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裡說的是電影,也可以拿來和原作對比。應該如何評價?
27
回覆列表
  • 1 # 看小世界

    本來還想去看看,但是馮大導演發了微博我瞬間感覺噁心,大家都是生意人談不攏就不合作就是了,為什麼還要把這件事放到大眾的眼中,我認為不看也罷!

  • 2 # 鞏會計

    這個回答有點長,看全文你應該不會後悔,如果不願意看全文的,先幾句話總結這個回答給你:只講電影,別把馮小剛和王思聰的撕逼情緒帶進來說,《我不是潘金蓮》有很多優點,也有一言難盡的槽點,但是部好電影,我打8分。不過如果像宣傳的說《我不是潘金蓮》是馮小剛最牛逼的電影?我就只能呵呵了。

    以下是回答全文——

    《我不是潘金蓮》從開拍換女主到圓形畫幅、電影改名、換檔、范冰冰拿影后,各種么蛾子一直沒斷過,直到馮小剛以“奴家金蓮”公開信炮轟萬達排片,到了宣傳或者說營銷的最高潮。

    最新訊息,萬達繼續削減“潘金蓮”的排片,任性~

    馮小剛VS王思聰的手撕大戲雖然轟轟烈烈,站隊的站隊,圍觀的圍觀,吃瓜的吃瓜,吃相都不好看。不過商業怎麼聊最後都是錢,萬達是任性,可馮導這一到宣傳期就開炮的規律……鬧來鬧去還不都因為錢。

    《我不是潘金蓮》首日票房7000萬,首週末票房過億,可對馮導來說還是不夠滿意吧?可“潘金蓮”前擠李安的《比利·林恩》後延檔“小雀斑”主演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薩利機長》,也是醉好麼?

    閒篇扯完了,我們吃瓜群眾還是聊電影吧,不把電影之外的情緒帶進來,畢竟《我不是潘金蓮》的確是不錯的電影,也是今年關注度最高的華語電影,會計給《我不是潘金蓮》打8分。

    也許電影公號“毒舌電影”的標題“「潘金蓮」每一幀都在說:醜陋的中國人”更接近馮小剛導演的野心。

    《我不是潘金蓮》有很多優點,也有一言難盡的槽點——

    ~圓形畫幅~

    原先真沒把《我不是潘金蓮》的圓形畫幅當回事兒,總覺得早先定檔中秋節,圓形畫幅是為了迎合節日的噱頭。可是觀影中才發現,這圓和方真的太玄妙了——故事、人物、細節全部都在一個圓裡進行,前幾分鐘還真是適應了一下↓

    圓形在美學和文化方面有各種意義,可用在電影裡,的確只能看到最中心的一小塊,但四角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又很吸引人,充滿了想象空間。感覺就像是在偷窺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管中窺豹讓畫面和故事都很有張力……

    電影原著就很有中國特色,加上馮小剛對民生焦點和熱點話題的接地氣處理,用他的經驗和拿手絕活掐住了中國人的七寸,一個批判意味濃厚的故事卻讓電影院裡的笑聲此起彼伏就是證明。

    ↑ 出場不過幾分鐘的屠夫和果農,因為劉樺、

    範偉的演繹,成為馮氏電影標誌性的笑點 ↓

    當然,這樣的故事和電影拿到國外,很多人肯定是一臉懵的。

    電影時長138分鐘,上下結構比較明顯,上半部是農婦李雪蓮和丈夫為了一間房子假離婚,誰知丈夫背叛,弄成了真離婚。李雪蓮為了真離婚還是假離婚從縣裡告到了市裡,一路雞飛狗跳,最後被派出所關了幾天才放出來。心灰意冷的李雪蓮找到前夫秦玉河要個說法,只要他承認背叛,她也就打算偃旗息鼓不告了。誰知秦玉河當眾說李雪蓮先欺騙他,結婚時不是處女,是現代潘金蓮。

    被秦玉河這麼一羞辱,李雪蓮更加憤怒了,先是找了弟弟,以及對她姿色垂涎許久的屠夫,讓他們幫忙殺了秦玉河。

    一個一個男人令她失望之後,李雪蓮乾脆跑去北京告狀,覺得那裡肯定有明白人,能給自己申冤。

    當李雪蓮坐的公共汽車透過一個隧道,即將進入北京的時候 ↓

    出了隧道,畫面變成方的 ↓

    這個畫幅轉換的處理真的驚豔~

    隧道那邊的北京,視野開闊,世界方正,有人大代表開會的現場,有普通百姓慰藉自己的山寨世界景點,這些影像馮導一向拿手。

    因為中學同學趙大頭的幫忙,李雪蓮意外攔到了大首長的車,成功告狀,直接讓市長、縣長、法院院長被撤職,掀起了軒然大波。可李雪蓮最惦記的,卻是自己“潘金蓮”的未白冤屈,於是她跪在菩薩面前祈禱洗脫冤屈,決定繼續告狀。鏡頭一直透過圓形窗戶記錄著低頭走路李雪蓮,之後畫幅就由方轉回圓形,她又成了那個被困在圓圈裡到處碰壁的冤屈農村婦女。

    ~官場呈現~

    《我不是潘金蓮》最好看的不是李雪蓮從縣城到北京告狀的主線,而是故事的衍生枝節,因為枝節上掛滿了從大到小的各級官員形象。如果說《我不是潘金蓮》展示了“中國官場眾生相”,也不算過譽。

