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史大夫001

    這個是兩千多年來封建思想產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君主不敬。這個違背了古代人一個忠君的思想,大臣對皇帝不敬,自然的就會有很多人站出來反對。一些大臣一開始出來追隨曹操的時候大都也是對曹操報了很大的希望,希望曹操能夠力挽狂瀾來恢復漢朝的江山。到了後來曹操離復漢的道路越走越遠,就連一開始跟隨曹操的荀彧都出來反對曹操。在當時皇帝仍然是精神和名義領袖。要不然的話挾天子也不能令諸侯。這就是曹操被打壓的原因,也是曹操本人也沒有稱帝的原因,不是沒有實力稱帝而是因為輿論壓力太大。劉備受推崇的原因也是受了忠君的思想,劉備之所以能成功也是打著恢復大漢江山的口號,本是劉姓後裔,招兵也比較好招,除了曹操別的勢力一般都不打劉備,打了劉備也是怕輿論壓力。孫權的地盤是繼承了他哥哥孫策的。比較中規中矩。終上所屬無論打壓還是推崇都是和封建思想,道德的思想有著很大關係也是主要原因。個人想法,不足之處 請諒解

  • 2 # h影視精彩劇場

    簡單來說。。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所以說其佔天時。孫權承接父兄基業,佔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又有長江天險,可謂易守難攻,所以說掌握地利。而劉備靠著大漢皇叔的名分,禮賢下士,尊重人才,有仁愛之名,故他能團結一大批優秀的人才為其所用,所以說其掌握人和。

  • 3 # 燕寶的大叔

    說說我的想法,不對之處望諒解

    一是,作者羅貫中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崇尚正統。劉備是漢末皇家劉氏之後,代表正義一方。 所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有“擁劉貶曹”的思想傾向。

    二是,羅貫中本人的經歷,羅貫中就曾做過張士誠的幕僚,正派設定為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謀士加道士諸葛亮,反派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但是三國演義來源於歷史,又與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有所不同,這三個國家,魏蜀吳,正派反派都安排好了蜀和魏,就只能淡化或者對孫權的人物出場機會變少了。

  • 4 # 剪輯師嘉樹

    因為孫權不張揚,不善軍事,但能很好的利用人才,曹操奸詐,有此功績與其野心與謀略有關。劉備仁義,施恩德與天下,聚賢才,成大事。唯孫權一人,年幼,江東善水戰這一點讓其故步自封,無法做出太好的舉動。所有也算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孫權

  • 5 # 顫動的丹田

    很簡單呀,

    曹操和劉備都是憑著自己真才實學,

    真刀真槍拼出來的地盤,

    這樣的事蹟才有振奮心靈的衝擊力。

    而孫權乃是其父打出來的名聲,

    其兄搏出來的實力,

    偌大一片基業白饒與他,

    自然應當被看扁一些。

  • 6 # 九皋鶴舞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雖為奸雄,但也是雄啊!劉備呢,皇室宗親?對歷史或小說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不同,主流觀點也會不同。

  • 7 # 靜幽如楓

    可能這源於劉備的“草民”出生,大多數人都是平民, 天生有一種同情弱者的思想在,因為從心理上來講每個人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要麼寄託於他人要麼自己去實現,對於普通人來說寄託他人往往是一種更常規的選擇。

  • 8 # 閆顯惠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來分中奸,以推祟正統為天旨,所以以三家論,劉備更適合正統,所以劉備受到推祟。

  • 9 # 落葉歸根807

    你的問題可以這樣理解麼?

    職場三人物!有能力超越領導人在受到打壓!拍馬屁會奉承得人授推崇!默默付出之人無人問津!

