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鈺姐的書齋

    我是鈺姐,我來回答。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這首詞,我們不難理解:

    我經常羨慕世間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讓世界都變得清涼了。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笑容依舊了,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蘇軾好友王定國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他的歌妓寓娘與之隨行。元豐六年,王定國北歸,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寓娘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二、“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共同感受。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數次被貶,四方奔走,顛沛流離。如此遭際而又奔忙的人生閱歷,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找出規律。在他眼中,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孃的“此心安處便是故鄉”所領悟和感動。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有擁有共同遭際的人感同身受了,才會產生同樣的共鳴。王定國如此,寓娘如此,蘇軾同樣如此。貶謫並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著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淪,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蘇軾也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蘇軾四處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說明。其實,我們的一生莫不如此。蘇軾還有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同樣安慰和激勱了世間無數躁動不安的心。

    所以,林語堂曾評價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等等,我認為,更多時候,蘇軾更象是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

    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哲學思考。

    蘇軾的詩詞常為世人所推崇,含義雋永,耐人尋味,讓人醍醐灌頂,大多是源於蘇軾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這樣便增強了詩詞的哲理意蘊。雖然他深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卻並未因此否定人生、懷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只有讓內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閒下來,真正的安靜下來,感受到來自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般的溫馨和真切,才能讓自己處於超脫的狀態,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擺脫名利誘惑,才能關注那些看似稀鬆平常,實際卻有著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並不是說人至閒花兒才凋落,而是說人真正安下來心,靜下心來,才能關注到花開花落這些稀鬆之事,才能意識到世間之美往往在於心安心靜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間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處是吾鄉",隨遇而安。

    西方哲學家諾瓦利斯說過,哲學就是懷著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從莊子那裡,我們知道了這種致命的鄉愁與致命的尋找,諾瓦利斯的哲學無疑是對失去家園的懷念。

    不可否認,故鄉之於任何人,都是溫馨又神聖的存在,躺在故鄉的懷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蘇軾所見之寓娘美麗如初,笑容依舊,是把嶺南當成了故鄉,因而容光煥發。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飄零如萍,總在不斷的輾轉奔波,顛沛流離。如果我們總把自己當成異鄉人,難以融入其中,最後的結局終將形容枯槁。而且,入過我們窮盡一生心力,都無法迴歸故鄉,一生都在尋找故鄉,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時,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人總不能一根筋的認為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才是故鄉吧,因為有時我們無法左右我們的棲息之地。蘇軾這裡的“故鄉”,我認為更多是指“心靈的迴歸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鄉。

    人最怕的就是心靈的無處安放、飄泊無依,甚至沒有歸宿之地。所以,我認為,這裡的隨遇而安更多的是讓心靈隨遇而安,讓心靈擁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如今,於我們而言,面對任何的改變或變動,譬如升遷、降職、遠調等等,則更要學學老蘇的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和樂觀向上了。唯有這樣,才能笑對人生,無往不勝。

    (END)

  • 2 # 無月文化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在今年的春節,無月特別有感觸。

    春節前的一天,因為湖北的疫情爆發,國家建議大家春節期間呆在家裡,需要出門請戴上口罩,而武漢,則傳來了封城的訊息。

    無月家在江南的小城,離湖北很遠,但是也陸續有疑似病例的資訊釋出。

    年三十的那天,無月和妻子將雙方老人都接到一塊,開開心心的吃了一頓團圓飯,過了一個難忘的除夕夜。

    父親和老丈人都喝了不少酒,看著孫兒的眼神充滿了慈愛;母親和丈母孃在那話家常,嘴角是合不攏的笑容。

    窗外,寒風凌冽,黑影中無處不在的,是那病毒的陰影,稀稀落落的人們,無論大人小孩,戴著口罩,在那燃放爆竹,或者只是走走,散散步。

    夜深後,我看著睡在身邊的妻子和孩子,我知道我深愛的人們都很安好,此時的我,內心非常安定。

    今年的除夕,註定是一個讓人難忘的除夕,但是,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2020年的春天,祈願人們都能安康,快樂!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3 # 言葉語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一詞句,出於蘇軾寫的〈定風波〉詞: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句富有智慧哲理的話,並不是蘇軾說的,他只是引用;說這話的是個女子,名叫柔奴,是蘇軾好朋友王鞏(字定國)家的歌姬,也是他的愛妾。

    01 淡淡一句話,卻充滿了人生的大智慧

    當蘇東坡烏臺詩案被貶官黃州的時候,所有好友無一倖免,王定國也被貶到廣西去當一個小官,當時是非常荒涼的地方,跟定國一起去南方的隨從有一個歌女,名曰宇文柔奴。定國與柔奴倆人回到京師之後,某天與蘇軾見面,蘇軾看到他們倆容光煥發,好像越來越年輕,連司馬光都驚歎不已,蘇軾《與王定國書》:「君實(司馬光)嘗雲:王定國瘴煙窟裡五年,面如紅玉。」

    東坡調侃柔奴說:廣南的風土不是不好嗎?言下之意是那裡環境那麼糟,你們怎麼還有辦法過那麼好,氣色這麼紅潤,結果柔奴淡淡的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感嘆不已,學富五車的他花了一段時間才從貶謫黃州的逆境中走出來,而柔奴卻淡淡一句話,卻充滿了人生的大智慧,對於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以為意,因此作詞以贊!

    02此心安處是吾鄉也是我追求的歸宿

    柔奴說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京師繁華也罷,賓州瘴癘也罷,只要一顆心安定坦然了,便能歡歡喜喜過日子,便能感受周遭的溫暖美好,那麼任何地方也就都能成為安居的家。

    蘇軾之前寫《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經過多少思索才體悟到「也無風雨也無晴」?而眼前的柔奴不需要那麼多的學問,那麼多的反省思考,就只是一往情深,選擇自己所愛的方向,毫不猶疑地向前走,心安理得,何處不是家?

