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色天王

    袁紹不死,也已無力迴天。

    袁紹死不過是加快了曹操統一河北的速度。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

    袁紹派遣使者招攬眾人,遣使招誘兗州、豫州諸郡。

    劉表則響應了袁紹攻曹的號召,派人策動諸州郡陰謀反曹,而陽安都尉李通則拒絕了袁紹、劉表的反曹號召。除了陽安郡之外豫州的其餘諸郡大多響應袁紹的號召。

    關中諸將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張繡準備同意,賈詡卻當著張繡的面回絕了袁紹的來使,準確地指出袁紹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點優勢: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名正言順;曹操兵力較弱,更願意拉攏盟友;曹操志向遠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率眾歸順曹操,被拜為揚武將軍。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接受了漢獻帝的衣帶詔,欲誅殺曹操,但事洩,被曹操夷滅三族。

    袁紹終於獲得了名正言順的開戰理由。

    劉備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

    劉備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絡,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為保持許都與青、兗二州的聯絡,避免兩面作戰。

    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

    同月,袁紹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

    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顏良、文丑皆死於此地,顏良被關羽所殺,文丑被亂軍所殺。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

    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都。

    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曹軍“合戰不利”。

    雙方列陣而戰,曹操敗了。

    九月,曹軍再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再次退回營壘,堅守。

    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

    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

    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

    韓荀,即韓猛,河北四庭一柱中的一柱,其成就應在文丑、顏良上,結果死在曹仁手上。

    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

    本人一直懷疑孫策死在此時,是屬於郭嘉的謀劃,畢竟官渡大戰時郭嘉應該隨軍,可整個官渡之戰不見郭嘉的身影。

    曹操沒了信心還要寫信問荀彧,若郭嘉在軍中,還需要問荀彧嗎?

    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夜宿於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

    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

    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

    曹軍驍將樂進斬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

    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

    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看袁紹的損失,河北大將四庭一柱全部損失殆盡,他們的損失還包括他們的精銳部下。

    大將淳于瓊,從西園起就是袁紹的盟友,他的死亡,代表著袁紹內部一支重要兵力消亡。

    這可是袁紹集河北之力打造的精銳部隊,隨袁紹自起兵至官渡十年積蓄的力量,大部毀於一旦。

    謀士方面,沮授被活捉,後被殺。

    許攸投降,田豐被殺。

    沮授原本是韓馥的心腹,投靠袁紹後,袁紹以其為三軍都督,大概也就相當於三軍總參謀長。

    田豐,別說了,戰略、戰術家。

    許攸,自袁紹守孝起就是袁紹的死黨,跟袁紹一起串聯天下,甚至聯絡王芬謀廢靈帝,掌握著袁紹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的投降,可謂在袁紹心裡狠狠插了一刀。

    可更別說因官渡之戰積累的大量物資,哪怕袁紹活著,再想跟曹操決戰也得再等幾年。

    再說外部環境,郭援出河東,張既說馬騰進攻郭援,龐德初次亮相,一刀砍了郭援。

    劉備與劉闢被曹仁擊敗,逃至荊州。

    汝南,袁氏大本營,其門生賓客分佈於諸縣,擁兵拒守。

    曹操對此甚為憂慮,以滿寵為汝南太守。

    滿寵招募五百人,攻下二十多個壁壘,設計誘殺首領十餘人,汝南平定。

    滿寵俘獲百姓2萬餘戶,士兵二千人,令他們回家務農。

    袁氏在河南的內應,幾乎全軍覆沒。

    外戚董承等死,朝廷上的保皇派幾乎人人自危。

    曹軍大獲全勝,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

    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於是人心盡復。

    曹操會給他時間嗎?

    肯定不會,曹操本欲趁勝追擊。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渡過黃河進攻袁譚,袁譚向袁尚告急,袁尚害怕袁譚得到士兵後不還,於是留審配把守鄴縣,自己率軍隊援助袁譚,與曹操在黎陽對峙。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黎陽,大敗袁尚袁譚,二人退守鄴城。

    曹操攻鄴,收割其麥田。

    此時曹操依從郭嘉之計,先行撤軍靜待二人自相殘殺。

    從建安五年(200年)十月,官渡之戰結束,到建安七年(202年),不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曹操就再次進攻河北。

    這期間,袁紹還要平定各地的叛亂,還要募兵、糾集糧草、訓練新兵。

    總覺得時間不夠,袁紹若不死,率大軍與曹操與黎陽對峙,曹操可分兵取青州、河東、幷州,再四處縱兵掠其田,破壞其生產,袁紹也撐不久。

    自袁紹逼走許攸的那一刻敗局已定,若糧庫不失,張郃、高覽不反,縱然袁紹再怎麼失敗,曹操也扛不住,已糧草不濟,而時已秋收畢,拖到來年開春,曹操必先潰敗。

  • 2 # 華嚴

    說起中國歷史上戰亂的朝代,大家第一個所想到的就是三國。而三國之中的最大勢力的曹孟德,而他在一開始的時候,所擁有的也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勢力。在之前勢力最大的其實是袁本初。袁本初和曹孟德的非常經典的一場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更是後世們所津津樂道許久。

