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夜語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杯酒釋兵權"促進了北宋經濟的發展,放鬆了國防,引來了惡狼(遼、夏、金),導致了滅亡。(自評:挺押韻的,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音韻美。)
“杯酒釋兵權"是篡位老手趙匡胤在丞相趙普大力協助下實施的一項國策。出臺背景是五代十國時期常有大將上位的故事發生。趙匡胤自己就是在陳橋驛兵變成功加冕的。這項國策利弊互現,具體分析如下:
一丶維護了國家穩定,擊碎了野心家的美夢;自太宗起終北宋一朝沒大將上位的,原因是宋開國初從制度建設上杜絕了大將篡位。這樣維護了政局的穩定,整個國家營造了和平環境,讓大小官員一心一意搞建設,全力以赴謀發展。
二、促進了大宋朝經濟、文化、科技的繁榮。
杯酒釋兵權和重文輕武一脈相承,本質上是一致的,這樣文官實際地位高,這樣科舉制度選拔後走進各級政府崗位的有良心的官員,就把對朝廷的感激之情轉化為建國之情丶富國之情,大宋出現了許多名相即是明證。從泉州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資本主義的初步萌芽(中國社會長期重農輕商甚至抑商影響了國家的富裕,宋代有所改觀),使宋朝成為最富裕、科技文化最發達的朝代,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炫耀武力,讓萬邦來儀為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外貿易,而是二姑娘倒貼,朱棣手上只下了六次就停止了,原因是賠本太多,沒錢了,總不能讓後宮佳麗、公主郡主去賣錢,到孫子朱瞻基手上才又下了一次,無非詔告天下,紫禁城換了主人,從此不再下西洋。宋朝是實實在在、正兒八經地做官方海上生意,茶葉、絲綢、瓷器賣得不要不要,大把大把的銀子從海外帶回大宋,有人說;大宋人均GDP最高是有道理的。唐宋八大家北宋佔了六席,還誕生了能與唐詩分庭抗禮的詞,蘇東坡不僅父子三人天下知名,東坡本人成為千年來天下文人只可仰望、無從超越的一座文化大山。
三丶杯酒釋兵權丶重文輕武的組合拳像雙面兩刃劍,利弊互現,深深地刺傷了大宋的國防。歷史定評: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為什麼缺將?拿得出手的沒幾個,除了開國老將曹彬等之外,狄青算一個,种師道和种師中只能算湊合,楊家將很大程度上是個傳說,范仲淹文武全才,但文遠勝於武。北宋先被遼欺,後來甚至連西夏彈丸之地也敢立國,還要登鼻子上臉欺負大宋,再後來被金國雷公打豆腐一般橫掃,汴京(大梁丶開封)被攻佔,文藝兼色鬼皇帝宋徽宗父子做了俘虜,嬪妃、公主郡主甚至大臣之妻被金國人野蠻下種。為何如此?武將們政治地位低,要受同級文官節制,吃飯時還要坐同級文官下首,被文官笑為大老粗,你要敢擼起袖子,那好!給你個謀反的罪名,那就不只是吊銷你一個人的戶口問題。這樣武將們打仗沒熱情,不敢露頭,也不想露頭,加之朝廷對武將防範森嚴,造成兵不知將丶將不知兵,這仗也難打。造反是有效防止了,去抵禦外敵就慘透了,武將們貪圖享樂,他們合理合法地擁有比同級文官更高的待遇,不敢有所作為,常年醉身夢死,這樣將慫慫一窩,先是賠款(與遼、與夏),後是亡國(與金)。
總之,“杯酒釋兵權"有利有弊,弊大於力,最後變成了全體大宋人給金國人打工,皇帝成了最大的打工仔,不僅沒有發財,連成群的妻妾丶女兒、兒媳婦也被迫給金國老闆下崽。真是天大的笑話。不知徽宗在金國還有心情畫畫,秀他發明的瘦金體?
望讀者朋友斧正。
-
3 # 海納百川140955686
趙匡胤採取這一措施是不得己而為之的無奈之舉。本人帝位由來諸君共知、為妨”陳橋兵變“重演、為了鞏固統治、必須加強對武官的統治、確保集權統一。再者、尾大去不掉、石守信諸將均能征善戰、深得人心、也是趙今後統治之障礙。但當時戰亂不止、殺之恐失人心、留之可備後用、故此計也是君臣互不忌之良策
-
4 # 清風淡影談歷史
歷史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難道僅僅是靠幾杯酒、一頓飯嗎?
杯酒釋兵權
第一,趙匡胤把兵權分散,使之不能一呼百應!趙匡胤坐上龍椅後,把原來的“兩司”變成“三衙”,即後來的宋軍“三帥”——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兵都指揮使。然後又在“三帥”下面設立“四衛”,又在“四衛”下面設立“四廂都指揮使”,進一步分散兵權,以達到削弱個人兵權的目的。這樣想擁兵自重的話難度非常大,因為軍隊不是在一個人手上,而是在很多人手上!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第二,以文官養兵,武將用兵!簡單來說就是平常軍隊由文官管轄,包括調動軍隊都是文官,而有戰事的時候武將帶兵打仗。這種兵權分管制度,可以說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軍隊的主人只有皇帝!
