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四四

    人原本是感性動物,理智是人們發展出來為了更好約束自己行為制定社會規則而產生的一種能力。

    題主的過分理智,這個標準無法衡量。可能你所認為的過分理智,在其他人看來並沒有那麼過分。在這裡只作為兩種情況分析。

    1 完美主義

    一些過分理智的人多少都是會有一些完美主義傾向的,他們的生活中有些事情讓人看來是略帶強迫性的,比如喜歡整理,有潔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套嚴謹的邏輯理由。最為明顯的表現是,這類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在內心設定一個標準,如果達不到標準,整個人都會不舒服,不達到自己的標準誓不罷休。不僅對於自己的工作學習完美,在感情生活上他們也是很理智的對待。

    往往帶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都很自律且聰明,可能這種強迫行為對於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某種程度上是促進的。完美主義追求完美的過程,處處都表現的過分理智。

    《漢尼拔》

    2 反社會人格

    講一個最為著名的影視人物,漢尼拔,就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他都被塑造成一個,有著極高智慧,執行力強,並且十分潔癖的人物,當然,他也是反社會人格的代表。

    這類人群,過分理智,因為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淡漠的情感,讓他們即使在行兇時,也非常冷靜,頭腦清晰。

    過分理智的人,永遠都在衡量得失,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尋求最小付出最優收穫。

    以上

  • 2 # 周衝的影像聲色

    先設定一個情境。

    你去跳了一場舞,或者唱了一次歌,回來之後,很開心,覺得肢體非常靈動,生命充滿喜悅。

    回來後,你遇見一個人,他問你:“去幹嘛來?”

    你說:“去跳舞來,好爽啊!”

    他板著臉,長長地嗯了一聲,說:“跳舞有益身心健康,能鍛鍊骨骼,延緩衰老,還能促進血液迴圈,讓心情愉快,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行為,你以後要多跳跳!”

    你會不會覺得立刻熱情下降,變得索然無味。

    但你又覺得,一定是自己太小氣了,才會心生不適。畢竟,人家是正確的。又正確又理智,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有著不容懷疑的氣質,你覺得自己討厭他,實在是沒理由。

    可你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想靠近這種人。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是的,不在你身上。

    在這種溝通方式上——超理智是一種令人討厭的行為。

    我有一個很淵博、很淵博、很淵博的朋友,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去問他,他能跟你說上整整三小時,如果你質疑,那就完了,能說上三天……不論問題有多小,他都能引經據典、深文周納,扯到古今中外、詩詞歌賦、人文歷史、宗教哲學、風土人情、民間傳說……

    你會感覺,你就那麼隨便一問,他就隨便那麼一說,世界文明史都說完了。

    所以,千萬別和他吵架,因為,那就是在跟《大英百科全書》對敵。

    敵得過嗎?不可能的。

    人家一豎中指,千軍萬馬的大哲先知立刻詐屍,集體奔騰而來,用各種理論,將你虐得稀碎。

    你就會忤在那裡,一句話都說不出,滿臉通紅,立地變慫,灰溜溜逃命去了!

    然後就不太想和他聊天。

    開始我一直以為是自己太無知——雖然這是大寫的事實——配不上和大師對談,後來發現,不對呀,即使我不和他撕,也沒有太想靠近他呀。

    那,因為記仇?

    非也非也。

    相信我,因為提及他,此刻我的胸膛,正不自覺地盪漾著一股濃濃的柔情。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直到有一次,我們一幫人去爬山。

    車行山巔,路邊綠意漸濃,白鳥掠動,美得令人直想撒野。

    眾人皆瘋了,大叫:“真他媽的美啊!”

    “山啊,好高。樹啊,好綠。我啊,好爽!”

    “太高了,感覺一伸手,就能撩到嫦娥了!”

    ……

    大師同學坐在後座,冷冷地來了一句:“這個山脈的主峰海拔是1583米,我們現在的位置,大概是海拔1300米,和這個省的另一座山,也就是海拔3100多的神農架相比,這隻能說一般高,不能稱之為太高。”

    滿車談興立刻降至冰點。

    但沒有人敢反駁他。

    因為沒人挑得出錯誤。

    只有壯著膽兒黑他:“大師真是有一種討厭的深刻!”

    眾人齊又歡騰起來,話茬又起,哈哈笑著說:“你真是心直口快,哈哈哈哈哈……”

    笑完以後,有人接:“其實,大師有一種超理智人格!”

    這是薩提亞心理學裡的一個概念。

    即,忽視他人和自己,只在意情境,非常堅持原則,固執、強迫性、客觀且不談感情。

    這種人格的人,會讓我們很敬佩,很欣賞,很想給他上一炷香,早晚行禮,晝夜叩拜。

    但是,你無法與之相愛。

    因為他們極少關注自己和他人真實的感受。

    他們零情緒,或很少有情緒,言語之中,多是乾硬的理論和資料,雖然充滿了智慧和權威,但真的會讓普通人窒息。

    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建立聯結,需要的是:讓真實的“我”,與真實的“你”,在真正的情境中,互相看見。

    在這個過程中,不作評判,不下定義,不指責別人,不逃避問題,不狂飈道理,達成一致性溝通。

    在這種溝通中,你、我、情境,就會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尊重,情感才會流動,愛才能自由。

    因此,薩提亞心理學將你、我、情境,定為溝通三要素,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我,沒有你, 是指責;

    如果只有你,沒有我, 是討好;

    如果只有情境, 沒有我也沒有你,是超理智;

    以上種種,都容易讓人不舒服,都會阻礙我們走向對方。

    比如,指責者說“你怎麼老是這樣?”你會很抗拒。

    討好者說“你覺得應該怎麼樣?我都聽你的”,你會很累。

    超理智者說“像這種情況,可能有這些原因,才導致這種結果,你應該如何如何,才會如何如何,否則又會如何如何……”你會很想逃離。

    黑白星球有期節目,有人在說自己的前任很奇葩。

    奇葩在哪呢?

    他給對方發簡訊,吐槽生活中的小事,結果對方迴應了一串大道理。

    他受不了,覺得在跟初中班主任談戀愛。

    還有個女友,也曾遇見一說教成癖的人,動則ABCD,輕則1234,自以為高深,但令她忍無可忍。

    很多中國式父母,也熱愛這種超理智溝通範。

    板著臉,叉著腰,毫無感情的正確,只關心事情合不合規則,卻不注意自己和孩子的感受,長此以往,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強迫性心理、僵化不動、社交退縮等心理效應。

    這種以正確為唯一準則的人,往往會丟失快樂

    因為發不出感情,也接收不到感情,活在愛的真空,空虛與隔絕自會前來,讓他與整個世界漸行漸遠,最後,變成一個正確的殭屍。

    當然,任何事有利有弊,超理智者也非一無是處。

    這種型別的人中,有一小部分,成為公認的天才。比如愛因斯坦、卡夫卡、漢娜·阿倫特,還有我們家大師——雖然大師軸得嚇人,但我不得不承認,他是我見過的男人裡,最靠譜、最多知、最純粹的一個。

    但大部分,都不是理智的天才,而是理智的木頭。

    所以呢,如果你自認是愛因斯坦第二,那就不顧一切地去理智。

    但如果你只是一個凡人,過著平淡的生活,渴望庸常的幸福。我想,還是應該笨拙一點,天真一點,學著與人相處時,少用腦袋去評判,多用心去感知,感知自己,感知他人,然後表達你的真情實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得了抑鬱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