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寶寶知識分享

    中國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也讓產後抑鬱症有了肥沃的“土壤”,例如孩子的性別偏好、照顧孩子的責任分配與婆媳關係等,都會對產婦造成更大的壓力:“我們總說做媽媽要堅強,‘為母則剛’,但產婦並不是超人。產婦已經出現了情緒問題,我們還在說‘你得為了孩子’,忽略了產婦是人不是機器,會生病,也會脆弱。”

      與此同時,隨著生育政策的改變,近兩年來高齡產婦明顯增多,也成為產婦心理問題的“推手”。 國家衛計委稱符合全面兩孩政策人群中,35歲以上佔了2/3,屬於臨床的高齡產婦。“隨著年齡的增大,產婦的身體,家庭的期待,都會帶來更大的壓力。因此產婦心理問題的產生也明顯地增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焦慮和抑鬱。”

    其次就是孕產對於女性認知功能的影響

    都說“一孕傻三年”,這到底有沒有科學證據呢?有研究指出,女性在懷孕之後,認知能力的確會有所下降,不僅表現在實驗室進行的認知任務中:回憶、空間識別、加工速度等,也表現在駕駛模擬任務中,尤其在孕期4至6個月,最容易出現交通事故。而在生產之後,雖然下降程度不大,但認知能力也不如孕前。 孕產婦認知功能的下降,罪魁禍首之一是睡不好覺。睡眠缺乏會嚴重影響認知功能。

    孕產對於女性家庭生活的影響

    雖然一個新生命的來臨會給全家帶來無盡的喜悅,但伴隨而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初為父母往往是兩人生活中最難適應的一個轉變:夫妻的積極交流越來越少,爭執和矛盾逐漸增多。孩子的出生還會使得家庭經濟、生活質量受到影響,不少夫妻認為經濟壓力在孩子出生之後陡然增加,這也是矛盾的來源。

    另一個是在孩子出生後影響夫妻關係的因素是性生活的變化。生產所帶來的身體傷痛會痊癒,但養育新生兒的疲倦和煩躁,繁瑣的家務纏身,會大大削減“性致”。另一方面,由於“母親”角色的過分強調,在文化傳統上,與“女性”的性身份有所衝突,而使得夫妻某一方或者雙方,對於孕期或產後的性行為有所顧忌甚至排斥。

     除了夫妻關係,與長輩之間的關係也因為孩子的到來而變化。婆媳衝突是產後抑鬱的第三大誘因。婆媳衝突中,第三代的生養問題最為突出。首先是生不生、何時生,然後是誰來養、如何養。

    懷孕生子,也許是一種修行

    對於很多女性來說,當母親是最為驕傲、幸福和滿足的事情,但是,當媽不易且前路漫漫,在這漫漫長路上,需要家人互相扶持,並且,理解萬歲。

  • 2 # 貝比樹

    談到育兒,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就是“焦慮”。真心爸媽遇到過很多焦慮的爸爸媽媽,其中媽媽們的焦慮程度,又常遠高於爸爸。

    這種奇妙的反差,困擾了我們好久,直到最近,忽然想到了一個很可怕的可能性:一些深陷育兒焦慮的媽媽,其實可能並不真的想擺脫這種狀態,甚至,有可能享受著這樣的狀態。想到這一點,之前斷斷續續地分析過的焦慮問題,忽然串聯起來,有了一個一致的答案。

    1、分離焦慮——依賴孩子

    孩子準備上幼兒園,或者剛上幼兒園,媽媽會焦慮:孩子不喜歡幼兒園怎麼辦?幼兒園老師不喜歡孩子怎麼辦?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怎麼辦?

    孩子上幼兒園確實需要一段適應時間,也會產生和媽媽的分離焦慮,但就我們兩個孩子小時候上幼兒園的經驗,孩子其實很快就會喜歡上幼兒園。前陣子大兒天真的幼兒園老師回憶她當時隨班車接天真的情形,“車門一開,真真就歡快地跑過來,撲到我懷裡,準備開始新的一天在幼兒園的快樂生活。”那時候,他兩歲,去幼兒園從來不會三步一回頭、依依不捨。

    其實孩子的分離焦慮,並沒有大人想象得那麼嚴重,反倒常常是大人的分離焦慮,比孩子嚴重得多,在幼兒園門口又是親親,又是抱抱,又是反覆叮囑,萬分不捨。

    最近見到的一件小事,也佐證了我們這個“是大人更依賴”孩子的觀點。小兒寒假參加一個出國遊學團,行前說明會前,一些媽媽在會場外閒聊,一位媽媽說:“去年她去夏令營,在郊區,人家沒怎麼樣呢,我先受不了了,也不給我打電話,也不給我發微信,中間跑去看了一下,結果人家玩得好著呢,還怪我跑去看她。”看看,到底是誰依賴誰更多?

