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這中國歷史上,有兩位最神秘的牛人——三國的諸葛亮和明初的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更是成了兩人的座右銘。下面,就來看一下劉伯溫的“神算”軼事。

    編輯

    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今浙江溫州文成縣)人,他從小博通經史,才華出眾。他成人後最開始選擇在遠朝為官,但因為元廷政府過於腐敗,他前後三次辭官後歸隱山林,後來朱元璋把他請下山,劉伯溫於是潛心輔佐朱元璋,他的滿腹經綸得到了充分發揮,幫他先後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這兩位梟雄,再後來消滅元朝勢力,實現了天下的統一。

    因為功績,劉伯溫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也”。而劉伯溫不但謀略出眾,算無遺策,還而且還精通天象讖緯之學,可謂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無所不會。其成名之作《燒餅歌》就是最好的證明。

    編輯

    當然,劉伯溫最神的其實不是《燒餅歌》,而是一次“救朱元璋於必死”。這件事記載於《明史·劉基傳》,原文是這樣的:“與友諒大戰鄱陽蝴,一日數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

    翻譯成白話就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兩軍大戰於鄱陽湖,一日交戰數十次。太祖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戰,劉基在身旁隨侍。忽然,劉基躍起大聲呼叫,催促朱元璋趕緊轉移到別的船上。朱元璋倉促轉移到別船,還未坐定,只見,一個飛炮把原來的船擊了個粉碎。

    編輯

    這件事簡直太神奇了,後人也因此產生疑問:劉伯溫是怎麼知道飛炮要打過來的?難道他擁有末卜先知的本領。

    無獨有偶,劉伯溫臨死時對身後事的預測也令人歎服。

    公元1375年5月16日,劉伯溫臨死前,給長子劉鏈和次子劉璟的遺言是18個字:“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劉鏈和劉璟一聽急忙問:“孩兒該如何自保?”劉伯溫強掙著說了最後的11個字:劉家後代切不可再學神算。

    也就是說劉伯溫臨死前囑咐孩子們不要學神算。而兩個兒子當然牢記在心,安安心心的當他們的官,但最後仍難生死劫。

    編輯

    長子劉鏈任江西參政,他有父親劉伯溫一樣的謀略,為人也象劉伯溫一樣耿直,不想附炎趨勢,想歸隱山林,又沒有得到猜忌心重的朱元璋的批准。而胡惟庸權勢熏天,拉幫結派、欺上瞞下,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胡惟庸害死劉伯溫後,自然容不下他的兒子,最終劉鏈在父親去世後的第四年頭就被胡惟庸逼死了。

    劉鏈死後,朱元璋想讓劉鏈的弟弟劉璟承襲“誠意伯”爵位,劉璟謙讓地說:哥哥有個兒子叫劉廌,讓我侄子繼承爵位吧。於是朱元璋讓劉鏈的兒子承襲了爵位。

    劉伯溫死後的第23年,朱元璋也死了,隨之“靖難之役”爆發了。

    編輯

    經過四年的內力大比拼,燕王朱棣打敗了準皇帝——侄子朱允文,朱棣篡位成功,成了明成祖。

    朱棣上位後,召劉璟進宮輔佐他,結果不識時務的劉璟假託有病拒不奉詔。朱棣只好強行把他捉進了宮。劉璟像他父親一樣耿直,進宮後說了這樣一句話石破天驚的話: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朱棣千秋萬代,都將會揹負篡位自立的惡名。

    朱棣大怒之下,處死了劉璟。

    劉伯溫臨死前預言的子孫後代的命運卻很靈驗。他說:“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而劉鏈的兒子劉廌承襲了“誠意伯”爵位後,因得罪了權貴被革除了爵位。劉家的爵位就此“絕斷”。

    編輯

    但劉氏子弟並沒有因此“絕斷”,到了劉家第五代時,也就是明朝弘治年間,時來運轉。當時的明孝宗朱佑樘因為感念劉伯溫的功勳,下聖旨命人查詢劉伯溫的後代。於是劉伯溫的五世嫡孫很快從“囚犯”演變成了“高官”,並且封為“誠意伯”的爵位。

    這正應了劉伯溫的那句“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的讖語。

  • 2 # 讀史論人生
    劉伯溫是如何死的

    劉基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明史》載:“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當然,淮安侯也逃不過抄家滅門的命運。至於徐達,“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說,這是拜朱元璋的一隻蒸鵝所賜。此外,與胡惟庸同為丞相汪廣洋因否認胡惟庸毒殺了劉伯溫,在貶責途中被賜毒而死。

    劉伯溫的大兒子叫劉璉,從小就喜愛讀書,後來考上了功名,入朝當了官,後來和胡惟庸意見不合,遭到胡惟庸的陷害,落得墜井身亡的下場,死的時候只有29歲。

    劉伯溫的二兒子叫做劉璟,也在朝中做官,但是他是朱允炆的一黨,朱棣造反後當皇帝后,劉璟卻拒絕入朝為官,還到處說朱棣謀朝篡位的事情將載入史冊,結果被朱棣知道後,抓入牢中,最終在牢中自殺而亡。

  • 3 # 史不言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劉伯溫是一個傳奇,他憑藉著神機妙算和出色的謀略,輔佐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因為有著諸葛亮般的智慧而被後世稱作大明第一謀臣。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手下可謂是能人輩出,文有李善長、劉伯溫、宋濂,武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在這些人中,又以劉伯溫的名聲最響,留下來的傳奇故事最多,但就官職賞賜而言,劉伯溫在這群人中甚至排倒數。

    明朝開國後大封功臣時,以劉伯溫的定鼎之功,被封為誠意伯,歲祿200石,官職是御史中丞,御史臺的副長官,並沒有太多實權。相較之下,李善長則是以功勳第一被封為韓國公,歲祿4000石,左丞相,統領天下政事。比較下漢朝張良的賞賜,劉伯溫這個明朝“張良”的賞賜是何其薄也。

    劉伯溫的死其實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謎團,其實在洪武八年的時候,劉伯溫只是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後就讓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御醫給劉伯溫開了個藥方,劉伯溫沒有多想照單抓藥就服用了,可是當劉伯溫吃了這副藥後就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感覺十分痛苦。 之後劉伯溫帶病去覲見朱元璋,並委婉地告訴朱元璋關於胡惟庸帶御醫探病,以及他在服用御醫所開的藥後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的情況。但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些讓劉伯溫安心養病的安慰話,這讓劉伯溫感到心恢意冷。在三月下旬的時候,已經無法活動的劉伯溫在長子劉鏈的陪同下從京返鄉,沒過多久就去世了。而劉伯溫死後,兩個兒子結局就慘了。一個投井而亡,一個被害死獄中。

    劉伯溫是非常優秀的人,他教育出了的兒子肯定也是非常優秀,古人云老子英雄兒好漢,劉伯溫的大兒子十分聰明曾擔任過御史和江西參政的職務,是很高的官職,要知道他年輕又受朱元璋的喜歡和認可,未來前途啊!可惜他性格太正直,繞不過官場上的是是非非,讓胡惟庸等人的迫害投井而亡,年三十二歲。

    劉伯溫的小兒子劉璟的結局也不好。劉璟喜談兵,卻絕不是那種只能紙上談兵的書生。他的謀劃是實實在在經過認可的。靖難時,劉璟跟隨谷王歸南京曾上書十六策,如果朝廷用了劉璟的計謀,朱棣勝負也是未可知的事。但靖難之役失敗了。 劉璟又上書《聞見錄》希望朝廷可以做出反省,用正確的方法肅清朱棣的反叛。但最後朱棣還是取得了勝利。朱棣本想就此不在做官,可架不住朱棣喜歡他,一直想他為自己做事,想把他從老家請出來。可惜劉璟軟硬不吃,最後朱棣沒有辦法就將他打入大牢。也是在大牢活生生給折磨死了。

    但朱棣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君主,念及劉伯溫給大明做的突出貢獻,就放了劉家的其他人。這樣一來,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就全部死掉了,但是劉璉的子孫們一直都在明朝當官。據說在明末的時候,劉伯溫的後人劉孔昭還幫著還幫著小福王重新建立政權,但是在大海中不知去向,劉伯溫的家族也就宣告了落幕。

  • 4 # 史曉生

    洪武四年(1371),誠意伯劉伯溫向朱元璋請辭,要告老還鄉。按照劉伯溫的年紀,在崗位上再發光發熱十年八年還是沒問題的,但劉伯溫深知自己的老闆朱元璋的性格,對於自己這個非“淮西系”的外人來說,始終是一個外人,更何況朱元璋日漸猜忌自己,與其將來君臣撕破臉,倒不如自己知趣點,早早退休。

    朱元璋很痛快的答應了劉伯溫。准予他回到自己的老家青田養老。可這養老的日子沒過幾天,劉伯溫就被一紙彈劾又弄回了南京,又驚又怕之下,染上風寒,並且在胡淮庸的設計下,病情加重,最終死在了故鄉青田。

