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孫權選擇投降基本上會被劉備殺掉
19
回覆列表
  • 1 # 曹老師xixi

    如果劉備真是在夷陵之戰擊敗了陸遜,孫權肯定是不會投降劉備的。

    早在曹丕代漢建魏之時,孫權就承認了魏朝的正統地位,曹丕也順理成章的封了孫權為“大魏吳王”,但是孫權並不是真心屈服曹魏,曹丕多次要求孫權送人質到洛陽,孫權以各種理由拒絕,曹丕也是無可奈何。

    221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企圖一舉消滅東吳,孫權再次向曹丕表示願意“歸順”,以安曹丕之心,也承諾咋咋咋。結果歷史中,孫權是擊敗了劉備,孫權承諾曹丕的咋咋咋又忽悠的曹丕,讓曹丕大為惱怒,才有後來的曹丕伐吳。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擊敗孫權主力,曹丕的想法是坐收漁翁之利,肯定是想著看誰弱就滅誰,而孫權主力在夷陵幾乎消耗殆盡,肯定是無力抵禦劉備的了,按照當時天下大勢,曹魏佔據天下六州,最大肯定會一統天下,孫權投降曹魏肯定是要比投降劉備的好,反正本來曹丕就封了孫權為“大魏吳王”,孫權估計會無奈像曹丕投降,接著曹丕順勢南下消滅東吳政權,東吳內部本來投降派的勢力就可能大,曹丕的收復江南難度應該不會太大,而劉備深入東吳腹地,想擊敗曹丕南下的大軍,也不是太可能。

    而且面子上,曹丕也不會為難孫權,結合劉協的安享晚年,孫權的結局很大可能就是被曹丕安排的洛陽,供吃供穿。

    最終劉備佔據益州一個,荊州半個,曹丕佔據天下7州半,這樣繼續對峙。

  • 2 # 寒汐

    以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無論如何,孫權都可以穩居江東。

    首先,陸遜的水師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被滅掉的。若論行軍謀劃,必然是諸葛軍師方能運籌帷幄,劉備其人,正如韓信之評價劉邦,本就只適合作為主帥,擅用將,並不擅用兵。

    而這一次,劉備親率七十萬的傾國之兵,並無軍師謀劃,無大將在旁,對上的又是詭計多端的陸遜,實際上出發時便是敗局已定。可以說無論是因為關羽之死或是亦有內心膨脹,此時的劉備已然失去理智,不再是初期那個在新野求賢若渴,拼盡全力只為有立錐之地的劉備了。即使沒有被火燒連營,亦會被敗於別處。

    其次,進一步說,即使僥倖陸遜的防線被攻破,江東地利,長江天險也不是擺在那裡好看的。諸葛亮於隆中對時已然有過分析:“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兵法有云:天時地利人和;而此次劉備無視地利強攻東吳,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孫權雖求和不成,但也絕不會放棄多年基業和江東天險逃跑,當然迎敵也不算是死戰,畢竟還有魏國虎踞在旁,這便也是第三點原因。

    其三,曹丕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此時三分天下之勢已成,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大局,因此三方都在觀察,伺機而動。而此時勢力較小的蜀吳相互反目雖是魏國希望看到的,但他希望看到的僅僅是蜀吳相爭,互相增加內耗。而絕不是一方滅掉另一方後,與曹魏分庭抗禮。

    因此,若是劉備再夷陵之戰中取得了絕對的優勢,曹丕定不會袖手旁觀,最大的可能就是出兵陽平關,直取西川。若是此時劉備冷靜下來收兵回防,則東吳之危自解,鼎立之勢持續;而若是此時劉備仍是一心伐吳,益州空虛,蜀國兩面禦敵,戰線過長,諸葛亮亦難為也。等待蜀國的仍然只能是無功而返,甚至是一次重創。

    所以,無論如何,夷陵一戰,蜀吳之間的贏家定然是東吳。劉備從決定出兵而不接受孫權的求和那一刻起,便註定了失敗的結果。

  • 3 # 樹新古

    先說結論;會選擇繼續戰鬥,未必需要死戰,因為劉備也不會玩命進攻江東。對孫權而言,正確的選擇絕不是逃跑。

    孫權所統領的東吳,有一點很特別,就是對外開拓的進取心不強,君不見單單一個合肥城,活活把生子當如孫仲謀變成了不見合肥孫十萬。前後衝鋒幾十次,都只給曹魏刷資料,送人頭。

    (孫權 在下赤壁孫仲謀 合肥孫十萬)

    但是保衛本土格外堅決。一旦江東,這一基本勢力範圍受到威脅,不僅內外團結而且抵抗得尤為堅決,戰力也頗為可觀,甚至到西晉統一,完全實力碾壓之下,東吳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抵抗。其中緣由,和這三方勢力發展的歷史密不可分。

    曹魏集團,是曹操以血緣親族為紐帶,集合地方豪強,透過一系列對外戰爭,逐步奠定版圖,所以外向進取意願十分強烈。劉備集團,是以復興漢室為己任,所以儘管四海漂泊,也從不滿足於偏安一隅,始終積極進取(除了二世祖劉禪)。東吳則不一樣,東吳自孫堅開始,就是以團結當地本土士族,謀求鞏固統治,這和後世東晉有幾分相似。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造就了鼎立的三國不同的國家屬性。

    所以即便劉備在夷陵之戰消滅了陸遜的東吳軍,孫權也不可能選擇逃跑。當年曹操橫槊賦詩,何等氣派,孫權都不曾逃,劉備此時即便厲害,就實力而言也勝不過當年的曹操。何況往哪逃呢,總不能跑去海外。

