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惶恐灘頭說惶恐735
-
2 # 雨碎江南223在老一輩包括現在好多人都認為養兒防老
在我上一輩的老人中,也就是年齡在六七十的,基本上他們都有三個四個孩子,甚至有的家裡七八個,這種事在農村屢見不鮮。我家也是農村的,小時候上學或者出門玩的時候,感覺小孩很多,在他們的觀念中就是養兒防老,在自己晚年的時候有一定的保障,可以得到一定的贍養。
其實,不管你是不是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孩子都應該贍養老人,這是基本義務,但是這個觀念我覺得還有待商榷。有的人養孩子就是抱著是他的養老工具,他們認為你小的時候我養你,我老得時候你照顧我,其實那個時候的老人他們讀書較少,思考問題比較單純,如果抱著這種思想聽起來讓人多麼的寒心,好像沒有溫暖和愛夾在其中。
親情不要用財產衡量,更不能作為交易會教育小孩的父母他們不會有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孩子大了,有的父母怕拖累孩子認為他們大了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想法,不會讓自己束縛了孩子的自由。對於把小孩當做工具的一些人,經常拿金錢衡量親情,這是對親情的侮辱和褻瀆,當自己的小孩呱呱墜地的時候給我們帶來的多少幸福,看著自己的小孩從幼小的枝葉長成參天大樹是多麼的有成就感。
白巖松曾經在演講時說到:“想要養兒防老幾乎不可能,不是兒子不孝順,而是一對小年輕上面四個,上面這四個頂上還剩兩三個呢,請問他養得起嗎?所以老人的第一位是攢健康,儲蓄健康要比儲蓄錢管用。”一句話說出了很多家庭的現實和無奈,作為家裡人都要互相體諒對方的境況,親情是在需要困難的還是都互相幫助,不是用來交易的籌碼。
-
3 # 人心是器
是的,現在的孩子也不易。沒有穩定工作收入,私企小公司多,爬到可觀的收入狀態,自己也不年輕了,又要養小家了,老人不拖累孩子們己是他們的萬幸,至於把孩子當養老工具,中國實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教育孩子靠自己,我們也要靠自己給自己養老。
-
4 # 禪心素語
孩子是上帝給予父母的禮物,是父母生命的見證和連續,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我們沒有權利讓孩子去承擔更多世俗的東西。童年應該是一泓清澈的溪流,是快樂的源頭,當我們的生命之河被世俗的泥沙沖刷的混濁和疲憊時,我們仍然可以逆著歲月的河流去尋找曾經的快樂和純正去慰藉自己的心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以及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力和責任。即使是父母,也沒有權力給自己孩子的人生下定義。按自己的想法,以愛的名義去塑造孩子的人生,規劃孩子的未來,實質上是父母沒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來尊重。人生是多元的,單一就會狹隘。即使是善,強加於人,偏執一端也會如此。
“孝道”的提倡,實在產生於成人的自私——認為父母的生育子女是莫大的恩德,責望著子女將來的報償。中國的父母往往一切都為子女預先安排妥當,對子女“一切包辦”式的愛,在潛意識裡未必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或權力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對子女的“愛”便成了微妙的權力平衡的秘密通道。
養兒到底能不能防老,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林林總總的答案又各有各的道理,比如說“白眼狼”和“虎媽狼爸”這樣的極端案例,咱們姑且不說;但是養兒的目的如果是“防老”的話,這個家庭就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孩子生而獨立,不是任何人的工具,也不是任何人的附庸。從父母的角度出發,生孩子辛苦,撫養孩子也絕不容易,因此要求孩子在成人之後有所回報,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只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能不能給予他們所需要的養分,授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和處世態度。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家長不知不覺便急躁了起來:他們一方面渴望孩子帶來豐盈的回報,一方面又擔憂孩子會走上歧途,無法保障日漸老去的父母的晚年生活。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父母很容易在教育當中有意無意地凸顯“養兒防老”的意識,暗示自己的孩子必須要加倍努力以求得父母未來的安穩。
