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仕一專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

    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一個成功的人士,必定是一個具備註重細節的特點,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人生精彩與否更大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的手裡。 細節決定人生,這從不少的成功人士中都有所體現。

    有“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但是“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

  • 2 # 合肥胖哥記事本

    其實這個問題呀很簡單,說的就是不能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只想著大事,小事都做不了,又怎麼可能做成大事呢?

    本意就是你連一間房子都不願意掃,你又有什麼資格?有什麼能力去掃天下呢?

    說的是勸誡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要能彎的下腰做得下來小事才有可能會成大事。沒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如果你單純把它看成是掃屋子的問題,那你自然而然就不能領略其中所表達的道理了。

    其實本身這些思想啊,就是有很多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方向來去出發的碰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是關注小事,關注細節,從小做起才能成大事。但是中國還有一句話叫做行大事者不拘小節,說的是做大事的人不會過於關注身邊的小事和細節。

    所以很多問題你看從什麼角度去觀察和分析,沒有更古不變的真理,踏踏實實也好,志存高遠也罷,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不同的做事和處事方式。做好自己最重要。

  • 3 # 瀟韡

    1.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范曄《後漢書》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的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清】劉蓉《習慣說》)。另外《孟子》中也有記載。這句話的意思是: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

    3.聯絡儒家學說,我們可以看出這反映是儒家經典思想。《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大意為透過明確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

    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因此,“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涵義: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 4 # 悟不悟

    題主好,看了諸多朋友的回答,在此發表下個人的淺見。

    在回答問題之前,有必要說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這句話雖然從來歷說起,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的陳蕃,但是原文確是清代劉蓉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很多人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的前半句“一屋不掃”理解為整理或打掃房屋,後半句“何以掃天下”理解為治理天下。我覺得很搞笑,前後完全不對等,這種牛頭馬尾的結合居然也能湊合在一起,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廢話到此為止,直接回答問題:個人認為,掃屋和掃天下是有必然的聯絡的。

    一屋不掃:

    這句話我們千萬不要去理解為整理或者打掃一個房屋,這只是其中一方面,而且還不是主要因素。

    “一屋不掃”是從“一室之不治”引申而來,治之一字,不單單是打掃衛生而已,治理一個家,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在古代,人口多,關係雜,在高門大戶裡,什麼攀比啊,陷害啊之類的事比比皆是。平心而論,有多少人能治理的讓一家人心服口服。雖然古代和現在制度不一樣了,但是就我們現在而言,光一個婆媳問題就能難倒一大片了,不要說其他的利益方面的問題了。

    由此看來,我們是輕視了“一屋不掃”這句話。掃屋是一門學問,能把它放在治國平天下的前面,可見一斑。

    何以掃天下

    這是一個問句,你怎麼治理天下?你憑什麼治理天下?憑什麼讓你來治理天下?

    雖然古代有科舉制度,但是科舉出來的人,首先是做不了治天下的大官的,跟我們學校出來要實習一樣,必須得有個歷練階段。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官場這個地方,要想混得好,何其難也?那些連一屋都掃不好的人,要混到能夠治理天下的位置,有幾個?(當然凡事無絕對,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總歸是極其少數)

    話又說回來,掃天下,無非是做人和做事。掃屋,也是做人和做事。你連自己家人的關係都處理不好,怎麼處理官場上形形色色的人際關係?更不要說那個喜怒無常的皇帝了。你連一件事對自己家有利還是有弊都看不清楚,或者處理不好,你怎麼處理天下事?

