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知堂主人

    平凡的世界,如果說,哪本書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態度?非《平凡的世界》莫屬。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之中。我們的宇宙、世界都是與他人不同的。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是孤獨的英雄。當你放棄了你的世界也就坍塌了。

  • 2 # 青創365

    我看過一本名叫拆掉思維裡的牆的書,顧名思義,從這本書來看,本身它的名字拆掉思維裡的牆就很吸引人的眼球,其實人都有固定思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家世都讓人不一樣,特別是出身清寒家庭的人,跟別人比比不了父母,只能從自身找問題,那麼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看了後,也許你以前做這個事是這樣做,但是書中不是,它透過左右認證和現實中的活活例子來剖析怎麼樣去做的邏輯,要敢於不認命,人真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面對人生抉擇時不一定能像我們自己文字所說的那樣堅強,真正堅強的是我們的大腦思維。

    人腦就比如電腦,電腦裡面有垃圾會佔用記憶體要清理,人腦也是如此,不是隔斷時間要清除大腦的東西,而是要每天沒時刻都要邊記憶邊忘記,記住讓我們成長的,忘記比如仇恨愛恨等,大腦每天進行的數萬億次的思考,需要革新陳舊思想。拆掉以前的思維,來面對新的契機,特別是整天要管理人的職業或者說每天要解決很多問題的職業,都是要拆掉常規思維裡的牆,這樣才能應對變化,本人也喜歡看書,但是更喜歡看對自己有用的書,喜歡能改變你們的一點點想法這書

  • 3 # 南山有獸焉

    雖然薛兆豐本人看上去有點呆。但是他的書還是值得推薦的。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書很直白簡單的闡述了很多經濟學的道理,能夠讓你有能力解釋生活中的很多現象。

    沉沒成本這個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可是有多少知道沉沒成本它不是成本的。

    學點經濟學,哪怕不能讓你擁有經濟的頭腦,至少很多時候能讓你學會分析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經濟風險。

  • 4 # 慈孝坊1011

    我看過《金婚》這本書,當然也看過相應的電視劇 。裡面的主人公的夫妻生活也很符合實際情況,他們一起風風雨雨幾十年。在這個過程中過程中有過磕磕碰碰,但最終都經歷過了感情的考驗,白頭到老。

    其實現實中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總會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我們應該勇敢地去面對,夫妻之間也應該互相理解和包容,為共同的家而努力拼搏。

  • 5 # 隨拍雜談

    有人回答和我想的一樣

    《人類簡史》三部曲

    然後還有《了不起的蓋茨比》

  • 6 # 德禧福薈

    曾仕強教授的【道德經的奧秘】

    1、讀孔子的書,你可以做聖人;讀老子的書,你會做神人。

    2、我們中國人認為,所有的神其實都是人變的,這是西方絕對不會承認的事情。因為西方是神來造人,中國是人去造神。

    3、言論一旦自由,社會就沒有公義。

    4、歷代帝王的所作所為,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隻要當了比較大的領導,就非有道家思想不可,否則就沒有辦法把國家治理好。所以儒家跟道家其實是互為表裡、不能分開的。

    5、中國人絕對不拜偶像,我們只拜三種物件。第一個,天地。天地是偶像嗎?當然不是。第二個,聖賢。聖賢也不是偶像。第三個,自己家的祖宗。這更不是偶像。

    6、有中華文化,才有中華民族;有中華民族,才會孕育出中華文化。

    7、老子告訴我們,只有“虛”,其功能才會最大。一旦“實”,就沒有什麼功用了。一隻杯子,如果裡面是空的,它就可以裝任何東西;如果裡面已經裝了酒,它就裝不了醋,裝了醋就裝不了茶。凡是隻有一種功用的東西,就是“器”。只有虛才有用,只有空,才能容納所有的東西。

    8、一個人的肉體雖然有限,但精神可以長存。中國人只要活在人的心中,就永生了。

    9、開天闢地就是一畫開天,一畫開天就是開天闢地,這就叫做一陰一陽。道,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但它就在我們身上,只要把它表現出來,就叫德。德,就是把心中已有的道表現出來。

    10、大家一定要記住,當你看到看得見的東西,馬上就要想到看不見的東西;當你看到看不見的東西,馬上要去找那個看得見的東西,這兩個是同時存在的。這在儒家,被稱為陰和陽,但是老子用有和無來代表。所有的有,都是從無當中生出來的,所有的有最後都復歸於無。

    11、道生萬物,萬物最後復歸於道,這叫做週而復始,迴圈不已,生生不息。

    12、“道”,就是我們的本。後來我們把它通俗化,叫做良心。

    13、“道可道非常道”,告訴我們道是整全的,是非常寬廣的,可我們只有這麼一點時間,只有這麼一個嘴巴,所以你只能講其中的一部分。這樣各位才知道,為什麼中國人要攻擊別人非常容易。因為任何事情有正面,一定有反面,當你講正面的時候,人家從反面攻擊你,當你講反面的時候,人家從正面攻擊你。

    14、“名可名非常名”告訴我們,是非是變動的,善惡是變動的,上下也是變動的。當一切都是變動的時候,你怎麼可以有固定的標準呢?

