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胖講歷史
-
2 # 千古一輪相思月
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天災不斷,漢朝皇室衰微,中原大地也出現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而這個諸侯爭霸的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三國時期,這個時期一度持續了100多年,而至於為什麼被稱為三國,原因是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最終三個最龐大的勢力脫穎而出,佔據了整個中國,他們分別是劉備的蜀漢,孫權的東吳以及曹操的曹魏,而且在這100多年中,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最終司馬家族透過數代人的隱忍,逐漸的奪取了曹魏的基業,最終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從而建立了晉國。
說到這裡就有人疑問,不是說三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劉備,孫權以及曹操嗎,為什麼最後的贏家反而是司馬家族呢,這不得不從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說起,司馬房原先是漢朝重臣,有很大的影響力,在三國這個亂世中,他曾經資助過曹操起兵,所以曹操對司馬氏的待遇非常優厚,但是司馬防的兒子司馬懿卻是一個很有野心的政治家,但是司馬懿卻很會隱忍,一般人察覺不出司馬懿的政治野心,但曹操確實也是一個梟雄,他看出了司馬懿的野心,但由於司馬懿家族的勢力比較龐大,他要統一全國,還要依靠司馬家族。
曹操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雖然想要除掉司馬懿,但是由於司馬懿非常善於隱忍,沒有被曹操抓住過把柄,而且由於司馬家族的勢力比較龐大,所以曹操對此也無計可施,直到他去世的時候,也沒能除掉司馬懿,只能囑咐自己的後代不要重用此人。可惜到了曹丕的時候,他的能力遠不及曹操,如果不用司馬懿的話,就沒有辦法打敗諸葛亮,於是他就開始重用司馬懿,但是他在重用司馬懿的同時,對他也是有一定防護心理的,只要司馬懿打了勝仗班師回朝之後,就想辦法削去他的兵權,讓司馬懿沒有辦法對曹魏造成威脅。
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的話,司馬懿到死也是沒有辦法發動政變的,但是可惜的是,曹丕和曹睿父子雖然能力不及曹操,但也算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不過他們兩人的壽命都非常短,曹丕活到了40多歲,而曹睿更是年僅30多歲就去世了,留下年幼的曹芳繼位,這時候曹芳身邊也沒有更好的輔政大臣,韜光養晦多年的司馬懿,總算是等到了時機,成功的發動政變奪取了曹魏的政權,然後在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兩代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曹魏政權完全被司馬家族所掌控,最後到司馬炎掌權的時候,沒過多久就建立了晉朝,並且統一了三國,讓百姓重新免於戰亂之苦。
而司馬炎作為開國皇帝,而且政績也還不錯,卻為何被後世一直唾棄呢?這要從三點說起,首先就是司馬炎在登基稱帝之後,一口氣封了司馬氏27個王,為什麼要封這麼多王呢?原因在於司馬炎認為曹氏政權之所以會被取代,是因為曹丕在位的時候打壓宗族勢力,才會造成司馬家族在發動政變的時候曹魏家族無人出來反抗。司馬炎認為,只有把權力下放到自己宗族人的手裡,自己和後代才能夠高枕無憂,可是這樣也會晉朝埋下了隱患,就是內亂的發生,因為諸王的權力太大,自然也就會生出一些野心龐大的人,於是在司馬炎去世沒多久,西晉就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讓還沒有安定多久的百姓又重新飽受了戰亂之苦。
其次,司馬炎在後半生沉迷酒色,並錯誤的選擇了繼承人。縱觀司馬炎的一生,在前半生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在司馬家族幾代人鋪好的路上,司馬炎順利的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晉國,但是司馬炎在統一全國之後不久,就變得過度膨脹,沉迷酒色。司馬炎在去世之前,要開始選太子,他有一個最寵愛的兒子叫做司馬衷,司馬炎準備立司馬衷為太子,但是司馬衷為人卻昏庸遲鈍,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但是司馬炎卻全然不顧,執意立司馬衷為太子,而司馬衷繼位之後,不理朝政,緊接著就爆發了八王之亂。
最後,司馬炎在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上猶豫不決,從而造成了五胡亂華,給中華人民帶來了數百年的黑暗浩劫。從漢朝時候開始,一直就有著胡人內遷的政策,尤其是曹操成為北方霸主的時候,中原大地的胡人已經到了一個很可觀的數量,而到了司馬炎時期,這個數量更是大規模的增長,這時候有人建議司馬炎早作出應對之策,可是司馬炎卻猶豫不決,因此在司馬炎去世不久爆發八王之亂的時候,這些胡人就趁機作亂,趁著中原局勢的混亂,大肆屠戮中原百姓,可以說給當時的漢族人民帶來了滅頂之災。綜合以上三點不難看出,司馬炎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沒過多久,天下又再度混亂,而混亂程度比三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說司馬炎之所以遭後人唾棄是有原因的。
