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大聖公社
-
2 # 飛春讀傳
是否為暴君取決於我們對他的瞭解。在以往我們對秦始皇等歷史人物的學習中,鐵定了他是功勳與臭名皆昭著的偉人,其殘暴如果不實,就不會有民間流傳的孟姜女深得民心,廣為傳世。歷史總是別人的口和筆書寫別人。偉人統一大中國,不殺人是不可能的。秦始皇從小在宮廷政鬥中成長,其性格中無情殘忍是有土壤的、是必然的。至於後人為其戴的焚書坑儒、暴君等帽子,那也必然有心存報復的影子,陳世美知道自己被人歪曲了,肯定也喊冤呢。
功過任後人評說去吧。作為一個有思考能力的人,我們要謹慎對待歷史,和它給歷史下的種種定論。
如何評價和看待歷史,事實上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過去不斷的探究、積累變化,聯絡到現在,可以說現在、當下乃是過去的結果;另一種是所謂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表達(羅克齊語),意思很有創意,即過往的歷史是一片幽暗,只有當下的關切和興趣,才有如探照燈一樣,照亮那片幽暗中的某個部分、某些面相,過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當下構建出來的。
也就是說,你關切的歷史上的東西正是你當下內心關切的東西。
反觀現在的問題,如果懷疑秦始皇的暴君面具,肯定是大家對歷史認知有了較為客觀的態度。
-
3 # 鯨落文化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說,不能以點概面。客觀的說,秦始皇時期的很多政策確實十分過激,最終將天下折騰的民怨沸騰。但另一個角度來說,秦朝當時的政策確實有利於統一國家。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操之過急,本來三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業,偏偏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終結,那這不出問題才怪。
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還有很多,王莽、楊廣從某些方面來說,也在這個範疇裡。蘇聯的斯大林也是這樣,現在幾乎全盤否定了斯大林。但丘吉爾說過一句話,斯大林執掌蘇聯時,俄國只有木犁;在他去世時,蘇聯擁有了原子彈。人性是複雜的,不要一棍子打死,也不要動不動就高帽子。
-
4 # 俯視星雲的天涯
秦始皇不是暴君。首先,為什麼要焚書坑儒?焚的書都是《詩》《書》等作品,農書醫書等仍然保留,坑的是部分影響政治安穩儒家之人。這是政治需要而非個人喜好。其次,說秦朝仁義不施,秦朝是以法治國,天子與庶民同罪,這是無情中的有情,仁義是儒家思想,針對部分人,所謂刑不及上大夫便是如此。第三,講秦法嚴苛,修長城直道,挖靈渠(秦始皇陵除外)是為了誰?搞好設施還不是更好的管理天下,秦皇陵不修,估計秦朝被滅後,秦始皇會屍骨無存。統一天下後,修阿房宮是為了辦公,建國標誌,後代皇朝建國不是也修了金璧輝煌的皇宮嗎?民役勞重,只是幾個工程同時建徵的人比較多而已。另外,大部分人是囚徒,少數是農民,對民工還是有獎勵的。孟姜女哭長城?死了丈夫能不哭嗎?修建設施就不會有意外發生嗎,抗洪搶險都有死人呢!第四,失期當斬就是秦法苛刻,有比這更搞笑的嗎?這是效率的體現,若是國家任由你慢吞吞的,估計都江堰將會修兩百年,哪裡來的統一天下?下雨?下雨就不吃飯嗎?純粹是個人問題。第五,秦始皇有隨意殺人嗎?似乎沒有吧!論聽取建議,勝過唐太宗;論文治武功,勝過漢武帝;論威武霸氣,只有成吉思汗能比肩。所以,千古一帝非秦始皇皇莫屬,若是算上秦公秦王,那另算。
-
5 # 龍星宇74759993
首先評論秦朝的人不要用現在的社會思想來評論秦朝。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你們說老百姓會選那個,還有二世的暴行不要扣在秦始皇身上。對於長城人們只知道到死了多少人,難道就沒有看到救了多少人嗎?世界上第一個保護犯人的法律是秦朝開創的,暴君為什麼要搞這個了。中國用了幾千年的水利工程有人知道秦始皇修了幾個嗎?還有一個焚書坑儒,只是把老書複製,儲存。在把老書燒掉統一文字。還有不要把二世做的事扣在秦始皇上
-
6 # 美天悅讀
針對以上幾點,逐條分析。1.當時統一中國已是大勢所趨,但統一必須透過戰爭實現,任何戰爭都是有傷亡做代價的。2.統一六國後,政局肯定不會穩定,任何朝代在新建之初都是暗流湧動,更何況當時是治理六個國家的人民,六華人民都想恢復本國主權,因此必須要進行文化改革,以穩定國民思想。3.面對北方匈奴的騷擾,依據當時的科技條件,修築長城是防止外族入侵和保衛國家的可行方式,但依據當時的技術條件,只能徵調人力完成此項工作。
同時,因為六國後人當時對秦始皇都懷有民族仇恨,因此在留下的史書中對秦始皇的功過不能客觀記錄,因此給人們留下其是暴君的印象。