    電影的觀感最讓人不適的就是節奏,一旦到了官員出現,無論說話、鏡頭、故事進展都節奏遲緩,讓人著急。可聯想到生活中和政府機構及人員打交道的感受和經歷,電影裡每個表情、每句話的語氣、每個細節感受都嚴絲合縫地對上了,對對對,就是這樣的啊~

    我們看看電影裡這群官員的名字——

    王公道(枉公道)↓

    大鵬在電影裡戲份很重,表現出人意料的精彩

    賈聰明(假聰明)↓

    張譯的客串演繹也一貫精彩

    張嘉譯飾演的市長馬文彬滿口官話,每個成語都別有深意,感覺他說了好多話,可是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此外,省長、市長名字就比較委婉了,如儲敬璉(敬廉)、史惟閔(為民),高明飾演的級別最高的“首長”則隱去了姓名。

    農婦李雪蓮層層告狀經歷這些官員,一路鬧上去也讓我們跟著長了見識——

    政府會議 ↓

    截訪 ↓

    喝茶 ↓

    這些生活中只聽說沒見過的事情,電影裡都展現了,讓人邊看邊驚訝,這也能拍進電影?

    說《我不是潘金蓮》膽子大到突破了“禁區”,估計很多人都會點頭贊同。馮小剛用這種巧妙突破,抽象又真實地拍出了那些生活中很常見、又習慣得視而不見的中國特色政治小丑們的生旦淨末醜。

    ~演員出彩~

    必須要為《我不是潘金蓮》的演員鼓掌,特別是那些連環套一般出現的男配角,會計沒細數,資料顯示一共28個。

    不是說范冰冰演得不好,跟她以往的作品比,《我不是潘金蓮》裡的范冰冰簡直眼前一亮。最起碼她像個演員了,好幾場戲都很出彩。

    知道秦玉河死了的那場,眼神從迷茫空洞到再也沒有告狀的由頭的憤然和悲愴,演技體現出來了 ↓

    總之,張藝謀很會調教演員,而馮小剛很會挑選演員,那些頗具荒誕色彩,感覺千人一面其實個個形象逼真、現實鮮活的男人,有的是圖色的底層潑皮,有的是圖利的百姓小民,更多的是各路官場小吏,演得過了顯假,演得不夠又會露怯,《我不是潘金蓮》裡的28個男人形象幾乎個個鮮明,非常贊!

    ~槽點不少~

    開篇會計就說了,願意給電影打8分,還是有不少扣分的槽點。

    首先是那個狗尾續貂的結尾

    最早版本的結尾是到秦玉河死了,李雪蓮沒有了告狀的由頭,十幾二十年的告狀生涯一下空虛蒼白,於是李雪蓮找個果園裡的大樹準備上吊,果農範偉爆笑阻止,展示了最後一箇中國男人的醜相又成功勸住了李雪蓮自殺,電影結束。

    很棒的處理,精緻、完整,有力量。因為審查問題,電影加了一個光明的結尾,連故事的內因都從李雪蓮夫婦為了一間房子假離婚變成為了要二胎,而告狀是因為母性的救贖。二胎的熱點話題蹭到了,母愛展現了,可為啥那麼彆扭?感覺一碗噴香的米飯最後吃出個沙子……

    演員方面,雖然范冰冰憑藉李雪蓮再次拿到國際A類電影節的影后,可一部大戲的支柱,范冰冰的表現還是有可吐槽之處。扮醜就扮醜,好好進入農婦的世界,可真沒見過農村婦女穿著土得掉渣的衣服,卻頂著一對時尚得讓人齣戲的韓國一字眉。而農婦痛苦、憤恨、絕望,全靠皺眉和睜著眼睛流淚展現,單調。除了生病和奔波,李雪蓮隨時一臉白嫩,好看得不像話,不過誰讓人天生麗質呢,算了。

    《我不是潘金蓮》前半部有點像《秋菊打官司》

    不過范冰冰需要向鞏俐靠近的地方很多……

    臺詞一向是馮導最自信也最吸粉的武器,無論是當初《甲方乙方》時代王朔的影子,還是後來自成一派的京味段子加葛優演繹,有趣有料接地氣,廣受歡迎。可是在《我不是潘金蓮》裡,一些特別馮導的臺詞雖然讓影院笑聲不斷,的確戳中了大家,但不少臺詞為了笑果對電影的力量是有損傷的。

    法院院長王公道評價李雪蓮的這段臺詞在影院裡笑聲最猛烈:

    官員覺得她像小白菜;她認為自己是竇娥;經過多年的告狀,已經修煉成了白素貞——再加上前夫說她是潘金蓮,李雪蓮的身上,足足活著四個大名鼎鼎的中國古代女性。

    精彩嗎?很精彩。小說裡看到會忍不住稱讚,可在批判現實主義電影作品裡,它逗起的熱烈笑聲讓人很不舒服——李雪蓮本是一個連真假離婚都弄不清楚的農婦,一路靠著執拗告狀,結果越告仇人越多,“冤屈”越來越洗不清;大大小小的官員用無奈和敷衍讓李雪蓮從告狀的變成掌控官員生殺大權的人——這種荒誕的力量感如果體現不明顯,反而努著勁兒讓觀眾多笑……當然,笑聲是好東西——可如果掩蓋了思考,個人覺得反而會是短板。

    《我不是潘金蓮》其實並不深刻,它只是把我們聽過的、看過的、經歷過的,卻因為習慣而正在遺忘的“荒誕”,用不正經卻合理的方式展現給你看,從這個角度看,影院裡那麼多置身事外的嘲笑聲也是種諷刺。