影視劇中的宋軍
第三,削弱地方部隊,強化自己的禁衛軍。宋朝的部隊,主要由禁軍、廂兵、鄉兵、藩兵四個部分組成的!禁軍就是宋朝的正規軍,皇帝直屬的部隊,相當於皇帝的私人部隊。其它的都是地方部隊,或者像類似僱傭兵之類的。趙匡胤下令:無論廂兵還是鄉兵,凡身強力壯、武藝高強者,全部都要編入禁軍。這意味著,禁軍以後越來越強大,地方兵留下的都是一群老弱病殘,根本無力起兵造反。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軍隊
第四,不允許擁有私人武裝,趙匡胤明確下令:不論什麼級別,不論什麼高官,也不管對帝國的忠心程度,只要敢私自招兵,培養自己的私人武裝,就一個字——殺;補充一個詞——無赦!從唐朝開始的藩鎮之禍,仗的就是自己強大的私人武裝。而趙匡胤的這項規定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讓你們造反有心無力。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綜合上述原因,在“杯酒釋兵權”之前,這些大將啊,什麼大元帥等,其實已經被趙匡胤架空了!他們早就變成了無牙的老虎,因為不管是《宋史紀事本末》,還是《續資治通鑑》,他們都加了這麼一句話:其實兵權不在也。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所以“杯酒釋兵權”不在於“杯酒”,而是這些政策的作用,趙匡胤才能完美的到達“釋兵權”目的。
-
5 # 大鵬145542445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是為朝庭最偉太的聖策,但在後續工作卻做得不完美了。打仗在冷兵器時代還是要依靠優秀將領指揮的,那些戰爭中淘洗下來的都是戰神,平時可以杯酒釋兵權似的“優賞入庫”為安妥,好生保管,“打油”,“防鏽”,則戰時可以立即投入使用,而不是暫無用時荒廢,只要做到避免“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就行,
-
6 # 國家人文歷史
簡單來講,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當時鞏固政權的需要,同時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舉措,掃除了對皇權的威脅之後,就可以集中進行王朝的建設。何況,趙匡胤採取了相對溫和的“和平收買”的方式接觸重要將領的兵權,之後又對人事還有組織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來保證“強幹弱枝”的政權建設。可以說影響深遠。
“杯酒釋兵權”並不是能說明趙匡胤是一個“多疑,嫉賢妒能”的君王,相反,他的顧慮正是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以及掌權者的眼光,並且也不是空穴來風。要知道從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到959年這半個世紀的時間,中原地區就換了五個朝代,前前後後有八姓十三個君主,可以說當時許多篡位的人都是武將,誰能保證擁立趙匡胤的這些人中就沒有異心。此外,趙匡胤很清楚自己是怎麼上臺的,正是因為他掌握了禁軍的大權,而當時擁立他的武將中也不是沒有能人。更何況他並非地方實力派,只是箇中央將領,並沒有真正的“靠山”,所以他的寶座坐得並不穩當。
“杯酒釋兵權”是一場戲,司馬光在他的《涑水記聞》中對當時的情形有記載,大概就是設宴、喝酒、趙匡胤訴苦(說自己輾轉難眠許久)、功臣們關懷、趙匡胤順便將自己的顧慮說出,大臣們惶恐,紛紛便是要解甲歸田。
他解除了這些功臣大將的兵權後,開始調整人事。用資歷淺、才能比較平庸的人取代宿將:降低禁軍將領的地位還有聲望,像殿前都副點檢、侍衛親軍都副指揮使之類的職位就不再設立了,並且設立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以及侍衛步軍司“三衙”兵力,相互牽制。並且逐步削藩,加強中央集權。
-
7 # 苦茶庵
“杯酒釋兵權”說的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軍事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故事。五代以來,各個割據政權的內部鬥爭,都由軍事實力派支配。朝代的更替,往往隨著軍權的得失而轉移。在十世紀的半個多世紀中,封建朝代換了五個,皇帝換了八姓。趙匡胤自己就是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皇位的。 如何防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事件的再現?這是趙匡胤即位後所要解決的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因此他在解決了李筠、李重進等後周的殘餘勢力之後,就回過頭來剝奪高階將領的兵權。 宋朝軍隊的主力,是歸朝廷直接統領的禁軍。在五代後周時,周世宗柴榮一度整頓了軍隊,命趙匡胤指揮禁軍。他依靠這支禁軍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宋初全國兵額有三十七萬多名,其中禁軍就有近二十萬人。
當時禁軍將領有慕容延釗、韓令坤、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趙彥徽等人。這些人有的是趙匡胤的親信,有的是趙匡胤結拜的兄弟,有的是直接參加陳橋擁立的“功臣”,全都是趙匡胤心腹。對於這些人會不會篡權,趙匡胤是很不放心的。於是採取從經濟上儘量滿足他們的願望,用和平的手段解除他們手中的兵權。