    15、孔子說以直報怨,老子說以德報怨,二者只是兩個時段不一樣而已。各位一定要搞清楚,老子主張事先防範。為了不引起任何的怨恨,於是就先透過施德來把怨恨消彌掉。也就是說,老子的方法適用於怨恨產生之前。怨結了以後,就不能再以德報怨了。

    16、天老爺不說話,但不說話是最高明的,說話的人都是吃虧的,永遠倒黴。各位看看自己的面相,有眉毛,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哪個位置最低?嘴巴。它最拼命,職位最低,人家眉毛高高在上,就沒事。

    17、孔子是有教無類的,他是替大多數中等智慧的人來解釋《易經》。老子說,好,我跟你要有個分工,中等智慧的人讓給你來教,我不跟你爭。我專門替高等智慧的人講《易經》。整部《易經》就講三個字,第一是“上”。“上”,加一個豎,叫做“止”,適可而止。任何事情在求上進的過程中,都要適可而止。這個止非常重要,因為止不住衝過頭,那就完了。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後終結就是一個“正”字。這個正就叫做道。

    18、每個人都要記住,我們都要服從一個規律,沒有人例外,叫做自作自受。每一個人,都要替自己的行為負全部的責任,百分之百的責任,你推給別人沒有用,你也推不掉,誰也不會替你扛。沒有人害得了你,沒有人救得了你,賞識你也沒有用,打擊你也無濟於事,一切就是自作自受。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人生規律。

    19、很多人跟我說不相信有靈魂,我說很好,我尊重你,但是請你把這句話,換成另外一句話,就是我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這樣他就不說話了。大家願意講這句話嗎?

    20、一切都是你自己在做決定,一切都要由你自己負責任,這就叫人生。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需要做不同的事情,不是要做相同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就要好好地扮演好自己這一輩子要扮演的角色,就叫守分。人人各有其分,各盡其責,老子把它叫做道法自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叫做自然。

    21、開智慧遠比得知識重要。有了智慧,知識很管用。沒有智慧,知識就是累贅、包袱,毫無用處。

    22、道走反的路,它遲早會回到原點,所以我們只講終始,不太講始終。終始,就是沒完沒了。什麼事情都是沒完沒了的,做一個人也是沒完沒了。

    23、什麼叫命?命,就是一個口一個令,就叫命。誰發的口令?當然是你自己。真正搞清楚這一點,那你就悟道了。

    24、一個人,千萬記住:生逢其時,要過正常的生活;生不逢時,也要過正常的生活。這是我們今天的結論。人生好像跨欄一樣,一個欄跨完了還有另一個欄。中華民族永遠不認輸。永遠講一句話:下一次你就知道了。

    25、我們常常認為,世上的任何東西,不是真的,就是假的。而老子卻透過《道德經》告訴我們,這世上的許多東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說是亦真亦假的。但是真和假是完全相對的,怎麼可能混淆在一起呢?因為,真假之間,還有一個東西叫做實。中國人經常講我們說實話,很少講我們說真話。凡是說自己講真話的人,大部分是假的。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充其量只能說實話。

    26、你看科學說追求真理,現在都知道根本做不到。因為真理是誰都不知道的,這才叫真理。科學只能告訴我們實話,說這一件事情經過了科學的證實。我們用“證實”,而沒有用“證真”一詞。誰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只能是證實,表示說看到了,做實驗證實了而已。

    27、標準不同,藉以進行判斷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28、老子《道德經》講的是真話,而真話是高度危險的東西,就好像跟老虎講話一樣,這樣理解就對了。歷史上很多事實告訴我們,講真話的人不是活不了,就是活不久。那怎麼辦呢?所以他就想,那我乾脆出關去吧。於是,在函谷關寫了真話,然後莫知其所蹤。

    30、“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最起碼有三種不同的標點方式。第一種:道,可道,非常道。告訴我們,道之可說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謂的長恆不變之道。第二種標點方式:道可,道非,常道。意即告訴我們,有人說你對,就有人說你不對。只要有人說這樣可以,就有人說這樣不可以。這是常態,這個就叫做常道。常態,永遠有正反兩面。第三種斷句,也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才是有高度危險性的。老子說,你們所說的都是道,沒有錯,但是隻是道的一小部分,大家沒有辦法把“道”完完整整地說清楚。

    31、什麼叫天人之學?就是做學問要從“天垂象”開始。因為人活在天地之間,不可能離開天地,我們必須要了解天地,才有辦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雖然天不說話,但它會很真實地把真相、本相,完完全全透露給我們。因此,中國人很喜歡看天象。

    32、我們人與人互動,是靠感應,不一定看嘴巴,不一定靠言詞。說得再多,不如把你的資訊透過無形的方式去傳達給對方,這個叫心連心。但是我們現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講不可,以致於感應的能量越來越小。

