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知公子世無雙
-
2 # 娛樂八卦軍
我不喜歡分析成功的經驗,我講過,一切成功的經驗都是扭曲的。 所以,不能夠說你按照這種方式去做,你也能成功。 誰也沒有把握一定能贏。 就連李世民也一樣。 打不贏怎麼辦?跑。 跑不掉怎麼辦?死掉。 死掉怎麼辦?死掉就死掉了,人生自古誰無死。 向死而生,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之上,再來看為什麼能夠打贏。 一、是不是一點勝算都沒有? 不是。李世民決不會打無把握之戰。 戰略上,李世民不想放棄這個一戰定天下的大好機會,他想做的是隻是拖住竇建德,贏得時間,等待洛陽城破,再合兵消滅之。 虎牢關易守難攻,只要扼主關要,就可以贏得時間。 點選檢視更多圖片 此戰雖然是無比的兇險,但如果只是完成拖延時間的戰略任務,也未嘗沒有把握。 不過,結局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得多,不是拖住了竇建德,而是直接消滅了。 二、玄甲軍 李世民有核武器,這就是玄甲軍。一個人做出驚天動地之事,只要不是傻,必然心中有底,玄甲軍就是李世民心中的底。就像你抱了一杆機關槍回到古代戰場,你也敢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玄甲軍是李世民的發明,這小子不僅是一個軍事家,還是一個技術控。李世民發明玄甲兵可能是結合了李密的“內軍”和突厥“重騎兵”的做法,這是李世民打造的一種特種部隊,“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 兵貴精而不貴多,玄甲軍的統帥,士兵,坐騎,裝備,給養都是一等一的水平,估計相當於二戰時期的坦克,善奔襲,善衝擊,所向披靡。 李世民有一套很清晰的作戰理念,就是先固守,消耗敵軍,尋找戰機;然後是決戰,先讓正面部隊先與敵人接戰,等敵人銳氣受挫,受到消耗的時候奇兵突起,前後夾擊;最後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痛打落水狗,不給敵人任何喘息之機,徹底消滅。李世民用這種戰術以少勝多,屢試不爽,很有心得,而執行側面突擊的真是玄甲軍。 三、豬一樣的對手 虎牢關之戰,竇建德對李世民是壓倒性的優勢,戰爭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竇建德手裡,無論是攻還是守是竇建德說了算。 但是,看起來竇建德一點都不急於拿下虎牢關,讓人費解的是竇建德坐擁10萬大軍竟然不組織進攻。 因為竇建德的戰略意圖是坐收漁翁之利。 他還在觀望形式,他想看李世民和王世充斗的兩敗俱傷,然後一舉幹掉兩家。現在事後諸葛亮,我們可以說竇建德是痴心妄想,白日做夢。但是你處在竇建德的處境下,你也會這麼想,李世民和王世充各3萬人,已經斗的疲憊不堪,竇建德10幾萬人,以逸待勞,不是很好的機會嗎。 如果竇建德與李世民打起來,圍城的唐軍回援,王世充得以喘息,竇建德知道王世充也不是什麼好鳥,這也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虎牢關3500人的部隊,竇建德也沒當回事,所以他不慌不忙的觀望。 如果竇建德堅決一點,連續傳送猛攻,虎牢關縱有天險,何愁不能拿下。 四、神一樣的李世民 人多的好處不用解釋。 但是人多也有缺點,就是指揮系統跟不上,資訊傳遞慢,情緒容易蔓延,容易造成恐慌。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不勝列舉,這些案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在自身士氣極勝,敵方士氣倦怠時發動強有力衝擊,挫敗對方銳氣,打擊敵方士氣,讓失敗和恐慌的氣氛在敵軍中迅速蔓延,造成敵軍恐慌,一旦敵軍退卻,就會進一步造成恐慌,然後發生指揮系統失靈,各自為戰,各自逃命,不明就裡的慌忙逃竄,人踩人事件,基本上就搞定了。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兩個條件,1是敵方輕敵,沒有認真佈防,竇建德很配合的做到了。2是己方必須挫敗對方的銳氣,資訊瞭解充分,時機把握準確,李世民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他透過一個個小規模戰鬥,以幾十人,幾百人的兵力挫敗上萬敵軍,氣勢上完全壓倒對方,讓敵人膽寒,還時不時的俘獲對方將領,對方是什麼動向,營寨位置,主帥在哪兒,戰略意圖一清二楚。 然後,抓住機會,截斷敵人糧道,進一步製造恐慌和不安。 最後,透過白河牧馬,引誘竇建德來攻,來攻則不出戰,消耗敵軍士氣,及至中午,敵軍飢渴疲憊時,以泰山壓頂之勢,傾巢而出,並直撲敵軍心臟---竇建德大營,一舉擒獲竇建德,大局定矣。 當然,這些只是戰術的得當,真正重要的是,李世民膽色與勇氣。 那一位身披金甲,腰跨白駿,英武的面龐的少年,在塵沙蔽日之中,策馬衝鋒,鐵騎飛馳,所向披靡,摧枯拉朽,這是怎樣的酣暢淋漓,蕩氣迴腸! 夢迴唐朝。
-
3 # 尋味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在沒有稱帝之前,他就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具有膽識和氣魄。如果他沒有成為皇帝的話,那他就有可能成為一代兵聖。我為什麼這樣說呢?