趙匡胤即位的次年,一個秋天的傍晚,他準備了豐盛的筵席,宴請石守信等幾個將領。在酒席上,趙匡胤對在座的將領們說:“都是靠了你們,我才有今天。但做皇帝也很艱難,倒不如當節度使快活。我沒有一個晚上睡得安穩。”石守信等都急問:這是為什麼?趙匡胤回答說“我這個位置誰不想?”石守信等說:“大局已定,誰還敢有異心?”趙匡胤接著說:“你們固然沒有異心,但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想不幹,能行嗎?”在座的將領們嚇得滿身大汗。他們涕泣叩頭,請求指明一條出路。於是,趙匡胤就進一步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積金帛,厚自娛樂,使子孫不會貧乏。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到地方上去選買最好的田地、最華貴的第宅,替兒孫們多置備產業,自己也能多置歌兒舞女,飲酒作樂一輩子。這樣,君臣之間不是相安無事了嗎?”於是,慕容延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就上表稱病,乞求解除兵權。他們名義上是出守外地,當節度使,其實各地方的軍事都已歸各州統轄,節度使成為無權的虛銜。
在收奪高階將領兵權之後,趙匡胤就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軍權的集中。 北宋初,禁軍分隸殿前、侍衛兩司。殿前都點檢、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等都算是高階將領,而殿前都點檢又位於都指揮使之上。趙匡胤做了皇帝,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軍權以後,這三個職位從此就被取消,改以職位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統轄禁軍,稱為“三衙”或“三司”。三衙平時負責對禁軍的管理、訓練,但無權調遣軍隊,調兵之權在樞密院,而樞密院直接聽命於皇帝。三衙和樞密院互相牽制,禁軍只有皇帝才能指揮、因此,不管三衙將帥或樞密使,都無法利用軍隊發動政變。
北宋王朝還採取裁汰老弱,選拔精壯的辦法,充實禁軍。禁軍本來是皇帝的親兵。趙匡胤把內外屯成士兵都屬於禁軍。北宋初的近二十萬禁軍,有一半守衛京師,一半守衛邊區和內郡。禁軍中的老弱裁汰以後,令各州揀選強壯士兵補充,以加強中央直屬部隊的戰鬥力。至於廂軍,其中的精壯全被收入禁軍,留在地方的,也不再進行軍事訓練,只是做些雜役。實際上,廂軍已經成為不能作戰的掛名計程車兵。每遇災荒之年,北宋政府還招募大量饑民入伍,以為既擴大了禁軍的兵員,又削弱了農民的反抗力量。
為了集中軍權,北宋王朝改用文臣充當武將,武將調離軍職。趙匡胤就曾經十分得意地對親信大臣趙普說過,我現在派了一百多個文人擔任地方的藩鎮,就算都去貪汙,為害也不及武將的十分之一。屯駐在各地的禁軍,將帥也不固定,都由朝廷任命。各地部隊經常流動,造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識兵,兵不識。一旦發生戰爭,不僅將帥由皇帝臨時委派,甚至作戰方案都由皇帝親自制定,投以陣圖。諸將領兵作戰,只能按照皇帝的既定方案和陣圖行事不得隨便改動。
這些措施,目的都是為了把軍權集中在皇一人手中。其後果卻束縛了將帥和士兵的手足。平時士帝兵得不到有效的訓練,戰時將帥不能臨陣決策。北宋王朝與遼、西夏的軍事鬥爭中,屢戰屢敗,經常處於被動和不利的地位,決不是偶然的。
-
8 # 關東俠客
唐末以來節度使開始撐握地方軍政財權。各節度使擁兵自重互相爭伐,對中央政權構成極大的危脅。唐就是被節度使朱溫奪了天下。五代,十國十期的各個開國皇帝都是前朝的節度使,他們.依靠軍權奪得皇帝寶座。趙匡胤本人也是陳橋兵變才做上皇帝寶座。當然他不希望這種不幸發生在自已子孫身上,於是趙匡胤接受宰相趙普的建立實行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九六一年一天晚上趙匡胤召集叄加過陳橋兵變的一些大將喝酒。酒至半酐,趙匡胤長嘆一聲。群臣連忙問何故。趙匡胤說沒有兄弟們幫忙我當不成皇帝,可是當了皇帝以後又睡不安穩覺,假如有一天皇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不當皇帝行嗎?石守信等大將很慌恐,連忙問怎麼辦。趙匡胤說,你們不如辭掉官職,我多餉給你們田地美女,這樣咱們互相不猜忌,安樂一生不是很好嗎?第二天石守信等節度使紛稱病交出兵權。獲得很多糧田美宅。趙匡胤透過和平方法把軍權收歸中央。聲稱與文人共天下。並立下詔書告戒後世孑孫。一些文官象範仲庵,韓琦,富弼都曾領兵打過仗。文官掌兵制度被西方國家沿用。
-
9 # 清風明月話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害怕手下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透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手中兵權,回家享樂去吧。透過這種方式來解決政權和兵權問題,沒有硝煙和戰爭,就能平安過度,一直頗受後世頌揚。
馬克思哲學告訴我們,凡是都有正反兩面,我們必須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也不例外,我覺得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為大宋朝埋下了禍根!
