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文化星河

    潁川 ,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曆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所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位憑藉著一己之力就讓曹操愛上了潁川名士的人,就是曹操軍事生涯前期軍隊中非常著名的軍事郭嘉郭奉孝。郭奉孝這個人的軍事才能和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讓曹操認為郭奉孝的家鄉一定會是一個盛產人才的地方,並且在郭奉孝死後,曹操經常會用一些潁川的人才來充當自己的軍事,以此來紀念郭嘉這位天才的早逝。

  • 2 # 浮誇3125281822

    因為潁川地處中原,人口眾多,文化經濟繁榮,三國時代眾多門閥大族都在此地。而魏晉南北朝時代一方面人才選拔被世家大族,另一方面世家大族本就比寒門子弟的教育資源多,不過應該也會間接提升此地寒門子弟的水平,潁川能成為人才輩出之地也就不足為奇了;另外同鄉裙帶歷來是文武官員的重要關係,一人受重用,舉薦同鄉使之形成迴圈則加劇了這一現象。

  • 3 # 史海小白丁

    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說:“汝、 穎固多奇士”;所謂“奇士”,一般指有謀略計程車人。 那麼為何在三國時期,或者說漢魏之際,潁川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名士的呢?

    小白丁認為,這可以從地域文化因素、私學發達、 東漢末年士人思想的轉變等角度分析潁川多奇士的原因。

    首先,潁川特殊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沉澱是多名士的先天因素

    潁川郡屬於豫州八郡之一,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中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戰國時期, 秦兵東來時, 很多大的戰役都發生在潁川這一區域。 東漢定都洛陽, 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潁川郡,秦置。洛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 陽翟、襄、 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穎、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

    自東漢到魏晉,中州(指潁川、南、陽三郡)既是學術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動影響著歷史的節奏。《史記》記載:“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願”。《漢書》載:“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忠,其敝鄙樸……潁川,韓都。士有申子、韓非,刻害餘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 西漢名臣晁錯“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生所,……錯為人峭直刻深”。也正是因為潁川地區的民俗較異,難於治理,先後有幾任太守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改變其民俗。趙廣漢看到“潁川豪傑大姓相與為婚姻,吏俗朋黨”的局面,“厲使其中可用者受記,出有案問,既得罪名,行法罰之”,又“故漏洩其語,令相怨咎。又教吏為鱅莆,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託以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使得“強宗大族家家結為仇讎,奸黨散落,風俗大改,吏民相告訐,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可以看出西漢宣帝時趙廣漢採用誅其首惡、 分化瓦解的手段來治理,而韓延壽和黃霸則採取了不同的方法。

    “先是,趙廣漢為太守,患其俗多朋黨,……潁川由是以為俗,民多怨仇。延壽欲更改之,……乃歷召郡中長老為鄉里所信曏者數十人, 設酒具食, 親與相對,接以禮意, 人人問以謠俗, 民所疾苦, 為陳和睦親愛、 銷除怨咎之路。長老皆以為便,可施行,因與議定嫁娶、 喪祭儀品, 略依古禮,不得過法”。

    可見,趙廣漢並沒有把潁川治理好,反而導致“民多怨仇”。韓延壽和繼任的黃霸只好採用“柔”的方式,用安撫教化的方式來穩定潁川的統治。但這種穩定是表面性的,並沒有改變潁川士人“申、韓遺風”、“好爭訟分異”、“俗多朋黨” 等地域文化特徵。東漢時,潁陽人王霸,“世好文法”。陽翟人郭躬,“家世衣冠,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講授徒眾常數百人。郭氏自弘後,數世皆傳法律”。長社人鍾皓,“世善刑律,教授門徒千餘人”。“韓融少能辯理而不為章句學”。 陳蹇授徒,“潁川苟慈明、賈偉節、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郭嘉“自弱冠匿名跡, 密交結英雋”。可見潁川原有的“高仕宦,好文法,喜爭訟,多朋黨”剽悍之風終西漢一世無太大改變,此風延至東漢就自然成為潁川多智謀之士,熱衷於政治鬥爭的原因之一。

    其次,發達的私學及其所授之學是潁川產生人才的溫床,為潁川培育了大量的名士

    漢代私學遍佈中原各地,尤其潁川最盛。許多名士大儒都設館授徒。如郭躬“家世衣冠,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講授徒眾常數百人”。 鍾皓世善刑律,“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南陽人延篤,“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 ”。張興以《梁丘易》 教授,“聲稱著聞,弟子自遠至者,著錄且萬人”。苟淑,“名賢李固、李膺等皆師宗之”。許多別郡名士,也客授潁川。如沛郡人桓典,“復傳其家業, 以尚書教授潁川,門徒數百人”。南陽人宋均,曾“客授潁川”。黨錮之禍前後,許多潁川名士迴歸故里,潁川遂成為士人遊學的首選之地。 如李膺“教授常千人”。陳寔隱居荊山,設館授徒,遠近計程車人都以他為宗師。陳寔世時,“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制衰麻者以百數”,可見其授生徒之多。