-
7 # 蝸牛31046935
其實,暴君倒是不至於。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規律。現在肯定會認為商殃那時候的法律。特別嚴厲。不是人能享受的。但是在那個時候人們都是特別喜歡的。那時候秦朝的法律就是很嚴厲的。這個沒什麼。秦始皇做的事,也是可以的。但是秦朝失敗原因是。支援它的老秦人。都死了。剩下的都是別的國家的舊族,這才是他失敗的原因。支援的都死了。剩下的都是反對的。你做的再對。也是要失敗的。。
-
8 # 歷史前進路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他統一華夏結束分裂!車同軌書同文,六國君王貴族他也沒有趕盡殺絕,只是把他們遷到咸陽統一管理!比起那些無情君王好很多,那個皇帝得到天下都不是殺盡具有威脅其統治的!稍微有點異心都不會放過!六國統一後他都同樣對待!當官的很多都是各個國家的人,
-
9 # 天臺
個人覺得他不是仁君,也不是暴君。暴,荒淫無道,專制蠻橫,這個詞顯然有點過了,但我好更傾向於認為他是暴君,這裡的暴君是指冷漠至上,不惜民力,透支國力,刑法嚴酷。其實所有證明他不是暴君的例子都是站不住腳的,假設他沒大規模修長城、修宮殿、南征北戰,也不能說明什麼,因為他確實一定程度上大興土木,大動干戈,只要你做的事情不符合潮流,不適應國力,那你就是暴君了,六國的勢力那麼強,矛盾還那麼多,就大動國力,是仁君?其實我的論證是反推法,一個大帝國,二世就算再浪,也不可能幾年就滅亡,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始皇帝就已經走下坡路了,誰可以否認呢?當然,中國應該在一定週期上出現這種皇帝,例如漢武帝,隋煬帝,只不過隋煬帝是搞到亡國了,假如他後面有個“昭宣中興”,誰知道他不會成為“漢武帝”?
-
10 # 天才的鄰居小瘋子
當然不是。修築長城是抵抗匈奴。焚書坑儒是政治需要。(漢武帝也罷黜百家)起義那是二世的事。這樣的千古一帝怎可能是暴君
-
11 # 寫在雲上
之所以被後世誤會,主要還是儒家的影響,自秦之後,儒家與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密不可分,只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一連兩千年的洗腦,讓秦始皇殘暴的印象深入人心。暴秦,苛政……
-
12 # 藝術品牌
暴君是肯定的,也是他嚴政的表現。很多事情並沒有歷史記裁,都是後人新增的,你說這事誰說的清楚。天下沒有空穴來風的事,這秦皇島這方面肯定有點這方面的事,不然,也不會有所流傳。具體的是怎麼回事。我建議關心這事的朋友,買本書來看,特別是專著,都有詳細介紹,不要看百度詞條了,那都不準。
-
13 # 書畫和文化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修築了長城,北擊匈奴;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 到目前為止,他的有些貢獻仍然起發揮著作用。
說秦始皇是暴君的觀點,主要是說他焚書坑儒,刑法殘酷。但在當時生產和文化發展狀況下,統一了六國,為了達到中央集權,沒有殘酷的手段是無法實現的。如果說殺人多、強權統治,那被稱作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略輸文采的漢武帝,一代明君的唐明皇等等,哪一個不是暴政,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要說焚書坑儒,清朝的文字獄,比秦始皇要厲害、殘酷很多倍,但仍被稱作康乾盛世。
千秋功過,任人評說。歷史一面鏡子。歷史是一個小姑娘,任由後人打扮。
-
14 # 文史經典碎讀
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馬就能聯想到諸多關於他的詞彙,比如荊軻刺秦王、焚書坑儒、尋找長生不老藥,就連孟姜女哭長城,多多少少都根秦始皇有些關係,歸納起來,秦始皇幾乎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暴虐成性。
(圖)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
既然秦始皇如此被人熟知,那為何還要聊他?我覺得,當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對秦始皇的認識,還僅僅限於他的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上,而對於秦始皇的歷史形象卻非常模糊。
在研究歷史時,史學家通常把歷史人物的形象分為三類:歷史形象、文學形象,還有民間形象。想要判斷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我們還得先弄清楚這三個概念。
1.什麼是歷史形象?