    這樣簡單的答案,柔奴無怨無悔,勇於選擇,單純的心反而自然的達到了東坡還無法真正企及的生命境界。這闋詞是對柔奴的讚賞,而「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蘇東坡一生追求的生命歸宿。

    我的領悟是現如今有許多的人離鄉背井,無論是讀書、工作等等,都離自己的家鄉及家人很遠很遠,我認為距離雖然遠,但心很近,我們知道遠離家人及家鄉會面臨到許多的困難,以及陌生環境中的害怕孤單。

    人生的旅途沒有終點,就看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有甚麼樣的體悟,甚麼樣的計劃,就像柔奴一樣,她也知道人生有挑戰也有挫折,但一顆心只要安定,選擇自己人生的方向,朝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哪裡都是一樣的,哪裡都能成為自己的家。

    因此,我也認為人生中不管自己選擇愛情、選擇工作等等,都應該保持著這種坦然的心,既然我已經選擇我的方向,我就該讓自己毫不猶豫往目標前進。

    03 很多事情不要想太多,Just do it !

    世人總說慾望無止盡,其實並不是我們真的本性貪得無厭,而是因為人心往往浮動不已,惶惶而不得心安。原來說穿了,我們所追求的種種,到頭來其實不過就是心的穩定。

    很多事情不要預設立場,不要想太多,當預設了立場就限制了自己的腳步。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風險, 因為沒有失敗就沒有成長 。

    許多彷徨的人都害怕失敗,如果不想改變,就沒有抱怨的意義。

    我相信活在當下,隨時呈現最好的自己。

  • 4 # 乾隆娣

    破題:“此心安處是吾鄉”是柔奴(別稱寓娘)對蘇軾“試問嶺南應不好”一問地回答,吐露安之若素的心境,語出蘇軾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今昔嶺南天壤之別

    “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即今之黃岡,新型冠狀病毒重災區之一),好友王定國(名鞏)遭受牽連,貶至嶺南。

    北宋都城在中原汴梁,今之河南開封。蘇軾從國之中心汴梁到長江流域的黃州,已是偏遠,極其失意,極度苦悶。宦海沉浮,幾經起落。當蘇軾被一貶再貶,直貶到最偏遠、最蠻荒的嶺南惠州時,也許就是歌伎柔奴隨王定國謫居嶺南的坦然,“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給了蘇軾莫大地慰藉,竟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的豁達與樂觀。

    其實,到了南宋,金軍南下,逼迫宋王朝不斷南遷,從“直把杭州作汴州”到神州大陸的南端——嶺南,最終被趕下南海。皇帝南逃,帶走的不只是皇族貴胄,也給從前的蠻荒之地帶去先進的技術與文化。此後,蒙古人入主中原,漢人再度南遷,到了明代,東南沿海業已出現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給了嶺南真正的發展機遇,呈現出“孔雀東南飛”的局面。嶺南已經徹底從蠻荒變為中國經濟的南大門。如果大家蘇軾、歌伎柔奴再生,定會以“嶺南人”自居!

  • 5 # 青汐閣

    首先說明“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詩的來歷,蘇軾和朝廷中諸多新黨派政見不和,一些人想要陷害蘇軾,便上奏蘇軾的詩有誹謗朝廷之意。蘇軾被貶黃州後,他的好友王鞏也收到牽連被貶,蘇軾得知後為舊友北歸接風。

    兩人飲酒之時王鞏的愛妾柔奴唱歌助興,蘇軾為柔奴的歌聲打動,唱閉,蘇軾問柔奴從嶺南來到窮鄉僻壤是否習慣,柔奴回答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句話讓蘇軾對眼前這個女子極為佩服,同時也觸動了蘇軾的內心,所以,他當即為柔奴提詩一首: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正是“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昇華了全詩,而從這一句,讀者也能受益匪淺。

    心靈的迴歸

    “鄉”指的是每個人的歸宿,對於柔奴來說,有王鞏的地方便是歸宿,而蘇軾一生輾轉,居無定所,但無論被貶謫到哪裡,他總能隨遇而安,因為他的歸宿,永遠是自己的內心。

    蘇軾一身的官位曾僅次於丞相,當然,他也當過農民,在自己的五十畝東坡田地裡耕耘。

    不同於陶淵明的尋一處桃園的歸隱心態,也不像李白仗劍走天涯的瀟灑,更沒有很多書生一生只為為官的渴望,蘇軾一生都處於那種“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入世與出世的重複之中,面對人生的起起降降,作為樂天派的蘇軾卻絕不可能被打垮,他總能平衡古往今來文人所面對的那種內心的仕隱矛盾。

    因為無論何時何地,自己處於何境地,蘇軾總會讓自己迴歸內心,身在廟堂,他仍然不屈從於奸佞小人,身在江湖,他也可以拋下自己曾經的榮華富貴,與農民打成一片,這便是蘇軾!

    多種思想的薰陶

    從“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蘇軾也曾渴望做官,所以,他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但是,從他的很多行為,作品都可以看出他思想絕不只限於儒家思想。

    蘇軾一生與很多佛家人交好,長期的相處交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除了我們所說的這句,他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也有看淡一切世事的意味。同時,他又希望迴歸自然,追求自由,這也符合莊子的思想境界,但是,他也不會像莊子一樣過度相信所謂的“天命”。

    生活的無限動力

    蘇軾一生四次被貶,兩次乞外任,正是由於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心態,才使得他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活的阻撓,作這首詩之時,蘇軾僅僅是受到新黨的打壓,而當他再一次進入官場卻陷入了夾在新舊黨中兩年為難的境地。

    但每當失意徊惶之際,蘇軾總能從中擺脫,即使再次進入朝廷坐上了萬人仰慕的官位,他仍可以毫無顧慮地拋棄一切高官厚祿去作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在別人看來極其愚蠢的選擇卻恰恰體現了蘇軾的生智慧。