據史料記載,趙匡胤曾向眾將言:“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可見,趙匡胤是用國家和民族利益來換取他們手中的兵權,《宋史》有載“賞賚甚厚”,也就是“以腐敗換兵權”的現象罷了。下面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吧。
比如石守信。此人原本乃是一員仁將,作戰勇猛,重義輕利,戰場上那是身經百戰,戰無不克,萬夫莫當。自“釋兵權”後,他像換了個人似得,性格處世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追求聲色犬馬,瘋狂聚斂財物。《宋史》上記載:
“豈非亦因以自晦者邪?”《宋史》意思是說,我看他是故意故意為之,用“自汙”的反常狀態,求得後半生過活。
再說有個稱王全斌的人物,此人乃一名武將,也是在未經釋兵權的政變之前,是一位視金錢如糞土,重義氣的好將士。他從不為名和利,待人宅心仁厚,軍隊的管理者對他都是器重,並且得以重用。然而,經過這場政變之後,他卻自己帶頭和放縱部下進行大量的斂財,整天昏天酒地,無惡不作,燒殺掠奪,姦淫擄掠,但凡能和可憎可惡可恨遭人唾罵的職業沾點邊的事,他是統統都做了。有載他“侵侮憲章,專殺降兵,擅開公帑,豪奪婦女,廣納貨財,斂萬民之怨嗟,致群盜之充斥”。此等前後落差比較明顯的變化,真是其本身的質變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那個朝代,需要自保。
趙匡胤為了剝奪手下武將的手中兵權,大開“腐敗通行證”,而且為了“安撫”籠絡失去兵權將士,不但賞賜錢財,還締結政治婚姻。他將燕國長公主嫁給高懷德,延慶公主嫁給石守信之子,昭慶公主嫁給王審琦之子。這些後期彌補的措施,根部無法彌補動盪的格局。
事有利則必有弊。趙匡胤後,這種自毀前程的勢頭漸漸浮出水面,生根發芽。因為用腐敗的代價去換兵權,無異於自掘墳墓,把自己送進了棺材,看似小恩小惠的做法一段時間裡起到的作用顯而易見,但也只能像燈盡油枯的光明,一點點走進死衚衕,最終導致滅亡。
-
10 # 聞人見月
這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
自安史之亂到北宋建立,兩百年的時間裡,藩鎮割據,軍閥林立。尤其是朱溫篡唐之後,開啟了50多年,中國最混亂的一段歷史,五代十國。相比另一個亂世南北朝時期,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王朝。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這句話就是出自五代十國,足見當時的混亂。
其實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就有人用這種方法當皇帝了,就是後周太祖郭威,趙匡胤不過依樣畫葫蘆,有樣學樣罷了。
而且他汲取了教訓,用和平方式解決了兩百多年來武將干政的問題,並且南征北戰,基本上統一。可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杯酒釋兵權是非常有意義的。
-
11 # 青年史學家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一般在天下平定後都會對與其一起打下天下的功臣們下手,要麼直接肉體消滅,要麼殘酷打擊。劉邦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即便是滿清,在天下平定後,雖然沒有對滿族功臣動手,但是還是把矛頭指向了尾大不掉的三藩。
不過,宋朝的歷史卻是比較特殊的,宋太祖趙匡胤在宋朝建立後,有感於五代時期武將擅政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因而吸取了其中的教訓,但是他又不忍對自己的部下下毒手,所以就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這樣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來實現了軍權的統一。
趙匡胤在一次酒宴中向自己曾經的部下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吐露了自己擔心以後有人會篡位的擔心,而群臣在酒醒後的第二天,紛紛向趙匡胤遞交了辭呈,表示願意自己解除兵權回家養老。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由來。
在小編看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做法要比其他一些皇帝的殘酷做法要好得多。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集中兵權是無可厚非的,而趙匡胤沒有采取激進的方式去解除老臣們的兵權,這就足以說明趙匡胤是寬容的,從後來宋朝的政治文化來看,的確也是比較寬容的。
“杯酒釋兵權”的背後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大臣們都十分配合趙匡胤的意志,至少到目前來看,沒有史料證明當時有人反對過。所以,小編認為,在古代封建王朝的開國團隊中,宋朝的開國團隊是其中凝聚力比較高的一個,有宋一朝,沒有殺過一個士人,所以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稱讚宋朝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頂峰時期。
不過“杯酒釋兵權”後,宋朝並沒有建立更好的選將制度,所以這也為宋朝後來的軍事上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
12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杯酒釋兵權無疑是宋太祖趙匡胤鞏固自己皇親、將中國從五代十國的分裂時代帶入統一時代的重要手段,但是僅僅靠“杯酒釋兵權”一個手段肯定是不夠的,這只是一個重要組成手段,趙匡胤還有很多其他與之配合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期間的53年間,中國進入了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唐末的各地的節度使更進一步,登上皇位,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最終大分裂局面被宋太祖趙匡胤終結。
北宋
趙匡胤最成功的地方不是當了皇帝,因為皇帝在五代十國時期根本不值錢,三五年就換一個,趙匡胤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終結了五代十國時期武將篡位的局面。五代十國時期,一個節度使要是權傾朝野,他要是不篡位大家都替他著急,比如李嗣源、石敬瑭、郭威等,他們都是權勢大到一定地步之後造反或者篡位建立新朝,為什麼趙匡胤能夠改變這一歷史趨勢,將中國從五代十國的漩渦中拯救出來呢?
