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宋詞代表了宋代學的最高成就,在數千年的文明傳承中風采依舊,深受人們喜愛。在宋詞的發展中有一位起著承前啟後重要作用的學家范仲淹,僅留下存世詞作五首,首首經典!"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源於范仲淹《蘇幕遮》,被人稱是“消魂語”,歷來為人們傳誦。

    詩詞原文

    《蘇幕遮 懷舊》

    ——北宋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陝西邠縣)人,後徙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詞存五首,風格、題材均不拘一格,如《漁家傲·秋思》寫邊塞生活,蒼勁明健,《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寫離別相思,纏綿深致,均膾炙人口。有今輯本《范文正公詩餘》。尤其是這首《蘇幕遮 懷舊》,語言 明白曉暢,意境開闊,感情深摯而不頹廢,在寫離愁別恨的詞作中別具一格。這首詞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

    白話譯文

    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線著江中水波,波上瀰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詩詞鑑賞

    蘇幕遮,唐教坊曲名。按,《唐書·宋務光傳》,此見都邑坊市,相率為渾脫隊,駿馬戎服,名蘇幕遮。又按,張說集有《蘇幕遮》七言絕句,宋詞蓋因舊曲名,另度新聲也。周邦彥詞,有“鬢雲松”句,更名《鬢雲松令》。《金詞》注:般涉調。此牌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吒風雲的同時,也不失其風雅之度。此詞言辭婉麗,深情綿邈。內容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題材一般,但寫法別緻。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視點由上及下,由近到遠。

    上闋皆為景語,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匯入離愁和相思。“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追”字尤顯愁情纏綿之形。“夜夜除非”二句是說每夜都睡不著覺,如果有好夢就讓別人睡去吧。這二句更是顯出作者難以找人傾訴的惆悵,縱有好夢也難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於是發出“休獨倚”之嘆。“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其《御街行》詞也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此詞以大景寫哀情,別有悲壯之氣。清代張惠言、黃蓼園據詞中個別意象,認為此詞非為思家,實借秋色蒼茫,隱抒其憂國之意。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本詞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下闋抒情,纏綿悱惻,哀婉動人。鄒祗謨在《遠志齋詞衷》評價說:“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可謂一語中的。

    總之,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上闋寫景,以氣象宏大渾厚,意境深遠,為下闋抒情設定了背景。下闋直抒胸臆,情致深婉。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讀了范仲淹的《蘇幕遮》,才能理解其實錚錚鐵漢也有入骨柔情,也能作此銷魂之語。難怪范仲淹雖然存詞不多,卻囊括了歷朝歷代無數的崇拜者。

    例如元代王實甫在寫《西廂記》的時候,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開曲〔正宮端正好〕,也忍不住化用范仲淹的名句為“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化范仲淹詞之綺麗高遠為悽清纏綿,亦別有一番風情了。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清人譚獻譽之為“大筆振迅”之作(《譚評詞辨》),實屬確有見地的公允評價。

    正如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片寫天連水,水連山,山連芳草;天帶碧雲,水帶寒煙,山帶斜陽。自上及下,自近及遠,純是一片空靈境界,即畫亦難到。”前輩道出的正是借景傳達心聲的名言經典。

    小時候特別喜歡“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句,覺得它把無可排遣的相思寫到了極處。在感嘆用生花妙筆寫出美好秋意的同時,難免也會受的感染,生出一絲惆悵來!

  • 2 # 翻書君

    【書文小品】回答:"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為何能成為千古絕唱?

    范仲淹不僅在政治、軍事上成就顯著,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是很可觀的。他重視文章的社會重要,提倡復古,同時擅長詞賦,可惜的是,他只有6首詞流傳下來。

    這些詞意境開闊,沉鬱蒼涼,突破了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是豪放詞派的先聲。

    《蘇幕遮》這首詞,原調是西域傳入唐朝的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的音譯,宋代詞家用此調作了新曲,又名《雲霧斂》、《鬢雲松令》。

    我們欣賞詞,一定要情感清楚這首詞屬於哪種型別,是寫景詞?還是詠物詞?還是懷古詞?因為不同型別的詞欣賞方式是不同。

    范仲淹的《蘇幕遮》屬於寫景抒情詞,它能成為千古絕唱,必定有它的獨特之處,我們可以從內容、意境、意象選擇、情感和審美體驗上來看它的獨特之處。

    詞的意境和情感:開闊悽清,景淡情真

    詞人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在開篇描繪出一幅蕭疏清寂的深秋景色。

    天空碧藍,浮雲點點,枯黃的秋葉鋪滿大地,在這樣一片蒼涼的氣勢中,詩人感到孤悽悵惘。“碧雲天”是抬眼所見,“黃葉地”是俯視所見,然而眼前這片大好的深秋美景,卻給不了他任何慰藉。

    飄忽的白雲,使他想起在外漂泊、行蹤難定的自己,引發了他的逆旅情懷;而象徵著生命隕落的黃葉意象,讓滿腹離愁的他又產生了時序驚心、眾芳凋零的感慨。為了平復自己的傷感之情,他轉移了目光。

    詩人平視前方,看到的是: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秋水之波上下起伏盪漾,帶著寒意的煙霧絲絲升起,這是一幅令人悲涼的秋江圖景,它明顯染上了作者的感傷之情,而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了。

    與白雲黃葉相同,流水象徵著源源不斷的哀慼,寒煙象徵著淒冷迷茫的內心愁思,隨著水波的流動,寒煙的飄散,詩人的視野逐漸向遠處展開。

    目之所見是水天相接、夕陽西下的遠方,詞的境界越來越淡,但愁情卻越來越濃。他不但不能排解憂思,反而因為眼前之景難過起來。

    在這種進退有憂,左右逢愁,情思低迷的情況下,詩人生髮出“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的感慨。

    “芳草”意象在古典詩文中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故鄉,一是指女子。在本詞中,“芳草”兼具了以上兩種意思。

    天邊的夕陽還能看得見,可是故鄉和心上人卻不見蹤影,他們在比夕陽還遠的地方。詩人將這離情之苦歸於芳草無情,但實際上,這是詩人無法擺脫內心的哀怨和悲愁的無理之辭。

    詩人之所以想登高望遠,是為了排解內心的愁思,是想看到自己的故鄉和心上人,但是,在茫茫天地間,是很難尋到的。在多次索求無果之後,詩人長期壓抑的情感終於爆發出來,轉入下片的抒情描寫。

    “黯鄉魂,追旅思”點明瞭作者的思鄉之情。江淹講“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會讓人失魂落魄,范仲淹在詞中所要表達的是自己因離愁而心神頹喪。

    “追”的本意是緊隨,但這裡表示的是纏繞不休,思鄉之情已經讓他黯然神傷了,緊接而來又是纏繞不休的羈旅愁思,在這寒風慘悽的夜裡,只有回鄉歸家、與親朋團聚的美夢,才能讓人留戀,不願醒來,因此才有“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夢雖好,但終究不是真的,等到夢醒時分,眼前淒涼的景色,只會讓自己更加孤獨憂傷。

    詩人走上高樓,希望在酒中找到慰藉,但是得到的卻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詩人似乎自言自語,斬釘截鐵般地勸自己不要獨上高樓,不要獨自飲酒,否則只會讓自己更加悲傷難過,但他的身體卻又不聽使喚,偏偏上了高樓。

    詩人心理和動作上的矛盾,表現出他內心的無可奈何、掙扎痛苦。最後一句,詩人用了新穎奇特的比喻,把抽象的愁思化為具體的形象,把深重的思鄉之情、眷顧之情、無奈之情推向高潮,讓人不自覺地沉入其中。

