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日本人為什麼不與希特勒夾擊蘇聯,而是南下太平洋
30
回覆列表
  • 1 # 深海141317458

    陸軍主張北進 與德國合擊蘇聯 海軍主張南下認為英美歐洲忙於戰事無暇顧及 應藉機席捲南洋諸島 僵持不下 陸軍開始試探性進攻蘇軍 諾門坎戰役蘇軍也很清楚日本 調來坦克裝甲車 火炮充足拿出顏色 狠狠教訓一頓日軍 日本損失慘重被殲滅幾萬人 領教了蘇軍的實力後 再也沒有敢犯賤 陸軍的慘敗使得海軍佔了上風

  • 2 # 渝採風

    因為他們和希特勒一樣,都缺乏石油和其它重要的戰略資源。

    這些資源最近的都在西方國家的殖民地菲律賓和印尼周邊。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糧草”不足甚至有可能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別說和德國夾擊蘇聯了,就是中國戰場都能把他們拖垮。

    在整個太平洋戰爭進行到1944年的時候,特別是“馬里亞納海戰”結束之後,基本上所有的日本海外佔領的島嶼都要自己解決吃的問題,如果日本不佔領東南亞,太平洋戰爭最多兩年就結束了。

  • 3 # 銳止—ruizhi

    原因:

    1、德日達成軸心國協定,但沒有具體軍事行動協定。德對蘇開戰後也沒有向日正式邀約,日於是自我選擇開戰方向。而日向美國和東南亞英法殖民地開戰,其實也是策應德國了。

    2、東南亞方向有日可以快速獲取的石油、橡膠、磷等戰略資源。日德各自在默契勢力範圍。

    3、太平洋打響後,再分兵北部已經應付不過來了。軸心國成為兩個單獨運轉的軸。

    4、軸與豬同在。已不可逆轉。

  • 4 # 兵器世界

    1937年德意日三國共同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代表了法西斯軸心國軍事集團的成立,也使得人們相信在未來的戰爭中,三國會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進行聯合侵略,然而在二戰非常重要的蘇聯戰場上,日軍卻沒有理會德國的“照會”北上夾擊蘇聯,而是選擇掉頭南下,這又為何?

    南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

    進入近代的日本,雖然在軍事,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在政治體制上依舊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帝國主義國家,帶有濃厚的封建軍事色彩,本質上充滿侵略性,而向外擴張則是帝國存在的根本;1936年日本發生“二二六”兵變,法西斯上臺後即通過了“基本國策綱要”即“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

    深陷中國戰場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在中國的軍事行動進展迅速,甚至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是隨著各型會戰的開打,日軍推進的速度越來越慢,最終進入相持階段,而要解脫這種狀態就必須切斷中國的外援通道,也就是完全控制南中國海和滇緬國際公路,要這樣做,就必須進行南下戰略,而且即便是要進行北上戰略,那也要從關內抽調兵力,於是日軍不但意識到中日之間的戰爭會是一場長期的戰爭,也意識到儘快結束中國戰事的重要性。

    北上的隱患

    “七七事變”之後,以陸軍為代表的“北上”派一度佔據上風,1938年8月日蘇在張鼓峰地區爆發衝突,日軍傷亡3000餘人;1939年5月,日蘇又在諾門坎地區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此役日軍傷亡達5萬餘人,兩次失敗使得日軍高層不得不謹慎起來,特別是諾門坎戰役,其被看作是窺探蘇軍軍事實力的敲門磚。

    有了前面的兩次試探,日本軍部也作出了一些推斷,正常情況下,日軍師團與蘇聯師級作戰單位的戰鬥力相當,蘇德戰爭爆發後,遠東蘇軍整體實力下降,如果蘇聯抽調一半的師團,那麼對於剩下的15個師,日軍只需動員11個師團便可以一戰,但是若要保證勝利,那麼就要動員22個師團,這個時候就需要從關內抽調大量兵力,顯然有點困難;然而即使到了41年8月份,蘇軍在遠東依舊保持著20-25個師的兵力,這使得日軍不得不放棄“北進”計劃,因為日軍國內燃油儲備已經不足以支撐戰爭機器一年的運轉,皇室需要儘快定調“北上”還是“南下”。

    南下可以以戰養戰

    日本作為島國,資源貧乏,原料基本靠進口維持,戰爭發動後,便透過“以戰養戰”的方式維持戰爭機器,美國禁止向日本輸出石油後,日軍戰略資源發生嚴重危機,加上在中國境內沒有勘探出石油,日本軍部必須找到下一個能源來源地,而此時已經被英美荷等國開發好的東南亞就非常符合日本軍部的胃口,其還正好是南下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北上困難重重,海軍又堅持南下,最後南下也就順理成章。

    西方環境劇變,南下有機可乘

    二戰全面爆發後,希特勒將歐洲不少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全部打趴,法國、荷蘭等殖民國家相繼滅亡,英國更是無暇東顧,美國也將戰略重心放到了歐洲,於是日本政府利用這個大好形勢,積極調整對外戰略,南下的時機變的非常有利。