    潁川私學的內容一是法律,二是經學。他們所傳經學特點鮮明:擅長於論辯,多博通而不專攻一經。“苟淑博學而不好章句,多為俗儒所非”。“韓融少能辯理而不為章句學”。 而潁川士人的學術著作也是如此,苟爽作《公羊問》及《辯讖》,苟悅作《申鑑》,劉陶作《七曜論》、《匡老子》、《反韓非》、《復孟軻》,多屬論辯性質的著作。

    總之,在私學中,潁川士人不僅能學到精深的法家、 儒家的知識, 也從這些名士大家那裡學到很多政治經驗。而且這些私學中計程車人還相互結交,互相影響。如王烈與陳紀、陳諶交好,楊充與苟爽、李膺相友善,李膺與郭太相友善等等,不勝列舉。潁川士人有此得天獨厚的受教育的條件,使得潁川人才輩出。

    第三,東漢末年士人由崇尚“祿利”向“名節”轉變,使得熱衷於政治的汝穎名士得以乘時而起

    東漢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繼承了西漢以來對士人“勸以官祿” 的政策。尤其光武帝對士人大開“祿利”之門,鼓勵了士人的仕途進取之心,帶動了整個社會通經習儒的風氣,士風以“崇尚祿利” 為突出特徵。到了後期,由於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全國士風的重心由學術轉向政治,士人由崇尚“祿利”向“名節”轉變。中央集權的凝聚力削弱,各地區士人普遍活躍起來,熱衷於政治的汝穎名士遂乘時而起,雄居於士林之首。

    如李膺“以聲名自高”,太學生稱:“天下模楷李元禮”; 陽城人杜密與李膺“名行相次”,故時人亦稱“李杜”。他們面對“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的狀況,“匹夫抗憤, 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遂向宦官勢力發起主動進攻。但他們的奮勇抗爭並未得到皇帝的支援, 反而招致“黨錮之禍”。許多士人對現實政治普遍絕望,徐稚曾稱“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郭太也感嘆:“天之所廢,不可支也”。士風由原來的“嫜直之風”到士人或“退身窮處”,或“大直若屈”。如荀悅“乃託疾隱居,時人莫之識”。也正是黨錮名士“婞直”方式的慘敗,促使多數“氣節之士”向“權謀之士”轉變。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後,荀爽就致書李膺:“方今天地氣閉,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想讓李膺“屈節以全亂世”。

    延熹九年的黨事,賈彪出謀劃策,李膺等黨人才得以大赦。荀緄為兒子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並不是“慕衡勢”,而是有長遠的考慮。常侍張讓的父親去世,歸葬潁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只有“塞乃獨吊焉”。陳寔如此,他的深謀遠慮可見一斑。後再次誅黨人時,“讓感寔,故多所全宥”。何進與袁紹不願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想獨自剷除宦官勢力。他們辟召“智謀之士”二十餘人,而其中就有陳紀、荀攸等潁川士人。

    董卓當政後,他的專橫跋扈更使得士人不得不學會以謀略處世。 苟爽“遜言遷都之議,以救楊、黃之禍,又“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所以“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頤等為內謀”。董卓遷都長安後,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頤、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也密謀刺殺董卓,而不是做正面的衝突、鬥爭。後董卓被誅,朝政為其餘黨李催、郭汜等控制。在中央政府的黃門侍郎鍾繇巧言說服李、郭二人放歸曹操的使者,使得曹操與漢獻帝建立聯絡。後來鍾繇又出謀劃策,使漢獻帝得以逃出長安,回到洛陽。

    在漢末這樣的時代裡,舊有的價值體系被打破,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士人們會以獨立的人格活動於社會舞臺,以主體的姿態審視社會,選擇適合自身的環境和條件。在這樣的環境下,潁川士人的轉變顯得更為突出。

    結語

    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時勢造英雄”。正是在潁川這片有著獨特區域文化傳統的土地,受東漢王朝政治風氣變化和本地宗族、私學的影響,養育出一批才能出眾、能謀善斷的奇士。他們深受東漢王朝“利祿”思想的影響,又受黨人集團的“名節”的薰陶,出仕為官,名躁天下。在東漢末年的政治風雲中,幾經沉浮。尤其是黨錮之禍和董卓作亂後,士人或轉向明哲保身,或“陰交豪傑”,更有人勸說實力將領發動兵變,以取代漢室。最終,潁川名士輔佐曹操一統北方,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士與中國文化》