如果大家有誰對李世民特別熟悉,他從小是跟著他的哥哥李建成南征北戰,之後李建成被封為太子,被李淵任命在長安處理國政。之後李世民他的軍事才能慢慢展現,一開始李淵將李世民和他的弟弟,分開分別防守兩個地區,李世民專門防守西部,就是今天的陝西和甘肅地區,李世民在這些地區乾的特別好,接連打了幾場勝仗。但是他的弟弟李元吉,是防守西邊,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區,山西地區也是他們老李家的革命根據地,所以李淵就派李元吉看住自己的後院,但是李元吉他自己不爭氣,再幾次交戰中,他失敗了,丟了李家的根據地,把山西給丟了,這件事讓李淵特別的惱火,也顧不得了,立馬派李世民前去征戰山西,但是李世民很爭氣,一下子將山西又給掙回來了。
我上面是對李世民軍事才能的一個小小的介紹,其實令李世民名聲大振的卻是虎牢關之役,也就是洛陽之役。接下來我就來分析一下李世民在虎牢關之役中有多麼優秀?
第一部分,虎牢關之役之前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天下正處於隋末時代,天下大亂,各個英雄紛紛嶄露頭角。我先說一下,當時的天下格局,北方主要有三股勢力,第一股勢力就是李唐王朝,李家的實力是最強的。他們是在關中地區。第二股勢力,在河南地區建立了一個帝國,叫做鄭國,他的皇帝叫王世充。第三股勢力是河北的,在這個地區建立了一個夏國,他的皇帝叫做竇建德。這三家都是叫做皇帝,本質上是隋末時期的各個軍閥。
因為這三股勢力都稱了帝,這就相當於放出一個訊號。因為他們都想老百姓歸附自己就給天下釋放出一個訊號,我要跟你們死磕到底,因為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在這三股勢力中,李唐王朝的勢力是最強的,所以李淵就派李世民去攻打河南的王世充。這個就是當時虎牢關之役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部分,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和軍事膽識李世民打仗有一個風格,他喜歡隻身冒險,他和其他的將領不一樣,例如雙方在開戰的時候,李世民會帶著幾百人的小隊先殺對方人馬一個來回。這個做法看似很冒險,也很莽撞。但是這個對於古代的行軍打仗是非常有必要的,雖然孫子兵法上面講,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但是在古代時期,交通和訊息都不發達,兩軍來交戰,他們不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李世民要帶著幾百人的小隊先殺對方一個來回,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李世民親自感受一下對方的軍隊如何?對於一個身經百戰的將領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他既能感受到敵方軍隊的排兵佈陣,又能感受到對方將領的軍事素質,還能感受到敵兵的素質如何。
當時在虎牢關之役之前,李世民先打的是河南的王世充,因為李世民用兵常常是不按常理出牌,弄得王世充節節敗退,讓王世充處處防守。在一次戰役中,李世民就用了他往常的一個老方法,自己親自帶著幾百個士兵先在王世充的軍隊穿插一個回合,王世充當時一看,大好時機,決定要派兵去將李世民給徹底斬殺。所以王世充就派人去追擊李世民,但是卻遭到了李世民部隊的埋伏,之後王世充結決敗退,一直退守到洛陽城。
第三個部分,李世民的膽識過人王世充打不過李世民,節節敗退,退守到了當時的洛陽。洛陽城是當時隋煬帝讓修建的東都,隋煬帝在修洛陽的時候,可是花了大價錢,把洛陽城修的十分牢固。當時王世充就想,我打不過你,我總可以防守吧?之後就開始拉開了一個長達半年的圍攻戰,李世民帶著八萬軍隊將洛陽城給圍了,在這半年中,李世民不好過,那王世充更不好過,就在這時,王世充就給當時在河北的竇建德密信,現在是除掉李世民的大好時機,當時竇建德一想,你們兩個已經鬥得你死我活,我就可以在其中坐收漁翁之利。這是一舉兩得啊!
所以竇建德就帶著十萬軍隊,朝著河南進軍,這時候李世民的處境是非常的危險,現在是兩面夾擊,北邊有趕過來的竇建德,洛陽城內有破釜沉舟的王世充,這對於李世民來說,這時候就要考驗他的真正的膽識了。當時李淵聽到李世民現在的處境,就下令讓李世民回來,但是李世民分析了一下。他認為他可以。那李世民是怎麼來解開兩面夾擊之勢呢?
