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挑燈看劍讀歷史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記為新發,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後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他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他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這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他打擊反對變法的舊貴族,並且“燔《詩》《書》而明法令”,使變法令得以貫徹執行。由於這一切,秦國很快富強起來,奠定了此後秦統一全中國的基礎。正如漢代王充所說的:“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書解篇》)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秦律》也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並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採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

    總之一句話,沒有商鞅和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沒有商鞅,秦國就沒有統一天下的基礎和本錢。

  • 2 # 玩轉Excel

    個人認為是秦孝公,理由是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兵役制度,鼓勵建功封爵,後來所向無敵的“秦銳士”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這次的變法史稱“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本質,所以說秦孝公留給後人的政治資源是前人所不能及的。

  • 3 # 八斗之才曹子建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君入秦,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強大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yú)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家被殺。

    法家思想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獨立思想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佈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 4 # 青史有銘

    要說,從弱到強的秦,誰的貢獻最大,首先要從秦的起源說起。秦,起於秦非子。秦非子有個本事,就是善於養馬。一天,周孝王巡視馬場,見馬兒被養的高大健壯,心中甚喜,便與秦非子聊的興起,於是便賜予其土地,這便是之後的秦地。

    雖然封地偏遠,又不是諸侯國,但也算有了自己的地盤。此後,秦國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秦非子是秦國的開創者,他給予了秦人開創千秋霸業最初的資本。

    秦國傳至秦穆公時期,穆公重用賢臣良將,修秦晉之好,滅秦以西十二國,開疆拓土千餘里,躋身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之後秦橫掃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歷了之後幾代秦國國君的動盪之後,秦孝公即位。孝公欲變法圖強,恢復穆公時期的霸業,於是便重賢納良,頒佈招賢令。之後孝公重用衛鞅,實施“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日益強盛。孝公和商鞅二人把秦國拉回了正軌,使秦國又重新擁有了問鼎天下的資格。秦孝公,可以說是秦國的中興之主了。

    至秦襄公時期,眾諸侯國被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戲弄的痛苦不堪。之後,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點燃烽火,除襄公外,卻極少有諸侯國勤王。襄公奮勇殺敵,保周平王東遷。之後,平王便把犬戎佔領地盤封給秦襄公。於是,秦國便從此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秦帝國,漸漸開始走向了強大之路。

  • 5 # 東北小曼巴

    我認為還得是秦始皇貢獻最大唄,有的人一提就是什麼秦孝公,商鞅變法,秦國開始變強大,什麼秦昭襄王時遠交近攻的策略將各國收拾的已經差不多了,什麼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到他那已經是大勢所趨!這都純屬馬後炮!當時那個環境,最先變法的是魏國,而各國也都相繼都有相應的改革,為什麼偏偏是秦始皇橫掃八荒,一統六合,北卻匈奴,南征百越呢!說白了,就是雄才偉略壓過同時代的所有人麼!你看秦始皇從繼位到親政,除嫪毐、呂不韋的政治手腕那是非常人所能比的,一系列組合拳將秦國長久以來,阻礙秦國能夠開啟滅國戰的楚國後族和趙國後族的兩股勢力連根拔起,並凝聚了老秦人的心,始皇帝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能以雷霆手段,解決了歷代秦國君主未能解決的問題!這一點就是他祖輩比不了的!後又成就千古一帝的統一霸業,統一文字,度量行,將統一和華夏民族的的概念,深深的刻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裡!

  • 6 # 隔壁老王談歷史

    秦襄公

    雖然在秦襄公之前,秦國已經立國數代了,但在此之前,秦國的國君僅僅只是獲封“大夫”之職,只有賣命效力的義務,並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面對周遭戎狄等胡族的威脅,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將會導致滅種之禍。於是秦襄公審時度勢,將妹妹穆嬴嫁給西戎豐王,確保了秦國戰略的安全。

    此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身死國滅,諸侯共立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由於鎬京被犬戎攻陷,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陽,秦襄公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果斷派兵護送周平王安全抵達洛陽,周平王感激之餘投桃報李,冊封秦國為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秦國自此才算正式立國,擁有了名分,進入了爭奪天下的行列。秦襄公的幾次決策都顯示出他的敏銳判斷力和戰略眼光,堪稱秦國的奠基之主。

    秦穆公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基本沒太多爭議的一位(題外話:齊桓公與晉文公各個版本都在,秦穆公與楚莊王存在大多數版本,剩下的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以及吳王夫差各有各的版本),秦穆公對秦國統一最初的最大貢獻,就是在與晉國爭霸中原失敗後,果斷調整了國策,四處招攬賢才,西向開疆拓土,史書記載:“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在謀士由余的協助下,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自此,秦國有了穩定的大後方,增加了國土戰略縱深,就此與晉國、楚國、齊國並稱春秋四強國,秦穆公堪稱添基之主。