  • 4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兩個原因,經濟基礎好,朝中有人。潁川郡是豫州的兩個郡之一,人口在東漢是第三名,僅次於南陽郡和汝南郡。潁川郡有“十七城,戶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其中有17個縣:陽翟、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縣、臨潁、潁陽、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郟縣。潁川農業基礎強,還是兩漢的學術中心。東漢私人傳學在規模上超過於人至六千人以內的共27人,潁川豪族有3人,佔總數的九分之一,高於其周邊的陳留(1人)、河內(1人)、南陽(2人)、汝南(1人)、陳國(1人),並且在這27人中豫州共有8人,潁川佔豫州總數的八分之三,居第一位,其人數甚至超過徐州(2人)、幷州(1人)、荊州(2人)。東漢私人傳學著錄規模接近和超過萬人規模的共有4人,潁川就有1人。因為學術發達,潁川人當官的就多,也和汝南的豪門袁氏家族有很密切的關係。

  • 5 # 辛曉磊0608

    第一,政治環境和平。統治階級好文厭武,對文人重視,沒有動亂,其他地區的人才都來穎川避難。

    第二,地理位置優越。地理位置遠離中原,除了環境優越(是文人喜歡的地方),都不是統治階級想要的地域。

  • 6 # 捍衛中華魂

    一、風水好。潁川 ,古代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包括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曆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亦是曹操定為大本營的所在地許昌,可見風水有多好。

    二、經濟文化發達。潁川就處在洛陽附近,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當官的也多。從小就能得到有很好的教育,思想境界也從小受到薰陶,治國理念深入心中。固中原出了很多人才,不光是潁川。只不過潁川出的幾個人才都比較出類拔萃。特別是荀彧,荀攸,郭嘉等人。

    三、機緣巧合。出這麼多大才其實這也有一定的機緣巧合。雖然人才不會少,但並不是說那個地方能一直都出大才,只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一般的人才還是比較容易出的。大才真的要看天意了。

  • 7 # 穿越再現彼岸

    潁川郡是秦始皇定鼎天下之後的36郡之一,黃帝出生於此,大禹建都於此,是中國姓氏的發源地之一。東漢時期,潁川郡歸豫州刺史部管轄,豫州治所在安徽亳州,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天的禹州市。(曹操三大謀士,荀彧、荀攸、郭嘉劇照,三人都出自潁川)

    東漢時期的潁川郡下轄17座城,具體如下:

    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潁、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

    治所在陽翟(禹州市),三國時期,曹操將治所遷往許昌。

    三國時期的潁川名士輩出,如下表:

    潁川籍貫的名士絕大多數都歸於曹操門下,為曹操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何潁川三國時期人才輩出?

    潁川郡在三國時期名人輩出的還是有諸多原因的。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潁川郡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長久以來此地成為兩漢王朝都城之外人口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尤其是東漢定都洛陽之後,潁川郡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東漢時期汝南、潁川、南陽成為東漢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自然人才聚集,經濟繁榮。

    此地由於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因此很多世家大族在這裡繁衍生長,並且遷往全國各地。著名的姓氏有陳氏、陸氏、鍾氏、韓氏、方氏、郭氏、荀氏、賴氏、庾氏、康氏等姓氏大族的郡望都發源於此地。而且這裡的世家大族經常進行聯姻,組成朋黨,相互依靠為援。(曹操劇照)

    二、黨錮之禍和私學盛行。

    東漢時期在潁川郡流行很多私學,許多有名望計程車人都來這裡講學、授道。東漢末年,漢桓帝、漢靈帝期間發生了黨錮之禍,文臣官宦和宦官的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他們很多名人進入潁川郡,開學授課,傳播政治思想,教授了很多潁川本地的子弟。

    看似不經意間,為潁川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大的助力。這些官員後來有很多重新回到朝廷,他們教授的學生也就是他們的後援隊了。到了三國時期,這些人的才能得以發揮,在諸侯割據中他們獨領風騷。

    三、曹操的根基所在。

    此外,曹操以許昌為政治中心也是有特殊的考量的,此地平原居多,人口、糧食充足,可以為兵源、糧食基地,重用本地人也可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況且這些人的聰明才智也為曹操助力不小。

    再者,曹操自己就是豫州人,潁川郡的人都是老鄉了,他們的根基都在此地,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政治組合了。(許昌古城,三國曹魏的政治經濟中心,為潁川治所)

    三國潁川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是曹操崛起的必然結果。

  • 8 # 中行偃1

    答:東漢時,潁陽人王霸“,世好文法”。陽翟人郭躬“,家世衣冠,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講授徒眾常數百人。郭氏自弘後,數世皆傳法律”。長社人鍾皓“,世善刑律,教授門徒千餘人”。“韓融少能辯理而不為章句學”。陳寔授徒“,潁川荀慈明、賈偉節、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郭嘉“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

    可見潁川原有的“高仕宦,好文法,喜爭訟,多朋黨”剽悍之風終西漢一世無太大改變,此風延至東漢就自然成為潁川多智謀之士。

  • 9 # 歷史都付笑談中

    潁川的確出了很多名士。潁川以潁水而得名,在三國時代,司馬徽、荀彧、郭嘉、鍾繇、陳群、徐庶等一大幫子牛人都出自潁川。能夠湧現這麼多名士,我認為,和當地的學風、以及望族聚集有關。