    劉伯溫死後,明朝發生了幾件大事,首先胡淮庸案爆發,牽連到一萬餘人,之後太子朱標暴斃,朱元璋將皇位傳給了皇長孫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再後來,發生了明初權利的搶奪戰“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登上了皇位。而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分別就涉及到這幾件大事當中,結局各異,令人唏噓。

    大兒子劉璉

    劉伯溫的長子名為劉璉,為劉伯溫與正妻所生,生於元惠宗至正八年,卒於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明史》中對劉璉的評價則是“有文行”。意思就是說劉璉文章寫得好,且品行端正。

    劉璉出生時,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亂。而自己的父親劉伯溫,剛加入朱元璋的紅巾軍中,劉璉自小聰明伶俐,讀書用功。洪武十年(1377),29歲的劉璉被明太祖任命為考功監丞,兼試監察御史。次年,出任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如果沒有後來的禍端,按照劉伯溫為兒子打下的基礎,再加上劉璉的努力,平步青雲只是早晚的事情。包括當時的朱元璋對劉璉都讚許有加,“常欲大用之”,不但讓他年紀輕輕就成為布政使,並且,打算繼續培養劉璉,成為朝廷的重臣。

    然而,就這麼一個前途光明的年輕人,在32歲的年紀,卻橫遭不測。洪武十二年(1379),權日益滔天的胡淮庸黨,正四處結黨營私,試圖將朝中大臣都拉到自己的旗下,為日後“大計”做準備,而劉璉,也是他們拉攏的物件之一,在軟硬兼施不成的情況下,劉璉不幸被殘忍殺害,胡黨對外宣稱劉璉的死的原因是不慎墜井而亡。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劉璉是被胡淮庸一黨之人脅迫,方才跳井,以死明志。

    劉璉在當時風評很好,朝中同僚對他的評價很高。翰林學士王景評價劉璉:“以廉能見褒於制誥。可謂耀於前而光於後矣”。在劉璉死後,朱元璋於洪武十二年九月有御祭漣文,遣使祭靈,可見對劉璉的重視。

    《明史》: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二兒子劉璟

    相對於大哥劉璉,劉景算得上一個個性剛強之人。劉景是劉伯溫與繼室陳氏所生。劉璟自小好學,喜歡談論時勢,並且對兵法頗為喜愛。對於用兵打仗,頗有自己的看法和心得。洪武十四年(1381),32歲的劉璟曾隨延安侯唐勝宗率兵征討叛亂,期間多次出謀劃策,幫助唐勝宗打贏了叛軍,回朝後,唐勝宗多次向朱元璋讚許劉璟,朱元璋讚歎劉璟道;“璟,真伯溫之子也。”

    劉璟自小就以個性剛指出名,快人快語,毫不做作,且不畏權貴。某次,在和還是燕王的朱棣下棋時,朱棣問他:“我是王爺,你是不是應該讓著我來下棋?”劉璟正色回答道:“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剛直的性格,可見一斑。

    建文年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劉璟作為建文帝方,參與李景隆的軍隊,曾向李景隆獻計十六策,可惜李景隆驕傲自大,不拿劉璟的計策當回事,導致大敗。兵敗後,劉璟也被氣出了大病,回家修養一段時日後,於建文二年,拖著帶病的身體進京,向朝廷獻上《聞見錄》一書,書中數萬言,全都是對於當下的戰爭如何打做指導,可惜建文帝仍未採納,悲涼而又氣憤之下,劉璟棄官,回到了老家青田隱居。

    朱棣登上皇位後,深知劉璟的才能,十分愛惜這個人才,多次下詔讓他入京,可惜劉璟拒不從,並將前來的使者,罵出家門。之後朱棣惱羞成怒,下旨將劉璟捉拿進京,逼他就範。在捉拿劉璟的當天恰逢端午重陽,家人以及鄉親們知道此去必定凶多吉少,紛紛灑淚與劉璟話別。

    進京後,面對已經成為皇上的朱棣,劉璟毫無懼色,口不尊“萬歲“,且仍以“殿下“來稱呼朱棣,對於朱棣的好言相勸,並對朱棣說:“人臣事主,死而不貳“。堅決不接受朱棣授予的官職。同時正色對朱棣說:“燕王殿下,無論你如何掩飾,如何找藉口,在你百世之後,依然逃不過一個篡位的名聲!”

    朱棣聽後,大為憤怒,下令將劉璟投入牢獄。被打入天牢的劉璟,深知朱棣不會放過自己,同時也為了自己的信念和名節,於當晚,自縊於牢獄中,享年52歲。

    《明史》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一個投井而死,一個自縊而死,但是他們都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個信念和自己的執著,為了自己所效忠的大明而死,稱得上一代忠臣烈士!

  • 5 # 香姐逛歷史

    我國曆史上的各朝各代,但凡開國,必然有個牛逼哄哄的軍師,他算無遺策,忠心耿耿,一心只為輔佐主上完成帝王之業!

    而後世,素來把諸葛亮跟劉伯溫相提並論。不過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諸葛亮三分天下死於北伐,劉伯溫定一統江山卻遭猜忌。

    劉伯溫

    但是,劉伯溫既不貪汙受賄也不徇私枉法,所以朱元璋縱然欲除之而後快可一直找不到殺人藉口,好不容易與胡惟庸君臣聯手,劉伯溫卻棋高一著!

    劉伯溫其實早就知道,朱元璋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尤其是劉伯溫曾經籌劃滅元方略太過嚇人,如果他生出反骨,那麼大明江山,就會岌岌可危!

    因此,劉伯溫一直沒把自身學識傳授給兒子,臨死前,他喚來長子劉漣,將畢生所學編冊成書,讓劉漣呈送給朱元璋,並告誡後人,誰也不能在研習此類學問。

    劉伯溫怎麼死的?

    劉基劉伯溫是患病離世。

    劉基(1311年7月du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zhi傑出dao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劉伯溫死後,兩個兒子結局如何?

    一、大兒子

    要知道劉伯溫是非常優秀的人,他教育出了的兒子肯定也是非常優秀了,因為古人有云老子英雄兒好漢了,劉伯溫的大兒子曾擔任過御史和江西參政的職務,算是很高的官職,要知道那個時候他才32歲,是非常年輕的,加上朱元璋非常喜歡,也認可他,可惜他太正直了,沒有繞過官場上的是是非非,給胡惟庸等人的迫害投井而亡。

    二、小兒子

    劉伯溫的小兒子劉璟的結局也不好,劉璟是幫建文帝,還出了16個計謀討伐朱棣,可惜是靖難之役,建文帝根本就沒有能力對抗朱棣,最後還是失敗了,那麼劉璟當然是非常傷心了,就再也不做官了。

    但是架不住朱棣喜歡他,就一直想他為自己做事,可惜劉璟軟硬不吃,最後朱棣沒有辦法就將他打入大牢。也是在大牢活生生給折磨死了。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大明皇朝,後人稱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據統計劉伯溫的後人在溫州支系龐大,並向全國發展,最遠的後裔在外國,共有6萬多人,居住在溫州的也已經有2萬多了,每年祭祖劉伯溫的嫡系後裔都會從遠方趕回來,現有500多桌的規模。

  • 6 # 拯大人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劉璉、次子劉璟這兩人最後的結局,一個跳井身亡了,一個自盡身亡了。兩個人的結局都看起來都十分的相似,但其中所經歷的事情卻大有不同,導致兩個人最終都是自己勇敢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劉璉出生在1348年,這時候他的父親劉伯溫剛剛結束在丹徒的半隱居生活,準備參與到元朝末年天下紛爭的時代當中來。

    劉璉便一直跟隨在父親身邊,四處奔波,等到長大成人後,父親劉伯溫早已效力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旗下了。

    當中曾有記載說,當劉璉長大成人後,因父親劉伯溫教導有方,得到了朱元璋的看中,被冊封為六品考功監丞。

    在這之後不久,劉璉便升遷成了江西地區的布政司右參政,開始輔佐掌管江西地區的糧食軍務、驛站、水利等。這時候的劉璉跟他的父親劉伯溫一樣,得到了朱元璋的重任。

    但可惜當下一次朱元璋想要在此給予重任,將劉璉培養成朝中重臣,輔佐朱元璋的時候。劉璉卻遭到了胡惟庸黨羽的逼迫,當時的胡惟庸黨羽全朝上下都有人,並且胡惟庸的黨羽想著的是謀反。劉璉不願意背叛朱元璋,便遭到了胡惟庸黨羽的逼迫,最終跳井身亡。

    《明史》當中曾有記載說:“(劉璉)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劉璉的這一舉動,不僅表明了自己的對明朝的忠心,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一直會是明朝。