    這裡要說明的是,因為《三國演義》流傳甚廣,導致很多人對三國時的軍事力量有了過於誇張的感知。比如曹操南征時的八十三萬大軍,劉備討伐東吳時的七十萬大軍等等,這些數字實則有很大的水分。

    (劉備 要有七十萬大軍 寡人肯定去北伐)

    根據歷史記載來看,劉備稱帝以後,擁有的全部兵力大致在十萬人左右,進攻東吳時,要防備曹魏,在漢中、成都等地都必須駐軍,所以實際動用的兵力在五到六萬之間已經是極限了,七十萬大軍言過其實。這五六萬人馬遠離益州,長期作戰,難以持續取得勝利。

    此外,東吳水軍實力強勁,這是南方地勢使然,劉備很難越過這一障礙。相反,陸遜的敗北,很可能進一步激發孫權集團保衛本土的決心。這就像後世,東晉謝安、謝玄以數萬人馬挫敗強大的前秦苻堅一樣,可以說江東士族在被動防守和主動進攻時,是完全兩支不一樣的武裝力量,劉備連續作戰,消耗只會越來越大,深入江東腹地,補給也會越來越困難,在這樣的局面下,很難取勝。

    最後,劉備討伐東吳,演義之中是為關羽報仇,從歷史記載來看,劉備出兵是在關羽死後一年,這場戰爭顯然是經過充分準備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恢復關羽死之前的地緣態勢,劉備與孫權分享荊州,共同對抗曹魏。而絕不是雙方打個兩敗俱傷,讓曹魏坐收漁人之利。

    (曹丕 樓上兩位使勁互毆 我等著撿人頭呢)

    由此可見,倘若能夠擊敗陸遜,劉備很有可能派出使者,要求孫權歸還荊州,然後兩國恢復正常邦交,共同對抗曹魏。所以筆者說,孫權不必死戰。

  • 4 # Mer86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全殲陸遜五萬吳軍,孫權肯定會向東收縮,主動求和,爭取與劉備恢復孫劉聯盟。至於劉備答不答應,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孫權肯定是沒有資本死戰的。

    ▲孫權終極戰略:先取荊州,再取益州,與曹操平分天下

    孫權偷襲荊州前,他與呂蒙早有共識。要幹就幹大的,偷襲荊州得手後。保守點打,攻佔襄陽、樊城,全據揚、荊、交三州,與曹劉三分天下;激進一點,攻入益州,滅了劉備,與曹操平分天下。

    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三國志·呂蒙傳》

    可以說,孫權的野心和胃口非常的大。

    不過後來的事態發展出乎孫權預料,曹操反悔了,孫權派陳邵攻佔襄陽沒幾天,曹操就派曹仁奪回了襄陽,並遷走了漢江以南的所有老百姓。而劉備則已有準備,孫權最後是既沒有攻佔襄陽,也沒有攻入益州。

    沒有攻佔襄陽的後果是什麼?

    後果就是孫權在沒有屏障的前提下,要獨自承擔從夷陵到京口這一整段長江的防務。而劉備沒了荊州,也不擔心曹丕會打他了。他可以全力攻擊孫權。此時的孫權有被曹、劉夾擊的風險。

    所以,孫權這個時候“慫”了,主動派人與劉備示好。表示要恢復原有關係。

    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劉備必須要給關羽報仇,所以劉備最終拒絕了孫權。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孫權奪了荊州,他的地盤和實力固然加強了,但因為孫劉聯盟已經破裂,他得罪了劉備。再加上他要獨自承擔曹魏的所有軍事壓力(劉備遠在益州沒這個壓力),所以此時孫權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

    在這個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劉備在夷陵之戰假設取得完勝,孫權的下場是什麼。

    首先,既然是“完勝”,那意思就是說蜀漢幾乎沒有任何戰損。馮習、張南、傅肜等將領不會戰死,四萬蜀兵和沙摩柯的一萬五溪蠻兵也可以繼續攻打孫權。

    其二,孫權在丟了夷陵的前提下,江陵肯定也守不住。孫權沒有在江陵死扛的資本,他只能繼續往東退卻,先退到江夏。也就是回到偷襲荊州之前的局面。

    其三,劉備收復江陵,他就不能繼續再往東突進了。因為此時的劉備,他除了要面對東面的孫權外,還要應對北面的曹丕。如果他的戰線拉的太長,魏兵南下將他攔腰階段,他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當然,這裡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假如曹丕不打劉備,而是配合他打孫權,如同痛打落水狗一般,把東吳給滅了。劉備是可以繼續東進,全據整個荊州的。

    但如果是這種情況,孫權就剛不可能繼續跟劉備死扛了。因為他沒有能力同時死扛劉備和曹丕的夾擊,他必須要與劉備或曹丕中的一家達成和解。

    這裡插一句。劉備打孫權的戰略目標,歷史上有共識。他可能想過滅孫權,但操作性實在是不高。所以他出兵,主要還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打。在他看來,步步為營,與孫權邊打邊談,同時製造一些曹魏想要進攻東吳的流言給孫權,造成一定壓力,爭取要回一兩個郡,保留未來從益州進攻荊州的橋頭堡或守禦屏障才是正道。

    如不然,他就應該是頃巢而動,把蜀中十幾萬大軍全部帶上,而不是隻帶四萬兵就大大咧咧的出川了。(蜀兵四萬,吳軍五萬,孫權其實還有兵力優勢)

    所以我覺得,即便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他下一步大機率也不會繼續跟孫權死磕。因為他單挑沒辦法滅孫權,畢竟兵太少。而如果聯合曹丕滅孫權,那揚州可能就被曹丕拿下了。到時候沒了孫權,劉備僅靠益州和荊州很難單抗曹丕。既然如此,那劉備與其跟孫權死磕,倒不如收兵,親自坐鎮漢中,留劉禪在成都,把諸葛亮、趙雲、李嚴等放在荊州方向。讓吳懿、馮習、張南和傅肜作為機動兵力,配合他向隴右、關中慢慢的蠶食。只要拿下了北方,孫權還有什麼可怕的?