-
3 # 心繫清歡
晉武帝 司馬炎 公元236年~公元290年,晉朝開國皇帝,265年逼魏元帝禪讓,前期統治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繁榮,有“太康之治”美譽,滅吳統一全國後,司馬炎便縱情享受,荒淫奢侈,上行下效,導致全國攀比之風盛行
下面主要從司馬炎各種荒唐舉措進行分析
1.司馬炎本人奢靡腐化,縱容手下大臣,競富爭豪,此種現象怎有不亡國之理。
據《晉書·后妃傳》稱:司馬炎“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因而其作為開國之君,本應自我表率,厲行節儉,自己卻開奢侈之風,使得朝堂風氣敗壞,所以晉武帝的行為已為亡國埋下隱患。
2.晉武帝大搞宗王政治,本想加強皇族實力,確不曾自己死後,自己建立的王朝在骨肉相殘中走向滅亡,招致後來八王之亂,因而說晉武帝分封制埋下的禍根,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社會經濟也因此敗壞。
3.收歸地方軍權,削減地方軍隊 晉武帝為防止地方叛亂,增加宗王統領軍隊權力,其結果是中央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和宗王爭奪皇位統治權,邊疆遊牧民族 趁西晉內亂之際,大舉內遷,導致後來發生五胡亂華之局面。
總結 晉武帝后期的種種舉措,可以說在一步步把自己建立的王朝推向深淵,因為有人說晉武帝把一手好牌打爛。
-
4 # 歷史小士
司馬炎,諡號武帝,說明在武功上還算不錯,在任期內最大的功績是滅掉了東吳統一了中國,平定了鮮卑禿髮樹機能的叛亂等。包括前期還比較節儉約,也能聽聽不同意見,僅此而已。
怎麼打爛這一把好牌呢,主要是幾方面
一、好色
司馬炎天下太平後也不免俗飽暖思淫慾了,聽說南朝金粉格外鮮妍,正好滅吳後吳宮中的伎妾都被將士搶了回來,就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將所有的吳宮美女嬌娃,一股腦兒送進宮中,司馬炎仔細檢查留下大概5000名左右,每個都是雪肌花貌玉骨冰肌,再加上之前採選的公卿之家以下的女兒,不下萬人,為了避免選擇障礙,下朝後就乘坐羊車,在後宮遊歷,只要羊車停住,自有美人謁駕,司馬炎端詳要是有可意的人兒,自下車徑入,設宴賞花,酒下歡腸後招幾名麗姝,同入羅幃,當真是樂此不疲,好像花間蝴蝶一般在後宮任意徘徊,只是萬人的粉黛,要趕上小羊正好停在門口,機率也少之又少,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狡猾的宮女想出一個法子,因為羊喜歡吃草,有喜歡鹹味,有草有鹽,小羊往往停下腳步,粉黛才能有機會被皇帝臨幸。所以宮女宮人就在房門上插上竹葉,把鹽汁灑在門口,引得羊車停在自己的門口,史稱羊車恣幸。
二、奢華鬥富
因為司馬炎統治前期政治相對安定,國家統一,宗室、外戚貴族都聚集了很多的財富,但隨著司馬炎好色縱慾,荒怠政治,社會風氣逐漸敗壞,公卿貴族開始賽富,如大家所熟知的石崇和王愷的鬥富,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為了維持奢侈生活,可以想象這些公卿貴族一定會貪汙受賄,政治怎麼一直保持清明?
三、擇嗣有眼無珠
要說司馬炎前期眼神還不錯,能重用羊叔子,估計後期老花眼了,導致選擇接班人的眼光差的太遠,直接選擇了晉朝皇族中的第一白痴司馬衷還為其娶了短醜悍的賈南風;
四、重用佞臣當道
終武帝一世,賢臣不少,如羊祜羊叔子、杜預、張華等;但佞臣更多,且多位居中樞,如賈南風的老爹、司馬家忠實走狗賈充及其狐朋狗友荀勖(xu)、馮紞等;外戚三楊:晉武帝后楊氏的父親楊駿及其弟楊珧(yao)、太子太傅楊濟等、
五、偃武修文、罷州郡兵,直接導致洲府兵力空虛;
六、大封宗室,期望萬一有難,宗室能出來幫忙抗衡,以及對抗士族,避免自己想曹魏家族也被士族所欺,但不想最後是窩裡斗的各亂七八糟。
七、中正取士等等,導致也不能為國家選擇賢良。
-
5 # 二辻四畫生
一般來說,能當上開國皇帝的男人,這能力都不算差。哪怕司馬家這皇位來路不正,不是戰場上真刀真槍打下的天下,但這論起政治手腕都是個頂個的好手,從司馬懿算起,再到司馬師司馬昭,最後到司馬炎,這都挑不出有什麼毛病。
司馬炎在他老爹司馬昭死後繼承晉王之位沒幾個月,就把魏元帝曹奐給拉下馬來,自己跑去坐皇位去了,還改一國號叫大晉,整個成了開國皇帝了。
司馬炎剛上臺那是相當的勤政,勵精圖治,一心想要一統江湖,他也確實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進農業生產,提高人口數量,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來了那麼一炮“太康之治”。
然而,司馬炎同樣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其在位中後期朝廷綱紀廢弛、官僚士族奢靡成風,社會民不聊生,其歷史聲望那跟唐宗宋祖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對於這極大的反差,我想套用丘吉爾的一句話,沒錯就是那個英國愛抽雪茄愛喝酒的胖子,他說過:“往回看得越遠,往前才能看得越遠。”
很顯然,司馬炎眼睛不好使,跟我一樣摘掉眼鏡就是瞎子。
司馬炎只看到了曹魏皇室孤弱,朝廷大權旁落權臣,也就他爺爺司馬懿之手,才讓他撿了便宜。所以司馬炎一看像曹魏這麼搞是行不通的,於是他為了避免重蹈曹魏喪失政權的覆轍,大肆分封宗室為王,還讓他們掌握兵權。你看看是不是和後世的朱重八很像?