歷史形象,來源於記錄歷史人物的第一手資料,在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有專門從事歷史記錄的人,一般稱之為“史官”。中國自春秋時期就有專門的史官在記錄國家大事,特別是一國之君,更是要每天都記錄,像寫日記一樣,有“君舉必書”的說法。而在記錄歷史的官員中,還分別設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官職。大史掌管國家六典,小史掌管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對於歷史的記載是相當嚴謹的,史官的分工和職責也十分細緻和明確。
2.什麼是文學形象?
文學形象,一般是後世的文學家根據歷史記載,加工、改寫,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賦予新的生命,我們稱之為再創作。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是作者羅貫中跟據西晉時期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所寫。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把歷史人物和情節作了很大改動,使得故事情節更加深動和精彩,作品的文學性增強了,真實性也就變弱了,所以,文學形象與歷史形象是存在一定差異的。這種重新構造和演繹的作品,我們稱之為文學形象。
3.什麼是民間形象?
並不是所有的歷史事件都能被文學家改編成小說,更多的是被民間的老百姓口口相傳,在你來我往的傳遞中,不免會有些加工、臆造、誇張甚至改編的成分。而且,民間傳說故事更多是為了表達廣大人民眾的一種心聲,一種願望,於是便有了歷史人物的民間形象。比如“孟姜女哭長城”,這件事在歷史上多有訛傳,孟姜女確有其人,但哭長城卻並無其事。“哭長城”一說,更多的是反映當時勞動人民對秦始皇修長城的厭惡和憤恨之情。
好了,以上基本功課做好之後,接下來才真正進入正題: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個暴君?
我覺得並不是。歷來很多文學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繪成一個暴虐皇帝,實在有些冤枉。既然是文學作品,主觀改編必然居多,然而在歷史記載中,秦始皇並非如此,相較於後世諸多仁義之君,這位千古一帝的行事做派有時反而更明理、更仁慈、更英明!
第一、“焚書坑儒”的說法有誤。
說秦始皇暴虐,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他“焚書坑儒”,燒燬儒學經典,殺死眾多讀書人。然而這一故事並非是事實!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完善國家政治體制,採用李斯為首的法家作為治國理念,改分封制為郡縣制。這一改革遭到了當時儒生和遊士的反對,特別是以淳于越為首的儒家學派,更傾向於之前周王朝一直沿用的分封制,並上疏秦始皇效行前朝之法。然而秦始皇未採納,他更為支援李斯廢分封設郡縣的主張,一些儒生看不過去,就引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反對改革,搞得秦始皇大怒,於是下令焚燒儒家典籍,包括《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當時公子扶蘇與丞相王琯也極其反對嬴政的做法,並建議以孔子的儒家學派來治理國家,秦始皇不聽,為了打壓儒生,甚至還下令坑殺了許多讀書人。
應該說,上面這一故事與史實只有一半相符,下令焚燒儒家典籍確有其事,但嬴政並沒有“坑儒”,而是“坑術士”。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並未記錄“坑儒”這一說法。
術士,就是專門從事算命的人。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晚年痴迷於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任用盧生和侯生,讓他們幫助始皇求取仙藥,二人自知求取仙藥不可能,於是帶著巨資離開了京城,跑了,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把京城所有的術士都抓來,一併活埋。
另外,故事中把“讀書人”等同於“儒學學子”的概念也是錯誤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華大地仍然是百家爭鳴,當時的讀書人有很多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縱橫家,這些流派的支持者都是學富五車的讀書人,儒學者,只是其中一個流派的讀書人,不能代表所有讀書人。
第二、善待功臣,並未濫殺無辜!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對待功臣還是不錯的。比如丞相王琯,此人從呂不韋后開始繼任,擔任丞相20年。王琯曾是主張分封制的領頭人,和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思想截然相反,君臣之間在政治主張上多次不合,然而,嬴政並沒有因此對他進行任何處罰,只不過燒了一些書,以此警戒那些意見不統一的人。
對比西漢時期的漢武帝、三國時的曹操,嬴政可以算得上是個溫柔的皇帝了。
西漢宰相竇嬰早年曾幫助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戰功赫赫,後來卻因得罪皇帝的舅舅田蚡入獄,漢武帝下令將其處死;另外一個功臣主父偃,曾幫助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諸侯的政治勢力,可後來卻因一件小事被懷疑私通諸侯,被漢武帝下令滅了全族。
