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有個問題,魏忠賢黨羽林立,權勢滔天,按常理來說,思宗剛繼位,身邊基本沒有心腹,而魏忠賢權傾朝,滿朝的全是他的耳目,但是為啥勢力這麼懸殊,思宗這麼快就把老魏給法辦了呢? ,歷史上也有很多皇帝想搞權臣,卻被權臣反殺的例子啊?
8
回覆列表
  • 1 # 說出真實的想法

    魏忠賢原有家室,後因賭博輸了,自行閹割,離家投靠宦官魏朝,得以入宮。後來有機會接近朱由校,常哄他玩,給他好吃好玩的,取得朱由校的信任。朱由校的父親光宗去世後,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

    朱由校把乳母客氏封為奉旨夫人,客氏的兄弟當了錦衣衛千戶。魏忠賢之前與客氏關係密切,現在靠這種關係當上司禮監秉筆太監。

    客氏大擺皇帝乳母的架子,招致後宮與朝臣的不滿,曾被皇帝送出宮,後又招回。客氏便找機會對敵手進行報復。魏忠賢與客氏聯手,哄得熹宗開開心心,得到熹宗的信賴,言聽計從,得到假傳聖旨的機會。魏忠賢還與司禮監的太監結為死黨。後來魏忠賢還兼管東廠,有了打擊對手的工具。

    在後宮,他與客氏聯手迫害皇后和嬪妃,導致熹宗始終沒有兒子。魏忠賢利用特務機關隨意製造藉口,加害政敵,先後兩次掀起迫害“東林黨人”的冤獄,對老百姓也是施行恐怖政策,搞得人人自危。阿諛奉承之徒可以得勢,被安插到重要部門。魏忠賢自稱“九千歲”,無人敢反對。

    朱由檢繼位前就對魏忠賢不滿,繼位後先把客氏逐出宮,罷去魏忠賢親信崔呈秀的兵部尚書職位。一直受到壓抑的朝臣開始揭發魏忠賢一夥。嘉興貢生彈劾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崇禎帝讓內侍讀給魏忠賢聽,魏忠賢嚇得不敢說話。崇禎同意魏忠賢辭去東廠的職位,魏忠賢已沒有實權了。後來崇禎把魏忠賢趕出宮,安置到鳳陽,魏忠賢在路上聽說崇禎又下旨要把他抓回京師,他自知沒有好下場,就自縊身亡了。

    崇禎之所以能順利除掉魏忠賢,主要是因為他親理朝政,身邊的太監作用有限,趕走客氏,魏忠賢在宮內勢力削弱,進而剝奪魏忠賢親信的兵權,這時魏忠賢難以作亂,最終以自殺告終。

  • 2 # 葉飄刀

    明朝的太監,依附於皇權之上

    說起太監專權,太監權力巨大,很多人自然會想到明朝。

    鄭和這樣有賢名掌控重權的先不說,只說王振、劉瑾、魏忠賢,那都是赫赫有名太監界人物。

    但如果真要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權勢雖然巨大,但明朝的太監的權力,都是依附在皇權之上的,明朝的太監就是皇帝用以對抗文官的產物。

    漢唐同樣太監專權,但漢唐的太監視皇帝如無物,換皇帝如家常便飯,殺皇帝的也不是一個兩個。

    然而明朝不同,不管是號稱立皇帝的劉瑾還是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那都是皇帝一句話,說拿下就拿下,沒有什麼反抗力。

    明朝太監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用處是用來制衡文官的。所以在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太監的用處就是制衡“文官”,而之所以可以制衡“文官”在於有皇權在給太監撐腰。

    而一旦皇權不再支援太監,而是改為支援“文官”,那麼太監和文官權力的天平馬上就翻轉,而太監立馬就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所以明朝的太監可以說是狐假虎威,之所以威風,是因為有老虎在後邊,當老虎離開之後,就露出了真面目。

    絕不會有文官會支援太監反殺皇帝,太監是不能稱帝的,反殺了皇帝,有什麼用,支援他的文官早晚萬劫不復。所以太監倒臺,哪怕反攻倒算,原本太監支援的文官,也未必就會死,而支援太監殺皇帝,這個絕對是九族全滅的下場。

  • 3 # 媚之夭夭

    這個問題有意思!

    崇禎上任,並沒有立即對魏忠賢動手!因為他知道魏忠賢的勢力大,關係網複雜!自己的皇帝之位還沒有穩固,如果過早動手,說不定自己會栽在魏忠賢的手下!這一點自知之明,崇禎還是有的!

    其實,從天啟年間,魏忠賢一黨在朝中作威作福,亂七八糟,這樣權傾朝野當然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崇禎在等待機會!

    一,崇禎與魏忠賢都在試探對方!

    天啟一死,信王朱由檢上位!

    魏忠賢就把黨羽爪牙分佈好,隨時監視祟禎一舉一動,看會不會對自己下手!

    崇禎呢?也在觀察魏忠賢一黨的反應。

    為了不讓魏忠賢對自己起疑,崇禎仍然沿用天啟皇帝對魏忠賢的態度!讓魏忠賢吃一顆定心丸!

    但是,身邊侍奉的人逐漸把魏忠賢安排的人調走,用自己以前信王府的舊人!正如文秉的《烈皇小識》:

    信邸承奉,盡易以新銜,入內供事!

    這樣把魏忠賢的人從自己身邊支開,才不被他所監視!

    為了削弱魏忠賢在宮中的勢力,崇禎還採取了“遣散內丁”的做法。就是把宮中那些是魏忠賢親信的太監分批送出去!這樣一來,魏忠賢就沒有在宮中隨時作亂的實力了!