    2、叛逆焦慮——控制孩子

    媽媽們還焦慮孩子叛逆,兩三歲時,擔心第一個叛逆期,十多歲時,又開始擔心青春期叛逆。除了明確的所謂“叛逆期”,大人還常常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不乖、不聽話煩惱。

    我們曾專門寫文章討論“叛逆”問題,認為所謂叛逆,一是站在大人角度來評判孩子的成長,是孩子的自我不斷髮展,大人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二是大人常常試圖讓孩子聽話,當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是爸爸媽媽的乖寶寶時,大人就覺得孩子叛逆了,但是,沒有控制,又何來叛逆?

    控制孩子,是部分爸爸媽媽的需要,而絕對不是孩子的需要。有哪個孩子,會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一舉一動、大事小情,都嚴格按照爸爸媽媽的指令來,都處在爸爸媽媽的監控之下嗎?孩子不喜歡控制,而爸爸媽媽又常常試圖控制,並且享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一旦在哪怕很小的細節上失去控制,就會產生很嚴重的不安全感。

    一些媽媽會問:孩子從幼兒園、學校回來,問什麼都不說,怎麼辦?又有媽媽會問:如何讓孩子敞開心扉,和爸爸媽媽交流?怎麼讓孩子和爸爸媽媽無話不談?

    敞開心扉、無話不談,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實現的,保有自己的秘密、保有隻願意和朋友、同學分享的內容,是孩子很正常的需求。反倒是不遺餘力窺探孩子一切的爸爸媽媽,恐怕是對孩子的生活,入侵太多。

    3、愛的焦慮——索取孩子的愛

    孩子更愛媽媽,還是更愛爸爸?孩子和奶奶/姥姥/保姆阿姨很親,會不會不愛媽媽了?孩子愛不愛自己,有多愛自己,也是不少媽媽考慮很多的問題,嚴重的,就會發展到問孩子如下這般又好笑又難於回答的問題:我和你媳婦都掉水裡,你先救哪一個?

    恕真心爸媽直言,媽媽向孩子索愛,其中多少有些不那麼好的味道,背後可能是試圖在家庭中建立超越於夫妻關係之上的親子關係,或者已經建立了這樣的關係。有些媽媽,因為丈夫長期不在家,或者即便在家,也很少積極參與家庭生活,而與孩子發展出一種類似“相依為命”的關係,覺得“什麼都不如我女兒/我兒子重要”“老公根本靠不住”,這樣的媽媽,一方面會經常索取孩子的愛,一方面會嚴重地控制孩子。

    其實,孩子到底愛不愛媽媽,真的不需要媽媽擔心。只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愛,孩子一定會對媽媽有同樣的愛,只是孩子可能並不像媽媽期待的那樣,經常表達、直接表達而已。

    再者,孩子有多愛媽媽,真的不那麼重要。媽媽不是孩子一生的情人、一生的伴侶,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媽媽,有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家庭,而且他對自己伴侶、孩子表現出的愛,很可能會超過對媽媽表現出的愛。媽媽們需要及早認識、認同並接受這一點。

    與其關注孩子愛不愛媽媽,媽媽們更需要做的,其實是經營與伴侶的愛。夫妻之愛,是家庭第一位的關係,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孩子不會妒忌爸爸愛媽媽,或者媽媽愛爸爸,相反,做一對相愛的爸爸媽媽,也是為孩子未來的幸福家庭生活,做出好的示範,這會讓孩子,對愛情和家庭抱著美好的願景,並且願意像爸爸媽媽那樣,努力經營好自己的愛情和家庭。

