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明星範貳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包容性。不管是歐美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日韓文化,還有歷史上的滿族文化,蒙族文化,匈奴文化,都能夠被中華文化吸收和運用。五胡亂華時期,漢人僅剩400萬左右。但是中華文明依然生命力極強。為何中華文化這麼有包容性,那是因為中華文化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有一個標準,在精神和知識層面會有更好的傳遞和交流,能夠形成文化網,不容易散架子。這就是核心。西方社會很容易分裂,主要是思想上的分裂。中國無論怎麼戰亂,但是主流的核心思想是統一的。

  • 2 # 國粹音苑

    中華"一詞是由"中國"與"華夏"二名複合而成,其現代的詞義,既可指中國,也可指中華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五千年薪火相傳,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價值體系,鑄就了我們的精神支柱,構建了我們的文化歸依和民族認同。

    源遠流長、典籍浩繁的中華文化,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

    一曰仁。仁,指品德,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範疇。孔子在《論語》中述“仁”有三層含義:其一是“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其二是“忠恕”、寬容,亦即和諧。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近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其三是劃定道德底線,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其中,“愛人”是“仁”的本質內涵。“愛人”以“親親”為基礎,以“忠恕”為核心,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認為統治者實施仁政的途徑就是足食、足兵、取信於民。孟子進一步探索了實施仁政的途徑,他設想了一系列“仁政措施”:一是恢復井田,劃正經界,分田制祿,使老百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論語·雍也》)。二是制民恆產,安定恆心。讓老百姓都有一定的產業,“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孟子·梁惠王下》)。三是老百姓生活狀況能達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的溫飽境界。四是發政施仁,必先窮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主張施仁政首先應該關懷最弱的弱勢群體,如鰥、寡、孤、獨等,因為他們遊離於井田制之外,既貧窮又無依無靠。關懷弱勢群體,既解決了弱勢群體的生存危機,也為社會和諧消除了最突出的矛盾,構築了和諧的社會基礎。五是“不嗜殺人”,這樣的國度天下百姓會“引領而望之”,就像大水流往低處一樣,誰也阻擋不住。

     二曰義。義,主要針對個人修養的層面,其核心是剋制自己的慾望以符合禮的要求。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說:“義之本訓禮容各得其宜。禮容得宜則善矣。故文王,我將毛傳皆曰:義,善也。引申之訓也。”《中庸》解釋道:“義者,宜也。”“宜”就是應當做的事,做正義之事,是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論語·里仁》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義”在傳統文化中還有克己、愛人、忠孝、誠信、信義、平等之義。

    三曰禮。禮,就是制度、規範。禮,在《故訓彙纂》中共列舉了252種釋文,究其要義就是人與人之間最適宜的行為規範。“禮也者,理也。”“禮”作為這樣一個規章制度和人們行事的規則,具有克服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的功能,如果社會成員之間遵守禮制,互相尊重,互相謙讓,各安其位,各守其責,社會就有可能走向安定有序,也就是實現了社會和諧。反之,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局面。正如荀子所說:“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則履蹷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荀子·大略》)。

    四曰智。在求學、求知方面,孔子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是知也。”他還指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中庸章句》)。由此可知,智通知,即智慧,聰明;機智,謀略;知識;知道。又可釋為了解自己和他人,知人善任、善治。

    五曰信。即誠實守信,信守諾言,行動中兌現諾言。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其意是說,說話做事誠實守信,可以行萬里而無難;說話做事不誠實守信,則寸步難行。當子貢問孔子統治者應該如何治理政事時,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之,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之,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孔子認為,取信於民是處理好政事、治理國家的基本條件,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從內容上看,仁——即以人民利益為核心,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古往今來,愛國愛民者榮,禍國殃民者恥。諸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類哲言警示語,充溢著愛國主義、人本主義的情懷,是促成民族團結、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增強人民愛國精神和興國責任的有效途徑。義——以公平正義為準則,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勞興國,逸豫亡身”、“艱難困苦,玉汝而成”、“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透過艱苦奮鬥爭取和維護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就是這些哲言蘊涵的大義所在,而且亙古不變。在今日中國,艱苦奮鬥既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保證,也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禮——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當然,今天的禮治不是封建時代的陳規陋習,而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前提下的德治與法治的相輔相存、相互促進。智——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當今中國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就是要開啟民智,在全球競爭中變巨大的人口壓力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信——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現在不乏見到官場的“權錢交易”、市場的“缺德交易”和生活領域中的“缺德交往”等,究其實際,就是以破壞道德誠信為代價而獲取不當利益,就是損害社會利益而獲取個人不當利益。“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成語昭示著從古到今誠實守信是每個人都應遵守的生活道德準則,是個人內在的心理素質與強大的自控力,也是人們對事物的正當選擇並按照正確方向去履行自己的諾言和遵守既定的社會公共規則。  