李世民認為他能夠做到,他就帶人來到虎牢關面前,也就是當時洛陽旁邊的一個關口,去對陣竇建德的十萬大軍,李世民就用了3500人。想這個差距也實在是太大了,那李世民是怎麼做的呢?他還是用了老辦法帶著這些人先在這竇建德十萬大軍中來回穿插了一遍。把竇建德給嚇了一大跳,使那十萬大軍計程車氣低落,李世民當時可能就想,我先把你嚇一大跳,先讓你緩幾天,最後竇建德的十萬大軍一次衝峰,一下子崩潰在戰場上,竇建德被生擒活捉。在洛陽城內防守的王世充一聽到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就被李世民這麼給打垮了,竇建德本人被生擒了,那我防守還有什麼個屁用?所以王世充就投降了李世民,最後李世民壓著王世充和竇建德到了長安去見李淵。
從這個虎牢關之役中,你能夠看出李世民的膽識和勇氣,在這其中,你不得不服李世民。
總結李世民憑藉自己的膽識和勇氣,並且還憑藉自己的高超的軍事才能,取得了虎牢關之役的勝利。
-
4 # 杜楽生
虎牢之戰是唐朝統一中國中最重要的一仗,沒有之一。當時唐王李世民帶領8萬軍隊進攻王世充、竇建德等多隻農民領袖建立的反隋部隊,最後結果以李世民大勝宣告結束。縱觀虎牢關之戰,戰爭先是李世民部隊擊敗了王世充的先鋒部隊,然後再是包圍洛陽,並擊敗了竇建德的援軍,最終攻克洛陽。而取得關鍵性勝利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李世民的軍隊絕對牛叉,戰鬥力強悍——這個相當於特種部隊的玄甲兵,這是絕對的精銳部隊,身穿重甲,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士兵,所以戰力驚人!你想啊,這樣一群從死人堆裡趟出來的人,那戰鬥力能差嗎,光那氣勢,就簡直逆天。其中,在《舊唐書》中就記載有:“世充率精兵三萬陣於慈澗,太宗以輕騎挑之。。。。。。太宗左右射之,無不應弦而倒,獲其大將燕頎。”的記載。拿在現代來說,李世民的手下這一個個都是神彈手加狙擊手,(那個時代叫神箭手),而且是一大群。
第二呢就是將領運用得當,戰士一心死戰——(1)《舊唐書》說,“九月,太宗以五百騎先觀戰地,卒與世充萬餘人相遇,會戰,復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獲大將陳智略,”。。。。500人打敗了1萬多人。。可見如果將士沒有必死的決心那肯定輸定了;(2)世充眾二萬自方諸門臨谷水而陣。太宗以精騎陣於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擊之,兵才接,太宗以騎衝之,挺身先進,與通表裡相應。賊眾殊死戰,散而複合者數焉。自辰及午,賊眾始退。縱兵乘之,俘斬八千人,於是進營城下。”這又是8000人,又是以少勝多,(3)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後,張我旗幟。賊顧見之,大潰。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生擒建德於陣。這也是以少勝多,俘虜了5萬人,還活捉了援軍竇建德!!
第三就是豬一樣的對手了,你要說李世民玄甲兵厲害,但是好歹王世充竇建德有10多萬人,怎麼樣也不可能輸的這麼慘,為什麼?那就是李世民遇見豬一樣的對手,《舊唐書》說“太宗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飢,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太宗曰:“可擊矣!”親率輕騎追而誘之,眾繼至。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意思是說李世民以逸待勞,等到中午時候,竇建德的兵都很餓了,而且還爭著去飲水(因為竇建德後面就是一條河,你以為你竇建德是韓信可以“背水一戰”啊,真是傻得出奇)於是李世民出擊,竇建德打敗,這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定軍山之戰,老將黃忠斬夏侯淵的過程也是這樣,不過不同的是夏侯淵沒有傻到把軍隊佈置到水邊,讓自己無路可退的地步,估計只有竇建德這些人能佈置出這樣的怪鎮。
虎牢之戰的影響,這一場戰爭奠定了李世民在軍事史上的地位,“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由此可見後人對李世民的評價之高。李世民的軍事手段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舉將竇建德、王世充兩大陣營全部解決,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基礎。也正是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李淵特意開設了“天策上將”冊封給李世民,間接導致了日後的玄武門之變。
-
5 # 布衣軍儒
李世民的軍事能力非常強,而虎牢之戰就是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在這場戰役中李世民包圍了王世充,然後圍點打援僅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竇建德十萬大軍,一舉擊破王世充、竇建德兩大陣營。回顧這場戰役我們會發現很多問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王世充和竇建德為什麼會失敗。要知道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這個背景下湧現出無數的英雄豪傑,王世充和竇建德能在這個背景下有立足之地,那就證明了兩人絕非無能之輩。但是兩個人加起來都不是李世民的對手,到底是李世民太強還是因為竇建德和王世充太弱?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虎牢之戰的前因後果。
時代背景
隋末時期由於楊廣的戰略、戰術的失誤導致東征失敗,我們都知道當一個政權失去強有力的軍事武裝時,那麼野心家就會趁機渾水摸魚,隋末也不例外。一些野心家大肆煽動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出現。楊廣也試著拯救隋朝,所以派兵去鎮壓農民起義。但是鎮壓農民起義是需要錢的,朝廷籌措銀兩的方法就是加稅,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農民起義需要鎮壓,鎮壓農民起義需要加稅,加稅會導致農民起義,這個迴圈幾乎無解。因此最後楊廣放棄了挽救隋朝,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在亂世的背景下湧現出一批豪傑,這些豪傑紛紛建立政權然後互相兼併攻伐,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統天下。在宋朝之前嶺南並沒有大力開發,所以中原才是重中之重,顧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讀史方輿紀要》中用一句話概括了河南的軍事價值,那就是:“河南,古所稱四戰之地也。