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曹老師xixi

    于禁對曹魏的建立有功,但後期晚節不保,確非常可惜。另外,說于禁的投降加速了關羽的失敗,其實有點唯心主義了,敗就敗了,于禁的戰敗,造就了關羽的威震華夏,和關羽最終的失敗沒有什麼必然關係,關羽是鐵了心的要拿下襄樊的,荊州後方空虛也是必然的,所以呂蒙偷襲荊州也是早晚的事,只不過呂蒙是在於禁敗了後偷襲的而已,如果於禁沒敗,牽制住了關羽,呂蒙還是要偷襲荊州的,關羽還是要敗亡的。

    再說了,于禁的戰敗,是遭遇天災,《魏書》說:

    “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

    司馬懿評價于禁:

    “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

    蔣濟評價于禁:

    “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

    只能說于禁是倒黴臉,關羽撿了一個漏,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從曹操起兵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了,在官渡之戰力挽狂瀾,《于禁傳》記載:

    “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

    另外,在樊城之戰中,于禁的七軍是從四面八方集結而來的,于禁到達荊州的時候,實際上只有于禁本部、朱靈部(已被于禁收編)和本來就駐在荊州的馮楷部集結完畢了,其他四路還都在路上,並且龐德不是于禁的先鋒,龐德一直都在樊城是曹仁的部下,曹仁派龐德出城接應于禁,結果天災,也不知道龐德和于禁見面了沒有了,就都被天降洪災淹沒了,若等於禁的七軍3萬人集結完畢,再加上曹仁的1萬,關羽縱是是再無敵,想擊敗於禁曹仁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于禁的戰敗和關羽的失敗沒有什麼關係。

  • 2 # 布衣學史

    《三國志》記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早年便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此番兵敗歸降關羽,使曹操痛心不已。反觀歸服於曹操的龐德反至死不降殺身取義。

    關羽北伐不斷取得勝利,一時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以避其鋒芒。但關羽全力北進時,忽視了後方的安全,沒有處理好與孫權的關係。在關羽後方空虛時,孫權派軍襲取了荊州。關羽腹背受敵,終兵敗身死。

    關羽的敗亡,主要是其戰略上的錯誤所至,和于禁的歸降沒有必然的關係。于禁歸降關羽後,初被關押在荊州,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

    于禁回到魏國後,投降關羽之事遭受眾人嘲笑。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 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諡為厲侯。

  • 3 # 聞古鑑今

    于禁:大哥,緣分啊,你咋知道我是故意投降呢?

    關羽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一時間威震華夏,于禁一世英雄顏面盡失,晚節不保,都說此時的關羽驕傲自滿才導致了敗走麥城,但是實際上這其實和于禁並無關係,只是于禁躺著中了槍而已。

    剛而自矜,關羽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謙虛!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多少還是那麼的虛心請教,但是歷史上的關羽卻不是這樣的,根據陳壽《三國志》中記載:“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關羽驕傲的毛病從開始就有,也並不是于禁投降才有的,只是作為“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被驕傲的關羽抓住了,躺槍而已。

    水淹七軍並非是關羽所為,只是那是的雨下的有點大!

    《魏書》中記載襄樊之戰,說到:“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也就是說,當時的關羽還沒有去準備挖開河道,只不過當時的雨水充足到自己發了洪水,關羽再一次的躺贏了,于禁:倒黴的總是我……。

    不好意思了于禁,敗走麥城實為呂蒙陸遜偷襲所致

    關羽兵敗麥城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孫劉聯盟出現了破裂,呂蒙、陸遜初生牛犢不怕虎,捅了關羽的後屁股,關羽的確沒有想到,再加上部下麋芳、士仁的背叛,關羽敗的很徹底,也很乾脆!可憐的于禁:此時的我還在大牢裡面,我都不知道外面怎麼了。

    關羽被殺後,于禁流落到了東吳的手裡,過了好些年才回到魏國,此時的魏國哪裡還能待見一個降將,表面風光,背後咒罵,于禁最終還是沒能走出這個陰影,慚恚而死!

  • 4 # 好好工作吧

    為什麼題主有這個想法,估計是因為題主認為關羽水淹七軍之後,關羽對奪取襄樊有了更大的信心,從而從後方調集兵馬準備一擊成功,這一舉動使得後方空虛,被呂蒙趁機襲取了荊州,致使其敗亡。

    可是在翊之對此事進行深思之後,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孫劉聯盟已然破裂,只是劉備對此認識不清,孫權襲取荊州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孫權只是需要時機而已,而曹操提供了一個機會給孫權,當然曹操希望關羽能和孫權兩敗俱傷,他坐收漁利,只是他高估了關羽。現做出如下分析,敬請題主和大家一閱,權當拋磚引玉。

    孫劉聯盟

    先過一下孫劉聯盟,讓大家也回顧一下孫劉聯盟。眾所周知,孫劉聯盟主要發起人是東吳的魯肅,他於建安十三年促成聯盟抗曹。《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所以在第一次荊州之變中(建安二十年),一方面魯肅據理力爭,但也竭力維持聯盟關係(企圖以談判解決爭端);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曹操初定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變,所以匆匆與孫權達成協議: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第一次荊州之變就這樣沒有打起來。