三國時的曹操也是一個以殺大臣出名的霸主。曹操帳下能人聚集,在謀士中最突出的,莫過於被稱為“王佐之才”的荀彧,他跟隨曹操幾十年,幫助曹操打得北方天下,是曹操的首席功臣,然而後來卻因反對曹操稱王,被曹操逼迫至死。如此一對比,秦始皇還真可以稱作是“胸襟廣闊”,最起碼,秦始皇做到了廣納諫言,敢於接受不同意見,對待大臣也足夠寬容。
李信,秦始皇身邊的一位將軍,曾誇下海口,揚言兩三個月就能拿下楚國,結果被楚國名將項燕打得大敗而歸。後來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將王翦,再次攻打楚國,不過,他仍然將李信放在副帥的位職上,這種做法是對臣下多麼大的一種信任,非暴君所能具備的素質。
再來說一說王翦,此人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始皇的左右手,在秦滅六國的統一大業中,除了南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可以說,王翦父子為中華的統一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功勞之大簡直可以與漢初的韓信相提並論。秦王朝建立以後,秦始皇一直對他們父子關愛有加,王翦也得已安享晚年。
反觀另一位皇帝劉邦,他對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
江山一得,功臣即落,韓信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想當初,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幫助劉邦拿下三秦,入關中,水淹大梁,一併收復趙、代、齊三國,功勞之大,千古未有。然而,在他幫助劉邦除掉項羽之後,劉邦立馬翻臉,設計將韓信抓捕,押往京城,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真是應了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除了劉邦,還有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在滅了吳國之後,第一件事情便是殺掉與自己的患難與共的大臣文種。另一位大臣范蠡,因為提前預知到勾踐是一位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君主,於是早先遠離了勾踐,逃過一劫。
第三、統一六國,從未有過大屠殺!
秦始皇的在實行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死傷的人數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實行懷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地方几乎沒有動兵,齊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秦始皇還具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寬容之心,虛懷若谷,這方面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燕國之戰。
在收復燕國之前,燕國太子丹曾派荊軻前往秦國刺殺秦始皇,而後以失敗告終。後來秦始皇打下燕國,並沒有因仇怨拿燕華人開罪,在消滅了燕國政治集團之後,秦始皇對燕國老百姓施予懷柔政策,以安撫百姓。試想,若嬴政是位暴君,受到刺客行刺這般奇恥大辱,恐怕屠城一舉再所難免了吧。
被後世稱為西楚霸王的項羽,也是個心胸狹窄之人,在秦末漢初,項羽帶領40萬大軍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陽,對整個咸陽實行屠城,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熊熊大火整整燒了三個月。不過,項羽在後世的名聲還不錯,時人對項羽還多有讚賞,並根據他的歷史編撰了經典京劇曲目《霸王別姬》,以及崑曲《千金記》等等,把項羽塑造成了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英雄,而對其火燒阿房宮一事卻視而不見。
論起屠城,唐代末期的黃巢起義可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屠城之最”了。
公元879年3月,黃巢攻佔福州,同年9月,領軍進攻南方重鎮廣州。攻陷廣州後,黃巢在城內屠殺各國商人12萬人,把曾經是海外貿易中心的廣州幾乎一舉蕩平。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滅掉西夏之後,便一路南下,進入南宋版圖,沿途城池被掠奪一空。在蒙古民族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平等對待,而是把公民分成四等,蒙古人是一等公民、色目人(最早被蒙古人征服的西北族人)是二等公民、北方漢人是三等公民,南方人是四等公民。
而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按等級來劃分公民,根據秦朝法律,天下之人一視同仁,一律平等。而且,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並未殺掉六國君王,而是將他們帶到首都咸陽軟禁起來,留他們一條活路。這一舉動,是後世很多賢明的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第四,秦始皇為何被貼上 “暴君”標籤?