  • 10 # 不知否不知否

    簡單回答:曹操是謀逆,為傳統所不容。劉備名為匡扶漢室,繼承正統,並且表面上核心團隊以情義維繫,符合華人精神品味審美。孫權一非正統,二為割據,三是待人前恭後倨,殺功臣,僅為亂世梟雄。

  • 11 # 華光義

    曹操演反派主要還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傳統文化!從輿論導向和所謂的道德上只能寄望於玄德公哈!至於孫權在當時還認為是遠離中原的偏安一隅,尤其是文化方面沒有引起更多的重視而已,簡短評述。

  • 12 # 上世紀

    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太犯忌諱了。雖然他沒有改朝換代,但是這種權臣,想來沒有那個皇帝願意推崇,他就不怕到時候有人效仿嗎?所以曹操被打壓。

    而劉備被推崇是因為他是正統,有劉漢血脈,又以仁義著於四海,這是符合普羅大眾,儒家的價值觀,自然是要受到推崇。

    至於孫權無人問津,這個談不上吧,曹操還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只是相比奮一代,曹操和劉備,孫權的確不論是從謀略,做人,治國安邦,經驗等等方方面面都略有不如。

    但是這是和一代相比,要是和二代的劉阿斗,曹昂,曹丕等人相比,就完全不一樣了。

  • 13 # kunleung

    三國演義造就的。受羅貫中的歷史觀點所影響。曹操仕族代表臣子介級被要求一定得忠於君上,劉備皇族代表統治介級天生主角光環,即使食人肉也算是理所應當。而孫權庶民、商人後代本不備主流多認同,其身家又主要繼承自兄長(兄長有後)不生於亂世休想能成為君主,所以無人問津。這也是羅貫中的等級觀念。但正是這個觀念使其仕途失敗。因為元未峰煙四起,群雄並立。而元朝的滅亡是因其腐敗,對百姓的等級壓迫(將人分四等)。要打破這種壓迫就必須是靠最低層受壓最利害的三國中孫權所代表的庶人階層,所以我們的朱重八兄弟贏了,而羅貫中所輔助的張仕誠須然也來自這個階層但他過早稱王使自已脫離了人民,且反元又降元繼而又反元,為人反覆無常倒有點劉備的味道。

  • 14 # 板藍根999

    嘿呀~我來啦!以下想法為個人想法,有不對的地方還望見諒~

    一、三位“大神”

    首先看一下三人資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一心想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奠定了曹魏政權。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權覺著漢室不可復興,希望偏安一隅,不失桑榆)

    二、《三國演義》作者看法以及背景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幷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說家,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作者。

    元代中期,隨著社會經濟重心與文化重心由北方轉移至南方,很多北方的知識分子轉移到了南方一帶,而羅貫中也在此列,來到杭州的羅貫中在這裡遇到了很多作家和藝人,思想的交匯也帶給羅貫中很多的啟示與感受。後來想要有些建樹的他來到了起兵的張士誠處,然而這位自稱“吳王”的義軍首領並不願意重視讀書人的意見。隨後羅貫中離開張士誠一路北上,三年後又回到杭州。經過了這麼一番遊歷的羅貫中已經有了十分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歷史觀。這個時候的羅貫中經歷了元朝的衰敗和社會的動亂。

    他極其嚮往仁君的出現,也極其渴望社會不再動盪,百姓安居樂業,同時作為儒家人,推崇正統,而此時出身正統,想要恢復漢室並且品德廣受稱讚的劉備正和他的心意,同時也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與王室的觀念。但是曹操的社會評價就沒有那麼高,他不尊重“當今聖上”,不忠於王室並且生性殘暴。這樣的人簡直就是活脫脫的“反面案列”。再來看一看孫權,東吳基礎是孫堅建立的,大部分江山也是孫堅打下來的。孫權繼承了孫堅的心血,發展重心也放在了“守”,表現不如曹操劉備出色。所以羅貫中分配好了正反“紅藍”兩陣營後,孫權自然而然的就寫到少了一些。

    三、《三國志》作者看法以及背景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三國志》作者。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

    陳壽起初在蜀漢做官,後因不滿宦官黃皓的專橫屢遭貶謫。後來被晉張華推舉為孝廉,重回官場,期間因撰寫《益部耆舊傳》十篇而受晉武帝嘉獎,之後晉滅吳統一天下,陳壽撰寫完成《三國志》。在陳壽歷史上對陳壽的記載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可以從上面文字看出陳壽是個地地道道的“三華人”,而且還是蜀漢大臣與晉臣。在曹魏的基礎上才有了晉,並且自古就有擁長安洛陽為正統的傳統。所以當時在很多人眼中曹魏才是正統,陳壽作為晉臣。自然也是這麼認為。於是在紀和傳中對曹操和司馬一族大多是讚美和圍護(司馬一族當道,他也不敢寫其不好),並且給曹操、曹丕和曹叡寫了“紀”,而劉備和孫權及其後代寫了“傳”。這是活生生的編纂史書為當時王室服務的例子。陳壽對當時的情況也是十分了解,那個時候蒐集的資料也大多較為真實。書中多有勸誡之言,闡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十分質樸實在。