    無論大家站隊討論多熱鬧,製片方怎麼搏眼球營銷,馮導怎麼毀好感,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確是部好作品。但鋪天蓋地的“這是馮小剛導演最牛逼的一部電影”,會計就呵呵笑了,《一聲嘆息》不批判現實主義嗎?農婦告狀展現官場並不一定比展現婚姻真相更深刻。至於說笑果,“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在馮導的電影裡地位穩固。

    個人認為,國產電影年度5佳里《我不是潘金蓮》肯定排名靠前,至於排第幾,下次會計寫給你看哈。

  • 3 # 南柯三境

    最諷刺的往往最辛酸,最荒誕的往往是現實。本片對於人性剖析的很到位,血淋淋赤裸裸,眾生百相被展現到入骨三分。作為一部迴歸現實之作,搞笑之中還帶點悲傷,挖掘了很多社會上的潛規則和灰色地帶。《我不是潘金蓮》講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故事,堪稱現代版官場現形記,黑色幽默版秋菊打官司。​ 馮小剛對於世俗擁有敏銳的洞察力,用幽默的方式去表達平民精神。《甲方乙方》的奇思妙想、《不見不散》的明快輕鬆、《一聲嘆息》的三角糾葛、《手機》的微妙兩性。而《我不是潘金蓮》則是荒誕辛酸,充斥著小人物悲喜,還是原來馮小剛的味道。

    一條主線,是打官司。原是雙方協議假離婚,老公反悔成了真離婚。李雪蓮不忿前夫再婚,打官司告前夫假離婚。結果敗訴,更加受了委屈。想上訴,法院院長敷衍她。攔縣長的車告狀,縣長躲著她。去市裡告狀,市長派人帶走她,結果下面拍錯馬屁,變成抓她去派出所。喝茶,多麼諷刺又內涵的詞語。官員們,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小人物的命運,不被人注意。不由想起現實裡,普通老百姓,在基層辦事極難,各地方部門只會踢皮球。雪蓮只能去北京告狀,原本簡單的小事,變成了複雜的大事件,這場蝴蝶效應,讓市長、縣長、院長都丟了官。范冰冰將這可憐、可悲、又堅強的女性,演繹的讓人心生敬佩之情。看似荒誕,卻反映了普通人,求仁不得仁,只能魚死網破的悲哀現實。專業上訪戶,多少悲哀淚。

    一條支線,是失敗的感情。她遇到的男人,都不靠譜。前夫秦玉河違背協議,反而指責李雪蓮婚前談過戀愛,和他結婚的時候不是處女。當眾侮辱說:“我看你是潘金蓮。”為了這句話,她憤怒不已,糾結半生。找殺豬老胡幫忙復仇,老胡就想騙她啪啪啪,但提到正事就慫了。甚至連暗戀她20多年的初中同學趙大頭,也非良人。目的不純。說是爬黃山,回去就結婚。但打炮只為留住她,不讓她上京告狀。從而解決兒子的工作大難題,畜牧局臨時工轉正。與郭濤演撕逼對手戲時,冰冰演技極具爆發力,如同憤怒的豹子。人是願意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還是仇人在一起?遇到的都是虛情假意,她走向絕望。不把自己洗刷明白,她活不下去。告狀就是離開親人,和仇人在一起。她感情完全破滅,只能走向告狀之路。

    一條暗線,是胎死腹中的孩子。兩夫妻協議假離婚,分房子只是其次,他們想要二胎,但為了躲避計劃生育。想多生孩子,只能假離婚。前夫違背諾言,雪蓮氣到不慎孩子流產。為了給孩子報仇,出這口惡氣,她才打了多年的官司。用母愛這個主題在結尾點睛,豐滿了整個故事,昇華了李雪蓮的人物設定。也想起了之前大陸實行多年的強制計劃生育。

    除了圓形構圖,這片第二大噱頭就是范冰冰。看到很多人在說:“換成郝蕾、顏丙燕,不比范冰冰強太多。”就李雪蓮這個角色,真未必。

    首先,李雪蓮並不是一個普通農婦,她是一個有趙大頭、胡屠戶一眾男人或真或假地幫她上訪,幫她殺人的婦女。

    其次,李雪蓮這個人物在一眾男性角色裡,被貼上了很多標籤,潘金蓮、小白菜都是別人給他的標籤,沒有一個是李雪蓮。而范冰冰本人就是一個被嚴重標籤化的形象,不管是豔壓的范冰冰,還是被叫做“範爺”的范冰冰都讓你感覺,這只是個標籤。李雪蓮想證明的是“我不是潘金蓮”,范冰冰想證明的是“我不是花瓶”,執拗、反抗或許是她們性格中最相通的地方。可並沒人關心,她為什麼不能是潘金蓮?又為什麼不能是一個花瓶?