可憐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經歷了兩千多年,還是擺脫不掉“暴君”的烙印,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形象中,秦始皇多為反面人物,實在有些不公道。
究其原因,我覺得,是因為當時的歷史條件造成的。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分裂狀態在當時的人看來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老百姓生下來就有一種固定思維,這天下本就該是四分五裂的,分裂才是常態,統一恰恰是不正常的。每個人對自己的一方土地都存有感情,而對於天下大統是沒有迫切願望的,相反,“統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可是成為“侵略”的代名詞。於是,天下老百姓無不憎恨秦始皇,是他讓一方百姓失去家園,成了亡國奴。基於這種心境,秦始皇不免要被妖魔化,在成為千古一帝的歷史背景下,也成就了他的“千古暴君”形象。
-
15 # 三維觀時空
秦始皇不僅建立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雖然不能算作"仁君",但絕對不能劃為"暴君"。由於他深埋於內心的"空前絕後"的自信和千古一統的盛世藍圖,使得他對待功臣甚至是犯了功臣都表向出在歷代帝王中少有的理性和剋制,下面幾個例子能說明這一點:
一、王翦,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得己善終的一位,而且,王翦在滅六國的戰爭中可唯功高蓋世,他的戰績前可比白起,後可敵韓信,但他能"功高蓋主"而又能自保而善終!這不能說不與身處始皇時代毫無關係,(當然,王翦與白起、韓信各自的性格特點和處事哲學有很大不同)。但通常情況下開國皇帝都是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以至於任性到"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二、呂不韋,始皇對待呂不韋一直處於矛盾心態,一方面對這位把"奇貨可居"的父親一路送上王位的呂不韋深懷感恩之心,並封以"仲父"之稱,授以國相大權,而另一方面又對他捲入後宮醜聞又深感不能原涼,最頭疼的是,這宗案子裡不僅牽涉自己的母親,而且還演變為涉"反"重案。而最終處置呂不韋真正表向岀始皇的寬宏大度,呂只是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地。後來呂不韋只是深感內疚和恐懼而自殺!沒有一點跡象表明秦始皇非要要他死。
三、對待六國舊族,有資料表明,六國國君最後的下場分別是,"處死"一個,"被殺"一個,"投降"一個,"俘虜"一個,"活捉"一個,被貶為庶人一個。從這樣的結局中我們可以體驗到,"橫掃六國"動作何其之大,可六國君主的歸宿又何其的"平淡",而始皇對六國貴族的"清洗",就現有的史料來講,應該是"毫無動靜",而就真實的情況是,陳勝、吳廣導火索一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項梁揭竿、天下諸侯並起!新統的秦帝國瞬間被撕裂為十八諸侯國!秦亡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箇舊國貴族的"復國運動"!只不過復了國的諸侯王又被劉邦又滅了一遍而已!
以上三條,你足可以穿越歷史的隧道,評籤一下秦大帝是仁還是暴!
其實,生活在當今的你、我、他!未尚不希望秦大帝當時稍略再"暴"一點,以他的慧眼,怎麼就看不清趙高這個亂臣賊子,就是把他千刀萬剮也不為過吧!知子莫若父,對胡亥這個孽子!你就是把他貶為庶民也就夠仁慈得了吧!對於六國舊族,你就是不滅他們九族,也應該打壓一下、節制一下吧!如若這樣也不至於一個二十多歲的楚王族後人項羽就把一個一統王朝攪的大亂!
也許始皇英年早逝,走的太急,連二世是扶蘇接班還是胡亥上位都沒來得及安排!
也許秦大帝太自信了,他致力於戰後重建,傾其國力繼續開疆拓土,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以至於分軍南北,朝廳空虛,給後來的亂局者以可乗之機!
但即使一個偉人也精力有限!他的精力在"書同文 車同軌",在於創造一個一統帝國,他所創造的業績前無古人,沒有可複製的模本,他就是為華夏一統而生,所以我們不忍心評論他"有失偏頗",因為他乾的事情都是千古第一,修長城、築靈渠、建麗宮、通直道,那一項能少了智慧的頭顱,那一項能缺了雄才偉略!所以我們只能說一一始皇大帝無愧於千古一帝、華夏之先祖!
-
16 # 面試求職那些事
你以為秦始皇是暴君?5個故事證明他英明神武!
提到秦始皇,大家總會想到焚書坑儒,修建長城,勞民傷財,兇殘暴虐……其實,在嬴政滅六國之前,他是一個相當英明神武的君主。下面用5個故事說明嬴政的求賢若渴,慧眼識人,虛心納諫,志存高遠,讓你瞭解不一樣的秦始皇。
1、鄭國間諜事件
自秦國實施“遠交近攻”戰略以來,不斷蠶食南韓領土,南韓在危急中想出保全自己國家的辦法——讓秦國大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使其不能攻打南韓。
南韓派了一名間諜來到秦國,名叫鄭國。他是個著名的水利專家,遊說嬴政,說要修建一條長達300多公里的水渠,由西向東貫穿渭北高原,可以解決關中400多萬畝土地的灌溉問題;同時,水渠攜帶大量泥沙,可以淤灌鹽鹼地,使其變成良田,增加可供生產糧食的土地面積。
水渠修築期間,鄭國間諜身份暴露了。嬴政很生氣,鄭國說自己是間諜不假,但水渠修好以後對秦國的農業是非常有利的,水渠最大受益者是秦國,使得關中可以成為糧食產地,解決了滅六國的糧食問題。(《漢書·溝洫志》記載,“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嬴政是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所以不再追究,讓工程繼續進行下去。這條水渠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國渠。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嬴政的識人之才和用人之能。
2、李斯逐客事件
秦國自秦穆公、秦孝公以來,網路六國有才之士,使得舊貴族失去了很多重要職位。舊貴族藉著鄭國間諜案,發動一場驅逐事件,要把所有外華人都趕出秦國。
嬴政10年,他下令驅逐六國在秦國做官的人。李斯是楚華人,也在被驅逐之列。李斯在離開秦國的途中,給秦王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諫逐客書》。
一封信擊中了秦王嬴政的三根軟肋:
第一,李斯提出來,客卿對於秦國是立有大功的。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先公,大膽舉用百里奚,商鞅,張儀等一批出身六國的大臣而建立豐功偉業。
第二,逐客是重物輕人。六國的寶物秦國都要,六國的美女秦王都納,難道六國的人才秦國不需要麼?