    以至於當朱元璋得知劉璉身亡的訊息,悲痛不已,認為自己失去了一個重臣。

    劉璟出生於1350年,劉璟從小的時候就飽讀詩書,文韜武略更是樣樣精通,其聰明才智跟哥哥劉璉是不分伯仲。洪武十年的時候,劉璟的哥哥劉璉去世,劉璟本應該繼承自己哥哥的爵位。

    但劉璟沒有這樣做,而是將這個爵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劉璟也因這一點得到了朱元璋的看中,被視為天子近臣。

    洪武14年,溫處葉丁香、吳達三叛亂,劉璟被朱元璋委以重任前去平叛這件事。在這件事情當中,劉璟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所作所為得到了朱元璋的看中,被冊封為谷王府左長史。

    之後當朱元璋去世過後,朱允炆登基繼位,因朱允炆削藩操之過急。引起了自己叔叔朱棣的不滿,劉璟得知此事過後。當即趕回了皇宮內,向朱允炆獻上計策,讓其應對朱棣的謀反。

    可惜朱允炆並沒有採用劉璟的計策,最終導致朱允炆的大軍勢力。第二年的時候,劉璟在此上書朱允炆讓其聽從自己的計策,這一次還是遭到了朱允炆的拒絕。

    為此劉璟失去了信心,便決定辭官隱居,從此之後再也不過問朝堂之事。等到朱棣篡位成功稱帝的時候,朱棣欣賞劉璟的才華,便將其重新召進宮內為自己效力。

    但劉璟口頭上答應了,實際卻沒做出任何的行動。朱棣將其關入大牢內,但劉璟深知自己肯定是會遭到朱棣的殺害,索性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隨即用辮子纏繞將自己勒死,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 7 # 江湖小曉生

    劉伯溫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可見劉伯溫在大明朝開國的作用有多大,他和張良一樣,最初都沒有投靠明主。

    張良早先跟著韓王成,後來才投奔了劉邦,而劉伯溫早先跟著元朝混,他是元朝的進士,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後來歸隱山林後,再出山才跟了朱元璋。

    劉伯溫一輩子留下來的傳說實在是太多了,有人說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有人說他是諸葛亮轉世,還有人說他是劉半仙,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他功業上的事情。

    劉伯溫始終是一個人,是人都有私生活和家庭。關於劉伯溫的家庭以及後人的狀況,似乎很少有人感興趣。

    一、三個老婆倆兒子倆女兒,劉伯溫的家庭還算完滿。

    劉伯溫早年娶了個老婆富氏,可惜她生不出孩子來。為此劉伯溫又娶了個小老婆陳氏。陳氏很給力,劉伯溫的倆兒子都是陳氏所生。

    富氏去世以後,陳氏成為了家裡的掌門人。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母以子貴。等到劉伯溫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以後,朱元璋覺得劉伯溫家的老婆太少了,才一個正妻這哪成?

    為此朱元璋又賞給了劉伯溫一個小老婆章氏,這個章氏是皇帝賜的,按道理在家裡的地位不會太低,可她只給劉伯溫生了倆女兒,因此也就沒有後代可以繼承爵位了。

    劉伯溫和陳氏,生的倆兒子分別是長子劉璉和次子劉璟。其中長子劉璉繼承了劉伯溫誠意伯的爵位,而次子劉璟婉言謝絕了朱元璋的賞賜。

    劉伯溫和章氏,生的倆女兒,分別嫁給了吳彪和沈安,這兩個人也沒什麼名氣,可見願意跟劉伯溫結為親家的人,在明朝初年並不多,原因後面再講。

    三個老婆,還有兩雙兒女,這樣的一個組合,在當時的任何人看來都是比較幸福的大家庭了。那麼劉伯溫的後人有怎樣的遭遇呢?

    二、倆兒子下場都不是很好。

    劉伯溫屬於清流,他是前朝的進士,而且是那種獨善其身的人。因為厭倦了元朝官場的腐敗,所以才不願意和他們同流合汙。

    到了明朝的時候,劉伯溫的這種性格依舊沒有改掉,哪個朝代沒有貪官汙吏呢?這些貨色佔據著官場的絕大多數位置,而且為了自保,他們往往形成黨派,你根本就撼動不了。

    為此劉伯溫就被這幫人排擠,他雖然十分聰明,但是他的性格顯然導致他跟這幫人過不到一塊兒去。因此劉伯溫在朝廷裡的人緣很差。

    大家都是隨波逐流的貨色,沒有人敢跟這幫腐敗分子唱反調。所以就算那些不貪汙不結黨的人,也不願意得罪那幫結黨貪汙之人,自然就不願意親近劉伯溫了。因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沒人願意跟劉伯溫結為親家關係了。

    劉伯溫得罪的黨派是淮西派,他們的領袖人物是李李善長和胡惟庸。尤其是這個胡惟庸,一直針對劉伯溫。就算劉伯溫去世了,他也要收拾劉伯溫的兒子,因此劉伯溫的後人下場並不好。

    1、長子劉璉被胡惟庸給逼死了。

    劉伯溫去世以後,長子劉璉繼承了誠意伯的爵位,早年跟父親一樣,擔任御史的職務。等到胡惟庸上臺以後,劉璉前往擔任江西布政使右參政。

    按理說已經離開了權力中心,不再會被人整了。可是胡惟庸壓根就沒打算放過劉璉,誰讓他是劉伯溫的兒子,而且還是個正直之人呢?

    在胡惟庸手下人的逼迫之下,正直的劉璉寧死不屈,寧可選擇投井而死,也不願意屈服於胡惟庸一派。去世的時候年僅32歲。

    2、次子劉璟,被朱棣賜死。

    小兒子劉璟,繼承了劉伯溫的才學,也是一個學貫古今的大才子。而且對兵法韜略有自己的研究。

    洪武十四年,劉璟初露鋒芒,在鎮壓地方起義的時候,立下大功,有運籌帷幄的本事,所以被人稱之為小劉伯溫。

    劉璟深受朱元璋喜愛,恰好胡惟庸也被除掉了,所以他沒有遭到胡惟庸一黨的傷害。在洪武朝,劉璟每年都有機會入京去拜見朱元璋。

    擔任谷王府左長史期間,曾經有權力管轄肅、遼、燕、趙、慶、寧六王府事。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劉璟是堅定地站在朱允炆身邊的。

    可惜大將李景隆不聽從劉璟的建議,以至於兵敗。劉璟一氣之下,選擇歸隱南田。朱棣當了皇帝以後,也愛惜劉璟的才華,所以就讓他出來做官。

    可是劉璟打心眼裡瞧不起朱棣,他始終認為朱棣是亂臣賊子,聲稱:殿下百世後,逃不過一個篡字。這可把朱棣給氣的,立刻把劉璟給抓了。

    劉璟被抓以後,依舊不屈不撓,不承認朱棣這個皇帝。朱棣氣得牙癢,卻也沒有辦法,只好先把劉璟關了起來,結果沒想到,劉璟還挺有骨氣,居然偷摸著在牢裡用自己的頭髮上吊自盡了,年僅52歲。

    總結:劉伯溫家教不錯,所以兒子們都很爭氣。

    劉伯溫的這兩個兒子,都是不畏強權的人,這在社會上是非常少見的。強權者稍微威脅一下你,一般人都會舉雙手投降了。

    可是面對胡惟庸的脅迫,劉璉選擇投井而死。面對朱棣的逼迫,劉璟選擇上吊自盡。這兩兄弟沒有一個是貪生怕死的,他們心裡都有自己的是非觀,大是大非面前,不可以糊塗。

    如此小機率的事情,居然同時發生在他們哥倆身上,可見劉伯溫的家教的確很好。至少沒有教出兩個是非不分的隨大流者。

    劉伯溫的長子劉璉這一脈是傳承下來了,到了天啟年間,劉伯溫的六世孫劉孔昭依舊承襲著誠意伯的爵位。

    參考資料:《明史》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伯溫是歷史上有名的“半仙”。在歷史傳說中,劉伯溫不但通古識今,而且能夠預知未來。甚至到了近代,都還有劉伯溫曾經預測的事情,被驗證的傳說。

    (劉伯溫)

    歷史上像劉伯溫這樣的軍師很多,每一次當朝代更迭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軍師。他們幫助各自的主公進行戰略規劃和戰術安排,讓他們的主公在戰場上如魚得水,消滅了一個又一個的敵人,最終獲得成功,一統天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的軍師姜太公,齊桓公的軍師管仲,劉邦的軍師張良、陳平,三國時期曹操的軍師郭嘉,劉備的軍師諸葛亮,李世民的軍師徐茂公、李靖,趙匡胤的軍師趙普,明朝明成祖的軍師姚廣孝等等。他們的那些計謀和傳說,在後世獲得了廣泛的傳頌。

    不過這些軍師中,被後世傳得神乎其乎,甚至認為他們是“神仙”的,其實並不是很多,也就只有姜太公、諸葛亮等幾個人。而劉伯溫就是這樣一個,不但能幫助朱元璋建功立業的軍師,同時也被傳為“神仙”的人。

