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冠宇

    諸葛亮讓南蠻兵參戰了,只是重新編隊了

    蜀漢政權原來就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系的僱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只是一個象徵——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了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並不奇怪,歷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遊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隨著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勁旅。諸葛亮對此實施了一箭雙鵰的有利政策,就是徵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華陽國志》記載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欒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兼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從而在當地建立帶有以夷制夷性質的地方軍隊,當地豪強得到社會地位,遂安於蜀漢統治,出金暮兵,使少數民族得到實惠,緩和了民族矛盾。同時,這些當地失業軍人變成了政府軍,成為少數民族中具備向心力的核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3363432心。其組成的軍隊熟悉民俗,較少激發問題。後來張嶷,馬忠等彈壓叛亂,夷漢部曲都是主力。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

    為了給這些剽悍的戰士以良好的管理,蜀委任治軍嚴謹的魏國降將,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識字不滿十,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很少說話。

    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郃於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馬謖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

    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少數民族.

    如此好處,自然不能讓地方獨享。同時,也為了徹底避免南方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在諸葛亮主持下,蜀國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就是無當飛軍的來歷。這支軍隊的成員到達蜀郡以後,就成為蜀國的軍戶,世代為蜀國當兵為生,成為職業軍人。時成都和南中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以此為榮。讓人想起英國軍隊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營僱傭軍的場面。當然,當時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兩萬戶,建寧郡萬戶,朱提郡八千戶,興古郡四萬戶,一下子調走一萬戶能征慣戰的世家,對當地割據勢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 2 # 老郭一家談

    1,南中地區與西蜀的關係更近似於附庸與宗主的關係,即使諸葛亮在南中的威信再高,想直接用南蠻兵參與北伐在政治上甚為麻煩

    2,南蠻軍與西蜀軍隊無論建制,戰法,裝備等均極為不同,蠻軍參與北伐之戰,自然會造成蜀軍在指揮,管理,通訊上的不便,從而削弱其戰力

    3,蠻兵沒有很強的家國思想,易被用間而為敵方所用,萬一在關鍵時刻南蠻軍捅蜀軍一刀,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諸葛亮並非完全棄用南蠻兵,在南征南中以後,蜀國曾組建了以南蠻豪族部曲為主的“無當飛軍”,其山地戰的戰力相當驚人,但其性質更像是僱傭軍部隊而已,南蠻兵並沒有融入蜀軍系統

  • 3 # 歷史長河的追蹤者

    可能是漢人自視高人一等,認為南蠻部落乃化外蠻夷,不可與之為武吧……蠻夷這個詞是貶義的意思的。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

  • 4 # 文史衙門

    蜀國確實用過南蠻的部分人員編入蜀軍,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大規模的從南蠻徵軍。

    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諸葛亮南征之後利用蠻夷組建了一隻強大的隊伍,這支隊伍戰鬥力極強,為諸葛亮北伐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王平是第一任將領。

    1.無當飛軍特點:將士們身披鐵甲,善用弓弩、毒箭、暗器,由於常年生活在山中,特別適合作為機動部隊,用來攔截和突襲敵人。

    2.無當飛軍戰績:在馬謖失街亭之後,就是王平帶領這隻部隊進行的接應攔截;

    王平帶領無當飛軍曾經獨自與司馬懿對峙於祁山,司馬懿命張郃攻打王平,但是卻沒能戰勝;

    無當飛軍為掩護姜維第七次北伐的敗退,5000飛軍在末任軍官張嶷的率領下進行了最後一戰,最終全軍覆沒,但是敵人付出了雙倍的傷亡。

    沒有大規模使用南蠻軍隊

    南蠻軍隊驍勇善戰,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大規模使用呢?

    原因一:七擒七縱孟獲之後,諸葛亮答應他們不增加賦稅、不增加勞役,為的就是安撫南蠻。

    原因二:南蠻實際上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地區,當時並不是所有的南蠻人都服蜀國的統治,在蜀國統治期間還發生過幾次叛亂。

    小結

    諸葛亮徵用無當飛軍,有個原因就是,在南征過程中他發現這些軍人驍勇善戰,如果自己不用日後會成隱患。

  • 5 # 文史學徒夢九霄

    首先說明一點,蜀國北伐的時候並不是沒有調動南蠻兵力,實際上不但調動了,而且調動了南蠻的精銳,三國有很多後世聞名的特種部隊,蜀國的無當飛軍就是其中一支,無當飛軍的主力就是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組建的,至於南中區域為什麼在後期蜀漢的北伐中再沒有出兵,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蜀國後方攻心為上

    諸葛亮為了完成北伐的壯舉,首先要完成蜀國後方的穩定,對蜀國後方影響最大的就是南中區域,南中雖然名義上臣服於蜀漢政權,但實際上一直虛與委蛇,時不時的在背後搞點小動作。在出徵南中的過程中,諸葛亮與馬謖不謀而合,認為南中之戰需要攻心為上,如果僅僅把它們攻克,以後還會反叛。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諸葛亮才親自出徵,兵分三路,進軍南中,最後透過攻心之戰完成了對南中的戰役勝利。《三國演義》裡面說的比較精彩的是諸葛亮七擒孟獲,但實際上這個故事並沒有發生,但是實際上有可能是諸葛亮和類似孟獲這樣的部落首領打了七場,都勝利了。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最終諸葛亮是完成了平定南中的戰鬥,而且收復了南中的人心。