    南下是蘇日相互妥協的結果

    蘇德戰爭還未爆發前,蘇聯就預感到了蘇德戰爭爆發的必然性,但面對德國的虎視眈眈,蘇聯卻不能將遠東的主力調回防守,因為日本在東邊也是虎視眈眈,這就使得蘇聯需要迫切改變與日本之間的關係;而日本也是如此,中國戰事遲遲無法擴大,諾門坎戰役又使得日軍對廣袤的西伯利亞沒有什麼興趣,日軍需要儘快調兵南下,但幾十萬關東軍又不得不防備蘇聯的偷襲 ,這使得日本也需要儘快脫離這種狀態,於是兩國在1940年就開始了接觸,41年日軍決心南下的時候, 兩國便籤署了《蘇日中立條約》。

    結論

    總之,日軍的戰略的確定改變了整個二戰的格局,拉美國下水,更使得二戰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但這也加速了法西斯陣營的滅亡,不論“北上”還是“南下”,法西斯最終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 5 # 達文有話說

    日本人不是沒有過北上與德國夾擊蘇聯的想法。

    北上還是南下,日本人騎虎難下

    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目的是要讓蔣介石政府承認偽滿洲國的獨立。1938年底,日本攻陷了中國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又打贏了武漢會戰。但是丟掉了半壁江山的蔣介石政府,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就是不妥協。

    全面佔領中國,憑藉日本這點兵力並不現實,就這麼被中國拖著,日本人也受不了,自己早晚被拖垮。這時候,在日本內部,就產生了北上派和南下派的爭論。

    所謂北上,就是與德國夾擊蘇聯;所謂南下,就是拿下東南亞。以日本的國力,兩個戰略方向只能二選其一。

    南北問題的爭論,其實也是日本的陸軍和海軍爭奪話語權的結果。如果北上,海軍就拿不到資源了。如果南下,陸軍就再也不是日本軍隊的主角了。吵架是吵不出結果的,兩個戰略方向如何選擇,得在根據現實的試探結果而定奪。

    諾門罕戰役——日本人北上的試探

    日本人的一貫做法是,先製造個衝突,你要選擇忍讓它就會得寸進尺。在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都是用的這個招數。

    於是在1939年5月,日本人在蘇聯身上故技重施,在蒙古諾門罕地區與蘇聯紅軍來了次摩擦。諾門罕戰役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4萬餘人。

    斯大林知道日本人的企圖,面對日本這樣的餓狗,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一次將其打疼,讓它知道自己的底線,徹底斷了其貪婪的念想。

    蘇聯紅軍不顧遠超日軍的超長補給線,幾個月打下來,蘇軍一共損失了25655人,日本損失19000人,蘇軍比日本多。裝備方面,也是蘇聯的損失更大,飛機是2:1, 坦克和裝甲車是4:1。

    雖然蘇聯為了勝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經此一役,日本人顯然被打痛了。所以東京的北上派陸軍說話頓時就軟了幾分,主張南下的海軍佔了上風。

    南下,日本為了解決戰略資源困局的賭博

    日本是個島國,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非常稀缺。既然北上的路行不通,就必須南下擴張,獲取戰略資源,以戰養戰。

    1940年9月22日,日本與維琪印度支那政府簽訂協議,以建立軍事基地及運輸權益,但限制只可以有6,000名日軍駐守印度支那,及在某一段時間內在整個殖民地最多可派駐25,000人,而且,協議的最後一份檔案禁止日本陸、空及海軍從印度支那發動軍事進攻,除非得到雙方一致協議。

    不久,日軍先派遣第五師團的一個大隊,擅自從鎮南關提前進入印度支那領土。法國維希政府強烈抵制日本的入侵,日本的高層假惺惺地處罰了肇事者,然後接著談判,再次商量進駐時間。這邊剛剛商量妥當,日本在前線指揮戰鬥的兩位參謀長,就擅自作主從陸海兩路向印度支那進攻。

    這個訊息在國際上引起一片譁然,日本的侵略行為直接威脅到了美國在菲律賓的殖民地。於是,美英聯手,開始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這下可把日本逼急了,以日本的石油儲備計算,只能維持三個月的戰爭開銷。如果沒有石油,三個月後所有的飛機大炮都會變成廢鐵。

    擺在日本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乖乖的吐出侵略的他國領土,或者孤注一擲跟美國來場硬碰硬的較量。

    瘋狂的日本人,當然選擇了後者。

    最後結果大家都知道:

    1941年12月7日清晨,山本五十六指揮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國力上懸殊的差距,使得美國在珍珠港後不久就恢復了海軍編制,在中途島戰役一舉殲滅了日本主力艦隊。後來,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爆炸,徹底擊潰了日本人的精神信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為自己的法西斯主義瘋狂舉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6 # 黑白世界瞰天下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南下太平洋而不是配合德國盟國北上夾擊蘇聯呢?這是有一定原因的。

    (日本是個地域狹窄、資源貧乏的島國,只靠日落而耕的農民是很難養活一大堆人口的 )

    日本作為一個地域狹窄、資源貧乏的島國,從明治維新後就把對外擴張作為國策。要保持高效的對外擴張不停步,以戰養戰就是日本繞不過,忽視不了的問題。日本侵吞了朝鮮,佔領了中國東三省和其他一些地方後,糧食、鐵礦、煤炭這些都已經不是問題,但日本如何保障戰時急需的石油和橡膠供應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如果當時的日本在中國東北大慶找到石油,就沒必要去南下找美國的美國的麻煩,歷史就很可能改寫。

    事實上,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北上”“南下”兩個作戰計劃。

    而這兩個作戰計劃要實施依賴的主體是完全不同的。南下的主體只能是以海軍為主,陸軍為輔。因為你要南下,只能依賴海軍先取得制海權和制空權,然後才能運輸陸軍執行後續的戰役計劃。北上主要是夾擊蘇聯,這主要靠日本陸軍的關東軍。