    33、“道”不是用來講的。“道”如果講,是永遠講不清楚,永遠會有偏失的。“道”是用來力行的,一步一步從實踐當中去了解道。所以,我們中國人老問別人,你行不行。你做出來,真正在用,就好了。我們要把《道德經》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在生活中來印證,來實踐。我想這才是老子當年的真意。

    34、人類的價值何在?人類最高的價值就是如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求一己之恩澤。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人群的一分子,如果每一個人都敬奉著天地,來為整個人類做出奉獻,那這就是無比的生命價值。

    35、“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是說,如果人類不能夠堅守老天,也就是自然賦予我們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那人就不存在了。那人不就是純粹的動物了嗎?不就是天誅地滅嗎?所以,人的存在是因為有人性。

    36、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是告訴我們:你退到眾人的後面,眾人反而更加敬仰你,認為你了不起。你有功勞,但是從來不居功,雖然你是領導,但是你很謙虛,如此必能獲得人們的愛戴。所以,你要懂得往後退,你一退,大家就跑到前面去了。

    3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裡的“德”就是得到的得。你有得還是無得,就看你有沒有按照道去走。如果按照道去走,就有所得,就叫做行道有所得。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凡事都按照自然規律來做,順服自然,而不過多地考慮利害結果。上德之人之所以不德,就是因為他心中沒有利害得失之心,凡事皆能秉持自然,順性而為。如果過多地考慮利害,就已經失道了。下德不失德”,就是說那些下德的人,心裡頭老想要得到,不能放棄其得失之心,所以也就忘記了“道”。他自己亂出花樣,最終也就無所得了。

    38、人要為社會服務,最好的方式就是出來當官。我們所怕的,就是當官的人沒有良心而已。如果你有權力有資源,然後一切依道而行,按照自然的規律一步一步去享受那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有人享受愉快、幸福的生活,這就叫修行。修行就是自己好,別人好,大家都好。

    39、老子的經,直截了當地叫《道德經》,就是告訴我們,道德就是最好的信仰,道德就是人類最高的價值。

    40、老子最高明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一個“明”字。大自然的一切一切,都是在講一句話:吃虧就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吃虧。遭受打擊多的人,生存能力就強大。

    41、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光溜溜的,一件衣服也沒有帶,我們的身體髮膚都是受之父母的。所以,一個人一定要體會到,連我們的身體都是身外之物。我本來一無所有,然後從惚惚恍恍、一無所有的狀態中逐漸地擁有,其實擁有的這些也不過是身外之物。

    42、我們要冷靜、客觀、公正地看待事物。這就叫做道心,即以“道”的能量,指引我們去了解事物的本性。這樣一來,你就可能會比較合理地面對它,處置它。

    43、過程比較重要,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不可控制的。我們生來是享受過程,而不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結果。

    44、“反者道之動”告訴我們:道是要動的。如果道不動,它就沒有作用。但是怎麼動呢?用“反”的方式來動。現在大家都知道,一切都是朝壞的方向去運動。比如,人越活越老。我們倒是非常希望越活越年輕,但就是做不到;制度剛開始時非常有效,可過一段時間就沒有效了。所有的東西都是越來越陳舊,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45、宇宙萬物最後都是“復歸其根”,統統迴歸到它原來的起點,那就是根本,所以叫做根源,叫做復回原點。

    46、人之將生,是慢慢從混沌中逐漸開啟秉性和智慧的。人之將死,又開始慢慢迷糊了,最後昏昏沉沉,反反覆覆,就表示他要回去了。

    47、人從泥土中來,又回泥土中去。所以,人根本不用怕死,本來就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去,還怕什麼呢?萬物都沒有選擇的意願,它是不得不如此的。因為萬物根本就是道所生,道所賦。所以,道始終不會離開你,你也終生離不開它。

    48、《道德經》第七十一章有這樣一句話: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就是說雖然我已經知道大道了,但是我自己還是要保留一點。為什麼?因為畢竟我沒有把大道完全瞭解,而且大道也是不能完全瞭解的。如果你知道自己永遠有些不知道的東西,你就是上等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而“不知知,病也”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不知道大道,但是我偏偏認為我知道,然後還到處去炫耀,這就叫做病。

    49、一般的讀書人常有的三個毛病,第一個,老把經典讀錯了。第二個,老罵經典。第三個,望文生義。

    50、我們常常講,我明白了,這就是老子的主張。明白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你明白了,就不得了。如果你知道這就是我的毛病,那就沒有毛病了嘛;如果你偏偏說,這不是我的毛病,那就完了,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最後都是害人害己。

    51、“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要使它變弱,你一定要先使它增強。一個人如果想要把自己的身體搞垮,那就先拼命吃,吃到最後,體重增加了,看起來身體很魁梧,實際上身體內已經慢慢地變壞了。“將欲廢之,必固舉之”,你要把一個東西廢棄掉,就先把它舉得高高的,讓所有人都看得到。大家一看,心想:這麼糟糕的東西怎麼能放在這裡呢?把它丟掉!