  • 3 # 飛龍在天102844416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容,看中化文化發展有儒法道佛四大家和外來文化,但是沒有一種文化能單一導領中華,而全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相化,又從中得以相容相衡得以並存,就象我們所講的太極一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誰也不能獨立執行,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深之處,

  • 4 # 梁生喆鑫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道文化,也就是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傳承千年,論述了道經與德經。道德經是歷代社會文明昌盛,太平盛世的唯一標準運用指明瞭方向和實踐經驗,治國理念,化解各類矛盾主要方法。道德經不只是治國,還有為人處事,做人做事的論述。水利萬物而不爭,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道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得中華民族的喜愛,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一直引用至今。

  • 5 # 格局分析員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尚中,是秉持一個“中”字。展開就是“和”,是譜系式的多層次並存。尚中、貴和、重生,是我們一脈相承的傳統。中的本義是“兼兩”,也就是兼顧辯證雙方,而不是像西方或者印度那樣“偏一”。不是偏執一端,而是兩面兼顧。執兩用中,不是折中,也不是像矛盾論講的那樣此消彼長、相互轉化,而是同消同長,相合以成。中華文化的正脈,是孔子一張載一王夫之,是“乾坤並建說”,而不是董仲舒一朱熹,不是“陰陽訊息說”。致於道家、法家等,則各有所偏。今天的中華復興,本質上是要復興這個“中”字,是要再次重新“解中”和“用中”。其實,“中國道路”正是“兼兩”之路,兼顧辯證雙方,兼顧市場與政府,兼顧人的獨立性與社會性兩面。那麼,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兼顧兩面呢?這就要深化辯證邏輯,首先要區分“真、偽”兩種不同的辯證邏輯。今天的矛盾論只是偽辯證邏輯,只是陰陽訊息說的當代形態。而真辯證邏輯,應是乾坤並建說。

  • 6 # 東華禪寺

    有一句話概括了中國文化的演變:三教生九流,諸子演百家——這就是中國文化最鮮明、最準確的寫照。中國文化就是來自三教和諸子。拋開三教、諸子,中國就沒有文化了。

    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這些著名的詩人和文豪,他們的詩詞文采斐然,至今仍然大放異彩。因為他們都不同程度地涉入了中國的儒釋道,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很多近現代的作家,諸如魯迅、巴金、老舍、柏楊等,他們的作品也都是以儒釋道的思想為底蘊。中國的傳統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墨客,他們以傳統文化為食糧,引領著時代的步伐。

    我們只要花一兩年時間,就可以理出一個頭緒,找到一個輪廓,再配合現在所學的文化,就會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造福社會。

    一種所謂的“文化”不經過數百年的沉澱,稱不上文化。如果在座的是有心人,就會發現近十餘年來,很多企業,甚至很多機關單位都請一些學者去講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已逐漸為學校、政府、企業和民眾所重視。現在,傳統文化已經融入到幼兒教育中了。

    很多高學歷的學生讀了很多現代的書,卻跟社會格格不入。而那些懂一點傳統文化的人卻很容易融入社會,和他人融洽相處。尤其是學了佛的人更容易融入社會,與人溝通交流。

    當然,也有少數人學了佛以後,曲解了佛的思想,佛學經過他的理解已經不是佛學了,變成了什麼呢?變成了“我學”,變成了“他學”。本來是佛的思想,到了我們身上,由於智慧不夠,變成了個人的知見。

    所以我經常感嘆:我們要弘揚佛法,真的要先入佛知見。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境界要跟佛的一樣,從我們口裡講出來的才是真正的佛法。否則講出來的都不是佛法,都是自己的法,也就是“我法”——個人的知見。

  • 7 # 使用者何生華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精氣神,極其在這種精神鼓舞下的志氣和智慧,這種文化使人的理想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發揮和實現。所以,我們經常說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沒有精神就等於人失去信心,就不可能去實現夢想,只有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夠正確對待我們所面臨的環境。人一旦失去精氣神,等於沒有靈魂和勇氣,就不懂得進取,就會失去昔日的信心。這就是人少了精氣神,就會失去一切,包括你應該擁有的智慧和動力。

