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潛龍
-
2 # 草長鶯飛W
孩子和父母倒底會是誰掌控誰?
我想,但凡是父母都不願被孩子掌控。因為這其中的危害實在是不小,無論是顯性的或是隱性的均有,是正確教育孩子的絆腳石。簡單舉個例子:孩子想要一雙高價位的品牌鞋,家長覺得不值得,孩子便用不好好學習相威脅,家長立馬被牽制住了。只要妥協,以後遇到無法滿足的無理要求時只要殺手鐧一出便瞬間秒殺家長。久而久之,自私的孩子就被培養出來了,這就是被孩子掌控的悲哀。
反之,被家長掌控的孩子也是一樣的悲哀,凡事無法自己把控,一切都要看家長臉色行事。久而久之,懦弱膽小遇事驚慌的孩子也成功地被家長培養出來了。
到底是誰掌控誰?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為什麼非要誰掌控誰呢?誰站得住理並能說服對方不就很好嗎?孩子和家長都需把握好尺度和睦相處就好了!這樣,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得到一個很好的改善。
最後,希望我們每個家庭都能是父(母)慈子孝,和樂融融!
-
3 # 兒童哲學啟蒙
“掌控”二字並非是對教育的最佳理解。
恰恰與之相反,相對於父母、老師來說,教育的意義最終是讓孩子走向“失控”。
孩子掌控父母還是父母掌控孩子?該怎麼應對?父母經常為了合孩子口味而變著花樣,學會做各種美食,孩子總是不好吃就不吃,甚至學習都是討好型學習,稍微嚴厲會覺得你傷了他自尊,動不動流淚哭泣,大人不得不妥協去哄。為此大人的一天忙的不可開交。現實生活之中,很多父母、老師都不自覺地想“掌控”孩子,於是“教育”偏向了兩極——要麼無微不至;要麼斥責打罵。
可是,反觀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大自然從未發聲,萬物卻得以有序生長、進化,這種“恰到好處,足以讓萬物自在其中、自覺有序”的教育,恰恰是我們所追求的。
但用帶有主觀意志的“掌控”形容自然的造化,倒不如說是大自然是藉助自然本身的規律“干預”萬物的程序。
當然,人並不能和自然相提並論,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個分子而已。
但是,身為父母、老師的我們卻太想急於求成,成為左右孩子人生軌跡的神。
正是因為這種“越位的企圖”恰恰有“掌控”孩子發展規律之嫌,面對如何教育孩子,如此行徑註定難以成神。
所以,父母只要有“掌控”的慾念,就註定會碰壁。
再說孩子,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是懷揣著“如何掌控父母”的思緒來到這個世界的,如果最終變成了這樣,那也是“神”的塑造——
孩子是環境和自我相互影響和決定的結果。
最初源自父母的教養環境對孩子來說幾乎就是全世界。
為了適應這個“世界”,孩子學會了如何自我建構、自我塑造。
所以,我們才會明白——除了造物主賦予的底色之外,孩子的思維認知、性格人格、行為方式皆是人力所為,並非天生。
如果我們洞悉了眼前的這些事實,就不會妄自尊大和自以為是,而是會探尋孩子成長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使教育趨近於“恰到好處”。
舉個例子,人性和人所獨有的意識世界(精神世界)是自然進化的而選擇。之於孩子來說,亦是如此,所以,教育必須順應人性,符合人的情感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等等。
這包括父母、老師等一切教育者基於客觀的“理解與尊重,平等與耐心,信任和傾聽,心意相通,榮辱與共,無畏支援,……”等等情感意識活動,而非簡單的自我主觀意識判斷。
否則,“教育”就會走向失真與盲從。
由此可見,源自父母、老師教育觀正是父母、老師價值觀的取捨,父母、老師價值觀的建構又是基於父母、老師對人生的思考判斷,而這一切又都是父母、老師如何思考、如何認知這個世界使然。
當我們不斷接近這個世界有關教育的真相,我們就會發自內心地選擇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的教養方式,而這一切最終就是為了讓孩子擺脫我們的“掌控”,振翼高飛,奔向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最終失去我們的“控制”。
……。
教育,
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4 # 道升道
這個問題應該最大是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父母的正確引導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首先要做好表率,不存在誰掌控誰,現在的孩子的思想已經和舊社會的那些孩子不能相比較了,社會的直觀教育對孩子的思想影響非常大,所以孩子在很早就會有自己的獨立思維;所以孩子和父母之間要經常交流,理解彼此之間想要表達或者想要什麼,達到彼此之間的共同認知,這樣才能更好的相處;不存在誰掌控誰。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僅供參考。
-
5 # 懵懵懂懂的憧憬
應該不叫掌控,父母和孩子應該相輔相成的,
首先我們不要覺得是父母就對孩子過的干涉與控制,孩子是自由的 孩子是獨立的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孩子人生的道路上父母作為監護人,既應該保護孩子的安全又要正確引導孩子的人生關價值觀,給孩子講道理。和孩子做朋友,處好親子關係一家人才會其樂融融
父母經常為了合孩子口味而變著花樣,學會做各種美食,孩子總是不好吃就不吃,甚至學習都是討好型學習,稍微嚴厲會覺得你傷了他自尊,動不動流淚哭泣,大人不得不妥協去哄。為此大人的一天忙的不可開交。
回覆列表
中國式家庭最大的悲劇,就是父母滿口是愛,孩子卻滿身傷害。那些批評、打壓沒有帶來他們想要的堅強勇敢,反而產生了自卑敏感。於是,很多年後,父母在等我們道謝,而我們卻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的:“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所有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