以一直在那裡畫圈圈,直到找到日本航母,引導己方戰鬥機進行攻擊,而日本人不知道美國航母在哪裡,偵察機只能成扇面偵查,完全靠碰運氣。

  • 7 # 重黎5

    有些專家包括日本專家認為日本海軍的高層有大量的大炮鉅艦派,而美國海軍高層在珍珠港後全成啦航母派。比如在中途島戰役中,南雲的航母編隊只是先鋒,56帶的大和武藏才是主力。中途島海戰的作者淵田美津雄認為如果以航母編隊為主力,大和武藏給航母護航的話也許不會那麼慘。但鉅艦派絕不會容忍戰列艦給航母做帶刀侍衛。

  • 8 # 風清揚181090041

    主要是日海軍的損管做到不好,導致日航母遭一二次打擊便沉沒或最終戰鬥力,反觀美海軍,如約克城號數數次打擊都未沉且回港後很快修復繼續戰鬥。再就是中途島一戰日海軍在指揮上出現失誤,導致甲板上堆滿丁易爆物,且沒有相應的抑爆手段。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9 # 勳爵大人

    中途島海戰是日本佔優,但由於密碼洩漏,以及日本人輕敵麻痺大意,導致慘敗。接下來聖克魯斯海戰,日本雖然擊沉了大黃蜂號,自己航母沒有沉,但飛機和有經驗的飛行員損失過多。這是因為美國新服役的軍艦大大提高了防空火力。再後來美國又發明了近炸引信,放空效率大大提升。日本的主力飛機防護薄弱,新的後繼機型研發進度跟不上,新飛行員的培訓力度不足,導致馬里亞納大海戰和萊特灣的慘敗。

  • 10 # 塔奇克馬80667869

    國力問題,作為資源貧瘠的國家,日本海軍一向是精兵制,意圖複製甲午海戰和對馬海戰的先例,透過一次決定性的海戰完成整個戰爭的走向,避免進入長期的對峙和消耗。

    珍珠港之前,透過侵華戰爭鍛煉出來的海軍飛行員人均飛行時間都超過一千小時,經驗豐富,但也只能滿足六艘航母的人員要求,祥鶴和瑞鶴上還不都是這樣的老鳥。

    中途島兩鶴沒能參戰,除了修理艦船的問題,本身飛行員和飛機的消耗也是重要原因。

    中途島之後,一航戰的有經驗的飛行員,十去其九。跟後面大規模培養出來的美軍飛行員素質上差距越來越大。自然是隻有人打你,你卻沒法還手。

    另外日軍的飛機和航母設計思想上不重視防護,設計上和管損上漏洞百出。基本上捱上炸彈就完蛋。反而美軍配備了專業的管損隊伍,艦艇抗打擊力和生存力遠超日本。

  • 11 # 匿名使用者3567721

    一些資料說過 ,日軍不重視飛行員的救護,日軍飛行員也以為戰死沙場是光榮的事,在那段時間裡,索羅門群島上空幾乎每天都有空戰,雙方的戰機在這片湛藍的天空中拼死鏖戰,動輒上百架次的大空戰也時有發生。在歷時六個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日軍就損失飛機893架、飛行員2362名。隨著索羅門群島的海空大戰逐漸進入白熱化,日軍的損失也直線上升,最終在整個索羅門群島海空戰中,日軍總共損失飛機7096架,這一數字相當於日本在開戰時2172架作戰飛機的三倍以上,這是日本脆弱的航空工業根本無法彌補的。同時,日軍還損失了7186名飛行員,相比之下日軍在中途島戰役的慘敗中,美軍包括了空戰和隨艦沉沒僅僅只損失了110名飛行員。7000餘名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比7000架飛機損失更難以補充的,正因為短時間裡損失瞭如此大量的飛行員,巨大的飛行員數量缺口迫使日本海軍只能大大縮短了後備飛行員的訓練時間,而訓練嚴重時間不足的“菜鳥”飛行員在空戰中的損耗速度就更快了,從而產生了飛行員越不足,後備訓練時間越縮短,訓練時間越縮短,飛行員的損耗越快的惡性迴圈。因此,索羅門群島的海空大戰絕對可以說是榨乾了日本海軍航空兵本來就不太富餘的力量。

    日軍的零式飛行員如果在飛機中彈的第一時間不迅速跳傘,只要稍一猶豫就必然是死路一條,再加上日軍對飛行員的戰場救護也遠沒有美軍重視,美軍每次大規模空戰行動,都會派出潛艇、驅逐艦和水上飛機專門負責對跳傘的落水飛行員進行救護,所以日軍被擊落戰鬥機的飛行員生還率很低,隨著大量飛機的損失,還同時損失了大量寶貴的飛行員,這就使日軍的空中力量迅速被消耗,在廣闊的太平洋上喪失了制空權,也就喪失了制海權,當零式逐漸淪落為執行“神風特攻”的自殺飛機時,日本帝國的失敗也就無法避免了。

