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拍個影片vlog

    曹操是建安詩歌的主要倡導者,他的詩全用樂府舊題寫時事,既有民歌特色又有自已的創新,他的詩歌按內容可分為兩類:

    一類反映漢未動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苦難,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正義感和悲憤情緒,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厚同情.。《薤露行》對何進誤國、董卓殃民有很真實的描繪。《蒿里行》揭露初平元年袁紹等人興兵討伐董卓,內部混戰的情形,突出地寫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慘象:“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遣一,念之斷人腸。”《苦寒行》和《卻東西門行》描寫徵人的生活和他們的思鄉之情十分逼真。

    另一類表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這類詩慷慨悲壯,具有更濃厚的抒情色彩。如《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充分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以及統一天下的壯志。

  • 2 # 星城美工

    曹操的詩之特點與其軍事家,政治家的身份不可分割,其詩志量遠大,氣勢恢宏,用詞硬朗,節奏簡潔清爽,是一種硬剛之美。

  • 3 # 城市科普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曹操詩歌的特點

    一、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

    二、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 4 # 史不說

    曹操的詩古直悲涼,常令人唏噓不已。

    他的樂府詩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長於以樂府舊題寫時事。

    其中一部分詩反應了漢末大動亂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如《薤露行》《苦寒行》,另一部分抒寫個人情懷,借歌詠歷史人物抒發政治懷抱,如《短歌行》《觀滄海》。

    他的詩歌被稱為“漢末實錄”。曹操還是“改造文章的祖師”,他的散文不拘一格,打破了兩漢駢儷典重的趨勢,行文中常有一股真率通脫之氣。

    要是論帝王文學中,曹操是第一,帝王寫詩的造詣都很低,而曹操卻開創了流派,這比單個寫詩來說還要牛逼,相信能入初高中教材的作品想必低不到哪去!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以及“周公吐璞,天下歸心”又或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都是傳世名句,浪漫主義中又有著帝王的豪放情懷,在詩人角度看來,曹操的詩也是別具一格的。

    曹孟德和陶淵明,這兩位詩人在文學史上定位不同,作用不同,影響不同,唯一類似的就是兩人都留下了大量的描寫社會現實的詩作,具有一定的史詩意義。

  • 5 # 深圳鄭海洲

    曹操詩主要特點大概有兩個:

    第一,他是四言詩的終結者,他用四言詩言志抒懷,表達志向,在一個高峰上終結了這種詩歌樣式。上古詩歌,都作四言,起於《詩經》,止於曹操。中國第一部詩集是《詩經》,但裡面沒有現在流行的五七句,詩句都是四字。到曹操的《觀滄海》、《龜蛇壽》和《短歌行》嘎然而止,象一闕長歌,高調結束。四言詩,寫得最好的是曹操,曹操之後,再無好的四言詩。現在鄉間還有一些村老,在婚喪嫁娶中唱贊一些四言詩點綴斯文,但都是下里巴人,上不得檯面。

    第二,他是五言詩的倡導者,用五言詩書寫社會現實,推動五言詩走上了文化歷史的舞臺。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是五言詩的開拓者,中國五言詩,從建安起步。曹操以《薤露行》、《蒿里行》和《苦寒行》等歌行體為載體,關寫民生和戰爭,如《蒿里行》中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遣一,念之斷人腸”,無疑是東漢末年人口從三千萬銳減到四百萬時,社會真實狀態的描寫。他想改變這種社會現實,在他統一北方後,普遍軍墾屯田,使北方的民眾生活明顯比南方安定,形成了後來由北方統一南方的基礎。他權傾天下,一生不曾稱帝,也是為社會安定。他在世時,天下無人敢稱帝;袁術敢稱帝他就逼死了袁術。

    曹操留詩還有另外二十篇,詩中三四五言交疊運用,藝術特點網上有很多分析,我就不說了,我個人認為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終結了四言,開拓了五言,認識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 6 # 聽書語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 7 # 硬筆密碼