    秦孝公

    從秦穆公去世開始,秦國經歷了百年衰落時期,但由於穆公底子打得好,秦國始終稱的上二流強國,中間還曾經在申包胥的哭求下幫助楚國復國。進入戰國初年,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經由李悝吳起等人的變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魏國屢次擊敗秦國,吳起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內憂外患,形勢一度堪憂。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一代明君秦孝公繼位,任用商鞅,變法強國,擊敗魏國,奪回失地,一躍而成為天下最強國家。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而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遠不止於孝公時期,由於秦國深受其益,商鞅之法成為了成法慣例萬世不易之法,後世的秦國君主始終堅持貫徹執行,不曾改變商鞅之法,因此而澤被後世,秦國愈發強大。秦孝公堪稱中興之主。

    惠文王

    孝公的兒子惠文王繼位後,雖然對商鞅反攻倒算,將其車裂而死,但對於商鞅之法完全繼承。惠文王在位期間,秦國攻佔巴蜀,開疆拓土,大敗義渠,穩固後方,秦國已出現統一的徵兆。而其對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貢獻,乃是任用張儀為相,以連橫之策,破壞六國合縱,避免了秦國以一隅之力抗衡天下,使秦國能夠充分積蓄統一的力量,沒有過多的消耗國力。惠文王堪稱守業之主。

    昭襄王

    宣太后與昭襄王母子執政期間,秦國終於邁出了統一天下的步伐。而天下大勢對秦國也十分有利,燕將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聯軍伐齊,雖然齊國最終復國,但元氣大傷,在經濟與軍事上曾經都與秦國相差無幾的齊國就此退出了強國之列。隨後在殺神白起的率領下,秦國大殺四方:

    先是伊闕之戰擊殺韓魏聯軍24萬,韓魏兩國一蹶不振。隨後兩次攻楚,佔地略人,甚至攻陷楚國國都,楚國就此衰落。隨後,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強軍強國之策,戰國後期唯一在軍事戰鬥力、將領指揮上能和秦國掰手腕的趙國,由於臨陣換將,導致了長平之敗,白起坑殺40萬降卒,徹底打斷了趙國的脊樑,秦國擊潰了爭奪天下的最後一個對手,統一已經不可阻擋。昭襄王是實際上的統一之主。

    秦始皇

    到了秦始皇這裡,基本就是坐享其成,六國都被他太爺爺打殘了,他只是按部就班的收取紅利。當然了,秦始皇嬴政本身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他的繼位,也從客觀上加速了統一的步伐。秦始皇算是坐享之主。

  • 7 # 微笑小花one

    一、司馬錯

     司馬錯,秦惠王時期將領,司馬遷的八世祖。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先伐蜀再伐韓。前316年從石牛道上縱橫千里,滅掉蜀國。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馬錯率隴西兵二十萬人南下東攻楚國,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馬錯之孫司馬靳,為白起部將.司馬錯,生卒年不詳,戰國秦夏陽(今韓城)人,司馬遷的八世祖,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

    人往往忘不了長平之戰那種血泊裡的偉大勝利,其實那種戰略決戰危險非常,假使趙軍由李牧或廉頗率領,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事實也的確如此,趙軍在長平丟了幾十萬人,但李牧帶回守邊大軍之後,照樣兩次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說明秦國純粹從戰場上壓倒趙國並不容易,而司馬錯選擇薄弱方向,輕巧一擊,奠定萬世基業,就顯得高明多了。

    二、殺神白起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四十九年,秦發兵圍邯鄲失利,秦王親命白起出任圍邯鄲的主將。白起認為前時未能乘長平之勝圍趙,致失戰機,此次圍邯鄲必無功而敗,遂託病不行。後秦昭王與范雎罷免白起為士伍,並強令他遷出咸陽。白起行至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北)受秦王之迫自殺身亡。

    三、滅國狂魔王翦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名將、軍事家,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8 # 我的朋友潘德列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1-3]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 9 # 李渝泉1