這樣的意圖愈是明顯,孩子們就愈是排斥,尤其是在獨立意識飛昇的青春期當中,更容易引發家庭矛盾,進而動搖中國社會千百年來“養兒防老”的家庭理念。
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妨多點耐心,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也給自己一個釋放壓力的機會——用“防老”的目的去撫養孩子,終究會失去很多快樂。
-
5 # 小昕與小慶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著養兒防老的傳統,這似乎成為一種習俗。這在古代來說,有一定道理,但在現代社會,我認為是並不需要的。
此前為什麼要養兒防老呢?因為,當時社會沒有健全的保障制度,只能靠付出自己的勞力換得生活所需,而當老了,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從人自我保護的本能來說,就採取了養兒防老的辦法。但是現代社會,社會已經有完善的養老保障機制,絕大部分人都能夠按月領取一筆退休保證金,可以讓晚年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目前,社會生活成本高,年輕人壓力大,買車買房娶媳婦,每一筆都是不菲的費用。這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是沒辦法獨立承擔的,只能依靠父母資助。不說其他,一套房子就要花光老人幾乎一輩子的積蓄。本來,老人還有錢自己養老,現在,為了兒子反而口袋空空了。
如果兒子孝順也就罷了,若是碰上不孝順的,一點辦法都沒有,除了花光錢,還要受一肚子氣。因此,養兒防老反而成了一個有風險的事了。
-
6 # 江河逆流
比較贊同這句話,要知道,是我們選擇了孩子讓他到我們的家庭,世界中來,而並不是他自己選擇來到我們的身邊。所以我們有義務撫養並培育孩子,但確實不應該把他當做養老的工具。因為我們選擇他時,是我們單方面自私的選擇,用他來完善穩固家庭,用他給我們帶來歡樂。
所謂的養兒防老,確實是句老話,但是隨著世界的發展變遷,並不是所有的老話的意義都持續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福利機制的日漸完善,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再按以前的方式-養兒防老。
再者我想在一個完善和睦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本身一定會有對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責任感。孩子也會盡心盡孝,所以並不要把養孩子看成一場交易。
-
7 # A空白A
孩子,不是你的財產,也不是防老的孝順工具。 他是你生命的過客。你生養他,是因為你想體認做父母的生命經驗,或是你完成你想要的階段性目標。 而這個過程,你的孩子並沒有參與,但他還是來了,來到這個世界,無論他想要的、不想要的,都必須由他的一生,去經歷、承受,在莫名其妙中,長大, 這是你力有未逮的「他的人生」。時代在變,不要用綁住孩子來綁住自己;不要因為害怕孤單,而生個孩子來陪自己。 也不要幻想你的孩子長大了,就該理所當然的感謝你所給的。 因為你所給的,是求仁得仁,是按照你認為對和應該的方式,去給孩子的,並不是孩子來要的。孩子,只是你生命的過客,是來到這世界的旅人,你不是生下一個奴隸供你命令、支配和使喚。 你最多能啟蒙他,帶他認識及觀察這個世界,並引導他用自己的思考及情感,去找到和這個世界相處共存的方式。然後,你們會慢慢的,分離。即使他藉由你那裡出生,他還是會自主決定你所付出的、給予的,他要收還是不收? 這一生,還是必須由他自己去體認,生命既是不可逆行之旅,他的前方在哪裡? 那是你不能也不該去控制及介入的。如果,一個孩子還小時,你就模糊他的個體性,只是要他融入社會,討人喜歡,那麼,你的孩子將來將為壓抑自己,及不認識自己而苦。如果,你只是要他懂聽話和接受命令,那你的孩子將會被剝奪思考力及覺知自己內在經驗的機會,他也只能一直在被命令及被指揮中,過下去。孩子,他不會一直在你的身邊,就如同你不會一直在他的身邊,你陪伴、教養,是為未來世界盡一份力,也是為實現自我的生命體驗,有了一個迴應你的 物件。 這過程有情有意義,但這不是巨恩,更不是施捨。 不要讓你的孩子,覺得他很卑微、很不堪,因為他只是被施捨的一個「角色」。孩子,是值得尊重的生命,如同任何型態的生命。 若因為還小,或是因為階層,就說那不需要尊重,那這一份「尊重」,也是假尊重了,只是給比自己階層高的人的貢品罷了。孩子,不是來成就你的工具,他是一個獨立個體,有內在情感,也有個體思考力,他的人生,在某個時間點之後,就需要由他個體承擔了,你幫不了他多少,那麼 ,至少在你們相聚的時光裡,多些親近及溫暖的記憶吧! 多些值得我們記住一生的情感交流吧! 即使分離了,也能成為彼此心中,真正想念的對方。
-
8 # 我的家在大海邊
這個認識是非常對的!