    二、抽空南中組建無當飛軍

    南中平定之後,最讓諸葛亮擔心的就是蜀漢大軍走了之後南中的穩定問題,留下大軍,不太現實,首先南中之人不好管理,其次軍糧供給不太方便。

    諸葛亮的才能在這個時候顯露無疑,他繼續任用南中的人才治理南中,同時因為南中部落有五個最為重要的大姓家族,分別是雍,婁,爨,孟,毛。其中孟獲就屬於孟家的傑出人才,這五家大勢力佔據了南中一大部分的武裝勢力,諸葛亮在五大世家分別抽出一組人馬,都是精兵良將,總共盡一萬多人,這支軍隊就是著名的“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後來就被諸葛亮帶到了北伐的戰場上,這支軍隊先後被王平,姜維率領,在北伐的戰爭中屬於屢立奇功,驍勇善戰。

    這支軍隊抽調走了之後,南中留下的戰鬥力已經不足為懼,加上南中人民對諸葛亮的敬佩,基本屬於穩定狀態了。

    總結:三國時期蜀國的北伐之戰,南中區域為蜀漢提供了精銳的無當飛軍,這也造成了南中的有生軍隊力量都被諸葛亮帶到了北伐戰場,唯一不確定的因素就是諸葛亮死後南中人民的反覆,加上蜀漢後期的疏於管理,人口下降,南中地區就再沒有為蜀漢北伐提供有生力量支援北伐了。

  • 6 # 風去了無痕D

    關於蜀國為何不調南蠻兵力北伐,這話題很有趣。從倆方面解答一下。

    (1)蜀國是徵調過部分南蠻兵的

    (2)南蠻兵起不了什麼作用。三囯時代的漢軍,還是正宗戰鬥民族。戰鬥力遠在蠻兵之上。

    蜀國實際,有時也徵用一部分蠻兵的,但數量不多,只是個象徵。諸葛亮南征之後,蜀西南方的大亂雖沒有了,然而小仗一直未斷。南蠻,並未像郡縣一樣完全融入蜀國

    劉備伐吳時,是徵調過蠻兵的。五溪蠻、胡王沙摩柯等,均率眾隨軍征伐。事《三國主》先主、陸遜等傳。

    諸葛亮北伐時,之所以不調南蠻兵。因為南蠻兵長於南方山地,不擅北上進行大規模陣戰,北地水土氣侯,南方也不適應。所以,不會調南蠻兵。

    然而諸葛亮的蜀軍中,青羌騎士作為蜀軍騎兵兵源之一,是有一部分的。

    後出師表選段: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亦有一說曰:後《出師表》乃偽作。但文中所敘事件,全為史實。

    又根據魏書.牽招傳,諸葛亮曾與鮮卑大人柯比能聯絡,相約夾擊魏國,只是事未成。

    利用一切可利用力量,這是戰爭原則。鮮卑其時,向為漢朝附庸。

    須注意的是:三囯時的蜀國,也只是後人稱之。而蜀國從來自稱為漢,而絕不會自稱為蜀。如電影中的某某,大呼”我大蜀國...”的,純屬編導不懂歷史,瞎扯淡。若爾穿越回三國,在諸葛亮面前喊一聲”我大蜀國”,看諸葛亮不誅滅了你的三族!

    所以,諸葛亮以漢丞相之職,聯絡曾為大漢附庸的鮮卑夾擊魏國。與後世的勾結外敵,完全是兩碼事!

    還有,南方諸蠻並不完全安定。《三國志》馬忠、張疑、張翼等人傳,屢見在南方長年作戰平叛之事。

    南蠻兵的戰鬥力。勿要帶一個”蠻”字就以為彼很能打仗。蠻不等於勇。南蠻兵為了小利,而在山林峽谷中小群鬥毆或悍不畏死。私鬥厲害,而為公戰,在開闊地列軍陣,萬人對戰,南蠻的戰鬥力與漢軍比,那就是渣。

    打仗,不同於打架鬥毆。靠著蠻勇,根本打不贏仗的。

    古代打仗,絕不是提著杆長矛,憑著不怕死互捅,就能贏得了!與現代戰爭一樣,古代戰爭,也要拼雙方的體系與組織指揮體制。

    漢軍在文武分道之前,憑軍功可封爵入仕,光宗耀祖。這就決定了軍功的尊貴,也決定了漢兵對軍功的渴求與強大的戰鬥慾望。中國歷史上,在北宋之前,最有戰鬥力的兵,就是漢兵,這點毫無疑問。

    打仗怎麼打?

    陣列既成,

    敢擅自回頭者斬!敢大聲喧譁者斬!