    二,崇禎和魏忠賢的搏弈!

    魏忠賢見自己的親信逐漸的分化,就等於自己的龐大勢力慢慢的瓦解!

    這個不是好兆頭!

    狡黠的魏忠賢再次試探崇禎!

    就向崇禎提出請求:免除自己的職務!

    如果崇禎對自己有想法就會馬上同意。

    當然,崇禎知道魏忠賢是以退為進。也就沒有同意,還說自己剛剛登基,很多地方仰仗九千歲的鼎立支援云云!

    魏忠賢見崇禎留下自己,又對自己很尊重,說明了他也離不開自己!非常的高興,也就把壓在胸口的大石放下來了!也就沒有對崇禎那麼“格外的照顧了!”

    隨著,大臣楊所修的一份彈劾魏忠賢的奏摺遞到了崇禎的案几上時,魏忠賢的倒臺和死亡日子開始倒計時了!

  • 4 # 雲跡樂談

    這事得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朱元璋想最大化集中皇權,廢除丞相制度,直接管理九卿、大都督,把相權、糾察權、軍權握在自己手中。“我全都要”模式下,皇帝身兼董事長、總經理,親身處理天下一切大事。但個人能力精力有限,所以就出現了秘書處“內閣”。內閣大臣將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稱為"票擬",皇帝用紅字做批示決定,稱為“批紅”,最後六部執行。

    人是活的,而且各不相同。朱元璋、朱棣文韜武略,親力親為。但子孫們要麼聖體欠安,要麼另有興趣,甚至連內閣都不去了。最初只有意見權的內閣權利不斷膨脹,到明世宗中葉,嚴嵩執掌內閣專擅朝政,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萬曆初期內閣首輔張居正更是讓內閣權力達到了頂峰。

    此時,皇帝需要勢力來制衡內閣,司禮太監之權隨之膨脹起來了。明宣宗以後,原來不能讀書識字的太監逐漸獲得代皇帝批閱奏章的權力。明朝宦官的最高職位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明朝太監的權力就是來源於“批紅”權,造就了劉瑾、魏忠賢等一批大宦官。

    那為什麼權傾朝野、一人之下的這些大宦官就真的只能是一人之下呢?

    一是明朝的宦官沒有兵權。

    槍桿子裡出政權,皇帝透過一系列制度拆分了調兵權和統兵權,將兵權掌控在自己手裡。宦官只能在批紅和蓋印中搗騰權力,無法擁兵自重、以下犯上。而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之所以能逼宮弒帝,就是因為掌握了軍權。

    二是明朝宦官的權力只是皇權的衍生品,皇帝可隨時收回。

    這就是魏忠賢每次覺得皇帝有可能殺他時那麼害怕的原因。例如:天啟四年(1624),左副都御史楊漣列舉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最嚴重一條“擅天子之權”。魏忠賢驚怕異常,馬上跑到天啟皇帝面前哭訴。聽聞崇禎皇帝要殺他,魏忠賢也是馬上四處賄賂求情,而不是對抗。

    三是對魏忠賢來說,天啟皇帝才是他權力的源泉和最大的保護傘。

    天啟皇帝是萬曆皇帝的長孫,但萬曆皇帝不喜歡太子朱常洛,而喜歡福王。所以有些人在天啟出生時就輕視他,但魏忠賢從未怠慢,細心照料著天啟的衣食起居。這感情自小培養,長成參天大樹都正常。所以對天啟繼位有功的楊漣狀告魏忠賢的結果是,天啟溫言安撫了魏忠賢,並以“無人臣禮”的罪名將楊漣革職為民。

    天啟七年(1627)八月,朱由校駕崩,信王朱由檢即位。失去保護傘的魏忠賢面對崇禎皇帝和群臣聯手的制裁,輕易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 5 # 史相雲

    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會結構方面。中國歷史自宋代以後就進入了平民社會,即東漢以來的豪族門閥已經不存在了。也就是說操控皇權的世家大族、外戚等團體,整體性的消失了。明清兩朝更是如此,我們幾乎看不到明朝有什麼權臣操控國家政治,反而都是些太監操控著朝廷,比如王振、劉瑾,以及魏忠賢等。而這些宦官其實都是皇帝的代言人而已,不會對皇帝本人產生威脅。因此,宦官專權也沒有達到權臣的高度。

    第二、因為封建皇權的加強。隨著豪族等階層的整體性消失,明清兩朝的皇權進一步加強。任何人想要獲得政治權利,或者權力有多大都要依附於皇權。而皇權卻可以隨時拋棄他。所以魏忠賢就算權力再大,他也有一個前提,就是皇帝要信任他。皇帝一旦討厭他了,隨時可以把他踢走,而做了這件事的,就是崇禎。

    第三、明朝還有一個反面例子可以說明皇權十分牢固。那就是萬曆皇帝持續30年不上朝。假如在漢代或者唐代,一個皇帝就算3年不上朝,很多有權力的外戚、帶兵的將領便會造反或把持朝政。而萬曆在數十年不上朝的情況下,卻依舊牢牢地掌握著皇權,社會也未出現明顯的動亂。尤其是對皇帝威脅最大的軍權,萬曆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萬曆援朝戰爭,都是由皇帝親自拍板決定要不要打的。

    因此,崇禎能很輕鬆的剷除魏忠賢,正是因為社會階層的變化導致的豪族消失,使得對抗皇權的力量徹底消失了。

  • 6 #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魏忠賢,他是有理想的。

    他在進宮前連個名字都沒有,大家都叫他魏四。之所以改名叫魏忠賢,是因為他認為治國不但要對皇帝忠誠,更要賢明。他想把大明治理的海晏河清。

    他家境貧寒,家中只有幾畝薄田。

    17歲那一年,他娶了媳婦,還生有一個女兒。據說他本性憨直,待人熱誠,非常講哥們義氣。整天在村裡和幾個混混,廝混,一起偷雞摸狗,縱酒賭博。據一些史書記載,他之所以進宮當太監是源於一次賭博失意。說是他和人賭博,賭輸了以後還不起債,被人一頓痛打,情急下大喊,我進宮當太監還你!