石敬瑭
大家第一個肯定會想到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覺得很不安穩,因為他怕手下大將們以他為榜樣,幾年之後也來一次黃袍加身。於是,一天晚上,趙匡胤宴請禁軍的高階軍官石守信、高懷德等人,酒過三巡之後,趙匡胤感慨的說:“還是做節度使快樂啊,做了皇帝之後整夜不能安枕睡眠。”大家都不太明白,追問原因,趙匡胤丟擲了他的真實意圖——“我這個皇位誰不想要啊?”
趙匡胤
眾將領聽後,感到背後發涼,紛紛下跪,請求趙匡胤指條明路。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等高階軍官紛紛上表辭職,趙匡胤順水推舟將他們外放各地去做節度使,要注意這個時候的節度使已經不同於唐末和五代十國的節度使,此時的節度使的權力已經小了很多,不可能存在造反的可能性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
但是僅僅靠杯酒釋兵權就能解決武將篡位的問題了嗎?老的將領被解除兵權,那麼新的將領成長起來了怎麼辦?所以趙匡胤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可不是這一招這麼簡單,老趙還出了下面幾招:
第一招,改革禁軍組織架構,進一步拆分禁軍,從兩司變三衙,層層分權。
禁軍是後周、宋朝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誰掌握了禁軍就掌握了生死大權,趙匡胤本人也是從禁軍殿前都檢點一躍而成為新一任皇帝的,所以禁軍權力過大,改革禁軍勢在必行。
禁軍原來分為兩司——殿前司和侍衛司,殿前都檢點就是殿前司的最高長官,侍衛司的最高長官是侍衛馬步都指揮使,趙匡胤以殿前司的兵力稍加權謀就取得了後周的天下,侍衛司在這次行動中並沒有起到牽制趙匡胤的殿前司的作用,所以趙匡胤登基之後必須要進行改革。
於是,趙匡胤將侍衛司的馬步軍分開,這樣就形成了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點檢一職被永久封存)、侍衛司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衛司步軍都指揮使三足鼎立的局面,稱“三帥”,畢竟三個人更加難以聯合,而且如果其中一方單獨行動,必定被另外兩方壓制。
北宋禁軍軍制
但是還不夠,趙匡胤還不放心,於是在這“三帥”又設立了“四衛”——鐵騎軍、控鶴軍、龍捷軍和虎捷軍,兵權被進一步細分,武將犯上作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第二招,嚴禁將領豢養親兵。
高階將領們的軍權被削弱了,但是他們還有錢,如果配上一點野心的話,他們還是有一條路可走的的——那就是私兵,就是通常所說的親兵,這些親兵是自己出錢豢養,因此只會效力於自己的主人,而不會效忠於皇帝,雖然可能人數不多,但是趙匡胤絕對不允許一點風險存在,於是,高階將領們豢養私兵的權利也被剝奪了,徹底堵上了造反的路。
第三招,樹立嚴格的等級觀念。
五代十國時期,驕兵悍將,大兵們動不動就驅逐主帥,強悍的將領動不動就廢掉皇帝,高興了自己當個皇帝,所以那個時候上下等級觀念十分淡泊,大家都只是關注自己的利益而已。
趙匡胤登基之後,命令全軍嚴格執行“階級之法”,簡單的說就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從此長官對下級軍士有了生殺大權,士兵們再也不敢犯上作亂了,這樣也就杜絕了將領受到士兵裹挾造反的可能性。
能夠改變歷史潮流的人才能被稱為英雄,趙匡胤雖然以權臣篡位而得天下,但是他登基之後的一系列的舉措改變了五代十國時期動盪不安的局勢,將國家和人民帶入了一個和平的時代,使人民遠離戰爭,過上和平的日子,雖然他建立的宋朝有著各種的先天不足,但是他依然能夠被稱為英雄。
-
13 # 小編虎哥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趙匡胤,為鞏固皇權統治想出的辦法。他將北宋初期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兵權全部收繳,過程中無任何叛亂滋生,可沒想到,這個策略卻為今後宋朝滅亡埋下禍根,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整個大宋,那麼這背後到底有何隱情?就讓小編為大家揭秘。
公元960年,趙匡胤正式建立北宋。當時天下初定趙匡胤坐穩江山,某天他召集丞相趙普詢問“天下既定,如何能保持長久安穩”?趙普認為,將開國大將的兵權盡數收回,並且設立樞密院,這樣才能各司其職,既有聯動又能保持獨立。所以趙匡胤開始實行“杯酒釋兵權”,期間被趙匡胤找過談話的將領,都很知趣的將兵權上繳。
可趙匡胤哪裡想到,他這招完全是步臭棋!首先趙匡胤收繳了朝中老將的兵權,這些將軍自然不敢有反叛的心思,可是趙匡胤此舉也得罪了朝堂近侍。這些人可是趙匡胤的心腹知己,公元963年之後,趙匡胤無論是遷都,還是遠征遼北漢的想法,都沒能得到大臣的支援。“杯酒釋兵權”徹底傷害這些心腹知己,從心底裡已經對趙匡胤有了疏遠感。
比如這趙匡胤起初想立趙德昭為太子,太子為國之根本,歷朝歷代皆非常重視。無論是唐朝、隋朝甚至是晉朝,首先由大臣提出立太子,接著皇帝半推半就,從達到安撫天下民眾,更安撫朝堂的效果。可是趙匡胤並沒有得到朝臣的支援,反而讓他的弟弟趙光義,利用原本是宋太祖的心腹,盡數收為己用。趙匡胤在後期早已是孤家寡人,更何況他的母親也更偏向於趙光義,“燭影斧聲”也讓趙匡胤丟了性命。
這還不算完,北宋自從趙仁宗之後,整個軍事體制已發生極大的轉變,趙匡胤起初的設想設立樞密使、樞密副使,讓兵權直接歸於皇帝統轄,三衙雖能掌握指揮權,可是也要由樞密院進行制約。最關鍵的禁軍則是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細想的話這就等於宋朝後期,軍隊直接聽命於文官指揮,將軍並沒有太多的兵權,武將之間頻繁調動皇帝直接統御軍隊。這看似好事,可一旦出現昏君如宋徽宗那般,整個宋朝的兵權皆落於奸人之手,這如何應對西夏、金國的合圍?