一、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她)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一個獨立體。我們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生的,他(她)就屬於我的,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我們的父母望子成龍,希望他(她)將來有個體面的工作,高收入,生活過的幸福快樂,這種想法沒有錯,錯在教育方式上。我們絕大多數的父母應該都是每天晚上逼著、看著孩子做作業,稍微出點錯,就大發雷霆,罵罵咧咧,什麼笨啊、懶啊的都罵出來了,孩子頂兩句嘴,父母就會說,你是我生的,我就有權罵你、打你,我不犯法!結果孩子眼淚巴巴,父母心緒難平!其實無論對孩子的學習,還是對孩子的道德培養,都是父母父母自身的影響才最為關鍵,可以試想,孩子在寫作業,父母在玩手機、聊天,孩子會認真學習嗎?他會覺得大人可以玩手機,憑什麼要求我要這麼辛苦的學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等到了十三四歲叛逆期有的就會離家出走,甚至跳樓的現象也不是沒有過!正確的方法是,孩子寫作業,父母在自己房間看書學習,給孩子做出榜樣,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公平,他幼小的心靈才能安靜、健康。試想一個天天打麻將的家庭、天天吵鬧的父母,孩子能有一顆安靜祥和的心情去努力學習,搏得一個好前程?如果父母把孩子當做私有財產,強迫他(她)學習,出於為了將來讓他(她)養老的私心,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絕對能感受到,那他(她)的逆反心態就會更強烈了!
二、因為孩子是個獨立體,所以要教育他(她)將來要為自己的事業和生活負責,讓他(她)從小就有獨立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因此他(她)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動力,所以父母要在日常教育中告訴他(她),父母已經就這樣了,無法有大的改變了,如果他(她)想好改變不甘於父母目前的生活狀況,那他( 她)就要付出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掙得一個好前程!
三、父母絕對不能依靠孩子,把孩子當成養老工具,一方面,做父母的出於對孩子的愛,也不能老了給孩子增添負擔,經濟上要做好積蓄,留足養老生活費;另一方面,當你老了,即便七老八十了,你的孩子尚且在四五十歲(那些十八九歲就結婚生子的除外),還在工作崗位上,而且他( 她)還有自己的孩子需要扶養教育,根本沒有時間去照顧父母,所以千萬不要有依靠孩子養老的年頭,管好自己、不給孩子添麻煩才是正道!
當然,如果孩子發展的很好,經濟能力也很好,還非常孝順,能照顧你,那恭喜你教育培養孩子成功,應該享受到成功的回報!
-
9 # 資深分析娃
題主這句話實際上是兩個問題。
先說第一個,“孩子不是你的財產。”
“你是我生的,就該聽我的!”:抱歉,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財產,你沒有完全支配權。
為人父母最大的誤解:我的孩子就是我的私有物品。
《原生家庭》(蘇珊·福沃德博士 / 克雷格·巴克)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著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很不幸,如果把孩子當成財產的父母,大多來自第二種家庭,這類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自認為很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愛的方式、在孩子的眼裡卻成了束縛、壓迫和牢籠般的存在,令人窒息到想要逃離。
我想,為人父母,我們扮演的角色就像園丁,可以替孩子施肥澆水、修剪旁枝,卻永遠也不可能替孩子決定是要長成一棵樹的模樣,或是長成一朵花的姿態。
再說第二個,“孩子不是你的養老工具”
第一個問題很殘忍,第二個問題很可憐。
“養兒防老”的觀念被我們接受了數千年,然而在最近幾年的時間裡,越來越多的案例都把矛頭指向了這一傳統家庭觀。到底是社會已然發展到不能接受“養兒防老”的理念,還是因為其有著與生俱來的不合理性和80後、90後的我們觀念先天性衝突呢?