    敢聞鼓不進者斬!有聞金不止者斬!

    千百人列隊同進,肩臂相接,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佇列之中,凡有違令不遵者,立即就是殺頭。這拼得,就是高度組織紀律性與嚴明的賞罰號令。

    所以,調不知紀律為何物,自由散漫成性的南蠻兵力去北伐,那只是給魏軍送人頭。

    諸葛亮時代,魏國有多強?強魏雄據天下之半,政治清明、名將良臣如雲,擁甲士百萬,兵精、糧足、土地廣闊,人口眾多。

    故而,也只有諸葛亮這樣的天下奇才,才能以一州之力,屢耀兵威於敵境,壓著強敵打了近十年,三千年來僅有諸葛一人能做到

  • 7 # 中行偃1

    《漢晉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

    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諸葛平定南中國之後,有幾個禍患:糧食、仇恨、規矩。孟獲服了,不等於他手下的人不記恨那些殺他們親人的蜀漢軍隊!南華人習慣於他們自己的規矩也有他們自己的膜拜,很多與中原地區先進的法律制度相沖突!一時間也無法扭轉,治軍難度太大!

    其實,糧食問題還真不是問題。“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春天去秋天回,沒經歷冬天?……太容易了。而且被七擒七縱的人還是主帥孟獲?可見這支軍隊有沒有點兒戰鬥力!據說大將趙雲、魏庸奴、馬(謖)前鋒都沒去。這樣的部隊用到北伐戰場上?諸葛能七擒七縱,司馬懿、張郃、郭淮們就能21擒21縱。孔明不得拍案大驚“孟獲無知,坑陷吾軍矣!”

    就算是五萬頭豬,抓三天也抓不完呀……!怎麼不到一天就全部投降了呢️

  • 8 # myhome核桃樹

    我認為,主要是考慮到他們自身優勢在北伐的過程中不能得到高效的運用。船在水中行千里,放在旱岸為擺設,這是其一;其次南部主要魚米之鄉為稻米的主要產區,穩定的後方可為北伐提供充足的的糧草供應;最後穩定的邊疆可為北伐解除後顧之憂。

  • 9 # 證券五分鐘

    蜀漢時期,西南夷仍然是表面臣服,實際是很大程度獨立的。蜀漢北伐需要大量的糧草補給,這些部族自然會反抗徵調,因為本身當時的自然條件雲貴高原土壤貧瘠。

    所以最後諸葛亮還是採用以夷制夷分化利用穩定南方,儘可能為北伐提供補給,而軍隊方面根據記載北伐前還是北伐時期一萬多名精銳到前線,另外還有大約兩萬地方部隊,不過戰鬥力不高。雖然西南夷民風彪悍,但是其為蜀漢作戰的動力並不強,所以沒有起到關鍵作用。實際上退居蜀地的諸葛亮已經沒有多少兵源的,當然自然條件相對百年前也轉惡劣,資源匱乏也難以大規模恢復人口。這不是說強徵兵就能解決的。

    實際上雲貴歸化中央是很漫長的過程,貴州東部和雲南東北部到明朝初年才有大規模駐軍,播州之亂的楊應龍是貴州北部鬧起來,當時貴州西部南部明朝都還是不太受明庭控制,直到清朝初年,南明和張獻忠餘部到雲貴才帶來很多漢族流民。吳三桂在掃蕩南明的過程中順帶打服了貴州西部和南部以及雲南南部西部才真正控制靠近緬甸的交通線,漢族人口才大規模遷往貴州和雲南東部北部中部,而直到1949年的雲南西部西南和南部,除交通線外的縣的漢族人口也不足10%。

    因此古代雲貴都是很偏遠的地區了,蜀漢表面上擁有南蠻十幾倍倍於四川盆地的土地,但是實際大部分還是依靠四川盆地和漢中平原補給糧食以及今天的四川除開甘阿涼以外地區補充士兵。

  • 10 # 知常容

    諸葛亮真實的南征與《三國演義》中南征的效果完全不同。真實的歷史是從蜀漢建立到滅亡為止,都沒有對南中之地實現真正有效控制,南中之地也沒有完全認可蜀漢政權,蜀漢是有抽調南中之兵,但調動的目的並非為了北伐,只是削弱南中的反抗力量。不過很多人因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對南中實行有效的控制,認為南中已經認可了蜀漢對其的統治。

    一、諸葛亮南征的真實戰功

    劉備一死,南中大族就趁著蜀漢新主剛立,起兵叛亂,東吳對此也持支援的態度。西漢什邡侯雍齒,也就是劉邦最痛恨的那個人的後代雍闓降吳,吳國遙署雍闓為永昌太守。

    諸葛亮面對如此局面,只得閉關先修內政,理順內部關係,同時派鄧芝出使東吳,與孫權結盟,切斷東吳對南中地區的支援。

    這些事情準備好之後,諸葛亮才開始南征。

    《諸葛亮傳》中只記載這麼一句話: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作戰只會費錢,為什麼諸葛亮一南征,反而擁有很多錢財呢?這錢是哪裡來的?