    官渡之戰是決定曹孟德霸主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場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之後,袁本初就已經失去了他霸主的位置。不過雖然他在官渡之戰之後失敗了,但是他在北方卻有著多年的接觸,不會因為一場戰爭而徹底的失敗。

    所以在官渡之戰之後,他又返回了守地,又陸續的平定能多個地方的叛亂,只是可惜他還沒能再次聚集自己的力量,和曹孟德交手,他就因病去世了。那麼如果袁本初沒有去世,那麼他是否有機會能夠和曹孟德再次打上這麼一仗,曹孟德是不是能夠繼續統一北方呢?

    其實實際上在官渡之戰之後的袁本初哪怕去世了,曹孟德也沒能因袁本初已死,而非常快速的統一北方。在官渡之戰之後,曹孟德和袁本初作戰已經僵持了近五年的時間,而平定了北方則是用了七年的時間,所以可見曹孟德統一北方還是比較吃力的。

    更何況袁本初在去世的時候,袁本初的兩個兒子合力抵抗著曹孟德,曹孟德還是沒有辦法獲得最終的勝利,雖然他能輕鬆的攻下黎陽,但是卻一直攻不破鄴城。只不過後來袁本初的兩個兒子內鬥才給了曹孟德一個機會。

    而官渡之戰的時候,曹孟德則是因為汝南地區的一些判斷而導致糧草出現問題。可見當時袁本初影響力之大,雖然袁本初這仗打敗了,但是他具有著一定的威望可以迅速的整合河北。和曹孟德再次一決雌雄。再說冷的河北之後,袁本初完全可以聯合當時荊州的劉表,對當時的曹孟德發起再次的進攻,如果他能得到劉表的支援,那麼可以對曹孟德形成南北夾擊的局面。如果這樣做的話,曹孟德想要統一北方,估計也就只能等待袁本初徹底去世和袁本初兒子內亂了。

    雖然袁本初的表現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有些不堪,但是他能夠戰勝公孫瓚,可見也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所以如果袁本初沒有在官渡之戰之後馬上病逝的話,曹孟德統一北方也會難上很多。

  • 3 # 奧力給給

    必是不能!

    《三國志》作者曾這樣評價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可見袁紹敗於曹操,並不是偶然失誤,而是其人物性格決定其必敗無疑。

    袁紹看上去寬宏大量,實則內心忌妒刻薄。列舉其作為:

    2.不聽沮授建議,拒絕救駕,錯失挾天子令諸侯的機會;

    3.官渡之戰,不聽沮授、田豐建議,執意速戰速決,再加上許悠的背叛,致使大敗;

    4.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袁紹均不採納,反而疑心許悠與曹操同鄉之嫌,致使許悠奔曹。

    等等等等,諸多的失敗,都是有原因的,然而袁紹面臨一次次機會,都因其剛愎自用而錯失,後來大敗又歸罪於田豐,將其誅殺,致使天下謀士寒心,其雖位列“四世三公”,卻不重人才,即使不死,終會成為孤家寡人,所以其必敗無疑。

  • 4 # 迷你影視剪輯

    個人認為就算袁紹不死,也不能對曹操一方形成翻盤的局面。

    三國時期諸侯爭霸,個人認為所謂爭霸主要是看各方勢力主公的戰略眼光和用人之道。劉備和孫權之所以最後能和曹操三分天下,因為他們都有帝王之才和帝王之術,也就是善於用人,善於運用權術。劉備一個織蓆販履之輩,由最開始一個人到桃園三結義,到吸引趙雲,到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最終成就蜀國霸業,而孫權19歲接管江東,安內攘外,拜張昭魯肅為老師,外放權周瑜,最終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操,接著收復荊州,最終成就江東霸業。

    而袁紹雖位居四世三公,門下精兵強將,謀士眾多,但他處事優柔寡斷,賞罰不明,手下謀士之間不和,任由將士門居功自傲,相互爭鬥,說白了就是君臣不和,不團結,所以在袁紹出兵八十萬與曹操決戰時,慘敗而歸。所以他的性格決定了他能不能長久的割據一方。如果在官渡之戰後,袁紹沒有死,他最終還是要被曹操滅掉。

  • 5 # 書硯觀世

    袁紹頭腦才智不聰明,是個心胸狹隘之人,氣量小、見識不宏達寬廣,和手下文臣謀士情感相處不好,袁紹本人缺乏判斷力和決策,在眾多謀士,田豐、審配、許攸、逢紀等人。提出的軍事戰略建議,而他們的建議各有各的想法,導致意見不能達成一致,袁紹作為團隊當中的最高領導人擁有決策和下達命令的人。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分析在眾多出謀劃策的人,從中選取提出以大局著想,對自己事業方向有幫助的建議就可以採納,而且要馬上執行這個建議才能獲得成功。