    4、從眾焦慮——樂於遵從群體壓力

    別人家孩子都吃某某奶粉,我們要不要吃?班裡其他孩子都報了什麼什麼興趣班,我們要不要報?我們不報的話,會不會影響孩子?不少媽媽,還有這樣的焦慮,並且常常是被這樣的焦慮驅使著,不停地為孩子選擇更好的東西、報更多的班兒,花去時間、精力、金錢,同時,也收穫更多的煩惱。

    海量的帖子和回覆,帶來資訊,也帶來壓力,簡直是讓人覺得,如果沒有四方打探訊息、沒有把孩子送進那些排名中的學校,爸爸媽媽簡直就是毫不努力、毫不負責。真心媽媽不願被如此洪流捲入,一次之後,再也沒去。

    我們還見過另外一個事例。一位媽媽,生產之後,不停地泡各種媽媽群,不斷獲得各種各樣的資訊,然後就要求家裡人遵從、實踐,孩子爸偶爾有不同意見,孩子媽就跟他爭吵:“媽媽群裡說的,你居然不信?!我學了多少,你學了多少?!”如此盲目從眾,毫無主見,實在可嘆。

    5、孤獨焦慮——缺乏自己的生活和樂趣

    好多媽媽全身心地焦慮孩子,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除了管孩子,自己無事可做:工作不喜歡,也不想花功夫;家務不喜歡,覺得浪費時間,而且會讓自己變成“老媽子”;沒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丈夫忙工作,缺乏溝通,或者乾脆無話可說。於是,生活內容就只剩下了孩子,於是就牢牢地抓著孩子,再給孩子安排這樣那樣的事,順便佔滿自己的時間。

    再者,焦慮孩子,也是安全的,會讓丈夫、家人,或者周圍的其他人看到,自己是如此努力、如此認真、如此負責、如此“一切為了孩子”、如此奉獻一切的好媽媽。責備這樣的媽媽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樂趣,簡直是一件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逆天”之事。

    如果媽媽把注意力稍微從孩子身上挪開一些,關注一下自己的生活,豐富生活內容,增加生活樂趣,會發現,對孩子的焦慮,可以減輕很多,而且孩子並不會因為媽媽沒有全心全意地只關注他,而有什麼不妥,恰恰相反,孩子會變得更自主、更自立,更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6、競爭焦慮——自己停止成長

    最後,不可迴避的,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別人都學各種才藝,我們不學,孩子豈不是沒有競爭力?別人都上好學校,我們不努力去上,豈不是落後的一大截?別人都去上補習班,我們不上,孩子成績豈不會有問題?孩子學習不好,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了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掙不到更多錢,掙不到更多錢,你讓他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如何生活?

    這樣的一大套邏輯,簡直嚴密得無法辯駁。但是,即便這個邏輯成立,如何確定,爸爸媽媽做的這些,對實現這些目標有幫助呢?又如何不能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即便我們不這麼做,也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呢?

    歸根到底,還是焦慮,而這種焦慮,可能有兩個根源:一是父母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焦慮,轉移給孩子,自認正是沒有競爭力的、落後的、成績不好沒上了好大學的、工作不夠好的、掙錢不夠多的、不夠成功的,所以不斷逼迫孩子,以免孩子重複走自己的老路;二是自己停止成長,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所以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同時也把全部的壓力,轉嫁給孩子。

    但是,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選擇自己成長,而把壓力全都交給孩子呢?工作不理想,為什麼不選擇提升自己,以勝任更好的工作?收入不夠好,為什麼不提升能力,或者更努力地工作,提升收入?看看從巔峰跌落谷底,然後開始一棵棵種樹,種出“褚橙”的褚時健老先生,還有臺灣那位退休之後考大學、考研究所的老爺爺,三四十歲的爸爸媽媽,有什麼理由認為“一輩子就這樣了”,放棄一切嘗試和努力呢?