    “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蘇東坡在黃州寫下的詩句,因為黃州,世上從此多了一個“東坡居士”,都說蘇軾被貶黃州,是他政治上所遭遇到的最大打擊。但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在黃州的生活,才成就了後來的他,黃州這片貧瘠的土地,因為有了蘇東坡這樣有趣的靈魂而綻放光彩,蘇軾也因為被貶黃州的生活,拓寬了他的人生經歷,為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黃州的生活雖苦,但是在那裡他迎來了自己創作的高峰期。

    而從蘇軾的詩中,我們也能學到他的處世態度,他超越世俗羈絆的思想。

  • 6 # 周慕白1988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解讀蘇軾的詞是一種享受,因為當你面臨艱難險阻時,讀蘇軾的詞,它能夠給你力量,給你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當你的人生遭遇低谷時,讀蘇軾的詞,它能夠給你慰藉,寬慰你受傷的心靈;當你的人生態度變得消極頹廢時,讀蘇軾的詞,它能夠使你擺脫消極的情緒,重新煥發出生機——這便是蘇軾的千古魅力所在,也無怪乎古往今來之人都喜愛蘇軾。蘇軾,幾乎成了後世文人的精神導師,他那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超然物外的處世哲學,都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文人學者。

    這首《定風波》就是一例,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不知寬慰了多少失意人的心。

    的確,每個人對故鄉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無論她多麼落後閉塞,也無論她多麼不盡人意,但她終歸都是你的故里,這是你無法改變的,就像父母、就像你的祖國,這都是你一出生便註定了的,誰人不愛自己的父母呢?誰人又不愛自己的祖國呢?換句話說,誰人不眷戀自己的故鄉呢?

    可天不遂人願,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時刻親近故鄉,因為人生理想,因為仕途功名,因為世事變遷。李白一生都在思念故里,可自己又從不願意回去;杜甫也是一樣,時時刻刻都在惦念著故里,可他自己卻依然選擇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蘇軾的遭遇跟他們類似,他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他鄉度過的。

    說句通俗的話,實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因此,故鄉——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話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等等,無不透露著濃濃的鄉情。

    對於有家不能回的事實,很多人開始尋找自我安慰了,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別》一詩中就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他還在《種杏桃》一詩中進一步解釋到:“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蘇軾也想學白居易,他也說到:“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其實所謂故鄉,大抵不就是先祖們落腳的最後一站嗎?

    蘇軾之所以領悟得如此透徹,實則源於一位女子,她名喚柔奴,是個歌姬。在這首詞中其實蘊含了一個故事,一段感人的生死相許。蘇軾在序中為我們詳細講述了這個故事: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友人王定國有一歌姬名喚柔奴,複姓宇文,京城人氏,長得眉清目秀,溫婉動人,且善於應對複雜的人際交往。王定國遇赦北還後,蘇軾問柔奴:“嶺南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誰知聰穎的柔奴坦然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言外之意是說,她是把嶺南當成她的故鄉了,故鄉能不好嗎?蘇軾聽後大為感慨,遂作此詞。

    這首詞的大意也是圍繞著這個事件來展開的: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風姿綽約的男子王定國,就連那上天也眷顧著他,賜予他這般柔美聰慧的佳人柔奴與之相伴。人人都稱道那柔奴歌聲婉轉,笑容甜美,風起的日子,那歌聲放佛雪片般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無比。

    柔奴,你從那遙遠而蠻荒的嶺南歸來,看起來卻愈發年輕了,笑容不改,笑顏裡似乎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且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回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王定國之所以被貶,那還是拜他蘇大學士所賜,一樁“烏臺詩案“,被貶的不只是當事人蘇軾,這其中還有他的好友王定國。蘇軾被貶黃州,王定國就更慘了,直接被貶到嶺南的賓州去了。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辭》

    元代文學家元好問有一次赴幷州趕考,途中得遇一位捕雁者,他告訴元好問,今天白天他捕獲了一隻雁,並將其殺死,而另一隻脫網的雁卻久久沒有離去,在那天空中悲鳴不已,後來它竟自己撞地而死了。顯然,這是一對感情至深的“夫妻雁”。元好問聽後,感嘆不已,遂寫下了這首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動物們都尚且如此,何況人乎?就在王定國被貶賓州之時,他的歌姬柔奴依然決定陪他一同前往,去那蠻荒之地與他為伴,可以說是至情至性。

    其實蘇軾也大可不必羨慕,因為蘇軾也有一位愛妾,她有著柔奴一樣的聰慧和堅貞,她就是那個說出“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的朝雲姑娘。

    據說有一次,蘇軾退朝回家,飯後在庭院中散步,突然他想到了什麼,於是笑指著自己的腹部問身邊的侍妾:“你們有誰知道我這裡面有些什麼?”

    一侍女答道:“您滿腹都是文章啊!”

    蘇軾搖頭,不以為然,問另一侍女,另一侍女答道:“我看滿腹都是見識。”

    蘇軾依然搖著頭,待問到朝雲時,朝雲微笑著說到:“學士是一肚皮的不合時宜。”

    蘇軾聞言,不禁捧腹大笑,讚歎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從此,蘇軾便對朝雲更加愛憐。

    我們應感謝朝雲,是她陪伴蘇軾度過了人生中的大部分艱難,不離不棄,始終盡心照顧著蘇軾,才成就了蘇軾在文學上的非凡壯舉。後來朝雲在惠州病逝,蘇軾為她題贈的輓聯就是:

    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紅顏難求,知己難覓,求一紅顏知己更是難上加難。朝雲和柔奴可都算是紅顏知己了,蘇軾和王定國可真是三生有幸。曹雪芹說:“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誠然是也!