    秦國7代君王,最後是秦始皇統一中國,這裡誰貢獻最大?真是不好說。只能這麼說吧,就像一個人吃了7只包子最後吃飽了,第幾個包子起了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我看缺了哪個包子都不行,如果缺了其中一個包子,秦國的統一大業很可能就掉了鏈子,歷史就得重新改寫。其次,如果非要說哪個重要?我覺得第一個包子和最後一個包子個頭稍微大點,理由一是萬事開頭難,沒有第一個開頭,後面全都是畫零。那後面的包子就得重新開頭,歷史的機遇就往後推啦。二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光跑得快還不行,還得看跑對的路,否則就是南轅北轍,跑岔道兒了。第一個包子吃的好,沒有被噎著,沒有被嗆著,營養給到位啦!再說最後一個包子重要也有道理,俗話說,織筐編簍,全在收口。一個筐子編的好不好,全在收口功夫,這個就不用多說。又道是,11個人球隊組織進攻,能不能攻進球就看臨門最後一腳,沒有最後臨門一腳,前面作為全是瞎耽誤功夫。秦始皇就是優秀的射手,最後一腳真是世界波。不過肯定有人有疑問,第二包子個兒也不小啊!秦惠文王開拓了秦國的疆域:向北攻滅義渠國、向西掃蕩巴國和蜀國、向東擴張函谷關、向西吞併商於之地。秦惠文王在位26年,打下了遼闊的疆土,使得秦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堅實基礎。是啊,是啊,這確實是啊。不過還有人說,第六個包子秦莊襄王嬴異人繼位,他在位雖只有三年,卻效仿祖父秦昭襄王,對韓、趙、魏發動進攻,奪取了多座城池。其實,秦莊襄王最大的貢獻,也是選對了繼承人嬴政。是啊,如果沒有選對人,最後的臨門一腳也就沒戲了嗎?唉,頭疼。隨他們去吧。

  • 10 # 世界全史羅銳

    秦國曆代君王當中貢獻值最大的當屬秦始皇,他是當仁不讓的。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統一了六國,修築了長城,統一了文字等等,不管是哪一件事情都對後代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所創造的業績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而且影響非常的深遠,秦始皇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有著非常深遠影響的帝王。

    1、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各國都呈現出一種分裂的局面,一直沒有辦法得到統一,各國之間的戰爭也是非常的多,一旦發生戰爭,受苦受難的總是黎明百姓,百姓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這個時候是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最終統一了六國,讓國家真正的安定下來,讓六國子民都歸大秦子民。

    2.秦始皇修建了萬里長城

    我們來看看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長城的修建無疑是耗費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對後代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三言兩語未必能講得清楚。長城如今已成為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長城長期了成為國界,對如今局勢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3.秦始皇統一了文字

    我們如今使用的文字也歸功於當初秦始皇的功勞,如果不是當初秦始皇統一了文字,那麼如今這個民族便不會擁有一個完整的語言體系。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文字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基礎,並且能讓我們沿用至今,這對我們整個民族的貢獻可謂是非常大的。

    除此之外,秦始皇的貢獻還非常的多,比如統一貨幣,廢六國史書等等,對後代的影響無疑都是非常深刻的,所以秦始皇配得上從弱小的秦國到大秦帝國的500年中貢獻值最大的帝王這一誇獎。

    其次是秦孝公。商鞅就是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招來的。秦孝公剛剛即位時,秦國正是內憂外患的時候。要不是秦孝公撥亂反正,招募人才,秦國就完犢子了。透過商鞅變法,秦國才最終走向正規。在此之前,秦國就是一個二流國家而已

  • 11 # 心快哉

    這個問題分為兩個階段:春秋和戰國。

    春秋時,秦穆公作為五霸之一,帶領秦國向東西拓展領土。先是俘獲晉惠公,換取晉國河西地方,隨後攻滅晉國臨近的黃河西岸的小國:芮國、梁國,在野心被晉國察覺後,東向出路被堵住,又向西邊進發,即“霸西戎”,結果是“兼國十二,開地千里”。至秦穆公死,秦人已佔據渭水流域大部分地區,為後來的稱霸奠定了頭等國的基礎。

    戰國初,秦國內憂外患,內因奸臣亂政,導致外部魏人趁機侵伐,曾經掠奪的河西土地也被攻佔。直到秦孝公時,商鞅變法,使得秦國上下氛圍為之一新。變法為前後兩次,第一次,以加強嚴刑峻法和富強政策為主,這對後來秦朝的以法家治天下都有著深遠影響,他創制的軍功爵制度,調動了士卒的主觀能動性,並且商鞅自身也有著不俗的武功——他破除了魏國舊都;第二次,遷都咸陽,修築宮闕,統一國內度量衡,剷平舊有土地階級,加強吏治。

    總結,按資排輩,秦穆公在第一階段春秋時期,即蓄力階段作出了傑出貢獻;但第二階段戰國時期,商鞅的貢獻居功至偉,這點毋庸置疑的。商鞅變法不僅僅體現在讓秦國家給人足,盜賊絕蹤,甚至於對於秦國的文化也有著不小的促進,本身秦國地處西北戎狄,較之中原不甚開化,商鞅變法革除了大量陋俗,使得文明在秦地生根發芽。