    首先是學風

    潁川歷史悠久,雖然潁川這個地名是秦朝才確立的,但實際上,夏朝的首都也在這個地方,這裡是大禹的故鄉,算是文明發源地之一,源遠流長。

    漢代的中原地區盛行私學,許多名士大儒都設館授徒。這裡面,潁川學風是最好的,學習也講究氛圍,可能大家都喜歡往這邊來。

    潁川離洛陽較近,東漢黨錮之禍以後,李膺、陳寔等賢士都回到潁川教授學問,這自然會帶來名人效應。根據記載,陳寔去世時,“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制衰麻者以百數”,可見其影響力。

    其次是望族聚集

    在潁川,聚集了荀氏、鍾氏、陳氏等諸多豪門望族,東漢末年,世家門閥開始登場,這群人聚集在一起,自然少不了商業互吹。

    他們彼此推薦,所以只要有一人出仕,慢慢其他人也都被拉來了,世家門閥盤根錯節,這是他們的恐怖之處。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潁川出那麼多名士。

  • 10 # TheSim

    從黨錮之禍到曹袁爭霸,從三國鼎立到三分歸一,潁川世家從未缺席。讀懂了潁川世家,也就讀懂了貫穿漢、魏、晉三朝的那些政壇秘密與人情往事。

    四大家族,豪門盛宴

    《晉書》裡有一句後秦皇帝姚興的感慨:“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饒俊異,汝潁多奇士。”“汝潁”即指同屬豫州、彼此毗鄰的汝南、潁川二郡。東漢一朝,這兩郡以盛產才學之士聞名於世,帝國朝堂上的達官顯貴們也多出自此地,且經常形成官宦世家,代代相承。汝南郡的代表是袁氏,潁川郡則擁有四大家族:長社縣的鐘氏、潁陰縣的荀氏、許縣的陳氏和舞陽縣的韓氏。

    這四家來往密切、彼此相善。漢桓帝時,四家各出了一位賢者出任縣長:荀淑為當塗長、韓韶為嬴長、陳寔為太丘長、鍾皓為林慮長。他們的政績和口碑傳遍了四方,名望甚至蓋過了“三公九卿”,成了全國基層公務員中的模範、知識分子爭相傳頌的君子賢良。當時官場將四人並稱為“潁川四長”。潁川豪門世家的序幕,就是由“潁川四長”開啟的。

    先說荀家。荀家尊儒學大師荀子為祖先。荀淑,字季和,是荀家興旺發達的奠基人。史書上說他品行高潔、學識淵博,鄉里稱其為“智人”。才智是一方面,令荀家在漢末聲名鵲起的更重要的是他們與清流黨人密切的關係。東漢後期,由於宦官與外戚交替執政,朝廷烏煙瘴氣,引起不少士人的不滿。他們依靠同學、同鄉的關係,往來聯絡,議論朝政,建立起了一個個小圈子,這些人就被稱為“黨人”。“黨人”中的領袖人物如李固、李膺,都曾拜荀淑為師,尊他為“神君”。

    荀淑有八個兒子,都十分有才能,因此被時人稱為“荀氏八龍”。“八龍”之中,最為出類拔萃的是老六荀爽,字慈明,時人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荀爽其實一開始對當官沒有什麼興趣,特別是在第二次黨錮之禍時,荀氏家族遭到很大沖擊。荀爽的堂兄弟荀昱因為參與大將軍竇武誅殺宦官之事,和李膺一起慘遭殺身之禍,他的弟弟荀曇也被判了無期徒刑。黑暗的政治環境讓荀爽對仕途不報什麼期望,只想著盡力保護好家族。因此儘管中央不斷有人舉薦他出來當官,但荀爽的一貫策略是“不應”。第二次黨錮之禍後,他往東一直跑到了海上,往南一直跑到了漢江流域,十多年潛心做學問,成為學富五車的大儒。

    董卓當政,還是沒忘了抓荀爽來當官。荀爽想再跑,卻被差役抓個正著,這下說什麼也躲不掉了。當時董卓從西涼入京,根基不穩,所以極欲籠絡世家大族和清流名士,對待他們的態度都很好。荀爽先是被授予平原相,才走到宛陵,朝廷又追加了一道詔書,封他為“九卿”之一的光祿勳。進京就職才三天,荀爽再度被提升為位居“三公”的司空。

    表面上,荀爽迎合了董卓,實質上他早就和王允、何顒等人私下串聯了起來,密謀在長安把董卓幹掉。只是還沒到下手的時候,荀爽就病死了,時年六十二歲。

    “潁川四長”之中,陳家與荀家相距最近,關係也最好。陳家的奠基者陳寔,與荀淑齊名,因為擔任過太丘縣長,人送外號“陳太丘”,為政清廉,論事公正,深受世人崇敬。在黨錮之禍中,他也被劃為黨人,遭到通緝。換成其他人都逃之不及,陳寔卻說:“我若不去坐大牢,牢裡的兄弟們誰來照應啊。”於是自請入獄。黨錮解禁後,陳寔對政壇喪失信心,賦閒在家,和荀爽一樣,朝廷怎麼徵召,他都不願意出山。太尉楊賜和司徒陳耽被朝廷任命為“三公”的時候,官員們紛紛祝賀他們,他倆則感嘆:“像我們這種人居然在陳寔之前擔任‘三公’,實在是讓人慚愧啊!”