  • 12 # 探測衛星A

    日本的大多數航母都非專用設計的,基本都由其它用途的艦船改裝而成,缺乏裝甲和水密設計或佈置不合理,一遭到打擊就顯現出問題了。還有航母的飛行甲板都由木頭製成的,一受打擊就喪失飛行能力。

  • 13 # 無法跨越1

    有情報因素,老美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也有戰術運用的問題,日本人還是認為航母輔助,最後靠戰列艦決戰,因此運用上不如老美大膽。最後是根本性的因素,綜合國力相差太大,老美從開戰初期的被動,到後來居上,無論是飛機 艦船還是飛行員都大大超出了小日本

  • 14 # 混元形意掌門人

    原因有第四點:

    1、日本資源短缺,美國工業力量強大,根據持久戰理論,長期耗下去,日本賠不起,最終必敗;打個比方,美國以損失三條船的代價擊毀日本一條般就賺到了,而且美國還能迅速補充上。這是主要原因。

    2、日本在情報和偵察能力上都弱於美國海軍,美國海軍破解了日本的電報密碼,能夠有針對性的排兵佈陣,日本海軍註定損失過大。

    3、日本的自殺式攻擊對於戰術有利,但是對於戰略不利,是一種盲目的短線投資行為。

    終根歸底,日本國小人少,如果日本和美國、中國這樣大,二戰的結局是什麼還真不好說。

  • 15 # 使用者名稱編輯中1234

    當時打擊航母的唯一有效手段是飛機和合格飛行員,打一仗就損耗一些,國力補充又跟不上,失敗是註定的。所以從古至今,打仗打的是國力,國力跟不上戰時需求,就算再有軍事才華的將領,也白搭…

  • 16 # 阿登虎王

    這類問題是我的最愛,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航母是沒吃過大虧的,最差也是平手,航母無論數量還是艦船人員配備都高過美國艦隊,日本講究是精英策略最想一戰功成,總想打一場決定性的戰鬥它的艦載機飛行員都在空中待了一千小時以上,可中途島一戰讓日本飛行員精英損失大半,又在隨後的所羅門海戰中幾乎損傷殆盡,從此一蹶不振,從此每戰必敗再無還手之力。

  • 17 # 豆豆槍

    日本資源貧瘠,重工業相對比較落後,在建造裝備的時候,日本人也很節約用料,舉幾個例子,日本的坦克皮只有6毫米,機動效能還不錯,日本所謂的重型坦克只相當於蘇聯輕型坦克的噸位,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軍完爆,日本的零式戰鬥機,也是一個薄皮的鐵殼子,前期在機動性上面還有優勢,後面則完全落後,在飛行員訓練投入上也沒法比,雖然日本前期有不少身經百戰的老飛行員,但是隨著戰爭消耗後面基本都是新手,只能組成神風特工隊,在航母上,日本基本都是木製甲板,美軍一枚炸彈就可能擊沉,而美軍是鋼筋混凝土的甲板,吃了n個炸彈還是不沉,抗擊打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產能也不是一個級別的,美蘇的補給和火力日本完全比不上,日本在太平洋上計程車兵吃不飽飯,而美國人可以吃到甚至冰激凌,日本在科技,工業,戰略層次上還是被美國碾壓的,中途島電報破譯只是美軍的一個加成buff,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失利已經預示了日本不可能贏得戰爭,美蘇分分鐘就能幹趴你。日本人唯一值得驕傲的是日本單兵作戰還是很強,兵員素質應該是最強的,但無耐裝備火力差距太大,中國兵員素質也不錯,也輸在裝備上

  • 18 # Domybest157079748

    主要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日軍的作戰傳統:當時日軍的精英飛行員總共分為五個戰隊,其中一航戰戰鬥力最強,五航戰最年輕,這些航空戰隊計程車兵奉行“月月金木水火火”的訓練方針(即近乎全面無休,這主要是因為日軍奉行精英主義,力爭可以做到1V5),加上當時日軍採用的艦戰為零式,這幾乎造成了日軍飛行員在戰爭初期對美軍飛行員割草一般的優勢,當時美軍飛行員起飛前幾乎人人都寫了遺書。

    但是日軍盲目奉行武士道,所有飛行員起飛不帶降落傘(唯一一次是在中途島海戰帶了,也因此當時實力最強的一航戰儘管母艦被擊沉主力卻得以儲存,可到了瓜達塔納爾海戰日軍又不帶了,造成由殘餘一到五航戰士兵組成的拉包爾航空隊幾乎損失殆盡)。而且日軍死要面子活受罪,為了不讓中途島慘敗的訊息傳回國內,前面倖存的精英飛行員全部不能回國,這就造成了精英飛行員的斷代,而美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會第一時間轉職為教練負責培訓新兵。這就造成了日軍飛行員素質越來越低,最後只能訓練勉強會開飛機的神風特攻隊了。