    52、凡是弱的,會變強;凡是強的,會變弱。宇宙是動的,不是靜的,一切都是變動的。你現在看他是小孩子,不久他長大了。你現在看到他很有權勢,很快就被剝奪掉了。這個就叫做風水輪流轉。

    53、道,就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老子透過《道德經》告訴人們,掌握自然規律,知道應該如何順應自然規律,就是人生的大智慧。智慧與陰謀的區別在於同樣的道理,看什麼人來用,用於什麼樣的目的。

    54、“善戰者,不怒”,凡是很會打仗的人,不會輕易被敵人激怒。因為敵人往往會想辦法激怒你,搞得你失去理智,搞得你手忙腳亂,一旦開打,你就輸定了。不怒不是不發怒,人怎麼可能不發怒呢?是不輕易發怒。

    55、全世界那麼多的兵書,為什麼只有《孫子兵法》最了不起?就是因為它很奇怪,它的很多主張都和老子不謀而合。孫子是不求勝的,他只求不敗。所以,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從《孫子兵法》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56、如果大家都不爭,而是讓,最後讓出一個最合理的解決辦法,這就叫自然。

    57、同樣一句話,很不同的人來解讀它,有不同的感覺。同樣一部《易經》,讀出很多君子,也讀出多小人。《道德經》也是一樣。每個人的心思不同,觀點就不一樣。所以,不同的人應用《道德經》,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58、所有強大的東西,最後都要被摧毀掉,都要被淘汰掉。

    59、任何東西,當它鮮豔無比的時候,你就知道它快敗了;當股票漲的不得了,大家搶買的時候,你就知道快要跌了。

    60、凡事正因為都會變弱,所以才會消失。凡事逐漸變得不合理,才會有被廢棄的理由。這就是弱者道之用。

    61、雖然我們有了善惡之分,而且大家也都願意朝善的方向去走,惡的地方儘量避開,但還是保不準會造成很多的偽善。一個邪惡的人,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把自己偽裝成善良的人,這就是偽君子,就是欺世盜名。這種善就是偽善。

    62、一定要記住,強弱、好壞、美醜、善惡,我們不能以一己之私來評判。因為第一,它們的標準並不一致;第二,如果一致,那就更糟糕了。

    63、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很剛暴的人,最後是不得善終的。為什麼?因為一定有人比你更剛暴。我們老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是這個道理。你說你最強,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還有比你更強的人。你武功天下第一,那些不服氣的人肯定會紛紛來找你過招,遲早會有人會把你打趴下。

    64、我們也常常講一句話,叫做委曲求全。會彎曲的人,才會伸直。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人總是站得筆直,最後肯定會受打壓。一個人,身段要軟,這樣才有彈性,才能夠做一個正直的人。

    65、中國人所講的老天,其實就是自然。自然,提供給人類自主性。所以,人應該過自主的生活。人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你要自主,要靠自己,而不要老想著依靠外物。

    66、人生的規律,只有一個,就是自作自受。我們必須要好好地去選擇,好好地去走自己的路。因為沒有人能夠幫得上你的忙,也沒有人能夠害得了你。我們平時常常把責任推給別人,常常怨天尤人,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其實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你的所作所為,要由你自己來承擔後果。所以,一定要很謹慎地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67、道的運動是必然的,它不會停止。人必須時時刻刻順應自然,做出合理的調整。老子告訴我們,既然人是動物的一種,就必須要動。

    68、道是人的本源,我們終其一生都離不開道。可是,道沒有控制我們的意志。它一無所做,對我們展現的也只是什麼都沒有做而已,所有東西都是自然存在著的。所以,我們應該去體會它、幫助它、順著它,我們所做的也不應該有刻意而為的痕跡。

    69、讀書是為了明理,做學問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這才是根本。很多人做學問做到最後,學會了很多陰謀詭計、歪門邪道,這些都是用來整人,用來算計別人,用來奪取財富的,這樣只會使自己更加墮落,更加不會提升自我。

    70、凡是聽過的必留下痕跡,非常討厭的,很可能會變成最喜歡的,這才是事實。

    71、為學的目的是要為道,就是我們常講的,要知“道”。知識和知“道”,人們經常會混為一談。有人說自己有很多知識,所以他知“道”了,其實不見得。我們所學的很多知識,都是不知“道”的知識,這是非常可怕的。很多科學家,知識很豐富,可就是不知“道”。因為如果他知“道”,有些事情就不敢做,有些論文就不敢發表,有些實驗做一半就應該停止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知識和知“道”好好地區分一下。

    72、千萬要記住,有很多的知識,我們把它叫做不知“道”的知識。而不知“道”的知識,會把我們跟“道”隔絕起來,這就叫隔閡,是我們認識道的阻礙。越有知識,越不知“道”,是需要人們時刻警惕的事情。