    自從他有了這個想法以後,越陷越深,終於,他下定了決心,在22歲的盛年,已經娶妻生子的他,自閹進宮。並且改名為魏進忠。

    起初,進宮以後的前20年,他一直在底層太監中廝混,由於沒讀過幾天書,大字不識一個。常被人欺負,人稱傻子。命運的改變,在服侍萬曆皇帝的長子朱常洛的一個才人開始。而這個才人又替朱常洛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天啟皇帝。

    天啟皇帝登基以後,就任命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從此,魏進忠自己改名魏忠賢。天啟皇帝將一應朝政委託魏忠賢處理,自己躲到宮中去做他的木匠活。而魏忠賢活了50多歲,他卻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讀過書。雖然一字不識,但是他有他的辦法,他讓別人替他講解奏摺,把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淺顯的白話,然後,他發號施令,再讓人把他的命令翻譯成文言,用硃筆寫在奏摺上。

    早年的底層生活,讓他把自尊心完全的壓抑住了。現在一下爬到了權力的頂峰。壓抑後的反彈,是非常劇烈的。

    他出行時的排場,隨從多達萬人。在穿著上,魏忠賢經常穿著龍袍,龍的紋樣只比藩王的龍袍少了一隻爪子。與皇帝的冠服只是顏色上稍微有所不同。

    對於魏忠賢的所作所為,慷慨激烈的東林黨人毫無辦法。原因就是天啟皇帝和魏忠賢是一種非常依賴的關係了。

    天啟皇帝,從小就顯示出對木匠活的極大天賦。他對政治極其厭惡。並且對這些朝臣毫無好感,也絕不信任,在天啟皇帝的眼裡,這些成天板著臉的大臣又陌生又可怕,還很討厭。而魏忠賢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陪伴著他,像一隻老狗一樣馴服聽話,善解人意,對他關心備至。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感情十分深厚,這種情誼是幾十年共同生活的,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非常難以打破。

    由於皇帝的庇護,東林黨對魏忠賢的彈劾幾次敗下陣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魏忠賢的地位不可動搖。所以很多政治嗅覺敏銳的人立刻就變了風向向魏忠賢投靠。於是魏黨的勢力越來越大。但是魏黨人中也有聰明之輩,他們認識到魏忠賢的權力基礎的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依賴於皇帝。

    魏忠賢的一切權利全部來自於皇帝。

    而皇帝總是要死的。一旦皇帝去世,那魏忠賢很可能土崩瓦解,所以他們屢次向魏忠賢獻策,希望權力全盛的時候,乾脆重立皇帝,只有這樣,才能保護魏氏集團的利益與長久。每次聽到這樣的建議,魏忠賢驚得面如土色,他嚴厲警告身邊的人,不能說這樣的話,他魏忠賢是大忠大賢之人。怎麼能做出這樣悖逆之事?

    到了天啟7年,年僅23歲的皇帝突然就得了重病,撐了三個月之後,天啟皇帝去世。

    而在天啟皇帝重病的這段日子裡。魏氏集團裡的人,就已經有人開始故意在朝政上反對魏忠賢,在眾人面前劃清自己和魏忠賢的界線。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天啟皇帝去世,魏忠賢沒有了靠山,作為一個太監。他只有死路一條。

    天啟皇帝去世以後,新皇帝崇禎繼位,史書記載崇禎皇帝,心樂讀書,十餘齡即好靜坐。崇禎皇帝很有主見,並且對政治有著強烈的興趣,一心一意想要挽救於大明。

    他還在做信王的時候,就對魏忠賢胡作非為,痛恨到極點。剛即位的時候,他還對魏忠賢有所敬畏,因為為黨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他暫時沒有動作,然後隔了一段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就發現這個龐然大物其實是個紙老虎,魏忠賢所有的權利,都是來自於他的哥哥天啟皇帝。

    在兩個月之後他就決定動手了,他示意臣下,彈劾魏忠賢,而長期以來聚集起來的反魏忠賢的能量,傾洩而出一發不可收拾,彈劾魏忠賢的奏摺鋪天蓋地。看著時機已經成熟,崇禎帝釋出告宣告魏忠賢乃大惡之人。發配到鳳陽。魏忠賢捲起鋪蓋就到鳳陽祖陵守陵了。但是還沒到達鳳陽,是在得知皇帝取他性命之後,魏忠賢在路上上吊而死。

    所以,崇禎之所以能輕易搬倒魏忠賢,原因就是首先不容於文官,太監權力完全依附與皇帝,皇帝一死,魏忠賢就如無根之萍,任人宰割了。

  • 7 # 球員兼裁判

    無論是宦官,車府令,甚至錦衣衛,鑾儀衛等皇帝貼身人物,他們可以耍心眼,甚至陰狠毒辣,但前提是必須低調,皇帝作為老大,他可以允許自己的小弟犯事,為小弟平事反而能增加老大的聲望,但老大覺不允許自己身邊的人惹事,因為貼身的人生事,老大也很有可能被拉下水,所以皇帝身邊的人,你可以毒辣,但必須低調,只有低調,才能保住你的飯碗,抱住你的小命。