  • 5 # 黑水布衣

    開個腦洞吧,我個人認為:孫權既不會逃跑也不是死戰,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講和。這樣符合三方的利益(曹魏也在虎視眈眈)。

    一、劉備沒有吞併東吳的想法

    公元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之後,其親率蜀漢軍隊數,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雖然演義中說劉備舉兵七十萬,但其實滿打滿算也就五萬左右的兵力,而東吳軍隊數量與其大致相當。劉備雖然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幌子要滅掉東吳,其實其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奪回屬於自己的地盤(其實也是借的),因為僅靠五萬人的軍隊是無法滅掉東吳的,雙方對此心知肚明。

    二、東吳即使失敗依然佔據地利

    如果劉備成功的收回了關羽失去的土地,那麼他就和赤壁之戰時的曹操的形勢也差不多,孫權依然佔據著長江天險。赤壁之戰時,曹操帶領大約15~20萬的兵馬都沒講東吳拿下,何況劉備?

    三、劉備後方並不穩固

    劉備入蜀,其實算是外來政權。他為了穩固蜀漢政權,重用了法正、李嚴的本地人才,但其實法正、李嚴也是外來入蜀的人,他們其實並未得到劉璋的重用。劉備對於真正的益州本土派其實是提防的,他所倚重的其實是從荊州帶來了的諸葛亮、伊籍、劉巴等荊州派,而且劉備入蜀後,實行較為嚴苛的法律,這讓劉璋時期過得比較舒坦的本土派們並不滿意,劉備其實也深知這點,所以他在戰爭之前也是有些顧忌的。

    四、別拿曹魏不當乾糧

    無論何時,三國時代最強的國家依然是曹魏政權,曹丕也是稱帝最早的一方,夷陵之戰之前的孫權還是對曹魏稱臣的。雙方兩敗俱傷,是曹魏最期待的後果,如果一方有要吞併另一方的趨勢的話,那麼曹魏是不會袖手旁觀的,因為這將形成一個龐大的南方政權與曹魏相抗衡。

    所以說,劉備即使消滅了東吳的軍隊,也就適可為止了,他不會將孫權逼入絕境,雙方最多講和,劉備將繼續利用荊州為未來北伐做準備,孫權將已經好好利用自己的天險,穩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根本原因就是這兩家都是弱者,他們最終的歸宿只能抱團取暖。

  • 6 # 三楚雄風

    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三國博弈不是過家家。

    要知道,襄陽大戰前,蜀國軍力達到巔峰,在東吳之上,而戰後,蜀國又退為老三了。

    劉備發動戰爭,前方是大都督馮習率領的五萬軍隊,劉備親帥大軍做後援,人數不會少於五萬,向吳蜀邊境進發。

    而吳國,派的是以防守見長的陸遜,預算是五萬軍隊。

    說明孫權根本沒有消滅劉備的計劃,預期目的是守住荊州,擊退劉備。

    劉備也沒有吞併東吳的計劃,甚至劉備的預期目的,連吞併荊州都不在計劃內,他只想奪取左荊州,還原到關羽時期的地盤。

    因為他起兵時,兩路大軍,水陸並進,把孫權嚇的夠嗆,如果按這個勢頭,劉備一定可以達到目的,孫權還是怕劉備玩命的。

    但軍隊抵達前線時,劉備舍舟就步,全部上岸了,左荊州可全部憑步兵打下來,但右荊州是千湖之地,沒有水軍根本沒法打,東吳前方是水軍為主。

    得到這個資訊,孫權馬上決定,打他。

    結果劉備一觸即潰,馬上退軍了,退到永安的時候,劉備不走了,因為生病了。孫權的反應是大懼,因為他怕劉備在等援軍到了再來打。

    孫權馬上派人求和,為什麼?因為孫權這時在合肥的主力已經遭到了曹丕的重點打擊,孫權不可能兩路開打的。

    如果劉備真的打敗了孫權的荊州軍團,曹丕100%是要出手了,他絕對不允許劉備做大。劉備要想拿下東吳,必須要有獨立對付曹魏和東吳聯手的實力,劉備沒有,關羽就更沒有了,所以關羽死了。

    三國博弈有一個平衡點,就是東吳和蜀國的軍力不能明顯弱於曹魏,兩邊加起來30萬軍隊,對付曹魏50萬軍隊,憑藉長江天塹,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吳蜀火併,打到10萬人,曹丕一出手,大家全玩完。

  • 7 # 世界人文通史

    公元221年,蜀漢昭烈帝劉備為了報孫權殺關羽、奪荊州之仇,盡起川中之軍討伐江東孫權,以魏延鎮漢中,諸葛亮鎮成都,趙雲鎮江州,劉備親自擔任統帥討伐孫權,一直推進到夷陵。

    此戰,劉備集團加上沙摩柯的援軍,實際兵力共約5萬人左右,而東吳陸遜方面的兵力還要略多一些。夷陵之戰以陸遜的大獲全勝,劉備慘敗而告終。劉備不僅喪失了大量的優勢兵力,而且失去了奪回荊州的最後機會。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擊敗或全殲了陸遜的軍隊,依然不足以消滅江東孫權勢力。假如劉備一意孤行,以孫權的個性來看,肯定會聯合曹丕一起夾擊劉備。這樣一來,劉備會陷入兩面作戰的險地。