    陳寔最有名的事蹟與一則成語有關。據說有一天夜裡,一個小偷進了陳寔家,藏在房梁之上。陳寔看到了,但沒有打草驚蛇,而是起身整理好衣服,把子孫都叫到屋裡來,教育道:“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小偷聽此,慚愧極了,連忙下來向陳寔磕頭請罪。陳寔不僅寬宥了他,聽說他家貧後,還慷慨地送了他兩匹絲絹。從此,整個縣“天下無賊”。這就是成語“樑上君子”的由來,從中亦可見陳氏之家風。

    陳寔

    陳寔和荀淑、荀爽一樣,對待強權雖然不合作,但也不硬碰,以明哲保身為第一位。當時權勢赫赫的宦官頭子張讓的父親去世了,由於張讓是潁川人,下葬那天,潁川郡裡出席葬禮的人不少,但沒有一個名士,這讓張讓很沒面子。但這面子陳寔給了,他是唯一參加葬禮的名士。這在當時少不得被人戳脊梁骨,但到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因為有了這層恩德,陳寔全家和他周圍的很多名士都沒有受到衝擊。而陳寔去世的時候,葬禮場面極其盛大,大將軍何進派特使弔唁,全國前來送行的竟達三萬多人,以至於需要數百人來製作粗布麻衣。悼念者們還為陳寔刻碑立傳,追諡他為文範先生。

    陳寔有兩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陳登曾評價:“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陳氏父子三人號為“三君”,每次朝廷有事要諮詢,都會同時徵召父子三人,為他們賞賜成堆的羔雁,當時的士人沒有不羨慕的。

    陳寔和荀淑交情深厚,經常在一起談古論今。陳荀兩家世代為通家之好,成為漢末世族交往的典範。《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場盛大的家族宴會。陳寔一家去荀淑家赴宴,陳寔生活簡樸,出行時沒什麼隨從僕役,陳紀在前面牽著車,陳諶拿著手杖跟在後面。到了荀家,荀淑熱情款待,荀家“八龍”全部出場,荀靖負責開門招呼,荀爽負責斟酒,其餘“六龍”輪番佈菜,好一派熱鬧的場景。這兩大家族的聚會,甚至驚動了中央的太史官,將陳寔的這次出行概括為“真人東行”。另一個更神乎其神的說法是,太史官夜觀天象,說德星聚在一起,五百里內當有賢人會聚——洛陽到潁川剛好五百里。

    這場豪門盛宴之上,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陳寔的孫子陳群還在咿呀學語,一路上跟爺爺同坐在車內;荀淑的孫子荀彧也是個小不點兒,吃飯時坐在爺爺的膝蓋上,逗大家開心。推杯換盞的眾人誰都不會想到,這兩個小孩子,將在不久之後的亂世中,肩負起保全與振興家族的使命。

  • 11 # 圍爐品茗人

    潁川,秦置天下三十六郡之一,主要是今天河南省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的地區。在三國時期,這裡出現了大批名士,尤其是在曹魏政權中,有大量潁川郡出身的高階官員,曹操曾經評價“汝、潁固多奇士“。為何三國時期潁川會出現那麼多名士呢?

    秦漢時期的“北上廣”

    如今我們經常將“北上廣”作為一線城市的代稱。而潁川在秦漢時期就是妥妥的“北上廣”,自秦朝設定天下三十六郡以來,潁川郡一直是除帝國首都長安、洛陽之外人口最多的郡。龐大的人口基數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潁川這個秦漢時期的“一線城市”

    潁川是大禹的故鄉,現代考古認為這裡曾是夏朝或者夏部落的首都,故而從遠古時代這裡就聚集了大量的人口。龐大的人口基數造就了潁川地區開發較早也較快,逐漸的也就成為了天下大郡。

    潁川地處中原腹地,離洛陽很近,而洛陽從周朝開始就逐漸是“兩京”之一,其地位可與關中的長安或咸陽等地相比。這裡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加上人口密集,由此潁川郡便經濟發達,商貿活躍,戰國時期著名商人呂不韋家族就是出之潁川即為明證。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衣食溫飽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解決之後,人們才能開始有更大的精力去從事其他工作。而文化、知識的普及也離不開經濟的發展。潁川郡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龐大的人口基數,因而成為秦漢時期的人口大郡、經濟大郡和文化大郡。這就是潁川人才輩出的基礎!