  • 3 # 丫丫和豚豚

    育兒焦慮症是指父母對孩子越來越重視,他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未來可能的行為都會引發父母的焦慮。一些年輕父母,尤其是媽媽更易焦慮。

    究其原因,有個人生活上、孩子上、婆媳關係上、工作上、買房、還貸款等等原因。

    在這個問題上,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媽媽們更容易產生這種心理。而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全職媽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目前,作為80後的如今正值當年的媽媽們的焦慮是主要群體。

    焦慮媽媽們的情緒表現各有不同,有的覺得得累、失眠、掉頭髮、不滿孩子爸爸、愛傾訴、愛抱怨;有的叫做了超人媽媽,充滿責任心,給自己加油鼓勁,努力去做一個完美的媽媽。

    此時,對於有明顯焦慮情緒的媽媽們,要多給一些心理關懷,讓她們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化解情緒上的不滿和憂慮。

    而對於調節焦慮情緒,有人透過購物調節,有人透過哭來解決,有人透過健身,有人透過睡覺,還有人透過心理諮詢、傾訴等來改善。

    這都不失為改善焦慮的方法,個人認為,無論採取哪種方法,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都可以讚揚,也可以嘗試,但一定不要消極處理。

  • 4 # 尋找有緣之人

    不同的媽媽焦慮的原因不同,孩子不同的年齡,媽媽擔心的問題更不同。再加上最近虐童事件不斷髮生,讓媽媽們的心更是焦慮。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媽媽們育兒知識的欠缺,不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不瞭解孩子的心理學,導致他們在培養孩子時出現很多問題,自己方法都試過了,但是孩子還是做不到自己的目標,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一頓飯要吃幾個小時。

    迷戀電視和手機遊戲,不讓玩就哭鬧。

    自控能力差,動不動就打人。

    不愛上幼兒園,用盡方法還是不如意。

    做事磨磨蹭蹭,家長恨不得替他幹了。

    在家小霸王,出去被欺負,不敢說話。

    調皮的狠,不聽話,根本停不下來,只有打罵來鎮壓。

    …………

    一堆一堆的讓媽媽們頭大的問題解決不了,所以很焦慮

  • 5 # 秋風掃落葉我掃你微信

    應該說是時代的原因吧

    看了網上一些媽媽們的言論。甲媽媽:我真的是很盡心盡力,怕奶粉不好,我母乳到孩子2歲多。怕國內食品不好,我都是海外代購零食給孩子吃。我怕孩子孤單,給他辦了所有遊樂場的卡。怕孩子覺得受控制,我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會跟他商量。怕給他造成心理壓力,我每次在他表現不好的時候,我都使勁壓抑著自己的脾氣。但是孩子還是不能體諒我,不能理解我。我就覺得很委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發脾氣。發完脾氣又覺得很後悔、很內疚。

    乙媽媽說:我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我就一個孩子,我非常愛他,但是他不愛學習,成績很差。我和他爸每次不得不打他,來逼著他學習。打他是為了他好,不然他以後怎麼考得上大學,考不上大學,以後連個像樣的工作都沒有。但是打了也沒用,而且現在孩子慢慢長大了,越來越管不聽了,我和他爸都快愁死了。

    丙媽媽說:孩子學校佈置了作業,要求家長回來聽寫生字。有一個生字,已經聽寫了很多次了,每次再提到這個字,孩子還是不會寫。我儘量壓著自己的急躁,但還是被孩子看出來了。孩子就問我“媽媽,你是不是對我特失望啊?”孩子這麼一問,問得我不知道怎麼面對了。

    丁媽媽說:想給孩子報早教班,但是市面上的早教機構多的數不勝數,五花八門,看來好多家都決定不下來,還有幼兒園,是該選擇蒙氏教育還是傳統教育,每天都在這些選擇中糾結,焦慮,我只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孩子目前看來除了玩,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這是幾個比較典型的留言,還有好多是細節上的。這些情形在很多家庭中都不是新鮮事。它反映著一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父母都在焦慮的教養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且,父母還在不知不覺的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中國知名心理學家徐浩淵博士說,來自父母的壓力遠遠超過了來自教師的壓力和升學的壓力,是孩子們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都很焦慮?

    從一懷孕開始,家長們還沒來得及體會一下即將為人父母的喜悅,就開始了焦慮的育兒之旅。補什麼牌的葉酸和鈣片,用什麼牌的防輻射服,吃什麼讓孩子更聰明,順產還是剖腹對孩子好。

    孩子一出生,短暫的興奮喜悅之後,緊接著就伴隨著強烈的焦慮感,為什麼奶水不夠,吃什麼下奶,買什麼牌紙尿褲,喂什麼牌奶粉,用什麼牌嬰兒護膚品,孩子為什麼總是哭,晚上夜奶好幾遍怎麼辦?帶孩子出門怎麼餵奶?!(嘖嘖~公共場合孩子餓了,媽媽都得擔心餵奶會被拍照上傳,能不焦慮嘛!)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會走會跑了,焦慮感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要不要報個早教班,買什麼繪本和玩具能提高智商和情商,上什麼樣的幼兒園,個子長的太高或太矮,吃飯過多或過少,性格活潑或文靜,都是事兒。