    ①詩歌形式的大膽創新

      這些樂府歌辭雖沿用漢樂府古題,卻並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反映了新的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曹操首開以樂府古題自作詩的風氣,開創了文人“擬樂府”詩歌創作的全盛局面。曹操詩歌具有鮮明的民歌特色,他將詩歌提升到一個漢樂府民歌未曾達到的領域,從而使詩歌表現鮮明的文人性。曹操五言詩顯示了由言志向抒情轉型的痕跡,併成為後來山水詩、意象寫法奠定了基礎。

      ②富寫實精神,抒雄心壯志

      漢末建安時期,是中國社會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曹操直接以漢末大亂為題材,描寫了當時動盪的社會現實。以《薤露》、《蒿里行》為代表,真實地描繪了天下動亂、生靈塗炭的苦難情景。《薤露行》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

      最能反映曹操政治家的偉大胸襟和宏偉抱負的是他的詠志抒懷詩。《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堪稱這方面的傑作。在這些詩中,總體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就是“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曹操詩作的創作特色及其藝術魅力在於“氣吞山河的壯志”、“大悲大壯的情懷”、“闊大雄奇的意境”這些充分體現了曹操詩歌的崇高美。

      曹操把動亂板蕩的時局,戎馬倥匆的經歷,統一天下的雄心,交織在他的詩歌中,形成了古直悲涼、慷慨沉雄的藝術風格。而且以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愛好提倡詩歌創作,遂使建安詩壇人才之蔚茂,一時彬彬,奠定了其建安文學領袖的地位,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亦影響了後來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風。

      曹操的詩透過樸質的形式披露其胸襟與豪情,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曹操的詩歌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雖然這種風格為建安時期許多作家所共有,但在曹操的詩歌中體現的最為突出。曹操詩歌中瀰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憂世之亂,憂才之失,憂己之志,構成了曹操詩歌的感時傷事的情感基調。他的詩氣勢磅礴,格調悲壯,為人們展示了一幅幅悲涼壯美的人生畫圖。

  • 8 # 小島知風

    曹操的詩歌多為政治抒情詩,曹操寫詩最擅長的特點是將敘事、描寫和抒情融為一體,曹操的詩歌整體都具有鮮明的抒情性和時代感。曹操的詩歌語言質樸自然,境界開闊,氣象雄渾。

    就詩詞藝術特點來說,曹操詩歌有三大藝術特點:

    悲涼慷慨

    上面說過曹操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時代感,而曹操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割據的亂世時代,所以曹操的詩歌具有那個時期顯著地慷慨悲涼的藝術特點。

    在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時代,很多文人多會去描寫現實生活中的時代動亂和人民的艱苦生活,這也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而“建安風骨”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莫過於三曹,也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父子三人和女詩人蔡琰以及建安七子組成了“建安風骨”的文學風格。

    所以曹操詩歌中一大特點就是悲涼慷慨,比如曹操大概在赤壁之戰前後寫下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慷當以慨,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當我們讀到這裡時情不自禁的就會想起赤壁之戰的激烈,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但是在即將實現統一大業之時,一生縱橫天下無敵手的曹操卻慘敗於周瑜之手,所以曹操才會發出悲涼的感慨。

    雄勁奮發

    曹操的詩歌第二大特點就是雄勁奮發,最具這個特點的就是曹操在征討烏桓歸來時路過現今秦皇島昌黎縣碣石山,臨山望海所作的《觀滄海》,以及時間前後差不多的《龜雖壽》,這兩首詩歌中的詩句都是那麼雄勁奮發,讓人讀來熱血沸騰。

    尤其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兩句詩真的是寫出了奮發之心,不服老不服輸之心,每每讀來都讓人熱血沸騰。

    語言質樸明快

    曹操詩歌的第三大特點就是語言質樸明快,曹操的詩歌對“建安風骨”的行成起到顯著作用,如果沒有曹操的詩歌,後世或許都不會有“建安風骨”的風格,建安七子雖然才名重一時,但是流傳後世的作品皆不如曹操這般讓人悠然沉醉。

    曹操詩歌的語言是非常質樸明快,不像他兒子曹丕那般砌詞華麗,曹操的詩歌更多的是樸實無華,簡單明快,易讀易懂。

    比如曹操的《蒿里行》,這首詩寫於董卓之亂時,曹操會同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在詩中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就是用最簡單明快的語言寫出了在董卓暴政之下,東漢百姓民不聊生的情景,讀來也讓人簡單易懂。