    準確地說,劉伯溫不是在後世才被傳為“神仙”的,而在當世他就已經有了“半仙”的稱號。當年朱元璋對於“稱王”這件事情,一直猶豫不決。因為一開始的時候,有個叫做朱升的謀士,曾經對朱元璋講“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規劃,朱元璋一直按照這個戰略規劃佈局他的統一行動。因此,究竟什麼時候稱王,朱元璋一直猶豫不決。

    後來,在北方紅巾軍劉福通、小明王韓林兒失敗的時候,當時朱元璋想把韓林兒接過來,借韓林兒的名號,號令天下。但劉伯溫告訴他,按照“天命”,你朱元璋才是真龍天子。所以不要把韓林兒接過來,免得請神容易送神難。接著,在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以後,劉伯溫再一次敦促朱元璋及時“稱王”,號令天下。當時劉伯溫就是以“天命”學,說來說服朱元璋的。

    (韓林兒劇照)

    而且事實上,劉伯溫在此前也有過在山中修行的經歷,因此,後世普遍傳說,劉伯溫已經是一個半人半仙的人,是一個能夠窺探天命,並且預測未來的人。

    既然劉伯溫這麼厲害,他當然就知道他的子孫後代的結局是怎樣的,所以他自然會提前為他的子孫後代進行謀劃。那麼,劉伯溫做過謀劃沒有呢?劉伯溫的兩個兒子,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劉伯溫兩個兒子的結局都很不好。劉伯溫的大兒子劉璉後來被胡惟庸禍害,墜井而死。劉伯溫的小兒子劉璟,後來參與到了“靖難之役”中。由於他堅決地站在朱允文的那邊。因此,他最終被朱棣抓起來,關在監獄裡面。雖然朱棣一直在勸說他投降,但是他堅決不投降,最後還用辮子把自己給勒死了。

    由此可見,劉伯溫兩個兒子的結局,確實是非常悲慘的。

    那麼,是不是劉伯溫沒有為兒子們做過規劃呢?

    (朱元璋)

    事實上,劉伯溫是提前做過規劃的。

    他臨死前,把一本“天書”交給他的大兒子劉璉,讓劉璉不要看,迅速交給朱元璋。劉伯溫為什麼會這樣做?其實就是為兒子做規劃。因為劉伯溫既然是一個半仙,那麼朱元璋肯定很擔心劉伯溫的兒子也擁有這樣的本領,對自己的江山的穩定造成傷害。所以,劉伯溫自然不會放過劉璉。而一旦劉璉把“天書”交給了朱元璋,而且還沒有看過,那也就意味著劉伯溫的這個大兒子劉璉,是一個比較平常的人,這樣朱元璋就不會懷疑他了。

    劉伯溫也為小兒子劉璟做了規劃。劉伯溫其實已經知道了,朱元璋會對胡惟庸下手,所以他給劉璟說,讓劉璟在胡惟庸當政的時候,不要做任何事情,等到胡惟庸倒臺以後,再把治國的良策告訴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一定會重用他。劉伯溫的這個安排其實是不錯的,既避免劉璟參與到胡惟庸事件中,又讓他兒子能獲得朱元璋重用。

    不過應該說,劉伯溫雖然為他的兒子們進行了規劃,但是他並沒有能夠幫助他的兒子們逃過災難。他避免了他的大兒子劉璉被朱元璋懷疑,但是沒有避免他參與到胡惟庸事件中。他雖然讓他的小兒子劉璟獲得了朱元璋的重用,但是沒有想到朱元璋的兒子們會發生內訌,互相打成一團。而劉璟不幸參與進去,最終死於非命。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劉伯溫確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確實能夠看清楚很多事情,但是他並不是一個能夠預知後世五百年的人。

    他是一個聰明人,一個傑出的人,但是並不是神仙。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等)

  • 9 # 依稀說史

    在我們老百姓眼中,諸葛亮和劉伯溫已經成為智慧的化身。劉伯溫也被認為是繼諸葛亮之後,最聰明的人。其實諸葛亮和劉伯溫也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兩個人的生育能力都不是特別強。諸葛亮只有兩個兒子(一個非親生),劉伯溫也只有兩個兒子。

    相比較於諸葛亮,劉伯溫的地位沒有那麼高,結局也沒有諸葛亮那麼好。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按道理說,這並不是什麼重病,也不是致死之病。朱元璋知道之後,派胡惟庸帶著御醫為劉伯溫看病。結果,劉伯溫的病不僅沒有好,反而更加嚴重。御醫一番“治療”之後,劉伯溫小病變成了大病。劉伯溫抱病朝見朱元璋,陳明瞭被胡惟庸帶來的御醫越治越嚴重的情況。朱元璋卻表現地非常冷淡。

    一個月之後,劉伯溫已經病入膏肓,無法自由活動。在朱元璋的特許之下,劉伯溫在長子劉璉的陪同下,返回青田老家。1375年農曆4月16,劉伯溫病逝於青田老家,享年六十五歲,臨死之前寫下了“天文書”,向兩個兒子交待了後世。

    明朝初年,大臣之間也存在派系,其中最大、最有權勢的派系是淮西集團。浙東集團也被認為是一大勢力集團。李善長、胡惟庸被認為是淮西集團的領頭人,劉伯溫則被認為浙東集團的領頭人。劉伯溫在查辦有關淮西集團的案件中,做了不少得罪淮西集團的事情。胡惟庸因此嫉恨劉伯溫,並且想辦法害死劉伯溫也可以理解。至於是朱元璋授意,還是胡惟庸自作主張,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從歷史事實來看,劉伯溫之死確實事有蹊蹺。在劉伯溫看來,自己的死跟胡惟庸有一定關係。

    劉伯溫去世之後,淮西集團等於報了仇。劉伯溫的兩個兒子的命運如何呢?淮西集團有沒有趕盡殺絕呢?

    劉伯溫一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劉伯溫的兒子,和諸葛亮的兒子命運都差不多,都沒有得到善終。諸葛亮的兒子戰死疆場,劉伯溫的兒子也沒有壽終正寢。

    長子劉璉出生於1348年。劉璉的文學功底非常不錯,本人也聰明好學,頗有一些劉伯溫的神韻。朱元璋也比較看中劉璉,有重用他的意思。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劉璉在出任江西布政司右參政的時候,被胡惟庸一黨所脅迫,最終墜井而死。史稱:

    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劉伯溫的次子劉璟出生於1350年。劉璟也繼承了劉伯溫的優良傳統,聰明好學、喜歡研究經書、也喜歡談論兵事。1390年,劉璟承襲了劉伯溫的爵位。朱元璋授予其“除奸敵佞”鐵簡,讓劉璟糾察百官。

    靖難之役爆發之後,劉璟上書發表16條建議,但是建文皇帝並沒有採納。建文皇帝命劉璟進入李景隆的幕府。劉璟數次向李景隆提出合理建議,但是李景隆始終沒有采納,最終兵敗。李景隆兵敗之後,劉璟再一次上“萬言書”,還是沒有被採納。於是劉璟決定棄官歸隱。

    朱棣靖難成功之後,非常欣賞劉璟,下詔詔令劉璟入京。但是,劉璟卻拒不接招。劉璟的行為惹怒了朱棣,朱棣下令捉拿劉璟。劉璟赴京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必死的決心。見到朱棣之後,劉璟還是以建文舊臣自居,明確表示:“人臣事主,死而不貳”,並且對朱棣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

    朱棣大怒,將劉璟關入大牢。劉璟被關入大牢之後,在獄中自縊身亡,享年52歲。

    從劉璉和劉璟的結局來看,朱元璋並不像是害死劉伯溫的幕後黑手,胡惟庸似乎更有嫌疑。劉璉之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和胡惟庸相關。雖然劉伯溫、劉璉、劉璟都是死於非命,但是後世卻沒有忘記他們。明清後世皇帝曾經多次追諡劉伯溫父子。劉伯溫一支也一直得以延續。

    相比較於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等大臣最終被斬殺、滅族,下場要遠遠慘過劉伯溫。劉伯溫的兒子雖然死於非命,但是為劉伯溫留下了子孫後代。誠意伯爵位斷斷續續也傳了6世。

  • 10 # 樓哥看歷史

    劉伯溫,大明王朝開國功臣。以“累察乾象,多效謀猷”的功勞,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底被封為誠意伯,歲祿食祿二百四十石。第二年劉伯溫對剛當上丞相的好友楊憲背後捅刀子,此舉雖然導致了楊憲的倒臺和被殺,但也讓他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三月,劉伯溫致仕,回老家過退休生活。