    魏忠賢也好,王振也罷,他們的死,無關功過,前者是勾結客氏,後者則是跟群臣明懟,太過高調,太過張揚,犯了近人低調的大忌。

    我們承認,東西兩廠確實重要,但和掌管天下的群臣相比,東西兩廠不過是個小部門罷了,皇帝不會為了一個小部門,去得罪天下群臣的,官與宦形同水火,歷代如此,當宦官與臣子一觸即發之時,殺宦不過是示好群臣的一種訊號而已。

  • 8 # 朝陽白露

    在中國的歷史上,宦官干政的事情屢見不鮮。比如漢朝的“十常侍,”還有唐朝的李鋪國、田令孜等。有的皇帝想把宦官給滅了反被弒殺的大有人在。而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無法避免宦官干政的結局。

    崇禎帝作為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在他的執政時期幹了一件大事――剷除宦官(魏忠賢)。與前朝很多失敗的案例不同,他居然成功了。要知道當時來說,魏忠賢的勢力是很大的,崇禎帝能夠扳倒他是不是偶然事件呢?我認為不是。

    一.明朝皇權的集中

    由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從底層勞動人民一步步坐上皇位的,所以,他對權利的渴望更為強烈。只有把所有的權利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才會心安。由此,他透過一系列舉措,使明朝的皇權集中制達到了一個歷史頂峰。明朝相比於前面的朝代,皇帝的權利終其一朝都是不弱的。這也是崇禎有能力法辦魏忠賢的原因之一。

    二.錦衣衛與東廠的互相節制

    我們知道,錦衣衛是老朱建立的(由武將組成),而東廠是朱棣建立的(由宦官組成)。他們的功能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審訊抓捕犯人等。在開始的時候,兩個機構還是屬於平級的。後來因為宦官離皇帝更近的緣故,所以和皇帝的關係也更親近。於是,東廠的地位也漸漸得超過了錦衣衛。

    但是,錦衣衛始終是聽命於皇帝的一股力量,有他的存在,不僅對東廠有牽制作用,還能作為皇帝扳倒魏忠賢集團的急先鋒。我想,這也是錦衣衛負責人樂於見到的吧。只要魏忠賢倒臺了,自己又可以成為皇帝身邊唯一的紅人了,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這也是崇禎帝能扳倒魏忠賢的條件之一。

    三.崇禎帝個人能力

    雖然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但是在當時那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就算他再有能力也是無力迴天的。因為明朝在他還未登基為帝時就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他一登基又適逢天災,你說他倒不倒黴?所以,亡國不全是他的錯,他的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然,怎麼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魏忠賢集團呢?

    四.制度的限制

    明朝為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明軍實行的是分權管理。比如撤掉大都督府分設五軍都督府。全國軍隊由五軍都督府掌管,而在其上還有一個兵部負責管理都督府的軍隊。而下面還有各省的指揮使負責訓練衛所士兵等事宜。而軍隊的軍籍又屬五軍都督府管。所以,這個制度使得沒有哪一個人能完全掌握軍隊,軍隊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裡,也就是皇帝手裡。

    所以,魏忠賢集團沒有掌握軍隊的權利,而崇禎帝有。崇禎帝手握軍權,還怕辦不了魏忠賢嗎?

    崇禎帝能夠扳倒魏忠賢集團絕不是偶然,他能夠做成這件事主要取決於他對帝國的掌控力有多少,還有他自己的果斷與魄力。否則,是辦不成這件事的。在明朝以前的朝代,被宦官脅迫的皇帝無一不是無能之輩或者沒有軍權的皇帝。崇禎皇帝兩樣條件都已具備,自然能順利剷除魏忠賢集團了。

  • 9 # 亮羽飛雲99

    太監是個沒卵子的人,許多朝連宮門都不充許出(如大清朝大太監安德海奉慈禧命出外採辦,在山東被以違背祖宗家法殺了)。太監地位低下,人氣差,但是因離皇帝近,經常狐假虎威。

    大太監(如魏忠賢)與皇帝關係是半師半友半奴的關係,是皇帝最親近的人。歷史上有皇帝稱大太監為父的。 皇宮內太監派系林立,主子榮則太監榮。主子死或退位,太監衰,魏忠賢因為從小帶大的那位皇帝死了,好日子就到頭了。

    明朝不設宰相,設司禮監。六部各做自己的事,大事要事由內閣議定,交司禮監稽核或轉皇帝透過。

    司禮監相當於今總統(理)辦公室。拿下皇帝辦公室主任,就是皇帝一句話,而新皇登基,得有自己的親信,老辦公室主任只能是退下,有人怨,過則關、殺。

    太監是皇帝家奴,司禮監掌印大太監與內閣是相互鉗制作用。

    在大明朝後期,東林黨人興起,掌控財富、話語權、官員多為東林黨人大佬。他們以正統自據,朝堂之上,一個皇帝說向西,十個御史說向東,更向甚者,以懟皇帝搏名聲。皇帝的意志十之八九,得不到實施,以失敗妥協告終。所以說常有皇帝不願意上朝的(或者是說長期不理朝政的),也常有皇帝不明不白夭折了。

    中國自古’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大明朝’盛世’日久,人口爆增,土地兼併開始,窮的更窮,富的更富,所謂的’週期律’顯現了。