    袁紹這種人不善於傾聽文臣謀士的建議不會分析事情的全域性,有機會攻取曹操的許都,也拿不定主意,錯失良機。每逢大事情要做的時候袁紹一直優柔寡斷拿不出決策出來,如果袁紹不死也翻盤不了,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不懂收攬人才,善用謀士的袁紹最終還是會被曹操殺死。

  • 6 # rmgago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曹操評價袁紹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曹操其實是比較瞭解袁紹的。儘管曹操的評價或許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性,但從他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曹操對於袁紹的評價是比較低的。

    袁紹其人,其優點在於威嚴優雅,具有領袖氣質,氣勢磅礴,且能禮貌待人、性情寬厚;缺點則在於魄力、謀略、膽識不足,缺乏成就偉業的“軟實力”。

    袁紹在三國亂世中能成為討伐董卓的盟主,降服眾人,成為三國前期最具權勢的人物之一,可見其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但從後期與曹操爭霸北方的過程看,袁紹在個人謀略、魅力、智慧上,確實非曹操的對手。

    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滅掉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不過袁紹之死加速了曹操統一北方的程序。儘管如此,曹操還是在官渡之戰後用了八年的時間,才清除了袁紹的勢力。

    儘管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但事實上在當時的形勢下,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差距是比較明顯的,官渡之戰,最初更多是曹操方面面對袁紹大舉進攻的防守戰役。

    當時袁紹佔據北方四洲,冀州、青州、幽州和幷州,總兵力大約十二萬。曹操佔據豫州、徐州、司隸和兗州,總兵力大約三萬。由於袁紹家底實在太過厚實,官渡之戰對於袁紹實力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袁紹能把如此一手好牌打爛,可見袁紹勢力的滅亡有其必然性。

    袁紹死後,兩個兒子袁尚、袁潭開始內鬥,內部人心不穩,不少文臣武將歸順曹操,袁紹不能說沒有責任。

    所以曹操之所以勝袁紹,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袁紹確實在謀略、魄力、膽識等方面不及曹操。在這種情況下,指望袁紹能翻盤,恐怕也有些太不切實際了。

     

  • 7 # 大強小分享

    1.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是有絕對優勢打贏這場仗的,就算大將武力值不如曹操,人數上碾壓曹操,還是敗了,重創了袁紹勢力,再怎麼發展也難以戰勝曹操了。

    2.袁紹,心胸狹窄,不會用人,本來四世三公威望吸引了很多人才,但後來都紛紛投向曹操,可見不會識人,不會用人。

    3.袁紹,猶豫不決,延誤戰機,都要火燒眉毛,決勝千里了,還要主動去照顧發燒的小兒子。

    4.袁紹,智商不夠,分不清主次,在漢獻帝逃難之時,明明就離自己比較近,有先機條件,就是不會挾持皇帝,挾持了皇帝雖然不會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做一回董卓也不錯吧。

    袁紹的失敗,跟他自己有很大的關係,人性已定,無力迴天。

  • 8 # 白雲山水居

    坦率地說,能夠形成翻盤的局面。

    為什麼呢?有幾個理由。

    一,袁紹仍舊佔據四郡之地,資源也仍然是最好的。

    河內四郡,地勢東高西低,有平原地帶最多。糧食作物及其他物產非常豐富,如果假以時日,必定又是最無後顧之憂的諸侯。

    二,袁紹治下,在當時的全國,人口是最多的。

    有天然的好土地,有發達的種植業,人民豐衣足食,力量是諸侯中最大的。

    人多力量大,要是袁紹還在,組織人民起來保家衛國,誰能打進來?

    三,袁紹的軍隊仍舊是諸侯中最強大的。

    每郡的軍隊都在十萬往上,加起來又是四五十萬之眾。

    曹操當時的軍隊十萬不到,孫權只有七八萬人,劉備更不用說,只有區區兩萬不到。其他的諸侯更成不了氣候。

    四,袁紹號召力強,如果他能放下架子,聯合其他諸侯,仍舊打勤王和光復漢室的旗號,天下諸侯仍舊會群起響應。

    如果能夠捲土重來,那麼曹操面臨的就是四面圍攻,能夠支撐多久真的還難說。

    總之,袁紹不死,他仍舊是天下最大的諸侯,如果他能夠像曹操,劉備,孫權任何一個人處事能力,那麼絕對是能夠翻盤的。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翻盤,一代梟雄,死於家事,不得不令人扼腕長嘆。

  • 9 # 劃過天空的拖鞋

    大家好,我是拖鞋,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如果袁紹不死,依然不能對曹操形成翻盤。