    73、“為學日益”,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智慧而學習。但是智慧增加了,接下來就有了後遺症,就有事了。因為隨著智慧的增加,人的慾望和心機也增加了。而我們要知道,這種慾望的增加、心機的增加,最後會使自己更加煩惱、更加苦痛。“為道日損”,是告訴我們為道的時候,要把自己後天學的一些東西趕快丟掉,減少自己的憂愁和煩惱。這才叫愛護自己,才叫修道。“損之又損”,就是把後天這些無謂的、會增加自己的煩惱和痛苦的東西,慢慢丟掉,這樣才會越來越明白天機。嗜慾多者天機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一旦被私慾矇蔽,所見天機就少了;一旦知識豐富了,創造力就閉塞了。

    74、一個謙虛的人,日有寸進,同時又與世無爭。他的學識和涵養越是一日千里,行為舉止就越是恭敬有加。越懂得道的人,越覺得跟人家其實沒有什麼好爭的。一個人,就是因為不明白道理,才會去爭。

    75、道是空虛的,但正因為它是虛的,才能夠容納所有的東西。一個杯子裝了酒,就不能裝茶;裝了茶,就不能裝酒。所以,如果杯子是空的,它就可以裝任何東西。這樣我們才知道,人要謙虛,其道理就在這裡。人能謙虛,能虛懷若谷,什麼都能容得下。

    76、中華文化用四個字就講完了,就是空無多有。如果這個可以代表,那個也可以代表,就定形了。一定形,道就不動了,不動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空無,才可以多有。你想要多有,就必須空無。老子明確地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請問大家,無,是不是零?當然不是零了。如果無是零,那就叫零好了,幹嗎叫無呢?零永遠是零,除非加上一個一,否則它永遠是零,一百個零還是零。可見無跟零不一樣。

    77、特殊的東西只能存在一時,過一陣子就不見了。凡是很特殊的都不會持久,凡是很固定的都不會變化,凡是很明顯的很快就消失了,這就叫道。

    78、天地自己不定計劃,不自謀長生,所以永遠可以長生。人就是想活得久,所以才活不久;人就是想生活得好,所以才累死自己。

    79、治人事天,莫若嗇。什麼叫做治人?有人說治人不就是管人嘛,當然不是。你管人幹什麼,道都不想主宰人,同樣是人,你還要去管別人,這不很奇怪嗎?治人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向自然學習,要跟天地一樣無私奉獻,所以治人就是為社會服務。那什麼叫事天?事天不是說整天去拜天、去求天、去問天,而是指修身。因為天代表自然,而自然是無私奉獻的,但是人好像都做不到。正因為做不到,然後才要看看天,想想自己,覺得很難過、很慚愧,天怎麼能做到,而自己為什麼做不到呢?因此,我們就要修身。所以,治人是為社會服務,它是向外的;事天是看到天以後,就想到自己有很多沒有做好的地方,然後就要修治自己,是向內的。什麼叫做嗇?嗇就是愛惜、節儉。千萬記住,節儉,並非只是節省金錢。精神、力量,包括時間、資源等方方面面,都要節省,都不可以浪費。

    80、人一奢侈,就糟糕了,錢就會永遠不夠用。房子已經夠氣派,夠大了,但是搬進去以後,就是覺得少一間,心想要是再多一個房間多好。有了車子,就感覺別人的車子怎麼比自己的豪華呢,坐在裡面好神氣,然後就覺得不行,無論如何都要超越他。錢不夠用,然後就把修道的時間拿來拼命賺錢,這樣人生方向就已經走偏了。賺錢沒有錯,但是賺錢只是手段,只是工具,它是幫助我們修道的。這樣想才對。

    81、當一個人很有福氣的時候,最好不要太得意,因為裡面已經潛伏了很多禍患。多少大富翁,突然一夜之間破產,這都是事實。很多人想事情,只想到一點,這叫以偏概全。老子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福禍相依。兩個門在那裡,不知道哪個是福,哪個是禍,一腳踩進去之後,才發現糟糕,禍來了,跑都跑不掉。福明明在旁邊,為什麼不進去,卻偏往禍門那裡走?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無非自作自受罷了。還有些人站在福禍之門前,始終猶豫不決,不知道要走哪個門,看到最後,人也老了,生命快耗盡了,還沒有進入禍福之門就回到道了,那更不值得。

    82、老子所講的“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呢?它真正的意思是不忘本,而不是先後。先後沒什麼了不起,它只是臨時性的,因為先會變後,後也會變先。整句話的意思就是我不忘本,反而能夠成為萬物之長、萬物之靈。中國人最痛恨的事就是數典忘祖,認為數典忘祖的人根本就不是人。

    83、老子說,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人身上就叫做德。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道,沒有道,人就活不了。既然有道,就看要不要把它發揚出來。