事實證明,後續發生的事情也很像。等司馬炎一死,他那傻兒子司馬衷哪能鎮住這些手握兵權又名正言順的潛在對手。於是八王之亂轟轟烈烈的就上演了。當然司馬炎拍屁股走人了,這些他也看不見了。
這就是司馬炎眼神不好,不僅看不長遠,就連近在眼前的曹魏他也沒看明白。曹魏皇室孤弱人家那是自己打壓的結果,曹丕這小機靈鬼怕有人奪他權,所以開始了瘋狂的手足相殘模式。司馬炎看到這就開始大肆分封諸王,那是短視。
至於大肆分封功臣士族倒還是小事,說大了是縱容了世家大族奢靡成風,導致社會分配不均,說小頂多就是引起點農民起義,死個把農民在這些當政者眼裡都不是個事。
司馬炎其實第二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極大的誤判,他竟然立了一個近乎白痴的兒子,雖然你說他考慮政治利益也勉勉強強,但是這可是人治國家,最高首腦是個腦殘,其他人能不抓住這個機會嗎?
所以,司馬炎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短視,看事情只看眼前利益。他倒是和唐玄宗還不一樣,雖然後期唐玄宗也打的稀碎,但那是唐玄宗把腦子舒服糊塗了,而反觀司馬炎他還一直打著小算盤,兒子智商不夠孫子來頂,他覺得孫子司馬遹和他爺爺司馬懿一樣都老奸巨猾,不是,聰明才智和司馬懿一樣。為了能保司馬衷能平安過渡到司馬遹這小機靈鬼,還重用外戚。
然而呢,一地雞毛。
-
6 # 一縷守候
司馬炎在位期間,滅了東吳,一統三國,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暫時獲得安寧。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前期勵精圖治,所以享有“太康之治”的美譽。但是後期,卻熱衷於享樂,終將一手好牌打爛。
1、司馬炎統治後期,好色縱慾並且懈怠朝政,上行下效,使得社會風氣逐漸敗壞,王公貴族的生活也跟著日漸奢靡。
一個好的國家離不開賢明的君主,或許是因為前期的成就成為司馬炎驕傲的資本,再加上他本來就好色,後宮佳麗甚至超過一萬,所以越來越懈怠,慢慢就無心打理朝政,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奢靡。
王公貴族最會見風使舵,君主既然如此作風,下面自然紛紛效仿,社會風氣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想要維持奢靡的生活,必然需要金錢的支援。錢財沒有了怎麼辦?便出現賣官的現象。這樣能好的了嗎?必然會將前期的富貴慢慢耗完。
2、大封皇族為藩王,這樣就分散了中央集權;罷州郡兵,雖說減輕農民負擔,不過地方治安卻不能正常維持;這也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為什麼司馬炎要這樣做?鑑於前朝宗室衰微,士族叛亂沒有藩王幫忙,如果重任宗室,便不會出現類似事件。將家族成員大封藩王,也能展現家族優越性。不過這樣做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很容易出現藩王割據現象。
罷州郡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恢復生產。但是沒了這一層武力保護,地方治安受到威脅,後期的八王之亂更不能抵禦。
3、一意孤行選擇司馬衷作為繼承人。
司馬衷這個人被認為是白痴,卻受司馬炎寵愛,所以他力排眾議選擇司馬衷作為繼承人。沒有頭腦的司馬衷繼位以後,完全沒有治國策略,最終加速八王之亂的爆發。
就這樣,好好的晉朝又開始了戰亂,黎民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熱中。
-
7 # 亙古懷念說史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鬥智鬥勇了半個多世紀,卻都沒有笑到最後,反而被司馬家篡奪曹魏政權而建立的西晉政權竊奪了最後的勝利果實。
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其祖父司馬懿。父親司馬昭等三代人的苦心經營下,建立起了大一統的王朝。歷經百年戰亂的中原大地似乎迎來了長久的和平曙光。
但事實上西晉王朝卻是一個短命王朝,他的大一統時間僅維持了37年而已,天下百姓不僅沒有獲得渴望已久的和平,反而繼續深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西晉王朝的短命與晉武帝司馬炎的一系列舉措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本意要搞權力平衡的晉武帝司馬炎因為做了兩項錯誤決定把西晉王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一.立白痴兒子司馬衷為儲君,併為其選了一個惡毒兒媳賈南風晉惠帝司馬衷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尤其是那句“何不食肉糜?”簡直是貽笑千古。晉武帝司馬炎卻因為對已故的楊皇后的眷戀,你就選擇了這樣一個人來做王朝的繼承人。