    夷陵之戰是劉備、孫權雙方的戰爭,實力最強的曹丕還處於隔岸觀火的狀態。只有孫、劉兩股聯手才能勉強對抗強大的曹丕,可是現在曹丕沒有動,劉備和孫權卻在大打出手。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根本原因還是為了奪回荊州,而為關羽報仇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藉口。當時以蜀漢全國的兵力力也不能完全消滅孫權,而且北面還有魏國曹丕的威脅。

    第一種結果、孫權和劉備罷兵言和,平分荊州

    孫權集團在江東有著根深蒂固的統治根基,遠遠不是巴蜀的劉備能夠消滅的。再加上從湖北地區直搗江東(江、浙)也不現實,戰線拉得過長,劉備才只有5萬兵馬而已。

    所以孫、劉雙方在夷陵之戰後最好的結果就是平分荊州,回到關羽失荊州以前的邊界線。孫權把原先奪取的零陵、武陵、南郡還給劉備,自己不僅能夠保全江東,還能擁有荊州的長沙、桂陽、江夏。這樣一來,劉備集團見好就收,繼續推行“聯孫抗曹”的的策略。

    第二種結果、劉備繼續深入,雙方兩敗俱傷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舉全國之兵,再加上沙摩柯的援軍也才5萬多人(演義誇大為70萬之多)。此時留在益州還有數萬部隊,由諸葛亮等人統領。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後繼續深入,那麼江東的孫權也會拼死抵抗到底。

    孫、劉雙方實力大體相當,誰也消滅不了誰。劉備當下的實力吞不下遠在千里之外的孫權,而孫權的實力也攻不破道路崎嶇的巴蜀地區。最後,只會是曹丕漁翁得利,將兩敗俱傷的劉備、孫權先後滅掉。

    孫、劉雙方都不是傻子,不可能會拼到魚死網破的地步。

    所以,如果劉備能夠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接下來孫權勢必求和,提出“平分荊州”的條件。劉備孤軍深入數年,勢力難以持久,多半也會接受孫權的議和條件,不再繼續進兵。這樣一來,三分天下的局面依然會存在,只不過孫權成了三國中最弱的一方。

  • 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孫權無須逃跑,也無須選擇死戰,原因如下:

    一、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不是滅吳,不僅僅是為關羽、張飛報仇。

    《三國演義》本是小說,不能當歷史看。劉備稱帝后,為什麼要發動夷陵之仗?絕不僅僅是手足情深。事實上,劉備和關羽、張飛私交甚厚不假,但並沒有結拜一事。即便劉、關、張真的結拜了,劉備也不可能僅僅為關羽的死,置江山、社稷於不顧。劉備是卓越的政治家,絕不會過分感情用事!文友們不要被羅貫中騙了!

    二、劉備要打這一仗,是因為荊州對蜀漢政權同樣重要。

    荊州一失,劉備疼到心裡。一是大量人才、兵員、土地喪失。二是劉備和孔明定下的兩路夾攻中原的北伐計劃會流產。荊州一失,孟達、申耽投魏,上庸、房陵、西城盡失,這一條北伐的路斷了,蜀漢只能選擇後來孔明從漢中出祁山的北伐路,道路崎嶇,運糧運兵都甚為困難!

    三、劉備已經伐吳奪回荊州是有把握的,最多不分勝敗,沒想到會被火攻而慘敗。

    東吳的周瑜、魯肅、呂蒙三大都督,劉備均有所忌憚,在劉備伐吳前,已死了!劉備剛剛打了赤壁大仗,在荊州也曾攻城略地,三家分荊,成鼎足之勢。劉備攻益州,沒費太大氣力!和曹操奪漢中,又大勝,耗退曹操,還幹掉曹操的族弟夏侯淵,劉備得意洋洋,找到了軍事家的感覺!加之,劉備當時手下糾集了四海精銳,雖關、張已亡,但他認為以水軍見長的東吳,在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將情況下,遠不是自己對手!孫權曾親率十萬之眾、挾赤壁大勝餘威,仍沒能拿下合肥,怕他作甚?在逍遙津,孫權被率八百之眾的張遼差點活捉,張遼竟嚇得江東小兒不敢夜啼!所以劉備伐吳時自信心爆棚!

    四、劉備明白:曹魏在側,想坐收漁翁之利。

    劉備和東吳開打,雙方都有後顧之憂,不可能拼光所有血本,都知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所以,無論誰得勝,都會適可而止。劉備想打一場勝仗,逼迫孫權還回荊州!孫權、陸遜想打勝一仗,逼劉備承認荊州易主的事實。所以,劉備打敗了東吳,會逼迫孫權返還荊州!東吳勝了,仍留有餘地,並沒有乘勝活捉劉備!劉備作戰,也就七八萬,估計是當時蜀漢全部兵力的二分之一!當然,劉備如孤軍深入,被蘇軾贊為“親射死,看孫郎”的孫權絕不對投降!當年曹操十幾萬大軍撲來,他都沒怕,還怕老打敗仗的老兵油子劉備?!