    全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將詩人的思鄉之情、羈旅愁思表現的淋漓盡致。

    範詞的清秋冷落,夜色朦朧

    范仲淹的詞和詩文風格完全不同,他的詩文大都堅持擺道理、經世致用的原則,重視散文傾向和崇尚樸素的風格。但他的詞卻生動傳神、婉轉幽深,把深長、細膩、豐富的情感發揮到極致,展現了他憂傷纏綿的一面。

    《蘇幕遮》中所表現的秋風蕭瑟、萬木凋零、景物肅殺和秋雨綿綿,給范仲淹帶來的淒涼、鬱悶和遲暮的感觸,在詞中也形成了清秋冷落、夜色朦朧的意境。為了更好地瞭解此詞的特點。我們再來看他的《漁家傲 秋思》: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 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 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深諳清秋冷落、催人淚下的表達方式,在秋天,在西北邊塞,用羌管、胡笳、畫角等樂器譜寫了一首首悲涼的樂歌。

    范仲淹是將軍,他對戍守邊關有著深刻的體會。北方本來就偏僻,再加上秋意漸濃,連大雁都南飛了,留在這裡的人會感到分外孤寂,這是外界環境的影響。更讓人憂心的是西夏國兵強馬壯,有備而來,北宋朝廷積貧積弱,邊關缺少良將,沒有成熟的防備戰略,所以戰爭對北宋朝廷來講是十分痛苦的。

    范仲淹臨危受命,更加憂心忡忡,他肩頭的重擔重如千斤,所以夜不能寐。

    我們從地面的白霜推測夜已深,軍樂在空曠的邊陲顯得格外清晰,勾起了他的鄉情與憂思,白髮蒼蒼的將軍如此,長期戍邊的戰士也是如此。雖然是邊塞詞,但與唐朝邊塞詩雄渾的風格不同,它使人悲從中來。

    開頭正面寫景,寓示秋思,中間側面用“燕然未勒”的典故,表明戰爭尚未結束,將士仍然不能還家,突出了秋思,最後幾句則是情景交融,深化秋思,使秋思更加沉重。

    範詞蕭條闊大的意境

    范仲淹的詞,受其性格的影響,常常表現為蕭條闊大的意境。比如《漁家傲 秋思》,邊塞、南飛的大雁、馬嘶風號的肅殺之聲,軍中的號角,像屏障一樣的山峰,落日孤煙,冷落的城池,各種景物共同體現出邊塞風景的迥異,同時視覺與聽覺交織在一起,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范仲淹選擇大氣壯觀的意象,營造雄渾悲涼的意境,是為了表現戍邊戰士的思歸之情,凸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無數個家庭無法團聚,征夫們心中滿是苦楚卻難以傾訴。面對漸冷的天氣、南飛的大雁、淒厲的畫角之聲,一個個熱血男兒不禁潸然淚下。

    蕭條闊大的意境中,雄渾悲壯的感情一發不可收拾,可見作者的手法之高超。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來表現邊塞生活,由於作者長期生活在邊關,詞中充滿了濃重的生活氣息,在北宋柔靡風格佔主導的形式之下,能夠寫出這種氣魄的作品,真的需要能力和勇氣。

    總的來說,范仲淹的邊塞詞成為了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也成為了蘇辛豪放詞的先驅者。

    範詞幽深綿遠的意境

    詞境闊大,並不意味著粗糙,範詞的詞境大而不疏,詞的內部結構銜接緊湊,一氣呵成,用詞典雅,幽深綿長。這一點在《蘇幕遮》中體現得特別明顯。

    由碧綠的天空,到滿地的落葉,再到寒煙籠罩的江面,由高到低,水到渠成。上片將天地、山、水透過斜眼、芳草接在一起,景物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的天涯。

    下片緊接芳草天涯,點出“鄉魂”、“旅思”,將思鄉之情與羈旅愁思重疊起來,互文對舉,強調情思深重。句與句之間環環相扣,緊湊自然,麗景與柔情相結合,它顯示出了詞人胸襟的開闊和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反襯出離情的可悲,感情柔而有骨,真摯卻不頹廢。

    結語

    范仲淹《蘇幕遮》既有豪放之風,也展現了他內心的深情婉約,他的愁思既是自己的,更是戍邊戰士的,展現的不再是小我,而是硝煙四起的北宋民眾的生活狀況,多少人在動盪的年代遭受著漂泊遊蕩、背井離鄉之苦。

  • 3 # 簡秋習文

    范仲淹的這首《蘇幕遮》是一首經典的傷心離歌,寫進了離別、相思之情,特別是“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一句,更是讓人動情。

    明月當空之時,千萬不要獨自登上那高樓倚望,否則啊,月亮也會勾起自己的鄉愁。讓我喝下的每一滴酒,都化作了點點相思之淚啊。

    《蘇幕遮》是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將思鄉之愁表達的刻骨銘心的一首作品,這也是它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之一。

    深秋容易催人愁

    離別,向來是人生中無可逃避,又讓人備受煎熬的一件事,而秋天,尤其是深秋,更是容易讓人感到落寞的季節。

    秋天是承接夏天的季節,那由盛轉衰的氣象、那漸冷的溫度,那花草樹木的凋零........都更容易讓人感到傷感。

    如果心中本來就有憂愁的情緒,看到這樣的景緻,心情自然就更加沉重了。

    抗擊西夏戰事憂

    我們所熟知的范仲淹是寫下《岳陽樓記》的一介文官,但是范仲淹也曾經有過一段從軍邊境、抗敵御辱的邊塞生活。

    1038年-1040年,北宋政權的西邊崛起了一個党項族李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權。

    西夏軍屢屢侵犯邊境,而宋軍卻一直處於被動局面,總是受挫。

    在這個危機時刻,宋仁宗召回被貶在外的范仲淹,擔負起抗擊西夏的重任。

    范仲淹審時度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轉了戰局,有力地扼制了西夏的侵犯,維護了北宋西北邊疆的穩定。

    范仲淹當時擔任的是陝西四路宣撫使,他離鄉背井,本身又是一介文官,卻要處理抗擊西夏的事務,每天面對戰事的壓力,又是荒涼的西北苦寒之地,心中自然有滿腹的感慨,和對家鄉無限的思念啊。

    著名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就是那個時期創作的,據文獻記載,范仲淹那是每天都會作詞,而且都會“塞下秋來風景異”為首,可惜的是,范仲淹的詞留下的不多,目前只有五首。

    每天都會寫詞,而且每天都以“家鄉和邊塞的秋色是這麼不一樣啊”為開頭,這得是多麼思念家鄉啊,不亞於天天都在說:我想家啊,想家啊!