    可以說曹操的風格形成了“建安風骨”,在“建安風骨”的文人之中就以曹操地位最高,權勢最盛,同時也最屬曹操的詩歌風格影響了“建安風骨”的形成,說曹操是“建安風骨”的開創者都不為過。

    寫在最後

    曹操是亂世之英雄,他一生南征北戰,縱橫天下,但是在戎馬倥傯的一生,他始終沒有放棄學習,他在征戰之餘喜好文學,傳世詩篇頗豐,這是非常難得的。

    而曹操的詩歌也是歷來詩詞之中除了我們開國領袖毛主席以外,最為氣象雄偉,境界磅礴大氣的詩歌。

    曹操把自己一生的戎馬經歷融入交織進詩歌之中,所以他的詩歌也是最為慷慨悲涼、渾厚沉雄,歷史上能與曹操的詩歌一較高下的只有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對曹操也是推崇備至,這是跨時代的偉人之間惺惺相惜。

  • 9 # 漁陽掛月

    曹操的詩以慷慨悲涼見稱。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如《觀滄海》《短歌行》等。

  • 10 # 悟心教育

    一、曹操的詩,現存20餘首都是樂府詩,內容和寫作方法都與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一脈相承。

    其中一部分詩反映了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如《蒿里行》寫的是初平元年,關東義軍聯合討伐董卓的歷史事件: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詩歌如實的描寫了義軍由聚而散的情形,對袁紹等人各懷私心,畏葸不前之態進行了揭露和批評。詩末對長期的戰亂給社會和百姓造成了災難痛苦深表關懷和同情,其中也體現了曹操作為傑出的政治家欲救民於水火的胸懷和抱負,這些詩歌由於反映現實深刻真實,因而被後人稱為“漢末實錄”。

    二、曹操詩還有很多描寫他本人的政治主張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比如《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以及統一天下的壯志。

    曹操的詩是學習漢樂府時結出的碩果,它採用樂府古題寫時事,比如漢樂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輓歌,曹操卻用來描寫當時的社會現實。

    就藝術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詩也為已經是僵化了的四言體注入了活力。曹操是建安文壇的領袖,他不僅以自己的創作開風氣之先,而且還以其對文學的倡導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 11 # 隨遇而安SSQ

    曹操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

    曹操今存詩二十首,都是樂府詩,史家曾稱其為“統軍三十年,每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蒼勁悲涼。

    有反映戰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海》,還有抒情的《龜雖壽》等。其散文《讓縣自明本志令》表達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雄渾氣魄和深謀遠慮。行文灑脫,揮灑自如,對魏晉南北朝的文風有積極的影響。

    曹操的詩,上繼先秦兩漢民歌的優良傳統,

    下開建安時期“梗概多氣”的現實主義詩風。

    再加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其詩歌與其他建安詩人相比,頗具獨到之處,詩人將其昂揚奮鬥向上的精神和悲涼濃郁的心境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古樸蒼涼、雄渾頓挫、慷慨激昂、震撼人心的藝術風格。

    附:短歌行

    【作者】曹操 【朝代】魏晉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12 # 讀書分享與推薦

    的確,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十分優秀的詩人。曹操流傳至今的詩有22首,有四言詩、五言詩、雜言詩三大類,數量大約各佔三分之一,但是,曹操成就最大的,還是四言詩,所以我便以曹操的四言詩為例,介紹一下曹操詩歌的三大特點。

    四言詩是中國古代最早一種詩歌體式,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以四言詩為主,風、雅、頌中,四言詩是基本體式。而在先秦兩漢的其他著作中,四言詩也是詩歌的主體,由此可見,四言詩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都是詩歌的“主流”。

    在《詩經》八百年後,是曹操重新將四言詩的創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曹操四言詩的成就,超越了秦漢時期,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沈德潛曾評價說:“曹公四言,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這一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其許多著名的四言詩,如《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從這些詩歌中,我們不難看出曹操詩歌的三大特點。