    太史令劉基併發其(即指楊憲)奸狀及諸陰事。上大怒,令群臣按問。憲辭伏,遂與炳等皆伏誅。—《明太祖實錄五十四》

    劉伯溫劇照

    告老還鄉的劉伯溫此後因為與民爭地,派長子劉璉到南京告御狀。可惜最終真相被揭穿之後,朱元璋免去了這位誠意伯二百四十石的歲祿,而在家鄉臭了名聲的劉伯溫不敢回鄉,就此在京城長住。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心情鬱悶的劉伯溫病倒了,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帶著太醫去探病。但是劉府照單抓藥之後,劉伯溫卻感覺“若有物塞腹中”,非常痛苦。三月,朱元璋准許病情愈加沉重的劉伯溫坐車回鄉。四月十六日,誠意伯劉伯溫去世,享年65歲。

    劉伯溫一共有兩個兒子,在老爹去世之後,這兄弟二人的命運如何呢?很不幸,二人均死於非命,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劉璉和劉璟兄弟倆。

    長子劉璉:被逼投井

    劉璉,生於元順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乃劉伯溫長子。劉璉的文學素養非常高,寫的詩“詞旨高雅”。此前他雖然奉老爹的命令到南京去告御狀,但朱元璋雖然處罰了劉伯溫,卻也並沒有牽連到劉璉。

    洪武八年劉伯溫死後劉璉在家守孝,然後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的時候,朱元璋讓他出任考功監丞。考功監參掌給授誥敕之事,算是天子近臣,監丞的品級是從六品。以劉璉的能力做這份工作自然是綽綽有餘,很快他就以出色的表現升任試監察御史,隨即外放為江西參政。

    布政司參政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地位僅次於布政使,是從三品的高官。從這一點來看,在老朱身邊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劉璉得到了重用,畢竟此時他不過30歲的年紀。《明史》記載“太祖常欲大用之”,確實並不算過譽。但是在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的時候,《明太祖實錄》中出現了這樣一條記載:

    壬申,江西參政劉璉以罪逮下獄。璉,誠意伯基之子也,上以基故,特宥之。—《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三》

    胡惟庸劇照

    從上文來看,劉璉並沒有被朱元璋處死,那他的結局如何呢?《實錄》沒有提,《明史》的說法是“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當初朱元璋就丞相人選討教於劉伯溫,三個人選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唯獨胡惟庸被劉伯溫評價為“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意思就是用他做丞相,一定會壞事,雙方就此結下樑子。而劉伯溫之死,他兩個兒子一直堅信是胡惟庸所為,雙方矛盾日深。因此胡惟庸藉著劉璉犯事的機會趁機將其逼死,從邏輯上也是成立的。

    次子劉璟:獄中自盡

    劉璟,生於元順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乃劉伯溫次子。從洪武八年到洪武十二年,劉璟的父親劉伯溫、兄長劉璉接連去世,而且都與丞相胡惟庸有關。因此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處死之後,劉家的春天算是到了。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延安侯唐勝宗率軍平定溫州、處州(今浙江麗水)一帶丁香、吳達三叛亂之時,劉璟作為參謀隨軍效力,屢立功勞。班師之後,唐勝宗特地向朝廷稱讚劉璟之功,朱元璋非常高興,給了他極高的評價:“璟真伯溫兒矣”。此後每年朱元璋都會召見劉璟在便殿見面,史稱“燕語如家人”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提出讓劉璟來襲封誠意伯的爵位,劉璟推辭不受,稱兄長劉璉之子劉廌尚在。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三月封劉廌為誠意伯,歲祿增加為五百石。

    至於劉璟,先是被封為閤門使(在皇帝身邊朝夕隨侍的官職),此後又被封為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的王府左長史。據說劉璟曾經在和燕王朱棣下棋時全力以赴,殺得朱棣面子掛不住,說了一句“卿不少讓耶?” 劉璟非常拉風地回答:“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朱棣無言以對,估計心中默默地給他記了一筆。

    靖難戰爭開始後,劉璟跟著谷王一起撤回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命其參曹國公李景隆軍事。李景隆在鄭村壩大敗之後,劉璟與大部隊失去聯絡,幸為其子劉貊所救,這才回到南京。此戰失利之後,心灰意冷的劉璟辭職回鄉。

    朱棣劇照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並於六月十七日在奉天殿稱帝。朱棣對當年不肯讓棋的劉璟記憶深刻,派人召他入京。劉璟稱疾不至惹惱了朱棣,索性新賬老賬一起算,將他抓回南京。劉璟見到朱棣時依然稱其為“殿下”而非“陛下”,不但如此,還放出一句狠話: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激怒朱棣的下場自然好不了,但劉璟可比方孝孺、黃子澄那些人有骨氣的多,他直接就在獄中自殺了。朱棣念及劉伯溫的功勞,沒有株連劉璟的兒子劉貊。

    結語:作為“劉半仙”的兩個兒子,劉璉和劉璟兄弟倆都沒有得到善終。而此前襲封了誠意伯的劉廌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時候削爵譴戍甘肅。劉基的九世孫劉瑜,在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的時候被封為處州衛指揮使。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世宗下旨讓劉瑜襲封誠意伯。劉瑜死後傳於其孫劉世延,劉世延死後傳於其孫劉藎臣,劉藎臣死後傳於其子劉孔昭。劉孔昭在南明時進封誠意侯,此後事蹟不詳。

  • 11 # 跪射俑

    劉璉,劉基長子,生於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劉璟,劉基次子,生於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經,才學過人,明太祖念基,每歲召璟同章溢子允載、葉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機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後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劉孔昭,明浙江青田人,號復陽。劉基後裔,襲封誠意伯。崇禎十七年(1644)任武操江。明亡,在南京擁立福王,與馬士英,阮大鋮朋比,權傾一時。清兵入南京,逃出海,舉兵抗清。順治十一年隨張名振攻入鎮江。遇風浪,死於海上。

  • 12 # 千秋文史

    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人們常常用諸葛亮和其相比,他的形象聽過流傳,已經從一個足智多謀的文臣謀士,演變為一個能掐會算、未卜先知的奇人。在正史中記載,他文采斐然、謀略出眾、不徇私情。他在開國後,在朝廷激烈的內鬥中,卻是一個失意者。沒有獲得朱元璋的重用,反而被排擠出局,最後被奸相胡惟庸以賜藥為名,毒死。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生於元至正八年,自幼勤學苦讀,才幹卓異,朱元璋對他十分賞識,三十出頭就做到了江西布政使,但是被胡惟庸所陷害,剛烈的劉璉不甘受辱,跳井而亡。二兒子劉璟,精通四書五經,朱元璋還特意讓他負責在朝堂監督百官的禮儀。後來朱元璋病故,建文帝繼位,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與建文帝爭奪天下,朱棣登基後,爭取劉璟,劉璟百般推脫,後來竟當面指責朱棣篡位。被關進大牢。劉璟在獄中自縊。

  • 13 # 圖文繪歷史

    劉伯溫最早娶了梧溪富氏,因富氏無生育,娶了側室陳氏,1348年和1350年,陳氏為劉伯溫生下2個兒子,分別取名為劉璉、劉璟,此時劉伯溫快40歲了,仍蹉跎在老家,富氏死後陳氏扶正為繼室,公元1360年,50歲的劉伯溫出山輔佐朱元璋征戰天下,大兒子劉璉13歲帶著弟弟劉璟在老家侍奉陳氏。

    “神機軍師”劉伯溫,再神也沒能算出晚年淒涼和兒子非命。

    公元1375年劉伯溫在老家抱病離世,劉璉遵父遺命,將劉伯溫所寫所藏全獻給朱元璋,誇其“忠孝俱著”,大喜後將劉璉留在朝廷,1377年委任為江西參政,但遭到胡惟庸黨羽韓士原、沈立本等人的陷害,劉璉性情太剛毅,在1379年留下遺言“吾受帝命,參政江右,知報國而已,他所有不恤,何有於使哉”後,投井自殺,年僅32歲。

    劉伯溫廟前院兩座木牌坊,分別寫著帝師、王佐,正德皇帝御書。

    劉璉死後,朱元璋有意讓劉璟承襲誠意伯,被婉拒,朱元璋對其品行在加讚賞,最早授閣門使,後擢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長史,靖難之役時,劉璟堅決擁護建文帝,並獻上十六策討伐朱棣,結果可想而知,1402年朱棣成功篡位後派人抓劉璟進京,劉璟在獄中自盡,年52歲。

    圖為劉伯溫廟,懸掛有“欽建誠意伯廟”直匾。

    說一下劉伯溫的後代,劉伯溫死後,誠意伯爵位由劉璉長子劉廌承襲,不久受牽連貶掉了爵位,劉璉、劉璟都留有後代,但此後再無人繼承爵位,直到嘉靖年間,劉伯溫功業被提起,後人重新啟用,劉廌六世孫,也就是劉伯溫的九世孫劉瑜,被任命為處州衛指揮使,正三品,並承襲誠意伯爵位,崇禎年間,劉伯溫後人劉孔昭任操江提督,積極抗清,還晉升為誠意侯,此時永嘉郡劉伯溫一脈已發展到5萬多人。