    觸景生情愁上愁

    《蘇幕遮》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心境下,創作的: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秋天的天空看起來會很高,可以看見碧藍的天空和遠處的白雲,地上鋪滿了黃色的落葉。

    這樣的秋色倒映在水面上,加上秋風吹起陣陣漣漪,看起來就像秋天的各種色彩一波一波地相連而去,水面上霧氣氤氳,籠罩一層碧色煙霧,透出陣陣寒意。

    這兩句,為我們呈現出一種寒涼的秋意,而范仲淹用“碧雲、黃葉”等意象來描寫秋天的景色,對後人影響很大。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這兩句寫出了此時的時間,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傾斜的陽光與山巒相互掩映,天色接著水色。芳草連綿,沒有情感,但我的鄉愁、思念卻像那芳草一樣漫延,無休止地延伸到斜陽之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下闕開始由景色轉入情緒,秋天寥落的景色勾起我的鄉愁,那鄉愁令人黯然銷魂,令人在軍旅之中糾結心腸,也令人到了夜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除非是某個夜晚,做了個好夢,可以讓我忘卻煩惱安然睡去。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明月當空之時,千萬不要獨自登上那高樓倚望,否則啊,月亮也會勾起自己的鄉愁。讓我喝下的每一滴酒,都化作了點點相思之淚啊。

    自古以來,多愁善感的文學家,總是容易因為外界景物的變化,勾起某些感慨愁緒,在這首詞裡范仲淹不僅細膩地描寫了秋天的景色,更藉助秋天的景色引起的觸動,寫出了深處軍旅之中的濃切的懷鄉之情。

    -----END-----

  • 4 # hushouchang

    范仲淹的這首《蘇幕遮》是一首羈旅相思之詞,雖然沒脫離離愁別緒的俗套圈子,但意境卻頗俱新異,為此類詞中所罕見。單單就"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就很有生新之景。因為夜不能寐而借酒澆愁,愁非但未解,卻都化作了相思淚,真真是本欲躲相思之苦,反而借酒入愁腸更増加了相思之苦。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相比起作者在另一首《御街行》中的略有點故作姿態的"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來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寫得更自然一些。這就說明,抒寫悲歡離合,離愁別恨的詞,也可以寫的視野闊遠,大不必拘泥於樓臺亭榭,閨閣庭院。作者把抑鬱的鄉思旅愁在外物觸發下發展到高潮,而作品也就在這樣難以忘懷的情緒中黯然收場。奇警深至,千古絕詞也!

  • 5 # 尼古拉斯憶心

    我們都知道辛棄疾是宋朝了不得的人物,提筆詩詞歌賦,上馬行軍打仗,在詞牌史上龍行虎步,赫赫有名。其實在北宋,同樣有這麼一號人物,那就是范仲淹。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不但是歐陽修的前輩,主導了詩文風氣的歸正,一掃晚唐體、西昆體的弊病;政治上九州遊仕,官聲清正,還主導了“慶曆新政”,雖然一年多即失敗,卻為王安石等後起之秀做出了改革的試探和實驗;而在軍事上,得益於北宋文臣帶兵的制度,范仲淹在西北把建國的李元昊打得臣服宋仁宗,即使到了晚年,只要他還在邊關,那是關清野寧,絕無戰事。

    西夏的小孩,估計聽到范仲淹的名號也是要害怕的。就是這樣一個厲害人物寫的《蘇幕遮·懷舊》。這首詞好在哪?何以成為千古絕唱: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詞牌名,又名“古調歌”“雲霧斂”“鬢雲松”“鬢雲松令”等。以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為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七句、四仄韻。無變體。這個詞牌起於唐樂府,音樂來自龜茲國,屬於西域音樂,應該是散佚了。至於詞牌的平仄,因為是固定的,沒有變化,所以我們這裡不討論了。

    而且一首詩詞成為絕唱,絕對不會是平仄的緣故,我們重點來看內容。 詞的發展,在北宋初承續的還是南唐二主的路子,這個時候詞牌已經脫離了歌女代言體,而是詞作者自身感情的抒發,但是詞牌的創作內容還是囿於閨閣怨念,離情別戀,羈旅鄉情這些比較婉約、悲傷的題材。

    所以,這個時期的詞牌還是上不了檯面的,士大夫作詩和詞是分場合的,大事情寫詩,小情懷寫詞。只不過隨著大量文人的參與,詞牌的風格也多樣化起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柳永。柳永對長調的創立以及他的詞風我們有文章專門討論過,這裡就不再複述。我們只要知道一點,柳永在晚年還是當了個小官,並且死在了任上。他怎麼當的官呢?是范仲淹的關照。范仲淹不但和柳永同時代,關係還不錯,至少他對柳永是欣賞的。

    但是范仲淹對詞牌發展的關鍵性是遠不如柳永、蘇軾、周邦彥這三巨頭的。所以,他的詞是跳不出當時的大環境,頂多就是帶有了自己文風清正的特色。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正是典型的雙調寫法。寫的內容是什麼?還是羈旅情思,也沒有題材上的突破。但是文風上就和柳永的大不一樣了。我們看柳永怎麼寫秋天的離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麼一對比,就很明顯了。柳永的詞哀傷悽切,字詞婉轉,而范仲淹的詞顏色明亮,字詞直白。和柳永的詞比起來,講究清正的範詞走的是中唐韓愈的散文路子,他的用詞描寫更像是唐朝時白居易的句子“日出江花紅勝火”,簡單,直白,色彩明亮。寫秋高氣爽,誰還能勝過“碧雲天,黃葉地”?而正是這種明麗的寫法打動了後人,在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直接使用這首詞的起首兩句,衍為曲子: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而作為戲文,傳唱度自然要遠高於范仲淹音樂已經散佚的詞牌。

    這首詞能成為千古絕唱,王實甫的《西廂記》功勞絕對是有的。 當然了,還要自身過硬。若只是“碧雲天,黃花地”兩句火了,別人再來看其他內容,如果不是才華橫溢,還是撐不起“千古絕唱”這四個字的。上片寫景秋高氣爽,天空湛藍,雲飛萬里,黃葉滿地。無邊的秋色在江波上延綿伸展,連成一片。水上寒霧乍起,如碧玉生煙。青山輝映著斜陽,水面無邊無際。而那些無情的芳草,成片成片地伸展到陽光都照不到的地方去了。這是一種很明顯的由近及遠的寫景方法。

    從眼前的雲天、黃葉伸展目光到江波,再到遠山,最後到了斜陽外。同樣,這也是一種感情在暗暗積累的過程。“芳草”常暗指故鄉,而范仲淹卻寫道“芳草無情”,因此這兩句有感嘆故鄉遙遠之意,也完成了從寫景到抒情的鋪墊。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下片直接抒情“黯鄉魂,追旅思。”兩句承接“芳草無情”,點明標題中的“懷舊”其實就是寫思鄉。“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每天晚上都這樣啊,除非是有美夢相陪。

    哪裡能夠天天做美夢呢?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明月樓高休獨倚。”月上高樓,夜不能寐,就不要一個人憑欄悲傷了,不如喝酒吧。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結拍兩句,就是千古名句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新奇而又自然。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也達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當然我們平時使用這兩句有很多場合,不再僅限於鄉愁羈旅。甚至在當今社會下,空間遠隔這種問題早就不存在了。這個句子更多的使用在愛情、生活、壓力、愁怨方面,不過好的句子就是這樣,超越了自身的侷限,在世間恆久流傳。範公高古,文思清正,意味黯然,再加上《西廂記》的推波助瀾,這首詞遂成千古絕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句子本身的精彩。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6 # 極目登高處

    因為他觸痛了在外遊子的心,一個人孤獨的漂流在外,打拼生活,每當閒下來的時候,都會以酒打發時光,而酒入愁腸,自然會點燃思念之情,淚眼相看,那人可在月明中。思念之深,情到之處,不禁淚眼連連。

  • 7 # 88何明遠

    范仲淹巜蘇幕遮》詞,讀來百腸愁結,婉麗悽美,叫人動情落淚。

    《蘇幕遮》

    一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含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暗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猶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在讀解此詞之前,先來讀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做為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的范仲淹,其憂國憂民的情懷都比任何哪位詩詞大家都濃烈和凸顯。那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深入人心,並且成為一茬茬為民請命,為國家富強人民康樂為己任的清廉官貴的座佑銘。