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及天下既定,而守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矣。”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鎖定南北要衝,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取天下者必爭河南;但是也正是因為河南位居天下之中,四方任何地方有戰事都會波及中原,所以不建議固守河南。武德時期中原只剩下三大勢力,這三大勢力之間的註定只能存在一個。竇建德坐擁河北受制於地緣政治很難一統;王世充雖然坐擁中原但是德不配位,失敗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李淵坐擁關中,“進可攻,退可守”,他是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基於這種時代背景,戰爭在所難免。武德三年,李淵開始正式佈局征討王世充的計劃,並且於同年七月正是發兵。
李世民包圍洛陽城
在攻取洛陽之前唐朝最高統帥部經過了嚴密的籌劃,一方面要穩定關中的統治,避免大後方出現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切斷洛陽與戰略要地的控制,保障側翼安全的同時防止第三方(竇建德)摘桃子;還有最關鍵的是北方突厥的威脅,要知道隋朝時期對邊疆控制不嚴導致突厥“控弦百萬,幅員萬里”,是中原各政權最大的威脅。隋末時期李淵、竇建德等人都曾向突厥交過“保護費”,因此突厥才是希望中原王朝分裂的人,畢竟這樣就能用最小的代價謀取最大的利益。巧的是北方突厥大可汗死了,唐朝抓住突厥權利交替之際攻取洛陽,利用這一時機一統北方。
李世民帶領大軍第一個攻佔的就是慈澗,雖然慈澗沒有虎牢關、函谷關這麼出名,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據點,尤其是對洛陽來說。慈澗是洛陽的西大門,慈澗一丟王世充只能放棄西線陣地退守洛陽城。之後派遣史萬寶搶佔龍門,截斷南邊伊州守軍北援之路的同時切斷王世充的退路。之後王世充多次攻打龍門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可見龍門對王世充的重要性以及唐軍戰鬥力之高。唐軍來勢洶洶,而王世充又節節敗退,導致手下五十多個州投降唐朝,王世充迫不得已向竇建德求援。但是此時王世充已經完全被包圍,只要等洛陽城內糧草斷絕,那麼唐軍就可不戰而勝。
竇建德的選擇
竇建德坐擁河北但是他並沒有擴大自己的優勢,北上攻打羅藝不成,南下又無吞併中原之雄心,只能盤在河北。當時河北(竇建德)、河南(王世充)、關中(李淵)三足鼎立,情況有點類似三國,只不過三國時期是吳蜀聯合抵抗曹操,而此時是竇建德和王世充聯手抵抗唐朝。在王世充被圍後竇建德就做出了選擇,那就是出兵相助。當然竇建德也是有私心的,他想要看兩大陣營兩敗俱傷,然後相機取洛陽和長安,一舉消滅兩大陣營完成統一大業。問題就在這裡,竇建德太過高估自己了,他認為一定會成功根本就沒考慮過失敗。自古都是“欲思勝,先憂敗”,可惜竇建德沒有意識到這點。
虎牢之戰
竇建德調動了十多萬人,然後與王世充的弟弟會師,一同向虎牢關開進。並且修書給李世民,讓唐軍退回潼關,歸還鄭國的土地,重新恢復原本的疆域和關係。李世民部下建議避開鋒芒,然後伺機攻打竇建德,一舉解決竇建德和王世充兩人。這一建議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並且開始籌劃虎牢之戰。李世民整合了一下部隊,自己親率三千五百精銳(玄甲軍)前往虎牢關迎戰竇建德,剩下的人全部留下來包圍洛陽。這是一場典型的圍點打援戰役,虎牢關地勢狹隘十萬大軍根本展不開,而李世民率領了三千五百精兵,只要運籌得當那麼未必會輸。二十五日,李世民剛到虎牢就帶領一支精銳騎兵去城東刺探敵情、檢視戰場。竇建德大軍認為是唐軍的斥候,所以並沒有在意。但是李世民直接大喊我是秦王,直接吸引了竇建德,竇建德趕忙帶領騎兵圍剿李世民。只可惜竇建德的部隊戰鬥力沒有唐軍高,李世民率領部隊突圍出去了。初戰不利導致竇建德大軍士氣不振,而李世民大致掌握了地理地勢、敵軍的排兵佈陣等重要軍事情報。隨後雙方在虎牢關對峙了一個多月,始終都不能向前一步,而且幾次遭遇戰都以竇建德失敗而告終,這就導致士兵計程車氣嚴重低落。隨後李世民搶奪了竇建德的運糧隊,瞭解了竇建德軍心的情況,並且開始設局。而竇建德的謀士凌敬建議圍魏救趙,渡河直取太行山,然後兵鋒直指唐軍後方,迫使李世民後撤。此舉的成功率很高,但可惜竇建德並沒有採納,反而中了李世民的計。
李世民散步唐軍草料不足的謠言,說唐軍準備在黃河北方牧馬,並且進擊武牢。竇建德取勝心切,所以率領大軍前往黃河北岸。竇建德十萬大軍排兵佈陣也是需要時間的,等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也就到了中午了,士兵們餓著肚子哪還有心思打仗。而李世民果斷親率部隊衝殺,竇建德被生擒,兵敗如山倒十萬大軍直接投降了。隨後李世民帶竇建德到了洛陽,讓王世充看看被生擒竇建德。王世充看到之後就絕望了,停止了毫無希望的抵抗,選擇了投降。
戰役分析
在這一場戰役中李世民的表現格外亮眼,用到的戰術有:圍城打援、知己知彼、堅壁挫銳、出其不意、乘勝追擊。先是圍城打援,利用竇建德援助王世充的心理據守虎牢;然後知己知彼,親率部隊去刺探敵情;之後堅壁挫銳,據守虎牢不斷的消耗竇建德計程車氣;最後出其不意設伏於黃河北岸,初戰勝利後果斷追擊竇建德餘部,一舉將竇建德大軍打得土崩瓦解。而竇建德求勝心切,棄用凌敬的建議,自大得認為十萬大軍可以碾壓李世民,最終導致部隊失敗。這是雙方在戰爭時期的表現,而雙方在動員時期的表現也是天壤之別。唐朝最高統戰部對此次戰役十分看重,戰前動員做得也非常好。在開戰之前李淵就下令城破之後,所有的戰利品全部賞賜給將士。李淵最早就大肆封賞將士,現在又許下如此承諾,唐軍人人嗜戰,都在等著攻破城池瓜分戰利品,作戰情緒以及戰鬥力非常高。《資治通鑑》:世民使宇文士及奏請進圍東都,上謂士及曰:“歸語爾王:今取洛陽,止於息兵,克城之日,乘輿法物,圖籍器械,非私家所須者,委汝收之;其餘子女玉帛,並以分賜將士。”而竇建德則是十分失敗,竇建德十分器重降將,這就導致了追隨竇建德的武將心寒。武將為其出生入死得打仗,但是最終的待遇還不如降將,這就導致軍隊人心嚴重不合。竇建德棄用凌敬的建議就是因為將軍們的勸說,短時的將軍忽視了謀士的重要性,最終導致大敗而歸。而開戰前的幾次失利讓部隊作戰情緒下降,在虎牢對峙一個月更是讓部隊人人思家欲歸,在這種情況下竇建德如何打敗李世民?除非竇建德有天神相助,不然失敗就是必然的。
虎牢之戰的影響
這一場戰爭奠定了李世民在軍事史上的地位,“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由此可見後人對李世民的評價之高。李世民的軍事手段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舉將竇建德、王世充兩大陣營全部解決,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基礎。也正是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李淵特意開設了“天策上將”冊封給李世民,間接導致了日後的玄武門之變。
-
6 # 地球總管家
你好!
