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柔腸一寸愁千里

    至於為什麼把二月二做為龍節呢?是因為進入農曆二月份,己經是仲春了,過了雨水,預示著真正的春天己經到來,而經過冬眠的動質物開始復甦。龍做為動物之首,也會從這一天開始進行活動。也就是民間傳說的"龍臺頭"。

    在我國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把這一天視做是一年來好運的開始,於是人們就到理髮店讓理髮師給洗頭剪髮,暗喻去掉晦氣,開始揚眉吐氣,一切順利。

    還有些地方認為這一天是龍王爺出巡的日子,於是到龍王廟裡燒香祈禱,讓龍王爺保佑一年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2 # 回憶小電影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二月端,二月的月建為卯;“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裡,震為龍,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髮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福納祥、驅邪攘災的日子。 [1-3]

    “龍抬頭”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執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曆“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

  • 3 # 鄭秦雲

    二月二來龍抬頭,流傳到今幾千秋。

    農耕社會春播始,漢文帝扶犁曾吆牛。

    農取龍韻興春雨,傳成龍王堆彩繡。

    村姑竟成小龍女,萬花紛飛她牽手。

    魚躍本為強筋骨,何處龍門燕剪柳。

    評議龍王權太大,只管魚蝦不論候。

    候邵氣象海神管,風雨雷電眼鼻口。

    又到神農嘗百草,分出四季種和收。

    看來涉農神祗多,共同亮相稱抬頭。

    咸陽人

  • 4 # 華崽看劇

    龍抬頭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二月二最重要的是要理髮,江南地區有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接“姑娘”等習俗。

    龍抬頭作為開春的一個大節,此時人們的機體調節功能遠遠跟不上天氣的變化,稍不注意,傷風感冒就會乘虛而入。要做好“春捂”的養生防範。

    咱們來一起欣賞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關於“龍抬頭”的詩:《二月二》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 5 # 懂球小張

    其實,“二月二”是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的習俗可不止剪頭髮這一個習俗,還包括北方的龍抬頭節和南方的社日節等民俗活動,南北兩地風俗截然不同,這使得“二月二”在我國眾多傳統節日習俗中別具一格。 “二月二”的來歷是這個樣子的: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 6 # 林子正能量

    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 7 # 牧人愛搞笑

    龍抬頭的來歷及寓意

    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得好,“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從這句俗語中,我們可以看出龍頭節的到來預示著春耕的開始,所以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起源一:龍掌雨水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起源二:百蟲復甦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之說。

    起源三:天文學——角宿初露

    “二月二,龍抬頭”源自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青龍七宿開始出現在東方,萬物此時開始真正復甦,春天真的來了。青龍七宿,又叫蒼龍七宿,是古代中國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角、亢、氐、房、心、尾、箕,分別是青龍的龍角、咽喉、前足、胸、龍心、龍尾、龍尾搖擺形成的旋風,屬性分別是木、金、土、日、月、火、水。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座標。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二十八宿。又將其按方位及季節和四象,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象為一種動物,以為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 8 # 民廚小吃培訓袁燦

    二月二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或春龍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爺保佑豐收。

  • 9 # 我心芳華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 10 # 走在路上的北京城

    是一個傳說故事,當時百姓惹怒了玉皇大帝,玉帝下令不允許降雨,百姓遭受旱災之苦,掌管降雨的青龍違背玉帝旨意,私自降雨,被太白金星壓在五臺山下,只有金豆開花,才能放出青龍,百姓用玉米放在鍋裡,爆出花,救的青龍,重返天上

  • 11 # 薰衣草413

    釋義: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接近子夜時分,代表“龍爪的星宿也現身了,這就是“龍抬頭”。又恰逢春生機勃勃的春天,後來便衍生出“春龍節”等種種說法。

      民俗學專家高巍說,“二月二”跟驚蟄日期接近,一聲春雷驚醒了蟄伏的蛇蟲。有時人們會在“二月二”到來後,在床頭、水缸角落裡開始,把灰一類的東西撒在地面上,一直綿延到屋外,叫做“引龍回”,期盼將毒蟲們“鎮住”。

      無論是理髮、驅毒蟲,還是吃盒子菜、龍鱗餅,都是為了趨利避害,取一個“萬事隨心”的寓意。蘆巖說,畢竟現在物質生活這麼豐富,已無須再靠過節來滿足吃點美食的願望,過節,過得其實是背後的那點老傳統和文化味兒。

  • 12 # 酸豇豆影視匯

    #有一年,天下大旱,土地乾裂,無法播種,老百姓祈求上天下雨。向玉帝祈求下雨,玉帝就是不下雨,老百姓太苦了,感動了上天守護天河的一天青龍,天河就是我們所說的銀河系,守護的那個青龍,受感動了,就擅作主張,把天河翻了個個,倒下來了半河的河水,天賜甘露,老百姓樂了,土地溼潤播種了,那年豐收了,老百姓感謝青龍,燒香上供,玉帝知道後特別不高興,違反了天條,還受民眾香火,就命令太白金星把青龍壓在了五臺山下。青龍抬頭問什麼時候可以出來,玉帝說了除非金豆開花,否則永世不得抬頭。老百姓知道這句話後,到處去尋找金豆,到了第二年,過了年,一老百姓突然發現自家孩子在柴火裡頭炒那個黃色的老玉米豆,噼啪噼啪蹦出白色的玉米花,老百姓心想這不就是金豆開花嘛,於是第二天正好是二月初二,老百姓全出來了,支上柴火炒玉米豆,噼裡啪啦都出來了金豆開花。於是就對天空大喊玉帝老兒,太白金星老兒,睜開你們那昏花的雙眼,金豆已經開花了,你們說話算數不算,太白金星攙著玉帝顫顫巍巍到了南天門,一看那真是金豆開出來了白色的花,他也不知道是老玉米,玉帝說了,地下的皇帝說話都算數,我哪裡能不算數,就把青龍從五臺山下放了出來,青龍騰空而起,官復原職,所以後來稱這天為龍抬頭。