第三,逐客是幫助六國。人才是稀缺資源,如不能在秦國施展,必定去六國發展。把人才趕到六國,不利於秦國統一,稱霸海內。
《諫逐客書》呈上之後,嬴政立即下令停止逐客,並將之前被驅逐的客卿全部召了回來。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秦王嬴政是很有魄力、很有魅力的人:第一,他有胸懷,有統一天下的胸懷,求賢若渴,虛心納諫;第二,有眼光,有識人之明;第三,有度量,收回成命意味著承認自己做錯了,位居君王還可以認錯改錯,極其難得。此時的嬴政頭腦清醒,慧眼識人,志存高遠,胸懷博大。
3、王翦滅楚事件
在秦國先後滅了韓趙魏、燕之後,打算攻滅楚國,完成統一。秦王問李信(飛將軍李廣的先人,在滅燕國戰爭中表現出色),攻取楚國,需呼叫多少軍士?李信答,二十萬人足夠了。贏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六十萬差不多是當時秦國軍隊的總和。贏政說,王將軍老嘍!於是派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王翦推託有病,回到家鄉養老。結果,秦軍被楚國大敗,李信落荒而逃。這是嬴政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唯一的一場敗仗。
嬴政得知兵敗的訊息,大為震怒,親自向王翦道歉,後悔自己沒有采用王翦的計策,而任用李信使秦軍蒙受恥辱,並請求王翦復出。最終王翦大敗楚軍,滅了楚國。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嬴政勇於承擔責任,敢於承認錯誤。他慧眼識人,識別了王翦王賁父子,這兩父子幫他滅了六國之中的五國(魏、趙、燕、楚、齊)。
4、尉繚相面事件
尉是官名,繚是名字,尉繚當時任職相當於國防部長。他主張軍事和外交兩手並用,主張用錢收買六國的權臣,這個策略在秦統一六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傳尉繚懂得相面占卜,他認為秦始皇面相不好,缺乏仁德,用人時謙下,得志時吃人。雖然嬴政給他的待遇非常好,非常器重他,尉繚還是多次嘗試逃離秦國。
嬴政發現後,堅決阻止尉繚逃走,不計前嫌,照樣重用。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秦王嬴政的識人之才和博大心胸。
5、頓弱不拜事件
頓弱很有才華,做事特例獨行。秦王想召見他,頓弱說,我有種壞習慣,對君王不行參拜之禮。如果要我見大王,就要特許我免參拜,否則,誰也別見誰。嬴政愛才心切,答應了他的條件。
頓弱覲見時說,“天下有有實無名之人,有有名無實之人,還有無名無實之人,大王可知?”嬴政說,不知。頓弱解釋說,有實無名指的是商人,地位很低但很有錢;有名無實是指農夫,社會地位高,但辛苦勞碌;無名無實的,則是指大王,身為萬乘之尊,卻無孝母(因嫪毐之事,軟禁母后趙姬)之名。嬴政很想發怒,但還是嚥下了這口氣,還重用了頓弱。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秦王嬴政的愛才心切和博大心胸。
總結
世人只知道嬴政焚書坑儒,不知道嬴政主動找王翦承認錯誤。
世人只知道嬴政殺人如麻,不知道嬴政可以容納頓弱見君不拜。
在統一六國之前,嬴政是非常謙卑的人。他虛心納諫的勇氣,胸懷大局的氣度,表現得相當出彩。
對於滿朝文臣武將,嬴政是非常寬厚的。李信大敗而歸,嬴政沒有被殺,還讓他和王賁一起滅齊。
王翦父子倆滅了五國,功高蓋世,可以和漢初的韓信相媲美。韓信什麼下場?王翦安享天年。
把王翦和白起做個對比也能說明問題。白起是秦昭襄王的功臣,戰功累累,被封為武安君,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立即滅邯鄲。但在范雎的阻攔下,這個主張沒有被採納。如果昭襄王聽從白起的建議,歷史有可能改寫,秦國有可能在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時代滅了趙國。秦昭襄王要求軍隊修整後再攻。幾個月後,秦軍再去攻打邯鄲,機會就失去了。白起不出徵,用別人去打,打不贏。打不贏再請白起,白起不願意。戰敗的戰報傳過來,昭襄王把怒氣遷怒於白起,奪了白起的爵位,把他降成普通士兵,讓他遷出京城,隨後賜死。
白起的不幸反過來印證了王翦的幸運,王翦的幸運反過來說明了秦王對待功臣的寬厚。
嬴政對功臣是非常尊敬非常寬厚的,這在歷史上非常難得。嬴政統一六國當了皇帝之後,沒有殺過一個功臣。寬厚不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品德和氣度。
-
17 # 曉木曰兮歷史系
秦始皇開創的歷史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羅馬帝王愷撒相提並論。但比羅馬帝國統治時間短,愷撒死後,帝國分崩離析。秦朝則不然,這是秦始皇獨具影響的原因。秦始皇不但統一了中國,而且他還創造了許多功在千秋的許多工程建築。這也是他偉大的原因所在。1長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秦長城尚未建造,杞梁之妻哭倒長城之說,在時間上難以成立。關於孟姜女的民間傳說,雖然說法種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故事再現了當時數十萬勞工築長城時餐風露宿,艱難地開山鑿石的苦難和犧牲,再現了華夏一族的偉大創造。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澱,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裡。2靈渠秦並6國後,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一中國,命屠睢率兵50萬分5軍南征百粵,每軍要佔領五嶺一個主要的隘道,而佔領湘桂兩省邊境山嶺隘道的。最初遭到當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進,軍餉轉運困難。後秦始皇命監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灕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秦始皇迅速統一嶺南。