    首先,我們來看袁紹是何時死去的。

    據《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記載,袁紹是在建安七年,也就是官渡之戰失利後第二年去世的。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

    而此時袁紹軍團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1、軍隊全線潰敗,謀士良將損失殆盡。

    白馬鹽津之戰,顏良文丑殞命,官渡之戰,張頜高覽投靠曹操,武將方面袁紹已經缺少了河北四庭柱,謀士方面沮授被俘,田豐被袁紹自己殺死,許攸叛變,所剩的謀士也只有郭圖、逢紀、審配,辛評之流。

    太祖救延,與良戰,破斬良。紹渡河,壁延津南,使劉備、文丑挑戰。太祖擊破之,斬醜,再戰,禽紹大將。

    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合等率其觽降。

    2、糧草輜重嚴重不足。

    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導致袁紹糧草全部被燒,袁紹敗退時,僅與袁譚和十幾名騎兵逃走,所有文書輜重全部被曹操繳獲。此時袁紹集團的財力已大不如從前。

    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

    紹觽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餘觽偽降,盡坑之。

    3、所屬州縣出現叛亂,雖然平定但已經出現分崩離析的兆頭。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

    4、人心不齊,結黨營私。

    由於袁紹早早讓幾個兒子各領一州,加上沒有明確繼承人,導致袁譚、袁尚各自發展自己勢力,審配和逢紀擁護袁尚,辛評和郭圖則擁護他的長子袁譚,彼此之間爭權奪勢,勾心鬥角,導致袁紹勢力內部人心不齊。

    紹愛少子尚,貌美,欲以為後而未顯。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與尚比,評、圖與譚比。觽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己害,緣紹素意,乃奉尚代紹位。

  • 10 # 在野小將

    個人覺得是可以翻盤的。官渡雖然戰敗但是袁紹的實力還在,河北之地還在。有地、有人、有糧,這就是戰爭年代的資本。論綜合實力當時袁紹依舊最強。所以袁紹在時曹操是沒有去攻打河北的,直到袁紹去世,袁家內部分裂,袁潭投靠曹操,這才讓曹操找到機會。

    假設袁紹不死,並且認真自我反省。發展生產、穩定內部、積蓄力量,伺機而動。那麼天下大事還真是未可知。戰爭是瞬息萬變的,官渡失敗並不意味著袁紹就一定打不過曹操。曹操還赤壁敗北呢,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太多。

  • 11 # 文聖勵志小影片

    袁紹如果不死,不能對曹操形成翻盤局面,理由有三:

    首先,袁紹雖處富庶之地,糧草充足,手握重兵幾十萬,又得到無數諸侯的支援,表面上天時、地利、人和皆佔盡優勢,但袁紹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老百姓的死活,討伐董卓只是為了自己奪取更多的利益,而並非要解救百姓於水火,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此舉為失民心;

    其次,投奔袁紹的各路諸侯雖投奔袁紹,卻各懷鬼胎,相互猜忌、懷疑,內部矛盾重重,人心渙散;

    第三,袁紹雖是一代諸侯,有帶兵之才,卻無領將之能,不能平衡各諸侯之間的利益,更不能把各諸侯凝聚在一起,統一發號施令,共同進退,榮辱與共,所以袁紹是個好的將領,卻不是好的領袖。

    綜以上三點所述,即使袁紹不死,也不可能對曹操形成翻盤局面。

  • 12 # 愛你在深秋季節

    個人覺得不能,這與袁紹的個人性格有很大關係,從官渡之戰能看出以下幾點:

    1.狂傲自大,求勝心切。袁紹自恃地廣兵強、糧食充足,根本聽不進沮授的忠告,妄圖速戰,貿然出兵;

    2.剛愎自用,不納忠言。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袁紹。曹操為消弭後患,領兵攻打劉備。田豐諫言攻打曹操後方,卻以“孩子病了”為由而拒絕,錯失戰機;

    3.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缺乏帥才。有一統天下之志,無領兵作戰之才,缺乏帥才且不懂得如何利用人才;

    出身於世族的袁紹,得到“名豪大俠,富室強族”的支援,再加上他的遊俠性格和豪傑才能,叱吒風雲,雄據一方。儘管後來支援他的人們,有的相互火併,有的背叛投降,最後使袁氏政權煙消火滅。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袁紹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人物。

  • 13 # 君臨萬方

    答案是不能,無論是東漢的漢獻帝,還是河北的袁紹,此時的統治已經無法扭轉衰落的趨勢。只有另起爐灶的曹操,才顯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袁紹的出身、能力還是實行的政策,都已沒有翻盤的機會。

    袁紹出身

    一提到袁紹,大家的反應便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在東漢末年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一呼百應,天下都紛紛響應。因為自漢武帝以後,“察舉制”成為推選人才的一種主要方式,而袁紹祖上做到三公那樣的高官,是有權利推舉別人做官的!