文官指揮軍隊大多還停留“紙上談兵”的階段,這無異於徹底削弱了宋朝士兵的戰鬥力,假設宋朝每位帝王都能和趙匡胤、李世民那樣,有雄才偉略還則罷了。但架不住大宋後期皇帝昏庸,能打仗的武將早被排擠出局。這種種的一切都是趙匡胤,所埋下的惡果。也導致趙匡胤的兒子沒能登上大寶,反倒是被弟弟趙光義欺壓數百年。
-
14 # 醉美木瀆
假如趙匡胤真的把這群將領召集起來喝酒,而且告訴他們我對你們手握重兵不放心,擔心你們的部下擁戴你們做皇帝,這群將領如果擔心被殺,聯合起來造反怎麼辦。帝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臥也。”守信等請其故,帝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趙匡胤不會不懂,收拾對手最好的是各個擊破,包括這些當年一起擁戴他做皇帝的將領。所以絕不可能把他們都聚在一起喝酒,然後說出我懷疑你們要造反的一系列的話,除非當時酒席上埋伏了刀斧手,一了百了,把這些將領要一網打盡,全部處死。
另一方面石守信等將領雖然逐漸被免去禁軍職務,但是都調入地方任節度使,這個時候的節度使不是太宗之後的節度使,只是個人虛職,此時的節度使還是土皇帝,位置重要,權利極大,這種調整屬於趙匡胤要控制地方勢力,穩定局勢的必然做法,同時也是“籌功”,“坐地分贓”的一種做法。
庚午,以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皆罷軍職;獨守信兼侍衛都指揮使如故,其實兵權不在也。殿前副點檢自是亦不復除雲。真正讓宋朝擺脫軍閥政治的是宰相趙普的十二字方針“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具體做法是對五代一來的軍事制度進行改革,逐漸架空各鎮節度使,打造一個以汴京為中心的強勢中央政府。趙普的十二字方針,第一個字就落在了“稍”字上,小編認為這裡的稍就是慢慢的意思,削奪地方軍閥勢力一定要春風化雨,穩紮穩打,講究事緩則圓,哪是一頓飯,幾瓶酒,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就能解決的。把國家政治當成所謂的現代東北擼串文化了,簡單到“如果有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再來一頓。”
為了消除地方實力軍閥及禁軍大將對新生政權的威脅,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一起,打了一套組合拳。
首先,建立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將禁軍的調兵權和領兵權分離。第二,內外相維政策,加強禁軍,使禁軍有能力鎮壓任何一處軍閥叛亂,同時又不能抵擋多地軍隊的聯合討伐,防止禁軍過份做大,尾大不掉。第三,兵將分離政策。無論駐屯京城的禁軍,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第四,立而不設制度。將部分禁軍高階將領職務空懸。
當然,這套組合拳在為兩宋延年益壽的同時,副作用也很明顯,造成了有宋一代所謂的積貧積弱,只是政治改革往往都是矯枉過正,要求趙匡胤能跳出歷史規律,未免強人所難了。
-
15 # 農夫說歷史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在雲淡風輕間就把江山置於己手,不得不說趙匡胤這手玩的挺溜,既然自己能“被”黃袍加身,那麼與他一起的猛將,似乎也有這個可能,於是就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其結果是受邀出席的猛將都自覺的上繳兵符,於是君臣就一團和氣,喝喝酒,吹吹牛,日子倒也愜意,那麼趙匡胤這麼做真的算是高明?筆者認為不僅不高明,而且還有潛在的隱患,可以說是弊大於利,具體的不妨一起看看。
首先,杯酒釋兵權的起因。趙匡胤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二是如何鞏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而這一切兵權似乎是最大的問題,於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大吐苦水,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帝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臥也。”守信等請其故,帝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於是很識相的石守信,王全斌,王仁贍,崔彥進等武將非常“自覺”的交出兵權。
其次,杯酒釋兵權的“利”。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及君臣和氣,輕而易舉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權力威脅,讓大臣與帝王者之前“和平”解決問題,對成功地防止了軍變,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影響深遠。加強了中央的控制權,這些看上去似乎都是能帶來的利好,那麼接著看帶來的弊端。