    天下財富為1000。約2%士大夫,拿了800;皇權拿了100;佔近95%以上窮人拿了100。這個結果是好年景尚可維持,士大夫歌舞昇平,大讚盛世。 災年,國家缺少了救災糧款。外敵入侵,國家缺少銀晌。

    因此上,開明君主及能臣開始變法。變法的實則上蛋糕重新切,把士大夫800切來400(甚至於更多),分200給國家,200給低層百姓。而士大夫(地主階級)掌控財富與話語權,大部分官員出身於地主階級,是變法的實際執行者。一個違背絕大部分執行者利益的命令,一開始就爭論不休,難以推行下去。所以從王安石開始,中國歷史以違反富人利益的變法都是失敗的。

    而大明朝後期,皇權更加嚴重旁落,士大夫佔據朝堂,有人以懟皇帝為榮、搏名聲。皇帝不朝,也不甘江山易主,於是重用身邊奴才,企圖變法強盛中興,魏忠賢就應運而生了。魏忠賢是代表皇帝行使職權(主要是監督、紀檢)、受皇帝委託變改,’禍害’的是士大夫集團(反過說若士大夫清正廉潔,沒有把柄,他也禍害不了)。因此上遭到了士大夫集團的反撲及汙名化。

  • 10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魏忠賢集團的形成

    魏忠賢,肅寧人。萬曆年間自民間入宮,隸太監孫暹,黃緣入甲字型檔;又求為皇長孫朱由校母王才人典膳。透過巴結王安名下魏朝,使魏朝多次在王安面前誇讚他,“安亦善遇之”。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是定興人侯二之妻,十八歲入宮,兩年後喪夫,與魏朝私下相好。及魏忠賢入宮,又與相通,“客氏遂薄朝而愛忠賢,兩人深相結”。

    朱由校即位後,魏忠賢與客氏皆受寵,客氏尤甚。“未逾月,封客氏奉聖夫人,蔭其子侯國興、弟客光先及忠賢兄釗俱錦衣千戶。忠賢尋自惜薪司遷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忠賢不識字,例不當入司禮,以客氏故得之”。朱由校即位後數月的一個晚上,“忠賢與(魏)朝爭擁客氏於乾清宮暖閣,醉詈而囂,聲達御前”,接著“俱跪御榻前”聽朱由校裁決。

    朱由校知客氏心向魏忠賢,“乃退朝而與忠賢。忠賢卒矯旨發朝鳳陽,縊殺之”,從此魏忠賢“得專客氏”。天啟三年十二月,魏忠賢又受命“總督東廠”,勢更烜赫。

    客氏與魏忠賢之受重用和得到特別優厚的待遇,不是由於立過戰功,也不是因為具有治國才能,完全是由於寵幸所致,因此,當時的正直派官吏對此不予支援,相反,一有機會即加反對絕不與他們拉攏關係。與正直派官吏不同,喜愛投機的邪惡派官僚對於客氏、魏忠賢的態度,則往往是儘量投其所好。以便尋求靠山,走升官發財的終南捷徑。如“性儉邪”的東光人、給事中霍維華就是如此。再如“庸劣無恥”的崑山人、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顧秉謙,與陰狡”的南樂人南京禮部侍郎魏廣微,也皆在這時“諂附”魏忠賢,遂於天啟三年春當上了大學士。

    由於正直派官吏及邪惡派官僚對客氏及魏忠賢的態度截然相反,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造成魏忠賢一開始就與邪惡派官僚勾結在一起,而且相互關係越來越密切,投靠魏忠賢的邪惡派官僚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一個腐朽的政治集團。

    由於這個集團的首腦魏忠賢是個太監,所以投靠在他周圍的邪惡派官僚被稱為閹黨。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政治地位、謀取私利,魏忠賢集團從其形成之日起,就不斷找機會向正直派官吏發動或大或小的進攻。

    二、魏忠賢集團黑暗統治

    天啟五年(1625年)至天啟七年明熹宗去世前的二三年間,大權在握的魏忠賢,為所欲為,使政治出現少有的黑暗局面,充分表現了以其為首的政治集團的腐朽性。他進一步起用邪惡奸佞之徒,廣樹私人,擴大其政治集團的勢力;肆無忌憚地殘酷打擊異己勢力,迫害正直派官吏,實行恐怖統治;貪婪地冒功濫賞,大撈個人私利;厚顏無恥地接受奸邪獻媚,廣建生祠,揮霍民脂民膏。

    1.遍置死黨

    天啟五年(1625年)之後,魏忠賢仍以相當精力,進一步培植個人的勢力。魏忠賢將舊有的邪惡派官僚及新產生的奸佞之徒,一個個吸收進自己的政治集團之中,編織出一個幾乎壟斷所有主要官位的大網,而自己緊緊地握住了操縱大網的總綱繩,從而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勢。

    史書中敘述這時的形勢說:“當此之時,內外大權一歸忠賢。內豎自王體乾等外,又有李朝欽、王朝輔、孫進、王國泰、樑棟等三十餘人,為左右擁護。外廷文臣則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號‘五虎’;武臣則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主殺戮,號‘五彪’。又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少卿曹欽程等,號‘十狗’。又有十孩兒’、‘四十孫’之號。而為呈秀輩門下者,又不可數計。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