    袁家一連四代都做到三公那樣的高官,在官場上的人脈有多恐怖,足以讓人想象了。而且東漢時期,士人往往非常重視名聲,因為好名聲可以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袁氏推舉他們出來做官,這些被推舉的人,自然視袁氏為再生父母。官員把對國家的忠誠,轉移為對個人的忠心。袁紹的這種豪門的出身,其實也決定了他的理念和所代表的階級。

    東漢時期,像袁氏這樣的大家族,各種人脈交錯,形成了世家大族。他們在政治上操縱朝廷選舉,士人想要做官,便需要投奔到這樣的世家大族門下。如果家族在朝廷上沒有為自己代言的族人,只能屬於暴發戶,而不能被列為世家大族。

    在經濟上,這些豪族透過土地兼併發展壯大自己,有大量的佃農、賓客依附於他們。而為了維護自己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這些豪族又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武裝,這些私人武裝膨脹以後,就朝著國家一統的對立面轉化。

    但無論是東漢統治者,還是各地豪族的私人武裝,他們統治的基礎都是靠殘酷剝削底層人民,自然得不到人們的真心擁護。所以,從漢安帝時起,農民起義就不斷。到了漢靈帝時,更是爆發了震撼全國的黃巾起義。

    當初劉秀建立東漢的時候,人們普遍是“人心思漢”,而到了東漢末年,人們的思想已普遍轉化為“人心厭漢”。這也是劉備只能偏安一隅,不能統一全國的一個原因。

    而袁紹的出身以及支援他的力量,也決定了袁紹的統治和東漢統治是一脈相承。“得民心者得天下”,袁紹不得民心,早就埋下了失敗的伏筆。而除了袁紹的出身外,袁紹能力欠缺也是一個方面。

    袁紹能力不足

    袁紹出身好,即使能力不足,也有其他官員紛紛舉薦他出來做官。袁紹在官場上,天然便有優勢。因為有這種優勢,當袁紹在朝廷做官時,便掩蓋了他許多缺點。但一旦袁紹成為一方首領,和曹操決戰時,原本被掩蓋的缺點便被放大了。

    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故至於敗。

    袁紹外寬而內忌,治軍無方,而且內部矛盾重重,爭權奪利,袁紹對此不能有效處理。當初漢獻帝流落到洛陽,手下謀士獻策讓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最終沒被袁紹採納。

    袁紹手下謀士沮授、郭圖、審配、田豐等人,都富有謀略,但內部之間卻是內鬥不休。袁紹本人也沒有準主意,往往被他們的爭鬥帶偏,而不能做出正確決斷。官渡之戰時,許攸建議袁紹趁許都空虛,可以派兵直搗曹操老巢,袁紹亦不採納。恰好此時許攸家人犯法,被審配抓了起來,許攸於是投奔曹操,把袁紹虛實都告訴曹操,使得官渡之戰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除此之外,袁紹的三個兒子也陷入內鬥之中。袁紹想要廢長立幼,沒有把危險掐滅在萌芽之中,埋下了後面失敗的伏筆。

    紹後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於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乃以譚繼兄後,出為青州刺史。沮授諫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若其不改,禍始此矣。”紹曰:“吾欲令諸子各據一州,以視其能。”

    袁紹這種舉棋不定的作風,和曹操殺伐果斷的作風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袁紹死後,三個兒子內鬥,給了曹操可乘之機。而袁紹的幾個主要謀士,也各自選定人選,爭鬥不休。袁紹繼承人和謀士的內鬥,極大削弱了河北集團的勢力。

    所以,袁紹雖然聲勢浩大,但卻是大而不強。曹操雖然弱小,卻是小而精悍。除此之外,註定袁紹不能翻盤的,還有袁紹、曹操在各自統治地區實行的政策。

    袁紹政策不得民心

    在公元199年,袁紹消滅公孫瓚,統一了冀、青、幽、並四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而反觀曹操,在公元198年統一了兗州、豫州、徐州,這三個地方都是連年征戰,飽受戰爭摧殘,“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從底子或者說軍事力量上來說,袁紹佔據的優勢極為明顯。而且袁紹四周,基本上只有曹操一個敵人。反觀曹操周圍,都是對他虎視眈眈。劉表、孫策、張繡都對曹操的領地有想法。

    但曹操卻是機智如狐,賞罰必信,用兵如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政治上的主動。曹操大興屯田,解決了東漢末年流民的問題,也使得軍糧有了保障。曹操對豪族既打擊也重用,但更偏向於重用寒族,因此得到了許多寒族之士的支援。

    而袁紹,則依舊是延續東漢豪族統治的路數,縱容豪強肆意橫行,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底層民眾更加貧苦。這些底層人民即使賣盡家財,依舊不能應付稅賦。百姓疲敝,自然對袁紹持反對態度。