  • 8 # 乾得堂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廣泛,如果講什麼是核心內容既核心思想,應當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對待自然、對待社會、對待人自身的認識論。這一認識論反映了中國文化自始至今的社會實踐的基本表達。中國文化中的認識論來自於中國遠古人文始祖對於人自身的認識,對於天地自然的認識,以及對於社會文化政治等諸方面的認識積累。以泱泱五千的深厚積累而作為認識的基本體驗,在長達數千年社會實踐之中不斷探尋,不斷積累又不斷反覆實踐而形成。

    這一核心思想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二元統一論。在古典的傳統表達為.有與無,陰與陽,人與天等認識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元,不是對立的,也不是統一的。古典文化思想中的二元認為二者是包容而開放。只因二種因素的互相關係而產生作用。這對於事物認識中的邊際則是一種永恆的,而此種關係的作用以最佳效果所體現結果為統一的。以往認為二元為對立,在對立中尋找中和,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其實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社會實踐來重新認識中國這一二元文化思想,就可以看到二元之間的包容互動以及開放融合才是.其中真正的核心思想。作為二元統一認識論,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基礎的認識作用,中國歷史的發展從中所形成的智慧,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具備的社會實踐的基本性質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增添了人文積累的光輝。(畫為自寫)。

  • 9 # 宗本道心

    1.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2.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3.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 10 # 冷禪87938561

    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道”。

    “道”是智慧的終點,翻譯出來就是“終極真理+自然本源”(不準確)。

    這個東西,老子、莊子稱作“道”。

    孔子稱作“仁”。

    孟子稱作“義”。

    朱熹稱作“理”。

    王陽明稱作“良知”。

    釋迦牟尼稱作“慈悲”。

    其實都是對同一個東西的不同表述。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我知道這個東西,但我TM說不清楚。

  • 11 # 建章君

    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對“中華”本身的信仰!

    “中華”、“華夏”、“中國”這些名詞其實都是先秦古語,代指聚集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所形成的文明之光,這文明不同於所謂的西戎、北狄、東夷與南蠻。

    所謂華,即花也。形容此地尊仁義,興禮樂,巍巍盛大,道德光華,流光溢彩。

    也就是說,這名字裡頭透著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知道文明與野蠻的分際在道德自覺,知道應一改茹毛飲血、不重倫常之風,應知人與禽獸之別。

    文明的分際在於道德自覺,若不重道德,則雖處中國之地實為夷狄也;若重道德,則雖夷狄而為華夏也。

    所以,中國歷史裡,不過分注重種族血統的傳承與世襲權力的繼承,相反,更注重文化上的禮義之辨。

    論斷是否中國,是否華夏的基礎,不限於特定人群,而看其是否有仁義之辨。若有,乃至夷狄也可以變夷狄為華夏而得“天命”,若無雖漢人也為天之所棄。

    因此,中國的一部文明史,便是在這一共同的文化理念下,形成了多民族的融合,而使中華、中國的觀念浸潤於一切華族的內心。

    也就是,“中國”與“中華”這些概念其實本就意味著對“仁政”與“大同社會”的信仰。

    這就是中華文化信仰的核心本質。其他的信仰形式都是從這一核心觀念中派生出來的。

    這與西方人的那種宗教信仰是非常不同的。在我們來講,“中華”或“中國”本身就是第一位的信仰,而像基督教等宗教則是將“上帝”放在第一位。

  • 12 # 東山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容百家,兼蓄中西。若要問核心那就必須尋根溯源,才能明晰。自三皇五帝到如今,有史可考的文獻應該是《易》,易為群經之首。百家皆發端於易,儒、道概莫能外。

    易之精華為乾坤二卦。我們所熟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皆是對乾坤二卦的解釋。

    歷代名家大儒對二卦的陰陽變化,剛柔迭變有深刻描述,由此引出中華文化最核心:變易、不易、簡易。更由此作更多的闡述。

  • 13 # 好空無法

    有諸子之時還沒有三教,淨扯犢子,你信啊!我是不信,三教都是維護政權的工具,有諸子而後才百家,有了萬家之流矛頭,後有三教規流始稱九流,那就是九流嗎?不是在中國以九為最,所以才稱九流,而數諸同流而以,以字斷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人了!真的不敢說自己是華人了!文化是按字來的嗎?文化那是什麼意思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那叫一個思想的淵源而文字只能代表其中的一點點不能盡意,沒辦法述說只能用文字略表其意!