    潁川的學風和民風

    潁川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經濟、文化大郡的優勢,必然造成潁川人逐漸形成世家豪族的傳統,而這些衣食無憂的世家豪族對學風和文化的傳承教育一直是比較重視的。

    潁川戰國時期屬於南韓,有濃厚的法家學術思想,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申不害和韓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在《漢書》中記載了潁川人“喜好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潁川人喜好參與政治和喜歡爭訟的民風,一方面說明潁川人對入仕的熱衷,而入仕必然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這就促進了潁川人的學風普及。同時喜歡爭訟就代表著法家思維的流傳,而這種法家思維是適合非常適合亂世權謀爭鬥的。

    而隨著東漢豪強勢力的崛起,豪強士族為了延續家族權力,也使漢代的私學之風更加興盛。而潁川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經濟上的發達,也使得潁川私學之風更盛。但是由於剛才提到的民風問題,潁川人的學風並非齊魯之地的儒學之風,他們似乎並不熱衷於在學術上進行研究,而是有著強烈的以學入仕和參與政治的學風。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中,李膺、荀昱、杜密等主要代表都是潁川人,這不僅反映出潁川在當時士林中的重要影響力,而且可以看出潁川學子們熱衷參與政治的表現。

    潁川人的獨特民風和學風使潁川人積極參與政治,善權謀,這就使東漢末年的那一批潁川士子非常適合亂世的爭鬥,這也就是東漢末年潁川郡名士為何大量出現的重要原因。

    同鄉舉薦,同氣連枝,潁川人才井噴式出現的重要催化劑

    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之時,人才也需要明主的賞識和重用。而這個人就是曹操,但是潁川名士大批聚集在曹操身邊的重要催化劑就是荀彧的舉薦。

    荀彧在曹魏陣營的地位毋庸置疑,某種意義上說他就曹操身邊的蕭何。從公元191年,時年29歲的荀彧從袁紹陣營投奔曹操開始,就一直是曹操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和政治助手。

    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並非荀彧首創,但是曹操的早期政治藍圖和戰略規劃很大程度上是荀彧為曹操制定和輔佐執行的。因此他一直深受曹操器重,他的意見也多被曹操採納。

    由於曹操對荀彧意見的重視,荀彧為他推薦大批人才。而這些人才大都出身潁川,這也體現出潁川豪族相互扶持、同氣連枝的重要特徵。但是不得不承認荀彧舉薦的這些人才並非無能之輩,反而個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物。論政務,有鍾繇;論謀略有郭嘉和荀攸;論屯田有棗祗(首倡屯田制)。可以說這些潁川人幾乎在曹操身邊承擔了日常政務、軍事謀略和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

    到了曹魏政權建立,老一輩的潁川人才逐步凋零之後,潁川名士的另一個重要代表陳群開始在曹魏政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他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創立者,正是他將這種相互舉薦、同氣連枝的方法固化上升為國家政策,也促使了地主豪強勢力的進一步壯大,逐步演變稱士族階層,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歷史。但這一制度在當時必然使潁川人才首先受益,佔據曹魏政權的重要職務。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一段亂世,雖屬亂世,但卻是士族崛起的黃金時期,所謂計程車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大家族,也稱為門閥,三國所有的名士基本上來自士族。

    東漢士族

    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東漢末年最有名計程車族,尤其以袁紹和袁術為主,他們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們的祖祖輩輩在朝廷擔任高官,而且還是三公級別的高官,所以他們的後代就有了一個非常高的出身,和一個非常好的名聲,只要振臂一呼,也比一個出身貧寒的庶族一輩子努力所取得的成就還要大。

    比如袁紹就是如此,出身好+名聲好,就成為當時最出名的名士,而袁紹的家族就來自汝南郡,汝南郡屬於東漢十三州之一的豫州,除了袁紹還有曹操,曹操的故鄉是沛國譙縣,曹操家族在當地也算是名士,還包括曹仁、曹洪、曹純以及夏侯惇、夏侯淵等家族,因此在當時有一種說法就是:三國的名士在豫州,豫州的名士在潁川

    袁紹與袁術

    潁川郡屬於豫州,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這個地方位於河南省的南部,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的豫州六郡國之一,豫州下轄:陳郡、汝南郡、安豐郡、弋陽郡、潁川郡、梁國。如果以整個華夏土地來看的話,豫州又在整個中國的最中間位置,潁川郡則在豫州的最西邊。

    潁川郡是豫州最接近東漢都城洛陽的郡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個離首都很近的地方,交通又很發達的地方,一般來說都是戰略要地,比如今天的天津市,很像三國時期的潁川郡。

    潁川郡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名士呢?