    這一點在《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中找到答案。

    恢身往撲討,鋤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

    李恢是諸葛亮南征時的一個平定南中的重要干將,他擊敗這些豪帥,然後將這些豪帥家的錢財沒收充作軍資,這才是諸葛亮一討伐南中就國庫充足的原因。

    所以你想一想,南中的土著會服從蜀漢嗎?這種純粹掠奪性的統治自然只會招來仇恨。所以諸葛亮走後不久,南中又開始叛亂。

    建興十一年諸葛亮存糧斜谷口,準備聯吳伐魏,此時南中的夷族首領劉胄作亂,接著牂牁郡、興古郡的獠人起兵作亂,不過幸好被馬忠討平了。

    如果諸葛亮南征真的有效,那怎麼會時隔幾年就出來叛亂呢?當然每一次平叛之後都會抽調南中之兵,比如平定獠人之亂,就抽調了幾千人加入北伐隊伍。

    諸葛亮的南征實際上只是宣告南中重歸蜀漢管轄,僅此而已。

    二、諸葛亮之後的南中

    諸葛亮死後的南中依舊與蜀漢是貌離神合,那幾十年間劉禪也沒有搞定南中,沒有讓南中心服,叛亂依舊存在。

    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這就是南中與蜀漢的真實關係。

    劉禪思來想去也覺得譙周說的對,最後沒有選擇南逃,而是選擇投降。

    這才是真實的蜀漢與南中的真實關係。所以蜀漢也不可能大規模調南中之兵北伐,也調不出很多兵北伐。

  • 11 # 博博侃歷史

    相信好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或是看過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不過看完之後也就會發現,劉備的蜀國雖然是作為主角而存在,但卻是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一個,而且也是相對也是國力最差的一個國家。

    劉備帶兵入蜀後,不但要繼續面對來自魏國和吳國的壓力,同時還要提防著在自己大後方的蠻族,而說起滿族,又不得不提起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諸葛亮對待以孟獲為首的蠻族,一直採取的就是“攻心”的策略,最後終於經過七次較量後,不但降服了蠻王孟獲,還順帶收穫了民心。

    前面提到蜀國綜合實力差,既然孟獲都已經是臣服於諸葛亮了,那麼諸葛亮又為何從都未將孟獲的蠻族軍隊帶上北伐戰場之上呢?

    劉備手下的頭牌大將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全國之力大舉伐吳,無奈被火燒連營後,大勢已去,最終於白帝城的病榻上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承擔起了匡扶漢室的重任,但是外部威脅實在太大,而內部又有蠻族勢力不得的不防。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諸葛亮還是決定以內部的安全環境為重,所以把收服蠻族放在了第一步。

    諸葛亮心中也明白,雖然自己將收服蠻族放在第一步的位置,但是北伐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而且蠻族根本也就是不成氣候,不用有太多擔憂,自然也就不會將將兵力浪費於此。所以,諸葛亮帶著大批兵力陳列於蠻族陣前,卻很少不主動進攻。後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七擒七縱”的故事,而孟獲也是心甘情願的歸順與蜀國,後來還有了官職在身。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面對此種窘況,為何孟獲還是得不到重用?

    其實這也和諸葛亮的做事風格還有當時的局勢相關,諸葛亮當初出征南蠻的時候,就曾對後主劉禪說過,此行只是為了南蠻臣服,不再讓他們騷擾蜀國邊境,而不是大規模的流血戰爭,將對方打服為止。

    首先,孟獲本就是穩定大後方局勢的重要人物,萬一孟獲真的在前線出了什麼意外,也意味著諸葛亮失去了一位能夠鎮壓各蠻族的重要人物。一旦孟獲出事,南蠻叛亂,自然對蜀國的大後方不利,尤其是在自己大兵北伐,後方空虛的時刻。

    其次,前文提到諸葛亮只是希望南蠻不再搗亂,如果諸葛亮親自收服南蠻,並將其投入戰場,也就等於是幹出了打臉的事,違背了自己的初衷,萬一再被奸臣給“擺了一道”,說是有謀反的意圖,可就說不清了。

    最後,除了諸葛亮在政治問題上的擔憂外,南蠻的戰鬥力也是一個問題。因為南蠻兵長期生活在熱帶地區,如果將他們從悶熱的雨林區帶到北方的平原上,肯定也會極不適應北方的氣候特徵,萬一再因此引發什麼大規模的傳染病,可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所以就是為了維持多方的平衡,即使是北伐有再大的困難,都不會啟用南蠻。

  • 1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蜀漢調動過南蠻兵力。

    在秦漢時期,現今雲貴及四川西南部的廣袤土地上居住的少數民族被統稱為西南夷,西漢首先將這塊地區納入管理,但管理力度非常薄弱,直到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建立。

    蜀漢的都城在成都,其核心地區為成都平原,從地圖上看,只佔蜀漢疆域的北部,那南部的大片地區呢?那就是西南夷的地盤——南中。

    南中名義上屬於蜀漢,但其實非常不服,屢屢挑釁鬧事,志在北伐的諸葛亮為了後方安定,決意先行進行南征。

    《出師表》中寫“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由此可見當時南中地區是比較落後的,難以供養大軍,加上當地地形條件非常惡劣,運輸軍糧非常麻煩,所以諸葛亮在七擒孟獲後,沒有選擇將南中納入直轄,而仍然實行當地人為主的自治。

    《漢晉春秋》載: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諸葛亮就是什麼都不讓南中做了,既然臣服蜀漢,多少也得為蜀漢的北伐大業出點力吧,有錢給錢,沒錢就給人!