    84、萬物將自賓。意思就是說,人要覺悟,我們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地球的客人而已,要把自己當做是宇宙的過客。老子的意思是說,人最好要有自知之明。我們要知道,客人要尊重主人的環境,不能去破壞它。

    85、道,是用來保護人的。道德是什麼?道德就是“弱者道之用”的最主要力量,這點我們真的要好好去想象一下。有道德的弱,才能勝強。不道德的弱,就是裝蒜,所有人馬上看出來,趁機就把他幹掉了。所以,不見得表現得弱,就可以得到便宜。這就是老子的道理。弱要勝強,憑什麼?憑道德。

    86、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就是說治理大國應該像烹小魚一樣小心謹慎,才能治理得好。政治要跟人民的生活合一,要按照人民的需要來行事。但這不是現在人所講的民意調查。民意調查是形式,很容易被人為操控。老子的意思是說,要真心真意去體會人民的需要,看怎麼樣才能讓他們生活得很安寧、很喜悅,然後就按照他們的需要去做。同時,要潤物細無聲,不要驚動他們,不要表現出完成這項工作就有功勞。政治是為了人生,而人生不是為了政治。

    87、人類一旦有了知識,就會不斷地膨脹。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叫做知識爆炸。知識一爆炸,人類就受不了,為什麼?第一個,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不知道哪些正當,哪些不正當。第二個,就算有判斷能力,也控制不了自己。剛開始說這個絕不做,可是慢慢就想試試看,意思是告訴自己有限度地做,最後往往一發不可收拾,自己擋不住,誰也控制不了。無知無慾才是現代人應該追求的境界。

    88、人必須常常告訴自己,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那個度要靠自己去掌握,而且隨時要有不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學習,也是最好的修煉。

    89、中國人最討厭的就是是非不明的人,可是我們還有另外一面,就是非常不喜歡是非分明的人。

    90、禮教一直被認為是封建社會的糟粕,其實真正害人的不是禮教本身,而是那些巧言令色,利用禮教來達到個人慾望的人。而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慾”就是在提醒我們,不要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不要被世俗的價值觀所誤導,才可能避免增加那些無益的慾望。因為,只要有人引導,有人鼓吹,很多不好的觀念就容易為人所接受,迷亂人心。

    91、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甚至於佛家,都要我們向內求。到底求什麼?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良心而已。可是良心看不到,摸不著,也聽不到,人類很難去相信這個東西。我們有一個毛病,就是對那些能看到的,才相信,看不到的,就不相信。這是福氣問題。

    92、一個人要明道,就要修道、行道,這是我們一生永遠做不完的功課。

    93、現在的人,非常可怕,能動不能靜,知動不知靜。這樣要想明道就太困難了。想明白這個道理,首先不能自滿,絕對不能說“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完全清楚了”,那就糟糕了,那就一定有欠缺。老子一再告訴我們,道太大,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去了解它,窮其一生的時間,都要謙虛,都不要自滿,畢竟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有親身體驗到而想當然地以為它不存在,實際上它明明白白就在那裡。所以要“不欲盈”,就是不要自滿。

    94、內心保持原來的那種虛和靜,那種無的狀態,這樣才能夠有新的發現,才能夠知道原來道清清楚楚地在這裡,只是自己糊塗,看不見而已。

    95、功勞不是自己爭來的,而是人家讓給自己的。功勞是爭不到的,因為你要爭功勞,別人也會爭,而你不一定爭得過他。如果把功勞讓給他,他多少也會讓給你一點。一切事情,我掌握時機,順應形勢,做到大家都沒有感覺到我在做一樣,這就叫不爭。不爭不是說不要跟誰爭,而是什麼都不爭,連不爭的觀念都沒有。一個人,吃得起虧就表示他很富有。

    96、真正瞭解道的人,就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成功這回事。有史以來,哪個人成功了呢?《易經》講得非常清楚,成功就是失敗,失敗就是成功。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成功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說不定他造了很多孽。“一將功成萬骨枯”,為了成就一個人,死去那麼多的良家子弟,這筆賬怎麼算呢?

    97、水在老子的心目當中是什麼。水幫助所有的東西順利地成長。第一個,不計酬。第二個,不居功。第三個,不排斥。這才是真正的上善。就是告訴我們,人有了成就以後,要把成就忘掉,才不會痛苦。當一個人生活在掌聲之中的時候,是最危險的。

    98、一切事物都是相反對立的,但是它們會返本復出。尤其是有無相生,這句話對科學有太大的幫助。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比較簡單,就是說0到1這個過程,是科學家最有興趣的事情。從0到1,就是老子所講的,無生有。現在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把精神和物質分開來看。現在全世界的人,都盲目地要求物慾的滿足。當今世界,當我們把“迷信”消除了以後,連帶著理想也沒有了。如果一個人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物慾的滿足上,他的內心一定是很空虛的。科技越發展,越應該告訴我們,人類的價值在哪裡。

    99、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夠得到理想的幸福。幸福,不決定於外在的因素。幸福,只是內心的感覺。是不是很舒暢,是不是很安定,是不是很喜悅,別人不知道,只有當事人自己心裡明白。但是這種內心的感覺來自哪裡?來自你的道德修養!