  • 9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孫權肯定不會選擇死戰,因為孫權知道劉備只是想要拿回荊州,並沒有消滅自己的實力。孫權也沒有必要逃跑,即使夷陵之戰孫權失敗,劉備充其量只能趁勢追擊奪取荊州,隨後還是要跟孫權議和。要知道孫權的地盤不僅只有荊州,還有江東六郡和交州的地盤,這些地盤也足夠孫權“南面稱孤”了。

    孫權和劉備的荊州衝突

    孫權和劉備都有佔領荊州的打算,曹操南下奪取荊州之後,孫權透過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擊敗了曹操,劉備趁機奪取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並且透過“借”的形式,將孫權佔領的荊州地區一起收入囊中。

    之後孫權屢次找劉備索要荊州,結果劉備始終賴賬不還,最終引發了孫權和劉備的第一次衝突。孫權和劉備發生衝突後,曹操對劉備虎視眈眈,劉備只能被迫割讓了兩個郡給孫權,才避免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局。

    劉備為什麼東征

    在襄樊之戰時期,孫權趁著關羽帶兵進攻曹魏,一舉奪取了劉備佔領的全部荊州。荊州對劉備集團來說十分的重要,雖然劉備東征打的旗號是為關羽報仇,但是劉備的真正目的不只是為關羽報仇,最重要的還是要奪取荊州。

    荊州對劉備集團尤為重要,沒有了荊州的地盤,蜀國就是三國中最弱的國家,劉備一統天下的夢想根本無法實現。由於曹魏在北方虎視眈眈,劉備東征除了奪取荊州外,很難能夠擴大更多的戰果。

    孫權和劉備都會點到為止

    孫權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後,並沒有讓吳軍趁勢追擊,一舉攻佔整個蜀漢,反而主動遭到劉備請求議和。孫權之所以會“得了便宜賣乖”,主要是因為北方還有一個強大的曹魏虎視眈眈,如果孫權和劉備拼個你死我活,最高興的人肯定是曹丕。

    假如贏得夷陵之戰的人是劉備,劉備也肯定會點到為止。畢竟蜀漢的軍力有限,東吳的國力本身就要強於蜀漢,劉備贏得夷陵之戰之後,孫權肯定要讓出荊州的地盤,這時候劉備最好的選擇就是跟孫權再次和好。

    總結

    夷陵之戰並不是孫權和劉備你死我活的戰爭,而是孫權和劉備爭奪荊州的戰爭。因此不管夷陵之戰誰勝誰敗,孫權和劉備都不會因此滅亡。即使劉備能夠贏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孫權也不會死戰到底,畢竟孫權和劉備一旦拼個魚死網破,蜀漢和東吳都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 10 # sunjin6278

    我們常說別人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柴窩。在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還是比較氣勢的比較心安的。三國時期,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取勝,消滅了陸遜軍,那樣情形又會如何呢?

    我們可以想象的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劉備及時收手,與前來求和的孫權言和。劉備消滅了陸遜軍,佔領了荊州全境,孫吳恐慌,畢竟北邊曹魏也不會真心幫東吳的。孫權必定派使者向劉備求和,承認荊州完全歸劉備。劉備也見好就收,與孫權講和,達到蜀漢利益最大化,這樣對蜀漢來說恐怕是最美好的結果了。二種是劉備繼續進攻東吳。夷陵之戰後,劉備面對孫權的求和置之不理,一心想滅了東吳。這時的孫權,面對危局,一定會向曹魏納地稱臣,要求曹魏出兵攻蜀漢。曹魏面對劉備強大的攻勢,如果聽從孫權的請求,派大軍從荊州突襲蜀漢軍,劉備軍必腹背受敵,雖為得勝之兵,也難敵魏吳兩路軍的進攻,必敗無疑。劉備敗,蜀中危,這就看諸葛亮等防禦蜀漢的能力怎麼樣了,如果不行,蜀漢有滅國之危,如果能頂住兩國進攻,蜀漢也只能蜷居益州之地,或擁有像劉備死後真實三國時的蜀漢統治地域,或還不如真實的統治地域,那樣也只能苟延殘喘了。三種是劉備繼續進攻東吳,曹魏不幫東吳攻打蜀漢。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孫權只能組織東吳全國力量,背水借一,與劉備對抗。曹魏如果不趁勢進攻東吳的話,劉備軍也難滅東吳,打的最後結果,也只能是兩敗俱傷,最終還是握手言和。在兩敗俱傷之時,曹魏如果突發大軍進攻孫權或劉備,其結局也許還和赤壁之戰結果一樣,也許會讓曹魏一統天下,其結果真的不好預測。曹魏如果趁劉備大敗東吳之時,也突然大舉進攻東吳的話,東吳就岌岌可危了。孫權如果組織全國力量抗禦得力,也許還不致滅國,如果不得力,那就有滅國之危了。東吳滅國,曹魏和蜀漢就會爆發戰爭,至於鹿死誰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鑑於以上推測,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消滅陸遜軍,作為東吳之主的孫權,一定不會馬上逃跑的,就是最不好的情況下,東吳面臨滅國之危,孫權也會盡力死戰禦敵的。當到了最壞情況下,國破家滅,孫權或被俘或戰死,或逃亡,不過就當時情形下,逃亡也逃不到哪裡去,作為孫權,如果不想被辱,還是選擇戰死的好吧。

  • 11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劉備即使在夷陵之戰擊敗了陸遜,也很難全殲對方。而在陸遜之後,孫權還在江陵有第二道防線,手裡的兵也比劉備多,遠沒到要逃跑或是死戰的地步。而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孫權還可以退守江東,劉備很難取得全勝。

    因為國力有限,夷陵之戰蜀漢參戰的兵力其實很有限,按照史書記載,劉備伐吳的總兵力大約只有4、5萬人加上五奚蠻夷約萬人。到夷陵之戰前,蜀漢大軍已經深入吳境數百里,沿途留下了不少駐軍,加上駐守江北預防曹魏的黃權所部,劉備在一線的部隊最多隻有4萬人的樣子。

    而東吳的實力顯然要比蜀漢強的多,僅陸遜在夷陵的部隊就有大約5萬,此外在江陵還有諸葛瑾的2萬大軍。在夷陵前線劉備的兵力還弱於陸遜,加上陸遜本身也是名將,因此即使劉備取勝,也不大可能全殲吳軍。陸遜有機會大部分部隊撤到江陵繼續抵抗。