    讓我們回到這首詞:

    詞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出了柔奴的形象:美貌與智慧並存,歌聲婉轉,面對困難安之若素。而王定國又是“人間琢玉郎”,風姿綽約、神采飛揚,可以說,此二人乃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

    詞的上闕總寫柔奴的外在之美,天生麗質、晶瑩俊秀、清歌婉轉;詞的下闕透過寫柔奴的北歸,注重刻畫其內在美。北宋時的嶺南,原本是蠻荒之地,可柔奴卻“越活越年輕了”,連那笑顏裡似乎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蘇軾心存疑惑,便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柔奴最終說出了答案——心安定的地方即是故鄉。蘇軾聽後,讚歎不已。

    是啊!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 7 # 易生說

    能達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的人,是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

    如果不是這樣,那會心隨境轉,外境開心,自己才開心,外境悲慘,自己就難過。這樣的日子必然是情緒波動比較大,人生艱難。

    而勇敢的人,永遠可以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心情,自己做主!

    源起

    蘇軾人生中,“烏臺詩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事件。

    這次事件中,他不僅自己被貶,還連累了幾個至交親友。

    其中最慘的就是王定國,兩人私交最密,價值觀很契合,書信往來非常頻繁。

    王定國被貶到北宋當時最偏遠的地區,廣西賓陽。

    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在這個期間,他兩個兒子都病死了。

    蘇軾非常慚愧,說:“今定國以餘故得罪,貶海上五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幾病死。餘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

    但他還是放心不下,給王定國寫了信,讓他注意健康。

    可見兩人關係還是很鐵的,王定國也立刻回了信,說自己信奉道教,一直養生,還寄了特產給蘇軾,蘇軾也就放心了些。

    後來王定國回到了中原,與蘇軾見面,介紹了他的知心人,柔奴給蘇軾認識,蘇軾問她:嶺南的日子很苦吧?

    誰知柔奴淡淡的回他:此心安處 即是吾鄉。

    蘇軾這下是明白了,為啥王定國能在那麼慘的時期,還活的瀟灑。

    於是蘇軾,即興寫下了一首詩《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心路歷程

    蘇軾如此激動,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英雄所見略同,他自己在困難的時期這個心態他有。

    “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

    “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古真吾鄉”,(《謫海南,作詩示子由》)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可見蘇軾這一生,也是在顛沛流離中,體會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境界的。

    英雄所見略同

    像心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類似的表達,白居易也有很多。

    身心安處是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吾土》)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初出城留別》)

    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種桃杏》)等。

    慧可祖師當年無法安心,向達摩求法,

    達摩祖師伸出一隻手,問“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心拿來,我替你安。”

    慧可想了半天,回“我覓心了不可得。”

    摩祖師說:“於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

    還有一則公案是慧能祖師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豐子愷也說過: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能安好自己的心的,都是大英雄!

    對我的啟示

    此心安處是吾鄉,意思是心安了,就是吾鄉。

    如果倒過來,那就成了只有在吾鄉,心才安。那就是把命運交給了外部環境,那必然過的很痛苦,因為外部環境總是會改變的。

    而真正自己做主的人,是以心轉境,而不會被外境干擾。

    願我們都能隨處安心,天涯海角都是家。

  • 8 # 黍離Willow

    詩詞原文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 ] 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譯文賞析

    常常羨慕這人世間那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王鞏),大概是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寓娘)與他作伴。

    人人都說那女子歌聲清亮美妙,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就似風起時,雪花一般的歌聲讓人感到在炎熱的夏日裡整個世界都變得清涼。

    她從遙遠的地方歸來,看起來卻容光煥發,更加年輕了。微微一笑,笑靨裡好像還夾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

    我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

    她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作為這首酬贈詩的點睛之筆,“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讓我領悟到了三個方面的深意。

    1.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深情厚意

    蘇軾這首詞是為了贈給他的好友王鞏的一個歌姬。

    那麼為什麼蘇東坡要特地寫這樣一首詩呢?還得從我們的東坡居士那著名的“烏臺詩案”說起。

    宋神宗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調任湖州知州。與蘇軾政見相背的新黨們從他的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激起朝廷內的倒蘇之聲。

    而後,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也稱烏臺)的吏卒逮捕,不僅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還使得數十人受到了牽連。

    蘇軾有一個好友叫做王鞏,字定國,他也受到了牽連。時任秘書省正字的王鞏被貶謫到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今廣西賓陽),內疚的蘇軾也寫詩道:“茲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

    王鞏有一個歌女叫做柔奴(寓娘),他受貶時,其歌妓寓娘毅然陪伴王鞏共赴賓州。

    事實上,寓娘並非不知此去是往人盡皆知的蠻荒之地,但忠誠的她卻毫無怨言。

    元豐六年,王鞏北歸,蘇東坡去看望他。王鞏叫出寓娘為蘇軾獻歌。蘇軾只覺寓娘容顏更為年輕,就問她“你在嶺南生活是不是不習慣,畢竟曾經住在京師各方面都很優渥。”

    寓娘答以八個字:“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感嘆於一個纖柔女子竟能說出如此豁達之語,遂作《定風波》詞以稱讚。

    白居易有詩曰:“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念事,結在深深腸。”

    所愛之人就如同故鄉一般,牢牢佔據我們的內心深處。

    所幸的是,儘管身處瘴癘橫行的地域,但身邊有他不是嗎?