    商鞅的嚴刑峻法讓秦人養成循規蹈矩的習慣,特殊的爵賞制度亦使得對外擴張成為秦人唯一的出路。以最強悍、最有紀律的民族,用盡全力向外發展,秦國遂無敵於天下了,後來的嬴政掃六合,統一天下,自然也就順理成章。

  • 12 # 小鴻哥

    我認為秦國功勞最大的當屬秦國曆代國君,主要是文公、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秦國起於秦襄公,打下地基的是文、繆公,建好基礎的是孝公,蓋房子的是惠文和昭襄王,封頂裝修的是秦始皇。下面說一下秦國崛起之路。

    秦國的國君原姓氏是趙氏,周孝王時賜姓嬴。原本是世代為周天子養馬,周孝王時賜予秦地,既甘肅天水。史記: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周孝王在位時間是公元前910—前896年。所以說是在這一段時間裡成為附庸。公元前828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西周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又把土地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又任用士治理。大夫就是介於卿大夫跟士之間。周宣王讓秦仲討伐西戎,結果讓戎人殺死。周宣王再讓秦仲五個兒子率軍討西戎,反敗為勝。於是周宣王任命秦莊公為西垂大夫。西周分封制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莊公雖然稱公,但連諸侯都算不上。就是說連子爵都算不上,這裡的公只是秦人尊其位並非爵位。就跟楚國只是子爵,跟周天子要求加爵。周天子不理會,楚君於是把三個兒子都封王。這時還不是春秋戰國時期而是西周時期,後來楚君又怕周天子打他,去掉王號。

    秦嬴一族因秦仲之死,走上覆仇道路。其長孫世父立誓不殺戎王,不敢繼承君位。把君位讓其弟秦襄公。世父在跟戎人的戰爭中給俘虜了,後來給放回來了。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戎人攻打西周,並殺死周幽王。秦襄公率軍勤王,跟犬戎力戰有功。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去成周洛陽。西周原本直接管轄的是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陽。分別擁有宗周成周各六師的軍隊。宗周六師主要是保衛鎬京,成周六師主要是征伐不聽話的諸侯。周平王封秦襄公為伯爵,賜岐山以西的土地。就是後來的關中西部。周平王還跟秦襄公立誓,只要能驅逐犬戎人。岐山至豐河的土地也歸秦國。岐豐之地就是後來的關中中部,咸陽西安一帶。但是岐山以西除天水是秦國的,其餘皆是犬戎。岐豐之地又讓犬戎所佔據。所以說周平王只是給秦國畫了一個餅而已。秦襄公於是積極征討犬戎,進攻到岐山讓犬戎殺死。秦國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時終於把地盤東擴到了岐山。史記: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秦寧公率軍攻打盤居在關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國,毫王戰敗逃往戎地。史記: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即長安一帶,這時距離秦成為諸侯已經五十七年了。秦成為諸侯八十二年的時候秦武公攻打盤居在邽、冀的犬戎,拿下了兩地。邽冀兩地在漢代時屬天水郡。

    秦成為諸侯一百一十年後,秦國迎接來一代雄主——秦繆公(秦穆公)。這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先後爭霸。秦繆公的策略是東出爭霸,在位其間東擴至黃河以東。繆公一繼位就東出攻打晉國茅津。繆公招納四方俊傑為已用。百里奚、丕豹、公孫支、由余等皆是他國人才。公孫支舉薦百里傒,於是繆公以五羖羊皮從楚人手上贖回。據史記繆公跟百里傒聊了三天,把秦國軍政事交給他。史記: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公孫支主張對晉採用收人心策略,加以軍事行動。例如晉缺糧,秦國大方的借給。俘虜晉惠公卻送回晉國。秦國成為諸侯一百二十四年,秦繆公任用百里奚和公孫支兩位俊傑把秦國東擴到黃河。史記:是時秦地東至河。秦繆公滅掉河西的梁國,並滅掉河東的芮國。秦國的地盤推進到黃河以東。

    百里奚舉薦蹇叔,秦繆公派人帶著禮物假扮商人去宋國迎接蹇叔。蹇叔到了秦國,繆公立馬向他請教如何治國圖霸方略。蹇叔建言要先做好四件事情才有圖霸的根基。第一是依法治國,讓百姓知道那些事能做,那些事情不能做。第二是加強教育,使秦人忠君愛國。第三樹立國家的正面形象,處罰犯罪的人。第四解決西戎,這樣東出爭霸才無後顧之憂。當時蹇叔就勸說繆公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但是繆公還是犯了這三忌,千里奔襲鄭國以致大敗。當時蹇叔、百里傒都表示反對,秦繆公未聽從。史記: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因為鄭國有準備,秦軍將領覺得不能白跑一趟,於是攻下滑國。晉國視滑國為邊邑,大怒。當時晉文公去世還未下葬,晉襄公怒: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晉軍在崤山大破秦軍,全軍覆沒。史記: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秦國之後又再次東進,大敗而回。