不僅如此,晉武帝司馬炎更是為了平衡世家大族的勢力,給司馬衷選擇了一個相貌醜陋,心腸惡毒的賈南風作為兒媳婦。最後正是因為司馬衷的無能,貪戀權力的賈南風一系列作死的操作打破了司馬炎苦心經營的權力平衡。
二.大肆分封同姓諸侯,卻對諸侯王的權力不加以有效限制。晉武帝司馬炎吸取了曹魏政權被篡奪的教訓,重新恢復了分封制度,一口氣分封了27個同姓諸侯王,並允許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掌管一定數量的軍隊和地方的財政大權。
司馬炎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用同姓諸侯王來對抗世家大族,確保司馬氏家族統治穩定。但卻不想白痴皇帝司馬衷怎麼有能力去搞這些權力平衡。
白痴皇帝司馬衷沒有這個能力,他的皇后賈南風卻敢這麼幹。賈南風先是聯絡了趙王司馬倫誅殺了皇太后楊氏以及家族,後來又幹脆殺掉了晉惠帝司馬炎。
不擇手段的賈南風引起了眾怒,各路司馬氏諸侯王以此為藉口率軍勤王又殺掉了賈南風,之後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皇權爭奪戰。
八王之亂徹底摧毀了西晉王朝的統治根基,動搖了中原政權的主導統治地位。最終虛弱的西晉王朝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入侵中走向了滅亡。
綜上所述,晉武帝司馬炎雖然作為西晉王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的一系列舉措卻為西晉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錯誤的接班人選擇,毫無節制的諸王分封以及世家大族的縱容和錯誤的民族政策讓西晉王朝最終走向了滅亡。 -
8 # 曹老師xixi
其他朝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加強集權、嚴懲貪腐、與民休息,只有晉朝一朝,如同奇葩的存在,開國之君即為昏君,不僅分封天下,還縱容貪腐享樂,把晉朝打炸。
為何說司馬炎手握一手好牌,首先看東漢末年,中原地區民不聊生,經過曹氏幾代的人的努力,中原經濟恢復,人口增長,政治清廉,一片欣欣向榮之貌,由於曹魏皇帝的短命,讓司馬懿很容易掌控了魏國的大權,接著經歷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殺戮呢,曹魏內外已無魏臣,到了司馬炎繼任晉王之時呢,蜀漢集團已經覆滅,曹魏集團名存實亡,東吳集團強弩之末,司馬炎零難度的在280年統一中國。按照正常的流程,司馬炎下一階段肯定開創“XX盛世”,就是來不及開創,那也能奠定個“盛世”,再不濟,搞個“之治”,萬萬沒想到,司馬炎開創的是個“災禍”。
從他280年統一中國,到他290年病逝,這十年中,帶頭驕奢淫逸,帶頭不理政務,無聊到和大臣天天比誰錢多,無聊到天天和后妃玩羊車,上行下效,晉朝的賣官鬻爵十分嚴重,官場風氣腐化突出,民間嗑藥鬥富層出不窮,著名的“石崇王愷鬥富”就是晉朝的故事,西晉名臣劉毅評價司馬炎,堪比桓靈,還不如桓靈。
“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可想而知,司馬炎政權腐化到了何種地步,關鍵病逝前,是腦子壞了,還是非主流,立了一個傻子當皇帝,接著在291年,爆發“八王之亂”,一直打到306年,還沒歇一年呢,又爆發“永嘉之亂”,五胡開始入華,接著皇帝被俘虜,西晉滅亡,這一亂,一直亂到589年,隋朝統一,這個鍋都應該讓司馬炎來背。
一手好牌何止打爛,直接打炸。
-
9 # 香茗史館
作為西晉的開國之君,晉武帝司馬炎的確算得上是“半世明君半世昏”,在位前期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厲行節儉、推行法制,不僅締造了“太康之治”,且發兵攻滅吳國,結束東漢末年以來亂世。然而,就在統一天下之後,司馬炎卻又生生將一把好牌徹底打爛,之所以如此說,主要源於其施政過程中犯下的如下致命錯誤。
錯誤之一:大封宗室,罷州郡兵,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歷來改朝換代,後世開國之君必然會汲取前朝歷史教訓,重新構建朝廷結構,從而確保王朝統治穩固,得以永世流傳。作為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也是如此,可惜他的措施太過極端化,反而為西晉埋下了巨患。
曹魏之所以被司馬家族取代,“宗室衰微,帝室孤弱”乃是重要原因,司馬炎為了防止悲劇再度上演,於是大封皇族為藩王,用以對抗士族。最初只是封王而不賜封地,諸王在京師為官輔佐皇帝,後來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做大,於是分封諸王於各地,不僅先後分封二十七位宗室為王,且規定“邑二萬戶為大國,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千五百人”。
東漢以來的亂世,主要便在於地方勢力的崛起,司馬炎為了防止地方做大,於是採取了“罷州郡兵”的做法,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晉書·山濤傳》),也就是說諸州無事者不再駐兵,刺史只作為監察官員,不再擔任將軍職務,不再領兵,也不兼領兵的校尉官,同時實行軍民分治,都督校尉治軍,刺史不治民。