    由此可以看出,掃天下的學問和掃屋的學問是一脈相承的,區別只在於眼界而已。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先出生在一個小家庭裡(古代皇帝也是先出生在後宮,生來也未必穩坐皇位)。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是先在家裡先學先做,然後才能獨立,至於能不能掃天下那就因人而異了。

    所以,掃屋後,可以不掃天下,但是要掃天下,還是要先掃屋(極其個別的牛人不在此範疇)。

  • 5 # 雨化晨露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而已,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這裡的一屋指的是,凡事要從小事做起,所有的成功都是從慢慢的積累中得來的。總想一口吃個胖子這樣的事情是不可取的。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是從點點滴滴開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工作經驗也會越來越豐富,日積月累,身上就會擁有了一定的資本,豐富的閱歷,再加上你閱人無數的功底,良好人格魅力的體現,就可以掃天下了。

  • 6 # 南山有仙

    答題: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屋和掃天下有必然的聯絡嗎?

    ⭐回答是有必然聯絡的。

    掃屋和掃天下只是一個比喻,意思是說人為自己活著的同時,也要為他人謀利益,也要要社會做貢獻。⭐

    (1)如果是一個只為了自己活著的人,是一個無睹於他人和社會的人,那麼掃屋和掃天下就沒有必然的聯絡。這樣的人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事實上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和他人、社會的聯絡是分不開的。生活中的所需品都是透過流通得來的,否則將無法生存。

    (2)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不過因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一樣而已。大家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這說明掃屋和掃天下是密切聯絡的,我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條件,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去幫助我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並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

    比如說這次的疫情,湧現出了很多的逆行者,他(她)明知有危險還敢為天下先。為了人民的利益做著貢獻,為了國家的利益做著貢獻,他(她)們是人民的英雄、祖國的英雄,人民是不會忘記他(她)們的。

    (3)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只要我們攜起手來,互幫互助;只要我們攜起手來,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當變成美好的人間。

  • 7 # 42度大叔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後漢書》作者范曄。

    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老子也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都是告訴人們,什麼事情想要獲得成功都要從細微處入手,一點一滴積累。比如你想要在單位得到晉升,就要先把手頭的工作做好,還要重視為人處世等細節方面,一步一步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才可以。

    這句話還說明一個道理:志向要遠大,但立足當下,先著手做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如果你想成為富翁,就先學會靠自己如何賺到100塊錢。

  • 8 # tiger鍾虎

    這是一個偷換概念的典型,是典型的狡辯術。市場部業務員,需要的是談單關單的技巧和一單接一單的去談的吃苦耐勞的能力。市場部總經理需要的是管理和運營以及運籌帷幄的能力。一個談單能力極強的人,沒有管理和運營的能力,也不會運籌帷幄,能當好總經理嗎?一個人不會談單,但是管理、策劃、運營的能力極強,會當不好總經理嗎?呂布衝鋒陷陣殺敵是頂級的,可是他指揮軍隊如何?諸葛亮衝鋒陷陣的能力強嗎?指揮軍隊如何?

    本人的正確答案,是有的人既會掃一室,也會掃天下。有的人只會掃一室,不會掃天下(有一群保潔人員在酒店隔離完了,離開的時候把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的,把酒店的經理都感動了,她們會掃天下嗎)。有的人只會掃天下,不會掃一室。

    天才是需要天賦的,天生喜歡思考鑽研的人,只會思考鑽研,不會、也不願意做別的事。越擅長、越喜歡打掃衛生的人,思考鑽研的天賦必定受限。只有天生只喜歡思考,不喜歡做別的事的人,才會把研究思考做到極致。試想一下,有兩個智力頂級高的人,都特別喜歡思考,思考力都特別強大,其中一個除了喜歡思考還喜歡打掃衛生,那麼他的“打掃衛生”是不是會佔用他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思考上的時間和精力是不是就少了一些,成就還會有那麼高嗎?瞭解一下實際的事實,把雞蛋煮成了手錶;數學家陳景潤在自己家附近的菜市場找不到回家的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思想家陶淵明是喜歡打掃的人嗎?