    秦繆公並沒有處罰崤山之敗的三位將領,秦繆公素服到城郊迎接三位將領。秦繆公哭著對三人講:我不聽百里傒、蹇叔諫言,使你們受辱,你們沒有罪過。秦繆公把他們官復原職,對待他們比以前還要好。四年後秦軍大敗晉軍,打的晉軍守城不敢戰。韓非子:故雪淆之恥,而西至河雍也。(黃河以東)秦繆公親自到崤山為當年秦軍收葬發喪,連哭三日。並對將士言崤山之敗是因為他沒有聽蹇叔、百里傒之謀,要讓後人永遠記得他的錯誤。史記: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餘過。秦繆公於是繼續實行蹇叔的先打好基礎解決後顧之憂,再趁機東出策略。這時由余來到了秦國,由余原本是晉人,流落到戎地。秦繆公用離間計離由余和戎王。由余於是投秦國,秦繆公向由余詢問伐西戎策略。由余在西戎多年熟悉西戎風土公人情。史記: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秦繆公於是向西用兵,一舉滅掉犬戎所建立的十二個國,擴地千里。秦繆公用蹇叔和由余向西擴地千里,稱霸西戎。史記: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這時秦國成為諸侯一百四十七年。

    三年後秦繆公去世,如果再給秦繆公十年時間未必不能東出爭霸。秦繆公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成為盟主。因為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都是招開了會盟的。秦繆公死時陪葬的大臣一百七十七人。我認為他們是自願的。秦繆公連令秦軍全軍覆沒的孟明等人都不願處罰,把罪過歸咎於已,那裡會捨得自毀秦國根基。他們是為了報秦繆公知遇之恩,甘願隨繆公於地下繼續爭霸。如此多的人才陪葬也使得秦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不能再東出。史記: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秦國國君繼續實行東出策略,但受到強大晉國阻攔。雖然秦繆公擠身春秋四強國,即秦、晉、楚、齊。在後來的幾代國君都少有作為。秦孝公曾說過秦國的衰弱是厲、躁、簡公、出子四代秦君造成的。戰國初期魏國奪得秦國河西之地,秦國只能退守關中。

    秦國自失去河西七百里地後就不斷的對魏國用兵,但都以失敗告終。山東六國視秦國為半開化之國是因為秦民跟犬戎雜居,很多禮儀制度都受到影響。史記: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釋出求賢令。只要誰有能力讓秦國強大,封官並共亨秦國土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鞅得知,從魏國來到秦國。秦孝公開始任用衛鞅開始變法,其內容都是借鑑前人並進一步深化。秦國變法受到了以甘龍為首的貴族阻攔。秦孝公的太子犯法,即後來的惠文王。衛鞅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處以鼻刑和黥刑。即割掉鼻子和在臉上刺字。於是秦國上下都遵循新法。於是法大用,秦人治。歷代以來變法、改革都是非常艱難的,因為會受到既得利益的阻攔。宋朝宋真宗曾無奈的對大臣講:“王安石變法對國對民都有利,你們反對還不是因為損害了你們的利益。”大臣回答:“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跟庶民共治天下”

    秦國實施變法開始逐漸強大起來。這時以魏齊為最強。史記:秦始復彊,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彊。秦國能崛起,雖然主因是孝公任用衛鞅變法。但外因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山東六強的關注點在於中原爭霸。這個時期主要是齊魏爭霸。魯、衛、韓、魏等國同盟,以魏國為首。趙、燕、齊等國同盟,以齊國為首。公元前353年魏國攻邯鄲,齊、宋、衛聯軍援救趙國,秦楚兩國則趁火打劫。齊楚都是打著趙國躺在墳墓,魏國躺在手術檯的打算。魏國成功攻下邯鄲,龐涓率軍救援襄陵。齊國在桂陵埋伏一舉擊敗魏軍。但是邯鄲還在魏國手上。公元前352年齊、宋、衛繼續圍魏國襄陵。魏韓聯軍在襄陵大破齊、宋、衛聯軍,並把聯軍包圍了。楚國一看不對勁停止進攻。齊威王請楚將景捨出面跟魏國求和。《紀年》:惠成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邯鄲還在魏國手上,魏國雖然傷了元氣,齊國同樣也是大傷元氣,趙國亦大傷元氣,楚秦並無什麼傷。所以圍魏救趙並沒有成功。