    當孩子開始入園,緊接著就要考慮,要不要學個特長,馬上就面臨小學,得抓緊買個學區房,為將來小學入學準備。

    上了小學中學,作業多怕累著孩子,作業少又擔心學不好,孩子早寫完作業擔心孩子看電視,孩子寫作業晚了又心疼孩子睡的晚,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關注每一次考試的排名……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家長無比焦慮!

    這並不怪我們這些家長,中國現實的教育狀況、醫療狀況、環境狀況、安全狀況,社會環境狀況……種種因素,確實讓家長們不得不為此焦慮。以前只覺得高考有壓力,前幾天去北京一個朋友家裡做客才知道,孩子上小學的壓力已經非常大,升中學的壓力已經到了全區大排名的境界了。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已經慢慢的滲透到了幼兒園、早教、剛出生,甚至產前。

    另外,家長自身的家庭狀況不穩定,家庭成員育兒觀念不一致,父親不參與育兒,家庭關係不協調,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還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價值觀取向有偏差,對成功和幸福的認知有誤區,盲目追捧所謂的育兒方法,家長總想讓孩子“聽話”,急功近利等等,也是造成家長育兒焦慮的重要原因。

  • 6 # 心理諮詢師郭果果

    這個社會讓女人承擔的責任不比男人少,尤其是一個女人角色轉換成為母親後。因為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這樣的高壓力的環境下,女人和男人同樣承受著諸多的壓力。而當母親的角色產生時,很多壓力是必須面對無法擺脫的。而女人在生活中扮演的不僅僅是一種角色。

    1.讓女人瞬間崩潰的角色——新手媽媽

    當角色轉變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同時兼顧,壓力劇增卻得不到身邊人的理解,看似簡單的事情會讓新手媽媽瞬間崩潰,甚至出現了產後抑鬱的現象,而產後抑鬱更加重了她們的心理負擔。如果這個時候身邊有家人支援和陪伴,還能減輕一些壓力,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得不到家人支援甚至被老公,婆婆,親人的不理解,這個時候女人承受的一邊是身體上的勞累還有心理上的痛苦。

    2.經濟壓力逼迫下的角色——女強人

    如今的女人想要擁有好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必須要經濟獨立,無論收入高低,但至少有一份可觀的收入要比沒有工作要好很多,一方面減輕了家裡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社會立足。但這些不是你隨便有一份工作就可以讓自己減輕壓力的。工作上的人際交往,升職,加薪等競爭壓力也讓女人不幹於沉默,尋求更多謀生立足的技能。因此,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兼顧工作,這的確是一件非常辛苦又耗費精力和體力的事情。

    3.婚姻的穩定角色——賢妻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鬥得過小三,打的過流氓。這似乎是對女人的基本要求。除了要教育好子女,有獨立的經濟收入,穩定的婚姻關係也是女人更操心的事情,家庭的穩定會讓一個女人的心有安全感,但生活中的瑣事總有一些困惑擺在夫妻之間,造成了矛盾,甚至走向了離婚的地步。所以,女人要想頂起家裡的半邊天,學會如何經營婚姻是女人生活中的必修課。

    4.家庭的角色——孝順的棉襖

    現在很多夫妻都是獨生子女,當女人她們為人妻為人母之後,家庭關係成為了倒立的金字塔型,她要照顧的不僅是孩子還有雙方的父母,而和雙方父母的關係也成為當今一大難題,例如我們老生常談的婆媳關係。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如何處理婆媳關係,相信每個女人都有各自的感受,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無論角色是女兒還是兒媳婦,在處理家庭關係上感情上的女人要做到既是父母的小棉襖也是家裡的頂樑柱還是賢妻和好媽媽,需要的不僅僅是溫柔和智慧還有處理問題的能力。

    其實,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作為現代的女性她們需要的是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認可,還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援。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角色不同分工也不同,沒有哪些事情是誰必須去做的。只要相互之間有彼此的扶持,相處間的平衡,才不會讓其中的一方感到壓力和被無視。