    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讓人感到內心安定自在,足以慰藉我客居他鄉的愁苦。

    有愛的地方,就是家,就有故鄉。

    2.坦然超塵、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

    當然,蘇東坡寫這首詞,自然不僅僅只是為了歌頌二人深情,更是為了突出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背後的人生態度。

    寓孃的遭遇和她的樂觀,與蘇軾自身的境遇和人生態度卻有相似,儘管“烏臺詩案”讓蘇東坡受到牢獄之災繼而貶謫,這般的委屈與憤懣,蘇軾也能夠隨遇而安。

    蘇子的豪放豁達,就如同我們所瞭解的那樣——

    醉歸遇雨,蘇軾瀟灑徐行,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被一貶再貶,流放南方,北歸時他卻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乘船遊於赤壁之下時,他說:“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偶爾受到功名利祿的影響,但他及時想到應放下一切,“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心中懷揣著青雲之志,而現實中卻仕途坎坷,屢遭貶謫。

    儘管身處逆境,卻依舊懷有曠達超脫的胸襟,九死不悔的倨傲以及超凡脫俗的理想。

    人生的飄零沉浮、情感的憂思歡樂,功名利祿就似水中花鏡中月,最後回首時,不過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罷了。

    因此,這一句也是蘇軾的內心寫照。

    不管被貶謫到多遠的地方,只要自己能夠平心靜氣,隨遇而安,那麼“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3.心安感恩、隨緣自在的精神境界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白居易《初出城留別》

    三毛曾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既然心安處是故鄉,那麼究竟怎樣能夠心安呢?

    我們知道物質世界需要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精神世界更需要不悲不喜、自然安穩。

    我們醉心於“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寧靜幽美,我們驚異於“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生活情調,我們陶醉於“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詩情畫意,殊不知如此美麗的詩句背後,都是因為那恬靜自然、超脫物外的高雅心境。

    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叫慧可的少年,年紀輕輕就精通世學,後來龍門香山出家。有一天,他去拜謁達摩始祖。

    慧可想要成為達摩的入室弟子,達摩沒準許,於是他就在門外站著等候。

    那時正值風雪漫天的冬日,許久過後積雪就深地快接近他的腰部。

    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就允許他入內,並問他:“你來這裡究竟所求何事?”

    慧可答道:“弟子心未安,希望您幫我安下心。”

    達摩伸手說:“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慧可愕然地說:“可是心在哪兒呢?”

    達摩微笑道:“已經幫你安完心了。”

    神光慧可這時豁然大悟,沒有心,自然無所謂安與不安。

    無論貧窮也好,富貴也罷;無論是達官貴族,亦或是平頭百姓,我們的心都要安。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放下心中的煩惱,才能收穫安定安寧的心境,才能明白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我心安,便是吾鄉。

  • 9 # 言詩雨

    人為什麼會追求心安呢?一般來說,那是因為心不安。而能說出“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可見這個人接受了當前的遭遇,選擇了樂觀地面對。

    01淪為風塵,亦有風骨

    蘇軾寫這首詞時,王安石去世,舊黨興起,蘇軾也開始平步青雲。可就在這時,蘇軾卻堅持說王安石的新法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於是,這就讓現在的舊黨很不痛快。儘管如此,世道畢竟是變了。

    世道變了,當年受烏臺詩案被連累的王定國,蘇軾的好兄弟此刻重返京城。蘇軾和好兄弟把酒言歡,非常開心。宴席上,柔奴載歌載舞。唱完後,蘇軾問她從嶺南到窮鄉僻壤的地方怎麼樣?沒想到這個風塵女子釋然說到“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一介女流,有這樣的風骨,這樣的心性。不是她真得習慣了,而是她選擇了接受,選擇了習慣,更選擇了樂觀地對待。

    02歷經坎坷,不改初衷

    柔奴的話不僅是在說她自己,她也是在說蘇軾。

    蘇軾的一生功業,如果簡單概括的話,那便是“黃州惠州儋州”。什麼意思呢?蘇軾在官場上並不是很順利,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想當年,被貶在黃州。蘇軾大晚上睡不著覺,找張懷民賞月。這看似心境恬淡,實則愁悶難耐,要不然也不會發出“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他是真得在說自己太閒了嗎?他是在感嘆不受重用,無法實現政治抱負啊!

    被貶自然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可蘇軾呢?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被貶黃州,他看上了圍繞長江的好山好竹,烹魚、做花豬肉,吃嘛嘛香,睡得著,寫得好。下雨了不算啥,“何妨吟嘯且徐行”。

    可被貶的蘇軾真得不惆悵嗎?顯然不是,只不過他善於接受,樂觀對待罷了。

    03學會接納,變得強大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抱怨,抱怨為什麼受傷的人總是自己?抱怨命運總是對自己不公平。可那些選擇勇敢面對苦難的人,反而變得更強大。

    耳朵失聰的貝多芬在逆境中創作出了舉世無雙的曲子,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後創作了《史記》,奧斯特洛夫斯基癱瘓後堅強地寫作,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們何以如此?他們不是不懂得痛苦的滋味,而是他們想變得更強大。於是,他們選擇接受,選擇樂觀地面對。客觀環境如何,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如何選擇。

    此心安處是吾鄉,先學會接受,心便會安定下來。到時候,哪裡都是好的歸宿,你也會變得更加強大。

  • 10 # 曾哥的長夏茶館

    “此心安處是吾鄉”字面意思很明瞭,就是隻要我心安定,那裡便是我的故鄉,現今這句詩也引用甚廣。

    然而要真正體會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先要了解作者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這句詩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全詩為:“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當年受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其好友王鞏(即王定國)被貶斥到荒僻的嶺南之地,他的歌妓柔奴(別名寓娘)一路隨行。之後王鞏北歸,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看柔奴從遙遠的嶺南歸來,卻看起來愈發年輕、面帶笑容的,笑起來似乎還帶著嶺南的梅花清香。於是蘇軾便試探性地問柔奴,“嶺南風土各方面應該不太好吧?”柔奴卻回答道:“我這顆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

    (王鞏畫像)

    正是柔奴這句話,讓蘇軾大為感動。看到柔奴有如此曠達恬淡的心境、且對好友王鞏懷抱如此真切情義,蘇軾靈感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詩抒發內心感觸,也表達對柔奴的讚譽之心。