    說“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人,既無知,還狡辯。不喜歡思考、學習、鍛鍊的人,一室不掃或者掃多少室,都掃不了天下。只是有點喜歡思考的人,能掃天下?特別特別喜歡思考鑽研的人,會有打掃衛生的心情和狀態?還是會有打掃衛生的精力和時間?特別喜歡思考鑽研的人,連吃飯睡覺這種維持生命最重要的事,都經常忘記、忽略,還會有時間精力和狀態來打掃衛生?“廢寢忘食”一詞,小學三年級的孩子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可惜絕大部分的人永遠也只停留在小學三年級的水平上。《道德經》裡面說“絕學無憂”,是有道理的。學習只能得來膚淺的知識,不能化為智慧就只能停留在低階境界裡面。極少部分喜歡鑽研的人,能把知識轉化成智慧,所以讀書很有用;大部分(可能是絕大部分)不喜歡思考的人,不能把知識轉化成智慧,所以“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沒有用。思考領悟能力強大的人,不用學習,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鑽研而自成一派,所以“絕學無憂”。讀書只是起到一定的幫助而已。

  • 9 # 我的劍掉了

    這裡面講究的是一個道理,古人修身為第一要德。掃屋顯示出的是修身。

    古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倘使自己的一個屋子都不乾淨,試問如何去治理國家。

  • 10 # 素衣安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原句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類似這種富含哲理的句子,你不能拘泥於字面理解。因為你如果以字面來解釋道理,就會出現一個矛盾的地方。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你如果直接用字面去解釋道理就會發現它與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相矛盾。同樣的還有“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等等

    我認為當時說出這些話的人是出於當時的語境,用來抒發自己的想法而說的。不是為了廣撒網去教育世人。

    所以要正確的理解這些富含道理的話,你必須從不同角度出發,在不同的語境中才能好好的理解。

    同樣的你來看看這幾句: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和拔毛的鳳凰不如雞;

    近水樓臺先得月和兔子不吃窩邊草。

    如果放在同一個語境下說,這幾句就是矛盾的。

  • 11 # 夜雨滿秋池

    記得以前和一個朋友聊天,說起過這個問題,我們說的問題的原題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兩句話是不是自相矛盾?為何自相矛盾的話卻都可以流傳至今,並且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

    另一句話我們先不聊,我們先聊聊今天的主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說,一個人連一間屋子都打掃不明白,憑的什麼去治理天下呢?字面意思是這,但是本身意思是這樣嗎?不是的。本身的意思其實是在講懶惰和勤奮的問題!原本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就連打掃一間屋子都懶惰到不願去做,那治理天下這樣需要付出很大辛苦的事情當然是做不了的!

    屋子和天下本身是沒有聯絡的,但在這句話裡面,不打掃屋子代表懶惰,治理好天下這就是代表了勤奮,懶惰和勤奮在這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勸戒他人,要想幹出一番成就,勤奮是必不可缺的!

  • 12 # 鄭顯亮

    掃屋和掃天下是有聯絡的,也可以說是必然聯絡。

    “掃屋”自然是小事,沒有絲毫的挑戰性。做好了,似乎也微不足道;沒做好,應該是無傷大雅。但沒做和不屑於做是兩碼事兒。一個人,如果連“掃屋”這類的小事都不願做,連做好一件事的耐心都沒有,怎麼還奢求他做大事呢?

    “掃天下”確實是驚天偉業,做好了自然可以青史留名,光耀千秋。但任何驚天偉業都是從細微入手,離不開看上去極低微的小事,離不開瑣瑣碎碎的冗雜,離不開流血流汗地埋頭苦幹,離不開一件又一件小事的累積。

    當然,“掃屋”做好了,不一定能“掃天下”;但若有“掃天下”的抱負,必須有“掃屋”的功夫。

  • 13 # 追風老冀

    當然有聯絡。這裡面是有一個順序存在的,就像是蓋樓,無論採取什麼高精尖的技術,一定要從基礎開始,一層層地蓋,現實中沒有空中樓閣。有一段文字,能夠很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

    “當我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要改變世界,但發現太難了,於是我嘗試著去改變國家,發現改變國家也很難,我又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我的城市,可我同樣無法改變它,年紀一天天變大,我試著去改變我的家庭,當我已經是個老頭的時候,終於發現,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要是我在年輕時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能影響我的家庭,我和我的家庭就能夠影響我的城市,而我的城市變好了,就能影響我的國家,那時候,我才是真正地改變了世界。”