    綜上所述,即使袁紹不死,可限於他本人的出身、能力以及統治理念,依舊難逃失敗的結局。而曹操在平定河北之後,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抑制豪強兼併土地的風氣。曹操收拾人心,最終奠定了他統一北方的基礎。

  • 14 # 壹零壹肆

    即使袁紹不死,也不可能翻盤。

    袁紹在消滅公孫瓚後,擁有冀、青、並、幽四州之地,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袁紹集結十萬精銳部隊向許縣挺進,發動了一場意在剿滅曹操的戰爭。這次戰爭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的結果:曹操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

    官渡之戰後,袁紹手下四員猛將:顏良被關羽所殺;文丑被殺,至於是不是關羽殺的,不確定;張頜投降曹操;高覽投降曹操。袁紹手下主要謀士:許攸叛逃,投降曹操;沮授被俘,不降曹,被殺;田豐被袁紹所殺。官渡之戰中,喪失鬥志的袁紹帶著長子袁譚棄軍而走,在失去了統帥袁紹後,袁軍“大潰”,紛紛變成俘虜。可見,官渡之戰後,袁紹勢力大減,從此袁紹一蹶不振,再也翻不過身來。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袁紹發病嘔血而死。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七月,曹操擊敗袁紹的接班人袁尚。八月,曹操進入鄴城,哭祭袁紹。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擊敗袁紹的長子袁譚,平定冀州,袁譚被殺。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遼東太守公孫康謀殺袁紹的接班人袁尚和二兒子袁熙,將其首級送往曹營。不可一世的袁紹家族徹底滅亡。

  • 15 # 臨石觀海

    袁紹在官渡之敗後狼狽逃回老家,之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平叛,沒有等到重出江湖便撒手西去了,那麼如果袁紹不死,能否翻盤曹操,這個問題應該這麼說,如果袁紹經過官渡之敗,突然開竅,吸取教訓,是有很大機會翻盤的,因為按戰後實力還是袁紹佔優,而且他在自己的地盤還是很得民心的,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袁紹有性格缺陷加上自帶每次避開正確答案的體質,所以感覺還是幹不過曹操。

    戰後實力袁紹還是強於曹操

    袁紹在官渡之戰擁有絕大優勢的情況下,多次決策失誤,被曹操火燒烏巢,逆轉整個戰局,但戰後來看,袁紹的實力還是強於曹操的。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三國志》

    袁紹在戰前坐擁四州,帶甲數十萬,而官渡之戰袁紹帶了精兵十萬,一戰全軍覆沒,元氣大傷,但為什麼還說戰後實力還是強於曹操呢,因為當時的曹操真的沒啥家當,曹操在關乎命運的大決戰中都陷入了缺兵少糧的窘境,可見當時家產之薄,而戰後雖然繳獲了許多物資,但卻沒有增加多少硬實力,而戰後斬殺七萬袁軍降卒,也沒有使自己兵力得到提升。

    那麼為什麼袁紹翻盤不了呢,這就要說起袁紹的性格缺陷了。

    袁紹好謀無斷,剛愎自用

    袁紹能成為當時最大的諸侯,與其四世三公的號召力息息相關,但也不能完全否認袁紹的能力,畢竟豪門出身的人很多,卻不是誰都能成為亂世中最大的勢力,但當他事業達到巔峰時,就開始無腦起來了,特別是在與曹操相持階段,昏招頻出,從而將自己陷於必敗之地。

    而袁紹的用人也是一絕,忠臣說的一句不聽,小人說的一句不拉,讓人拍案叫絕。

    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三國志》

    袁紹分封子侄,內部缺乏凝聚力

    袁紹除了性格上有弱點外,他在對自己兒子的處理上也有失誤,他讓二個兒子袁譚,袁熙和侄子高幹分管三州,自己跟最疼的小兒子袁尚坐鎮冀州,且不說立長立幼的問題,就單單這種處理方式就為之後的內鬥埋下了伏筆。

    而這無疑也使得袁紹內部山頭林立,最後各據一方,相互攻打,那麼假設袁紹還活著,其軍隊的戰力也明顯缺乏凝聚力。

    及紹薨,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害,遂矯紹遺命,奉尚為嗣。—《資治通鑑》

    總結:綜上所述,如果袁紹不死,且沒有突然開竅,那麼他還是鬥不過曹操,因為作為一方統帥,袁紹好謀無斷,剛愎自用的性格是致命的,與之相反的是曹操的殺伐決斷,從善如流,因此雖然官渡之戰後,雖然袁紹實力還在曹操之上,但袁紹還是沒有翻盤機會。