    柔奴的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初讀便覺無比精妙、一語中的。人在漂泊之際,未曾感慨如浮萍飄搖般的命運,還能隨遇而安、恬淡知足,確實是很高的境界了。何況這樣精妙卻也樸實的話語是出自歌妓之口,大概也更讓大文豪蘇軾刮目相看了。

    “此心安處是吾鄉”讓我領悟到心安之重要。

    年輕時候或許以為奮鬥、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心是漂泊的,安定更是無從談起。只是當人們有了一定的閱歷後,會更珍念自己內心的感受,心裡有所依靠,才是踏實、安定的,而不管自己所站立的地方是故鄉還是他鄉,心安即是最重要的,可以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賺很多錢,也可以是無甚追求地安貧樂道,只要是自己心之所想,便可安於當下。

    有人說“故鄉安置不了肉身,從此有了漂泊,有了遠方;異鄉安置不了靈魂,從此有了歸鄉,有了故鄉。”說來,只要心安了,肉身和靈魂都能有所依靠,肉身和靈魂需要我們以一顆恬淡隨適的內心去安放呀,心安了,他鄉即故鄉;心安了,故鄉、他鄉並無二致。人生在世,白雲悠悠,所選之路,若可心安,便是通往幸福的路了。如此,人們可以少很多煩惱與憂慮,畢竟內心安穩了,才真是歲月靜好,認識幸福。

    (東坡先生像)

    “此心安處是吾鄉”也讓我領悟到陪伴之重要。

    人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人活一世,或許很多時刻都是孤獨的,人們生來,便註定要與孤獨對話。只是,人要戰勝孤獨,最簡易的辦法便是獲得陪伴了。人們害怕孤獨、排解孤獨,人也往往在他人的陪伴中獲得內心的安定。蘇軾有感於柔奴對好友王鞏的盡心陪伴、不離不棄,遂作詩相贈,他也感慨於柔奴對王鞏這份難得的情義。患難見真情,能在患難之際陪伴身邊的人,確實是世間珍貴。

    就像歌裡唱的“我不管未來的路有多麼艱難,只要有你陪伴,我就心安”。常感慨於人生難遇良人,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距離總要花費太多的時間才能貼近。若是遇到了心心相惜的人,人生該有多幸運,也值得心安與知足了。而生命中友情、親情的陪伴也格外重要,陪伴便是我們生活中的Sunny與雨露,滋養著我們的生命,也如暗夜中的一束光,給人溫暖與希望。想來,柔奴其實也是王鞏心中的光束呀,被貶他鄉,依然有佳人相伴,內心也算是安定的了,也有一句話說“有女人的地方才是家”,有了家,有了陪伴,心便定了。

    (明·仇英·東坡寒夜賦詩圖卷-區域性)

    “此心安處是吾鄉”也讓我領悟到良好心態之重要。

    宋人方岳詩:“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古人早已於命運的無常之中感受到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不如意才是生活的常態,甚至這樣的不如意還無處訴說。因而這就更考驗世人的心態了。柔奴在陪著王鞏顛沛流離之際,依然能微笑面對生活的苦難,並對眼前人不離棄,還能淡然說出“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千古流傳之佳句,也可見其心態之佳了。心態好的人,遇事往往都能往積極的方向思考,也能讓自己生活得更積極、更向上。而這向上,便是一種力量,冥冥之中助力我們化險為夷、通往光明。

    這也讓我想起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的詩句。蘇軾一生際遇曲折,卻也能在這曲折的經歷中以曠達灑脫的心態應對,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了。“此心安處是吾鄉”,不管遭遇怎樣的困難挫折,都能以淡然之態處之待之,相信人生一切的遭遇,都是生命的賜予,都是歷練,也都是收穫,心安,才是最重要的。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顯然也反映出蘇軾在柔奴的心安之話語中領悟到了某些感同身受之意味了。

  • 11 # 發現歷史

    這句詩出自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背後有一個動聽的故事呢。

    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而他的好朋友王鞏王定國也因為“大臣之子不能謹交遊”被貶到嶺南,後來過了幾年之後,就又被召回京師。

    正是在京師,1086年,蘇東坡掌管翰林院。一天王鞏擺酒宴,與蘇東坡會飲。席間讓寓娘勸酒。寓娘又叫柔奴。蘇軾問,南方風土,那裡應該很不好吧?柔奴就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東坡有感而發,做《定風波》送給她。

  • 12 # 每天讀名著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定風波》的歌詞,是蘇東坡在古城黃州即興而書讚美一個女子的。

    原來,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遭奸臣陷害入獄,後貶到黃州,貶到黃州的第二年,好友王鞏遇赦從嶺南北歸,到黃州看望蘇東坡,他隨身帶了一個美妾,名叫柔奴。

    在嶺南三年間,柔奴與遭貶的王鞏同甘共苦,從不抱怨。蘇東坡好奇的問她:“廣東水土應該是不好?”柔奴回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東坡敬佩這個品格超凡的女子,有感而發寫了這篇讚詞。

    其實,讓蘇東坡如此即興感嘆,還有自已的感同身受:蘇東坡被貶當時偏僻蕭條小鎮黃州,遠離權力中心!懷抱治國理想和滿腹才華的他,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被遺忘、被棄置的淒涼之感!

    但是,樂觀的他並沒有頹廢,而是選擇放下抱怨,將過去歸零!“此心安處是吾鄉”,熱愛黃州,紮根黃州,先後創作出“一詞兩賦”等傳誦千秋的偉大作品。

    人生並非風調雨順,面對厄運和挫折,我們何妨一學東坡“何妨吟嘯且徐行”!

  • 13 # 三悟軒

    這句詩的根源還是在華人的故鄉情節!