虎牢之戰:李世民個人生涯中最厲害戰役,3500士兵擊潰10萬大軍!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功績的皇帝。李世民一生也是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戰役那是不計其數。在公元621年的時候,竇建德從板渚出牛口全部傾巢而出,當時十幾萬的大軍可是有浩大的聲勢,並且十幾公里都是擂鼓震天。
在唐軍中是十分的驚慌失措,李世民在偵查敵陣之後,然後對將領們說還沒有碰見過如此強大的敵手,這次能夠這樣,能逼近我們的城池,顯然是並沒有輕視我們。但是如果我們一直這樣不管他們,他們時間長了就會慢慢的洩氣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在乘勝追擊,一定是能夠勝利,把他們給打敗的。當時竇建德派了三百個騎兵,這就顯示出了輕視李世民他們,並且還派人告訴李世民:“敢不敢交鋒”。然後李世民派人去應戰,結果是沒有分出勝負,都返回了自己的營地。
這個時候,竇建德的那邊的將領王琬到李世民陣前炫耀。他騎著昔日隋煬帝的坐騎青驄馬,並且鎧甲兵器什麼的都是很新的。而尉遲敬德卻進入敵陣,把王琬給活捉了,並且還把他的坐騎也給牽走了。李世民和他麾下武將除了上面的,還是有很多的英勇事蹟的。對於《隋唐演義》中的好漢有的是虛構的,這些人就有李元霸、宇文成都、羅成這些人,有的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這樣的人。
唐軍與夏軍也出現過對峙,到了中午,口渴和疲勞也加劇了夏軍士氣的直接下落。李世民就命令宇文士和三百個騎兵在經過竇建德軍陣的時候, 也給他說了計策,然後按照這個計策來做。這時,到了竇建德陣前,敵方果然有人動了。李世民的精銳騎兵在已經有動搖的地方進行集中。這樣李世民進行攻擊,所以導致敵軍是猝不及防,加上疲勞,很容易的就潰敗了。還有一點,就是唐軍因為敵軍的騎兵數量很多,所以就有些不利。但是,戰爭還是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後來夏軍出現了很大的混亂,然後李世民派出了他的最精銳部隊,竇建德的軍隊很快出現了崩潰的情況。在這次戰役中,有很多的夏軍被直接俘虜,也有3000多名被唐軍直接殺死,但是李世民對俘虜直接就放走了,給了他們回到家鄉的機會。後來竇建德戰敗的訊息就被傳到了洛陽,而王世充也投降了。這次戰役對李世民來說,是一個很經典的戰役,他用3500名士兵,擊潰了10萬大軍,這也是他的個人戰役生涯中最厲害的一次戰役。
-
7 # 君選佳影
洛陽虎牢之戰,發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關(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各個擊破王世充軍(鄭軍)、竇建德軍(夏軍)的一次極其重要戰役。在公元621年的時候,竇建德從板渚出牛口全部傾巢而出,當時十幾萬的大軍可是有浩大的聲勢,並且十幾公里都是擂鼓震天;唐軍士兵看到對方人數如此眾多,都不禁恐慌起來。經過20多天的對峙,虎牢關內的唐軍已經得到了一些增援。但唐軍總兵力不過50000人,還要除去圍困洛陽及其周邊關卡的部隊。因此,虎牢關的唐軍人數還是處於極大的劣勢。但經驗豐富的李世民卻認為,夏軍根本沒打過什麼硬仗,所以不難對付。尤其是他們在大戰的列陣,還喧鬧不止,毫無紀律可言。在善戰的關隴軍事貴族看來,對面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只要列陣的時間一長,自己就會失去秩序。
於是,李世民再次下令全軍先按兵不動,等到中午過後再開始作戰。期間,不耐煩的竇建德還派出來300名騎兵到陣前挑釁,希望進行一次勇士間的團戰。李世民出於蔑視態度,僅僅以200步兵迎戰。結果人數佔優勢的夏軍騎兵,幾次衝鋒都無法衝破持槍結陣的唐軍步兵,雙方最後都只能各自回營待命。對峙持續到中午,夏軍士兵們飢餓疲憊,紛紛坐在地上休息。很多人爭搶著到附近的黃河邊打水喝,全軍已然秩序全無。李世民馬上派出300騎兵,發動試探性衝鋒。結果夏軍戰陣果然出現了動搖。意識到戰機已到的李世民,立刻率領精銳騎兵向夏軍發起衝鋒,後續部隊則緊隨其後,很快,急速衝鋒的具裝騎兵就輕鬆的擊穿了夏軍的陣線。綿延二十多里的夏軍戰陣,首尾不能相顧,亂作一團。如果說王世充的南方部隊還能堅持抵抗一陣,那麼這些連正規軍事訓練都非常欠缺的炮灰,就根本是一觸即潰。很多人在看到李唐的戰旗出現在自己身前後,調頭就跑,整個大軍轉瞬間土崩瓦解。但因為虎牢關的地形夾雜在黃河與群山之間,擁擠的人群,根本沒法迅速撤離。他們只能成為李世民騎兵衝殺或踐踏的目標,殘存者則又被追擊而來的唐軍步兵攻擊,死傷一片。慌亂中,位於軍隊較後方位置的竇建德也被唐軍順勢虜。他戰敗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洛陽城內,困守多日的王世充,也立即失去了抵抗意志。在唐軍收拾殘局不久後,便親自出城投降。