  • 7 # 碼字工阿政

    首先一個原因,因為現在當媽媽的,基本都是90後獨生子了。

    不說全部,但總體抗壓水平,嬌慣出來的一代,比長輩更脆弱。

    第二個是壓力,現代社會,不一定比60,70,80大。

    但是現代的社會,物質極度發達,大家對物質的需求也比以前更加飢渴。

    很簡單的,以前哪有幾家用紙尿褲,現在呢,孩子拉一泡屎好幾塊錢。

    更是高價的月嫂,月子中心,也越來越多。

    這些更好的物質需求,讓新一代的人承受更大的壓力。

    還有一點,網路的普及,讓生孩子遇到的困難,各種生產意外,鋪天蓋地的可怕資訊,洶湧的洗刷著年輕媽媽的思想。

    在沒生之前,很多準媽媽就已經焦慮了。

    這在智慧手機普及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資訊的普及,讓有準備的媽媽,能更好的準備生產。

    但是那些心裡水平不足的,從小就嬌生慣養的孩子,還沒長大,就突然當媽媽了,她們基本就被各種資訊給擊垮了。

    現在都是獨生子,獨生子生了獨生子,四個老人,一對父母,六個人照顧一個孩子,全世界人類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事。

    而媽媽卻比前幾代更焦慮,壓力更大,這怎麼想都不應該。

    所以,歸根結底不在乎這幾點。

    獨生子女導致新一代的父母,總體抗壓能力大幅度下降。

    城市化的普及,科技的發展,導致物質極度發達,因此也需要更多的金錢,年輕父母能追求的更好的物質水平提高了,要求越高,自然壓力越大。

    資訊化,沒有讓這一代人靜下心來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反而讓他們接觸到了鋪天蓋地的負面資訊。

    現在有幾個人能靜下心來看書?

    都在碎片化的閱讀,走馬觀花的短影片,簡訊息。

    婆媳矛盾,醫患關係,師生關係,生產困難,被幾百倍幾千倍的放大,像滔天巨浪將年輕父母捲了進去。

    這些,才是媽媽越來越焦慮的原因。

    時代的發展,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科技因素,等等,導致了這一代人的焦慮。

  • 8 # 泛心理

    “中國媽媽焦慮指數”的資料顯示,“買買買”是媽媽們釋放壓力緩解焦慮的主要手段,佔據調查樣本的一半以上,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方式是吃零食和哭。一些正面的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方式諸如健身和心理諮詢,排在調查樣本的最後兩位,可見這樣的方式還沒有引起媽媽們的重視。

    現在中國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媽媽們卻越來越焦慮,為什麼呢?媽媽們的焦慮除了自身的生理條件影響,更多的因素是中國大環境對媽媽們的影響。食品安全問題,兒科醫生短缺,學區房房價飛漲,奶粉代購,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等等,都給媽媽們造成巨大壓力,相比之下,當年筆者在德國留學,除了讀書壓力,這些壓力都沒有。

    大環境的壓力需要夫妻雙方在孩子出生前就做好規劃,從家庭財務上,整個家庭的相處問題上做好規劃。另外,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過多捲入育兒,也是媽媽們焦慮的重要來源。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沒有老人帶,媽媽們不能去工作和休息;有老人帶,必定產生教育角度不同的摩擦。“馬兒好”和”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能同時成立的。如果需要老人幫忙,自己可以輕鬆點,那麼就要承受因此帶來的摩擦,如果不想有摩擦,那麼就犧牲自己自由的時間,孩子全由自己來帶。

  • 9 # 宏姐說心理

    其實不是媽媽們越來越焦慮了,是整體中國快速發展,提升了每個人的焦慮感,如果能跳出是媽媽們焦慮,單一角色問題,看清楚中國大環境的發展狀態,才能更好的放平心態,面對焦慮問題。

    在中國,不管是什麼角色的人,首先認清楚一點:在中國,不進則退。尤其是女性,不管社會,家庭給你賦予什麼任務,自己要清楚點知道,獨立人格和經濟,是幸福人生的核心。

    因此,婚戀時都要保持這個原則,守好底線。婚後也要保持這個節奏,那麼焦慮就會消失。只是要注意產後,因激素突然下降,而產生的抑鬱,這個就是看夫妻平時的溝通怎麼樣,老公是否可以幫助老婆,平穩度過這個時間,不然焦慮會重新席捲而來。

    所以,焦慮問題每個人都有,就看怎麼與之和諧共舞。調整好了,就是動力,沒有正確對待,就是魔鬼。加油(ง •̀_•́)ง寶媽

  • 10 # 清甜的甘泉

    坦誠的來說,中國媽媽的焦慮一直都有,只是現在社會環境加劇了中國媽媽的焦慮。

    一是對別人入侵的焦慮;

    二是對事物發展不確定性的焦慮。

    別人入侵有哪些?