    第一,沉鬱起伏,感情非常豐富。曹操的詩歌,大多跌宕起伏,情感充沛,比如《龜雖壽》這首詩,全詩十二句,三換其韻,每一韻都轉出了新的內涵,整篇佈局清晰明瞭,節奏感很強,非常有感情。再比如,《短歌行》整篇均鏗鏘有力,韻律和諧,隨著換韻的變化,將感情充分表現了出來,激情澎湃,非常具有感染力。

    第二,意境雄渾開闊,語言沉雄質樸。曹操的詩,意境和語言均佳,比如《觀滄海》這一首,寫詩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之事,採用質樸的語言,寫最開闊、雄渾的意境,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將一幅蒼茫的海景圖表現的淋漓盡致,好像日月星辰全在大海之中,體現了曹操那種俯仰天地的廣闊胸襟。

    第三,對於《詩經》的繼承和創新。曹操的詩歌,有很多句子,都是直接“抄”自《詩經》,但是詩人卻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與自己的詩歌感情融為一體,不僅新穎別緻,而且很能表現自己的感情,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等,均是來自《詩經》,可是卻非常恰當地表現了曹操那種虛懷若谷、求賢若渴的感情基調,極有韻味。

    最後,摘錄一首曹操非常著名的《短歌行》,如下,以便讓大家和我所說的這三種特點相對照,詩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13 # 淨秀師兄

    要是論帝王文學中,曹操是第一,帝王寫詩的造詣都很低,而曹操卻開創了流派,這比單個寫詩來說還要牛逼,相信能入初高中教材的作品想必低不到哪去!

    比如《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體現了曹公本人的遠大理想,雄心壯志,心懷天下,並且非常豪邁的心胸,非常值得我們當下人對國家,對家族的一種貢獻情懷。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以及“周公吐璞,天下歸心”又或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都是傳世名句,浪漫主義中又有著帝王的豪放情懷,在詩人角度看來,曹操的詩也是別具一格的。

    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蒼勁悲涼。

    有反映戰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海》,還有抒情的《龜雖壽》等。其散文《讓縣自明本志令》表達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雄渾氣魄和深謀遠慮。行文灑脫,揮灑自如,對魏晉南北朝的文風有積極的影響。

    本人對曹公還是非常崇拜欣賞之:每個人看到的點不一樣:望不喜勿噴

  • 14 # 浩說家

    1、曹操詩歌三大藝術特色

    2、曹操詩歌藝術風格形成原因

    3、曹操詩歌風格的重大影響

    ①對“建安風骨”的形成起顯著作用;

    曹操獨特的詩歌藝術風格值得學習,其風格影響重大深遠,不可泯滅。

  • 15 # 故鄉的風

    曹操的詩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鮮明的人義主義色彩和厚重的歷史使命感,洋溢著陽剛之氣和崇高美,字裡行間滿是建安風骨。其詩歌特點如下:

    1、慷慨悲涼,梗概多氣,豪邁奔放,有濃郁的抒情性。

    2、古直蒼涼,古樸自然。所謂“古直”,“古”指的是古拙。“直”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直抒胸臆,直率的意思。二是指曹操詩歌語言用字簡約,不事雕飾。

    3、具有厚重的歷史使命感 。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由於他的特殊政治地位,他一生以天下為己任,昂揚進取,自強不息。他一生征戰,志在統一神州,他的詩歌基本都具有厚重的使命感,大氣磅礴。

  • 16 # 極品龍顏

    曹孟德確實是歷史上罕有的詩詞大家。

    曹操本身具有百折不回的堅強意志,還有濟世蒼生的天下情懷,更有堅如磐石的頑強意念,更有縱橫捭闔的高超手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史奇才。

    縱觀曹操一生,都是橫戈馬上行,帥同部屬討逆興漢逐鹿中原,為三分天下之後的天下歸一統做出了傑出而卓越的貢獻,堪稱中華歷史上最有成就感和使命感的偉大人物。

    曹操的一生,不僅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更是懷揣一腔濟世情懷,為萬民而作,為天下而歌。為我們留下了垂範千古的詩文名句。