    以日本的資源貧乏,蛋糕就那一小塊,海軍的建設又特別燒錢,嬌貴的海軍待遇不知道要比日本陸軍好多少,為爭奪資源分配海陸勢同水火,有一個小故事可以折射出這點。

    (這是大和號戰敗前夕的海兵午飯,居然還有牛排。注意海軍不吃純白米飯,裡面摻麥子,防止生腳氣病)

    一天跟海軍斗的關東軍的參謀辻政信,一次因為有事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到海軍。到了吃飯時間,海軍再怎麼厭惡這傢伙飯還是要給人家吃的。山本五十六特別交代,接待按最低檔次就行,但就這最低檔次的接待卻讓辻政信感動的要哭,因為他在陸軍從來沒吃過這麼好的東西。

    日本的陸軍的逾越又是根深蒂固的,驕橫跋扈導致的以下犯上時有發生,但偏偏這些以下犯上的不但不受到處罰,還經常得到獎賞升職,因此不斷刺激著一些狂妄自大的冒險之徒。

    日本的關東軍就是這些對外侵略的急先鋒,9.18關東軍以不到兩萬人就敢對駐紮在東北的16.5萬東北軍發動冒然進攻,一舉侵佔了中國東三省。

    (蘇軍展示在諾門坎戰役中繳獲的日軍裝備)

    一次次的冒險總是得到甜頭,縱容了關東軍驕橫和貪慾。但1939年5月到9月的諾門坎戰役把蠢蠢欲動加狂妄的關東軍打蔫了,這迎頭一棒把日本一些頭腦過度膨脹的人打醒了,蘇聯是硬茬,而不是軟柿子。想在蘇聯身上討便宜,有可能”吃不到葡萄還惹得一身騷”。

    再加上美國對日本在亞洲的不斷擴張日發不滿:比如日軍進攻中國的上海、跟德國簽訂了盟約,這讓已經事實上站到扶英抗德的美國十分不滿、1941年美日還在談判中,日本趁法國的淪陷,開始了搶奪法國的亞洲殖民地印度支那。

    這些美國眼中的日本惡行,導致了美國對日本擴張的危害性有了新的認識,強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停止擴張,並以限制廢鋼鐵和石油出口對日本進行要挾,迫使日本就範。

    1941年7月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迅速做出反應,凍結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資產,包括石油在內禁止向日出口,英國和荷屬印尼也跟進宣佈了類似措施。同時設立了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部,加大對菲律賓防衛建設,以此同時還向中國派遣了軍事顧問。這樣就迅速形成了與日本相抗衡的美國、英國、中國、荷蘭的聯合陣線。

    對日本這個極度貪婪,只進不出的國家,讓它從中國撤軍從肚子裡吐出中國這塊已經下嚥的肥肉,當然是可忍孰不可忍。

    何況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這一切都倒逼日本要在南下和北上之間儘快做出決策。

    (開戰之初德國在蘇聯長驅直入)

    1941年6月德國悍然對蘇聯發動了進攻,一開始,德國打的順風順水,這時的日本正謀劃趁美英法無暇顧及東南亞時展開南下。因此,這時的希特勒邀請日本北上出兵夾擊蘇聯,對日本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日軍北上只耗費卻解決不了自已急需的石油和橡膠。

    (西柏利亞的惡劣氣候和地理環境讓任何人都頭痛)

    日本如果要北上配合德國夾擊蘇聯,還要克服西伯利亞地廣人稀,天寒地凍的自然環境。而日本軍隊機械化程度低,物資保障程度差的這些難題,不是日本一時能解決的。何況蘇聯一直對日本不敢有絲毫鬆懈,百萬蘇聯紅軍在西伯利亞整戈待戰,這些因素決定了北上對日本吸引力很小。

    (大和號戰列艦是日本海軍裝備精良的代表)

    日本海軍又一直有在大洋上跟美英海軍一決雌雄的念頭。如果北上,自認為可堪一戰的海軍只能在軍港裡睡大覺,這無疑是對跟陸軍一樣具備武士道精神,滿懷報效天皇之心的海軍人員的最大侮辱和難堪。

    南下奪取物產豐富的東南亞,在日本已經是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事。狂妄的日本人認為他們是驅離白種殖民主義者,還可笑的認為自己是亞洲人民的解放者,是在做著好事。“大東亞共榮圈”一詞,是由時任外相的松岡洋右在1940年8月1日發表的“皇道外交宣言”首次提到。缺少了東南亞這一環,“大東亞共榮圈”這塊大餅就去了一大塊。由此可見,日本的南下早已經納入日本的戰略走向。

    日本海軍的高層人員比起哪些只剩下武士道精神的土包子陸軍人員,稍微有點遠見的人多一些。像山本五十六這樣的人,不大認同日本主動去招惹美國。因為他們明白,具備強大工業生產能力的美國一旦被“刺激”所”喚醒”,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

    禁運,這些因素決定了日本不可能坐以待斃。只有先著手謀劃打垮美軍太平洋艦隊,掌握制海權,才能順利佔領東南亞,這之後才能談保證自己戰時油料、橡膠的供給。

    (御前會議日本天皇最終拍板南下)