    《華陽國志》載:亮移南中勁卒青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

    這支部隊,就是蜀漢的無當飛軍,王平是他們的第一任統帥,也就是街亭之戰中勸馬謖不要上山的那位。

  • 13 # 投筆長纓

    蜀國的問題是國力不行,南蠻兵沒自己的聽話而且部隊調動距離越遠後勤補給消耗越大。你確定蜀國有能力運足夠的南蠻人到中原?

  • 14 # 塵子渝

    當然有南蠻的兵參戰了,蜀國著名的無當飛軍就是南蠻兵,包括袁紹、孫權等人都有其他民族的部隊參戰的。

    無當飛軍的建立和滅亡

    無當飛軍是蜀漢後期的主力部隊之一,其組成兵員就是諸葛亮南征之後徵發南蠻所組建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為分化瓦解當地豪族,用金錢和官爵徵發當地豪族兵員,豪族出人得貨得官爵,蜀漢得到一支慣於山地作戰,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的特種部隊。一舉兩得穩定南中的同時增加軍隊戰鬥力。

    《華陽國志》記載“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欒世襲官。”

    諸葛亮讓本身是土家族,個性嚴禁,訓練嚴苛卻又能和底層士兵打成一片的魏國降將王平擔任第一任無當飛軍的統帥。無當飛軍因為是夷漢部曲,對於平定南中的叛亂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後期馬忠和張嶷平叛,都是帶領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在對魏作戰也有很多亮眼表現,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無當飛軍和王平都歸屬馬謖,諸葛亮本對馬謖寄予厚望,奈何馬謖眼高於頂(王平不識字),不聽王平忠言。結果被張郃大敗,幸虧王平臨危不亂,率領無當飛軍殿後,虛張聲勢成功掩護其餘部隊撤退,王平和無當飛軍也順利全身而退。也正是這一次的優秀表現,王平才正式被任命為討寇將軍,領五部(是為飛軍),兼當營事(日常軍事事務),加拜參軍。無當飛軍開始成為蜀漢後期主力之一。

    諸葛亮四次伐魏的時候,王平帶領無當飛軍守南圍,張郃來攻,未能攻破。

    無當飛軍的結局非常悲壯,姜維第七次北伐,張嶷率領無當飛軍殿後,遭遇魏軍徐質主力,殺敵輩之,連同張嶷在內一同全軍陣亡。

    劉備伐吳,馬良接連五蠻溪

    劉備伐吳的時候,派遣馬良馬良招納安撫武陵一帶的五溪蠻各部,各部首領們都接受蜀漢的印信封號,相繼響應劉備。三國演義中沙摩柯就是五溪蠻的首領之一,射死甘寧(歷史上並無沙摩柯其人記載,甘寧正常死亡)。

    袁紹接連烏桓

    早在袁紹和公孫瓚大戰事情,袁紹就藉助烏桓兵力攻打公孫瓚。袁紹死後,烏桓首領蹋頓收留袁尚企圖奪回河北。後被曹操打敗,張遼陣斬蹋頓。

    孫權徵發山越

    三國時期,東吳所在的江南為荒蕪之地,地廣入稀,漢族人口稀少。因此東吳致力於征伐山中異族,統稱為山越或百越。當然也不乏逃難山中的漢人佔山為王,比較著名的嚴白虎、祖郎等等,因為其構成複雜,東吳對其的稱呼也眾多,山賊、山民、宗賊、宗部等等,東吳一直致力於對山越的討伐,一方面山越不服東吳統治,不交賦稅,還時常勾結做亂,另一方面山越也是東吳兵源的強力構成部分以及一部分成為編戶,調其租賦,或為私家佃客,增強家族實力。

  • 15 # 漩渦鳴人yy

    蠻族精兵為我所用……

    講實話,三國時期把這些南蠻部落的軍隊集結起來,當作一支獨立的軍隊使用。這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畢竟在夷陵之戰裡面,當時劉備手底下就有一隻蠻族的精兵,也就是蜀國將軍沙摩柯一隻蠻兵,在這之後諸葛亮組建了無當飛軍,其實這一支軍隊的成分大部分也就是南門部落裡面一些精銳敢戰計程車兵。善於攀山越嶺,而諸葛亮把這支軍隊當做一隻特種兵使用,專門去執行一些艱鉅的任務。

    至於說,為什麼不把滿足的部落整體集結起來,組建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開赴戰場使用的,其實對於諸葛亮來講這種事情完全沒必要。