    把掃天下簡單看成一種武功的話,就比如乾坤大挪移。據作者描述,要想練就這門功法,“先要激發自身潛力,然後牽引挪移,但其中變化神奇,卻是匪夷所思。”這說到底也是先“掃一屋”,逐步積累,方得大成。

    “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中國古已有之,其間的聯絡已經解釋的非常充分了。

    對於個人來說,眼光和志向可以放長遠,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但做事卻要腳踏實地,萬里長征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不是?

  • 14 # 成長伴書行

    這個問題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做一件小事和做大事之間有關係嗎?做大事的人是不是不用拘泥於小事上,我認為恰恰相反。能夠做大事的人,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反而會更加認真的去做,而且爭取要做的更好。

    小事做熟練是做大事的基礎

    小的事情做熟練是做大事的基礎。一個大的事情是什麼?其實也是又眾多微小的事情所組成,掌握了做小事的規律,自然就能拆分大的事情。

    比如就拿我學寫文案來說吧,一篇文案就由標題、開頭、正文、結尾還有配圖所組成。一開始我也一手瞎寫,從來沒有管過邏輯是否嚴謹或結構是否合適等等。一篇優秀的文案一定是由上面所說的要素所組成,而且要想寫好,還可以細分成很多小的事情。

    每一個微小的事情做好之後,所有的小能力加起來就是一個文案高手所具備的能力。

    經常做小事,建立微觀觸感

    你很擅長的工作,老闆和你一說,你就知道1.2.3相關的步驟。但是你一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是不是很犯怵,究竟應該如何做呀?

    經常性的做小事,可以鍛鍊你對微觀世界的觸感,這個概念在採銅所寫的《精進2》中提到過。

    當你做了足夠多的小事,你對事情的本質就會有足夠多的感觸。一件大事無論多麼複雜,你也可以迅速瞭解事情的本質,抓住問題的關鍵,從而解決問題。

    從現在開始,就從小的事情一點點做起來吧,不要小瞧每一天的一點點進步,水滴石穿這就是積累的力量。

  • 15 # 星月逆行祥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是一個漢語的典故,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 劉蓉(清) 《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孟子》中也有記載。根據用進廢退原則,不適合的會被淘汰,能流傳到今天的肯定有其原因。做事做人都是這樣,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做好,從瑣碎繁雜的小事開始做,一點一滴的積累,可能當時看不出來有什麼用,但是有了紮實的基礎和細緻做事的習慣,那麼面對真正的挑戰也會胸有成竹,沉著應對,運用長久以來積攢的經驗把事情做好,一鳴驚人,從而擁有了超人之才。

    如果要把這兩者割裂來看,一個人沒有好的做事習慣,行為標準,自己的部分都做不好(一屋都掃不好),從個人來說沒有很好的修身慎獨。從他人角度來說,你身為表率難以服眾。一葉落而知秋,萬事萬物都是互相聯絡的,正如蝴蝶效應一般,你在這的一個微小舉動,可能會引發另一個地方的巨大震盪。所以不可隨意,要注意細節。普遍來說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自己可能看不出來自己哪裡有問題,但是問題是確實存在的,旁人看見了有的也不敢提醒。只有自我要求高了,沒做到沒做好就是不行,就要從小處著手,一點一滴把自己的茅屋掃好了,才能逐漸積累,去粗存精,改掉不好的部分,慢慢昇華自身的能力水平,不知不覺每個屋都掃好了,那就面面俱到了。綜合實力也大大提升,從而引申到社會問題的解決,多讀書,多修身,多積累實踐,那就有了掃天下的治國之才,二者此時實現了真正的統一。

  • 16 # 浪花先生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原文出自“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劉蓉(清)

    其實表達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從點滴做起

    同樣的思想的句子還有:

    一室之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

    一手不洗,滴水不補,片房不掃,何以御病魔?何以保健康?何以成大業?何以安黎元?何以濟蒼生?