    194年11月5日召開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促使猶豫不決的日本天皇最終拍板南下對美宣戰,除非在談判最後一分鐘取得外交解決的途徑。山本五十六為此制定了突襲美國珍珠港計劃,妄想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在一年半內完全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權、制空權,逼迫美國坐下來跟日本談判。

    (二戰日軍突襲珍珠港)

    但這只不過是日本的幻想,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對珍珠港的突擊變“偷襲”。

    這一恥辱喚醒了沉睡中的巨人,美國一旦開動其強大的戰爭機器,日本不可避免的失敗命運就已經開始倒計時了。

  • 7 # 八牛營驃騎

    二戰時期,日本南下太平洋,沒有夾擊蘇聯,原因主要有三個:戰力短板、打破封鎖、呼應德國。

    先說戰力短板。日本陸軍和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比有極大的優勢,甚至說是“代差”。但是,即使是日本的精銳——關東軍,機械化程度也不高,坦克、裝甲車、大炮的編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和當時的蘇聯軍隊相提並論。1939年,日蘇在當時偽滿洲國和蒙古交界的諾門坎發生激戰,雙方人數大體相當,各有2.5萬人左右,但日軍僅有1個師是裝甲部隊,而蘇軍有2個裝甲師、3個坦克師,遠東地區地勢平坦,非常有利於大規模裝甲機動,兩軍對壘時,日軍基本上處於被蘇軍裝甲集團追剿的局面。二戰時日軍坦克,就是一塊鐵皮包門炮和機槍,也就是在中國軍隊面前耍耍威風罷了。日軍有此一敗,北上計劃受挫。它的戰力短板,在於對付不了大規模裝甲集團衝鋒。

    俄羅斯遠東和中國東北地形

    再說打破封鎖。日本是個島國,二戰時期對外侵略,很多資源,尤其是鐵礦、原油等戰爭資源,要運回本土進行加工,轉換成坦克、火炮、飛機、石油,然後投送到戰場。海上交通線對日本來說就是戰爭“生命線”。日本偷襲珍珠港前,雖然美國沒有宣佈參戰,但太平洋上很多地方被英國控制,印度、新加坡、馬來島、幾內亞島等,都是英屬殖民地,再加上美國的菲律賓,對日本形成珍珠鏈式的封鎖。縱然英國忙於應付德國,但日本的海上交通線,時時處於高度危險之中。日本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打破以英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封鎖。

    二戰時期英國殖民地

    三說呼應德國。德國三翻五次要求日本從遠東夾擊蘇聯,而日本因為吃過蘇聯機械化部隊的虧,遲遲不能決定是否出手。日本綜合比對認為,雖然日本在平坦地帶鬥不過蘇聯,但在山地、丘陵和島嶼,日本陸軍的戰鬥力還是強於英軍、美軍和其他亞洲各國(結果也的確是);只要打掉美國太平洋艦隊,英國遠洋艦隊就不足為慮,日本海軍就能控制太平洋(結果接近是)。這樣,日本開闢在太平洋戰場,從戰略上呼應德國進攻蘇聯,形成德國負責歐洲、日本負責亞太的局面。然而,正如諾門坎之戰對蘇軍機械化程度認識不足一樣,日本對美國工業化水平估計不足,也沒有想到最後決勝太平洋的,恰恰是它算計時看輕的空軍。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局勢圖

    戰爭極其複雜,影響決策的因素很多,日本無論是北上、還是南下,都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等著它。我們唯一慶幸的是,在世界發法西斯陣營的艱苦卓絕鬥爭下,日本、德國、義大利等戰敗了!

  • 8 # TonyDeng

    當時日本陸軍哪來的兵力夾擊蘇聯!中國拖住了他們六成以上的兵力,說中國二戰有功勞不是虛的,丘吉爾也感嘆如果沒有中國後果不堪設想,這就是中國雖然沒有體面的勝利但仍然能夠參與蘇美英組成四大巨頭的原因。

    在中國的北面和西面,都牢牢擋住了日本擴張的路線,並把他們的絕大部分軍隊拖住在境內,這才迫使日本只能南下海洋。美國貫徹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先歐後亞,頂住國內在太平洋跟日本對戰的強烈要求,先解決歐洲,所以日本在南太平洋的迅速擴張是暫時的,到歐洲解決,全力對日,日本的失敗之所以如此快速,原因就在這裡,它張開太大了,實際上各處均虛。

  • 9 # 晨曦談兵

    很多人都認為二戰時期日本如果不發動偷襲珍珠港的軍事行動,轉而北上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就可以改變整個歷史的程序,腹背受敵的蘇聯必然會被徹底打敗,軸心國集團將有機會佔據整個亞歐大陸,事實當真如此嗎?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日本南下太平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夾擊蘇聯對於日本來說又有什麼好處?日本是一個嚴重缺乏資源的島國,雖然經過一系列擴張,佔領了包括我國東北在內的遠東大片地區,但是石油、橡膠等核心戰略資源的短板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後,90%以上的石油橡膠資源,以及大部分的鋼材、銅、工業裝置都是依賴從美國的進口。美國一方面隔岸觀火大發戰爭財,另一方面也非常關注日本下一步的擴張動向。尤其是日本侵略野心日益膨脹意圖獨佔中方,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威脅到了美國在遠東的既得利益。所以從1940年開始美國逐步收緊了對日本的戰略物資出口,並以全面貿易制裁相要挾,迫使日本從中方關內地區撤軍,恢復到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這個條件當然是日本無法接受的。