  • 16 # 榴芒君

    官渡之戰雖然以袁紹敗北收場,但榴芒認為,袁紹不死還是有機會翻盤的

    1、從結果上看此戰,曹操以2萬大軍對抗袁紹10萬大軍。在戰役相持一年左右後,曹操奇襲烏巢,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紹大軍8萬左右。由此,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損失了8萬精銳力量。雖然,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奪取北方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實際上官渡之戰曹操的損失也是很大的,根本無力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首先是腹背受敵,即使袁紹最終被打敗了,劉備依然在汝南地區抗擊曹操,直到建安六年,曹操才徹底擊敗劉備。可是劉備也是個百折不撓的主,敗退入荊州以後。又勸說劉表進攻曹操。其次是糧草危機,官渡之戰時期,曹軍糧草幾乎消耗殆盡,曹操都差點準備撤退了,如果不是許攸叛變,曹操已經輸了。最終取勝,曹軍依然面臨糧草不足的問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曹操不把袁紹降卒收而用之而是選擇屠殺了,單從戰利品來看,曹操的糧草,士兵並沒有從這次戰役獲勝中得到補充。

    2、從領土和政治名望來看:曹操雖然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但袁紹依然雄踞冀、青、幽、並北方四州,實力依然在曹操之上,官渡之戰對於袁紹集團最大的損失是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是這並沒有動搖袁紹根本,此時,袁紹無論是兵馬錢糧,還是領土依舊是當時的第一大諸侯,只需短期恢復,就可以補充官渡之戰的帶來的損失,在此期間,完全有能力和曹操分庭抗禮,且袁紹政治名望很高,祖上四世三公,號召力很強。

    3、從袁紹死後的歷史結果來看:公元202年5月,袁紹病逝,袁尚繼位,袁譚則自稱車騎將軍,袁譚、袁尚兩人可謂互相不服氣,紛紛瓜分領土,使袁紹集團的勢力被分解,但曹操進攻袁尚時,仍然遭到了頑強抵抗,相持不下,此時,郭嘉提議:急攻則合力(袁譚、袁尚)抗擊,撤退則內部鬥爭瓦解,曹操聽取建議,撤軍許昌。後袁譚、袁尚開始自相殘殺。其結果,就是讓曹操可以坐山觀虎鬥,從而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平定北方具體時間如下:

    公元204年,曹操破袁尚,奪取冀州;

    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滅袁譚,奪取青州;

    公元205年3月,袁熙部將投降曹操,奪取幽州;

    公元206年 3月,曹操破高幹,奪取幷州;

    公元207年,曹操平定烏桓,袁尚、袁熙敗退入遼東,被公孫康殺死。

    也就是說,曹操在袁紹集團內部鬥爭瓦解的情況下,用了7年時間,才平定北方四州,足見袁紹勢力之大。

    小結:袁紹如何翻盤?

    實際上袁紹想要翻盤很簡單:

    第一:拒絕費長立幼,任命袁譚為繼承人,並且不要給其他兒子任何權利,全力扶持袁譚統治北方四州。

    第二:利用政治名望,聯絡荊州劉表,涼州馬騰,江東孫權,使得曹操四面楚歌,自顧不暇。

    第三:憑藉人口、資源的優勢壓制曹操,和曹操比發展速度。

    因此,官渡之戰結束以後,袁紹是有機會反敗為勝的。

  • 17 # 文史學徒夢九霄

    如果袁紹不死,鑑於官渡之戰之後的時局,袁紹對曹操實現翻盤的可能性很小,雖然袁紹家世顯赫“四世三公”,天下不少“袁氏門人”,但從以下幾個原因分析袁紹都不太有可能翻盤:

    一、被所有人誤解的袁紹

    1.最瞭解袁紹的應該就是曹操

    曹操和袁紹原本是好朋友,甚至在關東聯軍之前就經常聯絡,在袁紹家人去世的時候還專門前去問候,關東聯軍解散之後也一直在袁紹手下工作,但最後還是分道揚鑣了。

    《三國演義》裡面曹操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三國志》裡面也給出了類似的評價,可見曹操很瞭解袁紹的缺點,但這個缺點不足以讓袁紹致命。

    2.袁紹的英雄氣被所有人忽視了

    袁紹和公孫瓚的戰爭打了很久才打贏,在一次戰役中袁紹受困,袁軍都要拉著袁紹撤退,但是袁紹大喊“大丈夫何懼戰鬥而死”(大丈夫當前鬥死),索性扔掉頭盔繼續戰鬥,反而鼓舞了袁軍士氣。

    這和很多人印象中袁紹的草包形象相差太大,經驗主義會害死人的,群雄並起的年底沒有兩把刷子怎麼可能登上歷史舞臺。

    二、官渡之戰的真相

    1.和曹操絕對沒有兵力懸殊

    很多人普遍認為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幷州之兵,以雷霆之勢擁有強大的力量,卻因為內部不團結,打法不靈活而最終輸掉了官渡之戰。

    其實袁紹雖說東擁青州西握幷州,然而剛滅了公孫瓚他也不過名義上擁有些華北平原北部的地盤罷了,幽州的地盤還有很多不聽他的勢力存在的,袁紹只帶了長子袁譚在身邊,為什麼?因為其他親信可帶之兵都在防守意外發生,參考漢末人口數,曹操的兗州和袁紹實際控制區域的人口數差距不是太大,所以袁紹可用來攻打曹操的兵力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多。