    李雪蓮身上這一切鮮活的的人格是范冰冰賦予的,有演員的烙印。我一直認為角色和演員是相互成全的過程,就像章子怡遇到了宮二,就像范冰冰遇到了李雪蓮。

    圓形畫框裡,素顏的范冰冰帶著斗笠,立在竹排上溯溪而行。這一刻才是作為演員范冰冰值得定格的瞬間,強過紅毯上的一百次豔壓

  • 4 # 周小麗9

    我看了覺得不錯,這麼執著的農婦生活中有,但是沒有任何人的支援堅持下來的幾乎沒有,她無依無靠又有人阻撓,又在山高皇帝遠的山村,實在是不太可能打贏這場官司,最後男人車禍死了,也就不了了之,社會現實。

  • 5 # 歐陽恬甜

    蕩婦金蓮。

    這簡直就是一個千古奇冤。

    潘金蓮不願意給老爺做妾,被老爺懷恨在心,賣給了三寸丁武大郎。

    從這個起因可以看出:

    潘金蓮是一個有志氣的女子,寧可嫁給一無是處的武大,也不願意屈從老爺的淫威。

    比那些為了錢,願意做二奶三奶N奶的女子,強一百倍。

    至於出軌,那是因為和武大的婚姻是被迫的。

    如果婚姻自由,潘金蓮自己能做了自己命運的主人。

    會嫁給武大?會紅杏出牆?

    遇到西門慶,只是一場誤會,遇人不淑。

    封建思想,扼殺了潘金蓮對自由和愛情的追求。

    她,何錯之有

  • 6 # 夢裡詩書

    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的改編,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不僅呈現著一場用黑色幽默所寫實的現代官場現形記,而對三種不同畫幅的善用,更使電影在觀感上呈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意蘊,可以說馮式喜劇的魅力在這部電影中即有著延續也有著創新。

    圓形、正方形、寬銀幕三種不同畫幅的善用,成為了電影一道鮮明的亮點,在主人公李雪蓮故事所發生的地方,電影採用了圓形畫幅,這一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的畫幅,不僅形成了一種對人物和內心的聚焦,契合電影水墨丹青般的質感,也使電影仿若一場唯美的畫卷,而當李雪蓮上訪進京的時候,電影又採用了方形畫幅體現法制社會的天圓地方,李雪蓮不再告狀,回憶新生活的時候,畫符也變回了正常的寬銀幕,體現主人公對執念的放下,這使《我不是潘金蓮》在頗具意境之美的同時又做到了與人物劇情的高度契合。

    電影劇情上以一個假離婚不料被丈夫假戲真做,還汙衊為“潘金蓮”的女人李雪蓮為展開,她為了去還自已清白,執拗不肯妥協的四處告狀希望各級官員給她幫助,但電影中的官員,看似在幫助她試圖去解決問題,但實則只是明哲保身的求和諧求穩定,甚至阻撓她繼續上訪,以此所引發的諸多黑色幽默在逗人捧腹的同時。也令電影的深度從一個情感糾葛的故事轉化成了一場將矛頭直指體制,極具諷刺意味的現代官僚主義現形記。

    在看這部作品的同時,其不經會令人聯想到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雖然不論是從拍攝手法,還是從構思形式來說,《我不是潘金蓮》都顯得更勝一籌,但從故事的根本來看,李雪蓮或許很可憐,但她所做的種種卻並不值得認可,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種《秋菊打官司》那源於對公平正義的堅守,在法律對她不利的時候,她選擇了鑽空子,假離婚,而當被騙了,又希望法律能給她以幫助,甚至偏執的想利用他人幫自已殺人,如若並非是突如其來的意外,那麼這個故事又應該走向何處?以如此手法所形成的官場諷刺,並無從反襯小人物的苦難與對正義公知的告解。

    雖然電影在感情上很難給人以何般真摯的動容,但我更願意相信馮小剛這次已然在嚴苛的稽核制度下做到了極致,對比如今浮誇盛行的中國電影,不談感動,但講幽默的這場官場現形記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

    個人評分:7.5

  • 7 # 使用者7092348330

    我不想黑馮, 只說下事實:昨天剛看了我不是潘金蓮 這部電影, 看電影的人座位空了一多半, 很多人都覺得看得無聊選擇中途離場,!! (看完最感覺,看電影如果也有保險就好了,看的不滿意可以退錢)

  • 8 # 一新姐

    上映第二天衝著馮導的名氣和片名就去影院看了。觀後談不上好醜,扣掉范冰冰讓我尷尬癌犯了的方言0.5,最後我給個7分。說諷刺沒那麼犀利,說悲劇沒那麼煽情,說喜劇沒多少笑點。只能說不溫不火還行吧。片名故意小題大作。觀後感:女人,有委屈,你如果能堅強到可以自己扛過去,那麼很好,你可以過一段不關心世界的日子,但絕不要與世界為敵;如果不能扛,受不了,那麼傾訴,與願意幫你的人一起挺過去。時間,是最好的良藥,沒有什麼過不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微笑]。另,也大概知道了馮導與萬達的恩怨,原來大腕制氣的方式也挺家常的

  • 9 # 平淡不是真感覺

    昨天特意去看了這場電影,以前也不太喜歡范冰冰,但這部電影感覺范冰冰演得還是相當不錯的,感覺冰冰確實是那種能豁出來拼盡力氣的演員,真的不是許多人眼中的花瓶。我認為有些人獲獎只是角色特別適合他或她,正好可以發揮得很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一個人太強,處處會有人刁難指責打壓,“範爺”正是如此。她對自己要求高,每次才會在紅毯上留下最美的樣子,不是什麼所謂的紅毯女王,一個人是否努力我們應該有目共睹。這本書我看了,改編得很好,馮導處理得也很好,鏡頭有方有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范冰冰。最後說明真相,也把李雪蓮心中的苦輕描淡寫地表露出來,心中有多大的苦,才有多大的力量。包括信訪中的、還有官場中的、人性中的種種現象,都表現得很到位。感覺是一部不錯的電影,贊。