    在此期間日本雖然也跟蘇聯發生過一些小規模的衝突(比如1938年的張鼓峰之戰和1939年的諾門罕之戰),但是總體而言對蘇聯方向始終是採取守勢。因為日本的主要資源用於發展海軍,畢竟對於島國而言,制海權和海上運輸才是至關重要的生命線。日本陸軍不僅裝備落後(相對於歐美列強),後勤保障更是最大短板(工業化程度低+缺乏物質資源)。在中方東北邊境憑藉堅固的築壘工事實施防禦作戰還勉強湊合,離開防禦陣地主動向蘇聯縱深發起進攻純屬送菜的份兒。

    日本進攻蘇聯的唯一時間視窗就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日軍從東北出兵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與德國形成兩線夾擊的態勢。但是很可惜的是,美國已經於1941年3月開始實施租借法案,相繼向英國、中國、蘇聯提供各種貸款和物資支援。也就是說就算此時日本配合德國夾擊蘇聯,也不會對蘇聯構成致命威脅,因為蘇聯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美國援助,而日本在美國的全面制裁下無法再繼續獲得緊缺的戰略資源了,尤其是石油儲備僅有不到一年。

    蘇聯即便在蘇德戰爭最緊張的時候,遠東地區依然保有超過70萬的兵力,甚至超過日本在東北的兵力,飛機、坦克、火炮等技術裝備的優勢更大。試問日本在沒有資源補充的情況下以劣勢陸軍裝備進攻蘇聯的意義何在?勝算幾何?就為了在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啃冷渣子?相反憑藉自身的海軍優勢,趁著美國還沒有進入戰爭狀態,先發制人南下太平洋,攻佔東南亞和澳洲,獲得夢寐以求的石油橡膠資源,並得到足夠的防禦縱深,尚且還有一搏之力。日本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北上的方案,選擇了南下與美英開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場豪賭。

  • 10 # 歷史緯度

    二戰的亞洲策源地是日本,而歐洲策源地則是德國;假如德國法西斯控制了歐洲並且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亞洲,日本和德國的戰略就是聯合起來夾擊蘇聯,只要蘇聯被滅亡了,那麼二戰實際上也就結束了。英國再不甘心,美國再是工業強大也改變不了戰爭的最後走向和結局。但歷史事實是,日本並沒有北上與德國夾擊蘇聯,卻反而南下突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為什麼會做出背離與德國夾擊蘇聯的戰爭決定呢?說到底還是為了日本自己的利益。日本與德國雖然同事軸心國集團的重要成員,但畢竟是兩個國家,其面臨的國際及國內形勢和國家利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兩國的軍事行動也不會完全一致。

    下面我們詳細的分解一下日本南下偷襲珍珠港而不是北上夾擊蘇聯的原因。

    首先,日本的國力並不足以支援北上戰略和南下戰略的同時實施。在二戰開始之前,日本就逐漸的醞釀出北上戰略和南下戰略;但無論是北上打擊蘇聯還是南下打擊美國都是極其困難且極其消耗國力的。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雖然也是工業化國家,但其工業化程度遠低於美國和蘇聯。就算日本的工業化程度與美國相差無幾,也不可能同時戰勝美國和蘇聯;因為當時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而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日本想要同時打敗世界工業第一的美國和世界工業第二的蘇聯是完全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實際上是比較糾結的。北上有北上的利益,南下有南下的好處。怎麼辦?為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人進行了一次試探,那就是發動了諾門罕戰役向北進攻蘇聯;其結果是,在朱可夫率領的蘇軍的打擊下日本損失慘重,大敗虧輸。這就使得日本人認識到蘇聯的強大,認識到北上戰略的不可實行。既然北上夾擊聯不行,那就只能南下偷襲美國。

    其次,從東南亞獲得資源已從蘇聯獲得資源要容易些。大部分的戰爭是長期性的,要維持這種長期性的戰爭就必須有充足的石油和鋼鐵等戰略性資源;而資源貧乏的日本卻恰恰沒有這些戰略性資源。這就致使日本必須透過戰爭的方式掠奪這些資源,從哪裡掠奪?兩個方向,一是蘇聯,二是東南亞。相比較來說,日本南下東南亞獲得資源比北上進攻蘇聯來獲得資源要合算及容易一些。為什麼呢?一是因為東南亞離日本近而蘇聯資源區離日本遠;二是因為東南亞氣候溫暖且自然資源容易開採,而蘇聯氣候寒冷且自然不容易開採。所以從經濟成本和人力成本上來說,進攻美國的殖民地東南亞比進攻遙遠而寒冷的蘇聯利益要大得多。於是日本更加傾向於南進戰略。

    再次,在日本人看來,雖然日本的陸軍戰勝不了蘇聯陸軍,但日本的海軍一定能戰勝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諾門罕戰役證明,裝備及戰術都落後的日本陸軍的戰鬥力的確是弱於蘇聯陸軍的戰鬥力的。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不僅有大和號和武藏號等戰列艦,還擁有飛龍號、赤誠號以及鳳翔號等6艘航母以及先進的零式戰機,而美國雖然有多艘航母,但戰鬥機的戰鬥力比較弱,且其海戰思想仍然停留在巨劍大炮的階段。也就是說日本在海軍裝備的先程序度上以及海戰思想上都領先於美國。陸軍和海軍與各自對手的戰鬥力的巨大差異,也使得南下戰略更切合實際一些。