司馬炎此舉本是為了鞏固統治,但卻沒想到完全打破了地方勢力平衡,地方勢力的確再難做大,但也滋生了手握重兵的諸王野心,結果為此後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而地方勢力由於太弱,“八王之亂”中也根本無法幫助朝廷平亂,結果使得西晉統治迅速崩潰。
錯誤之二:胡人內遷,平衡打破,為“五胡亂華”埋下隱患自兩漢以來,由於中原政權與北部、西北部少數民族時常發生戰爭,因而經常有投降的外族部落遷入境內與漢人雜居,再加上東漢末年至西晉初期,中原地區由於長期遭受戰亂,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動力不足,曹魏、西晉不僅允許匈奴內遷,甚至對此採取積極鼓勵和招誘措施。
胡人不僅內遷時間較長,且內遷部族和數量極多,例如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便接納了四萬南匈奴,到東漢永元元年(89年)又有二十多萬匈奴人歸附漢朝;又如氐族在漢武帝和三國時期曾兩次大規模遷徙;再如三國時期鮮卑軻比能遇刺身亡後,禿髮部由塞北遷居至河西,乞伏部也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等。
外族持續數百年的內遷,直接打破了北方漢人與外族人口的比例,而這種現象到西晉時已經極為嚴峻,如郭欽便指出,“西北諸郡,皆為戎居”。而由於東漢末年以來的長期戰亂,朝廷允許胡人內遷的同時,還曾大量招募胡人為兵,例如漢靈帝以匈奴兵幫助朝廷平定黃巾之亂,又如曹操將氐族、匈奴兵將編入軍隊用來增強軍隊戰鬥力。
而晉武帝司馬炎不僅沒有意識到胡人數量猛增帶來的危險,反而同樣招募胡人為兵,例如以匈奴人劉淵為北部都尉,惠帝時更是以劉淵為五部大都督。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大規模任用胡人將領的情況下,不僅使得這些外族盡知晉朝虛實,而且使得外族軍隊得到了充分鍛鍊,形成了一定的戰鬥力,進而為五胡亂華埋下了隱患。
錯誤之三:儲君立錯,兒媳選錯,為朝廷內亂埋下了隱患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司馬衷八歲時被立為太子,此事本來無可厚非,但隨著司馬衷的逐漸長大,其智力的不足已經表現的極為明顯,司馬炎更是“素知太子闇弱”(《晉書》),然而他不僅沒有更換儲君,甚至連兒媳也選錯了,結果直接導致了西晉迅速陷入內亂。
其實司馬炎並非沒有想過更換太子,奈何出身弘農楊氏的皇后楊豔,直接以一句“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給頂了回去,再加上朝臣也對司馬衷極力支援,司馬炎不得不“順從王公卿士之議”(《晉書》),再加上司馬衷背後的龐大勢力,以及司馬衷之子司馬遹“幼兒聰慧”,司馬炎最終放棄了易儲。
如果說儲君選錯還有情可原,那麼選錯兒媳就完全不可理喻了,賈充本就是西晉開國功臣,對於司馬炎有擁立之功,在皇后楊豔和荀勖等人的極力推薦下,司馬炎最終同意為太子司馬衷迎娶賈充的女兒。不過,賈充最開始是想將小女兒嫁給太子,後由於女兒實在太小,這才改由賈南風代替妹妹出嫁,而《晉書》對於賈南風的形容是“妒而少子,醜而短黑”,這樣一個女人,真不知道司馬炎是怎麼為兒子選的。
由於兒子智力低下,司馬炎臨終前留下了“太后楊氏家族和司馬亮、衛瓘等人共同輔政”的遺詔,誰知賈南風權力慾膨脹,不僅直接誅滅了太后楊氏家族,而且勾結楚王司馬瑋將顧命大臣全給幹掉了,最後更是對司馬遹下手,直接釀成了“八王之亂”。
以上便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執政後期犯下的三個致命錯誤,也正是由於這三個錯誤,導致一把好牌被打的稀碎。而與這三個錯誤比起來,所謂的朝政混亂、好色無度雖然也有些過分,但由於當時正處於“太康之治”,尚不足以產生滅國危機。
-
10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魏元帝成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嗣為相國、晉王。但只過了四個月,這位年僅二十(虛歲)的晉王,還等不及過年,就逼使與自己同齡的魏元帝曹奐“禪”位,廢他做陳留王,自己登基稱帝,立國為晉,改元泰始元年。
又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司馬師為景皇帝,司馬昭為文皇帝,從此,魏國告亡,晉朝開始了。這是祖孫三代四人欺人孤兒寡母的結果,絲毫不值得誇耀,所以後來東晉明帝聽王導講祖宗得天下的故事,競羞慚得抬不起頭,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歷史上,“逆取”的事例並不鮮見,但在得天下後,如能“順守”,治國作出成就,後人也一樣會給予肯定的評價。可是,這位後來被諡為武帝的年輕天子卻並非如此。