  • 10 # 蛤蟆的油

    怎麼說呢,覺得畫面感覺不錯,有種油畫的質感。所津津樂道的方圓畫面也還不錯。

    然後演繹,說是偏見也好,什麼也好,覺得範爺還是比較適合承擔“美麗”,上次趙薇演《親愛的》也是有口音也是村婦,覺得還好沒怎麼齣戲,範爺的表演加口音分分鐘就覺得彆扭,可能也和看了原著,和想象人物有差異有關。

    倒是男演員個個都是實力派,最後的果園主範偉倒是更符合大頭的想象,畢竟書裡下篇故事相隔是20年,可能為了遷就範爺改成了10年。

    故事整體其實從電影看不太有張力,而且有的地方比較不合理,可能是因為題材過審的原因吧,想想也不好拍,其實書裡主要刻畫的是現實的官場現形記,而到了電影,就好像是一個無理的農婦非要上訪,把串起官員的她變成主體了,而且為了讓李雪蓮的上訪變的有理有據,還特地把女兒說成了胎死腹中。

    然後因為篇幅和刪改原因,導致每個人物都不太豐滿。

    書中三分之二都是前言,最後的“玩呢”才是正文,短小犀利荒誕,電影裡史為民的連骨熟肉也成了李雪蓮的北京小店,當然也沒有後面的正文故事了。

  • 11 # 恩嗯嗯嗯嗯嗯嗯額

    說實話,馮小剛很大膽!拍我不是潘金蓮,真的需要很大勇氣,很有可能審查都過不了!不過這兩年有人民的名義,我不是潘金蓮等影視作品上映,說明文化部真的已經放開了影視審查管制,也不怕給自己抹黑,敢於真實的面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是中國電影事業了不起的進步!也是中國人權了不起的進步。讓每個人都有權利,都有機會,都有能力對現實社會發生的問題可以以自己的視角想法進行解讀!這也是中國政治環境最大的進步!我不是潘金蓮從計劃生育,到假離婚,假結婚,到潘金蓮上訪,到為了阻止她上訪,政府官員不擇手段!致使一個又一個政府官員被黨紀國法處理,直面了那段歷史!在我不是潘金蓮這個電影裡,看到了在歷史洪流中,個人命運是多莫得渺小,多麼莫得無助!但是又讓人看到希望,看到中央看到政府敢於面對自己錯誤,敢於改正錯誤的態度!這應該是電影要表現出來的意義吧!

  • 12 # 陶桃小布丁

    其實,《我不是潘金蓮》早已經未映先火,先是在A類電影節——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金貝殼獎”,范冰冰還憑藉此片獲得最佳女主角“銀貝殼獎”,之後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也有斬獲,並且獲得金馬獎四項提名,可謂是載譽歸來。而和獲獎同樣引起熱議的,是馮小剛首次嘗試用圓形畫面和方形畫面相結合的方式,來暗喻中國現實社會的“圓”與“方”。在經歷改檔之後,終於在十一月中旬悄然上映,讓觀眾醞釀了足夠的等待。

    大陸的“四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和姜文,在商業電影和電影票房方面,馮小剛自然沒得說,在四大導演中位列前茅,但是在電影藝術方面,比之其他三位,馮小剛有所不及。起碼,張藝謀有《活著》和《紅高粱》,陳凱歌有《黃土地》和《霸王別姬》,姜文有《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均享譽世界,並且,他們在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上頗有斬獲,以喜劇和賀歲片廣為人知的馮小剛自然落了下風。

    還好,馮小剛“遇見”了劉震雲——曾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當今中國頂尖作家之一。在《我不是潘金蓮》之前,馮小剛已經和劉震雲合作了三次,1995年的《一地雞毛》、2003年的《手機》以及2012年的《一九四二》,三部電影(電視劇)都是由馮小剛執導,劉震雲原著並編劇。《一地雞毛》反映的是中國普通家庭的平凡生活,《手機》以娛樂化的形式隱喻了社會現實,《一九四二》則回顧民族之苦難,馮小剛和劉震雲的合作漸入佳境,等到《我不是潘金蓮》,終於豔冠群芳,讓馮小剛在藝術領域可以和其他三位導演一決高下了。

    《一句頂一萬句》和《我不是潘金蓮》是劉震雲最近十年僅有的兩部新長篇,也是他迄今為止最大氣、最成熟的作品。在小說《我不是潘金蓮》裡,劉震雲以如椽大筆描繪世情世相,頗為幽默的筆調卻能讓人哭出聲來,而經馮小剛的翻天妙手,使劉氏幽默和馮氏幽默結合後,產生的能量便是一顆小宇宙爆發。

    說《我不是潘金蓮》是當代版《官場現形記》毫不為過,它將底層官員的不作為和胡作非為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馮小剛說《我不是潘金蓮》的主角不是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倒是裡面的二十八個男性角色。本該頂天立地的男人們,沒有一個敢於擔當,他們畏首畏尾,蠅營狗苟,小肚雞腸,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鄰為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機關算盡,就是不男人,讓一樁其實很簡單的告狀案,就這樣持續了二十年。李雪蓮的前夫說李雪蓮是潘金蓮,她覺得自己是竇娥,大家說她是小白菜,而和她打過交道的官員們說她是修煉成精的白娘子,李雪蓮是怎樣從潘金蓮到竇娥,之後走上小白菜的道路,進而修煉白娘子的?恐怕誰人都逃脫不了干係,哪怕你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