    魯肅劇照

    但是此時孫權肯定已經重新審視聯盟關係了,為什麼呢?因為自聯盟以來,劉備佔了荊州一部分,益州全部;孫權回過頭一看:我老孫家不僅沒佔到啥便宜,還因為劉備一直往西跑,使得自己獨自一人抵抗曹操(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在逍遙津逞威,這大家都知道)。等於劉備空手套白狼,不僅不出力,還老佔便宜,你說這誰能受得了?所以這就為雙方關係破裂埋下了伏筆。

    孫權劇照

    呂蒙的策略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同時孫權向曹操請降。為什麼呢?為什麼剛打完仗,孫權就向曹操請降呢?因為聯盟的關鍵人物魯肅去世了,呂蒙上臺了;這下沒人能勸孫權繼續維持聯盟了。而呂蒙是個狠人,《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呂)蒙乃密陳計策曰:‘今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孫)權深納其策。”大家可以清楚的從呂蒙的話裡看出來:呂蒙壓根就不信任劉備君臣,而且呂蒙說服了孫權要襲取荊州;呂蒙連襲取荊州之後的戰略部署都安排了,等東吳佔據長江中下游之後,讓徵虜將軍孫皎坐鎮南郡;潘璋鎮守白帝城阻擋巴蜀順江而下;呂蒙自己佔據襄陽抵抗曹操;蔣欽率水師在江面上巡視,作為機動力量增援各方。

    呂蒙劇照

    呂蒙唯一的目標就是奪取荊州!可是這是建安二十二年,劉備已得益州,關羽還在荊州,劉備兵強馬壯,孫權和呂蒙認為的機會還沒來臨。

    孫權的請降與曹操的老奸巨猾

    可是到了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爭漢中,機會慢慢就來了。曹操為西進與劉備爭漢中,除了以夏侯惇、張遼等繼續留在居巢與孫權對峙外,還調派兗州、揚州、徐州等地兵馬增兵淮南,為的就是迫使孫權不敢妄動,使自己西援漢中的時候,不至於兩線作戰。

    轉眼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丟失已成定局,加上關羽進攻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不得不“軍還洛陽。”進而與群臣商議遷都之事。但是此時曹操收到了孫權的又一次請降。《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同書《吳主傳》記載:“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對於這次孫權的請降,應該這樣去看:一方面曹操需要派兵馬馳援曹仁,支援襄樊戰場,那麼淮南的兵馬就要動一動,所以孫權請降就是要曹操從淮南調撥兵馬,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孫權需要襲取荊州,那麼他就必須不和曹操在淮南展開軍事對峙,從而解放自己的兵力,使得自己有充足的力量去襲取荊州。可是曹操何等精明!一眼就看穿了孫權的想法,而且曹操還計劃了一個更大的計劃:一舉解決關羽和孫權。所以他同意了孫權的請降,使孫權放心大膽的從淮南前線抽調兵力去襲取荊州。

    於是曹操一方便駐紮在摩陂;另一方面將淮南前線的夏侯惇、張遼等調走迷惑孫權,可是這些兵馬並不是去增援曹仁,而是都到了摩陂;《三國志·諸夏侯曹傳》記載:“太祖軍於摩陂,召(夏侯)惇常與同載”;《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記載:“遼與太祖會摩陂。”;同傳記載:“(徐)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那咱們看看摩陂在哪裡?摩陂在河南省郟縣,在許昌以西四百餘里,襄陽以北四百餘里。現在情況很明顯了,曹操希望關羽和孫權兩虎相爭,自己漁翁得利(“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見《三國志·吳主傳》)!

    曹操劇照

    現在,曹操已經準備完畢,就等著孫權襲取荊州,然後關羽從前線殺回,自己再率軍追擊,定要在有生之年踏入江南,實現山河一統!

    關羽的真實能力?

    可是曹操註定失望了,他高看關羽的帥才了!

    關羽劇照

    關羽在接到東吳襲取荊州時,猶豫不決,等到訊息坐實,他率軍回援的時候,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哀兵必勝”,歷數東吳背盟可恥,將手下軍隊變成一支復仇的軍隊(在我們即將勝利的時候,盟友東吳居然背信棄義,與曹賊勾結),未必不能與東吳一戰;可是關羽居然“數使人與蒙相聞”,這不是讓呂蒙有機會收買人心嗎?《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故羽吏士無鬥心。”最終士氣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關羽身死!等到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時,曹操心裡肯定很失望。不過他想還有機會,等劉備攻擊孫權,可是他等不到了。因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故去了!

    總結

    翊之經過學習《三國志》、《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饒勝文著)及其他資料,得到了以上的分析,還請大家指教!

    總而言之,蜀漢丟失荊州是自己對與孫權的聯盟關係認識不清所導致的,自己從聯盟中獲得了大量利益,而對盟友沒有一點補償,就這樣還敢把後背漏給別人,那豈不是自己作死嗎?

  • 5 # 一貳一橙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圍困曹仁於樊城、呂常於襄陽,曹操聽聞後立刻派了左將軍于禁率領七軍共三萬人救援樊城。

    期間漢水暴漲,關羽長年呆在荊州,熟悉當地氣候,造了大船圍城,而於禁吃了這方面的虧,七軍被淹,龐德被殺,于禁被生擒,而曹仁所駐守的襄樊更是隻差幾塊木板的高度就進水了,彈盡糧絕。

    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于禁加速了關羽的失敗?