-
8 # 卓然影視
公元618年,第二次統一全國的隋朝覆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此時的天下,像極了三國時期的天下。唐朝、鄭國、夏國三國鼎立,維持著脆弱的平衡。當天下人滿以為第二個三國時期到來的時候,李世民透過虎牢關一戰,讓另外兩家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可謂居功至偉。
一、背景:三國鼎立之勢初成,唐朝開始一統天下當時的天下,剛剛形成了三國鼎足之勢,唐、夏、鄭分別佔據了天下的一部分,在虎牢關之戰以前,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三個國家的背景。
1、貴族出身的唐朝李世民出身北周關隴貴族之家,李世民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父親李淵在隋朝滅亡前擔任的最高官職是太原留守、晉陽宮監,這個職務是這一地區最高的軍政長官,而且李淵除了是太原留守以外還是世襲的唐國公,因此可以說李淵當時是雄霸一方的實力派諸侯。
雖然李淵身居高位,但是他對孩子們的教育,不得不讓人稱讚。不管是以後透過“玄武門”登基的李世民,還是太子李建成,以後的齊王李元吉,都非常優秀,可以獨當一面。尤其是李世民,他從小就喜歡軍事,擅長騎射,並且還在雁門關親自解救過隋煬帝,可謂有膽有識。
在太原起兵之時,正是李世民聯合李淵手下的將領,逼得李淵起兵,這才有了隨後的大唐盛世。可以說,李世民在整個大唐的開國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李世民不但英勇過人,而且非常注重改革,勇於學習先進技術。在起兵之前,李淵的部隊經常要跟突厥打交道,李世民充分結合了突厥起兵的長處,結合自身的優點,訓練了一支重灌騎兵,就是赫赫有名的玄甲軍。這支玄甲軍在李世民的征戰過程中,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虎牢關之戰中,更是將這個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2、偏安一隅的王世充王世充原本姓支,是西域胡人,寄居在新豐(今西安臨潼區)。他祖父支頹耨早逝。於是他父親支收便跟隨他祖母改嫁到霸城王氏,因而改成了姓王。王世充此人廣泛涉獵經史,尤其愛好兵法以及卜卦算命、推算天文曆法方面的學問。
王世充本身也是隋朝舊臣,他曾經做到過隋朝的員外郎職位。在平叛瓦崗軍的時候,王世充收斂了很多能人異士。在打敗瓦崗軍以後,王世充目空一切,膨脹到了極點,連自己的主子隋煬帝也不放到眼裡。他發現洛陽這個地方,地勢狹隘,易守難攻,便乾脆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鄭,從此當起了偏安一隅的皇帝。
3、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相比起上述兩個國家,夏國的領導者竇建德就是個十足的“泥腿子”了。他出身扶風竇氏,家裡世代務農,重情重義,出任里長。崇尚豪俠,為鄉里老百姓所敬重,在這一點上,這位老兄可是比當年的劉邦亭長厚道多了,劉邦在當地那是半個流氓。
竇建德起兵,還要歸功於隋煬帝。當年隋煬帝出征高麗,大敗而歸。隋煬帝還不死心,還要出征。這時候人們怨聲載道,竇建德趁機拉起來二百人的隊伍,反抗隋朝的暴政。同時因為竇建德宅心仁厚,得到了很多起義兵的認可,於是勢力越來越大,逐漸佔據了以河北為根據地的周邊地區,自立為帝,國號為夏。
透過以上的實力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唐朝的綜合國力是最強的。這也給了李世民強大的信心。因此在開國幾年後,李世民決定出兵,開啟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二、起因:唐朝想打破三國鼎立之勢,出兵伐鄭武德三年,唐朝在建國幾年後,在穩固了太原、隴右地區後,決定統一全國。這首當其衝的,便是盤踞於天下樞紐的洛陽王世充。於是李淵派遣自己最得力的皇子秦王李世民,集結了五萬大軍,討伐王世充。王世充也調集了五萬兵馬,抵擋李世民的進攻。
王世充當時的軍隊,雖然也是經過戰鬥的洗禮,更是在戰勝李密之後,將他手下的大部分優秀將領都招致麾下,其中不乏 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裴仁基、單雄信等名臣大將。但是論其綜合戰鬥力,還是要處於下風的。尤其在騎兵這一塊,李世民的玄甲軍無敵於天下,王世充面對玄甲軍,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野戰上,就天然劣勢。