    2.迫害東林

    天啟五年(1625年)後權勢極大的魏忠賢,脾氣相當大,不容許有任何異己勢力並存於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戚臣李承恩,是明世宗女兒寧安公主的兒子,“魏忠賢利其宅,不應,即將其家藏公主賜器誣為“盜乘輿服御物,論死”。中書吳懷賢讀楊漣疏,擊節稱歎。奴告之,斃懷賢,籍其家”。以致“民間偶語,或觸忠賢,亦輒被擒戮,甚至剝皮、封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

    這一時期受魏忠賢及其幫兇迫害最多最重的,是正直的東林黨官吏。這方面是由於魏忠賢本來就與他們不和睦;另方面也是因為這時投靠魏忠賢的新、老邪惡派官僚都把攻擊東林當成了討好魏忠賢的重要手段;此外新、老邪惡派官僚,特別是其中的老牌邪惡派官僚,與東林角鬥幾十年,積怨甚深,在東林勢衰之時,他們不會放過機會不加報復。

    於是,新、老邪惡派官僚與魏忠賢勾結在一起展開了對東林派的大圍剿。為了明確打擊目標,邪惡派官僚還搞了許多黑名單,獻給魏忠賢。如魏廣微與顧秉謙,“點《縉紳便覽》一冊”,將葉向高、韓燈、趙南星、高攀龍、楊漣、左光斗等百餘人,“目為邪黨”,而以賈繼春、霍維華、徐大化等“六十餘人為正人”,由太監王朝用“進之,俾據是為黜陟”。崔呈秀向魏忠賢進《天鑑錄》,皆不附東林者”;“令忠賢憑以黜陟”。王紹徽“仿民間《水滸傳》,編東林一百八人為《點將錄》”,獻給魏忠賢,“令按名黜汰”。這些黑名單,有的編造和獻出可能略早於天啟五年,但它們都在天啟末年發揮著作用,則是可以肯定的。

    由於這場大圍剿,魏忠賢雖是總指揮,而出主意、當打手的是邪惡派官僚,這使它在一定意義上講,實為萬曆以來正直與邪惡兩派官僚相互角鬥的續篇。天啟五年至七年魏忠賢集團對異己勢力的打擊確屬十分殘酷。據統計,自天啟四年十月至天啟七年八月明熹宗死,被魏忠賢集團“斃詔獄者十餘人,下獄謫戍者數十人,削奪 者三百餘人,他革職貶黜者不可勝計”。於是朝中幾乎“善類為一空。

    3.冒功濫賞

    魏忠賢自明熹宗即位開始,即不斷得到以皇帝名義給予的 賞賜。在天啟五年(1625年)至七年,他依靠大權在握,更加頻 繁地以這種賞賜的名義攫取好處。除了土地和府第之外,他更 多的是給自己的家屬和親戚弄到爵位、官銜,其戚屬中不僅成年人取得了高位,甚至連襁褓中的嬰兒也得到封爵,真如俗語所 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4.廣建生祠

    天啟五年到七年朝中形成了從上到下爭著向魏忠賢獻媚的醜惡風氣。如顧秉謙和魏廣微掌握內閣的大權,朝廷有一舉動,顧秉謙就擬旨歸美忠賢褒讚不已。而魏廣微“以札通忠賢,籤其函曰“內閣家報”,因而被時人諷刺地稱為“外魏公”。

    天啟後期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等在內閣掌權,亦對魏忠賢“依媚取容”。當時,邪惡派官僚的奏疏提及魏忠賢,“鹹稱‘廠臣’不名”,而黃、施、張票旨,“亦必曰朕與廠臣”,避用忠賢之名。“山東產麒麟,巡撫李精白圖象以聞,立極等票旨雲:“廠臣修德,故仁獸至”;其肆意吹捧,確是達到令人肉麻的程度。

    生祠之建,不僅數量多,而且極為豪華。史稱“各曲意獻媚,務窮工作之巧”。祠內之像“以沉香木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轉如生人。腹中肺腸皆以金玉珠寶為之。衣服奇麗。髻上穴空其一,以簪四時香花。一祠木像頭稍大,小豎上冠不能容;匠人恐,急削而小之,以稱冠焉;小豎抱頭慟哭,責匠人”。“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剝民財,侵公帑,伐樹木無算。開封之建祠也,至毀民舍二千餘間,創宮殿九楹,儀如帝者”。

    在建祠過程中,建祠者對魏忠賢表現了吹捧拍馬屁的能事。凡疏詞揄揚,一如頌聖,稱以‘堯天帝德,至聖至神”。監生陸萬齡在請求建祠的奏疏中,甚至說:“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宜建祠國學西,與先聖並尊。”

    黃運泰在天津,親迎魏忠賢像於郊外,“五拜三叩頭,乘馬前導,如迎詔儀”。“及像至祠所安置訖”,又“列拜丹墀,率文武諸官俱五拜三叩頭”。然後,他又到像前,一面口稱“某名某年某事,蒙九千歲扶植”,一面“叩頭謝”;禮畢,再次一面口稱“某年月,蒙九千歲升拔”,一面“叩頭謝”。“致辭畢,就班,仍五拜三叩頭”。旁觀者皆為之羞愧得“汗下浹踵”,而他自己卻“揚揚甚得意”簡直不知人間尚有羞恥事!