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靈渠連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佈華東華南的水運網。靈渠雖然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到現在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這樣的宏偉的皇陵,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蹟,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只有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才能擁有如此豪華的墓地。4秦直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竭盡全華人力、物力,從事兩項規模巨大的國防工程建設,一為修築長城,一為“治直(道)、馳道”。馳道的多數路段,是利用戰國時各國原有的道路,加以溝通、連線或進一步拓展而成。直道則是秦始皇為攻防匈奴,令大將蒙恬率數十萬軍工、民工突擊修築的國防道路。起自甘泉宮,止於九原郡,長“千八百里”。路線大體南北相直,因稱“直道”或“秦直道”。秦直道是中國勞動人民在距今2200年前,用落後的生產工具,沿著山嶺和沙漠草原修築出的長達700餘公里、寬50米左右的車馬大道。而且僅用兩年半時間,就完成了選線、改線、施工、建築驛站、郵亭等任務,其速度之快,工程之艱鉅,在中國乃至世界築路史上可謂奇蹟!5鄭國渠鄭國渠是一個規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剛即位,韓桓惠王為了誘使秦國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設上,無力進行東伐,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執行“疲秦”之計。鄭國給秦國設計興修引涇水入洛陽的灌溉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王的計謀暴露,秦要殺鄭國,鄭國說:當初韓王是叫我來作間諜的,但是,水渠修成,不過為韓延數歲之命 ,為秦卻建萬世之功。秦王政認為鄭國的話有道理,讓他繼續主持這項工程。大約花了十年時間這項工程才告竣工。由於是鄭國設計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們稱為鄭國渠。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6秦馳道秦始皇統一六國,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國道”。馳道是皇帝的專用車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親國戚都是沒有權利走的。秦漢時期最為流行,規定的寬度是五十步,兩旁種有樹。秦始皇修建的馳道是“馬(公)路”,現在看來應該是“軌(鐵)路”,由於馬匹在上面飛馳,故稱之為“馳道”。歷史記載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建設馳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經在全國修建了一個“軌路網”。7阿房宮傳說秦王嬴政在邯鄲城生活愛上一個邯鄲女子,名阿房,秦皇統一天下後想立她為後,卻遭到眾大臣反對,只因她是趙女。阿房為了不讓嬴政為難,上吊自殺。秦皇為了紀念這位他深愛過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龍首原西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 。建宮的目的和選址的根據,是由秦始皇確定原則的。秦阿房宮不僅是秦代建築中最宏偉壯麗的宮殿群,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代表作,更記載著中華民族由分散走向統一的歷史,承載著華夏文明的輝煌記憶。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儲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蹟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但是,某種意義上說,勞民傷財的阿房宮也是秦滅亡的一個象徵物。8五尺道五尺道又稱滇僰古道,僰道,是連線雲南與內地的最古老的官道,是為連線川滇漢人與古僰人修建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設立的郡縣,秦始皇派遣將軍常頞率軍築路,這條路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尺道。五尺道從蜀南下經僰道(今四川宜賓)、朱提(今雲南昭通)到滇池,由於道路寬僅五尺,故史稱“五尺道”。這條道路儘管狹窄,卻和秦始皇在全國其他地區興修的寬達五十步的“馳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是雲南與蜀的重要商道。現殘存長約350米,道寬5尺,每級尺階寬窄高矮不等。從關河東岸上緣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馬蹄痕數十個。五尺道,自秦以來,就是滇川的必經要衝。一般成就越是大的人,爭議就越大。秦始皇不但是中國第一個皇帝,而且也是中國最傑出的千古一帝,有著開天闢地的作用。但即使如此也有人不喜歡秦始皇,認為他是暴君。必須承認秦始皇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但總的來說與他的功績相比他的過實在是微不足道。