    江陵是荊州的第二大城,僅次於襄陽,城牆高大,易守難攻。當年赤壁之戰以後,周瑜挾餘勝之威,帶著孫劉聯軍圍攻江陵,都花了差不多1年時間才打下。陸遜在和諸葛瑾會師以後,兵力還是和劉備相當,劉備想奪取江陵沒這麼容易。

    此外東吳的實力遠不止這些。孫權幾次攻打合肥出動的兵力都在十萬左右,因此他還有餘力增援江陵。因此劉備在江陵還有很大一場惡仗要打。

    即使劉備僥倖奪取了江陵,孫權也沒到無路可走的地步,還可以退守江東。在奪取江陵以後,劉備在荊州就處於曹魏和東吳的兩面夾擊之中,不可能冒險全力東進。所以孫權一樣有機會繼續割據,並不需要考慮逃跑或者是死的問題。

    當然,實在不行的情況下,孫權肯定會投奔曹魏。畢竟一旦劉備勝利,曹丕和劉備之間的矛盾會激化。此時孫權會是一個很有用的棋子,曹丕會加以善待,結局肯定比落劉備手裡好很多。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夷陵之戰表面上是劉備發動的一場復仇大戰,實際上是劉備政治生涯最後的放手一搏,劉備想趁自己人生最後的時機為他所建立的政權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想要奪回荊州,拓展蜀漢的戰略縱深和政治前景。

    荊州對於蜀漢來說,就是發展的命脈所在,沒有荊州,蜀漢只能偏安一隅,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本,劉備是絕對不會允許荊州丟失的,即使冒著曹魏虎視眈、漁翁得利的風險,也要發動這一場夷陵大戰,劉備是勢在必得的。

    劉備

    可惜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劉備戰敗了,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太急躁了,放棄了水軍,同時讓蜀軍全部駐紮在密林中,才被陸遜尋找到了戰機,劉備敗得心不甘、情不願的,事實上,劉備也並非沒有取勝的可能。

    如果劉備不要放棄水軍,如果劉備不要讓軍隊全部駐紮在森林中,如果劉備不要急於決戰,而是利用孫權與曹丕之間的矛盾,無法攻下夷陵後暫時退兵,等到秋收和天氣轉涼快後再開戰,如果劉備從南邊的武陵郡入手,另派出一支軍隊攻擊陸遜的話,那麼劉備還是有可能在夷陵之戰取勝的。

    孫權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陸遜,那天下形勢會如何發展?

    首先,孫權是絕對不會投降的,要是想投降的話,赤壁之戰孫權早就投降了,孫權的選擇只有對抗到底,以孫權的特點來看,陸遜只是前線抵抗劉備的第一道防線,在陸遜身後,顯然還有荊州江陵城第二道防線對抗劉備。

    孫權與陸遜

    江陵城是整個荊州的核心,城堅牆固,易守難攻,當年周瑜率軍攻打曹仁鎮守的江陵城,打了一年,還是曹仁主動棄城,周瑜才佔領江陵城,可以攻城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可是如果劉備不能拿下江陵城,就無法繼續攻擊孫權,不過攻城戰是陸戰,對於劉備來說,還是有把握的。

    而江夏郡就是孫權的第三道防線,這是險要的長江與漢江的交匯口,是孫權利用水軍所長阻擊劉備的最好位置之一,劉備手下的水軍實力怎麼也是不如孫權的水軍實力,所以劉備能不能攻下江夏郡,是能否最後擊敗孫權的原因,如果前面兩道防線孫權都敗了的話,江夏郡可能也守不住,因為軍心已失。

    夷陵之戰

    柴桑(今九江)就是孫權是第四道防線,這可是孫權最後一道防線了,如果柴桑丟了,整個江東再也無險可守,孫權就會開始向東南沿海逃走了,如果不逃,孫權將會被劉備俘虜。

    同時,孫權也會不斷地向曹魏求援,如同當年曹魏被孫權攻擊襄樊時向孫權救援一樣的道理,孫權長袖善舞,善於利用各方政治勢力尋求平衡,如果劉備壯大了,曹魏也不想看到,所以孫權會拼命向曹魏示好,以換取支援,哪怕把他的兒子送到曹魏去當人質,孫權也不會猶豫的。

    曹丕

    所以大機率孫權就會這麼做,在劉備一面攻擊孫權時,孫權一面向曹魏送子為質、尋求支援,一面積極抵禦劉備,至於投降,孫權的字典裡應該沒有這個詞,他也不可能會投降,但是天下的形勢如果這樣發展的話,那對曹魏統一天下來說,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當然前提是曹丕足夠聰明。

    劉備與孫權打越熱鬧,對曹丕來說越高興,因為曹魏就是螳螂捕蟬身後的黃雀,曹丕如果能在劉備吞併孫權的過程前利用機會大舉進攻,那將是曹丕統一天下的絕佳機會,這個機會連曹操都沒有,只有曹丕有,但不管形勢如何發展,只要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勝,孫權都是輸家。

    劉備、孫權、曹操

    孫權最好的結果就是戰敗逃走,最壞的結果就是戰敗被殺,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劉備趕出江東,很有可能會來到今天的臺灣島,度過孤苦的一生,而劉備則和曹丕劃江而治。

  • 13 # 歷史笑春風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這次戰役,徹底固定了三國的格局。在這次戰役中,劉備率領的蜀軍主力,出兵東吳。而東吳派陸遜為統帥,進行抵抗。陸遜在戰役初期,先撤出山林地區,固守峽口,把幾百裡的困難地形讓給了劉備。