    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那是因為《華陽國志》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而且據《三國志》所記:“會孫權禽羽,獲其眾,禁覆在吳。”可見當時的七軍三萬人,雖然部分在作戰和水淹中死去,但大部分的還是給關羽俘獲了。

    而在《呂蒙傳》中則記載道:“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這事就成了孫權出兵攻打荊州的藉口,“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所以問題中的邏輯就是:關羽擒住了于禁三萬大軍沒殺——因此糧食睏乏——於是擅自去取了吳蜀邊界的糧米充作軍糧——給了孫權出兵藉口,奇襲南郡——關羽前後受敵,力戰失敗——最後被擒、被殺,荊州被奪。照著邏輯的話,于禁還真是打敗關羽的功臣,得頒個“最佳臥薪嚐膽”獎給他了,可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從兩方面來說:

    關羽最終的失敗和于禁這三萬降兵有沒有關係?沒有關羽擅取湘關米事件,孫權還會出兵嗎?

    首先是這三萬降兵的問題,據《吳書》記載,于禁和這三萬降兵是被送回去了江陵,並沒有用在襄樊前線,也就是說:關羽並不是因為這三萬人而軍糧不足,是因為他沒料到曹仁居然能守這麼久,只有幾千兵力,在水都快淹沒城了,軍糧耗盡的情況下都不投降,關羽是輸在了對曹仁的預測不足上了。

    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此外關羽的失敗,是由於徐晃帶兵前來,關羽在經過了襄樊會戰和水淹七軍後,早已是強弩之末,雖然徐晃帶來的軍隊不少是新兵蛋子,可架不住人多,雙拳還難敵四手呢,加上此時的關羽是孤軍奮戰,既要圍住襄樊,又要面對徐晃的大軍和呂蒙的偷襲,益州方面沒有援軍,上庸一帶又沒有幫手,這才導致了最後被徐晃大敗,退走麥城了,和于禁那三萬降兵沒什麼關係。其次是關羽擅取湘關米這事,這也只不過是孫權用來進攻關羽的藉口而已,要回荊州事整個江東的既定方針,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如果關羽北伐對江東有好處的話,別說一點軍糧了,直接借軍隊都行,可現在是關羽如果北伐成功,那蜀漢在荊州的實力就越加壯大、地位就更加穩固。

    這對江東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也是孫權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所以關羽取湘關米只是孫權的一個藉口,同時也是他觀察關羽軍勢的一個絕佳機會,甚至有可能那湘關米,就是陸遜暗示關羽可以去取的,以便找到機會奇襲荊州。

    總結:于禁投降關羽,雖然“非戰之罪”,可也沒什麼功勞,要認真細究起來,他還是有罪的,因為他將三萬士兵的命交給了敵人關羽,誰敢保證關羽不會坑殺降兵呢?他死後被追諡為“厲”,成為五子良將中唯一不能保全身後之名的人,這應該算是比較公平的。

  • 6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首先,關羽的失敗與于禁的投降其實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于禁的投降雖然看上去是使得關羽誤認為形勢對其有利,因而調動駐守公安和江陵的兵力去攻打襄陽城。然而,實際是因為呂蒙的演技騙過了關羽,讓關羽認為東吳駐荊州軍不足為懼。而此時的襄陽城牆,快在洪水的浸泡下崩塌的樣子出現了。因而,關羽大膽地調動駐公安和江陵的守軍一同攻打襄陽和樊城。而後,陸遜使用“白衣渡江”之計,公安與江陵兩城守軍投降。而曹操方面徐晃援軍已到,關羽方面被前後夾攻,只得敗退麥城。

    因此,于禁的失敗並沒有從直接意義上加速關羽的失敗,反而更大的功勞在於孫權方面的背後插一刀。

    另外,從軍事角度來講,東西方觀念差異巨大。在西方現在國家,講究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在戰場上如果確實無法戰勝,可以選擇投降,不丟人。但是在東方,尤其是古代戰場,如果在戰爭中選擇投降,要麼就歸降對方,為對方而戰,要麼就“無顏以對江東父老”。因而,于禁哪裡來還能功臣。從《三國志》與《資治通鑑》中都可以看到對於禁結局的記載:“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即于禁回到曹魏後,羞愧難當,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

    從於禁的結局也能看出,無論是于禁本人,還是曹魏集團內部,都不認為于禁是功臣。

  • 7 # 小人物F

    事物分兩面,看你怎麼看!把于禁的投降和關羽的後續決策事件聯絡起來看,似乎于禁投降就是關羽敗亡最關鍵事件,于禁和他的降兵就是關羽失敗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公元219年,劉備為了對抗曹操進攻,兩軍對峙漢中,漢中之戰爆發,由於曹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決定放棄漢中,劉備在漢中之戰中,嚐到了甜頭,白撿了一個漢中地區,由於過於順利,劉備的小慾望進一步被點燃,為了鞏固漢中的地區,於是派遣劉封和孟達進攻上庸和孟達,並做好配合漢中防守,確保到手漢中不被偷襲和搶佔!