這是今天聽到的一個說法。這種觀點認為,目前大家對始皇帝的認識不夠客觀。坑儒實際上殺了不到一百人的以招搖撞騙忽悠長生不老的術士,焚書的原因也是那些腐儒妖言禍眾。而且,其他的一些暴政都是趙高和二世做的。
回覆列表
有的人活著,但是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是他還活著;有的人也死了,但是整個華夏大地都似乎籠罩在他的身影之下;還有的人死了,整個華夏大地實實在在地籠罩在他的身影之下,如果給這個籠罩加一個期限的話,那麼,我想,至少應該是兩千兩百年吧,而且還會更久。
而更多的人會用四個字來形容,或者是聯想他那短暫的不到五十歲的一生,但又是波瀾壯闊、別人用盡百年都恐怕難以企及其萬一的一生:千古一帝。
是的,他就是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的大秦皇帝,秦始皇,秦朝第一位皇帝,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第一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人,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人,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人,已經籠罩華夏大地整整兩千兩百年,也許會繼續籠罩的人。
如果兩千兩百多年前,也就是耶穌基督誕生的兩百年前存在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話,相信這個姓嬴名政的秦國皇室子孫肯定能夠創紀錄和拿獎到手軟,因為確實他是在上述那些領域開天闢地高手寂寞如雪的第一人。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江湖傳說為秦國丞相呂不韋與其舞姬——趙姬之子,對於此,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也只是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如是說:僅以聽聞記之。既然史實不詳,那麼姑且就按照正史脈絡來走,其為秦莊襄王與王后趙姬之子。秦莊襄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
在此,我想插播一個感人的細節。《史記·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也就是說,秦王政攻打趙國,佔領都城邯鄲之後,坑殺了所有與秦王政出生在趙國時與母家趙氏有仇怨的所有人。很多人覺得這是冷血,是殘暴,是戾氣,是暴虐。但是我卻覺得這跟古龍金庸筆下江湖兒女的快意恩仇有異曲同工之妙吧。別人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是普通人的處世原則。那麼,別人欺我母上大人和家族一時,我就要欺你一世,並且也可能讓你永世不得翻身,這可能就是秦始皇的處世哲學了吧。所以每次讀《史記·始皇本紀》的時候,我都會想,這個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的千古一帝的大秦皇帝,為什麼也會有那麼孩子氣的一面?也許是因為母親節快到了,沒有為母上大人準備好禮物吧?
與廣大的青少年兒童一樣,秦始皇同學的少年時光也有著各種課程,騎射讀書,也有著各種打罵,也有著各種被望子成龍,被母上趙姬和仲父呂不韋,也有著各種野心,想出來浪,想出去玩耍,想親政,想掌權,想做真正的天下第一人。
痛苦的日子總是很漫長,但是終於,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執掌干戈,不容他人多言,順手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開始成立自己的領導班子,開始放眼天下,不負老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誓言,不忘大秦帝國的“亮劍”精神,誓要建立自己的理想國,理想的天下。
於是,那些年,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於是,那些年,他統一天下。在中央,他建立皇帝制度,讓“朕”流傳後世,並實行三公九卿。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乃使蒙恬北築長城(就是那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城,就是那個全世界人民都想游上一遊的長城,就是那個在月球上可以看到的唯二的建築,就是那個每逢節假日用來看人的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於是,那些年,他將華夏推向新的高度,推向大一統時代,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於是,那些年,他箝制思想,焚書坑儒;征斂無度,賦稅奇重;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於是,那些年,他漸漸成為了孤家寡人。
幸福的日子總是很短暫。史書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駕崩於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廣宗)。
這位歷史舞臺上無比閃耀的巨星終於落幕,這位執掌王權三十七年的王者,這位坐擁整個天下十數年的皇帝,這位從一出生都必將會留存史冊的天之驕子,永遠地離開了歷史舞臺,當然,伴隨他離去的還有即將敗亡的大秦王朝。
大秦,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僅十四年。
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但是呢,斯人已逝,後人再如何給他蓋棺定論,他也聽不到了,他就是他,不是不一樣的煙火,而是那涉及中國歷史就必然會提及的四個大字: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