    我們後人對他的評價,從一個善於鑽營的汲汲小人到一個偉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轉變,就說明了曹孟德的執政理念和為民肝膽。

    他的詩也開創了一代雄強詩風,成為建安風骨的肇始者和開山鼻祖。

    在曹孟德留下的詩文裡,我們看到了一代奸雄睥睨天下、縱橫捭闔的恢宏氣勢,也看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濟念蒼生,體現了一個政治家偉岸的胸襟和濟世的抱負。

    曹操的詩樸實剛正,氣魄宏拔,襟懷坦白,赤誠爛漫,既有心念蒼生的高蹈,也有一衣帶水的縈盈,還有兼懷天下的雄心,更有萬古流芳的才能。

    我個人十分喜愛曹孟德的詩句,充滿了詩人的率真和浪漫,在烽火硝煙中始終抱持著樂觀而豁達的Sunny主義,卻從來不偏私和隱匿,總能直抒胸臆,敢於直面慘淡而精彩的人生,有戰勝艱難困苦的勇氣和擔負重任的使命,是史上屈指可數的時代領袖,人文豪傑。

    歷史上,像曹操這樣的傑出人物並不多,甚至稀疏參差如鳳毛麟角,所以更加凸顯了曹操本質的珍貴和心胸的博大,具有戰略意識和致勝眼光,確實堪稱史上奇才,實為一代名相、千古雄傑。

  • 17 # 裁文剪史

    曹操的詩作現存僅有20餘首。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在他的詩中,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但不管哪一方面的內容,均表現出一種慷慨頓挫、豪邁曠達、激昂奔放的大氣,音奏急厲、悲涼雄渾,似有橫絕四海、氣吞山河的氣概。

    豪壯雄勁,明志顯情。憂世傷時,悲涼慷慨。質樸古直,不假雕飾。詩歌結構隨意,不精細,善於用韻。都是他詩歌中的典型特點。魯迅稱曹操為“文章改革的的祖師”,便是讚揚他在反映現實的創作實踐中所達到的高度。

  • 18 # 半閒山人

    曹操是個文化大家,他的詩文一改之前的頹靡之風,他以詩為實,氣韻沉雄,大有英雄之氣。魯迅就曾說: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爺,一改漢朝那股頹靡之風。”如加上同時代的曹植、孔融、陳琳、王璨等“建安七子”,後世將這期間的詩文風格成為“建安風骨”。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他們的詩文是有骨頭的,有著獨特鮮明的風格。後人評價曹操的詩文“如燕趙老將,氣韻沉雄”,即慷慨豪放,又非常有胸襟。站在了一個高度,言之有物。在赤壁之戰前,大江之上,曹操橫槊成詩,一氣呵成《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充分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以及統一天下的壯志,這首詩千古流傳。

    而當曹操北征遼東勝利之後,他已53歲。壯志暮年的他又寫下名篇《龜雖壽》,展現出一個不服輸、不服老,但又能客觀的看待生老病死的豪情。

  • 19 # 牧影計劃

    曹操的詩歌內容很豐富,詩歌風格大多沉雄悲涼,有反映了東漢末年社會動亂的現實,也有表露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一、反映了東漢末年動亂的社會現實

    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34歲,他終於從一箇中二少年長成一個青年將領,這一年,他獨自引領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董卓的部將徐榮,很不幸,曹操戰敗了。

    並在不久之後,討伐董卓的聯軍由於各部之間互不信任,又存著爭權奪利之心,所以他們互相殘殺,最終導致聯軍的四分五裂,拉開了漢末的軍閥混戰的序幕。

    這個時候的曹操還不能一挽狂瀾,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討伐董卓失敗之後,各軍部陷入混戰的局面,曹操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蒿里行》,這首詩被後人稱為漢末的實錄,是一首反映現實的史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袁術、袁紹和董卓之流有什麼不同呢?

    一個在淮南稱帝號,一個挾持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而戰爭帶來的什麼呢?