雖然他在位時沒有多少過惡,例如那位被廢翻的曹奐得保善終,一直活到了五十八歲,但也說不上有什麼政績。老丞相何曾就曾對兒子們說過:“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為此,他憂心忡忡,斷定晉朝的國運不會長久,所以他指著孫兒們說:“此等必遇亂亡也!”他預測得很對,到永嘉(晉懷帝年號,307-313年)之末,何氏一族在喪亂中慘遭了滅門之禍。
一、昏庸的晉武帝司馬炎晉武帝治國無方,但好色卻很有名。泰始九年(公元273年),他選公卿之家以下的女兒進宮,在採選結束前,還禁止天下人的婚嫁。次年,他又取良家百姓和眾多將吏的女兒三千人進宮供其挑選,當時母女號啕,哭聲一直傳到了宮外。
至太康二年(281年),他還將原來的吳國宮女三千人也納進宮裡,這時後宮的女子竟有萬人之多。在後宮,武帝常好乘羊車遊樂,羊在哪裡停下不走,他就在哪裡留宿過夜。羊要吃草,也愛鹹味,有些宮人就在房門上插上竹葉把鹽汁灑在門口,引得羊車停在自己的門口。
皇帝本人無所作為倒也無妨,只要託付得人,一樣可以治國平天下,如齊桓公用管仲就是一例。晉武帝用的人確有好的。如博學多識的中書令張華,他曾促使武帝定下決心出兵滅吳,而一旦出兵,他又親任度支尚書(財政部長),以保證軍需糧草的供給,因此是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
再如鎮守襄陽多年的羊祜,他與吳將陸抗對峙,競深受陸抗的欽佩,說他是屬於樂毅、諸葛孔明一流的人物。一次陸抗生病,羊枯送藥給他,陸抗坦然服下。部下諫勸,陸抗就說:“豈有鴆人羊叔子!”叔子是羊祜的字。羊祜苦心經營在作滅吳的準備,但陸抗在世時,他知道不容易成功就沒有發起進攻。
咸寧二年(276年),陸抗一去世,他便上疏請命伐吳,但朝中卻有很多人表示反對。為此他常嘆道:“天下不如意事,十常七八,天與不取,豈不令人抱憾!”咸寧四年(278年),他抱恨去世,時年五十七歲。
臨終前,他舉薦杜預繼任。杜預素來與他同志,在滅吳的征戰中,他率軍攻克江陵(今湖北荊州)後,沅湘以南的州郡都望風迎降。羊祜慧眼識人,而杜預也終於實現了羊祜的遺志。
二、所用非人張華、羊祜、杜預,他們都是名著一時的經國之才,但他們在晉武帝的朝廷裡,卻不屬於主流派。主流派是何曾、賈充和楊皇后的父親楊駿等人。何曾、賈充都是魏時司馬氏的黨羽。何曾在魏時已官至司徒。他看得出武帝庸碌,但他本人也不是品行高潔的賢臣,在生活上奢侈無度,“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晉書》本傳語)。
他明知子孫會遭亂世,卻不教他們戒驕戒奢。尤其他的兒子何劭,比父親奢華更甚,每天飲食的費用要達二萬錢之多。以後,他的幾個孫子也大都如此,加之驕而且吝,又盛氣凌人,便為同僚和鄉里人所恨,所以不免殺身之禍。
賈充是司馬昭、司馬炎父子的心腹,成司馬氏之事的人是他,但敗司馬氏之事的人也是他。當年(魏甘露五年,260年),魏主高貴鄉公曹髦,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等討伐司馬昭,司馬氏的兵士見魏主揮劍親戰,畢竟有些顧忌,誰也不敢上前。這時,太子舍人成濟問中護軍賈充:“形勢危急,怎麼辦?賈充毫不遲疑,道:“司馬公畜養爾等,正為今日之事,不問是誰,動手就是!”成濟得令,一傢伙便把曹髦殺了。事後,賈充諉罪成濟,滅其一族,自己反而封侯升官。
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將次子司馬攸繼嗣給他,自已則繼承了兄長的大將軍、錄尚書事(魏晉南北朝時總攬一切的職務)的官職。他曾一度考慮再傳位給司馬攸,但何曾、賈充等人都稱讚其長子司馬炎有“德才”,山濤也說“廢長立少違禮不祥”。
為此司馬昭就考核了司馬炎的“才”,覺得不錯,才打定主意,立他做晉王世子。其實,司馬炎何嘗有才,那是因為他的心腹羊琇,事先替他擬了若干份時政意見書,又讓他讀熟了,所以他才應付得了父王的考核。司馬昭是個極精明的人,但在這件事上卻被糊弄了,由此不僅拋棄了聲望遠在司馬炎之上的司馬攸,而且還種下了日後政爭的禍根。
司馬炎即位稱帝后,任賈充為車騎將軍,後來又加他尚書令、侍中,地位僅次於“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實際上就是當朝宰相(晉不設丞相。尚書分“曹”辦事,尚書令是各曹尚書的長官,也就是行政首長)。
賈充和朝官荀顗、荀勖、馮紞等結為同黨,操縱朝政。泰始七年(271年),鮮卑禿髮樹機能在西北越鬧越厲害(見《徙戎論》篇),朝中就有人想借此把賈充擠出朝廷,建議武帝派有威望有智謀的重臣前往鎮撫。武帝問誰可擔當這一重任,他們便推薦賈充。
武帝大喜,就任命賈充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留侍中、車騎將軍之職不變。但賈充不願離開朝廷,可又無法推託,只得準備赴邊。這時荀勖向他獻計:“只要和太子結為姻親就可以留在京城。”賈充說:“計是好計,可誰去提親呢?”於是,荀勖又自告奮勇,去向武帝請求。
太子司馬衷就是後來的晉惠帝,時年十三歲,是個痴呆低能兒。武帝本來想為他娶衛瓘(參見《魏晉之際的才人名土》篇)之女,但經不起楊皇后和荀顗、荀勖等人的內外求勸,便決定與賈家聯姻。
楊皇后是中了賈充妻子郭氏的“銀彈”;二荀則是一心一意為賈充奔走的奸臣。賈充之女賈南風性情兇悍,生得又矮又醜,荀勖卻說她“才色絕世”,“必能輔佐君子,有《關雎》后妃之德。”事情就這樣定下了,泰始八年(272年),比司馬衷大兩歲的賈南風被冊封為太子妃。