但是我是贊同養兒防老的。
養兒防老,這樣說可能看著更舒服些,也要分兩個層面來看,一是為人父母者,必須經濟獨立,能為孩子的成長路途遮風擋雨,起碼父母在正當年要存下一筆積蓄的,這筆積蓄,加上基本的退休保證金,是完全可以過上舒適安逸的晚年的。
解決了不缺錢的問題外,剩下就是照顧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上已經有了不少養老機構,一些民營的養老機構設施非常齊全,裡面有專業的護工、醫療等,能夠很好的護理好老人。而且,這是一種商業行為,老人是這裡的客戶,人家會把其當上帝一樣對待,如果服務不好,你隨時可以換一家機構,所以從物理層面新時代的父母一般沒有問題。
但是精神層面呢?當我們老去,還是不可能離開兒孫滿堂的陪伴啊,否則人生就太孤單了,不是麼?
時代的烙印,始終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淡化或慢慢褪去,無論我們掙扎什麼,探討什麼,終究要把親子關係向朋友關係、陪伴關係演化的這樣,人生才會實現真正的平衡吧。
-
10 # 灰灰哥情感諮詢
如果從深的講,確實孩子不是你的財產,也不是你養老的工具。
但是孩子是具備這種屬性的,孩子是你財富不是財產。孩子是你以後老的依靠,但不是工具。
現在如果孩子不養老人,在法律上是不容許的。 這是保護老人的一種手段, 但是老人也不能拿
這些來要挾孩子。
從人的進化論來說,我們的下一代的出現, 不是用來為自己所用,而是人類的自然規律,父母生
我們,我們生孩子。 那從國家層面說,孩子是國家的棟樑,未來是改變世界的, 從家庭說孩子是
延續下一代的基礎,是養老送終的,
所以說你要從什麼角度看待問題, 但是最不應該的就是用道德綁架自己孩子,孩子也不需要讓
道德捆綁的發展。這是我們作為一個家長,該認識到的問題。
-
11 # 101528958629汪天壽
你是你父母的子女,你持這種觀點耒否定你的責任。當你成父母之後,你的孑女也持這種觀點來否定自已的責任,如此延續下去,是個什麼結果?是人人老了都無人管了。人人都會有個悲涼的晚年。這就叫"一報還一報"。
-
12 # 職場許多事兒
我覺得孩子不是你的財產,因為他屬於自己,隨著年齡成長步入社會,成家立業,他屬於自己的小家,屬於社會。可孩子又是你生命的延續,應該說是你的投資,是你投資的回報——財富。如果孩子培養的好,對社會有貢獻,恭喜你,你的投資是成功的;如果孩子成就斐然,說明你的投資收益率高。所以對於指著孩子養老這個問題,我覺得現在目前60後70後的人來講,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且不說等你老了,孩子自己既有家庭負擔又有事業壓力,即使滿心孝順,長期床前侍奉也是不現實的。
-
13 # 使用者5732765859960
說話要有前題,你這樣說就有些偏面,說句不好聽的,是找罵!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傳統。不是誰想怎麼說和怎麼歪著來都行的!
-
14 # 水之韻002號
現在的中國父母們可能很少這樣想的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就成了父母的債主,兒時好吃好喝好玩兒的供著,大點兒操持學業擇校好惡,成人了操心工作擔心婚嫁娶老婆。房子車子差把力,你拼死拼活得湊齊,婚後不久有了娃兒,你帶了孩子還得看家!八九歲娃兒帶大,吃飯穿衣自理了,擔子輕了不是福,兩眼昏花腿發麻,收拾收拾回老家!地養命,衣暖身,一不小心兩腿兒蹬,勞碌命,一句詞,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此如此就交代!古人說的好哇,可憐天下父母心吶!
-
15 # 熊大茶聊吧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但沒有父母會把孩子當財產,更不會把孩子當成養老的工具。其實父母也是從孩子一步步高昇過來,角色都是不斷被取代的。養老是義務,是本能,是基因記憶,與孩子是財產或者工具,沒有必然聯絡。現實生活中,養老與盡孝的確存在許多矛盾。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孝字,有孝心,沒毛病,無孝心,都是病。
-
16 # 青修L520
所以現在啃老的,不孝順的這麼多。都是大人太知書達理善解人意了,都太能幹了,總之,這樣想的做為你們的孩子太幸福了,父母不用管,娶了老婆最好還能自己養自己,孩子父母帶,隔輩疼,不用擔心沒人寵沒人慣著,生個孫子那更不得了了,就差含嘴裡了。我打小就跟孩子說,你要養我的,你不養我我生你幹嘛?當玩具玩啊,有玩具天天氣主人的麼。
-
17 # 小阿無
自古以來的“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造就了老人們的傳統觀念,舊社會年代長輩都希望兒孫滿堂,那是長輩們所理解的福分,他們沒有想象孩子就是自己的財產與工具,他們單純理解兒孫滿堂只是對自己祖祖輩輩生命的延續,以及生活中對親人有更多的幫助與扶持,現今社會,隨著精神文明的進步,父母都只是希望自己的餘生陪伴著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孩子就是父母生命的一切並極度樂意的各種最好的給予,父母的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現今家庭比比皆是,何談孩子是他們的工具與財產呢?我們要拋開極個別人,因為有極少部分的父母他們還沒有真正的做到古訓中的“為人父,為人母”!