    戰士們因常年征戰,鎧甲上生滿了蟣蝨,百姓也因此死傷無數,累累白骨曝露於荒野之地也無人收埋,方圓千里都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也可能只有一人能活著。

    曹操一想到這一切,便覺得肝腸寸斷,難受至極。

    鍾嶸在《文心雕龍·樂府》裡面這樣評價曹操的詩:“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的確,曹操的這首《蒿里行》感情沉鬱悲愴,讀起來讓人感受到一種沉鬱頓挫的感人之力。

    其實,曹操並不是第一次作反映社會現實的詩作,他早在看到董卓乘著混亂殺害君主,焚燒東京洛陽,操持國家大權的時候便寫下了一首《薤露行》。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當時,漢獻帝被迫西遷至長安,一路上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曹操只能瞻望著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著殷墟那樣悲傷不已。

    魯迅評價曹操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正是因為像《薤露行》和《蒿里行》這兩首詩,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曹操卻巧妙地運用舊題來抒寫全新的內容,在這裡,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二、倡導兼愛大同的治國理想

    曹操生於官宦之家,他對天下是具有野心的,看山河破碎,各個勢力瓜分天下,他暗戳戳地懷著一顆要統一山河的雄圖霸業心志。

    在《度關山》中曹操反對那些驅使百姓來侍奉君王,用攤派徭役來榨取民力的行為,他提倡“兼愛大同”的治國理念。

    驅使百姓辛勞奉君,攤派徭役榨取民力。

    只要實行兼愛尚同,再疏也會和睦親密。

    曹操這種“兼愛大同”的治國理念在他的另一首詩《對酒》裡面寫得清清楚楚:吏不呼門、君王賢明、臣子忠良、民無爭訟、倉谷豐足、路不拾遺、老有所養,甚至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鹹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儘管是曹操,儘管曹操有如此完美的治國構想,也只能停留在理想的層面。

    因為,東漢末年的實際情況是:混戰。

    三、心懷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

    東漢末年的混戰局面,讓曹操明白了,他主張的“兼愛大同”的治國理念並不會得到實施,解決戰亂,實現統一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令曹操感到難過的是,時光不會因為他的理想還沒有實現就為他稍作停留,時光匆匆流逝,拿什麼來解除他的煩憂,唯有杜康。

    正如《短歌行》所寫的那樣。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心裡苦啊,他知道,完成統一的霸業,就要有更多的賢士加盟才行,所以,他不遺餘力地吐露了他招賢若渴的心情。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取得了北伐烏桓的勝利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踏上凱旋的歸途,曹操有感而發,再寫下一首詩《龜雖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就是“詩言志”,曹操雖然已經到了暮年,但是統一大業還未完成,他是不甘心的。

    曹操借《龜雖壽》表達了他永不停止、奮發進取的硬核精神。

    四、抒發憂思之情

    我們對曹操的印象大抵是一代梟雄,奸詐狡猾,為人多疑。但是,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走過多少艱難,遇到多少險阻,我們確實無法感同身受。

    歷史上,發生過漢獻帝的伏皇后和她的父親伏殺曹操的事件,當然,歷史上,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眾說紛紜,然而,就在這一個事件之後,曹操寫下了《秋胡行》。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牛頓不起,車墮谷間。

    這和李白吟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何其相似,想必,這些年,曹操所走的路也都如履薄冰,功業輝煌再輝煌又如何呢?

    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

    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

    夜夜安得寐,惆悵以自憐。

    在這裡,曹操是惆悵的,也有點自我憐憫。

    在另一首詩《陌上桑》裡,我們看到曹操的矛盾,當初,曹操將漢獻帝迎回許昌,他或許也曾有匡扶劉漢之心,但是,人一旦到了另一個權力的等級,會有不一樣的心態,也會有很多的不由自主。

    而且,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曹操不甘心!

    但是,生命快要走到盡頭,曹操不得不去面對這個現實,也不免覺得失落!

    如何排解憂愁,曹操的詩歌裡面便常常有仙人作伴。

    絕人事,遊渾元,若疾風遊欻翩翩。

    要斷絕人世間的功名利祿嗎?