    這個地方本來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所有的人都具備特性,那就是鏈家自由。散漫,也就是他們可以作戰,但是作戰的時候必須離自己的家鄉不太遠,而且他們本身就是山裡面的村民不服從管教,不喜歡被其他東西給約束,萬一真的給他們上一道枷鎖,讓他們替你去拼命作戰,對不起,我不是虧了。我也有反叛過的先例,大不了聊我躲在山裡面站著死也就罷了。

    想把這些南蠻部落組建成一支大軍,你還必須得派專人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去勸,然後把他們給拉出自己的家,然後再把他們給編練了,誒,他們武器給他們盔甲,然後再把他們給訓練起來再給他們糧食。如此往復,你還不如在成都拉一幫年紀大一點的大爺來組建一支軍隊,這樣的成本還更低一點。

    而且由於這個地方鬆散的聯盟造成這個地方容易反叛,你擁有孟獲這個打手已經算是萬幸了,你如果強行的把衣服裡的那些南蠻部落給調到前線去。那麼剩下的就是不服從管教的,這些人會鬧出什麼的事情都是一個未知數。你本來是想咬一個和平一點的後院,現在你因為要從這個後院裡面挖土,最後導致這個後院變得不和平了。但你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

    而且這些南蠻部落究竟擁有多少人,雖然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我們可以大致推測一下,當時蜀國為了平定南蠻部落派出三支軍隊。其中最深入作戰的一支軍隊人數大致也就幾千人。我就這一隻幾千人的部落殺到了南蠻部落最核心的區域,並且將這個地方攪得是天翻地覆。由此可見南蠻部落其實也沒多少人。

    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它是掉這些南蠻部落沒什麼用,相反這些南蠻部落只會給他添麻煩,因此,從中挑選一些精銳知識組建一支精銳的軍隊,這已經算得上是一個折中的辦法了。畢竟也算得上是一支可以用的戰鬥力吧。

  • 16 # 蜉蝣小生

    你好!小生莊墨和跟你交流一下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不調動南蠻兵力北伐中原。不是不調動,而是調不動。

    先看看蜀國管轄範圍與歸屬地域

    劉備稱帝於公元221年,定都成都從這一刻起蜀國正式成立,歷史上稱蜀漢政權便是從劉備稱帝起到劉禪滅國。當時東漢末年雖然三國鼎立,但是還存在很多小的個人建立武裝政權或者少數民族政權。在劉備入川之前,蜀中勢力關係非常複雜。首先劉璋和張魯為奪取地盤已經打的不可開交,這個時候的劉備還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劉備是劉璋邀請來對漢中張魯作戰,才趁機在益州站住了腳。在混戰中劉備取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國。蜀漢建立後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而這些是建立後,透過不斷南征,武力平定南蠻各族奪取地域控制權。

    三國鼎立,還存在多少個“國”

    三國鼎立,並不是當時整個“中國”都被三國統一了,只不過是魏蜀吳在當時政權是最強大的,建立的國家也是最具實力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實力相對的政權存在,東西南方各存在一個比較強大的政權,只不過他們不去爭漢室正統。東面遼東公孫氏,並不弱。公孫度不去逐鹿中原向東攻取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還越海奪取了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將自己的領土擴張至最大化。遼東公孫氏政權存在了50多年裡,歷經三代四位統治者。南方交州士氏家族,士燮領導的佔據交州一代的割據政權,士燮佔據如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士燮領導交州割據勢力,是當時三國曆史上也是實力強勁的一支。還有涼州宋建割據勢力,這幾支在東漢末年混戰中非常有實力的一支。

    魏蜀吳建立後是不是所佔據地盤歸順聽命

    赤壁之戰後,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此時孫劉曹三方都不敢輕易再對對方發動攻勢,三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時期。在這個時間他們都在各自領域的後方不斷透過戰爭去吞併和控制一些小的政權達到擴大疆域和實力的目的。蜀國先向南中下手,先後平定了南蠻各族。南中,是蜀國南部地區的益州郡、永昌郡、柯郡、越郡四郡的總稱。那裡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對蜀國的離心力很大。但最終經過多次的戰爭還是收服了南蠻各部。而魏國吳國分別對烏垣和交州發動戰爭,此時期他們都對後方政權做出了不同的策略。

    從根本上,自東漢末年黃巾暴亂,中央政權便失去了權威。多方割據勢力不斷登頂權力中心,又不斷更換代言人。天下人對漢室早已經不存敬畏之心了。從黃巾起義到董卓禍亂再到三國鼎立,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戰亂。並且曹劉孫三家從一開始都想代替漢室正統,到最後互相建立各自政權。在天下武裝勢力眼中不過是權力遊戲。到劉備兵敗,南蠻各國並未從真正的意義上等同蜀國,只不過是一種武力屈服。即使劉備調動南蠻各部去北伐也不一定有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南蠻各部只不過是在劉備強大的軍事力量下做出了屈服,一旦劉備失勢,立刻可以脫離劉備控制甚至再次攻擊劉備政權。