  • 7 # 京城看客

    如下:

    1-《掌控習慣》, [美]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這本書我我排在所有讀過的習慣類書籍中的第一位,遠遠超越《習慣的力量》。

    首先,這本書不學術、重實踐,且是親身實踐。很多方法都非常親民,拿來就能用。

    其次,《習慣的力量》雖然開創性地將習慣迴路解剖為“暗示-慣常行為-獎賞”三個環節,但卻將最重要的“渴求”單獨提了出來,雖然強調了它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形成一個連貫的習慣形成的步驟。就在這一點上,《掌控習慣》做出了突破,提出培養習慣的四步法“提示-渴求-反應-獎勵”,並配套四個操作性極強的原則。雖然是小小的改動,卻讓養成習慣的行為連貫起來,從而可以一步步地培養任何一個習慣。

    最後,最為可喜的,是作者圍繞每一個步驟,提供了特別詳細的方法,教會你如何養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

    為了驗證,我用兒子做了實驗。給他設定了一個“微目標”——每天睡覺前做15個仰臥起坐。具體細節不介紹了,我只說結果:截至2019年12月30日,連續2個月左右(前期間斷過幾次),累計突破1000個。小傢伙興奮地不得了,並和我約定,從新年的第一天開始,每天提高到20個。

    2-《微目標》, [美] 斯蒂芬·蓋斯

    其實就是圍繞《掌控習慣》中四個原則中的第二點“讓它簡便易行”展開,核心就是:目標要小,小到不可能失敗、小到你不好意思說完不成,然後透過日積月累的堅持形成習慣性動作,在此期間依靠慣性的力量提高每日的實際數量。更多心理方面的暗示與技巧這裡就不多說了,透過個人實驗,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管用。

    我做了兩個實驗:第一是每天閱讀兩頁英文書(本來想一頁的,還是有些不好意思,加了一頁),第二是每天100個跳繩。第一項完成得非常理想,連續81天無間斷,44天讀完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日均5頁左右,現在正在看《密室》;第二項稍有差距,主要是天冷後,室外跳繩有些不方便。但近一段時間改為室內空手跳繩,效果還算滿意,基本上每天可以完成600-1800個左右。

    3-如何學習-HOW WE LEARN, [美] 本尼迪克特•凱里

    注意英文題目和作者,因為這個書名還有另一本,就在我的書櫃裡,還沒有讀。

    這本書被我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之所以說它比《認知天性》好,是因為它不亂,也不囉嗦。作者非常有條理的逐一介紹有關大腦、記憶與遺忘、潛意識等各項最新的心理學發現,告訴讀者,學習時大腦都在幹什麼,為什麼會遺忘,遺忘的積極作用在哪裡,如何才能增強記憶(如拉開時間間隔、交替學習、更換不同地點、考試等等),最後更是將潛意識與頓悟的關係解釋得讓人拍案叫絕。讀完這本書,都有一種再上一次學的衝動。

    4-《非暴力溝通》, [美] 馬歇爾·盧森堡

    這本書我一時不知如何評價。這本書已經讀了三遍,每一遍都感覺像是在讀新書,疑惑怎麼會有那麼多東西之前沒有讀到、讀懂呢?後來才有些醒悟,這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那種遠遠超過你的經典書籍吧。你成長了,卻發現它也在成長。高山仰止。

    書中提到的非暴力溝通四個步驟其實不復雜:

    第一步:觀察。要留意發生的事實,而不是你的觀點、看法。如:不是“小李是個學渣”,而是“最近3次英語考試,小李的成績都不到70分”。

    第二步:感受。對於這個事實,你有什麼感受,如:高興、傷心。是感受,而不是評判或觀點,如:不是“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而是“我很傷心”。

    第三步:需要。即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是因為你自己,而非別人,才讓你有了第二步的感受。如:不是“都怪你,讓我****”,而是“我很傷心,因為我***”。

    第四步: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讓我想起那句經典臺詞——“你想要,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呢?”

    簡單吧?其實很難做到。因為情緒會控制我們。

    所以,這本書我稱之為少林七十二絕技,但卻是鳩摩智的七十二絕技,因為缺少了配套的內功心法。所以,一般人(包括我在內)也許打得像模像樣,底子裡卻還是自己的那一套。我的建議是:要搭配著內功心法來看才有效果。我推薦的心法就是:《正見》與《像哲學家一樣生活》。後面哲學類推薦時再說這兩本書吧。

    5-《正見:佛陀的怔悟》, [不丹]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2019年末第三次閱讀。這本書對佛教四真諦的解讀非常簡潔、清晰,而且真誠。最後一點很重要,作者沒有避諱那些常見的“宣教”手段,如:地獄、神通等等,都對其做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四真諦中,對於”諸行無常(即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諸漏皆苦(情緒是痛苦的根源)”、“諸法無我(自我這個概念其實是虛構出來的,這一點與《隱藏的自我》、《誰說了算》中的科學解讀非常類似)”這三點都還比較認同,但“涅槃寂靜”確實很難理解與接受,至於“來生”之類的,更是難以證偽的觀點。