    2.袁紹集團內部暗鬥

    官渡之戰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是非常精彩的一戰,袁紹集團內部的不平衡,沮授這個總司令被分權,郭圖,審配,逢紀,許攸這些謀士的不合,尤其許攸的投降,都是造成官渡之戰失敗的原因。

    三、袁紹真的追不上曹操了

    1.失去的10年

    官渡之戰之前,袁紹主要忙著和公孫瓚打仗,這場戰爭雖然以袁紹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打了很長的時間,公孫瓚的白馬義軍從歷史長河中消失了,名震一時的易京防線也被打破了,但是這一切袁紹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而曹操著10年是一個勁的發展壯大, 10年的差距曹操和袁紹除了地盤上,已經差距不是太大了。

    2.曹操的先天優勢

    很多人以為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這邊的沮授,曹操的戰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已經掌握了當時的政治主導權,這個是誰都無法改變的。

    總結:對比袁紹的性格,雖然有英雄氣概,但是優柔寡斷,不團結自身力量,加之官渡之戰敗北,在最主要的號令天下的主動權上也在曹操的手裡,即使袁紹多活幾年,也無力迴天能夠戰勝曹操了。

  • 18 # 歷史從哪說

    官渡之戰前

    建安元年(196年),李傕和郭汜內亂,楊奉和董承護送漢獻帝逃出長安東歸,下召讓各路諸侯勤王,這時各路諸侯都在忙著搶奪玉璽。沮授勸諫袁紹迎接天子到鄴城,可袁紹沒有采納。曹操力排眾議,趁機迎接漢獻帝,並遷都到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呂布、袁術,據袞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形勢一片大好。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後,佔據幽州、冀州、青州及幷州四州,人口百萬,軍隊數十萬,隨著實力不斷強大,袁紹野心也逐漸大了起來,為統一北方,袁紹集結精兵十二萬,準備一舉消滅曹操,曹操集結三萬兵力反抗袁紹,袁曹大戰一觸即發。

    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奉衣帶詔討伐曹操,派陳琳書寫檄文並公開發布,袁曹公開宣戰。

    白馬、延津之戰,曹操先後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丑,袁軍震恐。隨後,雙方於官渡決戰,相持一年不下,最終許攸投降曹操並獻計奇襲袁紹烏巢糧草,大將淳于瓊被殺,糧草盡毀,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軍心動搖,袁紹及袁譚單騎逃跑,袁軍群龍無首,直接潰敗,曹操坑殺袁紹降軍七八萬,袁紹僅剩八百騎逃回鄴城。

    官渡之戰,袁紹“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戰死,張郃、高覽投降曹操,大將淳于瓊戰死,監軍沮授被俘不降被殺,田豐被逢紀陷害致死。

    我認為如果袁紹不死,還有機會與曹操一爭高下袁紹逃回鄴城後,相繼平定各處叛亂。此時,袁紹仍佔據人口最多,資源最富足的冀州和其他三州,兵馬尚有數萬,可謂青山還在。從曹操征討袁譚及袁尚可知,在袁譚和袁尚內鬥的情況下,自袁紹病逝後5年的時間,曹操才將袁譚和袁尚徹底消滅,袁紹官渡之戰兵敗之後實力還是不弱的。勝敗乃兵家常事,袁紹在官渡之戰以前,沒有經歷過大的失敗,可以說是比較順利的。這導致了袁紹開始剛愎自用,多次拒絕沮授、田豐、許攸正確的建議,貽誤戰機。並且藐視曹操,此乃兵家之大忌。如果不是許攸投降曹操獻計偷襲烏巢成功,再對峙下去鹿死誰手還不可知。從沮授被俘不降,曹操優待,仍一心想逃回袁紹身邊也可以看出,袁紹並沒有到一敗塗地的地步,仍有可能東山再起(沮授不及紹渡,為人所執,詣太祖,太祖厚待之。後謀還袁氏,見殺。(三國志·袁紹傳))。袁紹之所以敗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孫策被刺身亡,如果孫策不死,孫策偷襲許都,此時孫策的實力比劉備能強太多,曹操兩面受敵,失敗的可能性更大。(孫策聞公與紹相持,乃謀襲許,未發,為刺客所殺(三國志·武帝紀))。從曹操對田豐的評價可知,如果袁紹還能東山再起,田豐必須沒被處死且被重用,如果官渡之戰袁紹能聽田豐的,曹操必敗( 初,曹操聞豐不從戎,喜曰: 紹必敗矣。 及紹奔遁,復曰: 向使紹用其別駕計,尚未可知也。(資治通鑑)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家自養雞蛋和商品雞蛋,營養價值到底有什麼區別?都說家養雞蛋營養價值高有根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