    比如婆婆來了,這個家就成了婆婆做主了,一山不容二虎,這樣明裡暗裡的家庭權利鬥爭很消耗精力,身心疲憊。婆婆來了,家就成她的了,說話做事也沒有邊界感,張口就說兒媳婦,買些什麼沒用的東西,要是吃個啥新鮮的食物,就不屑的說這有什麼好吃的,還浪費錢。還記得《雙面膠》裡,兒媳婦吃了個肉就不受婆婆待見了。家裡娃娃五六歲了,婆婆就要一勺一勺給孩子餵飯,說是心疼孩子,怕吃不飽;娃娃做作業的時間到了,耍賴還想玩,找老人護著,婆婆就護著,根本不理會別兒媳婦的想法。家裡出現多重標準,小孩子就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邊,這個媽媽該怎麼辦,不然就是不給婆婆面子。

    通常情況孩子父親都是極其孝順自己父母,嘴巴上永遠不會說父母半個不字,只是敷衍了事,媽媽對自己的小孩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多了一個慈禧太后在旁邊,男人又不作為,這樣的家庭裡的火藥味能少就怪了,通常男人仍然是向著自己的媽。

    今年就有好幾個媽媽帶著小孩自殺,聽著讓人傷心,這些和婆媳矛盾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說到婆媳問題簡直就太多了,這是中國媽媽焦慮中的難啃的一塊硬骨頭。為什麼難,大部分中間這個男人幹做了些什麼呢?

    很多男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和妻子及小孩才是這個核心家庭,在關鍵時刻對自己父母的過度入侵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家庭矛盾不斷升級,長期在這種環境中中國媽媽能不焦慮嗎?

    當然,妻子的感受長期得不到緩解,最後通常以離婚告終,有些女人說過,想復婚,除非你媽死了,其實更重要是這個男人就沒有真正活起來過,也許他並沒有真正斷奶,仍然是個巨嬰,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以至於把自己老婆也給拉下水,剝奪了孩子媽媽在這個核心家庭應該行使的權利,才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家庭悲劇。

    或許可以說這是男權社會才會表現出來的一個現象。男方才是主導,所以男女平等了嗎?

    對待這種入侵,只有隔離,能不住一起千萬別住一起,還是那句話,這個男人才是問題的關鍵。

    二是對不確定性的焦慮,

    主要有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方面,夫妻關係健康發展方面,個人職場發展方面。

    近年來出現了個喪偶式育兒一詞,對於有責任心的母親來說,她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心理和生理,如果她自己做的還可以的情況下,在一些過程中,父親的參與也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爸爸工作忙或是自己玩手機都有時間就是不願意陪孩子,疏於對孩子的陪伴,對媽媽來說,她會不自覺的產生焦慮感。

    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媽媽翻看了各種育兒知識,很多專家各抒己見,究竟怎樣才是最好的。媽媽自己有時也會開始懷疑自己了。別人家的小孩三歲就開始學英語了,或是誰家小孩報了多少個興趣班,誰家親戚已經準備了多少錢以後出國留學了,這種環境氛圍把中國媽媽也搞得特別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人落在後面,於是就開始給自己試壓,給小孩試壓。

    其實不同孩子性格,特質各不相同,發掘他們不同的天賦,進行不同的教育才最好,當然,愛是最好的教育,就如剛上映的《哪吒》一樣,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愛他,保護他,再讓他們踏上正常的成人成才之路。

    “小三”一詞已經出現了不少年了,估計沒幾個妻子能容忍。在平淡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狗血劇情也是給中國媽媽造成焦慮的元兇。在社會現象中,多半是原配毆打小三,我卻覺得,最該打的不是小三,而是這個男的,說得搞笑些,先把這個作案工具沒收,外面就算是再多的女人,他也幹不了壞事了。