    在雙方對峙幾個月後,劉備被陸遜磨得“兵疲意沮,計不復生”。再加上天氣炎熱,劉備將水陸軍隊調到岸上,選擇陰涼之地駐紮。就這樣,劉備建立了幾十個營寨,連營七百里,給陸遜留下了可乘之機。

    陸遜採取火攻,迅速的就攻破了劉備四十多個營寨,大敗蜀軍。劉備帶領殘餘的少量人馬,狼狽逃回白帝城。其餘的蜀軍,被東吳全部殲滅。史書記載:

    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軍經過這一次失敗,元氣大傷。雖然經過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託孤,努力將蜀漢風雨飄搖的局勢穩定下來,可是還是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所以說,夷陵之戰的勝負,對三國的局勢影響深遠。

    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是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和準備的。他在伐魏和伐吳之間,最終還是選擇了伐吳。這是因為,在地形上,蜀漢處於長江上游,形勢有利。而在將領上,在曹操死後,劉備已經成為有數的優秀將領。而東吳的都督呂蒙剛死,遍觀東吳,已經沒有可以和劉備相提並論的將領。再加上曹魏在東吳的側背虎視眈眈,如果能夠趁火打劫,東吳一定無法支援。

    所以說,劉備在經過通盤考慮後,認為討伐東吳的勝算比較大,所以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爭。

    但是,令劉備意想不到的是,他遇到了東吳的年輕統帥陸遜。不管劉備使出什麼伎倆,都被陸遜識破。劉備包圍夷道的時候,東吳所有將領都要去救援,被陸遜拒絕。劉備在平地紮營誘敵的時候,又是陸遜拒絕了所有要求出擊的東吳將領,拒不上當。我們可以看到,劉備的失敗完全是因為陸遜。如果沒有陸遜這個對手,劉備的夷陵之戰很有勝利的可能。

    那麼,如果劉備沒有遇到陸遜,戰勝了東吳的軍隊,三國的局勢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孫權的命運會怎麼樣,他是頑抗到底還是逃跑呢?

    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劉備的意圖來看。劉備到底是要滅亡東吳,還是隻是要奪回荊州。我們從劉備的兵力來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雖然進行了動員,但是率領的軍隊也就只有四萬多人,而抗擊他的東吳的軍隊則達到了五萬多人。在兵力上,劉備反而處於劣勢。

    要依靠這樣的兵力來消滅東吳是很難的。劉備即便是消滅了孫權的部分軍隊,但是,自己的軍隊也會遭到相當的損耗。要消滅孫權,又要保證佔領區的控制,還有防備北方的曹魏。這點兵力是遠遠不夠的。從這方面來說,劉備的戰役企圖還是以奪回荊州故地為主。至於下一步的行動,視情況而定。

    在劉備的軍中,為了在勝利後迅速接管荊州,還帶來了一整套的荊州行政班子。這些人,出於對他們的安全考慮,劉備把他們安排在危險性最小的黃權軍隊裡。沒曾想,因為後路被切斷,無法撤回的黃權帶領他們投降了曹魏。

    這一大批人才的歸順讓曹丕十分高興。他舉行了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封賞行動。史書記載,當時這批人有黃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在這些人人中,曹丕除了封黃權為侍中鎮南將軍、列侯外,還封了史郃等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者百餘人。

    從以上的種種跡象可以表明,劉備當時的戰役企圖是先擊破當面的吳軍,收復荊州。剩下的行動要看形勢決定。這個形勢最主要的因素,是看曹丕的動作。

    在劉備和孫權的戰爭中,起最決定性的因素是曹丕的態度。但是,曹丕對劉備的威脅要比對孫權的小得多。由於劉備佔有地形的優勢,曹丕對於在山谷中的劉備軍隊,中間又隔著東吳的軍隊,基本沒有什麼行動的手段。但是,如果曹丕向東吳動手,那樣,曹魏軍隊就可以直插東吳的側背,佔領東吳的核心地區。這樣一來,東吳就面臨亡國之災了。

    在劉備戰勝東吳,佔領荊州後,整個局勢就要看曹丕的動作了。如果曹丕趁火打劫,夾擊孫權,那麼孫權就只有死路一條。而如果曹丕不攻打東吳,甚至從襄樊威脅劉備,那麼劉備只能止步不前,固守荊州。

    我們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看,曹丕不攻打孫權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劉備的政治口號是“漢賊不兩立”,他和曹丕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而且孫權當時已經公開投降了曹丕,曹丕剛剛登基,為了樹立威信,不會在這種情況下去破壞降約。因此,曹丕不會攻打孫權,他反而會暗中支援東吳,繼續坐山觀虎鬥,準備漁翁得利。

    劉備也是一個梟雄,他在繼續攻打孫權的時候,會仔細考慮一下後果。依靠他的兵力,既攻擊東吳,又防備曹魏,是力不從心的。因此,在奪回荊州之後,劉備會停止攻勢,坐觀其變。

    這樣一來,孫權沒有亡國的危險,自然不會逃走。他會糾集最後的力量,在曹丕的暗中幫助下,和劉備抗爭到底。而曹丕也樂得坐山觀虎鬥,看劉備和孫權兩家鬥到底。

  • 14 # 不才講史

    夷陵之戰大家都知道,這是劉備的最後一戰!

    在這一戰結束之後,劉備到了白帝城託完孤,就和這個世界永別了。當然了當初他要發動這一次戰爭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實際上是想要把荊州給奪過來!

