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也說好物

    一.缺乏安全感

    這是最普遍的狀況,從小接收到的都是負面資訊,內心安全感沒能得到建立,對周圍的一切都抱著懷疑的態度,這會進一步影響與他人親密關係的建立,無法擁有牢固的關係,如友誼、婚姻,即使處在一段關係中,也時刻擔憂著結束和失去。更嚴重的情況會變成親密恐懼,拒絕與他人建立關係,選擇孤獨一生。

    二.沒有主見

    由於從小無條件服從父母,沒有自己的想法,一旦離開父母身邊,便不知所措,渴望能夠有人來指導自己應該做什麼。此外,這類人不敢得罪人也沒有勇氣拒絕別人的要求,因為在家庭系統中,他們就是透過聽從父母來獲得父母的愛,父母就是權威。到了社會中,權威變成了上司、同事,他們的便透過服從命令來獲得認可,害怕被拋棄。

    三.自卑

    自卑不僅是體現在外形和人際魅力上,也體現在能力和人際交往中。母親似乎對女兒會經常教育道“我這麼漂亮怎麼會有你這麼醜的女兒。”聽的時間長了,“我很醜”的認知便逐漸形成,自卑情緒愈來愈重,最終成為人格的一部分。還有一些類似“只會吃,幹什麼都不行。”、“怎麼又考了這麼點分,笨死了。”這些話也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長大後便會形成一種無力感,變得習得性無助。

    四.有條件的愛

    羅傑斯曾經提出“無條件的愛”,用在家庭中便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一直都在,不會因為考試成績好,也不會因為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才愛他,愛的是他的存在,愛是不需要條件的。但是,很多父母將愛附加了很多標準,只有你考試100分,我就帶你去旅行。長期下去,孩子便形成了,“只有我……,父母便會……。”的慣性思維,外在表現則是“只有我……,他人才會……”,將一切都標準化,忽視了真實自我的需求。

    五.遠離家庭

    家庭給孩子帶來的不是安全和舒適,而是窒息的感覺,每次回家都像面臨巨大的壓力一樣,只盼望能逃離那個地方。以前的舍友便是如此,每當放假回家,她都是一副悲壯的表情,我還記得有次深夜,她發微信給我“半夜從機場回家,我以為我爸回來接我。下了飛機後,打電話給他沒接,後來收到他的資訊,要我自己回,最好坐公交,省錢。回到家,我媽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弟弟已經睡了,你小聲點。’這一點都不是我想回的家。”

    六.抗打擊能力弱

    長久被指責會產生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帶來的就是“怎麼辦”的無能為力。在面臨人生挫折的時候,容易採取逃避的方式而不是積極解決問題。同時會形成錯誤的歸因方式,將不幸歸結為命運的不公。

    七.隱藏真實自我,帶上討好的面具

    為了獲得他人認同,裝出一副喜歡的面孔,明明不願意也要微笑地說“當然好了”。這樣便失去了真實的自我,笑得誇張而勉強,拼命地把時間都填滿,卻只是茫無目的地工作,不敢去想關於自我和未來,因為真實的自己早已被淹沒,無從找起。

  • 2 # 彭華勇家庭教育

    你好,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

    打壓式教育也稱嘲諷式教育,對孩子危害極大。

    1.傷害孩子的自尊

    家長用嘲諷的方式對待孩子,看似對孩子沒有什麼,可是語言的嘲諷要比皮肉之痛更嚴重,嘲諷會傷害孩子自尊、孩子的自信、社交也會順帶著受到影響。而且孩子的自尊被家長傷害之後,孩子和家長之間就會出現隔閡,將來家長說什麼孩子都不會聽了。

    2.孩子容易破罐破摔

    家長總是用嘲諷的方式對待孩子,有的孩子為了和家長對抗會出現破罐子破摔行為,你說我不行,那我就不行給你看,而孩子越是不行,家長就學嘲諷。慢慢孩子真的就會朝家長說的那個方面去發展,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想那樣,但是為了跟家長抗衡只好將錯就錯。

    3.孩子容易封閉心門

    家長總是用嘲諷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很容易對家長封閉心門,家長再也沒有辦法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且孩子對家長敬而遠之,孩子有什麼也不會主動給家長分享,因為孩子知道就算自己說了,得來的也是一頓嘲諷,自找不痛快,還不如不說的好。

    家長對待孩子真的需要技巧,家長不要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傷的孩子遍體鱗傷,還自稱是為了孩子好,家長的如果真的為孩子好,就應該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引導孩子說實話不說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