    說到小三情人,有些男人說家裡你和我媽的關係處不好,不願意回家,到外面找自在去,這又和第一個婆婆的入侵脫不了關係,那究竟是誰的問題呢。

    提到小三,所以很多媽媽對自己的容顏也會有焦慮,買了很多很多的護膚品,保養品,買了會得到些心裡上的滿足,用了就相信自己會老的慢些,也許自己永葆青春,也許可以換來天長地久吧,但是很多時候冷暖自知

    我是覺得女人美麗要為自己,把信任交到自己手裡,千萬別覺得是為了別的什麼。因為你看那些明星美若天仙,老公照樣不滿足。

    職場上的焦慮也充斥了很多,社會要求女人現在也要經濟獨立,也要有三頭六臂,扶養子女,贍養老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才有話語權。在職場中,媽媽也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技能,有些企業可能是越老越可以倚老賣老,有些行業是需要不停提升的,小年輕不斷進入進來,怎樣才能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呢,與時俱進,多學習東西,透過各種資源渠道,讓自己在職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中國媽媽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媽媽,很多媽媽也都是帶著焦慮在生活,現實就是這樣,誰有更好的辦法呢。

  • 11 # 美怡蜜

    現在的媽媽們,真的有太多的原因會引發焦慮了:

    1.       女性生了孩子之後,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沒有什麼時間和精力去做個人的自我提升了。女性會擔心自己落伍了,會產生焦慮情緒。尤其辭職做全職媽媽的,整天就只知道照顧孩子、買菜做飯。媽媽們會覺得自己與社會脫節了,會產生嚴重的焦慮。

    2.       由於現在優質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媽媽們也會非常焦慮孩子未來能否到好的學校接受好的教育。

    3.       媽媽們也會焦慮自己生了孩子之後,身材變形等問題,老公是否會出軌?自己如何保持魅力?如何維繫婚姻?

    當然,也有很多女性,她們生完孩子之後,從哺乳期開始就著手學習提升,哪怕是夜裡餵奶沒有睡好,白天依然逼著自己在照顧孩子、買菜做飯的空隙裡學習,正好趁休假的機會學習一樣新的技能。有很多媽媽就是在這個時期做起了創業,這帶給她們很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所以,並非是做了媽媽就一定會焦慮,從心理學上來說,焦慮都是對未來的擔心,所以,關鍵是要行動起來。擔心自己身材變形了、沒有魅力了,那就去健身、去練形體操;擔心自己落伍了,跟不上社會節奏了,那就拿起書本學習、或者參加優質社群活動……。總之,從一看到問題的那一刻開始就行動起來,一邊行動,一邊就會感覺到收穫,感覺到自己離目標更近了,自然就不會焦慮了。

  • 12 # 心安心理小師姐

    社會的結婚率及生育率都在降低,離婚率反而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女性不願意走進這個圍城,即使當了媽媽的人也是焦慮萬分。在公共領域獨立自主越來越難,退回到家庭的時候,發現家庭的問題更多。

    歸根到底,就是長久以來,女性的自我覺醒和母職之間一直存在衝突。

    雖然在公共領域,女性和男性似乎同工同籌,平起平坐,但是在私人領域,因為人們總覺得生理特徵決定了女性天然就是母親。

    “我又沒有乳房,我又沒有子宮”所以晚上呼呼睡覺的是男人,忍受熬夜痛苦的是女性。

    雖然時代強調女性要自尊自信自強,但是沒有解決女性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雙重負擔”的問題。所謂“男女都一樣”,更多是把女性向男性靠攏,其實就是讓女性“男性化”。

    成為這樣一個“男性化”的媽媽,當媽就不太像媽。

    要有事業心,保持身材管理,有魅力的妻子,擁有科學意識的媽媽,老人的照顧者,到現在還要成為教育經紀人。

    社會上一方面預設經濟獨立的女性比沒有直接收入的家庭婦女地位更高,但另一方面,又把時刻陪伴孩子的擔子向媽媽傾斜。

    成為母親覺得太辛苦太焦慮,其實不是因為媽媽這個角色天生那麼辛苦,是因為社會建構的母職文化太辛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從抑鬱症的陰影裡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