    所以,對佛教的信仰,其實遠遠談不上,但對對幾千年前的古人,沒有任何科學的手段,憑空怔悟這樣的道理,真心佩服。

    6-《像哲學家一樣生活: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 [美] 威廉· B.歐文

    這也是重讀的書籍。斯多葛哲學,是一門古羅馬時代的流行思想之一。即使沒聽過這個詞,但《沉思錄》應該都有耳聞。其作者古羅馬皇帝奧勒留,就是一個斯多葛哲學的信仰者。這門流派,核心追求是“安寧”。所以,閱讀過程暢快無比,一拍即合。

    解讀斯多葛哲學的書很多,但讀起來都非常拗口(如《沉思錄》的閱讀過程簡直痛苦難言,話是沒錯,就不能好好說嗎?)。這本書則不然,作者是一位哲學教授,也是斯多葛哲學的實踐者,整合古代哲學思想後,提出了一些符合現代人思想方式的“生活哲學”——

    · 消極想像:想像自己失去了珍視的人或物,從而更加珍惜。

    · 控制三分法:自己不能控制的事兒少去煩心(如:明天下雨嗎?小孩兒這次考試能不能得100分),多想想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如:如果明天下雨、如果想小孩子考試得100分,我自己需要做哪些準備?)。

    · 制定內在目標而非外在目標:明天的比賽能不能得冠軍是我不能控制的,是外在目標;但比賽前全力準備、比賽中全力以赴不放棄是自己能控制的,是內在目標。

    · 宿命論:過去與當前這一刻不可改變,只能接受;而未來如何,這一刻自己的努力卻可以去影響。正如佛教所言:果上隨緣、因上努力。

    · 自尋不適:如定期去體驗貧窮、主動放棄一些快樂,一方面避免沉溺於快樂,另一方面更加珍惜現在享有的一切。

    我發現這門哲學與佛教見地特別類似,只是沒有了“來世”等宗教的見解,所以更對我的口味。如果你的人生目標也是求得“安寧”,可以一讀。

  • 8 # 切爾西韓小姐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之所以成為愛情百科全書,並不是因為裡面關係錯綜複雜,而是告訴我們不要自大的認為愛情只有一個面目。人的外表即使放浪形佚,內心也可能是深情的絕望。我們無權批判其他人的愛情婚姻,因為我們不能予之所謂正確的解答。

  • 9 # 與經典同行

    非常喜歡讀英國作家毛姆成書於1919年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百年來之所以經久不衰,我感到:發現使命並傾其所有去完成使命,這是這本書讓我獲取的最大精神價值。

    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證券經紀人,他事業成功,家庭美滿。但人到中年,他追求繪畫藝術的使命意識被突然喚醒,令人匪夷所思地拋卻妻子和兩個孩子,從倫敦到巴黎,為藝術夢想傾其所有,在巴黎他窮困潦倒,吃盡了苦頭。

    他的性格有多面性,他對家人、朋友和心愛他的情人冷苦殘忍,對塵世間的一切表現得冷嘲熱諷、狂放不羈,而對藝術卻有著一種本能的無法抗拒的追求。最終厭倦了文明世界,他來到位於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娶妻生子,與世隔絕,終於創作出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那裡去?》這幅不朽傑作。但他在得了麻風病後,卻叮囑妻子,一把火燒了他畫在房子四壁上的壁畫,一件傑作從完成到毀滅,實現了他精神的涅槃。

      

    斯特里克蘭的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帶有使命的。只是少數人在生命歷程的某個時點上,得以大徹大悟,使命意識被喚醒或者啟用,於是發現,該窮其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出現了,從此帶著孤獨的靈魂上路,用燃燒生命的方式去換取價值創造的樂趣,朝聖般的一步一步去接近他的上帝。

    然而,我們周遭的大多數人之所以平凡或者平庸,是因為終生忙碌,卻不知道自己一生最適合做什麼。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年輕無知時結了婚,有了第一個孩子,選擇了自己的職業,後來有一天,發現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太遲了,因為人的整個一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代被決定。”

       其實,即使有不少人明白了這一生適合做什麼,也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但又有幾人能夠像斯特里克蘭那樣,擺脫世俗煩擾,一心一意為完成使命而不惜一切代價呢?

    只要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人群中的大多數人的這一生,只要盡心做到平凡,而不甘平庸也就夠了,不是嗎?

  • 10 # 方甲子

    其實不是你讀了哪本書會對自己有價值,而是當你有生活感悟的時候才能遇到那本書,當然能多讀是最好的,但凡經典都是經典,讀雜書能幫助讀經典,讀不懂就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哪個皇帝開國最易哪個皇帝開國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