    誠然,范仲淹一貫的文風都是雄武之風,剛陽之氣,和他剛正不阿,胸懷坦蕩的品性分不開。而巜蘇幕遮》這首詞,卻開啟范仲淹別具一格的文風,婉麗悽美,愁動憂煩。思鄉之情,憂國之憤,一覽無餘地藉助於漠野的秋景,荒涼且孤獨情緒,高遠清新碧空,綠水,芳草來託物抒情,抒發他久困邊塞,思家不得的愁苦情懷。可謂吟動風雲悲,鄉愁濃如墨。

    詞上闋: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含煙翠。開篇便展開一幅秋景畫圖。高遠碧蘭的天空,飄蕩點綴著一片片休閒的雲朵。秋染的黃葉落滿一地,滿目金黃滿懷傷感。層林盡染的秋景,波濤似的極目遠處,一波接一波,波谷浪峰上印染著煙氤霧靄和翠綠的景色。讓身處景緻的人忘乎所以,留連往返。秋色連波,一個波字,比喻得奇崛曼妙,令人叫絕。

    接下來點出時間。山影斜陽,夕陽早把山影拉長,晚霞更襯出旅人孤獨落沒的無助之冷清。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作者羈旅悵惘,無端怨恨芳草無情,斜陽無義。此情此景的芳草斜陽儘管碧綠青翠,粉紅絢麗多彩,也未能增添作者思鄉曲的喜氣。

    詞下闋:暗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戍邊軍旅的艱辛困屯,思念鄉魂的闇然傷神,團聚無望夜夜無眠,好夢只能留給別人了。想來親人也和思念的人一樣吧!一樣的愁腸牽掛,一樣的相思折磨。好夢是夜夜除非的奢望。

    明月樓高猶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作者以囑咐的口吻,告誡戍邊將士,明月清風更令人思親懷鄉,樓高危險,別倚欄呆思。而灌入愁腸的酒,不知不覺便化為眼角思念的淚水,潸然而下。一臉淚痕,滿懷悲苦。熟不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借酒消愁,對於詩家詞客更是家常便飯。而對於軍旅人員,對於商人,對於羈旅者。何嘗不如此!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推古及今,所有離鄉在外的人對故鄉思念的通行證,對親人懷想的明信片。濃濃地鄉愁,切切地親情。故成廣為流傳,恆古久遠的名句。

  • 8 # 我愛歷史小人物

    秋天是個要命的季節,萬物凋零,表象蕭殺,落葉飄飄,芳草萋萋;古人遠在千里之外的異鄉,觸景生情是很容易勾起思鄉之情,離別愁緒的。此情此景,此時此刻酒就成了異鄉人撫平鄉愁的最好良藥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身為現代人,應該感到非常的幸運無論我們身處哪裡,都已經少了很多相思之苦,離別愁緒了。我們即便身在大洋彼岸,異國他鄉,只要開啟手機,連線影片,親人的音容笑貌立刻就會呈現在我們眼前,瞬間就像回到了家裡。如果覺得虛擬世界不能零距離接觸親人,感受他們身體的溫度,那就買張機票朝發夕至。古代人如果能夠穿越到今天生活,我想打死他們一定也不願意再回到古代。

    范仲淹26歲中進士,武能統兵打仗,文能安邦定國,是個將相之才。范仲淹一生宦海浮沉40,五次被貶,一生寫了300多首詩詞,他的詩詞清新、自然、灑脫、豪放或借物詠志,或睹物思情。他在文學詩詞方面的成就與他有著非同常人的人生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來看他在軍旅生涯,戍邊歲月裡,與《蘇幕遮》同一時期寫下的另一首詩詞。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樣的雁去落葉的季節,一樣的把酒消愁的境遇;山河未定,家途萬里,身已老,雙鬢白,一杯濁酒,兩行清淚。

    這首詞是范仲淹的又一首千古絕唱。

  • 9 # 月下談痴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動人高明之處,就在於它敏銳地捕捉著意緒的流動,放棄貼近現實而選擇了一種貼近心理真實的寫法,將世積亂離,思鄉情切化作繾綣又具象化的存在。“千古絕唱”的美譽背後,是范仲淹通透的詩情流動下,對萬物景象,對個體情感細膩且深蘊的長久注視。

    范仲淹的《蘇幕遮》,是很獨特的一首詞。宏闊意象的詞集有他,鄉愁脈脈的詞集有他,極富畫面感的詞集裡,他也稱得上是佼佼者。原因在於,這裡的范仲淹,暫時摒棄了憂世憂民的愛國情懷和宏大敘事,而選擇抓住生命中感性情緒的流動,帶著“憂生”的態度以萬千柔情融於蒼疏麗景,心有猛虎卻細嗅薔薇,於雷霆萬鈞處聽萋萋芳草綿延生長的聲音。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盛讚李白《憶秦娥》“純以氣象勝”,肯定李白將自身的生命體驗放大為人類生命存在的共通體驗。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漁家傲》雖亦有闊大之意象,但詞人自身鮮活的生命體驗被更宏大深沉的愛國情緒和立功情結遮蔽了,這樣借景抒情就有些“隔”。

    但是在《蘇幕遮》這裡,范仲淹沒有被這種憂世憂民的愛國情緒綁架,而是自然通透的將其融入模山範水中,並讓深沉的鄉愁成為了情緒的主載,將《蘇幕遮》變作一汪明澈又清寒的活水。不再代替別人感傷,而是以我手寫我心,強大的生命體驗打通了詞人的五感,調動著他的思維,使其“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一幅長空湛碧,寒煙冷翠,滿地橙黃的寥廓秋景在范仲淹筆下,變成了感官和情緒的角力場,它們追逐的核心,都落在一個“鄉愁”。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場寥廓疏宕秋景下,這場繾綣又溫柔的角力吧!

    首句:色彩繽紛下是奔逸飛動的想象力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開頭就點出天地之間滿盈的秋色。碧空如洗,黃花堆積,江天一色,煙波浩渺,天地之間一副明淨朗然又空濛青翠的模樣,有湖光染翠,山嵐設色之妙。讓人想起秋季明麗鮮豔的九寨溝,又像印象派隨意塗抹的大片色塊拼貼在一起爭妍鬥豔。秋日的浪漫在於“大”,有深沉的冷綠,有明淨的湛藍,也有濃儼的橙黃,絕不像春日剛冒頭時的嬌羞扭捏,而是大大方方的鋪排色塊,給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尋找適配的顏色然後一筆鋪就,粗礪又霸道,明晃晃的美給你看。所謂秋日寥廓宏大的意象,就是這種漫不經心也不由分說的美學。范仲淹顯然抓住了秋日美學的規律脈搏,寥寥幾字就盡數描繪出畫面,簡潔卻明麗,與秋色一脈相承。

    這一句的詩眼在於“波上寒煙翠”著的“翠”,顯然,范仲淹是個極敏銳的人,他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秋日表層的美學脈搏,又用一字將深層難以捕捉的美挖出,再巢狀於自己的聯想,化虛無縹緲的氤氳水霧於具象可感的青翠寒煙。

    “寒煙翠”,翠是冷的綠。秋日固然宏闊俊爽,因節候的變化,其基調是冷的。寥廓蒼茫江天一色之間,一抹冷翠寒煙,既是節候之冷,江水之寒,也是詞人惆悵無際卻無所歸依的鄉思之寒。想象的翅膀將鄉思插入景繪,開出冷豔蒼涼的花。