-
18 # 內涵第一萌妹大道
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的一句話就是傳宗接代,不就是為了老了以後可以有所依靠,如果孩子不是父母的依靠,為什麼還要生孩子,生孩子的意義不就是為了以後老了有人可以照顧一下。每個人都會老,老的時候走路行動都很不方便,生病的時候也是,這個時候就需要子女的照顧,如果孩子不是父母的依靠,那天下人為什麼還要生孩子。這問題問的真矛盾!一代又一代的下去,老人需要孩子的照顧,孩子慢慢長大也會變成父母,也會變成老人,這就是人類發展的過程,我覺得這種迴圈的方式和食物鏈差不多。
-
19 # 關山飛越
有人說,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可以說,從嗷嗷待哺到長大成人的每一個階段,父母沒有不操心的。事事都要大包大攬,對孩子的關懷無微不至,怕他經歷父母的曲折,怕他吃了父母的苦,怕他承受不起風雨,也讓他肩負父母過多的期望。於是我們對孩子有非常多不合理的期望,於是我們管得太多,安排太多,甚至開始安排他的終身。
但是我想,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轉變一個觀念:孩子是你生的,但是孩子不是你的財產,孩子只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曾經有這樣一個極端的案例:美國兒童塞達斯的母親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的榮譽教授,在小塞達斯出生之前,她就準備在兒子身上進行一系列的試驗計劃,傾盡權力來培養他成為天才。小塞達斯剛出生,母親就在小床周圍掛滿了英文字母,並且在兒子身邊不斷髮出字母的聲音。接著又用多類教科書代替了兒童玩具,於是塞達斯從小就被幾何、地理和外語所包圍,整個嬰幼兒時期成了他獨自苦讀的過程。塞達斯6個月會認英文字母,兩歲能看懂中學課本,4歲已經發表了3篇500字的文章。13歲,他被哈佛大學破格錄取,儘管他早慧聰明,但過分加壓使得他的神經系統開始失常,他經常在不該笑的時候咯咯發笑。14歲被作為精神病患者送進醫院。雖然痊癒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畢業,但他對母親的實驗和整個世界懷有強烈的反感,他突然離家出走,在商店當了一名普通的營業員,和他母親的期望南轅北轍。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每一個獨立了的兒童,他們懂得自己照顧自己,他們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雖然孩子是母親懷胎十月生下來的,靠父母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但是孩子作為獨立的人,他應該是擁有獨立人格,將能承擔自己責任的人。
如果我們真的愛我們的孩子,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不要去“霸佔”他,我們只是有機會照顧他而已。我們經常需要成為一個旁觀者,我們需要的是為他們的成長鼓掌,我們需要的是扮演好一個陪伴孩子長大的父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不屬於任何人,他屬於整個世界。
-
20 # 小王論事
首先要說明父母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確實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父母理應得到孩子們的回饋。
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財產和養老工具。每一個幼小的生命脫離母體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一個單獨的個體的存在。
周國平在《妞妞》一書中這樣說道:"父母對兒女的愛的確像詩人對作品的愛: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女兒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存在價值。但是,讓我們記住,這只是一個譬喻,兒女不完全是我們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與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昧於此,就會可悲地把兒女的愛戀變成惹兒女討厭的專制了。”誠如斯言,孩子們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們把他們認為是私人財產或養老工具的想法就不恰當了。
父母們應該充分照顧到孩子們的情緒與感受,給他們屬於自己的空間,不能把他們當作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財產。
至於給父母養老這件事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存在工具不工具的問題。
回覆列表
孩子不是財產,但是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孩子不是養老工具,但孩子必須懂得養老人。因為我們是社會人,不是其他無強烈情感紐帶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