    不以事小而忽略,不以事大而輕浮。

    大丈夫當掃天下,而始於掃足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

    從邏輯觀念是對的,是必然的。從事物發展規律看也是對的,小事都做不好,怎麼做大事呢?這就是經驗積累了

  • 17 # 花粉好物推薦

    1、先來回答何為掃屋,打掃屋內的衛生,也是一門學問。它最起碼可以鍛鍊到人安排事件的能力、時間的分配能力以及人的思維能力。而且打掃衛生可以使人的心靜下來,思考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什麼是不需要的。

    2、這就是為何有些人打掃衛生很輕鬆,有些人打掃衛生很吃力。有些人一會兒就能幹完的活,有些人則需要一個下午或者一天來完成。打掃衛生從側面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能力如何。

    3、一個辦事情有自己的計劃,思維清晰,邏輯關係緊密的人,自然在工作中也會表現的尤為突出。這就是小事看能力,大事看人品。

  • 18 # 福自福地來wjf

    此語為齊家修身之道,實為屈伸稱霸之為也。

    它不是說一間屋子都不掃,是不幹活,不吃苦,不勤勞之人,。而真正的霸者,王者,君子等處世歷國是不拘小節的。不掃地不幹家務照樣能稱王稱霸或主宰天下。

    此語所指,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立於人世,要想成為王侯將相,就必須能大會小,能上能下,能苦能忍,能內能外,能屈能伸,懂得陰陽的奇妙合和和生剋制化的道理。懂得剛柔並濟,軟硬兼施,惡不露形,喜不竄容的自然處世之道。

    掃屋者,女人之技也!一個男人,身心能屈到女人的位置上而不惡,則為置陰能忍之人。當忍則忍之時,身份並不重要,下賤之姿亦為日後驚人之作。如韓信受胯下之辱或吳越臥薪之變一樣。

    這裡又指如果一個家庭就幾口人,如果你都調和不順理料不了,你以何才能統帥天下?一個小家的整治亦猶如一個國家也。其方略和作為是存在一樣的治理道理的。

    大丈夫隱忍屈下而作,乃為日後驚人而為也!

    大丈夫治家有方就能顯出理國之才了!

  • 19 # 一蓑煙雨崔俊平

    掃屋和掃天下沒有必然的聯絡。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出自清劉蓉的《習慣說》 。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經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

    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此文說的是習慣對人的影響,即所謂的習以為常。與西漢劉向的《後漢書》中“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異曲同工。任何事,習慣了,就容易分不清是非好歹,所以奉勸人“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蓉父之言“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反而成了名言,已經與習慣之說遠了。從此文來看,理應如此,一點小的不便,只要稍加努力就可消除,為什麼不做了它呢?至於家國之說,另當別論。

    《後漢書》中另有一個典故: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此文中“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就與“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相左。事實上,成大事之人往往不拘小節。事業有成者,生活方面可能一團糟。人的精力和特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若是做大事的人,不拘小節可以諒解;若是平常人,就算是心有大志,也還是先做好手頭的事為要,不然全都是空。

  • 20 # 大白的小美生活

    以自己為圓心,畫2個依次增大的圓,小圓的範圍內代表自己,大小圓之間代表家庭,大圓之外代表社會和世界,當我們從自己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是石猴,必然要經歷被父母撫育,然後就揹負了父母和家族的期待,這是撫育的代價。當我們走向社會,走向更大的世界,發現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眼界開闊了,就想要追求所謂的“天下”。

    但是,我們只有一個,時間就那麼多,能力就那麼強,當面對家庭的牽絆,你就要做出平衡和取捨。這,就是掃屋和掃天下的關係,他倆本身可以沒有關係,但是有了我們自己,這個關係就產生了,可以說,人本身,就是掃屋和掃天下之間的關係。

    只要活一天,這個關係就永遠不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事向你借錢,應該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