但是王世充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天然的地理陣型,虎牢關在當時成為天下第一關。那裡易守難攻,而且跟洛陽可以成犄角之勢,互相守望。只要虎牢關的人死死守住,那洛陽就可以高枕無憂,這也是洛陽在南北朝至今八十年的時間未被攻破過的優勢所在,也是王世充的底氣。
而我們根據李世民以前的作戰風格不難看出,他的作戰理念非常沉穩,先固守,消耗敵軍,尋找戰機;然後決戰,先讓正面部隊先與敵人對決,等敵人銳氣受挫時精銳騎兵衝擊,進行前後夾擊;最後乘勝追擊,一鼓作氣,痛打落水狗,不給敵方以任何喘息之機,徹底將其消滅。而其中的玄甲軍,便起到了從側翼衝鋒的重任,屢試不爽。
武德四年,李世民手下將領屈突通等人訓營時,突然遭遇王世充的軍隊。正當兩方糾纏時,李世民率領玄甲軍趕到,在玄甲軍的衝鋒下,王世充潰不成軍,被殲滅了6000多人。
幾天後,李世民軍營前移,但是工事還沒修好。王世充看準時機,覺得李世民立足未穩,一定可以打一個措手不及,於是率領全部主力出戰。
當時唐軍見王世充如此陣勢,紛紛勸李世民暫避鋒芒。而李世民卻說王世充傾巢出動,正是殲滅他的好時候,於是讓屈突通正面禦敵,自己帶玄甲軍從側翼衝鋒。這一戰打得天昏地暗,李世民幾次深陷地陣,若不是丘行恭拼死護衛,李世民也早就身首異處了。
最終,在玄甲軍的強力衝鋒下,王世充實在是頂不住李世民的強大攻勢,倉皇逃回洛陽。李世民趁機攻入虎牢關,佔領了這個險要之地。然後又繼續追擊,一直殺到洛陽城下。
此戰以後,王世充再也沒有跟李世民野戰的實力,只能依靠洛陽的城高牆厚來固守。但是城內的駐兵猛增,讓以前的戰略備糧馬上捉襟見肘。而李世民又施行德政,洛陽周圍的郡縣紛紛倒戈,投降唐朝,這更加劇了洛陽的困境。城中原有的30000戶人家,在圍城期間銳減至只剩下3000戶。就連王世充的朝廷官員和貴族等,都餓死一大片。城內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劇。王世充萬般無奈下,只能向竇建德求援。
三、經過:唇亡齒寒,竇建德重兵援助王世充當王世充的使者來到竇建德此地,向竇建德求援的時候。竇建德群臣開了一場“救援王世充軍事分析會”。其中中書舍人劉斌陳述了一番厲害關係。他認為李世民前前後後跟王世充打了兩年了,洛陽城被圍得跟鐵桶一樣,可以說朝不保夕。
假如唐軍滅掉了鄭國,那麼根據“唇亡齒寒”定律,該輪到我們遭殃了。所以王世充是一定要救的。救好了可以保持三國鼎立的形勢。如果順利打跑了李世民,王世充勢力單薄的話,我們可以順帶將他收拾了,然後直指潼關,殺入關中,滅掉李唐可一舉定天下!劉斌的這一番分析讓竇建德聽了很開心,決定就按此計策執行。
計策定下,那就說幹就幹。竇建德隨即出兵管州,然後又攻陷滎陽、陽翟等縣,水陸並進,泛舟運糧,溯河西上。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辯也率兵萬餘跟竇建德合兵一處,號稱三十萬雄兵。直指李世民。
面對來勢洶洶的夏國軍隊,李世民手下有些驚慌,如果被困於洛陽城外,那腹背受敵,是在不是良策。而李世民則微微一笑,說道:“他既然來了,就別想回去。”李世民於是分兵兩處。首先在洛陽留下大部隊,繼續圍困王世充。然後利用虎牢關易守難攻的地形,親自帶兵入駐虎牢關,靜候竇建德。
竇建德這邊剛在虎牢關下安營紮寨,李世民便親自帶兵去查探軍情。結果不料正撞上夏軍。面對幾十倍於自己的敵軍,李世民並不驚慌。他一邊高喊自己是秦王李世民,一邊邊打邊撤。
竇建德一看李世民如此囂張,馬上派兵追擊。李世民把敵人慢慢引到了自己的包圍圈,然後突然率兵殺回。夏軍頓時大亂,倉皇回營。此戰雖是一場小小的遭遇戰,也能看出李世民的沉著冷靜,確實高人一籌。
虎牢關易守難攻,可不是說著玩的。尤其是李世民來首,那更是滴水不漏。任你竇建德怎麼打,怎麼罵,我就是不出關。不但如此,李世民還派千餘人的小隊在背後偷襲竇建德的糧道,更是讓竇建德心中憤怒。
其實竇建德不是沒有機會破解這個困局,國子祭酒凌敬曾向竇建德獻計,我們可以來一場“圍魏救趙”,不在此地糾纏,而是反其道而行,翻過太行山直逼太原。李世民見老巢被打,必然撤軍回援,我們可以在半路上設伏,重創李世民。
如果竇建德真這麼做了,也許統一全國的,就是夏朝了。可惜竇建德面對自己的盟友如此困境,擔心自己還沒到太行山,洛陽就守不住了。再加上竇建德牛勁上來,非要在虎牢關跟李世民來場硬碰硬,結果放棄瞭如此的好機會。這也是竇建德的命啊。
面對此局,總這樣不是辦法。於是竇建德約李世民在洛水談判。期間李世民偷偷放了一千多匹戰馬在洛水沿岸,看似清閒得在放馬休息。竇建德以為李世民沒有進攻的慾望,於是士兵開始鬆懈,喝水的喝水,吃飯的吃飯。有的甚至在原地躺下睡覺,哪有了陣前打仗的樣子。
李世民見時機成熟,馬上起碼突襲竇建德。有心殺無心,竇建德的前軍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李世民殺透了陣型。前軍崩潰,馬上向中軍撤退。此時竇建德再想整頓全軍已然晚了,於是狼狽向東邊的山坡撤退。