    從次,日本政府為了平衡海軍與陸軍的力量且緩和海軍與陸軍的矛盾而選擇了南下戰略。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海軍與陸軍就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甚至使得日本陸軍和海軍在戰爭中不會互相支援。為了儘可能發展自身的力量,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僅進行權力上的爭奪,還進行資源上的爭奪以及戰略戰術上的爭奪。也就是說,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對內部利益爭奪竟然高於對國家利益的獲取。這種矛盾在實際的軍事戰略中就表現為陸軍想要執行以上戰略,而海軍則要執行南下戰略;因為北上戰略獲得的資源是陸軍的,即北上會增強陸軍的力量;而南下戰略獲得資源則是海軍的,即南下會增強海軍的力量。最終海軍和陸軍鬥爭的結果是執行南下戰略。

    最後,中國堅韌而長期的抵抗打亂了日本的戰略部署,中國抗戰對日本軍力的牽制使得日本只能執行南下戰略。況且隨著德國對蘇聯的進攻,美國的注意力被引向了歐洲,無暇顧及亞洲和日本。日本原本的戰略計劃是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然後以中國為基地征服全世界;但中國的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這不僅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極大的消耗了日本的國力並把日本的陸軍力量牢牢的控制在中國戰場。據史料記載,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80%的軍力。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不執行北上戰略的原因,在沒有打敗中國的情況下日本是不敢大規模調動軍隊北上夾擊蘇聯的。陸軍的力量調動不了,那就只能調動沒有歐洲和美國海軍牽制的日本海軍的力量來執行南下戰略。

    綜合上述,我們清楚的認識到:日本之所以南下太平洋攻擊美國和東南亞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日本之所以不北上夾擊蘇聯說明戰爭是有眾多的不確定性的。畢竟日本和德國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國家利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點是必然的,那就是發動了給全世界人民帶來嚴重傷害和重大損失的非正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西斯勢力是必然會失敗的!正義必勝!

  • 11 # 區域拒止

    二戰時期的軍國日本目標很明確,那就是走出本島走向大陸。以此為基礎,日本高層策劃了兩條路:第一條是北上,也就是攻擊蘇聯;第二條是南下,也就是去和美英法等老牌強國爭奪地盤。題主所想要問的問題,應該是為何在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時,日本沒有從東面夾擊蘇聯。這個問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2年前,日本就意識到了北上戰略不可能成功,因此在1941年時根本不敢出兵。

    2年前發生了什麼呢?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的結果是蘇聯慘勝日軍潰敗,但是戰役的影響要比一場簡單的勝利更深遠。首先,這場戰役直接打消了日本的昭和參謀們北上的念頭,蘇聯用略遜於日軍的兵力成功戰勝了日軍精銳關東軍,用血的教訓讓日本人意識到日蘇之間的巨大差距。其次,戰役迫使日本轉向,資源更多地投入到了固守東三省和南下戰略中去,在1941年時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用於呼應德國夾擊蘇聯。

    還有就是,諾門坎戰役的發起是一場二戰軍國日本典型的“下克上”行動,是日本下層軍官擅自行動迫使日本上層追認行動合法性的一場戰役。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都是如此,下層軍官一度從“下克上”之中嚐到了極大的甜頭。而諾門坎戰役不啻於當頭一棒,讓後發國家日本看清了自己與先發的老牌強國之間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日本上層對下層的管控能力。因此,在1941年德國開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後,日本上層不敢輕易進攻蘇聯,下層也不像過去一般可以肆意妄為,不能夠製造摩擦令日蘇再度開戰。

  • 1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實日本北上打蘇聯和希特勒並沒有太大的關係,1939年9月日本在諾門坎地區找蘇聯挑事的時候,德國才剛開始在西歐鬧事,而德意日三國同盟也是到1940年之後的事,所以這時候德國和日本還沒勾搭上,找蘇聯幹架純屬是日本自己的事,雖說德日是同盟,但它們基本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基本沒有什麼大的戰略合作和交流,因為此前也不熟,甚至都沒有中國和德國的關係熟。那最後日本為什麼不選擇北上而是選擇南下呢?很多人都說陸軍主張北上入侵蘇聯,海軍主張南下入侵東南亞掠奪資源,但這是個錯誤的說法。

    其實無論是北上還是南下都是日本陸軍為首的內閣在主導,特別是南下政策日本海軍是強烈反對的,因為海軍一直主張不要和歐美開戰,這東南亞就是歐美的地盤,如果海軍主張南下的話不是和自己的意圖相反了嗎?其實和陸軍那一幫莽夫相比日本海軍還相對比較理性,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海軍從華北事變前(後中國稱盧溝橋事變)就一直反對對華擴大戰事,但是陸軍不聽,被利益燻心的日本陸軍渴求開疆擴土,所以不斷的對華擴大戰事,最後深陷中國戰場不得自拔。

    從1937年7月開始到1939年9月,日本已經在中國耗了兩年了,但中國國民政府卻沒有一點屈服的樣子,雖然中日雙方一直在接觸談判,但中方要求恢復到1937年的原狀,這是日本不能接受的所以談判一直沒成功。但歐美國家不可能眼看日本獨吞中國這塊蛋糕,所以從1937年開始用限制資源出口日本、派出志願隊出戰、戰爭貸款、援助等形式幫助中國限制日本,所以家當本來就不富有的日本只能是以戰養戰,不斷擴大戰事企圖壓垮中國,一旦中國堅持不住一投降,那麼歐美國家就沒有辦法了。