最後,杯酒釋兵權的“弊”。在經過趙匡胤的盛情款待後,握有兵權的大臣或以身體不適,或以想退休為由,主動交兵權,帶來的弊端也顯露無疑,武將們都“理直氣壯”地進行腐敗,有些害怕過於潔身自好被趙匡胤懷疑有不臣之心,於是便只好“作秀”,故意裝得自輕自賤,自甘墮落的樣子。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員仁將,雖作戰勇猛,但一向重義輕利,可是,自從“杯酒釋兵權”事件發生後,他忽然頓悟,從此開始追求聲色犬馬,瘋狂聚斂財物,再如另一位武將王全斌,史書上也說他以前一直表現很好,可是至此以後,他變了一個人,克蜀之日,竟自己帶頭,放縱部下大肆搜掠蜀中,兵權被上繳了,這些勳貴們,只能開始貪圖享受,甚至不法之事的出現趙匡胤也是大事化小,這麼做不利於朝廷內外的穩定,雖然皇權沒有出現威脅,但是趙匡胤這麼做無異於自毀長城,民心不在,何以為家?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帝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籓,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
16 # 軍政史小研
《管子》雲: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每一個皇帝都想維護自己的江山,鞏固自己的權力,也為此採取了許多措施,但不得不說,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絕對稱得上是仁君之舉。許多朝代的開國之君,要麼誅殺功臣,要麼打壓功臣,很少有哪一位皇帝會善待功臣,特別是對待那些功高震主的重臣和名將。但是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得帝位之後並沒有對擁戴他的功臣揮下屠刀,而是採用和平方式鞏固自己的權力, 兵法有云:天有時,地有才,能與人共之者,仁也。趙匡胤將兵權收歸己有的同時,也將他們外放擔任節度使,仍舊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和財富,所以我說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是仁君之舉。
-
17 # 古今歷史研習社
先說下背景: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
將士擁立皇帝,在五代時幾乎成為一種風氣,當陳橋兵變時,宋太祖對那些擁立他做皇帝的將士們說:“汝等貪富貴。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汝等)主矣。”他是明白人,這些人現在擁護他,他日也可以擁護別人,好不容易得到的天下可能成為別人的,更何況,自己在世時能鎮得住這些人,他的子子孫孫未必可以。
為了宋的長治久安和長期執政,他必須動刀子。
他的辦法有:1、削弱藩鎮。2、設諸州通判,統治一州的軍政民政,凡事得專達朝廷。3、令節度使所領的諸郡,統歸中央直轄。4、設諸路轉運使,組織地方財政機關,凡各路的收入,除本地實際開支以外,掃數解歸中央。5、令諸州選擇精兵,送京師編為“禁軍”;老弱留在本州的,稱為“廂軍”;又定“更戍法”,更番派遣禁軍,分守邊城要地,使兵卒不致為將土所私有。6、杯酒釋兵權(這是宰相趙普同志的建議)等等
所有措施的指向政治、財政和軍事都歸中央管了。
從某種程度上,在朝代的啟動階段,中央集權非常有必要,過去將士擅權跋扈的積弊,漸漸被革除。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政策,雖然避免了藩鎮跋扈的禍害,鞏固了趙氏一系相傳的君權,也此中央集權的消極作用也是明顯。
第一:兵力的衰弱。
杯酒釋兵權後,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制度,宋太祖把廂軍中的壯丁為禁軍,各地剩些老弱殘兵,雖然規避了擁兵自重的可能性,但是也造成各地兵力弱小。而宋朝特有的“重文輕武”的國策(這也是陳橋兵變的後遺症),導致都是文官負責當地各項政務軍務(文臣典州政)。一來不懂,不會指揮,二來這些文官打根本就瞧不上當兵的,平時也不做訓練,長期這樣各地的大宋兵變成了弱兵一群,根本抵擋不了邊界的騷亂和侵入(以致偶有邊驚,每聞風潰敗)。
第二:財政的紊亂。
宋代的政策比較奇怪,宋太祖把失業的人民群眾招攬當兵,那時的大部分群眾有一個稱呼叫做流民。宋朝的荒年也多,國家用招兵方式來解救災民。因兵額無限制地增高,軍費也無限制地增大,因兵力的衰弱,當時的軍隊,御外侮基本不可能。每次被打敗就要上供給外國,費用巨大。到了宋英宗,每年入不敷出,財政紊亂。
第三:朋黨的傾軋。
中央集權後,地方能人都希望到首都發展下,肉少僧多,黨派頓起,朋黨之爭必然起來。
有人說,杯酒釋兵權最終造成宋朝的滅亡,一定程度上,這個觀點是對的,從歷史上看,宋朝軍事積弱,無力解決邊患,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與此有很大關聯性。
還有一個比較搞笑的說法,認為杯酒釋兵權為大宋人民喜聞樂見,認為開朝不殺功臣,是文明的表現,於是,酒受到全宋人民的喜愛,宋朝的名人雅士將飲酒提升到更高的文化層次。權作另類解讀。
參考資料:《開明中國歷史講義》、《宋朝遊歷指南》等
-
18 # 地球百科君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一名武將,後被部下擁立為帝 ,黃袍加身,自願被逼成了皇帝。但是他這個皇帝位置坐得很不是滋味,因為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個個都手握重兵,就連身邊的禁軍都在他們手裡,宋太祖可以說是寢食難安,就怕他們也被部下逼著造了反,但他們又都是開國功臣,輕易得罪不起。所以宋太祖就問丞相趙普應該如何是好。趙普說只要削其權,收其兵,天下就太平了,您就可以睡個好覺了。
宋太祖比較耿直,很快就想到辦法了,那就是挑明瞭直接說。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宋太祖見時機已到,就把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哥幾個留下來喝酒。酒過三巡,宋太祖就直接說了:“要不是你們幫忙,我是沒有這個地位的,我非常感謝你們,但是我整晚都睡不著覺。”石守信等人問是何原因,宋太祖說:“我這個皇帝的位置這麼香,誰不想要呢?”此話一出石守信人驚出一身冷汗,酒都醒了,急忙磕頭表示並無二心。