雙方正在混戰之時,李世民派秦叔寶等人繞過敵陣,來到了竇建德的後方,並展開大旗,搖旗吶喊。竇建德突然看到唐軍從陣後殺出,以為自己被唐軍包圍,頓時潰不成軍。被李世民帶兵一頓追殺,在混亂中,竇建德膝蓋中了一箭,也墜下馬來。最終在牛口渚被生擒。
這場慘烈的戰鬥,直接打散了竇建德軍,連皇帝都被人生擒。唐軍最後俘虜了五萬人,李世民宅心仁厚,也沒有為難他們,直接讓他們原地遣散,回家去了。
四、結局:竇建德失利,王世充無奈投降生擒了竇建德後,李世民就押著竇建德、王琬、長孫安世、郭士衡等人來到洛陽下示威,王世充嚇得雙腿都癱軟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沒有了,王世充也知道大勢已去了。經過了一番突圍與投降的激烈思想鬥爭後,認為突圍必死無疑,於是舉白旗出城投降了李世民。
王世充和竇建德兩人的結局,其實大體相同。竇建德被押回長安,在長安被李淵一刀給結果了。雖然王世充在長安沒被殺,但是被髮配到蜀地。結果人還沒到蜀地,在路上便被獨孤修德兄弟砍了腦袋。至此,虎牢關之戰全部結束。
寫在最後:李世民一戰封神,此戰不但以少打多,更是一役滅雙雄,從而一舉奠定了唐朝統一的全域性。雖然竇建德的下屬劉黑闥還在抵抗,也抵擋不住唐軍統一天下的大勢。
此戰過後,秦王李世民的聲望,也達到了定點。因為功勞太大,已經無賞可授,所以允許李世民組建天策府,自己培養自己的勢力。這也為以後兄弟倆爭奪皇位,進而發生“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回覆列表
洛陽、虎牢之戰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各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軍的一次重要作戰。
王世充原來是隋東都洛陽守將,隋煬帝死後,他在唐朝武德二年四月稱帝,國號鄭,並利用唐軍在河東作戰無暇顧及東部的機會,奪取了唐朝在河南的部分土地。柏壁之戰後,李淵為奪取中原,採取先鄭後夏(竇建德已稱夏王)、各個擊破的方略,唐朝武德三年七月,命令李世民領兵8萬向東攻打王世充。同時派遣使者與竇建德言和修好,使他保持中立。王世充從各州鎮挑選勇士聚集洛陽,命令他的三個侄子在分別鎮守襄陽(今屬中國中南部湖北省)、虎牢、懷州(今河南沁陽)等重要地點,命令他的兄長、兒子防守洛陽,他親自率步騎3萬迎擊唐軍。
李世民率步騎5萬進軍慈澗(今河南新安東),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陽。李世民於是決定先掃清外圍然後攻城,經過八個月的作戰,唐軍攻克回洛城,並佔領虎牢,河南50餘州相繼歸降。李世民率軍進逼洛陽,經過一番激戰,將其合圍。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糧草,民心頹廢,幾次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得知洛陽危急,怕唐滅鄭後危及自己,決定先聯合鄭國攻擊唐朝,然後找時機滅鄭,再奪取天下。於是率兵10餘萬西進,連續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會鄭州)、滎陽(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進到虎牢的東面。
李世民與部下商議對策,部將多主張退避。他力排眾議,決定分兵圍困洛陽,佔據虎牢要地,阻止竇軍向西進軍,一舉兩得。由於虎牢地形險阻,竇軍不能前進,駐紮了1個多月,多次作戰不利,士氣低落,將卒思鄉。李世民得知,引誘他出戰。竇軍果然全部出動,李世民下令騎軍隊直衝人竇軍。竇建德正和群臣議事,唐軍突至,前後夾擊,陣勢大亂。唐軍追擊30裡,俘獲5萬多人,竇建德受傷被俘。李世民回軍洛陽,王世充就投降了。 最後獲得勝利.
這一戰還出現了一支精銳的部隊“玄甲軍”。唐夏虎牢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軍”。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000餘人。在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竇建德率領精銳主力十餘萬人前來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結果大破竇建德十餘萬眾,竇建德僅率數百騎逃遁,隨後,洛陽的王世充也被消滅。天下的局勢完全轉向了對唐軍有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