    而面對日本的極限施壓,中國方面頑強抗戰,用血肉之軀抵抗日本的軍事政治壓力,國家間的較量就看誰能嚥住最後一口氣,而最後日本政治上看打不垮國民政府,所以在1940年另立汪精衛傀儡政府,但這樣反倒是讓中日間的矛盾更加激化,日本這樣的做法就是直接斷了和國民政府和談的最後通道。而面對資源的匱乏,日本只能去尋求新的資源地,先是北上搶奪外蒙古的油田,但外蒙古是蘇聯的勢力,所以搶不過。而讓日本決心要搶奪東南亞的是美國在1940年9月制裁日本石油出口,而為了生存,日本不得不再瘋狂一次,以陸軍主導的內閣決定南下奪取東南亞的油田。

  • 13 # 123wenyong

    關鍵是蘇聯的遠東西伯利亞那麼荒涼,感覺花大力氣後就算佔領了也撈不著什麼好處,而且蘇聯人也不好惹,對蘇作戰沒全勝的信心,幾次對蘇作戰,日本關東軍沒佔便宜而且損失不小,南下戰略最後更佔上風,因為東南亞有石油橡膠礦產等日本急需資源,當美國對日石油禁運後,南下戰略就執行了。

  • 14 # 西部狼煙286

    諾門坎戰役,蘇軍在裝備和兵力遠超日軍的前提下慘勝,且在此前提下,不是朱可夫頑強的毅力支撐,蘇軍差點抵擋不住日軍的強勢進攻而撤軍。

    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最深層次根源是英法俄的殖民擴張,因他們的殖民擴張給後起的工業國家制造了一個不好的樣版,國家崛起唯有擴張是不二選擇,海外殖民是國家強盛之標配。上個世紀,英法俄製造的這一套遊戲規則,是很不得人心的,這一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導致世界的動盪,讓後起而無或少有殖民地的國家蠢蠢欲動。因此,有了希特勒的要為日爾曼人尋找生存空間,有了日本的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白人滾出去的論調。要實現此目標和理想,只有透過打殘英法俄老牌殖民帝國,由他們來重新制定國際遊戲規則,並用他們的規則來主導國際秩序,也就是由他們德日等國家說了算。由此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日本北進蘇聯是其既定戰略目標,此目標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長久醞釀的結果,蘇聯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在亞洲,廣袤的西北利亞全是俄國人掠奪而來,日本覬覦這塊土地多年。所以,拿下中國並儘快結束中國戰事進攻蘇聯是其長遠計劃和目標,可三月無法亡華,並有陷入泥淖,形成長久戰爭的可能,日本氣血攻心,曾試圖與中國談判無果,小試諾門坎,試探蘇的虛實,雖敗,但蘇勝得也很艱難,萬事俱備,只等德軍的東進了。

    此時,發生了意外,就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的介入,讓其始料未及,中日戰爭之初,日本還大量從美國軍火商手中購買武器,與世無爭的美國佬此時突然插進來,先是透過“廢鋼鐵法案”向抗擊日德的國家提供援助,後直接對日本進行制裁,對日本進行石油和橡膠的禁運。要知道,二戰前,美國是世界石油第一生產國,日本85%以上的石油來自美國,且美國控制了東南亞的海上運輸通道,石油陷入危機,橡膠也來不了,對於德國和日本來說,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惹美國這個和事佬,可誰曾想美國這個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國家竟然要插一槓子,且完全站在英法俄中一邊。惱怒歸惱怒,談判仍然是首選,日本派出代表多次找美磋商,美提出的條件就這兩條:1.從中國、印度支那半島撤出日本一切海陸空軍及警察部隊。2.立即解散偽滿洲政府。答應,美國馬上解除制裁,可想而知,日本怎麼可能答應呢?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日本改變北進戰略,在海軍的主導和叫囂下,南下打垮美太平洋艦隊,直至將老美打到談判桌上為止,結果大家都知道。

    假設日本在中途島獲勝,隨之佔領夏威夷威逼美國本土,美國無能再戰而尋求談判,待日美戰事平息,我想日本應該還是會出兵西北利亞的。

  • 15 # l582333333758

    這個問題歷史以有定論.不必說.設想一下.日本雖然也進入了工業化.但武器裝備體系和工業發達更早的歐洲沒法比.北進蘇聯.如雞蛋碰石頭.找死節湊..之所以南進在看亞洲各國..就中國塊頭大.沒有工業.遭到侵略.剩下那些小國更容易控制..日本這才南進.東出.最終戰敗.也是必然下場。

  • 16 # 薩沙

    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石油。

    當時全世界只有幾個石油產地,中東是英國控制,匈牙利、羅馬尼亞油田是德國控制,墨西哥油田是美國控制,高加索油田是蘇聯控制,印尼婆羅洲的大油田是荷蘭控制。

    而當時日本沒有 發現大慶油田,就算髮現了也沒有大量開採的技術。

    而從地理上來說,日本人可以爭奪的石油產地就是印尼婆羅洲。

    這裡的石油開採技術難度比較低,可以滿足需要。

    日本具有強大的戰爭機器,包括龐大的聯合艦隊和陸軍部隊,需要大量石油。

    而日本本土幾乎沒有什麼石油資源:到1930年,日本的石油生產情況是北海道出產了7500噸,臺灣生產3.2萬噸,北樺太石油租借地生產19.3萬噸,本州當年的石油產量是22.6萬噸,合計為45.9萬噸。