    對於邪惡奸佞之徒的建祠獻媚之舉,若干有正義感的官吏曾經出來抵制或表示其不滿,對此,魏忠賢進行了殘酷的打擊。

    北京城數十里間,到處是魏忠賢的生祠,其中有的建於“內城東街”,工部郎中葉憲祖見後,嘆息說:“此天子幸辟雍道也,土偶能起立乎?“魏忠賢聽說後,“即削其籍。有些官吏並不反對建祠,只是態度稍欠積極,對此,魏忠賢也不能容忍。如“潘汝禎首上疏,御史劉之待會藁遲一日”,即被削籍。魏忠賢妄圖以建生祠的方式來樹立自己的聲望,以長期鞏固自己的權位。

    三、被剷除的過程

    朱由檢即位後,不再寵任魏忠賢。這當是他“素稔”其惡的緣故。此外,大概與明熹宗的皇后張氏也有一定關係。張氏,祥符人,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冊為皇后。“性嚴正”,數於明熹宗面前講客魏的過失。“嘗召客氏至,欲繩以法”。“客、魏交 恨”,遨誣其非其父張國紀之女,乃“重犯孫止孝之女”,“幾惑帝聽”。天啟三年(1623年),張皇后懷孕,“客、魏盡逐宮人異己者,而以其私人承奉”,競使流產。

    後來,有在宮門張匿名榜、“列忠賢逆狀者”,“忠賢疑出(張)國紀及被逐(正直派)諸臣手”,於是與其爪牙欲興大獄,“盡殺東林諸臣,而借(張)國紀”以動搖張皇后的地位,“冀事成則立魏良卿女為後”。 時任順天府丞的邪惡派官僚劉志選偵知之”“首上疏劾(張)國紀”(天啟六年十月),御史梁夢環繼之上疏(天啟七年三月)。只是由於關係皇后,事體太大,且“有沮者”他們的目的才沒有最後達到,但張國紀還是被勒令“還籍”。

    當天啟七年(1627年)秋明熹宗病重時,張皇后與魏忠賢作了堅決的鬥爭,從而保證了皇位得以傳給朱由檢,史稱:“及熹宗大漸,折忠賢逆謀、傳位信王者,後力也。” 既然張皇后在使朱由檢取得皇位上出了力,而她又是與魏忠賢互相對立的,這便不能不影響朱由檢對待魏忠賢的態度。 明熹宗之死和朱由檢即位,標誌著魏忠賢專權的結束。

    但朱由檢並未馬上下手懲罰他,這殆是由於進行如此大的朝政變動,需要進行若干準備,等待條件的成熟。 這年九月,魏忠賢乞辭東廠之職,朱由檢沒有批准;他“乞止建祠”,朱由檢亦“優答之,其前賜額許如故”,僅止“其餘”十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魏忠賢的同黨甚感“自危”,為了個人的前程,開始分化。

    楊所修、楊維垣先攻崔呈秀以嘗帝,主事陸澄原、錢元意,員外史躬盛遂交章論忠賢”,接著,又有“嘉興貢生錢嘉徵劾忠賢十大罪”於是,魏忠賢處在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之下。 朱由檢感到條件成熟了,當即決定向魏忠賢開刀。錢嘉徵之疏奏上後,他召來了魏忠賢,讓人讀給他聽。“忠賢大懼,急以重寶啖信邸太監徐應元求解。應元,故忠賢博徒也”。

    朱由檢得知訊息,“斥應元”。 十一月初一他下達了將魏忠賢安置於風陽的命令;初四日,又下令速捕。初七日,正向鳳陽趕路的魏忠賢在阜城得到速捕令已下的訊息,“知必不免”,夜間自縊而死。“詔傑其屍,懸首河間”同月十七日,客氏也被笞殺於浣衣局。做盡壞事的魏忠賢和客氏得到如此下場,乃罪有應得。

    四、魏忠賢立刻剷除的原由

    魏忠賢之所以被立刻剷除,歸根結底是由其時高度發展的君主專制制度決定的。在這一制度下,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 魏忠賢苦心經營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集團,權勢可謂不小,但他的權勢的根源,主要還是來自明熹宗的寵信,明熹宗掌握著政務的最後決定權。

    史書中有如下一段記載:明熹宗性好走馬,又好小戲好蓋房屋,自操斧鋸鑿削,巧匠不能及。又好油漆匠“日與親近之臣塗文輔、葛九思輩朝夕營造。造成而喜,不久而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當其斤斫刀削,解衣盤礴,非素暱近者不得窺視。王體乾等每伺其經營鄙事時,即從旁傳奏文書。奏聽畢,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所以太阿下移,忠賢輩操縱如意”。

    這一段記載,可說是生動地反映了魏忠賢的權力從根本上說是來自皇帝、而政權的最後掌握者仍是明熹宗的客觀事實。既然魏忠賢的權力來源於皇帝,那麼一日皇帝停止賦予他權力,他就將失去權勢。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天啟七年(1627年)秋,魏忠賢之喪失權力,即是由於皇帝不肯再賦予他權力的緣故。不過,這個不肯再賦予他權力的皇帝,不是明熹宗,而是明熹宗的繼任者朱由檢。當時發生了皇位的交替。

  • 11 # 經典守望者

    利益聯盟看似強大,實則脆弱。歷史上只要沒有軍權和誓死效忠自己的軍隊,那麼無論掌握了多大的行政權力,在朝廷中組建了多麼龐大的利益集團,只要皇帝一聲令下,就會很快土崩瓦解。

    皇權終究只歸屬於皇帝,魏忠賢不過是依靠和皇帝的親密關係才竊取了皇權,在皇旗之下狐假虎威。可是一旦皇權翻了臉,魏忠賢既無功也無德,根本就聚斂不起多少絕對效忠的死士。他就只有束手就擒,引頸就戮的份了。