  • 14 # 歷來現實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是明朝,也因為布衣天子朱元璋是從草根一步步成為開國皇帝的傳奇經歷,而備受人們的關注。

    可是常言道:“江山易打不易守”,所以在朱元璋執政期間因為猜忌也殺掉了不少開國功臣,這些開國功臣中最會揣摩皇帝心思的,就應該是神機妙算的軍師劉伯溫了,但是功高蓋主的人都難有好結局。劉伯溫的死可以說是大明王朝的遺憾,劉伯溫為大明江山做了多少貢獻,恐怕朱元璋是最為清楚的,就是這樣一個為大明朝鞠躬盡瘁一輩子的劉伯溫與世長辭之後,他的兩個兒子最後也都沒有得以善終,而且結局都很悲慘。

    劉伯溫的死其實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謎團,因為在洪武八年的時候,劉伯溫不幸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後就讓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御醫給劉伯溫開了一個藥方,劉伯溫照單抓藥回來服用,可是當劉伯溫吃了御醫開的藥後就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這讓他感覺十分痛苦。

    之後劉伯溫帶病去覲見朱元璋,並委婉地告訴朱元璋關於胡惟庸帶御醫探病,以及他在服用御醫所開的藥後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的情況。但是朱元璋知道後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些讓劉伯溫安心養病的安慰話,這讓劉伯溫感到心恢意冷。

    在三月下旬的時候,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在長子劉鏈的陪同下從京返鄉,沒過多久就逝世了。

    老子英雄兒好漢,對於像劉伯溫這樣一個如此優秀的人,教出的兒子肯定也不會很差勁,其長子劉鏈和次子劉璟兩人都是才華橫溢之人,而且兩人也都在朝中的做過高官。劉伯溫的長子劉鏈曾擔任過御史和江西參政的職務,而且還因做的不錯,受到朱元璋認可。

    也因他太過於優秀了,所以最後也遭到胡惟庸等人的迫害投井而亡,當時的劉鏈年僅32歲。

    劉伯溫的次子劉璟,從小就通曉四書五經,才能和學識都有過人之處,朱元璋在劉伯溫死後經常召見他,和他們說話就像和自家人一樣。而且在劉鏈死後,朱元璋想讓劉璟承襲誠意伯,但是被劉璟婉言拒絕了,這使得朱元璋對他的品行更加讚賞,最早授予閣門使,之後又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長史。

    儘管如此,劉璟的結局也並不好,因為在靖難之役時,劉璟堅決擁護建文帝,並且獻上十六策來討伐朱棣,結果可想而知,明朝朱棣起兵造反,劉璟跟隨李景隆一同參與北伐征戰,最後結局卻慘遭重挫,後來又得知建文帝葬身於火海之中,這使得劉璟傷心欲絕,最後辭官而去!

    當上皇帝后的朱棣廣納賢才,於是便想要召見劉璟,但是劉璟稱病不出,朱棣大怒於是下令將其逮捕入京。朱棣想要劉璟效忠於自己,對劉璟可謂是愛護有加,可是劉璟卻軟硬不吃,還對朱棣出言不遜,朱棣大怒便將他打入大牢。

    不畏強權,一生只忠於一主的劉璟最終死在了監獄之中,這就是一代功臣劉伯溫兩個兒子的悲慘結局 。

  • 15 # 路之意

    導語:在明朝開國戰爭中,劉伯溫長期為朱元璋擔任高階幕僚,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劉伯溫憑藉淵博學識和縝密細緻的分析,經常能夠準確把握戰場局勢走向,對未來形勢的預測十分精準,於是在民間留下了他“未卜先知、能掐會算”的美名。

    功高蓋主的人都難有好結局。劉伯溫的死可以說是大明王朝的遺憾,劉伯溫為大明江山做了多少貢獻,恐怕朱元璋是最為清楚的,就是這樣一個為大明朝鞠躬盡瘁一輩子的劉伯溫與世長辭之後,他的兩個兒子最後也都沒有得以善終,而且結局都很悲慘。

    劉伯溫死前對兩個兒子有什麼交代安排?

    劉伯溫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知子莫若父,對兩個兒子的將來,劉伯溫是早有打算和考慮的,這一點從其遺囑可窺探一二。

    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臨終時,將平生所學《天文書》交給劉璉,囑咐他:

    “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趕緊呈報皇帝,劉家後人不能學,不能看,免得受到朝廷猜忌。

    此外,別無多話。劉璉除了“有文行”,別無長處,且性格過於柔弱。劉伯溫死後,劉璉可以長子身份襲爵,衣食無憂,守成而已。

    對於次子劉璟,劉伯溫很不放心。

    劉璟“弱冠通諸經”“喜談兵”,個性剛直,這一點很隨劉伯溫。關鍵一點,劉璟跟皇家走得很近。劉伯溫歸老於鄉後,朱元璋

    “每歲召璟……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

    朱元璋特別喜歡劉璟,劉璟遲早是要在官場上混的。

    為此,劉伯溫囑咐劉璟:

    夫為政,寬猛如迴圈。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

    劉伯溫是個“慷慨有大節”之人,凡事“不耐繁劇”,說話注重骨架,不談細節。他這話,從大略上,說的是如何治國、理政;從細微處,則說的是如何修身、處事。

    劉伯溫大兒子劉璉的結局

    劉璉,生於公元1348年,劉伯溫去世後,長子劉璉在朝廷裡的臣子中,出類拔萃,像他父親一樣,品行端正。據《明史》記載:

    “太祖常欲大用之”

    因為胡惟庸從中作梗,劉璉不但沒能襲爵,反落了不是,惹了官司,後被朱元璋赦免。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以基(伯溫)舊勳”,授劉璉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後放了外差,出任江西參政。此時,胡惟庸也升至左丞相,胡惟庸是他的宿敵。

    公元1377年,劉璉“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以跳井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大概也是性格使然。

    劉伯溫的小兒子劉璟的結局

    劉璟,生於公元1350年,從小就通曉四書五經,才能和學識都有過人之處,朱元璋在劉伯溫死後經常召見他,和他們說話就像和自家人一樣。而且在劉鏈死後,朱元璋想讓劉璟承襲誠意伯,但是被劉璟婉言拒絕了,這使得朱元璋對他的品行更加讚賞,最早授予閣門使,之後又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長史。

    儘管如此,劉璟的結局也並不好,因為在靖難之役時,劉璟堅決擁護建文帝,並且獻上十六策來討伐朱棣,結果可想而知,明朝朱棣起兵造反,劉璟跟隨李景隆一同參與北伐征戰,最後結局卻慘遭重挫,後來又得知建文帝葬身於火海之中,這使得劉璟傷心欲絕,最後辭官而去!

    當上皇帝后的朱棣廣納賢才,於是便想要召見劉璟,但是劉璟稱病不出,朱棣大怒於是下令將其逮捕入京。朱棣想要劉璟效忠於自己,對劉璟可謂是愛護有加,可是劉璟卻軟硬不吃,還對朱棣出言不遜,朱棣大怒便將他打入大牢。劉璟則在牢中自縊身亡。

    那麼劉伯溫真的絕後了嗎? 

    劉伯溫還有一個孫子叫做劉廌,劉廌的父親死後,看透了官場,便發誓不再當官,劉廌從此把祖父劉伯溫書籍等物件,編成了盤古集,一直到後來劉伯溫的九世孫才去朝中當了官,劉伯溫的後代一直記載到清朝,就斷了記載,後來經過考察,劉伯溫的後代現在溫州的一支發展龐大,據瞭解溫州和其他地區的後代,現在總共有6萬人左右,並且每年都會有劉伯溫的後代前來祭祖。

    在歷史上,劉伯溫的名氣不次於諸葛亮。他的軍事戰略,他的政治眼光,他的文學造詣,他的豐功偉績,他的急流勇退,都讓人刮目相看,自嘆不如。但是劉伯溫兩個兒子的悲慘結局讓人不禁淚下。

  • 1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說起劉伯溫可謂是鼎鼎大名,知道他的人真是非常的多,他是元末明初時期一個重要的人物,是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謀士,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可謂是立下了卓越的功勳。很多人甚至將他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相提並論,認為他是後世唯一能夠比肩諸葛亮的人物。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戰爭中,劉伯溫可謂是運籌帷幄,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經常能夠準確的把握住戰爭的勝利走向。正是因為劉伯溫有這麼神奇的能力,所以被人稱之為神人,即使是明太祖朱元璋都對他感到有些忌憚。劉伯溫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劉璉和劉璟,都是側室陳氏所生。因為之前的正室一直沒有生兒子,所以劉伯溫就娶了陳氏生養後代。