    當上庸和房陵穩固以後,劉備一看戰略形勢大變,自己可以依託秦嶺山脈、大別山的山勢建立一條穩固的北方戰略防線,此時的襄樊成為了一個關鍵點,於是讓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

    此時,曹操謀士集團早已看穿劉備的戰略目標,為了阻止劉備的戰略目標實現,於是派于禁支援駐守樊城的曹仁,對抗關羽的北伐!由於曹操在合肥正在和孫權打的火熱,同時還要防守劉備從漢中出兵襲擊長安,此時曹操的兵力有點捉襟見肘,配給曹仁、于禁等人的人馬不是很富裕,但足可以對抗關羽的進攻。

    此時的戰略形勢是三方剛好處於平衡狀態,雖然各有各有得失,但是總體是平衡的!三方都能夠接受。

    打破平衡這個局面的是于禁兵敗投降!

    此時蜀國勢力一下子變大了,戰略形勢一下成了一邊倒的形勢,關羽取得了樊城之戰關鍵點勝利,卡住了曹操南下的通道,此時對劉備來講真正做到了“進可攻,退可守”,進可以直取南陽,而後進攻許昌,退可以依託大別山和秦嶺,做防守!戰略態勢對蜀國極其有利!

    樊城一戰,對於東吳而言,魏國進攻蜀國的通道關閉,曹操南下只能選擇從徐州、合肥進攻,這些領地完全是東吳的勢力範圍,吳國成為了魏國進攻的唯一通道,一下子將東吳推向了戰爭前沿!對東吳極其不利!

    對於強大的曹魏來講,比較危險,劉備佔據有利地形,曹操只能處於被動防守,戰爭態勢也是極其不利!

    劉備的目的達成了,但是可是“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關羽!劉備的戰略意圖實現是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難,由於荊州本土兵力並不夠,需要防守的位置又很多,東部要防守孫權的部隊,因為此時東吳正在荊州的東部合肥跟曹操打的正火熱中,需要防守孫權調轉槍頭直接來攻擊自己,還要防守周瑜對公安、夏口等地方的進攻,還有長江沿線也需要防守。

    襄樊呢,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曹操絕對不甘心失敗,不甘心這個戰略要地白白送給劉備,戰鬥時相當激烈!關羽此時呢,幹什麼事情,也是捉襟見肘,非常的緊張!如果失敗,一切美好的戰局將毀於一旦,因此,逼迫他呢必須成功!

    關羽硬著頭皮和于禁戰鬥,一戰把于禁活捉了,順帶抓了3萬多人馬,本來這是好訊息,但是對於關羽而言,卻不是什麼好訊息,原因是軍糧不夠!如何養活這麼多軍隊?關羽如果殺了這麼多俘虜,那麼在襄陽防守的曹仁守軍必定死戰,因為你關羽殺降兵啊!襄陽就成為了一座死戰之城,肯定是打不下來,襄陽打不下來,那麼樊城之戰就沒有多大意義!如果留下降兵,那麼關羽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3萬人吃飯問題,需要解決!如果不解決,關羽面臨的問題就是公孫瓚當初遇到的問題,就是兵變!

    在這個關鍵局中,關羽選擇了留下降兵,於是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操作!就像打倒了第一個“多米諾骨牌”,連鎖反應就是開始了,留下降兵,要吃飯,吃飯要糧食,糧食從哪裡來?跟益州的劉備要,運過來,人都餓死了!跟上庸的劉封要?似乎面子上過不去!這個時候有人提議,偷襲孫權的糧倉!

    被逼無奈的關羽還是選擇了偷襲孫權糧倉!由於曹操看到于禁失敗,立即組織部隊馳援襄樊戰場,兵力在不斷增加,關羽沒有辦法,不能看著“襄樊”這個煮熟的鴨子飛了啊,只能硬著頭皮抽組部隊,繼續往襄樊戰場上壓兵力,那隻能從後方公安、夏口等地調兵啊!

    關羽就在這個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出現了漏洞百出的戰略時局,後方空虛,前方吃緊,給東吳留下了出兵的藉口和時機!

    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關羽兵敗了!

    總體來看,于禁投降!這是打破關羽整個局勢的一個關鍵點,如果論功行賞的話,于禁當記首功,原因如上分析,如果沒有于禁的三萬人馬!關羽就不會偷襲東吳的糧倉,那麼東吳就沒有藉口出兵!如果沒有于禁的三萬人馬,關羽就不用籌組那麼多人,來看管戰俘,北方相持的局面雖然是焦灼不堪,但是不用分兵,也就不用從後方頻繁調兵,把自己的後方抽空,給東吳留下機會!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絡的,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如果單單看一個點,得出來的結論,要麼是關羽大意了,要麼是于禁是肉蛋!但是如果把所有事件聯絡起來看,又有另外一種味道,這就是歷史的美妙之處!