    西漢王莽欺凌幼主,篡漢自立,但是在漢哀帝時期,皇帝仍然可以一封詔書就罷黜了王莽全族的官爵,王莽本人也被趕回了封地。如果不是哀帝早夭,太皇太后王氏長壽,那麼王氏一族早就被徹底毀滅。東漢梁冀可以順利毒殺質帝,但是桓帝聯合了一群宦官就剷除了這個炙手可熱的跋扈將軍。更何況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上位之後,國家內部自然會面臨洗牌重構。原本依附於魏忠賢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其中都是些阿諛奉承之輩,充其量都是烏合之眾。聖旨降臨,不遵旨就是叛逆,這些人依靠著魏忠賢,實際上就是隱蔽於魏忠賢竊取的皇權之下,而此時的皇權反戈一擊,這些人自然就會樹倒猢猻散。

  • 12 # 歷史小掌櫃

    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一生痴迷木工活的明熹宗朱由校命歸西天。由於太專心木工專業,沒有留下一男半女,按照兄終弟及的祖制,由年僅十七歲的信王朱由檢繼承大統,次年改元崇禎,是為崇禎帝。

    崇禎帝初一登基,謀定後動,一舉剷除號稱“九千歲”的權監魏忠賢及其黨羽,朝野振奮。但是崇禎帝也是明朝歷史上的悲劇人物,在位十七年,勤勤懇懇,一心挽救已瀕臨破產的大明王公司,然而怎奈崇禎生性多疑,用人失策,不幸做了亡國之君。

    崇禎登基後,之所以能幹淨利索剷除權傾朝野的大太監——魏忠賢,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在明朝,皇帝才是說了算的人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很高明地為大明王朝設計一套政治執行機制,確保皇帝權力不被旁落。

    各地官員呈上來的各種奏章先要由內閣大學士草擬的處理意見,並供皇帝御覽,這有個專用名詞叫“票擬”。

    明朝規定,所有票擬的奏章必須經過皇帝的批示,才能實施。由於皇帝用於批示的是紅筆,所以皇帝的這一權力被稱為“批紅”。

    我們可以看到,明朝政治制度的設計,讓皇帝擁有了“批紅”權這一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只要皇帝控制了批紅權,就是同意權,他的大權就不會旁落。

    這也正是如明朝嘉靖皇帝、萬曆皇帝等幾十年的不上朝,也能牢牢掌握朝政的真正原因。

    明朝皇帝,為了讓太監去制衡大臣,把票擬權給了內閣,讓太監代理批紅權。

    請注意:是代理而非授予,這也從法理上說明了,皇帝可以隨時收回批紅權的。

    事實上,明朝歷代皇帝深知批紅權的重要性,從未放鬆過對此權力的掌握。

    所以,綜觀有明一代,儘管像劉謹、王振、魏忠賢的壞太監很多,但是無論如何興風作浪,都無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

    當然了,魏忠賢也不例外。他看起來權勢熏天,其實每次也是趁著明熹宗做木工活時,趁機奏事,明熹宗於是很不耐煩交由讓魏忠賢處理了。

    可以說,只要明熹宗樂意隨時可以拿掉賦於魏忠賢的權力。

    二、謀定後動,步步為營

    剛剛登基的崇禎帝,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對手,魏忠賢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經過多年經營,魏忠賢的親信黨羽遍佈朝野。

    第一天入宮,崇禎因為擔心魏忠賢會加害於他,不敢吃宮中食物,而是偷偷地把一張大餅藏於衣袖內,餓了就吃一口;晚上不敢睡覺,緊張到喚來巡視太監,把他身上的佩劍拿來防身。

    這一夜的恐怖和壓抑,無疑讓崇禎深深地認識到,想要掌握朝政大權,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必須首先要解決閹黨權頃朝野這一棘手問題。

    但同時,崇禎也認識到魏忠賢以及黨羽勢力如日中天,如要清除其勢力,稍有不慎則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他必須謀定而後動,步步為營,等待良機。

    等待時機,一擊而中

    崇禎一面像他的哥哥一樣繼續優待魏忠賢;一面暗中將宮中太監、待衛換成信王府中的人。

    經過多輪的摸底、試探,崇禎讓魏忠賢徹底放鬆了警惕,而此時崇禎也等來了真正的機會。

    天啟七年(1627)十月,工部主事陸澄源、刑部員外郎史躬盛、國子監監生錢嘉徵等人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以及閹黨。

    崇禎帝,以此為由,將魏黨主要成員之一,兵部尚書崔呈秀削職為民,這意味著魏黨開始分崩離析。

    對崔呈秀的處置是崇禎帝同魏忠賢集團鬥爭中關鍵性的一步。

    素來政治敏感的京官,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紛紛上奏彈劾魏忠賢。其中,監生錢嘉徵上書陳述魏忠賢十大罪狀,崇禎帝御覽後,立即批旨,並以邸報的形式公之天下。

    魏忠賢得知訊息後,是既恨又怕,思前想後,提出辭職。

    崇禎隨即批准魏忠賢辭呈,並安排去鳳陽看墳。

    在魏忠賢趕往鳳陽的路途中,崇禎再次下令逮捕魏忠賢。得知訊息的魏忠賢徹底死心,於天啟七年(1627)十一月,走投無路的魏忠賢在河間府阜城縣的一間客店上吊自殺。

    崇禎帝之所以剷除權監魏忠賢,證明了明朝皇帝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無論多麼有權勢的太監,也只能是藉助皇權作惡多端,而難動撼動皇權。

    但是,崇禎在剷除魏忠賢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膽略和權謀,遠超出同齡人水平,也讓當時朝政大臣刮目相看,對朝政充滿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不調動南蠻兵力北伐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