    劉伯溫為大明江山可謂是鞠躬盡瘁,但是由於功高震主,所以晚年結局並不好,在1375年的時候去世。劉伯溫的死一直是一個謎,有人說很多人說是胡惟庸所殺,但也有人說是朱元璋暗中授意。劉伯溫死後,朱元璋讓劉伯溫的長子劉璉在朝中為官,在1377年的時候被任命為江西參政。但可惜劉璉遭到了胡惟庸的黨羽的陷害,最終在1379年投井自盡。

    劉璉死後,朱元璋讓劉伯溫的小兒子劉璟也出來做官。在朱元璋死後,很快就發現了建文帝和燕王朱棣之間的鬥爭。而劉璟堅決站在建文帝這一邊,同燕王朱棣等反賊作鬥爭。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殺到南京,登上皇位之後就派人把劉璟從老家抓來。開始朱棣還希望劉璟能夠投靠他這一邊,但劉璟堅決不肯附逆,最後在獄中自盡。

    到了嘉靖皇帝的時候,因為感念劉伯溫當年為大明江山所做的功勳,所以劉伯溫的後代又被重新啟用。

  • 17 # AL世界觀

    一代神人劉伯溫

    在歷史上,劉伯溫的名氣不次於諸葛亮,劉伯溫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劉伯溫是個神人,朱元璋當初打天下的時候,從不叫他的名字,而是恭敬的喊一聲“老先生”。

    劉伯溫的軍事戰略、政治眼光、文學造詣都是頂尖的,朱元璋稱讚劉伯溫:“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氣宏博。”在文學上和“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並稱為“一代之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伯溫、宋濂等人在李善長的推薦下,被朱元璋禮聘到應天府,在明朝開國戰爭中,劉伯溫是朱元璋的高階幕僚,為朱元璋出謀劃策、運籌帷幄。

    劉伯溫治軍打仗、治國理政都是一把好手,他的“時務十八策”讓朱元璋成了大氣候,他的“天命所在”論讓朱元璋萌生了帝王心,他針對江南局勢提出“陳氏滅,張氏勢孤”,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建策,讓朱元章平定了江南,朱元璋在遇到重要事情時,都要找劉伯溫關起門說私房話,劉伯溫憑藉其淵博知識和縝密細緻的分析,經常能夠準確把握戰場局勢走向,因為對未來形勢的預測十分準確,為明朝開國大業作出重要貢獻,在民間傳說裡成了“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人。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沒能封公封侯,在明朝開國後只封了個誠意伯,這應該是劉伯溫“固辭不受”的結果,劉伯溫雖然選擇了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然而劉伯溫卻是個“性剛嫉惡”又過於“廉直”之人,做事全憑“公心”二字,因此得罪了一些權貴,這裡面就有兩任丞相李善長和胡惟庸。

    因為劉伯溫不顧李善長的說情,秉公執法將李的一名犯了罪的親信處死,李善長對劉伯溫打擊報復,兩人雖然結下樑子,劉伯溫卻從不挾私報復,在朱元璋要罷免李善長丞相職務時,劉伯溫還是為李善長說了好話,不過也是因為朱元璋問他胡惟庸適不適合當丞相,劉伯溫據實說了不適合而得罪了胡惟庸,在胡惟庸風光的時候,造謠離間朱元璋和劉伯溫的關係,使劉伯溫被裭奪了祿位,讓劉伯溫憂憤成疾,而劉伯溫的死也成了疑案,據說是吃了胡惟庸的贈藥後病情加重,沒多久就死了,享年64歲!

    劉伯溫兩個兒子的結局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都是繼室陳氏所生,長子劉璉、次子劉璟,長子劉璉生於1348年,當時劉伯溫都37歲了,次子劉璟生於1350年,劉璉和劉璟兩人都很有才名,劉伯溫在臨終前給了劉璉一本天文書,囑咐他“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意思是趕緊把這本書送給皇帝,子孫後代都不要學這本書了,以免受到朝廷的猜忌,劉璉將書獻給朱元璋後,朱元璋大喜,誇劉璉“忠孝俱著”,“常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以基舊勳”,授劉璉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1378年出任江西參政,卻遭到胡惟庸黨羽的陷害,在1379年跳井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32歲。

    次子劉璟很多方面很像他的父親,“弱冠通諸經”、“喜談兵”,個性剛直,劉伯溫在臨終前囑咐他:“夫為政,寬猛如迴圈,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教劉璟要怎麼治國理政,劉璟在洪武十四年隨延安侯唐勝宗平叛,劉璟為唐勝宗出謀劃策很快平定了叛亂,凱旋迴朝後,唐勝宗極力誇獎劉璟的用兵之才,朱元璋喜歡的很,誇了句:“真伯溫之子也。”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想讓劉璟承襲劉伯溫的爵位,劉璟卻是固辭不受,說自己的長兄雖然過世了,不過他有個兒子劉廌,爵位應當讓給他,朱元璋對劉璟的胸懷和人品十分欣賞,當即授予他閤門使的職務,賜“除奸敵佞”鐵簡,次年朱元璋的庶十九子朱橞封谷王,劉璟被擢升為谷王左長史。

    在朱棣起兵造反後,劉璟跑回南京向建文帝獻十六策,沒有被採納,後來建文帝派草包將軍李景隆掛帥出征,劉璟跟隨參與軍事北伐,成為李景隆帳下參事,劉璟為李景隆獻計,剛愎自用的李景隆卻不採納,結果大敗,劉璟又向建文帝進言陳述兵事,建文帝又不聽,劉璟見狀只好棄官歸裡,朱棣造反成功登基後,召劉璟入京,想讓他來為自己效力,劉璟稱病不出,惱羞成怒的朱棣派人把他抓來,劉璟卻寧死不屈,看到朱棣只呼“殿下”,還說了句:“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

    朱棣又氣又恨,將劉璟關入大牢,劉璟被關入大牢當天晚上就自縊而亡,時年52歲。

  • 18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人們常常用諸葛亮和其相比,關於劉伯溫的死後人也是眾說紛紜,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元勳們很多都不得善終,有人說劉伯溫是病死的,也有說劉伯溫是被毒死的,但是究竟是怎麼死的,也成了一個謎。

    劉伯溫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下場卻很悲慘,一個投井而亡,一個被害死獄中。

    劉伯溫的大兒子叫劉璉,字孟藻,元惠宗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生於杭州,當時劉基任江浙儒學副提舉聰明好學,也比較有才。後來考取了功名。洪武十年(1377),除為考功監丞,歷試監察御史。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欽出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績階至中奉大夫,大明皇帝朱元璋想重用他,後來和胡惟庸意見不合,遭到胡惟庸的陷害,落得墜井身亡的下場。對此,朱元璋於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有御祭漣文,遣使祭靈,可見朱元璋對臣子劉璉的提攜與器重;

    劉伯溫的二兒子叫做劉璟,字仲璟,一字孟光,據載劉璟自小好學,文韜武略。洪武十四年(1381),溫處葉丁香、吳達三起事,朝廷命延安侯唐勝宗率兵征討。劉璟運籌帷幄,初露鋒芒。唐勝宗凱師還朝,奏及璟之才略,明祖朱元璋喜贊:"璟,真伯溫之子也。"遂每年詔召入朝拜見。洪武二十三年(1390),授合門使,賜"除奸敵佞"鐵簡,"百官不法,持此糾正"。後擢谷王府左長史,敕權提調肅、遼、燕、趙、慶、寧六王府事。建文帝即位,朱棣發兵,京都南京告急,劉璟立即還京,獻十六策未納,令參與李景隆軍事北伐,李景並沒有採納,結果大敗。明建文二年(1400),劉璟帶病赴京,進《聞見錄》數萬言陳述兵事,未聽,劉璟遂棄官歸隱故里南田。

    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愛惜劉璟才情,便詔劉璟入京,劉璟拒而不去。為此朱棣又氣又惱,下旨捉拿劉璟,逼他到京,準備軟硬兼施,好叫他誠心歸順。劉璟被捕入京,時值端午節前一天。村人知道劉璟此去凶多吉少,怕再也見不到他了,家家提前做粽子,煮雞蛋,餞別劉璟;五月初五,劉璟和眾鄉親在華蓋山與天耳山的坳口揮淚告別。

    進京見到朱棣後,劉璟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貳"而堅不受官職,且對朱棣不呼"萬歲",猶稱"殿下",並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因忤逆聖旨,即被關押牢獄。當晚,劉璟便在獄中用髮辮自縊,年52歲。明崇禎年間,劉璟被追封為大理寺少卿,諡剛節。清乾隆年間賜諡忠節。

  • 19 # 澳古說歷史

    劉伯溫,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著稱於世,民間素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當然在朝堂上,劉伯溫並沒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誠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劉伯溫的確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並不是決定性的,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等元勳,他們的功勞無疑要比劉伯溫來得大。

    劉伯溫一生育有二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皆為繼室陳氏所生。

    長子劉璉

    劉璉生於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時他的父親劉伯溫剛剛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準備參與到元末亂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贊其“有文行”,即文章出眾,有德行,因此在劉璉成年後,朱元璋見他十分聰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歲的劉璉被任命為從六品考功監丞,掌給授誥敕之事,同時兼試監察御史一職。