  • 13 # 斜槓峰先森

    有關這一節日的來歷,也是說法頗多。其中一個傳說流傳甚廣:“二月二”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自唐代開始,在這一天,皇帝還要率百官出宮到田裡耕地、鬆土,象徵性地參加勞動。

  • 14 # 尹新國168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 15 # 軒媽聊育兒1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二月二,龍抬頭”,古代天文學方面,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每到春分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在中國南方地區,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中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

  • 16 # 天行健c

    龍抬頭的來歷及寓意

    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得好,“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從這句俗語中,我們可以看出龍頭節的到來預示著春耕的開始,所以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

    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起源一:龍掌雨水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起源二:百蟲復甦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之說。

    起源三:天文學——角宿初露

    “二月二,龍抬頭”源自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青龍七宿開始出現在東方,萬物此時開始真正復甦,春天真的來了。青龍七宿,又叫蒼龍七宿,是古代中國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角、亢、氐、房、心、尾、箕,分別是青龍的龍角、咽喉、前足、胸、龍心、龍尾、龍尾搖擺形成的旋風,屬性分別是木、金、土、日、月、火、水。

    二月二龍抬頭為什麼要理髮?

    農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種的時節,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潤。龍在中國文化裡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裡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因此龍抬頭是復甦和吉祥的象徵。民俗裡,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福星高照的吉祥預兆。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人們認為在二月二這天剃頭,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人們對“二月二,剃龍頭”很重視,誰都想圖個好兆頭。古時候有正月裡不剃頭的習俗,沿襲到今,就是不管頭髮多長,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髮。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禁忌

    1、吃龍食

    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則是“扶龍鬚”,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2、理髮

    二月二這天,理髮店裡特別忙。這一天人人都要理髮。有“正月裡不理髮”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多人在臘月理完髮後,一個月都不會再理,而是等到“

    3、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娘”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裡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4、引龍

    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裡放著銅錢,提上水後邊走邊灑,到家後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引錢龍時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

    在豫東一帶,農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爐膛裡的灰在院子裡及大門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長柄鐵鍁上散落成圓圈,然後圓心處放上不同的糧食,這實際上是莊稼人對糧食豐收的一種祈願。

    5、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絡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6、不能做針線活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其實也要我們自己抬頭,抬頭望昨天,昨天已經一去不復返,無需牽掛!抬頭望明天,前方或許會有困阻,我們只需坦然面對,少一些顧慮,砥礪前行。

  • 17 # 白菜豆花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曾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據此判斷季節。古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執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驚蟄至春分期間,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民諺裡的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在北京地區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抬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床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

    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裡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所以中國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吃龍鱗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

    在天津,還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煎龍鱗。

    據天津民俗專家王利文介紹,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這天的民俗吃食多帶個"龍"字,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天津人這天的節令吃食"獨一份兒":講究吃"煎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王利文說,天津的燜子跟各地的涼粉、粉皮屬於同類食品,是用澱粉調水熬熟呈流質狀,經冷卻而成的。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燜子要用平底鐺,少加些油,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盛到碟子裡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民俗專家說,燜子有涼粉一樣的"涼性"。將近早春,人體裡陽氣萌動,又時有春寒,燜子煎熱了吃,涼熱兼顧,跟節令配合非常得當,盡現中國飲食的養生之功。

    在山東,二月二家家戶戶炒豆子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吃豆子山東農村人講法是:炒蠍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 18 # 農人小烽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 19 # 小望手寫

    “二月二”起源較早,據說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時代,還有“春龍節”、“春耕節”的別名。諺語常說“二月二,龍抬頭”,這實際跟古代對天象的認知有關係。古人仰望蒼穹,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分別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

      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二十八宿”又被劃分為四組,按照它們大致的模樣,“四象”就產生了: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不難看出,東宮7宿正是被想像成一條巨龍。

      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接近子夜時分,代表“龍爪的星宿也現身了,這就是“龍抬頭”。又恰逢春生機勃勃的春天,後來便衍生出“春龍節”等種種說法。

      民俗學專家高巍說,“二月二”跟驚蟄日期接近,一聲春雷驚醒了蟄伏的蛇蟲。有時人們會在“二月二”到來後,在床頭、水缸角落裡開始,把灰一類的東西撒在地面上,一直綿延到屋外,叫做“引龍回”,期盼將毒蟲們“鎮住”。

      無論是理髮、驅毒蟲,還是吃盒子菜、龍鱗餅,都是為了趨利避害,取一個“萬事隨心”的寓意。蘆巖說,畢竟現在物質生活這麼豐富,已無須再靠過節來滿足吃點美食的願望,過節,過得其實是背後的那點老傳統和文化味兒。

  • 20 # 老呂說車zz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裡,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髮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龍抬頭”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執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曆“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幾歲可掏耳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