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談小玖

    這樣的情況,在每個家庭都不少見。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很多家長都習慣透過吼叫達到效果。

    然而,當孩子看到大吼大叫的你,會本能的激發身體中的戰鬥逃跑反應。“戰鬥逃跑反應”是一個心理名詞,為美國心理學家懷特·坎農建立,在我們的身體面對危險時,會本能地作出戰鬥、逃跑或者僵硬反應。

    孩子接收到你憤怒的資訊,他大腦中的杏仁核會作出反應——戰鬥逃跑反應,這時候,他的血液更多地流動到了四肢。而由大腦額葉控制的理智腦部分,會因為供血不足,使得思維變緩。所以,很多孩子在面對吼叫的父母時,他會顯得有些木訥,完全抓不住你要表達的重點。

    現在,我們明白了,吼叫,除了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怒之外,達不到你想要的教育目的。

    01

    吼叫的排頭兵,壓力和觸發怒火的想法。

    麥凱說,在憤怒之前,總有兩個排頭兵:壓力和觸發怒火的想法。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比如開頭的案例,當你的孩子再三要求你陪她睡覺(壓力),你開始想:每次都這樣,明明已經約定好的事情為什麼總是要反悔?為什麼一定要我陪她睡覺呢?或者是我都已經陪她玩這麼久了,她就不能讓我安靜地工作一會嗎?(觸發怒火的想法)

    你越有這些負面的想法,情緒就越緊張。如果孩子這時候繼續對你哭鬧,你的消極情緒開始升級,直至最後演變成大吼大叫。

    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情緒,任由發展,吼叫就會成為和孩子相處關係中的習慣模式。

    心理學家MyrnaB.Shure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瞭解到讓我們向孩子吼叫的原因和吼叫的危害之後,我們就可以作出一些改變,在負面情緒升級之前,作出一些改變,阻止吼叫的發生。

    02

    生氣本身沒有錯

    在作出改變之前,我們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生氣本身沒有錯,當負面情緒堆積的太多而自己又無法消耗時,再好脾氣的人也會容易對孩子發火。

    案例中的媽媽完全有理由生氣,她已經忙碌的工作了一天,還要負責晚飯,下班之後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孩子,好不容易抽出一點時間工作,孩子卻又來搗亂。導致她最終朝孩子發出吼叫的原因是,她沒有自己的時間去完成工作上的事情。

    這樣的反應很正常,但是,如果這位媽媽在發現自己負面想法越來越多的時候,立馬剎車,對孩子說:“我現在很生氣,因為,你已經答應可以自己去睡覺。”或者,在孩子繼續糾纏的時候堅定地說:“我現在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工作,等我忙好再來陪你”。孩子發現自己的無理取鬧,得不到任何反應,自己就會安靜下來。

    03

    吼叫行為是枝葉,負面情緒是根基。

    梭羅說過:“一顆邪惡的大樹,砍它枝條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

    吼叫行為是枝葉,負面情緒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讓你對孩子的態度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我們已經知道,不斷升級的消極情緒是作出吼叫行為的源頭。那麼如何與孩子相處,才能讓我們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

    1、通常,最容易導致我們向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有:

    不和睦的家庭關係

    工作、經濟、家務方面的壓力

    一直圍著孩子轉,覺得沒有自己的時間

    孩子的各種壞習慣(比如:明明已經答應好的事情卻總是反悔、不聽話、淘氣、愛還嘴、說翻臉就翻臉、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聽他的、不認真學習......)

    以我為例,晚上,我從廚房忙完出來,看到老公正在玩手機,孩子的玩具七零八落,沙發上疊好的衣服被孩子扔的滿地都是,他們都已經吃好晚飯,而我為了做家務還餓著肚子!我一下失控,朝孩子吼叫:“你一天到晚就會搗亂,你知不知道媽媽整理屋子有多辛苦!”,在發出吼叫之後,老公察覺到我的不良情緒,立馬放下手機,讓我坐下吃飯,然後把地上的衣服撿了起來,並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

    吼叫達到了我的目的:我只是因為家務太累想要休息。剖析原因,我並非真的是對孩子生氣,我只是想要透過吼叫,讓家人知道我很累,而孩子成了無辜的替罪羊。現在,我會直接讓家人一起承擔家務,而不是遷怒於孩子。

    在我的想法作出改變後,我很少再因為類似原因向孩子發出吼叫。

    2、當孩子的某些行為讓你產生負面情緒時,嘗試這樣做:

    01、托馬斯·費倫的1-2-3魔法暫停體系。睡覺前,我跟孩子說:“快來刷牙。”她總有理由拒絕我:“等我看好書”、“我再玩會玩具”...... 我會再強調一遍:“快來刷牙”並開始數“1、2、3。”等我數到3的時候,她一定會出現在臺盆前。

    02、給指令不要囉嗦,直接說怎麼做。比如她口渴,你要幫她倒水,但是她堅持要自己倒水,結果把水灑了。你生氣的說:“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我來幫你倒,你看看你把水灑了怎麼辦?”一邊嘮叨一邊收拾。你看到她把水灑了,只要問她:“怎麼辦?”。如果小一點的孩子不知道怎麼辦,你再下第二個命令:“把水擦乾”。我們要讓孩子在範了錯誤之後,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

    03 、給孩子的選擇要簡單。我們主張給孩子自主選擇權,但是,必須建立在規則之內。比如,早上起床,你問她:“你今天想穿什麼衣服?”她說想穿蕾絲花邊的連衣裙,學校規定,上學不能穿裙子,你不同意,一大早,你和孩子就因為“穿裙子”吵了一架。最後,孩子哭哭啼啼地去上學,而你,因為想著孩子上學時可憐兮兮的模樣,一整個上午都沒心思好好工作。下次,你直接問:“你要穿灰色的衛衣還是紅色的襯衫?”

    04、在不打破原則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做主。女兒有一件帶花邊的粉色睡衣,她非常喜歡,要把睡衣當成打底衫穿在毛衣裡面,外婆告訴她這樣子穿會不舒服,她不同意,祖孫倆因為這件事吵了一架。我尊重孩子的選擇,那天放學回家,她告訴我:睡衣穿在毛衣裡面非常不舒服,皺皺巴巴的,以後再也不會這麼穿了。十次教訓不如一次教育,與其苦口婆心的勸說,不如讓她自己去體驗對與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性格養成和職業生涯發展到底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