    作為一名“良史”,陳壽名義上尊曹魏為正統,但實際上是三國各自成書,地位相同,三國鼎立互不相屬,並且雖為蜀漢舊臣,但也毫不隱晦劉備和諸葛亮的過失,寫下了劉備出於私怨殺張裕以及諸葛亮錯殺馬謖等事。

    此書中的孫權實際上並沒有受到抹黑、忽略與貶低,但是為什麼還是容易被讀者忽視呢?東吳在當時就是比較偏遠的割據勢力,並且表現不是像曹操劉備那樣大放異彩,安安靜靜的發展,平平穩穩的“守國”。而至於後世說陳壽貶低孫權歧視東吳,無外乎是體現在孫權地位、孫權稱呼,以及孫吳諸臣的諡號上。但是實際上陳壽與孫權無冤無仇,沒有什麼利害關係,是從相對客觀的角度去記述。而且對於陳壽來說,劉禪是其故君,譙周是他恩師,尊稱劉備劉嬋為先生和後主也是應該的,不然就要受到非議了。

    綜上所述,不管是哪位作者寫的三國,作品中的看法和描寫均為當時的王室服務,並且符合當時的社會觀念,與當時的思想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三位英雄各有褒貶。

  • 15 # 高長寬4

    三國演義是小說,多忽悠……三國志雖不敢說百分之百符合史實,但畢竟是正史,與小說差老遠。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遠高於劉備……

  • 16 #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第一,這與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有很大關係,陳壽年輕時候在蜀國為官,所以寫的東西難免有個人喜好。

    第二,再就是,劉備,外表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性格溫順,表面看起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情商高,能夠控制自己情緒,不會輕易樹敵,特別是從小的生活經歷,使得自己沒有任何驕橫的心態。善於利用各種場合去維護自己的形象。摔孩子也好,帶百姓離開新野也罷,無不表現自己這些特色。至於他內心的虛偽和固執,不是寫到臉上的。

  • 17 # 浪裡白條不再白

    一本三國演義讓世界認識了三國,也讓裡面的三大主角:曹操、劉備、孫權成為了家喻戶曉得人物,而這三個人雖說都算是一方諸侯,這所受到的待遇也是截然不同的,曹操被人稱作曹賊,許多人想打壓他。劉備仁名遠播,受人讚揚。而孫權就像是個後媽生的,沒人疼沒人愛。

    曹操為什麼受到打壓

    曹操最為出名的想必就是這“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讓曹操的名聲不太好。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雖然禮儀崩壞嚴重,但是數百年的仁禮傳承還是對中國影響深遠的,當時天下間的諸多讀書人還是擁護漢室後裔的,而曹操的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是天下讀書人最為不恥的事情,必然是會招來士子文人的謾罵,而文人基本上掌握著輿論的走向,所以曹操的名聲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再說,其它梟雄為什麼也喜歡打壓曹操。歸其原因,就是曹操做了他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天子在手,即可號令群雄,這在當時是許多諸侯梟雄的夢想。可惜的是他們礙於臉面和自己的名聲做不出這等無恥的事情來。而曹操恰好做了,這讓他們非常的不爽,也非常的嫉妒,自然是要處處打壓曹操了。

    孫權為什麼無人問津

    孫權雖然也是三雄之一,這知名度相較於曹操和劉備就差了很大一截了。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首先一點就是這地理位置了。孫權地處江南,易守難攻,有著天然的長江屏障。按理說是非常好的一塊根據地。可惜的是在當時,涿鹿中原才是眾多梟雄的夢想,而江南並不是中原地區,在中原梟雄看來,江南就是一塊鄉下地區,孫權也就一個土皇帝而已,這邊中原地區搶地盤都來不及,哪裡還會去關注鄉下小兒。

    總結

    曹操被人打壓是因為他做了大家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引來嫉妒。劉備受人推崇是因為他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名聲大振。孫權無人問津主要是因為其所處的地理位置。