    日本軍艦也是如此,軍事將領過於盲目遵從“誓與艦共存亡”,許多優秀將領無謂的死在自己的軍艦上,比較著名的像山本五十六的得意門生,公認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未來接班人山口多聞就是這樣死的,(事實上當時的飛龍號還是有搶救的可能的,就算沒有希望山口也是逃的掉的,這一點從他還能和逃出昇天的下級交代遺言託付遺物看得出)還有日本對後勤人員的不重視,造成了後來新建的戰艦一艘不如一艘有戰鬥力。譬如後來的大鳳號和信濃號裝甲航母,都是被錯誤的指揮和糟糕的損管白白葬送的。

    二,戰略上的錯誤

    有人說舊日本海軍內部還有大量大艦巨炮主義者,這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主因。因為當時山本因為偷襲珍珠港的巨大成功,在日本內部已經成了軍神一般的存在,在他的影響和實際戰例影響下,像南雲忠一那樣的大艦巨炮主義者基本也都改變了方向,這一點同大和級戰列艦三番艦信濃號由戰列艦改建為航母可以看出。

    這裡說的戰略錯誤還是指具體的進攻方向,(因為從大戰略上說日本在選擇開戰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失敗了,這一點山本五十六十分清楚,就算他的戰略得以貫徹恐怕也只是讓戰敗晚一點到來)在偷襲珍珠港得手後,如果日本抓緊繼續攻擊夏威夷,最終登陸美國本土,或許過於殘酷的本土戰爭還能讓美國人屈服(儘管這個可能性只有0.0000001%)但是當時的軍部對戰爭形式過於樂觀,急於搶奪東南亞並向英國進攻,過長的補給線讓日本那種精英艦隊顧此失彼,反而是美國那種餃子艦隊的破交戰屢屢得手,日本屈指可數的幾艘新型驅逐艦大量折損在東南亞,讓航母的防衛力量十分薄弱。這也是日軍航母損失嚴重的一個原因。

    3.科技的原因

    當時各國主要的防空火炮用的還是延時引信,這種引信的防空效率低下,而美國率先開發出了VT引信(近爆引信),讓日軍艦攻艦爆損失慘重,加上後期日本優秀飛行員數量無幾(VT也不是無懈可擊,貼海飛行就是個破解方法,但這需要極好的飛行技術)讓後期的航母對航母日本幾無勝算

  • 19 # 弦弦全全有月滿

    日本沒有完善的損管系統,從制度到人員訓練,從心理到態度完全忽略損管的作用。而對手美國恰恰相反,可以參照企業號,大黃蜂號等在戰時受創的情況,企業號最有說服力,良好的損管可以挽救船隻和人員,重新大修後幾個月便可以重新投入戰鬥。

  • 20 # 愛葳30803807

    首先來講,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在艦載航空兵方面對比美國是有優勢的。空襲珍珠港一下出動六艘航母正能說明這點。但空襲珍珠港並沒有達到日本的戰略目標。美國的航母一艘都沒被擊沉哪怕是喪失戰鬥力,並且珍珠港的油庫彈藥庫都未被破壞,可以說日本屬於白跑了一趟不說還激怒了原本坐山觀虎鬥的美國。

    再說中途島。之前,由於破譯了jp25密碼機,聯合艦隊所有指揮美國人都基本掌握再者日本人確實大意了。開戰時只發現企業號和大黃蜂號。另一艘約克城號始終沒有被發現。結合珊瑚海海戰日本人缺少了受傷的翔鶴號和瑞鶴號。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重傷的約克城號會參加戰鬥。並且最重要的是,巡洋艦利根號的2架偵察機因為彈射器故障,起飛時間耽誤了半個小時,築摩號的1架偵察機引擎又發生故障中途返航(這架飛機本應該正好搜尋美國特混艦隊上空),給日本艦隊埋下禍根。全軍覆沒的日本不光損失了四艘重要的艦隊航母,更重要的是辛苦培養的飛行員全都去見了上帝。這要比裝備的損失慘重的多。所以說中途島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還有一點,日本人崇尚戰死為榮。不像美國飛行員被擊中後選擇跳傘迫降,日本人選擇的是撞向敵艦。有經驗的寶貴飛行員被當做消耗品。到戰爭中後期日本與美國飛行員的素質已經不是一個檔次。並且日本航母運氣也不太好,大鳳和信濃出港就被擊沉就是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跑步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