宋太祖接著說:”我知道你們都是忠臣,但是你們的手下如果哪天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也會身不由己啊。”石守信等人這下明白了,殺身之禍已經降臨,急忙懇請宋太祖指條明路。宋太祖接著說:”人生在世就是為了生活,不如你們把兵權交出來,然後買些良田美宅,自己享享福,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樣我們就上下相安,最好不過了。”這話說得夠直接了,石守信等人明白今天能留自己一命就是宋太祖仁慈了。然後石守信等人都很識趣,紛紛上表稱病告假,交出了兵權。
宋太祖不費一刀一劍,只喝了一頓酒,就把兵權收了回來,雖然耿直,但是效果不錯,還兩全其美。對於石守信等人來說,這酒雖然沒毒,但是比毒藥還毒。
-
19 # 看過去的事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大小軍閥都嚐到了手裡有槍的甜頭兒,於是你爭我奪,出現了五代十國並存的格局,這些割據政權的皇帝或大王,原本都是唐朝養肥了的節度使。
直到趙匡胤建立宋朝初期,“國內”和“國外”情況依然沒有多大改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情況相當嚴峻。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如果不解決軍閥手中掌握軍權這一病疾,就根本無法站穩腳跟。
所謂節鎮、藩鎮、軍閥,只是稱呼不同而已,實質上都是指的這些草頭王,宋初佔有一百多個州郡,就意味著至少存在著幾十個節鎮,像杯酒釋兵權中的王彥超等十幾個人,就是十幾個大節鎮,您說有多嚴峻?
那這個時候作為武人出身的趙匡胤勢必會對於這些節鎮實行一些手段,而趙普的建議加上自己的擔憂,就形成了後來的“杯酒釋兵權”了!
-
20 # 承傳民間醫學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一直考慮如何結束和防止政局不穩局面。“黃袍加身”後,論功行賞,把兵權交給一些親信大巨,趙普對此很擔心,多次提醒趙匡胤。趙匡胤說:“他們和我兄弟一樣,不會背叛我,你多慮了。”趙普深思後回答趙匡胤說:“現在他們不會,假如有一天,他們被手下有野心的人黃袍加身,到時候就不由他們了。”趙普把陳橋兵變陳述了一遍,趙匡有所感悟。君巨二人認為結束多年割據戰爭,開創長治久安,必須收回行政權、兵權。這是“杯酒釋兵權”起因。
趙匡胤請石守信等大將喝酒敘舊,度間端杯感謝眾巨,並表示沒有眾巨幫助就沒我有今天。可是你們那裡知道“黃袍加身”後就沒睡過安穩覺。石守信等人聽後,連忙問明原因。趙匡胤說:“這不明擺著嗎?誰都想坐皇位。”石守信等人聽趙匡胤一說,都下的跪地說:“我們不敢對陛下有二心。”趙匡胤安慰說:“我想信你們,可你們部下為了榮華富貴,把黃袍披你們身上,到時候也不由你們了吧?”石守信等感覺大禍臨頭,磕著頭留淚說:“我們想得不周,請陛下給我們指引一條出路。”趙匡胤說:“我替你們著想,交出兵權,做個閒官,享受榮華富貴,安度晚年,不是挺好嗎?”石守信等一齊說:“陛下為我們想的太周到啦!”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遞上奏章,交了兵權,領了賞錢,到地方做了閒官。這就是“杯酒釋兵權”過程。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撐握禁軍,鞏周統治力量,以對抗實力強大地方節度使。為當時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以後免去了好多沒必要戰爭。反應出了趙匡胤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能。
回覆列表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透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此次事件史稱“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這個歷史事件是宋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而採取的手段。
當時各地節度使、藩鎮的勢力太大,國君弱而臣子強。所以要改變這一局面,就需削弱他們的權力。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使用了和平手段,不傷君臣和氣就解除了大臣的軍權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
從宋太祖趙匡胤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他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這些大臣篡奪自己的政權。他自己本就是“黃袍加身”,他的做法防止了這些大臣經歷自己所經歷的。另一方面,他“杯酒釋兵權”,採取了和平手段,這一做法讓大臣自己心甘情願的交出兵權。畢竟這些大臣都是功臣,為自己登上皇位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既可以收回兵權,也不會讓功臣寒心。不費一兵一卒,不傷君臣和氣,成功的收回兵權。
這一歷史事件體現出,宋太祖趙匡胤有多人的頭腦和領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