她就是日後“八王之亂”的禍首,當時自然是誰也料不到的。婚事成了,太子的老丈人自然留任本職。不僅不必遠走西北,而且不久還加了司空的官銜。
三、司馬炎唯一的貢獻險些被奸臣破壞賈充是奸臣,一生都在做壞事。歷史上,晉武帝惟一的貢獻,是滅亡吳國完成了統一。可這件大事,就險些被賈充破壞。
西晉滅吳,本來不難,咸寧二年(276年)羊祜請命伐吳的奏疏就說得極為清楚。他說:“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而大晉兵力,盛於往時。”由此可見,滅吳要比滅蜀容易。他還指出,吳靠的是據江而守,但長江東西數幹裡,晉兵幾路挺進,只要突破一處,就可大功告成。這是極清楚的,稍有常識的人都會表示贊同。
但朝廷議論卻多是不以為然,賈充、荀勖、馮紞等人更是竭力反對,因此一拖就是幾年。
咸寧五年(279年),益州刺史王濬的奏疏說得很苦,“臣作船七年,日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日。”他怕錯過了時機!更怕喪失建立大功勞的機會!杜預從襄陽上疏,也尖銳指出賈充之流的禍心,說他們講不出用兵必敗的理由,只因為他們以前反對用兵,現在就不肯改正。杜預疏到之時,武帝正在和張華下棋。
張華見了推開棋盤說:“陛下聖武,國富兵強吳主淫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武帝聽了,這才決心出兵。賈充等人還要反對,他沒有聽,但又作出一個荒謬的決定,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節”和“鉞”都是使臣權力的憑證。“假”,意為皇帝借給他使用),即伐吳的“總司令”。叫個認為戰則必敗的人當總司令,豈非荒謬之至。
賈充不肯受命,說自已年老體弱(咸寧五年,賈充六十三歲),做元帥不合適。可是武帝偏要他做,說:“君若不行,吾便自出。”賈充這才無可奈何地接受了任命。然而,他率中軍駐紮襄陽,遠離前方戰事,這個“總司令”實際上沒有起過什麼作用。
伐吳之役,始於咸寧五年十一月。第二年的三月十五日,王濬樓船開到石頭城下,孫皓投降,吳國滅亡。可笑那個奉詔移屯項(今河南沈丘)的“總司令”,在他人大功告成的前夕,還上表說什麼:天氣漸暖,江淮低溼,疾疫必起,應該立即班師。如果出了問題,“雖腰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
看他的遁詞,大概是曹孟德兵敗赤壁的惡夢在他心裡作怪。杜預知道了,連忙上表力爭,懇請萬勿罷兵,只是杜預的使者還沒有到達洛陽,吳國已是一片降幡出石頭了。這時賈充悔莫能及,又怕武帝辦他的罪,就趕到洛陽請罪,可武帝不僅毫不責怪,反而還安慰了他一番。這種不分是非的做法,哪裡像是一代開國君主!
更可笑的是,這以後賈充還在降王孫皓的面前出了一次洋相。孫皓既降,晉武帝便封他為歸命侯,見面時,武帝對他說“朕設此座待卿已久。”孫皓答道:“臣在南方也設有等候陛下的座位。”
一邊的賈充見他嘴硬,就想給他一點顏色,出語道:“聽說您在南方鑿人的眼睛,剝人的頭皮,這算是什麼刑罰?”他料想這下打到了暴君孫皓的痛處,使他無話可答。不料孫皓面不改色冷冷地答道:“臣下如是犯了弒君之罪,就必受這種刑罰。”這下反倒戳到了賈充的痛處。誰叫他是殺害魏主高貴鄉公曹髦的元兇呢!他滿面羞慚,再也開不出口了。
太康三年(282年),賈充亡故時年六十六歲。他再也不能做壞事了,但他的黨羽荀勖馮紞,還有外威楊駿等人,卻是依然如故,一直做將下去。
四、立儲非人埋下動亂禍根還在賈充未死之時,一次武帝忽然問張華:“後事可以付託給誰?武帝其時不過三十七歲,他怎麼會想到這個問題,史無明文,後人不得而知。當時張華回答:“明德至親,莫如齊王。”齊王就是武帝的胞弟司馬攸。武帝知道父親當年考慮過要立做為晉王世子,一向把他看作是眼中釘,所以哪裡聽得進張華的話。
荀勖、馮紞因伐吳一事,一直記恨張華,這時就乘機說壞話,武帝就任張華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把他派到北方邊疆去任職。不久,武帝聽了另一些人的話,又想調張華進京。這時,馮紞便在武帝面前用鍾會滅蜀後又謀反的故事影射張華,說對於統兵的功臣,不宜過於信任。武帝耳根最軟,聽了這話,調張華進京後,先給他做無關緊要的太常(管祭祀的官),繼又免去職務,只給他保留一個徒具尊位的侯爵名號。
不僅如此荀勖、馮紞還圖謀要把司馬攸趕出洛陽。荀勖對武帝說:“現在內外百官都歸心齊王,陛下萬歲後,太子肯定做不成皇帝。臣言是否屬實,陛下只要下詔命齊王就國(到封地),屆時滿朝都會表示反對,那就看得出了。”
武帝依言一試,反應果然強烈,於是他當真把齊王看作威脅皇權的大敵,非要把他趕走不可。在這情勢下,太康四年(283年)三月,齊王憤怨發病,嘔血而死。
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時任尚書令的荀勖也死了。其時,沉溺酒色的武帝患病很重,侍中、車騎將軍楊駿在宮中侍疾。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他的女兒楊皇后(這是惠帝生母楊後的堂妹,第一個楊後臨終時要求立她為後)召中書監華廙、中書令何劭進宮,口宣帝旨,令二人寫下詔書,任命楊駿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從此內外大權完全集中到了楊駿一人的手中。