    因此,于禁在整個戰場中的表現,如果從長遠來看,確實是功臣一個,但是如果掌握資訊不全,那麼看到的于禁僅僅是一個降兵,被人所唾棄!但從世人對於禁的評價來看,都認可了于禁的假投降,是明智之舉!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于禁的投降險些讓曹操一生的努力功虧一簣,在關羽圍攻襄陽和樊城的時候,曹操派遣老將於禁帶領大軍支援曹仁。于禁的軍隊人數非常多,曹操對於禁也十分的信賴,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發生,在於禁率領大軍到達樊城後,關羽就應該帶領軍隊撤退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于禁在樊城一帶遇到了大雨天氣,于禁的軍隊又沒有船隻,最終關羽全殲了于禁大軍,于禁也向關羽投降。

    聽到于禁投降的訊息,曹操幾乎被氣的暈過去,曹操對著旁邊的人說:“于禁跟了我這麼多年,怎麼遇到大事還不如龐德呀!”于禁投降關羽之後,關羽的聲勢達到了頂峰,中原地區的很多豪強都紛紛站起來支援關羽,他們打著關羽的旗號起兵,一時間關羽的旗號遍佈中原大地。

    關羽“威震華夏”之後,曹操感覺到了巨大地威脅,甚至一度想要遷都逃跑,躲避關羽的鋒芒。如果曹操真的遷都逃跑,那麼關羽就能夠趁虛而入佔領中原,曹操耗盡半生經歷打下來的江山,很可能會功虧一簣。

    從於禁戰敗後引發的問題來看,于禁投降不僅沒有任何功勞,反而有極大地罪過。在於禁投降之後,曹操聯合孫權共同夾擊關羽,徐晃在前線擊敗了關羽的主力,呂蒙趁機偷襲了關羽駐紮的荊州。孫權和曹操傾盡全力進攻,才勉強將關羽消滅掉。

    假如於禁能夠抵擋住關羽,那麼曹魏就不會經歷這麼大的危機。至於于禁投降後導致關羽被殺,那只是一個意外情況。實際上于禁如果擊敗了關羽,那麼關羽也會戰敗被殺,而且曹魏還可能能夠收回南郡等地盤。從於禁在東吳和曹魏的遭遇來看,于禁“敗軍之將”的罵名肯定洗不清。

    在於禁被東吳俘虜之後,東吳有一個謀士叫虞翻,虞翻這個人眼睛裡面揉不進沙子,多次當眾羞辱于禁。于禁也知道自己內心有愧疚,只能低著頭接受虞翻的批評。虞翻還曾經勸說孫權殺死於禁,給投降的將軍們一個教訓,孫權拒絕了虞翻的請求,最終將於禁送回了曹魏。

    于禁返回曹魏之後,曹操已經離開了人世,假如曹操仍然在世,憤怒的曹操肯定會重重的處罰于禁。曹丕為了拉攏老將,給了于禁一個將軍的封號,並且準備讓于禁作為使者出使東吳。當時于禁的頭髮都已經白了,他對曹丕感恩戴德,曹丕也允許他拜祭曹操的陵墓。

    于禁到達曹操的陵墓後,發現曹操的陵墓裡面畫了一幅壁畫。這個壁畫裡面主要有兩個人物,一個是跪地求饒的于禁,一個是堅持不肯投降的龐德。于禁看到這幅畫之後,當場被羞辱的無地自容,沒過多長時間,于禁就因為羞愧去世。

  • 9 # 愛尚文史

    首先,于禁算不算曹魏的功臣?如果綜合他一生的貢獻,可以說他是曹魏的功臣,而且是名列前茅的,不輸於張遼等人。但單從樊城之戰考慮,于禁不能算功臣,即便他的投降加速了關羽的滅亡,同樣不能算作功臣。

    畢竟這一戰于禁敗了,而且敗的很慘,自己做了降將不說,還搭上了三萬兵馬。使曹魏的損失非常慘重。對此,曹老闆恨得咬牙切齒“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所以單從這一戰來看,于禁不算功臣。

    那麼?于禁的投降,到底有沒有加速關羽的滅亡呢?

    我認為可以這麼說。如果於禁沒有投降,關羽也會失敗,但不會敗的那麼快。

    關羽為什麼失敗?

    ☞一則徐晃長驅直入,解除了樊城之圍

    ☞二則東吳反目,呂蒙白衣渡江

    但是徐晃擊敗關羽後,關羽並沒有一敗塗地。他當時有一些損失,但主力大軍仍然非常強勢,封鎖了沔水的通行,大軍繼續對襄陽形成包圍。

    直到呂蒙白衣渡江。這才是導致關羽徹底失敗的原因,或者可以說是導致關羽速亡的原因。

    呂蒙白衣渡江跟于禁有關係嗎?

    起初,曹操聽聞關羽斬龐德,擒于禁,打算以遷都的方式避其鋒銳。後來被司馬懿、蔣濟勸阻了。二人建議去聯合孫權。但是還沒等到曹操遣使,孫權就主動找到了曹操,並不惜以稱臣的方式拉攏曹操。

    史籍記載如下:

    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孫權為什麼這麼著急?是因為忌憚關羽。之前因為搶奪荊南三郡一事,孫權一直都害怕關羽報復。而於禁率眾投降後,關羽的一個舉動,不僅加深了孫權的恐懼感,而且給了東吳最好的出兵藉口。

    ——就是搶奪湘關的軍糧

    因為俘虜了三萬降卒,關羽的糧草明顯超出了預算。因此他被迫搶奪了孫權在湘關的軍糧。史籍記載如下:

    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也正是因為這一舉動,導致了孫權的恐懼感更甚,同時也找到了最合理的出兵藉口。如果沒有關羽的主動,孫權集團尚還處在猶豫之中。可以說“擅取湘關大米”就是孫權出兵的導火索,加速了關羽的失敗。