    公元前351年魏國把邯鄲還給趙國。史記趙世家: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而秦國繼續進攻河西之地。魏國跟齊楚講和了,跟韓趙結盟了。這時把注意力放在西線。秦國的反應:孝公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昧,令於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商鞅馬上於是去見魏惠王,勸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周朝時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後世稱帝差不多意思?魏惠王高興的要死,馬上按照天子禮儀制度準備。戰國策:乘夏車, 稱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從。儼然以天子自居。齊楚兩國皆怒,諸侯也是有不滿的。我們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戰國策: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這也是馬陵之戰諸侯圍攻魏國的原因。馬陵之戰就不在細說了。只說一點當時秦國也趁火打劫。秦國在河西擊敗魏公子卬的軍隊,但是詐盟並非正面。史記: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齊魏爭霸其結果是韓、趙、魏皆重傷,齊國傷。齊國取代魏國成為霸主,標誌事件徐州相王。相王的事楚國知道了非常不滿。戰國策: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楚國馬上率軍攻打齊國,齊國敗,燕國趁勢進攻齊國。秦國贏得充足的時間發展。齊、魏、趙、韓皆傷。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繼位。舊貴族誅衛鞅反,惠文王處死衛鞅。但是惠文王卻沒有廢除新法。《韓非子》: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所以這也是秦國得以繼續變強的原因之一。秦惠文王和昭襄王的策略是東進蠶食魏、韓、趙,南下蠶食楚國。秦國奪得土地越來越多,實力也越來越強。秦國之所以這樣,第一個原因是秦國國力軍力大增。第二個原因是列國在爭霸中傷。第三個原因就是各國各懷鬼胎。比如秦國打的最多的是韓國,跟秦國結盟最多的也是韓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帶著一班小弟去徐州朝見齊威王。魏惠王尊齊威王為王,齊也尊魏為王。但魏惠王是帶著一幫小國去朝見齊宣王。史記:於是齊最彊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所以雖然互尊為王,但王跟王地位是不一樣。徐州相王事件標誌著魏國從霸主跌落。齊雖然勝而成為霸主,但勝而力竭。這時齊、秦、楚三國為強。齊國在養傷,秦國準備東進,楚國要取齊而代之。 而越國也是起了跟齊國爭霸之心,但讓齊國忽悠地去攻打楚國。史記:王無彊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彊。齊國雖然從魏國接過霸主位置,但齊國並無力保持。

    齊國跟楚國的爭霸之戰時間很短,楚國先勝後敗。楚國轉而攻打越國、巴國。 在趙、韓、魏皆重傷的情況下,齊楚爭霸之際,秦國實施東進策略。公元前335年秦國開始東進,攻下韓國宜陽。公元前331年秦國攻打魏國河西,斬殺魏軍八萬並俘虜龍賈。公元前330年魏國被迫獻上河西。公元前329年秦國渡過黃河攻下魏國汾陰、皮氏、焦。公元前328年魏國獻上郡十五縣予秦國。魏國為了對抗秦國而聯盟其他國家,標誌事情相王。公元前325年魏韓兩國巫沙相王。魏韓兩國去朝見齊王,以求齊國支援。這一年秦國也自稱為王。公元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即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但是戰國時的聯盟常常是不穩固。今天結盟,明天互相攻伐。秦國從三晉奪得大片土地,實力大増。

    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於韓魏攻打齊國,雙方在桑丘交戰。以齊國的勝利交終,秦王派使者向齊國謝罪。戰國策: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秦、楚、齊三國互相牽制,都怕其中一方聯合另一方。而韓、趙、魏、燕等則依附於秦、齊、楚。時而事齊攻秦楚、時而事秦攻齊楚、時而事楚攻秦齊。但在這一段時期秦國得到地盤是最多的。 公元316年秦國滅掉蜀國後,秦國進攻楚國奪得漢中六百里。史記: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秦國資助韓、魏攻打齊、燕兩國,秦國則是繼續攻打楚國。秦國為防齊國援助楚國,秦昭襄王把弟弟送到齊國為人質。涇陽君質於齊。秦國攻下楚國:漢中、召陵、新城、新市、唐眛、另取八個城池等 。在這段時間秦國從三晉、楚國得到大片土地,實力大增。得上郡、漢中郡,還有二十座城池。唯有齊國還能跟秦國對抗,但一個在東一個在西,雙方難以直接對抗。秦國派張儀破壞了齊楚結盟。雖然這段時間六國時常合縱伐秦,但往往是心不齊。秦國連橫破壞合縱,三晉時在秦、齊、楚三國間勿橫縱。 秦國聯合四國重創齊國,繼續蠶食魏、韓、趙、楚。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繼位,繼續實行惠王時期策略。公元前288年秦齊兩國互尊為東西二帝,以示兩國地位在五國之上。史記: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公元286年齊國滅掉宋國,引起諸侯的恐懼。宋國是僅次於七雄的國家,齊國一旦吞併必然實力大增。一開始齊國滅宋,秦國也並沒有反對。但是齊國接著南下攻下齊國淮北,向西進攻魏、韓、趙。並想滅掉周王室,自己當天子。淮泗一些小國紛紛向齊國稱臣,諸侯恐懼。史記: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三晉聯盟進攻齊國,在濟西大敗齊軍。此次楚國並未出兵,有坐山觀虎鬥的意思。楚王的想法認為秦國始終是他的大敵。燕國繼續深入進攻齊地,齊國只剩下聊、莒、即墨三城。公元279年齊國收復失地。齊國雖然復國,但從此不復往日。而且跟各國結下深仇,這也是日後秦國攻五國而齊國不援助的原因之一。