    故鄉情節是自古以來華人都難以捨棄的。我們可以從眾多古詩詞中信手拈來。賀知章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王維有“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白有膾炙人口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近代乃至今日,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情仍然未減,余光中有《鄉愁》,魯迅有《故鄉》,或委婉隱約、或熾熱似火,落葉歸根更是千萬遊子的不變夢想。

    回到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詩句出自其《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是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王定國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后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雖是讚賞,但也體現了蘇軾灑脫豁達的心態,此做和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併抄錄,與讀者共饗: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14 # 讀書燈下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王定國,即王鞏。當年因為“烏臺詩案”,王鞏被貶出京,到了遙遠的嶺南賓州,歌妓柔奴一路隨行,蘇軾在這首詞裡寫道: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嶺南賓州,偏僻之地,跟著王鞏來此,柔奴可適應當地的風土嗎?但在蘇軾問到之時,柔奴只回: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可見,在柔奴心裡,原生故土在哪裡並不重要,只要心有所安定,便能歸於安寧。

    此句由柔奴說出,但熟悉蘇軾生平與人生的人,也知道,這種隨性自然、達觀其實也代表了蘇軾的人生態度。浮浮沉沉幾十年,從家鄉眉山出發,蘇軾到過杭州、密州、徐州,也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此後起起落落落落,一路到了惠州,最後還到了真的是荒蕪的海南儋州…

    但即使如此,他的詩詞裡,也並不見消沉,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所以,透過這一句詩,再結合蘇軾本身的生平,真的能得到很大的感動。用他的詩詞來回復,恰如其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很多事,只能坦然面對,淡然處之,這樣,或許更能品味生活的快樂滋味吧。

  • 15 # 聞道生

    一、此句的出處

    蘇軾的人生中,有一道坎坷。

    就是烏臺詩案!

    這次打擊,不僅差點讓蘇軾本人丟了性命,還牽連了很多朋友。

    其中有一個人叫王鞏,他被貶到了嶺南。他的一個侍女寓娘對他不離不棄,一直跟隨他,在嶺南生活了好些年。

    王鞏此人擅長養生,保養得益,雖身處嶺南,一點兒沒有風塵之色,臉色紅潤有光澤。

    1083年,王鞏北歸,蘇軾宴請他,席上蘇軾略帶歉疚,問他們:“在嶺南,日子過的很苦吧?”

    誰知他倆只是笑了笑,寓娘更是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這句話深深震動了蘇軾,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不正是他內心裡的話嗎?卻能從別人口中聽到。

    有感於此,他揮筆寫下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個人如果心安,在哪裡又有什麼區別呢?嶺南條件雖苦,然而有我家人。

    這是寓孃的回答。

    二、我的感觸

    有一段時間,我很消沉。工作不順利,愛情也遇到了挫折。

    我是個喜歡獨處的人,各種苦悶無法訴說,就常常跑到海邊,靜靜地坐在那裡,聽著海浪的聲音,看著別人嬉笑打鬧,心很容易安靜下來。

    焦躁、苦悶的情緒會慢慢被撫平。

    此心安處是吾鄉,重點是心安二字。

    什麼是心安?

    高興時,有家人分享快樂;傷心時,有朋友互相安慰;獨處時,有東西可以寄託。

    不彷徨、不焦躁,內心安寧。

    心安可以有很多方法,對我而言,那段時間,海浪聲可以讓我心安。

    我不信佛,不信教。

    以前,我對那些燒香拜佛、作禮拜的人感到很不可思議。

    泥胎塑像有什麼好拜的?

    後來,我意識到,他們求佛,求的不過就是心安二字。

    他們不知道那些佛像就是石頭,泥巴嗎?他們知道,他們還是願意虔誠下跪,再三叩拜。

    只求心安!

    我突然羨慕起了他們。

    歷史上,很多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最後都皈依了宗教。

    是他們學問不行嗎?江郎才盡了嗎?

    我想,他們求的,也是心安二字。

    三、流浪大師

    看到這句突然想起了最近網上很火的“流浪大師”沈巍。

    大學生、公務員、流浪漢,都是他的身份標籤。

    一個公務員,僅僅是因為喜歡撿垃圾,就被人當成了精神病,流浪了26年。

    他對此並不後悔!

    原因就在於心安。

    他喜歡看書,撿垃圾賣的錢就拿來買書,所以他能給路人解說《尚書》、《左傳》。

    人們對於流浪漢,通常覺得很苦,然而沈巍卻活的很快樂。

    他很好地詮釋了一點。

    身在流浪,心不能流浪。

    這是心安的真諦。

  • 16 # 老張聊語文

    形象的寫出了心態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

    蘇軾一生漂泊,風雨飄搖,受盡坎坷,支撐他的就是自己的樂觀心態。

  • 17 # 滿月尋桂子

    定風波

    序: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常羨人間啄玉郎,天教吩付點酥娘。自作清歌作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詞中的“啄玉郎”是蘇軾形容王鞏的,王鞏,字定國,從蘇軾學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王鞏因收受蘇詩而遭牽連,被貶賓州(今廣西賓陽縣南)監鹽酒稅。賓州為嶺南地區,僻遠荒涼,生活艱苦。王鞏赴嶺南之時,歌兒柔奴同行,三年後,王鞏北歸,席間柔奴陪酒,蘇軾作此詞讚美柔奴。

    蘇軾多次用琢玉郎形容王鞏,“啄玉郎”指善於相思的多情種子,出自唐盧仝的《與馬異結交詩》:直當中兮動天地,白玉璞裡斫出相思心,黃金礦裡鑄出相思淚。

    而“點酥娘”是蘇軾誇讚柔奴的,“點酥娘”出自梅堯臣詩,題雲:餘之親家有女子能點酥為詩,花果麟鳳等物,一皆妙絕。梅堯臣詩中的“點酥”相當於現在的裱花藝。而蘇軾是用“點酥娘”誇讚柔奴心靈手巧,聰明能幹。