    畢竟關羽襄樊之戰失敗之後,荊州就被孫權給佔領了。

    劉備實在是咽不下這一口氣,所以,他只能是發動夷陵之戰,想要教訓教訓孫權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可是,誰都知道失去了關羽失去了荊州的劉備,已經不是孫權的對手了。既然孫權敢殺關羽,他就不怕你劉備來攻打他。

    當劉備要攻打孫權的時候,諸葛亮和趙雲等人都不同意。但是,劉備還是執意要去,結果戰役還沒有打,張飛就被部下給殺了!

    這已經說明,劉備出師不利了。但是,他還是要去攻打孫權。

    孫權得知劉備來之後,就把書生陸遜給派了出來,讓他帶領軍隊和劉備一戰。

    劉備大意了,他以為陸遜這個人是個書生,只不過是籍籍無名之輩,根本不值得他重視的,再怎麼說劉備也是百戰沙場的人,儘管說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

    但是,事實證明劉備真的是連陸遜都幹不過!

    結果陸遜抓住機會,給劉備來了一個火燒八百里連營!

    劉備老命都差點丟在這裡,若不是趙雲接應,劉備說不定就死在陸遜的手上了。

    這些才是真正歷史上發生的事情!

    題目裡問的是,若是劉備打敗了陸遜,孫權是逃跑還是選擇死戰。

    其實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就考慮清楚這個問題了,當時,曹操號稱擁有80萬大軍,想要攻打孫權,孫權都沒有怕。

    要知道當時的孫權連十萬士兵都沒有,只給了周瑜五萬精兵,就讓他去戰曹操去了。

    如此強大的曹操,孫權都是死戰不降,更何況是在面對如今的和曹操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的劉備的時候了。

    毫無疑問,孫權想都不用想,直接和劉備幹!

    即便是陸遜打了敗仗,孫權力戰,也不一定會輸給劉備。要知道劉備這幾年光顧著打仗了,損兵折將很嚴重。

    現實攻打下益州,緊接著就是漢中之戰的時候,劉備對曹操戰爭,傷亡了不少兵馬。襄樊之戰的時候,跟隨關羽的幾萬人馬要麼被殺,要麼投降!

    劉備根本沒有多少兵可用了,反觀東吳不但沒有打仗,還給曹魏合作了一把,把劉備最為器重的關羽給殺死了。

    關羽能用都不想打,厲害的被殺了,現在的他也是光桿司令。拿什麼打勝仗呢?

    所以說若是孫權死戰劉備,兩個人還不定誰把誰給幹掉呢?

    總之,孫權肯定不會逃,他只有一條路,就是力戰劉備!

  • 15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必須要說下,請注意夷陵之戰的位置,那裡離東吳的大本營還很遠,甚至離荊州、南郡等地還有一大段距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贏了,對孫權來說也就是丟了荊州,而對東吳來說最為重要的水軍,是沒有損失的,那水軍在,則依然可保東吳的基本盤。

    對孫權來說,夷陵之戰勝了最好,但即使敗了,也遠沒有到逃跑或者死戰的地步,因為東吳本土未丟,夷陵之戰是發生在山地之間的戰役,故可以肯定孫權的水軍也不會隨著夷陵之戰的失敗而消失,他依然有一定的實力來阻止劉備繼續向東吳進軍,只不過隨著夷陵戰敗,荊州是保不住了而已。

    我們要知道,當時三國鼎立已經形成,曹丕已經稱帝,劉備同樣在成都稱帝,所以曹魏也不會看著劉備順利的滅了孫吳,即使劉備贏了夷陵之戰,那當年陸遜在擊敗劉備面臨的局面,劉備同樣會遇到。到時前有東吳水軍攔截,後有曹魏大軍進逼,劉備還是得撤軍。

    大勢已然形成,三國之間互相牽制,更何況無論是曹魏、蜀漢、東吳任何一方,都是國家初建之時,還具有很大的上升力,名臣猛將更是濟濟一堂,無論哪一方很難一戰滅國。所以即使劉備贏了夷陵之戰,孫權也是有很大的迴旋餘地,至少保有東吳之地是沒有問題,所以也就無需選擇死戰或者逃跑。

  • 16 # 四川達州人

    應該這麼看:

    第一,劉備沒有能力擊敗陸遜,更不要說殲滅陸遜軍隊了。

    劉備221年東征荊州,全部軍隊大約也就只有5萬,其中還包含蠻兵。雖然軍隊戰鬥力確實比陸遜軍強一些,但也看得見。

    從軍事指揮方面說,陸遜並不遜色於劉備,更是用堅韌不拔的防禦將劉備孤軍遠征的劣勢放到最大,最終一擊破之。

    自221年7月打到222年8月,長達13個月的客軍遠征,劉備沒有獲得任何便宜,伴隨士兵疲憊與兩個酷暑一個寒冬的折騰,劉備軍隊士氣完全衰竭,還要承擔一年多的後勤補給,可以說,劉備失敗是必然。

    何況陸遜軍數量上超過劉備,還有防禦的便利與後勤保障的水軍優勢。

    第二,假定劉備神威大發殲滅陸遜

    即便如此,劉備也沒力量繼續進攻江東。最少需要三五年時間休整,以防禦曹魏。

    如果強行進攻江東,曹魏要麼自襄樊出兵攻擊南郡,要麼強迫江東開放長江。曹魏肯定不會讓劉備兼併江東的。

    孫權怎麼想?

    投降曹魏和投降劉備,都是投降,那就不如向最強大的曹魏投降。

    估計這個時候劉備會放棄繼續攻擊江東,雙方約和回到抗曹聯盟,否則孫權無奈開放曹魏陸軍到柴桑一線,劉備會全軍覆沒,疲憊的步兵打不過曹軍,水軍打不過江東,想退回蜀中甚至南郡都是奢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