    東漢十三州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潁川郡有四大家族,分別是:潁川荀氏、潁川陳氏、潁川鍾氏、潁川庾氏。這種情況很像江東四大家族陸氏、朱氏、張氏、顧氏,也就是常說的吳郡四姓,因為東漢末年士族崛起,哪一個勢力想要統治當地,都必須得到當地大家族的同意,否則統治就不會穩定。

    1、潁川荀氏

    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以及荀氏八龍和他們的後代,荀彧被稱為王佐之才,慧眼棄袁紹跟曹操,成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代的尚書令,在朝廷居中調停、處理內政,是當時名士的領袖。荀攸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也是曹操的戰術大師,同樣是當時的名士。

    2、潁川陳氏

    代表人物有陳寔、陳紀、陳群、陳泰祖孫四代人,其中影響力最大、名聲最大的要數陳群,說到陳群,我們都知道曹丕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陳群的作品,而這一人才選拔制度涵蓋了整個魏晉南北朝,影響深遠。

    荀彧與荀攸

    3、潁川鍾氏

    代表人物有鍾繇、鍾會父子,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鍾會,鍾會是公元263年魏國滅亡蜀漢的功臣之一,同時也是引發成都叛亂的罪魁禍首之一。

    4、潁川庾氏

    代表人物有庾嶷、庾遁,庾遁的曾孫就是東晉時期的權臣庾冰、庾亮兄弟兩人,潁川庾氏同時也是東晉四大家族之一,其影響力到了東晉才達到巔峰。

    除了以上出身潁川的四大家族之外,潁川名士還有郭嘉、司馬徽、徐庶、郭圖、韓馥、淳于瓊等人。潁川之所以能出這麼多名士,根本原因就在於潁川這個地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人文

    潁川郡所在的豫州

    潁川離首都洛陽只有140公里左右,在當時騎快馬只要大半天時間就能到達首都,潁川離東漢人口第一大郡南陽郡只有200公里左右,在當時騎快馬也不過一天多時間,潁川離當時漢獻帝所在許都只有44公里,騎快馬只要一個時辰就能到。

    換句話說,潁川在當時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重要城池的核心位置,從洛陽或者南陽到許都都要經過潁川,從許都到洛陽或南陽也要經過潁川,這就是交通要道,又屬於當時的首都一天經濟圈,不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在經濟上也毫不遜色。

    所以才會有很多人生活在這裡,人多了自然大家族就多了,大家族多了,名士也就多了,據《後漢書 郡國二》記載:潁川郡下轄十七座城池,在東漢中後期有戶口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人口一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人。

    這可是百萬人口的大郡,是當時少有的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郡,比起東漢末年戰亂時期的冀州才有一百萬人口來看,一個郡比一個州人口還要多,可見潁川有多麼繁華,而且要承載這麼多的人口,就得有相應多的耕地來養活。

    在當時人口雖第一生產力,任何資源都比不上人口資源有用,人口越多就預示著這裡越繁華,人口越多也就吸引了相當多的大家族到這裡生活,同時也造就了越多的名士。

    另外,潁川郡也是歷史上最悠久的郡,據說黃帝是出生在潁川郡,同時夏朝開國之君夏禹也把都城建立在了潁川郡,所以潁川郡的歷史算起來有四千多年,幾乎和華夏文明同時誕生。

    正因為歷史如此悠久,所以潁川這個地方開發非常早,有大量黃帝時期和夏朝時期的貴族居住,透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流傳下來,就形成了潁川郡地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多起來了,名士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 13 # 李四三

    東漢末年,當時的潁川士族集團赫赫有名,從潁川誕生了許多的名士都成為了曹操手下著名謀士。如荀彧、荀攸、郭嘉等等。

    而這中間有四人在當時被稱為潁川“四大名士”。而這四人在曹魏建立後,都成為了曹魏政權朝廷上的重臣。我們來看看是哪四人。

    陳群

    陳群(?-237年2月7日),字長文。潁川郡許昌縣(今河南許昌東)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

    陳群出身名門。曹操封魏公時,任魏國的御史中丞。後拜吏部尚書,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令、鎮軍大將軍、中護軍、錄尚書事。曹丕駕崩後,陳群是輔佐曹叡的託孤大臣之一。

    陳群可謂是曹魏最高階的重臣,為創立曹魏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還是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陳群青龍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諡號“靖”。

    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一直沿用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才廢除。

    趙儼

    趙儼(171~245年),字伯然,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東漢末年潁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國時期魏國名臣。

    趙儼素有熟讀經史,精明強幹的名聲。建安二年,投靠曹操之後,歷任朗陵令、司空府掾屬、主薄,曹操曾任命趙儼為參軍,參與張遼、樂進、于禁三軍軍事。趙儼運用規勸、疏導的方法,使三位大將消除積怨,保證了軍隊的團結。

    因趙儼治軍有方,從此經常被任命統率協調曹操的高階將領出外征伐。後為關中護軍,統率韓遂、馬超降軍五千,於新平之役大破羌虜。

    漢中之役,恩威並施,定兵亂於未然。後與徐晃領兵趕赴荊襄,大敗關羽,解曹仁之圍。魏朝建立,歷任任大司馬府軍師、大司農、徵蜀將軍、徵西將軍、驃騎將軍、司空等職,為四朝元老重臣。死後諡號為穆。