  • 17 # 西府趙王爺

    三國時期,調動周邊少數民族軍事力量助戰,在各大勢力間已經是比較常見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西涼軍閥,從前面的董卓到後來的馬超,西羌族的軍隊一直都是一支強大的軍隊,沒少幫著西涼軍閥逐鹿中原。而後匈奴時代的草原霸主烏桓人,一直以來也是袁紹的鐵桿兒盟友。

    而劉備集團,早期顛沛流離,沒錢沒勢沒地盤,自然不會有人來投。但是,後來劉備取了西川,拿了漢中,建立蜀國。西南廣大的蠻荒地區也隨即被納入其勢力範圍。再往後,諸葛亮平定南中,收服孟獲,西南蠻族自然也就成為了蜀國的子民。

    此後,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向蜀國政府納貢,比如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同時蜀國政府也將一部分人從南中遷出,於蜀地安置。這群人裡面大都是身體素質較好的青壯,他們被編入蜀軍,為後來諸葛亮北伐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在歷史上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無當飛軍”,其第一任統帥乃是協助馬謖守街亭的蜀國後期名將王平。無當飛軍擅長山地作戰,弓弩和毒箭是其主要武器,配合漢中隴地一代的山地形勢,其在防守魏軍的作戰中,屬於主力部隊。當初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王平率領無當飛軍,面對魏國大將張郃的圍攻,屹立不倒,就很說明無當飛軍的實力。

    在蜀漢後期,蜀國面對魏國的國力碾壓,能夠堅守數十年,除了蜀道天險易守難攻的地理因素以外,無當飛軍的作戰特色,也是一個關鍵原因。

    而無當飛軍的結局也是頗為壯烈,公元公元254年,蜀將張嶷率領,5000飛軍掩護主帥撤退,結果別魏軍所包圍。最終無當飛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主將張嶷戰死。但無當飛軍的戰果是非常豐厚的,史載:"殺敵倍之"

    所以說,在歷史上,蜀國是呼叫了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百姓參與作戰了的。並不存在所謂的諸葛亮北伐時,孟獲和他軍隊去哪兒的問題。

    當然了,有人會說無當飛軍並不是南蠻軍隊的全部力量。因為當時其人員組成主要來自於從南中遷出的萬餘戶青壯。當時南中四郡雖然人口不算多,但也還是有一些。當時南中四郡僅可查戶籍就有接近八萬戶。

    咋一看,確實如此。但事實,這裡面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南中四郡這八萬戶居民裡,適合參軍的並不多。南中地區本就屬於未開發的蠻夷地區,其大部分人的身體素質並沒有大家所想象的那般,個個都是人猿泰山。所以,遷走的萬餘戶無當飛軍,事實上已經時是當地的主要作戰力量。

    再者,這裡面還涉及一個文化交流和認知的問題,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一直都不安分,根本就不適合大規模的徵兵,萬一將他們帶往蜀地,引發內亂就不好了。

    所以,當時蜀國政府先是遷走了一部分戰力較強,和蜀國政府親和度好,可控性較高的無當飛軍。對於剩下沒有遷走的少數民族,採取的是一個以夷治夷的策略,即由蜀國政府拿出官位,由當地豪族族出錢,聘請當地的少數民族青壯作部曲,建立起由當地豪族和蜀漢政府控制的夷族軍隊,負責維持當地的治安。

    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欒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兼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華陽國志》

    諸葛亮平定南中以後,並沒有留下太多軍隊鎮守,但南中地區後來的多次叛亂並未掀起很大波浪,很大程度上就是遭到了“自己人”的鎮壓。

    不得不說,諸葛亮這一招,夠狠!

  • 18 # 流嶺

    諸葛亮出征時用過南蠻,但是實戰時發現南蠻戰鬥力確實不如北胡,一點也不剽悍,尷尬不。大家可以去看歷史史實。

  • 1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自古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中部族之所以強悍,與其熟悉南中地理,習慣當地氣候條件有關。

    如果將他們從南中地區調離,加入蜀國的北伐戰爭,將會因為既不熟悉漢中與雍涼二州的地理,又無法適應新的氣候條件,而無法有效發揮戰鬥力。

    這就像把塞北遊牧騎兵,調往南方叢林地區作戰一樣,必將因地理不熟氣候不適,出現水土不服,從而影響部隊發揮戰鬥力。

    因此,只有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才能使其價值最大化!所以即便蜀國調動南中部族協助其北伐,也未必能夠發揮奇效。

    此外,蜀國也未必真能調動南中部族。雖然《三國演義》,把孟獲描寫成南中各個部族的首領。

    而實際上,由於南中地區經濟落後,生產力不發達,所以當地仍然處於原始社會晚朝狀態。

    當地各個部族的關係,屬於部落聯盟或鬆散的部落聯盟性質。

    孟獲也只是當地名義上的首領,並沒有掌握實際控制權。

    因此,儘管諸葛亮能夠利用七擒七縱的攻心術,擊敗並收服了敢於公然與蜀漢政權為敵的孟獲。

    但是,在平定了大規模叛亂之後,對於當地仍然只能採取相對寬鬆的統治策略。

    儘管在此地設立了郡縣,但是控制能力仍然有限。

    不過儘管蜀漢政權對南中地區的統治相對寬鬆,但是後來因為蜀國在當地佂收稅賦,還是引起了當地部族的反感與不滿。

    試想,連佂收賦稅都會引發當地部族的反彈,還想指望南中部族為蜀漢的北伐戰爭效力嗎?這是不可能的!