  • 14 # 顏二哥有言23

    中華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麼?是儒家?道家?佛家?或且三者的綜合?我個人認為是儒,道,佛(釋)三者的結合。注重的是人倫道德,忠義,禮儀,學識,包容。它們不僅僅是理論上,字面上的空虛,難懂的描述。而是那些長期以來能夠真正體現在普通大眾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等活動中的文化影響。這些影響極其鮮明而有力,以致足以讓人們能夠自然,自覺的遵循和規範自己的言行。家庭是社會活動的中心,它是文化核心的載體。比如說人自懂事以後就被教育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能做壞事,要講誠信,講義氣,要忠貞,要孝順,,要勤勞,學而優則仕,知書達禮,自律,包容和忍耐,謙虛,忠言逆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儒,道,釋三種文化核心的具體詮釋,無論文化高低,婦孺皆知,代代相傳。

  • 15 # 無根樹1

    道開三教衍九流,大極和合;文化諸子演百家,有容乃大。文武合一。我想,高度概括起來是一個“和”字,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內和外順,內要和諧,外要和平,“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和,命之曰人”。“六神和合保平安”,從個體到社會都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天人合一”。《易》曰:保和大合,乃利貞,德合無疆,共享安寧。坐井觀天,個人之見。

  • 16 # 悠在旅途

    敬天,法祖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法祖。這兩個思想是中華文明產生和延續的唯一保障,是核心之核心,也就是題主所說的,一旦失去任意一個,中華文明就會立刻滅亡的東西。敬天,就是敬天道。天道就是自然和社會的基本規律。尊敬天道,文明才不會自取滅亡。法祖,就是學習和尊敬祖先。一是法自己祖先,不能隨意改易祖先之規矩;二是法先聖,不能背叛自己的文明而入蠻夷,為漢奸。因為法祖,中華文明才能基本上保持較大的向心力,不至於分裂而亡。下面的東西相對於敬天法祖而言不那麼重要,但是也是中國文明不可剝離的部分。失去任何一個,都能說明中華文明正在沒落。核心元素,這個比較多。最重要的幾個是:禮義為基礎的道德體系,交領右衽束髮之衣冠體系,漢語漢字和文言文;核心人群是士大夫。士大夫是中華文明之託命者。上述一切準則,一切文化的傳承皆要有人承擔,中華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並不是底層的勞動人民(農工階級),他們只知生存,無心於問天下興亡,因而只是傳承的基礎。而真正承擔傳承工作的人,則是士大夫(士人階級)

  • 17 # 手機使用者4942117675

    易為百經之首,對宇宙生成、人生命運、社會倫理盡有解答。武術、中醫、建築、儒家、道家、風水玄學、詩歌等各方面都可在易經中找到其根源,中華文化之根在於此。易之核心為陰陽,陰極生陽,陰陽平衡是其核心觀念。即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敵我之變,貧富之變,強弱之變,主次之變,善惡之變,事物的兩面性、矛盾性、包容性俱不出陰陽之變也。我們的文化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中國才沒有了神,才有包容性創造性進步性。

  • 18 # 頑石補天

    如果三言兩語就能概括“中華文化”,那中華文化也就沒什麼可值得炫耀的了。但有一點是值得作為“核心”特別提一下的,那就是中華文化的廣泛包容性。文化應該是人們在廣泛的勞動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透過語言、文字、詩歌、音樂、舞蹈、繪畫、戲曲等載體加以加工記錄,在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的勞動生產等社會活動,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思想指導。

  • 19 # 斌似懂非懂

    有神無神,辯證統一,神是交流,神主天道智慧是交流的前提,美好是交流的誘因,文字是交流的中介,利害是交流的結果,交流的背後是神魔?交流的核心是仁道。仁道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世界文化的核心。歐洲文藝復興得力於哲學科學美學的大發展及成功跳脫宗教迷信陳規束縛; 世界文藝復興將伴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成長及新舊全球化交替與亞歐崛起?新儒家思想需要在世界交流中發展壯大。世界各國內外焦困,好在衣食無憂。反對戰爭,需要新世界文化。不能因為宗教衝突殺人。應該和平共處,儘量透過國際共識平等相待……天人合一,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沒有人的大自然是沒人性的;人有天命,人類是地球智慧生命精華,能理解這一點才有自知之明;人需自救,帶領地球智慧向宇宙生長,能在宇宙繁衍才是生存之道。人類之天命之火與生存之火交相輝映,是人類持續發展進步原動力。新儒家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 20 # 十年前就叫涯客

    任何企圖將單一的中國哲學或宗教或文字或飲食等等,指定為中華文化核心,都是片面可笑的。中華文化是個大集合,其核心是個小集合。小集合也包含很多方面,如漢字、哲學、藝術、宗教、飲食、建築……它們互相獨立又相互滲透,這個小集合也在不斷吸納、滾存、完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不像其他動物(如狗),有不同的種類?而人只剩下了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