    首句色彩繽紛,景象宏大明麗卻毫無衰颯之象,是范仲淹誠心客觀描摹這一幅境界寬闊之景,暫時不想讓箇中情思攪擾了此番麗景,卻無法避免的將個性內蘊其中,在“寒煙翠”一句中盡力將景象蒼茫簡筆寫意,一點點冷也帶出了個人的綿延情思。在“山映斜陽天接水”之後,在餘暉脈脈水悠悠中,這樣的情緒更難以自抑,也就不再掩蔽了。

    山映斜陽天接水:以我觀物,情緒成為主載

    在“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一句,情緒開始接棒景物描寫,由單純的模山範水轉為對鄉愁過渡式的展露。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落日氾濫著暖橙色的餘暉懸掛山間,緩緩落下,映襯著連綿山脈,水天相接,芳草萋萋葳蕤綿延而一望無際,直到斜陽也照射不到的地方。“芳草”暗指故鄉,實在遙遠,詞人注視著餘暉可以包裹照耀的四周,卻也看不到芳草的邊際,只得暗自神傷。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此刻的斜陽好比詞人自己,盡力將眼前秋景納入其中,卻不知芳草邊際而只得任其綿延遠離自己可以遮蔽的範圍。哪是芳草無情呢?是詞人有情而無以寄託,而芳草綿延的方向,是家的方向,自己無力追去,明面是嘆芳草無情,實是慨自己有心無力。內外交感,物我相諧。秋景之悽清衰颯,與憂思的寥落悲愴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蒼茫,則與憂思的悵惆無際若合符節;而秋景之綿延不絕,又與憂思之悠悠無窮息息相通。這裡,明為從天、地、江、山層層鋪寫,暗為思鄉懷舊步步墊底,直到把“芳草無情”推向極頂高峰,形成情感聚焦。芳草懷遠,興寄離愁,本已司空見慣,但本詞憑詞人內在的“丹誠”,借“無情”襯出有情,“化景物為情思”,因而“別有一番滋味”。

    下片:感官與情緒的交織,心理真實造就生新俏語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下片都在寫人,索性放在一起講。這裡的角力,感官與情緒走向和解,彼此擁抱,編織出一番涕泗橫流的愁苦鄉思。

    “黯鄉魂”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與“旅思”意思相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悽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魂隨鄉去,思進家門。

    下片三、四兩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說鄉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時候,實際上是說它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只得在夢中獲得片刻慰藉。好夢留人睡,在夢裡有溫暖家鄉,有父母妻兒,是唯一可以自由休憩的地方,好夢留人,不願醒來,因為醒來又要面對獨在異鄉,有家難回的冰冷現實。又是美夢明滅,好景幻滅的悲痛,這樣沉重的情緒在尾句推向了頂峰。

    “明月”句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儘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悵惘之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范仲淹不願他人再體會與自己同樣的痛苦,所以“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

    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外達到最高潮,詞至此戛然而止。何謂造語生新呢?是因為這裡范仲淹放棄了對真實現實的描繪,而採用一種貼近心理真實的手法。按常理看酒是不可能化作眼淚的,明明事實是詞人舉杯澆愁,想起家鄉愁情更甚而痛哭流涕。但是范仲淹有意的把人體當作是一個轉換的媒介,並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隱遁了具體身份,只注入並放大了“愁”的情緒。一個飲酒痛哭的過程被意象化,抽象凝膠成一次由情緒主載的化學變化。讓讀者直觀具體地體會到愁情慘重,產生共情,又在抹下一把同情的涕淚後回味慨嘆這一意識流寫法的巧妙!這,就是該句乃至《蘇幕遮》一詞能夠成為“千古絕唱”的秘訣。

    綜上所述,《蘇幕遮》裡的范仲淹,是更鮮活靈動的存在。出於己身的思鄉情切被融刻進對寥廓秋景的感官記錄,轉換成情景交融,物我相諧的美麗圖景。他不再執著對宏大敘事,家國重擔的臨摹描繪,也並不耽溺於鄉思情愁剪不斷理還亂的繾綣纏綿,而是將落腳點定在一個二者兼有且博採眾長的境地。於是,這首思鄉之詞有麗景濃情,有宏大氣象,有生命體驗,哀而不傷,宏闊俊爽與深婉細柔兼而有之,是感官,情緒與理性,抱負彼此角力卻最終合眾為一的結晶。“千古絕唱”的美譽背後,是范仲淹通透的詩情流動下,對萬物景象,對個體情感細膩且深蘊的長久注視。

  • 10 # 語文教師謝雨濛

    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這是一首宋詞婉約派中少有的與眾不同的大作,我們看原文: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滿天的白雲碧藍的晴空,黃葉遮地,秋天的景色倒映在碧波里,水波上寒煙籠罩,悽迷蒼翠。斜陽映照著群山,藍天與江水緊緊相連,渾然一色。碧綠的春草無情的向遠處延伸著,延伸著,伸向斜陽之外的天際。

      思鄉的情懷,令人黯然銷魂,旅居塞外愁思萬縷。日夜寂寞難耐,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尋找慰籍。當明月映照時,不要到高樓憑欄獨立,因為徒自望鄉而又迴歸無計。濃烈的酒進入愁腸,洗滌了心中的愁緒,化作了相思的眼淚。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官至宰相,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這首《蘇幕遮》,在《全宋詞》中被題為“懷舊”,可窺見這首詞的命意。范仲淹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吒風之,曾統兵駐守西北邊疆,抵禦西夏。這首詞就創作於戌守邊關的前期,范仲淹用雄健沉鬱之筆抒寫低迴宛轉的愁思,聲情並茂,柔中有力,意境宏偉,與當時一般婉約派的詞風有所不同。作為北宋名臣,一軍之帥,范仲淹的詞有別於柳永、李煜、秦觀、晏殊的“奶油”男生的離愁別恨之詞調,充滿了一個壯士心中的那份剛正之氣。恰如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所說,“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語”。所以范仲淹的這首詞如宋詞婉約派中的一股清泉,湍流不息。

    清人譚獻譽之為“大筆振迅”之作。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直接引用這首詞的起首兩句,衍為曲子流傳至今,竟了成千古絕唱。

    這首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氣象宏達,意境深遠。“碧雲天,黃葉地”高低仰俯之間天地之間的蒼茫秋色盡收眼底。那濃重的秋色與浩淼的秋波相連於天邊,而微涼寒意的秋煙在秋波中流轉,好一幅色彩斑斕的秋之畫面。埋怨芳草的無情恰是詞人重情、多情的萬種愁緒的寫照。

    下片因芳草無情引出相思與離愁,詞人在此直抒胸臆。“黯鄉魂”那羈旅之人的懷鄉之思,在詞人心頭縈繞纏綿。詞人出征在外縱有好夢也難眠,不如借酒澆愁,可酒入愁腸,都化做了相思之淚!濃烈的酒,壯烈的情,大丈夫柔中帶剛,在金戈鐵馬中一訴衷腸,詞人用邊關無際的大漠,醞釀出這句千古名句“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尋古道今,范仲淹的詞作留存於後世的實在不多,可他的詞卻在題材、詞風及文體革新方面有他的開拓之功,在中華詞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由婉約到豪放,承上啟下,無可替代的作用。

  • 11 # 素心流年

    這首詞寫得很美,可與柳永《雨霖淋》相媲美。

    能臣范仲淹也有柔軟的時候!

    《蘇幕遮》(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黯鄉魂:心神因懷念家鄉而悲傷,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追旅思:羈旅的愁思糾纏不休。

    1 秋色如畫!

    這首詞最驚豔的便是寫景。

    秋天的天高雲淡,碧空萬里,寥廓氣爽,落葉滿地,斜陽映水,成為詠秋的絕唱!