    相比起來,1930年美國的石油產量是12311.7萬噸,蘇聯是1850萬噸,墨西哥698萬噸,婆羅洲673.6萬噸,東歐(匈牙利和羅馬尼亞)647.8萬噸,中東(伊拉克北部和波斯)615.8萬噸。

    所以,日本這46萬噸當時是不能滿足需要的。

    實際上,截至1941年7月底美國實行對日石油禁運時為止,日軍汽油日消耗量約為1萬多噸,年消耗量近500萬噸。

    這個缺口非常的大,而日本國內儲存汽油只有800萬噸,勉強能夠維持1年半。

    隨後就完蛋了,強大的日軍就會徹底癱瘓。

    大家想想看,後來大和號超級戰列艦,僅僅攜帶單程燃料做自殺性攻擊的場面。

    當時日本有兩個選擇,一是北上攻擊蘇聯,二是南下對付英美法。

    如果北上攻擊,就算佔領整個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日本無法得到石油,1年半以後就完蛋了。

    所以,唯一可行的是向南攻擊了,可以佔領婆羅洲的大油田,維持石油的供應。

  • 17 # 化州大叔

    這種事都逃不出一個利字。德國已經佔據蘇聯最肥的那部分,此時日本進攻蘇聯只能佔據“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那部分,你當日本人傻呀?日本的實力明顯弱得多過德國,此時幫助德國擊敗蘇聯,而德國又是極具侵略性的,騰出手來後也不知道是禍是福,日本在沒有消化中國為其所用之前絕不是德國的對手,德國可以打著幫助中國的幌子和日本決裂轉而結盟中國,以日軍的臭名昭著這絕對有市場,即便中國的精英們知道誰是狼誰是虎,但當時的中國老百姓愚昧的佔大多數,且被對日軍的仇恨矇蔽了理智,而夾道歡迎德軍也是很正常的(與八國聯軍進北京同)。抗戰之初德國即便和日本結盟也與國民政府有武器交易或許就是德國的如意小算盤也不一定,目的也是阻止日本輕易吞併中國,留個好印象給中國,以實現統治世界的夢想。

  • 18 # 燕趙節度使

    當然是為了掠奪資源了。

    要知道,打仗就是打資源,尤其是世界進入工業化以來,各國軍隊也隨之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式武器,比如飛機坦克軍艦等。

    我們都知道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同時石油也是戰爭的血液。

    沒有石油,飛機坦克軍艦全部不能開動,淪為一坨廢鐵。

    但以當時的技術,世界上只要寥寥無幾的地方產石油。

    比如羅馬尼亞、蘇聯亞塞拜然的巴庫、美國德州、荷殖民地印尼最大的油田等等。

    那時候,中國東北的大慶、中東的石油還沒有被發現。

    其中,荷殖民地印尼最大的油田位於蘇門答臘的巨港、婆羅乃島(現在的婆羅洲)的巴釐巴板。該油田1939年年產量有800萬噸,超過當時的日本年需求量的500萬噸。

    隨著戰爭的發展,日本獨佔中國的野心越來越明顯,這就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在華利益,所以美國開始制約日本,比如對日本進行禁運政策,禁止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的出口。

    日本四島地域狹窄,資源匱乏,這也是日本為什麼向外侵略擴張的“動力”。經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琉球群島、朝鮮半島、中國臺灣省、東北三省,對外戰爭的勝利,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使他們想要獲得更大的侵略戰果。

    但要擴大侵略戰爭,繼續侵略中國,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尤其是鋼鐵和石油。

    日本侵華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資源,日本不得不想盡辦法掠奪資源,以繼續戰爭。

    為了獲取資源,日本開始把野獸之瞳定向了東南亞。

    日本賊喊捉賊,向國民宣傳要粉碎“ABCD包圍圈”(指merica Britain China Dutch,即美國、英國、中國、荷蘭),惟有透過戰爭手段。

    當時的東南亞地區,主要是英國、法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

    但當時英國被德國打的自顧不暇,法國和荷蘭已經亡國,在東南亞的軍隊數量太少,宗主國無力援助,美國孤立主義盛行,在日本分析了這些情況之後,為了奪取東南亞的資源,便悍然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與這些國家相反,日本曾經北上,但經過張鼓峰戰役和諾門坎之戰,被機械化程度遠超日本的蘇軍打的滿地找牙,從此認識到兩軍的巨大差異,再也不敢做和德軍會師西伯利亞的迷夢了。

    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日本對美國太平洋基地歐胡島上的珍珠港發動空襲。隨後,日本向英美宣戰,亞洲太平洋戰爭爆發。

    正如日本人所料,日本軍隊迅速佔領了英佔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法佔的雲南,美佔的菲律賓和荷佔的印度尼西亞,掠奪了大量的石油、橡膠、錫、鎳、鋁礦砂和米。

    日本勢力向西達至英屬印度、以東至新幾內亞群島,形成“絕對國防圈”,能掩護日本的海上戰略資源運輸。

    但日本偷襲珍珠港,激怒了美國人,美國加入反法西斯陣營,為牽制日本兵力,開始在軍事方面大量援助中國。

    全力開動的美國機器可不是日本所能抵擋的,經過中途島海戰等,日本逐漸落入下風,最後吃了兩顆核彈,宣佈投降,日本被美國佔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芪和什麼茶搭配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