  • 18 # 影視是個圈

    《三國》如果換到現在寫得就是創業的故事啊。

    曹操靠得是家族聲望和個人實力,所以同樣是打黃巾軍,劉備拼死拼活才弄了個縣令的時候,人家已經是一方諸侯了。最終他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也屬於合理之處,就算打撲克牌玩鬥地主,人家拿得都是好牌,要啥有啥,再打不贏就過分了。

    劉備靠得是皇叔虛名和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27歲時出道打黃巾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47歲的時候曹操都快要稱帝了,他還混得連個容身之地都沒有。換了別人,老早就死心了,可他偏不。

    他拿了一手絕爛的牌,原本已無贏牌希望。不曾想,到最後抓起來的三張底牌是一對寶,加一個大王。再看一下自己手中,還有一個順子加兩對對子。“這尼瑪是要發啊。”他一陣狂喜。人生暮年,時來運轉,最終殺出一條血路,終於也獲得了世人的認可。

    至於孫權,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拿了一手好牌,可他就是一張都不出。看到曹操出了一個順子,他幫著劉備炸一把;看到劉備甩了一對二,他又幫著曹操炸一把。

    炸來炸去,他自己都忘了自己是那撥的,應該乾點啥。等劉曹二人想著讓他主動出牌的時候,等半天沒動靜,再一看,那丫已經睡著了……

  • 19 # 如煙入幻

    第一點,在三國故事的傳播也不是剛開始就尊劉抑曹的。剛開始三國故事是晉人開始流傳,晉朝是襲承的魏國,所以前期的三國故事流傳是以曹操為尊的。後來東晉南遷,中原地區被胡人佔領,慢慢的三國故事中的尊劉傾向才開始產生。地雖蜀地,王乃漢王。統治者借這個告訴大家,雖然我現在在南方,但是我還是正統。

    第二點,因為曹魏和蜀漢都有被尊的理由,曹操手裡有東漢朝廷,他名義上還是東漢的丞相,他可以代表朝廷。劉備名義上是皇親,也可以代表朝廷。但是孫吳在這方面是一點也不沾,所以在尊曹抑劉和尊劉抑曹的變化中,孫權一直是一個旁觀者。

    其實,在三國紛爭這麼樣的亂世,能夠獨立一方,而且是三國裡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東吳的謀臣武將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差。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且孫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大皇帝。

  • 20 # 南嶺說史

    其實題主把一代吳大帝孫權說成是‘無人問津’誇張了。好歹孫權也是三國之中存續時間最長的一國,直到公元280年,才被晉朝所滅。

    宋朝大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偉大的毛主席曾經評價孫權:“孫權是個能幹的人。”“當今惜無孫仲謀。”,可見孫權並不是個無人問津的“小人物”,而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英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曹操“受打壓”,而劉備“受推崇”的現象呢?

    這其實和宋朝以來的“封建正統思想”以及民間出現的各種文藝作品導致的思想基調的緣故,因而出現了“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

    “尊劉貶曹”各代表現

    現今對曹操的形象我們或多或少的往“奸詐”的方向去看待,而劉備所代表的的蜀漢一方都是正義的這種可以說是根深抵抗的思想,羅貫中《三國演義》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國演義》中,曹操一方做的事都是“奸詐的陰謀”,如“孟德獻刀”“借頭壓軍心”“汝妻子吾養之”等等,而劉備代表的蜀漢所做之事,因有漢室之胄這層光環存在,所有的事情都是那麼的偉光正。

    但其實這種思想在三國結束之後不到百年的東晉時期就已經出現。

    記載晉朝歷史的史書《晉書》中有記載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一句話:

    “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耐為漢亡而晉興。”

    晉朝篡位,為否定魏國的合法性就需要貶曹,以對外宣告自己直接承繼於漢朝,是具有正統性的。

    所謂文帝是為司馬昭習鑿齒於他的著作《漢晉春秋》中已開始出現貶劉的思想,把晉朝的興起直接說成是從蜀漢滅亡之時開始。

    到東晉被南朝宋武帝劉裕篡奪後,這種思想就更加的頻繁出現了。劉裕自稱漢高祖劉邦異母弟弟楚王劉交的後人,自然要對劉備所代表的漢尊崇,而貶低曹魏。

    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宋書》

    其後宋文帝,更是命裴松之對陳壽所著尊曹的《三國志》進行註解時就寫下了很多貶曹(其實更多的能夠表現曹操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的註解。