    不久,劉璉即升任為從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掌江西一省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等事務,成為了明朝地方上權勢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這一年,正當朱元璋要繼續重用他,將他培養成與他父親那樣的朝中重臣時,劉璉卻因不願成為胡惟庸一黨,而被胡惟庸的黨羽逼死。

    《明史》載:“(劉璉)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他死後,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無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靈,以示恩寵。

    總得說劉璉這一生雖短暫,但卻並不平凡。正如時任國史院編修吳從善所言:“家為賢子,國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斃焉,生榮死哀,尚何道哉”,在劉伯溫良好的家風下,劉璉被教育的很好,可謂德才兼備,在家他是賢子,在外他是良臣,雖是開國功臣之後,但卻從來不恃寵而驕,更不會以權謀私,此後更是寧死也不願意投靠奸臣,而是忠於朝廷。

    次子劉璟

    劉璟生於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書稱其“弱冠通諸經”,他小時候就熟讀四書五經,文韜武略是樣樣精通,較之其哥哥劉璉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劉璉死後,劉璟本該是繼承劉伯溫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卻沒有去繼承,反而是將這個爵位讓給了自己哥哥的兒子劉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為了表彰劉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門使之職,賜“除奸敵佞”鐵簡,“百官不法,持此糾正”,是為天子近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溫處葉丁香、吳達三叛亂,劉璟跟隨延安侯唐勝宗率兵征討,在這次戰鬥中,他表現十分突出,戰爭中他運籌帷幄協助唐勝宗平定了此次叛亂,凱旋後,朱元璋贊其:“璟,真伯溫之子也”,並對其是越發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劉璟授谷王府左長史,同時朱元璋還賦予他提調肅、遼、燕、趙、慶、寧六王府事權。

    惠帝朱允炆即位後,因其削藩操之過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時忠心耿耿的劉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獻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並未採納這些計策,但卻命他與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亂。但是在與朱棣的對戰中,剛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終聽不進去李璟的諫言,最終致使建文軍大敗。

    建文二年(1400年),劉璟帶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進《聞見錄》,陳述平定朱棣叛亂的計策,可朱允炆還是不願意聽從,此時心灰意冷下的劉璟最終決定棄官歸隱,從此不再過問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

    1402年,朱允炆敗亡,下落不明,朱棣於南京登基,是為永樂帝。此時朱棣愛惜劉璟的才能,於是準備詔劉璟再次入朝為官,可在接受到詔令後,劉璟卻一直為答應前往。而後,惱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將他強行押來南京,逼他就範。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劉璟也是軟硬不吃,無論朱棣怎麼說,他就是不開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語百般激怒朱棣。

    劉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貳”為由堅決不接受朱棣給予的官職,再是他也從不稱朱棣為“聖上”,而是依然稱他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認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見時,劉璟更是直言不諱的與朱棣說道:“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

    因此當時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過此時朱棣還是沒想要殺他,只是將他關進牢中。但是劉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總有一天是會殺了他的,甚至是會被滿門抄斬,於是他索性就在獄中用髮辮自縊,享年52歲。

    總得說劉伯溫二子劉璉、劉璟,他們皆是大明忠臣,他們誓死效忠於大明皇帝,至死不渝。

  • 20 # 平楠說史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他的名聲好壞參半,甚至有些兩極分化的趨勢。

    朱元璋身上最引人注意的一點就是他對於開國功臣的屠殺,同時,也正是因為他執政期間殺死不少功臣的原因,才把劉伯溫凸顯了出來。

    因為劉伯溫就是那個在屠殺之中存活下來並步步高昇的“幸運兒”。

    不過劉伯溫的這種幸運也並沒有持續多久,他還是死在了洪武八年的一個早上,就連他留下的兩個兒子也沒能得以善終。

    劉伯溫之死

    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之中,劉伯溫是一個被神化的人物,甚至在某些傳說故事中,劉伯溫是促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一個神人,甚至把明朝的建立都歸功於劉伯溫的神機妙算。

    事實上,劉伯溫雖然有大才,但是他並沒有達到神機妙算的地步。畢竟,他也沒有預料到自己的死亡。

    其實劉伯溫的死亡真相眾說紛紜,一直是眾人心中的一個疑惑,甚至有一些人認為劉伯溫的死亡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在洪武八年之時,劉伯溫突感風寒,朱元璋知道之後,就讓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之後御醫給劉伯溫開了藥方。

    然而,劉伯溫根據這個藥方服藥之後,卻感覺到肚中十分疼痛,難以忍受。

    當時的劉伯溫認為這件事情可能是自己受到了陷害,於是他就拖著病體見了朱元璋,並把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委婉地告訴了朱元璋。

    但他沒有想到,朱元璋聽到這件事情之後,反應平平,只是語氣平淡地讓他好好休息,並沒有對這件事情進行過多的追問。

    這件事情之後,劉伯溫彷彿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也隱隱約約地明白了朱元璋的想法,也就是在這一年的三月末,劉伯溫的病情開始逐漸加重,已經到了無法活動的地步。

    之後,在其兒子陪伴他回到家鄉之後不久,劉伯溫徹底與世長辭。

    而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從此也跟隨了父親一樣,都沒得到一個善終的結局。

    劉鏈

    作為被神化的人物,劉伯溫的才能毋庸置疑,同時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表現出了較高的水平。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才華橫溢之人,其中長子尤為突出。

    長子劉鏈曾經擔任過御史和江西參政,並且因為個人能力突出的原因,他還曾經得到過朱元璋的讚賞。

    朱元璋在與劉鏈見過幾次面之後,就認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事實也的確如此,劉伯溫的這個長子從小就十分聰慧,表現出了極高的才能。

    因為過於優秀的原因,劉伯溫長子在朝堂上的種種突出表現,惹怒了胡惟庸的黨羽,出於剷除政敵的想法,胡惟庸及其黨羽對劉鏈進行了陷害、攻擊。

    根據明史記載,在被胡惟庸的黨羽陷害之後,劉鍊墜井身亡。

    在他死去之後,朱元璋也為失去這個人才而感到惋惜不已,不過事已至此,一切都已無可奈何。

    出於愛才的想法,朱元璋在其死去之後,為他舉辦了風光大葬,表示自己對他的恩寵。

    除去能力突出之外,劉鏈的品性更是讓人佩服。在他入朝為官期間,從來沒有接受過奸臣的拉攏,始終遵循父親的教導,以忠於皇帝、為國為民為己任。

    劉璟

    劉伯溫的次子劉璟也是一個不逞多讓的精英式人物,他與自己的哥哥相比也是毫不遜色。

    根據記載,劉璟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在讀書方面有著較高的天賦,。在其哥哥死去之後,他本來可以繼承父親的伯爵之位,不過出於對哥哥的尊重,以及對自己侄子的疼愛。

    他選擇放棄了繼承權,把這個爵位讓給了自己哥哥的兒子,由此可見此人的品性。

    作為劉伯溫的兒子,劉璟在為官之道上有著較高的天賦和優越的先天條件,同時他讓出爵位的這個舉動,也讓他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和賞識。

    朱元璋為了表彰他對於自己兄長的感情,授予了他閤門使之職,並賜給他“鋤奸敵佞”的鐵簡,這就是賜給了他百官不法,持此糾正的權力。

    一般情況下,掌握這種權力的官員都屬於天子近臣。

    除此方面的天賦之外,劉璟在領兵作戰方面也有著較高的天賦。

    洪武14年之時,為了平定吳達三等人所引起的叛亂,朱元璋命劉璟率兵出征。在這次戰爭之中,劉璟的表現尤為突出。

    事實上,直到惠帝朱允炆登基為帝之時,劉璟也一直是深受信任的重臣。

    後來,在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之時,也是劉璟向朱允炆獻出了重要的對敵策略。

    可惜地是,朱允炆並沒有採納他的計策,而是命令他和李景隆一起去平定這次叛亂。

    顯然,這一時期的朱允炆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叛亂的嚴重後果,也正是因為此次平定叛亂,才讓劉璟逐漸對朝堂失去了信心。

    在平定叛亂期間,由於李景隆的自負,最終導致建文帝的軍隊大敗而歸。

    在這之後,劉璟就一直在家養病,不過,隨著朱棣勢力地不斷擴大,劉璟還是帶病趕赴京城,再次向朱允文提出了自己的計策,可惜,朱允炆還是不願採納他的計策。

    於是心灰意冷的劉璟就此辭官歸隱,再也沒有理會過朝堂政事。

    最後,因為劉璟不願承認朱棣的皇位,認為他是謀權篡位,所以劉璟被他關入了大牢之中,堅決不降的劉璟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為了不連累自己的妻兒,劉璟選擇了在獄中用髮辮自縊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什麼時候可以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