    深邃碧藍,乾淨澄澈的天空,悠然而往幾朵白雲,鋪滿金色黃葉的寥廓大地,浩渺的江水綿延,染著秋意,蕩起層層波瀾,一路流向遠方,在夕陽斜映的遠山間,天水相連,煙藹濛濛,秋色蒼茫。

    寫秋景,不見秋之蕭瑟,而是一抺素淡清幽純淨之美。

    寫秋的名句有,

    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被稱為“詠秋鼻祖”之句。

    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都有蕭瑟之意,而范仲淹這幾句是可與之相較的,卻更有秋的柔靜之美。

    王實甫《西廂記》“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就是化用的名句。

    弘一法師的《送別》“芳草碧連天,夕陽山外山”,或許也有這首詞的影子!

    詞人運用碧雲、黃葉和翠煙等色彩鮮明的形象來渲染夕陽下的秋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芳草無情”,又怨芳草延伸至天際,油然而生無限離情。2 離恨悠長

    創作於公元1040年期間,

    范仲淹前往西北邊塞,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鞏固西北邊防。

    而在這之前,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作者博大的胸襟,遠大的抱負。但詞人的政治主張卻屢遭到當權者的阻撓不能實現,怎不令人愁緒滿懷。

    “黯鄉魂,追旅思”,去國懷鄉,前途未卜,羈旅之愁,糾纏不休。

    只有睡覺做著好夢時,才能稍稍解脫,否則終日都是愁苦不寧的。

    眼前的良辰美景,只能使遊人倍感孤獨,怎樣才能排遣那無盡無休的愁思呢?

    只能借酒消愁了!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一句很妙!化用李白:“舉杯澆愁愁更愁。”

    然而,

    范仲淹卻將酒化作滿懷的相思淚,酒有多濃,相思就有多重,愁有多深,淚就流多少,將愁形象化了,愁苦更凝重了!

    寫愁,別有新意,沒有愁思連綿不絕,猶如“春水向東流”,也沒有愁味深重,恰似“同銷萬古愁”,只突出酒味濃淳,如同相思,滋味難熬,幽怨纏綿,溫柔感性!

    動人的秋景是羈客悠長的愁思。

    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作者深沉纏綿的離鄉之愁,去國之憂。

    前人評價此詞:“範希文《蘇幕遮》一詞,前段多人麗語,後段純寫柔情。”

  • 12 # 無名草2020

    一旦“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將是不

    堪忍受的傷痛。故作者就有了前一句

    “明月樓高休獨倚“的暗示。

  • 13 # 大漠雄鷹51775718998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的結句。

    原文如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遮幕.懷舊》整個上篇寫了一個闊遠穠麗、波上寒煙翠的秋景。一甩過去“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窠臼,詞人感慨芳草天涯,卻可賞不可即,芳草無情,落寞在斜陽外。這為下篇的“黯鄉魂,追旅思”詞作的目的作了鋪陳、鋪墊與過渡。

    下篇抒情,自己天涯孤旅,夜夜難眠。看到“明月樓高”,思鄉夜月獨倚樓,顯得更加孤單憂愁。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綿綿不斷,越來越愁,欲遣相思卻被相思所苦。最後兩句,抒情深刻,自然而又昇華了懷舊思鄉的主題。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達到最高潮,詞遣高峰卻黯然而止,引人深思、聯想、同情、共鳴。

    上篇描景狀物氣勢開闊,下篇抒情真摯深刻。結句將思鄉的烘托到極致,“愁”字變成“悲”字!余光中說李太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與“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有鮮明的對照,李白的酒豪氣干雲,范仲淹的酒纏綿似淚,與“借酒澆愁愁更愁”相比更為深刻,言盡而意猶未盡,境界與手法之高超後無追者。

    這句詞道出了範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精神,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詩詞裡得到了深刻的詮釋,兩者之間互為印證。同時,這句詞苦訴了人生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直指每個人的柔軟處,引起學者與老百姓的思想情感的共鳴,吟誦流傳古今。所以,被後人稱頌之為千古名句!

  • 14 # 櫝忠玉

    詩詞的美,在於意境。酒入愁腸了,幾分醉意,更是思念,所有思緒湧上心頭,嚥下的酒,此刻都被化作了思念的淚……

  • 15 # 書煮一鍋香

    范仲淹的《蘇幕遮》是名篇不錯,但若稱“千古絕唱”卻是擔不起的。

    還是先來讀一讀這首詞: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是一首雙調,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是一般填詞的套路。

    讀詞遇寫景,就得特別注意一下季節了。春秋二季,是古代詩人們最容易抒發感慨,寄寓情懷的時節。這首《蘇幕遮》寫的是清秋景象。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寫秋季青碧的雲天,寫秋季鋪滿金黃落葉的大地,寫秋季寒煙(這“煙”字不能呆解,就是水汽氤氳的景象。)籠罩的翠綠水面。穠麗高遠的清秋景色就這麼呈現在我們眼前了。中間一句“秋色連波”便讓這穠麗的秋景無邊無際了,充盈了整個天地。但在這高遠穠麗的秋景之上,詞人給籠罩上了一層寒煙,便讓人感到眼觀麗景的詞人,心中卻縈繞著散不開的愁霧。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寫山、水、天相映相接,境界闊大,但在這闊大的背景之上,詞人種滿了萋萋芳草,彷彿已漫溢天外。“芳草無情”,卻惹來人的無限多情。

    本詞上闋寫景,山水相接,天地相連,境界高遠闊大,與一般“逢秋悲寂寥”的調子不同。但在這高遠闊大的境界中,要麼寒煙籠罩,要麼芳草無邊,都潛藏著數不清的愁苦,為下闋的抒情做好了鋪墊。或許可以這麼理解,正是因為心中愁苦不堪,詞人才極目遠眺,想讓這穠麗高遠的清秋景象化解自己內心的無限悲愁,但終究卻是化不掉。

    下闋詞人轉入抒情。“黯鄉魂,追旅思”,直接點明愁從何來:原來是羈旅異鄉,思鄉心切,以致黯然銷魂。“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說了一種理想的境界:夜夜好夢,夢迴歸故鄉,與家人團聚。但“除非”二字直接粉碎了這種幻想,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夜夜好夢,自然也就再無法安然入睡了,為下句“明月樓高休獨倚”張本。“明月樓高休獨倚”這句看似在勸人不要登高望月,卻是在寫自己思鄉心切,難以成眠,只好登高望月,以寄相思。但明月高懸,無言以對,難寄相思,只能借酒消愁,誰知酒入愁腸,愁情更盛,瞬時化作相思之淚,湧流而出。

    整首詞由日暮時分的穠麗高遠秋景寫起,寫到晚來羈旅他鄉,思家心切,難以成眠,獨自登高,望月懷遠,借酒消愁,卻相思更甚,融情入景,把相思之愁寫得纏綿悱惻。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整首詞雖然在寫思鄉懷遠之愁,但境界卻穠麗高遠,不給人以低沉之感,新穎別緻,這也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

  • 16 # 好玩的國學

    范仲淹的蘇幕遮為何能成為千古絕唱?