    其後至隋唐,這是個比較特殊的時代,時人既尊曹又尊劉。畢竟時過境遷,隋唐時代的人對這段歷史到沒有什麼特別的政治的作用來左右。

    直到宋朝之後又開始出現貶曹的現象。蘇軾在《念奴橋:赤壁懷古》之中寫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透過這樣的句子,表現出周瑜打敗曹操只是“談笑間”的事情,而曹操“灰飛煙滅”。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雖然以曹魏為紀年,但又特別說明:“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歐陽修也對曹操表示了貶低:“漢魏之事, 讀其書者可為之流涕也:其巨碑偉字,其意性恐傳之不遠,豈以後世為可欺歟?”直接大罵曹魏欺世盜名。

    蘇軾《東坡志林》中有言:

    “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這說明在北宋時期就出現了“尊劉貶曹”的現象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寫下:“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明顯直白的貶曹觀點表現。

    之後隨著宋元話本的出現,再到元末明初羅貫中著《三國演義》這種尊劉而貶曹的思想更是普遍。直至後世戲曲之中,曹操以白臉形象出現,更是曹操“奸”形象的表現。

    “尊劉貶曹”形成的原因

    1、封建正統思想的作用

    中國古代各朝各代歷來都講究一個正統的思想,所謂正統當然很多時候是自欺欺人。但這種虛偽的操作主要是為做給普天之下廣大的吃瓜群眾看以及希望流於後世有個好名聲。

    當然如果不渲染一個正統的思想,天下之人認為人人都可為天子,那豈不是天下亂,不利於統治。

    宋元之際詩人鄭思肖在其著作《心史》中寫下有關正統思想的理論。

    正統者,配天地,立人極,所以叫天下以至正之道。

    歷史學家孟森《明史講義》中說:

    “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自始皇以來,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意思是說劉邦和朱元璋沒有篡位的心,靠為天下除暴而得到天下,並沒有如魏晉隋唐宋透過禪讓奪人帝位,此所謂為最正。

    明英宗朱祁鎮在透過“奪門之變”再次登上帝位後,定的年號為“正統”,更是以此表示“我朱祁鎮才是最正統的皇帝,朱祁鈺都是僭號者。”

    所以北宋後為表明偏安一隅的南宋為正統,聖人朱熹在《通鑑綱目》中尊蜀漢為正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具有皇位繼承的正統性,而曹魏篡漢則是亂臣賊子。

    這樣的作用其實是為表明竊據北方的金國為“亂臣賊子”,南宋為正統的王朝。

    南北朝時期,東晉及南朝尊劉貶曹的作用亦是如此。

    2、特殊時代背景

    中國歷史北宋而後的幾百年間,北方各族政權依次登場。西夏、遼國、金國、蒙古(元)紛紛都與宋朝分庭抗禮,宋朝也常年的被這些“兄弟之國”輪番暴揍,以“歲幣”和之。宋所代表的是漢家王朝,劉備亦是漢室的政權的代表人物,抬高劉備,也是為表明宋才是正統。3、渴望仁君的願望

    蘇軾在《東坡志林》所描寫的百姓聽書劉備被打敗就要哭泣,曹操被打敗就鼓掌叫好的現象。關鍵原因還是因為劉備是“仁義”的形象,百姓不希望這樣的仁君失敗,而曹操是“殘暴”的代名詞,百姓自然是不喜歡這樣的“君王”的。

    “仁”的思想自春秋時期孔子提出,漢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的思想成為官方主流的思想。在廣大的百姓心中所渴求的也是“仁政”、“仁君”能帶來好日子,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樂享太平生活。

    結語:“尊劉貶曹”在南北朝,宋遼金這樣特殊的時代有其政治原因,但隨著宋元以後通俗文化的流行,百姓更是希望看到劉備這一“仁義”的形象。故而自《三國演義》的誕生而下,“尊劉貶曹”幾乎成為主流的思想。

    參考文獻:《三國志》《漢晉春秋》《晉書》《宋書》《尊曹還是尊劉由三國至兩宋的歷史糾結-嚴孟春》《三國演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進行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