    齊國受重創後,秦國繼續實施東進蠶食。 公元前282年秦國攻下魏國安城,公元前281年攻下趙國兩座城池。公元前279年攻下趙國光狼城,攻下楚國黔中。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國鄢、鄧。公元277年攻下楚國郢,置南郡。公元前276年攻下楚國巫郡,及江南部分置黔中郡。公元275年攻下魏國兩城。公元前274年魏國再次戰敗,獻三縣予秦國。公元前273年攻下魏國蔡陽、長社,魏國獻南陽求和。公元271年秦國置南陽郡。公元前267攻下魏國邢丘、懷。公元前265年攻下韓國九座城池,公元前264年攻下韓國南陽。公元263年攻下韓國十座城池。 從公元前282年—公元263年的二十年間秦國奪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陽郡。(秦國滅六國後全國一共三十六個郡)三十一座城池。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59年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公元257年的邯鄲之戰。趙國遭受重創,秦國受傷。秦昭襄王繼續蠶食。雖然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但秦國也力竭。秦昭襄王卻繼續攻打邯鄲,打了三年。列國援軍趙國,秦國大敗。不然秦國統一的時間會提前。接著秦國二十年間又奪得韓國陽城、皋、鞏、十三城。魏國吳城、高都、汲、篸、有詭、二十城。趙國二十縣、三十七城。這時秦國擁有:隴西郡、北地郡、巴郡、漢中郡、蜀郡、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陽郡、上郡、內史等。秦國已經佔據天下三分之一。

    雖然五國多次合縱伐秦,但都不能悍動。除了五國不能同心協力外,還有就是因為秦國太強。 列國時友時敵,秦國各個擊破。 秦國能集中力量東得益於其地利。秦國關中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秦軍也可一戰。秦國南北並沒有大敵。北邊是義渠國,南邊是巴、蜀兩國。這些國家並沒有能力給秦國造成威脅。而列國則需四處防守,分散了力量。比如魏國,在魏齊爭霸之際分兵八萬駐守河西。還要南防楚國,北防趙國。楚國西防秦,北防三晉,西防越國。齊國南防楚、越、西防三晉、北防燕(常趁齊國跟他國交戰之際在北後捅一刀)韓趙既西防於秦,東防於齊。趙國還要北防匈奴。這也是列國數次聯盟攻秦反而戰敗的原因之一。

    (各國所築長城)

    列國為了利益,今天同盟,明天攻伐。所以秦國能從中取利。秦國亦是如此而取利。列國難以全力對付秦國,因為不知道其他國傢什麼時候會在背後捅一刀。 齊楚結盟,秦國派張儀詐許六百里地,於是楚國跟齊國斷交,後來發現上當了。楚國派軍攻打秦國,結果大敗。六百里漢中丟了。齊國也並沒有援救楚國。楚懷王大怒,再舉傾國之兵跟秦國決戰。韓魏兩國趁機在楚國背後捅一刀,楚軍不得不回援。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韓魏兩國忘了秦國從他們兩國奪得那麼多土地了。秦國打嬴了楚國,卻還半個漢中給楚國以求盟約。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秦國這樣做是怕楚國跟齊國聯盟。楚懷王已經派屈原使齊了。楚王講不要地只要張儀這個人。張儀去了楚國,但楚懷王卻沒有殺了張儀。屈原從齊國回來後問楚王為啥不殺掉張儀。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 齊國於是聯合韓魏攻打,楚國向秦國求救。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兩年後秦、韓、魏、齊攻楚國。第三年秦國獨自攻打楚國。楚國把太子送到齊國當人質,兩家聯盟。秦王因此寫信給楚國相邀會盟,趁機扣留楚王。秦國則交好於齊國,嫁秦女給齊王。迎婦於秦。

    在秦國東進之際,列國常做背後捅刀的事情。而且列國互相攻伐,今天友明天敵。今天魏趙攻齊,明天魏趙相攻。今天趙國攻魏,明天魏齊攻趙,後天齊趙攻魏。 列國常聯盟互伐,秦國也參與其中。今天敵人,明天朋友。下面列一下部分聯盟,主要昭襄王時期。秦國也並非遠交近攻。而是近交近攻。秦國打的最多的是三晉,聯盟最多的也是三晉。 下面列一下史記記載各國聯盟

    韓趙攻秦、韓魏齊攻秦、韓楚抗秦、韓周魏攻秦、韓魏攻秦、魏齊韓攻秦、魏韓趙抗秦、趙魏攻秦、趙韓抗秦、楚魏趙抗秦、楚齊韓魏伐秦......