    “常羨之間啄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這兩句就說羨慕你這個多情男子,老天交給你一位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的“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柔奴自己製作的的歌曲從她的皓齒中傳出,就好像炎暑之地飛來了雪花變為清涼之地。“詩言志,歌詠言”,蘇軾讚美柔奴用高超的歌技表達美好曠達的心靈,給人空靈清麗的美感。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嶺梅指大庾嶺上的梅花,此處以鬥霜傲雪的嶺梅喻柔奴,讚美她克服艱難困苦的堅強意志,蘇軾用誇張的語氣歌頌熱情洋溢的柔奴,又以否定發問“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卻道“二字陡轉,柔奴用鏗鏘有力的話語回答“此心安處是吾鄉”,白居易詩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蘇軾與白居易是異代知己,自然深受白詩啟發,但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卻是專為王鞏和柔奴量身打造,歌頌柔奴身處惡境卻安之若素,與失意的主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可貴精神!也寄寓蘇軾自已身處逆境,隨遇而安,樂觀而豁達的情懷。無處不快,這就是蘇東坡!

    注:天教“分付”點酥娘,分付一本作“乞與”。

  • 18 # 好玩的國學

    蘇東坡:此心安處是吾鄉!

    西方的哲學家諾瓦利斯說,哲學就是懷著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

    蘇東坡說,此心安處是吾鄉!

    職業哲學家和職業詞人蘇東坡,對哲學的定義一樣,所謂哲學,就是追尋生命的終極意義,這個意義,就是懷著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

    因為,家園在哪裡,人們的魂就在哪裡,這是人類的宿命,更是華人的宿命。華人安土重遷,華人講究安身立命,這個安身之處,其實就是能安放自己的靈魂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就是飄著母親的奶香的地方,就是我們物理意義上的家園,更是精神意義的家園。

    但是和蘇東坡講家園似乎有些殘酷,他是一個流浪的人,但他的流浪不是十八歲出門遠行,不是抱著吉他和詩歌去尋找詩與遠方,而是被迫地離開,去向那生死未卜的蠻荒之地。蘇東坡的大半生,不是在流浪,就是在去流浪的地方,從黃州到惠州到天涯海角,蘇東坡一直在貶謫中在異鄉度過。

    對於別人來說,異鄉是孤獨的,是無根的飄萍,但是對蘇東坡來說,異鄉卻有著別樣的風景,有著別人享受不到的風物。

    這就是蘇東坡的優勢,他總是能把異鄉當成家園,這是一種隨心所欲隨遇而安的心態,正是這種無所謂的甚至是到一地愛上一地的精神,讓蘇東坡能在北宋黨爭的悽風冷雨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讓自己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大師,成為中國文人特別是失意文人的圖騰。這種精神,體現在他的詞中,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精神。

    在這首詞中,他沒有寫自己,而是寫了一個美麗的善良的姑娘,跟著自己失意的主人,來到天涯海角,沒有被困苦的生活嚇到,反倒是唱歌跳舞,越活越年輕,把失意活成了詩意!其實,這個姑娘也是蘇東坡自己,他在這個姑娘的身上,看到了豪放曠達樂觀的力量,看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精神。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上片寫朋友的歌女,是那麼美麗,這個美麗,不是容貌,更多的是品格和精神。她的不離不棄,他的婉轉歌聲,傳達出人類美好的情感。忠貞和樂觀。

    主要是下片,集中寫出了蘇東坡的人生感悟。在那個艱苦的時代,在那個艱苦的地方,姑娘越活越年輕,絲毫沒有受到歲月風霜的侵擾,沒有受到艱苦生活的打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蘇東坡一語道出: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們所居住的地方,無論是故園還是異鄉,其實無非是生活的表象,身體的皮囊。決定我們幸福指數的,還是我們的心態。心態好清Fluence月,心態不好,風雨大作。如果能有一顆隨遇而安的新,一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則生活處處都會有Sunny!

  • 19 # 甲乙丙丁戊

    這句話是出自蘇軾的定風波的一首詞,其原文如下: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 · 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是他在貶謫黃州的一首詞,讚揚一名女子的,蘇軾因“烏臺詩案”遭到政敵的迫害,被宋神宗貶往黃州,而他的好友王鞏恰好被赦免,前來看望蘇軾來敘舊,跟他一起來的是一位名字叫“柔奴”的美妾,王鞏貶往嶺南,只有柔奴陪伴於他,同甘共苦,心心相映,度過了被貶謫的艱難歲月,蘇軾問她“嶺南生活很苦吧?”柔奴卻說“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蘇軾感慨不已,對這位柔奴的女子非常佩服。隨性自然,蘇軾後來不斷被貶謫,形成了這種樂觀豁達,四海為家的人生態度,無論是怎樣的挫折總能坦然面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0 # 微言微語傲江湖

    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告誡人們:無論人在何處,行有多遠,一定要心有所依,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必悲悲慼慼。

    蘇軾是一個天性豁達的人,一生雖遭外放不少地方,仍不失赤子之心,仍把他鄉認故鄉,踏踏實實做事情,給當地人民辦了不少好事。這是他樂觀自信人生的最好寫照。

    中國是人口遷徙大國,城市的繁榮離不開外來移民的創造。這些外來移民,奉獻著他們的智慧與熱血,托起著城市的明天。他們朝夕奮鬥如此,已把城市當成他們的故鄉,心已安放於此,工作怎能不賣力幹呢?

    如果他們朝三暮四,心猿意馬,總是想念遠方的妻子及家人,幹活的熱情總會受到影響,工作的效率會打折扣,進而影響到工作業績。有關各部門也應當想辦法,制訂政策,讓他們安居樂業,心靈有所安放,激發出幹事創業的潛能。

    所以說:行者無疆,心如止水,才能幹好事,辦成大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碼寶貝戰力值排名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