    說實在的,牛逼的人,幹啥都牛逼!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詞人、文學家,是最仗義執言的言官,是著名的改革家,是著名的軍事將領,是著名的宰相。同時,在文學史上,特別是宋詞的發展史上,范仲淹應該是開創了宋詞的邊塞詞的詞人,他同蘇東坡、柳永一樣,是宋詞發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

    范仲淹其實很忙,他基本上沒有時間去寫詞,特別是寫那些磨磨唧唧紅粉味道很濃的詞,他也就是在實在是心中有情不得不發的時候,偶爾來個幾首詞,但就是這幾首詞,就成為了千古絕唱。

    我們在賞析這首蘇幕遮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他的開邊塞詞新聲的一首作品,然後再來看,為什麼蘇幕遮這首詞,被稱為千古絕唱!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上闋寫邊塞風光。塞上之秋,戰地風光萬物蕭瑟,不同於江南的綠意滿眼繁花似錦,悲涼的胡笳伴隨著長河落日,頗有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從寫景來看,這首詞已經突破了北宋早期花間詞的窠臼,境界直白雄渾,彷彿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

    下闋抒情。范仲淹五十歲開始軍旅生涯,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即使是濁酒一杯,但是“舉杯銷愁愁更愁”,鄉思猶如自己的影子,揮之不去。范仲淹雖有鄉關之思,但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所以“燕然未勒歸無計”。想到此,白髮蕭蕭的將軍和常年征戰在外的將士們,不禁流下了熱淚。范仲淹留存於世的詞作不多,這首詞集中體現了他的思想,開啟了宋代豪放詞的新聲。

    這是豪放風格的詞,而且基本上是第一首寫邊塞軍旅生活的詞,具有開創的意義。

    我們再來看看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一個片段: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是不是很傷感?是不是很有畫面感?是不是還有點婉約?是不是有點生離死別的戀愛的感覺?

    是的,這首曲子的開頭,就是引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整體上的風格來說,是豪放的,但是在豪放中又有點淡淡的憂傷,在豪放中還有一點清麗,有一點心曠神怡的感覺。這來自於范仲淹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意境的採集製作能力。

    這首詞之所以動人,還在於他不是范仲淹一貫的風格。范仲淹是個軍人,屬於很硬很硬的硬漢的那種,按理說這種男人,寫的詞那絕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那種,但是這首詞中,倒是有一些柔軟,有一些淡淡的悲傷在裡面,所以說,一個大男人要是婉轉起來,真是會讓人莫名感動,讓人受不了,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和特別之處。

    此詞為羈旅鄉思之作,有別於柳永和秦觀的小男生的離愁別恨,這首詞充分展示了他心中的剛正之氣。恰如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所說,“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語”。上片寫秋景,所謂春女思秋士悲,秋天在文人的心裡本來就透著哀愁。但范仲淹的哀愁不是閨思而是鄉思。上闋純用景色鋪墊,為下闋抒情而鋪張。藍的醉人的天空,滿地黃葉堆積,一江秋水遠接天際,遠山含黛,斜陽下芳草萋萋,好一幅塞北秋景圖。

    芳草在古典文學中是離別和相思的意象。李後主就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斷腸之語。下闋寫情,“鄉魂”與“旅思”縈繞著詞人,讓他夜不成寐,更何況是做一場回到故園的好夢了。月明之下,倚樓遠望,關山茫茫雲海蒼蒼,哪裡才是家的方向?睡也睡不著,想也不敢想,怎麼辦,只有以酒澆愁,但酒一下肚,立刻就化作了相思之淚噴薄而出,足見詞人的思鄉之苦。所以鄒祇謨《遠志齋詞衷》中說:“範希文《蘇幕遮》一闋,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

  • 17 # 一往文學

    一首詞能夠成為千古絕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這個問題可以從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蘇幕遮》對後世的影響三個方面簡要談談。

    一、出將入相、俠骨柔腸

    范仲淹,生於989年,字希文。父親範墉,歷任成德、武信、武寧節度使掌書記,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於任所。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山東淄州長山朱家。他雖然幼年不幸,但一直刻苦讀書,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當時僅有26歲,又得到了宰相晏殊的推薦。他為人正直、關心黎明百姓,在《岳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做過很多出色的政績。他曾任興化縣令,組織修建海邊堤堰,防範海潮帶來的災難,當地人民為了感謝他的政績,都把堤堰叫做"范公堤"。五十多歲的希文寶刀未老,依然能夠掛帥延州,白髮蒼蒼的他在邊關寫下了廣為流傳的《漁家傲》。後來慶曆新政中他擔任宰相,輔佐宋仁宗進行改革,可以說是個出將入相的國家棟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不僅僅是一個心懷天下、保家衛國計程車大夫,而且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史書大多隻儲存著范文正公的忠孝節義、仁義禮智,其實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多樣面孔。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懷舊》表現出來的濃濃憂愁,出自冷冰冰計程車大夫之手讓我們見到了範希文的另一副面孔,單是這一點足以吸引眾人眼球,何況范仲淹腹有詩書,寫首小詞自不在話下。他也有七情六慾,像普通人那樣的人生感嘆,也有憂傷、思念和離愁。他也不單單寫了這一首婉約纏綿的詞作,另如他的《御街行·秋日懷舊》:"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可以明顯看出,這首詞同樣像《蘇幕遮·懷舊》那樣溫柔纏綿。這些婉約詞拉近了他與讀者的距離,使范仲淹從高高的神殿下走下與讀者平視,使我們透過作品領略到了范仲淹高尚而又親切的人格魅力。

    二、芳草斜陽、點點離思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景也最能觸發人們的憂思。這裡的秋天景色空闊純淨,藍天白雲,黃葉鋪滿地面,色彩飽滿明淨。水波盪起,寒煙繚繞,水汽本為白色,但綠水悠悠,寒煙彷彿也被染上了翠綠!水天相接,山水相映一色,此時正是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黃昏正是人們歸家的時刻。主人公獨自站在水邊無家可回,在斜陽的映照下生出思鄉之情。但是岸邊的芳草郁郁青青,似乎絲毫沒有憂愁,一直生長到了斜陽照不到的地方。芳草意象大多表現離思,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也曾寫到:"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王夫之《姜齋詩話》中提到,以樂景襯哀情,一倍增其哀樂。在這幅美麗的秋夕山水圖中,詞人便在下片袒露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愁思不可捉摸,是沒有形狀的,但是作者充分發掘中國古代詩詞的意象內涵,把鄉思寫得真摯感人!夜不成眠,魂牽夢繞的是家鄉,高樓的明月共照著遠方的遊子和故鄉,如此層層遞進,輾轉反側,主人公愁思還是不能排解,甚至借酒澆愁,最終化作點點相思的淚水……

    三、綿綿憂愁、反覆吟唱

    王兆鵬的《宋詞排行榜》中列了前100位著名的詞人以及他們的作品,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排在第32位。可見,范仲淹雖不像柳永、蘇軾、辛棄疾那樣在寫詞方面有特別高的成就和開拓性的意義,但是他的這首詞在後世還是具有很高的影響力的。它就像范仲淹其人,在出將入相之後給眾人帶來的是平易近人的思念與糾葛。這首詞書寫的是思鄉題材,這種感情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更何況范仲淹憑著他的學識和才氣填下這首小詞,在後世廣為傳唱。受范仲淹的影響,王實甫《西廂記》中鶯鶯送別張生時唱的《端正好·長亭送別》,更加表現出戀人之間的難捨難分: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作者:李衠)

  • 18 # 梧桐樹邊羽

    我們都知道辛棄疾是宋朝了不得的人物,提筆詩詞歌賦,上馬行軍打仗,在詞牌史上龍行虎步,赫赫有名。其實在北宋,同樣有這麼一號人物,那就是范仲淹。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不但是歐陽修的前輩,主導了詩文風氣的歸正,一掃晚唐體、西昆體的弊病;政治上九州遊仕,官聲清正,還主導了“慶曆新政”,雖然一年多即失敗,卻為王安石等後起之秀做出了改革的試探和實驗;而在軍事上,得益於北宋文臣帶兵的制度,范仲淹在西北把建國的李元昊打得臣服宋仁宗,即使到了晚年,只要他還在邊關,那是關清野寧,絕無戰事。