    《我不是潘金蓮》是馮小剛迄今為止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也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沒有之一。58歲的馮小剛漸入佳境,對於“小鋼炮”老師來說,在餘下的電影生涯,多幾部《我不是潘金蓮》,少幾部《私人訂製》,便是給喜歡他的觀眾最大的寬慰。

  • 13 # 食戀病毒

    前兩天跟朋友看了號稱馮小剛三年磨一劍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曾說幽默分三種:一種是語言的幽默,一種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種是背後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蓮》就是第三種。

    電影故事講述了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假離婚變成真離婚,無證據的官司敗了後只要討一句前夫的口頭承認,卻被前夫當眾侮辱成“潘金蓮”,為洗白自己踏上了上訪之路。當官不為民辦事的官場現形記也由此展開,第一批市長、縣長、法院院長紛紛落馬,無奈李雪蓮還未洗冤,於是她這一告就是十多年,飽嘗世間冷暖,悟明白了另外的道理。

    這部諷刺性的電影折射了太多沉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觸。

    1、有些關係,是建立在你有價值的基礎之上的

    李雪蓮求律師王公道打官司證明假離婚案件的時候,扯了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係,王公道一臉懵逼。

    而十多年後,王公道熬成法院院長,怕李雪蓮進京告狀把他拉下馬,去求李雪蓮不要上訪時候扯出了十年前李雪蓮求他時候用的八竿子夠不著的關係,李雪蓮一臉漠然。

    看似荒誕的關係,當我有求於你,似乎就成了真的。

    如果,有人對你開始熱情地建立關係,很可能是他要用你了。

    2、永遠別玩假離婚

    李雪蓮和丈夫秦玉河為了分得廠裡的住房而假離婚,結果假離婚期間秦玉河娶了別人,假離婚變成真離婚,李雪蓮啞巴吃黃連,打官司都拿不出實在證據。

    敗訴之後本想放棄上訴,只要秦玉河親口承認當初是假離婚,她便回到農村,從此作罷。可惜,秦玉河不僅不認還當眾羞辱她是“潘金蓮”。

    不要低估一個渣男犯賤的實力,滿目猙獰,句句成刀,雖然他也曾對你甜言蜜語山盟海誓過。

    婚姻被糟蹋到這種地步,秦玉河固然是渣男,但真的只能怪他嗎?

    婚姻是神聖的,可是,有多少人在領取紅本的時候真的吃透了這句話?如果沒有假離婚,後面的鬧劇就不會一步步演變,李雪蓮也不會自討苦吃。

    那些以為假離婚能換取現實利益的,最終只能被現實血洗戳淚。

    在我的老家,也有這麼個真實的案例。男人來自山村,女人在縣城長大,經人介紹後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孩子。丈母孃為他們購買了城市住房,還給沒有穩定工作的男人投資了輛貨車跑長途運輸。後來有一天,男人對女人說,在高速路上撞死人偷著跑了回來,為避免追查到他之後沒收房產貨車作抵押賠償,我們離婚吧,這樣就算他們找到家裡也沒有用,我出去躲著,過了風頭就跟你復婚。

    狡猾的男人還以避免走漏訊息要求女人不要告訴任何人這件事,父母親人無一人知曉實情。結果離婚後,女人才知道被耍了,男人早就出軌跟別的女人鬼混在一起了,假離婚只是為了脫身。徹徹底底懵逼傻眼。

    前段時間也看到北上廣深等多地因為購房限制而假離婚,看得我很是痛心,婚姻被淪為了交換利益的工具,多麼可悲。

    3、官場現形記裡的套路太多

    李雪蓮本來只要告前夫一人,因法院院長、縣長、市長均不作為,不想惹麻煩而怒告上訪。每個人都只想著討好上級,下面的事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混就混過去。

    李雪蓮在大雨傾盆的雨夜找法院院長,看到的是法院院長、庭長等一干人馬在請老領導吃吃喝喝,散場後酩酊大醉。老領導離開時交代院長荀正一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

    結果法院院長的手下把李雪蓮推倒在地。李雪蓮衝著雨夜裡模糊的法院工作者說“你們天天這麼喝醉,能不把案子判錯嗎?”

    李雪蓮攔縣長的車要告狀,結果縣長說“你的案子太大了,我不能做主,我給你找領導去”,然後就開溜了。李雪蓮跑市政府門口舉著“冤”字坐了三天,市長安排手下去把她弄走,層令下達到警察局,卻把她當成擾亂公共秩序的人拘留了幾天。

    李雪蓮狀告北京,人代會上的首長震怒,一干人紛紛落馬。十年後,新一波的政府幹部怕李雪蓮再上訪保不住烏紗帽,對李雪蓮軟硬兼施甚至派公安警察駐守她家防止她進京。

    最後以李雪蓮前夫意外身亡而結束了她告狀生涯,一場意外勝過官場處心積慮的謀算,赤裸裸的諷刺。

    4、不要為了證明自己而浪費生命

    李雪蓮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將一二十年的時間都付諸在奔波告狀中。生命中除了復仇正身,再無別的目標和方向,更何談什麼快樂幸福。

    為了證明自己,李雪蓮幾乎被仇恨矇蔽了雙眼。逼得最急的時候,想殺人,找老胡幫忙,差點拿身體做交易。

    從小暗戀雪蓮的趙大頭說:“人是願意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還是跟仇人在一起?”