    “無當飛軍”屬於特例,而且也只是從當地抽調了少數人。

    這也並不代表南中地區的所有部族,都樂於為蜀國效力。

    況且,也不是所有的南中部族都可以成為無當飛軍。

    蜀漢政權的統治重心始終在益州。

    而南中地區經濟落後又地廣人稀,對蜀漢政權的貢獻相當有限。

    對於蜀國而言,只要南中地區各部族不再製造大的叛亂,不影響蜀國的北伐大業,並能夠適當繳納稅賦,不拖蜀漢政權的後腿就可以了。

    蜀漢政權也從來沒有寄希望,南中部族能夠幫助自己揍曹魏。

    況且,如果這些人離開了本鄉本土,來到環境陌生、氣候冏異的北伐前線,或許其戰鬥力還比不上熟悉北伐前線的地理,習慣了當地氣候的蜀國老兵呢?

    因此,即便南中部族願意幫助蜀軍北伐,恐怕原本就糧草不足的蜀國朝廷,也未必樂意增加一大批消糧耗餉,卻於戰事無補之人!

    綜上所述:國小兵微的蜀國,之所以沒有調動南中部族參加北伐戰爭,既是因為南中各部族不願意為其疆場搏命,同時也有蜀國朝廷擔心因其到了新的環境無法發揮戰鬥力,徒耗糧餉而無益於戰爭的原因。

  • 20 # 飛眼視角

    三國時期蜀國為何不徵調南蠻兵力北伐中原?此問略有偏頗,實際蜀國有募集南蠻人組建過部隊,即蜀國聞名遐邇的無當飛軍。但是無當飛軍作為精銳部隊數量是有限的,比起當年孟獲叛亂時動則數十萬叛軍完全不能同日而語。那麼如若提問為何孟獲既降為何不調這數十萬蠻軍北定中原呢?

    顯然這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總結下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南蠻兵善善山地戰而非平原戰。

    南蠻兵善於山地戰可從其居住的雲貴高原可見一斑。雲貴高原多山少平原,這決定了南蠻人慣於山地間轉移作戰。這一點從諸葛亮平定孟獲之亂時可見一斑。長於平原作戰的蜀軍南征時不僅要面對極其難纏的瘴氣,更重要的是山地環境制約的蜀兵的發揮。正是見識到了南蠻人擅長山地戰的特點,平定叛亂後的蜀國即招募南蠻人組成了著名的山地特種部隊-無當軍應用於同樣是山區的漢中隴西戰場。

    然而長於山地而弱於平原的特點亦決定了無當軍在平原作戰的弱勢。這一點可從蜀漢進不得關中及無當軍最終覆滅於成都平原可反向證明!

    二是十萬蠻兵補給龐大蜀國不能承擔!

    戰爭歸根到底打的是經濟。蜀國雖然坐擁有“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但在古代糧食作物遠不如現代品種繁多的前提下,其可供給計程車兵是有限的。縱觀整個蜀國,兵甲基本保持在十萬這個數字。因此如若動用十萬南蠻兵,那勢必會讓蜀國經濟崩潰、民力耗盡。

    但有人會說南蠻兵可由南蠻地區供給,這一點理論上可行,但如考慮到國家徵召而國家負擔不給同時南蠻地區與關中地區間隔千里的補給線,那麼縱使諸葛亮的木車流氓再如何“開掛”也不能按時補給到位!而無糧之兵形同亂民是不可能組織作戰的!

    三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作為有叛亂“劣跡”的南蠻人,雖然諸葛亮透過南征而暫時壓制,但其忠心依然值得懷疑。這一點從《三國志》中記載的蜀漢中後期南中數次叛亂可以佐證。而且後世晉朝八王之亂後的五胡亂華最早脫離中央控制的地區就是氐族控制下的四川盆地。

    因此無論現實的驗證還是後世的印證,讓南蠻數十萬軍隊跨過蜀國核心地區的成都平原而北上征伐。如若南蠻人產生疑心,即便能夠鎮壓但因此導致的蜀國核心區域的破壞簡直就是白送給魏國一統的良機!

    總結

    綜上三點,只要蜀漢統治階層不傻,他們必定不會選擇去動用南蠻人。而事實的確也是這樣的。蜀漢早期動用南蠻夷族組建了無當飛軍之後便再未動用過南蠻人。即便蜀漢後期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浩亦未有動過動用南蠻人抵禦魏軍入侵。因此蜀漢上下其實都是明白人,南蠻人只可用作特種部隊而不能成規模建制動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你看完後對你影響很大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