    而最終起因,是因為于禁的三萬降卒,導致關羽軍糧缺乏。

    因此!于禁的投降,實際上間接的加速了關羽的失敗。

  • 10 # 青梅煮酒品三國

    于禁的投降確實有加速關羽失敗的原因,但是助力不大。而於禁算不算功臣,我認為一降毀所有。

    關羽失敗的原因有很多

    關羽剛愎自傲的性格才是他失敗的最大原因。關羽自認文韜武略無一不精,認為天下武將沒有人能和自己匹敵。而且關羽輕視文人,認為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到了戰場上不如普通的兵勇,導致麋芳和士仁叛變降吳。

    再者,呂蒙入荊州後煽動民心,讓百姓在家門口留家書,動搖關羽軍計程車氣。導致關羽敗走時士兵潰逃回鄉,僅有數十人跟隨關羽、關平。呂蒙大部隊壓上來後,父子二人力竭才被俘虜。

    關羽的失敗,就在於輕視東吳。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雖然威震中原,但是在戰亂時期哪方諸侯會因為名聲而退卻或者坐以待斃。關羽輕視東吳是認為江東一切大權都掌握在文人手中,實在不值得一提。這種思維才是加快關羽失敗的原因。

    于禁算不算功臣

    于禁投降了關羽那一刻起就已經不是曹魏的功臣了,因為他已經和曹魏沒有任何關係了。三國時期被俘後投降還能算功臣的就關羽一人。因為關羽投降曹操後 ,斬了顏良報了曹操不殺之恩後又去尋找舊主,繼續陪同舊主創業。如果關羽就此歸順了曹操,哪裡還會有關羽忠肝義膽的形象。

    如果於禁在投降關羽後,幫助關羽收復荊州不讓關羽有此一敗,再脫身回曹魏,那麼他依然是曹魏的功臣,而且歷史還會誇他忠義。可惜的是投降蜀漢後好無作為,又被東吳俘獲,東吳稱臣後又被當做禮物送給曹丕,回到曹魏又被曹丕恥笑。可惜了一生的征戰功勳,還不如像龐德一樣寧死不降,至少不會被人恥笑。

    總結:關羽的失敗是性格上的缺陷導致的,和于禁沒有太大的關係。至於于禁如果在當時戰死了,那麼他就是曹魏的功臣,但是于禁確實選擇了晚節不保的做法。

  • 11 # 二辻四畫生

    于禁和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五人並稱“五子”,贊為“良將”。陳壽在《三國志》中將這五人列傳合為一傳,並評價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

    于禁是曹操的大將,當年張繡復叛曹操,有人在曹操面前誣告于禁造反,于禁在大敵當前時不顧個人安危,說:“分辨小事,退敵大事。”他身先士卒,大敗張繡,使得曹軍反敗為勝。之後曹操贊其:“任謗任怨,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於是,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進攻樊城,曹操派遣左將軍于禁統率七軍相助曹仁。可是由於大雨導致漢水暴漲,最終於禁七軍被洪水圍困。于禁迫於形勢,投降了關羽。曹操聽到這個訊息,嚇得想要遷都,最終還是在司馬懿和蔣濟勸說下才遊說了孫權偷襲關羽,才解了危機。

    雖然于禁投降有損他的名將聲譽,但于禁所率七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根本打不過關羽,所以當時的人都認同于禁是迫於無奈。比如司馬懿勸說曹操不遷都時,就說于禁困降非戰守之所失。之後于禁被孫權送回了曹魏,當時曹操已去,曹丕接見了于禁,雖然表面上沒有追究于禁的責任,但暗地裡卻讓人做壁畫羞辱于禁,使得於禁憂憤而死。

    至於于禁是否投降加速了關羽的失敗,這並不好說。雖然于禁當時三萬大軍都被關羽俘獲送往江陵,加重了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使得關羽“擅取湘關米”,讓孫權以此為藉口出兵襲擊關羽。但就算關羽沒有這麼做,其實孫權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這是三方形勢權衡後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擅取糧草的結果。

    至於于禁能不能算功臣,這想必就有痴人說夢之嫌了,再怎麼說,于禁也是打了敗仗,手下盡被俘,自己也是為了活命投降了,何談功臣一說。雖然當時的人都認為打了敗仗並不是于禁的鍋,但文臣死諫,武將死戰天經地義,雖不至於力戰而死,但既然選擇了苟活,就沒必要再糾結功過是非了。

  • 12 # 歷史深度揭秘

    于禁投降起了轟動效應,一般人投降起不到這個作用,于禁就是讓關羽驕橫,驕兵必敗,同時促成魏吳聯合,從結果上看,就是這樣的,于禁不投降反而效果不好,不僅無法保證士兵性命同時關羽會認為魏國非常難打,死戰不降,于禁從大局出發 ,索性我就投降關羽,最終結果是曹魏大勝,關羽敗亡,後面又引起吳蜀大戰,蜀國差點解體,劉關張全部從歷史舞臺消失,于禁就是一個導火索,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自身辯曲直,這樣的名將古今罕見,所以不能說投降就是丟人的事情,有時投降就是為消滅敵人做準備。于禁的投降不僅保住了士兵的性命而且使關羽更加盲目自大,最終促成了魏吳聯合,一舉擊敗關羽,于禁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自己辯曲直,大丈夫能屈能伸,世人都認為于禁有罪,其實那都是冤枉的。