    韓秦攻楚(在此之前秦兩次攻韓)、韓秦攻楚、韓秦攻楚(在此之前秦兩次伐韓)魏秦攻楚、魏秦抗齊楚、齊魏韓抗楚秦、秦齊魏韓攻楚......

    韓秦攻齊(在此之前秦國三次攻韓)、秦趙韓燕攻齊、秦趙攻齊......

    韓秦抗魏趙、魏秦攻燕、韓齊攻魏、齊魏攻趙、趙齊攻韓、秦魏趙韓攻燕、韓魏楚攻燕......

    除了聯盟外列國也是互相攻伐,主要還是因為利益。列國互相攻伐必有損傷,秦國則成為最大利益獲得者。在這段時秦國獲得的土地最多。秦國從三晉、楚那裡奪得土地,又助其對抗他國。到了秦始皇時秦國已具備滅國的實力,即使列國聯盟也會因為利益而分裂。秦國能形成優勢還有很多原因。比如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代皆是明君。後面三代孝文、莊襄、秦始皇也是明君。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同時列國即使有明君也不是連續六代都是。

    我認為功勞最大首推秦文公,因為他是創業之主。第二當是繆公,因為他東西各擴地千里,使秦國成為大國。第三當屬秦孝公,因為建好了秦國的基礎。秦惠文王和秦昭襄東擴,使秦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而秦始皇只是在房子裡裝修而已。我認為功勞不如前代。換一個明君也能統一天下。如果秦始皇是韓王,那他只能被滅。

  • 13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秦國由弱到強,最後由秦始皇統一中國,這裡面是誰的功勞大,若回答是秦始皇,答案應該是也算是對的。但前幾代皇帝也有不小的功勞。“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從秦孝公開始,秦國就逐漸變強了。秦孝公利用商鞅變法,大見成效。如獎勵農耕,減少了饑民;獎勵軍功,增強部隊戰鬥力。這些措施都有利於富國強兵。到昭襄王的時候,繼續堅持法家的思想,秦國就可以說是強國了。昭襄王在位56年,功勞不小。到了孝文王、莊襄王的時候,雖然在位時間不長,然而基礎已經很牢固了,足以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使秦始皇很快就統一了中國。說回來還是秦始皇的功勞大!

  • 14 # 妖靈變

    最大的功勞是秦始皇,贏政,最早是秦朝的君王直到商鞅的到來和秦王的實施才讓秦國為統一六國打下堅固基礎,商鞅變法從上到下徹底改變了奴隸制社會,讓每一個人都能有機會成會人上人為國效力封王稱候的機會,變法不止是單一的還有君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到了秦始皇嬴政的時候比商鞅變法更難,首先我們先說說秦王贏政這個人,嬴政從小就被囚禁趙國長大,你想想秦王贏政在別國當人質說不好聽的還不如趙國的一個庶民,回到秦朝也不想咱們想想的那樣回到秦朝就是太子,回到秦朝秦始皇、母子一直住在離皇宮不遠的一個毛草屋裡寄住,那個時候秦始皇就下定決心當上太子,爭下王位,於是他每天學習和習武,讓自己更加優秀,只有這樣他才有一絲機會,為了這一絲機會秦王嬴政不知道比別人努力了多少倍不,受了不知道多少罪和侮辱,太子之位是秦始皇贏政自己推薦自己換來的,秦始皇當然也看過商鞅變法,還有胡人南攻,秦始皇上位之後就是整頓內亂,暫嫪毐、整呂布韋、奪大權開始他統一六國計劃,統一不單單是統一六國那麼簡單,他比商鞅變法更加完善,全國實行文字統一,馬車、道路、刑法、貨幣、軍功直、文學、功名、等等、集全國之力修通萬里長城,把胡人當在玉門關外,做完這些還把他們老秦人五十萬精銳征戰越南,把軍隊駐紮在南國還與那裡的人通婚血脈混合,即是秦國滅亡也不能北上救皇,秦始皇給趙佗下的死命令,你只要保住南國,剩下的都是我們國內的人,為我們華夏保住不在是四五列的國家。就這還被我們後世袓孫誤解千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介紹認識的女生從來不主動聯絡我,是怎麼回事?