這是楊皇后在武帝時常神智不清的情況下求旨騙來的。七天以後,武帝駕崩,時年五十五歲。
五、僅有的可以稱道德地方平心而論,晉武帝還是有些可以稱道之處的。他有時能聽些逆耳之言。有一次,他問司隸校尉(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劉毅:“朕可與漢朝哪一個皇帝相比?”劉毅不假思索地答道:“桓、靈。”武帝大為驚奇,說:“何至於此?劉毅答道:“桓、靈賣官的錢進國庫,陛下賣官的錢進私家,兩相作比,恐怕你還不如桓、靈。”
劉毅的話十分尖銳,武帝卻並未動怒,笑道:“桓、靈時沒有人說這話,如今朕有直臣,遠勝於彼了。”聽得進逆言是好的,但遺憾的是聽了不改。晉武帝就是這樣的人。
晉朝開國,對魏時制度很少改變,只有封國一事,與魏時大不相同。晉武帝時,君臣上下都認為,曹魏宗室沒有實力,是勢孤而亡,因此應當大封諸王。分封王國以郡為領地,封地有兩萬戶的為大國,設上、中、下三軍,兵士五千人;一萬戶的為次國,設上、下二軍,兵士三千人;五千戶的為小國,兵士五百人。王國有了兵力,內戰便容易打起來,矯正一種流弊而又生出另一種流弊,這是一項極端錯誤的決策。
政爭和內戰的種子都播下了。這一群開國君臣的作為,是不能算及格的。
(正文完)
-
11 # 南方鵬
這是以結果推原因的思路,把所有問題推給一個人,有助於渲洩情緒,卻不切合實際。司馬炎不算明君,但也不是一無是處。他30歲當上晉王,三個月後就做了皇帝,稱帝十多年才打下東吳統一天下,享年55歲。如果說是後半生不堪,豈不等於他當皇帝這段時期打的全是爛牌?晉代的八王之亂以至後來的五代亂華,表面起於當時,其原因根子卻是多年來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晉朝不幸,剛好觸發地雷,以致局面不可收拾,卻不能說明司馬炎的政治構思和政治佈局滿盤皆錯。
“八王之亂”是大亂局的誘因,再往上推就涉及司馬炎的分封制,單獨擷取一段來看的話,可以說沒有分封就沒有八王之亂,但這是孤立看事物極端化。晉武帝鑑於得國如此之易,總結出曹魏國祚轉移,重要原因在於沒有諸王拱衛,曹丕曹睿猜疑至親,防親人甚於防賊人,以致被晉朝輕取天下, 幾乎全無阻力。因此大封司馬宗室為王,但也不是一味分封,他也有鑑於漢初七國之亂等事,把分封與削藩同時進行,一口氣分封了57個王爺分鎮各地,這麼多諸侯,人多力散,按理說,只能拱衛皇權,無法威脅朝廷,不能說他的初衷是錯的。
楊駿賈南風先後亂政,都被司馬王爺們清除,可以看出分封諸王拱衛皇權的初步意向是達成了的。隨後發生的層層轉折,卻是司馬炎始料莫及,第一,大亂太久,力量出現消長,弱小滅亡,強者漸強,力量集中到部份人手中,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輪番登場,連異族也被徵發到參戰之列,這應是司馬炎第一個想不到。第二個,同室操戈,禍起蕭牆常見,沒想八王之亂卻禍起蕭牆之外,異族五胡輪番繼起,逐鹿中原,這是第二個想不到。而異族的問題,則可以追溯到東漢內遷政策等淵源,由來已久。
晉朝出現的大亂象,是多種矛盾多年來積蓄的噴發,問題不解決,遲早有一天爆出來,時機地點則有偶然性,晉朝剛好踩雷。司馬炎埋的第一個雷是立儲,寧立白痴太子以堵住二弟司馬攸上位之路,皇帝無能無力,家天下就危險。第二個雷是為太子迎立賈南風,論引爆地雷的功勞,賈南風第一,醜而悍又貪婪,激發亂勢。至於好色享樂和立楊芷為皇后以至楊駿掌權,並罷州郡兵等事,對比之下倒不是很大的問題。
回覆列表
首先,司馬炎有個好老爸司馬昭,當然更準確的來說是有個好爺爺司馬懿。司馬懿先是耗死了蜀國的名相諸葛亮,再是奪取了魏國的軍政大權,而司馬昭則是進一步掌握了魏國的大權,所以到了司馬炎這裡,魏國基本上已經是姓司馬的了,當然司馬炎也毫不客氣的取曹而代之。
當然劉禪和孫皓的老爸也很給力,給他們留下了西蜀和東吳這麼一大片區域,可問題在於自己是否有能力來治理。
如果說司馬懿和司馬昭奪取魏國江山,是給了司馬炎一個堅實的基礎,讓他出生就含著金鑰匙。那麼鍾會和鄧艾兩人,則是三國後期的一“龍”一“鳳”,讓司馬炎扶搖而上,劍指天下。
司馬炎可以說是“富三代”和“官三代”了,而西蜀方面一直是和魏國勢不兩立的,尤其是繼承了諸葛亮衣缽的姜維,也是一心要伐魏。可正如司馬懿剋制諸葛亮一樣,姜維的計謀屢次被鄧艾所識破,雖然最後的詐降成功了,但也不過是在垂死掙扎罷了。當劉禪在魏國宮中說出“樂不思蜀”的典故時,西蜀已經就已經成了司馬炎的一片屬地了。
至於東吳方面,沒有了西蜀作為盟友,在司馬炎的大軍壓迫之下,也是很快就選擇了上書投降。
古代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能實現一統天下的明君沒有幾人。而司馬炎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仁”。取曹魏而代之時,司馬炎沒有殺死魏帝;大破西蜀,劉禪就跪在眼前時,司馬炎沒有處死他;接收東吳的投降時,司馬炎沒有為難吳主。
司馬炎給了曾經的敵人莫大的恩賜,封王或者當侯,讓他們一一善終,當然這也造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面,引發了後來的八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