    西夏的小孩,估計聽到范仲淹的名號也是要害怕的。

    就是這樣一個厲害人物寫的《蘇幕遮·懷舊》。這首詞好在哪?何以成為千古絕唱: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詞牌名,又名“古調歌”“雲霧斂”“鬢雲松”“鬢雲松令”等。以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為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七句、四仄韻。無變體。

    我們知道詞的發展,在北宋初承續的還是南唐二主的路子,這個時候詞牌已經脫離了歌女代言體,而是詞作者自身感情的抒發,但是詞牌的創作內容還是囿於閨閣怨念,離情別戀,羈旅鄉情這些比較婉約、悲傷的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詞牌還是上不了檯面的,士大夫作詩和詞是分場合的,大事情寫詩,小情懷寫詞。

    只不過隨著大量文人的參與,詞牌的風格也多樣化起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柳永。柳永對長調的創立以及他的詞風我們有文章專門討論過,這裡就不再複述。我們只要知道一點,柳永在晚年還是當了個小官,並且死在了任上。他怎麼當的官呢?是范仲淹的關照。

    范仲淹不但和柳永同時代,關係還不錯,至少他對柳永是欣賞的。但是范仲淹對詞牌發展的關鍵性是遠不如柳永、蘇軾、周邦彥這三巨頭的。所以,他的詞是跳不出當時的大環境,頂多就是帶有了自己文風清正的特色。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正是典型的雙調寫法。寫的內容是什麼?還是羈旅情思,也沒有題材上的突破。但是文風上就和柳永的大不一樣了。我們看柳永怎麼寫秋天的離別: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這麼一對比,就很明顯了。柳永的詞哀傷悽切,字詞婉轉,而范仲淹的詞顏色明亮,字詞直白。和柳永的詞比起來,講究清正的範詞走的是中唐韓愈的散文路子,他的用詞描寫更像是唐朝時白居易的句子“日出江花紅勝火”,簡單,直白,色彩明亮。

    寫秋高氣爽,誰還能勝過“碧雲天,黃葉地”?而正是這種明麗的寫法打動了後人,在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直接使用這首詞的起首兩句,衍為曲子: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而作為戲文,傳唱度自然要遠高於范仲淹音樂已經散佚的詞牌。這首詞能成為千古絕唱,王實甫的《西廂記》功勞絕對是有的。

    當然了,還要自身過硬。若只是“碧雲天,黃花地”兩句火了,別人再來看其他內容,如果不是才華橫溢,還是撐不起“千古絕唱”這四個字的。

    上片寫景

    秋高氣爽,天空湛藍,雲飛萬里,黃葉滿地。無邊的秋色在江波上延綿伸展,連成一片。水上寒霧乍起,如碧玉生煙。青山輝映著斜陽,水面無邊無際。而那些無情的芳草,成片成片地伸展到Sunny都照不到的地方去了。

    這是一種很明顯的由近及遠的寫景方法。從眼前的雲天、黃葉伸展目光到江波,再到遠山,最後到了斜陽外。同樣,這也是一種感情在暗暗積累的過程。“芳草”常暗指故鄉,而范仲淹卻寫道“芳草無情”,因此這兩句有感嘆故鄉遙遠之意,也完成了從寫景到抒情的鋪墊。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下片直接抒情

    “黯鄉魂,追旅思。”兩句承接“芳草無情”,點明標題中的“懷舊”其實就是寫思鄉。“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每天晚上都這樣啊,除非是有美夢相陪。哪裡能夠天天做美夢呢?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明月樓高休獨倚。”月上高樓,夜不能寐,就不要一個人憑欄悲傷了,不如喝酒吧。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結拍兩句,就是千古名句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新奇而又自然。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也達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

    當然我們平時使用這兩句有很多場合,不再僅限於鄉愁羈旅。甚至在當今社會下,空間遠隔這種問題早就不存在了。這個句子更多的使用在愛情、生活、壓力、愁怨方面,不過好的句子就是這樣,超越了自身的侷限,在世間恆久流傳。

    範公高古,文思清正,意味黯然,再加上《西廂記》的推波助瀾,這首詞遂成千古絕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句子本身的精彩。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19 # 詩詞桃花源

    我可能要潑瓢冷水了,關於這首詞,到底是不是千古絕唱,還兩說,為什麼是或者不是,咱們今天好好說道說道。

    千古絕唱的標準

    首先,我覺得一首詞能成為千古絕唱,必有以下一種情況(至少):

    一,將某一種境界推到極致。王國維論詩詞最主張“境界說”,認為“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這裡的境界可以是一種超脫的思想,典型代表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可以是一種博大的胸襟與氣魄,最無與倫比的代表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還可以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如詩聖杜甫的經典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己都快凍死了,還想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二,將某一種情感寫到最深。譬如岳飛的《滿江紅》,歷來的家國之情沒有比這更深厚、更濃烈的了,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大讚其“何等氣概!何等志向!千載下讀之,凜凜 有生氣焉。”當然是千古絕唱。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名作《聲聲慢》中,同樣將淒涼、將孤獨的感受寫盡寫絕。當然也是千古絕唱。不過,愛情與悼亡詩詞,於情感而言,似乎更當行本色一些,絕唱之作也最常見。元稹再渣,他的七絕《離思》也是無法否認的一絕。

    三,在詩詞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這一類絕唱,要麼因為內容上為詩詞開拓了疆界,像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范仲淹的另一首詞《漁家傲·秋思》,王勃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要麼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技藝表達,突出的例子是李商隱的七律作品《錦瑟》。詩旨如何,至今眾說紛紜。再要麼在同類題材中足可昇華格調的出類拔萃之作。比如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

    四,作品風格與詩人個性高度契合的作品。最有名的例子無過李白。《將進酒》極為本色。

    五,因為特殊經歷造成的獨特感受,他人無法複製。這方面,詞帝李煜幾乎是獨一份。帝王、才子與囚徒的多重身份,加之非凡的藝術敏感,才有了絕命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范仲淹的詞《蘇幕遮》到底是不是千古絕唱?

    答案:還差點。

    儘管清代文人鄒祇謨在《遠志齋詞衷》中極力褒揚這首詞,認為:“範希文《蘇幕遮》一闋,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但為絕唱,必為超一流詩詞,鄒給出的“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的標準,太輕鬆了。

    我們來看看原詞。

    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誠然,詩詞確實很好,一首思鄉詞,不獨有清秋之思,也有闊遠之景,這就比同類作品強很多。詞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 王實甫的《西廂記》還有過借用。但是不是就好到了絕唱的地步?

    對比以上列舉的五個尺度,其實是沒有的。當然,范仲淹的《蘇幕遮》還是一流作品。只是題材、主題過於陳舊,縱然有新的寫法,也給了人新的感受,還是差一點顛覆性。

    眼下“絕唱”有點濫用了,真正的絕唱之作是十分罕見的,天才詞人李煜,以血淚寫詩詞,不過三、四首。不能動不動就“千古絕唱”。

  • 20 # 醉貓加肥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筆墨情添,幾豎未了情。

    只嘆功名利祿,卻淡親暖情緣。

    無語賦琴鉉。括淡,括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孝公死後,失去靠山的商鞅真的是無路可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