    如果沒有凡塵的憂慮,能盡情的遨遊在大自然,就像狂風在吹動,好像也不錯。

    景未移,行數千,壽如南山不忘愆。

    所以,曹操幻想著在天空中遨遊,在日光沒有移動的瞬間,飛越了幾千裡。

    但那終究是幻想,曹操更希望他自己壽命如同南山一樣長久,這樣能完成統一事業,當然,在這裡,曹操也不忘表明他忠漢之心,即使壽比南山也會記住自己的過失。

    而曹操的過失,也不過是當初“挾天子而令諸侯”。

    再結合曹操的《龜雖壽》,就不難了解,曹操晚年的詩作的特點,體現了他對統一天下的強烈願望和有生之年統一無望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曹操年歲已老,現實如此,即使心有不甘,優思難以排解,也只能與天上的神仙們談談。

  • 20 # 九思堂筆記

    曹操不僅是個軍事家,還是個詩人,他的詩歌有何特點呢?

    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建魏國,定都鄴城(主遺址在河北臨漳),曹魏政權基本確立。

    曹操作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一代梟雄,是東漢末年非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出色的文學家。他在詩歌、書法、音樂等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

    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在詩歌上,今存世20多篇。他的詩歌有鮮明的特點。

    曹操的詩歌,主題思想突出:政治抱負,雄心壯志。

    1、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從小不好學業、任性放蕩,愛好武藝、兵法,有很強的機敏應變能力。

    他從“被舉孝廉”出道、黃巾起義發跡,開始逐步投身亂世,經陳留起兵、逐鹿中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平定涼州等,一步步擴大勢力範圍、鞏固政治地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曹操年輕時,沒有多少人認為他有非凡才能。南陽的何顒慧眼識英雄,曾說:“漢室將亂,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2、他的理想、遠大志向、政治抱負,充分反映在他的詩歌裡。

    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又如:“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

    又如:“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緯四級。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度關山》。

    又如:“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氣出唱》。

    曹操的詩歌,意象表達上:慷慨悲涼,氣勢雄沉。

    1、范文瀾曾評價曹操的詩歌:“他是撥亂世的英豪,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這是非常貼切的評價。帝王將相多如此。

    2、曹操的詩歌中,很多使用了漢樂府中的“輓歌”體裁,如《蒿里行》等。這種體裁本身就悲情悽麗。

    不僅如此,還有一更直接的原因,他的詩歌屬於“建安文學”體系,特點就是慷慨悲涼為基本情調,他又帶有雄渾氣魄,表現的最典型、最突出。

    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又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觀滄海》。

    又如:“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短歌行》。

    又如:“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卻東西門行》。

    又如:“絃歌感人腸,四座皆歡悅,寥寥高堂上,涼風入我室。

    ——《善哉行•其三》。

    曹操的詩歌,語言藝術上:質樸純粹,不尚雕飾。

    毛主席曾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了不起的詩人”。

    他的詩歌,氣勢宏大,氣魄攝人。在語言藝術上,平實、直接、質樸、少雕飾、不華麗。

    這可能是受限於當時文化發展程度,也可能與曹操年輕時不崇尚文化學習有關。

    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

    又如:“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冬十月》。

    又如:“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短歌行》。

    又如:“甕中無斗儲,發篋無尺繒。友來我從貸,不知何以應。

    ——《謠俗詞》。

    延伸閱讀:曹操在文學上的兩個重要貢獻。

    1、突破漢樂府中的“輓歌”體裁對內容的限制,發展了新內容。

    “輓歌”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是漢樂府的一種,是寫給死者的詩歌。有固定的曲調和內容。

    到曹操這,他給改良、突破了原有的限制,“舊瓶裝新酒”,用這個體裁寫時事。如《蒿里行》、《薤路行》等,都是敘述歷史上某件重要事情的。

    這一變革,可以說開創了一種新局面,影響深淵,從曹魏到南北朝,很多文人所做的樂府詩,都是繼承和發揚了曹操的創新。

    2、在建安文學上,起到了保護和建設性的作用。

    建安文學,生長在戰亂、動盪的時代,之所以能夠生存、興盛,與曹操的支援、推動分不開。

    一是他的創作以及倡導、影響。二是對建安文化提供物質基礎和支援。三是對曹丕、曹植自己建安七子的庇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張譯主演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