    李雪蓮說,當然跟自己喜歡的在一起啦。可卻用了十多年,背離著最簡單的道理。

    最可悲的是,當得知前夫意外身亡,她居然想隨便找個地兒就自殺了。因為她這輩子,只把仇人當作了目標,仇人沒了,活著也沒勁了。

    為了證明自己,她活得太苦太悲哀。

    5、不要讓情緒激化矛盾,對方能接受的溝通才是關鍵

    李雪蓮本不想告狀了,只要前夫一句話承認,她就認命回農村。結果前夫秦玉河惡意推測她可能藏有錄音機,不僅不認更是狠言相向,將李雪蓮逼上梁山。

    李雪蓮沒想影響這些當官的仕途,只想說清楚自己的事兒,結果當官的所作所為刺激到李雪蓮,再次將她逼上梁山。

    十年後,新一任的市長、縣長、法院院長因為前任落馬的教訓深刻,都害怕李雪蓮上訪狀告北京。而當李雪蓮受牛的影響想通了不告狀了,他們又都不相信。

    王公道對縣長鄭重說:“我們覺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說她潘金蓮,她自己覺得比竇娥還冤,這仨婦女哪個是省油的燈?”

    鄭重親自跑去探李雪蓮口風,如果她不告狀就籤個保證協議,逼得李雪蓮又要告狀。

    市長馬文彬訓斥了縣長和法院院長後,親民體貼拜訪李雪蓮,問起緣由,雪蓮說:“牛說不讓我告狀,是怕我告不贏,你們不讓我告狀,是讓我含冤。”

    每一個被激化的矛盾,都本可以被溫柔地解開。只是因為,你不懂對方的心,不能用對方可以接受的語言去溝通。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表達,去要求,去苛責,但這,並不是對方想要和需要的。

    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當年,王公道看到李雪蓮的離婚證,就說只要有了這個本本,那就是真離婚。收了李雪蓮的香油和臘肉,才願意跟她去前夫廠前瞭解情況,出庭打官司。

    為李雪蓮翻案無利可圖,所以上到市長,下到法院院長,都不予理睬。為了跪舔上級領導檢查,市長更是放狠話讓手下弄走李雪蓮。

    李雪蓮找肉鋪老胡幫忙復仇,提到皮肉交易,老胡說:“如果要殺人,我要先辦事後殺人。”“你覺得我這生意值嗎?我弄你一回,要殺五個人。”

    進京後的李雪蓮之所以備受趙大頭的關照,他說,上中學時,我就暗戀著你,歷史又給了我機遇。十年後,喪偶後的趙大頭想跟雪蓮結婚,同樣勸她不要再上訪。表面上看是在幫助雪蓮完成心願,背後卻又跟法院庭長賈聰明勾結,為了兒子能轉正,睡了李雪蓮帶她回去結婚,以此讓她放棄告狀。

    而賈聰明這麼積極出主意運作,是為了法院副院長的位置。新一任的各級幹部阻止她告狀,不過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

    直到最後,雪蓮的仇人意外身亡,她在北京菜市場放聲大哭,周圍那些從家鄉趕來阻止她告狀的人沒有一人懂她生命的負荷與沉重,只是竊喜自己的官帽能保住了。

    影片的尾聲之處,雪蓮去果園上吊,果農剪斷她繩子的原因並不是為救命,是為了自己果園的生意不要被死人這件事影響。並且勸她,要真想死,去對面他死對頭的果園上吊。俗話說得好,別在一棵樹上吊死,換棵樹,耽誤不了你多大功夫。

    對自我利益的追逐,可以堂而皇之凌駕於生命的尊嚴之上。世間冷暖,似乎真是如此。

  • 14 # 一句話電影

    《我不是潘金蓮》:馮氏幽默的又一次辛辣嘲諷

    先上簡介吧:

    《我不是潘金蓮》是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 范冰冰領銜主演,郭濤、大鵬、張嘉譯、於和偉、張譯、趙立新等聯合主演,該片於2016年9月8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影片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汙衊為“潘金蓮”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

    獲獎記錄:

    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導演 馮小剛

    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特別展映單元-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金貝殼獎-最佳影片

    銀貝殼獎-最佳女演員 范冰冰

    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導演 馮小剛

    最佳女主角 范冰冰

    最佳男配角 於和偉

    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電影

    最佳女主角 范冰冰

    最佳攝影 羅攀

    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最佳導演獎 馮小剛

    第8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最佳影片 《我不是潘金蓮》

    最佳編劇 劉震雲

    最佳女演員 范冰冰

    列舉此主要獲獎記錄,其他一些次要獲獎以及入圍在此不再鏊述。

    導演其人:

    馮小剛,可謂中國當代電影界一位重要導演,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馮小剛和第五代電影導演一起出現在歷史舞臺,以其自身獨有的京味喜劇風格很快脫穎而出,並開創中國內地賀歲片先河,被稱為中國內地的“賀歲片之父”。馮小剛是一位遊走於商業和藝術之間的電影導演,他所拍的商業片不乏現實關注的維度和取向,馮小剛對於百姓生活和各階層的心理需求的洞察力使他的影片帶有明顯的個人風格,這種平民視角的幽默與調侃實現了雅俗共賞的效果,形成獨特的“馮氏幽默”,受到很多影迷的追捧。而這部差點難產的《我不是潘金蓮》是馮小剛的一次激進的辛辣嘲諷,嘲諷的物件則不言而喻。

    進入正題:

    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電影也不例外,每個人看電影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個人的生活體驗對一部影片的理解也參差不齊。有人說,馮小剛是中國最敢說話的導演,如果在《我不是潘金蓮》之前不信可以,但是從這部電影之後我認為中國再無第二人與之匹敵。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是一部農村婦女告狀的事情,透過這件事情對映官廠政直(諧音字,避審查,明白即可)生態。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中國當代能夠上院線和觀眾見面的主流電影有哪個反映的這麼深刻的?基本沒有。看看目前中國一些主流的電影導演,不是沒落就是跑偏,新興的導演也大多數停留在喜劇電影領域,可是馮小剛的片子依舊沿著個人風格發展,依舊體現著對現實的關懷。當然以馮小剛多年的導演經驗,影片的整體水平都保持了一個不錯的水平。淺層瞭解,我認為這部電影就可以打6.5分以上。

    電影對於關廠生態的對映我這裡就不碼字了,否則恐怕要被和諧,直接上圖吧。

    其次,如果認真看電影的人,應該能看到導演在劇本打磨上寫了很大的功夫,含沙射影,點到為止,觀眾知道怎麼回事,又不說破。只是人物名字上就很講究。史為民、 王公道、鄭重、賈聰明、儲敬璉、馬文彬、荀正一、光明縣、永安市,這種名字與現實的反差造成極大的喜劇諷刺效果。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如果沒有好的劇本,就沒有好的電影。劇本考驗一個編劇的功底,好的電影你會發現一定會有一個好的編劇。目前電影市場上,電影數量與日俱增,但是好的劇本其實是很少的。對於《我不是潘金蓮》這種劇本就更難寫了,既要達到諷刺效果又要考慮劇本的透過,這對編劇的要求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不是潘金蓮》的劇本是很有難度的,為此再給電影加0.5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許多觀眾可能覺得這個電影劇本上有一定的問題。電影講的是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告狀的事。狀告自己的前夫和他之前假離婚後,和別的女人又結婚,假離婚變成真離婚。其實對於這個案子,從法律上來講,李雪蓮的假離婚是走了正規的法律程式的,這個意義上來講李雪蓮告狀其實就是一個農村婦女的無理取鬧。雖然還有結尾她自己說的關於孩子的原因,但這些都已經是夫妻兩人之間的事了,李雪蓮沒有任何證據就一直從縣裡鬧到中央。但是導演還把這種無理取鬧的事情拍成電影呈現給大家,難道是在鼓勵觀眾做一個法盲,沒有證據一味上訪嗎?顯然不是,後來想想可能是為了電影方便過審而做的這樣一個站不住腳的前提吧。但是對於這種不足之處,為這部電影減去0.5分。

    再次,這部電影的另一個重要的看點在於,它顛覆了電影常規的視聽觀念,一般電影來說,都是大銀幕電影,畫面都是滿屏,也就是16:9畫幅的,甚至是寬銀幕的,但是《我不是潘金蓮》卻試圖打破這種常規觀念,採用了方圓鏡頭。這個對於電影來說,是一種挑戰,是一種突破,更是一種創新,它重新整理了觀眾的視聽體驗。同時,方圓鏡頭的使用讓畫面更具美感,電影拋開內容,在畫面上都是一種視覺享受,首先是幾何形狀本身的視覺美感,其次方圓畫面相比長方形畫面,去除了不少和內容無關的因素,保證了畫面內容的飽滿,使主題更加鮮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不是潘金蓮》可以在電影史上留下重重一筆。

    除此這種創新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上的突破,而是結合了劇情與東方的哲學意味在裡面。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天圓地方”“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之說,這個意義不僅是畫面上的方圓鏡頭的體現,同時也是電影中所體現的關廠之道,規矩。內容和畫面時時刻刻在告訴我們,規矩無時無刻不隱藏在我們身邊。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細細思考,有哪裡沒有規則呢?在這一方面的創新,我認為可以給這部電影加1分。

    綜合以上,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打7.5分。當然我在開頭也說過,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瞭解電影史的話,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的“國師”導演張藝謀拍攝過一部同樣題材的電影《秋菊打官司》,同樣是講農村婦女要告狀的事情。這部電影在當時也是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拿到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多項大獎。當然這部電影也在當時做了很大創新,技術上張藝謀採用了紀實手法拍攝這部電影,作品的現實主義風格,讓當時的中國電影耳目一新,但是影片更多的關注女性意識的覺醒,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反思,以及法治的思考。時隔二十多年,馮小剛的這部《我不是潘金蓮》可能多少有些致敬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的意味吧。

  • 15 # 書房記

    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作家劉震雲的同名小說,由范冰冰領銜主演,電影透過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尺度的把握恰到好處,可以說,這部電影獲得了觀眾的較大認可。

    在影片中,范冰冰扮演的女主人公李雪蓮是一名底層女性的形象,讓我們想起張藝謀的電影《秋菊打官司》中的村婦秋菊。李雪蓮要證明她的離婚是假的,還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為了這個目的,她開始了她漫長的告狀之路。

    《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也是要找個說法。這兩部電影都反映了女性的一種維權意識;不同的是《我不是潘金蓮》的告狀之路充滿了荒誕性。

    總體來看,《我不是潘金蓮》是現實主義題材的片子,用電影的鏡頭刻畫了在當下底層小人物的命運。應該說,和以往的馮氏電影相比,《我不是潘金蓮》還是做出了一些創新,也了幾分嚴肅性,讓觀眾有了那麼一點可回之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總是要死的,你覺得死很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