    杜襲

    杜襲,字子緒,潁川郡定陵縣(今河南省襄城縣)人。東漢末年潁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國時期魏國官員。

    杜襲投奔曹操之後,歷任西鄂縣令、議郎、丞相軍諮祭酒、侍中、丞相長史、駙馬都尉。擔任西鄂縣令的時期,率領城中百餘人,於西鄂大破劉表的步騎一萬人。

    魏文帝時期,出任督軍糧御史、尚書,累封關內侯、武平亭侯。魏明帝時期,出任曹真和司馬懿的軍師,多次隨軍攻打蜀國,抵禦諸葛亮的進犯。官拜太中大夫,封平陽鄉侯。去世後,追贈少府,諡號為定。

    辛毗

    辛毗(生卒年不詳),字佐治,潁川陽翟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最初,辛毗跟隨兄長辛評在袁紹帳下。官渡之戰後,辛毗投靠在袁紹的大兒子袁譚帳下。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袁譚被袁尚打敗,走投無路之際,派辛毗為使者,向曹操請降。曹操久聞辛毗的名聲,就乘機將辛毗留下。

    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潁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上書魏明帝,要求出戰,被明帝拒絕。

    魏明帝惟恐眾將不聽排程,就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趕赴魏軍大營,遏制諸將行動。將領們都因辛毗素以剛正、執法嚴明而不敢輕言戰事。司馬懿屢次請求出兵,都被辛毗嚴辭拒絕。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國都。不久逝世,諡號肅侯。

    這就是當時著名的潁川“四大名士”,每一個都為曹魏做出巨大貢獻。可惜的是,他們在今天確沒什麼名氣,不由得讓人感嘆啊。

  • 1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荀彧、郭嘉、荀攸、鍾繇、陳群、戲志才、辛毗、趙儼、杜襲、棗袛···都是潁川名士。

    僅僅只看名字,我們就知道他們的分量。

    那麼,為何潁川名士在三國時期集體湧現呢?

    獨特的潁川

    東漢時期的潁川,有三處獨特的地方。

    1、文化發達。

    我們還記得“洛陽紙貴”的故事。即使到晉代,紙的供給仍然非常有限。所以,在兩漢時期,書不是每個人都讀得起的。

    不過,在東漢時期,潁川有條件讀書的人特別多。

    當年劉秀打天下時,身邊跟從者多為南陽、潁川、汝南人。

    《後漢書》列開國三十二功臣,其中,潁川人士的數量僅次於劉秀起家的南陽。

    雖然劉秀待功臣比他祖先劉邦厚道得多,但劉秀也是要收兵權、崇文抑武的。因此,這些功臣後人多學儒經。

    在這些“大V”的帶動下,潁川地區的文化非常發達。

    2、政治影響力大、名聲好

    潁川鄰近都城洛陽。因此,潁川名士許多都在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在東漢中後期,士族長期與宦官、外戚抗爭,這就使“大V”多的潁川士族在士族群體中成為了領袖集體。

    李膺、荀淑、鍾皓等士族領袖,都在反對外戚、宦官的鬥爭中聲名遠揚。

    因此,潁川士族不僅擁有了很大的政治影響力,也擁有很好的名聲。

    直到今天,一些潮汕、客家地區的宗族仍然以“潁川舊家”並以此為豪。

    3、地域團結。

    潁川豪傑大姓相與婚姻,吏俗朋黨。——《漢書》。

    這些士族經過多年的聯姻,多已有世交、姻親關係,盤根錯節,形成了一個關係緊密的圈子。

    受教育程度高、名聲大、關係緊密,潁川名士集體自然成了當時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兗州士族的背叛,使曹操更加依賴潁川士族

    一般來說,一個政治集團中,主要有兩股力量:根據地集體和外來集體。

    當時,袁紹集團,就主要由冀州派與穎川派構成,兩派互相制衡,激烈競爭。

    曹操初在兗州時,與袁紹情況也差不多,陳宮、張邈等兗州士族仍然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過,兗州士族集體迎呂布,背叛曹操,使潁川集團成了支援曹操的主要力量。

    荀彧

    上面我們所列的潁川名士,絕大多數都是荀彧引薦的。

    荀彧本就是潁川大族,其祖父荀淑,叔叔荀爽,都在朝廷擔任大官,荀彧在士族中人脈甚廣。

    而漢末時,獨特的”品評人物“之風,又使荀彧對各人物的能力、特點都非常清楚。

    而荀彧本人又頗有識人之能,當初他一早看出袁紹不能成事就是明證。

    “荀彧推薦,必是牛人”,一個引薦、任用的良性迴圈展開,潁川名士不斷走上關鍵崗位。

    古代,由於通訊不發達,“圈子”多由地域、血緣為紐帶。

    今天,隨著資訊的通暢,“圈子”的構成越發多樣,進入“圈子”的方式也越發多樣。

    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或許可以事半功倍哦。

    祝君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科學養殖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