    任謗任怨,使反敗為勝,開始失敗了最後戰勝關羽,書看來是認真讀了,但是把書讀死了,于禁這個人很複雜,不喜歡解釋什麼,但我們要看結果,投降的目的是為了報效國家,于禁做到了,至於後人怎麼誤解也無所謂了,一般人能看得懂于禁嗎,什麼事情都要好好思考一下,沒有那麼容易就能夠接近真相的。于禁投降的確有可能是企圖消耗關羽的糧食。《資治通鑑》中對東吳進攻荊州的原因(藉口)就是關羽因為降兵數量太多,糧食有限,擅自奪取東吳在湘關糧倉中的糧食。孫權大怒(可能心裡很高興),以此進攻荊州。

    于禁為什麼選擇投降關羽,是于禁貪生怕死嗎,于禁性格剛毅,身經百戰的名將,啟是苟且偷生之輩,于禁率敗兵投降關羽,使關羽更加驕橫,魏國震動,吳國恐慌,然後才促使魏吳聯合,之後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吳蜀大戰,蜀國差點解體,這一切事物發生的導火索就在於禁這裡,其他人投降沒有這個作用,于禁的名望和地位是其他人不能比的,于禁瞭解關羽的性格缺陷,故意投降於你,即保住士兵性命使關羽軍糧吃驚,同時使關羽麻痺大意,放鬆警惕,最後魏吳聯合一起擊敗關羽,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自身辯曲直,指要國家勝了,要自己虛名幹什麼,能屈能伸忍辱負重,這才是真正的名將,至於那些殺身成仁而最後無法換取戰爭勝利的人沽名釣譽而已。

    于禁在天氣不利失敗的情況下率敗兵投降不僅保住了士兵的性命而且使關羽更加驕橫,促使吳魏聯合,也只有于禁這麼高的威望投降有這個作用,大丈夫能屈能伸,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自身辯曲直,這才是古之名將所謂,所謂殺身成仁有些只是沽名釣譽而已,于禁做的對,于禁欲擒故縱滅了關羽,古之名將,對得起曹氏集團。

    我覺得於禁這個悲慘遭遇和身份有關。于禁是起於行伍,沒什麼家世背景。從他投降開始他相當於放棄了過去所有的榮譽和成就,返魏的時候連曹操也死了,舊情也談不上,曹丕想怎麼弄他就怎麼弄他。而對於漢,吳而言,于禁有能力(也只有能力有價值);但長期在他國效力,忠誠堪憂,降將身份對威望有損,所以缺乏實用價值。如果他是出身高門的話,說不定他能憑藉這影響力被捧上虛職,像黃權或者夏侯霸那樣應該也是有可能的,至少不必落得被人奚落羞辱的下場。不知大家覺得這個想法有道理否?

    于禁之所以風評不好,就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錯誤的選擇。于禁和關羽的交鋒,是關係魏蜀命運的交鋒,是兩方第一上將的較量,這次戰役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雙方背後的背景都是重量級的。如果關羽和張遼那兩次戰役算是德雲社的劇場節目,那這次可是春晚級別的。于禁在曹操軍隊裡有軍紀嚴明,部隊和機器一樣聽話的名聲,戰績也是全魏第一,所以曹操讓他去和關羽肛,而不是別人。這麼重要的一場戰役,于禁在所有人心裡是這樣的一種形象,所以當於禁被吊打然後投降時,大家心裡的落差程度是可以想象的。軍紀嚴明,鐵骨錚錚,功成名就的曹魏第一戰將被吊打了,而且被吊打後竟然主動投降了,哪怕毫不抵抗主動求死也成,竟然去主動投降。

    他可是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啊,你為了部隊和百姓的命不想抵抗可以,但既然你跑不掉,除了死沒有別的選擇。在中國傳統價值觀裡,哪怕如今殘存的價值觀裡,他都不該投降。曹操都自言自語的說,他怎麼會投降。于禁其實當的起一個厲字的,畢竟昌豨的事,他做的太絕,而且"不甚計程車眾心"也是明文記載的。個人感覺,于禁最後的結局,主要原因是他打著忠君的名號幹了一堆不義的事,結果一降,以往的忠怎麼看都像虛偽。如果他像徐晃那樣一直就是個社交達人,不賣忠君牌子,或許也沒多少人踩他。

  • 1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說法真是羞煞了于禁,至少於禁投降時,絕對想不到自己的投降還能被這麼理解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原為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之後便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說起來於禁也是三國時期曹操的愛將。因為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

    關羽北伐中原時期,曹操派遣于禁率領七支軍隊去迎戰荊州軍隊

    這一戰,關羽在初戰失利後仔細觀察了敵我態勢和周圍的地理環境,當天發現于禁把軍營設立在山谷低窪處的時候發現了戰機,決定效仿戰神白起借用江水之力打敗於禁,于禁軍隊敗退後不得已投降了關羽,這也是他一輩子的恥辱

    後來關羽又被呂蒙打敗,孫權為了討好曹魏以應對劉備的征伐,派人把于禁又送了回去,對於于禁的投降,魏文帝曹丕表現出了相當大的寬容,沒有加以怪罪,於是卻暗裡讓人作壁畫羞辱于禁,于禁因此慚恚而死,被惡諡為厲候。

  • 14 # 初心如舊

    于禁投降,加速了關羽敗亡,挽救了曹仁,于禁算不算功臣呢?

    這理論有點奇葩,實際是拿最後結果,來倒推前提,邏輯有問題。于禁投降,可能有助長關羽驕傲成份,但也僅此而已,與關羽失敗,並沒有必然聯絡。事實是 : 周倉抓住于禁後,關羽就地選高阜乾燥地面,升起大帳,令刀斧手押過於禁,于禁拜服於地,乞求饒命,關羽喝問一句 : “汝怎敢抗吾”?于禁可憐巴巴回說 : “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憐憫,誓以死報”!關羽捋著長髯笑道 : “吾殺汝,猶如殺狗,空紆刀斧”!下令把于禁押回荊州,關入大牢,返回後再予處理。

    這時候,樊城周圍,白浪滔天,水勢洶湧。城垣浸泡,逐漸塌陷,曹軍擔土搬磚,填塞不住,人人膽寒,個個害怕。一線將領,趕緊稟報曹仁,要求儘快放棄,提早撤退。曹仁也打算按這意思,佈置撤退,滿寵勸說 : 山洪驟至,必不長久,一旦放棄,黃河以南,不為國家所有,這責任太重大,願將軍三思。注意 : 這句話分量很重,“黃河以南”就是說,不僅許都、洛陽、還有長安、關中……,不敢想啊!曹仁也是一時心迷,仔細一想,這樊城確實不能輕易放棄。於是下定決心堅守,拔劍下令: “誓與孤城共存亡,輕言棄城者,殺無赦”!

    主將決心守城,下面將士,一看曹仁黑了臉,眾口一詞 : “願與將軍共堅守”!眾人齊心,黃土成金。看似就要失去的,轉眼間又成銅牆鐵壁,關羽雖加緊攻打,還派人讓劉封、孟達出兵,這二位坐山觀虎鬥,找藉口推辭,關羽只能乾瞪眼。試想,如果劉封、孟達出兵助攻,樊城陷落,曹魏中線凹出一大缺口,再給於禁立功授獎,恐怕東、西兩線的曹休、曹真都要氣吐血,投敵倒成功臣?

    曹操得知于禁降敵,嘆息 : 于禁從吾三十年,緣何臨期反不如龐德?因為就在三年前,即建安二十一(216)剛剛加於禁為左將軍,假節鉞啊。于禁立了啥功勞?原來這一年,曹操爵位升至魏王,于禁走運,跟上火了一把。

    按 《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描寫,聽了眾將士決心,曹仁大喜,即時安排,在城上增設弓弩數百,晝夜防護,動員老幼居民,一齊出動,運土裝沙,背柴抱草,填塌堵漏,水勢漸退。在許都,主簿蔣濟給曹操說 :“仲達說的好,即可聯結東吳,不必遷都”。曹操大喜,一面覆信東吳,一面撥精兵五萬,剋日起兵……。這些不光是演義渲染,《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亦有墨跡記述 : 【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魏略》:【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這裡說的清楚 : 孫權既要偷襲關羽,還勸曹操登基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想讓老子座火爐啊!

    不難看出,樊城曹仁獲救,主要原因 : 一是滿寵遠見卓識、曹仁納諫並堅持抵抗;二是曹操迅Superb出第二批援助,徐晃一軍抵達,給關羽圍攻造成壓力;三是孫權主動投靠,出兵自荊州後方下手,關羽兩面作戰處於不利,無奈退軍,樊城才得以保有。說于禁投降,能迫使關羽撤軍,顯然是為背叛張目。

    綜上所述,無原則地一味加官進爵、提升待遇,並非激勵將士的好方法,反而會使一些將領躺在功勞簿上,不求上進,意志衰退,腐化墮落,于禁關鍵時刻,沒有捨身報國,反而投敵自保,就是最好證明。

  • 15 # 四川達州人

    確實有一點關聯。

    本來,經過長達8年時間的積累,關羽軍糧是基本夠用的,可於禁等3萬超出預計的俘虜造成了關羽軍糧缺乏。

    顯然,精壯的曹軍俘虜對人口並不富裕的荊州方面來說是很珍貴的財富,關羽既捨不得殺也不甘心放,而殘酷虐待這些俘虜對將來也是不利的,只能給予相對多一點的糧食供應才能利於後期收服。

    俘虜三萬人,每天一斤糧食的最低限度就是3萬斤,自8月水淹七軍到十月的70天就去了200萬斤。南郡的糧食壓力極大。

    有人要說,不能給每天半斤糧食?

    顯然不行。因為在南北朝水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前,我們祖先吃的不是大米白麵而是水煮穀粒——有肉謂羹,無肉謂粥。

    小規模手工脫粒既不經濟也難以儲存,作為軍糧,那就更只能是稻穀小麥。

    所以,關羽在219年十月派軍隊渡過湘水在江東地盤湘關糧倉取走糧食,說是取,其實就是硬搶。

    孫權大怒,不告而取是謂賊也。也就有了名正言順的自衛理由—反擊賊軍搶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季大蔥何時育苗?有哪些技術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